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59670B - 辊型压印装置和压印片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辊型压印装置和压印片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59670B
CN101959670B CN200980106916.2A CN200980106916A CN101959670B CN 101959670 B CN101959670 B CN 101959670B CN 200980106916 A CN200980106916 A CN 200980106916A CN 101959670 B CN101959670 B CN 1019596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roll
mentioned
roll
axle
nipro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0691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59670A (zh
Inventor
藤井晓义
山田信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596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96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596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96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9/00Surface shaping of articles, e.g. emboss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9/02Surface shaping of articles, e.g. embossing; Apparatus therefor by mechanical means, e.g. pressing
    • B29C59/04Surface shaping of articles, e.g. embossing; Apparatus therefor by mechanical means, e.g. pressing using rollers or endless bel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5/00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s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35/02Heat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zing during moulding, e.g. in a mould
    • B29C35/08Heat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zing during moulding, e.g. in a mould by wave energy or particle radiation
    • B29C35/0805Heat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zing during moulding, e.g. in a mould by wave energy or particle radiation using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 B29C2035/0822Heat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zing during moulding, e.g. in a mould by wave energy or particle radiation using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using IR radi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5/00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s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35/02Heat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zing during moulding, e.g. in a mould
    • B29C35/08Heat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zing during moulding, e.g. in a mould by wave energy or particle radiation
    • B29C35/0805Heat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zing during moulding, e.g. in a mould by wave energy or particle radiation using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 B29C2035/0827Heating or curing, e.g. crosslinking or vulcanizing during moulding, e.g. in a mould by wave energy or particle radiation using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using UV radi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9/00Surface shaping of articles, e.g. emboss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9/02Surface shaping of articles, e.g. embossing; Apparatus therefor by mechanical means, e.g. pressing
    • B29C59/022Surface shaping of articles, e.g. embossing; Apparatus therefor by mechanical means, e.g. pres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r the configuration, e.g. dimensions, of the embossments or the shaping tools therefor
    • B29C2059/023Microemboss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9/00Surface shaping of articles, e.g. emboss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9/02Surface shaping of articles, e.g. embossing; Apparatus therefor by mechanical means, e.g. pressing
    • B29C59/04Surface shaping of articles, e.g. embossing; Apparatus therefor by mechanical means, e.g. pressing using rollers or endless belts
    • B29C59/046Surface shaping of articles, e.g. embossing; Apparatus therefor by mechanical means, e.g. pressing using rollers or endless belts for layered or coated substantially flat surfa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haping Of Tube Ends By Bending Or Straightening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Exposure Of Semiconductors, Excluding Electron Or Ion Beam Exposure (AREA)
  • Micro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容易地更换转印辊的辊型压印装置和压印片的制造方法。本发明是通过使在表面形成有图案的转印辊转动而将上述图案转印到被转印片上的辊型压印装置,上述压印装置是不具有与上述转印辊的转动轴一致的、用于使上述转印辊转动的转动用轴的辊型压印装置。

Description

辊型压印装置和压印片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辊型压印装置和压印片的制造方法。更为详细地,涉及适于制造实施了能够获得低反射率的表面处理的树脂片的辊型压印装置和压印片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将刻入有纳米尺寸(0.001~1μm)的凹凸(下面,亦称为“纳米构造体”。)的模具按在涂抹在基板上的树脂材料上来转印形状的技术、所谓的纳米压印技术近几年受到关注,正在进行目标是应用于光学材料、IC的细微化、临床检查基板等的研究。该技术是在光盘制作中广为人知的热压花技术的延伸,1995年由S.Y.Chue等人证明能够应用于到10nm水平为止。 
在以往利用光刻技术的纳米尺寸的细微加工中,为了消除由于隔着掩模曝光时产生的衍射现象而导致的分辨率不足,会产生如下的问题:曝光波长的短波长化,与之相伴而产生的装置的复杂化,成本上升等。在纳米压印技术中,通过压花加工能够简单地得到纳米尺寸的图案,因此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并且由于存在能以低成本大量制作需要纳米尺寸的细微结构的光学构件的可能性从而受到关注。 
作为纳米压印技术的方式,已知热纳米压印技术、紫外线(UV)纳米压印技术等。例如,UV纳米压印技术是在基板上涂抹紫外线固化性树脂形成薄膜,在该薄膜上按压具有纳米构造体的模具,之后照射紫外线,由此形成形成有纳米构造体的反转形状的薄膜(下面,亦称为纳米压印片。)。在研究阶段利用这些方法时,一般使用平板状的模具,通过批处理来制作纳米压印片。 
为了利用纳米压印技术来大量且便宜地制造纳米压印片,与批处理相比,辊到辊处理的方法更适用。即,若采用辊到辊处理,只要能够在转印辊的外周面配置纳米构造体,就能够连续地制造纳米 压印片。 
下面简单叙述辊到辊处理。作为使用辊到辊处理的纳米压印技术,公开了如下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例如如图13所示,一边使小型转印辊191按照顺序在横方向上滑动来拼接图案,一边将图案转印到涂抹在大型转印辊192上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上。然而,在该方法中,由于是拼接小型转印辊191的图案来形成大型转印辊192上的树脂的图案,因此基本上所形成的纳米构造体都具有图案的接缝,不适用于形成比小型转印辊191的宽度大的纳米构造体。 
