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39869A - 安全带卷绕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安全带卷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39869A
CN102039869A CN2010102836842A CN201010283684A CN102039869A CN 102039869 A CN102039869 A CN 102039869A CN 2010102836842 A CN2010102836842 A CN 2010102836842A CN 201010283684 A CN201010283684 A CN 201010283684A CN 102039869 A CN102039869 A CN 1020398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wivel
friction
spring
diameter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8368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39869B (zh
Inventor
安藤隆芳
小出辉彦
辻本昌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ai Rik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kai Rik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ai Rik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kai Rik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398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398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398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398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 B60R2022/468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characterised by clutching means between actuator and belt re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安全带卷绕装置(10),该安全带卷绕装置(10)的过载释放机构(65)的大径齿轮(66)的旋转力经过多个环状的摩擦弹簧(76)传递到小径齿轮(72)。这些摩擦弹簧(76)在大径齿轮(66)的本体部(66A)的内周面与小径齿轮(72)的筒状部(72A)的外周面之间沿二者的轴线方向并列配置,能够抑制摩擦弹簧(76)的配置空间沿大径齿轮(66)及小径齿轮(72)的径向扩大。而且能够根据需要变更多个摩擦弹簧(76)的使用个数,由此能够阶段式地调节过载释放机构(65)的作动转矩。本发明能够实现过载释放机构的小型化,并且容易调节过载释放机构的作动转矩。

Description

安全带卷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约束乘员用的安全带卷绕在卷带轴上后进行收纳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尤其涉及能够利用马达的驱动力使卷带轴旋转的安全带卷绕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安全带卷绕装置中,设于卷轴与马达之间的传动机构(减速机构)具有转矩限制器机构(过载释放机构)。该转矩限制器机构具有受马达驱动力而旋转的大径侧齿轮和配置在该大径侧齿轮的内侧、与卷轴连动而旋转的小径侧齿轮,在该小径侧齿轮的外周部,沿圆周方向排列组装着多个限位弹簧。这些限位弹簧与在大径侧齿轮的内周部形成的凹凸部卡合,且通过这些限位弹簧的弹性变形而允许大径侧齿轮与小径侧齿轮间的相对旋转。
专利文献1:WO2006-123750号公报
然而,采用上述的安全带卷绕装置时,由于有必要能够在将过载释放机构配置在减速机构中时提高配置的自由度,要求过载释放机构实现小型化。另外,要求在变更上述那种配置时,能够容易地调节过载释放机构的作动转矩(使大径侧齿轮和小径侧齿轮相对旋转所需的转矩)。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带卷绕装置,既能实现过载释放机构的小型化,又能够容易地调节过载释放机构的作动转矩。
技术方案1的发明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具有:用于将约束乘员用的安全带卷绕起来的卷轴、马达、以及设于上述卷轴与上述马达之间的过载释放机构,上述过载释放机构具有:第1旋转体,该第1旋转体与上述卷轴及上述马达中的任意一方连动地旋转;第2旋转体,该第2旋转体设置成与上述第1旋转体同轴且能够相对旋转,且与上述卷轴及上述马达中的任意另一方连动地旋转,并且其内周部与上述第1旋转体的外周部相向;多个摩擦弹簧,该多个摩擦弹簧分别由弹簧材料形成为环状,在上述第1旋转体的外周部及上述第2旋转体的内周部之间沿二者的轴线方向并列配置,且利用在上述多个摩擦弹簧与上述第1旋转体及上述第2旋转体中的任意一方之间产生的摩擦力来抑制该多个摩擦弹簧相对于该一方的相对旋转,并且通过与上述第1旋转体及上述第2旋转体中的任意另一方卡合来阻止该多个摩擦弹簧相对于该另一方的相对旋转。
采用技术方案1的安全带卷绕装置,过载释放机构具有与卷轴及马达中的任意一方连动地旋转的第1旋转体以及与卷轴及马达中的任意另一方连动地旋转的第2旋转体。在第1旋转体及第2旋转体之间设置多个摩擦弹簧,经过这些摩擦弹簧而在第1旋转体和第2旋转体之间传递旋转力,由此将马达的旋转传递给卷轴,使卷轴旋转。
