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18771B - 扭矩波动吸收器 - Google Patents

扭矩波动吸收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18771B
CN102418771B CN201110268523.0A CN201110268523A CN102418771B CN 102418771 B CN102418771 B CN 102418771B CN 201110268523 A CN201110268523 A CN 201110268523A CN 102418771 B CN102418771 B CN 1024187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component
rotatable parts
jut
torque fluctuation
window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6852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18771A (zh
Inventor
佐伯智洋
铃木雅纪
井下芳尊
山住淳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187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187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187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1877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21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using springs as elastic members, e.g. metallic springs
    • F16F15/1217Motion-limiting means, e.g. means for locking the spring unit in pre-defined posi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扭矩波动吸收器(1),包括:第一转动部件(10),其形成为环状,并且包括形成于内周面的第一突起部(10b);第二转动部件(11、12),其与第一转动部件(10)相连接;第三转动部件(20、20b),其包括形成于外周面的第二突起部(20d);阻尼部分(2),其吸收由第二转动部件(11、12)与第三转动部件(20、20b)之间产生扭转所导致的扭矩波动;以及,弹性件(16、30、31),其布置在第一突起部(10b)与第二突起部(20d)之间,以及,当阻尼部分(2)吸收由第二转动部件(11、12)与第三转动部件(20、20b)之间产生扭转所导致的扭矩波动时,弹性件(16、30、31)吸收第一突起部(10b)与第二突起部(20d)直接接触时所产生的冲击。

Description

扭矩波动吸收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一种吸收转动轴间扭矩波动的扭矩波动吸收器。
背景技术
周知的扭矩波动吸收器设置在例如混合动力车中发动机与发电机(或变速器)之间的传动系上。周知的扭矩波动吸收器吸收(抑制)由发动机与发电机(变速器)之间的扭转所产生的扭矩波动(即扭转振动)。周知的扭矩波动吸收器包括例如:阻尼机构,其以弹性力的方式吸收(抑制)扭矩波动;迟滞机构,其以由摩擦等产生迟滞扭矩的方式吸收(抑制)扭矩波动;以及,限幅部分,当扭矩波动超出阻尼机构和迟滞机构的缓冲能力时,限幅部分产生滑转。在阻尼机构中,在转动部件中形成窗部。卷簧容纳在窗部中。一对座件布置在各卷簧位于转动部件周向的端部处,一对座件与各窗部的周向端部可相接触且可相分离。在转动部件之间产生扭转的情况下,压缩卷簧,从而,吸收由于扭转所致的扭矩波动。
JP2003-194095A(下文称为专利文献1,参见图1)中披露了这种周知的扭矩波动吸收器。为了保护阻尼机构的卷簧免受损坏,在专利文献1所披露的周知扭矩波动吸收器中布置有止动部,用于限制转动部件之间发生的过度扭转(此扭转与由阻尼机构吸收的转动部件之间所产生扭转振动相对应)。止动部构造成,使得形成于转动部件的突起部在转动方向互相直接接触,从而,限制转动部件之间过度发生的过度扭转。另外,在阻尼机构的各个卷簧内布置弹性件,以便止动部可以吸收由转动部件的突起部之间在转动方向直接接触所产生的冲击。例如,在转动部件之间发生过度扭转的情况下,在止动部中的突起部互相接触之前,将各弹性件夹在一对座件之间。结果,吸收了突起部之间直接接触所致的冲击。另外,如上述构造的止动部能减小阻尼机构的尺寸。特别地,可以减小阻尼机构的轴向厚度。
然而,弹性件布置在卷簧内;由此,布置弹性件可用的空间受到限制。相应地,减小了弹性件可以收缩的范围,并且,也减小了弹性件的直径。结果,会减小弹性件吸收由突起部之间直接接触所产生冲击的缓冲能力。
因此,对于扭矩波动吸收器存在这样的需求,针对突起部彼此接触时所产生冲击,需要增大弹性件的缓冲能力。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一种扭矩波动吸收器,其包括:第一转动部件,其形成为环状,并且包括形成于内周面的第一突起部;第二转动部件,其与第一转动部件相连接;第三转动部件,其包括形成于外周面的第二突起部;阻尼部分,其吸收由第二转动部件与第三转动部件之间产生扭转所导致的扭矩波动;以及,弹性件,其布置在第一突起部与第二突起部之间,以及,当阻尼部分吸收由第二转动部件与第三转动部件之间产生扭转所导致的扭矩波动时,弹性件吸收第一突起部与第二突起部直接接触时所产生的冲击。
根据本发明的扭矩波动吸收器的上述构造,弹性件可以布置成比周知扭矩波动吸收器中阻尼机构的卷簧位于径向更外侧。所以,可以提高第一突起部和第二突起部的缓冲能力(减震能力),限制发生过度扭转波动。此外,弹性件沿第一转动部件的第一突起部周向布置。结果,与周知扭矩波动吸收器中弹性件布置在阻尼机构卷簧内的情况相比,根据本发明的扭矩波动吸收器,避免了容纳弹性件所用的空间受限。此外,即使在本发明的扭矩波动吸收器中另外布置弹性件的情况下,本发明扭矩波动吸收器所需的空间与周知扭矩波动吸收器中的大致相同。此外,根据本发明,即使在用周知扭矩波动吸收器的弹性件取代本发明弹性件的情况下,本发明扭矩波动吸收器的零部件数量也与周知扭矩波动吸收器的零部件数量大致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仅需对本发明的扭矩波动吸收器进行很小的设计变更。所以,与周知扭矩波动吸收器的成本相比,本发明扭矩波动吸收器的成本几乎没有增加。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扭矩波动吸收器进一步包括凸部,该凸部自第一突起部的端面沿第一转动部件的周向伸出,当阻尼部分吸收由第二转动部件与第三转动部件之间产生扭转所导致的扭矩波动时,凸部与第二突起部可相接触且可相分离。弹性件布置在凸部周围。弹性件周向的第一端部由第一转动部件或第二转动部件的预定部分支撑。弹性件的周向长度长于凸部的周向长度。当阻尼部分吸收由第二转动部件与第三转动部件之间产生扭转所导致的扭矩波动时,在第二突起部与凸部相接触之前,第二突起部与弹性件相接触。
