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88423A - 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的配置 - Google Patents

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的配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88423A
CN101988423A CN2010102424787A CN201010242478A CN101988423A CN 101988423 A CN101988423 A CN 101988423A CN 2010102424787 A CN2010102424787 A CN 2010102424787A CN 201010242478 A CN201010242478 A CN 201010242478A CN 101988423 A CN101988423 A CN 1019884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lencing apparatus
width direction
wheel
overall width
sw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4247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88423B (zh
Inventor
中林俊一
畑中真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884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884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884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8842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在车宽方向紧凑地配置的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的配置。在后轮(23)上且在轮辋(116)的半径方向内侧形成有相对于轮辋宽度(W1)向车宽方向内侧凹进的凹部(176)。消声器(170)具备与凹部的形状对应地从主体部(173)朝向后轮突出的突出部(177)。能够在保持消声器(170)与轮辋之间的间隙(L2)的同时,使突出部(177)靠近后轮。此外,如果使消声器(170)的容积与消声器(200)相同的话,消声器(170)与消声器(200)相比能够与突出部(177)的容积量相应地将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的伸出尺寸减小宽度(W2)。因此,可提供能够在车宽方向紧凑地配置的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

Description

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的配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消声器配置于在组合摆动部后部所安装的车轮的侧方的形态下的、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的配置。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有各种具备组合摆动部结构的机动两轮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图1、图2))。
如专利文献1的图1所示,在机动两轮车1(专利文献1记载的标号。下同)中,组合摆动式动力单元5以能够将前部作为支点上下地摆动的方式配设于车架的中间部。再有,在动力单元5的前部具备发动机6,排气管21从该发动机6向后方弯曲并延伸。进而,消声器22与排气管21的后部连接,该消声器22配置于后轮8的侧方。
然而,消声器22以增大容积为目的,如专利文献1的图2所示向车宽方向伸出。其结果是,机动两轮车1的车宽增大。车宽大的机动两轮车在停车时需要大空间,因此机动两轮车的车宽优选为更小。即,寻求能够在车宽方向紧凑地配置的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3015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在车宽方向紧凑地配置的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
第一方面涉及的发明为一种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的配置,其特征在于,该消声器被组合摆动部支撑并设于从发动机向后方延伸的排气管,所述组合摆动部通过使所述发动机和向该发动机的后方延伸的摆动臂一体化而成,所述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的配置是所述消声器配置于在所述组合摆动部的后部所安装的车轮的侧方的形态,其中,所述消声器被配置成在车辆侧视图中与所述车轮的轮辋重叠,在所述车轮上且在所述轮辋的半径方向内侧,形成有相对于轮辋的车宽方向外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凹进的车轮凹部,所述消声器具备与所述车轮凹部的形状对应地朝向所述车轮突出的消声器突出部。
