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92808A - 车辆的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92808A
CN101992808A CN2010102311859A CN201010231185A CN101992808A CN 101992808 A CN101992808 A CN 101992808A CN 2010102311859 A CN2010102311859 A CN 2010102311859A CN 201010231185 A CN201010231185 A CN 201010231185A CN 101992808 A CN101992808 A CN 1019928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inge
vehicle
installation portion
body structure
collision lo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3118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92808B (zh
Inventor
西村佳和
桥本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928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928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928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9280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8Details of structures as upper supports for springs or damp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4Dashboards as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车身结构,其中,铰链支柱(1)上设有与上侧的车门铰链安装部(1a)对应的铰链加强件(33),该铰链加强件(33)上设有向铰链支柱内件(2a)侧延伸并安装于该铰链支柱内件(2a)的安装部(33b、33c),该车辆的车身结构还包括从前纵梁(25)分支设置的分支构架(30)和角板部件(32),该分支构架(30)和角板部件(32)将输入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纵梁(25)的碰撞负荷通过铰链支柱内件(2a)传递给安装部(33b、33c)。这样,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可以将输入车身的碰撞负荷更切实地传递至车辆后方,从而可以切实地抑制车室的变形。

Description

车辆的车身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车身结构,该车辆的车身结构中的铰链支柱上设有与上下的车门铰链对应的车门铰链安装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车辆的车身结构,例如有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3-182633号(以下称为“专利文献”)所公开的结构。
即,该结构是包括前柱和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纵梁的车辆的车身结构,该结构中安装有加强部件,该加强部件从前纵梁的悬架支撑塔设置位置沿该悬架支撑塔向斜上方且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设置至前柱前方的挡板上构件的后部及车颈侧件的车宽方向端部。
根据上述专利文献,采用上述结构可以使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输入车身的碰撞负荷,从前纵梁经由加强部件及车颈侧件等传递、分散至前柱。
但是,所述专利文献所公开的以往结构仅是用以使所述碰撞负荷传递、分散至前柱的结构,仅以上述加强部件是无法效率良好地使所述负荷传递至更后方。因此,上述以往结构无法充分切实地抑制车室的变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将输入车身的碰撞负荷更切实地传递至车辆后方以切实地抑制车室变形的车辆的车身结构。
本发明的车辆的车身结构包括:铰链支柱,在该铰链支柱上设有与上下的车门铰链对应的车门铰链安装部;铰链加强件,与所述车门铰链安装部相对应,其中,与上侧的所述车门铰链安装部对应的所述铰链加强件上设有向所述铰链支柱的内板侧延伸并安装于该内板上的内板安装部;以及碰撞负荷传递部件,从前纵梁分支设置,将输入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所述前纵梁的碰撞负荷通过所述内板传递给所述内板安装部。
根据该结构,由于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等产生的碰撞负荷被传递给铰链加强件的内板安装部,因而可以将所述负荷通过车门铰链及车门更切实地传递、分散至车辆后方。因此,可以切实地抑制车室的变形。
所述车辆的车身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前围板,分隔发动机室与其后方的车室,其中,所述碰撞负荷传递部件包括:分支构架,连接所述前纵梁和所述前围板;以及角板部件,连接所述前围板的分支构架连接部后部和所述内板安装部。
根据该结构,在分支构架与角板部件之间设置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围板的情况下,仍可以切实地将所述负荷传递给内板安装部。
所述车辆的车身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分支构架设置于轮室罩的外侧。
根据该结构,可以切实地避免分支构架与设置在发动机室内的各种部件之间的干涉,并且可以利用死区来设置分支构架。此外,通过利用轮室罩的车宽方向外侧的死区,可以提高分支构架的布局的自由度。因此,可以布置使从前纵梁至前围板间的负荷传递能够恰当地进行的路径。
所述车辆的车身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前围板上设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围板横梁,隔着所述前围板横梁相对配置有所述分支构架和所述角板部件。
根据该结构,可以利用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前围板横梁来加强分支构架与角板部件的连接部。因此,可以抑制所述连接部的变形,从而可以使所述负荷更切实地从分支构架向角板部件传递。