当第二转动部件与第三转动部件之间产生扭转时,压缩弹性件,以限制过度扭转波动,从而,吸收由凸部与第二突起部之间直接接触所产生的冲击。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扭矩波动吸收器进一步包括阶部,该阶部沿周向形成于第二突起部。当阻尼部分吸收由第二转动部件与第三转动部件之间产生扭转所导致的扭矩波动时,阶部与第一突起部可相接触且可相分离。弹性件位于阶部的径向更外侧。弹性件的周向第一端部由第一转动部件或第二转动部件的预定部分支撑。弹性件的周向长度长于阶部的周向长度。当阻尼部分吸收由第二转动部件与第三转动部件之间产生扭转所导致的扭矩波动时,在第一突起部与阶部相接触之前,第二突起部与弹性件相接触。
当在第二转动部件与第三转动部件之间产生扭转时,压缩弹性件以限制过度扭转波动,从而,吸收由第一突起部与阶部之间直接接触所产生的冲击。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弹性件由卷簧形成,或者由橡胶或弹性体树脂制成。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扭矩波动吸收器进一步包括座件,该座件在周向布置于弹性件的第一端部以及弹性件的第二端部。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弹性件的伸缩由第二转动部件引导。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第二转动部件包括其中容纳弹性件的袋状容纳部或者窗部。窗部具有切口。容纳部或者窗部引导弹性件的伸缩。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弹性件的第一端部由第一突起部支撑,以及,弹性件的第二端部与第二突起部可相接触且可相分离。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弹性件的第一端部由容纳部的周向一端支撑,以及,弹性件的第二端部与第二突起部可相接触且可相分离。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弹性件的第一端部由窗部的周向一端支撑,以及,弹性件的第二端部与第二突起部可相接触且可相分离。
附图说明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的特点和特征将更为明了,其中:
图1是局部切除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本文所披露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结构;
图2是沿图1中线II-II的剖视图;
图3是沿图1中线III-III所取区域的局部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本文所披露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的止动部结构;
图4是局部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本文所披露第一实施例第一变化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的止动部结构;
图5是局部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本文所披露第一实施例第二变化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的止动部结构;
图6是局部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本文所披露第二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的止动部结构;
图7是局部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本文所披露第二实施例第一变化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的止动部结构;
图8是局部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本文所披露第二实施例第二变化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的止动部结构;
图9是局部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本文所披露第三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的止动部结构;
图10是局部俯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本文所披露第四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的止动部结构;以及
图11是局部俯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本文所披露第五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的止动部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1包括第一转动部件10、第二转动部件11和12、第三转动部件20、阻尼部分2、以及弹性件16。形成为环状的第一转动部件10包括第一突起部10b,第一突起部10b沿周向形成于内周面,以自内周面径向向内凸出。第二转动部件11和12与第一转动部件10相连接。第三转动部件20包括第二突起部20d,第二突起部20d沿周向形成于外周面,以自外周面径向向外凸出。阻尼部分2吸收由第二转动部件11和12与第三转动部件20之间的扭转所导致的扭矩波动(即扭转振动)。弹性件16在周向布置在第一突起部10b与第二突起部20d之间。当阻尼部分2吸收由第二转动部件11与第二转动部件12之间产生扭转所导致的扭转振动时,弹性件16吸收第一突起部10b与第二突起部20d直接接触时所产生的冲击。
在本发明的下述实施例中提及的图中所示附图标记,并非用于限制这些实施例,而是为了让实施例中的技术内容更加易于理解。
