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32966A - 望远镜及双眼机身构件 - Google Patents

望远镜及双眼机身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32966A
CN101932966A CN2009801039928A CN200980103992A CN101932966A CN 101932966 A CN101932966 A CN 101932966A CN 2009801039928 A CN2009801039928 A CN 2009801039928A CN 200980103992 A CN200980103992 A CN 200980103992A CN 101932966 A CN101932966 A CN 1019329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system
light
objective lens
deflection
telesco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0399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32966B (zh
Inventor
金子雅信
新井聪
田中正司
寺泽秀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k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k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09956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06200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0500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9258236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9293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0032658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kon Corp filed Critical Nikon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9/052252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9099242A1/ja
Publication of CN1019329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329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329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329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3/00Telescopes, e.g. binoculars; Periscopes;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Viewfinders; Optical aiming or sighting devices
    • G02B23/16Housings; Caps; Mountings; Supports, e.g. with counterweight
    • G02B23/18Housings; Caps; Mountings; Supports, e.g. with counterweight for binocular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Telesco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望远镜及双眼机身构件,其能够对用单一的物镜光学系统形成的物体的像进行双眼观察。本发明的望远镜是具有单一的物镜光学系统113和双眼机身构件(111、112)的望远镜110,其特征在于,上述双眼机身构件具备用于结合上述物镜光学系统113的卡口部116、用于控制上述物镜光学系统的控制部114。

Description

望远镜及双眼机身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望远镜及双眼机身构件。
背景技术
以往,具备形成无限远物体的像的物镜光学系统、将由该物镜光学系统形成的物体的像放大的目镜光学系统的望远镜已经广为所知(例如参照日本特公平6-14131号公报)。
但是,迄今为止尚未提出过可以实现双眼观察的望远镜,所谓双眼观察就是利用2个目镜光学系统观察由1个物镜光学系统形成的物体的像。所以,可以考虑向如上所述的以往的望远镜中导入双眼光学系统而构成可以实现双眼观察的望远镜,然而为了将望远镜的全长保持较短需要缩短物镜光学系统的焦点距离。但是,一旦缩短物镜光学系统的焦点距离,则物镜光学系统与由物镜光学系统形成的物体的像的间隔就被缩短,因此无法确保用于导入双眼光学系统的空间,从而难以实现。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对用单一的物镜光学系统形成的物体的像进行双眼观察的紧凑而操作性良好的望远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望远镜,是具有单一的物镜光学系统和双眼机身构件的望远镜,其特征在于,上述双眼机身构件具备用于结合上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卡口部、用于控制上述物镜光学系统的控制部。