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64606A - 安全带卷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安全带卷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64606A
CN106064606A CN201610230707.0A CN201610230707A CN106064606A CN 106064606 A CN106064606 A CN 106064606A CN 201610230707 A CN201610230707 A CN 201610230707A CN 106064606 A CN106064606 A CN 1060646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ring
rotary body
clutch
card stop
w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23070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64606B (zh
Inventor
尾崎隆宏
马越智也
永田裕也
斋藤拓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ai Rik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kai Rik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ai Rik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kai Rik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0646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646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646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646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with means for reducing belt tension during use under normal condi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 B60R22/4619Transmission of tensioning power by cable, e.g. using a clutch on reel side
    • B60R22/4623Transmission of tensioning power by cable, e.g. using a clutch on reel side the cable being pulled by mechanical means, e.g. pre-stressed springs, bumper displacement during cras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341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comprising energy-absorbing means
    • B60R22/3413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comprising energy-absorbing means operating between belt reel and retractor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 B60R22/4619Transmission of tensioning power by cable, e.g. using a clutch on reel si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28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devices
    • B60R2022/286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devices using deformation of material
    • B60R2022/287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devices using deformation of material of torsion rods or tub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28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devices
    • B60R2022/288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devices with means to adjust or regulate the amount of energy to be absorb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with means for reducing belt tension during use under normal conditions
    • B60R2022/4446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with means for reducing belt tension during use under normal conditions using one spring and one additional retraction device in series
    • B60R2022/4453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with means for reducing belt tension during use under normal conditions using one spring and one additional retraction device in series the additional retraction device being a second sp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with means for reducing belt tension during use under normal conditions
    • B60R2022/4446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with means for reducing belt tension during use under normal conditions using one spring and one additional retraction device in series