下面,参照图示,说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1。图1是局部切除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扭矩波动吸收器1的结构。图2是沿图1中线II-II的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扭矩波动吸收器1的结构。图3至图5是各自图示沿图1中线III-III所取区域的局部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扭矩波动吸收器1的止动部结构。图1至图5图示第二转动部件11与第二转动部件12之间没有产生扭转振动的状态。图4是局部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第一变化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1的止动部结构。图5是局部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第二变化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1的止动部结构。特别地,如图4所示,根据第一变化例,各弹性件16的一个端部(第一端部)由各第一突起部10b支撑。如图5所示,根据第二变化例,弹性件16的一个端部(第一端部)由第二转动部件11的各容纳部11b中位于第二转动部件11周向的一端(由第二转动部件12的各容纳部12b中位于第二转动部件12周向的一端)支撑。
扭矩波动吸收器1设置在例如发动机的转动轴与发电机(诸如混合动力车的发电机)的转动轴之间的传动系上、与自动变速器的离合器鼓轮之间的传动系上、以及与无级变速器(CVT)的带轮等之间的传动系上。扭矩波动吸收器1吸收(抑制)由于发动机与发电机的转动轴之间产生扭转振动所致的扭矩波动。扭矩波动吸收器1包括阻尼部分2和迟滞部分3。阻尼部分2的功能是以弹簧力方式吸收扭矩波动。迟滞部分3以由摩擦等产生迟滞扭矩的方式吸收(抑制)扭矩波动。另外,扭矩波动吸收器1可以包括限幅部分,当扭矩波动超出阻尼部分2和迟滞部分3的缓冲能力时,限幅部分产生滑转。
发动机转动轴的转动驱动力输入至阻尼部分2。然后,阻尼部分2向发电机的转动轴输出转动驱动力。多个卷簧15以预定间隔布置在阻尼部分2的圆周上,也就是,将卷簧15布置在阻尼部分2处,以使卷簧15以90度间隔彼此周向相邻。
在传动系中,迟滞部分3与阻尼部分2并列放置。迟滞部分3布置在阻尼部分2的径向内侧,使迟滞部分3形成为环状。
扭矩波动吸收器1包括平板10、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铆钉13、座件14、卷簧15、卷簧16、轮轴件20、第一止推件21和第二止推件22、以及盘簧23。
平板10对应于环形板件并且作为第一转动部件,平板10包括多个插入螺栓的螺栓插入孔10a。平板10用螺栓固定至与发动机转动轴相连接的飞轮。平板10包括突起部10b,突起部10b沿周向形成于内周面,以由内周面径向向内凸出。突起部10b作为第一突起部。在发电机转动轴的轴向,突起部10b被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夹在中间。突起部10b用铆钉13固定于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从而,平板10与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整体方式转动。此外,各突起部10b构成扭矩波动吸收器1中止动部的一部分。止动部限制(轮轴件20与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之间过度产生的)扭转振动。凸部10c形成于突起部10b的周向两端,以沿周向延伸。凸部10c的周向各端与轮轴件20的突起部20d(作为第二突起部)可相接触且可相分离。凸部10c分别布置在卷簧16内。各凸部10c的周向长度设定为短于各卷簧16处于非压缩状态下的长度。另外,根据第一实施例,平板10应用于不包括限幅部分的扭矩波动吸收器1。可选择地,平板10可以应用于包括限幅部分的扭矩波动吸收器1。在这种情况下,平板10可以是限幅部分的构成部件(衬板)。
作为第二转动部件的第一侧板11是环状板件。第一侧板11对应于各阻尼部分2和迟滞部分3的构成部件。第一侧板11从平板10向阻尼部分2和迟滞部分3传输转动驱动力。第一侧板11布置成与第二侧板12分隔开。用铆钉13使第一侧板11的外周部分和平板10的突起部10b与第二侧板12相连接;从而,第一侧板11与平板10和第二侧板12整体方式转动。第一侧板11包括窗部11a,在图2中观察时,窗部11a形成在阻尼部分2竖向的中间部分。一对座件14以及卷簧15容纳在各窗部11a中。窗部11a周向的两个端面与成对的座件14可相接触且可相分离。在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与轮轴件20之间没有产生扭转振动的情况下,窗部11a的端面与成对的座件14在周向相接触。另一方面,在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与轮轴件20之间产生扭转振动的情况下,窗部11a的端面之一与成对座件14中的一个在周向相接触。第一侧板11包括形成于阻尼部分2径向外侧的袋状容纳部11b。容纳部11b引导卷簧16的伸缩。第一侧板11与迟滞部分3(其位于阻尼部分2的径向内侧)中的第一止推件21相接合,使得第一止推件21可沿发电机的转动轴移动但不可绕该转动轴转动。在第一止推件21布置于第一侧板11的内周部与轮轴件20之间的状态下,由轮轴件20转动方式支撑第一侧板11。
作为第二转动部件的第二侧板12是环状板件。第二侧板12对应于各阻尼部分2和迟滞部分3的构成部件。第二侧板12从平板10向阻尼部分2和迟滞部分3传输发动机的转动驱动力。第二侧板12布置成与第一侧板11分隔开。用铆钉13使第二侧板12的外周部分和平板10的突起部10b与第一侧板11相连接;从而,第二侧板12与平板10和第一侧板11整体方式转动。第二侧板12包括多个窗部12a(图1中四个窗部),在图2中观察时,窗部12a形成在阻尼部分2竖向的中间部分。各窗部12a的周向两个端面与成对的座件14可相接触且可相分离。在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与轮轴件20之间没有产生扭转振动的情况下,窗部12a的端面与成对的座件14在周向相接触。另一方面,在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与轮轴件20之间产生扭转振动的情况下,窗部12a的端面之一与成对座件14中的一个在周向相接触。第二侧板12包括形成于阻尼部分2径向外侧的袋状容纳部12b。容纳部12b引导卷簧16的伸缩。第二侧板12与迟滞部分3(其位于阻尼部分2的径向内侧)中的第二止推件22相接合,使得第二止推件22可沿发电机的转动轴移动但不可绕该转动轴转动。在第二止推件22布置于第二侧板12的内周部与轮轴件20之间的状态下,由轮轴件20转动方式支撑第二侧板12。