虽然与用于辊到辊处理的转印辊无关,但是在纳米压印技术以外的领域,公开了在辊材上直接形成凹凸图案的辊的制作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3。)。然而,在将该方法用于纳米压印技术的情况下,在形成有纳米构造体的转印辊上,必须具备用于连结转印辊和纳米压印装置的轴承机构等,转印辊的高价格会成为量产上的问题。 
另外,公开了在辊上安装具有凹凸图案的圆筒状的构件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的图7。)。然而,根据这种方法,在转印辊的外周环绕一周接合纳米构造体,因此难以消除图案的接缝。 
在此,阐述利用纳米构造体的光学材料的例子。光学材料中,已知作为纳米构造体的一种的“蛾眼(蛾的眼睛)构造”。蛾眼构造是形成多个相对于可见光充分小的大小的锥状突起。作为利用蛾眼构造的光学元件,可举出例如在透明基板的表面形成有蛾眼构造的例子。当形成这样的蛾眼构造后,由于相对于可见光线的波长长度,突起大小的比率充分地小,因此对于入射到透明基板表面的可见光线而言,看上去,折射率由于突起而从空气层到透明基板发生连续变化,不会将透明基板的表面识别成折射率不连续的界面。其结果,能够使在透明基板表面上所产生的反射光锐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6~9。)。 
在具有这种纳米构造体的光学材料的制造技术领域,已知将利用阳极氧化法在表面形成有纳米尺寸的孔的铝基板用作模具的方 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5~8。)。根据这种方法,能够在表面形成微观上不规则(随机)的、宏观上大致均匀的纳米构造体。即若将该方法应用于转印辊的制作,能够在圆柱状或圆筒状的转印辊的表面,形成在连续生产时需要的没有接缝(无缝)的纳米构造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8的图19。)。 
然而,即使在转印辊的表面形成有纳米构造体,在进行辊到辊处理的纳米压印装置中,转印辊不能永久地使用,需要在使用一定时间后进行更换,因此强烈要求其价格低。 
对此,将转印辊的形状设为圆筒状,简化作为更换构件的转印辊的结构是有效的。然而,使用圆筒状的转印辊时,存在如下问题。 
转印辊需要一边对被转印片的表面均匀加压一边进行纳米构造体的转印,因此要求高精度地控制位置和方向来将其安装到纳米压印装置。在利用圆筒状的转印辊的情况下,需要使其转动时作为轴的构件,因此考虑在圆筒状的转印辊的内周面侧,在转印辊中装配具有与转印辊的转动轴一致的转动轴的转动用轴构件。然而,在更换转印辊时,使转动用轴构件的转动轴与转印辊的转动轴一致,并且将转印辊高精度地安装在装置中,操作烦杂,因此希望能够更简易地更换转印辊。 
另外,在转印前,在涂抹树脂前预先进行将片展开传送的处理(尝试处理),以使在装置内传送的被转印片无阻地流动,使得成为制品的被转印片不产生褶、皱等。在该尝试处理中,例如当被转印片与转印辊之间夹了异物等时,有时会损伤转印辊的表面,用于形成纳米构造体的凹凸图案发生破损,或者涂抹在转印辊上的脱模剂有时会发生剥离。特别地,利用上述阳极氧化法制作出的纳米尺寸的图案,由于基底的材质是铝的,因此容易被异物的夹入等局部的强力破坏。由此,发生向被转印片的转印不良,成品率低,或者由于需要更换转印辊而导致成本变高。特别地,在脱模剂发生剥离的情况下,用于形成纳米构造体的树脂材料粘着在转印辊上,发生由此而导致的向被转印片的转印不良等,因此希望防止转印辊的转印面的损伤。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0357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14469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16153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7-281099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表2003-531962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3-43203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05-156695号公报 
专利文献8:国际公开第2006/059686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9:日本特开2001-264520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状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更换转印辊的辊型压印装置和压印片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
本发明的发明人在对利用圆筒状的转印辊的辊型压印装置进行种种研究后,着眼于在更换转印辊时,使向装置的安装变得复杂的是与转印辊的转动轴一致的转动用轴,首先发现压印装置采用不具有该转动用轴的结构,便可以容易地进行向装置的装卸,能够容易地更换作为耗材(更换构件)的转印辊。另外,着眼于在转印辊的转印面发生损伤的原因之一在于尝试处理,还发现在使转印辊与被转印片接触前预先对被转印片进行松紧调节,由此能够降低转印辊的转印面的损伤。并且发现:这种被转印膜的松紧调节适于利用至少两个辊,并且发现:通过在转印时至少利用3个辊,能够均匀加压使被转印片不产生褶、皱等,能够不损伤转印辊的表面,而得到膜厚均匀的压印片,由此想到能够完美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有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是通过使在表面形成有图案的转印辊转动而将上述图案转印到被转印片上的辊型压印装置,上述压印装置是不具有与上述转印辊的转动轴一致的、用于使上述转印辊转动的转动用轴的辊型压印装置,该压印装置具备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和至少2个拉伸辊,在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吊着该转印辊的状态下,在 多个该拉伸辊之间拉伸该被转印片后,使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下降而使该转印辊与该被转印片接触,上述转印辊为圆筒体,在筒内插入有轴,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和该转印辊各自的转动轴独立且位于不同的位置,在拉伸上述被转印片时,上述转印辊被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支撑,在转印时,上述转印辊通过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的加压在与上述夹持辊之间夹持该被转印片,转印时,上述夹持辊的任一个的转动轴比上述转印辊的转动轴靠近上方,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沿着长边方向留有间隔地具有多个齿轮部,该转印辊在内周面具有与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的该齿轮部咬合的齿轮部。 
另外,本发明还是如下通过使在表面形成有图案的转印辊转动而将上述图案转印到被转印片上的辊型压印装置,该辊型压印装置具备用于拉伸上述转印片的至少2个拉伸辊、用于与上述转印辊共同夹持上述被转印片的至少3个夹持辊以及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在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吊着该转印辊的状态下,在多个上述拉伸辊之间拉伸上述被转印片后,使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下降而使上述转印辊与上述被转印片接触,转印时,利用上述转印辊和上述夹持辊夹持上述转印片,利用上述夹持辊保持并转动上述转印辊,上述转印辊为圆筒体,在筒内插入有轴,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和该转印辊各自的转动轴独立且位于不同的位置,在拉伸上述被转印片时,上述转印辊被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支撑,在转印时,上述转印辊通过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的加压在与上述夹持辊之间夹持该被转印片,转印时,上述夹持辊的任一个的转动轴比上述转印辊的转动轴靠近上方,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沿着长边方向留有间隔地具有多个齿轮部,该转印辊在内周面具有与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的该齿轮部咬合的齿轮部。 
并且,本发明还是在表面形成有图案的压印片的制造方法,上述制造方法使用被转印片、在表面形成有图案的转印辊、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用于拉伸上述转印片的至少2个拉伸辊以及用于与上述转印辊共同夹持上述被转印片的至少3个夹持辊,在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吊着该转印辊的状态下,在多个上述拉伸辊之间拉伸上述转印片后,使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下降而使上述转 印辊与上述被转印片接触,转印时,利用上述转印辊与上述夹持辊夹持上述被转印片,利用上述夹持辊保持并转动上述转印辊,上述转印辊为圆筒体,在筒内插入有轴,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和该转印辊各自的转动轴独立且位于不同的位置,在拉伸上述被转印片时,上述转印辊被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支撑,在转印时,上述转印辊通过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的加压在与上述夹持辊之间夹持该被转印片,转印时,上述夹持辊的任一个的转动轴比上述转印辊的转动轴靠近上方,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沿着长边方向留有间隔地具有多个齿轮部,该转印辊在内周面具有与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的该齿轮部咬合的齿轮部。 
下面,详细说明本发明。 
本发明的压印装置是通过使在表面形成有图案的转印辊转动而将上述图案转印到被转印片上的压印装置。由此,能够连续地进行对被转印片的阴模压制和从转印辊上的脱模,其结果,能够高速且大量地制造在表面形成有所期望的图案的产品。 
作为本发明的压印装置的第1方式,可举出不具有与转印辊的转动轴一致的、用于使转印辊转动的转动用轴的压印装置。转印辊在其表面形成有所期望的图案形状,通过转动来将图案转印到被转印片上,该第1方式中,压印装置不具有转动用轴。 
