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06207B - 电话装置和电话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话装置和电话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006207B CN102006207B CN201010268827.2A CN201010268827A CN102006207B CN 102006207 B CN102006207 B CN 102006207B CN 201010268827 A CN201010268827 A CN 201010268827A CN 102006207 B CN102006207 B CN 10200620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ccess point
- telephone device
- communicator
- device body
- communic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4—Spectrum shar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different network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2—Selection of wireless resources by user or termi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话装置和电话通信系统。该电话装置可以被构造为与接入点相连接,该接入点能够通过使用包括第一带宽的特定带宽来与终端装置无线地进行通信。该电话装置可以包括:第一通信单元,该第一通信单元被构造为通过使用第一带宽来与通话装置无线地进行通信;以及第二通信单元,该第二通信单元被构造为与接入点进行通信。第二通信单元可以构造为,在通话装置和第一通信单元之间开始特定无线通信的特定情况下,将第一指令发送到接入点,使得接入点使用第一带宽之外的带宽。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09年8月2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9-198043的优先权,其内容在此通过引用并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涉及电话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包括终端装置(家用终端)、接入点以及电话装置的家庭网络系统(例如,JP2005098560A)。接入点与终端装置无线地进行通信。接入点和电话装置被整体地构造。
发明内容
当电话装置(母机)要与无绳通话装置(无绳通话器)无线地进行通信时,下面的事件可能发生。具体地,在通话装置和电话装置之间的无线通信所使用的带宽可能与在接入点和终端装置之间的无线通信所使用的带宽重叠。如果上述两个带宽重叠,则上述两个无线通信之间的无线电波将彼此干扰,并且可能在通话装置中引起诸如生成噪声的不便。特别是,对于常规系统,接入点和电话装置被整体地构造,并且接入点和电话装置被布置得彼此邻近。如果接入点和电话装置被布置得彼此邻近,则有可能在上述两个无线通信的无线电波中发生干扰。本说明书提供了一种技术,该技术能够抑制在多个无线通信之间的无线电波干扰。
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的一个方面是一种电话装置。该电话装置可以被构造为与接入点相连接,该接入点能够通过使用包括第一带宽的特定带宽来与终端装置无线地进行通信。电话装置可以包括第一通信单元,该第一通信单元被构造为通过使用第一带宽来与通话装置无线地进行通信;以及第二通信单元,该第二通信单元被构造为与接入点进行通信。该第二通信单元可以被构造为,在通话装置和第一通信单元之间开始特定无线通信的特定情况下,将第一指令发送到接入点,使得接入点使用第一带宽之外的带宽。
根据上述构造,当在通话装置和第一通信单元之间将要开始进行特定无线通信时,能够限制接入点将要使用的带宽。因此,能够防止在通话装置和第一通信单元之间进行的上述特定无线通信的带宽与在接入点和终端装置之间进行的无线通信的带宽重叠。因此,能够防止在通话装置和第一通信单元之间进行的上述特定无线通信的无线电波与在接入点和终端装置之间进行的无线通信的无线电波发生干扰。
对于上述电话装置,特定带宽可以包括第一带宽和不同于第一带宽的第二带宽。第一指令可以是用于禁止接入点使用第一带宽的指令。
上述电话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通话开始操作检测单元,该通话开始操作检测单元被构造为检测通话装置上的通话开始操作的执行。第二通信单元可以被构造为在检测到通话开始操作的执行的特定情况下,将第一指令发送到接入点。根据该构造,当通话装置执行通话开始操作时,电话装置发送上述第一指令。因此能够防止在通话装置和第一通信单元之间进行的声音数据的无线通信的无线电波与在接入点和终端装置之间进行的无线通信的无线电波发生干扰。
上述通话开始操作可以是用于将通话装置从挂机状态转换成摘机状态的操作。