各铆钉13对应于使平板10、第一侧板11、以及第二侧板12互相连接的部件。
各座件14是阻尼部分2的构成部件。成对的座件14容纳在分别形成于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以及轮轴件20的凸缘部分20b的对应窗部11a、窗部12a、以及窗部20c中(如下所述,轮轴件20包括多个窗部20c)。在轮轴件20的周向上,成对的座件14布置在卷簧15的两端与窗部11a的端面之间、卷簧15的端部与窗部12a的端面之间、以及卷簧15的端部与窗部20c两个端面之间。座件14可以由树脂制成,以减少卷簧15的磨损。
卷簧15是阻尼部分2的构成部件。卷簧15容纳在形成于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以及凸缘部分20b(作为第三转动部件)的窗部11a、窗部12a、以及窗部20c中。各卷簧15与布置在卷簧15周向端部处的成对座件14相接触。在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与轮轴件20之间产生扭转振动的情况下,压缩窗部11a、窗部12a、以及窗部20c中的卷簧15,从而,吸收由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与轮轴件20之间扭转振动(转动差)所产生的冲击。
各卷簧16作为止动部中的弹性件,当阻尼部分2吸收扭转振动时,各卷簧16吸收由平板10的凸部10c与轮轴件20的突起部20d之间直接接触所产生的冲击。卷簧16布置在凸部10c周围,以沿周向压缩卷簧16。卷簧16的周向长度设定为长于凸部10c的长度。各卷簧16的一部分容纳在第一侧板11的容纳部11b和第二侧板12的容纳部12b中。卷簧16各自的第一端由平板10的突起部10b(和/或由容纳部11b和12b各自的周向一端)支撑,而卷簧16各自的第二端部与轮轴件20的突起部20d可相接触且可相分离。当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与轮轴件20之间过度产生扭转振动时,压缩卷簧16,以抑制过度扭转振动,从而,吸收由凸部10c与突起部20d之间直接接触所产生的冲击。
作为第三转动部件的轮轴件20对应于具有凸缘部分20b的部件,凸缘部分20b自外周面的一部分径向向外延伸。轮轴件20是各阻尼部分2和迟滞部分3的构成部件。轮轴件20从阻尼部分2和迟滞部分3向发电机转动轴输出转动驱动力。在轮轴件20中轮轴部分20a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内花键。内花键与发电机的转动轴(外花键)相结合(花键接合)。由轮轴部分20a分别介由第一止推件21和第二止推件22转动方式支撑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多个突起部20d布置于凸缘部分20b的外周面,以自外周面径向向外凸出。各突起部20d构成止动部的一部分,该止动部抑制(轮轴件20与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之间过度产生的)扭转振动。突起部20d周向的两个端面与凸部10c和卷簧16可相接触且可相分离。起阻尼部分2作用的凸缘部分20b包括窗部20c,窗部20c各自在其中容纳成对座件14以及卷簧15。各窗部20c的端面与成对的座件14在周向可相接触且可相分离。在轮轴件20与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之间没有过度产生扭转振动的情况下,窗部20c与成对的座件14相接触。另一方面,在轮轴件20与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之间过度产生扭转振动的情况下,窗部20c与成对座件14中的一个相接触。凸缘部分20b布置于第一止推件21和第二止推件22之间,以由迟滞部分3(其布置在阻尼部分2径向内侧)的轴向表面滑动方式支撑。
形成为环状的第一止推件21是迟滞部分3的构成部件。第一止推件21布置在第一侧板11与轮轴件20的凸缘部分20b之间。第一止推件21与第一侧板11相接合,以沿发电机转动轴移动但不绕转动轴转动。第一止推件21以接触方式滑动地压接凸缘部分20b。
形成为环状的第二止推件22是迟滞部分3的构成部件。第二止推件22布置在第二侧板12与轮轴件20的凸缘部分20b之间。第二止推件22与第二侧板12和盘簧23相接合,以沿发电机转动轴移动但不绕转动轴转动。在从第二侧板12至凸缘部分20b的方向,盘簧23使第二止推件22偏置。
盘簧23是迟滞部分3的构成部件。盘簧23布置在第二止推件22与第二侧板12之间,以使第二止推件22朝轮轴件20的凸缘部分20b偏置。
接着,下面说明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1中止动部的操作。
例如,在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与轮轴件20之间产生扭转振动的情况下,在轮轴件20的突起部20d与平板10的各个凸部10c相接触之前,先与卷簧16的各个第二端部相接触。之后,例如,扭转振动进一步出现;由此,压缩卷簧16。然后,突起部20d分别与凸部10c相接触。此时,卷簧16的各个第一端部由突起部10b和/或由容纳部11b和12b各自的周向一端支撑。
根据第一实施例,卷簧16可以布置成比周知扭矩波动吸收器的阻尼部分卷簧位于径向更外侧。所以,可以提高止动部对过度扭转振动进行限制的缓冲能力。此外,根据第一实施例,卷簧16沿平板10的突起部10b周向布置。结果,与周知扭矩波动吸收器中弹性件布置在阻尼机构各个卷簧内的情况相比,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1中,避免容纳各卷簧16所用的空间受限。此外,即使在扭矩波动吸收器1中附加布置卷簧16的情况下,扭矩波动吸收器1所需的空间与周知扭矩波动吸收器中的大致相同。而且,根据第一实施例,即使在用周知扭矩波动吸收器的弹性件取代卷簧16的情况下,扭矩波动吸收器1的零部件数量也与周知扭矩波动吸收器的零部件数量大致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仅需对容纳部11b和12b以及凸部10c进行很小的设计变更。所以,与周知扭矩波动吸收器的成本相比,扭矩波动吸收器1的成本几乎没有增加。
