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97192A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997192A CN101997192A CN2010102588880A CN201010258888A CN101997192A CN 101997192 A CN101997192 A CN 101997192A CN 2010102588880 A CN2010102588880 A CN 2010102588880A CN 201010258888 A CN201010258888 A CN 201010258888A CN 101997192 A CN101997192 A CN 10199719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or
- recess
- mentioned
- terminal
- hou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7—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surface mounting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4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with a single cantilevered beam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可使连接器小型化,确保端子的连接部与对应电路部的焊接连接部分的连接状态及对应电路部的电导通状态。本发明的连接器(1)中,端子(20)包括:将分别沿着收容凹部(13)的两个凹部侧面的接触腕部(21A)及卡定腕部(21B)连结所形成的U字状部(21);经过从U字状部(21)的卡定腕部(21B)延伸的过渡部(22),沿着壳体(10)的侧壁外表面朝电路基板延伸的延伸部(23);以及与延伸部(23)相连形成,连接于电路基板上的对应电路部的连接部(24),在U字状部(21)的两腕部的局部具有固定于上述凹部内表面的被固定部(21A-2)、(21B-2),且U字状部(21)的两腕部的其他部分可弹性变形,延伸部(23)与上述侧壁外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地延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于电路基板上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电连接器,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连接器。该专利文献1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是利用朝上方开口而形成用来收容对象连接器的凹部的壳体(绝缘主体)来保持多个端子的电连接器。在该壳体的凹部的中央部形成有从底壁部朝上方突出的块状的作为壁部的凸部,从上方观察,该凹部形成包围上述凸部的环状。上述多个端子以相对于上述凸部在两侧对称的姿势沿着壳体的侧壁部排列。
上述端子是维持平面通过冲裁加工形成横S字状而制成的。该端子包括:在上述凹部内沿着上述凸部的壁面延伸的接触腕部;具有跨越壳体的侧壁部的上部朝下方延伸的两个腿部的倒U字状的保持臂;在凹部内将接触腕部的下端与保持臂的一方腿部的下端连结的连结部;以及在该凹部外从保持臂的另一方腿部的下端朝外侧延伸的连接部(焊接部)。该专利文献1的电连接器在上述连接部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焊接。
在隔着上述侧壁部朝下方延伸的保持臂的两个腿部分别设置有朝该侧壁部的内表面及外表面突出的突台。端子以将侧壁部压入保持臂的两个腿部之间的方式从上方安装于壳体,保持臂夹持该侧壁部,且上述突台咬住该侧壁部的面。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案登录第3108400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经常有小型化的需求,因此,例如会采用将壳体的侧壁部的厚度尺寸缩小等措施。可是,上述专利文献1的电连接器的侧壁部被保持臂夹持,保持臂的突台压住该侧壁部的内表面及外表面两方,该侧壁部保持住该保持臂,所以,为了确保该侧壁部的强度,需要增加该侧壁部的厚度尺寸。
在保持臂上形成上述突台,且对于因该突台压住上述侧壁部而产生的来自该侧壁部的反作用力,需要确保该保持臂的强度,所以,也需要增加该保持臂的宽度尺寸。这样,由于增加壳体的侧壁部的厚度尺寸及端子的保持臂的宽度尺寸,会让电连接器大型化。
在端子的连接部焊接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的状态下,当因为对象连接器的扭转等而对电连接器施加了不经意的外力时,该外力会传递到沿着侧壁部的外表面延伸的保持臂的腿部。其结果是,该外力传递到连接部与对应电路部的焊接部分,在该连接部分可能会产生电连接不良的情形。
当将端子朝壳体安装时,在将侧壁部压入到端子的保持臂的两腿部之间时,侧壁部的面会被该两腿部的突台切削,该切削碎屑会残留于侧壁部。此外,当使用连接器时,该切削碎屑会落下附着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上,可能会对该对应电路部的电导通状态造成不好的影响。
鉴于该情形,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可使连接器小型化,确保端子的连接部与对应电路部的焊接连接部分的良好的连接状态以及对应电路部的良好的电导通状态。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包括:形成有用来收容对象连接器的收容凹部的壳体;以及被在该壳体的长轴方向上延伸的侧壁部保持的多个端子,该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是安装于电路基板上的电连接器,从上述长轴方向观察,上述壳体的收容凹部的凹部内表面具有彼此相对且朝连接器嵌合方向延伸的两个凹部侧面,上述端子包括:将分别沿着上述收容凹部的上述两个凹部侧面的两个腕部连结,形成朝该收容凹部的开口侧打开形状的U字状部;经过从该U字状部的两个腕部的一方腕部朝收容凹部的外侧延伸的过渡部,沿着壳体的侧壁外表面朝电路基板延伸的延伸部;以及与该延伸部相连形成的连接于电路基板上的对应电路部的连接部。
在该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中,本发明的特征是,在上述U字状部的两腕部的局部具有固定于收容凹部的凹部内表面的被固定部,且上述U字状部的两腕部的其他部分可弹性变形,上述延伸部与上述壳体的侧壁外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地延伸。
在本发明中,端子被分别形成于U字状部的两腕部的被固定部固定于收容凹部的凹部内表面,在该端子的延伸部与壳体的侧壁外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所以,壳体的侧壁部没有被端子夹持。因此,来自端子的压力没有施加于该侧壁部的内表面及外表面两方,降低了对该侧壁部施加的压力,所以,不需要将该侧壁部的强度保持得很高,可以缩小该侧壁部的厚度尺寸。
