CN102073253B - 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73253B
CN102073253B CN201010553999.4A CN201010553999A CN102073253B CN 102073253 B CN102073253 B CN 102073253B CN 201010553999 A CN201010553999 A CN 201010553999A CN 102073253 B CN102073253 B CN 1020732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belt
intermediate transfer
regulating plate
image
image for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5399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73253A (zh
Inventor
高柳浩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0732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732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732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7325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9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with means for preconditioning the paper base before the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66Preconditioning of copy medium before the transfer poi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支承部件;图像形成部分,用于在图像支承部件上形成调色剂图像;中间转印带,用于承载从图像支承部件转印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带,用于承载和传送记录材料;吸引部分,用于将记录材料静电吸引到转印带;转印部分,用于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转印到被吸引到转印带的记录材料上;以及电极部件,布置在相对于转印带的移动方向的转印部分的上游且吸引部分的下游,并接触转印带的内表面。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被静电吸引到转印带的记录材料上的图像形成设备,并且具体地涉及用于抑制在调色剂图像的转印部分的上游侧的放电和调色剂飞散(scattering)的结构。
背景技术
沿着转印带布置显影颜色不同的多个图像形成部分的转印带类型的图像形成设备已经被投入实际使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A)2007-003634)。将由图像形成部分形成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并且随后从中间转印带二次转印到在转印带上承载的记录材料上的中间转印和转印带类型的图像形成设备也已经被投入实际使用(JP-A 2004-133419)。
在任一种情况下,在转印带类型的图像形成设备中,在调色剂图像转印部分的上游侧设置用于在转印带带电的情况下在转印带上承载记录材料的吸引(attraction)部分。在转印带类型的图像形成设备中,在记录材料被吸引到转印带的状态下从感光部件或中间转印部件转印调色剂图像,从而可以在调色剂图像转印部分的下游侧容易地分离记录材料。
如图3(b)所示,在调色剂图像的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记录材料被静电吸引到转印带15的情况下,已发现在二次转印部分T2处发生放电和调色剂飞散并且图像质量易于降低。当发生放电时,在输出图像上发生白色斑点状调色剂脱落。当发生调色剂飞散时,线图像或字符图像变模糊。
然后,当测量沿着从吸引部分到转印部分的转印带15的每个位置处的电势时,如图5(a)-5(d)所示,已发现电势在转印带15的每个位置处不稳定地波动。此外,还发现进入二次转印部分T2的转印带15的电势根据周围温度和湿度、记录材料类型、转印带15的转速等而改变。
此外,当还对用于承载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6执行类似的测量时,已发现进入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中间转印带6的电势根据调色剂图像的大小、转速等而改变。此外,已发现当共同促成(conspire)转印带15侧和中间转印带6侧的特定条件时发生放电和调色剂飞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改善在被承载在转印带上时进入转印部分的记录材料的电势稳定性的图像形成设备。
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包括:
图像支承部件;
图像形成装置,用于在图像支承部件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中间转印带,用于承载从图像支承部件转印的调色剂图像;
转印带,用于承载和传送记录材料;
吸引部分,用于将记录材料静电吸引到转印带;
转印部分,用于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转印到被吸引到转印带的记录材料上;以及
电极部件,布置在相对于转印带的移动方向的吸引部分的下游且转印部分的上游,该电极部件接触到转印带的内表面。
在考虑结合附图进行的以下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描述后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清晰。
附图说明
图1是在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结构的图示。
图2是图像形成设备的控制的图示。
图3(a)和图3(b)是每个示出了在比较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结构的图示。
图4是在比较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中间转印带和转印带的电势测量结果的图示。
图5(a)-5(d)是在中间转印带和转印带之间产生高电势差的现象的图示。
图6(a)和图6(b)是在实施例1中的二次转印部分的上游侧的电极布置的图示。
图7是电势调节板的效果的图示。
图8(a)和图8(b)分别是没有电势调节板和具有电势调节板的等效电路的图示。
图9(a)和图9(b)分别是没有电势调节板和具有电势调节板的电势测量的比较结果的图示。
图10是在实施例2中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结构的图示。
图11(a)和图11(b)是在实施例2中的二次转印部分的上游侧的电极布置的图示。
图12是电势调节板的效果的图示。
图13(a)和图13(b)分别是没有电势调节板和具有电势调节板的等效电路的图示。
图14(a)和图14(b)分别是没有电势调节板和具有电势调节板的电势测量的比较结果的图示。
图15是在实施例3中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结构的图示。
图16是在实施例3中的二次转印部分的上游侧的电极布置的图示。
图17是电势调节板的效果的图示。
图18是具有电势调节板的电势测量的比较结果的图示。
图19是在实施例4中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结构的图示。
图20是在实施例4中的二次转印部分的上游侧的辊布置的图示。
图21(a)和图21(b)分别是没有电势调节板和具有电势调节板的电势测量的比较结果的图示。
图22是在实施例5中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结构的图示。
图23是具有电势调节板的电势测量的比较结果的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只要在位于转印部分的上游的带部件的内(内侧)表面上布置片状电极,就还可以在如下的其它实施例中实现本发明,在所述其它实施例中以下实施例的构造的部分或所有由可替代的构造代替。
因此,不管在串联类型(tandem type)、单鼓类型和中间转印类型之间的差别,只要是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在转印带上承载的记录材料上的图像形成设备,都可以实现本发明。在以下实施例中,将描述与调色剂图像的形成和转印有关的主要部分,但是可以通过增加必需的装备、器件和外壳(casing)结构而在打印机、各种印刷机器、复印机、传真机、多功能机器等的各种领域中实现本发明。
(图像形成设备)
