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22776A - 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022776A CN102022776A CN2009102604630A CN200910260463A CN102022776A CN 102022776 A CN102022776 A CN 102022776A CN 2009102604630 A CN2009102604630 A CN 2009102604630A CN 200910260463 A CN200910260463 A CN 200910260463A CN 102022776 A CN102022776 A CN 10202277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an motor
- described fan
- indoor unit
- motor
- fa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5—Cross-flow or tangential f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or on a wall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24F2013/207—Casings or covers with control knobs; Mounting controlling members or control units therei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所述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包括:主体,包括底架以及联接至底架的前部框架;风扇,设置在主体内部以强制地使空气流动;风扇马达,使风扇旋转;风扇容纳部分,其容纳所述风扇的一部分,并且所述风扇容纳部分形成在底架处;以及风扇马达安置部分,风扇马达安置在风扇马达安置部分上,并且所述风扇马达安置部分形成在底架处;其中,容纳风扇的所述部分的容纳凹槽形成在风扇容纳部分的一侧上,而风扇马达安置部分形成在风扇容纳部分的另一侧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
背景技术
通常,空气调节器为对内部空间,例如建筑物等等进行冷却或加热的装置。
空气调节器包括其中容纳有压缩机的室内单元,以及安装在室内以使得制冷剂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室外单元,其中,可根据产品将室内单元与室外单元一体地形成。
室内单元包括室内热交换器、具有嵌入式风扇组件的主体、以及面板,该面板打开主体的一部分,以检修上述主体的内部或更换其部件等等。另外,一个或多个入口形成在主体内,且对经过一个或多个入口的空气进行过滤的过滤器包括在主体内部中。室内热交换器经由管单元连接至室外单元,且该管单元从室内单元的内部引出到室内单元的外部。
发明内容
在一个实施例中,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包括主体,该主体包括底架以及联接至该底架的前部框架;风扇,设置在主体内部以强制地使空气流动;风扇马达,使风扇旋转;风扇容纳部分,容纳风扇的一部分,并且该风扇容纳部分形成在底架处;以及风扇马达安置部分,风扇马达安置在该风扇马达安置部分上,并且风扇马达安置部分形成在底架处;其中,容纳风扇的该部分的容纳凹槽形成在风扇容纳部分的一侧上,而风扇马达安置部分形成在风扇容纳部分的另一侧上。
在以下的附图和描述中阐明了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细节。通过这些描述、附图以及权利要求,其它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的透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竖直剖面图;
图4和图5是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内部构造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底架的透视图;
图7是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管单元与底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图;
图8是根据本实施例的风扇马达罩的透视图;
图9是根据本实施例的风扇的透视图;
图10是示出了风扇马达罩联接至底架的状态的示图;
图11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箱体的透视图;
图12是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箱体安置在控制箱安置部分上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3是示出了风扇马达联接至风扇的状态的透视图;以及
图14是示出了在前面板关闭的状态下开关与前面板之间的关系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参照本公开的实施例,其示例在附图中示出。