第二方面涉及的发明为一种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的配置,其特征在于,该消声器被组合摆动部支撑并设于从发动机向后方延伸的排气管,所述组合摆动部通过使所述发动机和向该发动机的后方延伸的摆动臂一体化而成,所述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的配置是所述消声器配置于在所述组合摆动部的后部所安装的车轮的侧方的形态,其中,在所述车轮上且在轮辋的半径方向内侧,形成有相对于轮辋的车宽方向外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凹进的车轮凹部,所述消声器具备与所述车轮凹部的形状对应地朝向所述车轮突出的消声器突出部,所述消声器突出部的车宽方向最内端配置于比所述轮辋的车宽方向外端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第三方面涉及的发明的特征在于,车轮的车轴部从车轮凹部内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在消声器上且在车辆侧视图中与所述车轴部重叠的位置,设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凹进的消声器凹部。
第四方面涉及的发明的特征在于,车轴部的车宽方向最外端配置于比消声器突出部的最内端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第五方面涉及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消声器具有与排气管的后端部连接并且形成外壳的容器,该容器由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容器半体、以及配置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容器半体构成,所述外侧容器半体具备与车轮大致平行地配置的外侧底部和从该外侧底部的外缘向所述车轮侧突出的外侧侧壁部,所述内侧容器半体具备与所述车轮大致平行地配置的内侧底部和从该内侧底部的外缘向所述车轮侧突出的内侧侧壁部,所述外侧容器半体和所述内侧容器半体通过将所述外侧侧壁部与所述内侧侧壁部结合而被一体化,结合部形成为消声器突出部。
第六方面涉及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使内侧底部弯曲成朝向外侧底部突出。
在第一方面涉及的发明中,消声器被配置成在车辆侧视图中与车轮的轮辋重叠,并且该消声器具备与车轮的车轮凹部的形状对应地朝向车轮突出的消声器突出部。通过使该消声器突出部与车轮凹部的形状对应地突出,从而能够在保持消声器与轮辋在车宽方向上的间隙的同时,使消声器突出部靠近车轮。
并且,如果使上述消声器的容积与不具有消声器突出部的消声器的容积相同的话,第一方面涉及的消声器与不具有消声器突出部的消声器相比,能够与消声器突出部的容积量相应地减小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的伸出尺寸。因此,在第一方面涉及的发明中,能够使消声器突出部靠近车轮,且能够减小消声器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的伸出尺寸,因此可提供能够在车宽方向上紧凑地配置的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
在第二方面涉及的发明中,消声器所具备的消声器突出部的车宽方向最内端配置于比车轮所具备的轮辋的车宽方向外端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所以能够使消声器靠近车轮中心侧。因此,能够抑制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的伸出尺寸。
在第三方面涉及的发明中,车轮的车轴部从车轮凹部内朝向车宽方向的外侧突出,在消声器上且在车辆侧视图中与车轴部重叠的位置,设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凹进的消声器凹部,所以即便是呈车轴部突出的形状的车轮,也能够使消声器靠近车轮的中心侧。由于消声器靠近车轮的中心侧,因此能够抑制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的伸出尺寸。
在第四方面涉及的发明中,车轴部的车宽方向最外端配置于比消声器突出部的最内端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使消声器进一步靠近车轮的中心侧。由于消声器进一步靠近车轮的中心侧,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的伸出尺寸。
在第五方面涉及的发明中,作为消声器的容器的外侧容器半体和内侧容器半体通过将外侧侧壁部与内侧侧壁部结合而被一体化,结合部形成为消声器突出部,所以结合部与车轮凹部面对。当结合部与车轮凹部面对时,从外侧不易观察到结合部,因此提高了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的外观性。
在第六方面涉及的发明中,使内侧底部弯曲成朝向外侧底部突出,因此与使内侧底部笔直地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刚性。由于内侧底部的刚性提高,因此即便排出气体通过消声器的容器内,也能够减少内侧底部的振动。因此,能够降低伴随着排气而产生的声音。
附图说明
图1是机动两轮车的右侧视图。
图2是图1的2部放大图。
图3是说明消声器与消声器罩的组装的图。
图4是本发明涉及的消声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涉及的消声器的剖视图。
图6是沿图2的6-6线的剖视图。
图7是图6的变更实施例图。
图8是图2的变更实施例图。
图9是说明消声器与后轮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0是图9的变更实施例图。
图11是图9的进一步的变更实施例图。
标号说明
22:组合摆动部;23、23B:后轮;35:发动机;46:排气管;50、50B、170、170B、170C:消声器;52:外侧容器半体;59、59B:内侧容器半体;66:外侧底部;69:外侧侧壁部;75、75B:内侧底部;76、76B:内侧侧壁部;111:摆动臂;116:轮辋;119、176:后轮凹部;124、124B、177、183:消声器突出部;129、186、187:最内端;132、132B:容器;149:外端;185:最外端;127、184:消声器凹部;182:车轴部;W1:轮辋的车宽方向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图面是按符号的朝向所观察到的。并且,将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应用于机动两轮车进行说明。
