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95730B - 光学元件驱动装置以及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学元件驱动装置以及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995730B CN101995730B CN201010249172.4A CN201010249172A CN101995730B CN 101995730 B CN101995730 B CN 101995730B CN 201010249172 A CN201010249172 A CN 201010249172A CN 101995730 B CN101995730 B CN 10199573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il
- mobile member
- now
- fixed component
- actua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3—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permitting adjustment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a remote control mechanism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光学元件驱动装置,其中具有至少一个的光学元件、移动构件、固定构件、第1致动器、第1检测元件、第2致动器、以及第2检测元件。其中第1致动器具有第1线圈以及第1磁体。第2致动器具有第2线圈以及第2磁体。第2检测元件设置于移动构件以及固定构件中设置有第2线圈的构件上,并且相对于第2线圈在第1方向并列而配置。光学元件、第1致动器以及第2致动器,大致在第1方向并列而配置。第1检测元件,在从与光轴平行的第3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与第1线圈大致在第1方向并列而配置。从而能够提供可进一步小型化的光学元件驱动装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这里所公开的技术涉及驱动光学元件的光学元件驱动装置以及使用此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摄像装置,周知的有数字静像照相机(デジタルスチルカメラ)、数字视频摄像机(デジタルビデオカメラ)。这种摄像装置较多具备像抖动校正机构。像抖动校正机构是对摄影时的摄像装置的运动引起的图像的抖动进行抑制。例如,像抖动校正机构具有驱动摄像光学系统的校正透镜的驱动装置。通过利用驱动装置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驱动校正透镜,而抑制由摄像装置的运动引起的光学像的抖动。另外,也周知有作为驱动校正透镜的替代,而驱动摄像元件的像抖动校正机构。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7-241254号公报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驱动装置,具有在纵摇(ピツチング)方向(Z轴方向)驱动透镜壳体的致动器(アクチユエ一タ);检测透镜壳体的纵摇方向的位置的霍尔(ホ一ル)元件。该致动器具有线圈以及磁体。霍尔元件和线圈在左右摇摆(ヨ一イング)方向(Y轴方向)并列而配置,致动器的左右摇摆方向的幅度比较大。
发明内容
这里所公开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小型化的光学元件驱动装置。
这里所公开的光学元件驱动装置,具有至少1个的光学元件、移动构件、固定构件、第1致动器、第1检测元件、第2致动器、和第2检测元件。光学元件具有光轴。移动构件以对光学元件进行支撑的方式被设置。固定构件以在与光轴正交的方向能够移动的方式对移动构件进行支撑。第1致动器将移动构件在与光轴正交的第1方向进行驱动。第1致动器,具有第1线圈和第1磁体。第1线圈设置于移动构件以及固定构件中的一方。第1磁体,设置于移动构件以及固定构件中与设置第1线圈的构件不同构件上,并与第1线圈相面对而配置。第1检测元件,设置于移动构件以及固定构件中设置有第1线圈的构件上,并对移动构件相对于固定构件的第1方向的位置进行检测。第2致动器在与光轴以及第1方向大致正交的第2方向上驱动移动构件。第2致动器具有第2线圈和第2磁体。第2线圈设置于移动构件或固定构件的一方。第2磁体设置于移动构件以及固定构件中与设置第2线圈的构件不同构件上,并与第2线圈相面对而配置。第2检测元件对移动构件相对于固定构件的第2方向的位置进行检测。第2检测元件设置于移动构件以及固定构件中设置有第2线圈的构件上。光学元件,第1致动器以及第2致动器在第1方向大致并列而配置。第1检测元件,在从与光轴平行的第3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与第1线圈大致在第1方向并列而配置。第2检测元件,在从第3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与第2线圈在第1方向大致并列而配置。
另外,这里所说的光学元件,包含用于摄像元件的所有的光学元件。作为构成光学元件的要素,可以考虑,例如,透镜、将光学像变换为电信号的摄像元件,以及使光轴弯曲的棱镜、反射镜等的弯曲光学系统。在光学元件是摄像元件的情况下,作为光学元件的光轴,可以考虑例如通过摄像元件的受光面的中心而与受光面垂直的线。
此外,第1方向以及第2方向,不仅是笔直的(まつすぐな)方向,也可以考虑以某点为中心的圆弧状的方向。
在该光学元件驱动装置中,光学元件、第1致动器以及第2致动器在第1方向大致并列而配置。因此装置在第1方向变得细长,装置的第2方向的小型化成为可能。另外,在从第3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第1检测元件与第1线圈在第1方向大致并列而配置,因此第1致动器的第2方向的小型化成为可能。此外,在从第3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第2检测元件与第2线圈在第1方向大致并列而配置,因此第2致动器的第2方向的小型化成为可能。
发明效果
因此,根据这里所公开的技术,能够提供一种可进一步小型化三维光学元件驱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数码相机的前方观察的概略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
图2是从数码相机的后方观察的概略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
图3是透镜镜筒的剖面示意图(第1实施方式)。
图4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分解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
图5是透镜驱动装置的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
图6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俯视图(第1实施方式)。
图7是图6的VII-VII剖面图(第1实施方式)。
图8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平面示意图(平面模式図)(第1实施方式)。
图9是图7的IX-IX概略剖面图(第1实施方式)。
图10是图7的X-X概略剖面图(第1实施方式)。
图11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平面示意图(第2实施方式)。
图12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平面示意图(第3实施方式)。
图13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平面示意图(第4实施方式)。
图14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平面示意图(第4实施方式)。
图15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平面示意图(第4实施方式)。
图16是透镜驱动装置的平面示意图(第5实施方式)。
图17是透镜驱动装置的俯视图(第6实施方式)。
图中:
1数码相机(摄像装置的一例)
2照相机本体
3透镜镜筒
L7校正透镜(光学元件的一例)
100透镜驱动装置(光学元件驱动装置的一例)
101校正透镜壳体
102底框(固定构件的一例)
103纵摇致动器(第2致动器的一例)
104左右摇摆致动器(第1致动器的一例)
105导向机构
106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第1检测元件的一例)
107纵摇霍尔传感器(第2检测元件的一例)
108板部
109壁部
111第1导向轴(第1导向构件的一例)
112第2导向轴(第2导向构件的一例)
113第1支撑部
114第2支撑部
117第3支撑部
118第4支撑部
115旋转轴
116旋转限制轴
119移动壳体(移动构件的一例)
120第1磁体
121第2磁体
122第1滑动(摺動)部
123第2滑动部
124旋转导向槽
125旋转限制部
126第1线圈
127第2线圈
128第1分极线
129第2分极线
130第3分极线
131导向部
200透镜驱动装置(光学元件驱动装置的一例)
300透镜驱动装置(光学元件驱动装置的一例)
400透镜驱动装置(光学元件驱动装置的一例)
500透镜驱动装置(光学元件驱动装置的一例)
600透镜驱动装置(光学元件驱动装置的一例)
G 移动部分整体的重心
O 摄像光学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1:数码相机的概要〕
使用图1以及图2对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码相机1进行说明。
数码相机1(摄像装置的一例)是用于取得被拍摄体的图像的照相机,具有大致(概ね)矩形的照相机本体2。在照相机本体2的内部,为了高倍率化以及小型化,而载置具有弯曲光学系统的透镜镜筒3。
另外,按照以下的方式定义数码相机1的6个面。
在基于数码相机1的摄影时,将面向被拍摄体侧的面作为照相机本体2的前表面,将与其相反一侧侧的面作为背面。在以被拍摄体的铅直方向和由数码相机1所摄像的长方形的像(一般来说,纵横(アスペクト)比(长边对短边的比)为3∶2、4∶3、16∶9等)的短边方向一致的方式进行摄影的情况下,将面向铅直方向上侧的面设为上表面,将其相反侧的面设为下表面。此外,在以被拍摄体的铅直方向和由数码相机1所摄像的长方形的像的短边方向相一致的方式进行摄影的情况下,将从被拍摄体侧观察而来到左侧的面设为左侧面,将其相反侧的面设为右侧面。另外,以上的定义,并非用于限定数码相机1的使用姿势。
