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52976B - 太阳能电池模块 - Google Patents

太阳能电池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52976B
CN101952976B CN200980105997.4A CN200980105997A CN101952976B CN 101952976 B CN101952976 B CN 101952976B CN 200980105997 A CN200980105997 A CN 200980105997A CN 101952976 B CN101952976 B CN 1019529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tribution spare
electrode
solar module
protuberance
sol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0599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52976A (zh
Inventor
斋田敦
神野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529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29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529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529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5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 H01L31/0504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 H01L31/0512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made of a particular material or composition of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24Electrodes
    • H01L31/022408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2425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 H01L31/022433Particular geometry of the grid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5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 H01L31/0504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 H01L31/0508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the interconnection means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在该太阳能电池模块(100)中,配线件(11)由树脂粘接部件(12)连接在连接用电极(40)上,连接用电极(40)具有与所述配线件直接接触的多个凸部(40a)。

Description

太阳能电池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通过配线件相互连接的多个太阳能电池的太阳能电池模块。
背景技术
太阳能电池能够将清洁、无穷尽供给的太阳光能直接变换成电能,因而作为新的能源受到期待。
一般来说,一个太阳能电池的输出为几W左右。因此,在使用太阳能电池作为住宅和大厦等的电源的情况下,使用通过将多个太阳能电池连接来提高输出的太阳能电池模块。
多个太阳能电池用配线件相互电连接,并用密封部件进行密封。配线件被连接到在太阳能电池的主面上形成的连接用电极上。
这里,提出了通过使在比焊料的熔融温度低的温度下热硬化的树脂粘接部件介于配线件和连接用电极之间,将配线件与连接用电极粘接的方案(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7-214533号公报)。配线件与连接用电极的电连接能够由包含在树脂粘结材料中的多个导电粒子实现。根据这种方案,与将配线件焊接在连接用电极上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温度变化对太阳能电池的影响。
但是,上述导电粒子的大部分相互分散地设置。由于介于连接用电极和配线件之间的导电粒子的位置偏离,因此存在难以维持连接用电极和配线件之间的良好的电连接等问题。
具体地说,由于密封部件具有比配线件大的线膨胀系数,因此相应于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使用环境中的温度变化,配线件会承受来自密封部件的应力。这种应力被传递到树脂粘接部件,导致树脂粘接部件变形。其结果,由于导电粒子在树脂粘接部件中的位置产生偏离,因而导致出现不能够实现电连接的部位的问题。
在连接用电极的配线件一侧的表面形成有凸部的情况下,由于夹在凸部和配线件之间的导电粒子从凸部和配线件之间脱离(脱落),因此容易产生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维持配线件与连接用电极之间的良好的电连接的太阳能电池模块。
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太阳能电池;将多个太阳能电池相互电连接的配线件;和对多个太阳能电池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其中,多个太阳能电池中包含的一个太阳能电池具有:通过接收光而产生光生载流子的光电转换部;和形成在光电转换部上、并与配线件连接的连接用电极,配线件通过树脂粘接部件连接到连接用电极上,连接用电极具有与配线件直接接触的多个凸部。
这样,通过使连接用电极具有与配线件直接接触的多个凸部,能够使连接用电极与配线件良好地电连接。因此,即使相应于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使用环境中的温度变化,配线件会承受来自密封部件的应力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连接用电极与配线件之间的良好的电连接。