【实施例1】
首先,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机动两轮车10具备车架15,该车架15由如下部件构成:转向立管11、从该转向立管11倾斜向下延伸的下行管(down tube)12、从该下行管12的下端水平地向后方延伸的低侧管(lower tube)13、以及从该低侧管13的后端倾斜向上延伸并支撑以双点划线示出的座椅34的座椅轨道14,并且机动两轮车10还具备:前叉16,所述前叉16回转自如地安装于转向立管11;前轮17,所述前轮17旋转自如地设于该前叉16的下端;握柄18,所述握柄18设于前叉16的上端;组合摆动部(unitswing)22(在后面详细叙述),所述组合摆动部22经由枢轴21以可上下旋转的方式设置于连结部件19,所述连结部件19从低侧管13的后端进一步向后方延伸;后轮23,所述后轮23旋转自如地设于该组合摆动部22的后端;后缓冲器24,所述后缓冲器24架设于组合摆动部22的后端与座椅轨道14之间;以及支架25,所述支架25安装于组合摆动部22的下端。
如双点划线所示,机动两轮车10的车罩由以下部件构成:覆盖转向立管11的前罩26;覆盖前叉16的前挡泥板27;覆盖握柄18的握柄罩28;覆盖前罩26和前挡泥板27的后方的护腿板29;从该护腿板29和前挡泥板27向后方延伸的侧罩31;覆盖座椅轨道14的后罩32;以及覆盖后轮23的后挡泥板33。接下来,对组合摆动部22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在组合摆动部22的前部设置有发动机35。进而,在该发动机35的气缸盖36的进气口37连接有进气管38、化油器39、连接管41、空气滤清器42。并且,在气缸盖36上安装有火花塞43。再有,在发动机35的后部设有注油部44。
而且,排气管46从气缸盖36的排气口45向后方延伸,在该排气管46的后端部连接有以虚线示出的消声器50(在后面详细叙述)。该消声器50经由形成为大致V字形的消声器支撑撑板51被发动机35支撑,并且配置于后轮23的右侧方。
并且,消声器50被消声器罩49覆盖,该消声器罩49形成为圆形(消声器50与消声器罩49的组装在后面叙述)。水平线143为穿过消声器罩49的中心47的直线,水平线144为穿过消声器50的中心48的直线。垂直线145为穿过消声器罩49的中心47和消声器50的中心48的直线。
另外,消声器50的中心48与支撑后轮23的车轴(后述)在侧视图中是一致的。即,消声器50的中心48与车轮157的中心一致。
由于消声器罩49配置得比消声器50高出高度H1,因此在驾驶者、路人从斜上方朝下观察机动两轮车(图1的符号10)的右侧面时,驾驶者、路人会看到消声器罩49的中心与车轮157的中心(后述)一致。因此,能够改善后轮23的外观。
并且,与消声器罩的中心跟消声器的中心一致的情况相比,消声器罩49的最下端147配置于上方,因此有利于确保倾斜(bank)角。进而,消声器罩49确保间隙地覆盖靠近驾驶者的消声器50的上方,因此作为热防护件(heat guard)的效率也变得良好。用下一图对消声器50与消声器罩49的组装进行说明。
图3相当于图2的3部放大图,消声器罩49以双点划线示出。消声器罩49的左上端通过将螺栓151拧入被安装在消声器50上端的撑板158上的螺母125而被固定。并且,消声器罩49的右上端通过将螺栓152拧入被安装在消声器支撑撑板51上端的撑板159上的螺母126而被固定。进而,消声器罩49的下端通过将螺栓153拧入被安装在消声器50下端的撑板161上的螺母161而被固定。
而且,从与在消声器50内位于上方的第一膨胀室101(在后面详细叙述)对应的外表面154至消声器罩49的内表面155相距距离L1。在此,将从与消声器50内的位于下方的第三膨胀室103对应的外表面148至消声器罩49的内表面123的距离设为L3的话,L1>L3。因此,能够有效地针对第一膨胀室101内的散热进行隔热。
并且,消声器50在侧视图中呈圆形。接下来,对消声器5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在图4中,右斜上方示出车宽方向后轮侧(内侧),左斜下方示出车宽方向外侧。消声器50由以下部件构成:外侧容器半体52,所述外侧容器半体52一体地形成有圆筒状的外侧侧壁部69和圆形的外侧底部66;尾管53,所述尾管53被收纳于该外侧容器半体52并贯穿外侧容器半体52的外侧侧壁部69;第一隔板54和第二隔板57,所述第一隔板54和第二隔板57被收纳于外侧容器半体52并对外侧容器半体52内进行分隔;催化剂配管56和第一配管58,所述催化剂配管56和第一配管58贯穿该第二隔板57,且被收纳于外侧容器半体52;以及内侧容器半体59,所述内侧容器半体59一体地形成有封闭外侧容器半体52的开口131的圆形的内侧底部75和圆形的内侧侧壁部76。即,消声器50的容器132由外侧容器半体52和内侧容器半体59构成。
尾管53、催化剂配管56、第一配管58、以及安装于第一隔板54的第二配管104为配置于容器132内的排气管。
在外侧容器半体52的外侧底部66设有五个焊接用孔61、62、63、64、65,能够通过塞焊来固定尾管53、第一隔板54、第二隔板57(在后面详细叙述)。
此外,在内侧容器半体59的内侧底部75设有四个焊接用孔71、72、73、74,能够通过塞焊来固定第一隔板54和第二隔板57(在后面详细叙述)。接下来,对将收纳于消声器50的容器132内部的结构要素配置于容器132内的方法详细地进行说明。
首先,将尾管53插入到在外侧容器半体52的外侧侧壁部69设有的下游侧开口68。接着,将第二配管104安装于第一隔板54来构成第一组装体,并将该第一组装体插入外侧容器半体52内。接着,将第一支撑撑板55、催化剂配管56和第一配管58组装于第二隔板57来构成第二组装体,并将该第二组装体插入外侧容器半体52内。接着,说明第二组装体的组装步骤示例。
第二组装体以如下方式组成:将催化剂配管56的入口77插入第二隔板57的贯通孔78,将第一配管58的出口79插入第二隔板57的贯通孔81,将第一配管58的入口82插入第二隔板57的贯通孔83和催化剂配管56的出口84,并通过第一支撑撑板55连结催化剂配管56和第一配管58。
在将第一支撑撑板55、催化剂配管56、第二隔板57、第一配管58、第一隔板54、以及尾管53都配置于外侧容器半体52内后,将内侧容器半体59嵌装于外侧容器半体52的开口131。外侧容器半体52与内侧容器半体59的接合方法在后面叙述。