在本发明中,由于在延伸部与壳体的侧壁外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所以并不会像上述以往的连接器那样,端子不会夹持壳体的侧壁部。因此,不需要在端子的延伸部设置用来压住壳体的侧壁部的突台,也不需要为了确保对于来自该侧壁部的反作用力的强度而增加延伸部的宽度尺寸。这样,在本发明中,由于不需要将壳体的侧壁部的厚度尺寸、端子的宽度尺寸形成的较大,所以会使连接器小型化。
由于在端子的延伸部与壳体的侧壁外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所以,即使对电连接器施加不经意的外力,而使壳体的侧壁部朝延伸部挠曲变形,由于该侧壁部与延伸部之间具有间隙,该侧壁部不易抵接于延伸部。因此,外力不易传递到与延伸部相连形成的连接部,能充分抑制外力作用于该连接部与对应电路部的连接部分。
端子的U字状部的一方腕部与延伸部之间的间隔是在端子安装于壳体的状态下在延伸部与侧壁部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程度的距离,较该侧壁部的厚度尺寸还大。因此,当安装端子时,壳体的侧壁部不会产生接触压力而朝上述一方腕部与延伸部之间进入,所以,不会切削壳体的侧壁部而产生切削碎屑,在侧壁部的外表面也不会残留有该切削碎屑。其结果是,当使用连接器时,切削碎屑不会落下附着于电路基板上的对应电路部,能维持该对应电路部的电导通状态。
作为优选,端子的U字状部的另一方腕部的自由端位于上述收容凹部的开口侧,在靠近该自由端的位置形成有与对象连接器的端子接触的接触部,该U字状部的被固定部的位置靠近壳体的收容凹部的底部,在收容凹部的凹部内表面,该U字状部的被固定部固定于彼此相对的凹部侧面。
在端子安装于壳体的状态及电连接器与对象连接器嵌合的状态下,端子的U字状部的一方腕部的被固定部按压沿着该一方腕部延伸而形成收容凹部的凹部内表面的一部分的侧壁部的内表面时,该侧壁部经由上述被固定部而承受力,弯曲力矩作用于该侧壁部。该弯曲力矩的大小和被固定部按压侧壁部的内表面的位置与成为该侧壁部的基部的上述收容凹部的底部位置之间的距离有关。在上述腕部中,若被固定部位于靠近壳体的收容凹部的底部的位置,则上述距离较小,藉此,会减小作用于上述壳体的侧壁部的弯曲力矩,因而能减轻壳体的负担。
在端子的U字状部的另一方腕部中,接触部靠近另一方腕部的自由端,也就是位于收容凹部的开口侧,且被固定部位于收容凹部的底部侧,在该接触部与该被固定部之间形成有充分的间隔。因此,在上述另一方腕部中,能较大地确保可弹性变形的部位的长度,藉此,连接器嵌合时的该另一方腕部的弹性变形量也变大。因此,能够以足够大的接触压力使上述接触部与对象连接器的端子接触。
作为优选,端子的U字状部的两腕部的至少一方的被固定部形成为咬住收容凹部的凹部侧面的突部。这样,由于被固定部咬住收容凹部的凹部内表面,使得端子不易从壳体脱落。
在与对象连接器嵌合的状态下,通过来自该对象连接器的力,沿着端子的U字状部的一方腕部延伸而将该一方腕部的被固定部固定的壳体的侧壁部被该一方腕部按压,从而可朝延伸部弹性变形。
发明效果
如上述,在本发明中,利用形成于U字状部的两腕部的被固定部,将端子固定于收容凹部的凹部内表面,在该端子的延伸部与壳体的侧壁外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壳体的侧壁部不会在内表面及外表面两方从端子承受压力,不需要确保侧壁部有很大强度,藉此,能缩小该侧壁部的厚度尺寸。此外,不需要在延伸部设置用来按压壳体的侧壁部的突台、不需要为了确保对于来自该侧壁部的反作用力的强度而增加延伸部的宽度尺寸,藉此,可以缩小该延伸部的宽度尺寸。因此,在本发明中,可以缩小该侧壁部的厚度尺寸、端子的宽度尺寸,从而实现电连接器的小型化。
由于在端子的延伸部与壳体的侧壁部之间形成有间隙,所以,即使对连接器施加不经意的外力而使上述侧壁部朝延伸部挠曲变形,该侧壁部也不易抵接于该延伸部。因此,力不易传递到连接部与对应电路部的连接部分,能够维持该连接部分的良好的连接状态。
端子的U字状部的一方腕部与延伸部之间的间隔是在壳体安装有端子的状态下、在延伸部与侧壁部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程度的距离,当安装端子时,壳体的侧壁部不产生接触压力而进入到U字状部的一方腕部与延伸部之间,所以,侧壁部的面不会被该延伸部切削,也不会产生切削碎屑。因此,不会有该切削碎屑残留于侧壁部的外表面的情形,所以,当使用连接器时,不会有切削碎屑落下附着于电路基板上的对应电路部的情形,能维持该对应电路部的良好的电导通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连接器的组装工序的图,图2(A)是端子朝壳体安装的途中,图2(B)表示端子安装后的状态。
图3是对象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连接器的嵌合过程的图,图4(A)是连接器嵌合前,图4(B)表示连接器嵌合后的状态。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7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连接器
2:对象连接器
10:壳体
11:侧壁部
12:端壁部
13:收容凹部
20:端子
21:U字状部
21A:接触腕部
21A-1:接触突部(接触部)
21A-2:被固定部
21B:卡定腕部
21B-2:被固定部
22:过渡部
23:延伸部
24: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的连接器的组装工序的图,图2(A)是端子朝壳体安装的途中,图2(B)是将端子安装后的状态通过图1的II-II截面、即壳体的长轴方向的端子位置处的截面表示。
(以下仅称为“连接器1”)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1(以下仅称为“连接器1”)是安装于电路基板(未图示)上的连接器,包括:形成大致长方体外形的合成树脂制的壳体10;以及排列保持于该壳体10的金属板制的多个端子20。
上述壳体10具有朝上方开口的收容凹部13,能从上方将后述的对象连接器收容于该收容凹部13。上述收容凹部13被由两个侧壁部11及两个端壁部12所构成的周壁包围而形成,两个侧壁部11朝壳体10的长轴方向延伸,两个端壁部12朝相对于该长轴方向成直角的短轴方向延伸而将上述两个侧壁部11的端部彼此连结,在该收容凹部13的中央部形成有从底壁部17朝上方突出且朝上述长轴方向延伸的中央壁部14。因此,从上方观察,收容凹部13形成围绕中央壁部14的环状。
如图2(A)、图2(B)所示,从上述长轴方向(与该图的图纸成直角的方向)观察,上述收容凹部13形成相对于中央壁部14左右对称的形状。从上述长轴方向观察,左右的各个收容凹部13的凹部内表面形成U字状,该凹部内表面具有凹部底面及位于该凹部底面的两侧的凹部侧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凹部侧面之中,形成中央壁部14的壁面的面称为“凹部内侧侧面”,形成侧壁部11的壁面的面称为“凹部外侧侧面”。
如图1所示,在上述壳体10中,在壳体10的长轴方向上以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用来保持端子20的端子保持槽15。如图2(A)、图2(B)所示,从上述长轴方向观察,该端子保持槽15从呈U字状的收容凹部13的凹部内表面(凹部内侧侧面、底面及凹部外侧侧面)延伸到该收容凹部13外且延伸至侧壁部11的上表面及外表面。从上述长轴方向观察,该端子保持槽15相对于中央壁部14左右对称。
