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58180B -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circuit boards - Google Patents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circuit board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58180B
TWI458180B TW099127453A TW99127453A TWI458180B TW I458180 B TWI458180 B TW I458180B TW 099127453 A TW099127453 A TW 099127453A TW 99127453 A TW99127453 A TW 99127453A TW I458180 B TWI458180 B TW I45818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side wall
terminal
housing
reces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274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08518A (en
Inventor
Tetsuya Ooi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1085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085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581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5818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7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surface mountin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4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with a single cantilevered beam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Description

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
本發明是關於安裝於電路基板上的電連接器。
作為電連接器,例如已知的專利文獻1記載的連接器。該專利文獻1的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是藉由朝上方開口而形成有用來收容對象連接器的凹部的殼體(絕緣主體),來保持複數的端子的電連接器。在該殼體的凹部的中央部,形成有從底壁部朝上方突出的塊狀的作為壁部的凸部,該凹部從上方觀察是作成包圍上述凸部的環狀。上述複數的端子是以相對於上述凸部在兩側對稱的姿勢而沿著殼體的側壁部排列。
上述端子,是維持平面藉由沖裁加工作成橫S字型。該端子,是具有:在上述凹部內沿著上述凸部的壁面延伸的接觸腕部、跨越殼體的側壁部的上部而具有朝下方延伸的兩個腳部的倒U字型的保持臂、在凹部內將接觸腕部的下端與保持臂的其中一方的腳部的下端予以連結的連結部、以及在該凹部外從保持臂的另一方的腳部的下端朝向外側延伸的連接部(焊接部)。該專利文獻1的電連接器,是在上述連接部來與電路基板的對應電路部焊接。
在隔著上述側壁部朝下方延伸的保持臂的兩個腳部,分別設置有朝向該側壁部的內面及外面突出的突刺。端子,是以將側壁部壓入到保持臂的兩個腳部之間的方式,從上方安裝於殼體,保持臂夾持該側壁部,並且上述突刺咬入於該側壁部的面。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實用新案登錄第3108400號
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經常有小型化的需求,因此,例如會採用將殼體的側壁部的厚度尺寸縮小等的措施。可是,上述專利文獻1的電連接器,藉由保持臂夾持側臂部,以保持臂的突刺壓住該側壁部的內面及外面兩方,該側壁部保持住該保持臂,所以為了確保該側壁部的強度需要加大該側壁部的厚度尺寸。
在保持臂形成上述突刺,並且對於藉由以該突刺壓住上述側壁部而產生的來自該側壁部的反作用力,需要確保該保持臂的強度,所以也需要加大該保持臂的寬度尺寸。而藉由將殼體的側壁部的厚度尺寸及該端子的保持臂的寬度尺寸加大,會讓電連接器大型化。
在端子的連接部焊接於電路基板的對應電路部的狀態,當因為對象連接器的扭動等而對電連接器施加了外力時,該外力會傳達到沿著側壁部的外面延伸的保持臂的腳部。結果,該外力傳達到連接部與對應電路部的焊接部分,該連接部可能會產生電性連接不良的情形。
當端子對殼體安裝時,當將側壁部壓入到端子的保持臂的兩腳之間時,藉由該兩腳部的突刺會切削側壁部的面,該切削碎屑會殘留於側壁部,當連接器使用時,該切削碎屑會落下附著於電路基板的對應電路部上,而對該對應電路部的電性導通狀態造成不好的影響。
鑑於該情形,本發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可讓連接器小型化,確保:端子的連接部與對應電路部的焊接連接部分的連接狀態、以及對應電路部的良好電性導通狀態。
本發明的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是具備有:形成有用來收容對象連接器的收容凹部的殼體、以及在朝該殼體的長軸方向延伸的側壁部處被保持的複數的端子;而安裝於電路基板上之電連接器,上述殼體的收容凹部,從上述長軸方向觀察,該收容凹部的凹部內面,具有互相相對向而朝連接器嵌合方向延伸的兩個凹部側面,上述端子,具有:將沿著上述收容凹部的上述兩個凹部側面的位置的兩個腕部予以連結,而形成為朝向該收容凹部的開口側開啟的形狀的U字型部、經過從該U字型部的兩個腕部的其中一方的腕部朝向收容凹部的外側延伸的過渡部,沿著殼體的側壁外面朝向電路基板延伸的延伸部、以及與該延伸部連續形成而連接於電路基板上的對應電路部的連接部。