图1是图像形成设备的构成的图示。图2是图像形成设备的控制的图示。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设备100是串联类型的和中间转印类型的全色打印机,在其中沿着中间转印带6顺序地布置分别用于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的图像形成部分PY、PM、PC和PK。
在图像形成部分PY中,将黄色调色剂图像形成在作为感光部件的实例的感光鼓1Y上,并且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上。在图像形成部分PM中,将品红色调色剂图像形成在感光鼓1M上,并且重叠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上的黄色调色剂图像上。在图像形成部分PC和PK中,青色和黑色调色剂图像被分别形成在感光鼓1C和1K上,并且以类似的方式被顺序地重叠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上。
将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上的四种颜色调色剂图像传送到二次转印部分T2,在其中将调色剂图像共同地二次转印到在转印带15上承载的记录材料P上。然后,调色剂图像被二次转印于其上的记录材料P在定影装置13中经受热和压力,从而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P的表面上并且随后将记录材料P排出到设备100之外。
中间转印带6围绕着旋转驱动的驱动辊20、用于将中间转印带6的张力控制在恒定水平的张力辊22和对置辊(opposite roller)21延伸并被驱动辊20、张力辊22和对置辊21支撑,并且在由箭头R2指出的方向上以250mm/sec到300mm/sec的处理速度转动。
如图2所示,控制部分50实现与上述图像形成(S11-S15)并行的记录材料P的传送(S21-S23)。
根据开始信号从记录材料盒10拉出的记录材料P被分离辊16逐一地分离,并且被分离辊16发送给对齐辊8。对齐辊8在静止状态下接收记录材料P并且保持记录材料P待命,并且随后通过使记录材料P与中间转印带6上的调色剂图像合拍(time)来将记录材料P发送到二次转印部分T2(S21)。
由对齐辊8传送的记录材料P通过被夹在转印带15与施加有吸引偏置(bias)的吸引辊33之间而被吸引到转印带15(S22)。对齐辊8发送记录材料P以使得与记录材料P的前端部分到达转印部分T2时的时刻同步(S23)。
带清洁装置12用清洁刮刀擦中间转印带6,以便收集已经经过转印部分T2而没有被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并留在中间转印带6上的转印残余调色剂。
定影装置13是热辊定影装置,其在使定影辊13a和加压辊13b彼此压接时转动定影辊13a和加压辊13b。在定影装置内布置卤素灯加热器13c。定影装置13控制施加到卤素灯加热器13c的电压,以便实现将定影辊13a的表面保持在预定的定影温度处的温度控制。在记录材料P被引入定影辊13a和加压辊13b之间的压接部分中并且在压接部分中被夹持传送的过程期间,记录材料P上的各种颜色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彼此熔化混合,使得全色图像被定影在记录材料P上。
图像形成部分PY、PM、PC和PK在结构上基本上是相同的,除了在显影装置4Y、4M、4C和4K中使用的调色剂的颜色为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即,彼此不同)之外。因此,下面将描述图像形成部分PY。至于其它图像形成部分PM、PC和PK的描述,图像形成部分PY的组成部件的后缀Y应当分别由M、C和K代替。
图像形成部分PY在感光鼓1Y的周边处包括电晕带电装置2Y、曝光装置3Y、显影装置4Y、一次转印辊5Y和清洁装置11Y。感光鼓1Y通过在铝圆筒的圆筒形外周表面上形成具有负带电极性的感光层而制备,并且在由箭头R1指出的方向上以250mm/sec到300mm/sec的处理速度转动。电晕带电装置2Y通过用由电晕放电引起的带电粒子照射感光鼓1Y的表面来将感光鼓1Y的表面均匀地并且负地改变到暗部分电势VD。
曝光装置3Y通过使用旋转镜来用如下的激光束扫描感光鼓1Y的表面,所述激光束是通过使由黄色的分离的颜色图像展开的扫描线图像数据经受开-关的(ON-OFF)调制而获得的。通过将感光鼓1Y暴露于光下而将被带电到暗部分电势VD的感光鼓1Y的表面电势降低到亮部分电势VL,使得将用于图像的静电图像写(形成)在感光鼓1Y上。
显影装置4Y使包含黄色调色剂(非磁性)和载体(磁性)的双组分显影剂带电,并且在显影套筒41上承载显影剂。通过以用AC电压偏置的负的DC电压Vdc的形式施加振荡电压,将调色剂转印到相对于显影套筒41为正的感光鼓1Y上的亮部分电势VL的一部分上,使得反转地显影静电图像。
一次转印辊5Y推压(urge)中间转印带6的内表面以便在感光鼓1Y和中间转印带6之间形成一次转印部分TY。正的DC电压被施加到一次转印辊5Y,使得在感光鼓1Y上承载的调色剂图像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上。
清洁装置11Y用清洁刮刀擦感光鼓1Y,以便收集没有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上而留在感光鼓1Y上的转印残余调色剂。
(二次转印部分)
图3(a)和图3(b)是每个示出了在比较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结构的图示。图4是在比较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中间转印带和转印带的电势测量结果的图示。图5(a)-5(d)是在中间转印带和转印带之间产生高电势差的现象的图示。
图1中示出的图像形成设备100与图3(a)和图3(b)中示出的图像形成设备100F和100G除转印带15和15F的布置之外被同样地构造。为此,在图3(a)和图3(b)中,与图1中示出的那些共有的构成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或符号表示,因此被省略冗余的描述。
如图1所示,在作为第一转印部件的对置辊21在其内表面处接触的中间转印带6和作为第二转印部件的二次转印辊9在其内表面处接触的转印带15之间形成二次转印部分T2,所述二次转印部分T2是在其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的转印部分。
转印带15在承载由对齐辊8发送的记录材料P时以250mm/sec到300mm/sec的速度在由箭头R3指出的方向上转动,使得转印带15将记录材料P发送到二次转印部分T2并且使记录材料P经过二次转印部分T2。构成吸引部分的吸引辊33夹持传送其上承载记录材料的转印带15,使得转印带15带电以便静电吸引记录材料P。在二次转印部分T2处转印调色剂图像之后,转印带15将记录材料P传送到分离辊26,并且随后由分离爪29将记录材料P与转印带15分离。然后,记录材料P被传送和引入定影装置13中,在该定影装置13中调色剂图像经受热压定影处理。
如图3(a)所示,在比较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设备100F中,转印带15F围绕二次转印辊9和分离辊26延伸并且由二次转印辊9和分离辊26支撑。在图像形成设备100F中,诸如具有低刚性的薄纸的记录材料P在从对齐辊8到二次转印部分T2的位置处前端的卷曲(curl)状况下引起其前端的变形,使得在一些情况下记录材料P不能被稳定地传送到二次转印部分T2。此外,诸如具有低刚性的薄纸的记录材料P通过与布置在对齐辊8与二次转印部分T2之间的导引件(guide)接触而引起其前端处的延迟,使得在一些情况下记录材料P不能被稳定地传送到二次转印部分T2。
为此,如图3(b)所示,在另一比较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设备100G中,通过仿效JP-A 2007-003634中描述的记录材料传送带,转印带15被布置成转印带15被延伸至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的状态,并且吸引部分33被设置在上游侧。图像形成设备100G使用如下的构造,其中布置在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的吸引辊33将记录材料P静电吸引到转印带15并且因此将记录材料P稳定地传送到二次转印部分T2。
然而,在比较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设备100G中,在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在中间转印带6与在转印带15上承载的记录材料P之间,可以发生放电。当发生放电时,中间转印带6上的调色剂图像被扰乱(disturb),从而在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之后调色剂图像的扰乱会表现为有缺陷的图像。
这里,在一次转印部分TY、TM、TC和TK中的每一个处的中间转印带6的带电电势以及在吸引辊33的位置处的转印带15的带电电势在极性上是相同的并且在电压电平上为几百伏。为此,不应该产生使得放电发生的超过1000V/mm的电场。
因此,当通过使用电势传感器测量在连续的图像形成期间沿着中间转印带6和转印带15中的每一个的转动方向在每个部分处的电势时,获得如图4所示的测量结果。