下面,参照图6至图8,说明扭矩波动吸收器1的第二实施例。图6至图8均是局部剖视图,示意性图示第二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1的止动部结构。另外,图6至图8均是与沿图1中线III-III所取区域相对应的局部剖视图(图6至图8的剖视图对应于图3至图5的剖视图)。图7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第一变化例的止动部结构。图8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第二变化例的止动部结构。特别地,如图7所示,作为根据第一变化例,弹性件的卷簧16的第一端部由作为第一突起部的突起部10b进行支撑。如图8所示,根据第二变化例的卷簧16的第一端部由第一侧板11中各窗部11c的一端支撑,并由第二侧板12中各窗部12c的一端支撑。
第二实施例是第一实施例的变化例。在第一实施例中,止动部中的卷簧16容纳在第一侧板11的袋状容纳部11b和第二侧板12的袋状容纳部12b中。作为替代,在第二实施例中,卷簧16容纳在分别具有切口的窗部11c和窗部12c中。窗部11c和窗部12c引导卷簧16的伸缩。卷簧16的各个第一端部由突起部10b支撑(和/或由窗部11c和12c各自的周向一端支撑),以及,卷簧16的各个第二端部与突起部20d可相接触且可相分离。第二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类似。
第二实施例可以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相类似的效果。
下面,参照图9说明扭矩波动吸收器1的第三实施例。图9是局部剖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1的止动部结构。另外,图9是与沿图1中线III-III所取区域相对应区域的剖视图(图9的剖视图与图3的剖视图相对应)。
第三实施例是第一实施例的变化例。在第三实施例中,弹性件30由树脂诸如可弹性变形的橡胶和弹性体树脂制成,利用弹性件30取代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止动部中的卷簧16(图3)。第三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相似。另外,可选择地,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各第一变化例和第二变化例、以及第二实施例中说明的各第一变化例和第二变化例,都可以应用于第三实施例。
如图9所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各弹性件30形成为中空筒状。各弹性件30布置在与图1所示平板10相对应的平板的各凸部10c周围。弹性件30布置在容纳部11b和12b中,以使弹性件30在其中周向压缩。弹性件30的周向长度设定为长于凸部10c的长度。弹性件30的一部分容纳在容纳部11b和12b中。弹性件30的第一端部由突起部10b(和/或由容纳部11b和12b各自在周向的一端)支撑,而弹性件30的第二端部与突起部20d可相接触且可相分离。在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与轮轴件20之间产生扭转振动的情况下,压缩弹性件30,以限制过度扭转振动。另外,弹性件30吸收由凸部10c与突起部20d之间直接接触所产生的冲击。
第三实施例可以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相类似的效果。
下面,参照图10,说明扭矩波动吸收器1的第四实施例。图10是局部俯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1的止动部结构。另外,图10是与图1的一部分相对应的俯视图。
第四实施例是第一实施例的变化例。如图10所示,在第四实施例中,在与图1中所示平板10相对应的平板处没有布置止动部的凸部10c。突起部20d布置于轮轴件(其与图1所示的轮轴件20相对应)中凸缘部20b的外周面,作为替代,在各突起部20d的周向侧,布置阶部20e。阶部20e周向的各端面与突起部10b相接触且可相分离。卷簧16的各第一端部由突起部10b(和/或由容纳部11b和12b各自的周向一端)支撑,而卷簧16的各第二端部与突起部20d可相接触且可相分离。另外,卷簧16构造成与阶部20e不相接触。据此,卷簧16和第一侧板11的容纳部11b(对应于图1中第二侧板12的容纳部12b)布置在阶部20e的径向外侧。此外,平板10的突起部10b比容纳部11b(容纳部12b)更为径向向内凸出。此外,各阶部20的周向长度设定为短于各卷簧16的周向长度。据此,例如,在轮轴件20与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之间过度产生扭转振动的情况下,轮轴件20的突起部20d与卷簧16相接触。之后,阶部20e与平板10的突起部10b相接触。第四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相类似。
第四实施例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相类似的效果。
下面,参照图11,说明扭矩波动吸收器1的第五实施例。图11是局部俯视图,示意性图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扭矩波动吸收器的止动部结构。另外,图11是与图1的一部分相对应的俯视图。
第五实施例是第一实施例的变化例。如图11所示,在第五实施例中,一对座件32布置在各弹性件31位于周向的端部。弹性件31充当图1中所示的止动部中的卷簧16。弹性件31由树脂诸如弹性方式变形的橡胶及弹性体树脂制成。座件32由粘合剂等固定至弹性件31位于周向的端部。座件32和弹性件31在周向的总长度设定为长于阶部20e的周向长度。弹性件31和成对的座件32容纳在容纳部11b和12b中。成对座件32中的一个与突起部20d可相接触且可相分离,而成对座件32中的另一个由突起部10b(和/或由各容纳部11b和12b周向的一端)支撑。在弹性方式压缩弹性件31的情况下,由容纳部11b的壁面(由容纳部12b的壁面)沿周向引导座件32。特别地,在第一侧板11和第二侧板12与轮轴件20之间产生扭转振动的情况下,使弹性件31弹性方式压缩并变形,以限制过度扭转振动。结果,弹性件31吸收由突起部10b与阶部20e之间直接接触所导致的冲击。第五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第四实施例(即第一实施例)的相类似。
第五实施例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相类似的效果。
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可以进行改动或调整,或者,可以采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所披露零部件的不同组合或选择,只要这种组合或选择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目的。换而言之,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本发明的技术目的所能获得的多种改进和变化都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24)