侧壁部11包括:在上述长轴方向上相邻的端子保持槽15彼此间的主侧壁部11A;以及位于该长轴方向的端子保持槽15的位置的副侧壁部11B。该副侧壁部11B通过其外表面、上表面及内表面形成上述端子保持槽15的一部分。中央壁部14包括:在上述长轴方向上相邻的端子保持槽15彼此间的主中央壁部14A;以及位于该长轴方向的端子保持槽15的位置的副中央壁部14B。
如图1所示,在壳体10的长轴方向的两端区域,形成有沿着收容凹部13的开口缘部延伸且倾斜成从收容凹部13越向上方越打开的斜面。该斜面形成为当进行连接器嵌合操作时用来将对象连接器引导到收容凹部13内的引导面16。该引导面16包括:以在上述长轴方向上倾斜的方式形成于端壁部12的范围内的引导面16A;以在壳体10的短轴方向上倾斜的方式形成于侧壁部11的范围内的引导面16B;以及连结引导面16A与引导面16B的引导面16C。
如图1所示,端子20呈两列排列于壳体10的长轴方向并保持于壳体10。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20是维持平面将金属板冲裁加工成S字状而制成的。如图2(B)所示,从上述长轴方向(与图2(B)的图纸成直角的方向)观察,该端子20被保持成以横S字状的姿势相对于中央壁部14左右对称。
该端子20包括:沿着收容凹部13的凹部内表面,朝该收容凹部13的开口侧也就是朝上方打开形状的U字状部21;沿着副侧壁部11B的外表面的延伸部23;从形成该U字状部21的两个腕部中沿着副侧壁部11B的内表面延伸的后述卡定腕部21B过渡到上述延伸部23的过渡部22;以及从上述延伸部23的下端部延伸并与电路基板上的对应电路部(未图示)焊接的连接部24。
上述过渡部22在上述副侧壁部11B的上方且位于收容凹部13的外侧、也就是在图2(B)的左右方向上朝远离副中央壁部14B的方向延伸,上述延伸部23从该过渡部22沿着上述副侧壁部11B的外表面朝电路基板(未图示)、也就是朝下方延伸。此外,上述连接部24从延伸部23的下端部朝远离上述副侧壁部11B的方向(连接器外侧)延伸,并位于上述对应电路部上。
上述U字状部21大致整体收容于端子保持槽15内,包括:沿着副中央壁部14B朝上下方向延伸的可挠曲的接触腕部21A;沿着副侧壁部11B朝上下方向延伸的卡定腕部21B;以及沿着壳体10的底壁部17延伸,并将上述接触腕部21A与卡定腕部21B的下端部彼此连结的连结部21C。
上述接触腕部21A越朝上方则在端子保持槽15内越从副中央壁部14B远离,也就是朝收容凹部13侧略微倾斜地延伸。该接触腕部21A的自由端也就是上端位于收容凹部13的开口侧,在该上端形成有朝该收容凹部13内突出的接触突部21A-1。此外,该接触腕部21A在与连结部21C交界的位置具有在图2(B)的左右方向朝副中央壁部14B侧突出的突起状的被固定部21A-2。
上述卡定腕部21B在其上端具有朝收容凹部13内突出而用来与后述的对象连接器的端子的被卡定部卡定的卡定突部21B-1,且在上下方向上靠近底壁部17的位置具有在图2(B)的左右方向上朝副侧壁部11B侧突出的突起状的被固定部21B-2。
上述延伸部23与上述U字状部21的卡定腕部21B大致平行,也就是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该延伸部23与卡定腕部21B的间隔较副侧壁部11B的厚度尺寸还大,在该延伸部23与该副侧壁部11B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上述连接部24的下缘部位于与电路基板的上表面大致相同的高度,在该下缘部与电路基板上的对应电路部焊接。
连接器1通过将多个端子20安装于壳体10的端子保持槽15内而组装。将该端子20的U字状部21通过其被固定部21A-2、21B-2从上方被压入壳体10的收容凹部13内,且将上述卡定腕部21B、过渡部22及延伸部23相对于壳体10的副侧壁部11B从上方跨越,从而将该端子20从上方安装于该壳体10。也就是说,从端子20来看的话,上述副侧壁部11B从下方进入到该端子20的卡定腕部21B与延伸部23之间。
如图2(B)所示,在壳体10的端子保持槽15内安装有端子20的状态下,该端子20的U字状部21的接触腕部21A的被固定部21A-2及卡定腕部21B的被固定部21B-2相对于收容凹部13的内表面被固定。具体来说,在收容凹部13的靠近底部的位置,上述接触腕部21A的被固定部21A-2咬住收容凹部13的凹部内侧侧面也就是副中央壁部14B的壁面,此外,上述卡定腕部21B的被固定部21B-2咬住收容凹部13的凹部外侧侧面也就是副侧壁部11B的内表面。如图2(B)所示,上述接触腕部21A在靠近该接触腕部21A的下端位置以外的部分,也就是在上下方向形成有被固定部21A-2的位置以外的部分与副中央壁部14B之间形成有间隙地延伸。因此,该接触腕部21A能在图2(B)的左右方向上弹性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上述被固定部21A-2、21B-2形成为咬住端子保持槽15的内表面也就是收容凹部13的凹部侧面的突部,所以,安装于壳体10的端子20不易从该壳体10脱落。
如上述,上述U字状部21的卡定腕部21B与延伸部23之间的间隔较壳体10的副侧壁部11B的厚度尺寸还大,所以,如图2(B)所示,在该延伸部23与该副侧壁部13B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将端子20朝壳体10安装时,上述副侧壁部11B与延伸部23之间不会产生接触压力而进入到该延伸部23与卡定腕部21B之间。其结果是,上述副侧壁部11B的外表面不会被延伸部23切削,不会产生切削碎屑,所以,也不会有该切削碎屑残留于副侧壁部11B的外表面的情形。因此,当使用连接器1时,不会有切削碎屑落下附着于电路基板上的对应电路部的情形,所以,能良好地维持该对应电路部的电导通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0具有底壁部17,所以,位于收容凹部13内的端子20的U字状部21与电路基板会被该底壁部17隔开。因此,不用担心与端子20的连结部21C产生短路,可在电路基板上的U字状部21的下方位置设置电路部,能有效地利用电路基板上的面积,且提升了电路部的设计上的自由度。而底壁部17不是一定必须的,在上述U字状部21的下方位置没有设置电路部的情况,也可不在壳体10设置底壁部17,而形成作为贯穿于上下方向的孔部的收容孔部来取代收容凹部13。
图3是与连接器1嵌合的对象连接器2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连接器1与对象连接器2的嵌合过程的端子位置处的剖视图,图4(A)表示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图4(B)表示连接器嵌合后的状态。比较图3与图4(A)则可了解,图3以将嵌合时的姿势上下翻转的状态来表示上述对象连接器2。也就是说,在图3中,上方为嵌合方向的前方。
上述对象连接器2也与连接器1同样,是安装在电路基板(未图示)上的连接器,如图3所示,包括:形成大致长方体外形的合成树脂制的壳体30;以及排列保持于该壳体30的金属制的多个端子40。以下,为了与连接器1的端子20区别而将端子40称为“对象端子40”。
壳体30形成有在图3所示的状态下朝上方(在图4(A)、图4(B)中是下方)开口的收容凹部33,以将连接器1的中央壁部14收容于该收容凹部33。该收容凹部33被由两个侧壁部31及两个端壁部32所构成的周壁围绕,两个侧壁部31朝壳体30的长轴方向延伸,两个端壁部32朝相对于该长轴方向成直角的短轴方向延伸并将两个侧壁部31的端部彼此连结。该壳体30的周壁形成适合连接器1的收容凹部13的形状。在连接器嵌合时,该周壁以该连接器1的长轴方向与对象连接器2的长轴方向一致的姿势而嵌入上述收容凹部13内。
