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36359B - 横置缸装置 - Google Patents

横置缸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36359B
CN101936359B CN2010102151370A CN201010215137A CN101936359B CN 101936359 B CN101936359 B CN 101936359B CN 2010102151370 A CN2010102151370 A CN 2010102151370A CN 201010215137 A CN201010215137 A CN 201010215137A CN 101936359 B CN101936359 B CN 1019363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cistern
exhaust
working solution
exhaust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1513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36359A (zh
Inventor
柴原和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363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363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363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363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横向使用的液压缓冲器,使从缸内部向贮液器排出的气泡难以返回到缸内。在充满工作液的缸(2)内插入连结活塞杆的活塞,分隔为缸室(2B)、和封入有工作液及气体的贮液器(4)。在活塞杆的压缩行程时,使少量的工作液通过排气凹部(27)、内周槽(26)及排出口(28)流入贮液器(4)内的工作液中,将滞留在缸室(2B)最上部的气泡向贮液器(4)排出。在活塞杆的伸长行程时,经由止回阀(11)及槽(23),从贮液器(4)向缸室(2B)吸入工作液。在贮液器(4)内的工作液中,通过将排出口(28)配置在槽(23)的开口的上方,使得从排出口(28)排出的气泡上升并到达气体中的过程中,难以被吸入槽(23)。

Description

横置缸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横向使用的横置缸装置。
背景技术
安装于机动车的悬架装置的具备贮液器的筒型液压缓冲器,通常采用如下结构,即,在制造、运输工程等中,将混入缸内工作液中的气泡在活塞杆冲程时从其密封部排出到贮液器。
然而,例如对铁道车辆的横摆进行减震的油压缓冲器,由于沿大致水平方向设置并横向使用的液压缓冲器无法从活塞杆的密封部排出气泡,因此,为了排出气泡,而需要特别的对策。
因此,在例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中,在横向使用的液压缓冲器的情况下,由于气泡在设置状态下滞留在成为上侧的缸侧壁的轴向端部,因此,在缸侧壁的轴向端部附近的上部设置有排气孔。于是,将滞留在缸内的气泡从排气孔经由形成于嵌合缸端部的端板圆筒部的内周槽排出到贮液器下部的工作液中。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344068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从排气孔被排出到贮液器下部的工作液中的气泡在到达贮液器上部的气体中的过程中,在活塞杆伸长时,有可能通过设置于贮液器和缸室之间的止回阀被吸入缸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横置缸装置,其使从缸内部向贮液器排出的气泡难以返回到缸内部。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横置缸装置,具备:外筒;缸,其设置在所述外筒内且内部充满工作液;环状的贮液器,其形成于所述缸和所述外筒之间并在内部封入有工作液及气体;封闭部件,其将所述外筒及所述缸的两端部封闭;活塞,其嵌合插入到所述缸内而能够滑动,并将所述缸内划分为两个缸室;活塞杆,其一侧连结到所述活塞而另一侧突出到所述缸的外部;排气通路,其一侧与所述缸室内的上部连通,另一侧在所述贮液器内的工作液中开口;以及吸入通路,其连通所述缸室和所述贮液器,使工作液从所述贮液器向该缸室流通;所述活塞杆按照水平或倾斜延伸的方式配置,所述横置缸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贮液器内的工作液中,将所述排气通路的开口即排出口相对于所述吸入通路的开口即吸入口配置在上方。此外,在本发明中,所谓“横向”不仅是指该横置缸装置处于水平状态的情况,也包括以工作液存在于贮液器的轴向两端的下部的程度倾斜的状态。
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使从缸的内部排出到贮液器的气泡难以返回到缸内。
附图说明
图1(A)-(B)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器的要部即缸底部的纵剖面图及其A-A线的纵剖面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液压缓冲器的整体的纵剖面图;