    • B60R2022/4466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with means for reducing belt tension during use under normal conditions using one spring and one additional retraction device in series the additional retraction device being an electric actua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 B60R2022/466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characterised by electric actu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34Belt retractors, e.g. reels
    • B60R22/46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 B60R2022/468Reel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by forced winding up characterised by clutching means between actuator and belt reel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安全带卷取装置,可提高构成离合器的一部分的弹簧针对重复变形的耐老化性。安全带卷取装置(10)具备将马达(66)的旋转向带轴(20)传递的第2离合器(116)。第2离合器具备:具有第1弹簧卡止部(125)的基座(118);离合器齿轮(136);具有卷绕部(141)并且一侧的端部卡止于第1弹簧卡止部(125)的离合器弹簧(140);具有供离合器弹簧的另一侧的端部卡止的第2弹簧卡止部(153)并且通过使离合器弹簧的另一侧的端部向基座的周向一侧移动而使卷绕部(141)扩径并抵接于离合器齿轮的杆(148)。此外,离合器弹簧的一侧的端部的末端在杆向基座的周向一侧转动时与第1弹簧卡止部抵接。

Description

安全带卷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构成车辆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安全带卷取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能够将马达的旋转向带轴(主轴)传递的离合器的安全带卷取装置。该文献所记载的离合器构成为包括:同传递马达的动力的末端齿轮一体旋转的销部件、同带轴一起旋转的锁定环、配置于锁定环的外周部且一端固定于销部件而另一端保持于底盖的摩擦弹簧。此外,通过马达向一侧旋转使末端齿轮向一侧旋转,摩擦弹簧被缩径,由此使该摩擦弹簧卡合于锁定环的外周面。由此,马达的朝向一侧的旋转传递给带轴(主轴)。另外,当马达朝另一侧旋转使末端齿轮朝另一侧旋转时,摩擦弹簧不缩径,因此该摩擦弹簧不与锁定环的外周面卡合。由此,马达的朝向另一侧的旋转不向带轴(主轴)传递。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51419号公报
然而,如上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安全带卷取装置那样,在摩擦弹簧重复变形的结构中,优选提高该弹簧针对重复变形的耐老化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情而形成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提高弹簧针对重复变形的耐老化性的安全带卷取装置。
技术方案1记载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具备:带轴,该带轴卷取佩戴于乘客的安全带;第1旋转体,该第1旋转体具有第1弹簧卡止部;第2旋转体,该第2旋转体被设置为能够与上述带轴一体旋转,并且通过被传递上述第1旋转体的旋转而旋转;弹簧,该弹簧具有设置在上述第1旋转体与上述第2旋转体之间且沿上述第1旋转体的外周部呈环状卷绕的卷绕部,并且,上述弹簧的一侧的端部卡止于上述第1弹簧卡止部;杆,该杆形成为能够沿上述第1旋转体的周向转动,并且具有供上述弹簧的另一侧的端部卡止的第2弹簧卡止部,上述杆在向上述第1旋转体的周向一侧转动时,通过使上述弹簧的另一侧的端部向上述第1旋转体的周向一侧移动而使上述卷绕部扩径并抵接于上述第2旋转体,使得上述第1旋转体的旋转经由上述卷绕部向上述第2旋转体传递,在上述杆向上述第1旋转体的周向一侧转动时,上述弹簧的一侧的端部以及另一侧的端部中的至少任一端部的末端与上述第1弹簧卡止部或者上述第2弹簧卡止部抵接。
技术方案2记载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具备:带轴,该带轴卷取佩戴于乘客的安全带;第1旋转体,该第1旋转体具有第1弹簧卡止部;第2旋转体,该第2旋转体被设置为能够与上述带轴一体旋转,并且通过被传递上述第1旋转体的旋转而旋转;弹簧,该弹簧具有设置在上述第1旋转体与上述第2旋转体之间且沿上述第1旋转体的外周部呈环状卷绕的卷绕部,并且,上述弹簧的一侧的端部卡止于上述第1弹簧卡止部;杆,该杆形成为能够沿上述第1旋转体的周向转动,并且具有供上述弹簧的另一侧的端部卡止的第2弹簧卡止部,上述杆在向上述第1旋转体的周向一侧转动时,通过使上述弹簧的另一侧的端部向上述第1旋转体的周向一侧移动而使上述卷绕部扩径并抵接于上述第2旋转体,使得上述第1旋转体的旋转经由上述卷绕部向上述第2旋转体传递,在上述杆向上述第1旋转体的周向一侧转动时,上述弹簧的一侧的端部以及另一侧的端部的中至少任一端部保持与上述第1弹簧卡止部或者上述第2弹簧卡止部卡止的状态不变地沿上述第1旋转体的径向移动。
技术方案3记载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安全带卷取装置的基础上,在上述杆向上述第1旋转体的周向一侧转动时,上述弹簧的一侧的端部与上述第1弹簧卡止部抵接。
技术方案4记载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在技术方案2记载的安全带卷取装置的基础上,在上述杆向上述第1旋转体的周向一侧转动时,上述弹簧的一侧的端部保持卡止于上述第1弹簧卡止部的状态不变地沿上述第1旋转体的径向移动。
技术方案5记载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在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4中的任一方案所记载的安全带卷取装置的基础上,在上述卷绕部扩径的状态下,通过超出规定的张力地拉伸上述安全带,上述第2旋转体经由上述弹簧的上述卷绕部以及另一侧的端部使上述杆向上述第1旋转体的周向另一侧转动。
在技术方案1以及技术方案2记载的安全带卷取装置中,佩戴于乘客的安全带被卷取于带轴。另外,在第1旋转体旋转的状态下,如果杆向第1旋转体的周向一侧旋转,则弹簧的卷绕部扩径,第1旋转体的旋转力向第2旋转体传递。然后,第2旋转体的旋转力向带轴传递,由此带轴旋转。
此处,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安全带卷取装置中,如果杆向第1旋转体的周向一侧旋转,则弹簧的一侧的端部以及另一侧的端部的至少任一端部的末端与第1弹簧卡止部或者第2弹簧卡止部抵接。由此,能够在弹簧中末端与第1弹簧卡止部或者第2弹簧卡止部抵接一侧的端部产生压缩负载,并且能够缓解在弹簧中末端与第1弹簧卡止部或者第2弹簧卡止部抵接一侧的端部产生的弯曲应力。由此,能够提高弹簧针对重复变形的耐老化性。
根据技术方案2记载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如果杆向第1旋转体的周向一侧旋转,则弹簧的一侧的端部以及另一侧的端部中的至少任一端部保持与第1弹簧卡止部或者第2弹簧卡止部卡止的状态不变地沿第1旋转体的径向移动。由此,能够使在弹簧中能够保持与第1弹簧卡止部或者第2弹簧卡止部卡止的状态不变地沿第1旋转体的径向移动一侧的端部产生的应力分散于该端部。即,能够抑制该端部发生局部变形。由此,能够提高弹簧针对重复变形的耐老化性。