另外,设于尾管53的第二支撑撑板85、设于第一隔板54的两个焊接座86、87、以及设于第二隔板57的两个焊接座88、89,通过塞焊被固定于在外侧容器半体52的外侧底部66设有的五个焊接用孔61、62、63、64、65。并且,设于第一隔板54的两个焊接座91、92、设于第二隔板57的两个焊接座93、94,通过塞焊被固定于在内侧容器半体59的内侧底部75设有的四个焊接用孔71、72、73、74。
由此,第一隔板54和第二隔板57将外侧底部66与内侧底部75结合起来,因此提高了外侧底部66和内侧底部75的刚性。
在第一隔板54的平板部135设有向与其表面垂直的方向(图中下方)突出成形的加强筋136,因此通过该加强筋136提高了平板部135的刚性。通过提高平板部135的刚性,能够减少平板部135因与排出气体接触而振动的情况。并且,通过减少平板部135的振动,也能够降低因平板部135的振动传递给空气而发出的声音。
同样地,在第二隔板57的平板部137设有向与其表面垂直的方向突出成形的加强筋138,因此通过该加强筋138提高了平板部137的刚性。通过提高平板部137的刚性,能够减少平板部137因与排出气体接触而振动的情况。并且,通过减少平板部137的振动,也能够降低因平板部137的振动传递给空气而发出的声音。
而且,外侧侧壁部69在实施例1中是圆筒。外侧侧壁部69形成为圆筒状,因此变得容易成形外侧侧壁部69。
此外,外侧底部66和内侧底部75在实施例1中为圆形。由于外侧底部66和内侧底部75为圆形,因此容易将外侧侧壁部69形成为圆筒状,并且容易提高容器132的刚性。其结果是,有利于抑制声音、振动。
另外,外侧侧壁部69也可以是椭圆筒。并且,外侧底部66和内侧底部75也可以是椭圆形。
进而,催化剂配管56被保持于第二隔板57的贯通孔78,第一配管58被保持于第二隔板57的贯通孔81、83,将第二隔板57沿着从内侧底部75朝向外侧底部66的方向插入并组装于容器132的内部。
即,第二隔板57沿与外侧底部66和内侧底部75大致正交的方向被插入容器132的内部。另一方面,催化剂配管56在沿着外侧底部66和内侧底部75的方向上贯穿于第二隔板57的贯通孔78。并且,第一配管58在沿着外侧底部66和内侧底部75的方向上贯穿第二隔板57的贯通孔81、83。
因此,将第二隔板57插入到容器132内的方向与使催化剂配管56和第一配管58贯穿第二隔板57的贯通孔78、81、83的方向不同,因此,在预先使催化剂配管56和第一配管58贯穿第二隔板57后再将第二隔板57插入容器132内时,催化剂配管56和第一配管58的位置相对于第二隔板57不易偏移,第二隔板57以及催化剂配管56和第一配管58相对于容器132的组装变得容易。用下一图对消声器50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
在图5中,符号156为穿过消声器50的中心48的水平线,箭头FR示出了机动两轮车(图1的符号10)的前方。隔板100由第一隔板54和第二隔板57构成,所述第一隔板54的一端95和另一端96延伸至外侧侧壁部69的内表面97,所述第二隔板57的一端98延伸至该第一隔板54,而另一端99则延伸至外侧侧壁部69的内表面97。
通过第一隔板54和第二隔板57将容器132的内部分隔为最上游侧的第一膨胀室101、第一膨胀室101下游侧的第二膨胀室102、以及最下游侧的第三膨胀室103,因此能够有效地降低排气声。
进而,第一隔板54的一端95和另一端96、第二隔板57的一端98和另一端99弯折而形成,因此确保了作为隔板的刚性。
并且,第一隔板54的一端95、第一隔板54的另一端96、第二隔板57的一端98、以及第二隔板57的另一端99分别以轻微地抵靠的方式抵接于外侧侧壁部69的内表面97以及第一隔板54的平板部135,因此容易进行试组装。并且,有利于减少振动。再有,由于并非被牢固地焊接起来,因此能够有效地吸收第一隔板54、第二隔板57、以及外侧侧壁部69的热变形。
而且,在设于外侧侧壁部69的上游侧开口67,经由催化剂配管56连接有排气管46。并且,催化剂106沿着第一隔板54地设于催化剂配管56内。再有,在第二隔板57设有使第一膨胀室101和第二膨胀室102连通的贯通孔105。第一隔板54的第二配管104为连通第二膨胀室102和第三膨胀室103的排气管。接下来,对排出气体的流动进行说明。
当来自发动机的排出气体从以双点划线示出的排气管46如箭头(1)所示地流入催化剂配管56内后,排出气体如箭头(2)所示地通过催化剂配管56内的催化剂106和第一配管58,并流入第一膨胀室101,声能减少。
从第一配管58的出口79排出的排出气体如箭头(3)所示地碰撞外侧侧壁部69的内表面97并流动,然而由于外侧侧壁部69形成为圆筒状,因此外侧侧壁部69具有较高刚性。因此,能够减少因排出气体碰撞外侧侧壁部69而产生的振动。
接下来,排出气体如箭头(4)所示地通过贯通孔105,并如箭头(5)所示地流入第二膨胀室102,声能进一步减少。
接下来,排出气体如箭头(6)所示地通过第二配管104并流入第三膨胀室103,声能进一步减少。从第二配管104的出口146排出的排出气体如箭头(7)所示地沿圆筒状的外侧侧壁部69的内表面97流动,因此排出气体的流动顺畅。
最后,排出气体如箭头(8)所示地从尾管53排出。这样,由于在容器132内消耗了排出气体的声能,因此发挥了消音作用。
另外,催化剂配管56的入口77被焊接固定于外侧侧壁部69,然而由于催化剂配管56的中间部107未焊接固定于第二隔板57的贯通孔78,因此催化剂配管56能够相对于第二隔板57热伸缩。同时,第一配管58的中间部108也未焊接固定于第二隔板57的贯通孔(图4的符号81)。并且,第一配管58的中间部109也未焊接固定于第二隔板57的贯通孔83。因此,第一配管58能够相对于第二隔板57热伸缩。
在消声器50中,尾管53的连接部139、催化剂配管56的连接部141、催化剂106的中心142相对于穿过消声器50的中心48的水平线156都配置于下方,因此能够实现消声器50的低重心化。接下来,对消声器50与后轮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消声器50配置于后轮23的右侧方。并且,消声器50具有容器132,该容器132与排气管46的后端部连接并且形成外壳,该容器132由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右侧)的外侧容器半体52和封闭该外侧容器半体52的开口131并配置于车宽方向内侧(靠近后轮中心118)的内侧容器半体59构成,外侧容器半体52具备与后轮23大致平行地配置的外侧底部66和从该外侧底部66的外缘向后轮23侧突出的外侧侧壁部69,内侧容器半体59具备与后轮23大致平行地配置的内侧底部75和从该内侧底部75的外缘向后轮23侧突出的内侧侧壁部76,将外侧侧壁部69与内侧侧壁部76通过缝焊而结合起来,从而使外侧容器半体52和内侧容器半体59一体化,结合部形成消声器突出部124。