如图4所示,中间转印带6(“ITB”)在与驱动辊20间隔开之后在电势上增大,并且转印带15(“ETB”)在与吸引辊33间隔开之后在电势上增大,使得在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的中间转印带6和转印带15之间产生电势差ΔV。电势差超过2000V并且处于使得可以发生异常放电的水平。
如下参考图5(a)和图5(b)说明在中间转印带6与驱动辊20隔开之后中间转印带6的电势以及在转印带15与吸引辊33隔开之后转印带15的电势的原因。
如图5(a)所示,经过图像形成部分PY的一次转印部分TY之后的中间转印带6具有的负电荷和正电荷在量上彼此不相等,并且存在过量的正电荷,使得中间转印带6明显带正极性的电。带正电的中间转印带被转动以到达驱动辊20并且随后当中间转印带6被移动离开驱动辊20时,中间转印带6的电势增大。
如图5(b)所示,经过吸引辊33之后的转印带15具有的负电荷和正电荷在量上彼此不相等,并且存在过量的正电荷,使得转印带15明显带正极性的电。当带正电的转印带15被转动然后被移动离开吸引辊33时,转印带15的电势增大。
如图5(c)所示,当带电的物体(要被带电的部件)与接地电极(地电势)隔开时,在物体与地电势之间的静电电容减少,从而物体的带电电势增大。
如图5(d)所示,当物体与地电势之间的距离增大时,通过空气层的电容器的静电电容减少。然后,当具有静电电容C的电容器的电荷为Q并且在电容器的两端之间的电势差为V时,满足以下关系。
V=Q/C
C=k·A/d  (k:常数,A:相对的面积,d:距离)
为此,会认为,当在带被带电之后带与地电势之间的气隙d增大从而静电电容C减少时中间转印带6和转印带15在电势上增大,从而各个电势增大。此外,中间转印带6和转印带15的电势上升图形根据要被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和要使用的记录材料P的类型等而变化。结果,在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在中间转印带6和转印带15之间产生电势差ΔV。
也就是说,如在图像形成设备100F中,在没有调节电势的情况下带电的中间转印带6和转印带15彼此接近的部分处,存在由于它们的不稳定的电势而导致发生异常放电从而扰乱中间转印带6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可能性。
因此,在以下实施例中,通过在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的转印带15的内表面处布置片状电极部件36来调节被转印带15静电吸引并传送的记录材料P的表面电势。类似地,片状电极部件35被布置在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的中间转印带6的内表面处,使得调节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电势。结果,在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防止异常放电并且获得良好的转印图像。
<实施例1>
图6(a)和图6(b)是在实施例1中的二次转印部分的上游侧的电极布置的图示。图7是电势调节板的效果的图示。图8(a)和图8(b)是每个示出了电势调节板的周边上的等效电路的图示。图9(a)和图9(b)分别是当缺少和存在电势调节板时的电势测量的比较结果的图示。
如图1所示,转印带15围绕还用作驱动辊的分离辊26、张力辊27和入口辊25延伸且由分离辊26、张力辊27和入口辊25支撑,并且由分离辊26驱动,使得转印带15在由箭头R3指出的方向上以250-300mm/sec的处理速度转动。
控制吸引部分的吸引辊33由布置在转印带15的外表面上的辊33a和布置在转印带15的内表面上的辊33b构成。辊33a连接到地电势,并且辊33b连接到电源D3。电源D3将以+15μA到+30μA恒定电流控制的DC电压施加到与转印带15的内表面接触的辊33b。结果,转印带15是带正电的,使得记录材料P被静电吸引到转印带15的表面。
构成二次转印部分T2的对置辊21连接到电源D2,并且二次转印辊9连接到地电势。当承载记录材料P的转印带15经过二次转印部分T2时,电源D2将以例如-30μA到-40μA恒定电流控制的具有和调色剂图像的带电极性一致的(负)极性的DC电压施加到对置辊21。结果,将在中间转印带6上承载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
通过将作为抗静电剂的炭黑以适当的量并入树脂材料(例如聚酰亚胺或聚碳酸酯)中或者各种橡胶材料等中从而调节体电阻率为1×109Ω·cm到1×1013Ω·cm,可以形成厚度为0.07mm到1mm的中间转印带6。
已经通过围绕芯金属(金属轴)形成离子导电泡沫橡胶(NBR橡胶)的弹性层来实现具有24mm的外径的二次转印辊9。当在2kV的施加电压下在正常温度和正常湿度环境(NN:23℃,50%RH)中测量时二次转印辊9的电阻值是1×105Ω到5×108Ω。
已经通过围绕芯金属(金属轴)形成离子导电泡沫橡胶(NBR橡胶)的弹性层来实现具有16mm到20mm的外径的一次转印辊5Y。当在2kV下在NN环境中测量时一次转印辊5Y的电阻值为1×105Ω到1×108Ω。
已经通过围绕芯金属(金属轴)形成电子导电橡胶(EPDM)的弹性层来实现具有20mm的外径的对置辊21。当在50V下在NN环境中测量时对置辊21的电阻值为1×105Ω到1×108Ω。
已经通过围绕芯金属(金属轴)形成离子导电固体橡胶(NBR橡胶)的弹性层来实现外径为18mm的吸引辊33的辊33b。当在50V下在NN环境中测量时辊33b的电阻值为1×105Ω到1×106Ω。
吸引辊33的辊33a是通过围绕直径8mm的芯金属安置纤维长度5mm的导电尼龙纤维而形成的外径18mm的毛刷辊。当在100V下在NN环境中测量时辊33a的电阻值为1×105Ω到1×106Ω。辊33a的毛刷被布置具有相对于转印带15的(刷)穿透(penetration)深度1.5mm到2mm。
在实施例1中,设置接地的并且为片状电极的电势调节板36,从而在转印带15经过吸引辊33但是没有经过二次转印辊9的位置处接触转印带15。在本实施例中,电势调节板36接触到转印带15的内表面,但是在不接触的情况下,在电势调节板36和转印带15之间的距离可以为1mm到5mm。图6(a)和图6(b)中示出了电势调节板36和它周边的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
如图6(a)所示,在驱动辊20和支撑中间转印带6的对置辊21之间的距离S为170mm,并且驱动辊20的外径为20mm。在吸引辊33和支撑转印带15的二次转印辊9之间的距离T为90mm,并且吸引辊33和驱动辊20之间的中心距离U为92mm。在电势调节板36与在转印带15和二次转印辊9之间的接触点之间的最近距离Y为27mm,并且在电势调节板36与在吸引辊33和转印带15之间的接触点之间的最近距离Z为14mm。电势调节板36的对于转印带15的传送方向上的宽度D为49mm。如图6(b)所示,电势调节板36的对于与转印带15的传送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为350mm,该长度大于作为具有能通过的最大宽度的记录材料的长度(在本实施例中横向进给的A4大小的纸的宽度)的298mm。此外,使电势调节板36的对于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小于转印带15的对于宽度方向上的长度。
如图7所示,在转印带15的内表面上存在作为电极部件的实例的电势调节板36的情况下,与缺少电势调节板36的情况相比,可以防止转印带15的电势上升。这是因为由吸引辊33注入的转印带15的电荷Q被限制在转印带与电势调节板36之间的气隙电容器的容量(电容)中,并且因此转印带15的电势可以被保持在低水平。这也是因为在转印带15与吸引辊33隔开时转印带15与吸引辊33之间的气隙电容器的电容的降低由转印带15与电势调节板36之间的气隙电容器来补充。可以如下地考虑与缺少电势调节板36的情况相比在存在电势调节板36的情况下可以防止转印带15的电势上升的原因。
如图8(a)所示,在缺少电势调节板36的情况下,形成如下的状态,在该状态中其一端连接到具有电势V0的吸引辊33的辊33b的具有电容C1的气隙电容器Ca被连接到具有电荷+Q的转印带15。通过在吸引辊33与转印带15之间的接触部分的附近的空气层的电容来确定电容器Ca的电容C1。在那时,转印带15的电势是Q/C1+V0。
如图8(b)所示,在存在电势调节板36的情况下,形成如下的状态,在该状态中不仅具有电容C1的气隙电容器Ca而且连接到地电势的气隙电容器Cb都被连接到具有电荷+Q的转印带15。增加在电势调节板36与转印带15彼此相对时产生的具有电容C2的气隙电容器Cb,使得转印带15的电势是Q/(C1+C2)+V0。通过添加气隙电容器Cb,基于呈现电荷的转印带15,电容从C1增大到(C1+C2),使得即使在转印带15具有相同的量的电荷+Q时也降低转印带15的电势。
如图9(a)和图9(b)所示,还在实际测量结果中,与缺少电势调节板36的情况相比,在存在电势调节板36的情况下转印带15的电势降低。如图9(a)所示,在去除电势调节板36的情况下,在中间转印带6经过驱动辊20之后中间转印带6的电势增大,并且在转印带15经过吸引辊33之后转印带15的电势增大。
结果,在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的转印带15与中间转印带6之间产生超过4000V的电势差ΔV,使得在二次转印部分T2之前在带负电的调色剂图像被吸引到转印带15的方向上产生电场。通过此电场,用于承载中间转印带6上的调色剂图像的承载力降低,使得转印图像在二次转印部分T2前面被扰乱。