图3(A)-(B)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器的要部即缸底部的纵剖面图及其B-B线的纵剖面图;
图4(A)-(B)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器的要部即缸底部的纵剖面图及其C-C线的纵剖面图;
图5(A)-(B)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器即要部的缸底部的纵剖面图及表示其一部分的另一剖面的图;
图6(A)-(B)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器的要部即缸底部的纵剖面图及其D-D线的纵剖面图;
图7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器的要部即缸底部的纵剖面图及其E-E线的纵剖面图;
图8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器的导杆部的纵剖面图;
图9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器的导杆部的纵剖面图;
图10(A)-(C)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器的导杆部的纵剖面图、表示另一剖面的图以及表示它们的剖面位置的端面图;
图11(A)-(C)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第十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器的导杆部的纵剖面图、表示另一剖面的图以及表示它们的剖面位置的端面图。
标记说明
1-液压缓冲器(缸装置);2-缸;2A、2B-缸室;3-外筒;4-贮液器;5-基底阀(封闭部件);7-导杆(封闭部件);9-活塞;10-活塞杆;11-止回阀(吸入通路);13-排气通路;22-凹部(吸入通路);23-槽(吸入通路、吸入口);24-通路(吸入通路);28-排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参照图1及图2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器1的纵剖面图,图1(A)是液压缓冲器1的缸底部的放大图,此外,图1(B)是图1(A)的A-A线的纵剖面图。
如图2所示,液压缓冲器1为用于铁道车辆的横摆减震的横置缸装置,其沿大致水平方向设置并横向使用。在缸2的外周同心设置有圆筒状的外筒3,在它们之间形成有环状的贮液器4。在缸2的一端部安装有作为封闭部件的基底阀5,在外筒3的一端部安装有将其封闭的封闭部件即端板6,基底阀5嵌合于端板6,缸2的一端部固定于外筒3。在缸2的另一端部作为将其封闭的封闭部件安装有导杆7,该导杆7及保持部件8嵌合于外筒3的另一端部,缸2的另一端部固定于外筒3。
活塞9可滑动地插入缸2内,由活塞9将缸2内划分为缸室2A、缸室2B两室。活塞杆10的一端部连结于活塞9,活塞杆10的另一端侧可滑动且液密性地贯通导杆7并向外部突出。而且,在缸2内充满工作液,在贮液器4内封入有工作液及气体。
在基底阀5设置有:只容许从贮液器4向缸室2B流通工作液的止回阀11、控制从缸室2B向贮液器4的工作液的流动并产生衰减力的溢流阀(リリ一フ弁)12、及用于将缸室2B内的气泡向贮液器4排出的排气通路13。在活塞9设置有:控制从缸室2A向缸室2B的工作液的流动并产生衰减力的伸长侧溢流阀14、及控制从缸室2B向缸室2A的工作液的流动并产生衰减力的压缩侧溢流阀15。此外,在导杆7设置有用于将缸室2A内的气泡向贮液器4排出的流路面积充分小的排气通路16。
在基底阀5侧的端板6和结合于活塞杆10的前端部的端板17设置有用于将液压缓冲器1安装于铁道车辆的安装部18、安装部19。此外,在端板17上安装有覆盖活塞杆10及外筒3的圆筒状的盖20。
下面,参照图1对本实施方式的要部即缸底部的构造进行说明。基底阀5为形成有台阶的圆板状,缸2的一端部液密性地嵌合于直径大的圆筒部5A。圆筒部5A的内周面和缸2的外周面之间由密封部件21密封。此外,只要它们之间可以确保需要的密封性,则也可以省略密封部件21。作为省略密封部件21的对策,可以将基底阀5压入缸2。此外,基底阀5按照将直径小的嵌合部5B嵌合于端板6的凹部6A的方式被固定。
在基底阀5的小径部5的端面,在中央部形成有圆形的凹部22,此外,形成在液压缓冲器1设置成图示的水平方向的横向使用状态下(以下,除了特别表示的情况,对液压缓冲器1作为该使用状态的情况进行说明。)的凹部22的下方延伸的槽23,凹部22经由槽23连通于贮液器4的下部。在基底阀5设置有连通缸室2B和凹部22的通路24、25,在通路24、25分别设置有止回阀11及溢流阀12。而且,利用通路24、凹部22、槽23及止回阀11,构成使缸室2B和贮液器4连通并从贮液器4向缸室2B流通工作液的吸入通路。此外,利用通路25、溢流阀12、凹部22及槽23构成从缸室2B向贮液器4流通工作液的排液(吐出)通路。
排气通路13在基底阀5的圆筒部5A构成为包括:成为排出通路的环状的内周槽26,其形成在与缸2的侧壁的端部附近相对的部位;排气凹部27,其在临近缸2的一端部的最上部的部位形成,将缸2的内外即缸室2B和内周槽26连通;以及排出口28(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孔),其贯通圆筒部5A的侧壁的下部附近,将内周槽26和贮液器4的下部连通。