对于上述电话装置,第二通信单元可以被构造为,在已经发送了第一指令之后,在通话装置和第一通信单元之间的特定无线通信已经结束的情况下,将第二指令发送到接入点,使得接入点重新使用第一带宽。根据该构造,当上述特定无线通信已经结束时,接入点能够通过重新使用包括第一带宽的上述特定带宽来与终端装置无线地进行通信。
可以将上述电话装置与接入点有线地相连接。根据该构造,由于在电话装置和接入点之间没有进行无线通信,所以能够防止这样的无线通信的无线电波与在电话装置和通话装置之间的无线通信的无线电波和/或在接入点和终端装置之间的无线通信的无线电波发生干扰。
上述特定无线通信可以包括声音数据的无线通信。第一通信单元可以被构造为在第一指令已经被发送之后开始与通话装置的声音数据的无线通信。根据该构造,在第一指令已经被发送之后,开始声音数据的无线通信。因此,能够防止在接入点和终端装置之间的无线电波与声音数据的无线通信的无线电波发生干扰。
上述电话装置可以是母机,并且上述通话装置是该母机的无绳通话器。
包括接入点和上述电话装置的电话通信系统也是新颖的和实用的。此外,接入点和电话装置可以被整体地构成。用于实现上述电话装置的计算机程序和存储该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介质也是新颖的和实用的。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电话通信系统的构造的示例;
图2示出了从接收通话请求到开始通话的顺序图;
图3示出了从发送通话请求到开始通话的顺序图;
图4示出了从通话连接状态到发送挂机通知的顺序图;以及
图5示出了从通话连接状态到接收挂机通知的顺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系统的构造)
现在参考附图来解释第一实施例。如图1中所示,电话通信系统2包括PSTN 4、电话系统8、接入点90、一般电话120以及终端装置130。电话系统8是包括电话装置本体10和通话装置50的数字无绳电话装置。电话装置本体10和通话装置50能够相互无线地进行通信。电话装置本体10和一般电话120都与PSTN 4相连接,并且能够经由PSTN4相互进行电话通信。电话装置本体10和接入点90与通信线缆6相连接并且可经由通信线缆6相互进行通信。接入点90和终端装置130能够无线地相互进行通信。
(电话装置本体10的构造)
现在解释电话装置本体10的构造。电话装置本体10经由PSTN 4与一般电话120进行电话通信。电话装置本体10包括控制器12、存储单元14、操作单元16、显示单元18、有线通信接口20、无线通信接口22以及PSTN接口24。控制器12根据存储在存储单元14中的程序36来执行处理。按照控制器12根据程序36执行处理的结果来实现第一通信单元30、第二通信单元32以及通话开始操作检测单元34的各个功能。稍后详细解释要由各个组件执行的处理。
操作单元16是由多个键构造的。用户能够通过对操作单元16进行操作来将各种类型的指令输入到电话装置本体10中。显示单元18显示各种类型的信息。将有线通信接口20与通信线缆6相连接。无线通信接口22是用于与通话装置50无线地进行通信的接口。PSTN线26与PSTN接口24相连接。PSTN线26与PSTN 4相连接。电话装置本体10能够通过使用PSTN 4经由PSTN接口24和PSTN线26来进行电话通信。用图1中的电话装置本体10内的虚线来示出接入点190,并且在稍后描述的第二实施例中使用该接入点190。
(通话装置50的构造)
现在解释通话装置50的构造。通话装置50通过与电话装置本体10无线地进行通信来经由电话装置本体10与一般电话120进行电话通信。通话装置50包括控制器52、存储单元54、操作单元56、显示单元58、扬声器60、麦克风62以及无线通信接口64。控制器52根据存储在存储单元54中的程序66来执行处理。存储单元54另外地存储电话簿68。电话簿68存储用户输入的多个电话标识信息(电话号码)。
操作单元56是由多个键构造的。用户能够通过对操作单元56进行操作来将各种类型的信息输入到通话装置50中。操作单元56包括,例如,开始通话/交谈结束键56a、数字键56b、快速拨号键56c等。显示单元58显示各种类型的信息。用户能够通过使用扬声器60和麦克风62来进行电话通信。无线通信接口64是用于与电话装置本体10无线地进行通信的接口。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使用2.4GHz的带宽(事实上可以是2.4GHz周围预定范围内的带宽)来进行在电话装置本体10和通话装置50之间的无线通信。
当没有使用通话装置50时,通话装置50处于挂机状态。为了使用通话装置50并且进行通话,要求用户将通话装置50从挂机状态转换为摘机状态。例如,通过用户操作开始通话/交谈结束键56a来将处于挂机状态中的通话装置50转换为摘机状态。通话装置50还可以被构造为能够被置于电话装置本体10上。在上述情况下,在通话装置50被置于电话装置本体10上时,通话装置50可以处于挂机状态。可以通过用户从电话装置本体10提起通话装置50来将通话装置50转换为摘机状态。同时,通过用户操作开始通话/交谈结束键56a来将处于摘机状态中的通话装置50转换为挂机状态。在通话装置50被构造为能够被置于电话装置本体10上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用户将处于摘机状态中的通话装置50置于电话装置本体10上来将通话装置50转换为挂机状态。