此外,上述多个凸部优选以伸入到配线件中的方式与其直接接触。由于像这样使多个凸部伸入到配线件中而增大了连接用电极和配线件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使连接用电极与配线件之间的电连接更加良好,并且还能够提高机械连接强度。
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特征在于,多个凸部可以分别伸入到上述配线件中。
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特征在于,配线件由低电阻体和覆盖低电阻体的外周的导电体构成,多个凸部伸入到导电体中。
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特征在于,在与排列多个太阳能电池的排列方向呈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多个凸部分别在配线件中的伸入宽度总和相对于配线件的宽度的比率为0.05以上。
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特征在于,多个凸部包含多个第一凸部和比多个第一凸部高的多个第二凸部,多个第一凸部各自的一部分与配线件直接接触。
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特征在于,多个第一凸部沿着与排列多个太阳能电池的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排列。
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特征在于,树脂粘接部件可以含有多个导电粒子。
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特征在于,多个导电粒子可以分散在树脂粘接部件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侧面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串列1的放大平面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10的平面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用电极40的放大平面图。
图5是沿着图4的A-A线截取的截面图。
图6是沿着图4的B-B线截取的截面图。
图7是沿着图2的X-X线截取的截面图。
图8是沿着图2的Y-Y线截取的截面图。
图9是图8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而且,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应当注意到各个尺寸的比率等与实际的不同。因此,具体的尺寸等应当参照以下的说明进行判断。另外,显然包含在各个附图之间彼此的尺寸关系和比率也不同的部分。
(太阳能电池模块的构成)
参照图1和图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概略结构。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侧面图。图2是太阳能电池串列1的放大平面图。
太阳能电池模块100包括太阳能电池串列1、受光面侧保护部件2、背面侧保护部件3和密封部件4。太阳能电池模块100通过在受光面侧保护部件2和背面侧保护部件3之间用密封部件4密封太阳能电池串列1而构成。
太阳能电池串列1包括多个太阳能电池10、配线件11和树脂粘接部件12。太阳能电池串列1是通过用配线件11将多个太阳能电池10相互连接而构成的。
多个太阳能电池10沿着排列方向H配置。太阳能电池10包括光电转换部20、细线电极30和连接用电极40。太阳能电池10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介绍。
配线件11将多个太阳能电池10相互电连接。具体地说,配线件11将一个太阳能电池10的连接用电极40和与该一个太阳能电池10相邻的其他太阳能电池10的连接用电极40连接起来。配线件11通过树脂粘接部件12与连接用电极40连接。
这里,配线件11由低电阻体和覆盖低电阻体的外周的导电体构成。作为低电阻体,能够使用薄板状或捻线状的铜、银、金、锡、镍、铝或其合金。作为导电体,能够使用具有比低电阻体的硬度小的硬度的材料。并且,后述的连接用电极40的凸部具有能够伸入(侵入)的程度的硬度。作为导电体,能够使用无铅镀焊或镀锡等。
树脂粘接部件12介于配线件11和连接用电极40之间。树脂粘接部件12优选在共晶焊料的熔点以下,即大约200℃以下的温度下硬化。作为树脂粘接部件12,例如,除了丙烯树脂、柔软性高的聚氨酯类等热硬化性树脂粘接部件之外,还可以使用在环氧树脂、丙烯树脂、或聚氨酯树脂中混合硬化剂而得到的二液反应型粘接剂等。树脂粘接部件12的宽度可以与配线件11的宽度大致同等,或者比配线件11的宽度窄。
此外,树脂粘接部件12可以是导电性的,也可以是绝缘性的。在树脂粘接部件12是导电性的情况下,树脂粘接部件12中可以包含多个导电粒子。作为导电粒子,能够使用镍、涂布金的镍等。由于这种导电粒子能够确保树脂粘接部件12作为粘接材料的功能,因此优选在树脂粘接部件12中添加2~20(vol.%)的导电粒子。此外,在树脂粘接部件12是绝缘性的情况下,树脂粘接部件12中可以包含多个绝缘粒子。作为绝缘粒子,能够使用Al2O3粒子等众所周知的物质。
受光面侧保护部件2配置在密封部件4的受光面一侧,保护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表面。作为受光面侧保护部件2,能够使用具有透光性和防水性的玻璃、透光性塑料等。
背面侧保护部件3配置在密封部件4的背面侧,保护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背面。作为背面侧保护部件3,能够使用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等树脂膜、具有用树脂膜夹着铝(Al)箔的结构的叠层膜等。
密封部件4在受光面侧保护部件2和背面侧保护部件3之间对太阳能电池串列1进行密封。作为密封部件4,能够使用EVA、EEA、PVB、硅、聚氨酯、丙烯、环氧树脂等透光性树脂。
此外,能够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外周安装铝(Al)框架(未图示)。
(太阳能电池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3说明太阳能电池10的结构。图3是太阳能电池10的平面图。
如图3所示,太阳能电池10包括光电转换部20、细线电极30和连接用电极40。
