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43370A - 成像设备及控制该设备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及控制该设备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43370A
CN102043370A CN2010105184535A CN201010518453A CN102043370A CN 102043370 A CN102043370 A CN 102043370A CN 2010105184535 A CN2010105184535 A CN 2010105184535A CN 201010518453 A CN201010518453 A CN 201010518453A CN 102043370 A CN102043370 A CN 1020433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per
rotary body
image
interval
secondary trans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1845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43370B (zh
Inventor
野泽成树
中泽美树
伊藤正澄
穴沢雅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0433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433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433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433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9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multicolou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G03G2215/019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multicolou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ransfer member separable from recording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设备,包括:第一旋转体,通过第一旋转体,纸张的一个表面经历图像转印、图像定影或者其它处理;第二旋转体,第二旋转体从纸张的另一表面将纸张压靠在第一旋转体上;间隔改变单元,间隔改变单元改变第一旋转体的轴心与第二旋转体的轴心之间的间隔;进给单元,进给单元将纸张进给于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之间;以及控制单元,控制单元依据进给单元的驱动来调节间隔改变单元的驱动定时,其中,当纸张比设定值薄时,控制单元在第二旋转体压靠第一旋转体的状态下使纸张进入两个旋转体之间;以及当纸张等于或者厚于设定值时,控制单元在纸张的远端在两个旋转体之间穿过的定时处进行控制以将第二旋转体压靠在第一旋转体上。

Description

成像设备及控制该设备的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是基于在日本提交的申请No.2009-240671的申请,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引的方式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成像设备。作为成像设备,包括诸如单功能复印机、单功能传真机、打印机、绘图机以及同时具有诸如复印功能、传真功能、扫描功能等多项功能的复合机这样的各种装置。
背景技术
诸如单功能复印机和复合机这样的成像设备通常包括二次转印部和定影部,二次转印部将墨粉图像转印到纸张上,定影部将图像定影到纸张上。在色适应成像设备的情况下,二次转印部包括二次转印带(中间转印带)、带驱动辊以及二次转印辊。二次转印带缠绕在带驱动辊周围。二次转印辊将纸张压靠在二次转印带以及带驱动辊上。通过由带驱动辊和二次转印辊紧紧地夹住纸张以及施加电压,墨粉图像被转印到纸张上。在该情况下,二次转印辊的外周部由诸如橡胶这样的弹性材料制成。此外,二次转印辊通过抵靠带驱动辊的压力而形成夹压,从而使转印具可靠性。
在成像设备中使用具有各种厚度的纸张(记录介质)。但是,如果纸张的厚度不同,在一些情况下会产生特殊的问题。因此,已经提出了用于解决这种纸张厚度方面的差异的改进构想。这些改进构想的示例如下。在日本未审专利公布No.2005-316320中,采用一种构造,其中二次转印辊被设置成能够移动为靠近或远离带驱动辊,从而依据纸张的厚度而改变二次转印辊的夹压宽度,以解决在纸张的厚度较大的情况下在二次转印部上产生振动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日本未审专利公布No.2008-33033的文献中,作为定影部的改进,采用一种构造,其中依据纸张的厚度来调节定影辊与压辊之间的间隔,以防止纸张缠绕在定影辊和压辊周围。
设置在二次转印部上的二次转印辊的外周部由弹性材料制成,如上所述。但是,由于由纸张的厚度引起的问题,发明人已经发现在纸张的厚到例如0.4mm或更多的情况下,二次转印辊会被损坏或者造成打印失败故障。