当用户将要用通话装置50打电话时,用户通过操作处于摘机状态中的通话装置50的数字键56b(或者通过操作快速拨号键56c)来将通话请求的目的地的电话标识信息(PSTN电话号码)输入到通话装置50中。通话装置50将输入的电话标识信息发送到电话装置本体10。电话装置本体10将通话请求发送到与电话标识信息相对应的电话装置(例如,一般电话120)。由此用户能够打电话。用户还能够通过提前输入电话标识信息,并且随后操作开始通话/交谈结束键56a,并且使通话装置50转换为摘机状态来打电话。
同时,例如,当使用一般电话120来呼叫电话系统8时,电话装置本体10接收从一般电话120发送的通话请求。在上述情况下,电话装置本体10将通话请求通知指令发送到通话装置50,使得通话装置50执行通话请求通知(例如,铃音的输出、灯发光等)。因此,通话装置50执行通话请求通知。用户例如通过操作开始通话/交谈结束键56a来使得正在执行通话请求通知的通话装置50转换为摘机状态。由此用户能够接电话。在接下来的解释中,要由通话装置50执行的上述打电话的操作和接电话的操作被统称为“通话开始操作”。
同时,当用户在使用通话装置50在电话中交谈的同时想要挂断(结束通话)时,用户通过在使用通话装置50在电话中交谈的同时操作开始通话/交谈结束键56a来使通话装置50转换为摘机状态。由此用户能够挂机。在接下来的解释中,上述挂断的操作被称为“通话结束操作”。
(接入点90的构造)
现在解释接入点90的构造。接入点90与存在于其外围的终端装置130(例如,PC等)无线地进行通信。接入点90包括控制器92、存储单元94、无线通信接口96以及有线通信接口98。控制器92根据存储在存储单元94中的程序100来执行处理。无线通信接口96是用于与终端装置130无线地进行通信的接口。在该实施例中,根据IEEE802.11n标准来进行在接入点90和终端装置130之间的无线通信。在接入点90和终端装置130之间进行的无线通信使用两种带宽:即,2.4GHz(事实上可以是2.4GHz周围预定范围内的带宽)和5.0GHz(事实上可以是5.0GHz周围预定范围内的带宽)。接入点90可以通过仅使用2.4GHz或者5.0GHz来与终端装置130无线地进行通信,或者可以通过同时使用2.4GHz和5.0GHz二者来与终端装置130无线地进行通信。在没有与通话装置50进行电话通信的状态中,接入点90同时使用2.4GHz和5.0GHz二者,并且与终端装置130无线地进行通信。当同时使用两种带宽时,与仅使用一个带宽的情况相比,在接入点90和终端装置130之间的无线通信的通信速度更快。将有线通信接口98连接到通信线缆6。电话装置本体10的有线通信接口20和接入点90的有线通信接口98经由通信线缆6相连接,并且能够有线地相互进行通信。
(要由各个装置执行的处理)
现在参考图2至图5来解释要由电话通信系统的各个装置执行的处理。首先,参考图2来解释当将通话请求从一般电话120发送到电话装置本体10时的处理。在接入点90和终端装置130之间正在进行无线通信400。通过使用2.4GHz和5.0GHz的两种带宽来进行无线通信400。一般电话120的用户将用于对电话系统8打电话的操作输入到一般电话120中。在该情况下,一般电话120将通话请求200发送到电话装置本体10。PSTN接口24经由PSTN 4和PSTN线26(参考图1)来接收从一般电话120发送的通话请求200。
当PSTN接口24接收通话请求200时,电话装置本体10的控制器12检测通话请求200(S2)。当检测到通话请求200时,电话装置本体10的第一通信单元30(参考图1)将通话请求通知指令202发送到通话装置50。由通话装置50的无线通信接口64(参考图1)来接收从电话装置本体10发送的通话请求通知指令202。
当无线通信接口64接收到通话请求通知指令202时,通话装置50的控制器52检测通话请求通知指令202(S4)。控制器52随后执行通话请求通知(S6)。例如,从扬声器60输出铃音。当进行通话请求通知时,电话系统8的用户能够获知有呼入的通话。
在执行通话请求通知时,电话系统8的用户能够执行通话开始操作206。例如,电话系统8的用户通过操作通话装置50的开始通话/交谈结束键56a来使得通话装置50转换为摘机状态。当执行通话开始操作206时,通话装置50的控制器52将通话开始操作通知208发送到电话装置本体10。由电话装置本体10的无线通信接口22(参考图1)来接收从通话装置50发送的通话开始操作通知208。
当无线通信接口22接收通话开始操作通知208时,电话装置本体10的通话开始操作检测单元34(参考图1)检测通话开始操作通知208(S8)。随后,电话装置本体10的第二通信单元32(参考图1)使用有线通信,并且将第一指令300发送到接入点90。第一指令300是用于禁止由接入点90使用2.4GHz带宽的指令。接入点90的有线通信接口98经由通信线缆6来接收第一指令300。
当有线通信接口98接收第一指令300时,接入点90的控制器92检测第一指令300(S10)。随后,控制器92执行用于禁止2.4GHz带宽的使用的处理(S12)。具体地,接入点90的控制器92将存储单元94中的预定的标记从第一值(例如,“0”)改变为第二值(例如,“1”)。在第二值作为上述预定标记被存储的状态中,控制器92不使用2.4GHz带宽。因此,禁止了2.4GHz带宽的使用。对于S12之后的处理,接入点90通过仅使用5.0GHz带宽来进行与终端装置130的无线通信402。
在将上述第一指令300发送到接入点90之后,电话装置本体10的第一通信单元30(参考图1)通过使用2.4GHz带宽来开始与通话装置50的声音数据通信210。另外,电话装置本体10的控制器12开始经由PSTN 4的与一般电话120的声音数据通信212。作为开始声音数据通信210、212的结果,开始在通话装置50和一般电话120之间的电话通信。具体地,电话装置本体10的控制器12将从通话装置50发送的声音数据转发到一般电话120,并且另外地将从一般电话120发送的声音转发到通话装置50。