在該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在本發明,上述U字型部的兩腕部,在其一部分具有對於收容凹部的凹部內面加以固定的被固定部,並且在另一部分可彈性移位,上述延伸部,在與上述殼體的側壁外面之間形成有間隙而延伸。
在本發明,端子,是以分別形成於U字型部的兩腕部的被固定部,而被對於收容凹部的凹部內面加以固定,該端子的延伸部,在與殼體的側壁外面之間形成有間隙,所以殼體的側壁部,沒有被端子夾持。於是,來自端子的壓力沒有施加於該側壁部的內面及外面兩方,減低了對該側壁部施加的壓力,所以藉此則不需要將該側壁部的強度保持得很高,可以縮小該側壁部的厚度尺寸。
在本發明,由於在延伸部與殼體的側壁外面之間形成有間隙,所以並不會像上述習知的連接器,端子不會夾持殼體的側壁部。於是,不需要在端子的延伸部設置用來壓住殼體的側壁部的突刺,也不需要為了確保對於來自該側壁部的反作用力的強度而加大延伸部的寬度尺寸。在本發明,由於不需要將殼體的側壁部的厚度尺寸或端子的寬度尺寸加大形成,所以藉此會讓連接器小型化。
由於在端子的延伸部與殼體的側壁外面之間形成有間隙,所以即使對電連接器施加不經意的外力,而讓殼體的側壁部朝向延伸部撓曲變形,而因為該側壁部與延伸部之間具有間隙,所以該側壁部不易抵接於延伸部。於是,外力不易傳達到與延伸部連續形成的連接部,所以能充分抑制外力作用於該連接部與對應電路部的連接部分。
端子的U字型部的其中一方的腕部與延伸部之間的間隔,是在端子安裝於殼體的狀態,在延伸部與側壁部之間形成有間隙的程度的距離,較該側壁部的厚度尺寸更大。於是,當端子安裝時,殼體的側壁部不會產生接觸壓力而朝上述其中一方的腕部與延伸部之間進入,所以不會切削殼體的側壁部而產生切削碎屑,在側壁部的外面不會殘留有該切削碎屑。結果,當連接器使用時,切削碎屑不會落下附著於電路基板上的對應電路部,所以能維持該對應電路部的電性導通狀態。
端子的U字型部,其另一方的腕部的自由端位於上述收容凹部的開口側,在靠近該自由端的位置形成有與對象連接器的端子接觸的接觸部,該U字型部的被固定部的位置靠近殼體的收容凹部的底部,在收容凹部的凹部內面對於互相相對向的凹部側面加以固定較佳。
在端子安裝於殼體的狀態以及電連接器與對象連接器嵌合的狀態,端子的U字型部的其中一方的腕部的被固定部,當按壓:沿著該其中一方的腕部延伸而將收容凹部的凹部內面的一部分形成的側壁部的內面時,該側壁部經由上述被固定部而受到力量,彎曲力矩作用於該側壁部。該彎曲力矩的大小,是根據於:被固定部按壓側壁部的內面的位置、與成為該側壁部的基部的上述收容凹部的底部位置之間的距離。在上述腕部,若被固定部位於靠近殼體的收容凹部的底部的話,則上述距離較小,藉此會讓作用於上述殼體的側壁部的彎曲力矩變小,所以能減輕殼體的負擔。
在端子的U字型部的另一方的腕部,接觸部靠近另一方的腕部的自由端,也就是位於收容凹部的開口側,並且被固定部位於收容凹部的底部側,在該接觸部與該被固定部之間形成有充分的間隔。於是,在上述另一方的腕部,確保可彈性移位的部位的長度很大,藉此,則連接器嵌合時的該另一方的腕部的彈性移位量也變大。於是,能夠具有足夠大小的接觸壓力,而使上述接觸部與對象連接器的端子接觸。
端子的U字型部的兩腕部的至少其中一方的被固定部,形成為咬入於收容凹部的凹部側面的突部較佳。藉由讓被固定部咬入於收容凹部的凹部內面,讓端子不易從殼體脫離。
在與對象連接器嵌合的狀態,藉由來自該對象連接器的力量,沿著端子的U字型部的其中一方的腕部而延伸而將該其中一方的腕部的被固定部固定的殼體的側壁部,被該其中一方的腕部按壓,而可朝向延伸部彈性移位。
如上述,在本發明,以形成於U字型部的兩腕部的被固定部,將端子對於收容凹部的凹部內面加以固定,在該端子的延伸部與殼體的側壁外面之間形成有間隙。於是,殼體的側壁部在內面及外面兩方,不會從端子施加壓力,則不需要確保側壁部有很大強度,藉此可縮小該側壁部的厚度尺寸。而不需要在延伸部設置用來按壓殼體的側壁部的突刺、或不需要為了確保對於來自該側壁部的反作用力的強度而加大延伸部的寬度尺寸,所以藉此,可以縮小該延伸部的寬度尺寸。於是,在本發明,可以將該側壁部的厚度尺寸或端子的寬度尺寸縮小而達到電連接器的小型化。
由於在端子的延伸部與殼體的側壁部之間形成有間隙,所以即使對連接器施加不經意的外力而讓上述側壁部朝向延伸部撓曲變形,該側壁部也不易抵接於該延伸部。於是,力量不易傳達到連接部與對應電路部的連接部分,所以能夠維持該連接部分的良好的連接狀態。
端子的U字型部的其中一方的腕部與延伸部之間的間隔,是在殼體安裝有端子的狀態在延伸部與側壁部之間形成有間隙的程度的距離,當端子安裝時,殼體的側壁部,不會產生接觸壓力而進入到U字型部的其中一方的腕部與延伸部之間,所以側壁部的面不會被該延伸部所切削,也不會產生切削碎屑。於是,不會有該切削碎屑殘留於側壁部的外面的情形,所以當連接器使用時,不會有切削碎屑落下附著於電路基板上的對應電路部的情形,而能維持該對應電路部的良好的電性導通狀態。
以下根據圖面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方式>
第1圖是本實施方式的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的立體圖。第2圖是第1圖的連接器的組裝步驟的顯示圖,(A)是端子朝殼體的安裝途中,(B)是將端子安裝後的狀態,藉由第1圖的II-II剖面,也就是殼體的長軸方向的在端子的位置的剖面顯示。
(以下僅稱為「連接器1」)
如第1圖所示,本發明的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1(以下僅稱為「連接器1」),是安裝於電路基板(沒有圖示)上的連接器,是具有:作成大致長方體外型的合成樹脂製的殼體10、以及排列保持於該殼體10的金屬板製的複數的端子20。
上述殼體10,具有朝上方開口的收容凹部13,在該收容凹部13是從上方收容著後述的對象連接器。上述收容凹部13,是藉由兩個側壁部11以及兩個端壁部12所構成的周壁包圍所形成,兩個側壁部11是朝殼體10的長軸方向延伸,兩個端壁部12是朝相對於該長軸方向成直角的短軸方向延伸而將該兩個側壁部11的端部彼此連結;在該收容凹部13的中央部,形成有:從底壁部17朝上方突出且朝上述長軸方向延伸的中央壁部14。於是,收容凹部13從上方觀察是作成圍繞中央壁部14的環狀。