也就是说,纸张是通过使纤维素凝固成片状而形成的并且具有相当高的密度。因此,由纸张的正面和背面以及外周表面形成锋利的边缘。当纸张P具有如在图7A中示出的普通纸张中那样的平常厚度时,可忽略边缘并且可在带驱动辊40和二次转印辊41彼此形成紧密接触的状态下使纸张P进入到二次转印部中。但是,当纸张具有一定程度的厚度或更大的厚度时,会显露出边缘。这导致纸张P的边缘P1撞靠在二次转印辊41的橡胶层41a上并且橡胶层41a损坏的故障,如图7B中所示。注意,在图7A和7B中,参考数字42表示二次转印带。因此,在橡胶层41a被重复使用时,橡胶层41a的损坏加剧,或者甚至更糟糕的是橡胶层41a破裂。
此外,如果纸张P进入带驱动辊40与二次转印辊41之间,则二次转印辊41的橡胶层41a凹进并且变形,从而形成夹压。但是,如果纸张P的厚度相当大达到例如0.4mm或更大,则在纸张P开始进入时二次转印辊41的橡胶层41a就局部受压,从而形成深的凹陷处43。此外,即使二次转印辊41旋转,凹陷处43也不会完全消失而是保留下来,如点划线所示。因此,产生纸张P的挤压故障从而导致转印失败。结果,造成打印故障。
此外,在定影部中,加热辊和/或压辊的表面层由具有高弹性的橡胶制成。因此,担心由于因纸张的边缘引起的加热辊和/或压辊的损坏以及凹陷处保留而造成定影故障。
利用在日本未审专利公布No.2005-316320以及No.2008-33033中公开的传统技术,虽然可依据纸张的厚度来改变辊之间的间隔,但是纸张仅在间隔被先前设定的状态下被进给于辊之间。因此,不能消除橡胶层损坏以及凹陷处保留的上述故障。
为了改进这些问题,已经实现本发明。
发明内容
发明人已经反复地研究以改进传统的技术并且已经实现本发明。本发明具有多方面的应用。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成像设备包括:第一旋转体,通过该第一旋转体,纸张的一个表面经历图像转印、图像定影或者其它处理;第二旋转体,该第二旋转体从纸张的另一表面将纸张压靠在该第一旋转体上;间隔改变单元,该间隔改变单元改变该第一旋转体与该第二旋转体之间的间隔;进给单元,该进给单元将纸张进给于该第一旋转体与该第二旋转体之间;以及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依据该进给单元的驱动来调节该间隔改变单元的驱动定时。在成像设备中,当纸张比设定值薄时,控制单元在第二旋转体压靠在第一旋转体上的状态下使纸张进入两个旋转体之间;并且当纸张等于该设定值或者比该设定值厚时,控制单元在纸张的远端在两个旋转体之间穿过的定时处进行控制以将第二旋转体压靠在第一旋转体上。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可被以各种方式发展,它们的示例被描述为本发明的第二至第八方面。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中的至少一个的外周层形成有弹性材料。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是控制模式的发展例。也就是,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中,当纸张比设定值薄时,在该第二旋转体压靠在该第一旋转体上的状态下,纸张被控制以进入两个旋转体之间;以及当纸张等于该设定值或者比该设定值厚时,将两个旋转体之间的间隔控制为大,使得纸张不被紧紧地夹压直到纸张的远端进入两个旋转体之间为止,并且在纸张的远端已经在两个旋转体之间穿过之后将两个旋转体之间的间隔控制得较窄,使得纸张被紧紧地夹压。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是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发展例,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中,当纸张等于设定值或者比设定值厚、以及在纸张的沿纸张输送方向的远端与图像区域之间不存在具有预定尺寸或更大尺寸的间隔并且在纸张的后端与图像区域之间存在具有预定尺寸或更大尺寸的间隔时,通过使图像区域偏离到后侧并且形成图像来将具有预定尺寸或更大尺寸的间隔控制为设置于纸张的远端与图像区域之间。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也是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发展例,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中,当纸张等于设定值或比设定值厚、以及在纸张的沿纸张输送方向的远端与图像区域之间不存在具有预定尺寸或更大尺寸的间隔并且在纸张的后端与图像区域之间存在具有预定尺寸或更大尺寸的间隔时,在将图像前侧与后侧颠倒时在纸张上形成图像。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也是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发展例。在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中,当纸张等于设定值或比设定值厚以及在纸张的沿纸张输送方向的远端与图像区域之间以及在纸张的后端与图像区域之间不存在具有预定尺寸或更大尺寸的间隔时,通过缩小图像并形成图像来在纸张的远端与图像区域之间设置具有预定尺寸或更大尺寸的间隔。
在本发明的第七和第八方面中,具体体现每个应用部件。在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中,第一旋转体是用于将图像转印到纸张上的二次转印辊。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中,第一旋转体是用于将图像定影到纸张上的定影辊。
本发明还包括控制成像设备的方法。即,该成像设备包括:第一旋转体,通过该第一旋转体,纸张的一个表面经历图像转印、图像定影或者其它处理;第二旋转体,该第二旋转体从纸张的另一表面将纸张压靠在该第一旋转体上;间隔改变单元,该间隔改变单元改变该第一旋转体的轴心与该第二旋转体的轴心之间的间隔;进给单元,该进给单元将纸张进给于该第一旋转体与该第二旋转体之间。此外,当纸张比设定值薄时,在该第二旋转体压靠在该第一旋转体上的状态下使纸张进入两个旋转体之间,以及当纸张等于该设定值或者比该设定值厚时,在纸张的远端在两个旋转体之间穿过的定时处将该第二旋转体压靠在该第一旋转体上。