另外,一旦在第1旋转体及第2旋转体之间作用相对旋转力、且该相对旋转力超过在第1旋转体及第2旋转体中任意一方与多个摩擦弹簧之间产生的最大静止摩擦力,多个摩擦弹簧就相对于该一方而作相对旋转,且第1旋转体与第2旋转体作相对旋转。由此能够使卷轴独立于马达而旋转。
在此,该安全带卷绕装置能够根据需要而变更摩擦弹簧的数量,由此来调节使第1旋转体和第2旋转体作相对旋转所需的转矩(过载释放机构的作动转矩)。从而能够容易地调节过载释放机构的作动转矩。另外,形成环状的多个摩擦弹簧沿第1旋转体和第2旋转体的轴线方向并列配置在第1旋转体的外周部与第2旋转体的内周部之间,因此能够抑制摩擦弹簧的配置空间沿第1旋转体及第2旋转体的径向扩大。由此能够实现过载释放机构的小型化。
技术方案2的发明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是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安全带卷绕装置的基础上,上述多个摩擦弹簧具有螺旋方向互为反向的一对螺旋弹簧,上述一对螺旋弹簧在相对于上述一方而围绕轴线向一个方向相对旋转时,因与上述一方之间的摩擦力而受到相互接近的方向的力。
采用技术方案2的安全带卷绕装置时,一旦螺旋方向互为反向的一对螺旋弹簧相对于第1旋转体及第2旋转体中的任意一方而围绕轴线向一个方向作相对旋转,第1旋转体及第2旋转体中的任意一方与一对螺旋弹簧之间的摩擦力就使一对螺旋弹簧受到相互接近的方向的力。由此能够使一对螺旋弹簧紧密接触,从而使作用于二者的力相互抵消,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一对螺旋弹簧相对于第1旋转体及第2旋转体中的任意一方而沿轴线方向移位。
技术方案3的发明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具有:用于将约束乘员用的安全带卷绕起来的卷轴、马达、以及设于上述卷轴与上述马达之间的过载释放机构,上述过载释放机构具有:第1旋转体,该第1旋转体与上述卷轴及上述马达中的任意一方连动地旋转;第2旋转体,该第2旋转体设置成与上述第1旋转体同轴且能够相对旋转,且与上述卷轴及上述马达中的任意另一方连动地旋转,并且其内周部与上述第1旋转体的外周部相向;摩擦弹簧,该摩擦弹簧由弹簧材料形成为环状,配置在上述第1旋转体的外周部与上述第2旋转体的内周部之间,且利用在上述摩擦弹簧与上述第1旋转体及上述第2旋转体中的任意一方之间产生的摩擦力来抑制该摩擦弹簧相对于该一方的相对旋转,并且通过与上述第1旋转体及上述第2旋转体中的任意另一方卡合来阻止该摩擦弹簧相对于该另一方的相对旋转,并且,能够在上述第1旋转体与上述第2旋转体之间沿二者的轴线方向并列地配置多个上述摩擦弹簧。
采用技术方案3的安全带卷绕装置,过载释放机构具有与卷轴及马达中的任意一方连动地旋转的第1旋转体以及与卷轴及马达中的任意另一方连动地旋转的第2旋转体。在第1旋转体与第2旋转体之间设置摩擦弹簧,经过该摩擦弹簧而在第1旋转体和第2旋转体之间传递旋转力,由此将马达的旋转传递给卷轴,使卷轴旋转。
另外,一旦在第1旋转体及第2旋转体之间作用相对旋转力、且该相对旋转力超过在第1旋转体及第2旋转体中任意一方与摩擦弹簧之间产生的最大静止摩擦力,则摩擦弹簧就相对于该一方而作相对旋转,且第1旋转体与第2旋转体相对旋转。由此能够使卷轴独立于马达而旋转。
在此,该安全带卷绕装置能够在第1旋转体与第2旋转体之间配置多个上述摩擦弹簧。从而能够通过根据需要变更摩擦弹簧的数量来调节使第1旋转体和第2旋转体相对旋转所需的转矩(过载释放机构的作动转矩)。从而能够容易地调节过载释放机构的作动转矩。另外,由于能够将形成环状的多个摩擦弹簧在第1旋转体的外周部与第2旋转体的内周部之间沿二者的轴线方向并列配置,因此能够抑制摩擦弹簧的配置空间沿第1旋转体及第2旋转体的径向扩大。由此能够实现过载释放机构的小型化。
技术方案4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是在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3中任一项记载的安全带卷绕装置的基础上,在上述另一方上设置向该另一方的径向突出、且能够配置在上述摩擦弹簧的圆周方向一端部与圆周方向另一端部之间的1个以至多个突出部。
技术方案4的安全带卷绕装置是通过使配置在摩擦弹簧的圆周方向一端部与圆周方向另一端部之间的突出部与摩擦弹簧的圆周方向一端部或圆周方向另一端部抵接,来阻止摩擦弹簧相对于第1旋转体及第2旋转体中的任意另一方相对旋转。另外,在设置多个上述突出部时,能够针对多个摩擦弹簧中的每一个分配多个突出部。由此能够将在上述相对旋转时从各个摩擦弹簧输入到上述另一方的负荷分散到多个突出部。
技术方案5涉及的安全带卷绕装置是在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4中任一项记载的安全带卷绕装置的基础上,上述摩擦弹簧用线状的弹簧材料形成。
技术方案5的安全带卷绕装置用线状的弹簧材料形成环状的摩擦弹簧,因此能够缩小在第1旋转体与第2旋转体之间沿轴线方向并列配置多个摩擦弹簧时的配置空间。
不过,作为技术方案5的弹簧材料,不限于截面是圆形的(金属丝状),可以采用截面为四边形等的材料。而当弹簧材料的截面为四边形时,能够确保比截面为圆形的材料更多的截面积,因此容易确保在第1旋转体及第2旋转体中的任意一方与摩擦弹簧之间产生的转矩。另外,由于上述任意一方与摩擦弹簧之间的接触面积扩大,因此减少了二者之间的表面压力,提高了对于磨损的耐久性。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采用本发明的安全带卷绕装置,能够使过载释放机构小型化,并且容易调节过载释放机构的作动转矩。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绕装置的整体结构的概略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绕装置的构成部件、即过载释放机构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从与图2不同的角度看图2所示的过载释放机构的立体图。