如第2圖(A)、(B)所示,上述收容凹部13,從上述長軸方向(該圖的與紙面成直角的方向)觀察,是作成相對於中央壁部14左右對稱的形狀。左右的各個收容凹部13,從上述長軸方向觀察該凹部內面作成U字型,該凹部內面具有:凹部底面及位於該凹部底面的兩側的凹部側面。在本實施方式,兩個凹部側面之中,作為中央壁部14的壁面的面稱為「凹部內側側面」,作為側壁部11的壁面的面稱為「凹部外側側面」。
在上述殼體10,如第1圖所示,在殼體10的長軸方向以預定間隔形成有複數個用來保持端子20的端子保持溝15。該端子保持溝15,如第2圖(A)、(B)所示,形成為:從上述長軸方向觀察從作為U字型的收容凹部13的凹部內面(凹部內側側面、底面及凹部外側側面),延伸至該收容凹部13外且側壁部11的上面及外面。該端子保持溝15是作成從上述長軸方向觀察相對於中央壁部14左右對稱。
側壁部11,是具有:在上述長軸方向鄰接的端子保持溝15彼此間的主側壁部11A、及該長軸方向的端子保持溝15的位置的副側壁部11B。該副側壁部11B,藉由其外面、上面及內面形成上述端子保持溝15的一部分。中央壁部14,具有:在上述長軸方向鄰接的端子保持溝15彼此間的主中央壁部14A、以及該長軸方向的端子保持溝15的位置的副中央壁部14B。
如第1圖所示,在殼體10的長軸方向的兩端區域,形成有:沿著收容凹部13的開口緣部延伸,而傾斜成從收容凹部13越向上方越擴展的斜面。該斜面,作成:當進行連接器嵌合操作時用來將對象連接器導引到收容凹部13內的導引面16。該導引面16是具有:以在上述長軸方向傾斜的方式形成於端壁部12的範圍的導引面16A、以在殼體10的短軸方向傾斜的方式形成於側壁部11的範圍的導引面16B、以及將兩者連結的導引面16C。
端子20,如第1圖所示,作成兩列排列於殼體10的長軸方向而保持於殼體10。在本實施方式,端子20,維持平面將金屬板沖裁加工作成S字型。如第2圖(B)所示,該端子20,以作成橫S字型的姿勢,當從上述長軸方向(與第2圖(B)的紙面成直角的方向)觀察時,保持為相對於中央壁部14為左右對稱。
該端子20,具有:位於沿著收容凹部13的凹部內面,朝該收容凹部13的開口側也就是朝上方開啟的形狀的U字型部21、位於沿著副側壁部11B的外面的延伸部23、作為該U字型部21的兩個腕部之中,從沿著副側壁部11B的內面延伸的後述的卡止腕部21B過渡到上述延伸部23的過渡部22、以及從上述延伸部23的下端部延伸而與電路基板上的對應電路部(沒有圖示)焊接的連接部24。
上述過渡部22,在上述副側壁部11B的上方且在收容凹部13的外側,也就是在第2圖(B)的左右方向朝向遠離副中央壁部14B的方向延伸,上述延伸部23,從該過渡部22沿著上述副側壁部11B的外面,朝向電路基板(沒有圖示),也就是朝下方延伸。上述連接部24,從延伸部23的下端部朝遠離上述副側壁部11B的方向(連接器外側)延伸,而位於上述對應電路部上。
上述U字型部21,大致全體收容於端子保持溝15內,具有:沿著副中央壁部14B朝上下方向延伸的可撓曲的接觸腕部21A、沿著副側壁部11B朝上下方向延伸的卡止腕部21B、以及沿著殼體10的底壁部17延伸而將上述接觸腕部21A及卡止腕部21B的下端部彼此連結的連結部21C。
上述接觸腕部21A,隨著朝向上方,則在端子保持溝15內從副中央壁部14B遠離,也就是朝收容凹部13側稍微傾斜而延伸。該接觸腕部21A的自由端也就是上端是位於收容凹部13的開口側,在該上端形成有:朝向該收容凹部13內突出的接觸突部21A-1。而該接觸腕部21A,在與連結部21C交界的位置,具有:在第2圖(B)的左右方向朝向副中央壁部14B側突出的突起狀的被固定部21A-2。
上述卡止腕部21B,在其上端具有:朝向收容凹部13內突出而用來與後述的對象連接器的端子的被卡止部卡止的卡止突部21B-1,在上下方向在靠近底壁部17的位置具有:在第2圖(B)的左右方向朝向副側壁部11B側突出的突起狀的被固定部21B-2。
上述延伸部23是與上述U字型部21的卡止腕部21B大致平行,也就是朝上下方向延伸。該延伸部23與卡止腕部21B的間隔,是較副側壁部11B的厚度尺寸更大,在該延伸部23與該副側壁部11B的外面之間,形成有間隙。上述連接部24,其下緣部的位置與電路基板的上面為大致相同高度,在該下緣部與電路基板上的對應電路部焊接。
連接器1,藉由將複數的端子20安裝於殼體10的端子保持溝15內所組裝。該端子20,是將該端子20的U字型部21以其被固定部21A-2、21B-2從上方壓入於殼體10的收容凹部13內,並且將上述卡止腕部21B、過渡部22及延伸部23相對於殼體10的副側壁部11B從上方跨越的方式,相對於該殼體10從上方安裝。也就是說,從端子20來看的話,上述副側壁部11B從下方進入到該端子20的卡止腕部21B與延伸部23之間。
如第2圖(B)所示,在殼體10的端子保持溝15內安裝有端子20的狀態,該端子20,是將U字型部21的接觸腕部21A的被固定部21A-2及卡止腕部21B的被固定部21B-2相對於收容凹部13的內面所固定。具體來說,在收容凹部13的靠近底部的位置,上述接觸腕部21A的被固定部21A-2咬入於收容凹部13的凹部內側側面也就是副中央壁部14B的壁面,以及上述卡止腕部21B的被固定部21B-2咬入於收容凹部13的凹部外側側面也就是副側壁部11B的內面。如第2圖(B)所示,上述接觸腕部21A,在靠近該接觸腕部21A的下端位置以外的部分,也就是在上下方向形成有被固定部21A-2的位置以外的部分,在與副中央壁部14B之間形成有間隙而延伸。於是,該接觸腕部21A,在第2圖(B)的左右方向可彈性移位。
在本實施方式,上述被固定部21A-2、21B-2,形成為咬入於端子保持溝15的內面也就是收容凹部13的凹部側面的突部,所以安裝於殼體10的端子20不易從該殼體10脫落。
如上述,上述U字型部21的卡止腕部21B與延伸部23之間的間隔,是較殼體10的副側壁部11B的厚度尺寸更大,所以如第2圖(B)所示,在該延伸部23與該副側壁部13B的外面之間形成有間隙。於是,在本實施方式,當端子20朝殼體10安裝時,上述副側壁部11B與延伸部23之間不會產生接觸壓力而進入到該延伸部23與卡止腕部21B之間。結果,上述副側壁部11B的外面不會被延伸部23切削,不會產生切削碎屑,所以也不會有該切削碎屑殘留於副側壁部11B的外面的情形。於是,當連接器1使用時,不會有切削碎屑落下附著於電路基板上的對應電路部的情形,所以可良好地維持該對應電路部的電性導通狀態。