光电转换部20具有受光面和形成在受光面的相反侧的背面。光电转换部20通过在受光面接收光产生光生载流子。光生载流子是指太阳光被光电转换部20吸收后生成的空穴和电子。光电转换部20在内部具有pn型结或pin结等半导体结。光电转换部20能够使用单晶硅、多晶硅等结晶系半导体材料、GaAs、InP等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等一般的半导体材料等形成。另外,光电转换部20也可以具有所谓的HIT结构,即,在单晶硅基板和非晶硅层之间夹着实质的本征非晶硅层。
细线电极30是从光电转换部20收集载流子的收集电极。细线电极30在光电转换部20上沿着与排列方向H大致正交的正交方向T形成有多个。细线电极30例如能够通过使用涂布法或印刷法涂布树脂型导电性膏或烧结型导电性膏(陶瓷膏)等形成。
另外,如图1所示,细线电极30同样形成在光电转换部20的受光面上和背面上。细线电极30的尺寸和数量可以考虑光电转换部20的大小或物性等适当地设定。例如,光电转换部20的尺寸约为100mm见方的情况下,能够形成大约50个细线电极30。
连接用电极40是用于连接配线件11的电极。连接用电极40在光电转换部20上沿着排列方向H形成。因此,连接用电极40与多个细线电极30交叉。与细线电极30同样,连接用电极40能够通过使用涂布法或印刷法涂布树脂型导电性膏或烧结型导电性膏(陶瓷膏)等形成。
另外,如图1所示,连接用电极40同样也形成在光电转换部20的受光面上和背面上。连接用电极40的尺寸和数量可以考虑光电转换部20的大小和物性等适当地设定。例如,光电转换部20的尺寸约为100mm见方的情况下,能够形成两个约1.5mm宽的连接用电极40。
(连接用电极)
接着,参照图4到图6说明连接用电极40具有的凸部40a。图4是图3所示的连接用电极40的表面的放大图。图5是沿着图4的A-A线的截面图。图6是沿着图4的B-B线的截面图。
如图4所示,在与连接用电极40的配线件11相对的表面上,形成有多个凸部40a。多个凸部40a例如能够通过丝网印刷等印刷法形成。
具体地说,用于丝网印刷的印版具有用乳剂填充(填满)通过格子状地展开金属线(wire)而成的网眼的部分和乳剂呈连接用电极40的形状地缺损的部分。树脂型导电性膏从乳剂缺损的部分的网眼挤压到光电转换部20上。由此,在连接用电极40的表面形成与网眼对应的多个凸部40a。
这里,如图4所示,多个凸部40a沿着与排列方向H交叉的交叉方向K排列。在同时对细线电极30和连接用电极40进行丝网印刷的情况下,使网眼的金属线部分与细线电极30的位置不重合。在图4中,在排列方向H和交叉方向K之间设置有大约30度的偏斜角。
如图5所示,使用一般的印版的情况下,多个凸部40a的高度β约为5~20μm,表示凸部40a的顶点间隔的间距α约为30μm。
此外,如图6所示,高度不同的多个凸部40a沿着与排列方向H大致正交的正交方向T排列。表示正交方向T上的凸部40a的顶点间隔的间距γ约为100μm。
(连接用电极和配线件的连接)
接着,参照图7和图8对连接用电极40和配线件11的连接进行说明。图7是沿着图2的X-X线(交叉方向K)的截面图。图8是沿着图2的Y-Y线(正交方向T)的截面图。
如图7和图8所示,多个凸部40a与配线件11直接接触。具体地说,多个凸部40a伸入到配线件11的上述导电体中。由此,能够实现连接用电极40和配线件11的直接的电连接和机械连接。
树脂粘接部件12夹在连接用电极40和配线件11之间。多个凸部40a贯通树脂粘接部件12,树脂粘接部件12配设在多个凸部40a之间。利用树脂粘接部件12将配线件11与连接用电极40粘接起来。此外,在树脂粘接部件12中包含多个导电粒子的情况下,经由多个导电粒子也能够实现连接用电极40和配线件11的电连接。
图9是图8的放大图。如图9所示,配线件11在正交方向T上的宽度为δ。n个凸部40a伸入到配线件11中,n个凸部40a在正交方向T上的伸入宽度ε分别为ε1、ε2...εn-1、εn。
因此,在正交方向T上,n个凸部40a的伸入宽度ε的总和相对于配线件11的宽度δ的比率φ为(ε1+ε2+...+εn-1+εn)/δ。
上述比率φ能够考虑光电转换部20中的发光量或导电粒子的有无等情况适当地设定,但是为了实现连接用电极40和配线件11的充分的电连接和机械连接,优选比率φ为0.05以上。
(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首先,使用CVD(化学气相生长)法在n型单晶硅基板的受光面侧依次叠层i型非晶硅层、p型非晶硅层。同样,在n型单晶硅基板的背面侧,依次叠层i型非晶硅层、n型非晶硅层。另外,在n型单晶硅基板的受光面侧和背面侧形成的i型非晶硅层,形成为实质上对发电没有贡献的程度的厚度,例如几
Figure BPA00001234680700071
的厚度。
接着,使用PVD(物理蒸镀)法,在p型非晶硅层的受光面侧形成ITO膜。同样,在n型非晶硅层的背面侧形成ITO膜。这样就制成了光电转换部20。
接着,利用丝网印刷法等印刷方法,将环氧树脂系热硬化型银膏按照图3所示的图案配置在光电转换部20的受光面上和背面上。此时,在连接用电极40的表面形成与丝网印刷用的网眼相对应的多个凸部40a。
接着,在规定条件下加热银膏使其硬化。由此,制作太阳能电池10。
接着,通过含有多个导电粒子的树脂粘接部件12将配线件11热压接在连接用电极40上。具体地说,首先,在分别形成在光电转换部20的受光面和背面上的连接用电极40上依次配置树脂粘接部件12和配线件11。然后,利用加热部件(block)将配线件11压向太阳能电池10。由此,在连接用电极40的与配线件11相对的表面上形成的多个凸部40a的全部或一部分与配线件11直接接触。此时,通过调整压力和温度,能够使多个凸部40a的全部或一部分伸入到配线件11中的导电体中。由此,制作太阳能电池串列1。
接着,在玻璃基板(受光面侧保护部件2)上依次叠层EVA(密封部件4)片、太阳能电池串列1、EVA(密封部件4)片和PET片(背面侧保护部件3),形成叠层体。
接着,通过加热压接上述叠层体,使EVA硬化。基于以上,制造出太阳能电池模块100。
另外,太阳能电池模块100能够安装有端子箱(box)、Al框等。
(作用和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00中,配线件11通过树脂粘接部件12连接在连接用电极40上,连接用电极40具有与配线件11直接相接的多个凸部40a。
这样,由于连接用电极40具有与配线件11直接接触的多个凸部40a,因此能够使连接用电极40和配线件11的电连接良好。因而,即使在相应于太阳能电池模块100的使用环境中的温度变化,配线件11承受来自密封部件4的应力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连接用电极40和配线件11的良好的电连接。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多个凸部40a以伸入到配线件11中的方式与之直接接触。这样,能够通过多个凸部40a伸入到配线件11中来增大连接用电极40和配线件11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使连接用电极40和配线件11的电连接更加良好,并且还能够提高机械连接强度。