根据以上的定义,图1是表示前表面、上表面以及右侧面的立体图。
另外,不仅数码相机1的6个面,而且配置于数码相机1的各构成构件的6个面也同样进行定义。也即,对于配置于数码相机1的状态的各构成构件的6个面,也使用上述的定义。
另外,如图1所示,对具有与照相机本体2的前表面垂直的Y轴的3维正交坐标系进行定义。根据该定义,从背面侧向前面侧的方向是Y轴方向正侧,从右侧面向左侧面的方向是X轴方向正侧,与X轴以及Y轴正交而从底面向上表面的方向为Z轴方向正侧。
以下,在各个图中,以该X Y Z坐标系为基准而进行说明。也即,各个图中的X轴方向正侧、Y轴方向正侧、Z轴方向正侧,分别表示相同方向。
〔2:数码相机的整体构成〕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数码相机1,具备:对各单元进行收纳的照相机本体2;以及透镜镜筒3。在透镜镜筒3内,设置:对由照相机本体2的运动引起的光学像的抖动进行抑制的抖动补偿装置10;将光学像变换为图像信号的摄像元件11。作为摄像元件11,例如,考虑:CCD(Charge CoupledDeviCe)、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传感器。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照相机本体2的上表面,以用户能够进行操作的方式,设置释放按钮(レリ一ズボタン)4、电源开关6、变焦调节杆7。释放按钮4是用于使用户输入曝光的时刻的按钮。电源开关6是用于使用户操作数码相机1的ON以及OFF的开关。变焦调节杆7是用于使用户调节变焦倍率的杆,能够以释放按钮4为中心而在规定的角度的范围内旋转。
如图2所示,在照相机本体2的背面,设置:显示利用摄像元件11而取得的图像的液晶监视器8;触摸面板5。触摸面板5设置在液晶监视器8上。用于能够一边观察在液晶监视器8上显示的操作画面,一边使用触摸面板5而进行各种设定。
如图1所示,在照相机本体2的内部,配置进行数码相机1的各种控制的控制部9;存储卡等的存储元件12。控制部9,具有例如微型计算机。存储元件12,可拆卸地(取り外す可能に)安装于照相机本体2,并对由摄像元件11取得的图像进行存储。
〔3:透镜镜筒的构成〕
图3是包含第1光轴A 1以及第2光轴A 2的平面中的透镜镜筒3的剖面图。如图3所示,透镜镜筒3,具有:形成被拍摄体的光学像的摄像光学系统O;收纳摄像光学系统O的镜筒本体3a;抖动补偿装置10(图1以及图2参照)。
摄像光学系统O,具有第1光学系统21、第2光学系统22。第1光学系统21具有第1光轴A 1以及第2光轴A 2,将来自被拍摄体的光导向照相机本体2内。棱镜24,被配置在第1光轴A 1上,并将由第1光学系统21所引导的光向沿着与第1光轴A 1正交的第2光轴A 2的方向反射。第2光学系统22具有第2光轴A 2,将沿着第2光轴A 2而从第1光学系统21出射的光导向摄像元件11。在第2光学系统22的出射侧,设置有将由摄像光学系统O形成的被拍摄体的光学像变换为图像信号的摄像元件11。
如图3所示,第1光学系统21,具有第1透镜组L1、棱镜24(弯曲光学系统的一例)。第1透镜组L1具有第1光轴A 1,并沿着第1光轴A 1而配置。第1透镜组L1,是例如具有负的折射率的透镜组,是将来自被拍摄体的光取入的对物透镜。棱镜24将透过第1透镜组L1的光向第2光学系统22反射。本实施方式中,棱镜24的反射角度是90度,但是反射角度不限定于90度。另外,弯曲光学系统,除棱镜24以外也可以是反射镜等的反射构件。
如图3所示,第2光学系统22,具有:第2透镜组L2、第3透镜组L3、第4透镜组L4、第5透镜组L5、第6透镜组L6、校正透镜L7(光学元件的一例)。由第2透镜组L2~第6透镜组L6决定第2光轴A 2。
第2透镜组L2是对从棱镜24出射的光进行聚光的透镜组,并且接近于棱镜24而配置。本实施方式中,第1透镜组L1、棱镜24以及第2透镜组L2整体的折射率为正的折射率。第3透镜组L3是变焦调整用的透镜组。第3透镜组L3,被配置在第2透镜组L2和摄像元件11之间,并可移动地配置在Z轴方向(第3方向的一例)。若第3透镜组L3沿Z轴方向移动,则摄像光学系统O的焦距改变。第4透镜组L4被固定在镜筒本体3a。第5透镜组L5是聚焦调整用的透镜组。第5透镜组L5沿Z轴方向以移动的方式被配置。若第5透镜组L5沿Z轴方向移动,则焦点状态(被拍摄体距离)改变。第6透镜组L6被固定于镜筒本体3a。校正透镜L7,在与第2光轴A2正交的方向上可移动地被设置,配置在第6透镜组L6和摄像元件11之间。校正透镜L7具有与第2光轴A 2平行而配置的第3光轴A3(光学元件的光轴的一例)。从第6透镜组L6出射的光利用校正透镜L7而被导向摄像元件11。
另外,摄像光学系统O不限于前述的构成。例如,摄像光学系统O中,也可以是,第1透镜组L1、棱镜24以及第2透镜组L2整体的折射率为负的折射率。
〔4:抖动补偿装置的构成〕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抖动补偿装置10,具有2个的抖动检测传感器(未图示);以及透镜驱动装置100(光学元件驱动装置的一例)。各抖动检测传感器,对照相机本体2的绕X轴以及绕Z轴的抖动量进行检测。作为抖动检测传感器,可以考虑例如陀螺(ジヤイロ)传感器。另外,抖动检测传感器是能够检测照相机本体2的运动的传感器即可,也可以是其他型式的传感器。另外,也可以搭载有对绕Y轴的抖动进行检测的抖动检测传感器。
透镜驱动装置100根据抖动检测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而将校正透镜L7向2方向驱动。具体来说,如图4~图7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00,在与第2光轴A 2垂直的X轴方向(是第1方向的一例,以下,成为左右摇摆(ヨ一)方向)以及Y轴方向(是第2方向的一例,以下,称为纵摇(ピツチ)方向)的2方向驱动校正透镜L7。如后述的那样,由于校正透镜壳体101以旋转轴(シヤフト)115为中心而相对于底框(ベ一スフレ一ム)102而旋转,因此纵摇方向是沿以旋转轴115的中心轴M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这里,将纵摇方向视为与Y轴方向实质上相同的方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光学元件以校正透镜L7为例而进行说明,但是由透镜驱动装置100驱动的光学元件,不限于校正透镜L7那样的单一的透镜。例如,光学元件也可以具有多个的透镜。另外,作为由透镜驱动装置100驱动的光学元件,也可以考虑CCD图像传感器、CMOS图像传感器那样的摄像元件。在光学元件是摄像元件的情况下,作为光学元件的光轴,可以考虑例如通过摄像元件的受光面的中心而与受光面垂直的线。
〔5:透镜驱动装置的构成〕
如图4~图7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00,具有:校正透镜L7;能够保持校正透镜L7的校正透镜壳体101;底框102(固定构件的一例);导向机构105;纵摇致动器103(第2致动器的一例);左右摇摆致动器104(第1致动器的一例);纵摇霍尔传感器107(第2检测元件的一例);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第1检测元件的一例);沿着Z轴方向的旋转轴115。
底框102以能够使校正透镜壳体101沿纵摇方向(Y轴方向)和左右摇摆方向(X轴方向)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撑。纵摇致动器103将校正透镜壳体101沿纵摇方向驱动。左右摇摆致动器104将校正透镜壳体101沿左右摇摆方向驱动。导向机构105将校正透镜壳体101沿纵摇方向以及左右摇摆方向进行导向。纵摇霍尔传感器107对校正透镜壳体101相对于底框102的纵摇方向(Y轴方向)的位置进行检测。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对校正透镜壳体101相对于底框102的左右摇摆方向(X轴方向)的位置进行检测。
如图3所示,底框102是固定在镜筒本体3a的下部。如图4所示,底框102具有:大致矩形的板部108;从板部108沿Z轴方向的壁部109。在板部108形成大致长方形的开口110。由校正透镜L7导向摄像元件11的光通过开口110。开口110,是4角(隅)形成为圆形的长方形,并形成于板部108的大致中心。另外,开口110也可以是单单的(単なる)长方形、椭圆(長円)形、或圆形。
另外,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壁部109,形成:支撑一对的第1导向轴111的1对的第1支撑部113;支撑第2导向轴112的第2支撑部114。1对的第1支撑部113,被配置在开口110的X轴方向负侧,并在Y轴方向隔着间隔而配置。第2支撑部114被配置在开口110的X轴方向正侧。
此外,如图4以及图7所示,在板部108,形成支撑旋转轴115的第3支撑部117;支撑旋转限制(規制)轴116的第4支撑部118。第3支撑部117被配置在开口110的X轴方向负侧。第4支撑部118被配置在开口110的X轴方向正侧。在第3支撑部117,旋转轴115例如通过压入而被固定。在第4支撑部118,旋转限制轴116例如通过压入而被固定。
如图4~图7所示,校正透镜壳体101具有:移动壳体119(移动构件的一例)、导向部131、旋转限制部125。
移动壳体119用于支撑校正透镜L7而被设置,并利用底框102而可移动地被支撑在与第2光轴A2正交的方向(纵摇方向以及左右摇摆方向)。移动壳体119是大致矩形板状的构件。以下,将校正透镜L7的第3光轴A3与第2光学系统22的第2光轴A 2一致的状态下的、移动壳体119相对于底框102的位置,称为基准位置。在图5以及图6中移动壳体119被配置在基准位置。
如图6所示,移动壳体119的从Z轴方向观察的大小比底框102小。如图4~图7所示,在移动壳体119的中央形成长圆形的开口119a。在开口119a嵌入校正透镜L7。另外,移动壳体119的开口119a也可以是,4角为圆形的长方形、圆形或长方形。
如图4~图7所示,导向部131,为了对移动壳体119进行导向而设置,并被配置在移动壳体119的X轴方向负侧的端部(例如,图4中移动壳体119的右端)。在导向部131,形成沿X轴方向细长地延伸延伸的旋转导向槽124。在旋转导向槽124插入旋转轴115。
如图4~图7所示,旋转轴115,被固定在底框102的第3支撑部117,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被配置在校正透镜L7的外侧(更详细地说,校正透镜L7的X轴方向负侧)。旋转轴115是在Z轴方向延伸的圆柱状的构件,具有与Z轴方向平行的中心轴M。如图7所示,旋转轴115的端部被固定在第3支撑部117。