另外,结合部的结合方法在实施例1中为缝焊,然而也可以用滚铆(ロ一ルかしめ)代替。滚铆是指使外侧侧壁部69从内侧侧壁部76向后轮中心118侧延伸,并将该延伸出的部分卷贴于内侧侧壁部76,并以滚子进行压缩以提高气密性的接合方法。
后轮23旋转自如地安装于从发动机(图2的符号35)向后方延伸的摆动臂111的后端。并且,后轮23由以下部件构成:车轴轮毂114,其通过将螺母113拧到车轴112上而进行安装;辐条115,其从该车轴轮毂114延伸;轮辋(rim)116,其与所述辐条115的末端连接;以及轮胎117,其嵌装于该轮辋116。在车轴轮毂114的内侧配置有后制动蹄(brake shoe)121、122。另外,水平线162为车轮157的中心线。
再有,在后轮23上且在轮辋116的半径方向内侧形成有后轮凹部119,该后轮凹部119相对于轮辋的车宽方向宽度W1向车宽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内侧(靠近后轮中心118)凹进。另一方面,消声器50具备与后轮凹部119的形状对应地朝向后轮23突出的消声器突出部124,该消声器突出部124的车宽方向最内端129配置于比轮辋116的车宽方向外端149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在组合摆动部22中,由于消声器50所具备的消声器突出部124的车宽方向最内端129配置于比后轮23所具备的轮辋116的车宽方向外端149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因此能够使消声器50靠近后轮23的中心118侧。因此,能够抑制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相对于车宽方向外侧伸出的伸出尺寸。
而且,在组合摆动部22中,作为消声器50的容器132的外侧容器半体52和内侧容器半体59通过将外侧侧壁部69与内侧侧壁部76利用缝焊进行结合而被一体化,并且结合部形成消声器突出部124,因此结合部面对后轮凹部119。结合部面对后轮凹部119时,从外侧不易观察到结合部,因此提高了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的外观性。
在以上说明的消声器50中,在将内侧容器半体59嵌装于外侧容器半体52时,使内侧容器半体59的内侧底部75朝向外侧容器半体52的内侧(车宽方向外侧),然而也可以使内侧底部75朝向后轮23侧(车宽方向内侧)来构成消声器。以接下来的实施例2对将内侧容器半体的内侧底部朝向后轮侧而构成的消声器进行说明。
【实施例2】
接下来,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2进行说明。
在图7中,对于与图6共同的结构沿用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
消声器50B的容器132B由外侧容器半体52和内侧容器半体59B构成。内侧容器半体59B具备内侧侧壁部76B和内侧底部75B以封闭外侧容器半体52的开口131,所述内侧侧壁部76B配置于外侧侧壁部69的内侧并沿车宽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延伸,所述内侧底部75B与该内侧侧壁部76B的外缘相连。
而且,使内侧底部75B弯曲成朝向外侧底部66突出。由于使内侧底部75B弯曲成朝向外侧底部66突出,因此与将内侧底部75B笔直地形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刚性。由于内侧底部75B的刚性提高,因此即便排出气体通过消声器50B的容器132B内,也能够减少内侧底部75B的振动。因此,能够降低伴随排气而产生的声音。
此外,由于使内侧底部75B弯曲,因此在内侧底部75B的后轮23(左)侧设有消声器凹部127,该消声器凹部127以面对车轴轮毂114的方式向轮辋116的车宽方向外侧凹进。由于在内侧底部75B的后轮23侧设有以面对车轴轮毂114的方式向轮辋116的车宽方向外侧凹陷的消声器凹部127,所以能够使消声器50B靠近后轮中心118侧。因此,能够抑制机动两轮车(图1的符号10)的车宽。
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在车宽方向上扁平的消声器设置有消声器突出部,然而也可以在沿与车宽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消声器上设置消声器突出部。以接下来的实施例3对在沿与车宽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消声器上设置消声器突出部的例子进行说明。
【实施例3】
接下来,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3进行说明。
在图8中,对于与图2共同的结构沿用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
消声器170配置于后轮23的右侧方,并经由消声器支撑撑板171被发动机35支撑。并且,消声器170由如下部件构成:与排气管46连接的前侧盖172;与所述前侧盖172形成为一体并沿图中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主体部173;以及与该主体部173的后端形成为一体且具备尾管174的后侧盖175。
而且,消声器170被配置成在机动两轮车(图1的符号10)侧视图中与后轮23的轮辋116重叠。接下来,对消声器170与车轮23在车宽方向上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图9相当于沿图8的9-9线的剖视图,在后轮23上且在轮辋116的半径方向内侧,形成有相对于轮辋116的车宽方向宽度W1向车宽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内侧凹进的后轮凹部176。另一方面,消声器170具备与后轮凹部176的形状对应地从主体部173朝向后轮23突出的消声器突出部177。