在本實施方式,殼體10具有底壁部17,所以位於收容凹部13內的端子20的U字型部21與電路基板會被該底壁部17所隔開。於是,則不用擔心與端子20的連結部21C產生短路,可在電路基板上的U字型部21的下方位置設置電路部,能有效利用電路基板上的有效面積,而且提升了電路部的設計上的自由度。而底壁部17不是一定必須的,在上述U字型部21的下方位置沒有設置電路部的情況,也可不在殼體10設置底壁部17,而取代收容凹部13,形成貫穿於上下方向的作為孔部的收容孔部。
第3圖是與連接器1嵌合的對象連接器2的立體圖。第4圖,是顯示連接器1與對象連接器2的嵌合過程的在端子位置的剖面圖,(A)是顯示連接器嵌合前的狀態,(B)是顯示連接器嵌合後的狀態。比較第3圖與第4圖(A)則可了解,第3圖,是在將嵌合時的姿勢上下反轉的狀態來顯示上述對象連接器2。也就是說,在第3圖,上方為嵌合方向前方。
上述對象連接器2也與連接器1同樣地,是安裝在電路基板(沒有圖示)上的連接器,如第3圖所示,是具有:作成大致長方體外型的合成樹脂製的殼體30、以及排列保持於該殼體30的金屬製的複數的端子40。以下,為了與連接器1的端子20區別而將端子40稱為「對象端子40」。
殼體30,在第3圖所示的狀態,形成有朝上方(在第4圖(A)、(B)是下方)開口的收容凹部33,在該收容凹部33收容著連接器1的中央壁部14。該收容凹部33,是藉由以兩個側壁部31及兩個端壁部32所構成的周壁所圍繞,兩個側壁部31是朝殼體30的長軸方向延伸,兩個端壁部32是朝相對於該長軸方向成直角的短軸方向延伸而將兩個側壁部31的端部彼此連結。該殼體30的周壁是作成適合連接器1的收容凹部13的形狀。在連接器嵌合時,該周壁是以讓該連接器1的長軸方向與對象連接器2的長軸方向一致的姿勢而嵌入於上述收容凹部13內。
對象端子40,是藉由將帶狀的金屬板在板厚方向彎曲而形成,藉由與殼體30一體模塑成型,而在第4圖(A)、(B)是左右對稱且在該殼體30的長軸方向隔著間隔而排列保持於兩側壁部31。如第4圖(A)、(B)所示,該對象端子40,是具有:沿著側壁部31的外面、下面及內面而成為U字型延伸的嵌入部41、在嵌入部41的兩個腕部之中,從位於收容凹部33側的對應接觸腕部41C的上部延伸,在第4圖(A)、(B)的左右方向朝向遠離收容凹部33的方向(連接器外側)彎曲的彎曲部42、以及連續於該彎曲部42而從側壁部31朝向連接器外側突出的連接部43。
如第4圖(A)、(B)所示,對象端子40,藉由讓嵌入部41及彎曲部42與殼體30的一體成型,而被保持於該殼體30,讓嵌入部41的在側壁部31相反側的面以及連接部43全面從殼體30露出。
上述嵌入部41,具有:在第4圖(A)位於側壁部31的靠近連接器外側處,朝上下方向延伸的被卡止腕部41A、連續於該被卡止腕部41A的下端部,朝向收容凹部33側彎曲而延伸的過渡部41B、以及連續於該過渡部41B而在靠近收容凹部33的位置朝上方延伸的對應接觸腕部41C。上述被卡止腕部41A,在靠近上端位置(第3圖的靠近下端位置)的露出面,藉由沖壓加工形成有被卡止凹部41A-1。如後述,該被卡止凹部41A-1,在連接器嵌合狀態,在連接器嵌合方向(第4圖(A)、(B)的上下方向)與連接器1的端子20的卡止突部21B-1卡止。上述對應接觸腕部41C,朝向收容凹部33側露出的面是涵蓋全區域作成平坦面,在連接器嵌合狀態,以該露出面與連接器1的接觸突部21A-1接觸。而對應接觸部41C不一定要涵蓋全區域作成平坦面,例如也可在與接觸突部21A-1的接觸位置形成凹部。
如第4圖(A)所示,在該圖的左右方向的上述被卡止腕部41A的露出面與該對應接觸腕部41C的露出面之間的距離R,是大於:在該方向的連接器1的端子20的接觸突部21A-1與卡止突部21B-1之間的距離S。
上述連接部43的上面(第3圖的下面),位於與殼體30的上面(第3圖的下面)大致相同高度,將該連接部43的上面與電路基板的對應電路部(沒有圖示)焊接。
以下,參考第4圖(A)、(B)針對連接器1與對象連接器2的嵌合動作加以說明。
首先,將連接器1及對象連接器2焊接於分別對應的電路基板(沒有圖示)的對應電路部而安裝於該電路基板。接著,如第4圖(A)所示,在連接器1的上方,將對象連接器2帶到:以讓對象連接器2的周壁與連接器1的收容凹部13在上下方向相對向,以及讓對象連接器2的收容凹部33與該連接器1的中央壁部14在上下方向相對向的正規位置。
接著,將對象連接器2朝下方移動,使該對象連接器2與連接器1嵌合。具體來說,將對象連接器2的周壁從上方嵌入到連接器1的收容凹部13,並且將連接器1的中央壁部14從下方嵌入到對象連接器2的收容凹部33。假設在第4圖(A)所示的連接器嵌合前的狀態,即使連接器1與對象連接器2的位置稍微偏移上述正規位置,對象連接器2的周壁的下緣部抵接於連接器1的殼體10的導引面16,而在該殼體10的長軸方向及短軸方向被導引,將對象連接器2帶到可嵌合的位置。
當開始將對象連接器2的周壁朝連接器1的收容凹部13嵌入時,對象連接器2的端子40的嵌入部41,抵接於連接器1的端子20的接觸突部21A-1及卡止突部21B-1之後,一邊將該接觸突部21A-1與卡止突部21B-1之間擠開一邊進入於收容凹部13內。具體來說,對象連接器2的上述嵌入部41的對應接觸腕部41C使連接器1的上述接觸突部21A-1彈性移位成朝向端子保持溝15內朝副中央壁部14B接近。上述嵌入部41的被卡止腕部41A將連接器1的上述卡止突部21B-1朝向副側壁部11B按壓而使其朝該方向稍微彈性變形。在上述對象連接器2的周壁開始嵌入的大致同時,開始連接器1的中央壁部14朝該對象連接器2的收容凹部33的嵌入。
進行對象連接器2的嵌入,如第4圖(B)所示,藉由讓連接器1的中央壁部14的上面抵接於對象連接器2的收容凹部33的底面,也就是抵接於上側內面,而完成連接器嵌合。
在連接器嵌合狀態,端子20的接觸突部21A-1被對象端子40的對應接觸腕部41C按壓而朝向端子保持溝15內彈性變形,而維持與該對應接觸腕部41C具有預定的接觸壓力而接觸的狀態。在本實施方式,接觸突部21A-1位於該接觸腕部21A的上端,被固定部21A-2位於靠近該接觸腕部21A的下端,在該接觸突部21A-1與該被固定部21A-2之間形成足夠的間隔。於是,在上述接觸腕部21A確保有很大的可彈性變形的部位的長度(腕長),所以藉此,連接器嵌合狀態的該接觸突部21A-1的彈性變形量也變大。結果,能夠具有足夠大小的接觸壓力而使上述接觸突部21A-1與對象端子40的對應接觸腕部41C接觸。
在連接器嵌合狀態,如第4圖(B)所示,連接器1的端子20的卡止突部21B-1在連接器嵌合方向(上下方向)與對象端子40的被卡止凹部41A-1卡止而達到鎖定功能。藉此,可防止不經意的外力造成連接器彼此脫落。上述卡止突部21B-1也可用作為與對象端子電連接的接觸部。
