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30057B - 车辆的后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后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30057B
CN102030057B CN2010102794017A CN201010279401A CN102030057B CN 102030057 B CN102030057 B CN 102030057B CN 2010102794017 A CN2010102794017 A CN 2010102794017A CN 201010279401 A CN201010279401 A CN 201010279401A CN 102030057 B CN102030057 B CN 1020300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vehicle body
vehicle
body cover
back han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7940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30057A (zh
Inventor
金塚征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300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300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300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300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后部构造,该技术能够提高车辆后部的外观性。在车辆的后部构造(70)中具有:覆盖车身的车身罩(40);安装在车架(17)上且乘员能够握持的后把手主体(35);安装在该后把手主体(35)上且覆盖后把手主体(35)的后把手罩(65),车身罩(40)的一部分重叠在后把手主体的上表面(131),在该后把手主体(35)上具有进行车身罩(40)的定位的车身罩定位部(101),由后把手罩(65)从上方覆盖该车身罩定位部(101)。

Description

车辆的后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车身罩的车辆的后部构造。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在供乘员落座的乘员座椅的下方具有覆盖车身的车身罩的车辆的后部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图1)。)。
在专利文献1的图1中,在乘员座椅(6)(括号中的数字表示专利文献1记载的附图标记。下同。)的下方,具有覆盖车身的车身罩(15),在该车身罩(15)的后部上方,在乘员座椅(6)的后方,具有覆盖行李架28的罩(31)。
但是,在上述构造中,车身罩(15)和罩(31)为独立的部件。而且,由于车身罩(15)和罩(31)相分离地配置,所以车辆后部的外观性存在改良的余地。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3114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车辆后部的外观性的技术。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的车辆的后部构造,具有:供乘员落座的乘员座椅;配置在该乘员座椅的下方且覆盖车身的车身罩;配置在乘员座椅的后方,且安装在车架上,乘员能够握持的后把手主体;安装在该后把手主体上且覆盖后把手主体的后把手罩,其特征在于:车身罩的一部分与后把手主体的上表面重叠,在该后把手主体的上表面具有进行车身罩的定位的车身罩定位部,由后把手罩从上方覆盖设在车身罩上且被定位在车身罩定位部上的部位。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的车辆的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后把手罩上具有卡合部,该卡合部配置在与覆盖车身罩定位部的部分相比靠近后把手罩的缘部附近,并卡合在车身罩上。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的车辆的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后把手罩构成为,通过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的对接部,在车身罩上,使外观面连续,设在车身罩上且被后把手主体所具有的车身罩定位部定位的部位,从车身罩的外观面与外观面大致正交,且隔着纵壁部相分离地配置,所述纵壁部以其法线大致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形成,后把手主体向车架的固定是通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圆状的安装孔和螺栓进行的。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中,在后把手主体上设置车身罩定位部,由后把手罩从上方覆盖该车身罩定位部,因此,能够从外侧看不到车身罩定位部。