所述车辆的车身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车门内部设置有从所述车门铰链向车辆后方延伸的车门侧碰撞负荷传递部件,该车门侧碰撞负荷传递部件将传递至所述内板安装部的所述碰撞负荷传递给在车门后方上下延伸设置的第二支柱。
根据该结构,可以通过上下延伸的第二支柱更切实地承接从车门铰链输入的所述负荷,这样,可以更切实地抑制车室的变形。
所述车辆的车身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车门侧碰撞负荷传递部件为多个,该多个车门侧碰撞负荷传递部件相对于所述车门铰链位于车宽方向的内侧及外侧。
根据该结构,可以将从车门铰链输入的所述负荷分散在车门内并且更切实地传递给第二支柱。
所述车辆的车身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多个车门侧碰撞负荷传递部件配置成越向后方彼此越上下离开。
根据该结构,不仅可以使所述负荷分散于车门内的内侧及外侧,而且可以使所述负荷分散于车门的上下。这样,可以将上下延伸的第二支柱上的所述负荷的输入范围向上下扩大,从而可以将所述负荷分散承接。
所述车辆的车身结构中还包括:挡板加强件,从所述铰链支柱的上部向车辆前方延伸并且与所述前纵梁平行。
根据该结构,可以将所述负荷更分散地传递至车辆后方,从而可以提高负荷传递效率。因此,可以更切实地抑制车室的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在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的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3是图1的要部的立体图。
图4是图3的A-A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图3的B-B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6是角板部件附近在从车室内侧观察的状态下的立体图,其中,铰链支柱的铰链支柱内件被卸去。
图7是表示图6中卸去角板部件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车辆的车门结构在卸去门外板后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的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9是图8的C-C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10是用以说明碰撞负荷的传递路径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述。
图1是表示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的侧视图(但该图是在车宽方向的中间部分向车宽方向外侧观察的状态下的侧视图),图2是图1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在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的状态下的侧视图,图3是图1的要部的立体图,图4是图3的A-A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图5是图3的B-B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此外,图中箭头“F”表示车身前方,箭头“R”表示车身后方,箭头“内侧”表示车身内侧,箭头“外侧”表示车身外侧。
如图1、图2所示,设置有左右一对铰链支柱1、1(但附图中仅表示了车辆右侧的铰链支柱)。该铰链支柱1是将铰链支柱内件2a(参照图1)与铰链支柱外件2b(参照图2)接合而成并具有沿车辆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柱闭合剖面的车身刚性部件。
另外,下前围板3接合固定在所述左右的两铰链支柱1、1之间,详细而言,接合固定在左右的两铰链支柱内件2a、2a之间,由该下前围板3在前后方向将发动机室ER与其后方的车室4分隔,另一方面,在铰链支柱1的上部,以前部低后部高的方式接合固定有前柱5。
另外,底板6接合固定于上述下前围板3的下部后端部。该底板6是向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且构成车室4的底面的板,如图3所示,在该底板6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一体地或一体化地形成有向车室4内突出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隧道部7。该隧道部7成为车身刚性的中心。
另外,如图1、图3所示,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剖面呈帽状的前围板横梁8接合固定于下前围板3的上部后表面,该前围板横梁8与下前围板3之间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围板横向闭合剖面8a,以提高前部车身刚性。
另外,如图1所示,在上述底板6的左右两侧部(但附图中仅表示了右侧的结构),设置有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下边梁9、9。该下边梁9是由下边梁内件10与下边梁外件接合而成的具有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下边梁闭合剖面的车身刚性部件。
如图1所示,在上述下边梁9与车顶纵梁之间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将这两者予以连接的中柱11。该中柱11是由中柱内件12与中柱外件接合而成的具有沿车辆的上下方向延伸的中柱闭合剖面的车身刚性部件。
于是,如图1所示,便形成由铰链支柱1、前柱5、下边梁9、中柱11围绕而成的作为前排乘员的乘降口的车门开口部13,该车门开口部13能够由前门14予以开闭。
上述前门14由其前端部通过如图2所示的上下一对车门铰链15、15连接于铰链支柱1而可进行开闭。
此外,如图1所示,在前门14的内部,设置有以前高后低或前低后高状倾斜地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上下的防撞杆16、17。
另外,如图1、图3所示,上前围板18接合固定于上述下前围板3的上端折曲部,车颈板19接合固定于该上前围板18的上部及前部。
如图1~图3所示,在离开上述下前围板3的前方位置设置有悬架支撑塔20,该悬架支撑塔20的车外侧的面构成前轮(未图示)的轮室罩。
此外,如图3所示,在上述上前围板18的车宽方向的两侧,一体地形成有向前方延伸的延伸部18a,该延伸部18a通过点焊方式等经由连接部件21接合固定于悬架支撑塔顶部的后表面部。
如图1~图3所示,在上述悬架支撑塔20的上部车宽方向外侧,设置有从铰链支柱1的上部向前方延伸的挡板加强件22。如图4所示,该挡板加强件22主要包括挡板加强件外件23与挡板加强件内件24。
另外,如图1~图4所示,在上述悬架支撑塔20的下部车宽方向内侧连接有前纵梁25,该前纵梁25被设置成与上述挡板加强件22平行。