在以下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参考构成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并且在附图中通过图示的方式示出可实施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足够详细地对这些实施例进行描述,以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施本发明,且应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前提下,可采用其它实施例,而且可进行逻辑结构、机械、电气以及化学的变化。为避免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实施本发明不必要的细节,描述内容可省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已知的某些信息。因此,以下详细说明不具有限制的含义,且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
图1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的透视图,图2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分解透视图,而图3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竖直剖面图。
在图1中,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壁式室内单元。
参照图1至图3,根据本实施例的室内单元1包括主体10和前面板30,各种部件设置在主体10中,而前面板30可旋转地联接至主体10以选择性地打开主体10。
主体10包括底架11、联接至底架11的前表面并形成有吸气格栅141的前部框架14、对经由吸气格栅141吸入的空气进行净化的预过滤器15、执行经过预过滤器15的空气与内部制冷剂之间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器16、强制使空气流动的风扇17、使风扇17旋转的风扇马达18、由用于控制室内单元1的运行的部件构成的控制箱20、对经过热交换器16的空气的排放进行导向的排放组件23、控制所排放空气的方向的百叶窗单元24、以及联接至热交换器16的集尘器25。
另外,前面板30布置在前部框架14的前方,并且允许室内单元1安装在墙壁上的安装面板40联接至底架11的后侧。
更具体而言,吸气格栅141例如形成在前部框架14的顶面上。吸气格栅141形成空气被吸入所经过的进气孔,并用于保护热交换器16免受外界的侵害。
允许预过滤器15安装和拆卸的一个或多个开口部分142形成在前部框架14的前表面上。在图2中,例如示出了两个开口部分142,但并不限制开口部分142的数目。而且,设置相同数目的开口部分142和预过滤器15。
开口部分142由可旋转地联接至前部框架14的前面板30打开和关闭。前面板30的下端可例如以其上端为中心旋转。
因此,在旋转前面板30之后,能够安装预过滤器15,或者能够经由开口部分142抽出预过滤器15。此外,支承预过滤器15的过滤器支承部分144形成在前部框架14处。这里,尽管未示出,但是可将等离子体过滤器联接至过滤器支承部分144的前方。
用于控制箱20的更换或维修等等的维修孔143形成于前部框架14的前表面。可通过联接至前部框架14的维修盖145打开和关闭维修孔143。
另外,在维修盖145覆盖维修孔143的状态下,维修盖145由前面板30覆盖。因此,为更换或维修控制箱20,在旋转前面板30之后将维修盖145分离。
将使空气流动的一个或多个气流孔149形成于前部框架14的一个侧面(例如,图2中的右侧面)。
热交换器16被一次或多次地弯曲,从而可被分成多个部分。在本实施例中,例如热交换器16示出为被分成3个部分。另外,预过滤器15被定位于热交换器16的上游侧。
热交换器保持件161联接至热交换器16的一侧,而多个固定板163、164联接至热交换器16的另一侧。此外,当热交换器保持件161和多个固定板163、164固定至底架11时,热交换器16的位置被固定。热交换器16通过管单元165连接至未示出的室外单元。
作为风扇17,可采用横流式风扇。另外,风扇马达18在风扇17的一个侧向上联接至风扇17。而且,控制箱20被布置在风扇马达18的一个侧向上。
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风扇马达定位于风扇17与控制箱20之间。
控制箱20包括箱体21和箱盖22,在箱体21中安装有各种部件,例如PCB等等,而箱盖22覆盖箱体21。
为引导风扇17的流动,将流动导向件111形成在底架11处,而将稳定器232形成在排放组件23中。此外,将已进行热交换的空气排放到室内所经过的出口231形成在排放组件23内。
换言之,已进行热交换的空气的排放通道由流动导向件111和排放组件23限定。
同时,感测经由气流孔149吸入的室内空气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219设置于箱体21的一侧,即,设置于与其上形成前部框架14的气流孔149的表面面对的表面处。
由温度传感器219感测的温度被传输到未示出的控制器(该控制器可以是构成控制箱的元件),且该控制器将设定温度(所需温度)与由温度传感器219感测的温度进行比较,从而控制室内单元或室外单元的运行。
根据本实施例,气流孔149形成于前部框架14的侧面,以便通过温度传感器219感测经由气流孔149吸入的空气的温度,从而能够精确地感测当前室内温度。
换言之,将气流孔149定位为与出口231间隔开,以便使排放空气难以经由气流孔149流入。由此,室内空气经由气流孔149流入,使得能够精确地感测当前室内温度。