而且,后把手罩和车身罩都由后把手主体支承。并将后把手罩和车身罩安装在成为基准的后把手主体上,因此,能够提高后把手罩和车身罩的组装精度,只要提高组装精度,就能够平顺地连结后把手罩和车身罩的对接部。由于平顺地连结对接部,所以能够提高车辆的外观性。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中,在后把手罩上具有卡合部,该卡合部配置在与覆盖车身罩定位部的部分相比靠近后把手罩的缘部附近,并卡合在车身罩上。只要为这样的卡合部,后把手罩就能够对准位置地对接在车身罩上,因此,能够进一步平顺地连结后把手罩和车身罩的对接部。由于对接部平顺地连结,所以能够提高车辆的外观性。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中,后把手罩构成为,通过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的对接部,在车身罩上,使外观面连续,设在车身罩上且被后把手主体所具有的车身罩定位部定位的部位,从车身罩的外观面与外观面大致正交,且隔着纵壁部相分离地配置,所述纵壁部以其法线大致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形成。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后把手主体上边对车身罩和后把手罩进行定位,并利用以法线大致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形成的纵壁部的挠曲调整对接部的间隙。
而且,后把手主体向车架的固定是通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圆状的安装孔和螺栓进行的。通过该结构,车身罩具有的车辆长度方向的尺寸误差能够通过使后把手主体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移动来吸收。在后把手主体被固定在车架上之前,在车身罩被安装在车架上的情况下,在将后把手罩安装到后把手主体上时,使后把手主体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移动,则卡合在该后把手主体上的后把手罩的位置能够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移动。即,通过使后把手主体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移动,能够调整后车身罩和后把手罩的位置关系。只要能够调整车身罩和后把手罩的位置关系,就能够容易地使车身罩的表面和后把手罩的表面成为同一平面,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辆后部的外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二轮摩托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二轮摩托车所具有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3-3线剖视图。
图4是图2的4-4线剖视图。
图5是图2的5-5线剖视图。
图6是图2的6-6线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二轮摩托车所具有的车身罩定位部的立体图。
图8是说明本发明的二轮摩托车的车身罩和后把手罩的对接部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二轮摩托车的后部构造的立体图(后把手罩拆下的状态)。
图10是本发明的二轮摩托车的后部构造的立体图(后把手罩安装的状态)。
图11是说明在车身罩的前部被安装后,在车身罩上对接后把手主体的定位部的情况的侧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二轮摩托车的后部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7...车架,33...乘员座椅,35...后把手主体,40...车身罩,46...后车身罩,65...后把手罩,70...车辆的后部构造,71...车身,87...安装孔,88...螺栓,101...车身罩定位部,114...卡合部(第二卡合部),131...后把手主体的上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图中及实施例中,“上”、“下”、“前”、“后”、“左”、“右”分别表示从乘坐二轮摩托车的驾驶者所观察的方向。此外,附图参照附图标记观察。
【实施例】