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提供一种双眼机身构件,是具有双眼光学系统的双眼机身构件,其特征在于,具备用于结合物镜光学系统的卡口部、用于控制上述物镜光学系统的控制部。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能够对用单一的物镜光学系统形成的物体的像进行双眼观察的紧凑而操作性良好的望远镜及双眼机身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望远镜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望远镜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望远镜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望远镜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望远镜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望远镜中去掉光路偏转光学系统的样子的参照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望远镜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望远镜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望远镜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望远镜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望远镜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望远镜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望远镜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望远镜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的望远镜的立体图。
图16是将本发明的望远镜的替换透镜部安装于机身部上的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的机身部内的反射镜的配置的立体图。
图18A、图18B是具备第十实施方式的导光光学系统的光路,图18A是其XZ平面图,图18B是XY平面图。
图18C、图18D是没有导光光学系统时的从替换透镜部到光束分割光学系统的光路的比较图,图18C是其XZ平面图,图18D是其XY平面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机身部内的直角脊棱镜和反射镜的配置的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方式的机身部内的反射镜配置的图。
图21A、图21B表示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导光光学系统的光路,图21A是其XZ平面图,图21B是其XY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望远镜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及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望远镜的构成的侧视图及俯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1在壳体6内具备物镜光学系统2、光路偏转光学系统3、正立中继光学系统4、以及双眼光学系统5。
物镜光学系统2是用于将来自未图示的物体的光成像而形成物体的一次像(反转像)A的透镜,其配置于最靠近物体侧。
如图1所示,光路偏转光学系统3由下述反射镜构成,即、将来自物镜光学系统2的光垂直地(图1上方)反射的第一反射镜3a、将来自该第一反射镜3a的光朝向物体侧垂直地(图1左方)反射的第二反射镜3b、将来自该第二反射镜3b的光朝向与第一反射镜3a的反射光轴平行的方向(图1上方)反射的第三反射镜3c、将来自该第三反射镜3c的光朝向与物镜光学系统2的光轴平行的方向(图1右方)反射的第四反射镜3d。
正立中继光学系统4是用于将形成了物体的一次像A的光再成像而形成二次像(正立像)B的光学系统,并由下述透镜构成,即、在第一反射镜3a与第二反射镜3b之间配置于一次像A附近的第一正立中继透镜4a、在第四反射镜3d的紧后方作为成像透镜配置的第二正立中继透镜4b。
而且,第一正立中继透镜4a是场镜,为了将来自物镜光学系统2的光束有效地导向第二正立中继透镜4b,可以将物镜光学系统2的射出光瞳形成于第二正立中继透镜4b的附近。
双眼光学系统5是作为显微镜的双眼镜筒广为所知的被称作所谓didentop(ジ一デントップ)型的棱镜配置的光学系统,如图2所示,由将正立中继光学系统4的光路(从物体的一次像A到二次像B的光路)一分为二的光路分割棱镜7、被配置于该光路分割棱镜7的透过光路上的左眼光学系统5a、被配置于反射光路上的右眼光学系统5b构成。
左眼光学系统5a由将透过了光路分割棱镜7的光垂直地反射的三角棱镜8、将来自该三角棱镜8的光向与物镜光学系统2的光轴平行的方向(图2右方)反射的三角棱镜9、目镜光学系统10a构成。另外,右眼光学系统5b由将由光路分割棱镜7反射的光向与物镜光学系统2的光轴平行的方向(图2右方)反射的三角棱镜11、修正光路长度的四角棱镜12、目镜光学系统10b构成。此外,按照可以在使用者处看到用正立中继光学系统4再成像的二次像的虚像的方式形成。
而且,右眼光学系统5b(也包括光路分割棱镜7)及左眼光学系统5a被设为分别能够以与物镜光学系统2的光轴平行地设定的机构轴为中心转动。由此,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1的使用者,可以通过以该机构轴为中心转动左眼光学系统5a及右眼光学系统5b,而将它们的间隔与眼宽匹配地调整。