图4和图5是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器的内部构造的局部分解透视图,图6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底架的透视图,而图7是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管单元与底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图。
参照图1至图7,其中容纳风扇17两侧的风扇容纳部分包括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底架11内。风扇容纳部分包括第一风扇容纳部分112和第二风扇容纳部分113。此外,通道导向件111定位于第一容纳部分112与第二容纳部分113之间。
容纳风扇17左侧的一部分并具有大致半圆形竖直横截面的第一容纳凹槽112a形成在第一容纳部分112内。而且,尽管在第一容纳部分112中未示出,但形成了轴承安置在其上的轴承安置部分112b,该轴承联接至风扇17的左侧,以引导风扇17的旋转。
容纳风扇17的整个右边的第二容纳凹槽113a形成在第二容纳部分113的左侧内。而且,风扇马达18安置在其上的风扇马达安置部分120形成在第二容纳部分113的右侧,而控制箱20安置在其上的控制箱安置部分130形成于风扇马达安置部分120的一侧。
另外,风扇马达18的马达轴181所穿过的轴穿过孔115形成在第二容纳部分113内。马达轴181在左右方向上穿过轴穿过孔115。
轴穿过孔115包括形成在第二容纳部分113的中心部分内的第一孔115a以及从第一孔115a向前延伸的第二孔115b。第一孔115a具有被形成为圆形的竖直横截面。
因此,轴穿过孔115整体形成为非圆形形状,其中,前后长度被形成为比上下宽度更长。这使得能够容易地将马达轴181联接至风扇17。稍后将描述其具体原因。
风扇马达安置部分120包括第一支承部分122、第二支承部分以及马达容纳空间121,第一支承部分和第二支承部分支承风扇马达18的两侧,而马达容纳空间形成于第一支承部分122与第二支承部分123之间以将风扇马达18容纳于其内。
第一支承部分122一体地形成于第二容纳部分113的右侧面,而第二支承部分123一体地形成于控制箱安置部分130的前表面。第二支承部分123从控制箱安置部分130的前表面向前突出。
也就是说,第一支承部分122不与第二容纳部分113间隔开,而是一体地形成于第二容纳部分113的右侧面。换言之,第一支承部分122与第二容纳部分113之间不存在间隙。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将风扇马达18直接定位于第二容纳部分113的右侧,因此,能够最小化风扇马达18的马达轴181的长度,以便使室内单元1的水平尺寸变小,从而可使得室内单元变得紧凑。
另外,如果将风扇马达18安置在风扇马达安置部分120上,则将马达轴181的靠近第一衰减部分182的端部181a安置在轴穿过孔115上,具体而言是第一孔115a上。从不同观点来看,可以解释为可将从风扇马达18突出的马达轴181的最内侧部分定位在第一孔115a上。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风扇马达18,例如可使用AC马达或BLDC马达。
另外,风扇马达18的马达轴181的至少联接至风扇17的一部分的横截面被形成为非圆形形状。例如,可将马达轴181的横截面形成为“D”形。
各自为半圆形的安置凹槽122a和123a形成在第一支承部分122和第二支承部分123内。另外,用于冷却风扇马达18的空气流动所经过的一个或多个冷却孔124形成在风扇马达安置部分120内。
在风扇马达18安置在风扇马达安置部分120上的状态中将振动最小化并由弹性材料形成的振动衰减部分联接至风扇马达18的两侧。在本实施例中,将要说明的是,振动衰减部分构成风扇马达18的一部分。
振动衰减部分包括联接至风扇马达18的左侧的第一衰减部分182,以及联接至风扇马达18的右侧的第二衰减部分184(图2中所示)。
实质上,第一衰减部分182安置在第一支承部分122上,而第二衰减部分184安置在第二支承部分123上。
而且,支承风扇马达罩19的一个或多个支承肋126形成在风扇马达安置部分120的内周面上。
同时,控制箱安置部分130从底架11的背面部分110向前突出。
换言之,控制箱安置部分130包括多个延伸部分130a和连接部分130b,这些延伸部分130a基本上基于背面部分110向前竖直延伸,而上述连接部分将多个延伸部分130a的前端相连。
从不同观点来看,可理解为将空间部分131形成为:底架110的背面部分向前塌陷。
另外,定位在空间部分131中的管单元165和空间部分131由安装面板40覆盖。
此外,管单元165所经过的侧面开口部分132形成于多个延伸部分130a中的靠近风扇马达安置部分120的延伸部分130a。
提高控制箱安置部分130的强度的一个或多个加强肋133形成在控制箱安置部分130处。在图7中,多个加强肋133例如形成于控制箱安置部分130的背面,其中,多个加强肋133彼此竖直地间隔开。
加强肋133形成在多个延伸部分130a和连接部分130b上方。
尽管定位在空间部分131中的管单元165在安装管单元165时会撞到控制箱安置部分130,但也能够通过加强肋133防止控制箱安置部分130遭到破坏。
另外,对控制箱20的安置进行导向的导向肋135形成于控制箱安置部分130的前表面部分。
参照图7,连接至热交换器16的管单元165向后延伸至底架11的背面部分110,并在马达安置部分120的上方弯曲,从而经由侧面开口部分132在左右方向上延伸。
而且,经过侧面开口部分132的管单元165从空间部分131向下弯曲。另外,管单元165沿着空间部分131向下延伸,从而被引出到主体10的外部。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实施例,连接至热交换器16的管单元165从控制箱安置部分130的后部竖直延伸,从而主体10不需要用于避开管单元165的空间,并具有使得产品尺寸变小、风扇马达18和控制箱20容易安装的优点。