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在图1中,作为车辆的二轮摩托车10是踏板型二轮摩托车,其结构如下:从头管11向后斜下方延伸出下框架12,从该下框架12向后方延伸出主框架13,在该主框架13的后端部沿车宽方向延伸出横向框架14,从该横向框架14向斜后上方延伸出座椅轨道15,在下框架12和座椅轨道15之间在车辆长度方向上架设副车架16,从而构成车架17,将前叉21能够转向地安装在头管11上,在该前叉21上安装前轮22,将转向手柄23能够转向地安装在前叉21的上端,将动力单元24能够上下摆动地安装在主框架12的后部,在该动力单元24上安装后轮25,在动力单元24和座椅轨道15之间夹设后减震器单元27,在座椅轨道15上载置由供驾驶者落座的驾驶者座椅31和在该驾驶者座椅31的后方并列配置且供同乘者落座的同乘者座椅32构成的乘员座椅33,在该乘员座椅33的后方,配置有安装在车架17上且乘员能够握持的后把手主体35,头管11、下框架12由前车身罩41包围,副车架16的上方由通道罩44包围,座椅轨道15由中间车身罩45包围,在该中间车身罩45的下方由包含腿护罩的下车身罩43包围,座椅轨道15的后部由后车身罩46包围。乘员包括驾驶者和同乘者。
车身罩40为覆盖车身的部件,由以下部分构成:前车身罩41;设在该前车身罩41的上方的通道罩44;与前车身罩41连续,并向该前车身罩41的后方延伸的中间车身罩45;与该中间车身罩45连续,并设在中间车身罩45的下方且向后方延伸的下车身罩43;设在中间车身罩45的上方且乘员座椅33的下方并向后方延伸的后车身罩46。
此外,例如,可以使后车身罩与中间车身罩一体地形成等,车身罩的分割位置不限于实施例,能够进行适当变更。
在在前轮22的上方设有作为挡泥板的前叶子板48,在后轮25的斜后上方设有后叶子板49,在后车身罩46的下方,在动力单元24上安装有空气过滤器51。
下面,对本发明的车辆后部进行说明。图中,乘员座椅被拆下。
在图2中,在左右的座椅轨道15L、15R上,在支承后减震器单元的上端部的支承部52L、52R的附近设有用于安装后把手主体35的左右的前托架53L、53R,还设有后托架55,该后托架55设在左右的座椅轨道的后端部54L、54R上,并架设在左右的座椅轨道15L、15R之间,用于安装后把手主体35。
在左右的前托架53L、53R和后托架55上安装有后把手主体35,在该后把手主体35上设有第一嵌合孔61~第三嵌合孔63,在这些第一嵌合孔61~第三嵌合孔63中嵌合有后把手罩65,通过后把手罩65覆盖后把手主体35。
在后把手主体35和后把手罩65之间,夹持有作为车身罩40的构成部件的后车身罩46的一部分。其详细构造后述。
即,在车辆的后部构造70中具有:作为覆盖车身71的车身罩40的构成部件的后车身罩46;安装在车架17上且乘员能够握持的后把手主体35;安装在该后把手主体35上覆盖后把手主体35的后把手罩65。
下面,对车辆后端部中的后把手主体35和后把手罩65之间的安装构造进行说明。
在图3中,在后把手主体35上开设有作为嵌合孔60的构成要素的第三嵌合孔63,在该第三嵌合孔63中设有由弹性部件形成且用于将嵌合爪部73保持在第三嵌合孔63中的止挡部件74,从后把手罩的底面76向下方延伸出作为嵌合爪部73的构成要素的第三爪部79,使第三爪部79嵌合在第三嵌合孔63中所嵌合的止挡部件74中。
在后把手主体的后端缘81形成有供后把手罩的后端缘82卡合且使后把手主体35和后把手罩65平滑地连续的卡合凹部83。
下面,对后把手主体的安装构造等进行说明。
在图4中,在架设于左右的座椅轨道15L、15R之间的后托架的下表面84上固定有焊接螺母85、85,在后托架的上表面86上载置有后把手主体35,该后把手主体35具有安装孔87、87,穿过这些安装孔87、87的螺栓88、88紧固在设于车架17侧的后托架55上所固定的焊接螺母85、85上。安装孔87、87为在车辆长度方向上延伸的长圆形,如后述那样,构成为能够在车辆长度方向上对后把手主体35进行位置调整。
同样地,后把手主体35的前部通过螺栓88、88紧固在分别设在左右的座椅轨道15L、15R上的前托架53L、53R上。
而且,通过后把手罩65覆盖后把手主体35的上方。
另外,在后把手主体的左右外侧的缘部89L、89R形成有以后把手主体35和后把手罩65的外观面平滑地连续的方式构成的卡合凸部91、91。
在后把手主体35上形成有乘员P能够握持的握持部92L、92R。在本实施例中,后把手主体35由铝压铸形成。
在从上方覆盖后把手主体35的后把手罩65上具有:上表面部66;从该上表面部66连续地向斜下方延伸的斜面部68;形成该斜面部68和上表面部66的边界部的棱线67。后把手罩65为树脂制。
以下,在图5~图7中,对从后把手罩向车身罩延伸的、与车身罩卡合的卡合部及形成在后把手主体上的车身罩定位部的构造进行说明。
在图5中,与后车身罩46卡合的第一卡合部94突设地从后把手罩的底面76向下方延伸,该第一卡合部的前端94a卡合在第一卡合孔97中,该第一卡合孔97开设在设于后车身罩46的后部(与后把手主体侧缘部相当的部位)的第一搁板部96上,第一卡合部的前端94a的车宽方向外侧面98与第一卡合孔的车宽方向内侧面99抵接。由于以第一卡合部的外侧面98与第一卡合孔的内侧面99抵接的方式使第一卡合部94卡合在第一卡合孔97中,所以能够使后把手罩65相对于后车身罩46不向外侧偏移。此外,第一卡合孔97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被设定得比第一卡合部94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稍大。