上述卡止突部21B-1與被卡止凹部41A-1具有接觸壓力而接觸,該卡止突部21B-1從該被卡止凹部41A-1所承受的朝連接器外側的力,從端子20的卡止腕部21B的被固定部21B-2朝殼體10的副側壁部11B傳達。承受上述力量的該副側壁部11B,如第4圖(B)所示,朝連接器外側,也就是朝向延伸部23稍微彈性移位。
如第4圖(A)所示,在本實施方式,在連接器嵌合前,在端子20的延伸部23與該副側壁部11B的外面之間形成有足夠的間隙,所以在連接器嵌合狀態,當副側壁部11B朝向延伸部23彈性移位時,如第4圖(B)所示,雖然上述間隙變小,而該副側壁部11B不會抵接於延伸部23。於是,上述力量不會傳達到延伸部23,所以力量也不會作用於連接部24與電路基板的對應電路部的焊接部分。結果,在連接器嵌合前,在上述焊接部分不會產生損傷,可維持該焊接部分的良好連接狀態。
在本實施方式,如上述,即使在連接器嵌合狀態,仍維持在殼體10的副側壁部11B與端子20的延伸部23之間形成有間隙的狀態。於是,即使因為對象連接器2的扭動等而對連接器1施加了不經意的外力,讓上述副側壁部11B朝向延伸部23更加撓曲變形,而由於該副側壁部11B沒有抵接於延伸部23,所以上述外力不會傳達到該延伸部23,或者即使抵接著,其抵接的程度也非常小,傳達到延伸部23的上述外力也很小。結果,外力不會作用於連接部24與電路基板的對應電路部的焊接部分,或者即使有作用其外力也很小,所以在連接器嵌合狀態,在上述焊接部分不會產生損傷,可維持該焊接部分的良好連接狀態。
在本實施方式,在卡止腕部21B,被固定部21B-2位於靠近下端位置,也就是位於靠近收容凹部13的底部,所以被固定部21B-2按壓副側壁部11B的位置與上述收容凹部13的的底部位置之間的上下方向的距離很小。藉由該距離較小,則作用於上述副側壁部11B的彎曲力矩變小,所以能減輕殼體10的負擔。
在本實施方式,在端子20的延伸部23與殼體10的副側壁部11B的外面之間形成有間隙,該副側壁部11B不被端子20夾持。於是,來自端子20的壓力不會施加於該副側壁部11B的內面及外面兩方,所以與如習知連接器藉由端子按壓殼體的側壁部的內面及外面兩方的情況加以比較,能減低對該副側壁部11B施加的壓力。於是,藉由減低該壓力,則變得不需要確保有很高的該副側壁部11B的強度,而能縮小該副側壁部11B的厚度尺寸。
在本實施方式,不需要在該延伸部23設置用來按壓副側壁部11B的突刺,或者不需要為了確保對於來自該副側壁部11B的反作用力的強度而加大延伸部23的寬度尺寸。而在本實施方式,不需要將上述殼體10的副側壁部11B的厚度尺寸或上述端子20的延伸部23的寬度尺寸形成得較大,所以藉此可以將連接器1小型化。
在本實施方式,雖然是針對在殼體的收容凹部的中央具有中央壁部,而當從端子排列方向觀察為相對於該中央壁部為對稱的形態的連接器,來說明適用本發明的型態,而可適用本發明的型態並不限於此。例如,也可將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適用於:在該連接器的短軸方向中央分割為兩個的其中一方形成這樣的形態的連接器,也就是說在殼體的收容凹部內沒有形成中央壁部,端子作為一列而排列於殼體的長軸方向,被該殼體保持的形態的連接器。
在本實施方式,如上述,雖然在連接器嵌合狀態,上述卡止突部21B-1與被卡止凹部41A-1具有接觸壓力而接觸,但是不一定要這樣具有接觸壓力而接觸。也就是說,在連接器嵌合狀態,只要卡止突部21B-1進入被卡止凹部41A-1內,在連接器嵌合方向與該被卡止凹部41A-1卡止的話,例如,讓被卡止凹部41A-1與卡止突部21B-1沒有產生接觸壓力而接觸也可以,或者沒有接觸也可以。在該情況,在連接器嵌合狀態,只要不經意的外力不會作用於對象連接器2,則卡止突部21B-1就不會受到從被卡止突部41A-1朝連接器外側的力,所以副側壁部11B幾乎不會朝延伸部側彈性移位。
<第二實施方式>
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在端子的卡止腕部的被固定部沒有作成突起狀方面,與卡止腕部的被固定部作成突起狀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連接器不同。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的基本構造,與第一實施方式的連接器的構造相同,所以相同的部分則用在第一實施方式的圖號加100的圖號,而省略說明,以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差異之處為中心來說明。
第5圖示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101的剖面圖。如第5圖所示,卡止腕部121B,與副側壁部111B的內面(凹部外側側面)相對向,而其朝上下方向延伸的緣部作為直線狀,該緣部的下半部形成為:與上述凹部外側側面具有接觸壓力而接觸的被固定部121B-2。於是,上述連接器101,藉由接觸腕部121A的被固定部121A-2與卡止腕部121B的被固定部121B-2而被保持在端子保持溝115內。
<第三實施方式>
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在端子的接觸腕部的被固定部沒有作成突起狀方面,與接觸腕部的被固定部作成突起狀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連接器不同。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的基本構造,與第一實施方式的連接器的構造相同,所以相同的部分則用在第一實施方式的圖號加200的圖號,而省略說明,以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差異之處為中心來說明。
第6圖是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201的剖面圖。如第6圖所示,接觸腕部221A,與副中央壁部214B的壁面(凹部內側側面)相對向的緣部的下半部是滑順地凸狀彎曲,該下半部形成為與上述凹部內側側面具有接觸壓力而接觸的被固定部221A-2。於是,上述連接器201,藉由接觸腕部221A的被固定部221A-2與卡止腕部221B的被固定部221B-2而被保持在端子保持溝215內。
<第四實施方式>