在该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1中,来自未图示的物体的光由物镜光学系统2成像而形成一次像A。此后,形成了一次像A的光由第一反射镜3a反射,在经过第一正立中继透镜4a后,再由第二、第三、第四反射镜3b、3c、3d反射。此后,该光在经过第二正立中继透镜4b后,由光路分割棱镜7分割而导向左眼光学系统5a及右眼光学系统5b。射入左眼光学系统5a的光,在由2个三角棱镜8、9反射后,形成二次像B。另外,射入右眼光学系统5b的光,在经过三角棱镜11和四角棱镜12后,与左眼光学系统5a相同地形成二次像B。这样,望远镜1的使用者,就可以通过窥视左眼光学系统5a及右眼光学系统5b的目镜光学系统10a、10b,来观察物体的正立像。
以上,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1通过对由物镜光学系统2形成的一次像A利用正立中继光学系统4进行中继,而在光路中确保配置双眼光学系统5的空间。
但是,在未使用光路偏转光学系统3的情况下,如果利用正立中继光学系统4来确保配置双眼光学系统5的空间,并且尽可能地不使本望远镜1的亮度降低,则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1的全长就会如图6所示地增大。特别是,正立中继光学系统4的光路的长度变长。这里,正立中继光学系统4的全长由其倍率和焦点距离决定,在物镜光学系统2的成像面(一次像面A)与第二正立中继透镜4b之间、以及第二正立中继透镜4b与二次像面B之间,分别具有规定的空间。由此,为了实现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1的全长的缩短化,需要实现正立中继光学系统4的全长的缩短化。而且,在第二正立中继透镜4b与二次像面B之间,需要配置构成双眼光学系统5的各棱镜,并且为了使与左右眼的眼宽对应的左右各自的二次像的间隔可变,需要规定的光路长度,因而不优选将该部分缩短化。所以,在该正立中继光学系统4中,利用物镜光学系统2的成像面A与第二正立中继透镜4b之间的空间来实现全长的缩短化。
所以,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1中,通过在物镜光学系统2与光路分割棱镜7之间配置上述的光路偏转光学系统3,利用它将光路偏转而形成向物体侧行进的光路,来实现全长的缩短化。而且,由于由物镜光学系统2形成的一次像A被利用正立中继光学系统4正立化,因此通过在光路偏转光学系统3中将光路偏转偶数次,来维持像的正立状态。
更具体来说,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1中,以由下式表示的长度ΔLA的量将全长缩短化。在下式中,如果将LA1、LA2、LA3、LA4设定得过大,则左眼光学系统5a及右眼光学系统5b的光轴与物镜光学系统2的光轴的间隔就会变得过大,在裸视的中心看到的景色与用本望远镜1看时的中心看到的景色有很大不同,从而损害本望远镜1的操作性。由此,最好通过调整LA3、LA4的大小来实现全长的缩短化。特别是由于LA3是朝向反方向传播的光路,因此能够以2倍的参与度来实现全长的缩短化。
ΔLA=LA1+LA2+2LA3+LA4
其中,
LA1:从光路偏转光学系统3的第一反射镜3a到一次像面A的光轴上的距离、
LA2:从一次像面A到第二反射镜3b的光轴上的距离、
LA3:从第二反射镜3b到第三反射镜3c的光轴上的距离、
LA4:从第三反射镜3c到第四反射镜3d的光轴上的距离、
LA5:从第四反射镜3d到第二正立中继透镜4b的最终透镜面的光轴上的距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1中,观察像的亮度是由左眼光学系统5a及右眼光学系统5b中具备的目镜光学系统10a、10b的光瞳直径的大小决定的。通常来说,人的瞳孔的大小一般在明亮的环境中直径为2mm左右,如果本望远镜1的目镜光学系统10a、10b的光瞳直径小于人的瞳孔直径,则观察像就会比用裸眼观看物体时更暗,如果这种情况达到极端的程度,则难以使用本望远镜1。
所以,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1的正立中继光学系统4被按照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的方式构成。条件式(1)是如下的条件式,即,在将正立中继光学系统4尽可能地靠近物镜光学系统2地配置(尽可能地减小一次像面A与正立中继光学系统4的最终透镜面的间隔)的同时,充分地确保观察像的亮度。
条件式(1)β≤(2/3)·(fe/fo)·φo
其中,
β:正立中继光学系统4的倍率、
fo:物镜光学系统2的焦点距离、
φo:物镜光学系统2的入射光瞳直径(有效直径)、
fe:目镜光学系统10a、10b的焦点距离、
下面,对条件式(1)的导出进行说明。
一般来说,对于望远镜的光瞳直径(φe),如果将望远镜的倍率设为m,则可以用以下的式子表示。
(2)φe=φo/m
另外,由于望远镜的倍率m像众所周知的那样,可以用(3)表示,
(3)m=fo/fe
因此式(2)为:
(4)φe=φo·fe/fo
在本发明的情况下,对于物镜光学系统的焦点距离fo,在物镜光学系统2的焦点距离上乘以正立中继光学系统4的倍率的值相当于上述式(4)的fo。所以,本发明的光学系统的光瞳直径φe为
(5)φe=φo·fe/(fo·β)
如前所述,不希望光瞳直径极端地小于眼的瞳孔直径,最好为2mm以上,然而在白天所用的测量用的望远镜中,即使光瞳直径是1.5mm的值,也可以使视力的降低很少地使用,因此如果将φe设为1.5,则
(6)1.5≤φo·fe/(fo·β)
如果将它针对中继光学系统的倍率β进行改写,则可以得到式(1)。
(1)β≤(2/3)·(fe/fo)·φo
而且,如果为了舒适地使用而将光瞳直径设为2mm以上,则最好设为
(1a)β≤(1/2)·(fe/fo)·φo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实现如下的望远镜1,即,能够对用单一的物镜光学系统2形成的物体的像进行双眼观察,操作性良好,在维持像的亮度的同时,充分地实现了全长的缩短化。
(第二实施方式)