在本发明中,表述“纸张”表示的是片状记录介质,图像形成在该片状记录介质上。由此,纸张的材料或构造不被具体地限定。例如,树脂薄膜、树脂片材、树脂与纸的层叠体都算作为所述纸张。
附图说明
图1A是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设备的示意性剖视图。图1B是图示出二次转印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2是图1B的俯视图。
图3是沿图2中的线III-III剖切的剖视图。
图4A至4C是图示出控制模式的示意性说明图。
图5A至5C是图示出控制模式的示意性说明图。
图6是图示出控制模式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7A和7B是图示出传统技术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根据实施方式的成像设备具体体现为同时具有诸如复印功能、打印功能、扫描功能以及传真功能这样的多个功能的复合机。
1.成像设备的概述
如图1A和1B所示,成像设备包括主体外壳1,进纸盘2在下部设置于主体外壳1中。容置于进纸盘2中的纸张P通过拾取辊3、一对定时辊4、二次转印部5、定影部6以及一对排纸辊7排出到排纸盘8上。在该实施方式中,纸张P被从下侧输送到上侧。
二次转印部5具有作为主要部件的二次转印带9、带驱动辊10和二次转印辊11。二次转印带9缠绕在带驱动辊10周围。二次转印辊11被设置成与带驱动辊10对置。通过二次转印辊11将每一纸张P压靠在二次转印带9上。二次转印辊11是权利要求中所述的第一旋转体的示例,并且带驱动辊10是第二旋转体的示例。
注意,权利要求中所述的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是相对概念。因此,在实施方式中,带驱动辊10可以是第一旋转体的特定示例,而二次转印辊11可以是第二旋转体的特定示例。此外,二次转印带9可以是回转体的特定示例。
二次转印带9也缠绕在从动辊12周围。墨粉从四个成像单元13被转印到流转的二次转印带9上。不用说即可知道,四个成像单元13分成黄色、红色、青色以及黑色。由于成像单元13的构造与本发明不直接相关,所以省略它们的描述。定影部6具有定影辊(加热辊)14和压辊15.
纸张尺寸传感器16设置在进纸盘2的下表面上。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以纸张厚度传感器17检测一对定时辊4之间的间隔来检测纸张P的厚度。因此,定时辊4通常用作纸张厚度检测单元。厚度检测传感器可设置在与定时辊4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将厚度检测传感器设置在二次转印辊11的上游侧。
成像设备包括控制器18,该控制器18起到权利要求中所述的控制单元的作用。在图1A中,控制器18被示出为处于成像设备中的上部。但是,控制器18在图1A中是被示意性地和概念性地示出,而且其设置位置可被任意设定。此外,控制器由作为核心部件的CPU、存储器、电路等形成。通常,在许多情况下,控制器一体地形成有控制构成成像设备的各种构件的控制单元。当然,控制器18的构成部件可以分开而且控制器可由诸如个人电脑这样的外部设备来代替。
2.二次转印部的构造
接下来,参照图1B到图4C描述二次转印部5。通过将弹性材料层(橡胶层)11b缠绕在底部材料11a周围来构成二次转印辊11,并且该二次转印辊11从带驱动辊10的相反侧被保持器支架19环绕。保持器支架19具有左侧板和右侧板19a,二次转印辊11的旋转轴11c配装至左侧板和右侧板19a中,从而能够旋转。
此外,二次转印辊11的旋转轴11c的左端和右端可滑动地配装至设置在引导支架20上的长孔21中。引导支架20固定至成像设备的构成构件。长孔21在靠近及远离二次转印部5的方向上延长。由此,二次转印辊11能移动从而连同保持器支架19一起靠近及远离带驱动辊10。
引导辊22通过支承部分23在二次转印部5的相对侧附接至保持器支架19的底部。每个引导辊22具有旋转轴,该旋转轴垂直于二次转印辊11的轴心。一对引导辊22设置在沿二次转印辊11的轴心方向彼此离开的位置处。滑动器24相对于引导辊22设置在保持器支架19的相对侧。滑动器24具有在与二次转印辊11的轴线相同的方向上延长的构型。此外,滑动器24由滑动引导件25保持从而能够沿着二次转印辊11的轴心方向滑动。
抵靠引导辊22的两级凸轮部26、27形成在滑动器24上。两个凸轮部26、27通过倾斜面连续地形成。利用弹簧(未示出)在远离带驱动辊10而分开的方向上偏置保持器支架19。由此,如果滑动器24滑动并且引导辊22选择性地抵靠在两个凸轮部26、27,则二次转印辊11移动到前进位置和回退位置。在前进位置处,二次转印辊11与通过带驱动辊10支撑的二次转印带9处于压力接触状态。在回退位置处,在二次转印辊11与二次转印带9之间设定间隔。
滑动器24由弹簧28拉动到使二次转印辊11回退的位置。由此,如果滑动器24逆着弹簧28滑动,则二次转印辊11通过保持器支架19前进。
端面凸轮29用作为用于使滑动器24逆着弹簧28前进的装置。滑动器24的端部24a抵靠端面凸轮29的凸轮面。端面凸轮29的凸轮面被切割成这样的构型:凸轮面相对于凸轮的轴心倾斜。由此,每次当凸轮面转动180度时,滑动器24就往复运动。端面凸轮29由作为致动器示例的马达30驱动。此外,端面凸轮29通过旋转角调节单元精确地定位从而为每次旋转转动180°。
旋转角调节单元具有转子31、杠杆33、弹簧34以及往复式螺线管35。转子31与端面凸轮29一起转动。杠杆33具有接合爪32,该接合爪32抵靠转子31的外周表面。弹簧34朝向转子31偏置杠杆33。螺线管35将杠杆33与转子31分开。接合台阶部36在转子31上形成为关于转子31的轴心对称,接合爪32钩挂在接合台阶部36上。另一方面,使杠杆33与转子31脱离的操作部分37设置在往复式螺线管35上。
在通过操作部分37拉动杠杆33的状态下,马达30开始被驱动。当转子31开始旋转时,解除往复式螺线管35的激励从而使得操作部分37伸出。然后,通过弹簧34偏置杠杆33使得杠杆33的接合爪32与转子31的外周表面形成压力接触。接合爪32抵靠接合台阶部36从而使得端面凸轮29被精确地定位。
