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52426A - 阻尼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阻尼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52426A
CN102052426A CN2010105295311A CN201010529531A CN102052426A CN 102052426 A CN102052426 A CN 102052426A CN 2010105295311 A CN2010105295311 A CN 2010105295311A CN 201010529531 A CN201010529531 A CN 201010529531A CN 102052426 A CN102052426 A CN 1020524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plate
plate
damping device
flywheel
middl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2953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垣内聪
佐伯智洋
末崎纮章
井下芳尊
山住淳志
宫町善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524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5242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31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the rotating system comprising two or more gyratory masses
    • F16F15/133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the rotating system comprising two or more gyratory masses using springs as elastic members, e.g. metallic sp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阻尼装置(3),包括:第一侧板(14、42),其在轴向布置于与飞轮(11)偏离的位置;第二侧板(15、43),其与第一侧板相连接;中板件(17、24、41),其位于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以及,弹簧件(18),其吸收扭矩波动,该扭矩波动产生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作为一方面与中板件作为另一方面的二者之间,其中,第一侧板和中板件中的一个与飞轮在其外周部相连接,以及,第一侧板或中板件中未与飞轮相连接的一个以及第二侧板,其中的一个的外径,设定为大于第一侧板或中板件以及第二侧板其中的另一个的外径。

Description

阻尼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一种阻尼装置,用于吸收转动轴之间出现的扭矩波动。
背景技术
通常,为了吸收(限制、减少)由发动机和变速装置产生的扭矩波动,在例如发动机与变速装置之间的动力传输路径上布置阻尼装置。阻尼装置包括:阻尼部分,其利用弹簧力吸收扭矩波动;迟滞部分,其利用迟滞扭矩吸收(限制)扭矩波动,迟滞扭矩由于在迟滞部分处的摩擦而产生;以及,限幅部分,当阻尼部分和迟滞部分没有完全吸收转动轴的扭转时,限幅部分产生滑转。在动力传输装置包括上述阻尼装置的情况下,因为发动机振动,在变速装置处容易产生齿轮的碰撞噪声(齿轮互相碰撞时所产生的齿轮噪声)。具体而言,在安装于混合动力车辆(具有发动机和电动机作为动力源)的动力传输装置中,经由行星齿轮机构使变速装置的输入轴与电动机(或发电机)相连接,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发动机振动,在变速装置处容易产生齿轮噪声。据此,为了减小齿轮噪声,提出了这样一种动力传输装置,其中,除了阻尼装置之外,以与阻尼装置相独立的方式,在发动机与变速装置之间的动力传输路径上具有惯性件。
例如,JP 2002-13547A披露了一种用于混合驱动装置的阻尼器,其将第一动力源和第二动力源所产生的力传输至驱动轮,同时限制由第一动力源和第二动力源所产生的扭矩波动。用于混合驱动装置的阻尼器包括:第一转动件,其由第一动力源驱动以进行转动;第二转动件,其经由行星齿轮机构与第二动力源相连接;扭转件,用于限制第一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之间产生的扭矩波动;限幅机构,当第一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之间产生的扭矩波动达到预定值时,限幅机构用于中断从第一转动件到第二转动件的力传输;以及,惯性件,其形成于第一转动件或第二转动件。
通常,在相对于扭转件(例如,卷簧)更靠近第一动力源(例如,发动机)的动力传输路径上,布置产生大部分由整个阻尼器所产生惯性的组件。所以,扭转件与行星齿轮机构之间所产生的惯性相对较小。结果,不能容易地减小齿轮噪声。另一方面,JP 2002-13547A中所披露的用于混合驱动装置的阻尼器,在扭转件与行星齿轮机构之间的动力传输路径上包括惯性件(参见该说明书的图6、图7)。然而,在惯性件固定在阻尼器上的情况下(参见该说明书的图6),因为要将惯性件固定在阻尼器上(也就是,因为在阻尼器上固定惯性件而增加了制造工序),由此会增加阻尼器的制造成本。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惯性件布置为比阻尼器的第二转动件更靠近行星齿轮机构,会增加阻尼器在其轴向的尺寸。在惯性件与行星齿轮机构的行星架轴(carrier shaft)花键接合(参见该说明书的图7)的情况下,惯性件与行星架轴之间连接部分的强度、可靠性(在扭转中)可能不够。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阻尼装置,其减小齿轮噪声,同时避免阻尼装置在其轴向的尺寸增大。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阻尼装置,包括:第一侧板,其在轴向布置于与飞轮偏离的位置处,来自动力源的转动力传输至飞轮;第二侧板,其布置于自第一侧板与飞轮偏离的位置,并与第一侧板相连接;中板件,其设置于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以及,弹簧件,其吸收扭矩波动,该扭矩波动产生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作为一方面与中板件作为另一方面的二者之间,其中,第一侧板和中板件中的一个与飞轮在其外周部相连接,以及,第一侧板或中板件中未与飞轮相连接的一个以及第二侧板,其中的一个的外径设定为,大于未与飞轮相连接的第一侧板或中板件与第二侧板中的另一个的外径。
据此,因为中板件的外径设定为大于第二侧板的外径,增加了弹簧件与齿轮机构之间动力传输路径上所产生的惯性。结果,可以避免(减小)在齿轮机构处产生齿轮噪声,同时避免阻尼装置的轴向尺寸增大。
据此,因为第二侧板的外径设定为大于第一侧板的外径,从而,与中板和飞轮互相连接所在的部分相比,第二侧板在径向向外方向进一步延伸,增大了弹簧件与齿轮机构之间动力传输路径上所产生的惯性。结果,可以避免(减小)在齿轮机构处产生齿轮噪声,同时,避免阻尼装置的轴向尺寸增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第一侧板与飞轮在其外周部相连接,以及,中板件形成为,使其外径设定为大于第一侧板或第二侧板的外径。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中板件形成为,中板件的外周部(位于第二侧板径向外侧位置)的厚度,设定为大于中板件内周部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中板件包括轴套件和中板,轴套件向齿轮机构输出转动力,中板在其内周部与轴套件相连接,中板在其中部容纳弹簧件的一个端部,以及,中板形成为,使其外径大于第一侧板或第二侧板的外径。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其中,中板件包括惯性件,惯性件与中板的外周部(位于第二侧板径向外侧)相连接。
阻尼装置进一步包括轴承,在阻尼装置的径向,轴承设置在中板件与第一侧板或第二侧板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阻尼装置进一步包括连接销,连接销连接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同时在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保持预定距离,以及,将连接销插进中板上所形成的开口部中,使连接销在周向可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中板件包括切口部或孔部,使得螺栓在其中穿过,以便利用螺栓使第一侧板与飞轮在其外周部相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其中,从飞轮中面向第一侧板相反侧的表面,将螺栓安装至飞轮和第一侧板,利用螺栓使第一侧板与飞轮在其外周部相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其中,中板件和第一侧板中的至少一个在外周面包括齿轮部。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阻尼装置进一步包括双迟滞机构,其中,双迟滞机构与阻尼装置动力传输路径上的阻尼部分平行布置,在一方面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与另一方面中板件之间的扭转角落入预定范围内的情况下,双迟滞机构产生第一迟滞扭矩;以及,在扭转角度超出预定范围的情况下,双迟滞机构产生第二迟滞扭矩,第二迟滞扭矩大于第一迟滞扭矩。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中板与飞轮在其外周部相连接,以及,第二侧板形成为,其外径设定为大于第一侧板的外径。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第二侧板包括切口部或孔部,使得螺栓穿过第二侧板,以及,从中板中面向第二侧板的表面,将螺栓安装至中板和飞轮,利用螺栓,使中板与飞轮在其外周部相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阻尼装置进一步包括限幅部分,其中,限幅部分布置在阻尼装置的动力传输路径上,从而与阻尼部分平行布置,以及,在扭矩波动超过预定值的情况下,限幅部分产生滑转。
附图说明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特点和特征将更为明了,其中:
图1示意性图示具有根据第一实施例阻尼装置的混合驱动装置结构;
图2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结构;
图3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结构;
图4A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结构;
图4B是惯性件从方向A观察的示意图;
图5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结构;
图6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结构;
图7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六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结构;
图8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七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结构;
图9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八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结构;
图10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九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结构;
图11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十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结构;