另外,如果从第2旋转体向弹簧的另一端部输入朝向使该弹簧的卷绕部扩径侧的旋转力,则弹簧中卡止于第1旋转体的第1弹簧卡止部一侧的端部的应力容易升高。然而,根据技术方案3以及技术方案4记载的安全带卷取装置,通过使弹簧的一侧的端部抵接于第1弹簧卡止部,或者使弹簧的一侧的端部保持卡止于第1弹簧卡止部的状态不变地沿第1旋转体的径向移动,能够缓解在弹簧的一侧的端部产生的弯曲应力,或者能够抑制弹簧的一侧的端部发生局部变形。由此,能够提高弹簧针对重复变形的耐老化性。
根据技术方案5记载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如果超出规定的张力地拉伸安全带,则第2旋转体经由弹簧的卷绕部以及另一侧的端部使杆向第1旋转体的周向另一侧转动。由此,弹簧的卷绕部缩径。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超出规定的张力地拉伸安全带时,能够使带轴与第1旋转体断开。由此,能够抑制在各部件加载过大的力。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取装置的整体结构的概况的背面剖视图。
图2是示出安全带卷取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作为安全带卷取装置的结构部件的第2离合器的部分的结构的侧剖视图。
图4是示出作为安全带卷取装置的结构部件的包括马达的周边部件的结构的侧剖视图。
图5是示出作为安全带卷取装置的结构部件的第2离合器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示出作为安全带卷取装置的结构部件的第2离合器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示出作为安全带卷取装置的结构部件的第2离合器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8示出作为安全带卷取装置的结构部件的第2离合器的部分的结构,(A)是示出离合器弹簧的通常的状态的侧视图,(B)是示出离合器弹簧的卷绕部的外径尺寸增大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9示出具备变形例的离合器弹簧的第1卡止部以及变形例的第1弹簧卡止部的第2离合器的部分的结构,(A)是示出离合器弹簧的通常的状态的侧视图,(B)是示出离合器弹簧的卷绕部的外径尺寸增大的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使用图1~图9对本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取装置进行说明。
图1中通过背面剖视图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取装置10的整体结构的概况。如该图所示,安全带卷取装置10具备框体12。框体12具备大致板状的背板14,该背板14通过螺栓等未图示的紧固单元固定于车身,由此将本安全带卷取装置10固定于车身。从背板14的宽度方向两端相互平行地延伸设置有一对脚片16、18,在这些脚片16、18间可旋转地配置通过压铸成型等制作的带轴20。
带轴20具备大致圆筒形状的带轴主体22、以及呈大致圆盘形状分别形成在该带轴主体22的两端部的一对凸缘部24、26,带轴20作为整体形成为鼓形状。
在带轴主体22的凸缘部24、26之间固定形成为长条带状的安全带28的基端部,如果使带轴20向围绕其轴线旋转的一方(以下,将该方向称为“卷取方向”)旋转,则安全带28从其基端侧呈层状卷取于带轴主体22的外周部。另外,如果将安全带28从其前端侧拉伸,则卷取于带轴主体22的外周部的安全带28被拉出,与此相伴,带轴20朝与卷取安全带28时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以下,将拉出安全带28时的带轴20的旋转方向称为“拉出方向”)。
另外,带轴20具备从凸缘部24侧的端部同轴地突出的支轴部29。支轴部29大致同轴地贯通在脚片16形成的圆孔30并突出至框体12的外部。
在脚片16侧的框体12的外侧配置有构成反转驱动力传递单元的壳体32。壳体32沿着带轴20的轴线方向与脚片16对置配置,并且固定于脚片16。如图2所示,壳体32具备:具有剖面圆形的第1收纳部34以及第2收纳部100、剖面大致半圆形的第3收纳部102的壳体主体38;以及将上述第1收纳部34、第2收纳部100、第3收纳部102封闭的未图示的薄的平板状的盖。
在壳体主体38的第1收纳部34的内部收纳构成反转驱动力传递单元的条盒42。
条盒42形成为朝与脚片16相反侧开口的轴线方向尺寸短的有底圆筒状,在外周部形成外齿44。外齿44为平齿轮。
另外,在条盒42的底壁中的脚片16侧的面同轴地突出设置圆筒状的连结部46。该连结部46与脚片16的贯通圆孔30的支轴部29(参照图1)同轴并且一体连结。
进而,在条盒42的底壁中的与脚片16相反侧的面与条盒42同轴地突出设置未图示的支轴。该支轴被在第1收纳部34的中央部突出设置的轴承部50支承为能够旋转。由此,带轴20的支轴部29侧经由条盒42被旋转自如地轴支承于壳体32。
如图3所示,在条盒42的内部收纳螺旋弹簧52。螺旋弹簧52的内端卡止于壳体主体38的轴承部50,并且其外端卡止于条盒42。该螺旋弹簧52经由条盒42将带轴20向卷取方向施力。
该螺旋弹簧52的作用力(基于此的安全带28的卷取力)被较弱地设定为达到可消除乘客所佩戴的安全带28的松动的程度。换言之,螺旋弹簧52的作用力被设定为在安全带28的佩戴状态下形成与乘客非压迫性对应的强度,不要求使从带轴20拉出的安全带28克服作用于该安全带28的摩擦力等卷取直至最后的强度。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带轴20具备从凸缘部26侧的端部同轴突出的未图示的支轴部。该支轴部将形成在脚片18的内齿的棘齿孔54大致同轴地贯通并向框体12的外部突出,通过在脚片18的外面以对接开口端的状态被固定且构成锁定机构56的大致杯状的壳体58被旋转自如地轴支承。
锁定机构56通常允许带轴20的卷取方向、拉出方向的自由的旋转,并在车辆急减速时阻止带轴20的拉出方向的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加速传感器60阻止棘齿齿轮61的拉出方向的旋转,则通过该棘齿齿轮61与带轴20的相对旋转使锁定板64从锁定基座62突出并与脚片18的棘齿孔54的内齿啮合,阻止带轴20的拉出方向的旋转。此外,也可以在锁定基座62与带轴20之间连结扭杆,在上述锁定后扭转扭杆并允许带轴20的拉出方向的旋转从而实现能量吸收(起到力限制的功能)。
进而,安全带卷取装置10具备马达66。马达66配置在框体12的一对脚片16、18间的带轴20的下方,相对于该框体12被固定保持(省略图示)。该马达66的输出轴68向与背板14的相反侧突出,在该输出轴68侧设置齿轮壳体70。
齿轮壳体70通过螺钉等紧固单元被一体地固定于框体12,马达66的输出轴68的前端侧通过齿轮壳体70被旋转自如地支承。
如图2所示,在齿轮壳体70的内部,以相互啮合的状态收纳一对齿轮72、74,该一对齿轮72、74各自的外齿为平齿轮。齿轮72与输出轴68同轴并且可拆装地一体连结。另一方面,与相比齿轮72节圆更大且齿数更多的齿轮74被同轴且可拆装地一体连结于轴线方向与输出轴68平行的蜗杆轴76。
如图4所示,蜗杆轴76从齿轮壳体70突出,其一端侧贯通在脚片16(参照图1)一体形成的轴承78。另外,在蜗杆轴76的另一端侧设置轴承88。该轴承88形成为大致筒状,并且在轴承88的内部收纳钢球90。钢球90的外径尺寸与轴承88的内径尺寸相比稍小,钢球90的另一端与形成为锥形状的蜗杆轴76的端部接触。
在隔着钢球90位于与蜗杆轴76的相反侧,轴承88的内周部被形成为内螺纹,从背板14侧的开口端旋入调节螺钉92。调节螺钉92通过以其前端部按压钢球90而使钢球90压接于蜗杆轴76的前端。由此,限制蜗杆轴76的轴线方向的移位。
另外,在蜗杆轴76的轴向的中间部与蜗杆轴76一体地设置后述的蜗轮96以及输出分支齿轮108的蜗轮部112所啮合的蜗轮84。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在上述的蜗轮84的上方设置构成正转驱动力传递单元的第1离合器94。第1离合器94具备形成为环状的蜗轮96。蜗轮96在脚片16与凸缘部24之间,被设置为相对于带轴20同轴并且能够相对旋转,其轴线方向两端通过圆盘状部件98封闭。