在此,如图1(B)所示,成为与止回阀11的通路24连通的槽23的吸入口的向贮液器4内的开口朝向铅直下方配置,与之相对,排气通路13的排出口28的向贮液器4内的开口,从铅直下方向圆周方向偏离而位于离开最下部的位置,并配置于比槽23的开口高出高度h的位置。
下面,对如上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在活塞杆10的伸长行程时,由于缸2内的活塞9的滑动对缸室2A侧的工作液进行加压,使其通过伸长侧溢流阀14向缸室2B侧流动,由于伸长侧溢流阀14的流通阻力而对于活塞杆10的行程产生衰减力。此时,活塞杆10从缸2内退出的量的体积的工作液从贮液器4通过基底阀5的槽23、凹部22及通路24并打开止回阀11而流入缸室2B,由此,贮液器4内的气体按照相应量膨胀。
在活塞杆10的压缩行程时,由于缸2内的活塞9的滑动对缸室2B侧的工作液进行加压,使其通过压缩侧溢流阀15向缸室2A流动,此外,活塞杆10侵入缸2内的量的体积的工作液通过基底阀5的溢流阀12向贮液器4流动,使贮液器4内的气体压缩。由此,由于压缩侧溢流阀15及溢流阀12的流通阻力,对活塞杆10的冲程产生衰减力。
此外,在活塞杆10的伸长行程时,少量的工作液从缸室2A的最上部通过导杆7的排气通路16向贮液器4流动,由此,将滞留于缸室2A内的气泡向贮液器4排出。在活塞杆10的压缩行程时,少量的工作液从缸室2B的最上部通过基底阀5的排气通路13、即排气凹部27、内周槽26及排出口28向贮液器4流动,由此,将滞留于缸室2B内的气泡向贮液器4排出。此外,针对排气通路13及排气通路16,可以使流路面积充分小,而不对液压缓冲器1的衰减力特性产生影响,但也可以适当设定流路面积,利用其流通阻力积极地产生衰减力。
此时,由于设置于基底阀5的排气通路13的排出口28向贮液器4内的开口位置,相对于与具有止回阀11的通路24连通的槽23向贮液器4内的开口,向上方且向圆周方向错开位置配置,因此,从排出口28向贮液器4内排出的气泡在工作液中上升而离开槽23的开口,从而即使在活塞杆10的伸长行程时通过槽23吸引贮液器4内的工作液,所述气泡也不会被吸入槽23,而到达贮液器4内上部的气体中。其结果,通过排气通路13向贮液器4排出的气泡难以返回到缸室2B,从而可以有效地将滞留于缸室2B内的气泡向贮液器4排出。
下面,参照图3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相对于图1及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对同样的部分使用相同的参照标记,仅对不同的部分详细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只有排气通路13的结构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基底阀5的圆筒部5A沿轴向延伸,省略排气凹部27,取而代之,使排气孔29(在此为孔)在缸2的侧壁的一端部附近的最上部贯通,与内周槽26连通。此外,将缸2和基底阀5的圆筒部5A之间密封的密封部件21夹着内周槽26而配置于两侧。由此,由排气孔29、内周槽26及排出口28构成排气通路13。
通过这样构成,可以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此外,在该情况下,相对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由于排气孔29稍微离开缸2的一端部,因此,气泡的排出效率有些变差。
下面,参照图4对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相对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对同样的部分使用相同的参照标记,只对不同的部分详细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底阀5,其嵌合部5B形成为比圆筒部5A的直径大,此外,省略槽23,凹部22形成为大致四边形,其下部延伸到嵌合部5B的外周缘部附近。在嵌合部5B的圆筒部5A侧的端面下部结合有连通于凹部22的三个吸入管30。吸入管30的一端部贯通基底阀5的嵌合部5B的端部而连通于凹部22,另一端侧沿缸2的轴向延伸。此外,吸入管30的数量及轴向长度可以适当确定。而且,相对于吸入管30的向贮液器4内的开口,排出口28在高出高度h的位置开口。此外,在该情况下,排出口28,如图4所示,可以在铅直下方开口,如图3所示,也可以向圆周方向偏离。
通过这样构成,由于在贮液器4内,排出口28的开口相对于吸入管30的开口配置于上方,且这些开口之间的距离充分离开,因此,从排出口28排出到贮液器4内的气泡难以在活塞杆10的伸长行程时从吸入管30被吸入。由此,可以实现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基底阀5的圆筒部5A的构造设为与图1、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造。
下面,参照图5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相对于图1及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对同样的部分使用相同的参照标记,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底阀5形成有嵌合于圆筒部5A的缸2的端部所嵌合的环状的嵌合槽31,代替内周槽26而在嵌合槽31的底部形成与缸2的端面内周部相对的环状槽32。而且,在缸2的端部内周面的最上部形成有连通于环状槽32的排气槽33。此外,如图5(B)所示,在圆筒部5A的下部,排出口34(孔)在径向贯通,在缸2的端部外周设置有使环状槽32和排出口34连通的切口34A。排出口34配置于从铅直下方向圆周方向偏离的位置,并配置于比槽23的开口高的位置。此外,图5(B)表示从铅直下方向圆周方向偏离的位置的剖面。