另外,旋转轴115也可以被设置于移动壳体119。另外,导向部131设置在移动壳体119以及底框102的中与设置旋转轴115的构件不同构件上即可。例如,旋转轴115设置在移动壳体119的情况下,导向部131设置在底框102。
如图4~图7所示,旋转轴115插入在旋转导向槽124,因此校正透镜壳体101通过旋转轴115而相对于底框102在左右摇摆方向被导向。此外,校正透镜壳体101能够以旋转轴115的中心轴M为中心而相对于底框102旋转。通过这些的构成,保持在移动壳体119的校正透镜L7能够在纵摇方向以及左右摇摆方向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采用校正透镜L7以旋转轴115为中心而旋转的构成,但是透镜驱动装置100的构成不限于这种构成。移动壳体119也可以能够相对于底框102而在与第2光轴A2正交的2方向移动地被配置。例如,移动壳体119也可以利用滚筒(ロ一ラ)可移动地被支撑,或者,也可以在移动壳体119和底框102之间配置其他的移动体。在设置其他的移动体的情况下,例如,可以认为:移动壳体119以能够利用该移动体在X轴方向移动的方式被支撑,并且,该移动体以能够利用底框102在Y轴方向移动的方式被支撑。
移动壳体119的移动范围被旋转限制部125所限制。具体来说如图4~图6所示,旋转限制部125是大致四边形的部分,被配置在移动壳体119的X轴方向正侧的端部(例如,在图4中移动壳体119的左端)。如图4~图7所示,在旋转限制部125形成孔125a。在孔125a插入旋转限制轴116。利用孔125a的大小决定移动壳体119的左右摇摆方向以及纵摇方向的移动范围。另外,若能够限制纵摇方向以及左右摇摆方向的移动,则旋转限制部125的形状也可以是四边形以外的形状。
校正透镜壳体101经由导向机构105可移动地被底框102所支撑。具体来说,如图5所示,导向机构105,具有:1对的第1滑动部122;第2滑动部123;第1导向轴111(第1导向构件的一例);第2导向轴112(第2导向构件的一例)。
如图4、图5以及图7所示,1对的第1滑动部122,是从移动壳体119突出的大致L字状的部分,被配置在校正透镜L7的X轴方向负侧。1对的第1滑动部122向着X轴方向负侧而延伸。第1滑动部122设于移动壳体119的上表面(Z轴方向正侧的面)。如图6所示,1对的第1滑动部122的一部分,在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以与第1磁体120重合的方式而配置。
如图4、图5以及图7所示,在第1滑动部122和移动壳体119之间插入第1导向轴111。第1导向轴111与Y轴方向大致平行地配置。第1导向轴111的两端分别被固定在1对的第1支撑部113。可以认为,如图6所示,利用1对的第1滑动部122以及第1导向轴111,校正透镜壳体101相对于底框102,在由线(ライン)J1所示的范围内被支撑。另外,1对的第1滑动部122也可以由1个部分所形成。
如图4、图5以及图7所示,第2滑动部123,是从移动壳体119突出的大致L字状的部分,被配置在校正透镜L7的X轴方向正侧。第2滑动部123向X轴方向正侧延伸。第2滑动部123被设于移动壳体119的上表面(Z轴方向正侧的面)。如图6所示,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第2滑动部123被配置在与第2磁体121重合的位置。
如图4、图5以及图7所示,在第2滑动部123和移动壳体119之间插入第2导向轴112。第2导向轴112与Y轴方向大致平行而配置。第2导向轴112的一侧的端部被底框102的壁部109(更详细地说,第2支撑部114)所固定。如图6所示,可以认为:通过第2滑动部123以及第2导向轴112,校正透镜壳体101相对于底框102而在线J2所示的范围内被支撑。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第1滑动部122以及第1导向轴111所决定的线J1比由第2滑动部123以及第2导向轴112所决定的线J2更长地被设定。
导向机构105将校正透镜壳体101沿Z轴方向而支撑,对校正透镜壳体101相对于底框102的Z轴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此外,导向机构105,对校正透镜壳体101沿左右摇摆方向可移动且沿纵摇方向可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撑。
为了对移动壳体119高精度且稳定地进行驱动,优选为在连结(結ぶ)导向机构105的滑动的部分而形成的区域,配置移动部分整体的重心G。例如,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分别利用线J3以及J4连接前述的线J1以及J2的端部而形成的区域K 1内配置重心G。重心G被配置在区域K 1内,因此移动壳体119的向左右摇摆方向以及纵摇方向的移动较为稳定。通过做成这种构成,例如,能够抑制移动壳体119相对于底框102绕X轴旋转。
另外,这里所说的移动部分,表示由校正透镜壳体101、校正透镜L7、第1磁体120以及第2磁体121所构成的构件,所谓移动部分整体的重心G,表示该移动部分的重心。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磁体120比第2磁体121大,因此在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重心G从校正透镜L7的第3光轴A 3向旋转轴115侧偏离。但是,重心G几乎在Y轴方向不偏离,位于X轴方向中校正透镜L7的第3光轴A 3和旋转轴115之间。
如图4、图7以及图8所示,左右摇摆致动器104,被配置在校正透镜L7的X轴方向负侧,并具有第1线圈126和第1磁体120。左右摇摆致动器104,被配置在校正透镜壳体101以及底框102的Z轴方向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线圈126被设置在底框102,第1磁体120被设置校正透镜壳体101。
另外,在移动壳体119以及底框102中与设置第1线圈126的构件不同的构件上设置第1磁体120即可。例如,在第1线圈126被设置在校正透镜壳体101的情况下,第1磁体120被设置在底框102。
关于第1线圈126,以与第2光轴A 2平行的轴为中心而缠绕导线,作为整体而构成环状的构件。第1线圈126,被固定在底框102的上表面(Z轴方向正侧的面),在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被配置在校正透镜L7的X轴方向负侧。
第1磁体120,被固定在校正透镜壳体101的下表面(Z轴方向负侧的面),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被配置在校正透镜L7的X轴方向负侧。第1磁体120按照与第1线圈126以及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在Z轴方向相面对的方式被配置(参照图7)。
如图4、图7以及图8所示,第1磁体120被3极磁化(着磁),并具有第1部分120a、第2部分120b以及第3部分120c。例如,第1部分120a被磁化N极(第1磁极的一例)磁化,第2部分120b被磁化为S极(第2磁极的一例),第3部分120c被磁化为N极。此外,第1磁体120具有作为不同的磁极的边界线的第1分极线128以及第2分极线129。第1分极线128形成在第1部分120a以及第2部分120b的边界。第2分极线129形成在第2部分120b以及第3部分120c的边界。第1分极线128以及第2分极线129与Y轴方向大致平行地被配置,并以在X轴方向并列的方式被配置。第1磁体120,向着X轴方向负侧,以第1部分120a、第1分极线128、第2部分120b、第2分极线129以及第3部分120c的顺序被配置。第1磁体120,比后述的第2磁体121大,比第2磁体121在X轴方向上长。
例如,如图8所示,在将移动壳体119配置在基准位置的状态下,在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第1线圈126的中心C1位于大致第1分极线128上。可以说,第1线圈126的中心C1被配置在Z轴方向上与第1分极线128相面对的位置。另外,在移动壳体119被配置在基准位置的状态下,在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第2线圈127的中心C2大致位于第2分极线129上。可以说,第2线圈127的中心C2被配置在与第2分极线129在Z轴方向上相面对的位置。
如图4、图7以及图8所示,纵摇致动器103被配置在校正透镜L7的X轴方向正侧,并具有第2线圈127和第2磁体121。纵摇致动器103被配置校正透镜壳体101以及底框102的Z轴方向间。本实施方式中,在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校正透镜L7被配置在左右摇摆致动器104以及纵摇致动器103之间。另外,校正透镜L7、左右摇摆致动器104以及纵摇致动器103在X轴方向并列而配置即可。例如,左右摇摆致动器104也可以相对于校正透镜L7而配置在与纵摇致动器103相同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线圈127被固定在底框102,第2磁体121被固定在校正透镜壳体101,但是第2磁体121也可以设置在移动壳体119以及底框102中与设置第2线圈127的构件不同的构件上。例如,在将第2线圈127设置在校正透镜壳体101的情况下,第2磁体121被设置在底框102。
关于第2线圈127,以与第2光轴A 2平行的轴为中心而缠绕导线,并作为整体构成环状的构件。第2线圈127,被固定在底框102的上表面(Z轴方向正侧的面),在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被配置在校正透镜L7的X轴方向正侧。
第2磁体121,被固定在校正透镜壳体101的下表面(Z轴方向负侧的面),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被配置在校正透镜L7的X轴方向负侧。第2磁体121以与第2线圈127以及纵摇霍尔传感器107在Z轴方向相面对的方式被配置(参照图7)。
如图4、图7以及图8所示,第2磁体121,被磁化为2极,并具有第4部分121a和第5部分121b。例如,第4部分121a被磁化为N极,第5部分121b被磁化S极。此外,第1磁体120具有作为不同的磁极的边界线的第3分极线130。第3分极线130被形成为第4部分121a以及第5部分121b的边界。第3分极线130被配置在与纵摇方向大致平行。第2磁体121,向着Y轴方向负侧,并以第4部分121a、第3分极线130以及第5部分121b的顺序被配置。
例如,如图8所示,在移动壳体119被配置在基准位置的状态下,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第2线圈127的中心C 2以及纵摇霍尔传感器107的中心D 2位于大致第3分极线130上。可以说,第2线圈127的中心C