此处所说的“平行”及发明内容中规定的“平行”是指基本上的平行,亦即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的大致的平行,其包含如图1所示那样,前纵梁25实际上沿水平延伸,挡板加强件22向下方倾斜约10度左右的状态。
该前纵梁25是在发动机室ER的两侧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连接于上述悬架支撑塔20的车身刚性部件,其后端部向下方弯曲并连接于地板梁26(参照图1~图3)的前部。
另外,如图4所示,上述前纵梁25在A-A剖面位置处,通过其上下的接合凸缘部25a、25b接合固定于悬架支撑塔20的侧面部20a,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剖面27。
此外,如图1、图3所示,上述前纵梁25在下前围板3的位置处,接合固定于该下前围板3的下部。
另外,在前纵梁25的前端部安装有用以安装溃缩盒(未图示)的安装板28(参照图1、图2),该溃缩盒在来自前方的碰撞负荷作用下可沿车辆前后方向压缩变形。另外,在该板28处,安装有跨设于挡板加强件22及前纵梁25的前端部的板状的连接部件29。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3所示,设置有分支构架30,该分支构架30以从前纵梁25的悬架支撑塔设置位置α向上后方分支的状态延伸,将该前纵梁25与所述下前围板3的上部予以连接。
如图1~图5所示,该分支构架30设置在悬架支撑塔20的侧面部20a的车宽方向外侧,在图3的A-A剖面位置处,如图4所示,该分支构架30形成为剖面大致呈“コ”状,在B-B剖面位置处,如图5所示,该分支构架30形成为剖面大致呈“L”状。
分支构架30包括:如图2所示的与前纵梁25接合的下端凸缘30a;如图2~图4所示的与分支构架30的长边方向中间部的上下一体形成的中间上部凸缘30b及中间下部凸缘30c;如图5所示的与下前围板3接合的后端凸缘30d。
如上所述,分支构架30接合于悬架支撑塔20的侧面部20a的车宽方向外侧,从而在分支构架30与侧面部20a之间形成沿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连续的闭合剖面31(参照图4)。
即,在图4所示的A-A线箭头方向的剖面位置处,中间上部凸缘30b和中间下部凸缘30c接合于侧面部20a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面,从而在侧面部20a与分支构架30之间形成闭合剖面31。
另一方面,在图5所示的B-B线箭头方向的剖面位置及其后方处,中间下部凸缘30c接合于侧面部20a,且后端凸缘30d接合于下前围板3的上部车宽方向外侧。
而且,如图1、图3、图5所示,下前围板3的分支构架连接部β(具体而言是分支构架30的后端凸缘30d与下前围板3接合的部位)位于与后述的角板部件32的设置高度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本实施方式中,角板部件32的前端部与分支构架30的上端部隔着前围板横梁8而相对设置。
图6是角板部件32附近在从车室内侧观察状态下的立体图,其中,铰链支柱1的铰链支柱内件2a被卸去。如图1、图3所示,角板部件32设置在铰链支柱内件2a的车宽方向内侧。如图5、图6所示,该角板部件32具有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剖面大致呈“コ”状的主体部32a、和形成于主体部32a的上下的凸缘部32b,其整体的剖面形状呈帽状。该角板部件32例如通过对铁板进行加工而形成。
角板部件32整体上被设置成越靠近前方而越逐步靠近车宽方向内侧,其通过前围板横梁8、角板部件32等将铰链支柱内件2a与分支构架30的上端部予以连接。
另外,角板部件32的前端部上形成有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的共两个安装部32c、32d。上方的安装部32c的位置设定在上前围板18的高度位置上。另外,下方的安装部32d对应于前围板横梁8的高度位置。
另外,角板部件32的后端部上,在上侧的凸缘部32b的角部形成有安装部32e,并且形成有从下侧的凸缘部32b向下方延伸的安装部32f,角板部件32通过所述各安装部32e、32f连接于图6、图7所示的铰链加强件33。
图7是表示图6中卸去角板部件32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如图6、图7所示,铰链支柱1在铰链支柱内件2a的车宽方向外侧,具有俯视时剖面大致呈帽状的铰链支柱加强件2c。铰链加强件33设置在该铰链支柱加强件2c的其构成剖面大致呈帽状而形成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凹部空间中。
如图7所示,铰链加强件33具有向车宽方向外侧隆起的隆起部33a,该铰链加强件33整体上形成为向车宽方向内侧开口的杯状,构成为刚性优异的部件。
另外,铰链加强件33在其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具有上下一对安装部33b、33c。该安装部33b、33c从隆起部33a向铰链支柱内件2a侧延伸,且它们被安装于铰链支柱内件2a(参照图7、图9)。
在此,角板部件32的安装部32e、32f中,安装部32e处于与铰链加强件33的上侧的安装部33b对应的位置。另一方面,安装部32f处于与铰链加强件33的下侧的安装部33c对应的位置。
本实施方式中,铰链加强件33与前围板(下前围板3、前围板横梁8、上前围板18)由角板部件32连接。
角板部件32与所述前围板通过下述方式连接。即,角板部件32的前端部的安装部32c、32d中上侧的安装部32c利用螺栓、螺母等安装部件34被安装于上前围板18。另外,下侧的安装部32d利用螺栓、螺母等安装部件35被安装于前围板横梁8。
角板部件32与铰链加强件33通过下述方式连接。即,在由角板部件32的安装部32e与铰链加强件33的安装部33b夹住铰链支柱内件2a的状态下,利用螺栓、螺母等安装部件36予以安装,另一方面,在由角板部件32的安装部32f与铰链加强件33的安装部33c夹住铰链支柱内件2a的状态,利用螺栓、螺母等安装部件37予以安装。
另外,角板部件32与所述挡板加强件22两者的高度位置被设定为大致相同(角板部件32被设置在从挡板加强件22向后方延长的延长线的高度位置范围)。
接下来,参照图8、图9说明前门14的结构及其安装结构。图8是车辆的车门结构在卸去门外板44后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的状态下的侧视图,图9是图8的C-C线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8、图9中,车辆的前门(但图中仅表示了车辆右侧的车门)14包括门窗框部41与门主体42。
上述门主体42包括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门内板43、和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门外板44(在图9中由两点划线表示),该两板被接合而成为一体。