图4是图2及图3所示的过载释放机构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绕装置的构成部件、即过载释放机构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图5所示的过载释放机构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绕装置的构成部件、即过载释放机构的局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8(A)是表示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过载释放机构的比较例的侧视图,(B)是表示(A)中所示的比较例的摩擦弹簧移位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0...安全带卷绕装置;20...卷轴;22...安全带;56...马达;65...过载释放机构;66...大径齿轮(第2旋转体);72...小径齿轮(第1旋转体);76、86...摩擦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图1~图4说明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绕装置10。
如图1所示,安全带卷绕装置10具有构成支承部件的框架12。框架12具有平板状的背板14,背板14用图中未示的螺栓等连结部件固定在譬如车辆中柱的下端部附近的车体上,由此将该安全带卷绕装置10安装在车体上。从背板14的宽度方向两端相互平行地延突出一对脚板16、18,该脚板大致在车辆前后方向互为相向。在这些脚板16、18之间配置着大致圆筒形的卷轴20。
卷轴20的轴线方向为脚板16、18的相向方向,卷轴20能够围绕自身的轴线旋转。另外,在该卷轴20上固定着长带状安全带22的长度方向基端部。当卷轴20绕其轴线而向一个方向、即卷绕方向(图中箭头A方向)旋转时,安全带22便从其基端侧起呈层叠状地卷绕并收纳在卷轴20的外周部。而一旦从安全带22的前端侧拉伸安全带22,卷绕在卷轴20上的安全带22即被拉出,与此同时,卷轴20向与卷绕方向相反的拉出方向(图1中箭头B方向)旋转。
另外,在卷轴20的内侧,与卷轴20同轴地配置着图中未示的扭力转轴。扭力转轴的轴线方向一端部(脚板18附近的端部)连结成不能相对于卷轴20作相对旋转的状态,轴线方向另一端部则贯通在脚板16上形成的通孔中而向脚板16的一侧(与卷轴20相反的一侧)突出。
在脚板16的一侧安装着树脂制的传感器罩24。传感器罩24形成箱状,在靠近脚板16的那一侧开口。扭力转轴的轴线方向另一端侧插入传感器罩24的内侧并可旋转地支承于图中未示的轴承部,该轴承部设于传感器罩24上。在该传感器罩24的内侧收容着图中未示的众所周知的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用于在车辆紧急减速时等限制扭力转轴向拉出方向的旋转。
在脚板16的一侧还设有预张力器机构26。该预张力器机构26具有固定在脚板16上的汽缸28,在汽缸28的下端部收容着气体发生器30。该气体发生器30通过图中未示的点火装置作动而使汽缸28内发生高压气体。在汽缸28的内侧收容着图中未示的活塞,一旦在汽缸28内发生气体,该活塞即从汽缸28突出而强制地使扭力转轴向卷绕方向旋转。
另一方面,在脚板18的另一侧(与卷轴20相反的一侧),安装着构成支承构件的离合器壳体32。离合器壳体32形成箱状,向着与脚板18相反的一侧开口,其开口部被盖子34闭塞。在该离合器壳体32的侧壁面32A上形成圆形的通孔36。该通孔36配置成与卷轴20同心的状态,在该通孔36的内侧配置着接头38。该接头38呈六边形,贯通在脚板18上形成的通孔而同轴地固定在扭力转轴的轴线方向一端部。因此接头38与扭力转轴及卷轴20一体地旋转。
在该接头38上,同轴且一体地设有向与卷轴20相反的方向突出的圆柱状支承轴部38A。该支承轴部38A贯通在盖子34上形成的通孔34A而向盖子34的另一侧(隔着盖子34而与离合器壳体32相反的一侧)突出。
在盖子34的另一侧,设有树脂制的弹簧罩40。该弹簧罩40形成为向盖子34一侧开口的大致有底圆筒状,经由离合器壳体32安装在脚板18上。接头38的支承轴部38A插入弹簧罩40的内侧,且通过设在弹簧罩40上的图中未示的轴承部而被可旋转地支承。
另外,在弹簧罩40的内侧收容着图中未示的盘黄。该盘黄的螺旋方向外侧端部卡定在弹簧罩40上,同时其螺旋方向内侧端部卡定在支承轴部38A,且经过接头38及扭力转轴而对卷轴20向卷绕方向施力。
另一方面,在上述离合器壳体32的内部收容着离合器42。离合器42具有齿轮44。齿轮44形成为轴线尺寸较短的有底筒状,其另一侧(靠近盖子34的一侧)开口。齿轮44的开口部被圆盘状的盖子46闭塞。另外,在齿轮44的外周部形成外齿。该外齿与后述的齿轮80对应。
在齿轮44的内侧,与齿轮44同轴地配置大致圆筒形状的棘轮48。棘轮48的轴线方向一端部旋转自如地轴支承于在齿轮44上形成的圆孔中,而轴线方向另一端部则旋转自如地轴支承于在盖子46上形成的圆孔中。由此使棘轮48能够相对于齿轮44及盖子46而作相对旋转。
在棘轮48的轴心部形成截面为六边形的嵌合孔50。在该嵌合孔50中嵌合着接头38。由此棘轮48和卷轴20不能相对旋转地连结在一起,并且齿轮44及盖子46经由棘轮48而支承在接头38上。另外,在棘轮48的外周部,每隔一定间隔形成多个棘轮齿。
在棘轮48的径向外侧收容着譬如利用离心力而摆动的棘爪。该棘爪支承在齿轮44上,通过齿轮44向卷绕方向旋转而与棘轮44的棘轮齿啮合。由此使齿轮44与棘轮48机械性地连结在一起,使离合器42成为连结状态。另外,一旦齿轮44向拉出方向旋转,上述棘爪相对于棘轮48的啮合状态即被解除。由此,齿轮44和棘轮48之间的连结状态被解除,离合器42成为解除状态。
另一方面,在上述离合器壳体32的内侧收容着减速齿轮列52。减速齿轮列52具有正齿轮54。正齿轮54以其轴线方向与卷轴20的轴线方向一致的状态收容在离合器壳体32的内侧。