对象端子40是通过使带状的金属板在板厚方向弯曲而形成的,通过与壳体30一体模塑成形,而在图4(A)、图4(B)中形成左右对称且在该壳体30的长轴方向上隔着间隔排列保持于两侧壁部31。如图4(A)、图4(B)所示,该对象端子40包括:沿着侧壁部31的外表面、下表面及内表面而呈U字状延伸的嵌入部41;从嵌入部41的两个腕部中位于收容凹部33侧的对应接触腕部41C的上部延伸,在图4(A)、图4(B)的左右方向上朝远离收容凹部33的方向(连接器外侧)弯曲的弯曲部42;以及与该弯曲部42相连并从侧壁部31朝连接器外侧突出的连接部43。
如图4(A)、图4(B)所示,对象端子40通过嵌入部41及弯曲部42与壳体30的一体成形而被保持于该壳体30,嵌入部41的与侧壁部31相反一侧的面及连接部43整面从壳体30露出。
上述嵌入部41包括:在图4(A)中位于侧壁部31的靠近连接器外侧处,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被卡定腕部41A;与该被卡定腕部41A的下端部相连,朝收容凹部33侧弯曲而延伸的过渡部41B;以及与该过渡部41B相连而在靠近收容凹部33的位置朝上方延伸的对应接触腕部41C。上述被卡定腕部41A在靠近上端位置(图3的靠近下端位置)的露出面,通过冲压加工形成有被卡定凹部41A-1。如后述,该被卡定凹部41A-1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在连接器嵌合方向(图4(A)、图4(B)的上下方向)上与连接器1的端子20的卡定突部21B-1卡定。上述对应接触腕部41C的朝收容凹部33侧露出的面是覆盖整个区域的平坦面,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通过该露出面与连接器1的接触突部21A-1接触。而对应接触部41C不一定要覆盖整个区域形成平坦面,例如也可在与接触突部21A-1的接触位置形成凹部。
如图4(A)所示,该图的左右方向上的上述被卡定腕部41A的露出面与该对应接触腕部41C的露出面之间的距离R比该方向上的连接器1的端子20的接触突部21A-1与卡定突部21B-1之间的距离S还大。
上述连接部43的上表面(图3的下表面)位于与壳体30的上表面(图3的下表面)大致相同的高度,以将该连接部43的上表面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未图示)焊接。
以下,参照图4(A)、图4(B)对连接器1与对象连接器2的嵌合动作加以说明。
首先,将连接器1及对象连接器2分别焊接于对应的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对应电路部而安装于该电路基板。接着,如图4(A)所示,在连接器1的上方,移动对象连接器2至正规位置,以使对象连接器2的周壁与连接器1的收容凹部13在上下方向相对,并使对象连接器2的收容凹部33与该连接器1的中央壁部14在上下方向相对。
接着,将对象连接器2朝下方移动,使该对象连接器2与连接器1嵌合。具体来说,将对象连接器2的周壁从上方嵌入到连接器1的收容凹部13,并将连接器1的中央壁部14从下方嵌入到对象连接器2的收容凹部33。假设在图4(A)所示的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下,即使连接器1和对象连接器2的位置略微偏移上述正规位置,对象连接器2的周壁的下缘部也能抵接于连接器1的壳体10的引导面16,从而在该壳体10的长轴方向及短轴方向上引导,将对象连接器2引导至可嵌合的位置。
当开始将对象连接器2的周壁朝连接器1的收容凹部13嵌入时,对象连接器2的端子40的嵌入部41抵接于连接器1的端子20的接触突部21A-1及卡定突部21B-1之后,一边将该接触突部21A-1与卡定突部21B-1之间挤开一边进入收容凹部13内。具体来说,对象连接器2的上述嵌入部41的对应接触腕部41C使连接器1的上述接触突部21A-1弹性变形成朝端子保持槽15内靠近副中央壁部14B。此外,上述嵌入部41的被卡定腕部41A将连接器1的上述卡定突部21B-1朝副侧壁部11B按压而使其朝该方向略微弹性变形。此外,在与上述对象连接器2的周壁开始嵌入的大致同时,开始将连接器1的中央壁部14朝该对象连接器2的收容凹部33嵌入。
进行对象连接器2的嵌入,如图4(B)所示,通过使连接器1的中央壁部14的上表面抵接于对象连接器2的收容凹部33的底面、也就是抵接于上侧内表面,从而完成连接器嵌合。
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端子20的接触突部21A-1被对象端子40的对应接触腕部41C按压而朝端子保持槽15内弹性变形,从而维持与该对应接触腕部41C以规定的接触压力而接触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突部21A-1位于该接触腕部21A的上端,被固定部21A-2位于靠近该接触腕部21A的下端,在该接触突部21A-1与该被固定部21A-2之间形成有足够的间隔。因此,在上述接触腕部21A确保有很大的可弹性变形的部位的长度(腕长),所以,连接器嵌合状态下的该接触突部21A-1的弹性变形量也变大。其结果是,能够以足够大小的接触压力使上述接触突部21A-1与对象端子40的对应接触腕部41C接触。
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如图4(B)所示,连接器1的端子20的卡定突部21B-1在连接器嵌合方向(上下方向)上与对象端子40的被卡定凹部41A-1卡定而起到锁定功能。藉此,能防止不经意的外力造成的连接器彼此脱落。上述卡定突部21B-1也可用作与对象端子电连接的接触部。
上述卡定突部21B-1与被卡定凹部41A-1以接触压力而接触,该卡定突部21B-1从该被卡定凹部41A-1所承受的朝连接器外侧的力,从端子20的卡定腕部21B的被固定部21B-2朝壳体10的副侧壁部11B传递。如图4(B)所示,承受上述力的该副侧壁部11B朝连接器外侧、也就是朝向延伸部23略微弹性变形。
如图4(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连接器嵌合前,在端子20的延伸部23与该副侧壁部11B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足够的间隙,所以,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当副侧壁部11B朝延伸部23弹性变形时,如图4(B)所示,虽然上述间隙变小,但该副侧壁部11B不会抵接于延伸部23。因此,上述力不会传递到延伸部23,所以,力也不会作用于连接部24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的焊接部分。其结果是,在连接器嵌合前,在上述焊接部分不会产生损伤,能维持该焊接部分的良好连接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即使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仍能维持在壳体10的副侧壁部11B与端子20的延伸部23之间形成有间隙的状态。因此,即使因为对象连接器2的扭转等而对连接器1施加了不经意的外力,使上述副侧壁部11B朝延伸部23更加挠曲变形,由于该副侧壁部11B没有抵接于延伸部23,所以上述外力不会传递到该延伸部23,或者即使抵接着,其抵接的程度也非常小,传递到延伸部23的上述外力也很小。其结果是,外力不会作用于连接部24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的焊接部分,或者即使有作用其外力也很小,所以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在上述焊接部分不会产生损伤,能维持该焊接部分的良好连接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定腕部21B的被固定部21B-2位于靠近下端的位置,也就是位于靠近收容凹部13的底部的位置,所以,被固定部21B-2按压副侧壁部11B的位置与上述收容凹部13的底部位置之间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很小。该距离变小的部分能减小作用于上述副侧壁部11B的弯曲力矩,所以能减轻壳体10的负担。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端子20的延伸部23与壳体10的副侧壁部11B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该副侧壁部11B不被端子20夹持。因此,来自端子20的压力不会施加于该副侧壁部11B的内表面及外表面两方,所以,与类似以往的连接器利用端子按压壳体的侧壁部的内表面及外表面两方的情况加以比较,能降低对该副侧壁部11B施加的压力。因此,通过降低该压力,则变得不需要确保有很高的该副侧壁部11B的强度,从而能缩小该副侧壁部11B的厚度尺寸。