换言之,由于通过使得管单元165经过风扇马达18的上方而将管单元165定位在控制箱20的后方,因此,与风扇马达18的干扰消失,从而能以最大程度将风扇马达18和风扇17定位为彼此靠近,使得减小产品的整个尺寸成为可能。
与相关技术相比,在现有技术中,将管单元165定位于风扇马达18的前方或者控制箱20的前方时,应通过避开管单元165来安装风扇马达18和控制箱20,从而使得主体10的整个尺寸变大,而且难以安装风扇马达18和控制箱20。但是,利用本实施例,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图8是根据本实施例的风扇马达罩的透视图,图9是根据本实施例的风扇的透视图,而图10是示出了风扇马达罩联接至底架的状态的示图。
参照图1至图10,风扇马达罩19具有大致C状的竖直横截面。风扇马达罩19覆盖风扇马达18的一部分,风扇马达的该部分在风扇马达18容纳于马达容纳空间121内的状态下突出到马达容纳空间121的外侧。换言之,风扇马达18的一部分容纳于马达容纳空间121内,而风扇马达18的剩余部分由风扇马达罩19覆盖。
第一覆盖部分192和扣锁/脱离钩193形成于风扇马达罩19的左侧,第一覆盖部分192覆盖安置在第一支承部分122上的第一衰减部分182,而上述扣锁/脱离钩193由形成于右侧容纳部分113的侧面的悬挂端114悬挂。
通过接合构件(未示出)与第二支承部分123接合的第一接合端194形成于风扇马达罩19的右侧。接合构件所穿过的第一接合孔194a形成在第一接合端194内。
另外,与箱体21接合的接合钩196形成于风扇马达罩19的顶面(或前表面)。
因此,在风扇马达18容纳于马达容纳空间121中的状态下,锁扣/脱离钩193主要由悬挂端114悬挂,以便能够固定风扇马达罩19的位置。而且,将风扇马达罩19的第一接合端194放置在接合部分125的顶面上,该接合部分125形成在第二支承部分123处,并且风扇马达罩19,具体而言是第一盖部分192覆盖第一衰减部分182的顶侧。
如果第一覆盖部分192在第一衰减部分182安置在第一支承部分122上的状态中覆盖第一衰减部分182,则能够防止第一衰减部分182移动。
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风扇马达罩19使得风扇马达18的一侧,即第一衰减部分182的位置固定。
同时,风扇17包括彼此间隔开的多个叶片172以及将叶片172连接的连接部分174。风扇的基本结构与公知的横流式风扇的结构相同,从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与风扇马达18的马达轴181联接的轴联接部分175形成在连接部分174的定位于最外面的连接部分处。另外,轴联接孔176形成在轴联接部分175中。轴联接孔176被形成为与马达轴181相对应的形状。换言之,轴联接孔176和马达轴181被形成为非圆形,从而能够防止马达轴181相对于风扇17空转。
图11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箱体的透视图,而图12是示出了根据本实施例的箱体安置在控制箱安置部分上的状态的透视图。
参照图1至图12,箱体21包括框架210,该框架的竖直横截面被形成为大致形,且前表面敞开。另外,可经由框架210的敞开的前表面安装各种部件,例如PCB等等。框架210的敞开的前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可由箱盖22覆盖。
覆盖第二衰减部分184的第二覆盖部分212、通过接合构件与第一接合端194接合的第二接合端215、以及接合钩196得以悬挂的挂钩214形成于框架210的一个侧面(图11中的左侧面)。另外,与接合构件接合的第二接合孔215a形成在第二接合端215中。
在本实施例中,接合钩196被描述为形成在风扇马达罩19处,而挂钩214被描述为形成在框架210处,即,控制箱处。但是,与此不同的是,还可将接合钩形成在框架处,且还可将挂钩形成在风扇马达罩处。
开关安置部分216形成于框架210的前表面侧,感测前面板30的关闭的开关218安置在上述开关安置部分上。
而且,如果将箱体21安置在控制箱安置部分130上,则第二支承部分123和第二覆盖部分212对齐。另外,将第二衰减部分184定位于第二支承部分123与第二覆盖部分212之间。
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箱体21使得风扇马达18的另一侧,即第二衰减部分182的位置固定。
下面,将描述主体以及风扇马达和控制箱的组装顺序。
图13是示出了风扇马达联接至风扇的状态的透视图。
参照图1至图13,风扇17的右侧容纳在第二容纳部分113内,而风扇17的左侧容纳在第一容纳部分112内。然后,风扇马达18的马达轴181穿过轴穿过孔115而允许马达轴181联接至风扇17的右侧。
更具体而言,马达轴181首先穿过第二孔115b,然后马达轴181移动到第一孔115a。而且,风扇马达18安置在风扇马达安置部分120上,同时,移动到第一孔115a的马达轴181联接至轴联接部分175。
由于第一支承部分122形成于第二容纳部分113的右侧,因此,与相关技术相比,马达轴181变得更短,从而马达轴181径直穿过第一孔115a,而难以联接至轴联接部分175。但是,在本实施例中,还形成从第一孔115a延伸的第二孔115b。因此,当马达轴181在马达轴181首先穿过第二孔115b之后移动到第一孔115a时,如果执行马达轴181的联接和风扇马达18的安置,则能够将马达轴181联接至轴联接部分175。
如果将马达轴181联接至风扇17,则第一衰减部分182安置在第一支承部分122上,第二衰减部分184安置在第二支承部分123上,并且风扇马达18的一部分容纳在马达容纳空间121内。随后,风扇马达罩19覆盖风扇马达18。此时,通过悬挂端114来悬挂锁扣/脱离钩193,且第一覆盖部分192覆盖第一衰减部分182。