如图8、图9所示,上述门内板43包括内板主板部43a、从该内板主板部43a的前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前边部43b、从内板主板部43a的下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下边部43c、和从内板主板部43a的后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后边部43d。
另外,如图8所示,上述门内板43的前边部43b上设置有上侧铰链安装部45和下侧铰链安装部46,如图9所示,该上下的两铰链安装部45、46上安装有车门侧铰链支架47。另外,车门侧铰链支架47通过铰链销48连接于车身侧铰链支架49,从而构成上下的车门铰链15、15,以使车门能够进行开闭。
在此,在车身侧的铰链支柱1上具备与上下的车门铰链15对应的车门铰链安装部1a、1a(参照图9)。上述车身侧铰链支架49利用螺栓、螺母等安装部件50被安装于铰链支柱1的车门铰链安装部1a。
上述铰链支柱1通过铰链支柱内件2a、铰链支柱加强件2c、和铰链支柱外件2b被接合固定,而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铰链支柱闭合剖面1b。本实施方式中,对应于车门铰链安装部1a,在铰链支柱闭合剖面1b内的铰链支柱加强件2c与铰链支柱内件2a之间接合有上述铰链加强件33,以提高铰链支柱1的刚性。
另外,上述铰链加强件33在其车宽方向外侧,通过上述安装部件50与车身侧铰链支架49、铰链支柱外件2b、和铰链支柱加强件2c被共同连接固定,以提高铰链支柱1支撑前门14的支撑刚性。
另外,在上述车门铰链安装部1a,与该车门铰链安装部1a对应的上侧的铰链加强件33与角板部件32连接,由此,将分支构架30的上端部与上侧的铰链加强件33(安装部33b、33c)予以连接。
如图8、图9所示,门内板43的前边部43b上,在上侧铰链安装部45的车宽方向外侧一体地形成有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延伸设置部43e。
另外,如图8、图9所示,门主体42内具有:用以应对侧面碰撞的防撞杆16,其位于车宽方向外侧,且以从车门铰链15向后方延伸的状态设置在门主体42内;用以应对前面碰撞的防撞杆17,其位于门主体42内的车宽方向内侧,且以沿车腰线部从车门铰链15向后方延伸的状态设置在门主体42内。
如图8所示,防撞杆16具有沿其长边方向延伸的两条肋16a、16a,防撞杆16的前端部设置于前门14的上侧铰链安装部45(车门铰链15)附近的车宽方向外侧,防撞杆17的前端部设置于前门14的上侧铰链安装部45附近的车宽方向内侧,这两防撞杆的前端部通过接合支架51与上侧铰链安装部45接合。
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接合支架51由连接件52和支架53这两部件构成。
防撞杆17由刚性圆形管所构成,上述连接件52将防撞杆17的前端部以从车宽方向外侧环抱的状态接合固定于门内板43的内板主板部43a及前边部43b。
另外,上述支架53是俯视时呈“L”状一体连接的刚性部件,在与连接件52连接的状态下接合固定于上述防撞杆16的前端部。
另外,如图9所示,车门侧铰链支架47、门内板43的前边部43b、连接件52、支架53的前部通过螺栓、螺母等固定部件54被共同连接固定,由此,通过由连接件52及支架53所构成的接合支架51将两防撞杆16、17的前端部与上侧铰链安装部45予以接合。
另外,防撞杆16不仅与上述接合支架51接合,而且还与一体地形成于门内板43的前边部43b上的上述延伸设置部43e接合。
此外,防撞杆16、17的前端部隔着上侧铰链安装部45在车宽方向上重叠。
另外,如图8所示,防撞杆16以对角状设置在上侧铰链安装部45与车门后部下方之间。即,在门内板43的后方下部形成有防撞杆安装部43f,防撞杆16从上侧铰链安装部45至防撞杆安装部43f从侧视方向看,以越靠近后方其越位于离开防撞杆17的下方的状态倾斜设置。
此外,防撞杆17从上侧铰链安装部45向车门后部以朝上方倾斜的状态设置。
即,门内板43的后边部43d的车宽方向外端上一体地形成有从该外端向后方延伸的阶差部43g,呈前低后高状倾斜的防撞杆17的后端部利用横跨门内板43的内板主板部43a、后边部43d及阶差部43g的支架55,被安装于门内板43内的后部,由此,该防撞杆17被设置成从上侧铰链安装部45向着车门后部朝上方倾斜。
如图8所示,上述防撞杆17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利用刚性的防撞杆支撑件56,被支撑于门内板43的内板主板部43a。
当车辆发生前面碰撞而有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负荷输入时,该碰撞负荷的一部分如图10中的粗箭头X所示,输入前纵梁25并向车辆后方传递,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负荷的一部分如图中的粗箭头X1所示,一方面通过前纵梁25向车辆后方下部传递,另一方面通过从前纵梁25分支的分支构架30,如粗箭头X2所示,传递至角板部件32。
于是,该粗箭头X2所示的所述负荷基于上侧的铰链加强件33的安装部33b、33c(参照图7)通过铰链支柱内件2a连接于角板部件32,而从角板部件32通过铰链支柱内件2a传递至安装部33b、33c。然后,所述负荷通过车门铰链15及前门14(例如,门内板43、门外板44和防撞杆16、17等)进一步向车辆后方传递。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所述负荷的一部分如图10中的粗箭头Y所示,通过与前纵梁25大致平行地延伸设置的挡板加强件22被传递至车辆后方。通过这样的负荷传递路径,也可以与粗箭头X2所示的情况同样地,将所述负荷经由车门铰链15及前门14进一步向车辆后方传递。
这样,向车辆后方传递的碰撞负荷便可传递至例如在前门14的后方向上下延伸的中柱11(参照图1),由该中柱11切实地予以承接。
这样,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从前纵梁25分支的分支构架30及角板部件32使所述负荷传递至铰链加强件33的安装部33b、33c,由此,可以使所述负荷通过车门铰链15、前门14更切实地向车辆后方传递、分散。因此,可以切实地抑制车室4的变形。
另外,由于输入前纵梁25的所述负荷通过分支构架30及角板部件32传递至铰链加强件33的安装部33b、33c,因此即使在分支构架30与角板部件32之间设置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围板(下前围板3、前围板横梁8、上前围板18),仍可以切实地使所述负荷传递至安装部33b、33c。
另外,由于将上述分支构架30设置在悬架支撑塔20的侧面部20a的车宽方向外侧,因此可以切实地避免其与设置在发动机室ER内的各种部件之间的干涉,并可以利用死区来设置分支构架30。此外,通过利用侧面部20a的车宽方向外侧的死区,可提高分支构架30的布局的自由度。因此,可以布置使从前纵梁25传递至所述前围板间的负荷传递能够恰当地进行的路径。
另外,由于将分支构架30的上端部与角板部件32的前端部隔着前围板横梁8相对配置,因此可以利用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前围板横梁8来加强分支构架30与角板部件32连接的连接部。因此,可以抑制所述连接部的变形,使所述负荷更切实地从分支构架30向角板部件32传递。