由此,由排气槽33、环状槽32、切口34A及排出口34构成排气通路13,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构造相同的作用效果。
下面,参照图6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相对于图3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对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参照标记,只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代替第二实施方式的内周槽26,而在嵌合于基底阀5的圆筒部5A的缸2的外周面形成有外周槽35,由外周槽35连通排气孔29及排出口28。由此,由排气孔29、外周槽35及排出口28构成排气通路13,实现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参照图7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相对于图6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对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参照标记,只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底阀5省略了圆筒部5A,取而代之,形成有缸2的端部嵌合于外周的小径部5C。此外,省略槽23,取而代之,在端板6形成有连通于基底阀5的凹部22而成为吸入口的凹部36,凹部36从端板6的中央部向下方延伸并在基底阀5的下方向贮液器4内开口。在缸2的外周槽35嵌合局部具有切口部37A的环状的C形环37而形成环状的通路,该环状的通路通过切口部37A与贮液器4连通。凹部36的向贮液器4内的开口配置在铅直下方,与之相对,如图7(B)所示,C形环37的切口部37A从铅直下方向圆周方向偏离,而配置在比凹部36的开口高出高度h的位置。由此,由排气孔29、内周槽35及切口部37A形成排气通路13。
通过这样构成,在活塞杆10的压缩行程时,少量的工作液从缸室2B的最上部通过排气孔29、外周槽35而从C形环的切口37A向贮液器4内流动,由此,将滞留于缸室2B内的气泡排出到贮液器4内的工作液中。此时,由于C形环37的切口部37A的开口位置相对于端板6的凹部36的开口配置于上方,因此,可以实现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下面,参照图8对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相对于图1及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对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参照标记,只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导杆7设置有连通缸室2A和贮液器4的通路38、通路39,在通路38、通路39分别设置有止回阀40及溢流阀41。止回阀40只容许从贮液器4向缸室2A流通工作液。溢流阀41控制从缸室2A向贮液器4的工作液的流动,并产生衰减力。通路38及通路39的向贮液器4的开口部配置于导杆7的嵌合缸2端部的圆筒部7A端面的下部。在具有止回阀40的通路38的开口部安装有沿缸2的轴向延伸的吸入管42,在贮液器4内,吸入管42的入口与具有溢流阀41的通路39的开口之间离开充分的距离。此外,通路39的开口配置于相对于吸入管42的入口高出高度h的位置。
下面,对排气通路16的构造进行说明。在缸2的侧壁的一端部附近的最上部贯通排气孔43,在导杆7的圆筒部7A的内周面形成有连通于作为孔的排气孔43的内周槽44。而且,在圆筒部7A的下部,内周槽44和通路39的溢流阀41的贮液器4侧利用排出孔45连通,排出孔45经由通路39向贮液器4内开口。缸2和导杆7的圆筒部7A之间由两个密封部件46密封,密封部件46夹着内周槽44配置在其两侧。
通过这样构成,在活塞杆10的伸长行程时,当缸室2A的工作液的压力达到溢流阀41的打开压力时,溢流阀41打开,工作液从缸室2A通过通路39向贮液器4流动。在活塞杆10的压缩行程时,在缸室2A的工作液的压力减小的情况下,止逆阀40打开,工作液从贮液器4通过通路38向缸室2A流动。此外,在活塞杆10的伸长行程时,少量的工作液从缸室2A的最上部通过排气通路16即排气孔43、内周槽44及排出孔45,从通路39的开口流向贮液器。由此,将滞留于缸室2A内的气泡向贮液器4排出。
此时,由于排气通路16向贮液器4内的开口位置相对于吸入管42向贮液器4内的开口位置向上方高出高度h进行配置,此外,由于这些开口之间的距离离开吸入管42的轴向长度的量,因此,经由排气通路16排出到贮液器4内的气泡难以从吸入管42吸入。由此,可以有效地将缸室2A内的气泡向贮液器4排出。进而,由于通过设置吸入管42,在液压缓冲器1倾斜的情况下,即以导杆7侧较高而基底阀5侧较低的方式进行安装的情况下,即使贮液器4内的工作液面在导杆7侧较低,也可以使吸入管42总是在工作液中开口,因此,可以抑制气泡的吸入。