随后,将控制箱20安置在控制箱安置部分130上。然后,第二覆盖部分212覆盖第二衰减部分184,通过接合钩196悬挂挂钩214,并且将第二接合端215放置在第一接合端194的顶面上。
此外,接合构件使得第二接合端214、第一接合端195以及接合部分125同时接合。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由于风扇马达直接定位于第二容纳部分的右侧,因此,能够将风扇马达的马达轴的长度最小化,以便使室内单元的水平尺寸变小,从而可使得室内单元变得紧凑。
此外,由于风扇马达罩覆盖风扇马达的一侧,摒弃呢控制箱控制风扇马达的另一侧,所以风扇马达和控制箱定位为彼此靠近,使得减小主体的横向宽度成为可能。
另外,由于管单元穿过控制箱的后方,所以不需要用于避开管单元的附加空间,从而能够扩大利用空间。
图14是示出了在前面板关闭的状态下开关与面板之间的关系的剖面图。
参照图2、图5以及图14,在箱体21安置在控制箱安置部分130上的状态中,开关218安置在箱体21的前部(面向前面板的部分),而开关218面向前方。
同时,选择性按压开关218的按压部302从前面板30的背面向后突出,而按压部302选择性穿过的穿过孔148形成在前部框架14内。穿过孔148被定位在维修孔143的下方。
参照图10,按压部302通过在前面板30关闭的状态中穿过穿过孔148来按压开关218。开关218用于感测前面板30关闭的状态。如果开关218受压,则开关218打开,且开关218的打开信号被传输到未示出的控制器。然后,该控制器运行集尘器和/或等离子体过滤器。
换言之,如果在前面板30未关闭的状态中输入室内单元的开机信号,则控制器不会运行集尘器和/或等离子体过滤器,而在感测到前面板30的关闭时,控制器运行集尘器和/或等离子体过滤器。
利用本实施例,由于控制箱安置部分从底架向前突出,从而可在箱体安置在控制箱安置部分上的状态中将开关定位为与穿过孔靠近。
因此,形成于前面板背面的施压部分能直接按压安置在箱体上的开关,从而能够顺畅地布置连接至开关的电线。
尽管本公开内容已参照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了特别展示和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脱离以下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对其形式和细节进行各种改变。
Claims (13)
1.一种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包括底架以及联接至所述底架的前部框架;
风扇,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内部以强制地使空气流动;
风扇马达,所述风扇马达使所述风扇旋转;
风扇容纳部分,所述风扇容纳部分容纳所述风扇的一部分,并且所述风扇容纳部分形成在所述底架处;以及
风扇马达安置部分,所述风扇马达安置在所述风扇马达安置部分上,并且所述风扇马达安置部分形成在所述底架处;
其中,容纳所述风扇的所述一部分的容纳凹槽形成在所述风扇容纳部分的一侧上,而所述风扇马达安置部分形成在所述风扇容纳部分的另一侧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其中,所述风扇马达安置部分包括支承所述风扇马达的一侧的第一支承部分、支承所述风扇马达的另一侧的第二支承部分、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承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承部分之间的的马达容纳空间,
其中,所述第一支承部分与所述风扇容纳部分的所述另一侧一体地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其中,所述风扇马达的马达轴所穿过的轴穿过孔形成在所述风扇容纳部分处,所述轴穿过孔具有被形成为非圆形的竖直横截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其中,当所述风扇马达安置在所述风扇马达安置部分上时,从所述风扇马达突出的所述马达轴的内侧部分被定位在所述轴穿过孔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其中,所述轴穿过孔包括形成在所述风扇容纳部分的中心部分中的第一孔以及从所述第一孔向外延伸的第二孔。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其中,所述马达轴的联接至所述风扇的一部分具有被形成为非圆形的横截面,而轴联接孔形成在所述风扇中,所述轴联接孔联接至所述马达轴并具有与所述马达轴对应的形状的横截面。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还包括覆盖所述风扇马达的风扇马达罩,
其中,一接合钩形成在所述风扇马达罩处,而使所述接合钩得以悬挂的悬挂部分形成于所述风扇容纳部分的所述另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还包括:控制箱,用于操作所述主体的控制部件包括在所述控制箱中;以及覆盖所述风扇马达的风扇马达罩,