另外,第1离合器94具备未图示的接头。该接头被同轴且一体地设置于带轴20(参照图1)的凸缘部24与支轴部29之间,并且可滑动接触地贯通蜗轮96的圆盘状部件98,将蜗轮96与蜗轮84轴支承为能够在啮合的同时进行旋转。
在蜗轮96的内侧收纳未图示的传递部件,第1离合器94通过蜗轮96的朝向卷取方向(图2的箭头A方向)的旋转而由上述传递部件将蜗轮96与上述接头结合为能够传递旋转。另一方面,第1离合器94通过蜗轮96的朝向拉出方向(图2的箭头B方向)的旋转或者蜗轮96的停止(连结部件的负载解除),恢复上述传递部件所进行的机械式的结合被解除的状态。
以上的结构的第1离合器94形成将马达66的输出轴68的旋转力经由齿轮72、74、蜗杆轴76以及蜗轮84向蜗轮96传递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马达66的输出轴68向正方向(图2的箭头C方向)旋转,则蜗轮96向卷取方向(图2的箭头A方向)旋转,如果马达66的输出轴68向相反方向(图2的箭头D方向)旋转,则蜗轮96向拉出方向(图2的箭头B方向)旋转。
另一方面,在壳体主体38的第3收纳部102的内部收纳构成反转驱动力传递单元的输出分支齿轮108。该输出分支齿轮108具备:作为平齿轮的齿轮部110、同轴且一体地设置于齿轮部110的轴线方向一端侧并且在外周部形成蜗轮齿的蜗轮部112。在齿轮部110以及蜗轮部112的轴心部形成圆形的贯通孔,通过将在第3收纳部102的底壁中央部突出地设置的圆柱状的支承杆114插入该贯通孔,从而将输出分支齿轮108以能够围绕支承杆114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壳体主体38。
另外,输出分支齿轮108的蜗轮部112形成为比齿轮部110小径,且在壳体32的外侧露出(突出)。该蜗轮部112与构成正转驱动力传递单元以及反转驱动力传递单元的蜗轮84啮合。由此,如果蜗轮84(蜗杆轴76)旋转,则蜗轮96与输出分支齿轮108也一同旋转。
另一方面,在壳体主体38的第2收纳部100的内部收纳有作为构成反转驱动力传递单元的离合器的第2离合器116。
此处,在图5以及图6中通过分解立体图示出第2离合器116的结构。另外,在图7中通过剖视图示出第2离合器116的结构。如该图所示,第2离合器116具备:作为第1旋转体的基座118、以及通过安装于该基座118而与该基座118一体旋转的转子128。另外,第2离合器116具备:作为第2旋转体的离合器齿轮136、设置在基座118与离合器齿轮136之间的作为弹簧以及传递部件的离合器弹簧140、以及被可转动地支承于基座118的作为传递部件的杆148。进而,第2离合器116具备支承于基座118的一对离合器重块170、172、以及安装于基座118的隔片184。
基座118具备:形成为圆盘状的圆盘部120、在圆盘部120的轴心部朝向圆盘部120的轴线方向一侧突出地设置的圆柱状的支轴部122、以及被同轴地形成在支轴部122的周围的剖面大致C字状的侧壁部124。另外,基座118具备块状的第1弹簧卡止部125,该第1弹簧卡止部125形成供离合器弹簧140的一侧的端部卡止的第1弹簧卡止槽125A,并且朝与支轴部122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向突出设置。该第1弹簧卡止部125的径向外侧的面形成为圆筒面状,该圆筒面为与侧壁部124的外周面相同的曲率变形。
此处,如图8(A)所示,形成在第1弹簧卡止部125的第1弹簧卡止槽125A形成为基座118的径向外侧以及轴向一侧(转子128侧)敞开的槽状。该第1弹簧卡止槽125A构成为具有:相互隔开间隔地平行配置的侧壁部K1、K2、形成第1弹簧卡止槽125A的深度方向的末端面的底壁部K3。另外,侧壁部K1、K2在基座118的轴向视角中,随着朝向围绕基座118的轴线旋转的另一方向(箭头J方向)侧而向基座118的径向内侧倾斜。另外,第1弹簧卡止槽125A的槽宽度W1、即侧壁部K1与侧壁部K2之间的间隙被设定为比后述的离合器弹簧140的第1卡止部142的线径略大的宽度。此外,第1弹簧卡止槽125A的基座118的轴向一侧的敞开端通过后述的转子128的圆盘部130封闭。
另外,如图5以及图6所示,基座118在圆盘部120具备朝向与支承部122设置一侧的相反侧突出地设置的圆筒状的支轴部123。进而,基座118在圆盘部120的支轴部123的径向外侧具备朝向离合器重块170、172侧突出的支轴176、178。该支轴176、178沿着基座118的周向被等间隔配置。另外,在基座118的圆盘部120中的支承部122、123的径向外侧的部位沿着基座118的周向形成一对长孔160、162。在该长孔160、162中卡合后述的杆148的连结突起156、158,该连结突起156、158能够沿着圆盘部120的周向在各长孔160、162内移动。另外,在圆盘部120立起设置供后述的复位弹簧164的一端部抵接的卡止壁127。
以上说明的基座118通过将在第2收纳部100的底壁中央部突出地设置的支承杆126插入支轴部123的筒内,而同后述的隔片184一起能够围绕支承杆126旋转地支承于壳体主体38。
在支轴部122的轴线方向一端侧(图5以及图6中右侧)设置转子128。该转子128具备:形成为圆板状的圆盘部130、从圆盘部130的轴心部向与基座118相反侧突出的形成为筒状的筒状部131。另外,转子128通过将设置在基座118的侧壁部124的爪部卡合于圆盘部130,而被固定为能够与基座118一体旋转。进而,在筒状部131的外周部形成有平齿的外齿132,该外齿132经由副轴齿轮190与前述的输出分支齿轮108的齿轮部110啮合。此外,副轴齿轮190被未图示的轴支承部支承为能够旋转。
在基座118的侧壁部124的径向外侧设置有离合器齿轮136,该离合器齿轮136被设置为相对于基座118同轴并且能够相对旋转。在离合器齿轮136的外周部形成平齿的外齿138,该外齿138与前述的条盒42的外齿44(参照图2)啮合。另外,离合器齿轮136的内径尺寸比基座118的侧壁部124的外径尺寸大很多,在离合器齿轮136的内周面与侧壁部124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环状的缝隙。在该环状的缝隙中同轴地配置作为扭转螺旋弹簧的离合器弹簧140。
离合器弹簧140具备在基座118的侧壁部124的外周面与离合器齿轮136的内周面之间呈环状卷绕的卷绕部141。另外,离合器弹簧140的一侧的端部形成为朝向卷绕部141的径向内侧折弯的第1卡止部142。另外,如图8(A)所示,第1卡止部142与前述的第1弹簧卡止槽125A对应地相对于卷绕部141的径向倾斜。离合器弹簧140的另一侧的端部形成为朝向卷绕部141的径向内侧折弯的第2卡止部146。另外,第2卡止部146与形成于后述的杆148的第2弹簧卡止槽153A对应地沿卷绕部141的径向延伸。进而,第1卡止部142与第2卡止部146沿着卷绕部141的周向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另外,自然状态下的卷绕部141的内径尺寸被设定为比基座118的侧壁部124的外径尺寸小的尺寸。由此,在卷绕部141被安装于基座118的侧壁部124时,该卷绕部141通过自身的弹力被朝向缩径的方向施力。另外,由此,在卷绕部141被安装于基座118的侧壁部124的状态下,该卷绕部141与基座118的侧壁部124的外周面紧贴。进而,在卷绕部141安装于基座118的侧壁部124的状态下,在该卷绕部141与离合器齿轮136的内周面之间设置间隙。
另外,离合器弹簧140的第1卡止部142被嵌入卡止于在基座118的第1弹簧卡止部125形成的第1弹簧卡止槽125A。进而,离合器弹簧140的第2卡止部146被嵌入卡止于在后述的杆148的第2弹簧卡止部153形成的第2弹簧卡止槽153A。
杆148具备圆筒状的轴承部150。在轴承部150的筒内贯通基座118的支轴部122,由此,杆148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支轴部122(基座118)围绕轴线进行相对旋转。另外,在轴承部150的外周部设置有沿径向突出的一对连结部152以及连结部154,两者彼此沿周向设置在相反侧(180度相反侧)。
在该一对连结部152、154分别突出地设置有向基座118的圆盘部120侧突出的圆柱状的连结突起156以及连结突起158。另外,各连结突起156、158分别卡合设置于后述的一对离合器重块170以及离合器重块172的啮合爪180、182。