如图9(b)所示,在附接电势调节板36的情况下,中间转印带6在与驱动辊20隔开之后在电势上增大,但是转印带15在与吸引辊33隔开之后在电势上没有增大。为此,消除在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产生的大的电势差ΔV,从而没有观察到在使得转印图像在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被扰乱的水平处的电场。
在存在电势调节板36以及缺少电势调节板36的这两种情况中,通过使用记录材料(由Nippon Paper Group公司制造的“CS814”)实现10个片材上的连续的图像形成,从而比较飞散和异常放电图像中的每一个的发生频率。表1中示出了评估结果。
表1
1:“PRP”表示电势调节板。
2:“飞散”表示调色剂飞散(在二次转印之前调色剂图像的预转印)。
3:“图像”表示异常放电图像。
如表1所示,在实施例1中,通过设置电势调节板36,与没有设置电势调节板36的情况相比减少了在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产生的异常图像和飞散的程度。这是因为在存在电势调节板36的情况下,在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的转印带15的电势可以降低,因此在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的、扰乱中间转印带6上的调色剂图像的电场可以减轻。
顺便说一下,如图9(b)所示,在二次转印部分T2处的转印带15(“ETB”)和中间转印带6(“ITB”)之间的电势差与承载转印电流所必需的电势差对应。通过此电势差的影响,还存在其中中间转印带6和转印带15之间的相对的距离变窄并且电场增大的、位于与二次转印部分T2距离5mm到10mm的上游侧的部分。然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与二次转印部分T2距离5mm到10mm的上游位置处发生异常放电而导致的有缺陷的图像不出现。如图9(a)所示,在缺少电势调节板36的情况下,也在与二次转印部分T2距离5mm到10mm的上游位置处产生类似的电场,但是确认没有产生有缺陷的图像。
根据实施例1,可以显著地减轻在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的扰乱中间转印带6上的调色剂图像的电场,并且可以防止在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产生异常图像和飞散。
根据实施例1,作为转印带15的电势降低的结果,在中间转印带6与转印带15之间的电势差ΔV降低。结果,可以抑制由电势差ΔV产生的电场引起的中间转印带6上的调色剂图像扰乱以及在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发生的异常放电,从而可以防止有缺陷的图像。
根据实施例1,将电势调节板36布置在转印带15的内表面上,使得电势调节板36可以被布置为接近于转印带15而不接触到中间转印带6上的调色剂图像和转印带15上的记录材料P。结果,在转印带15和电势调节板36之间的气隙电容器的静电电容C2可以增大,使得变得可以降低转印带15的电势。
根据实施例1,布置在转印带15的内表面上的电势调节板36通过图像形成设备100的主要组件接地,使得转印带15的电势可以被稳定。由于使电势调节板36靠近转印带15,因此在转印带15和电势调节板36之间形成的气隙电容C2变大,使得转印带15的电势降低并且电势差ΔV小且稳定。当电势调节板36接触转印带15时,仅仅形成由电势调节板36的表面平整度与转印带15的平整度的容限(tolerance)形成的间隙,因此接触状态是更期望的。据此,在实施例1中,电势调节板36接触到转印带15。
<实施例2>
图10是在实施例2中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结构的图示。图11(a)和图11(b)是在实施例2中的二次转印部分的上游侧的电极布置的图示。图12是电势调节板的效果的图示。图13(a)和图13(b)是每个示出了电势调节板的周边上的等效电路的图示。图14(a)和图14(b)分别是当缺少和存在电势调节板时的电势测量的比较结果的图示。
除在二次转印部分T2处的电压施加方法以及电势调节板的布置之外,图1中示出的图像形成设备100和图10中示出的图像形成设备100A的构造相等同。为此,在图10中,与图1中示出的那些共有的构成部件由共同的附图标记或符号表示并且将省略冗余的描述。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设备100A中,电源D3连接到布置在转印带15的外表面上的辊33a,并且布置在转印带15的内表面上的辊33b连接到地电势。电源D3将以-15μA到-30μA恒定电流控制的DC电压施加到与转印带15的外表面接触的辊33a。结果,记录材料P是带负电的,使得记录材料P被静电吸引到转印带15的表面。
构成二次转印部分T2的对置辊21连接到地电势,并且二次转印辊9连接到电源D2。当承载记录材料P的转印带15经过二次转印部分T2时,电源D2将具有与调色剂图像的带电极性相反的(正)极性的以例如+30μA到+40μA恒定电流控制的DC电压施加到二次转印辊9。结果,将在中间转印带6上承载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
在实施例2中,作为第二电极部件的实例,设置接地的并且为片状电极的电势调节板35,从而在中间转印带6经过接地的驱动辊20但是没有经过对置辊21的位置处接触中间转印带6。在本实施例中,电势调节板35接触到中间转印带6,但是在不接触的状态下布置电势调节板35的情况下,气隙(距离)可以为1mm到5mm。图11(a)和图11(b)中示出了作为第二电极部件的实例的电势调节板35与它周边的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
如图11(a)所示,在驱动辊20和支撑中间转印带6的对置辊21之间的距离S为170mm,并且驱动辊20的外径为20mm。从在对置辊21与中间转印带6之间的接触点到电势调节板35的最近距离W为25mm,并且从在驱动辊20与中间转印带6之间的接触点到电势调节板35的最近距离X为15mm。电势调节板35的对于中间转印带6的传送方向上的宽度C为130mm。如图11(b)所示,电势调节板35的对于与中间转印带6的传送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为350mm,该长度大于与具有能通过的最大宽度的记录材料的长度(在本实施例中横向进给的A4大小的纸的宽度)对应的调色剂图像宽度。此外,电势调节板35的长度大于具有能通过的最大宽度的记录材料的长度。此外,使电势调节板35的对于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小于中间转印带6的对于宽度方向上的长度。
如图12所示,在中间转印带6的内表面上布置电势调节板35的情况下,与没有布置电势调节板35的情况相比,可以防止中间转印带6在经过驱动辊20之后的电势上升。这是因为由图像形成部分(PY、PM、PC、PK:图10)注入的中间转印带6的电荷Q被限制在中间转印带6与电势调节板35之间的气隙电容器的容量(电容)中,并且因此中间转印带6的电势可以被保持在低水平。这也是因为在中间转印带6与驱动辊20隔开时中间转印带6与驱动辊20之间的气隙电容器的电容的降低由中间转印带6与电势调节板35之间的气隙电容器来补充。可以如下地考虑与缺少电势调节板35的情况相比在存在电势调节板35的情况下可以防止中间转印带6的电势上升的原因。
如图13(a)所示,在缺少电势调节板35的情况下,形成如下的状态,在该状态中其一端连接到具有地电势的驱动辊20的具有电容C1的气隙电容器Ca被连接到具有电荷+Q的中间转印带6。通过在驱动辊20与中间转印带6之间的接触部分的附近的空气层的电容来确定电容器Ca的电容C1。在那时,中间转印带6的电势是Q/C1。
如图13(b)所示,在存在电势调节板35的情况下,形成如下的状态,在该状态中不仅具有电容C1的气隙电容器Ca而且连接到地电势的气隙电容器Cb都被连接到具有电荷+Q的中间转印带6。具有电容C2的气隙电容器Cb由在电势调节板35与中间转印带6之间的间隙空气层的电容形成。在那时,中间转印带6的电势是Q/(C1+C2)。这是因为,通过添加在电势调节板35与中间转印带6之间的气隙电容器Cb的电容,基于呈现电荷的中间转印带6,电容从C1增大到(C1+C2),使得即使当中间转印带6具有相同的量的电荷+Q时中间转印带6的电势也降低。
如图14(a)和图14(b)所示,还在实际测量结果中,与缺少电势调节板35的情况相比,在存在电势调节板35的情况下中间转印带6的电势降低。如图14(a)所示,在去除电势调节板35的情况下,在中间转印带6经过驱动辊20之后中间转印带6的电势增大,并且在转印带15经过吸引辊33之后转印带15的电势增大。
结果,在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转印带15与中间转印带6之间产生不少于3000V的电势差ΔV,使得在二次转印部分T2之前产生强大的电场。通过此电场,用于承载中间转印带6上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承载力降低,使得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之前被扰乱。