2以及纵摇霍尔传感器107的中心D 2被配置于与第3分极线130在Z轴方向相面对的位置。
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对校正透镜壳体101相对于底框102的左右摇摆方向的位置进行检测。这里,作为第1检测元件,以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为例而进行了说明,但是第1检测元件也可以是MR传感器等的其他的类型的传感器。
如图4以及图7所示,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被设置在底框102,并被配置在与第1磁体120在Z轴方向相面对的位置。如图8所示,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与第1线圈126在X轴方向并列而配置。第1磁体120被第1线圈126和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所共用。在将移动壳体119配置于基准位置的状态下,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的中心D 1,被大致配置在第2分极线129上。
另外,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也可以被设置在移动壳体119以及底框102中设置了第1线圈126的构件上。
另外,如图7所示,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被配置在Z轴方向中与第1线圈126大致相同的位置。更详细地说,如图9所示,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被配置在从X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与第1线圈126重合的位置。为了方便,在图9中,仅示出第1磁体120、第1线圈126以及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
另外,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和第1线圈126的从X轴方向观察的位置关系不限定于图9所示的位置关系。例如,在从X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的至少一部分与第1线圈126重合即可。
纵摇霍尔传感器107对校正透镜壳体101相对于底框102的、纵摇方向的位置进行检测。这里,作为第2检测元件,以纵摇霍尔传感器107为例而进行了说明,但是第2检测元件也可以是M R传感器等其它的类型的传感器。
如图4以及图7所示,纵摇霍尔传感器107,被设置在底框102,并被配置在与第2磁体121在Z轴方向相面对的位置。如图8所示,纵摇霍尔传感器107与第2线圈127在X轴方向并列而配置。第2磁体121被第2线圈127和纵摇霍尔传感器107所共用。在将移动壳体119配置于基准位置的状态下,在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纵摇霍尔传感器107的中心D 2,在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被大致配置在第3分极线130上。
另外,纵摇霍尔传感器107,设置在移动壳体119以及底框102中设有第2线圈127的构件上即可。
另外,如图7所示,纵摇霍尔传感器107,被配置在Z轴方向中与第2线圈127大致相同的位置。更详细地说,如图10所示,纵摇霍尔传感器107,在从X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被配置在与第2线圈127重合的位置。出于方便,在图10中,仅仅示出了第2磁体121、第2线圈127以及纵摇霍尔传感器107。
另外,纵摇霍尔传感器107和第2线圈127的从X轴方向观察的位置关系,不限定于图10所示的位置关系。例如,在从X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纵摇霍尔传感器107的至少一部粉与第2线圈127重合即可。
〔6:透镜驱动装置的动作〕
以上进行说明的透镜驱动装置100,根据来自抖动检测传感器的出力,由例如控制部9所控制。具体来说,如果照相机本体2的绕X轴以及绕Z轴的抖动量被抖动检测传感器所检测,则利用控制部9计算出移动壳体119相对于底框102的目标位置。另外,利用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以及纵摇霍尔传感器107,检测出移动壳体119的左右摇摆方向以及纵摇方向的现在位置。并基于目标位置以及现在位置,利用控制部9,计算出移动壳体119的驱动方向以及驱动量。控制部9以使得与驱动方向以及驱动量相对应的电流在第1线圈126以及第2线圈127中流动的方式对第1线圈126以及第2线圈127进行控制。
若在第1线圈126流过规定的方向的电流,则如图8所示,例如产生电磁力F11,移动壳体119以及校正透镜L7相对于底框102向X轴方向正侧移动。若在第1线圈126中流过相反方向的电流,则如图8所示,产生电磁力F 12,移动壳体119以及校正透镜L7相对于底框102向X轴方向负侧移动。
另一方面,若在第2线圈127中流过规定的方向的电流,则如图8所示,例如产生电磁力F 21,校正透镜L7向Y轴方向正侧移动。另外,若在第2线圈127中流过相反方向的电流,则如图8所示,产生电磁力F 22,移动壳体119以及校正透镜L7相对于底框102而向Y轴方向负侧移动。
如以上进行说明的那样,在该透镜驱动装置100中,能够根据照相机本体2的抖动量将校正透镜L7向沿第2光轴A 2正交的方向驱动,并能够对因照相机本体2的抖动而产生的相对于摄像元件11的光学像的变位进行抑制。
〔7:配置的特征〕
这里,使用图8对透镜驱动装置100的配置的特征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在透镜驱动装置100中,校正透镜L7、旋转轴115、重心G、左右摇摆致动器104以及纵摇致动器103在大致X轴方向(左右摇摆方向)并列而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校正透镜L7,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被配置在左右摇摆致动器104以及纵摇致动器103之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校正透镜L7以及旋转轴115之间,配置左右摇摆致动器104(第1线圈126以及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可以说,左右摇摆致动器104,在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被配置在相对于校正透镜L7与旋转轴115在X轴方向相同侧。
若对各构件的配置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则如图8所示,在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校正透镜L7、旋转轴115、第1线圈126、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第2线圈127以及纵摇霍尔传感器107大致在X轴方向并列而被配置。在将移动壳体119配置于基准位置的状态下,在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校正透镜L7的第3光轴A3、旋转轴115的中心轴M、重心G、第1线圈126的中心C 1、第2线圈127的中心C 2、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的中心D 1以及纵摇霍尔传感器107的中心D 2,在X轴方向实质上的直线地并列而配置。若将与中心轴M以及第3光轴A 3正交的线作为基准线H,则在移动壳体119被配置于基准位置状态下,在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校正透镜L7的第3光轴A 3、旋转轴115的中心轴M、第1线圈126的中心C 1、第2线圈127的中心C 2、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的中心D 1以及纵摇霍尔传感器107的中心D 2被大致配置在基准线H上。
这里,若对校正透镜L7、左右摇摆致动器104以及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则如图8所示,在将移动壳体119配置在基准位置的状态下,在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校正透镜L7、第1线圈126以及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在X轴方向并列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第1线圈126被配置在校正透镜L7以及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之间。换言之,在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被配置在第1线圈126的与校正透镜L7相反侧。
另外,如图8所示,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被配置在比第1线圈126更靠近旋转轴115的位置。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在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被配置在旋转轴115以及第1线圈126之间。另一方面,纵摇霍尔传感器107,被配置在比第2线圈127更接近旋转轴115的位置,并被配置在校正透镜L7以及第2线圈127之间。
此外,如图8所示,在将移动壳体119配置在基准位置的状态下,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在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与通过第3光轴A3和第1线圈126的中心C 1的基准线H重合。在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可以说,第1线圈126与通过第3光轴A 3和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的中心D 1的基准线H重合。另外,如前述的那样,在将移动壳体119配置在基准位置的状态下,在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第3光轴A3、第1线圈126的中心C 1以及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的中心D 1大致被配置在基准线H上。