图12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十一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结构;
图13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十二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结构;
图14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十三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结构;
图15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十四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结构;
图16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十五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结构;
图17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十六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结构;
图18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十七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结构;以及
图19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十八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概述]
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的阻尼装置(3)包括第一侧板(14,参见图2)、第二侧板(15,参见图2)、中板件(17,参见图2)、以及弹簧件(18,参见图2)。在飞轮(11)的外周部,第一侧板(14)与飞轮(11,参见图2)相连接,来自动力源(1,参见图1)的转动力传输至飞轮(11)。第二侧板(15)在阻尼装置(3)的轴向布置于自第一侧板(14)偏离的位置。此外,第二侧板(15)与第一侧板(14)相连接。中板件(17)设置在第一侧板(14)与第二侧板(15)之间。此外,中板件(17)构造成向齿轮机构(4,参见图1)输出转动力。弹簧件(18)构造成,吸收在一方面第一侧板(14)和第二侧板(15)与另一方面中板件(17)之间所产生的扭矩波动。中板件(17)形成为使其外径大于第二侧板(15)的外径。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的阻尼装置(3)包括中板(41,参见图11)、轴套件(44,参见图11)、第一侧板(42,参见图11)、第二侧板(43,参见图11)、以及弹簧件(18,参见图11)。在飞轮(11)的外周部,中板(41)与飞轮(11,参见图11)相连接,动力源(1,参见图1)的转动力传输至飞轮(11)。轴套件(44)构造成向齿轮机构(4,参见图1)输出转动力。第一侧板(32)布置于自中板(41)朝飞轮(11)移置的位置。此外,在第一侧板(42)的内周部,第一侧板(42)与轴套件(44)相连接。第二侧板(43)布置于在远离飞轮(11)的方向自中板(41)移置的位置。此外,第二侧板(43)与第一侧板(42)相连接。弹簧件(18)构造成,吸收在一方面中板(41)与另一方面第一侧板(42)和第二侧板(43)之间所产生的扭矩波动。第二侧板(43)形成为使其外径大于第一侧板(42)的外径。
[第一实施例]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阻尼装置3的第一实施例。图1示意性图示具有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的混合驱动装置结构。图2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结构。
如图1所示,混合驱动装置包括:发动机1,其作为第一动力源;电动机2,其作为第二动力源;阻尼装置3,其设置在发动机1与电动机2之间,并减小二者之间所产生的扭矩波动;行星齿轮机构4,其设置在电动机2与阻尼装置3之间;减速机构5,其用于向驱动轮传输力;皮带6,其连接行星齿轮机构4的齿圈(ring gear)4d与减速机构5;电动发电机(电动机/发电机)7,其与行星齿轮机构4的太阳齿轮4a相连接;以及,蓄电池9,其经由变换器8与电动发电机7和电动机2电连接。
经由阻尼装置3和轴4e,发动机1的输出轴1a与行星齿轮机构4的行星架(carrier)4c相连接。行星架4c可转动方式支撑小齿轮4b。此外,小齿轮4b设置于行星齿轮机构4处,以围绕太阳齿轮4a的外周转动。小齿轮4b与太阳齿轮4a和齿圈4d相啮合。电动发动机7的转动轴与行星齿轮机构4的太阳齿轮4a相连接,从而,响应于发动机1的驱动而产生的电能蓄积在蓄电池9中。电动机2的转动轴与齿圈4d相连接。
混合驱动装置构造成,在只有发动机1受到驱动的情况下,经由阻尼装置3和轴4e,将发动机1产生的转动力传输至行星齿轮机构4的行星架4c。据此,整个行星架4c绕发动机1的输出轴1a转动,使得齿圈4d转动,并经由皮带6将力传输至减速机构5,从而,对驱动轮进行驱动。同时,太阳齿轮4a也转动,使得电动发电机7发电。产生的电蓄积在蓄电池9中。
另一方面,在发动机1停止、并且只有电动机2启动的情况下,使齿圈4d转动,并经由皮带6将力传输至减速机构5。在这种情况下,因为行星架4c仅仅自转而没有改变其位置,电动机2所产生的力没有传输至发动机1。
混合驱动装置可以构造成,发动机1和电动机2都受到驱动,并将发动机1和电动机2二者所产生的力都传输至减速机构5。基于指示例如车速、加速踏板开度等的各种信号,控制装置可以实现动力源的上述切换(也就是,在电动机2启动与非启动之间的切换)。
如图2所示,混合驱动装置的阻尼装置3构造成具有扭转吸收功能(扭转减小功能)。更具体地,阻尼装置3包括:阻尼部分3a,其利用弹簧力(回弹力)吸收扭矩波动;以及,迟滞部分3b,其利用由摩擦等产生的迟滞扭矩吸收(减小、限制)扭矩波动。为了便于阻尼装置3的装配,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将阻尼部分3a和迟滞部分3b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组合体。在动力传输路径上,阻尼部分3a与迟滞部分3b并行布置。中板件17是阻尼部分3a的组件之一,以及,在动力传输路径上,相对于作为扭转件的卷簧18,中板件17设置于更靠近输出侧(也就是,行星齿轮机构4侧),起到弹簧件(回弹件)的作用。此外,为了保证齿轮噪声减少功能,中板件17形成为,在阻尼装置3的径向上,中板件17比卷簧18伸出更多(也就是,中板件17的外周部在径向位于卷簧18的外侧)。作为主要部件,阻尼装置3包括:第一侧板14;第二侧板15;连接销16(本实施例中设置多个连接销16);中板件17;卷簧18(本实施例中设置多个卷簧18);座件19(本实施例中设置多个座件19,更具体地,设置多对座件19);第一止推件20;第二止推件21;以及,盘簧22。
第一侧板14形成为环状,相对于中板件17,第一侧板14设置为更靠近飞轮11。第一侧板14是阻尼部分3a和迟滞部分3b的组件。此外,第一侧板14包括伸出部14b,伸出部14b在径向位于连接销16的外侧(也就是,第一侧板14包括伸出部14b,使得第一侧板14延伸至连接销16的径向外侧)。利用螺栓13(本实施例中设置多个螺栓13),第一侧板14的伸出部14b与飞轮11的圆筒部相连接。利用连接销16,在阻尼部分3a的外周部,使第一侧板14与第二侧板15相连接。此外,为了在阻尼部分3a处容纳卷簧18和一对座件19,第一侧板14包括开口部14a。本实施例中,在第一侧板14处形成多个开口部14a。一对座件19中的一个安装于卷簧18的一个端部,而一对座件19中的另一个设置于卷簧18的另一端部。各开口部14a形成于第一侧板14,使得开口部14a的周向端面能够分别与设置于对应卷簧18的座件19接触和分离。在阻尼部分3a径向内侧的迟滞部分3b处,第一侧板14在阻尼装置3的轴向压接第一止推件20。更具体地,利用凸爪部20a(也就是,用于防止转动的部分,可以设置多个凸爪部20a),使第一侧板14与第一止推件20相接合,从而,第一侧板14不能相对于第一止推件20转动,换而言之,第一侧板14与第一止推件20作为组合件可以一起转动,同时,允许第一侧板14在轴向移动。此外,经由第一止推件20,中板件17的轴套部17a的外周面对第一侧板14进行支撑,同时,允许第一侧板14相对于轴套部17a(中板件17)转动。
飞轮11形成为环状,利用螺栓12(本实施例中设置多根螺栓12),将飞轮11安装并固定于发动机1的输出轴1a。另外,飞轮11不包括在阻尼装置3中。圆筒部自飞轮11外端部中面向阻尼部分3a的表面朝中板件17伸出,利用螺栓13,使第一侧板14的伸出部14b安装于圆筒部并与之相连接。
第二侧板15形成为环状,在轴向上与中板件17相比,第二侧板15设置于远离飞轮11的位置。第二侧板15是阻尼部分3a和迟滞部分3b的组件。此外,在第二侧板15中相对于阻尼部分3a的径向外周部,利用连接销16使第二侧板15与第一侧板14相连接。第二侧板15形成为,没有从其通过连接销16与第一侧板14相连接的部分处径向向外延伸,以避免与中板件17的惯性件部17d接触。此外,为了在阻尼部分3a处容纳卷簧18和一对座件19,第二侧板15包括开口部15a。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侧板15形成多个开口部15a,使开口部15a与第一侧板14的开口部14a相对应。各开口部15a形成于第二侧板15,使得开口部15a的周向端面能分别与设置于对应卷簧18各端部的座件19接触和分离。在位于阻尼部分3a径向内侧的迟滞部分3b处,第二侧板15支撑盘簧22。此外,利用凸爪部21a(或多个凸爪部21a),使第二侧板15与第二止推件21相接合,以使第二侧板15在轴向可移动、而相对于第二止推件21不可转动(换而言之,第二侧板15与第二止推件21作为组合件可一起转动)。经由第二止推件21,中板件17的轴套部17a的外周面对第二侧板15进行支撑,以使第二侧板15相对于轴套部17a(中板件17)可转动。
各连接销16形成为销状,并且将第一侧板14和第二侧板15连接成一体作为组合件,同时在其间保持预定距离。更具体地,用各连接销16的一个端部铆接第一侧板14,并用各连接销16的另一端部铆接第二侧板15。据此,各连接销16的中部作为分隔物,用于维持第一侧板14与第二侧板15之间的距离。此外,各连接销16的中部插进中板件17的开口部17c。在本实施例中,在中板件17形成多个开口部17c。此外,在开口部17c的范围内(也就是,对应的开口部17c在周向的端面之间的距离内),允许各连接销16在中板件17周向移动。可选择地,取代使用连接销16,可以在第二侧板15形成凸部(多个凸部),并利用铆钉使凸部与第一侧板14相连接,或者,通过焊接、铆接等也可以使凸部与第一侧板14相连接。
中板件17形成为环状或碟状,设置在第一侧板14与第二侧板15之间。中板件17是阻尼部分3a和迟滞部分3b的组件。中板件17形成为,使其板部17b自轴套部17a(其形成为圆筒形状)的外周面在阻尼装置3的径向向外延伸。为了容纳对应的卷簧18和对应的座件19,在板部17b形成开口部17c。此外,各开口部17c形成为,使其周向端面能够分别与安装于卷簧18各端部的座件19接触和分离。在卷簧18的径向外侧位置处,各连接销16插进对应的开口部17c,同时在预定范围内允许各连接销16在周向移动。板部17b形成为从开口部17c径向向外延伸,使得板部17b的外径设定成大于第二侧板15的外径。更具体地,中板件17形成为,使其直径可以优选为第二侧板15直径的1.1倍或更大。惯性件部17d形成于板部17b的外周部,使得板件17b外周部(也就是,板件17b中位于第二侧板15径向外侧的部分)的厚度形成为大于板件17b其余部分的厚度。更具体地,中板件17形成为,使其位于第二侧板15径向外侧的部分的厚度(例如,惯性件部17d的厚度)可以优选为中板件17中位于第二侧板15径向内侧的部分的厚度的1.1倍或更大。惯性件部17d形成于中板件17,使其朝第二侧板15凸出,同时避免与螺栓13及第二侧板15接触。在位于阻尼部分3a径向内侧的迟滞部分3b处,板部17b压接第一止推件20和第二止推件21,同时在轴向相对于第一止推件20和第二止推件21可滑动。为了与轴4e的外花键花键接合,在轴套部17a内周面形成内花键,使得轴套部17a可在轴向相对于轴4e滑动。经由各第一止推件20和第二止推件21,轴套部17a在外周面支撑第一侧板14和第二侧板15,使其相对于轴套部17a可转动。中板件17的惯性(惯量)构成整个阻尼装置3惯性的30%或更多,更具体地,中板件17的惯性优选构成整个阻尼装置3惯性的50%或更多。
卷簧18是阻尼部分3a的组件。各卷簧18分别容纳在对应的开口部14a、15a、以及17c(其形成于第一侧板14、第二侧板15、以及中板件17)内,使得各卷簧18分别接触设置于对应卷簧18周向端部的座件19。此外,为了吸收由于第一侧板14和第二侧板15(一方面)与中板件17(另一方面)之间出现转动差所产生的冲击,当第一侧板14和第二侧板15(一方面)与中板件17(另一方面)相对彼此转动时,压缩卷簧18。可以采用直的卷簧作为卷簧18,或者,可以采用通过弯曲直卷簧得到的弯曲形状卷簧作为卷簧18。然而,为了获得更大的扭转,可以采用弧形卷簧(其形成为沿周向弯曲)作为卷簧18。