如图14(b)所示,在附接电势调节板35的情况下,转印带15在与吸引辊33隔开之后在电势上增大,但是中间转印带6在与驱动辊20隔开之后在电势上没有增大。结果,消除在中间转印带6与转印带15之间形成的大的电势差ΔV,从而没有观察到使得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之前被扰乱的强大的电场。
在存在电势调节板35以及缺少电势调节板35的这两种情况下,在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条件下实现连续的图像形成,使得与实施例1中类似地比较飞散和异常放电图像中的每一个的发生频率。表2中示出了评估结果。
表2
1:“PRP”表示电势调节板。
2:“飞散”表示调色剂飞散(在二次转印之前调色剂图像的预转印)。
3:“图像”表示异常放电图像。
如表2所示,在实施例2中,通过设置电势调节板35,与没有设置电势调节板35的情况相比减少了在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产生的异常图像和飞散的程度。这是因为在存在电势调节板35的情况下,在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的转印带15的电势可以降低,因此可以减轻在二次转印部分T2前面的扰乱中间转印带6上的调色剂图像的电场。
顺便说一下,由于使电势调节板35靠近中间转印带6,因此在电势调节板35和中间转印带6之间形成的气隙电容器的电容C2变大,使得中间转印带6的电势可以降低并且电势差ΔV小且稳定。此外,当电势调节板35接触中间转印带6时,仅仅形成由电势调节板35的表面平整度与中间转印带6的平整度的容限形成的间隙,因此接触状态是更期望的。据此,在实施例2中,电势调节板35接触到中间转印带6。
此外在实施例2中,可以显著地减轻在二次转印部分T2前面的扰乱中间转印带6上的调色剂图像的电场,并且可以防止在二次转印部分T2的前面产生异常图像和飞散。
<实施例3>
图15是在实施例3中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结构的图示。图16(a)和图16(b)是在实施例3中的二次转印部分的上游侧的电极布置的图示。图17是电势调节板的效果的图示。图18(a)和图18(b)分别是当缺少和存在电势调节板时的电势测量的比较结果的图示。
通过将图10中示出的图像形成设备100A的电势调节板35添加到图1中示出的图像形成设备100中来构成在本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设备100B。其它构造与实施例1中的相同,并且电势调节板35的构造和布置与实施例2中的相同。因此,在图15中,与图1和图10中的那些共有的构成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或符号表示并且将省略冗余的描述。
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将作为接地的片状电极的电势调节板36布置在吸引辊33与二次转印部分T2之间的转印带15的内表面上。此外,在驱动辊20与对置辊21之间的中间转印带6的内表面上,布置作为接地的片状电极的电势调节板35。
当供应给转印带15的记录材料P被夹持传送时,电源D3将以+15μA到+30μA恒定电流控制的电压施加到吸引辊33。结果,记录材料P被静电吸引到转印带15。转印带15在箭头R3方向上转动并且将记录材料P发送到二次转印部分T2。在那时,电源D2将以-30μA到-40μA恒定电流控制的电压施加到对置辊21,从而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6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
如图16所示,对置辊21和驱动辊20的布置、驱动辊20的外径以及电势调节板35的大小和布置如在实施例2中参考图11(a)和图11(b)所描述的一样。二次转印辊9和吸引辊33的布置以及电势调节板36的大小和布置如在实施例1中参考图6(a)和图6(b)所描述的一样。顺便说一下,在本实施例中,电势调节板35的对于中间转印带6的移动方向上的长度C大于电势调节板36的对于转印带15的移动方向上的长度D。
如图17中通过虚线所示的,在去除电势调节板35和36的情况下,在中间转印带6经过驱动辊20之后中间转印带6的电势增大,并且在转印带15经过吸引辊33之后转印带15的电势增大。
结果,在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在转印带15与中间转印带6之间产生超过4000V的电势差ΔV,使得在二次转印部分T2之前在带负电的调色剂图像被吸引到转印带15的方向上产生电场。通过此电场,用于承载中间转印带6上的调色剂图像的承载力降低,使得转印图像在二次转印部分T2前面被扰乱。
如图17中通过实线所示的,在附接电势调节板35和36的情况下,中间转印带6和转印带15在电势上没有增大,从而消除在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产生的大的电势差ΔV。中间转印带6和转印带15的电势能够降低,并且能够显著地减轻在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的扰乱中间转印带6上的调色剂图像的电场。
在存在电势调节板35和36以及缺少电势调节板36的这两种情况下,在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条件下实现连续的图像形成,使得与实施例1中类似地比较飞散和异常放电图像中的每一个的发生频率。表3中示出了评估结果。
表3
1:“PRP”表示电势调节板。
2:“飞散”表示调色剂飞散(在二次转印之前调色剂图像的预转印)。
3:“图像”表示异常放电图像。
如表3所示,在实施例3中,通过设置电势调节板35和36,与设置电势调节板35和36中的一个的情况相比进一步减少了在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产生的异常图像和飞散的程度。如图18所示,确认还在实际测量结果中,在存在电势调节板35和36的情况下,在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在转印带15和中间转印带6的电势都能够降低。结果,能够减轻在二次转印部分T2前面的扰乱中间转印带6上的调色剂图像的电场。
根据实施例3,可以显著地减轻在二次转印部分T2前面的扰乱中间转印带6上的调色剂图像的电场,并且可以防止在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产生的异常图像和飞散。
<实施例4>
图19是在实施例4中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结构的图示。图20是在实施例4中的二次转印部分处的辊布置的图示。图21(a)和图21(b)分别是当缺少和存在电势调节板时的电势测量的比较结果的图示。
在本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设备100C中,二次转印部分T2处的电压施加方法和对于吸引辊33的电压施加方法与在实施例2中的相同,但是二次转印部分T2处的辊布置与实施例1中的不同。其它构造与实施例2中的构造相同,因此,在图19中,与图1和图10中示出的那些共有的构成部件由共同的附图标记或符号表示并且将省略冗余的描述。
如图1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吸引辊33由连接到电源D3的辊33a和连接到地电势的辊33b构成。如实施例2中所述的,电源D3将以-15μA到-30μA恒定电流控制的DC电压施加到与转印带15的外表面接触的辊33a。结果,记录材料P是带负电的,使得记录材料P被静电吸引到转印带15的表面。
对置辊21连接到地电势,并且二次转印辊9连接到电源D2。当承载记录材料P的转印带15经过二次转印部分T2时,电源D2将具有与调色剂图像的带电极性相反的(正)极性的以例如+30μA到+40μA恒定电流控制的DC电压施加到二次转印辊9。结果,将在中间转印带6上承载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
在实施例4中,设置连接到地电势的并且为片状电极部件的电势调节板36,使得在转印带15经过吸引辊33但是没有经过二次转印辊9的位置处接触转印带15。顺便说一下,在电势调节板36被布置为不与转印带15接触的情况下,在电势调节板36和转印带15之间的距离可以为1mm到5mm。
如图2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将二次转印辊9相对于对置辊21朝向对置辊21的对于转印带15的转动方向的下游侧偏移布置,并且偏移量(距离)P是4mm。结果,连接到地电势的对置辊21实行与在实施例2中的电势调节板35类似的功能,从而可以减轻在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在中间转印带6和转印带15之间的电势差ΔV。
如图6(a)和图6(b)所示,与实施例1类似地设置在对置辊21、驱动辊20、吸引辊33和电势调节板36之间的尺寸和布置关系。
如图21(a)所示,在去除电势调节板36的情况下,在中间转印带6经过驱动辊20之后中间转印带6的电势增大,并且在转印带15经过吸引辊33之后转印带15的电势增大。