另外,在杆148的一方的连结部152抵接作为扭转螺旋弹簧的复位弹簧164的一端部,该复位弹簧164的另一端部与立起设置在基座118的圆盘部120的卡止壁127抵接。该复位弹簧164将杆148始终向围绕基座118的轴线旋转的一方(图5以及图6中的箭头I方向)施力,杆148通常被保持为一对连结突起156、158与主体部120的一对长孔160、162的各长边方向一端部(图5以及图6中的箭头I方向侧的端部)抵接的状态。
另外,如图8(A)所示,杆148的另一方的连结部154形成为供离合器弹簧140的第2卡止部146卡止的第2弹簧卡止部153。在该第2弹簧卡止部153形成有供离合器弹簧140的第2卡止部146嵌入的第2弹簧卡止槽153A。由此,如图8(A)以及图8(B)所示,如果杆148克服复位弹簧164的弹力相对于基座118向围绕轴线旋转的另一方(图8(A)以及图8(B)中的箭头J方向)转动,则离合器弹簧140的第2卡止部146向离合器弹簧140的卷绕方向一方(图8(A)以及图8(B)中的箭头J方向)移动,离合器弹簧140的卷绕部141的外径尺寸增大。另外,第2弹簧卡止槽153A与前述的第1弹簧卡止槽125A相同,构成为具有侧壁部K4、K5、底壁部K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杆148支承于基座118的状态下,侧壁部K4、K5与基座118的径向大致平行。另外,第2弹簧卡止槽153A的槽宽度W2、即侧壁部K4与侧壁部K5之间的间隙被设定为相对于离合器弹簧140的第2卡止部146的线径宽很多的宽度。由此,离合器弹簧140相对于基座118以及杆148的安装性较好。
并且,如果像这样离合器弹簧140的卷绕部141的外径尺寸增大,则离合器弹簧140的卷绕部141被压靠于离合器齿轮136的内周面。在该状态下,在离合器弹簧140的外周部与离合器齿轮136的内周面之间产生规定的摩擦力,因此离合器弹簧140与离合器齿轮136通过该摩擦力被一体地连结。
另一方面,如图5~图7所示,在基座118的轴线方向另一侧(与转子128相反侧)分别配置形成为大致半圆形的板状的一对离合器重块170以及离合器重块172。该一对离合器重块170、172形成为相同的重量,且相互沿圆盘部120的周向设置在相反侧(180度相反侧)。在该一对离合器重块170、172的各周向一端侧形成圆形的轴承孔174、175。在该轴承孔174、175可旋转地嵌合被突出地设置在基座118的圆盘部120的圆柱状的支轴176或者支轴178。由此,各离合器重块170、172能够分别围绕支轴176、178(轴承孔174、175)沿基座118的径向转动(可偏转)地支承于基座118。
另外,一方的离合器重块170具备与前述的杆148的连结突起158卡合的大致U字状的啮合爪180,另一方的离合器重块172同样具备与杆148的连结突起156卡合的大致U字状的啮合爪182。由此,一对离合器重块170以及离合器重块172得以经由杆148实现同步(连动),通常利用作用于杆148的复位弹簧164的作用力被保持在基座118的径向内侧。
进而,如图5~图7所示,在隔着一对离合器重块170、172位于与基座118的相反侧配置圆盘状的隔片184。另外,在该隔片184的中心部立起设置有与基座118的支轴部123的外周部嵌合的筒状的突起部184A。该隔片184防止一对离合器重块170、172从基座118脱落,并且防止一对离合器重块170以及离合器重块172与壳体主体38的第2收纳部100的底壁干扰。
此处,在该第2离合器116中,如果转子128向围绕其轴线旋转的另一方(图5以及图6的箭头J方向)旋转,则与转子128一体连结的基座118会同转子128一起向围绕其轴线旋转的另一方旋转。因此,支承于基座118的一对离合器重块170以及离合器重块172随同基座118围绕基座118的轴线旋转。此时,在一对离合器重块170以及离合器重块172作用离心力,在离合器重块170作用围绕支轴176的旋转扭矩,并且在离合器重块172作用围绕支轴178的旋转扭矩。
因此,当各个旋转扭矩的大小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即一对离合器重块170以及离合器重块172的旋转速度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一对离合器重块170以及离合器重块172会克服作用于杆148的复位弹簧164的作用力而向基座118的径向外侧围绕支轴176或者支轴178转动。由此,在离合器重块170的啮合爪180卡合连结突起158并且在离合器重块172的啮合爪182卡合连结突起156的杆148相对于基座118朝围绕轴线旋转的另一方(图8(A)以及图8(B)中的箭头J方向)转动。
在以上的结构的第2离合器116中,马达66的输出轴68的旋转力经由齿轮72、74、蜗杆轴76、蜗轮84、输出分支齿轮108以及副轴齿轮190向转子128传递。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马达66的输出轴68向正方向(图2的箭头C方向)旋转,则转子128同基座118一起向围绕其轴线旋转的一方(图2的箭头I方向)旋转,如果马达66的输出轴68向相反方向(图2的箭头D方向)旋转,则转子128同基座118一起向围绕其轴线旋转的另一方(图2的箭头J方向)旋转。
另外,蜗轮84、输出分支齿轮108的蜗轮部112、输出分支齿轮108的齿轮部110、副轴齿轮190、转子128的外齿132、离合器齿轮136的外齿138以及条盒42的外齿44(反转驱动力传递单元)所产生的合计的减速比被设定为比蜗轮84以及蜗轮96(正转驱动力传递单元)的减速比低很多。
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在本安全带卷取装置10中,通过控制装置300进行对于马达66的供电控制。控制装置300由驱动器302与ECU307构成。马达66经由驱动器302与搭载于车辆的蓄电池304电连接,并经由驱动器302供给来自蓄电池304的电流。驱动器302连接于ECU307,经由该驱动器302对于马达66的供电的有无、供给电流的方向以及大小由ECU307控制。
另外,ECU307分别与输出与乘客的安全带28佩戴有无相应的信号的带扣开关306以及根据车辆与车辆前方的障碍物的距离输出信号的前方监视装置308连接。
带扣开关306在设置于安全带28的舌板连结于带扣装置(均省略图示)时,向ECU307输出接通信号,在舌板相对于带扣装置的连结状态被解除时,向ECU307输出断开信号。即,带扣开关306同舌板与带扣装置的连结的有无对应地向ECU307输出上述接通信号以及断开信号中的任意一方,其中,舌板与带扣装置的连结的有无同乘客的安全带28的佩戴有无相对应。
前方监视装置308具备设置在车辆前端部附近的红外线传感器310。红外线传感器310在车辆前方产生红外线,并且接收由在车辆的前方行驶或停止的其他车辆、障碍物(以下,为了简便,将行驶或停止的其他车辆统一称为“障碍物”)反射的红外线。
进而,前方监视装置308具备运算部312。运算部312基于从红外线传感器310发出红外线后到由障碍物反射并返回至红外线传感器310为止所需的时间来运算相距障碍物的距离。另外,运算部312基于该运算结果将障碍物检测信号Os向ECU307输出。该障碍物检测信号Os在相距障碍物的距离为规定值以上时形成为Low等级,在相距障碍物的距离低于规定值时形成为High等级。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上述结构的安全带卷取装置10中,在安全带28以层状卷取于带轴20的收纳状态下,如果拉伸未图示的舌板并拉伸安全带28,则会克服将带轴20向卷取方向施力的螺旋弹簧52的作用力使带轴20向拉出方向旋转的同时拉出安全带28。
这样,在安全带28被拉出的状态下,将安全带28绕过就座于座椅的乘客的身体的前方并将舌板插入带扣装置,并由带扣装置保持舌板,从而形成对于乘客的身体的安全带28的佩戴状态。
这样,在乘客佩戴安全带28的状态下,该安全带28通过螺旋弹簧52的作用力比较弱地束缚乘客。另外,在该状态下,向ECU307输入来自带扣开关306的接通信号。
另一方面,如果乘客将车辆停车并从带扣装置拔出舌板,则带轴20通过螺旋弹簧52的作用力向卷取方向旋转。其中,由于该螺旋弹簧52的作用力被比较弱地设定,因此带轴20通过与该螺旋弹簧52的作用力对应的比较弱的旋转力向卷取方向旋转。
并且此时,向ECU307输入来自带扣开关306的断开信号。输入有断开信号的ECU307将开始对于马达66的供电的控制信号向驱动器302输出,输入该控制信号的驱动器302使马达66的输出轴68急剧地向相反方向(箭头D方向)旋转。输出轴68朝向相反方向的急剧的旋转经由齿轮72、74传递至蜗杆轴76,蜗轮84急剧旋转。