另外,由于在前门14内设置有从车门铰链15向车辆后方延伸的防撞杆16、17,因此可以使从车门铰链15输入的所述负荷通过上述各防撞杆16、17切实地传递至中柱11。由此,可以由向上下延伸的中柱11切实地承接所述负荷,更切实地抑制车室4的变形。
另外,由于上述两防撞杆16、17被设置在前门14内的车宽方向的内侧及外侧,因此可以使从车门铰链15输入的所述负荷在前门14内分散,并进一步切实地传递至中柱11。
而且,由于防撞杆16、17在车门的车辆后方彼此上下离开地设置,因此不仅可以使所述负荷分散于前门14内侧及外侧,而且可以使所述负荷分散于前门14的上下。这样,可以将中柱11上的所述负荷的输入范围向上下扩大,从而可以将所述负荷分散承接。
另外,如图10中的粗箭头Y所示,由于可以通过挡板加强件22将从车辆前方输入的所述负荷的一部分予以传递,因此可以将所述负荷更分散地传递至车辆后方,从而可以提高负荷传递效率。
因此,可以更切实地抑制车室4的变形。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分支构架被形成为剖面大致呈“コ”状,该分支构架与悬架支撑塔的侧面部形成闭合剖面,但本发明不一定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由剖面呈矩形的管状构架部件构成分支构架,而仅由分支构架形成闭合剖面。
另外,本发明不一定局限于将分支构架设置于悬架支撑塔侧面部的车宽方向外侧,只要其不与发动机室内的各种部件之间发生干涉,也可以将其设置于悬架支撑塔侧面部的车宽方向内侧。

Claims (8)

1.一种车辆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铰链支柱,在该铰链支柱上设有与上下的车门铰链对应的车门铰链安装部;
铰链加强件,与所述车门铰链安装部相对应,其中,与上侧的所述车门铰链安装部对应的所述铰链加强件上设有向所述铰链支柱的内板侧延伸并安装于该内板上的内板安装部;以及
碰撞负荷传递部件,从前纵梁分支设置,将输入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所述前纵梁的碰撞负荷通过所述内板传递给所述内板安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前围板,分隔发动机室与其后方的车室,其中,
所述碰撞负荷传递部件包括:
分支构架,连接所述前纵梁和所述前围板;以及
角板部件,连接所述前围板的分支构架连接部后部和所述内板安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支构架设置于轮室罩的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围板上设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围板横梁,隔着所述前围板横梁相对设置有所述分支构架和所述角板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车门内部设置有从所述车门铰链向车辆后方延伸的车门侧碰撞负荷传递部件,该车门侧碰撞负荷传递部件将传递至所述内板安装部的所述碰撞负荷传递给在车门后方上下延伸设置的第二支柱。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门侧碰撞负荷传递部件为多个,该多个车门侧碰撞负荷传递部件相对于所述车门铰链位于车宽方向的内侧及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车门侧碰撞负荷传递部件配置成越向后方彼此越上下离开。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挡板加强件,从所述铰链支柱的上部向车辆前方延伸并且与所述前纵梁平行。
CN201010231185.9A 2009-08-06 2010-07-09 车辆的车身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928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83324 2009-08-06
JP2009183324A JP5526644B2 (ja) 2009-08-06 2009-08-06 車両の車体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92808A true CN101992808A (zh) 2011-03-30
CN101992808B CN101992808B (zh) 2014-12-10

Family

ID=423723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31185.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92808B (zh) 2009-08-06 2010-07-09 车辆的车身结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201873B2 (zh)
EP (1) EP2281732B1 (zh)
JP (1) JP5526644B2 (zh)
CN (1) CN101992808B (zh)
AT (1) ATE556918T1 (zh)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64487A (zh) * 2011-08-31 2014-04-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体上部构造
CN106043441A (zh) * 2015-04-02 2016-10-26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形成挤压机械锁的偏开隔板
CN108706052A (zh) * 2017-03-21 2018-10-2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构造
CN108791506A (zh) * 2018-04-09 2018-11-13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汽车车身及汽车
CN109131585A (zh) * 2017-06-27 2019-01-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下部罩构造
CN110182025A (zh) * 2019-04-19 2019-08-30 上海思致汽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车门下铰链加强件
CN110371196A (zh) * 2018-04-12 2019-10-25 铃木株式会社 支撑塔
CN110662689A (zh) * 2017-06-02 2020-01-0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CN111674472A (zh) * 2019-03-11 2020-09-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构造