座件19是阻尼部分3a的组件。各对座件19分别容纳在对应的开口部14a、15a、以及17c(其形成于第一侧板14、第二侧板15、以及中板件17)内。座件19设置在对应开口部14a、15a和17c的一个端面(一方面)与卷簧18在周向的一个端部之间。此外,座件19设置在对应开口部14a、15a和17c的另一端面(一方面)与卷簧18在周向的另一端部(另一方面)之间。换而言之,为各卷簧18设置一对座件19。为了减少卷簧18的磨损,座件19可以由树脂制成。
第一止推件20是迟滞部分3b的组件。第一止推件20是形成为环状的摩擦材料,第一止推件20设置在第一侧板14与中板件17之间。此外,第一止推件20压接中板件17,同时在轴向可滑动。此外,第一止推件20包括凸爪部20a,以便接合第一止推件20与第一侧板14,同时允许第一止推件20在轴向移动、并且不允许第一止推件20相对于第一侧板14转动。第一止推件20设置于中板件17的轴套部17a外周面,以相对于轴套部17a可转动。据此,第一止推件20作为第一侧板14的轴承(轴衬)。
第二止推件21是迟滞部分3b的组件。第二止推件21是形成为环状的摩擦材料,第二止推件21设置在第二侧板15与中板件17之间。自第二止推件21中面向第二侧板15的表面,由盘簧22在轴向使第二止推件21偏置,使得第二止推件21可滑动方式压接中板件17。此外,第二止推件21包括凸爪部21a,以便接合第二止推件21(一方面)与第二侧板15和盘簧22(另一方面),同时允许第二止推件21在轴向可移动、并且不允许第二止推件21相对于第二侧板15和盘簧22转动。第二止推件21设置于中板件17的轴套部17a的外周面,以相对于轴套部17a可转动。据此,第二止推件21作为第二侧板15的轴承(轴衬)。
盘簧22是迟滞部分3b的组件。盘簧22形成碟状,其设置在第二侧板15与第二止推件21之间,从而,盘簧22使第二止推件21朝中板件17偏置。
根据第一实施例,因为中板件17的板部17b的外径设定为大于第二侧板15的外径,增加了卷簧18与行星齿轮机构4之间动力传输路径上所产生的惯性,从而,减小了行星齿轮机构4处所产生的齿轮噪声(亦即,齿轮互相碰撞时所产生的噪声),同时,避免阻尼装置3轴向尺寸增大。此外,因为中板件17板部17b外周部的厚度设定为大于板部17b内周部的厚度,进一步增大了卷簧18与行星齿轮机构4之间动力传输路径上所产生的惯性,从而,可以进一步避免在行星齿轮机构4处所产生的齿轮噪声。
[第二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3说明阻尼装置3的第二实施例。图3是剖视图,在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结构。
第二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是第一实施例阻尼装置3的变化例。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实施例的中板件17变更为包括中板24。更具体地,取代其中轴套部17a、板部17b以及惯性件部17d整体形成的中板件17(参见图2),第二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包括一个组合件,该组合件由中板24、惯性件25、铆钉26(本实施例中设置多个铆钉26)、轴套件27、以及铆钉28(本实施例中设置多个铆钉28)组成。根据第二实施例阻尼装置3中组合件的惯性占整个阻尼装置3惯性的30%或更多,优选地,组合件的惯性占整个阻尼装置3惯性的50%或更多。根据第二实施例阻尼装置3的其他结构与根据第一实施例阻尼装置3类似。所以,下面,只对第二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中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那些结构及部件进行说明。
中板24形成为环状或蝶形板状,中板24设置在第一侧板14与第二侧板15之间。中板24是阻尼部分3a的组件。此外,中板24包括开口部24a(本实施例中形成多个开口部24a),用于容纳对应的卷簧18和一对座件19,同时允许开口部24a的周向端面分别与设置在卷簧18各端部的座件19接触和分离。在卷簧18径向外侧的位置,各连接销16插进对应的开口部24a,同时,允许各连接销16可在预定范围内在周向移动。此外,中板24形成为从开口部17c径向向外伸出。据此,中板24的外径大于第二侧板15的外径。更具体地,中板24的直径设定为第二侧板15直径的1.1倍或更大。利用铆钉26,将惯性件25安装于中板24的外周部(亦即,中板24中位于第二侧板15径向外侧的部分)。另一方面,利用铆钉28,将中板24的内周部(亦即,中板24中位于开口部24a径向内侧的部分)安装于轴套件27的凸缘部27b。
惯性件25形成为环形。利用铆钉26,将惯性件25安装于中板24外周部中面向第二侧板15的表面。此外,惯性件25形成为,不接触第二侧板15,并且布置于第二侧板15的径向外侧位置。
轴套件27输出转动力,并且是迟滞部分3b的组件。轴套件27包括凸缘部27b,凸缘部27b自轴套部分27a外周部的预定部分径向向外伸出。利用铆钉28,将中板24安装于凸缘部27b的径向外周部。在位于铆钉28径向内侧的迟滞部分3b处,凸缘部27b与第一止推件20和第二止推件21压接,同时允许轴套件27在轴向滑动。为了与轴4e的外花键相接合,在轴套部分27b的内周面形成内花键,使得轴套部分27a相对于轴4e在轴向可滑动。此外,在轴套部分27a的外周面上,分别地,经由第一止推件20和第二止推件21,轴套部分27a支撑第一侧板14和第二侧板15,同时,允许第二侧板14和第二侧板15相对于轴套件27转动。
根据第二实施例,因为中板24的外径设定为大于第二侧板15的外径,增加了卷簧18与行星齿轮机构4(参见图1)之间动力传输路径上所产生的惯性,从而,减小了行星齿轮机构4处所产生的齿轮噪声。此外,因为惯性件25安装于中板24外周部,进一步增加了卷簧18与行星齿轮机构4之间动力传输路径上所产生的惯性,从而,进一步减小行星齿轮机构4处所产生的齿轮噪声。此外,在第二实施例中,因为根据第一实施例阻尼装置3的中板件17被组合件(组合件由中板24、惯性件25、铆钉26、轴套件27、以及铆钉28组成)取代,便于中板24、惯性件25、以及轴套件27的加工处理,从而,降低了根据第二实施例阻尼装置3的制造成本。
[第三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4A和图4B,说明阻尼装置的第三实施例。图4A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结构。此外,图4B是示意图,示出在图4A中箭头A所示方向观察的根据第三实施例阻尼装置3的惯性件25。
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是第二实施例阻尼装置3的变化例。更具体地,取代根据第二实施例中阻尼装置3的环形惯性件25(参见图3),在第三实施例中,在阻尼装置3处设置多个惯性件25,各惯性件25形成为片状。此外,取代如第二实施例中利用铆钉28将侧板24安装至轴套件27的凸缘部27b(参见图3),在第三实施例中,侧板24与凸缘部27b花键接合。根据第三实施例阻尼装置3的其他结构与第二实施例阻尼装置3的类似。所以,下面,只对第三实施例阻尼装置3中与第二实施例不同的那些结构及部件进行说明。
为了与轴套件27的外花键27c花键接合,在中板24的内周端面形成内花键24b。据此,将中板24安装在轴套件27上,使其在周向以及在轴向都不可移动。根据第三实施例阻尼装置3的中板24的其他结构与第二实施例的中板24(参见图3)类似。
多个惯性件25各自形成为片状,沿周向布置在中板24外周部上,以形成环状,相邻的惯性件25之间留有间隙或者不留间隙。更具体地,利用铆钉26,将惯性件25安装在中板24外周部中面向第二侧板15的表面上。此外,布置惯性件25,使其不接触第二侧板15,并位于第二侧板25的径向外侧。
轴套件27在凸缘27b的外周面上包括外花键27c,从而,经由外花键27c和内花键24b,使轴套件27与中板24花键接合。据此,中板24安装于轴套件27,从而在周向以及在轴向都不可移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轴套件27的其他结构与第二实施例的轴套件27(参见图3)类似。
根据第三实施例,除了与第二实施例类似的优点及长处之外,因为阻尼装置3构造成使中板24与轴套件27花键接合,可以便于中板24与轴套件27的装配。此外,因为多个各自形成为片状的惯性件25设置于阻尼装置3,可以提高惯性件25的收益。
[第四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5说明阻尼装置的第四实施例。图5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的结构。
根据第四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是根据第二实施例阻尼装置3的另一变化例。更具体地,取代第二实施例的惯性件24和铆钉26(参见图3),根据第四实施例,在中板24处形成弯曲部24c,通过使中板24的外周部朝第二侧板15弯曲,形成弯曲部24c。弯曲部24c可以形成为,使得弯曲部24中靠近第二侧板15处的端部进一步径向向里弯曲(换而言之,弯曲部24c可以形成为在轴向以及在径向向里的方向延伸)。根据第四实施例阻尼装置3的其他结构与第二实施例阻尼装置3类似。另外,具有弯曲部24c的中板24可以应用于第三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参见图4)。
根据第四实施例,除了与第二实施例类似的优点和长处之外,因为弯曲部24c形成于中板24外周部,增加了在卷簧18与行星齿轮机构4(参见图1)之间动力传输路径上产生的惯性,从而,避免在行星齿轮机构4处产生齿轮噪声。
[第五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6说明阻尼装置3的第五实施例。图6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结构。
根据第五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是第四实施例阻尼装置3的变化例。更具体地,在第五实施例中,在中板24弯曲部24c的径向内侧位置处布置惯性件25,使得惯性件25在弯曲部24c处受到中板24的保持。惯性件形成为环状。中板24的弯曲部24c形成为在轴向延伸然后径向向里延伸,使得弯曲部24c围住惯性件25的外周面。根据第五实施例阻尼装置3的其他结构与第四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类似。
根据第五实施例,除了与第四实施例类似的优点及长处之外,因为惯性件25在弯曲部24c处受到中板24的保持,进一步增加在卷簧18与行星齿轮机构4之间动力传输路径上所产生的惯性,从而,进一步减少行星齿轮机构4处产生的齿轮噪声。
[第六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7说明阻尼装置3的第六实施例。图7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六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结构。
根据第六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是第一实施例阻尼装置3的又一变化例。更具体地,第六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包括取代第一止推件20(参见图2)的轴承31,使得第一侧板14由中板件17的轴套部17a经由轴承31加以支承。滚珠轴承适合作为轴承31,滚珠轴承包括外座圈、内座圈、以及布置在外座圈与内座圈之间的多个滚珠。轴承31的外座圈固定于第一侧板14的内周端部(与之相接合)。另一方面,轴承31的内座圈固定于中板件17的轴套部17a(与之相接合)。轴承31构造成,使其外座圈不接触中板件17的板部17b。根据第六实施例阻尼装置3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类似。另外,轴承31可以适用于第二、第三、第四、以及第五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
根据第六实施例,除了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优点及长处之外,因为在第一侧板14与中板件17的轴套部17a之间设置轴承31,可以有效地对产生相对较大扭转的中板件17的扭转(具体而言,在轴向的扭转)进行限制。
[第七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8说明阻尼装置3的第七实施例。图8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七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结构。