在本实施方式中,不需要在该延伸部23设置用来按压副侧壁部11B的突台,不需要为了确保对于来自该副侧壁部11B的反作用力的强度而加大延伸部23的宽度尺寸。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不需要将上述壳体10的副侧壁部11B的厚度尺寸、上述端子20的延伸部23的宽度尺寸形成得较大,所以可以将连接器1小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在壳体的收容凹部的中央具有中央壁部而当从端子排列方向观察时相对于该中央壁部对称的方式的连接器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可应用本发明的方式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将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应用于以在该连接器的短轴方向中央分割为两个中的一方形成这样方式的连接器,也就是说在壳体的收容凹部内没有形成中央壁部,端子呈一列而排列于壳体的长轴方向,被该壳体保持这样的方式的连接器。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上述卡定突部21B-1与被卡定凹部41A-1以接触压力而接触,但是不一定要这样以接触压力而接触。也就是说,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只要卡定突部21B-1进入被卡定凹部41A-1内,在连接器嵌合方向上与该被卡定凹部41A-1卡定,例如,也可使被卡定凹部41A-1与卡定突部21B-1没有产生接触压力地接触,或者没有接触也可以。在该情况下,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只要不经意的外力不作用于对象连接器2,则卡定突部21B-1就不会受到从被卡定突部41A-1朝连接器外侧的力,所以,副侧壁部11B几乎不会朝延伸部侧弹性变形。
(第二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在端子的卡定腕部的被固定部没有形成突起状方面与卡定腕部的被固定部形成突起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不同。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结构相同,所以相同的部分则用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符号上加100的符号,而省略说明,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为中心来说明。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1的剖视图。如图5所示,卡定腕部121B与副侧壁部111B的内表面(凹部外侧侧面)相对,且其朝上下方向延伸的缘部形成直线状,该缘部的下半部形成为与上述凹部外侧侧面以接触压力而接触的被固定部121B-2。因此,上述连接器101通过接触腕部121A的被固定部121A-2和卡定腕部121B的被固定部121B-2而被保持在端子保持槽115内。
(第三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在端子的接触腕部的被固定部没有形成突起状方面与接触腕部的被固定部形成突起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结构不同。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结构相同,所以,相同的部分则用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符号上加200的符号表示,而省略说明,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为中心来说明。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01的剖视图。如图6所示,接触腕部221A的与副中央壁部214B的壁面(凹部内侧侧面)相对的缘部的下半部平滑地凸状弯曲,该下半部形成为与上述凹部内侧侧面以接触压力而接触的被固定部221A-2。因此,上述连接器201通过接触腕部221A的被固定部221A-2和卡定腕部221B的被固定部221B-2而被保持在端子保持槽215内。
(第四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在将带状的金属板在板厚方向进行弯曲加工来形成端子方面与维持平面对金属板进行冲裁加工来形成端子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结构不同。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结构相同,所以,相同的部分则用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符号上加300的符号表示,而省略说明,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为中心来说明。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301的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端子320是通过将带状的金属板在板厚方向弯曲加工成横S字状所形成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20同样,包括U字状部321、过渡部322、延伸部323及连接部324。
上述端子320的U字状部321的接触腕部321A的自由端、也就是上端侧部分弯曲成朝收容凹部313侧突出,该弯曲的部分形成接触部321A-1。此外,接触腕部321A在靠近其下端的位置、也就是在靠近收容凹部313的底部的位置具有朝副中央壁部314B突出的被固定部321A-2。该被固定部321A-2是通过对接触腕部321A的板面进行压纹加工所形成的,如图7所示,该被固定部321A-2咬住副中央壁部314B的壁面、也就是凹部内侧侧面。