1.一种扭矩波动吸收器(1),包括:
第一转动部件(10),其形成为环状,并且包括形成于内周面的第一突起部(10b);
第二转动部件(11、12),其与所述第一转动部件(10)相连接;
第三转动部件(20、20b),其包括形成于外周面的第二突起部(20d);
阻尼部分(2),其吸收由所述第二转动部件(11、12)与所述第三转动部件(20、20b)之间产生扭转所导致的扭矩波动;以及
弹性件(16、30、31),其布置在所述第一突起部(10b)与所述第二突起部(20d)之间,以及,当所述阻尼部分(2)吸收由所述第二转动部件(11、12)与所述第三转动部件(20、20b)之间产生扭转所导致的扭矩波动时,所述弹性件(16、30、31)吸收所述第一突起部(10b)与所述第二突起部(20d)直接接触时所产生的冲击,以及
进一步包括凸部(10c),所述凸部(10c)自所述第一突起部(10b)的端面沿所述第一转动部件(10)的周向伸出,当所述阻尼部分(2)吸收由所述第二转动部件(11、12)与所述第三转动部件(20、20b)之间产生扭转所导致的扭矩波动时,所述凸部(10c)与所述第二突起部(20d)可相接触且可相分离,
其中,所述弹性件(16、30)布置在所述凸部(10c)周围,所述弹性件(16、30)周向的第一端部由所述第一转动部件(10)或所述第二转动部件(11、12)的预定部分支撑,以及,所述弹性件(16、30)的周向长度长于所述凸部(10c)的周向长度,
其中,当所述阻尼部分(2)吸收由所述第二转动部件(11、12)与所述第三转动部件(20、20b)之间产生扭转所导致的扭矩波动时,在所述第二突起部(20d)与所述凸部(10c)相接触之前,所述第二突起部(20d)与所述弹性件(16、30)相接触,
其中,所述阻尼部分(2)包括多个阻尼件(15),以及,所述弹性件(16、30、31)布置在所述多个阻尼件(15)的径向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器(1),其中,所述弹性件(16、30、31)由卷簧形成,或者由橡胶或弹性体树脂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器(1),其中,所述弹性件(16、30、31)的伸缩由所述第二转动部件(11、12)引导。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器(1),其中,所述弹性件(16、30、31)的伸缩由所述第二转动部件(11、12)引导。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器(1),其中,所述第二转动部件(11、12)包括其中容纳所述弹性件(16、30、31)的袋状容纳部(11b、12b)或者窗部(11c、12c),所述窗部(11c、12c)具有切口,以及
其中,所述容纳部(11b、12b)或者所述窗部(11c、12c)引导所述弹性件(16、30、31)的伸缩。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器(1),其中,所述第二转动部件(11、12)包括其中容纳所述弹性件(16、30、31)的袋状容纳部(11b、12b)或者窗部(11c、12c),所述窗部(11c、12c)具有切口,以及
其中,所述容纳部(11b、12b)或者所述窗部(11c、12c)引导所述弹性件(16、30、31)的伸缩。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器(1),其中,所述弹性件(16、30)的第一端部由所述第一突起部(10b)支撑,以及,所述弹性件(16、30)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突起部(20d)可相接触且可相分离。
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器(1),其中,所述弹性件(16、30)的第一端部由容纳部(11b、12b)周向的一端支撑,以及,所述弹性件(16、30)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突起部(20d)可相接触且可之相分离。
9.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器(1),其中,所述弹性件(16)的第一端部由窗部(11c、12c)周向的一端支撑,以及,所述弹性件(16)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突起部(20d)可相接触且可相分离。
10.一种扭矩波动吸收器(1),包括:
第一转动部件(10),其形成为环状,并且包括形成于内周面的第一突起部(10b);
第二转动部件(11、12),其与所述第一转动部件(10)相连接;
第三转动部件(20、20b),其包括形成于外周面的第二突起部(20d);
阻尼部分(2),其吸收由所述第二转动部件(11、12)与所述第三转动部件(20、20b)之间产生扭转所导致的扭矩波动;以及
弹性件(16、30、31),其布置在所述第一突起部(10b)与所述第二突起部(20d)之间,以及,当所述阻尼部分(2)吸收由所述第二转动部件(11、12)与所述第三转动部件(20、20b)之间产生扭转所导致的扭矩波动时,所述弹性件(16、30、31)吸收所述第一突起部(10b)与所述第二突起部(20d)直接接触时所产生的冲击,以及
进一步包括阶部(20e),所述阶部(20e)沿周向形成于所述第二突起部(20d),当所述阻尼部分(2)吸收由所述第二转动部件(11、12)与所述第三转动部件(20、20b)之间产生扭转所导致的扭矩波动时,所述阶部(20e)与所述第一突起部(10b)可相接触且可相分离,
其中,所述弹性件(16)位于所述阶部(20e)径向更外侧,所述弹性件(16)的周向第一端部由所述第一转动部件(10)或所述第二转动部件(11、12)的预定部分支撑,以及,所述弹性件(16)的周向长度长于所述阶部(20e)的周向长度,以及
其中,当所述阻尼部分(2)吸收由所述第二转动部件(11、12)与所述第三转动部件(20、20b)之间产生扭转所导致的扭矩波动时,在所述第一突起部(10b)与所述阶部(20e)相接触之前,所述第二突起部(20d)与所述弹性件(16)相接触,