如图8所示,在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第1线圈126以及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与通过第3光轴A3以及旋转轴115的中心轴M的基准线H相重合。更详细地说,在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第1线圈126的中心C 1以及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的中心D 1被大致配置在基准线H上。
这里,所谓第1线圈126的中心C 1,表示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的第1线圈126的中心,从第1线圈126的外形求出的X轴方向的中央线和Y轴方向的中央线的交点为中心C 1。即,若线圈的平面形状是大致四边形,则四边形的中心成为线圈的中心。与第2线圈127的情况下同样,所谓第2线圈127的中心C 2,表示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的第2线圈127的中心,从第2线圈127的外形求出的X轴方向的中央线和Y轴方向的中央线的交点成为中心C 2。另外,如果是第1线圈126以及第2线圈127那样的形状,则中心C 1以及C 2,能够视为左右摇摆致动器104以及纵摇致动器103的驱动中心。即,能够认为:在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对校正透镜壳体101作用驱动力的点,与中心C 1以及C 2大致一致。
另外,所谓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的中心D 1,表示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的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的中心,成为从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的外形所求出的X轴方向的中央线和Y轴方向的中央线的交点成为中心D 1。另外,所谓纵摇霍尔传感器107的中心D 2,表示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的纵摇霍尔传感器107的中心,从纵摇霍尔传感器107的外形求出的X轴方向的中央线和Y轴方向的中央线的交点成为中心D 2。
〔8: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
(1)如图8所示,在该透镜驱动装置100中,校正透镜L7、左右摇摆致动器104以及纵摇致动器103大致在X轴方向(左右摇摆方向)并列而配置,因此装置X轴方向(左右摇摆方向)变得细长,装置的Y轴方向(纵摇方向)的小型化成为可能。此外,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与第1线圈126在X轴方向并列而配置,因此使校正透镜壳体101在X轴方向(左右摇摆方向)驱动的左右摇摆致动器104在Y轴方向(纵摇方向)能够实现小型化。通过这些构成,透镜驱动装置100整体的小型化成为可能。
(2)如图8所示,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被配置在第1线圈126的与校正透镜L7相反侧。换言之,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被配置在校正透镜L7以及第1线圈126之间。为此,能够容易地将第1线圈126接近校正透镜L7而配置。即,能够容易地将第1线圈126配置于重心G的附近。藉此,能够在谋求装置的Y轴方向的小型化的同时使移动壳体119的X轴方向的驱动稳定。
另外,如图8所示,校正透镜L7的第3光轴A 3、第1线圈126的中心C 1以及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的中心D 1,优选为,在X轴方向实质上直线地并列而配置。具体来说,优选为,在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与通过校正透镜L7的第3光轴A 3以及第1线圈126的中心C 1的基准线H重合。此外,校正透镜L7的第3光轴A 3、第1线圈126的中心C 1以及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的中心D 1,在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大致配置在基准线H上。通过这样的配置,能够将移动壳体119沿X轴方向高精度且高效率地驱动。
(3)若移动壳体119相对于底框102而以旋转轴115为中心在Y轴方向旋转,则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相对于第1磁体120会在X轴方向移动。若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相对于第1磁体120在X轴方向移动,则具有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的检测精度降低的忧虑。
但是,在该透镜驱动装置100中,如图8所示,在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左右摇摆致动器104相对于校正透镜L7与旋转轴115配置在X轴方向的相同侧,因此能够缩短从旋转轴115到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的距离,并能够缩短移动壳体119沿Y轴方向移动时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相对于第1磁体120在X轴方向移动的距离。藉此,能够降低移动壳体119的旋转对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的检测精度产生的影响。
此外,如图8所示,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被配置于比第1线圈126更接近于旋转轴115的位置。换言之,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在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被配置在旋转轴115以及第1线圈126之间。藉此,能够进一步缩短从旋转轴115到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的距离,能够进一步降低移动壳体119的旋转对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的检测精度产生的影响。另外,通过做成这种配置,能够将第1线圈126接近于移动部分整体的重心G而配置,因此移动壳体119的X轴方向的驱动变得容易稳定。
此时,优选为,如图8所示,旋转轴115的中心轴M、第1线圈126的中心C 1以及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的中心D 1在X轴方向上实质上直线地并列而配置。通过这样的配置,能够将与移动壳体119的旋转相伴的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的向X轴方向的移动量抑制到最小限,并能够确实地降低移动壳体119的旋转对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的检测精度产生的影响。
(4)另外,如图8所示,第2线圈127被配置在比纵摇霍尔传感器107离开旋转轴115更远的位置,因此能够增长从旋转轴115到第2线圈127的距离。为此,从旋转轴115到第2线圈127的距离相对于从旋转轴115到移动部分整体的重心G的距离的比增大,并能够增大由纵摇致动器103的驱动力产生的产生的旋转力矩(モ一メント),能够进一步使纵摇致动器103小型化。
(5)此外,如图8所示,移动部分整体的重心G和第1线圈126的中心C 1沿X轴方向并列而配置,因此在将移动壳体119沿X轴方向驱动时,由左右摇摆致动器104的驱动力引起的绕重心G的旋转力矩变得难于发生,能够高效率且高精度地驱动移动壳体119。另外,由于绕重心G的旋转力矩变得难于发生,因此能够减轻在旋转轴115以及导向部131之间产生的滑动负荷。藉此,能够进一步高精度且高效率地驱动移动壳体119。
如图8所示,优选为,在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移动部分整体的重心G、第1线圈126的中心C 1以及旋转轴115的中心轴M大致配置在基准线H上。通过这样的配置,能够进一步高精度且高效率地驱动移动壳体119。
(6)如图8所示,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以及纵摇霍尔传感器107与通过校正透镜L7的第3光轴A 3以及旋转轴115的中心轴M的基准线H相重合,因此能够将移动壳体119从基准位置向纵摇方向旋转时产生的、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以及纵摇霍尔传感器107的左右摇摆方向的移动量抑制到最小。此外,能够使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以及纵摇霍尔传感器107的左右摇摆方向的移动量在纵摇方向(Y轴方向)正侧和负侧相对于基准线H大致对称,因此能够容易地降低移动壳体119的旋转对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以及纵摇霍尔传感器107的检测精度的影响。
(7)如图8所示,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第1线圈126的中心C 1被配置在通过校正透镜L7的第3光轴A 3以及旋转轴115的中心轴M的基准线H上,因此能够将移动壳体119从基准位置向纵摇方向移动时产生的、第1线圈126的左右摇摆方向的移动量抑制到最小限,能够高精度且高效率地进行驱动。
(8)如图8所示,在该透镜驱动装置100中,第1磁体120被磁化为3极,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被配置在与第2分极线129相面对的位置。藉此,能够将从S极的第2部分120b到N极的第3部分120c而形成的磁场区域中磁通(磁束)密度线性地(リニア)变化的区域用于位置检测。因此,能够谋求装置的Y轴方向的小型化,并能够提高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的检测精度。