CN111806205A (zh) * 2019-04-10 2020-10-2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撞环安装结构
CN112810699A (zh) * 2019-11-15 2021-05-18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身结构
CN113874276A (zh) * 2019-05-24 2021-12-31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车身的加强插件
CN114103605A (zh) * 2020-08-26 2022-03-01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门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64968B2 (ja) * 2011-02-03 2015-02-04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のパネル構造
CN103402857A (zh) * 2011-03-10 2013-11-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的车身架构造
FR2983153B1 (fr) * 2011-11-24 2017-08-04 Renault Sas Piece structurelle de renfort pour un vehicule a structure legere
JP5776560B2 (ja) * 2012-01-16 2015-09-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FR2986761B1 (fr) * 2012-02-09 2014-02-28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Partie structurell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a tube de renfort pour limiter le recul du tablier
FR2991961B1 (fr) * 2012-06-19 2014-06-20 Renault Sa Structure de caisse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DE102013101697A1 (de) * 2013-02-20 2014-08-21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tragstruktur
KR101462915B1 (ko) 2013-07-22 2014-11-1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카울 구조
JP6348264B2 (ja) * 2013-08-29 2018-06-27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体骨格構造
US9643439B2 (en) * 2013-09-20 2017-05-09 Veltek Associates, Inc. Portable cleanroom printing cabinet
JP5867480B2 (ja) * 2013-10-28 2016-02-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スペンションタワー構造
US9079617B1 (en) 2014-05-29 2015-07-1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front end joint
US9114835B1 (en) 2014-05-29 2015-08-2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front end structure
US9248868B2 (en) 2014-05-29 2016-02-0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front end structure
US9333989B2 (en) 2014-06-25 2016-05-1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frame bracket
JP6300024B2 (ja) * 2014-08-01 2018-03-2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5986609B2 (ja) * 2014-09-17 2016-09-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側部構造
CN107074288B (zh) * 2014-09-22 2020-05-05 安赛乐米塔尔公司 车辆前体结构
JP6137156B2 (ja) * 2014-12-11 2017-05-3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FR3032934B1 (fr) * 2015-02-19 2017-02-17 Renault Sa Renfort pour structure de caiss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JP6149881B2 (ja) * 2015-02-24 2017-06-2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JP6591849B2 (ja) * 2015-10-01 2019-10-16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車体前部構造および車体前部構造の製造方法
FR3057234B1 (fr) 2016-10-11 2018-10-26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Structure d’une partie avant de la caisse d’un vehicule, notamment automobile
JP6406370B2 (ja) 2017-02-21 2018-10-1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KR102429057B1 (ko) * 2017-10-11 2022-08-0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타격하중 멀티 분산형 사이드 차체 프레임 및 차량
US10479411B2 (en) * 2018-01-31 2019-11-19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Structurally reinforced vehicle body