参照图9对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相对于图8所示的第七实施方式,对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参照标记,只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缸2的侧壁的排气孔43和两个密封部件46,取而代之,在导杆7形成有使缸室2A的最上部和内周槽44连通的排气凹部47。此外,在贮液器4内,在通路38安装较短的吸入管42′,在通路39安装较长的排出管48。而且,排出管48的开口位置被配置在相对于吸入管42′的开口位置高出高度h的位置。此外,也可以省略吸入管42′。
通过这样构成,由于连接于排气通路16的排出管48向贮液器4内的开口位置相对于吸入管42′向贮液器4内的开口位置向上方高出高度h而配置,此外,由于排出管48的轴向长度使这些开口之间拉开距离,因此,经由排气通路16排出到贮液器4内的气泡难以从吸入管42′被吸入。由此,可以实现与上述第七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参照图10对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相对于图8所示的第七实施方式,对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参照标记,只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详细说明。图10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器1的导杆部,图10(A)是表示垂直于轴向的平面上的止回阀40及溢流阀41的配置的图10(C)的F-F线纵剖面图,图10(B)是图10(C)的G-G线的纵剖面图。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排气孔43、内周槽44、排出孔45及一方的密封部件46,具有溢流阀41的通路39兼作为排气通路。通路39如图10(B)所示,一端部在缸室2A的最上部开口,并经由在导杆7的贯通活塞杆10的开口形成的内周槽49与溢流阀41连接。此外,具有溢流阀41的通路39向贮液器4的开口配置在导杆7的最下部,与之相对,具有止回阀40的通路38向贮液器4的开口向圆周方向偏离配置(参照图10(C))。在通路38的开口安装有吸入管42,吸入管42的入口和通路39的开口之间离开充分的距离。
通过这样构成,在活塞杆10的伸长行程时,由于溢流阀41的泄露,少量的工作液从缸室2A的最上部通过通路39及环状槽49流向贮液器4,由此,将滞留于缸室2A的气泡向贮液器4排出。由于通过吸入管42的轴向长度,其入口和兼作为排气通路的通路39的开口之间拉开距离,因此,由通路39排出到贮液器4内的气泡难以从吸入管42被吸入。由此,可以实现与上述第七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下面,参照图11对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相对于图9所示的第八实施方式,对相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参照标记,只对不同的部分进行详细说明。图1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器1的导杆部,图11(A)是表示垂直于轴向的平面上的止回阀40的配置的图10(C)的H-H线的纵剖面图,图11(B)是图11(C)的I-I线的纵剖面图。
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通路39及溢流阀41,在导杆7的圆筒部7A和缸2之间设置密封部件46。此外,排气通路16的排出口45在径向贯通导杆7的圆筒部7A,在圆筒部7A的外周的最下部向贮液器4内开口。与此相对,具有止回阀40的通路38在从圆筒部7A的端面最下部向圆周方向偏离的位置开口。而且,在通路38向贮液器4内的开口部安装有较长的吸入管42,该入口与排出孔45的开口之间离开充分的距离。
通过这样构成,从缸室2A的最上部通过排气通路16而向贮液器4排出的气泡从排出孔45的开口直接排出到贮液器4内。由于通过吸入管42的轴向长度,其入口和排气通路16的排出孔45的开口之间离开充分的距离,因此,由排气通路16排向贮液器4内的气泡难以从吸入管42被吸入。由此,可以实现与上述第八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此外,这种多筒式横置液压缓冲器多数情况下稍微倾斜配置。在该情况下,例如将安装部18侧向上方倾斜配置时,残留于缸2内的空气的大部分伴随活塞杆10的伸缩移动而滞留在缸室2B的上部侧角部。因此,在这样倾斜配置的情况下,只要具有至少包括基底阀5侧的吸入口23、排出口28的气泡排出机构即可,可以省略导杆7侧的气泡排出机构。此外,作为倾斜配置时的倾斜程度,在伸长行程中活塞杆10最大伸长时,成为下方侧的吸入口及排出口始终处于贮液器4的工作液中。工作液只要是液体即可,没有特别限制。此外,在所有的实施方式中,对用于铁道车辆的缸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只要是横向配置缸装置的结构,当然也可以用于建筑物等所有的缸装置。

Claims (10)