在该实施方式中,能够依据纸张的厚度来改变使纸张P与二次转印辊11形成压力接触的定时(也就是,纸张P开始被二次转印带9和二次转印辊11紧紧地夹压的位置)。因此,即使当二次转印辊11的外周层形成有弹性材料层11b时,也可防止或显著地抑制由于纸张的碰撞所引起的弹性材料层11b的损坏或凹陷处的保留。这可有助于对二次转印辊11的耐用性的改进并且保持打印质量。此外,在纸张P厚的情况下,当纸张P的远端撞击二次转印带9和二次转印辊11时能防止纸张滑动。
3.控制模式的说明
如上所述,二次转印辊11可选择性地定位在二次转辊11与二次转印带9处于压力接触状态的前进位置和二次转印辊11与二次转印带9隔开的回退位置之间。在本部分中,描述与纸张P的厚度相关的控制模式。例如,当纸张P如同在普通纸张情况下那样薄时,不会造成弹性材料层11b被损坏或凹陷处保留的问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是在二次转印辊11与二次转印带9形成紧密接触(形成压力接触)(由于弹性材料层11b被压靠在二次转印带9上,所以在二次转印辊11的弹性材料层11b上形成夹压)的状态下进给纸张P的,如图4A中所示。
另一方面,当纸张P相当厚达到0.4mm或更大时,如图4B中所示,在使二次转印辊11回退的状态下,纸张P的远端P2穿过两个辊10、11之间。然后,使二次转印辊11前进从而使纸张P的远端P2被两个辊10、11紧紧地夹压。也就是说,延迟了二次转印辊11的施压定时。因此,可防止处于纸张P的远端处的边缘P1撞靠在二次转印辊11上。因而,在防止凹陷处保留的同时可防止弹性材料层11b被损坏。依据诸如纸张P的厚度这样的状况可改变二次转印辊11的施压定时被延迟的程度。
注意,可采用的不是这样的构造:其中,使二次转印辊11前进,并且纸张在纸张P的远端P2在两个辊10、11的轴心之间的部分穿过之后被紧紧地夹压,而是这样的构造:其中,在纸张P的远端P2在两个辊10、11的轴心之间的部分穿过的定时处使二次转印辊11前进。在这种情况下,可防止由于纸张P的边缘P1撞靠在二次转印辊11上造成的橡胶层11a的损坏。
在图5A到5C中,通过述及图像区域来图示控制模式。在如图5A所示的示例中,在通过扫描器读取纸张的状态下,边距不设置在纸张P的可打印范围(成像范围)S的远端与图像区域X’的远端之间,而是将边距E设置在可打印范围S的后端与图像区域X’的后端之间。
在图5A中,通过使打印后(在成像之后)的图像区域X相对于纸张P向后侧偏离边距E来在纸张P的远端P2上设置边距。在纸张P的远端P2穿过与二次转印辊11对置的部分以及图像区域X的远端P2在两个辊10、11之间穿过之前,通过二次转印辊11使纸张P与带驱动辊10形成压力接触。因此,二次转印辊11的施压定时(纸张被两个辊10、11紧紧地夹压的定时)被延迟而不会造成图像的中断。
在图5B中示出的示例中,在通过扫描器读取纸张的状态下,在纸张P的可打印范围S的远端与图像区域X’之间设置很小的边距或不设置边距,但是在可打印范围S的后端与图像区域X’之间设置具有一定宽度的边距E。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打印之后颠倒图像区域X的前侧和后侧来在纸张P的远端P2上设置纸张可被两个辊10、11紧紧地夹压的边距。因此,通过二次转印辊11使片材与带驱动辊10形成接触的定时(使二次转印辊11前进的定时)被延迟而不会造成图像的中断。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相比于如图5A所示的方法而言边距没有偏离,所以具有能够完成恰如使用者预期的打印图像的优点。
在如图5C所示的示例中,在通过扫描器读取纸张的状态下,图像区域X’填满可打印范围S。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实际图像区域X整体略微缩小来将纸张可被两个辊10、11夹压并保持的边距设置在图像区域X与可打印范围S的远端之间。因此,二次转印辊11的施压定时被延迟而不会造成图像的中断。
应该注意,在如图5A到5C所示的控制模式中,优选地,控制内容显示在显示器上。此外,将要进行的处理可显示在显示器上以询问使用者是否执行这些处理。
图6是图示出控制模式的流程图。接下来描述控制模式。在图6中示出了通过组合如图5A到图5C中示出的控制模式所获得的控制模式。首先,通过纸张厚度检测器17测检纸张P的厚度(S1)。然后,判断厚度是否为0.4mm或更大(S2)。如果纸张厚度小于0.4mm,则在使二次转印辊11前进的状态下,纸张P进入二次转印部5。
另一方面,如果纸张P的厚度是0.4mm或更大,则基于纸张尺寸数据和图像数据来判断在纸张P的远端P2处是否存在图像(也就是,在纸张的远端处是否存在纸张可被两个辊10、11夹压且保持的边距)(S3)。如果在远端P2处存在边距(S3=否),则将使二次转印辊11回退的状态保持预定的时长(S8)并且在纸张P的远端P2进入二次转印部5之后使二次转印辊11前进(S9)。
在步骤3(S3)中,如果判断在远端P2处存在图像并且没有用于夹压和保持纸张的边距(S3=是),则判断在纸张P的后端处是否存在图像(是否在纸张的后端处存在纸张可被两个辊10、11夹压且保持的边距)(S4)。如果判断在纸张P的远端P2处不存在边距并且在纸张P的后端处存在边距(S3=是,S4=否),则输出指令到成像单元13的曝光部,从而将写入定时延迟预定的大小(例如,大约10mm)(S5)。然后,将使二次转印辊11回退的状态保持预定的时长(S8)并且在纸张P的远端P2进入二次转印部5之后使二次转印辊11前进(S9)。
如果判断在纸张P的远端P2以及后端处不存在用于夹压和保持纸张的边距(S3=是,S4=是),则输出图像缩小指令到成像单元13中的每一个,从而使得缩小的墨粉图像被转印到二次转印带9上(S6)。然后,将使二次转印辊11回退的状态保持预定的时长并且在纸张P进入二次转印部5之后使二次转印辊11前进。在图像已经形成在二次转印带9上的情况下,执行从二次转印带9上刮除图像的重新设定并且重新形成缩小的图像。