其中,在所述风扇马达安置在所述风扇马达安置部分上的状态下,所述风扇马达罩使所述风扇马达的一侧的位置固定,而所述控制箱使所述风扇马达的另一侧的位置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其中,所述风扇马达安置部分包括支承所述风扇马达的一侧的第一支承部分、支承所述风扇马达的另一侧的第二支承部分、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承部分与所述第二支承部分之间的的马达容纳空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其中,覆盖安置在所述第一支承部分上的所述风扇马达的所述一侧的第一覆盖部分包括在所述风扇马达罩中,而覆盖安置在所述第二支承部分上的所述风扇马达的所述另一侧的第二覆盖部分包括在所述控制箱中。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其中所述底架包括控制箱安置部分,并且所述第二支承部分从所述控制箱安置部分向前突出。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其中,在所述风扇马达罩首先覆盖所述风扇马达之后,所述控制箱覆盖所述风扇马达,而所述风扇马达罩和所述控制箱通过单个接合构件与所述底架接合。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其中,一接合钩形成在所述风扇马达罩和所述控制箱中的任一个处,而与所述接合钩联接的挂钩形成在另一个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090085620A KR101666222B1 (ko) | 2009-09-10 | 2009-09-10 |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
KR10-2009-0085619 | 2009-09-10 | ||
KR10-2009-0085620 | 2009-09-10 | ||
KR1020090085618A KR101709345B1 (ko) | 2009-09-10 | 2009-09-10 |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
KR1020090085619A KR101666221B1 (ko) | 2009-09-10 | 2009-09-10 |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
KR10-2009-0085618 | 2009-09-1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22776A true CN102022776A (zh) | 2011-04-20 |
CN102022776B CN102022776B (zh) | 2013-08-21 |
Family
ID=43382454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2604626A Active CN102022775B (zh) | 2009-09-10 | 2009-12-15 | 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 |
CN200910260470.0A Active CN102022777B (zh) | 2009-09-10 | 2009-12-15 | 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 |
CN2009102604630A Active CN102022776B (zh) | 2009-09-10 | 2009-12-15 | 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2604626A Active CN102022775B (zh) | 2009-09-10 | 2009-12-15 | 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 |
CN200910260470.0A Active CN102022777B (zh) | 2009-09-10 | 2009-12-15 | 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EP (3) | EP2299190B1 (zh) |
CN (3) | CN10202277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908731B2 (ja) * | 2012-01-17 | 2016-04-26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5975021B2 (ja) * | 2013-12-25 | 2016-08-23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JP6532658B2 (ja) * | 2014-08-01 | 2019-06-19 |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室内機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機 |
CN104764090B (zh) * | 2015-03-10 | 2018-03-09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DE102015207977A1 (de) | 2015-04-30 | 2016-11-03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Verfahren zur Übermittlung einer verkehrsrelevanten Information und kooperatives Fahrzeug |