在上述现有例中,设有用于使转印辊转动的转动用轴,将该转动用轴的转动轴与转印辊的转动轴一致地安装在装置中,但是在本发明的第1方式中,未设置如上所述的转动用轴。由此,无需使转印辊的转动轴与转动用轴的转动轴一致,能够容易地使转印辊向装置装卸,能够容易地更换作为耗材的转印辊。 
在第1方式中,优选利用至少3个夹持辊来保持并转动转印辊。 由此,能够对被转印片均匀加压,能够得到膜厚均匀的压印片。另外,无需在转印辊自身中形成转动用轴,能够利用夹持辊支撑转印辊,因此也能够适用由加工困难的玻璃、陶瓷这样的非金属材料构成的转印辊。因此,可以使用透明转印辊、热释放性良好的转印辊,例如,在对不透明的被转印片的紫外线(UV)压印、热压印中,还能够期待实现缩短转印时间的效果。 
上述第1方式的压印装置也可以具备至少2个拉伸辊,被转印片在这些拉伸辊之间拉伸后,与转印辊接触。关于这种拉伸辊,在后述的本发明的第2方式中详细阐述。 
作为本发明的压印装置的第2方式,可举出具备用于拉伸转印片的至少2个拉伸辊和用于与转印辊共同夹持上述被转印片的至少3个夹持辊的方式。在该方式中,首先在至少2个拉伸辊之间拉伸被转印片,在未与转印辊接触的状态下进行被转印片的松紧调节后,使转印辊与被转印片接触并启动。 
由此,能够在未与转印辊接触的状态下进行被转印片的松紧调节,因此能够消除由于尝试处理而造成的转印辊的转印面的损伤。另外,根据需要,能够在使转印辊与被转印片接触之前涂抹树脂,因此由于树脂的缓冲,实质上并不发生转印辊与被转印片的接触,这也是可能的,更进一步地,难以产生转印面的损伤。 
接着,在转印时,利用转印辊和夹持辊夹持被转印片,利用夹持辊保持并转动转印辊。由此,能够对调节过松紧之后的被转印片通过转印辊实施加压处理,消除转印时被转印片的褶、皱,能够得到膜厚均匀的压印片。 
上述第1、2方式中,优选至少2个拉伸辊兼任至少3个夹持辊中的任一个。根据这样的方式,能够利用更简易的结构得到本发明的效果。 
上述第1、2方式中,被转印片只要能够通过对转印辊进行阴模压制形成所期望的图案即可,没有特别限定,由例如树脂材料构成的被转印片是合适的。作为由树脂材料构成的被转印片,可举出在片上能够直接形成构造体的被转印片、在基材膜上涂抹用于印制构 造体的树脂(下面,称为转印树脂。),对未固化或者半固化的转印树脂进行阴模压制的被转印片。前者主要用于热压印,后者用于紫外线(UV)压印。基材膜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能够利用例如三醋酸纤维素酯(TA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作为转印树脂,通过紫外线、可见光等电磁波等的能量线进行固化的树脂是合适的。 
上述构造体的大小、形成等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是纳米构造体。根据本发明,也能够合适地应用具有这样细微构造的构造体。此外,本说明书中,所谓纳米构造体是指具有形成有深度1nm以上、1μm(=1000nm)不到的凹坑和/或高度1nm以上、1μm(=1000nm)不到的突起的表面构造的纳米构造体。作为纳米构造体,可举出蛾眼构造、线栅构造等。 
上述第1、2方式中,作为优选方式,可举出:转印辊为圆筒体,在筒内插入有轴构件,轴构件与转印辊各自的转动轴独立并且位于不同位置。根据使圆筒体的转印辊转动的方法,能够形成无缝(未形成接缝)的表面构造。另外,圆筒体的转印辊为简易构造,因此能够价格低廉地构成作为耗材的转印辊。另外,利用插入到转印辊筒内的轴构件将转印辊安装在装置中,由此能够容易地使转印辊向装置装卸,能够容易地更换转印辊。并且,轴构件只是插入到转印辊的筒内,因此能够根据需要容易地更换。 
上述第1、2方式中,作为优选其它方式,可举出:在拉伸被转印片时,转印辊被轴构件支撑,在转印时,转印辊通过轴构件的加压在与至少3个夹持辊之间夹持转印片。根据该方式,如松紧调节时那样,转印辊的更换也是在拉伸被转印片并使其在未与转印辊接触的状态下进行的,由此转印辊变为被轴构件支撑的状态,该状态下,通过保持轴构件能够不接触转印辊的表面进行其向装置的装卸。 
另外,能够在被转印片绷紧的状态下更换转印辊,因此在例如长条的被转印片的中途发生阴模压制不良的情况、被转印片与转印辊之间夹着异物需要修理、调节等情况等,能够不切断被转印片地 进行调节作业、更换作业。由此,能够降低被转印片的浪费、修理/调节等所需的时间。 
这对于转印辊的管长超过1m的情况尤其有效。例如,假设被转印片的宽度与构成设置在液晶显示器表面的偏光板的膜形成相等宽度的情况下,偏光板在制作工序中宽度约为1.5m左右,因此转印辊的管长自身达到1.6~1.7m大小。在利用铝制作这样管长的转印辊的情况下,若考虑刚性,则需要转印辊的厚度为10mm~20mm程度。 
另一方面,关于构成偏光板的TAC膜的长度,标准约为3000m,因此考虑到转印该长度,假如估计转印辊的有效转印次数为2000~5000次,则转印辊的外径(直径)也需要200~500mm左右。这样大小的转印辊使用人手设置在装置中,从重量的观点出发会比较困难,并且如果表面为纳米尺寸的构造体,则不能接触其表面。 
然而,上述优选方式中,在更换转印辊时,仅从轴构件拔出转印辊即可,另外,还能够利用轴构件来移动转印辊,在极度节省更换转印辊所需劳力的基础上,还能够降低接触转印辊表面的可能性。 
另外,上述优选方式中,转印时,仅利用至少3个夹持辊就能够稳定并保持转印辊。并且,转印时,当至少3个夹持辊的任一个的转动轴比转印辊的转动轴靠近上方时,能够通过全部3个夹持辊进行加压,能更进一步紧密保持转印辊,因此是优选的。 
上述第1、2方式中,优选转印辊未实质性地形成接缝。由此,能够在被转印片的表面实质上无缝地形成在转印辊的外周面上所形成的转印图案,在将所得到的被转印片,作为例如超低反射片贴在显示装置上来使用的情况下,能够防止显示不均的发生。此外,所谓“未实质性地形成接缝”的状态是指通过光学手段无法检出接缝的状态即可。具体地说,优选在转印辊的外周面,形成线状台阶高度在0.6μm以下的状态。另外,优选在转印辊的外周面,未以宽度超过0.6μm来形成没有转印图案的线状区域的状态。未实质性地形成接缝的方式的转印辊在圆筒状的辊材的外周面直接形成转印 图案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另一方面,在使预先形成转印图案的板状辊材的两端接合的情况下,接合部分会形成接缝。 
另外,上述第1、2方式中,具体地说,转印辊可举出在由铝构成的圆筒体的表面通过阳极氧化法形成纳米尺寸的凹坑的方式、由玻璃或者陶瓷形成的方式、由玻璃或者陶瓷构成的圆筒体的外表面形成铝薄膜并在铝薄膜上通过阳极氧化法形成纳米尺寸的凹坑的方式等。其中,优选在由玻璃或者陶瓷构成的圆筒体的外表面形成铝薄膜并在该铝薄膜上通过阳极氧化法形成纳米尺寸的凹坑的方式。若是该方式的转印辊,能够在由加工困难的玻璃、陶瓷制的圆筒体的外表面也容易地形成转印用的图案。 
另外,上述第1、2方式中,转印辊还可以具备冷却机构。由此,能够抑制转印辊的温度上升。冷却机构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在转印辊的管内通过不直接接触的轴由此利用强制空冷等来实施冷却。具体地说,冷却机构可举出具备形成在上述转印辊的内周面的凸片或者配置在上述转印辊的内周面侧的圆筒凸片和对上述凸片或者上述圆筒凸片供给冷却流体的管,该冷却机构由简易的结构能够得到充分的冷却效果,因此是优选的。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压印片的制造方法的一例。在本发明中,压印片只要是通过转印形成所期望的形状的片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优选形成有纳米构造体的片,特别优选形成有纳米构造体的树脂片。例如,若通过转印在压印片的表面形成蛾眼构造,则能够适用作防反射膜。 
作为本发明方式的一例,可举出:利用被转印片、在表面形成有图案的转印辊、用于拉伸上述转印片的至少2个拉伸辊、用于与上述转印辊共同夹持上述被转印片的至少3个夹持辊。该方式下,首先,在至少2个拉伸辊之间拉伸转印片。接着,使转印辊与被转印片接触。转印时,利用转印辊和至少3个夹持辊夹持被转印片,利用至少3个夹持辊保持并转动转印辊。在此,当至少2个拉伸辊由至少3个夹持辊的任一个兼任时,能够以更简易的结构来实现本方式。 
根据该方式,通过在拉伸辊之间拉伸转印片后使转印辊与被转印片接触,能够得到转印面无损伤的压印片。另外,利用转印辊和至少3个夹持辊夹持被转印片,保持并转动转印辊来进行转印,由此能够实现被转印片的均匀加压,能够容易地得到膜厚均匀的压印片。 
此外,在本发明的压印装置和压印片中,压印装置包括纳米压印装置,压印片包括纳米压印片。即,本发明的压印装置适于纳米压印,但是也可用于纳米压印以外的场合。例如,防止转印辊安装时的损伤、与转印辊材质相关的优点,不限于纳米压印。 
此外,在本发明的压印装置和压印片中,转印辊其自身不具有转动用轴,因此存在压印中由于扭动等导致被转印片发生偏移等的可能性。因此,对于转印辊在横向方向(转动轴方向)上的运动,利用轴承按压转印辊的端面来进行定位,由此还能够抑制转印辊在转动轴方向上的运动。通过使该轴承的转动方向与转印辊端面的运动方向一致,能够不限制转印辊的转动方向的运动地进行定位。 
另外,本发明的辊型压印装置只要具备上述的转印辊、拉伸辊以及夹持辊作为结构要素,不受其它构件的特别限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辊型压印装置和压印片的制造方法,能够容易地更换转印辊。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压印装置的松紧调节时的要部状态的示意图,(b)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压印装置的转印时的要部状态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压印装置的松紧调节时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转印辊和轴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压印装置的转印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表示实施方式的压印装置的转印时的要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压印片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7的(a)和(b)是表示在图6所示的压印片的表面构造与空气层之间的界面上的折射率变化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热压印装置的要部的截面示意图。 
图9的(a)是具备冷却机构的转印辊的立体图,(b)是表示冷却机构的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10的(a)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压印装置的变形例的松紧调节时的要部状态的示意图,(b)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压印装置的变形例的转印时的要部状态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在利用轴保持具备冷却凸片的转印辊的内周面上方的方式下,沿转印辊的长边方向切断的截面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在图11所示的方式下,将圆筒形状的转印辊切断成圆片状的截面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将小型转印辊的图案转印到涂抹在大型转印辊上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上的方法的概略图。图中的斜线部分表示形成有图案的区域。 
附图表面说明:
1:被转印片;1a:基材膜;2a~2c:第1夹持辊~第3夹持辊;3:转印辊;5:轴;6:红外线加热器;7a:纳米构造体;n1、n2、m1:转动轴;11、12:轴承;14a、14b:涂抹装置;15a~15d:紫外线照射装置;16a~16d:围挡;20:片;30:冷却凸片;40:管路;50:预处理剂涂抹工序;51:预处理剂;52、62:辊;60:转印树脂涂抹工序;61:转印树脂;61a:树脂膜;70a、70b:转印工序;80a、80b:保护膜贴合工序;81:保护膜;82a、82b:辊;85:层叠膜;100:压印装置;191:小型转印辊;192:大型转印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实施方式,更为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辊型压印装置(下面,称为压印装置。)和利用其的压印片的制造方法。 
图1的(a)表示利用转印辊进行向被转印片的转印之前压印装置的要部状态。图1的(b)表示转印时压印装置的要部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压印装置具备第1夹持辊~第3夹持辊2a~2c、转印辊3以及轴(轴构件)5,但是如图1的(b)所示,不具有与转印辊3的转动轴一致的转动用轴。 
第1夹持辊~第3夹持辊2a~2c具有与转印辊3共同夹持被转印片1来保持并转动转印辊3的作用,并且第1夹持辊~第3夹持辊2a~2c中的至少2个具有在转印前拉伸被转印片1进行松紧调节的拉伸辊的作用。 
转印辊3是在外周面形成有纳米尺寸的转印图案的圆筒体。转印辊3与现有的转印辊不同,未设置转动用轴,在转印辊3的筒内,仅贯通筒内地插入有圆柱状的轴5。轴5为圆柱状,但是也可以是圆筒状。另外也可以不是直径均匀的圆柱状或者圆筒状,如后述的图9的(b)的方式所示,也可以是一部分圆筒的直径不同的形状。 
轴5不是相对于转印辊3一体地安装的,只是插入到筒内而已。因此,无需对转印辊3施以用于形成转动用轴的机械加工。另外,转印辊3与轴5的转动轴中心独立,使其各自无关地转动,并且被配置成各自的转动轴中心是不同的。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印辊3没有复杂的机构,因此能够容易地装卸和更换转印辊3。 
本实施方式中,在对被转印片1进行阴模压制之前,在图1的(a)所示的状态下,进行被转印片1的松紧调节。在图1的(a)中,转印辊3被配置在隔着被转印片1与第2夹持辊2b对置的位置,轴5在转印辊3的内周面的上部吊着转印辊3的状态下等待。这样,确认到在被转印片1与转印辊3不接触的状态下,被转印片1在箭头A方向和B方向被第1夹持辊2a和第3夹持辊2c绷紧,基材膜1在第1夹持辊2a与第3夹持辊2c之间被拉伸,被转印片1在装置内无阻地通过。即,在此,第1夹持辊2a和第3夹持辊2c在本发明中兼任至少2个拉伸辊的作用。 
在对被转印片1进行阴模压制前拉伸被转印片1,由此不会发生被转印片1一边与转印辊3摩擦一边在A方向和B方向被拉伸的情况。以往,在转印处理前,为了防止被转印片在保持歪扭状态下进行转印处理,而在被转印片上不涂抹被转印材料(树脂)地进行预备性的转印处理(所谓的尝试处理),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无需尝试处理。在该尝试处理中,在转印辊3与被转印片1之间夹着异物的情况等之下,没有由被转印材料所产生的缓冲,因此存在转印辊3的表面容易地发生损伤的问题,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会发生那样的问题。此外,在进行松紧调节时,第2夹持辊2b转动、停止均可。 
当确认到通过松紧调节,被转印片1被无阻地传送,轴5就沿箭头D方向下降。然后,如图1的(b)所示,在转印辊3隔着被转印片1与第2夹持辊2b抵接的状态下,轴5对转印辊3向第2夹持辊2b的方向加压,或者第2夹持辊2b也与转印辊3接触同时下降,从而转印辊3与第2夹持辊2b一起下降。 
由此,被转印片1被轴5和第2夹持辊2b夹持,另一方面,夹持辊2a、2c以卷起转印辊3的方式运动,转印辊3由第1夹持辊~第3夹持辊2a~2c进行3点支撑。此时,优选第1夹持辊2a的转动轴n1和第3夹持辊2c的转动轴n2比转印辊3的转动轴m1靠近上方。由此,第1夹持辊2a和第3夹持辊2c配置为抱住转印辊3,转印辊3被第1夹持辊~第3夹持辊2a~2c互相挤压,因此能够更可靠地保持转印辊3。 
此外,夹持辊2a的转动轴n1和第3夹持辊2c的转动轴n2未必一定要比转印辊3的转动轴m1靠近上方,此时轴5会对转印进行必要的加重。 
然后,第1夹持辊~第3夹持辊2a~2c保持转印辊3并且使其向箭头E的方向转动,由此传送(拉入和送出)被转印片1,并且利用转印辊3对被转印片1的表面均匀加压,能够使形成在转印辊3的表面的凹凸图案转印到被转印片1。根据上述方法,能够对被转印片1均匀加压,因此转印后的转印片1的膜厚均匀。 
如上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在确认到在第1夹持辊2a和第3夹持 辊2c之间拉伸被转印片1,被转印片1无阻地通过的基础上转入转印工序,因此不会有被转印片1或者在被转印片1与转印辊3之间咬入的异物对转印辊3造成损伤的情况。 
另外,UV压印中,能够在使转印辊3与被转印片1接触前容易地涂抹紫外线固化性树脂,因此由于该树脂的缓冲,还能够避免转印辊3与被转印片1的直接接触。因此能够进一步地消除转印面的损伤。 
另外,难以发生转印辊3的转印面的损伤,因此能够防止损伤引起的被转印片1的转印不良、由此导致的成品率的降低。另外,能够防止树脂向转印辊3的附着、由此引起的转印不良、成品率的降低。并且,能够防止由转印辊3的损伤导致的模具寿命降低而引起的成本上升。 
下面,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压印装置和压印片的制造方法,以利用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的UV压印为具体例,参照图2~图7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被转印片的松紧调节时的压印装置的示意图。图2中,在压印装置100中,首先设置被膜辊(未图示)卷成辊状的基材膜1a。基材膜1a采用TAC膜。此外,基材膜1a的宽度设定成小于转印辊3和第1夹持辊~第3夹持辊2a~2c的宽度,以在后述的转印工序中利用转印辊3和第1夹持辊~第3夹持辊2a~2c均匀地夹住基材膜1a。从膜辊送出的基材膜1a在箭头A和B的方向上被绷紧,进行松紧调节以使其在装置内无阻地通过。 
为了提高基材膜1a与转印树脂的贴紧性,对进行过松紧调节的基材膜1a进行涂抹预处理剂(前处理剂)的预处理剂涂抹工序50。在预处理剂涂抹工序50中,首先,从涂抹装置14a的喷嘴向基材膜1a涂抹预处理剂51。预处理剂51进入基材膜1a与转印树脂之间相互结合,由此提高二者的贴紧性。在此,如上所述,基材膜1a为TAC膜,转印树脂为丙烯酸系紫外线固化性树脂,因此利用与上述材质结合性好的丙烯酸系的硅烷偶联剂。 
接着,在基材膜1a上涂抹的预处理剂51的厚度(膜厚)由于辊52而变得均匀,利用紫外线照射装置15a进行紫外线照射,由此预 处理剂51发生固化。此外,若利用例如狭缝式涂布机等装置,能够使预处理剂51在基材膜1a上涂抹成厚度和宽度均匀,则无需利用辊52进行膜厚调整。 
另外,关于基材膜1a与转印树脂的关系,若转印树脂与基材膜1a容易地结合,则无需涂抹预处理剂51。例如,在基材膜1a为PET膜的情况下,有时也无需预处理剂51。因此,预处理剂涂抹工序50的实施可以根据基材膜1a和转印树脂的特性进行合适地选择。另外,在此,利用丙烯酸系的硅烷偶联剂作为预处理剂51,利用紫外线照射装置15a使预处理剂51固化,但是根据预处理剂51的种类不同,也可以利用红外线等进行热固化。 
接着,在转印树脂涂抹工序60中,在固化了的预处理剂51上,涂抹从涂抹装置14b的喷嘴喷出的转印树脂61。采用丙烯酸系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作为转印树脂61。在被涂抹了的转印树脂61上,利用辊62进行膜厚调整使其形成均匀的膜厚。此外,关于转印树脂涂抹工序60,也与预处理剂涂抹工序50相同,若利用狭缝式涂布机等装置,能够使转印树脂61在基材膜1a上涂抹成厚度和宽度均匀,则无需辊62。 
涂抹了转印树脂61的基材膜1a被送至转印工序70a。在转印工序70a中,与上述图1的(a)相同,转印辊3被固定在离开基材膜1a的上方,以避免尝试处理造成的表面损伤。 
转印辊3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在此,假定制作蛾眼(蛾的眼睛)构造而利用铝制的模具辊。这样的模具辊能够通过如下方法制作:将通过例如挤压加工制作出的圆筒状的铝管切削研磨后,对于所得到的研磨铝管平滑的铝表面反复实施多次铝的阳极氧化和蚀刻。模具辊是对圆筒状的铝管的外周同时进行阳极氧化和蚀刻制作而成的,因此是没有接缝(无缝)的纳米构造体。因此,对于基材膜1a,能够连续转印没有接缝的纳米构造体。 
如上所述制作出的转印辊3为圆筒体,在外周面形成有纳米尺寸的转印图案。在此,采用在外周面形成有深度约200nm的大致圆锥形状(锥形状)的多个孔(圆锥的顶点位于由铝构成的基底层侧) 的、内径为250mm、外径为260mm、长度为400mm的圆筒体。 
在转印辊3上也可以设置用于对转印辊3在转动轴方向(基材膜1a的宽度方向)进行定位的轴承11、12。图3是表示在具备轴承11、12的转印辊3的筒内插入有轴5的状态的示意图。轴承11、12位于转印辊3的端面上部,在图中箭头方向被按压。轴承11、12抑制第1辊2a~第3辊2c以及转印辊3的轴方向偏离实质平行的状态,进行运动以在转印时保持转印辊3的位置。此外,此处的轴承11、12被设置在转印辊3的上方,图1的(a)所示的状态下,与轴5互相干扰。但是,轴承11、12未设置驱动轴等,因此可以容易地变换适合的位置,因此没有问题。 
第1夹持辊~第3夹持辊2a~2c被构成为利用第1夹持辊2a和第3夹持辊2c能够调节基材膜1a的适度松紧使其无阻地传送。另外,作为用于运送基材膜1a的驱动源的辊,是由第1夹持辊~第3夹持辊2a~2c中的至少一个对应。第1夹持辊2a和第3夹持辊2c大小相同,但是第2夹持辊2b在转印时承受来自转印辊3的加压,因此被形成为大于第1夹持辊2a和第3夹持辊2c。并且,第1夹持辊~第3夹持辊2a~2c的表面是橡胶制的,以在被加压时能够与转印辊3充分贴紧。 
在第1夹持辊2a与第2夹持辊2b之间以及第2夹持辊2b与第3夹持辊2c之间,配置有紫外线照射装置15b、15c。紫外线照射装置15b、15c在转印辊3与基材膜1a之间夹着紫外线光树脂的状态下布设,确认布设没有问题后点亮。 
这是因为:预处理剂51用于提高转印树脂61与基材膜1a的贴紧性,因此在涂抹转印树脂61前被固化,但是在降低转印辊3使其与基材膜1a接触的过程中,转印树脂61具有用于防止转印辊3与基材膜1a咬着异物而直接接触的缓冲剂的作用,因此需要其是未固化的状态。 
基材膜1a在转印树脂61未发生固化时,被供给后面的保护膜贴合工序80a。在保护膜贴合工序80a中,保护膜81与基材膜1a在不同系统中布设,使基材膜1a和保护膜81在一对辊82a、82b之间通过由此来贴合二者而成为层叠膜85。 
在此,当转印树脂61保持未固化的状态时,有如下的可能性:转印树脂61在后续工序中会附着在辊等的上面,由此产生灰尘的卷入、附着,或者在产品的压印片上再次附着,成品率下降。因此,优选转印树脂61是发生固化的转印树脂。转印树脂61的固化在与保护膜81层叠后进行是比较合适的。这是因为:在转印树脂61具有厌氧性的情况下,若在与保护膜81层叠后,则被基材膜1a和保护膜81夹着的转印树脂61与空气隔断,通过紫外线照射能够容易地固化。 
在此,利用紫外线照射装置15d,从基材膜1a侧对通过了一对辊82a、82b之间的层叠膜85照射紫外线,使转印树脂61发生固化。转印树脂61固化后的层叠膜85被辊卷起(未图示)。 
纳米构造体的转印处理在基材膜1a的松紧调节后进行。 
图4是表示向被转印片转印时的压印装置的示意图。图4中,预处理剂涂抹工序50和转印树脂涂抹工序60与图2相同,此处省略说明。在转印工序70b中,与图1的(b)相同降低转印辊3,对基材膜1a进行加压。图5是表示图1的(b)的状态的立体图。在图5中,基材膜1a用虚线表示,轴5的图示被省略。 