JP7180293B2 (ja) * 2018-11-08 2022-11-3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2021017201A (ja) * 2019-07-23 2021-02-1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体構造
KR20210070809A (ko) * 2019-12-05 2021-06-15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차체
DE102022203140A1 (de) 2022-03-30 2023-10-05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Anordnung einer Verstärkungsstruktur an einem Kraftfahrzeug im Bereich einer Verbindungsstelle zwischen einer aus mindestens zwei Schalen gebildeten Säule und einem Fahrzeugquerträger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82633A (ja) * 2001-12-19 2003-07-03 Toyota Motor Corp 車体前部構造
US20050269838A1 (en) * 2004-06-03 2005-12-08 Raj Sohmshetty Tubular front end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s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JP2007261404A (ja) * 2006-03-28 2007-10-11 Mazda Motor Corp 車体前部構造
JP2008213662A (ja) * 2007-03-05 2008-09-18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車体側部構造
CN101293537A (zh) * 2007-04-24 2008-10-29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75992A (en) * 1997-10-22 2000-06-13 Ericsson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handling initiation of a call by a portable intelligent communications device
US7090273B2 (en) * 2005-01-12 2006-08-1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al apparatus for an improved front-end to body-side joint of a vehicle
JP2007245863A (ja) * 2006-03-15 2007-09-27 Mazda Motor Corp 車体前部構造
EP1854705B1 (en) * 2006-05-10 2009-07-15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5007580B2 (ja) * 2007-03-01 2012-08-2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EP1985527B1 (en) * 2007-04-24 2009-11-04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Front structure of automotive vehicle
FR2917698B1 (fr) * 2007-06-25 2010-03-19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Structure de caiss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JP5029328B2 (ja) * 2007-12-05 2012-09-1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09166747A (ja) * 2008-01-18 2009-07-30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US7887122B2 (en) * 2008-06-12 2011-02-1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One-piece shotgun with impact energy absorber
US8002337B2 (en) * 2009-04-23 2011-08-2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frame with offset load path to a hinge pillar and rocke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82633A (ja) * 2001-12-19 2003-07-03 Toyota Motor Corp 車体前部構造
US20050269838A1 (en) * 2004-06-03 2005-12-08 Raj Sohmshetty Tubular front end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s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JP2007261404A (ja) * 2006-03-28 2007-10-11 Mazda Motor Corp 車体前部構造
JP2008213662A (ja) * 2007-03-05 2008-09-18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車体側部構造
CN101293537A (zh) * 2007-04-24 2008-10-29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

Cited B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64487A (zh) * 2011-08-31 2014-04-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体上部构造
CN103764487B (zh) * 2011-08-31 2016-03-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体上部构造