结果,在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在转印带15和中间转印带6之间产生超过3000V的电势差ΔV,从而在二次转印部分T2之前产生强大的电场。通过此电场,用于承载中间转印带6上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承载力降低,使得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之前被扰乱。
如图21(b)所示,在附接电势调节板36的情况下,与实施例1类似地,转印带15在与吸引辊33隔开之后在电势上没有增大。另外,连接到地电势的对置辊21在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形成气隙电容器以便降低中间转印带6的电压。
即,如图13(b)所示,当中间转印带6到达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时,在对置辊21和中间转印带6之间形成的具有电容C2的电容器Cb连接到中间转印带6。结果,即使当带电的中间转印带6的电荷Q是恒定的时,中间转印带6的电势也降低。为此,即使当没有布置如实施例3中那样的电势调节板35时,也可以获得与实施例3中的效果接近的效果。结果,消除在中间转印带6和转印带15之间形成的大的电势差ΔV,从而没有观察到使得在二次转印之前扰乱调色剂图像的强大的电场。
在存在电势调节板36以及缺少电势调节板36的这两种情况下,在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条件下实现连续的图像形成,使得与实施例1中类似地比较飞散和异常放电图像中的每一个的发生频率。表4中示出了评估结果。
表4
1:“PRP”表示电势调节板。
2:“飞散”表示调色剂飞散(在二次转印之前调色剂图像的预转印)。
3:“图像”表示异常放电图像。
如表4所示,在实施例4中,可与设置了电势调节板35和36两者的情况相当地减少在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产生的异常图像和飞散的程度。
在实施例4中,二次转印辊9相对于对置辊21被布置朝向下游侧,从而扩大在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在中间转印带6和对置辊21之间的控制区。通过将二次转印辊9朝向下游侧偏移,可以利用对置辊21代替布置在实施例3中的中间转印带6的内表面上的电势调节板35。
结果,可以显著地减轻在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的扰乱中间转印带6上的调色剂图像的电场,并且可以防止在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产生的异常图像和飞散。
顺便说一下,例如还可以考虑如下的实施例,其中将电势调节板35如实施例2中那样布置在中间转印带6的内表面上并且将二次转印辊9布置为朝向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偏移来代替设置电势调节板36。然而,在该情况下,转印电压的电场形成在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并且因此在二次转印部分T2之前开始转印,从而不期望地形成飞散图像。
<实施例5>
图22是在实施例5中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结构的图示。图23是当存在电势调节板时的电势测量的比较结果的图示。
在本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设备100D中,二次转印部分T2处的电压施加方法和对于吸引辊33的电压施加方法与实施例2中的相同,并且电势调节板35和36的布置与实施例3中的相同。此外,电势调节板36连接到电源D4而不是地电势。其它构造与实施例2中的构造相同,因此,在图20中,与图1和图15中示出的那些共有的构成部件由共同的附图标记或符号表示并且将省略冗余的描述。
如图2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吸引辊33由连接到电源D3的辊33a和连接到地电势的辊33b构成。电源D3将以-15μA到-30μA恒定电流控制的DC电压施加到与转印带15的外表面接触的辊33a。结果,记录材料P是带负电的,使得记录材料P被静电吸引到转印带15的表面。
对置辊21连接到地电势,并且二次转印辊9连接到电源D2。当承载记录材料P的转印带15经过二次转印部分T2时,电源D2将具有与调色剂图像的带电极性相反的(正)极性的以例如+30μA到+40μA恒定电流控制的DC电压施加到二次转印辊9。结果,将在中间转印带6上承载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
在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2类似,将作为接地的片状电极的电势调节板35布置在驱动辊20与对置辊21之间的中间转印带6的内表面上。然而,作为布置在吸引辊33与二次转印部分T2之间的转印带15的内表面上的片状电极的电势调节板36没有接地而是连接到电源D4。对于电源D4,施加+10V到+100V的DC电压。
如图16所示,对置辊21和驱动辊20的布置、驱动辊20的外径以及电势调节板35的大小和布置如在实施例2中参考图11(a)和图11(b)所描述的。二次转印辊9和吸引辊33的布置以及电势调节板36的大小和布置如在实施例1中参考图6(a)和图6(b)所描述的。
如图14(a)所示,在去除电势调节板35和36的情况下,在中间转印带6经过驱动辊20之后中间转印带6的电势增大,并且在转印带15经过吸引辊33之后转印带15的电势增大。
结果,在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在转印带15和中间转印带6之间产生大的电势差ΔV,从而在二次转印部分T2之前产生强大的电场。通过此电场,用于承载中间转印带6上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承载力降低,使得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部分T2之前被扰乱。
如图23所示,在电势调节板35和36被附接并且经受实际电势测量的情况下,中间转印带6和转印带15在电势上没有增大,从而消除在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产生的大的电势差ΔV。中间转印带6和转印带15的电势降低,并且显著地减轻了在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的扰乱中间转印带6上的调色剂图像的电场。
在存在电势调节板35和36以及缺少电势调节板36的这两种情况下,在与实施例1相同的条件下实现连续的图像形成,使得与实施例1类似地比较飞散和异常放电图像中的每一个的发生频率。表5中示出了评估结果。
表5
1:“PRP”表示电势调节板。
2:“飞散”表示调色剂飞散(在二次转印之前调色剂图像的预转印)。
3:“图像”表示异常放电图像。
如表5所示,在实施例5中,通过设置电势调节板35和36,进一步减少了在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产生的异常图像和飞散的程度。
此外,如图23所示,与没有将电压施加到电势调节板36的情况相比,将电压施加到电势调节板36可以强制地调节转印带15的电势。即使当由于电势调节板36的表面平整度与转印带15的平整度的容限而在电势调节板36和转印带15之间形成间隙时,也可以稳定地调节转印带15的电势。
顺便说一下,在实施例5中,虽然电压仅仅被施加到电势调节板36,但是电压还可以被施加到电势调节板35。
在实施例5中,可以将电压施加到电势调节板36,从而在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的中间转印带6和转印带15的电势可以被设为期望的水平。结果,可以稳定在二次转印部分T2的上游侧的转印带15和中间转印带6之间的电势差。为此,可以显著地减轻在二次转印部分T2之前的扰乱中间转印带6上的调色剂图像的电场,使得可以输出没有异常图像的图像。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中,在二次转印部分的上游侧通过转印带在片状第一电极部件和记录材料之间形成电容器,使得即使在记录材料和转印带具有的电荷彼此相同时记录材料的表面电势也降低。为此,即使在中间转印带侧的电势没有改变时,在记录材料进入转印部分的时候在中间转印带侧和图像支承部件侧之间的电势差也变小,从而使放电和飞散更少发生。
因此,可以稳定地控制在转印带上承载的并且进入转印部分的记录材料的电势,从而可以稳定地输出抑制了放电和飞散的高质量图像。
这里,在片状第二电极部件被布置在中间转印带的内表面上的情况下,在二次转印部分之前第二电极部件和记录材料通过中间转印带形成电容器。为此,即使在调色剂图像和中间转印带具有的电荷彼此相同时,调色剂图像的表面电势也降低,从而在记录材料进入转印部分的时候在调色剂图像和记录材料之间的电势差进一步减少并且稳定,因此使放电和飞散进一步更少发生。
虽然已经参考在本申请中公开的结构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它不限于陈述的细节,并且本申请意图覆盖可以出于改善的目的的或在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的这种变型或改变。

Claims (10)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图像支承部件;