如以上部分地所述的,在执行步骤1到6(S1到S6)的处理之后,如果需要则控制成像单元13等。然后,纸张P进入二次转印部5从而执行二次转印。过程描述如下。也就是,在执行步骤1到6中的处理之后,再次判断纸张厚度为0.4mm或更大。如果判断纸张厚度为0.4mm或更大(S7=是),则判断是否已经经历了预定的时长(S8)。如果判断已经经历了预定的时长(S8=是),则驱动马达30以使二次转印辊11与二次转印带9(带驱动辊10)形成压力接触,从而通过将二次转印电压施加至二次转印辊11来将图像转印到纸张P上(S9)。在该实施方式中,带驱动辊10是接地的(通地的),并且电压被施加至二次转印辊11。但是,这种关系也可以颠倒。
如果在步骤7中判断纸张厚度小于0.4mm(S8=否),则立即驱动马达30以使二次转印辊11与带驱动辊10形成压力接触。然后,使纸张P进入二次转印带9与二次转印辊11之间,并且施加二次转印电压(S9)。如果在步骤7中判断纸张厚度为0.4mm或更大,则以相当短的时间间隔(求时间的积分)多次执行是否已在步骤8中经历了预定的时长的判断。如果还没有经历预定的时长,则过程返回并且再次执行步骤8中的处理。不用说即可知道,可通过计时器单元测量预定的时长。在采用如图5B所示的控制模式的情况下,在步骤5中输出图像颠倒指令到成像单元13。
如果纸张厚度为0.4mm或更大,则在步骤8中判断是否已经经历了预定的时长,目的是延迟通过二次转印辊11使纸张与带驱动辊10形成压力接触的定时。此处的“预定的时长”是通过纸张P的进给速度与纸张P的远端P2进入两个辊10、11之间的尺寸之间的关系来设定的。例如,通过定时辊4可将用于预定的时长的测量开始时间点设定为进给开始时间点。但是,用于预定的时长的测量开始时间点可设定为其它时间点。例如,可采用下面的方法。也就是,设置用于检测纸张P的远端的传感器并且将测量开始时间点设定为传感器打开的时间点。
理论上,在通过定时辊4进给纸张P的同时可执行步骤S2到S7中的处理。但是,在具有如该实施方式中的二次转印带9的彩色成像设备的情况下,会在一定程度上花费时间来执行将图像转印到二次转印带9上的步骤。因此,通常在停止纸张P的进给的状态下执行步骤S2到S7中的处理。此外,纸张P是在完成了通过成像单元13将图像转印到二次转印带9上的定时处通过定时辊4开始进给的。从纸张P的进给的开始点开始“预定的时长”的测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纸张厚度传感器17检测纸张P的厚度。然而,例如可从打印信息的输入值取得关于纸张厚度的信息。在此情况下,可从纸张的重量值计算厚度。
作为用于使二次转印辊11往复运动的模式,下面的两种模式可作为示例。作为一种模式,当纸张P的厚度为0.4mm或更大时,在定时延迟的情况下使二次转印辊11前进。然后,在纸张P已经穿过二次转印部5之后使二次转印辊11回退。在该模式中,将使二次转印辊11回退的状态设定为基准状态。作为另一模式,当纸张P的厚度为0.4mm或更大时,二次转印辊11一度是回退的。然后,在定时延迟的情况下使二次转印辊11前进。之后,即使纸张P已经穿过二次转印部5,二次转印辊11也保持为前进状态。在该模式中,将使二次转印辊11前进的状态设定为基准状态。在如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采用将回退状态设定为基准状态的前一模式。但是,不用说即可知道,也可采用后一模式。
在控制模式中,定影部6的压辊15是可移动的。当纸张P在二次转印之后进入到定影部6中时判断纸张P的厚度(S10)。如果纸张厚度为0.4mm或更大(S10=是),则判断是否已经经历了预定的时长(S11)。如果已经经历了预定的时长,则使压辊15与定影辊14形成压力接触从而定影图像(S12)。如果纸张P的厚度小于0.4mm,则在使压辊15前进的状态下,使纸张P进入到定影部6中。注意,虽然定影辊14或压辊15中的任一个可被设定为第一旋转体,但是在该实施方式中,定影辊14被设定成第一旋转体的示例。
在定影过程中,也以短时间间隔多次执行是否已经经历了预定的时长的判断(S11)。在步骤11中用于“预定的时长”的测量开始时间点在步骤8中也可通用。此外,其它时间点(例如,在步骤9中使二次转印辊11前进的时间点,或者开始施加电压的时间点)可被设定为基准点。专门用于检测所进给的纸张P的传感器可被设置用于在步骤11中开始测量“预定的时长”。在定影过程中,对于压辊15,在一些情况下将回退状态设定为基准状态而在其它情况下将前进状态设定为基准状态。
注意,在二次转印部5中需要将电压稳定地施加到墨粉图像上,并且略微在纸张开始被两个辊10、11紧紧地夹压之后需要用于稳定电压的时间。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需要在纸张P的远端P2处设置这样的边距:在纸张P被进给的同时,纸张P由两个辊10、11紧紧地夹压。但是,由于在定影部6中要求热必需施加至图像,所以当本发明仅应用于定影部6时,优选地,使纸张开始被紧紧地夹压在定影部6上的定时早于在二次转印部5上的定时。例如,优选地,在纸张的远端进入大约5mm之后紧紧地夹压住纸张。
在纸张被紧紧夹压的定时在二次转印部5和定影部6上都偏离的情况下,通过在二次转印部5上偏离定时来在纸张P的远端P2处设置边距。因此,使夹压定时在定影部6上偏离与在二次转印部5上相同的大小就足够了。但是,在定时仅在定影部6上偏离的情况下,存在图像形成在纸张P的可打印范围S的远端处的可能。因此,优选使压力接触定时比在二次转印部5上的定时早,以使用于偏离夹压定时的尺寸尽可能多地减少,从而可靠地定影图像。
应该注意,在打印指令在其中是从个人电脑输出到成像设备的网络系统或远程控制系统的情况下,控制单元可设置在与成像设备分开的装置上,例如个人电脑。
4.其它
除以上实施方式之外,本发明可以各种方式具体体现。例如,作为间隔调节单元,诸如带驱动辊这样的第二旋转体可被移动或者两个旋转体都可被移动。此外,处于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之间的间隔的调节模式不限于前进和回退的两级系统。可采用这样的构造:其中,以三级或更多级来调节或者以无级方式调节第一旋转体与第二旋转体之间的间隔。
对辊之间的间隔进行调节的间隔调节单元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凸轮系统。但是,如果采用如同该实施方式中那样的凸轮系统,则能可靠地保持第二旋转体从而使其不回退。