如图1的(b)、图4以及图5所示,转印时,转印辊3除了第2夹持辊2b之外,还与第1夹持辊2a和第3夹持辊2c抵接,处于被3个夹持辊支撑的状态。第1夹持辊2a和第3夹持辊2c的转动轴n1、n2位于比转印辊3的转动轴m1靠近上方,因此第1夹持辊2a和第3夹持辊2c被配置为抱住转印辊3,转印辊3被第1夹持辊~第3夹持辊2a~2c互相按压,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保持转印辊3。因此,能够无需或者降低利用轴5的加压。 
在转印时不利用轴5对转印辊3加压的情况下,轴5只发挥使转印辊3简单地上下移动的作用,无需承受加压时荷重的强度,还能够制作得比较细。由此,转印辊3的筒内空间变大,因此在转印辊3的内周面侧容易地设置冷却机构。冷却机构对应于转印辊3的材质等而设置。例如,若在设置供给冷却流体的喷嘴作为冷却机构的情况下,能够使喷嘴变粗,提高冷却效率。 
当基材膜1a沿着转印辊3的外周面在第1夹持辊~第3辊2a~2c之 间移动时,从转印辊3的下方利用紫外线照射装置15b、15c照射紫外线。因此,由紫外线固化性树脂构成的转印树脂61,在具有形成在转印辊3的表面的纳米尺寸的凹凸的反转形状的状态、即形成有蛾眼构造的状态下被固化。 
若第1夹持辊2a和第3夹持辊2c的转动轴n1、n2配置在位于比转印辊3的转动轴m1靠近上方的位置,则能够扩大第1夹持辊2a与第2夹持辊2b之间的间隔、第2夹持辊2b与第3夹持辊2c之间的间隔,因此能够确保紫外线照射装置15b、15c产生的紫外线照射区域大些。由此,转印树脂61接受紫外线的运送距离变长,若转印辊3的转印转动速度(基材膜1a的运送速度)相同,则照射量增加。因此,与扩大紫外线照射区域前比较,能够提高转印辊3的转印转动速度,实现生产性的提高。 
通过了第3夹持辊2c的基材膜1a与固化了的转印树脂61一起从转印辊3剥离,在转印树脂61上贴合保护膜81,成为层叠膜85。在保护膜81的与基材膜1a贴合面侧,预先涂抹粘结剂,基材膜1a与保护膜81是利用辊82a、82b施加不会导致印制的蛾眼构造的形状破坏的程度的压力而贴合的。通过与保护膜81的贴合,能够防止在具有蛾眼构造的树脂膜的表面附着灰尘等异物或者受到损伤。此外,保护膜81是在基材膜1a被贴合到偏光板、显示器等的表面为止的期间用于保护蛾眼构造而设置的,在被贴合后被剥离。 
转印树脂61由于来自紫外线照射装置15b、15c的紫外线照射而已经发生固化,因此关闭保护膜贴合工序80b中的紫外线照射装置15d。此外,在紫外线照射装置15a~15d中,均设置有不使紫外线泄漏到装置之外的围挡16a~16d。 
并且,层叠膜85被卷起制作成层叠膜辊。图6是表示层叠膜85的结构的截面示意图。如图6所示,层叠膜85具备基材膜1a、预处理层51a、形成有纳米构造体7a的树脂膜61a以及保护膜81。 
纳米构造体7a具有形成多个高度约为200nm的大致圆锥形状的突起,顶点间距离约为200nm的表面构造。这样的表面构造有时被称为“蛾眼(蛾的眼睛)构造”。在表面具有蛾眼构造的膜(片) 作为超低反射膜(片)为人所知。例如,当基材膜1a的折射率为1.5时,在没有蛾眼构造体的情况下,空气层(n=1.0)与基材膜1a之间的界面上的可见光的界面反射率为4.0%,与此相对,在上述界面上存在具备蛾眼构造的折射率为1.5的树脂膜61a的情况下,能够使可见光的反射率降低到0.2%的程度。即,纳米构造体7a的突起与可见光的波长(380nm~780nm)相比充分小,因此对于可见光而言,能够看到表面侧突起顶端(图6中的A侧)与突起的底部(图6中的B侧)之间的折射率从1.0到1.5连续变化。 
图7的(a)是说明在空气层与树脂层之间的界面上折射率变化的示意图,图7的(b)是表示层叠膜的结构的截面示意图。在图7的(b)中,假设没有层叠膜85的保护膜81(包括粘结层)的状态。在图7的(a)中,表面侧的空气层(A侧)的折射率为1.0,树脂膜(B侧)的折射率为1.5。由于形成有纳米构造体7a,从突起的顶端(A侧)到突起的底部(B侧)的折射率从1.0慢慢地连续变大到1.5。由此,实质上不存在折射率不连续的界面,在构造体形成面上的反射率锐减。 
此外,树脂膜61a和基材膜1a的折射率均为1.5,因此在它们的界面上不产生反射。另外,若将制作出纳米构造体7a的膜贴合到例如折射率为1.5的玻璃上,则膜与玻璃界面之间不存在折射率不连续的面,因此只考虑折射率差异大的界面是与空气之间的界面即可,利用纳米构造体7a会降低与空气界面的反射。 
测量层叠膜85的膜厚,树脂膜61a的厚度为10±0.7μm,膜厚的均匀性优良。在表面平滑的黑丙烯板(折射率为1.49)上,使用糊(折射率为1.50)来贴附制作出的层叠膜85,剥离保护膜81后,在白色光源下对其进行照射,边变换观察角度边目测观察,未发现表面反射的不均匀和与之相伴而产生的显示质量的不均匀。另外,相对于入射面,从法线方向倾斜5°入射时的波长550nm的可见光的直接反射率为0.15%,相对于波长380nm~780nm的可见光的平均反射率为0.2%。 
层叠膜85对显示装置的屏幕、显示窗口等显示所用的面、建筑 材料等实施了装饰的面,可作为防反射片合适地安装。作为显示装置,可举出液晶显示装置、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等离子显示装置。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转印树脂61涂抹在基材膜1a上的方式,但是也可以是在转印辊3上涂抹树脂的方式。 
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转印时将第1夹持辊~第3夹持辊2a~2c配置为相对于转印辊3的转动中心按照120°的间隔大致点对称的方法,但是第1夹持辊~第3夹持辊2a~2c的配置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仅利用第1夹持辊~第3夹持辊2a~2c能够保持转印辊3的方式。另外,夹持辊的个数没有特别限定。 
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1夹持辊和第3夹持辊2a、2c兼任拉伸辊的方式,但是作为拉伸辊工作的辊的个数没有特别限定。 
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紫外线照射装置15b、15c设置在第1夹持辊2a与第3夹持辊2c之间和第2夹持辊2b与第3夹持辊2c之间的方式,但是紫外线照射装置也可以设置1个或者3个以上,其设置位置也能够适当变更。 
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利用紫外线固化性树脂作为转印树脂61的UV压印方式,但是也适用于利用热可塑性树脂的热压印方式。图8是表示利用由热可塑性树脂构成的片20作为被转印片的压印装置的要部的截面示意图。在现有的热压印装置中,转印时基材膜1a与转印辊3直接接触,但是此时双方不会产生褶。另外,即使存在异物,也不存在热压印时片20软化而异物被压进片20中的情况,因此没有问题。现有的热压印中存在的问题是:在调节片20的松紧时,在片20与转印辊3之间发生褶、咬入异物的状态从而损伤转印辊3的可能性非常高。因此,在应用热压印方式的情况下,没有转印树脂61那样的缓冲材料,但是根据图1的(a)和图1的(b)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松紧调节方法,能够在压印的准备阶段极力避免损伤转印辊3。 
热压印的加热机构也可以设置在第1辊2a~第3辊2c的各轴内部、加压辊5的内部,也可以如图8所示,在转印辊3的内侧设置红 外线加热器6。图8中配置有4个红外线加热器6,但是红外线加热器6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定。 
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连贯进行从基材膜1a的送出到基材膜1a的卷起的压印装置,但是只要是具备进行阴模压制的机构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本实施方式中,利用金属铝管作为转印辊3,但转印辊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应用玻璃管、陶瓷管等。 
本实施方式中,仅在圆筒体的转印辊3中插入轴5即可,并未对转印辊3自身实施加工,因此也能够使用非金属制的转印辊。与此相对,在以往,玻璃管或陶瓷管不容易进行切削加工、冲孔加工、螺旋钻加工等机械加工,对用于安装在压印装置中的轴部成为一体的转印辊进行加工十分困难,因此未被使用。特别地,陶瓷管那样硬度高的材料,机械加工很困难。 
若是利用玻璃管的转印辊,则玻璃的表面光滑,因此与由铝等构成的金属辊不同,不实施研磨处理地在表面使铝成膜后,接着利用阳极氧化法,由此能够在玻璃管的外周面形成纳米尺寸的圆锥形状凹坑。 
另外,若是利用陶瓷管的转印辊,则陶瓷与金属棍相比耐热性、高温时的尺寸保持性、放热性良好,适于转印需高温的工序、温度变化大的工序、例如热压印之后使其冷却的工序等情况。 
在利用玻璃管、陶瓷管的情况下,适于在设置在管的表面的金属薄膜上形成图案来制作转印辊的方法。作为转印辊的优选方式,可举出在由玻璃或者陶瓷等构成的圆筒体的外表面形成铝薄膜,在该铝薄膜上,通过阳极氧化法形成纳米尺寸凹坑的方式。该情况下,能够形成实质性地没有接缝的转印辊。另外,通过将玻璃、陶瓷用于辊基材,在阳极氧化工序、蚀刻时辊基材不会被腐蚀,无需进行用于防腐蚀的屏蔽。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的(a)和图9的(b)所示,也可以在转印辊3的内周面设置冷却机构。在利用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的UV压印中,紫外线照射引起的发热会导致转印辊的温度上升,有时会发生 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的自发固化、膜膨胀。作为防止发生以上问题的方法,为了防止转印辊3的温度上升而将温度上升控制在一定幅度内,有时会在转印辊3的内周面设置冷却机构。 
图9的(a)是具备冷却凸片的转印辊3的立体图。图9的(b)是说明利用冷却凸片冷却转印辊3的方法的截面图。冷却机构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在图9的(a)中,在转印辊3的内周面一体地设有冷却凸片。 
转印辊3若为金属制或陶瓷制的,则能够在内部制作冷却凸片30。例如,在若通过拉拔加工形成铝管的情况下,则能够形成与拉拔模的形状对应的形状的冷却凸片30。若为陶瓷制的,则能够形成与烧固前的模对应的形状的冷却凸片30。 
在转印辊3的内周面形成冷却凸片30并且在冷却凸片30中设置供给作为冷却流体的空气的管路40,由此能够提高冷却效率。 
此外,也可以具有在转印辊3的内壁的一部分不形成冷却凸片30的区域。例如,若是金属制的转印辊则能够利用研磨去除部分凸片。若是陶瓷制的转印辊则可以预先制作不成为冷却凸片30的部分。 
在图9的(b)所示的方式中,被插入到转印辊3的轴5的一部分的外径变大,轴5的外径大的部分与没有冷却凸片30的部分接触,在箭头A的方向按压转印辊3。轴5的轴外径的较细部分被配置为跨过冷却凸片30,该部分与转印辊3不相接。 
在冷却凸片30的一部分设置管路40,以强制地吹入空气。成为如下机构:如箭头所示,从外部被压送的空气从在管路40上形成的开口部(孔)与冷却凸片30直接空气接触。由此,转印辊3被冷却。 
在转印辊3为玻璃制的情况下,在内部制作冷却凸片30比较困难,但是能够相应地在内部设置对铝的薄板进行弯曲加工来制作出的圆筒的凸片。这种情况下,能够确保转印辊3内的空间宽敞,因此能够使管路40变粗,还能够提高冷却效率。此外,转印辊所具备的冷却凸片的形状和数目等没有特别限定。 