<第2实施方式>
对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200(光学元件驱动装置的一例)进行说明。另外,对于具有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的构成实质上相同功能的构成,附加相同符号,其详细的说明省略。
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以及纵摇霍尔传感器107的位置不限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配置。例如,如图11所示,旋转轴115的中心轴M、第1线圈126的中心C 1以及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的中心D 1也可以在X轴方向不以直线状配置。例如,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与第1线圈126在大致X轴方向并列而配置即可,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也可以如位置206a、位置206b所示那样从基准线H沿Y轴方向偏离。另外,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处于位置206a、位置206b所示的位置时,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的中心D 1大致位于第2分极线129上。如此,优选为,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的中心D 1大致位于第2分极线129上,但是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的中心D 1也可以从第2分极线129偏离。
另外,例如,如图11所示,旋转轴115的中心轴M、第2线圈127的中心C 2以及纵摇霍尔传感器107的中心D 2也可以在X轴方向不以直线状配置。例如,纵摇霍尔传感器107,在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也可以与第2线圈127大致在X轴方向并列而配置,纵摇霍尔传感器107也可以如位置207a、位置207b所示的那样从基准线H沿Y轴方向偏离。另外,在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7位于位置207a、位置207b所示的位置时,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7的中心D 2大致位于第2磁体121的边缘(エツジ)上。如此,虽然优选为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7的中心D 2大致位于第2磁体121的边缘上,但是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7的中心D 2也可以从第2磁体121的边缘偏离。
<第3实施方式>
对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300(光学元件驱动装置的一例)进行说明。另外,对于具有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的构成实质上相同功能的构成,附加相同符号,其详细的说明省略。
第1磁体120也可以不被磁化为3极,在能够确保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的检测精度的情况下,也可以如图12所示,第1磁体320仅被磁化为2极。该情况下,第1磁体320,具有被磁化为N极(第1磁极的一例)的第1部分320a、被磁化为S极(第2磁极的一例)的第2部分320b以及第1分极线328,但是不具有与第3部分120c以及第2分极线129相当的构成。
如图12所示,例如第1磁体320的大小比前述的第1磁体120的大小要小。第1部分320a与前述的第1部分120a相对应。第2部分320b,与前述的第2部分120b相对应。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与第1磁体120的边缘在Z轴方向相面对而配置。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利用在第2部分320b形成的磁场而进行位置检测。另外,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也可以配置在从第1磁体120的边缘偏离的位置。例如,第2部分320b比图12所示的大小要大,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也可以与第2部分320
b在Z轴方向相面对而配置。另外,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也可以配置在从第2部分320b以及第1磁体120的边缘偏离的位置。
<第4实施方式>
对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400(光学元件驱动装置的一例)进行说明。另外,对于具有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的构成实质上相同功能的构成,附加相同符号,而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以及第1线圈126的位置关系不限于前述的实施方式。例如,如图13所示,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也可以配置在第1线圈126和校正透镜L7之间。
另外,纵摇霍尔传感器107以及第2线圈127的位置关系也不限于前述的实施方式。例如,如图14所示,第2线圈127也可以配置在纵摇霍尔传感器107以及校正透镜L7之间。
此外,也可以组合图13以及图14所示的配置,采用图15所示的配置。具体来说,也可以,如图15所示,左右摇摆霍尔传感器106配置在第1线圈126以及校正透镜L7之间,并且,第2线圈127配置在纵摇霍尔传感器107以及校正透镜L7之间。
<第5实施方式>
对于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500(光学元件驱动装置的一例)进行说明。另外,对于具有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的构成实质上相同功能的构成,附加相同符号,而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由左右摇摆致动器104产生的驱动力的大小,由流过第1线圈126的电流的大小,并且由在Y轴方向延伸的驱动力产生部126a以及126b的长度所决定。因此,为了得到更大的驱动力,如图16所示,也可以使驱动力产生部126a以及126b更长。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在将移动壳体119配置在基准位置的状态下,在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第1线圈126的Y轴方向的尺寸变大,直至第1线圈126的驱动力产生部126a以及126b以外的部分与第1磁体120不重合的位置。如此,第1线圈126的驱动力产生部126a以及126b变长,即使相同电流值,在左右摇摆致动器104中产生的驱动力也变大。
同样,在纵摇致动器103中产生的驱动力的大小,由流过第2线圈127的电流的大小,并且由在X轴方向延伸的驱动力产生部127a以及127b的长度所决定。因此,为了得到更大的驱动力,如图16所示,也可以将驱动力产生部127a以及127b进一步加长。在图16所示的例中,在将移动壳体119配置在基准位置的状态下,在从Z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第2线圈127的X轴方向的尺寸变大,直至第2线圈127的驱动力产生部127a以及127b以外的部分不与第2磁体121重合的位置。如此,第2线圈127的驱动力产生部127a以及127b变长,即使以相同电流值,由纵摇致动器103所产生的驱动力也变大。
这里,需要使得即使移动壳体119沿纵摇方向以及左右摇摆方向移动,也不与其他的构件干涉,但是底框102不存在该制约。即,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纵摇方向以及左右摇摆方向的外形尺寸,由移动壳体119的移动范围以及底框102的其中较大的一方所决定。换言之,即使对于纵摇方向以及左右摇摆方向,均使底框102的外形尺寸比移动壳体119的外形尺寸大,对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外形尺寸的影响也较小。
因此,第1线圈126或第2线圈127被固定在底框102的情况下,如图16所示,如果将第1线圈126以及第2线圈127的外形尺寸加大到底框102的外形尺寸所收纳的范围,则能够在寻求装置的小型化的同时提高致动器的能力。
<第6实施方式>
对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600(光学元件驱动装置的一例)进行说明。另外,对于具有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的构成实质上相同功能的构成,附加相同符号,而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在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中,第2滑动部123成为1个部分,但是也可以与第1滑动部122同样,第2滑动部123分为两个部分。例如,在如图17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600中,1对的第2滑动部623被设置在移动壳体119的上表面。在该情况下,第2导向轴112与1对的第2滑动部623接触,图6的线J2所示的支撑范围在图17所示的构成中,如线J62的那样变长。如图17所示,移动部分的重心G被配置在线J1、J62、J3以及J4所形成的区域K 6内。与前述的区域K 1相比,区域K 6以线J62变长的量而变广阔。为此,与图6所示的构成相比,在图17所示的构成中,能够确实地抑制移动壳体119相对于底框102而绕X轴旋转,移动壳体119的驱动更加稳定。
根据以上说明的光学元件驱动装置,能够实现更加小型化,因此这里所公开的技术在摄像装置的领域中有用。
Claims (4)
1.一种光学元件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具有光轴的至少一个光学元件;