在上述U字状部321中沿着副侧壁部311B延伸的腕部、也就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卡定腕部21B对应的弹压腕部321B没有形成突起状的卡定突部及被固定部这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上述卡定腕部21B不同。具体来说,弹压腕部321B越朝上方越远离副侧壁部311B,也就是朝收容凹部313侧略微倾斜地延伸,在该弹压腕部321B的上端侧部分形成有朝收容凹部313凸状弯曲的弹压部321B-1,从而使该弹压部321B-1具有接触压力地与对象端子(未图示)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该弹压部321B-1与对象连接器(未图示)的端子具有接触压力的接触,来防止该对象连接器的不经意的脱落。
上述弹压腕部321B的下端侧部分朝副侧壁部311B的内表面、也就是朝凹部外侧侧面略微凸状弯曲,该凸状弯曲的部分形成为具有接触压力地与凹部外侧侧面接触的被固定部321B-2。端子320通过接触腕部321A的被固定部321A-2和上述弹压腕部321B的被固定部321B-2而被保持在端子保持槽315内。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通过上述被固定部321A-1、321B-2牢固地保持着端子320,所以,即使在对象连接器拔出时该对象连接器扭转,也能防止上述端子320从壳体310不经意的脱落。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弹压腕部的弹压部及被固定部是在板厚方向上使该弹压腕部凸状弯曲所形成的,但例如也可在该弹压部及被固定部上形成突部,该突部通过对该弹压腕部的板面进行压纹加工而形成。在该情况下,当然该弹压部的突部是朝收容凹部突出的,被固定部的突部是朝副侧壁部突出的。
Claims (4)
1.一种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包括:
形成有用来收容对象连接器的收容凹部的壳体;以及
被在该壳体的长轴方向上延伸的侧壁部保持的多个端子,
该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是安装于电路基板上的电连接器,
从上述长轴方向观察,上述壳体的收容凹部的凹部内表面具有彼此相对并朝连接器嵌合方向延伸的两个凹部侧面,
上述端子包括:
将分别沿着上述收容凹部的上述两个凹部侧面的两个腕部连结,并形成为朝该收容凹部的开口侧打开的形状的U字状部;
经过从该U字状部的两个腕部中的一方腕部朝收容凹部的外侧延伸的过渡部,沿着壳体的侧壁外表面朝电路基板延伸的延伸部;以及
与该延伸部相连形成并连接于电路基板上的对应电路部的连接部,
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U字状部的两腕部的局部具有固定于收容凹部的凹部内表面的被固定部,且上述U字状部的两腕部的其他部分可弹性变形,上述延伸部以与上述壳体的侧壁外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的方式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端子的U字状部的另一方腕部的自由端位于上述收容凹部的开口侧,在靠近该自由端的位置形成有与对象连接器的端子接触的接触部,该U字状部的被固定部的位置靠近壳体的收容凹部的底部,在收容凹部的凹部内表面,该U字状部的被固定部固定于彼此相对的凹部侧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端子的U字状部的两腕部的至少一方的被固定部形成为咬住收容凹部的凹部侧面的突部。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与对象连接器嵌合的状态下,通过来自该对象连接器的力,沿着端子的U字状部的一方腕部延伸并将该一方腕部的被固定部固定的壳体的侧壁部被该一方腕部按压,从而可朝延伸部弹性变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189151A JP4911735B2 (ja) | 2009-08-18 | 2009-08-18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JP2009-189151 | 2009-08-1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97192A true CN101997192A (zh) | 2011-03-30 |
CN101997192B CN101997192B (zh) | 2014-06-11 |
Family
ID=436057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258888.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97192B (zh) | 2009-08-18 | 2010-08-16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182272B2 (zh) |
JP (1) | JP4911735B2 (zh) |
KR (1) | KR101464021B1 (zh) |
CN (1) | CN101997192B (zh) |
TW (1) | TWI458180B (zh) |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56699A (zh) * | 2011-06-29 | 2013-01-02 |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 连接器 |
CN103199358A (zh) * | 2012-01-09 | 2013-07-10 | 苏州中兴联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组件及其组合端子 |
CN103972705A (zh) * | 2013-01-29 | 2014-08-06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N104253337A (zh) * | 2013-06-25 | 2014-12-31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以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件及插口件 |
CN104253325A (zh) * | 2013-06-25 | 2014-12-31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以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件及插口件 |
CN105610005A (zh) * | 2014-11-14 | 2016-05-25 |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 基板连接用电连接器和基板连接用电连接器装置 |
CN106560955A (zh) * | 2015-10-01 | 2017-04-12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N107799932A (zh) * | 2016-08-29 | 2018-03-13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CN109103697A (zh) * | 2018-08-06 | 2018-12-28 | 唐虞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插座连接器及电连接器总成 |