现在参考图3来解释当通话装置50执行通话开始操作时的处理。如图3中所示,通过使用2.4GHz和5.0GHz两种带宽在接入点90和终端装置130之间正在进行无线通信420。电话系统8的用户操作通话装置50并且执行通话开始操作220来呼叫一般电话120。例如,电话系统8的用户首先操作通话装置50的开始通话/交谈结束键56a来使得通话装置50转换为摘机状态,并且随后操作数字键56b(或者操作快速拨号键56c)来将一般电话120的电话标识信息输入到通话装置50。其中执行通话开始操作220的通话装置50的控制器52将通过通话开始操作220输入的电话标识信息222发送到电话装置本体10。由电话装置本体10的无线通信接口22来接收从通话装置50发送的电话标识信息222。
当无线通信接口22接收到电话标识信息222时,电话装置本体10的通话开始操作检测单元34(参考图1)检测电话标识信息222(S20)。随后,电话装置本体10的第二通信单元32(参考图1)使用有线通信来将第一指令320发送到接入点90。第一指令320是与图2的第一指令300相同的指令。与图2的S10和S12一样,接入点90检测第一指令320(S22),并且执行用于禁止2.4GHz带宽的使用的处理(S24)。对于S24之后的处理,接入点90通过仅使用5.0GHz带宽来进行与终端装置130的无线通信422。
在已经将第一指令300发送到接入点90之后,电话装置本体10的控制器12经由PSTN 4将通话请求224发送到一般电话120。因此,在一般电话120中执行通话请求通知(例如,铃音的输出)。当在一般电话120中执行通话开始操作226时,电话装置本体10的控制器12开始经由PSTN 4的与一般电话120的声音数据通信228。另外,电话装置本体10的第一通信单元30(参考图1)通过使用2.4GHz带宽来开始与通话装置50的声音数据通信230。作为开始声音数据通信228、230的结果,开始在通话装置50和一般电话120之间的电话通信。
现在参考图4来解释在进行在通话装置50和一般电话120之间的电话通信的状态中在通话装置50中执行的通话结束操作时的处理。如参考图2和图3所解释的,通过使用2.4GHz带宽来在通话装置50和电话装置本体10的第一通信单元30之间进行声音数据通信240,并且经由PSTN 4在电话装置本体10和一般电话120之间进行声音数据通信242。另外,通过仅使用5.0GHz带宽来在接入点90和终端装置130之间进行无线通信440。
电话系统8的用户执行在通话装置50中的通话结束操作244。例如,电话系统8的用户操作通话装置50的操作单元56的开始通话/交谈结束键以使得将通话装置50转换为挂机状态。其中执行通话结束操作244的通话装置50的控制器52将通话结束指令246发送到电话装置本体10。由电话装置本体10的无线通信接口22来接收从通话装置50发送的通话结束指令246。
当无线通信接口22接收到通话结束指令246时,电话装置本体10的控制器12检测通话结束指令246(S30)。在该情况下,电话装置本体10的第一通信单元30结束与通话装置50进行的声音数据通信240。随后,电话装置本体10的控制器12将挂断通知248发送到一般电话120。因此,结束在电话装置本体10和一般电话120之间进行的声音数据通信242,并且结束在通话装置50和一般电话120之间进行的电话通信。随后,电话装置本体10的第二通信单元32(参考图1)使用有线通信来将第二指令340发送到接入点90。第二指令340是用于允许接入点90使用2.4GHz带宽的指令。接入点90的有线通信接口98经由通信线缆6来接收第二指令340。
接入点90的控制器92检测第二指令340(S32)。在该情况下,控制器92再次使用2.4GHz带宽来执行处理(S34)。具体地,接入点90的控制器92将存储单元94中的上述预定的标记从第二值改变为第一值。在第一值作为上述预定的标记被存储的状态中,控制器92使用2.4GHz和5.0GHz两种带宽。因此,2.4GHz带宽被再次使用。对于S34之后的处理,接入点90通过使用2.4GHz和5.0GHz两种带宽来进行与终端装置130的无线通信442。
现在参考图5来解释在进行在通话装置50和一般电话120之间的电话通信的状态下由一般电话120执行通话结束操作的情况下的处理。声音数据通信260、262以及无线通信460与图4的声音数据通信240、242以及无线通信440相同。
一般电话120的用户用一般电话120来执行通话结束操作264。在该情况下,一般电话120将挂断通知266发送到电话装置本体10。PSTN接口24经由PSTN 4和PSTN线26来接收从一般电话120发送的挂断通知266。
当PSTN接口24接收到挂断通知266时,电话装置本体10检测挂断通知266(S40)。在该情况下,电话装置本体10的第一通信单元30结束与通话装置50进行的声音数据通信260。随后,电话装置本体10的第二通信单元32(参考图1)使用有线通信来将第二指令360发送到接入点90。第二指令360是与图4的第二指令340相同的指令。与图4的S32和S34一样,接入点90的控制器92检测第二指令360(S42),并且执行用于再次使用2.4GHz带宽的处理(S44)。对于S44之后的处理,接入点90通过使用2.4GHz和5.0GHz两种带宽来进行与终端装置130的无线通信462。