根据第七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是第一实施例阻尼装置3的另一变化例。更具体地,在第七实施例中,在各连接销16外周面上设置第一垫圈29,使其位于第一侧板14与中板件17的板部17b之间。此外,在各连接销16外周面上设置第二垫圈30,使其位于第二侧板15与中板件17的板部17b之间。第一垫圈29及第二垫圈30各形成为环形。各连接销16插进垫圈29和垫圈30各自在中央形成的孔中。在阻尼装置3处设置第一垫圈29和第二垫圈30,以便限制中板件17的板部17b在轴向的扭转。各第一垫圈29以及各第二垫圈30分别设置在中板件17的板部17b(一方面)与第二侧板14和第二侧板15(另一方面)之间,以相对于板部17b保持些许间隙。第一垫圈29及第二垫圈30各由具有较大滑动能力的材料诸如树脂等制成。在阻尼部分3a的开口部17c的径向外侧位置,中板件17的板部17b包括开口部17e(本实施例中,在板部17b上形成多个开口部17e)。各连接销16插进中板件17的对应开口部17e,同时,允许连接销16在预定范围内在周向可移动。根据第七实施例阻尼装置3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类似。另外,第一垫圈29和第二垫圈30可以设置于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以及第六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
根据第七实施例,除了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优点及长处之外,利用第一垫圈29和第二垫圈30,可以有效限制(减小)会产生相对较大惯性的中板件17在轴向的扭转。
[第八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9说明阻尼装置3的第八实施例。图9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八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结构。
第八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是第一实施例阻尼装置3的另一变化例。更具体地,在各螺栓13的头部(亦即,各螺栓13中用工具转动的部分)面向中板件17的情况下,在中板件17的板部17b和惯性件部17d处形成切口部17f(或孔),用于允许各螺栓13穿过中板件17。根据第八实施例阻尼装置3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类似。另外,切口部17f可以形成于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以及第七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处。
根据第八实施例,因为在中板件17的板部17b和惯性件部17d处设置切口部17f,更容易将螺栓13设置于阻尼装置3,从而,便于阻尼装置3的装配。
[第九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10说明阻尼装置3的第九实施例。图10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九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结构。
根据第九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是第一实施例阻尼装置3的另一变化例。更具体地,根据第九实施例,在各螺栓13的头部(亦即,各螺栓13中用工具转动的部分)面向发动机1(亦即,面向图10中的左边)的情况下,为了便于从发动机侧装配阻尼装置3,弯曲部11a形成于飞轮11,使得飞轮11外周部相对于飞轮11内周部朝第一侧板14凸出。据此,因为弯曲部11a,在飞轮11的外周部与发动机1(参见图1)之间,可以形成用于螺栓13的操作空间。使用螺栓13,将飞轮11安装至第一侧板14的伸出部14b。根据第九实施例阻尼装置3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类似。另外,具有弯曲部11a的飞轮11结构,可以应用于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以及第八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
根据第九实施例,除了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优点及长处之外,在螺栓13设置于阻尼装置3使得各螺栓13头部面向发动机1的情况下,通过在飞轮11处形成弯曲部11a,可以便于从发动机侧装配飞轮11,从而,便于阻尼装置3的装配。
[第十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11说明阻尼装置3的第十实施例。图11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十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结构。
根据第十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是第一实施例阻尼装置3的变化例。更具体地,取代利用螺栓13连接飞轮11和第一侧板14,在第十实施例中,利用螺栓13使作为中板件17变化例的中板41与飞轮11连接。此外,相对于卷簧18在输出侧(也就是,更靠近于行星齿轮机构4,参见图1)的动力传输路径上,由第一侧板42、第二侧板43、铆钉45(本实施例中,设置多个铆钉45)、以及轴套件44组成的组合件作为阻尼部分3a的输出部件。为了增加阻尼部分3a的输出部件的惯性,第二侧板43形成为包括伸出部43b,通过第二侧板43的外周部径向向外伸出而得到伸出部43b。组合件的惯性占整个阻尼装置3惯性的30%或更多,更具体地,组合件的惯性优选占整个阻尼装置3惯性的50%或更多。根据第十实施例阻尼装置3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类似。所以,下面,仅仅对根据第十实施例阻尼装置3中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结构及部件进行说明。
中板41形成为环状或者蝶形板状,中板41设置在第一侧板42与第二侧板43之间,以及,中板41是阻尼部分3a的组件。利用螺栓13,使中板41与飞轮11的圆筒部相连接。此外,为了容纳对应的卷簧18和对应的成对座件19,在作为阻尼部分3a的中板41中部,中板41包括开口部41a(本实施例中,形成多个开口部41a)。各开口部41a形成在中板41上,使得开口部41a在周向的端面能够分别与设置于对应卷簧18各端部的座件19接触和分离。此外,中板41形成为,使其内周端部与轴套件44的凸缘部44b隔开(不接触)。
第一侧板42形成为环形,第一侧板42布置成使其面向中板41中面对飞轮11的表面。第一侧板42是阻尼部分3a的组件。此外,第一侧板42包括开口部42a(本实施例中,形成多个开口部42a),以便在阻尼部分3a处将对应的卷簧18和一对座件19容纳在开口部42a中。各开口部42a形成为,使其端面能分别在周向与设置于对应卷簧18各端部的座件19接触和分离。利用铆钉45,在内周部使第一侧板42连同第二侧板43一起与轴套件44的凸缘部44b相连接。
第二侧板43形成为环形,第二侧板43布置成使其面向中板41中与飞轮11相反的表面。第二侧板43是阻尼部分3a的组件。此外,第二侧板43包括开口部43a(本实施例中,形成多个开口部43a),以便在阻尼部分3a处将对应的卷簧18和对应的成对座件19容纳在开口部43a中。各开口部43a形成在第二侧板43上,使得设置在卷簧18各端部的座件19分别在周向与各开口部43a的端面接触和分离。利用铆钉45,在内周部使第二侧板43连同第一侧板42一起与轴套件44的凸缘部44b相连接。此外,第二侧板43包括伸出部43b,通过使第二侧板43的外周部相对于阻尼部分3a径向向外伸出,获得伸出部43b。据此,因为伸出部43b,第二侧板43的外径设定为大于第一侧板42的外径。更具体地,第二侧板43的直径可优选设定为第一侧板42直径的1.1倍或更多。伸出部43b形成为延伸至螺栓13的径向外侧。此外,伸出部43b形成在第二侧板43上,以不接触螺栓13。在各螺栓13的头部(也就是,各螺栓13中用工具等转动的部分)面向第二侧板43的情况下,在第二侧板43上形成切口部43c(或孔),以便允许螺栓13经由各切口部43c穿过第二侧板43。
轴套件44输出转动力。轴套件44包括凸缘部44b,凸缘部44b形成为自轴套部分44a外周面的预定部分径向向外伸出。利用铆钉45,分别在轴向将第一侧板42和第二侧板43安装至凸缘部44b的侧面。在轴套部分44a的内周面上形成内花键,以便与轴4e的外花键花键接合。据此,允许轴套件44相对于轴4e在轴向滑动。
根据第十实施例,因为第二侧板43的外径设定为大于第一侧板42的外径,以及,因为第二侧板43形成为延伸至螺栓13的径向外侧,增加了卷簧18与行星齿轮机构4(参见图1)之间动力传输路径上所产生的惯性,从而,减少了行星齿轮机构4处的齿轮噪声,同时,避免阻尼装置3在轴向尺寸的增加。此外,因为在第二侧板43处形成切口部43c,可容易地将螺栓13设置在阻尼装置3处,所以,可以便于阻尼装置3的装配。
[第十一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12说明阻尼装置3的第十一实施例。图12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十一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结构。
根据第十一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是第十实施例阻尼装置3的变化例。更具体地,在第十一实施例中,惯性件46形成为环形(可选择地,形成为沿周向布置的多片惯性件46),利用铆钉47(本实施例中,设置多个铆钉47),将惯性件46安装于第二侧板43的伸出部43b中与螺栓13相反的表面。根据第十一实施例阻尼装置3的其他结构与第十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类似。
根据第十一实施例,除了与第十实施例类似的优点及长处之外,因为将惯性件46安装在第二侧板43的伸出部43b外周部上,可以进一步增大在卷簧18与行星齿轮机构4(参见图1)之间动力传输路径上所产生的惯性,因而,可以进一步避免在行星齿轮机构4处产生齿轮噪声。
[第十二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13说明阻尼装置3的第十二实施例。图13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十二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结构。
根据第十二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是第十一实施例阻尼装置3的变化例。更具体地,取代第十一实施例的惯性件36和铆钉47(参见图12),在第十二实施例中,第二侧板43构造成包括弯曲部43d,通过使第二侧板43的外周部在与螺栓13相反的方向弯曲而形成弯曲部43d。除了在轴向延伸之外,弯曲部43d可以进一步弯曲,使得弯曲部43d在径向向里的方向延伸。根据第十二实施例阻尼装置3的其他结构与第十一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类似。
根据第十二实施例,除了与第十一实施例类似的优点及长处之外,因为在第二侧板43的伸出部43b外周部形成弯曲部43d,可以增加在卷簧18与行星齿轮机构4(参见图1)之间动力传输路径上所产生的惯性,因而,可以避免在行星齿轮机构4处产生齿轮噪声。
[第十三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14说明阻尼装置3的第十三实施例。图14是示意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十三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结构。
根据第十三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是第十二实施例阻尼装置3的变化例。更具体地,在第十三实施例中,惯性件46设置在由第二侧板43的弯曲部43d相对于伸出部43b形成的空间内,使得惯性件46在弯曲部43d处受到第二侧板43保持。惯性件46形成为环形。弯曲部43d形成为在径向向里方向延伸,以盖住惯性件46的外周面。根据第十三实施例阻尼装置3的其他结构与第十二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类似。
根据第十三实施例,除了与第十二实施例类似的优点及长处之外,因为阻尼装置3构造成在第二侧板43的弯曲部43d处保持惯性件46,可以进一步增加在卷簧18与行星齿轮机构4(参见图1)之间动力传输路径上所产生的齿轮噪音,因而,可以进一步避免在行星齿轮机构4处产生齿轮噪声。