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2夹持辊2b大于第1夹持辊2a和第3夹 持辊2c的情况,但是第1夹持辊~第3夹持辊的大小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是第2夹持辊2b小于第1夹持辊2a和第3夹持辊2c的方式,也可以是第1夹持辊2a~第3夹持辊2c大小相同的方式。图10的(a)是表示第1夹持辊~第3夹持辊大小相同的压印装置的松紧调节时的要部的状态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转印时轴5在下方对转印辊3进行加压的情况和转印时轴5不对转印辊3进行加压的情况。前者为仅靠转印辊3的重量无法得到充分的阴模压制压力的情况,后者为靠转印辊3的重量刚好得到合适的阴模压制压力的情况,或者由于转印辊3的直径、长度变大,其重量增加,从而转印辊3的重量所产生的阴模压制压力变大,因此有时希望减轻转印辊3的重量所产生的阴模压制的压力。 
例如,在将长度1m、外径300mm、内径260mm的铝管用于转印辊3的情况下,转印辊3的重量约为47.5kg。假设将转印辊3与第2夹持辊2b夹住基材膜1a的加压的部分的宽度设为2mm,则转印时仅转印辊3的重量就提供约为0.23MPa的阴模压制的压力。在使用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的情况下,通常,推测0.2~0.5MPa为适合的阴模压制压力,若阴模压制压力约为0.23MPa则没有问题,但是根据转印辊3的重量、加压部分的宽度,即使在不通过轴5加压而只是将转印辊3载于第2夹持辊2b的状态下,也有可能超过适合的阴模压制压力范围。 
当阴模压制压力过大时,阴模压制后树脂的厚度变得过小,有时会出现树脂被过分地按压而发生扩展从而从转印辊3的侧面溢出,或者还有可能导致转印辊3的表面的凹凸图案形状发生变形。 
作为使阴模压制压力减轻的方式,可举出在转印时使轴5在抬起转印辊3的方向发挥作用的方式。图10的(b)是表示图10的(a)的压印装置的转印时的要部状态的示意图,示出了转印时利用轴保持转印辊的内周面的上方的方式。利用第1夹持辊2a和第3夹持辊2c对基材膜1a进行松紧调节时,如图10的(a)所示,圆筒形状的转印辊3被插入到筒内的轴5吊住,被保持在第2夹持辊2b上。然后, 轴5降下,转印辊3与基材膜1a一起按下第2夹持辊2b,由此变为能够转印的状态。图1的(b)中,在上述状态下,轴5从转印辊3的内周面的上端移动到下端,轴5与第2夹持辊2b夹持基材膜1a,但是图10的(b)中,在上述状态下,轴5与降下前相同,停留在转印辊3的内周面的上端,使被轴5支撑的转印辊3的重量按照比例增减,由此使被第2夹持辊2b支撑的转印辊3的重量按比例增减,从而进行阴模压制压力的调节。 
此外,关于转印时利用轴5保持转印辊3的内周面的上方的方式,也与转印时利用轴5对转印辊3的内周面的下方进行加压的方式相同,能够在转印辊3中附加冷却机构。冷却机构以不干扰轴5的方式来适当设计即可。图11是表示在利用轴保持具备冷却凸片的转印辊的内周面的上方的方式中,沿转印辊的长边方向切断的截面的示意图,图12是图11所示的方式中,将圆筒形状的转印辊切断成圆片状的截面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若沿轴5的长边方向留有间隔来设置多个齿轮部5a,在转印辊3的内周面也设置与齿轮部5a咬合的齿轮部3a,则转印辊3与轴5的接触部位互相咬合,能够可靠地使转印辊3的转动与轴5的转动一致。 
比较例1 
比较例1的压印装置为具备与转印辊的转动轴一致的转动用轴的压印装置。具备转动用轴,因此未设置轴5。由此,转印辊3的保持方法是不同的,但除此之外,具有与本发明的压印装置100相同的构造。 
本比较例中,转动用轴如下构成。即,利用与转动用轴一体地形成的圆柱状金属辊,该金属辊被套上圆筒状的转印辊。并且,使金属辊与转印辊的转动轴一致地在二者之间的空间插入间隔物(楔),向该空间注入固化性树脂并使其固化,将二者粘接。由此,金属辊的转动用轴与转印辊的转动轴一致。将与金属辊一体地形成的转印辊安装在压印装置内,制作出蛾眼构造。 
所得到的树脂片的膜厚分布为12±1.8μm。另外,在表面平滑的黑丙烯板(折射率为1.49)上,用糊(折射率为1.50)来贴附制 作出的树脂片,在白色光源下对其进行照射,变换观察角度来目测观察,得到的结果是能够观察到由膜厚差导致的干扰色。并且,被认为是在装配与金属辊一体地形成的转印辊时、准备被转印片时产生的瑕疵导致的转印辊的图案缺陷被原样转印,缺陷部分的反射率比周围高,作为缺陷而被视觉识别出来。 
此外,本申请以2008年12月1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08-321349号为基础,主张基于巴黎公约以及进入国的法规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内容其整体作为参照被引入到本申请中。 

Claims (13)

1.一种辊型压印装置,通过使在表面形成有图案的转印辊转动而将该图案转印到被转印片上,其特征在于:
该压印装置不具有与该转印辊的转动轴一致的、用于使该转印辊转动的转动用轴,
该压印装置具备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和至少2个拉伸辊,
在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吊着该转印辊的状态下,在多个该拉伸辊之间拉伸该被转印片后,使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下降而使该转印辊与该被转印片接触,
上述转印辊为圆筒体,在筒内插入有轴,
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和该转印辊各自的转动轴独立且位于不同的位置,
在拉伸上述被转印片时,上述转印辊被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支撑,在转印时,上述转印辊通过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的加压在与夹持辊之间夹持该被转印片,
转印时,上述夹持辊的任一个的转动轴比上述转印辊的转动轴靠近上方,
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沿着长边方向留有间隔地具有多个齿轮部,该转印辊在内周面具有与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的该齿轮部咬合的齿轮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型压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压印装置具备至少3个夹持辊,
该夹持辊保持并转动上述转印辊。
3.一种辊型压印装置,通过使在表面形成有图案的转印辊转动而将该图案转印到被转印片上,其特征在于:
具备:用于拉伸该被转印片的至少2个拉伸辊;
用于与该转印辊共同夹持该被转印片的至少3个夹持辊;以及
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
在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吊着该转印辊的状态下,在多个该拉伸辊之间拉伸该被转印片后,使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下降而使该转印辊与该被转印片接触,
转印时,利用该转印辊与该夹持辊夹持该被转印片,利用该夹持辊保持并转动该转印辊,
上述转印辊为圆筒体,在筒内插入有轴,
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和该转印辊各自的转动轴独立且位于不同的位置,
在拉伸上述被转印片时,上述转印辊被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支撑,在转印时,上述转印辊通过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的加压在与上述夹持辊之间夹持该被转印片,
转印时,上述夹持辊的任一个的转动轴比上述转印辊的转动轴靠近上方,
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沿着长边方向留有间隔地具有多个齿轮部,该转印辊在内周面具有与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的该齿轮部咬合的齿轮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型压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拉伸辊由上述夹持辊的任一个兼任。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辊型压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拉伸辊由上述夹持辊的任一个兼任。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辊型压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印辊未实质性地形成接缝。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辊型压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印辊是通过阳极氧化法在由铝构成的圆筒体的表面形成有纳米尺寸的凹坑的转印辊。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辊型压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印辊由玻璃或者陶瓷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辊型压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印辊是在由玻璃或者陶瓷构成的圆筒体的外表面形成铝薄膜并在该铝薄膜上利用阳极氧化法形成有纳米尺寸的凹坑的转印辊。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辊型压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印辊还具备冷却机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辊型压印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冷却机构具备:
形成在上述转印辊的内周面的凸片和向该凸片供给冷却流体的管,或者
配置在上述转印辊的内周面侧的圆筒凸片和向该圆筒凸片供给冷却流体的管。
12.一种压印片的制造方法,上述压印片在表面形成有图案,其特征在于:
该制造方法,
使用:被转印片、在表面形成有图案的转印辊、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用于拉伸该被转印片的至少2个拉伸辊以及用于与该转印辊共同夹持该被转印片的至少3个夹持辊,
在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吊着该转印辊的状态下,在多个该拉伸辊之间拉伸该被转印片后,使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下降而使该转印辊与该被转印片接触,
转印时,利用该转印辊和该夹持辊夹持该被转印片,利用该夹持辊保持并转动该转印辊,
上述转印辊为圆筒体,在筒内插入有轴,
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和该转印辊各自的转动轴独立且位于不同的位置,
在拉伸上述被转印片时,上述转印辊被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支撑,在转印时,上述转印辊通过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的加压在与上述夹持辊之间夹持该被转印片,