在图6(a)中,后把手主体35具有进行后车身罩46的定位的车身罩定位部101,该车身罩定位部101由供后车身罩46的一部分抵接的接触面105、形成在该接触面105上的第一凸部107和突出设置在该第一凸部的外侧的第二凸部108构成,使设在后车身罩46上的第二卡合孔109卡合在第二凸部108上。通过该结构,能够进行后车身罩46相对于后把手主体35的定位。此外,车身罩定位部101从上方被后把手罩65覆盖。
详细地说,第二卡合部114突设地从后把手罩的底面76(或“下表面76”)向下方延伸,该第二卡合部的前端114a卡合在第二卡合孔109中,该第二卡合孔109开设在设于后车身罩46的后部的第二搁板部116上。即,在后把手罩65上具有第二卡合部114,该第二卡合部114配置在与覆盖车身罩定位部101的部分相比靠近作为车宽方向外侧部的后把手罩65的缘部附近,并与后车身罩46卡合。
第二卡合部114的车宽方向外侧面115与第二卡合孔109的车宽方向内侧面110抵接,所以能够使后把手罩65相对于后车身罩46不向外侧偏移。
在图6(b)中,在第二卡合部的前端114a上形成有钩部117,该钩部117以钩挂在后车身罩的背面118上的方式被插入。因此,能够防止作为后把手罩的外观面119的构成要素的斜面部104向上方卷起。
回到图6(a),在前托架53L上通过螺栓88共同紧固有设在车辆上且作为储物部的收纳箱120和后把手主体35。
关于设在车辆左侧的前托架53R,也具有与前托架53L相同的紧固构造。
在图7中,在后车身罩46的后部形成有后车身罩的外观面119。该后车身罩的外观面119由上表面部103(上表面103)、从该上表面部103向下方延伸的斜面部104、和成为该斜面部104和上表面部103之间的边界线的棱线119t构成。
在后车身罩46的后部具有:从设在后车身罩46的外观面119上的上表面部103向车辆的下方弯曲延伸的第一纵壁部121;从后车身罩的外观面119向车辆的内侧弯折延伸的第二纵壁部122;从这些第一纵壁部121及第二纵壁部122分别向车辆后方延伸的第一搁板部96及斜面部内壁123;开设在第一搁板部96上且能够卡合后把手罩的第一卡合部(图5,附图标记94)的第一卡合孔97;其法线从该第一搁板部96大致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形成且向下方延伸的纵壁部124;从该纵壁部124向车辆后方延伸的第二搁板部116;开设在该第二搁板部116上且能够卡合后把手罩的第二卡合部(图6,附图标记114)的第二卡合孔109。第一纵壁部121和第二纵壁部122为同一平面。
在设于后把手主体35上的接触面105上形成有进行后车身罩46的定位的车身罩定位部101。车身罩定位部101由在俯视车辆时呈大致矩形的第一凸部107和设在该第一凸部107的外侧且在俯视车辆时呈大致圆形的第二凸部108构成,使开设在车身罩上的第二卡合孔109卡合在该第二凸部108上。此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在第一凸部107和第二凸部108之间夹持第二搁板部116,进行后车身罩46相对于后把手主体35的左右方向上的定位。作为后把手罩的一部分的第一卡合部94及第二卡合部114重叠在后把手主体35的上表面。
第二卡合孔109的车辆前后长度与第二凸部108的车辆前后长度大致一致,由此,能够进行车辆前后方向的定位。
同时参照图5及图6,在后把手主体35上具有进行后车身罩46的定位的车身罩定位部101,通过后把手罩65从上方覆盖该车身罩定位部101,在后把手罩65上具有第二卡合部114,该第二卡合部114配置在与覆盖车身罩定位部101的部分相比靠近车宽方向外侧,并卡合在后车身罩46上。
下面,对二轮摩托车的车身罩和后把手罩的对接部的构造进行说明。
在图8中,后把手罩65构成为,经由在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大致正交方向上延伸的对接部126,在后车身罩的外观面119连续地形成后把手罩的外观面69。设在后车身罩46上且被后把手主体3所具有的车身罩定位部101定位的部位(纵壁部124),从后车身罩的外观面119与后把手罩的外观面69大致正交,并隔着以法线140大致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形成的纵壁部124相隔离地配置。
通过该结构,在后把手主体35上边定位后车身罩46和后把手罩65,边能够利用以法线140大致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形成的纵壁部124的挠曲来调整对接部126的间隙(δ)。
在图9中,示出了安装后把手罩65之前的状态,在座椅轨道15上安装有后把手主体35,并且,在设于该后把手主体35上的车身罩定位部101上卡合有设在后车身罩46上的第二搁板部116。
在图10中,示出了安装后把手罩65之后的状态。通过上述的卡合部及嵌合部的结构,能够使作为后车身罩的外观面的上表面103和后把手罩的上表面75成为同一平面,并能够使后车身罩的斜面部104和后把手罩的斜面80成为同一平面。并且,后车身罩的棱线119t和后把手罩的棱线67的对接变得容易,能够提高车辆的外观性。