该正齿轮54固定在马达56的输出轴58上,该马达56被安装在离合器壳体32。在正齿轮54的旋转径向侧方,设有直径比正齿轮54大的正齿轮60。与该正齿轮60对应地,在离合器壳体32上形成支承轴62。支承轴62的轴线方向与卷轴20的轴线方向一致,正齿轮60以与正齿轮54啮合的状态旋转自如地支承在支承轴62上。
在正齿轮60的轴线方向侧方,同轴且一体地形成有直径比正齿轮60小的正齿轮64。在正齿轮64的旋转径向侧方,设有直径比正齿轮64大的大径齿轮66(第2旋转体)。该大径齿轮66构成过载释放机构65(转矩限制器机构)。
如图2及图3所示,在大径齿轮66具有形成为有底圆筒状的本体部66A,在该本体部66A的另一侧(靠近盖子34的一侧)具有底壁,本体部66A被配置成其一侧的开口部与离合器壳体32的侧壁部32A相向的状态。在本体部66A的内侧,设有圆筒状的轴承部66B。该轴承部66B从本体部66A的底壁向本体部66A的一侧(开口侧)突出,且与本体部66A同轴地形成一体。设在离合器壳体32上的支承轴70插入该轴承部66B的内侧。支承轴70的轴线方向与卷轴20的轴线方向一致,大径齿轮66以形成于本体部66A的外周部的直齿外齿与正齿轮64啮合的状态旋转自如地支承在支承轴70上。由此使大径齿轮66与马达56连动地旋转。
在大径齿轮66的一侧配置着小径齿轮72(第1旋转体)。该小径齿轮72具有形成为圆筒状的筒状部72A,在该筒状部72A的内侧,旋转自如地嵌合着大径齿轮66的轴承部66B。由此将小径齿轮72支承成与大径齿轮66同轴且能够相对旋转的状态。
在筒状部72A的一侧,同轴且一体地设有凸肩状的凸缘部72B,本体部66A的开口被该凸缘72B闭塞。在凸缘部72B的一侧,同轴且一体地设有直径比大径齿轮66小的齿轮部72C。该齿轮部72C向本体部66A的外侧(另一侧)突出,且在外周部形成直齿的外齿。
在齿轮部72C的旋转径向侧方,设有直径比齿轮部72C大的正齿轮80(参见图1)。与该齿轮80对应地,在离合器壳体32上形成支承轴78。支承轴78的轴线方向与卷轴20的轴线方向一致,齿轮80以与齿轮部72C啮合的状态旋转自如地支承在支承轴78上。另外,在齿轮80的另一侧,同轴且一体地形成图中未示的正齿轮,该齿轮与上述离合器42的齿轮44啮合。由此小径齿轮72与齿轮44连动地旋转,且在离合器42的连结状态下,小径齿轮72与卷轴20连动地旋转。
另一方面,筒状部72A的外周面与本体部66A的内周面在两者的径向互为相向,且在两者之间形成环状的间隙74。在该间隙74中呈同心状地配置着多个(这里是2个)摩擦弹簧76。这些摩擦弹簧76是通过将金属丝状(线状)的弹簧材料弯曲成环状(螺旋状)而形成的螺旋弹簧,沿着大径齿轮66及小径齿轮72的轴线方向并列配置。在第1实施方式中,摩擦弹簧76的圈数为2圈。
各摩擦弹簧76在自然状态下的内径尺寸比筒状部72A的外径尺寸小,在扩径的状态下安装在筒状部72A的外周面上。因此各摩擦弹簧76利用与筒状部72A之间产生的摩擦力而保持在小径齿轮72上,其相对于小径齿轮72的相对旋转受到抑制。
另外,如图4所示,在本体部66A的内周部,设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66C。该突出部66C配置在各摩擦弹簧76的圆周方向一端部76A与圆周方向另一端部76B之间。因此各摩擦弹簧76由于圆周方向一端部76A及圆周方向另一端部76B与突出部66C抵接而使其相对于大径齿轮66的相对旋转被阻止。
采用上述结构的过载释放机构65时,一旦大径齿轮66旋转,大径齿轮66的旋转力便通过摩擦弹簧76而传递到小径齿轮72,小径齿轮72便追随大径齿轮66而旋转。不过,一旦有超过作用于多个摩擦弹簧76与筒状部72A之间的最大静止摩擦力的相对旋转力作用于大径齿轮66与小径齿轮72之间,则筒状部72A便与多个摩擦弹簧76之间滑动,小径齿轮72相对于多个摩擦弹簧76及大径齿轮66而作相对旋转。
在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大径齿轮66与小径齿轮72之间的间隙74中,能够配置最多10个摩擦弹簧76。而且在筒状部72A的外周面上最多可安装5个摩擦弹簧76,通过变更摩擦弹簧76的使用个数,能够阶段式地调节过载释放机构65的作动转矩(用于使大径齿轮66和小径齿轮72作相对旋转所需的转矩。以下简称为“作动转矩”)。
具体地说,每个摩擦弹簧76产生1N·m的作动转矩,每增减1个摩擦弹簧76,作动转矩就会增减1N·m。譬如在筒状部72A的外周面安装1个摩擦弹簧76,作动转矩就是1N·m,如果在筒状部72A的外周面安装4个摩擦弹簧76,作动转矩就是4N·m。
虽然在第1实施方式中摩擦弹簧76的圈数是2圈,但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变更摩擦弹簧76的圈数。譬如,可以是摩擦弹簧的圈数为3圈,每个摩擦弹簧产生1N·m的作动转矩。在这种场合,如果使用2个圈数为3圈的摩擦弹簧,就产生2N·m的作动转矩。另外,也可以混用圈数不同的多个摩擦弹簧,可以适当地变更摩擦弹簧的结构。
以下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
采用本安全带卷绕装置10时,当ECU根据譬如雷达测距装置或红外线测距装置等前方监视装置(省略图示)的检测结果判断为载有本安全带卷绕装置10的车辆到前方障碍物的距离未满一定值时,控制装置就使马达56作正转驱动。
当马达56的正转驱动力使输出轴58作正转时,该输出轴58的正转就通过齿轮54、60、64而传递到过载释放机构65的大径齿轮66,大径齿轮66即绕轴线朝一个方向(图2~图4中的箭头C方向)旋转。由此使大径齿轮66的突出部66C与多个摩擦弹簧76的圆周方向一端部76A抵接,多个摩擦弹簧76追随大径齿轮66而围绕轴线向一个方向旋转,与此同时,在筒状部72A上装有多个摩擦弹簧76的小径齿轮72追随多个摩擦弹簧76及大径齿轮66而围绕轴线向一个方向旋转。
小径齿轮72的旋转经过齿轮80及图中未示的齿轮传递到离合器42的齿轮44,齿轮44向卷绕方向(图1中箭头A方向)旋转。一旦齿轮44向卷绕方向旋转,安装在齿轮44上的图中未示的棘爪便与棘轮48的棘轮齿啮合,齿轮44与棘轮48被机械性连结。由此使棘轮48与齿轮44一起向卷绕方向旋转。
由于棘轮48经由接头38及扭力转轴而与卷轴20连结,因此棘轮48向卷绕方向旋转就使卷轴20向卷绕方向旋转,安全带22从其长度方向基端侧起卷绕到卷轴20上。由此消除系在乘员身体上的安全带22的松弛(slack),提高安全带22对于乘员的约束性。