US10663180B2 (en) * | 2016-02-08 | 2020-05-2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Indoor unit for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CN106016473A (zh) * | 2016-07-12 | 2016-10-12 | 宁波奥克斯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底壳组件 |
WO2018025302A1 (ja) * | 2016-08-01 | 2018-02-0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JP2018136087A (ja) * | 2017-02-22 | 2018-08-30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モータ押さえ機構、空気調和機 |
CN108800497B (zh) * | 2017-04-26 | 2021-02-1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JP2018197626A (ja) * | 2017-05-24 | 2018-12-13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EP3795919B1 (en) * | 2018-05-16 | 2023-08-0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Indoor unit of air-conditioning device and air-conditioning device |
CN108592374B (zh) * | 2018-05-24 | 2023-07-1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支撑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CN109945462B (zh) * | 2019-04-22 | 2024-07-02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机盖、底座及空调器 |
CN111853931A (zh) * | 2019-04-26 | 2020-10-30 | 伊莱克斯家用电器股份公司 | 具有检修面板的空气调节器 |
JP7265628B2 (ja) * | 2019-06-21 | 2023-04-26 |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JP7048899B2 (ja) * | 2019-09-25 | 2022-04-0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7048900B2 (ja) * | 2019-09-30 | 2022-04-0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室内機 |
JP6974760B2 (ja) * | 2019-11-29 | 2021-12-01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モータ組立体、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
CN214581638U (zh) * | 2021-02-07 | 2021-11-02 | 深圳市安拓浦科技有限公司 | 壁挂式空气净化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112944A (ja) * | 1995-10-17 | 1997-05-0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空気調和機のモーター取り付け装置 |
JPH10318555A (ja) * | 1997-05-20 | 1998-12-04 | Fujitsu General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3891005B2 (ja) | 2002-02-26 | 2007-03-07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
JP3854181B2 (ja) * | 2002-03-27 | 2006-12-06 | 株式会社コロナ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
JP3731070B2 (ja) * | 2002-11-14 | 2006-01-05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の組立方法 |
JP2005106397A (ja) * | 2003-09-30 | 2005-04-21 | Daikin Ind Ltd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
WO2005033589A1 (en) * | 2003-10-09 | 2005-04-14 | Lg Electronics Ltd. | Indoor unit in air conditioner |