同时参照图5~图7,设在后把手罩65上的第一卡合部94及第二卡合部114分别卡合在设在后车身罩46上的第一卡合孔97及第二卡合孔109中。第一卡合部94及第二卡合部114在车宽方向上延伸。
因此,后车身罩46和后把手罩65的外观面为同一平面,能够使后车身罩46和后把手罩65之间的间隙为恒定,所以能够提高对接部126的外观性。
以下,对后把手主体向座椅轨道的安装构造等进行说明。
同时参照图1、图4、图9及图11,后车身罩46是在后把手主体35被固定在作为车架的构成要素的座椅轨道15上之前,其前部137被安装在车架17上。
后把手主体35具有沿车辆长度方向延伸的形成为长圆状的多个安装孔87,并以能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设在车架17上。由于后把手主体35设置成能够移动,所以能够将形成在后把手主体35的上表面的车身罩定位部101对准位置地对接在形成于后车身罩46上的第二卡合孔10g中。后把手主体35由穿过该安装孔87的螺栓88紧固在车架17上。
由于后把手主体的上表面131相对于水平线132只前倾规定角(α)的方式倾斜并安装在前托架53及后托架55上,所以后车身罩的前部133向车架17安装后,使后把手主体35从车辆后方向第二搁板部116的下方滑入,能够使车身罩定位部101容易地卡合在第二卡合孔109中。
而且,由于在后把手主体35上设有呈长圆状的安装孔87,所以能够配合后车身罩46的安装位置边对后把手主体35的车辆长度方向的位置进行调整边将后把手主体35安装在合适的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后把手主体35上形成有在车辆长度方向上延伸的长圆状的安装孔87、87,但也可以使设在车架侧的前后的托架53L、53R、55形成为长圆状,能够对后把手主体35相对于车架17的车辆前后方向位置进行调整。
基于以上的说明,总结本发明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概要。
在图12中,后车身罩46L、46R的前部(图1,附图标记137)被向车架17安装,以与设在后车身罩46L、46R上的第二卡合孔109、109卡合的方式,从车辆后方向前方插入后把手主体35,从而将车身罩定位部101、101定位在第二卡合孔109、109中。
后把手主体35具有在车辆长度方向上延伸的长圆状的四个安装孔87,并由穿过这四个安装孔87的四个螺栓88被紧固在车架上。
在后把手主体35被安装在座椅轨道15上后,使设在后把手罩65上的第一爪部77~第三爪部79嵌合在设于该后把手主体的上表面131上的第一嵌合孔61~第三嵌合孔63中,并且,使设在后把手罩65上的左右的第一卡合部94、94及左右的第二卡合部114、114卡合在设于后车身罩46上的左右的第一卡合孔97、97及左右的第二卡合孔109、109中,最后,通过小螺钉135、135将后把手罩65紧固在后把手主体35上。
下面对以上所述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作用进行说明。
回到图2,由于在后把手主体35上设置车身罩定位部101,并由后把手罩65从上方覆盖该车身罩定位部101,所以能够从外侧看不到车身罩定位部101。
而且,后把手罩65和车身罩40都由后把手主体35支承。由于将后把手罩65和车身罩40安装在成为基准的后把手主体35上,所以能够提高后把手罩65和车身罩40的组装精度,只要提高组装精度,就能够平顺地连结后把手罩65和后车身罩46的对接部126。由于对接部126平顺地连结,所以,能够提高车辆的外观性。
回到图6,在后把手罩65上具有配置在与覆盖车身罩定位部101的部分相比靠近车宽方向外侧且卡合在后车身罩46上的第二卡合部114。只要是这样的第二卡合部114,就能够将后把手罩65对准位置地对接在后车身罩46上,因此,能够平顺地连结后把手罩65和后车身罩46的对接部(图2,附图标记126)。由于对接部126平顺地连结,所以能够提高车辆的外观性。
回到图12,为了能够将车身罩定位部101对准位置地对接在设于车身罩40上且作为由车身罩定位部101定位的部位的第二卡合孔109中,后把手主体35具有在车辆长度方向上延伸的长圆状的安装孔87、87,并由穿过该安装孔87、87的螺栓88、88紧固在车架17上。
根据该结构,后车身罩46上存在的车辆长度方向的尺寸误差能够通过使后把手主体35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移动来吸收。在后把手主体35被固定在车架17上之前,在车身罩40被安装在车架17上的情况下,在将后把手罩65安装到后把手主体35上时,使后把手主体35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移动,则卡合在该后把手主体35上的后把手罩65的位置能够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移动。即,通过使后把手主体35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移动,能够调整后车身罩46和后把手罩65的位置关系。