蜗轮84的急剧的旋转向第1离合器94的蜗轮96传递,使蜗轮96以规定值以上的旋转速度向拉出方向旋转。在这种情况下,蜗轮96与接头(带轴20)维持被解除由传递部件所进行的机械式的结合的状态,因此,蜗轮96与接头(带轴20)相对地空转。
与此相对,蜗轮84的急剧的旋转经由输出分支齿轮108以及副轴齿轮190向第2离合器116的转子128传递,转子128向围绕其轴线旋转的另一方(箭头J方向)以规定值以上的旋转速度旋转。因此,与转子128一体地连结的基座118朝向围绕其轴线旋转的另一方以规定值以上的旋转速度旋转。
另外,基座118的旋转经由支轴176以及轴承孔174向离合器重块170传递,并且经由支轴178以及轴承孔175向离合器重块172传递,离合器重块170以及离合器重块172随同基座118围绕该基座118的轴线以规定值以上的旋转速度旋转。由此,在离合器重块170以及离合器重块172作用离心力。其结果,离合器重块170以及离合器重块172克服作用于杆148的复位弹簧164的作用力向基座118的径向外侧围绕支轴176、178转动(偏转)。
因此,在离合器重块170的卡止爪180卡合连结突起158并且在离合器重块172的卡止爪182卡合连结突起156的杆148相对于基座118向围绕轴线旋转的另一方(图8(A)以及图8(B)的箭头J方向)转动。
如果杆148相对于基座118向围绕轴线旋转的另一方转动,则离合器弹簧140的第2卡止部146通过杆148向离合器弹簧140的卷绕方向一方(图8(A)以及图8(B)的箭头J方向)移动。其结果,离合器弹簧140的卷绕部141的外径尺寸增大,离合器弹簧140的卷绕部141的外周部与离合器齿轮136的内周面紧贴。由此,离合器弹簧140的旋转向离合器齿轮136传递,离合器齿轮136向围绕其轴线旋转的另一方旋转。由于在该离合器齿轮136的外齿138啮合条盒42的外齿44,因此条盒42向卷取方向旋转,进而带轴20向卷取方向旋转。通过该带轴20的旋转弥补螺旋弹簧52的作用力不足,将安全带28呈层状地卷取于带轴20从而收纳(所谓“卷取辅助机构”)。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带轴20以低扭矩旋转,因此能够将安全带28安全地卷取于带轴20并进行收纳。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进行上述卷取辅助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将安全带28从带轴20拉出。即,能够克服卷取辅助扭矩容易地使带轴20向拉出方向旋转。
如果安全带28向带轴20卷取直至最后,则向马达66的供电被切断,停止马达66的输出轴68的旋转。因此,转子128的旋转被停止,与转子128一体连结的基座118的旋转被停止。
如果基座118的旋转停止,则离合器重块170以及离合器重块172通过作用于杆148的离合器弹簧140的弹力以及复位弹簧164的弹力向基座118的径向内侧转动。因此,离合器弹簧140再次恢复至自然状态,卷绕部141的外周部从离合器齿轮136的内周面分离,上述的离合器弹簧140与离合器齿轮136的连结被立即解除。由此,第2离合器116所进行的带轴20与马达66的输出轴68的连结被解除,能够再次拉出被卷取于带轴20的安全带28。
另一方面,在车辆的行驶状态下,基于前方监视装置308的红外线传感器310所检测的检测结果,由运算部312运算相距车辆前方的障碍物的距离。例如,当在车辆前方不存在障碍物的情况下,或者存在障碍物但障碍物相距车辆的距离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则从运算部312输出Low等级的信号。与此相对,如果车辆相距前方的障碍物的距离低于规定值,则从运算部312输出High等级的信号。
如果High等级的信号从运算部312向ECU307输入,则ECU307对于驱动器302输出规定的操作信号。输入该状态下的操作信号的驱动器302开始对于马达66的供电,使输出轴68急剧地向正方向(箭头C方向)旋转。由此,如果第1离合器94的蜗轮96向卷取方向(箭头A方向)旋转,则蜗轮96与接头(带轴20)一体旋转。由此,安全带28被卷取于带轴20,安全带28的微小的松动、所谓“松弛”被消除,安全带28对于乘客身体的束缚力提高(所谓“预张紧机构”)。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安全带卷取装置10中,能够通过单个的马达66兼顾对于卷取辅助机构与预张紧机构要求的互为相反的性能。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的(A)以及(B)所示,如果杆148相对于基座118向围绕该基座118的轴线旋转的另一方(箭头J方向)旋转,则离合器弹簧140的第1卡止部142与第1弹簧卡止槽125A中的箭头J方向侧的侧壁部K1抵接,并且第1卡止部142的末端142A与第1弹簧卡止槽125A的底壁部K3抵接。由此,在第1卡止部142产生朝向缩短该第1卡止部142长度的方向的压缩应力。由此,能够缓解在第1卡止部142产生的弯曲应力。其结果,能够提高构成第2离合器116的一部分的离合器弹簧140针对重复变形的耐老化性。
另外,在离合器弹簧140的卷绕部141的外周部与离合器齿轮136的内周面紧贴的状态下、即在通过马达66使带轴20向卷取方向旋转的状态下,如果通过将安全带28向拉出方向拉伸等向离合器齿轮136输入朝向围绕基座118的轴线旋转的一方(箭头J方向)的旋转力,则离合器齿轮136对离合器弹簧140的卷绕部140作用扩径力,第1卡止部142朝向第1弹簧卡止槽125A的侧壁部K1以及底壁部K3侧的作用力增大。即,在该结构的第2离合器116中,离合器弹簧140中卡止于第1弹簧卡止槽125A的第1卡止部142的应力容易升高。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应力容易升高的第1卡止部142的末端142A形成为与第1弹簧卡止槽125A的底壁部K3抵接的结构,由此能够缓解在第1卡止部142产生的弯曲应力。由此,能够提高构成第2离合器116的一部分的离合器弹簧140针对重复变形的耐老化性。
另外,当在离合器弹簧140的卷绕部141的外周部与离合器齿轮136的内周面紧贴的状态下向预张紧侧作用时,离合器齿轮136使离合器弹簧140的卷绕部141向围绕基座118的轴线旋转的一方(箭头I方向)旋转。由此,离合器弹簧140的第2卡止部146被压靠于第2弹簧卡止槽153A的侧壁K5。由此,作用意欲使杆148向围绕基座118的轴线旋转的一方(箭头I方向)转动的力,离合器弹簧140的卷绕部141被向缩径的方向施力,不易产生朝向缩短离合器弹簧140的第1卡止部142的长度的方向的压缩应力。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向预张紧侧作用时,能够抑制在构成第2离合器116的各部件上加载过大的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自然状态下的离合器弹簧140的卷绕部141的内径尺寸被设定为比基座118的侧壁部124的外径尺寸小的尺寸。由此,当卷绕部141被安装于基座118的侧壁部124时,该卷绕部141通过自身的弹力向缩径的方向被施力。由此,能够使离合器弹簧140具有辅助前述的复位弹簧164的功能。另外,通过适当地设定离合器弹簧140的卷绕部141的内径尺寸等,还可以省略上述复位弹簧164。在该结构中,能够削减构成第2离合器116的部件的件数。
(变形例的离合器弹簧的第1卡止部以及第1弹簧卡止部)
接下来,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离合器弹簧的第1卡止部以及第1弹簧卡止部进行说明。此外,对于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功能的部件以及部分标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对其的说明。
如图9的(A)以及(B)所示,本变形例的离合器弹簧140具备:通过该离合器弹簧140的一侧的端部向卷绕部141的径向内侧弯曲而形成的倾斜部145;以及从该倾斜部145的前端向卷绕部141的轴向(与转子128(参照图5)侧相反侧)弯曲并延伸的第1卡止部147。