[第十四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15说明阻尼装置3的第十四实施例。图15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十四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结构。
根据第十四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是第一实施例阻尼装置3的另一变化例。更具体地,在第十四实施例中,在第一侧板14外周面形成齿轮部14c,使齿轮部14c相对于飞轮11的外周面径向向外凸出。类似地,在中板件17外周面形成齿轮部17g,使齿轮部17g相对于飞轮11的外周面径向向外凸出。可以用齿轮部14c和17g作为用于车辆控制的脉动齿轮(pulse gear)、用于发动机起动测试的齿轮等等。根据第十四实施例阻尼装置3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类似。另外,在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和第十三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也可以设置齿轮部14a和17b。
根据第十四实施例,除了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优点及长处之外,阻尼装置3还可以用作用于车辆控制的脉动齿轮、用于发动机起动测试的齿轮等。
[第十五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16说明阻尼装置3的第十五实施例。图16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十五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结构。
根据第十五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是第一实施例阻尼装置3的变化例。更具体地,根据第十五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构造成具有双迟滞机构,用于在两种情况下分别产生第一迟滞扭矩和第二迟滞扭矩,其中在第一侧板14和第二侧板15(一方面)与中板件17(另一方面)之间形成的扭转角度落入预定范围的情况下,在迟滞部分3b处产生第一迟滞扭矩,以及,在扭转角度超出预定范围的情况下产生第二迟滞扭矩,第二迟滞扭矩大于第一迟滞扭矩。作为主要部件,双迟滞机构包括第一止推件51、第一控制板52、第一低摩擦材料53、第二低摩擦材料54、第二控制板55、高摩擦材料56、第二止推件57、以及盘簧58。根据第十五实施例阻尼装置3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类似。所以,下面,仅仅对第十五实施例的阻尼装置中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结构及部件进行说明。另外,双迟滞机构也可以适用于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以及第十四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
中板件17包括凹部17h(或孔),通过对应于双迟滞机构将板部17b各开口部17c的一部分内周部切除,形成凹部17h。第二控制板55的止挡部55a插进各凹部17h,同时,在周向上各凹部17h端面之间距离的范围内,允许各止挡部55a在周向移动。换而言之,在对应止挡部55a在周向可移动的范围内,各凹部17h允许中板件17(一方面)与第一控制板52和第二控制板55(另一方面)之间的相对转动。此外,在止挡部55a在周向接触对应凹部17h任一侧壁面的情况下,各凹部17h限制中板件17(一方面)与第一控制板52和第二控制板55(另一方面)之间的相对转动。在板部17b径向内周部的侧壁面处,板部17b在轴向上分别被第一低摩擦材料53和第二低摩擦材料54可滑动方式夹住。
第一止推件51形成为环形,设置在第一侧板14与第一控制板52之间。第一止推件51是迟滞部分3b的组件,并且由树脂制成。第一止推件51的摩擦系数设定为大于第一低摩擦材料53和第二低摩擦材料54的摩擦系数,并且,设定为低于高摩擦材料56的摩擦系数。可选择地,第一止推件51的摩擦系数可以设定为与第一低摩擦材料53和第二低摩擦材料54的摩擦系数相同的水平。第一止推件51设置在第一侧板14与第一控制板52之间,以压接第一控制板52,同时,允许第一止推件51在轴向滑动。在止挡部55a相对于对应凹部17h在周向可滑动的范围内,在第一控制板52与中板件17之间产生扭转的情况下,第一止推件51不相对于第一控制板52滑动。另一方面,如果各止挡部55a在周向接触对应凹部17h的任一侧壁面、并在第一侧板14与中板件17之间产生扭转,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止推件51相对于第一控制板42滑动。第一止推件51形成为,其内周部在轴向延伸,使得第一止推件51的内周部也位于第一侧板14与轴套部17a之间。此外,第一止推件51包括凸爪部51a,凸爪部51a与第一侧板14的内周端部相接合,从而不允许第一止推件51相对于第一侧板14转动,同时,允许第一止推件51在轴向可滑动。据此,第一止推件51作为滑动轴承(轴衬),用于在轴套部17a上支撑第一侧板14,同时,允许第一侧板14相对于轴套部17a转动。
第一控制板52形成为环形,响应于第一侧板14与中板件17之间的扭转角度,第一控制板52贴着第一止推件51或第一低摩擦材料53滑动。第一控制板52是迟滞部分3b的组件。第一控制板52由金属制成。此外,在第一控制板52的外周部,第一控制板52包括凹部52a,第二控制板55的各止挡部55a接合进入凹部52a,使得第一控制板52不能相对于第二控制板55转动,同时,允许第一控制板52在轴向可移动。第一控制板52构造成,连同第二控制板55一起转动,以及,在止挡部55a相对于对应凹部17h在周向可移动的范围内,第一控制板52相对于中板件17转动。另一方面,在各止挡部55a接触对应凹部17h在周向的任一侧壁面的情况下,限制第一控制板52相对于中板件17的转动。如果第一控制板52滑动方式压接第一止推件51、并且各止挡部55a接触对应凹部17h在周向的任一侧壁面,从而在第一侧板14与中板件17之间产生扭转,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控制板52相对于第一止推件51滑动。另一方面,如果第一控制板52滑动方式压接第一低摩擦材料53,以及,在止挡部55a相对于各凹部17h在周向可移动的范围内,在第一控制板52与中板件17之间产生扭转,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控制板52相对于第一低摩擦材料53滑动。另外,第一控制板52的材料不局限于金属和树脂。
第一低摩擦材料53形成为环形,设置在第一控制板52与板部17b之间。第一低摩擦材料53是迟滞部分3b的组件。第一低摩擦材料53的摩擦系数设定为低于第一止推件51和高摩擦材料56的摩擦系数,并设定为与第二低摩擦材料54的摩擦系数相同的水平。可选地,第一低摩擦材料53的摩擦系数可以设定为与第一止推件51的摩擦系数相同的水平。第一低摩擦材料53滑动方式压接第一控制板52和板部17b。此外,在止挡部55a相对于各凹部17h在周向可移动的范围内,在第一控制板52与中板件17之间产生扭转的情况下,第一低摩擦材料53相对于第一控制板52或板部17b滑动。第一低摩擦材料53可以变更为,第一低摩擦材料53与第一控制板52以及板部17b中的一个相接合(可选地,第一低摩擦材料53可以固定在第一控制板52以及板部17b中的一个上),从而不可相对转动,同时允许第一低摩擦材料53相对于第一控制板52以及板部17b中的另一个可滑动。另外,第一低摩擦材料53的外径设定为小于高摩擦材料56的外径。
第二低摩擦材料54形成为环形,设置在第二控制板55与板部17b之间。第二低摩擦材料54是迟滞部分3b的组件。第二低摩擦材料54的摩擦系数设定为低于第二止推件57和高摩擦材料56的摩擦系数,并设定为与第一低摩擦材料53相同的水平。可选择地,第二低摩擦材料54的摩擦系数可以设定为与第二止推件57的摩擦系数相同的水平。第二低摩擦材料54滑动方式压接第二控制板55和板部17b。此外,在止挡部55a相对于各凹部17h在周向可移动的范围内,在第二控制板55与板部17b之间产生扭转的情况下,第二低摩擦材料54相对于第二控制板55或板部17b滑动。第二低摩擦材料54可以变更为,第二低摩擦材料54与第二控制板55以及板部17b中的一个相接合(可选择地,第二低摩擦材料54可以固定在第二控制板55以及板部17b中的一个上),从而不可相对转动,同时允许第二低摩擦材料54相对于第二控制板55以及板部17b中的另一个可滑动。另外,第二低摩擦材料54的外径设定为小于高摩擦材料56的外径。
第二控制板55形成为环形,响应于第二侧板15与中板件17之间形成的扭转角度,第二控制板55贴着高摩擦材料56或第二低摩擦材料54滑动。第二控制板55是迟滞部分3b的组件,并且由金属制成。此外,第二控制板55包括止挡部55a,止挡部55a在轴向自第二控制板55的外周部朝第一侧板14延伸。止挡部55a插进板部17b的各凹部17h,同时,在对应凹部17h的周向距离(长度)范围内(也就是,在对应凹部17h在周向的侧壁面内),允许各止挡部55a在周向可移动。换而言之,止挡部55a在各凹部17h内周向可移动的范围内,止挡部55a允许中板件17(一方面)与第一控制板52和第二控制板55(另一方面)之间的相对转动。此外,在各止挡部55a接触对应凹部17h在周向的任一侧壁面的情况下,止挡部55a限制中板件17(一方面)与第一控制板52和第二控制板55(另一方面)之间的相对转动。止挡部55a与控制板52的各凹部52a相接合,从而,不允许第二控制板55相对于第一控制板52转动,同时允许第二控制板55在轴向可移动。据此,第二控制板55连同第一控制板52一起转动。此外,第二控制板55构造成,在止挡部55a于各凹部17h内周向可移动的范围内,使第二控制板55相对于中板件17可转动,以及,在各止挡部55a接触对应凹部17h在周向的任一侧壁面的情况下,使第二控制板55相对于中板件17不可转动。在止挡部55a在各凹部17h内周向可移动的范围内,在第二控制板55滑动方式压接第二低摩擦材料54并在第二控制板55与中板件17之间产生扭转的情况下,第二控制板55相对于第二低摩擦材料54滑动。另一方面,如果第二控制板55滑动方式压接高摩擦材料56,并且各止挡部55a接触对应凹部17h在周向的任一侧壁面以在第二侧板15与中板件17之间产生扭转,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控制板55相对于高摩擦材料56滑动。另外,通过对第二控制板55的表面(滑动面)(其为第二控制板55贴着高摩擦材料56滑动的表面)施加表面处理、热处理等,可以使第二控制板55的滑动面粗糙化。在这种情况下,当高摩擦材料56相对于第二止推件57滑动时,高摩擦材料56可以保持于第二控制板55,从而,即使第二控制板55和高摩擦材料56相对彼此滑动,也可以使阻尼装置3的初始特性稳定化。另外,第二控制板55的材料不局限于金属和树脂。
高摩擦材料56形成为环形,设置在第二控制板55与第二止推件57之间。高摩擦材料56是迟滞部分3b的组件。高摩擦材料56的摩擦系数设定为高于第一止推件51以及第一低摩擦材料53和第二低摩擦材料54的摩擦系数。高摩擦材料56滑动方式压接第二控制板55和第二止推件57。在止挡部55a相对于各凹部17h在周向可移动的范围内,在第二控制板55与中板件17之间产生扭转的情况下,高摩擦材料56相对于第二控制板55或第二止推件57不滑动。当各止挡部55a接触对应凹部17h在周向的任一侧壁面、并在第二侧板15与中板件17之间产生扭转时,高摩擦材料56相对于第二控制板55或第二止推件57滑动。高摩擦材料56可以变更为,高摩擦材料56与第二控制板55和第二止推件57中的一个相接合(可选择地,高摩擦件56可以固定在第二控制板55和第二止推件57中的一个上)从而不能相对转动,同时,允许高摩擦材料56相对于第二控制板55和第二止推件57中的另一个可滑动。另外,为了增加第二控制板55的滑动面摩擦系数,使其大于第一止推件51以及第一低摩擦材料53和第二低摩擦材料54的摩擦系数,对第二控制板55的滑动面(第二控制板55在此处相对于第二止推件57滑动)施加处理(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在阻尼装置3处设置高摩擦材料56
第二止推件57是迟滞部分3b的组件。第二止推件57形成为环形,将其设置在第二侧板15与高摩擦材料56之间。第二止推件57由树脂制成。第二止推件57的摩擦系数设定为大于第一低摩擦材料53和第二低摩擦材料54的摩擦系数,并设定为低于高摩擦材料56的摩擦系数。可选择地,第二止推件57的摩擦系数可以设定为与第一低摩擦材料53和第二低摩擦材料54的摩擦系数相同的水平。在轴向,第二止推件57设置在盘簧58与高摩擦材料56之间,从而,由盘簧58使第二止推件57朝高摩擦材料56偏置,从而使第二止推件57与高摩擦材料56滑动方式压接。在止挡部55a相对于各凹部17h在周向可移动的范围内,在第二控制板55与中板件17之间产生扭转的情况下,第二止推件57相对于高摩擦材料56不滑动。当各止挡部55a接触对应凹部17h在周向的任一侧壁面、并在第二侧板15与中板件17之间产生扭转时,第二止推件57相对于高摩擦材料56滑动。第二止推件57形成为其径向内周端部在轴向延伸,使得第二止推件57的径向内周端部在径向位于第二侧板15与轴套部17a之间。此外,第二止推件57包括凸爪部57a,凸爪部57a与第二侧板15的内周端部相接合,从而,不允许第二止推件57相对于第二侧板15转动,同时,允许第二止推件57在轴向可移动。据此,第二止推件57作为滑动轴承(轴衬),用于在轴套部17a上支撑第二侧板15,使第二侧板15相对于轴套部17a可转动。