另外,在譬如上述那样的安全带22的卷绕过程中,一旦有过大的拉出力作用在安全带22上,与卷轴22连结的齿轮44上即被输入拉出方向的旋转力,小径齿轮72上则被输入围绕轴线向另一方向(图2~图4中的箭头D方向)旋转的旋转力。而且如果该旋转力比作用于多个摩擦弹簧76与筒状部72A之间的最大静止摩擦力还大,则筒状部72A与多个摩擦弹簧76之间滑动(摩擦)。从而允许小径齿轮72相对于大径齿轮66作相对旋转,且比大径齿轮66更靠近马达56一侧的构成部件脱离卷轴20的旋转。由此使卷轴20独立于马达56而向拉出方向旋转。
在此,在本安全带卷绕装置10的过载释放机构65上,形成为环状的多个摩擦弹簧76是沿轴线方向并列配置在大径齿轮66与小径齿轮72之间的间隙74中,因此能够抑制摩擦弹簧76的配置空间沿大径齿轮66及小径齿轮72的径向扩大。由此可以使过载释放机构65实现小型化,因此能够提高在将过载释放机构65配置在减速齿轮列52中时配置的自由度。
而且,通过根据需要而变更摩擦弹簧76的使用个数,能够调节过载释放机构65的作动转矩。从而在如上述那样变更配置时容易调节过载释放机构65的作动转矩。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是利用作用于多个摩擦弹簧76与筒状部72A(小径齿轮72)之间的摩擦力来获得过载释放机构65的作动转矩,且在过载释放机构65作动时,小径齿轮72的筒状部72A相对于多个摩擦弹簧76而顺畅地滑动,因此能够抑制作动音和振动。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是通过将金属丝状(线状)的弹簧材料弯曲成环状而形成摩擦弹簧76的,因此能够缩小将多个摩擦弹簧76沿轴线方向并列配置在大径齿轮66与小径齿轮72之间时的配置空间。而且在将摩擦弹簧76组装到小径齿轮72的筒状部72A时组装性良好。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齿轮44向卷绕方向旋转时,大径齿轮66的旋转力输入到摩擦弹簧76的圆周方向一端部76A,而当齿轮44向拉出方向旋转时,大径齿轮66的旋转力输入到摩擦弹簧76的圆周方向另一端部76B。如上所述,摩擦弹簧76的圆周方向两个端部被作为旋转力的输入部利用,因此能够有效地确保摩擦弹簧76的耐久性。
另外,上述第1实施方式是采用在小径齿轮72的筒状部72A的外周面与摩擦弹簧76之间产生摩擦力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也可以采用在大径齿轮66的本体部66A的内周面与摩擦弹簧之间产生摩擦力的结构。在这种场合,省略突出部66C,同时在小径齿轮72上设置突起等,以避免摩擦弹簧76相对于小径齿轮72作相对旋转。
另外,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作为第2旋转体的大径齿轮66与靠近马达56的齿轮64连接,作为第1旋转体的小径齿轮72与靠近卷轴20的齿轮80啮合,但本发明不限于这种结构,也可以是第1旋转体与靠近马达的旋转传递部件连接、第2旋转体与靠近卷轴的旋转传递部件连接的结构。以上说明同样适用于本发明其它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其它实施方式。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结构和作用附加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第2实施方式>
图5用分解立体图显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绕装置的构成部件、即过载释放机构82的结构。图6则用剖视图显示该过载释放机构82。
该过载释放机构82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过载释放机构65的结构基本相同。不过该过载释放机构82的2个摩擦弹簧76是以各自的圆周方向一端部76A及圆周方向另一端部76B向着互为相反的方向的状态安装在小径齿轮72的筒状部72A上。在一个摩擦弹簧76的圆周方向一端部76A与圆周方向另一端部76B之间配置着设在大径齿轮66上的突出部66C,在另一个摩擦弹簧76的圆周方向一端部76A与圆周方向另一端部76B之间则配置着设在大径齿轮66上的突出部66D。该突出部66D与突出部66C同样结构,两者在大径齿轮66的圆周方向上配置在互为相反的位置上(二者相差180度)。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多个(这里是2个)摩擦弹簧76的各个弹簧分配多个(这里是2个)突出部66C、66D。本实施方式除了上述结构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小径齿轮72相对于大径齿轮66相对旋转时,一个摩擦弹簧76的圆周方向一端部76A或圆周方向另一端部76B与大径齿轮66的突出部66C抵接,另一个摩擦弹簧76的圆周方向一端部76A或圆周方向另一端部76B与大径齿轮66的突出部66D抵接。由此使从2个摩擦弹簧76输入到大径齿轮66上的负荷(应力)分散到突出部66C和突出部66D。从而能够提高大径齿轮66的耐久性。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摩擦弹簧和突出部的个数为2个,但不限于这种结构,可以适当地变更摩擦弹簧和突出部的数量。另外,多个突出部对于多个摩擦弹簧的分配方式可以任意变更。
<第3实施方式>
图7用侧视图显示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绕装置的构成部件、即过载释放机构84的局部结构。该过载释放机构84的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过载释放机构65基本相同。不过在该过载释放机构84中,安装在小径齿轮72的筒状部72A上的2个(一对)摩擦弹簧76、86(螺旋弹簧)的螺旋方向相反。