以上详细解释了第一实施例。如图2和图3中所示,当电话装置本体10的通话开始检测单元34检测到通话开始操作通知208或者电话标识信息222时,电话装置本体10的第二通信单元32将第一指令300(320)发送到接入点90以禁止2.4GHz带宽的使用。因此,能够防止在通话装置50和电话装置本体10之间的声音数据通信210(230)的带宽(2.4GHz)与在接入点90和终端装置130之间进行的无线通信402(422)的带宽(5.0GHz)发生重叠。能够防止在声音数据通信210(230)和无线通信402(422)之间的无线电波的干扰。能够在使用通话装置50来进行电话通信的同时抑制噪声的生成。
另外,如图4和图5中所示,电话装置本体10的第二通信单元32将第二指令340(360)发送到接入点90,使得当结束在通话装置50和电话装置本体10的第一通信单元30之间进行的声音数据通信240(260)时,接入点90能够再次重新使用2.4GHz频带。因此,接入点能够通过同时使用2.4GHz和5.0GHz两种带宽来进行无线通信442(462)。由于声音数据通信240(260)已经结束,所以无线电波干扰将不会发生。此外,与仅使用5.0GHz带宽的情况相比,接入点90能够以更快的通信速度来进行与终端装置130的无线通信。
另外,将电话装置本体10与接入点90有线地相连接。因此,在电话装置本体10和接入点90之间的通信将不会与在电话装置本体10和通话装置50之间的无线通信的无线电波以及在接入点90和终端装置130之间的无线通信的无线电波发生干扰。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在已经将第一指令300(320)发送到接入点90之后,第一通信单元30开始与通话装置50的声音数据通信210(230)。从而在要由接入点90使用的带宽被限制为仅5.0GHz之后,开始声音数据通信210(230)。能够防止在声音数据通信210(230)和无线通信402(422)之间的无线电波的干扰。此外,接入点90能够使用2.4GHz和5.0GHz带宽来进行与终端装置130的高速无线通信,直至接收到第一指令300(320)。具体地,通过在适当的时刻限制接入点90使用的带宽,能够防止在声音数据通信210(230)和无线通信402(422)之间的无线电波的干扰,并且最佳地保持在接入点90和终端装置130之间的无线通信速度。能够通过实现防止无线电波干扰和保持最佳无线通信速度来保持令人满意的无线通信环境。
根据上述解释显然的是,电话装置本体10是“电话装置”的示例。2.4GHz和5.0GHz分别是“第一带宽”和“第二带宽”的示例。此外,2.4GHz和5.0GHz两种带宽是“特定带宽”的示例。声音数据通信210、230是“特定无线通信”的示例。顺便提及,当在该实施例中通话开始操作检测单元34检测到通话开始操作通知208(参考图2的S8)时,并且当通话开始操作检测单元34检测到电话标识信息222(参考图3的S20)时,两种情况是“在检测到通话开始操作的执行的特定情况下”的示例。电话装置本体10是“母机”的示例。通话装置50是“无绳通话器”的示例。
(第二实施例)
现在解释第二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中所示,接入点190(参考虚线指示的部分)和电话装置本体10被整体地构造。具体地,将接入点190部署在电话装置本体10的壳体(未示出)中。接入点190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接入点90相同的构造和功能。通过设置在电话装置本体10内的集线器(未示出)将电话装置本体10的接入点190和第二通信单元32以相互可通信的方式相连接。根据该实施例,接入点190的电源和电话装置本体10的电源能够被集成。在该实施例中,电话装置本体10也将第一指令和第二指令发送到接入点190。接入点190根据第一指令和第二指令来改变用于与终端装置130无线地进行通信的带宽。
以下列出了上述实施例的每一个的修改的示例。
(1)第二通信单元32可以在不同于上述实施例的每一个的时刻发送第一指令。例如,第二通信单元32可以在电话装置本体10的控制器12检测到通话请求200之后并且在电话装置本体10的第一通信单元30发送通话请求通知指令202之前的时刻将第一指令300发送到接入点90。此外,第二通信单元32可以在第一通信单元30发送通话请求通知指令202之后并且在电话装置本体10的控制器12检测到通话开始操作通知208之前的时刻将第一指令300发送到接入点90。该修改的示例也被包括在“其中第二通信单元被构造为在通话装置和第一通信单元之间开始特定无线通信的特定情况下将第一指令发送到接入点使得接入点使用第一带宽之外的带宽”的构造中。
(2)第一通信单元30还可以在电话装置本体10和一般电话120之间的不可通信状态持续预定的时间(超时)时结束与通话装置50进行的声音数据通信。
(3)可以将有线通话装置另外地连接到电话装置本体10。当用有线通话装置执行通话开始操作时,不要求第二通信单元32将第一指令发送到接入点90。
(4)电话装置本体10和接入点90可以被构造为支持相互的无线通信。
(5)在上述实施例的每一个中,通过使用2.4GHz和5.0GHz的两种带宽根据IEEE802.11n标准来进行在接入点90和终端装置130之间的无线通信。然而,要在接入点90和终端装置130之间的无线通信中使用的带宽不限于上述。例如,在接入点90和终端装置130之间的无线通信可以是能够使用2.0和5.0GHz之间的任何频带的无线通信。在该情况下,如果通话装置50和第一通信单元30将要无线地进行通信,那么第二通信单元32将第一指令发送到接入点90以禁止2.4GHz频带的使用。该修改的示例的接入点90也被包括在“接入点能够通过使用包括第一带宽的特定带宽来与终端装置无线地进行通信”的构造中。