例如,由于承受来自密封部件4的应力,因此存在配线件11的位置稍稍偏离连接用电极40的情况。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多个凸部40a与配线件11直接接触,因此也能够良好地维持电连接。此外,在多个凸部40a伸入到配线件11中的情况下,由于多个凸部40a卡住配线件11,因此配线件11能够返回到原来位置。从而,能够良好地维持配线件11和连接用电极40的电连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100中,树脂粘接部件12中包含多个导电粒子。由此,能够实现连接用电极40和配线件11之间的更加良好的电连接。此外,如上所述,通过使多个凸部40a伸入到配线件11中,能够将连接用电极40和配线件11牢固地机械连接。因此,能够抑制由树脂粘接部件12的变形引起的导电粒子的位置偏离的情况。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由上述实施方式记载,但不应当将构成该公开的一部分论述和附图理解为用于限定本发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从本次公开的内容可以明确了解到各种替代实施方式、实施例以及应用技术。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丝网印刷法形成多个凸部40a,不过,也可以通过对连接用电极40进行机械加工,或者通过在连接用电极40的表面上反复涂布导电膏,形成多个凸部40a。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凸部40a伸入到配线件11中,但只要多个凸部40a与配线件11的表面直接接触即可。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没有特别涉及,但是形成在连接用电极40的表面的凸部40a也可以不都与配线件11直接接触。即,连接用电极40可以具有与配线件11直接接触的凸部40a、和不与配线件11直接接触的凸部。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没有特别涉及,但是多个凸部40a可以包括高度较大的多个第一凸部和高度较小的多个第二凸部。此外,多个凸部40a中的多个第一凸部可以与配线件直接接触。这种情况下,多个第二凸部可以远离配线件。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排列方向H和交叉方向K之间设置有约为30度的偏斜角,但是对该偏斜角的大小不做限定。此外,多个凸部40a可以沿着排列方向H排列。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连接用电极40的表面上形成有规则地排列而成的多个凸部40a,但是多个凸部40a的高度、顶点之间的间距也可以是不规则的。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沿着排列方向H连续地形成连接用电极40,但是也可以将连接用电极40沿着排列方向H分割成多个。本发明并不限定连接用电极40的形状。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光电转换部20的背面上形成有细线电极30和连接用电极40,但是也可以以覆盖整个背面的方式形成电极。本发明并不限定在光电转换部20的背面形成的电极的形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细线电极30沿着正交方向线状地形成,但是细线电极30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形成为波线状的多个细线电极30呈格子状地交叉。
显然本发明还包含这里没有记载的各种实施方式等。因此,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仅由基于上述说明的适当的权利要求的范围所涉及的发明特定事项来确定。
实施例
下面,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非由下述实施例所示的方案限定,在不改变其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适当变更并加以实施。
(实施例1)
首先,使用尺寸为100mm见方的n型单晶硅基板制作出光电转换部。
在光电转换部的受光面上和背面上,利用丝网印刷法由环氧系热硬化型银膏呈格子状地形成细线电极和连接用电极(参照图3)。连接用电极的高度为50μm,宽度为1.5mm。
接着,在一个太阳能电池的受光面上形成的连接用电极和在相邻的其他太阳能电池的背面上形成的连接用电极,涂布环氧树脂系粘接剂。作为环氧树脂系粘接剂,使用在环氧树脂1mm3中混炼有10000个镍粒子而得到的物质。当使用这种粘接剂时,能够制作镍粒子彼此分散地存在的树脂粘接部件。另外,也可以在连接用电极上配置膜状成形的环氧树脂系粘接剂,来代替涂布环氧树脂系粘接剂。
接着,准备对宽度为1.5mm的扁平的铜箔的表面进行了镀SnAgCu系焊料处理的配线件。接着,将配线件配置在环氧树脂系粘接剂上,通过加热到200℃的金属头(head)从配线件的上下以0.25MPa加压60秒。
由此,制作出本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串列。通过将这种太阳能电池串列用EVA密封在玻璃和PET膜之间,制作出实施例1的太阳能电池模块。
(实施例2)
将由金属头施加在配线件上的压力设为0.5MPa,制作出实施例2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他工序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
(实施例3)
将由金属头施加在配线件上的压力设为0.75MPa,制作出实施例3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他工序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
(实施例4)
将由金属头施加在配线件上的压力设为1.0MPa,制作出实施例4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他工序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
(实施例5)
将由金属头施加在配线件上的压力设为2.0MPa,制作出实施例5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他工序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
(比较例)