转印时,上述夹持辊的任一个的转动轴比上述转印辊的转动轴靠近上方,
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沿着长边方向留有间隔地具有多个齿轮部,该转印辊在内周面具有与上述插入上述转印辊内的轴的该齿轮部咬合的齿轮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压印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拉伸辊由上述夹持辊的任一个兼任。
CN200980106916.2A 2008-12-17 2009-12-08 辊型压印装置和压印片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19596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321349 2008-12-17
JP2008-321349 2008-12-17
PCT/JP2009/070555 WO2010071055A1 (ja) 2008-12-17 2009-12-08 ローラー型インプリント装置、及び、インプリント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59670A CN101959670A (zh) 2011-01-26
CN101959670B true CN101959670B (zh) 2014-12-31

Family

ID=422687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06916.2A Active CN101959670B (zh) 2008-12-17 2009-12-08 辊型压印装置和压印片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20110005412A1 (zh)
EP (1) EP2366530B1 (zh)
JP (2) JP4694653B2 (zh)
CN (1) CN101959670B (zh)
BR (1) BRPI0920660A2 (zh)
RU (1) RU2471626C2 (zh)
WO (1) WO201007105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999133B2 (en) 2010-08-30 2015-04-0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for forming anodized layer and mold production method
CN103269839B (zh) * 2010-12-27 2015-09-23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膜的制造方法、偏振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US9090715B2 (en) 2011-03-30 2015-07-28 Fina Technology, Inc. Swell index of HIPS using additives
JP2013007078A (ja) * 2011-06-23 2013-01-10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アルミニウム基材、ロール金型、複数の突起を表面に有する部材および反射防止機能を有する物品
JP5708311B2 (ja) * 2011-07-04 2015-04-30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13207060A (ja) 2012-03-28 2013-10-07 Sony Corp 構造物形成装置、構造物の製造方法及び構造物
JP2013229532A (ja) * 2012-04-27 2013-11-07 Hitachi Ltd 微細構造転写装置および微細構造転写方法
JP5647649B2 (ja) * 2012-07-19 2015-01-0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ナーリング装置、ナーリング方法、フィルムロール製造方法
CN102806660B (zh) * 2012-08-16 2014-10-15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卷对卷热辊压聚合物薄膜表面微结构加工装置及方法
DE102013013656A1 (de) * 2012-09-05 2014-03-06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Verfahren zur Erzeugung von Prägestrukturen in strahlungshärtenden Materialien
CN103135338B (zh) * 2012-10-12 2015-04-22 苏州富鑫林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纳米级软性模具制作方法与装置
CN102929100B (zh) * 2012-11-22 2014-11-19 南昌欧菲光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对准卷对卷uv成型的装置及方法
KR102102904B1 (ko) * 2012-12-14 2020-05-2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반사 시트의 제조 방법
JP6107131B2 (ja) * 2012-12-27 2017-04-05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ナノ構造体及びその作製方法
US9831362B2 (en) * 2013-03-29 2017-11-28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oll-to-roll fabrication of ordered three-dimensional nanostructure array, related techniques, materials and products
JP6213987B2 (ja) * 2013-09-19 2017-10-18 国立研究開発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マイクログルコースセンサ
DE202014104604U1 (de) * 2014-04-09 2015-07-13 Kuka Systems Gmbh Applikator
US20160009074A1 (en) * 2014-07-14 2016-01-14 Stephen J. Metcalf Inert clear cylinder with inerting rollers
KR102279275B1 (ko) * 2014-11-24 2021-07-2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인쇄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패턴 형성 방법
DE102014018933A1 (de) * 2014-12-22 2016-06-23 Airbus Defence and Space GmbH Vorrichtung zur Konsolidierung einer Preform
JP6591161B2 (ja) * 2014-12-26 2019-10-16 旭化成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状微細構造転写装置及びフィルム状微細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DE102016116259A1 (de) * 2015-09-11 2017-03-16 Schott Ag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Stabilisierung von Scheiben eines sprödharten Materials
AU2017101236B4 (en) * 2017-09-08 2018-04-05 Ccl Secure Pty Ltd Method of embossing micro-structures on a substrate
KR20190038976A (ko) * 2017-10-02 2019-04-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임프린트 장치
CN110018612A (zh) * 2018-01-10 2019-07-16 长春工业大学 一种可制备复杂微结构的纳米压印装置
US11217825B2 (en) * 2018-06-26 2022-01-04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All solid-state battery, resin applicato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ll solid-state battery
JP7245973B2 (ja) * 2019-02-04 2023-03-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パターンの形成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11497430B (zh) * 2020-04-27 2021-04-02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多辊式连续高速转印机
CN111716780A (zh) * 2020-06-12 2020-09-29 杭州西奥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生产设备、工艺及通过该生产设备生产的电梯曳引带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05210A (en) * 1990-08-14 1993-04-27 Walter Mathi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ry printing using a hot embossing foil
EP1376038A1 (en) * 2002-06-24 2004-01-02 Abb Research Ltd. Heat exchanger
JP2007098742A (ja) * 2005-10-04 2007-04-19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凹凸パターンフイルムの製造方法
CN101088030A (zh) * 2004-12-03 2007-12-12 夏普株式会社 抗反射材料、光学元件、显示器件及压模的制造方法和使用了压模的抗反射材料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1471384A (fr) * 1966-03-09 1967-03-03 Dornbusch & Co Cylindre à estamper pour le traitement de nappes, notamment de nappes de matière thermoplastique