Claims (9)

1.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第一旋转体,通过所述第一旋转体,纸张的一个表面经历图像转印、图像定影或者其它处理;
第二旋转体,所述第二旋转体从所述纸张的另一表面将所述纸张压靠在所述第一旋转体上;
间隔改变单元,所述间隔改变单元改变所述第一旋转体的轴心与所述第二旋转体的轴心之间的间隔;
进给单元,所述进给单元将纸张进给于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之间;以及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依据所述进给单元的驱动来调节所述间隔改变单元的驱动定时,其中,当所述纸张比设定值薄时,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第二旋转体压靠在所述第一旋转体上的状态下使所述纸张进入两个旋转体之间;以及,当所述纸张等于所述设定值或者比所述设定值厚时,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纸张的远端在两个旋转体之间穿过的定时处进行控制以将所述第二旋转体压靠在所述第一旋转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
其中,所述第一旋转体和所述第二旋转体中的至少一个的外周层形成有弹性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
其中,当所述纸张比设定值薄时,在所述第二旋转体压靠在所述第一旋转体上的状态下,所述纸张被控制以进入两个旋转体之间,
当所述纸张等于所述设定值或者比所述设定值厚时,将两个旋转体之间的间隔控制为大,使得所述纸张不被紧紧地夹压直到所述纸张的远端进入两个旋转体之间为止,并且在所述纸张的远端已经在两个旋转体之间穿过之后将两个旋转体之间的间隔控制得较窄,使得所述纸张被紧紧地夹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设备,
其中,当所述纸张等于所述设定值或者比所述设定值厚、以及在所述纸张的沿纸张输送方向的远端与图像区域之间不存在具有预定尺寸或更大尺寸的间隔并且在所述纸张的后端与所述图像区域之间存在具有预定尺寸或更大尺寸的间隔时,通过使所述图像区域偏离到后侧以及形成图像来控制具有预定尺寸或更大尺寸的间隔以使所述间隔置于所述纸张的远端与所述图像区域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设备,
其中,当所述纸张等于所述设定值或者比所述设定值厚、以及在所述纸张的沿纸张输送方向的远端与图像区域之间不存在具有预定尺寸或更大尺寸的间隔并且在所述纸张的后端与所述图像区域之间存在具有预定尺寸或更大尺寸的间隔时,在将图像的前侧与后侧颠倒时控制所述图像以使所述图像形成于所述纸张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设备,
其中,当所述纸张等于所述设定值或者比所述设定值厚、并且在所述纸张的沿纸张输送方向的远端与图像区域之间以及在所述纸张的后端与所述图像区域之间不存在具有预定尺寸或更大尺寸的间隔时,通过缩小图像及形成图像来在所述纸张的远端与所述图像区域之间设置具有预定尺寸或更大尺寸的间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
其中,所述第一旋转体是用于将图像转印到纸张上的转印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
其中,所述第一旋转体是用于将图像定影到纸张上的定影辊。
9.一种控制成像设备的方法,
其中,所述成像设备包括:
第一旋转体,通过所述第一旋转体,纸张的一个表面经历图像转印、图像定影或者其它处理;
第二旋转体,所述第二旋转体从所述纸张的另一表面将所述纸张压靠在所述第一旋转体上;
间隔改变单元,所述间隔改变单元改变所述第一旋转体的轴心与所述第二旋转体的轴心之间的间隔;
进给单元,所述进给单元将所述纸张进给于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之间;以及
当所述纸张比设定值薄时,在所述第二旋转体压靠在所述第一旋转体上的状态下使所述纸张进入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之间;以及,当所述纸张等于所述设定值或者比所述设定值厚时,在所述纸张的远端在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之间穿过的定时处将所述第二旋转体压靠在所述第一旋转体上。
CN2010105184535A 2009-10-19 2010-10-18 成像设备及控制该设备的方法 Active CN1020433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40671A JP5392486B2 (ja) 2009-10-19 2009-10-19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9-240671 2009-10-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43370A true CN102043370A (zh) 2011-05-04
CN102043370B CN102043370B (zh) 2013-05-22

Family

ID=438794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184535A Active CN102043370B (zh) 2009-10-19 2010-10-18 成像设备及控制该设备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091256A1 (zh)
JP (1) JP5392486B2 (zh)