移动构件,其对所述光学元件进行支撑;
固定构件,其支撑所述移动构件以使所述移动构件能够在与所述光轴正交的方向上移动;
第1致动器,其具有在所述移动构件以及所述固定构件的一方所设置的第1线圈,和在所述移动构件以及所述固定构件中与设置有所述第1线圈的构件不同的构件所设置、且与所述第1线圈相面对的第1磁体,并将所述移动构件沿与所述光轴正交的第1方向进行驱动;
第1检测元件,其在所述移动构件以及所述固定构件中设置有所述第1线圈的构件所设置,对所述移动构件相对于所述固定构件在所述第1方向的位置进行检测;
第2致动器,其具有在所述移动构件和所述固定构件的一方所设置的第2线圈,和在所述移动构件和所述固定构件中与设置有所述第1线圈的构件不同的构件所设置、且与所述第2线圈相面对的第2磁体,并将所述移动构件沿与所述光轴及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驱动;
第2检测元件,其在所述移动构件以及所述固定构件中设置有所述第2线圈的构件所设置,对所述移动构件相对于所述固定构件在所述第2方向的位置进行检测,
所述光学元件、所述第1致动器及所述第2致动器,在所述第1方向并列,
所述第1磁体具有:被磁化为第1磁极的第1部分、被磁化为与所述第1磁极不同的第2磁极的第2部分、被磁化为所述第1磁极的第3部分;
所述第1部分、所述第2部分及所述第3部分,在所述第1方向并列,
所述第1线圈与在所述第1部分和所述第2部分的边界以平行于所述第2方向的方式所形成的第1分极线相面对,
所述第1检测元件与在所述第2部分和所述第3部分的边界以平行于所述第2方向的方式所形成的第2分极线相面对,
所述第1检测元件,在从与所述光轴平行的第3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与所述第1线圈在所述第1方向并列,
所述第2检测元件,在从所述第3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与所述第2线圈在所述第1方向并列,
所述移动构件及所述固定构件中设置有所述第1线圈的移动构件或固定构件,具有在所述第1方向延伸的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在所述固定构件以及所述移动构件的一方所设置、且在所述第3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
导向部,其在所述固定构件以及所述移动构件中与设置有所述旋转轴的构件不同的构件所设置,并具有插入所述旋转轴的旋转导向槽,
所述第1检测元件比所述第1线圈更靠近所述旋转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元件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检测元件比所述第2线圈更靠近所述旋转轴。
4.一种摄像装置,是能够对被拍摄体进行摄影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包含校正透镜,且形成被拍摄体的光学像的摄像光学系统;
将所述被拍摄体的光学像变换为图像信号的摄像元件;以及
将所述校正透镜以及所述摄像元件的其中一方作为光学元件而驱动的光学元件驱动装置,
所述光学元件驱动装置包括:
移动构件,其对所述光学元件进行支撑;
固定构件,其支撑所述移动构件以使所述移动构件能够在与所述光学元件的光轴正交的方向上移动;
第1致动器,其具有在所述移动构件以及所述固定构件的一方所设置的第1线圈,和在所述移动构件以及所述固定构件中与设置有所述第1线圈的构件不同的构件所设置、且与所述第1线圈相面对的第1磁体,并将所述移动构件沿与所述光轴正交的第1方向进行驱动;
第1检测元件,其在所述移动构件以及所述固定构件中设置有所述第1线圈的构件所设置,对所述移动构件相对于所述固定构件在所述第1方向的位置进行检测;
第2致动器,其具有在所述移动构件和所述固定构件的一方所设置的第2线圈,和在所述移动构件和所述固定构件中与设置有所述第1线圈的构件不同的构件所设置、且与所述第2线圈相面对的第2磁体,并将所述移动构件沿与所述光轴及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驱动;
第2检测元件,其在所述移动构件以及所述固定构件中设置有所述第2线圈的构件所设置,对所述移动构件相对于所述固定构件在所述第2方向的位置进行检测,
所述光学元件、所述第1致动器及所述第2致动器,在所述第1方向并列,
所述第1磁体具有:被磁化为第1磁极的第1部分、被磁化为与所述第1磁极不同的第2磁极的第2部分、被磁化为所述第1磁极的第3部分;
所述第1部分、所述第2部分及所述第3部分,在所述第1方向并列,
所述第1线圈与在所述第1部分和所述第2部分的边界以平行于所述第2方向的方式所形成的第1分极线相面对,
所述第1检测元件与在所述第2部分和所述第3部分的边界以平行于所述第2方向的方式所形成的第2分极线相面对,
所述第1检测元件,在从与所述光轴平行的第3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与所述第1线圈在所述第1方向并列,
所述第2检测元件,在从所述第3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与所述第2线圈在所述第1方向并列,
所述移动构件及所述固定构件中设置有所述第1线圈的移动构件或固定构件,具有在所述第1方向延伸的形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188869 | 2009-08-18 | ||
JP2009188869 | 2009-08-1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95730A CN101995730A (zh) | 2011-03-30 |
CN101995730B true CN101995730B (zh) | 2015-02-11 |
Family
ID=43605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249172.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95730B (zh) | 2009-08-18 | 2010-08-06 | 光学元件驱动装置以及摄像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351771B2 (zh) |
JP (1) | JP5574873B2 (zh) |
CN (1) | CN10199573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313617B2 (en) | 2001-09-28 | 2007-12-25 | Dale Malik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a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r |
JP2012032543A (ja) * | 2010-07-29 | 2012-02-16 | Olympus Imaging Corp | 像ぶれ補正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
JP2012120303A (ja) * | 2010-11-30 | 2012-06-21 | Panasonic Corp | アクチュエータ、ならびにこれを備える駆動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
TW201305707A (zh) * | 2011-07-22 | 2013-02-01 | Asia Optical Co Inc | 攝像裝置 |
JP2013134455A (ja) * | 2011-12-27 | 2013-07-08 | Nidec Copal Corp | 像振れ補正装置及びレンズ駆動装置 |
JP2013156292A (ja) * | 2012-01-26 | 2013-08-15 | Nidec Copal Corp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JP5905275B2 (ja) * | 2012-01-30 | 2016-04-20 |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JP6049267B2 (ja) * | 2012-01-30 | 2016-12-21 |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JP5905277B2 (ja) * | 2012-01-30 | 2016-04-20 |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JP6029830B2 (ja) * | 2012-02-07 | 2016-11-24 |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CN107255899A (zh) * | 2012-08-22 | 2017-10-17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透镜镜筒 |
JP6128821B2 (ja) * | 2012-12-04 | 2017-05-17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ブレ補正装置 |
JP6114049B2 (ja) | 2013-02-04 | 2017-04-12 | Hoya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 |
JP6114050B2 (ja) | 2013-02-04 | 2017-04-12 | Hoya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 |
US9285566B2 (en) * | 2013-08-08 | 2016-03-15 | Apple Inc. | Mirror tilt actuation |
JP6485727B2 (ja) * | 2014-02-24 | 2019-03-20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ブレ補正装置、レンズユニット、撮像装置及びアクチュエータ |
JP2016061877A (ja) * | 2014-09-17 | 2016-04-25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ズームレンズ鏡胴及び撮像装置 |
EP3413119A1 (en) * | 2014-12-17 | 2018-12-12 | Lg Innotek Co. Ltd | Lens moving apparatus |