TWI744577B (zh) * | 2018-01-31 | 2021-11-01 | 日商廣瀨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 連接器及連接器系統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858239B2 (en) * | 2012-06-19 | 2014-10-14 |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for blind mating for board to board use |
JP5700026B2 (ja) | 2012-11-28 | 2015-04-15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電装品機器の端子装置 |
JP6537890B2 (ja) * | 2014-09-26 | 2019-07-03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6513509B2 (ja) * | 2015-07-01 | 2019-05-15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 |
DE102016009841A1 (de) * | 2016-08-16 | 2018-02-22 | Tdk-Micronas Gmbh | Kontaktiervorrichtung |
CN107437688B (zh) * | 2017-07-10 | 2019-06-18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JP7142425B2 (ja) * | 2017-10-23 | 2022-09-27 |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 インタポーザ組立体 |
CN209822934U (zh) * | 2019-03-28 | 2019-12-20 | 东莞富强电子有限公司 | 弹片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55856A (ja) * | 1996-08-08 | 1998-02-24 | Hirose Electric Co Ltd | フローティング電気コネクタ |
US20090029572A1 (en) * | 2007-07-25 | 2009-01-29 | Hirose Electric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512333Y2 (ja) * | 1990-02-23 | 1996-10-02 | 富彌 吉松 | ロ―タリ―式吸殻処理装置 |
JPH09213432A (ja) * | 1996-02-05 | 1997-08-15 | Amp Japan Ltd |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それに使用される電気コネクタ |
US6394833B1 (en) * | 2001-04-25 | 2002-05-28 | Miraco, Inc. | Flat flexible cable connector |
TWI275206B (en) | 2004-03-09 | 2007-03-0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
JP2006185851A (ja) | 2004-12-28 | 2006-07-13 | Taiko Denki Co Ltd | コネクタの端子構造 |
JP4526428B2 (ja) * | 2005-04-18 | 2010-08-18 |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
JP2007035291A (ja) * | 2005-07-22 | 2007-02-08 | Hirose Electric Co Ltd | 電気コネクタ |
JP4545062B2 (ja) * | 2005-08-03 | 2010-09-15 |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
JP4207952B2 (ja) * | 2005-12-15 | 2009-01-14 |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2007328961A (ja) * | 2006-06-06 | 2007-12-20 | Kyocera Elco Corp | コネクタ装置 |
JP4574692B2 (ja) * | 2008-02-29 | 2010-11-04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
2009
- 2009-08-18 JP JP2009189151A patent/JP491173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
- 2010-08-09 KR KR1020100076324A patent/KR101464021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0-08-16 CN CN201010258888.0A patent/CN10199719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8-17 TW TW099127453A patent/TWI458180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0-08-18 US US12/858,697 patent/US818227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55856A (ja) * | 1996-08-08 | 1998-02-24 | Hirose Electric Co Ltd | フローティング電気コネクタ |
US20090029572A1 (en) * | 2007-07-25 | 2009-01-29 | Hirose Electric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
JP2009032425A (ja) * | 2007-07-25 | 2009-02-12 | Hirose Electric Co Ltd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Cited B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56699B (zh) * | 2011-06-29 | 2014-12-10 |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 连接器 |
CN102856699A (zh) * | 2011-06-29 | 2013-01-02 |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 连接器 |