其中,所述阻尼部分(2)包括多个阻尼件(15),以及,所述弹性件(16、30、31)布置在所述多个阻尼件(15)的径向外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器(1),其中,所述弹性件(16、30、31)由卷簧形成,或者由橡胶或弹性体树脂制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器(1),进一步包括座件(32),所述座件(32)在周向布置于所述弹性件(31)的第一端部以及所述弹性件(31)的第二端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器(1),进一步包括座件(32),所述座件(32)在周向布置于所述弹性件(31)的第一端部以及所述弹性件(31)的第二端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器(1),其中,所述弹性件(16、30、31)的伸缩由所述第二转动部件(11、12)引导。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器(1),其中,所述弹性件(16、30、31)的伸缩由所述第二转动部件(11、12)引导。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器(1),其中,所述弹性件(16、30、31)的伸缩由所述第二转动部件(11、12)引导。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器(1),其中,所述弹性件(16、30、31)的伸缩由所述第二转动部件(11、12)引导。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器(1),其中,所述第二转动部件(11、12)包括其中容纳所述弹性件(16、30、31)的袋状容纳部(11b、12b)或者窗部(11c、12c),所述窗部(11c、12c)具有切口,以及
其中,所述容纳部(11b、12b)或者所述窗部(11c、12c)引导所述弹性件(16、30、31)的伸缩。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器(1),其中,所述第二转动部件(11、12)包括其中容纳所述弹性件(16、30、31)的袋状容纳部(11b、12b)或者窗部(11c、12c),所述窗部(11c、12c)具有切口,以及
其中,所述容纳部(11b、12b)或者所述窗部(11c、12c)引导所述弹性件(16、30、31)的伸缩。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器(1),其中,所述第二转动部件(11、12)包括其中容纳所述弹性件(16、30、31)的袋状容纳部(11b、12b)或者窗部(11c、12c),所述窗部(11c、12c)具有切口,以及
其中,所述容纳部(11b、12b)或者所述窗部(11c、12c)引导所述弹性件(16、30、31)的伸缩。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器(1),其中,所述第二转动部件(11、12)包括其中容纳所述弹性件(16、30、31)的袋状容纳部(11b、12b)或者窗部(11c、12c),所述窗部(11c、12c)具有切口,以及
其中,所述容纳部(11b、12b)或者所述窗部(11c、12c)引导所述弹性件(16、30、31)的伸缩。
22.根据权利要求10至权利要求21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器(1),其中,所述弹性件(16、30)的第一端部由所述第一突起部(10b)支撑,以及,所述弹性件(16、30)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突起部(20d)可相接触且可相分离。
23.根据权利要求14至17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器(1),其中,所述弹性件(16、30)的第一端部由容纳部(11b、12b)周向的一端支撑,以及,所述弹性件(16、30)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突起部(20d)可相接触且可之相分离。
24.根据权利要求14至17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扭矩波动吸收器(1),其中,所述弹性件(16)的第一端部由窗部(11c、12c)周向的一端支撑,以及,所述弹性件(16)的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突起部(20d)可相接触且可相分离。
CN201110268523.0A 2010-09-24 2011-09-06 扭矩波动吸收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187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13114A JP5789944B2 (ja) 2010-09-24 2010-09-24 トルク変動吸収装置
JP2010-213114 2010-09-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18771A CN102418771A (zh) 2012-04-18
CN102418771B true CN102418771B (zh) 2015-08-26

Family

ID=445145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68523.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18771B (zh) 2010-09-24 2011-09-06 扭矩波动吸收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434176A3 (zh)
JP (1) JP5789944B2 (zh)
CN (1) CN10241877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53128A1 (de) * 2012-10-01 2014-04-10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Drehschwingungsdämpfer und reibring hierfür
JP6209850B2 (ja) * 2013-04-25 2017-10-1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ダンパ装置
EP3374661B1 (en) * 2015-11-11 2021-04-07 Valeo Otomotiv Sanayi ve Ticaret A.S. A vibration dampener for hybrid vehicle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50205A (en) * 1987-09-14 1990-08-21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Flywheel with a torsional damper