只要能够调整后车身罩46和后把手罩65的位置关系,就能够使后车身罩的表面119(外观面119)和后把手罩的表面75成为同一平面,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辆后部的外观性。
此外,本发明在实施方式中适用于二轮摩托车,但还能够适用于三轮车,也可以适用于一般的车辆。
另外,在技术方案1中,设在后把手罩上且与车身罩卡合的卡合部,可以配置在与覆盖车身罩定位部的部分相比靠近车宽方向内侧或车宽方向大致相同位置。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优选适用于具有设在车身的后部的车身罩、和配置在该车身罩的上方且覆盖乘员能够握持的后把手主体的后把手的二轮摩托车。

Claims (3)

1.一种车辆的后部构造,具有:供乘员落座的乘员座椅;配置在该乘员座椅的下方且覆盖车身的车身罩;配置在所述乘员座椅的后方,且安装在车架上,乘员能够握持的后把手主体;安装在该后把手主体上且覆盖后把手主体的后把手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罩的一部分与所述后把手主体的上表面重叠,
在该后把手主体的上表面具有进行所述车身罩的定位的车身罩定位部,由所述后把手罩从上方覆盖设在所述车身罩上且被定位在所述车身罩定位部上的部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把手罩上具有卡合部,该卡合部配置在与覆盖所述车身罩定位部的部分相比靠近所述后把手罩的缘部附近,并卡合在所述车身罩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把手罩构成为,通过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的对接部,在所述车身罩上,使外观面连续,
设在所述车身罩上且被所述后把手主体所具有的车身罩定位部定位的部位,隔着所述车身罩的纵壁部与所述车身罩的外观面相分离地配置,所述纵壁部以与所述外观面大致正交且其法线大致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形成,
所述后把手主体向所述车架的固定是通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圆状的安装孔和螺栓进行的。
CN2010102794017A 2009-09-25 2010-09-10 车辆的后部构造 Active CN1020300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21473A JP5271224B2 (ja) 2009-09-25 2009-09-25 車両の後部構造
JP2009-221473 2009-09-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30057A CN102030057A (zh) 2011-04-27
CN102030057B true CN102030057B (zh) 2013-07-24

Family

ID=434321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794017A Active CN102030057B (zh) 2009-09-25 2010-09-10 车辆的后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297688B2 (zh)
EP (1) EP2301832B1 (zh)
JP (1) JP5271224B2 (zh)
CN (1) CN102030057B (zh)
CA (1) CA2713503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297336S (en) * 1984-09-28 1988-08-23 Arjon Mfg. Corp. Magnetic note holder
JP5851296B2 (ja) * 2012-03-22 2016-02-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グラブレール取付構造
JP5782403B2 (ja) 2012-03-30 2015-09-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グラブレールの配置構造
JP2014076730A (ja) * 2012-10-10 2014-05-01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5782424B2 (ja) * 2012-12-13 2015-09-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後部構造
JP6029448B2 (ja) * 2012-12-17 2016-11-24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TR201815467T4 (tr) * 2013-07-31 2018-11-21 Honda Motor Co Ltd Motosiklet gövde kaplama yapısı.