CN103199358A (zh) * | 2012-01-09 | 2013-07-10 | 苏州中兴联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组件及其组合端子 |
CN103972705A (zh) * | 2013-01-29 | 2014-08-06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N103972705B (zh) * | 2013-01-29 | 2017-04-12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N104253337A (zh) * | 2013-06-25 | 2014-12-31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以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件及插口件 |
CN104253325A (zh) * | 2013-06-25 | 2014-12-31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以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件及插口件 |
CN104253325B (zh) * | 2013-06-25 | 2019-10-01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连接器以及在该连接器中使用的插头件及插口件 |
CN105610005B (zh) * | 2014-11-14 | 2018-05-25 |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 基板连接用电连接器和基板连接用电连接器装置 |
CN105610005A (zh) * | 2014-11-14 | 2016-05-25 |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 基板连接用电连接器和基板连接用电连接器装置 |
CN106560955A (zh) * | 2015-10-01 | 2017-04-12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N106560955B (zh) * | 2015-10-01 | 2019-04-30 |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N107799932A (zh) * | 2016-08-29 | 2018-03-13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CN107799932B (zh) * | 2016-08-29 | 2021-01-15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TWI744577B (zh) * | 2018-01-31 | 2021-11-01 | 日商廣瀨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 連接器及連接器系統 |
CN109103697A (zh) * | 2018-08-06 | 2018-12-28 | 唐虞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插座连接器及电连接器总成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10045708A1 (en) | 2011-02-24 |
JP4911735B2 (ja) | 2012-04-04 |
KR101464021B1 (ko) | 2014-11-20 |
KR20110020727A (ko) | 2011-03-03 |
TW201108518A (en) | 2011-03-01 |
JP2011040342A (ja) | 2011-02-24 |
CN101997192B (zh) | 2014-06-11 |
US8182272B2 (en) | 2012-05-22 |
TWI458180B (zh) | 2014-10-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97192B (zh)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
US10062995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KR102178226B1 (ko) | 회로 기판용 전기 커넥터 | |
CN101752713B (zh) | 电连接器 | |
CN101521325B (zh) | 电连接器 | |
US6699048B2 (en) | High density connector | |
JP4207952B2 (ja) | コネクタ | |
US9033722B2 (en) | Electric connection terminal and connector including the same | |
CN104241951A (zh) | 带引导零件的电连接器 | |
US9033743B2 (en) | Electric connection terminal and connector including the same | |
KR100556571B1 (ko) | 커넥터 | |
CN105514687B (zh) | 电连接器组装体以及插座式连接器 | |
JP6851937B2 (ja)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EP3796480B1 (en) | Floating connector | |
CN104283028A (zh) |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 |
CN1937325A (zh) | 电线连接用连接器 | |
CN103811929A (zh) | 电连接器 | |
KR102701665B1 (ko) | 회로 기판용 커넥터 장치 | |
CN102214865A (zh) | 卡连接器用弹性接触片以及具备该弹性接触片的卡连接器 | |
US6629864B2 (en) | Electrical contact for plug-in connector | |
US20050118892A1 (en) | Contact and connector utilizing the same | |
JP6978872B2 (ja)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と相手接続体との組立体 | |
CN116544689A (zh)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
EP4002605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ion structure | |
CN103066439A (zh) |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11 Termination date: 202008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