1.一种横置缸装置,具备:外筒;缸,其设置在所述外筒内且内部充满工作液;环状的贮液器,其形成于所述缸和所述外筒之间并在内部封入有工作液及气体;封闭部件,其将所述外筒及所述缸的两端部封闭;活塞,其嵌合插入到所述缸内而能够滑动,并将所述缸内划分为两个缸室;活塞杆,其一侧连结到所述活塞而另一侧突出到所述缸的外部;排气通路,其一侧与所述缸室内的上部连通,另一侧在所述贮液器内的工作液中开口;以及吸入通路,其连通所述缸室和所述贮液器,使工作液从所述贮液器向该缸室流通;所述活塞杆按照水平或倾斜延伸的方式配置,所述横置缸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贮液器内的工作液中,将作为所述排气通路的开口的排出口相对于作为所述吸入通路的开口的吸入口配置在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置缸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通路包括排气凹部,所述排气凹部设置在所述封闭部件的与所述缸的端面相对的部位,并将所述缸的侧壁的内外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置缸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方的封闭部件具有与所述缸的端部进行嵌合的圆筒部,所述排气通路包括形成于所述缸的侧壁和所述圆筒部之间的排出通路。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横置缸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方的封闭部件具有与所述缸的端部进行嵌合的圆筒部,所述排气通路包括形成于所述缸的侧壁和所述圆筒部之间的排出通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置缸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通路沿所述缸的外周形成为环状,所述排出口在从所述缸的外周的最下部离开的位置上开口。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横置缸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通路沿所述缸的外周形成为环状,所述排出口在从所述缸的外周的最下部离开的位置上开口。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横置缸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气通路沿所述缸的外周形成为环状,所述排出口在从所述缸的外周的最下部离开的位置上开口。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置缸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口及所述排出口设置于所述至少一方的封闭部件。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横置缸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口及所述排出口设置于所述至少一方的封闭部件。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置缸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至少一方的封闭部件上设置有使工作液从所述缸室向所述贮液器流通的排液通路。
CN2010102151370A 2009-06-26 2010-06-25 横置缸装置 Active CN1019363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52483/09 2009-06-26
JP2009152483A JP5424166B2 (ja) 2009-06-26 2009-06-26 横置きシリンダ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36359A CN101936359A (zh) 2011-01-05
CN101936359B true CN101936359B (zh) 2012-09-05

Family

ID=433898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151370A Active CN101936359B (zh) 2009-06-26 2010-06-25 横置缸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424166B2 (zh)
CN (1) CN10193635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56310B2 (ja) * 2011-03-18 2015-07-29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複筒型液圧緩衝器
JP5878789B2 (ja) * 2012-02-24 2016-03-08 Kyb株式会社 油圧緩衝器
CN102829019B (zh) * 2012-09-06 2015-02-11 临沂金利液压科技有限公司 带有配油装置的高性能液压缸
CN103851121B (zh) * 2012-12-07 2017-05-24 常州朗锐凯迩必减振技术有限公司 抗蛇行减振器
JP6116267B2 (ja) * 2013-01-31 2017-04-19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流体圧緩衝器
CN106715953B (zh) * 2014-09-30 2019-03-15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液压缓冲器