将由金属头施加在配线件上的压力设为0.02MPa,制作出比较例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他工序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
(观测凸部的伸入)
对于上述实施例1~5和比较例的太阳能电池模块,观测连接用电极的凸部伸入配线件中的情况。
具体地说,通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观察连接用电极和配线件的中心线附近的截面,测定多个凸部的平均伸入深度、和多个凸部的伸入宽度的总和相对于配线件的正交方向T上的宽度(1.5mm)的比率φ((ε1+ε2+...+εn-1+εn)/δ)。平均伸入深度和比率φ的测定结果示于表1中。
[表1]
 施加压力(MPa)  伸入深度(μm)   比率φ
  实施例1   0.25   0.1   0.05
  实施例2   0.50   0.5   0.32
  实施例3   0.75   1.2   0.44
  实施例4   1.00   2.0   0.54
  实施例5   2.00   3.0   0.58
  比较例   0.02   0.0   0.00
如上表所示,在实施例1~5中,能够确认随着依次增大施加压力,伸入深度和比率φ增大。另一方面,在比较例中,由于施加压力较小,因此凸部没有伸入到配线件中。
(温度循环试验)
接着,使用恒温槽对实施例1~5和比较例的太阳能电池模块进行温度循环试验。
另外,温度循环试验依据JIS C 8917标准进行。具体地说,将各样本保持在恒温槽内,经过45分钟从25℃上升到90℃并在该温度下保持90分钟,然后经过90分钟下降到-40℃并在该温度下保持90分钟,进而经过45分钟上升到25℃。令上述过程为1个循环(6小时),进行550个循环。
测定试验前后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输出并将结果示于表2中。在表2中,列出了以实施例5的试验前的输出值为100时进行标准化所得到的值。另外,太阳能电池模块的输出是在AM1.5、100mW/cm2的光照射下测定的。
[表2]
Figure BPA00001234680700121
如上表所示,实施例1~5中,在温度循环试验之后也能够维持输出。这是由于,如表1所示通过连接用电极的凸部与配线件直接接触,良好地维持了连接用电极与配线件的电连接。即,可以确认通过使凸部与配线件直接接触,能够维持连接用电极与配线件的良好的电连接。此外,如表1所示,可以判定由于施加压力最小的实施例1中的比率φ为0.05,因此比率φ优选为0.05以上。
另一方面,在比较例中,由于连接用电极的凸部没有与配线件直接接触,因此不能维持连接用电极与配线件的电连接。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维持配线件和连接用电极的良好的电连接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因此能够用于太阳光发电领域。

Claims (9)

1.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太阳能电池;
将所述多个太阳能电池相互电连接的配线件;和
对所述多个太阳能电池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其中
所述多个太阳能电池中包含的一个太阳能电池具有:
利用光接收来产生光生载流子的光电转换部;和
形成在所述光电转换部上、并与所述配线件连接的连接用电极,
所述配线件通过树脂粘接部件连接在所述连接用电极上,
所述连接用电极具有与所述配线件直接接触的多个凸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凸部分别伸入到所述配线件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线件由低电阻体和覆盖所述低电阻体的外周的导电体构成,
所述多个凸部伸入到所述导电体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在与排列所述多个太阳能电池的排列方向呈大致正交的方向上,所述多个凸部分别在所述配线件中的伸入宽度总和相对于所述配线件的宽度的比率为0.05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凸部包含多个第一凸部和比所述多个第一凸部高的多个第二凸部,
所述多个第一凸部各自的一部分与所述配线件直接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凸部沿着与排列所述多个太阳能电池的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排列。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粘接部件含有多个导电粒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导电粒子分散在所述树脂粘接部件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接用电极与所述配线件之间,具有存在树脂的区域和不存在树脂的区域。
CN200980105997.4A 2008-02-21 2009-02-18 太阳能电池模块 Active CN1019529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40589 2008-02-21
JP2008-040589 2008-02-21
PCT/JP2009/052739 WO2009104627A1 (ja) 2008-02-21 2009-02-18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52976A CN101952976A (zh) 2011-01-19
CN101952976B true CN101952976B (zh) 2012-11-21

Family

ID=409855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05997.4A Active CN101952976B (zh) 2008-02-21 2009-02-18 太阳能电池模块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082917B2 (zh)
EP (1) EP2249397B1 (zh)
JP (1) JP5367588B2 (zh)
KR (1) KR101509844B1 (zh)
CN (1) CN101952976B (zh)
TW (1) TWI438915B (zh)
WO (1) WO200910462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65646A (zh) * 2008-02-28 2011-02-02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太阳能电池模块