对于本实施方式及以下的各实施方式的望远镜,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的部分使用相同的符号而省略其说明,对不同的构成的部分进行详细说明。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望远镜的构成的侧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20具备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望远镜1中具备的光路偏转光学系统3不同的构成的光路偏转光学系统21。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20的光路偏转光学系统21,由将来自物镜光学系统2的光垂直地(图1上方)反射的第一全反射棱镜21a、将来自该第一全反射棱镜21a的光朝向物体侧垂直地(图1左方)反射的第二全反射棱镜21b、将来自该第二全反射棱镜21b的光向与第一全反射棱镜21a的射出光轴平行的方向(图1上方)反射再向与物镜光学系统2的光轴平行的方向(图1右方)反射的第三全反射棱镜21c构成。
利用该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20,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由于通过具备由单一的全反射棱镜21a、21b、21c构成的光路偏转光学系统21,与用反射膜反射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整个可见波长区域中的光量的衰减,因此可以观察到物体的更为明亮的像。
而且,虽然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20的光路偏转光学系统21仅由全反射棱镜构成,然而并不限定于此,当然也可以将反射镜与全反射棱组合而构成。
(第三实施方式)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望远镜的构成的侧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30具备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光路偏转光学系统21,如图4所示在第二全反射棱镜21b与第三全反射棱镜21c之间的光路中配置第二正立中继透镜4b,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比,确保从第二全反射棱镜21b到第三全反射棱镜21c的距离LA3更大。
利用该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30起到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由于可以将光路分割棱镜7以后的光学构件更为接近第三全反射棱镜21c地配置,因此可以进一步实现全长的缩短化。
(第四实施方式)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望远镜的构成的侧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40具备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光路偏转光学系统21,如图5所示,第三全反射棱镜21c被配置为,将来自第二全反射棱镜21b的光向与第一全反射棱镜21a的射出光轴平行的方向(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反为图1下方)反射继而向与物镜光学系统2的光轴平行的方向(图1右方)反射。
利用该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40起到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通过使第一全反射棱镜21a与第二全反射棱镜21b之间的光路与第三全反射棱镜21c的射出光轴交叉,就可以使第三全反射棱镜21c的射出光轴更接近物镜光学系统2的光轴。所以,由于可以减小左眼光学系统5a及右眼光学系统5b的各目镜光学系统10a、10b的光轴与物镜光学系统2的光轴的距离,因此可以减少利用本望远镜的观察与利用裸视的观察的视差,从而可以很容易地将望远镜的视场对准使用者所瞄准的物体。
(第五实施方式)
图7及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望远镜的构成的侧视图及俯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50具备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望远镜中具备的光路偏转光学系统不同的构成的光路偏转光学系统51。
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50的光路偏转光学系统51,由将来自物镜光学系统2的光垂直地(图7下方)反射的第一反射镜51a、将来自该第一反射镜51a的光朝向物体侧垂直地(图7左方)反射的第二反射镜51b、将来自该第二反射镜51b的光向与第一反射镜51a的反射光轴平行的方向(图7上方)反射的第三反射镜51c、将来自该第三反射镜51c的光向与物镜光学系统2的光轴平行的方向(图7右方)反射的第四反射镜51d构成。
另外,光路偏转光学系统51通过将第三反射镜51c与第四反射镜51d的距离LA4设定得比第一反射镜51a与第二反射镜51b的距离(LA1+LA2)更大,从而形成物镜光学系统2与第一反射镜51a之间的光路和第三反射镜51c与第四反射镜51d之间的光路大致垂直地交叉的反射镜配置。