另外,在本变形例的第1弹簧卡止部125形成有转子128侧敞开并且在基座118的轴向视角中内周缘形成为圆形状的第1弹簧卡止孔125B。此外,第1卡止部147被配置于第1弹簧卡止孔125B内,由此第1卡止部147卡止于第1弹簧卡止孔125B。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变形例,如果杆148相对于基座118向围绕该基座118的轴线旋转的另一方(箭头J方向)旋转,则保持离合器弹簧140的第1卡止部147卡止于第1弹簧卡止孔125B的状态不变地,该第1卡止部147沿第1弹簧卡止孔125B的内周面移动。由此,能够分散作用于离合器弹簧140的倾斜部145的应力。即,能够抑制离合器弹簧140的倾斜部145在杆148的工作时发生局部变形。由此,能够提高构成第2离合器116的一部分的离合器弹簧140针对重复变形的耐老化性。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虽然以将提高离合器弹簧140针对重复变形的耐老化性的结构应用在离合器弹簧140的一侧的端部侧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不过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还可以将提高前述的离合器弹簧140针对重复变形的耐老化性的结构分别应用于离合器弹簧140的一侧的端部侧以及另一侧的端部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当超出规定的张力拉伸安全带28时,杆148转动,带轴20与马达66断开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不过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当超出规定的张力拉伸安全带28时,也可以考虑构成第2离合器116的各部件的强度等来适当设定是否构成为将带轴20与马达66断开。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将离合器重块170、172可偏转地支承于基座118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不过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还可以构成为将离合器重块170、172可偏转地支承于隔片184。这样,离合器重块170、172只要可偏转地支承于与基座118一体旋转的部件即可。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不过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除上述情况外当然可以实施各种变形。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安全带卷取装置;20:带轴;28:安全带;116:第2离合器(离合器);118:基座(第1旋转体);125:第1弹簧卡止部;136:离合器齿轮(第2旋转体);140:离合器弹簧(弹簧);141:卷绕部;142A:末端;148:杆;153:第2弹簧卡止部。

Claims (5)

1.一种安全带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安全带卷取装置具备:
带轴,该带轴卷取佩戴于乘客的安全带;
第1旋转体,该第1旋转体具有第1弹簧卡止部;
第2旋转体,该第2旋转体被设置为能够与所述带轴一体旋转,并且通过被传递所述第1旋转体的旋转而旋转;
弹簧,该弹簧具有设置在所述第1旋转体与所述第2旋转体之间且沿所述第1旋转体的外周部呈环状卷绕的卷绕部,并且,所述弹簧的一侧的端部卡止于所述第1弹簧卡止部;
杆,该杆形成为能够沿所述第1旋转体的周向转动,并且具有供所述弹簧的另一侧的端部卡止的第2弹簧卡止部,所述杆在向所述第1旋转体的周向一侧转动时,通过使所述弹簧的另一侧的端部向所述第1旋转体的周向一侧移动而使所述卷绕部扩径并抵接于所述第2旋转体,使得所述第1旋转体的旋转经由所述卷绕部向所述第2旋转体传递,
在所述杆向所述第1旋转体的周向一侧转动时,所述弹簧的一侧的端部以及另一侧的端部中的至少任一端部的末端与所述第1弹簧卡止部或者所述第2弹簧卡止部抵接。
2.一种安全带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安全带卷取装置具备:
带轴,该带轴卷取佩戴于乘客的安全带;
第1旋转体,该第1旋转体具有第1弹簧卡止部;
第2旋转体,该第2旋转体被设置为能够与所述带轴一体旋转,并且通过被传递所述第1旋转体的旋转而旋转;
弹簧,该弹簧具有设置在所述第1旋转体与所述第2旋转体之间且沿所述第1旋转体的外周部呈环状卷绕的卷绕部,并且,所述弹簧的一侧的端部卡止于所述第1弹簧卡止部;
杆,该杆形成为能够沿所述第1旋转体的周向转动,并且具有供所述弹簧的另一侧的端部卡止的第2弹簧卡止部,所述杆在向所述第1旋转体的周向一侧转动时,通过使所述弹簧的另一侧的端部向所述第1旋转体的周向一侧移动而使所述卷绕部扩径并抵接于所述第2旋转体,使得所述第1旋转体的旋转经由所述卷绕部向所述第2旋转体传递,
在所述杆向所述第1旋转体的周向一侧转动时,所述弹簧的一侧的端部以及另一侧的端部中的至少任一端部保持与所述第1弹簧卡止部或者所述第2弹簧卡止部卡止的状态不变地沿所述第1旋转体的径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杆向所述第1旋转体的周向一侧转动时,所述弹簧的一侧的端部与所述第1弹簧卡止部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杆向所述第1旋转体的周向一侧转动时,所述弹簧的一侧的端部保持卡止于所述第1弹簧卡止部的状态不变地沿所述第1旋转体的径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安全带卷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卷绕部扩径的状态下,通过超出规定的张力地拉伸所述安全带,所述第2旋转体经由所述弹簧的所述卷绕部以及另一侧的端部使所述杆向所述第1旋转体的周向另一侧转动。
CN201610230707.0A 2015-04-24 2016-04-14 安全带卷取装置 Active CN1060646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89194A JP6312626B2 (ja) 2015-04-24 2015-04-24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2015-089194 2015-04-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64606A true CN106064606A (zh) 2016-11-02
CN106064606B CN106064606B (zh) 2018-09-07

Family

ID=558084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30707.0A Active CN106064606B (zh) 2015-04-24 2016-04-14 安全带卷取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05424B2 (zh)
EP (1) EP3085586B1 (zh)
JP (1) JP6312626B2 (zh)
KR (1) KR101759834B1 (zh)
CN (1) CN10606460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33458A (zh) * 2018-07-18 2020-01-3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座椅安全带控制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058127A1 (en) * 2014-08-28 2016-03-03 Boa Technology Inc.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enhancing the fit of boots and other footwear