JP2016001312A (ja) * | 2015-07-10 | 2016-01-07 |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 像振れ補正装置及びレンズ駆動装置 |
JP2017097100A (ja) * | 2015-11-20 | 2017-06-01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像振れ補正装置及びこの像振れ補正装置を適用した撮像装置 |
JP6147884B2 (ja) * | 2016-03-22 | 2017-06-14 |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JP6811589B2 (ja) * | 2016-11-10 | 2021-01-13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 |
CN207908778U (zh) * | 2017-05-12 | 2018-09-25 |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 镜头驱动机构 |
USD861510S1 (en) * | 2017-12-21 | 2019-10-01 | Shenzhen Ruierxing Electronic Co., Ltd. | Digital laser rangefinder |
CN110221232A (zh) * | 2019-07-01 | 2019-09-10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 叠堆式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特性测试系统 |
CN112394471B (zh) * | 2019-07-31 | 2024-07-16 |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 光学元件驱动装置、照相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KR102483623B1 (ko) * | 2021-01-22 | 2023-01-02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카메라 모듈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697614A2 (en) * | 1991-03-22 | 1996-02-21 | Nikon Corporation | Optical apparatus for correcting image deviation |
CN101310218A (zh) * | 2005-11-14 | 2008-11-19 | 株式会社尼康 | 图像模糊修正装置和相机 |
CN101326464A (zh) * | 2005-12-07 | 2008-12-17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像抖动补偿装置及照像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802871B2 (ja) | 2005-06-07 | 2011-10-26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像ぶれ補正装置、レンズ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
KR20060127773A (ko) | 2005-06-07 | 2006-12-13 | 소니 가부시끼 가이샤 | 상 흔들림 보정 장치, 렌즈 경통 및 촬상 장치 |
CN101017309B (zh) | 2006-02-08 | 2010-10-27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图像抖动补正装置以及照相机 |
JP5188722B2 (ja) | 2006-02-08 | 2013-04-24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像振れ補正装置およびカメラ |
JP2007233140A (ja) * | 2006-03-02 | 2007-09-13 | Canon Inc | 像ぶれ補正装置 |
JP2008134329A (ja) * | 2006-11-27 | 2008-06-12 | Sony Corp | 像ぶれ補正装置、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
CN102338970A (zh) * | 2007-06-20 | 2012-02-01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成像模糊校正装置以及摄影装置 |
JP5106998B2 (ja) * | 2007-11-16 | 2012-12-26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光学素子駆動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
JP2009223038A (ja) * | 2008-03-17 | 2009-10-01 | Sony Corp | カメラ装置及びレンズ鏡筒装置 |
JP5540444B2 (ja) * | 2009-05-15 | 2014-07-02 | 株式会社タムロン | 防振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レンズユニット、カメラ |
-
2010
- 2010-07-13 US US12/834,896 patent/US835177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8-06 CN CN201010249172.4A patent/CN10199573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8-06 JP JP2010176966A patent/JP557487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697614A2 (en) * | 1991-03-22 | 1996-02-21 | Nikon Corporation | Optical apparatus for correcting image deviation |
CN101310218A (zh) * | 2005-11-14 | 2008-11-19 | 株式会社尼康 | 图像模糊修正装置和相机 |
CN101326464A (zh) * | 2005-12-07 | 2008-12-17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像抖动补偿装置及照像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574873B2 (ja) | 2014-08-20 |
JP2011065145A (ja) | 2011-03-31 |
US20110044672A1 (en) | 2011-02-24 |
CN101995730A (zh) | 2011-03-30 |
US8351771B2 (en) | 2013-01-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95730B (zh) | 光学元件驱动装置以及摄像装置 | |
EP1832912B1 (en) | Image blur reduction device and camera | |
JP4332583B2 (ja) |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 |
US8446672B2 (en) | Vibration reduction apparatus with a center of gravity adjusting member to reduce detection errors and optical apparatus | |
KR101231486B1 (ko) | 상 흔들림 보정 장치, 렌즈 장치 및 촬상 장치 | |
US8159746B2 (en) | Optical apparatus with image stabilizing and movable lenses and actuators for shifting and/or moving the lenses | |
JP4888129B2 (ja) |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デジタルカメラ | |
JP4661915B2 (ja) | 像ぶれ補正装置、レンズ鏡筒装置及びカメラ装置 | |
US20120133818A1 (en) | Actuator, driving device and imaging device | |
US8068287B2 (en) | Lens barrel | |
JP5909877B2 (ja) | 撮像装置 | |
JP5436014B2 (ja) | 像振れ補正装置 | |
CN115327737A (zh) | 光学系统 | |
JP6485727B2 (ja) | ブレ補正装置、レンズユニット、撮像装置及びアクチュエータ | |
JP2018040864A (ja) | 像ブレ補正装置、レンズ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 |
US20170075131A1 (en) | Anti-vibration optical system, telephoto optical system, binocle, and anti-vibration unit | |
JP5458521B2 (ja) | レンズ鏡筒、レンズ鏡筒の調整方法、光学装置、および光学装置の調整方法 | |
JP2012237856A (ja) | 光学機器 | |
JP5172024B2 (ja) | 光学装置 | |
WO2014156631A1 (ja) | レンズ鏡胴及び撮像装置 | |
JP2010122446A (ja) | レンズ鏡筒 | |
JP2010066454A (ja) | レンズ鏡筒、及び光学機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211 Termination date: 201908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