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在將帶狀的金屬板在板厚方向進行彎曲加工來作成端子方面,與維持平面將金屬板進行沖裁加工作成端子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連接器不同。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的基本構造,與第一實施方式的連接器的構造相同,所以相同的部分則用在第一實施方式的圖號加300的圖號,而省略說明,以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差異之處為中心來說明。
第7圖是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301的剖面圖。在本實施方式,如第7圖所示,端子320,是藉由將帶狀的金屬板在板厚方向彎曲加工成橫S字型所作成,與第一實施方式的端子20同樣地,具有:U字型部321、過渡部322、延伸部323、及連接部324。
上述端子320的U字型部321的接觸腕部321A,其自由端也就是上端側部分彎曲成朝向收容凹部313側突出,該彎曲的部分作成接觸部321A-1。而接觸腕部321A,在靠近其下端的位置,也就是在靠近收容凹部313的底部的位置,具有:朝向副中央壁部314B突出的被固定部321A-2。該被固定部321A-2,是藉由在接觸腕部321A的板面實施壓紋加工所形成,如第7圖所示,咬入於副中央壁部314B的壁面也就是凹部內側側面。
在上述U字型部321沿著副側壁部311B延伸的腕部,也就是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卡止腕部21B對應的彈壓腕部321B,沒有形成突起狀的卡止突部及被固定部這方面,與第一實施方式的上述卡止腕部21B不同。具體來說,彈壓腕部321B,隨著朝向上方,而遠離副側壁部311B,也就是朝收容凹部313側稍微傾斜而延伸,在該彈壓腕部321B的上端側部分形成有:朝向收容凹部313凸狀彎曲的彈壓部321B-1,以該彈壓部321B-1而具有接觸壓力地與對象端子(沒有圖示)接觸。在本實施方式,藉由該彈壓部321B-1與對象連接器(沒有圖示)的端子的具有接觸壓力的接觸,而防止該對象連接器的不經意的脫落。
上述彈壓腕部321B,其下端側部分朝向副側壁部311B的內面,也就是朝向凹部外側側面稍微凸狀彎曲,該凸狀彎曲的部分形成為:具有接觸壓力地與凹部外側側面相接的被固定部321B-2。端子320,藉由接觸腕部321A的被固定部321A-2與上述彈壓腕部321B的被固定部321B-2而被保持在端子保持溝315內。在本實施方式,藉由上述被固定部321A-1、321B-2堅固地保持著端子320,所以當對象連接器拔出時,即使該對象連接器扭動,也能防止來自殼體310的上述端子320的不經意的脫落。
在本實施方式,雖然上述彈壓腕部的彈壓部及被固定部,是在板厚方向將該彈壓腕部凸狀彎曲所形成,而在該彈壓部及被固定部,也可例如在該彈壓腕部的板面實施壓紋加工而形成突部。在該情況,當然該彈壓部的突部是朝向收容凹部,被固定部的突部朝向副側壁部突出。
1...連接器
2...對象連接器
10...殼體
11...側壁部
12...端壁部
13...收容凹部
20...端子
21...U字型部
21A...接觸腕部
21A-1...接觸突部(接觸部)
21A-2...被固定部
21B...卡止腕部
21B-2...被固定部
22...過渡部
23...延伸部
24...連接部
第1圖是第一實施方式的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的立體圖。
第2圖是第1圖的連接器的組裝步驟的顯示圖,(A)是端子朝殼體的安裝途中,(B)是顯示端子安裝後的狀態。
第3圖是對象連接器的立體圖。
第4圖是連接器的嵌合過程的顯示圖,(A)是連接器嵌合前,(B)是連接器嵌合後的狀態。
第5圖是第二實施方式的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的剖面圖。
第6圖是第三實施方式的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的剖面圖。
第7圖是第四實施方式的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的剖面圖。
1...連接器
2...對象連接器
10...殼體
11...側壁部
11A...主側壁部
11B...副側壁部
13...收容凹部
14...中央壁部
14A...主中央壁部
14B...副中央壁部
15...端子保持溝
16A...導引面
16B...導引面
17...底壁部
20...端子
21...U字型部
21A...接觸腕部
21A-1...接觸突部(接觸部)
21A-2...被固定部
21B...卡止腕部
21B-1...卡止突部
21B-2...被固定部
21C...連結部
22...過渡部
23...延伸部
24...連接部
30...殼體
31...側壁部
33...收容凹部
40...端子
41...嵌入部
41A...被卡止腕部
41A-1...被卡止凹部
41B...過渡部
41C...對應接觸腕部
42...彎曲部
43...連接部

Claims (3)

  1. 一種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是具備有:形成有用來收容對象連接器的收容凹部的殼體、以及在朝該殼體的長軸方向延伸的側壁部處被保持的複數的端子;而安裝於電路基板上之電連接器,上述殼體的收容凹部,從上述長軸方向觀察,該收容凹部的凹部內面,具有:互相相對向而朝連接器嵌合方向延伸的兩個凹部側面,上述端子,具有:將分別沿著上述收容凹部的上述兩個凹部側面的位置的兩個腕部予以連結,而形成為朝向該收容凹部的開口側開啟的形狀的U字型部、經過從該U字型部的兩個腕部的其中一方的腕部朝向收容凹部的外側延伸的過渡部,沿著殼體的側壁外面朝向電路基板延伸的延伸部、以及與該延伸部連續形成而連接於電路基板上的對應電路部的連接部,其特徵為:上述U字型部的兩腕部,在其一部分具有對於收容凹部的凹部內面加以固定的被固定部,並且在另一部分可彈性移位,上述延伸部,在與上述殼體的側壁外面之間形成有間隙而延伸,端子的U字型部,其另一方的腕部的自由端位於上述收容凹部的開口側,在靠近該自由端的位置形成有與對象連接器的端子接觸的接觸部,設置在該U字型部的兩腕部的被固定部位於殼體的靠近收容凹部的底部,藉由將上述U字型部壓入收容凹部使上述兩腕部的被固定部在互相相 對向的方向上,從上述凹部內面的凹部側面承受壓力而加以固定。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其中端子的U字型部的兩腕部的至少其中一方的被固定部,形成為:咬入於收容凹部的凹部側面的突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的電路基板用電連接器,其中在與對象連接器嵌合的狀態,藉由來自該對象連接器的力量,讓沿著端子的U字型部的其中一方的腕部延伸而將該其中一方的腕部的被固定部加以固定的殼體的側壁部,被該其中一方的腕部按壓,而可朝向延伸部彈性移位。