JP6175099B2 (ja) * 2015-05-27 2017-08-02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6555951B2 (ja) * 2015-07-07 2019-08-07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6988458B2 (ja) * 2017-12-25 2022-01-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KR102519347B1 (ko) 2021-03-22 2023-05-02 (유)삼송 락딥 방지 구조를 가지는 시트벨트 리트랙터의 클러치 장치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08155A1 (en) * 2002-08-12 2004-06-10 Kabushiki Kaisha Tokai-Rika-Denki-Seisakusho Webbing retractor
US20050224621A1 (en) * 2004-04-13 2005-10-13 Kabushiki Kaisha Tokai-Rika-Denki-Seisakusho Motorized retractor
JP2009051419A (ja) * 2007-08-28 2009-03-12 Autoliv Development Ab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US20130341451A1 (en) * 2012-06-21 2013-12-26 Kabushiki Kaisha Tokai-Rika-Denki-Seisakusho Webbing take-up device
CN103661238A (zh) * 2012-09-24 2014-03-26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安全带卷取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21166B2 (ja) 2001-08-08 2007-12-12 サンコール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シートベルト巻取り装置
JP2006199116A (ja) * 2005-01-19 2006-08-03 Tokai Rika Co Ltd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5823355B2 (ja) * 2012-06-21 2015-11-25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JP5872390B2 (ja) * 2012-06-21 2016-03-01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08155A1 (en) * 2002-08-12 2004-06-10 Kabushiki Kaisha Tokai-Rika-Denki-Seisakusho Webbing retractor
US20050224621A1 (en) * 2004-04-13 2005-10-13 Kabushiki Kaisha Tokai-Rika-Denki-Seisakusho Motorized retractor
JP2009051419A (ja) * 2007-08-28 2009-03-12 Autoliv Development Ab シートベルト用リトラクタ
US20130341451A1 (en) * 2012-06-21 2013-12-26 Kabushiki Kaisha Tokai-Rika-Denki-Seisakusho Webbing take-up device
CN103507748A (zh) * 2012-06-21 2014-01-15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安全带卷取装置
CN103661238A (zh) * 2012-09-24 2014-03-26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安全带卷取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33458A (zh) * 2018-07-18 2020-01-3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座椅安全带控制装置
CN110733458B (zh) * 2018-07-18 2022-01-2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座椅安全带控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312626B2 (ja) 2018-04-18
US10005424B2 (en) 2018-06-26
US20160311398A1 (en) 2016-10-27
JP2016203846A (ja) 2016-12-08
KR101759834B1 (ko) 2017-07-19
EP3085586A1 (en) 2016-10-26
KR20160126872A (ko) 2016-11-02
CN106064606B (zh) 2018-09-07
EP3085586B1 (en) 2018-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64606A (zh) 安全带卷取装置
CN103507748B (zh) 安全带卷取装置
EP1524159A1 (en) Seat belt retractor
CN102039869B (zh) 安全带卷绕装置
JP4699725B2 (ja) モータリトラクタ
CN105905068A (zh) 安全带卷取装置以及座椅安全带装置
US20140318915A1 (en) Coupling for a belt tensioner
JP5872390B2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CN103661238B (zh) 安全带卷取装置
CN106184111B (zh) 安全带卷取装置
JP2009262632A (ja)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TW200538330A (en) Webbing retractor
CN107585127B (zh) 安全带卷取装置
CN102139676A (zh) 安全带卷绕装置
JP5823355B2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CN104890617B (zh) 安全带卷取装置
CN107444335A (zh) 安全带织带卷绕控制装置
CN103121432A (zh) 安全带卷绕装置
CN107585128A (zh) 安全带卷取装置
JP5452186B2 (ja) 係合部材支持構造及び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JP2014113871A (ja) ウェビング巻取装置
CN107539267A (zh) 安全带卷取装置
JP2011102060A (ja) ウエビング巻取装置
CN106103209B (zh) 能量吸收装置、安全带卷收器及安全带装置
CN109131205A (zh) 安全带卷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