一个摩擦弹簧76的圆周方向一端部76A配置在大径齿轮66(图7中未示)的突出部66C的一端侧,圆周方向另一端部76B配置在突出部66C的另一端侧。而另一个摩擦弹簧86的圆周方向一端部86A配置在大径齿轮66的突出部66C的一端侧,圆周方向另一端部86B在摩擦弹簧76的圆周方向另一端部76B的附近配置在突出部66C的另一端侧。本实施方式除了上述结构外的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小径齿轮72相对于大径齿轮66而绕轴线向一个方向作相对旋转时,摩擦弹簧76、86的圆周方向一端部76A、86A与突出部66C的一端侧抵接,阻止摩擦弹簧76、86相对于大径齿轮66作相对旋转。而且,一旦作用于大径齿轮66与小径齿轮72之间的旋转力比作用于摩擦弹簧76、86与筒状部72A之间的最大静止摩擦力还大,筒状部72A的外周面就与摩擦弹簧76、86之间滑动(摩擦),允许小径齿轮72相对于大径齿轮66的相对旋转。这时在摩擦弹簧76、86上,因与筒状部72A的外周面之间的摩擦力而作用相互接近的方向的力。由此可使摩擦弹簧76、86紧密接触而使作用在二者上的力相互抵消,因此能够防止摩擦弹簧76、86相对于小径齿轮72而在轴线方向移位。
即,如图8(A)所示,当在小径齿轮72的筒状部72A上安装了螺旋状摩擦弹簧76(螺旋弹簧)时,一旦小径齿轮72相对于摩擦弹簧76而作相对旋转,作用于二者之间的摩擦力的分力就使摩擦弹簧76向小径齿轮72的轴线方向移位(参见图8(B))。对于这个问题,本实施方式是使螺旋方向相反的一对摩擦弹簧76、86相互紧密接触,从而消除了移位作用,从而解决了上述问题。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摩擦弹簧76、86是用金属丝状(截面为圆形)的弹簧材料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这种结构,可以适当变更摩擦弹簧76、86的截面形状。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要点的范围内作各种变更后实施。当然,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Claims (5)

1.一种安全带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用于将约束乘员用的安全带卷绕起来的卷轴、马达、以及设于上述卷轴与上述马达之间的过载释放机构,
上述过载释放机构具有:
第1旋转体,该第1旋转体与上述卷轴及上述马达中的任意一方连动地旋转;
第2旋转体,该第2旋转体设置成与上述第1旋转体同轴且能够相对旋转,且与上述卷轴及上述马达中的任意另一方连动地旋转,并且其内周部与上述第1旋转体的外周部相向;
多个摩擦弹簧,该多个摩擦弹簧分别由弹簧材料形成为环状,在上述第1旋转体的外周部及上述第2旋转体的内周部之间沿二者的轴线方向并列配置,且利用在上述多个摩擦弹簧与上述第1旋转体及上述第2旋转体中的任意一方之间产生的摩擦力来抑制该多个摩擦弹簧相对于该一方的相对旋转,并且通过与上述第1旋转体及上述第2旋转体中的任意另一方卡合来阻止该多个摩擦弹簧相对于该另一方的相对旋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摩擦弹簧具有螺旋方向互为反向地设置的一对螺旋弹簧,上述一对螺旋弹簧在相对于上述一方而围绕轴线向一个方向相对旋转时,因与上述一方之间的摩擦而受到相互接近的方向的力。
3.一种安全带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用于将约束乘员用的安全带卷绕起来的卷轴、马达、以及设于上述卷轴与上述马达之间的过载释放机构,
上述过载释放机构具有:
第1旋转体,该第1旋转体与上述卷轴及上述马达中的任意一方连动地旋转;
第2旋转体,该第2旋转体设置成与上述第1旋转体同轴且能够相对旋转,且与上述卷轴及上述马达中的任意另一方连动地旋转,并且其内周部与上述第1旋转体的外周部相向;
摩擦弹簧,该摩擦弹簧由弹簧材料形成为环状,配置在上述第1旋转体的外周部与上述第2旋转体的内周部之间,且利用在上述摩擦弹簧与上述第1旋转体及上述第2旋转体中的任意一方之间产生的摩擦力来抑制该摩擦弹簧相对于该一方的相对旋转,并且通过与上述第1旋转体及上述第2旋转体中的任意另一方卡合来阻止该摩擦弹簧相对于该另一方的相对旋转,
并且,能够在上述第1旋转体与上述第2旋转体之间沿二者的轴线方向并列地配置多个上述摩擦弹簧。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另一方上设置1个以至多个突出部,该1个以至多个突出部向该另一方的径向突出,且能够配置在上述摩擦弹簧的圆周方向一端部与圆周方向另一端部之间。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带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摩擦弹簧由线状的弹簧材料形成。
CN2010102836842A 2009-10-20 2010-09-14 安全带卷绕装置 Active CN1020398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41443A JP5243386B2 (ja) 2009-10-20 2009-10-20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2009-241443 2009-10-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39869A true CN102039869A (zh) 2011-05-04
CN102039869B CN102039869B (zh) 2013-03-13

Family

ID=438785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836842A Active CN102039869B (zh) 2009-10-20 2010-09-14 安全带卷绕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376258B2 (zh)
JP (1) JP5243386B2 (zh)