JP2007127344A (ja) * | 2005-11-04 | 2007-05-24 | Fujitsu General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4023505B2 (ja) * | 2006-02-03 | 2007-12-19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4813915B2 (ja) * | 2006-02-09 | 2011-11-09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4952173B2 (ja) * | 2006-09-29 | 2012-06-13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室内機 |
-
2009
- 2009-11-16 EP EP09252622.7A patent/EP2299190B1/en active Active
- 2009-11-16 EP EP09252632.6A patent/EP2299192B1/en active Active
- 2009-11-16 EP EP09252631A patent/EP2299191A3/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9-12-15 CN CN2009102604626A patent/CN102022775B/zh active Active
- 2009-12-15 CN CN200910260470.0A patent/CN102022777B/zh active Active
- 2009-12-15 CN CN2009102604630A patent/CN102022776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299190A3 (en) | 2012-05-02 |
EP2299191A3 (en) | 2012-05-02 |
CN102022775B (zh) | 2013-09-04 |
CN102022775A (zh) | 2011-04-20 |
CN102022777A (zh) | 2011-04-20 |
EP2299192A3 (en) | 2012-05-02 |
EP2299191A2 (en) | 2011-03-23 |
EP2299192B1 (en) | 2017-10-04 |
CN102022777B (zh) | 2014-03-12 |
EP2299190B1 (en) | 2017-09-13 |
CN102022776B (zh) | 2013-08-21 |
EP2299192A2 (en) | 2011-03-23 |
EP2299190A2 (en) | 2011-03-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22776B (zh) | 空气调节器的室内单元 | |
JP5103251B2 (ja) | 天井埋め込み型熱源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 |
CN103134106A (zh) | 分体壁挂式空调器的室内机 | |
CN102032657B (zh) | 立式空调机 | |
KR20050014293A (ko) |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 |
KR20070073163A (ko) |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 |
KR20070066393A (ko) | 천장덕트형 공기조화기 실내기의 하우징 | |
CN103429966A (zh) | 空调机 | |
KR20060122291A (ko) | 공기조화기 | |
KR100873649B1 (ko) |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 |
KR100732040B1 (ko) |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 |
KR101666222B1 (ko) |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 |
KR20110027508A (ko) |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 |
CN101086353A (zh) | 窗式空调器的前面格栅装配结构 | |
JP7396874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2002340357A (ja) | 空気調和機 | |
KR100728672B1 (ko) | 공기조화기의 응축수 배수 구조 | |
JP2011058777A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
JP5348967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KR20080010979A (ko) | 공기조화기의 외기도입장치 | |
KR20070075509A (ko) |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 |
JPH05141697A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100513917C (zh) | 空气调节器 | |
CN101581480B (zh) | 空调器的室内机 | |
CN100513899C (zh) | 空气调节器的导向部件安装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