US4240257A (en) * 1973-02-22 1980-12-23 The Singer Company Heat pipe turbo generator
US3874836A (en) * 1974-01-10 1975-04-01 Education Eng Associates Record press for duplicating pre-recorded records
JPH0516230A (ja) * 1990-10-19 1993-01-26 Canon Inc 成形ロ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光記録媒体用基板シートの製造装置
DE69405451T2 (de) * 1993-03-16 1998-03-12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eines strukturierten Reliefbildes aus vernetztem Photoresist auf einer flachen Substratoberfläche
US5600360A (en) * 1996-04-30 1997-02-04 Automated Packaging Systems, Inc. Thermal imprinter and method
JP4002344B2 (ja) * 1998-07-03 2007-10-31 株式会社鴻池組 廃棄物処分施設
JP4502445B2 (ja) 2000-03-16 2010-07-14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DE10020877C1 (de) 2000-04-28 2001-10-25 Alcove Surfaces Gmbh Prägewerkzeug,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desselben, Verfahren zur Strukturierung einer Oberfläche eines Werkstücks und Verwendung einer anodisch oxidierten Oberflächenschicht
JP2003043203A (ja) 2001-08-01 2003-02-13 Hitachi Maxell Ltd 反射防止膜、その製造方法、反射防止膜製造用スタンパ、その製造方法、スタンパ製造用鋳型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205990A (ja) * 2002-12-26 2004-07-22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反射防止性能を有する微細凹凸パターンの作製方法及び反射防止物品
JP2004223724A (ja) * 2003-01-20 2004-08-12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ガラス製のエンボスロール
JP2005144698A (ja) 2003-11-11 2005-06-09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凹凸状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4406553B2 (ja) 2003-11-21 2010-01-27 財団法人神奈川科学技術アカデミー 反射防止膜の製造方法
JP4329122B2 (ja) 2003-11-28 2009-09-0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凹凸状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KR100898470B1 (ko) * 2004-12-03 2009-05-21 샤프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반사 방지재, 광학 소자, 및 표시 장치 및 스탬퍼의 제조 방법 및 스탬퍼를 이용한 반사 방지재의 제조 방법
US20070014886A1 (en) * 2005-02-02 2007-01-18 Michael Hennesse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microstructures on polymeric substrates
JP2007052333A (ja) * 2005-08-19 2007-03-01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表面凹凸形状光学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及び偏光板、画像表示装置
JP2007203576A (ja) * 2006-02-01 2007-08-16 Oji Paper Co Ltd ロール式インプリント装置用の広幅ナノインプリントロ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07216505A (ja) * 2006-02-16 2007-08-30 Fujifilm Corp 樹脂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JP2007261202A (ja) * 2006-03-29 2007-10-11 Fujifilm Corp 樹脂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JP4792323B2 (ja) 2006-04-04 2011-10-12 明昌機工株式会社 ナノインプリント装置およびナノインプリント方法
US20080229941A1 (en) * 2007-03-19 2008-09-25 Babak Heidari Nano-impri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JP5011034B2 (ja) * 2007-08-30 2012-08-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回転体への駆動力伝達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05210A (en) * 1990-08-14 1993-04-27 Walter Mathis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ry printing using a hot embossing foil
EP1376038A1 (en) * 2002-06-24 2004-01-02 Abb Research Ltd. Heat exchanger
CN101088030A (zh) * 2004-12-03 2007-12-12 夏普株式会社 抗反射材料、光学元件、显示器件及压模的制造方法和使用了压模的抗反射材料的制造方法
JP2007098742A (ja) * 2005-10-04 2007-04-19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凹凸パターンフイルムの製造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铝阳极氧化的回顾与展望;郭鹤桐等;《材料保护》;20000131;第33卷(第1期);参见第43页第1栏第2段第3-7行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PI0920660A2 (pt) 2016-01-12
JP4694653B2 (ja) 2011-06-08
RU2471626C2 (ru) 2013-01-10
JPWO2010071055A1 (ja) 2012-05-24
US8733243B2 (en) 2014-05-27
WO2010071055A1 (ja) 2010-06-24
US20110005412A1 (en) 2011-01-13
JP2011102039A (ja) 2011-05-26
EP2366530A1 (en) 2011-09-21
EP2366530A4 (en) 2012-05-23
JP4955110B2 (ja) 2012-06-20
CN101959670A (zh) 2011-01-26
EP2366530B1 (en) 2014-01-22
EP2366530A8 (en) 2012-02-15
US20110174174A1 (en) 2011-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59670B (zh) 辊型压印装置和压印片的制造方法
CN102687239B (zh) 辊印装置
CN104608370A (zh) 基于卷对卷uv固化聚合物薄膜表面微结构加工系统及方法
DE4132476A1 (de) Verfahren, bedruckstoff und einrichtung zur verfielfaeltigung von holographischen feinstrukturen und anderen beugungsgittern auf printprodukte
JP2008540119A (ja) 微細構造を有する不連続物品の製造方法
CN101952106A (zh) 光学元件、辊型纳米压印装置以及模具辊的制造方法
US20130040011A1 (en)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light guide film
CN102371748A (zh) 辊模、其制造方法以及利用其制造薄膜图案的方法
CN103722917A (zh) 一种用于镭射压印的透明辊筒及一种镭射压印装置
CN103707670B (zh) 一种镭射图案定位压印转移方法
CN106896424A (zh) 一种无溶剂uv压印硬化膜,一种用于制备硬化膜的设备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09758A (zh) 柔性印刷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液晶面板用基板的制造方法
JP2013140306A (ja) パターン位相差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KR101185055B1 (ko) 미세패턴 형성용 소프트 몰드
JP4023294B2 (ja) レンチキュラーレンズ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KR20200105824A (ko) 개별 기판을 텍스처링하기 위한 공정 및 장비
Tsuji et al. Stacking of nanoscale metal dot array using liquid transfer imprint lithography with roll press
CN105329007B (zh) 一种双面涂层薄膜的模压方法
CN211730593U (zh) 微结构复制连线凹版印刷机
CN2878060Y (zh) 压印定型同步装置
CN210759757U (zh) 基材表面立体图案的加工设备
JP2013015754A (ja) パターン位相差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201749288U (zh) 激光全息图像无缝辊uv压印机
JP4416913B2 (ja) 表面凹凸部品の製造方法
CN112297668B (zh) 基材表面立体图案的加工方法及加工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