(6)电话装置本体10是使用PSTN 4的PSTN电话装置,但是可以替代地是使用IP网络的IP电话装置。
(7)作为“通话开始操作”的“打电话的操作”可以替代地是简单地实现摘机状态的操作。
(8)电话系统8不限于上述,并且例如可以是包括电话功能和传真功能的传真装置。在该情况下,即使在基于传真功能来执行用于将由传真装置本体接收到的传真数据转发到作为无绳通话器的通话装置的操作或者用于将要从通话装置发送的传真数据发送到传真装置本体的操作时,要由接入点使用的带宽也被限制为与执行通话开始操作的情况一样。
(9)在上述实施例中的每一个中,按照控制器12根据程序36执行处理的结果来实现第一通信单元30、第二通信单元32以及通话开始操作检测单元34的各个功能。然而,可以通过诸如逻辑电路的硬件来实现所有的或部分的上述功能。
Claims (3)
1.一种电话装置,包括:
电话装置本体;
接入点,所述接入点部署在所述电话装置本体的壳体中;以及
通话装置,所述通话装置是所述电话装置本体的无绳通话器,
所述接入点和终端装置之间的无线通信是根据IEEE802.11n标准来进行的,
所述接入点和所述终端装置能够通过使用第一频带彼此通信,所述第一频带是2.4GHz,
所述接入点和所述终端装置还能够通过使用第二频带彼此通信,所述第二频带是5.0GHz,
所述电话装置被配置为经由PSTN与一般电话连接,
当所述通话装置经由所述电话装置本体与所述一般电话通信时,所述电话装置本体和所述通话装置能够通过使用所述第一频带彼此通信,
所述电话装置本体包括:
第一通信单元,所述第一通信单元被构造为通过使用所述第一频带来与所述通话装置无线地进行通信;
第二通信单元,所述第二通信单元被构造为与所述接入点进行通信;以及
通话开始操作检测单元,所述通话开始操作检测单元被构造为检测所述通话装置上的通话开始操作的执行,
其中,当所述通话开始操作的执行被检测到时,所述第二通信单元被构造为将第一指令发送到所述接入点,使得所述接入点使用所述第一频带之外的频带,并且,当在所述通话装置和所述电话装置本体之间不进行使用所述第一频带的无线通信时,所述接入点使用的频带是所述第一频带或所述第二频带,并且
所述第一通信单元被构造为在所述第一指令已经被发送到所述接入点之后开始与所述通话装置的声音数据的无线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话装置,其中
所述通话开始操作是用于将所述通话装置从挂机状态转换成摘机状态的操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话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通信单元被构造为,在已经发送了所述第一指令之后在所述通话装置和所述第一通信单元之间的所述声音数据的无线通信已经结束的情况下,将第二指令发送到所述接入点,使得所述接入点重新使用所述第一频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198043A JP5333065B2 (ja) | 2009-08-28 | 2009-08-28 | 電話装置、電話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JP2009-198043 | 2009-08-2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06207A CN102006207A (zh) | 2011-04-06 |
CN102006207B true CN102006207B (zh) | 2015-07-01 |
Family
ID=429892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268827.2A Active CN102006207B (zh) | 2009-08-28 | 2010-08-27 | 电话装置和电话通信系统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553629B2 (zh) |
EP (1) | EP2291020B1 (zh) |
JP (1) | JP5333065B2 (zh) |
CN (1) | CN10200620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055431B2 (ja) * | 2014-03-13 | 2016-12-27 | サクサ株式会社 | コードレス電話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CN112200979A (zh) * | 2020-09-28 | 2021-01-08 | 深圳市智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网络共享方法、快递柜及可读存储介质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94233A (zh) * | 2002-10-30 | 2004-05-05 | ��ʽ���綫֥ | 中继装置和通信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047175A (en) * | 1996-06-28 | 2000-04-04 | Aironet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nc.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with auxiliary receiver for selecting different channels |