利用该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50可以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通过如前所述地使第三反射镜51c与第四反射镜51d的距离LA4大于第一反射镜51a与第二反射镜51b的距离(LA1+LA2),就可以减小第二反射镜51b与第三反射镜51c的距离LA3。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50中,可以将光路偏转光学系统51充分地远离物镜光学系统2地配置。这样的话,对于在制造本望远镜50时,防止支承物镜光学系统2的支承部件与支承光路偏转光学系统51的支承部件的物理的干扰十分有利,另外,在如下情况的适用性方面也是优异的,即,向物镜光学系统2中装入对焦机构或防抖机构,或采用作为物镜光学系统2可以切换地使用替换透镜的构成。
(第六实施方式)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望远镜的构成的侧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60具备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望远镜中具备的光路偏转光学系统不同的构成的光路偏转光学系统61。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60的光路偏转光学系统61,由将来自物镜光学系统2的光垂直地(图9下方)反射的第一全反射棱镜61a、将来自该第一全反射棱镜61a的光朝向物体侧垂直地(图9左方)反射继而向与第一全反射棱镜61a的射出光轴平行的方向(图9上方)反射的第二全反射棱镜61b、将来自该第二全反射棱镜61b的光向与物镜光学系统2的光轴平行的方向(图9右方)反射的第三全反射棱镜61c构成。
另外,光路偏转光学系统61通过将第二全反射棱镜61b与第三全反射棱镜61c的距离设定得比第一全反射棱镜61a与第二全反射棱镜61b的距离大,从而形成物镜光学系统2与第一全反射棱镜61a之间的光路和第二全反射棱镜61b与第三全反射棱镜61c之间的光路大致垂直地交叉的棱镜配置。
利用该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60可以起到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通过分别具备由单一的全反射棱镜61a、61b、61c构成的光路偏转光学系统61,与用反射膜(反射镜)反射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在整个可见波长区域中的光量的衰减,因此可以观察到物体的更为明亮的像。
而且,虽然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60的光路偏转光学系统61仅由全反射棱镜构成,然而并不限定于此,当然也可以将反射镜与全反射棱镜组合地构成。
(第七实施方式)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望远镜的构成的侧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70具备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望远镜中具备的光路偏转光学系统不同的构成的光路偏转光学系统71。
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70的光路偏转光学系统71,由将来自物镜光学系统2的光垂直地(图10下方)反射的全反射棱镜71a、将来自该全反射棱镜71a的光朝向物体侧垂直地(图10左方)反射的第一反射镜71b、将来自该第一反射镜71b的光按照使入射光轴与射出光轴的夹角为钝角的方式向物体侧倾斜方向(图10斜上方)反射的第二反射镜71c、将来自该第二反射镜71c的光向与物镜光学系统2的光轴平行的方向(图10右方)反射的第三反射镜71d构成。
利用该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70可以起到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如前所述,通过将来自第一反射镜71b的光利用第二反射镜71c向物体侧倾斜方向反射,而形成物镜光学系统2与全反射棱镜71a之间的光路和第二反射镜71c与第三反射镜71d之间的光路倾斜地交叉的反射镜配置。这样,同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三反射镜51c与第四反射镜51d的距离LA4相比,可以确保第二反射镜71c与第三反射镜71d的距离更大,从而可以进一步实现全长的缩短化。
以上,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可以实现能够对用单一的物镜光学系统形成的物体的像进行双眼观察的、紧凑而操作性良好的望远镜。
而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望远镜中,如果将光路偏转光学系统3的第一反射镜3a(或光路偏转光学系统21的第一全反射棱镜21a、光路偏转光学系统51的第一反射镜51a、光路偏转光学系统61的第一全反射棱镜61a、光路偏转光学系统71的全反射棱镜71a)设为半透半反镜或快速复原反射镜(quick-return mirror),此外在形成于该第一反射镜3a的透过光路上的一次像面上配置受光元件或摄像元件,则还可以构成自动变焦光学系统或数码相机光学系统。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望远镜中,正立中继光学系统4的第一正立中继透镜4a如上所述地将来自物镜光学系统2的光束有效地导向第二正立中继透镜4b,起到实现第二正立中继透镜4b的小型化的效果。但是,第一正立中继透镜4a并非必需的,也可以将其省略而实现全长的进一步的缩短化。
(第八实施方式)
图11及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望远镜的构成的剖面图及俯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80在壳体6内具备物镜光学系统2、光路偏转光学系统3、中继光学系统4及双眼光学系统5。
物镜光学系统2是用于将来自未图示的物体的光成像而形成物体的一次像(反转像)A的透镜,其配置于最靠近物体侧。