TW099127453A 2009-08-18 2010-08-17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circuit boards TWI4581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89151A JP4911735B2 (ja) 2009-08-18 2009-08-18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08518A TW201108518A (en) 2011-03-01
TWI458180B true TWI458180B (zh) 2014-10-21

Family

ID=436057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27453A TWI458180B (zh) 2009-08-18 2010-08-17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circuit boards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182272B2 (zh)
JP (1) JP4911735B2 (zh)
KR (1) KR101464021B1 (zh)
CN (1) CN101997192B (zh)
TW (1) TWI45818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63447B2 (ja) * 2011-06-29 2015-08-12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03199358A (zh) * 2012-01-09 2013-07-10 苏州中兴联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及其组合端子
US8858239B2 (en) * 2012-06-19 2014-10-14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for blind mating for board to board use
JP5700026B2 (ja) 2012-11-28 2015-04-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装品機器の端子装置
US8888506B2 (en) * 2013-01-29 2014-11-18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JP6241712B2 (ja) * 2013-06-25 2017-12-0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JP6128435B2 (ja) * 2013-06-25 2017-05-1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JP6537890B2 (ja) * 2014-09-26 2019-07-0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056835B2 (ja) * 2014-11-14 2017-01-11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及び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JP6513509B2 (ja) * 2015-07-01 2019-05-1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
JP6591251B2 (ja) * 2015-10-01 2019-10-16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DE102016009841A1 (de) * 2016-08-16 2018-02-22 Tdk-Micronas Gmbh Kontaktiervorrichtung
JP6727074B2 (ja) * 2016-08-29 2020-07-2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CN107437688B (zh) * 2017-07-10 2019-06-18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7142425B2 (ja) * 2017-10-23 2022-09-27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インタポーザ組立体
JP7086620B2 (ja) * 2018-01-31 2022-06-2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システム
CN109103697B (zh) * 2018-08-06 2020-03-17 唐虞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插座连接器及电连接器总成