WO2003061205A1 (fr) * | 2002-01-10 | 2003-07-24 | Fujitsu Limited | Systeme de communication sans fil sur courte distance utilisant un terminal mobile et dispositif de communication sans fil pour un tel systeme |
JP3838924B2 (ja) * | 2002-03-05 | 2006-10-25 | 株式会社東芝 | 無線通信装置 |
DE10245121B4 (de) * | 2002-09-27 | 2005-10-20 | Siemens Ag |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s Mobilfunksystems, Mobilfunksystem und Anpassungseinrichtung für ein Mobilfunksystem |
JP2005098560A (ja) | 2003-09-22 | 2005-04-14 | Toshiba Corp | 家庭内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アクセスポイント及び冷蔵庫 |
US7944882B2 (en) * | 2003-12-17 | 2011-05-17 | Intel Corporation | Channel access apparatus, systems, and methods |
US20060062235A1 (en) * | 2004-09-23 | 2006-03-23 | Boris Ginzburg |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modified Bluetooth® discovery and link establishment in presence of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
US7813295B2 (en) * | 2005-03-09 | 2010-10-12 | Broadcom Corporation | Co-location interference avoidance in multiple protocol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JP2006352820A (ja) * | 2005-05-19 | 2006-12-28 | Alps Electric Co Ltd | 無線通信方法及び情報処理機器 |
US20070066360A1 (en) * | 2005-09-20 | 2007-03-22 | Takeo Sato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storing different wireless modules in same apparatus |
JP4604938B2 (ja) * | 2005-09-26 | 2011-01-05 | サクサ株式会社 | 電話システム、電話制御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JP5179002B2 (ja) * | 2005-09-27 | 2013-04-10 | サクサ株式会社 | 電話システム、電話制御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JP2007116258A (ja) | 2005-10-18 | 2007-05-10 | Sharp Corp | 電波干渉回避のため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電子機器 |
JP2009526428A (ja) * | 2006-02-06 | 2009-07-16 |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 高価なフィルタの必要性を削減したwlan−gsmハイブリッド機器の同期 |
JP4407660B2 (ja) * | 2006-03-31 | 2010-02-0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及び通信制御装置 |
JP4284354B2 (ja) * | 2006-12-26 | 2009-06-24 | 株式会社東芝 | 無線通信装置 |
JP4274240B2 (ja) * | 2006-12-28 | 2009-06-0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 |