盘簧58形成为蝶形,其为迟滞部分3b的组件。盘簧58设置在第二止推件57与第二侧板15之间,以使第二止推件57朝高摩擦材料56偏置。盘簧58在径向的内周端部与第二止推件57的凸爪部57a相接合,从而,不允许盘簧58相对于第二止推件57转动,同时,允许盘簧58在轴向可移动。据此,因为盘簧58使第二止推件57朝高摩擦材料56偏置,并得到第二侧板15支撑,彼此平行布置的第一止推件51、第一控制板52、第一低摩擦材料53、板部17b、第二低摩擦材料54、第二控制板55、高摩擦材料56、以及第二止推件57与相邻部件之间滑动方式压接。
下面,说明根据第十五实施例阻尼装置3的迟滞部分3b的操作。
在止挡部55a相对于各凹部17h在周向可移动的范围内,在迟滞部分3b处,在中板件17(一方面)与第一控制板52和第二控制板55(另一方面)之间产生扭转(相对较小的扭转)的情况下,第一低摩擦材料53相对于第一控制板52或板部17b滑动,以及,第二低摩擦材料54相对于第二控制板55或板部17b滑动,从而,产生相对较小的迟滞扭转。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第一止推件51与第一控制板52之间的摩擦系数大于第一低摩擦材料53与第一控制板52或板部17b之间的摩擦系数,第一止推件51和第一控制板52相对彼此不滑动。此外,因为高摩擦材料56与第二控制板55或第二止推件57之间的摩擦系数大于第二低摩擦材料54与第二控制板55或板部17b之间的摩擦系数,高摩擦材料56相对于第二控制板55或第二止推件57不滑动。
当各止挡部55a接触对应凹部17h在周向的任一侧壁面时,在迟滞部分3b处,在中板件17(一方面)与第一侧板14和第二侧板15(另一方面)之间产生扭转(相对较大扭转)的情况下,第一止推件51相对于第一控制板52滑动,以及,高摩擦材料56相对于第二控制板55或第二止推件57滑动,从而,产生的迟滞扭矩大于前述情况相对较小迟滞扭矩。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低摩擦材料53相对于第一控制板52或板部17b不滑动,以及,第二低摩擦材料54相对于第二控制板55或板部17b不滑动。尽管第一低摩擦材料53与第一控制板52或板部17b之间的摩擦系数低于第一止推件51与第一控制板52之间的摩擦系数,因为各止挡部55a接触对应凹部17h在周向的任一侧壁面、并且在中板件17(一方面)与第一控制板52和第二控制板55(另一方面)之间不产生扭转,第一止推件51相对于第一控制板52不滑动。此外,尽管第二低摩擦材料54与第二控制板55或板部17b之间的摩擦系数低于高摩擦材料56与第二控制板55或第二止推件57之间的摩擦系数,因为各止挡部55a接触对应凹部17h在周向的任一侧壁面、并且在中板件17(一方面)与第一控制板52和第二控制板55(另一方面)之间不产生扭转,高摩擦材料56相对于第二控制板55或第二止推件57不滑动。
根据第十五实施例,因为阻尼装置3具有双迟滞机构,可以减小发动机1起动时所产生的冲击。具体而言,因为在中板件17中相对于卷簧18更靠近输出侧(也就是,行星齿轮机构4,参见图1)位置的部分处所产生的惯性相对较大,可以有效减小发动机1起动时所产生的冲击。
[第十六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17说明阻尼装置3的第十六实施例。图17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十六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结构。
根据第十六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是第二实施例阻尼装置3的另一变化例。更具体地,取代利用螺栓13连接第一侧板14的伸出部14b与飞轮11(参见图3),根据第十六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构造成,在第一侧板14的伸出部14b与飞轮11之间的动力传输路径上包括限幅部分3c,当阻尼部分3a和迟滞部分3b不能完全吸收扭转时,限幅部分3c产生滑转。为了避免中板24与限幅部分3c之间接触,中板24包括弯曲部24d,弯曲部24d位于限幅部分3c与连接销16之间。在第十六实施例中,作为主要部件,限幅部分3c包括第一侧板14、支撑板61、盘簧62、压板63、第一摩擦材料64、第二摩擦材料65、以及盖板66。根据第十六实施例阻尼装置3的其他结构与第二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类似。所以,下面,仅对第十六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中与第二实施例不同的结构和部件进行说明。
利用铆钉,在第一侧板14的伸出部14b的外周部处,将第一摩擦材料64和第二摩擦材料65安装于第一侧板14在轴向的侧面。第一侧板14的其他结构与第二实施例(参见图3)类似。
支撑板61形成为环形,其设置在飞轮11与盖板66之间。利用螺栓13,将支撑板61连同盖板66一起安装并固定于飞轮11,使得支撑板61和盖板66在其外周部彼此紧密接触。支撑板61形成为在其内周部与盖板66隔开。更具体地,支撑板61形成为包括弯曲部,弯曲部在轴向背离盖板66延伸,然后在径向向里方向延伸,从而,支撑板61与盖板66之间在其内周部处形成空间。此外,支撑板61压接盘簧62。
盘簧62形成为碟状,其设置在支撑板61与压板63之间。盘簧62使压板63朝第一摩擦材料64偏置。
压板63形成为环形,其设置在盘簧62与第一摩擦材料64之间。压板63包括凸爪部63a(或多个凸爪部63a),从而,由盖板66支撑压板63,以使压板63相对于盖板66不可转动,同时,允许压板63在轴向可移动。更具体地,将凸爪部63a插进盖板66的孔66a(或者,在压板63包括多个凸爪部63a的情况下,孔66a也是多个),从而,压板63相对于盖板66不转动,同时,允许压板63在轴向移动。由盘簧62使压板63朝第一摩擦材料64偏置,使得压板63滑动方式压接第一摩擦材料64。
第一摩擦材料64设置在第一侧板14与压板63之间。利用铆钉,将第一摩擦材料64安装并固定在第一侧板14上。此外,第一摩擦材料64滑动方式压接压板63。
第二摩擦材料65设置在第一侧板14与盖板66之间。利用铆钉,将第二摩擦材料65安装并固定在第一侧板14上。此外,第二摩擦材料65滑动方式压接盖板66。
盖板66形成为环形,其放置于支撑板61的位于飞轮11相对侧的表面(也就是,支撑板61中面向图17中右边的表面)。更具体地,以盖板66与支撑板61在它们的外周部重叠并紧密接触的方式,利用螺栓13,将盖板66连同支撑板61一起安装并固定在飞轮11上。另一方面,盖板66的内周部在轴向与支撑板61隔开。此外,盖板66包括孔66a,通过孔66a将压板63支撑在盖板66上,使得压板63相对于盖板66不可转动,同时,允许压板63在轴向可移动。更具体地,将压板63的凸爪部63a插进孔66a,使得压板63相对于盖板66不可转动,同时,允许压板63在轴向可移动。在盖板66的内周部,盖板66在滑动面处滑动方式压接第二摩擦材料65。
根据第十六实施例,除了类似于第二实施例的优点及长处之外,借助于限幅部分3c,可以避免过大的扭矩从发动机1输入行星齿轮机构4(参见图1)。
[第十七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18说明阻尼装置3的第十七实施例。图18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十七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结构。
根据第十七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是第十实施例阻尼装置3的变化例。更具体地,取代利用铆钉45连接第一侧板42和第二侧板43与轴套件44(参见图11),第十七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构造成,在一方面第一侧板42和第二侧板43与另一方面轴套件44之间的动力传输路径上,包括限幅部分3c,当阻尼部分3a和迟滞部分3b没有完全吸收扭转时,限幅部分3c产生滑转。作为主要部件,限幅部分3c包括第一侧板42、第二侧板43、盘簧62、压板63、第一摩擦材料64、以及第二摩擦材料65。根据第十七实施例阻尼装置3的其他结构与第十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类似。所以,下面,仅对第十七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中与第十实施例不同的结构及部件进行说明。
相对于阻尼部分3a在内周部处,第一侧板42包括支撑部42b,支撑部42b为限幅部分3c的组件。支撑部42b压接盘簧62。第一侧板42的其他结构与第十实施例的第一侧板42(参见图11)类似。
相对于阻尼部分3a在内周部处,第二侧板43包括盖部43e,盖部43e是限幅部分3c的组件。盖部43e包括孔43f(或多个孔43f),通过孔43f将压板63支撑在第二侧板43上,以使压板63相对于第二侧板43不可转动,同时,允许压板63在轴向可移动。更具体地,将压板63的凸爪部63a(或者,在盖部43e上形成多个孔43f的的情况下,多个凸爪部63a)插进孔43f(或各孔43f),使得压板63相对于第二侧板43不转动,同时,允许压板63在轴向可移动。在盖部43e接触第二摩擦材料65的滑动面处,盖部43e滑动方式压接第二摩擦材料65。第二侧板43的其他结构与第十实施例的第二侧板43(参见图11)类似。
盘簧62形成为碟状,其设置在第一侧板42的支撑部42b与压板63之间。盘簧62使压板63朝第一摩擦材料64偏置。
压板63形成为环状,其设置在盘簧62与第一摩擦材料64之间。压板63包括凸爪部63a,用凸爪部63a将压板63支撑在第二侧板43的盖部43e上,使得盖板63相对于第二侧板43不可转动,同时允许压板63在轴向可移动。更具体地,将凸爪部63a插进盖部43e处所形成的孔43f中,使得压板63相对于第二侧板43不可转动,同时,允许压板63在轴向可移动。盘簧62使压板63朝第一摩擦材料64偏置,使得压板63滑动方式接触第一摩擦材料64。
第一摩擦材料64设置在压板63与轴套件44的轴套部44a之间。此外,利用铆钉,将第一摩擦材料64安装并固定在轴套部44a上。第一摩擦材料64滑动方式压接压板63。
第二摩擦材料65设置在第二侧板43的盖部43e与轴套件44的轴套部44a之间。此外,利用铆钉,将第二摩擦材料65安装并固定于轴套部44a上。第二摩擦材料65滑动方式压接盖部43e。
根据第十七实施例,除了与第十实施例的类似的优点及长处,借助于限幅部分3c,可以避免过大的扭矩从发动机1输入行星齿轮机构4(参见图1)。
[第十八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19说明阻尼装置3的第十八实施例。图19是剖视图,沿径向局部示意性图示根据第十八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结构。
根据第十八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是第一实施例阻尼装置3的变化例。更具体地,取代在中板件17处设置惯性件部17d(参见图2),根据第十八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构造成,利用铆钉26将惯性件25安装并固定于中板件17,以及,惯性件25的外径设定成大于第一侧板14的外径,使得由中板件17、惯性件25、以及铆钉26组成的组合体形成为,其直径大于第一侧板14的直径。惯性件25形成为环形。此外,利用铆钉26,将惯性件25安装在中板件17外周部中面向第二侧板15的表面上。惯性件25形成为,当装配并布置在第二侧板15的径向外侧位置时,惯性件25与第二侧板15不接触。惯性件25可以形成为,使得惯性件25的直径为第一侧板14外径的1.1倍或更大。根据第十八实施例阻尼装置3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阻尼装置3类似。
根据第十八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情况一样,因为中板件17的板部17b的外径大于第二侧板15的外径,增加了卷簧18与行星齿轮机构4(参见图1)之间动力传输路径上所产生的惯性,据此,可以避免在行星齿轮机构4处出现齿轮噪声,同时避免阻尼装置3在轴向尺寸的增大。此外,因为惯性件25安装于中板件17的外周部,进一步增大了卷簧18与行星齿轮机构4之间动力传输路径上所产生的惯性,从而,减小了行星齿轮机构4处所产生的齿轮噪声。此外,因为惯性件25的外径设定为大于第一侧板14的外径,使得由中板件17、惯性件25、以及铆钉26组成的组合体的直径大于第一侧板14直径,可以进一步增大卷簧18与行星齿轮机构4之间动力传输路径上所产生的惯性,从而,避免在行星齿轮机构4处产生齿轮噪声。