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用于在所述图像支承部件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中间转印带,所述中间转印带用于承载从所述图像支承部件转印的调色剂图像;
转印带,所述转印带用于承载和传送记录材料;
吸引部分,所述吸引部分用于将记录材料静电吸引到所述转印带;
转印夹持部,在所述转印夹持部处所述转印带和所述中间转印带相对于所述转印带的移动方向彼此接触,并且所述转印夹持部用于将调色剂图像从所述中间转印带转印到被吸引到所述转印带的记录材料上;以及
具有板形状的电极部件,所述电极部件被配置为:被设置在相对于所述转印带的移动方向在所述转印夹持部的上游且在所述吸引部分的下游的、所述转印带和所述中间转印带不彼此接触的区域中,并且与所述转印带的内表面进行表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还包括第二电极部件,所述第二电极部件被设置在相对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在所述转印夹持部的上游的、所述第二电极部件通过所述中间转印带与所述转印带相对的区域中,所述第二电极部件接触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内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电极部件的对于所述转印带的移动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第二电极部件的对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上的长度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电极部件是接地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电极部件的对于与所述转印带的移动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具有能通过的最大尺寸的记录材料的对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并且短于所述转印带的对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第二电极部件的对于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具有能通过的最大尺寸的记录材料的对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并且短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对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吸引部分的对于与所述转印带的移动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转印带的对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接触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内表面的第一转印部件和接触所述转印带的内表面的并且施加有电压的第二转印部件在所述转印夹持部处被设置在相对位置,以及
其中与施加到第二转印部件的电压相同极性的电压被施加到所述电极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接触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内表面的第一转印部件和接触所述转印带的内表面的第二转印部件在所述转印夹持部处被设置在相对位置,
其中所述电极部件和第二转印部件是接地的,以及
其中用于在所述转印夹持部处将调色剂图像从所述中间转印带转印到记录材料上的转印电压被施加到第一转印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接触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内表面的第一转印部件和接触所述转印带的内表面的第二转印部件在所述转印夹持部处被设置在相对位置,以及
其中第一转印部件位于相对于记录材料的传送方向的第二转印部件的上游。
CN201010553999.4A 2009-11-19 2010-11-19 图像形成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732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64312A JP5590864B2 (ja) 2009-11-19 2009-11-19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64312 2009-11-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73253A CN102073253A (zh) 2011-05-25
CN102073253B true CN102073253B (zh) 2014-09-03

Family

ID=436387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5399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73253B (zh) 2009-11-19 2010-11-19 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831489B2 (zh)
EP (1) EP2325702A1 (zh)
JP (1) JP5590864B2 (zh)
KR (1) KR101477319B1 (zh)
CN (1) CN10207325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35903B2 (ja) * 2012-06-29 2016-11-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327924B2 (ja) * 2014-04-28 2018-05-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0295937B2 (en) 2016-09-01 2019-05-21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911661B2 (ja) * 2017-09-13 2021-07-28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75731A (en) * 1990-03-13 1991-12-2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Transfer roller device
US5194902A (en) * 1988-05-16 1993-03-1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Transfer unit
US5268725A (en) * 1990-11-19 1993-12-07 Mita Industrial Co., Ltd. Sheet member carrier device with grounding means
US5461461A (en) * 1992-01-22 1995-10-24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transferring device and medium separating device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5740508A (en) * 1995-01-31 1998-04-14 Minolta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oner scattering prevention
JP2008186029A (ja) * 2008-04-14 2008-08-1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323800B2 (ja) * 2010-11-30 2013-10-23 Ntt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アレイ型光学素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31839A (en) * 1988-03-11 1990-06-05 Colorocs Corporation Transfer system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int engine