CN (1) CN102039869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08912A (zh) * 2012-09-07 2012-12-05 山东神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摩擦传动结构及过载可空转的齿轮传动装置
CN104890617A (zh) * 2014-03-07 2015-09-09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安全带卷取装置
CN104890618A (zh) * 2014-03-07 2015-09-09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安全带卷取装置
CN108082106A (zh) * 2017-10-11 2018-05-29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一种与超声波雷达探测系统融合的主动式预紧安全带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4008173A1 (de) * 2004-02-19 2005-09-15 Trw Automotive Gmbh Reibungskupplung
WO2009123318A1 (en) * 2008-03-31 2009-10-08 Ashimori Industry Co., Ltd. Seatbelt retractor
JP5430440B2 (ja) * 2010-02-19 2014-02-26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CN103029678B (zh) * 2011-10-07 2015-06-10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安全带卷绕装置
JP5930951B2 (ja) * 2012-12-07 2016-06-08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6081396B2 (ja) * 2014-03-07 2017-02-15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2018002086A (ja) * 2016-07-07 2018-01-11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WO2020005836A1 (en) 2018-06-28 2020-01-02 Pet Pedestal, Incorporated Vehicle pet support
US11975681B1 (en) * 2023-02-06 2024-05-0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Load-limiting seatbelt retractor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382498A2 (en) * 2002-07-11 2004-01-21 Kabushiki Kaisha Tokai-Rika-Denki-Seisakusho Webbing retractor
US20040108155A1 (en) * 2002-08-12 2004-06-10 Kabushiki Kaisha Tokai-Rika-Denki-Seisakusho Webbing retractor
US20050184185A1 (en) * 2004-02-19 2005-08-25 Trw Automotive Gmbh Friction coupling
WO2006123750A1 (ja) * 2005-05-19 2006-11-23 Autoliv Development Ab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CN1927627A (zh) * 2005-09-07 2007-03-14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电动卷收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96027B2 (ja) * 2000-03-16 2003-04-14 サンコール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シートベルトの巻取り装置
JP4630181B2 (ja) * 2005-09-07 2011-02-09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モータリトラクタ
DE502005003234D1 (de) * 2005-11-09 2008-04-24 Delphi Tech Inc Sicherheitsgurtvorrichtung
JP4838092B2 (ja) * 2006-10-25 2011-12-14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5112963B2 (ja) * 2008-06-11 2013-01-09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CN102529880B (zh) * 2009-04-21 2014-03-12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安全带卷绕装置
JP2010253969A (ja) * 2009-04-21 2010-11-11 Tokai Rika Co Ltd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5215927B2 (ja) * 2009-04-21 2013-06-19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382498A2 (en) * 2002-07-11 2004-01-21 Kabushiki Kaisha Tokai-Rika-Denki-Seisakusho Webbing retractor