Claims (14)

1.一种阻尼装置(3),包括:
第一侧板(14、42),其在轴向布置于与飞轮(11)偏离的位置处,来自动力源(1)的转动力传输至所述飞轮(11);
第二侧板(15、43),其布置于从所述第一侧板(14、42)与所述飞轮(11)偏离的位置,并与所述第一侧板(14、42)相连接;
中板件(17、24、41),其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14、42)与所述第二侧板(15、43)之间;以及
弹簧件(18),其吸收扭矩波动,该扭矩波动产生于所述第一侧板(14、42)和所述第二侧板(15、43)作为一方面与所述中板件(17、24、41)作为另一方面的二者之间,其中,
所述第一侧板(14、42)和所述中板件(17、24、41)中的一个与所述飞轮(11)在其外周部相连接,以及,
未与所述飞轮(11)相连接的所述第一侧板(14、42)或所述中板件(17、24、41),以及所述第二侧板(15、43),其中的一个的外径设定为,大于未与所述飞轮(11)相连接的所述第一侧板(14、42)或所述中板件(17、24、41)以及所述第二侧板(15、43)其中的另一个的外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装置(3),其中,所述第一侧板(14、42)与所述飞轮(11)在其外周部相连接,以及,所述中板件(17、24、41)形成为,使其外径设定为大于所述第一侧板(14、42)或所述第二侧板(15、43)的外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阻尼装置(3),其中,所述中板件(17)形成为,位于所述第二侧板(15)的径向外侧的所述中板件(17)的外周部的厚度,设定为大于所述中板件(17)的内周部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阻尼装置(3),其中,所述中板件(17)包括:轴套件(27、44),所述轴套件(27、44)向齿轮机构(4)输出转动力;以及,中板(24、41),所述中板(24、41)在其内周部与所述轴套件(27、44)相连接,所述中板(24、41)在其中部容纳所述弹簧件(18)的一个端部,以及,所述中板(24、41)形成为,使其外径大于所述第一侧板(14、42)或所述第二侧板(15、43)的外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阻尼装置(3),其中,所述中板件(17)包括惯性件(25、46),所述惯性件(25、46)与所述中板(24、41)的外周部相连接,该中板(24、41)的外周部位于所述第二侧板(15、43)的径向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阻尼装置(3),进一步包括轴承(20、21、31、51、57),在所述阻尼装置(3)的径向,所述轴承(20、21、31、51、57)设置在所述中板件(17)与所述第一侧板(14、42)或所述第二侧板(15、43)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阻尼装置(3),进一步包括连接销(16、67),所述连接销(16、67)连接所述第一侧板(14、42)与所述第二侧板(15、43),同时在所述第一侧板(14、42)与所述第二侧板(15、43)之间保持预定距离,以及,将所述连接销(16、67)插进所述中板(17、24、41)上所形成的开口部(17c、24a、41a)中,使所述连接销(16、67)在周向可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阻尼装置(3),其中,所述中板件(17)包括切口部(17f)或孔部,使得螺栓(13)从其中穿过,以便利用所述螺栓(13)使所述第一侧板(14)与所述飞轮(11)在其外周部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阻尼装置(3),其中,从所述飞轮(11)中面向所述第一侧板(14)的相反侧的表面,将螺栓(13)安装至所述飞轮(11)和所述第一侧板(14),利用所述螺栓(13),使所述第一侧板(14)与所述飞轮(11)在其外周部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阻尼装置(3),其中,所述中板件(17、24、41)和所述第一侧板(14、42)中的至少一个在外周面包括齿轮部(14c、17g)。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0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阻尼装置(3),进一步包括双迟滞机构,其中,所述双迟滞机构与所述阻尼装置(3)的动力传输路径上的阻尼部分(3a)平行布置,在一方面所述第一侧板(14)和所述第二侧板(15)与另一方面所述中板件(17)之间的扭转角落入预定范围内的情况下,所述双迟滞机构产生第一迟滞扭矩;以及,在所述扭转角度超出所述预定范围的情况下,所述双迟滞机构产生第二迟滞扭矩,所述第二迟滞扭矩大于所述第一迟滞扭矩。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装置(3),其中,所述中板(17、24、41)与所述飞轮(11)在其外周部相连接,以及,所述第二侧板(15、43)形成为,其外径设定为大于所述第一侧板(14、42)的外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阻尼装置(3),其中,所述第二侧板(43)包括切口部(43c)或孔部,使得螺栓(13)穿过所述第二侧板(43),以及,从所述中板(41)中面向所述第二侧板(43)的表面,将所述螺栓(13)安装至所述中板(41)和所述飞轮(11),利用所述螺栓(13),使所述中板(41)与所述飞轮(11)在其外周部相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阻尼装置(3),进一步包括限幅部分(3c),其中,所述限幅部分(3c)布置在所述阻尼装置(3)的动力传输路径上,从而与所述阻尼部分(3a)平行布置,以及,在扭矩波动超过预定值的情况下,所述限幅部分(3c)产生滑转。
CN2010105295311A 2009-10-28 2010-10-28 阻尼装置 Pending CN10205242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47251A JP5338616B2 (ja) 2009-10-28 2009-10-28 ダンパ装置
JP2009-247251 2009-10-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52426A true CN102052426A (zh) 2011-05-11

Family

ID=43544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295311A Pending CN102052426A (zh) 2009-10-28 2010-10-28 阻尼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098120A1 (zh)
EP (1) EP2317174A3 (zh)
JP (1) JP5338616B2 (zh)
CN (1) CN102052426A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51409A (zh) * 2013-03-22 2015-11-1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减震器装置
CN105209277A (zh) * 2013-05-10 2015-12-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减震器装置
CN105299136A (zh) * 2014-06-09 2016-02-0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减振器装置
CN105835681A (zh) * 2015-01-16 2016-08-10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改善isg混合动力轿车怠速敲击异响的结构
CN107709828A (zh) * 2015-06-26 2018-02-16 爱信艾达工业株式会社 阻尼器装置
CN107709829A (zh) * 2015-06-26 2018-02-16 爱信艾达工业株式会社 阻尼器装置
CN107709827A (zh) * 2015-06-26 2018-02-16 爱信艾达工业株式会社 阻尼器装置
CN108825721A (zh) * 2018-09-10 2018-11-16 湖北三环离合器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扭矩保护的双质量飞轮
CN109477547A (zh) * 2016-08-24 2019-03-15 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减振装置
CN112689718A (zh) * 2018-10-16 2021-04-20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扭振减振器
CN114992280A (zh) * 2022-05-09 2022-09-02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传动装置、双质量飞轮和离合器传动结构和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30098A (ja) * 2009-03-27 2010-10-14 Aisin Seiki Co Ltd トルク変動吸収装置
KR20130047172A (ko) 2011-10-31 2013-05-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변속기의 isd
JP5859940B2 (ja) * 2012-09-24 2016-02-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ダンパ装置
JP6149415B2 (ja) * 2013-02-06 2017-06-2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JP6476790B2 (ja) * 2014-11-25 2019-03-06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ダンパ装置
CN108603565B (zh) * 2016-01-29 2020-03-03 爱信艾达工业株式会社 阻尼器装置
FR3081527B1 (fr) * 2018-05-28 2021-05-28 Valeo Embrayages Dispositif de transmission de couple pour un vehicule automobile
JP7021050B2 (ja) * 2018-10-31 2022-02-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捩り振動低減装置
DE102019135036A1 (de) * 2019-12-19 2021-06-24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Drehmoment-Übertragungseinrichtung und Antriebsanordnung
DE102020108380A1 (de) 2020-03-26 2021-09-30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 mit einer Rotationsachse für einen Antriebsstrang
FR3117181B1 (fr) * 2020-12-04 2022-12-23 Valeo Embrayages Ensemble amortisseur pour véhicule
DE102021114959A1 (de) 2021-06-10 2022-12-15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Drehmomentübertragungsvorrichtung mit einer Überlastkupplungseinrichtung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20233A (en) * 1977-06-16 1980-09-02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Clutch assembly for use with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221080A (zh) * 1994-07-15 1999-06-30 曼内斯曼·萨克斯股份公司 分开式飞轮装置