消声器170被配置成在机动两轮车(图1的符号10)侧视图中与后轮23的轮辋116重叠(参照图8),并且消声器170具备与后轮23的后轮凹部176的形状对应地朝向后轮23突出的消声器突出部177。通过使该消声器突出部177与后轮凹部176的形状对应地突出,能够在保持消声器170与轮辋116在车宽方向上的间隙L2的同时,使消声器突出部177靠近后轮23。
此外,如果使消声器170的容积与以双点划线示出的不具有消声器突出部的消声器200的容积相同的话,消声器170与消声器200相比,能够与消声器突出部177的容积量相应地将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的伸出尺寸减小宽度W2。
因此,在本发明中,能够使消声器突出部177靠近车轮23,且能够将消声器170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的伸出尺寸减小宽度W2,因此可提供能够在车宽方向紧凑地配置的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接下来,以实施例4对能够进一步减小消声器170的伸出尺寸的示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4】
接下来,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4进行说明。
在图10中,对于与图9共同的结构沿用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
后轮23B的由车轴轮毂178、车轴179和螺母181构成的车轴部182从后轮凹部176内朝向车宽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外侧(右侧)突出。另一方面,在消声器170B的主体部173的前侧向后轮23B侧突出地设有消声器突出部177,并且在消声器170B的主体部173的后侧向后轮23B侧突出地设有消声器突出部183。
因而,在示出如空白箭头那样进行观察的情况的机动两轮车(图1的符号10)侧视图中,在消声器170B上的与车轴部182重叠的位置,设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凹进的消声器凹部184。该消声器凹部184由消声器突出部177、消声器突出部183和主体部173形成。
后轮23B的车轴部182从后轮凹部176内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在消声器170B上且在机动两轮车侧视图中与车轴部182重叠的位置,设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凹进的消声器凹部184,所以即便是对于呈车轴部182突出来的形状的后轮23B,也能够使消声器170B靠近后轮23B的中心118侧。
由于消声器170B靠近后轮23B的中心118侧,因此能够将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的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的伸出尺寸抑制为W4。该伸出尺寸W4比实施例3的伸出尺寸W3(参照图9)还小,因此能够实现伸出尺寸更小的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接下来,以实施例5对能够使消声器更加靠近后轮的示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5】
接下来,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5进行说明。
在图11中,对于与图9共同的结构沿用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
车轴部182的车宽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最外端185配置于比消声器突出部177的最内端186和消声器突出部183的最内端187都靠车宽方向外侧(右侧)的位置。
由于车轴部182的车宽方向最外端185配置于比消声器突出部177的最内端186和消声器突出部183的最内端187都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使消声器170C更加靠近后轮23B的中心118侧。由于消声器170C更加靠近后轮23B的中心118侧,因此能够将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的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的伸出尺寸抑制为宽度W5。
另外,在实施例5中,将车轴部182的车宽方向最外端185配置于比消声器突出部177的最内端186和消声器突出部183的最内端187都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然而也可以采用使最外端185配置成仅比最内端186靠车宽方向外侧,以及使最外端185配置成仅比最内端187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任意一种情况。
由于上述的伸出尺寸W5比实施例4的伸出尺寸W4(参照图10)还小,因此能够实现伸出尺寸更小的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
另外,本发明涉及的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在实施方式中应用于机动两轮车,然而除此之外也可以应用于手推车等三轮车。
此外,本发明涉及的消声器在实施方式中从组合摆动部的后方观察时配置于车轮的右侧方,然而也可以将消声器配置于车轮的左侧方。
而且,本发明涉及的外侧侧壁部和外侧底部,在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使外侧侧壁部和外侧底部一体地形成的外侧容器半体,然而也可以采用外侧侧壁部与外侧底部通过凸缘连接、焊接等形成为能够分割的结构。内侧侧壁部和内侧底部也与外侧侧壁部和外侧底部相同,也可以变更为通过凸缘连接、焊接等形成为能够分割的结构。
并且,本发明涉及的外侧侧壁部和内侧侧壁部,在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圆筒状,然而也可以形成为椭圆筒状、方筒状、长圆筒状等任意形状。