JP5377409B2 (ja) * 2010-05-28 2013-12-2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2579332B1 (en) * 2010-05-31 2021-02-17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Solar cell module and solar cell module manufacturing method
KR101197780B1 (ko) * 2010-10-07 2012-11-06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태양전지 모듈용 접속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태양전지 모듈
JP5899400B2 (ja) * 2010-10-26 2016-04-0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EP2450239B1 (en) * 2010-11-04 2014-03-19 Inalfa Roof Systems Group B.V. Method for connecting two objects and panel using said method
JP5460882B2 (ja) * 2010-11-30 2014-04-02 京セラ株式会社 光電変換モジュール
JP5415396B2 (ja) * 2010-12-22 2014-02-12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DE112012006610T5 (de) * 2012-06-29 2015-04-23 Sanyo Electric Co., Ltd. Solarzelle, Solarzellenmodul und Verfahren zum Fertigen einer Solarzelle
TWI634668B (zh) * 2013-12-19 2018-09-01 日商日立化成股份有限公司 太陽電池以及太陽電池模組
WO2015092900A1 (ja) * 2013-12-19 2015-06-25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KR102271055B1 (ko) * 2014-06-26 2021-07-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태양 전지 모듈
CN107615425B (zh) * 2015-08-06 2019-12-17 株式会社藤仓 光电转换元件
JP6915054B2 (ja) * 2017-05-10 2021-08-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電変換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L77364A (en) * 1984-12-28 1991-01-31 Monsanto Co Thermal dealkylation of n-alkyl n-phosphono-methylglycine
JP3448924B2 (ja) * 1993-11-25 2003-09-22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薄膜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H09153634A (ja) * 1995-11-29 1997-06-10 Sony Corp 太陽電池用電極内蔵透明基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太陽電池装置
JP3591223B2 (ja) * 1997-06-05 2004-11-17 富士電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01044459A (ja) * 1999-07-29 2001-02-16 Kyocera Corp 太陽電池
JP4746732B2 (ja) * 2000-05-31 2011-08-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AU2004294031B2 (en) * 2003-11-27 2009-09-17 Kyocera Corporation Solar cell module
JP2005244171A (ja) * 2003-11-28 2005-09-08 Kyocera Corp 光電変換装置および光電変換アレイならびに光発電装置
US20050115602A1 (en) * 2003-11-28 2005-06-02 Kyocera Corporation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cell and array, and photo-electric generation system
JP2005252210A (ja) * 2004-02-03 2005-09-15 Sharp Corp 太陽電池
JP4780953B2 (ja) * 2004-11-29 2011-09-28 京セラ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素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323310B2 (ja) * 2005-11-10 2013-10-23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接続構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214533A (ja) * 2006-01-16 2007-08-23 Hitachi Chem Co Ltd 導電性接着フィルム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070235077A1 (en) * 2006-03-27 2007-10-11 Kyocera Corporation Solar Cell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 Thereof