CN (1) CN10204337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032772A1 (en) * 2011-08-30 2013-03-07 Eastman Kodak Company Electrophotographic printer with compressible-backup transfer station
JP6019965B2 (ja) * 2012-09-10 2016-11-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260868B2 (ja) * 2014-05-27 2018-01-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60952A (ja) * 2017-09-25 2019-04-1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40797A (ja) * 1993-11-18 1995-06-02 Mita Ind Co Ltd 転写紙の分離装置
US5966559A (en) * 1997-09-23 1999-10-12 Eastman Kodak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nsing and accomodating different thickness paper stocks in an electrostatographic machine
US6327444B1 (en) * 2000-06-05 2001-12-04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device and heating volume regulating method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854047A (zh) * 2005-04-26 2006-11-01 佳能株式会社 薄片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7304566A (ja) * 2006-04-14 2007-11-2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295151A (zh) * 2007-04-27 2008-10-29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形成装置
US20090010745A1 (en) * 2007-07-05 2009-01-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Transferr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387841A (zh) * 2007-08-31 2009-03-18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形成装置的纸张搬送装置以及纸张搬送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19029A (en) * 1986-01-29 1989-04-04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Copying machine capable of producing a copy with a filing margin
JPH06274051A (ja) * 1993-03-22 1994-09-30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記録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H11258927A (ja) * 1998-01-08 1999-09-2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KR100338760B1 (ko) * 1999-09-01 2002-05-30 윤종용 간접전사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의 감광매체의 화상 밴딩 저감방법
JP2001109326A (ja) * 1999-10-08 2001-04-20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328219A (ja) * 2003-04-23 2004-11-1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47706A (ja) * 2005-11-24 2007-06-14 Pfu Ltd 定着機構
JP4881626B2 (ja) * 2006-02-10 2012-02-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ローラ定着装置ならびにそれを用いた電子写真記録装置
JP4994876B2 (ja) * 2006-05-19 2012-08-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96715A (ja) * 2006-10-12 2008-04-2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58764A (ja) * 2007-08-31 2009-03-1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111136B2 (ja) * 2008-02-04 2012-12-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40797A (ja) * 1993-11-18 1995-06-02 Mita Ind Co Ltd 転写紙の分離装置