再有,本发明涉及的外侧底部和内侧底部,在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圆形,然而也可以形成为椭圆形、方形、长圆形等任意形状。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的配置适用于机动两轮车。

Claims (8)

1.一种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的配置,该消声器被组合摆动部支撑并设于从发动机向后方延伸的排气管,所述组合摆动部通过使所述发动机和向该发动机的后方延伸的摆动臂一体化而成,所述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的配置是所述消声器配置于在所述组合摆动部的后部所安装的车轮的侧方的形态,其特征在于,
所述消声器被配置成在车辆侧视图中与所述车轮的轮辋重叠,
在所述车轮上且在所述轮辋的半径方向内侧,形成有相对于轮辋的车宽方向外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凹进的车轮凹部,
所述消声器具备与所述车轮凹部的形状对应地朝向所述车轮突出的消声器突出部。
2.一种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的配置,该消声器被组合摆动部支撑并设于从发动机向后方延伸的排气管,所述组合摆动部通过使所述发动机和向该发动机的后方延伸的摆动臂一体化而成,所述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的配置是所述消声器配置于在所述组合摆动部的后部所安装的车轮的侧方的形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轮上且在轮辋的半径方向内侧,形成有相对于轮辋的车宽方向外端向车宽方向内侧凹进的车轮凹部,
所述消声器具备与所述车轮凹部的形状对应地朝向所述车轮突出的消声器突出部,
所述消声器突出部的车宽方向最内端配置于比所述轮辋的车宽方向外端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的配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轮的车轴部从所述车轮凹部内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
在所述消声器上且在车辆侧视图中与所述车轴部重叠的位置,设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凹进的消声器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的配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轮的车轴部从所述车轮凹部内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
在所述消声器上且在车辆侧视图中与所述车轴部重叠的位置,设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凹进的消声器凹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的配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轴部的车宽方向最外端配置于比所述消声器突出部的最内端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的配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轴部的车宽方向最外端配置于比所述消声器突出部的最内端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的配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消声器具有与所述排气管的后端部连接并且形成外壳的容器,
该容器由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容器半体和配置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容器半体构成,
所述外侧容器半体具备与所述车轮大致平行地配置的外侧底部和从该外侧底部的外缘向所述车轮侧突出的外侧侧壁部,
所述内侧容器半体具备与所述车轮大致平行地配置的内侧底部和从该内侧底部的外缘向所述车轮侧突出的内侧侧壁部,
所述外侧容器半体和所述内侧容器半体通过将所述外侧侧壁部与所述内侧侧壁部结合而被一体化,结合部形成为所述消声器突出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的配置,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内侧底部弯曲成朝向所述外侧底部突出。
CN2010102424787A 2009-07-31 2010-07-29 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的配置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884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79963 2009-07-31
JP2009179963A JP5238636B2 (ja) 2009-07-31 2009-07-31 ユニットスイング用マフラーの配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88423A true CN101988423A (zh) 2011-03-23
CN101988423B CN101988423B (zh) 2012-11-21

Family

ID=43745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42478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88423B (zh) 2009-07-31 2010-07-29 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的配置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238636B2 (zh)