WO2009014498A1 (en) * | 2007-07-25 | 2009-01-29 | Intraco Technology Pte Ltd | A content management and delivery system |
JP4915371B2 (ja) * | 2008-03-14 | 2012-04-1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 |
-
2009
- 2009-08-28 JP JP2009198043A patent/JP5333065B2/ja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07-14 EP EP10007252A patent/EP2291020B1/en active Active
- 2010-07-26 US US12/843,655 patent/US8553629B2/en active Active
- 2010-08-27 CN CN201010268827.2A patent/CN10200620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94233A (zh) * | 2002-10-30 | 2004-05-05 | ��ʽ���綫֥ | 中继装置和通信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333065B2 (ja) | 2013-11-06 |
US8553629B2 (en) | 2013-10-08 |
EP2291020A1 (en) | 2011-03-02 |
JP2011049949A (ja) | 2011-03-10 |
US20110051653A1 (en) | 2011-03-03 |
EP2291020B1 (en) | 2012-10-31 |
CN102006207A (zh) | 2011-04-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327981B2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sing landline telephone systems to exchange information with various electronic devices | |
US7363045B2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xchanging data and audio between cellular telephones and landline telephones | |
CN1075334C (zh) | 无绳电话系统 | |
US7269444B2 (en) | Portable terminal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 |
CN113727289A (zh) | 电子设备及通话方法 | |
JP2006279586A (ja) | 携帯通信機器およびその携帯通信機器を含む通信システム | |
CN102006207B (zh) | 电话装置和电话通信系统 | |
KR100450138B1 (ko) | 이동통신단말기에 있어서 통화중 알림 기능 제공 방법 | |
US9860375B2 (en) | CTI system and CTI control method | |
KR100393603B1 (ko) | 무선 헤드셋의 재다이얼 번호 안내 방법 | |
JPH08139680A (ja) | 携帯情報通信装置 | |
JPH0946740A (ja) | 複合電話機 | |
JP3544327B2 (ja) | 通信装置 | |
KR101049110B1 (ko) | Dtmf톤을 출력하는 이동 단말기 및 이동 단말기를통해 출력되는 dtmf톤을 이용하여 전화 거는 방법 | |
JP3266227B2 (ja) | 無線電話装置 | |
US8265249B2 (en) | Changing a state of a remote switch box which connects a phone to a network | |
JP2014082563A (ja)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の電力削減方法 | |
JPH11317981A (ja) | 無線通信装置 | |
JP2002232551A (ja) | 携帯端末装置 | |
JP2006174222A (ja) | コードレス電話装置およびコードレス電話制御方法 | |
JP2001045115A (ja) |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 |
JPH07154496A (ja) | 無線通信機能付き電話機 | |
KR20050041365A (ko) | 자동 음성 호 연결이 가능한 이동통신단말기와 그 방법 | |
JPH07154500A (ja) |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 |
JP2004048086A (ja) | 通話方法及び電話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