TWD165377S (zh) * 2013-08-08 2015-01-11 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機動速克達
CN105579335B (zh) * 2013-09-27 2018-10-1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
USD732437S1 (en) * 2014-09-09 2015-06-23 Kwang Yang Motor Co., Ltd. Scooter
JP1519506S (zh) * 2014-09-09 2015-03-16
USD744907S1 (en) * 2014-11-07 2015-12-08 Current Motor Scooter
TWD181076S (zh) * 2015-09-18 2017-02-01 Bmw股份有限公司 機車
JP1558312S (zh) * 2015-11-13 2017-03-06
JP2017132435A (ja) * 2016-01-29 2017-08-0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USD793286S1 (en) * 2016-03-21 2017-08-01 Kwang Yang Motor Co., Ltd. Motor scooter
JP6302950B2 (ja) * 2016-03-30 2018-03-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後部構造
JP6214706B2 (ja) * 2016-03-30 2017-10-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後部構造
CN107444539B (zh) * 2016-05-31 2019-12-13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坐型车辆
JP1570228S (zh) * 2016-09-05 2017-02-27
USD828229S1 (en) * 2017-03-01 2018-09-1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Motor scooter, toy, and/or replicas thereof
USD828228S1 (en) * 2017-03-01 2018-09-1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Motor scooter, toy, and/or replicas thereof
USD858648S1 (en) * 2017-04-05 2019-09-03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Electric scooter, toy, and/or replicas thereof
JP6648097B2 (ja) 2017-12-07 2020-02-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スイングアーム
USD886685S1 (en) * 2018-01-09 2020-06-09 Dexiang Zhang Motorcycle
USD888161S1 (en) * 2019-01-03 2020-06-23 Spin Master Ltd. Toy flying vehicle
USD888840S1 (en) * 2019-01-03 2020-06-30 Spin Master Ltd. Toy flying vehicle
JP1637455S (zh) * 2019-02-22 2019-10-21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999232A (zh) * 2006-01-12 2007-07-18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体后部构造
CN101423079A (zh) * 2007-10-31 2009-05-0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771095A (en) * 1928-08-14 1930-07-22 Mesinger Henry Saddle
US3927727A (en) * 1974-04-17 1975-12-23 Corbin Gentry Inc Vehicular seat and fairing assembly
JP3311400B2 (ja) 1992-11-17 2002-08-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キャリア装置
JP3497522B2 (ja) * 1993-05-07 2004-02-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グリップ装置
DE19841749A1 (de) * 1998-09-11 2000-03-16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Motorrad mit einem schwenkbaren Sitz
JP4087668B2 (ja) * 2002-09-10 2008-05-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レール構造
US20040178011A1 (en) * 2003-03-11 2004-09-16 Lenkman Thomas E. Electric tri-cycle
JP2007099098A (ja) * 2005-10-05 2007-04-19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4645546B2 (ja) * 2006-07-21 2011-03-0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JP5013883B2 (ja) * 2006-10-18 2012-08-2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4937058B2 (ja) * 2007-09-19 2012-05-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5033585B2 (ja) * 2007-11-02 2012-09-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シートレール
US7980629B2 (en) * 2008-02-19 2011-07-19 Yvon Bedard Straddle-type seat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999232A (zh) * 2006-01-12 2007-07-18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体后部构造
CN101423079A (zh) * 2007-10-31 2009-05-0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8-24168A 2008.02.07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297688B2 (en) 2012-10-30
JP5271224B2 (ja) 2013-08-21
EP2301832B1 (en) 2012-10-24
CA2713503C (en) 2013-05-14
EP2301832A1 (en) 2011-03-30
JP2011068273A (ja) 2011-04-07
CA2713503A1 (en) 2011-03-25
CN102030057A (zh) 2011-04-27
US20110074183A1 (en) 2011-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30057B (zh) 车辆的后部构造
JP575191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用燃料タンク
WO2011111651A1 (ja) 自動二輪車
CN101423078B (zh) 车辆的乘车检测结构
EP2532574B1 (en) Front structure of straddle type vehicle
CN102030063B (zh) 机动二轮车
JP6008769B2 (ja) 不整地走行車両
EP2574534B1 (en) Saddle type vehicle
EP2703273B1 (en) Lid lock structure for saddle type vehicle
JP623895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ライセンスプレート支持構造
JP5460511B2 (ja) 車両用のリヤフェンダ
EP2168856B1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JP5658882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後部構造
JP585250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03847867A (zh) 自动两轮车
JP5941813B2 (ja) 鞍乗型電動車両
CN102815353B (zh) 两轮机动车的车体罩
EP3190035B1 (en) Straddled vehicle
EP3805087B1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body frame
CN112399945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的车架结构
CN100436240C (zh) 自动二轮车的结构
JP4767713B2 (ja) 自動二輪車
CN216994674U (zh) 跨骑型车辆
JP2012183898A (ja) 鞍乗り型車両
US9062588B2 (en) Exhaust system of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