US5988343A (en) * 1996-04-04 1999-11-23 Fichtel & Sachs Ag Clutch disc with a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for a motor vehicle friction clutch
US6047804A (en) * 1997-08-01 2000-04-11 Mannesmann Sachs Ag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US20040206201A1 (en) * 2003-04-17 2004-10-21 Hiroyoshi Tsuruta Flywheel assembly
US20060185959A1 (en) * 2003-09-16 2006-08-24 Exedy Corporation Double mass flywheel
CN101400920A (zh) * 2006-03-14 2009-04-01 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阻尼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34421U (zh) * 1980-03-13 1981-10-12
US4638684A (en) * 1983-10-24 1987-01-27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Gmbh Assembly for taking up and compensating for torque-induced shocks
JPS60136621A (ja) * 1983-11-10 1985-07-20 ル−ク・ラメレン・ウント・クツプルングスバウ・ゲゼルシヤフト・ミツト・ベシユレンクテル・ハフツング 回転衝撃を受容又は補償するための緩衝装置
JPS60179523A (ja) * 1983-11-10 1985-09-13 ル−ク・ラメレン・ウント・クツプルングスバウ・ゲゼルシヤフト・ミツト・ベシユレンクテル・ハフツング トルク伝達装置
DE3448510C2 (de) * 1983-11-15 1996-12-05 Luk Lamellen & Kupplungsbau Vorrichtung zum Kompensieren von Drehstößen
US4727970A (en) * 1984-06-12 1988-03-01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Gmbh Torque transmitting and torsion damping apparatus for use in motor vehicles
JPS6330646U (zh) * 1986-08-18 1988-02-29
JPH0672643B2 (ja) * 1986-09-30 1994-09-14 株式会社大金製作所 フライホイ−ル組立体
JPH0792114B2 (ja) * 1987-04-15 1995-10-09 株式会社大金製作所 フライホイ−ル組立体
JP3243746B2 (ja) * 1991-04-30 2002-01-0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トーショナルダンパ
JPH0635704U (ja) * 1993-08-19 1994-05-13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トルク変動吸収装置
JP2549818B2 (ja) * 1993-08-27 1996-10-30 新潟コンバーター株式会社 捩り振動減衰装置
JPH07224891A (ja) * 1994-02-08 1995-08-22 Daikin Mfg Co Ltd ダンパー装置
DE19704517C2 (de) * 1997-02-06 2003-06-12 Zf Sachs Ag Drehschwingungsdämpfungsvorrichtung zum Dämpfen von Drehschwingungen in einem Antriebsstrang
US5992593A (en) * 1997-05-09 1999-11-30 Exedy Corporation Flywheel assembly
AU4132799A (en) * 1998-04-06 1999-10-25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Gmbh Divided flywheel
FR2778442B1 (fr) * 1998-05-05 2001-02-09 Valeo Double volant amortisseur de torsion, notamment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JP2002013547A (ja) * 2000-06-29 2002-01-18 Aisin Seiki Co Ltd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装置用ダンパ
JP4400394B2 (ja) * 2004-09-24 2010-01-2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トルク変動吸収装置
JP4941115B2 (ja) * 2007-06-08 2012-05-3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トルク変動吸収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20233A (en) * 1977-06-16 1980-09-02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Clutch assembly for use with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221080A (zh) * 1994-07-15 1999-06-30 曼内斯曼·萨克斯股份公司 分开式飞轮装置
US5988343A (en) * 1996-04-04 1999-11-23 Fichtel & Sachs Ag Clutch disc with a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for a motor vehicle friction clutch
US6047804A (en) * 1997-08-01 2000-04-11 Mannesmann Sachs Ag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US20040206201A1 (en) * 2003-04-17 2004-10-21 Hiroyoshi Tsuruta Flywheel assembly
US20060185959A1 (en) * 2003-09-16 2006-08-24 Exedy Corporation Double mass flywheel
CN101400920A (zh) * 2006-03-14 2009-04-01 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阻尼机构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51409A (zh) * 2013-03-22 2015-11-1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减震器装置
CN105209277A (zh) * 2013-05-10 2015-12-3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减震器装置
CN105299136A (zh) * 2014-06-09 2016-02-0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减振器装置
CN105835681A (zh) * 2015-01-16 2016-08-10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改善isg混合动力轿车怠速敲击异响的结构
CN107709827A (zh) * 2015-06-26 2018-02-16 爱信艾达工业株式会社 阻尼器装置
CN107709829A (zh) * 2015-06-26 2018-02-16 爱信艾达工业株式会社 阻尼器装置
CN107709828A (zh) * 2015-06-26 2018-02-16 爱信艾达工业株式会社 阻尼器装置
CN107709828B (zh) * 2015-06-26 2019-10-18 爱信艾达工业株式会社 阻尼器装置
CN107709829B (zh) * 2015-06-26 2019-11-01 爱信艾达工业株式会社 阻尼器装置
CN109477547A (zh) * 2016-08-24 2019-03-15 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减振装置
CN108825721A (zh) * 2018-09-10 2018-11-16 湖北三环离合器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扭矩保护的双质量飞轮
CN112689718A (zh) * 2018-10-16 2021-04-20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扭振减振器
CN114992280A (zh) * 2022-05-09 2022-09-02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传动装置、双质量飞轮和离合器传动结构和车辆
CN114992280B (zh) * 2022-05-09 2024-05-07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传动装置、双质量飞轮和离合器传动结构和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338616B2 (ja) 2013-11-13
JP2011094656A (ja) 2011-05-12
US20110098120A1 (en) 2011-04-28
EP2317174A2 (en) 2011-05-04
EP2317174A3 (en) 2017-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52426A (zh) 阻尼装置
CN102171485B (zh) 减震装置
CN101184645B (zh) 混合动力车用驱动装置
CN103221714B (zh) 车辆用减振装置
US9964169B2 (en) Damper having torque limiter function
EP2696101B1 (en)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JP5699477B2 (ja) ダンパ装置
JP2010038312A (ja) ダンパ装置
CN105051409B (zh) 车辆用减震器装置
EP2855968B1 (en) Damper device for vehicle
US20070278029A1 (en) Hybrid drive system
CN102414467B (zh) 减震器机构
CN102209858B (zh) 夹持体空转装置
JP2008202790A (ja) 振動減衰手段を備えた駆動プーリ
US20080176662A1 (e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for vehicle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MX2007006496A (es) Disco y sistema de embrague.
WO2011125404A1 (ja) フライホイール組立体
WO2011125189A1 (ja) ダンパ装置
JP2009287729A (ja) ダンパ装置
CN102418771B (zh) 扭矩波动吸收器
CN102418770B (zh) 扭矩波动吸收器
EP2722554B1 (en) Damper device for vehicle
KR20100114759A (ko) 차량용 비틀림 진동 댐퍼
JP2011110976A (ja) 伝達比可変装置
JP2011074965A (ja) トーションダンパ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