US5966559A (en) * 1997-09-23 1999-10-12 Eastman Kodak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nsing and accomodating different thickness paper stocks in an electrostatographic machine
US6327444B1 (en) * 2000-06-05 2001-12-04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device and heating volume regulating method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854047A (zh) * 2005-04-26 2006-11-01 佳能株式会社 薄片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7304566A (ja) * 2006-04-14 2007-11-2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295151A (zh) * 2007-04-27 2008-10-29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形成装置
US20090010745A1 (en) * 2007-07-05 2009-01-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Transferr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387841A (zh) * 2007-08-31 2009-03-18 株式会社东芝 图像形成装置的纸张搬送装置以及纸张搬送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091256A1 (en) 2011-04-21
JP2011085861A (ja) 2011-04-28
CN102043370B (zh) 2013-05-22
JP5392486B2 (ja) 2014-0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1144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0478800C (zh) 图像形成设备和控制图像形成设备的方法
US20100310292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image
US20080019717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30009358A1 (en) Sheet conveyance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30134663A1 (en) Skew correct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043370B (zh) 成像设备及控制该设备的方法
JP200620628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0214373B2 (en) Sheet fee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814162B2 (en)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556704B (zh) 自动原稿搬送装置及其图像形成装置
US20120195606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DE102012202479B4 (de) Vorrichtung zur Ausrichtung eines Versatzes bei wechselwirkenden Bändern
US7496308B2 (en) Image transferring and forming apparatus
US20060170147A1 (en)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6189667A (ja) 転写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20160161894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92980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79528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ontroller controlling fixing and transfer members
US7671877B2 (en) Multi-imager system using reflex writing and lateral image registration
US20080285988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medium feeding method
JP2007111909A (ja) 印刷装置
JP610868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98872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0006537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