US20040108155A1 (en) * 2002-08-12 2004-06-10 Kabushiki Kaisha Tokai-Rika-Denki-Seisakusho Webbing retractor
US20050184185A1 (en) * 2004-02-19 2005-08-25 Trw Automotive Gmbh Friction coupling
WO2006123750A1 (ja) * 2005-05-19 2006-11-23 Autoliv Development Ab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CN1927627A (zh) * 2005-09-07 2007-03-14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电动卷收器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08912A (zh) * 2012-09-07 2012-12-05 山东神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摩擦传动结构及过载可空转的齿轮传动装置
CN102808912B (zh) * 2012-09-07 2015-02-25 山东神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摩擦传动结构及过载可空转的齿轮传动装置
CN104890617A (zh) * 2014-03-07 2015-09-09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安全带卷取装置
CN104890618A (zh) * 2014-03-07 2015-09-09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安全带卷取装置
CN104890618B (zh) * 2014-03-07 2017-07-11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安全带卷取装置
CN104890617B (zh) * 2014-03-07 2017-09-08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安全带卷取装置
CN108082106A (zh) * 2017-10-11 2018-05-29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一种与超声波雷达探测系统融合的主动式预紧安全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243386B2 (ja) 2013-07-24
CN102039869B (zh) 2013-03-13
US8376258B2 (en) 2013-02-19
JP2011088469A (ja) 2011-05-06
US20110089280A1 (en) 2011-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39869B (zh) 安全带卷绕装置
CN102529880B (zh) 安全带卷绕装置
CN100503317C (zh) 带子卷绕装置
JP5594495B2 (ja) トルクリングを組み入れたフェースギア差動装置
US10118484B2 (en) Transfer
CN103534464A (zh) 驱动力传输设备
CN102189977B (zh) 安全带卷绕装置
CN106064606A (zh) 安全带卷取装置
JP5215927B2 (ja)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2015507147A (ja) 変速装置とこれを含んで構成される車両用インホイール駆動システム及び変速装置の製作方法
JP2004268896A (ja)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WO2019074118A1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CN108953500A (zh) 齿轮传动装置
JP2023533923A (ja) ベルトリトラクタ
JP2004042775A (ja)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5452186B2 (ja) 係合部材支持構造及び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4922212B2 (ja)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CN103121432A (zh) 安全带卷绕装置
JP5314572B2 (ja)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2014046854A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6081395B2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CN107539267A (zh) 安全带卷取装置
JP2014046855A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5955151B2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2014046856A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