CN209822934U (zh) * 2019-03-28 2019-12-20 东莞富强电子有限公司 弹片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029572A1 (en) * 2007-07-25 2009-01-29 Hirose Electric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090305528A1 (en) * 2005-04-18 2009-12-10 Molex Incorporated Board-to-board connector pai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12333Y2 (ja) * 1990-02-23 1996-10-02 富彌 吉松 ロ―タリ―式吸殻処理装置
JPH09213432A (ja) * 1996-02-05 1997-08-15 Amp Japan Ltd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それに使用される電気コネクタ
JP3228460B2 (ja) * 1996-08-08 2001-11-1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フローティング電気コネクタ
US6394833B1 (en) * 2001-04-25 2002-05-28 Miraco, Inc. Flat flexible cable connector
TWI275206B (en) 2004-03-09 2007-03-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6185851A (ja) 2004-12-28 2006-07-13 Taiko Denki Co Ltd コネクタの端子構造
JP2007035291A (ja) * 2005-07-22 2007-02-08 Hirose Electric Co Ltd 電気コネクタ
JP4545062B2 (ja) * 2005-08-03 2010-09-15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4207952B2 (ja) * 2005-12-15 2009-01-14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7328961A (ja) * 2006-06-06 2007-12-20 Kyocera Elco Corp コネクタ装置
JP4574692B2 (ja) * 2008-02-29 2010-11-0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305528A1 (en) * 2005-04-18 2009-12-10 Molex Incorporated Board-to-board connector pair
US20090029572A1 (en) * 2007-07-25 2009-01-29 Hirose Electric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97192B (zh) 2014-06-11
JP4911735B2 (ja) 2012-04-04
TW201108518A (en) 2011-03-01
CN101997192A (zh) 2011-03-30
KR101464021B1 (ko) 2014-11-20
KR20110020727A (ko) 2011-03-03
US8182272B2 (en) 2012-05-22
US20110045708A1 (en) 2011-02-24
JP2011040342A (ja) 2011-0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58180B (zh)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circuit boards
KR101567356B1 (ko) 전기 커넥터 조립체, 플러그 커넥터 및 리셉터클 커넥터
JP6242936B2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US799314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4207952B2 (ja) コネクタ
KR101383455B1 (ko) 전기 커넥터
JP5553502B2 (ja)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US8480434B2 (en) Terminal for electrical connection and connector using same
JP4592462B2 (ja) 基板接続用コネクタ
JP2007165195A (ja) コネクタ
JP5683284B2 (ja) 基板接続用端子
CN107134672B (zh) 连接器
US8986020B2 (en) Inter-terminal connection structure
US8942007B2 (en) Electrical component
TW201401661A (zh) 電連接器組裝體及插頭連接器
JP2008053190A (ja) コネクタ
JP2018092780A (ja) 抜け防止構造を備えたコネクタ装置
US8282400B2 (en) Electronic connector with grounding metal plate
JP2005135757A (ja) オス端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オスコネクタ
JP2014165065A (ja) コネクタ
KR102005586B1 (ko) 커넥터 모듈
KR101877990B1 (ko) 전기커넥터
JP5437912B2 (ja) プリント配線板用コネクタ
CN111082244A (zh) 连接器
JP2020068060A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