DE19639246A1 (de) * 1995-09-29 1997-04-03 Valeo Torsionsdämpfer mit Zwischenscheibe, insbesondere für Kraftfahrzeuge
CN1147066A (zh) * 1995-07-24 1997-04-09 株式会社依格泽迪 具有改进弹簧座的阻尼圆盘组件
US6371857B1 (en) * 1999-01-25 2002-04-16 Unisia Jecs Corporation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s
US7267211B2 (en) * 2003-03-07 2007-09-11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Damper device and lock-up clutch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496210A1 (fr) * 1980-12-16 1982-06-18 Valeo Dispositif amortisseur de torsion, notamment pour disque de friction d'embrayag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JPS6141021A (ja) * 1984-07-31 1986-02-27 Daikin Mfg Co Ltd ト−シヨンスプリング直列配置型ダンパ−デイスク
JPH0647153Y2 (ja) * 1989-03-20 1994-11-30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トルク変動吸収装置
KR100881792B1 (ko) * 2001-08-14 2009-02-03 아이신에이더블류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발진 클러치 장치
JP4277501B2 (ja) * 2001-10-17 2009-06-1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トルク変動吸収装置
JP4445249B2 (ja) * 2003-12-04 2010-04-07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フライホイール組立体
JP5030846B2 (ja) * 2008-04-21 2012-09-19 ヴァレオユニシア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株式会社 捩り振動低減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50205A (en) * 1987-09-14 1990-08-21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Flywheel with a torsional damper
CN1147066A (zh) * 1995-07-24 1997-04-09 株式会社依格泽迪 具有改进弹簧座的阻尼圆盘组件
DE19639246A1 (de) * 1995-09-29 1997-04-03 Valeo Torsionsdämpfer mit Zwischenscheibe, insbesondere für Kraftfahrzeuge
US6371857B1 (en) * 1999-01-25 2002-04-16 Unisia Jecs Corporation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s
US7267211B2 (en) * 2003-03-07 2007-09-11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Damper device and lock-up clutch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89944B2 (ja) 2015-10-07
EP2434176A2 (en) 2012-03-28
EP2434176A3 (en) 2017-10-18
JP2012067845A (ja) 2012-04-05
CN102418771A (zh) 2012-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730681U (zh) 传动装置
CN102678816B (zh) 扭矩波动吸收器
CN101275612B (zh) 弹簧座和减震片组件
JP2010038312A (ja) ダンパ装置
JP5625676B2 (ja) トルク変動吸収装置
JP5009646B2 (ja) トルクコンバータのロックアップダンパ装置
JP2008202790A (ja) 振動減衰手段を備えた駆動プーリ
CN104653702B (zh) 双质量飞轮
KR101195945B1 (ko) 비선형 특성을 가지는 직렬 연결 토션 댐퍼
KR101251506B1 (ko) 하이브리드 차량용 토션 댐퍼
JP5607405B2 (ja) ダンパ装置
EP2783130B1 (en) Improved dual mass flywheel
EP2706259B1 (en) Torque fluctuation reducing apparatus
CN102418771B (zh) 扭矩波动吸收器
KR101339389B1 (ko) 차량용 토크 컨버터
KR101405448B1 (ko) 차량용 토크 컨버터
CN102418770B (zh) 扭矩波动吸收器
JP6513512B2 (ja) 回転変動吸収ダンパ
CN215831046U (zh) 双质量飞轮及车辆
KR20100114759A (ko) 차량용 비틀림 진동 댐퍼
JP5775407B2 (ja) トルク変動吸収装置
JP2011247425A (ja) トルク変動吸収装置
KR101339387B1 (ko) 하이브리드 차량용 토션 댐퍼
KR101738065B1 (ko) 차량용 토크 컨버터
KR101155608B1 (ko) 하이브리드 차량용 토션 댐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26

Termination date: 2018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