CN108278318A (zh) * 2017-12-30 2018-07-13 珠海市业成轨道交通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动车用油压减振器导向密封组件
CN114761700A (zh) * 2019-12-06 2022-07-15 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缓冲器
JP7393303B2 (ja) 2020-06-09 2023-12-06 カヤバ株式会社 シリンダ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05517A (en) * 1987-11-16 1989-02-21 Rail Car America, Inc. Gas return railway car hydraulic cushioning unit and method of converting a spring return unit
CN2628803Y (zh) * 2003-06-16 2004-07-28 四川川南减震器集团有限公司 高压油气分离式后减震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89398A (ja) * 1996-09-13 1998-04-07 Showa:Kk 油圧ダンパ
JPH1113815A (ja) * 1997-06-19 1999-01-22 Tokico Ltd 油圧緩衝器
JP3926479B2 (ja) * 1998-05-29 2007-06-06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オイルダンパ
JP4895974B2 (ja) * 2007-10-25 2012-03-14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複筒型緩衝器
JP5132266B2 (ja) * 2007-11-12 2013-01-30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複筒型緩衝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05517A (en) * 1987-11-16 1989-02-21 Rail Car America, Inc. Gas return railway car hydraulic cushioning unit and method of converting a spring return unit
CN2628803Y (zh) * 2003-06-16 2004-07-28 四川川南减震器集团有限公司 高压油气分离式后减震器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平10-89398A 1998.04.07
JP平11-13815A 1999.01.22
JP平11-344068A 1999.12.14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424166B2 (ja) 2014-02-26
CN101936359A (zh) 2011-01-05
JP2011007287A (ja) 2011-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36359B (zh) 横置缸装置
KR101821436B1 (ko) 벨로우즈 펌프 내부 유로
ES2666722T3 (es) Amortiguador de troquel hidráulico con un cilindro hidráulico
EP2145115B1 (en) Unit for accumulating and degassing oil
CN102099553A (zh) 变速器油室
CN104358906A (zh) 一种钢球式翻倒阀
TWI310364B (zh)
CN109915338A (zh) 一种双动往复泵用联动排液系统
CN102951047A (zh) 缓冲器
CN108223473A (zh) 一种单向顺序阀
CN207539050U (zh) 潜水泵的耦合装置
WO2005109554A3 (en) Weather protected heat exchanger
CN108730148A (zh) 一种液压驱动的双柱塞压裂泵
CN202109081U (zh) 球阀
CN105952939B (zh) 一种改进型双密封排气阀
CN208951356U (zh) 管道排气阀及冷却回路
CN207028835U (zh) 燃油箱和车辆
US6848893B2 (en) Compressor check valve
CN207195062U (zh) 一种油气分离器
CN208778392U (zh) 一种起升油缸上升缓冲结构
JP2593317B2 (ja) 下水用空気弁
CN107218163A (zh) 一种油气分离器
CN109790766A (zh) 用于具有液压式可变气门机构的内燃机的液压单元
CN206647186U (zh)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CN205918581U (zh) 一种隔膜泵用多功能排气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07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