US4984024A (en) 1988-05-11 1991-01-08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transfer unit for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H0758408B2 (ja) * 1988-05-16 1995-06-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転写ローラ機構
JP3016585B2 (ja) 1990-06-28 2000-03-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装置
JPH05323800A (ja) * 1992-05-15 1993-12-07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H0695536A (ja) 1992-09-10 1994-04-08 Toshib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31497A (ja) * 2001-10-29 2003-05-09 Ricoh Co Ltd 転写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95667A (ja) * 2001-12-25 2003-07-09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33419A (ja) 2002-09-20 2004-04-3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転写ユニット
JP2004184984A (ja) * 2002-11-20 2004-07-0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04333907A (ja) 2003-05-08 2004-11-25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06701A (ja) 2004-09-09 2006-04-2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4569401B2 (ja) 2005-06-21 2010-10-2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48931A (ja) * 2006-03-17 2007-09-2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311015B2 (ja) * 2008-11-28 2013-10-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94902A (en) * 1988-05-16 1993-03-1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Transfer unit
US5075731A (en) * 1990-03-13 1991-12-2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Transfer roller device
US5268725A (en) * 1990-11-19 1993-12-07 Mita Industrial Co., Ltd. Sheet member carrier device with grounding means
US5461461A (en) * 1992-01-22 1995-10-24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transferring device and medium separating device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5740508A (en) * 1995-01-31 1998-04-14 Minolta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oner scattering prevention
JP2008186029A (ja) * 2008-04-14 2008-08-1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323800B2 (ja) * 2010-11-30 2013-10-23 Ntt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アレイ型光学素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477319B1 (ko) 2014-12-29
JP5590864B2 (ja) 2014-09-17
US8831489B2 (en) 2014-09-09
KR20110055456A (ko) 2011-05-25
JP2011107535A (ja) 2011-06-02
US20110116846A1 (en) 2011-05-19
CN102073253A (zh) 2011-05-25
EP2325702A1 (en) 2011-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5572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eliminating a charge on a recording medium by applying an AC voltage
JP200117509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073253B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02103347B (zh) 图像形成设备
JP201106508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EP3396466B1 (en) Fixing device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1288728B1 (en) Static charge controlling system and a reproduction machine having same
US7756430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harging an imaging member
JP201414940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399481B2 (ja) 帯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帯電装置の制御方法、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当該制御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JP2002278307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除電手段のバイアス制御方法
CN100492218C (zh) 成像设备
JP327181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0705447B1 (en) Image forming system including a first transfer unit and a second transfer unit having a total resistance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first transfer unit
JP2000137391A (ja) 中間転写方式の画像形成装置
US20130223882A1 (en) Output of a corona charger
JPH111172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93769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728382B2 (ja) 湿式画像形成装置
JPH07146618A (ja) 転写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1130558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1066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1788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2194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61988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03

Termination date: 2017111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