JP2007266262A (ja) * 2006-03-28 2007-10-11 Sharp Corp インターコネクタ付き太陽電池、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WO2007125903A1 (ja) * 2006-04-26 2009-09-10 日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接着テープ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3123842U (ja) * 2006-05-18 2006-07-27 京セラ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TWI487124B (zh) * 2006-08-25 2015-06-01 Sanyo Electric Co 太陽電池模組及太陽電池模組的製造方法
JP5230089B2 (ja) * 2006-09-28 2013-07-1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4294048B2 (ja) * 2006-11-29 2009-07-0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063099B2 (ja) * 2006-12-13 2012-10-3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CN101669258B (zh) * 2007-05-09 2016-04-13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导电体的连接方法、导电体连接用部件、连接结构及太阳能电池模块
JP2009158858A (ja) * 2007-12-27 2009-07-16 Sanyo Electric Co Ltd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884660A (zh) * 2010-03-01 2013-01-16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铜箔的表面处理方法、表面处理铜箔及锂离子充电电池的负极集电体用铜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509844B1 (ko) 2015-04-06
JP5367588B2 (ja) 2013-12-11
CN101952976A (zh) 2011-01-19
TW200945606A (en) 2009-11-01
KR20100118582A (ko) 2010-11-05
US9082917B2 (en) 2015-07-14
WO2009104627A1 (ja) 2009-08-27
EP2249397A1 (en) 2010-11-10
JPWO2009104627A1 (ja) 2011-06-23
EP2249397B1 (en) 2019-02-06
US20110017261A1 (en) 2011-01-27
EP2249397A4 (en) 2015-09-23
TWI438915B (zh) 2014-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52976B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
CN101373796B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和其制造方法
CN101689576B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CN101939847B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和太阳能电池
WO2016045227A1 (zh) 无主栅、高效率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模块、组件及制备工艺
CN102655030B (zh) 导电组合物、含其的硅太阳能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US20240014338A1 (en) Photovoltaic module interconnect joints
CN101965646A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
US7884029B2 (en) Solar cell, solar module and system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CN104521008B (zh) 太阳能电池单元
AU2010274248A1 (en) Optoelectronic device with heat spreader unit
CN103563092B (zh) 用于聚光器光伏模块的太阳能电池阵列
KR20120007008A (ko) 태양전지 모듈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2257626B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CN102800726B (zh) 一种倒装太阳能电池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US20120073621A1 (en) Solar cell and solar cell module
CN104221160B (zh) 太阳电池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KR101305624B1 (ko) 태양전지 모듈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5512221B2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2590228B1 (en) Solar cell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101483203B (zh) 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KR20200017007A (ko) 2이상의 태양전지 셀을 포함하는 태양전지 셀 스트링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CN201859888U (zh) 用于安装光伏电池晶片的电路板
KR20130056117A (ko) 태양전지 모듈 및 그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