CN106043441A (zh) * 2015-04-02 2016-10-26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形成挤压机械锁的偏开隔板
CN108706052A (zh) * 2017-03-21 2018-10-2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构造
US11173963B2 (en) 2017-06-02 2021-11-16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CN110662689B (zh) * 2017-06-02 2022-03-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CN110662689A (zh) * 2017-06-02 2020-01-0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CN109131585A (zh) * 2017-06-27 2019-01-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下部罩构造
CN108791506A (zh) * 2018-04-09 2018-11-13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汽车车身及汽车
CN110371196A (zh) * 2018-04-12 2019-10-25 铃木株式会社 支撑塔
CN111674472A (zh) * 2019-03-11 2020-09-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构造
CN111674472B (zh) * 2019-03-11 2022-07-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构造
CN111806205A (zh) * 2019-04-10 2020-10-2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撞环安装结构
CN110182025A (zh) * 2019-04-19 2019-08-30 上海思致汽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车门下铰链加强件
CN113874276A (zh) * 2019-05-24 2021-12-31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车身的加强插件
CN112810699A (zh) * 2019-11-15 2021-05-18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身结构
CN114103605A (zh) * 2020-08-26 2022-03-01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门结构
CN114103605B (zh) * 2020-08-26 2024-04-05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门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281732A1 (en) 2011-02-09
JP2011037289A (ja) 2011-02-24
US8201873B2 (en) 2012-06-19
JP5526644B2 (ja) 2014-06-18
ATE556918T1 (de) 2012-05-15
US20110031781A1 (en) 2011-02-10
EP2281732B1 (en) 2012-05-09
CN101992808B (zh) 2014-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92808B (zh) 车辆的车身结构
EP3556591B1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for electric vehicle
CN109383633B (zh) 汽车的前部构造
US7766420B2 (en)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EP2514656B1 (en) Vehicle body floor structure
EP1985527B1 (en) Front structure of automotive vehicle
CN101293537B (zh) 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
US9010847B2 (en) Vehicle body rear structure
US9248865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CN110901362B (zh) 车辆下部结构
JP5874599B2 (ja)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および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の組付け方法
CN103347773A (zh) 车身前部构造
WO2012001932A1 (en) Lower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12455542B (zh) 车辆用副车架
JP7062428B2 (ja) 車両用サブフレーム
CN107021138B (zh) 汽车的车身结构以及汽车的制造方法
US11713084B2 (en) Body front-end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CN112918573A (zh) 车辆的车体
EP4234378A1 (en) Rear vehicle-body structure
CN115214790B (zh) 汽车前机舱及汽车
EP4234377A1 (en) Rear vehicle-body structure
US20230264558A1 (en) Vehicle-body front structure including reinforcement members
EP4234374A1 (en) Vehicle-body front structure
US20230264552A1 (en) Vehicle-body front structure including a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with a rear portion mounted to a floor panel
EP4234369A1 (en) Vehicle-body front struc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210

Termination date: 2021070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