CN (1) CN10198842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47219B2 (ja) * 2014-03-28 2017-06-14 サクラ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用マフラー並びにこれを具えた自動二輪車
JP6256255B2 (ja) * 2014-08-22 2018-01-1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マフラー構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837180Y (zh) * 2005-11-11 2006-11-15 重庆市客车总厂 长轴距两用燃料发动机后置式三轮摩托车底盘
JP2006327586A (ja) * 2006-08-31 2006-12-07 Kawasaki Heavy Ind Ltd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装置
JP2008162589A (ja) * 2008-03-10 2008-07-17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EP1975056A1 (en) * 2007-03-27 2008-10-01 HONDA MOTOR CO., Ltd. Compact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74324A (ja) * 1984-02-20 1985-09-07 Honda Motor Co Ltd 消音器
JP4209489B2 (ja) * 1998-02-20 2009-01-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JP4441389B2 (ja) * 2004-11-18 2010-03-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排気マフラー構造
JP3155302U (ja) * 2008-09-05 2009-11-1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5422290B2 (ja) * 2009-07-28 2014-02-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マフラー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837180Y (zh) * 2005-11-11 2006-11-15 重庆市客车总厂 长轴距两用燃料发动机后置式三轮摩托车底盘
JP2006327586A (ja) * 2006-08-31 2006-12-07 Kawasaki Heavy Ind Ltd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装置
EP1975056A1 (en) * 2007-03-27 2008-10-01 HONDA MOTOR CO., Ltd. Compact vehicle
JP2008162589A (ja) * 2008-03-10 2008-07-17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238636B2 (ja) 2013-07-17
CN101988423B (zh) 2012-11-21
JP2011031740A (ja) 2011-0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87809C (zh) 消音器装置
JP5406064B2 (ja) 自動2輪車用排気装置
US20100213000A1 (en) Vehicular muffler and motorcycle incorporating same
US7644800B2 (en) Motorcycle exhaust structure
TWI682868B (zh) 跨坐型車輛之前部構造
JP3154342U (ja) 自動二輪車
EP2562068B1 (en) Straddle-ride type vehicle with mudguard structure
CN101988423B (zh) 组合摆动部用消声器的配置结构
JP5850816B2 (ja) 鞍乗型車両の排気装置
CN101314390B (zh) 摩托车排气系统
CN106703962B (zh) 跨骑型车辆
CN101985895B (zh) 消声器
JP4911612B2 (ja)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装置
JP6069232B2 (ja) 小型車両のマフラー取付構造
JP2007321595A (ja) 自動二輪車
KR101010976B1 (ko) 모터사이클 배기 시스템
JP2011126392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マフラー構造
JP3362155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JP4684199B2 (ja) 自動2輪車の排気装置
CN105386838B (zh) 摩托车的消声器组件
WO2021199704A1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06401698B (zh) 自动二轮车的排气装置
CN101062655B (zh) 车辆的进气箱配置构造
JP2000248925A (ja) 排気装置構造
JP3395415B2 (ja) 鞍乗型走行車両のフットレス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121

Termination date: 201807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