如图11所示,光路偏转光学系统3由将来自物镜光学系统2的光垂直地(图11下方)反射的反射镜3a、将来自该反射镜3a的光朝向物体侧垂直地(图11左方)反射而导向后述的光路分割棱镜7的五脊棱镜3b、如图12所示将由光路分割棱镜7分割的光分别朝向像侧地向与物镜光学系统2的光轴平行的方向(图12右方)反射的一对全反射棱镜系统3c、3d构成。
更具体来说,五脊棱镜3b将来自反射镜3a的光先向像侧反射,再将其向与物镜光学系统2的光轴平行的方向(图11左方)反射,从而担负着将在五脊棱镜3b以后的光学系统中左右反转的物体的像正立化的作用。
另外,全反射棱镜系统3c、3d中的全反射棱镜系统3c由将由光路分割棱镜7反射的光朝向物体侧垂直地(图12左方)反射的全反射棱镜13a、将来自该全反射棱镜13a的光垂直地(图12下方)反射再向与物镜光学系统2的光轴平行的方向(图12右方)反射而导向后述的左眼光学系统5a的全反射棱镜13b构成。此外,全反射棱镜系统3d由将透过了光路分割棱镜7的光垂直地(图12上方)反射的全反射棱镜14a、将来自该全反射棱镜14a的光朝向与物镜光学系统2的光轴平行的方向(图12右方)垂直地反射而导向后述的右眼光学系统5b的全反射棱镜14b构成。
中继光学系统4是用于将形成了物体的一次像A的光再成像而形成二次像B的光学系统,由在反射镜3a与五脊棱镜3b之间配置于一次像A附近的第一中继透镜4a、在五脊棱镜3b的紧后方作为成像透镜配置的第二中继透镜4b构成。
而且,第一中继透镜4a是场镜,为了将来自物镜光学系统2的光束有效地导向第二中继透镜4b可以在第二中继透镜4b的附近形成物镜光学系统2的射出光瞳。
如图12所示,双眼光学系统5由将中继光学系统4的光路(从物体的一次像A到二次像B的光路)一分为二的光路分割棱镜7、配置于该光路分割棱镜7的反射光路上的左眼光学系统5a、配置于透过光路上的右眼光学系统5b构成,与上述的全反射棱镜系统3c、3d一起构成作为显微镜的双眼镜筒广为所知的所谓didentop型的光学系统。而且,左眼光学系统5a仅由目镜光学系统10a构成。而右眼光学系统5b由修正与左眼光学系统5a的光路长差的四角棱镜12、目镜光学系统10b构成。
另外,左眼光学系统5a和右眼光学系统5b分别被设定为能够以与物镜光学系统2的光轴平行地设定的未图示的机构轴为中心转动。具体来说,本实施方式中左眼光学系统5a在全反射棱镜14a的入射光轴的延长线上设定机构轴,能够以其为中心与光路分割棱镜7、棱镜13a及全反射棱镜13b一体化地转动。另外,右眼光学系统5b在全反射棱镜14a的入射光轴的延长线上设定机构轴,能够以其为中心与全反射棱镜14a、全反射棱镜14b及四角棱镜12一体化地转动。利用该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80的使用者通过使左眼光学系统5a和右眼光学系统5b以各自的机构轴为中心转动,就可以将它们的间隔与眼宽匹配地调整。
在该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80中,来自未图示的物体的光由物镜光学系统2成像,在由反射镜3a反射后形成一次像A。此后,形成了一次像A的光,经过第一中继透镜4a而由五脊棱镜反射,再经过第二中继透镜4b后,由光路分割棱镜7分割。由光路分割棱镜7反射的光,由全反射棱镜13a、13b反射而导向左眼光学系统5a,形成二次像B。另一方面,透过了光路分割棱镜7的光由全反射棱镜14a、14b反射而导向右眼光学系统5b,在经过四角棱镜12后,与左眼光学系统5a相同地形成二次像B。这样,望远镜80的使用者就可以通过窥视左眼光学系统5a及右眼光学系统5b的目镜光学系统10a、10b,来观察物体的正立像。
以上,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80通过将由物镜光学系统2形成的一次像A利用中继光学系统4进行中继,即使不延长物镜光学系统2的焦点距离,也可以在光路中确保配置双眼光学系统5的空间。
但是,在未使用光路偏转光学系统3的情况下,如果利用中继光学系统4来确保配置双眼光学系统5的空间,并且尽可能地不使本望远镜80的亮度降低,则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80的全长就会如图6所示地增大。特别是,中继光学系统4的光路的长度变长。这里,中继光学系统4的全长是由其倍率和焦点距离决定的,如图6所示,在物镜光学系统2的成像面(一次像面A)与第二中继透镜4b之间、以及第二中继透镜4b与二次像面B之间,分别具有规定的空间。由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80的全长的缩短化,需要实现中继光学系统4的全长的缩短化,还需要实现双眼光学系统5的全长的缩短化。
所以,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80中,在物镜光学系统2的像侧设置上述的构成的光路偏转光学系统3。通过在中继光学系统4及双眼光学系统5中分别形成利用该光路偏转光学系统3将光路偏转而向物体侧行进的光路(以下将该光路称作“偏转光路”。),来实现这些光学系统4、5的全长的缩短化。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80是如下的构成,即,光路偏转光学系统3将中继光学系统4的光路偏转而形成上述偏转光路,此外在该偏转光路中配置有光路分割棱镜7。由此,第二中继透镜4b与光路分割棱镜7之间的光路也成为偏转光路,即,由于可以从中继光学系统4直至双眼光学系统5地形成偏转光路,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本望远镜80的全长的缩短化。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实现如下的望远镜80,即,能够对用单一的物镜光学系统2形成的物体的像进行双眼观察,操作性良好,在维持像的亮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全长的缩短化。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80由于如上所述,可以利用从中继光学系统4直至双眼光学系统5地形成的偏转光路充分地实现全长的缩短化,因此可以减小光路偏转光学系统3中的反射镜3a与五脊棱镜3b的间隔。所以,由于可以减小左眼光学系统5a及右眼光学系统5b的各光轴与物镜光学系统2的光轴的距离,因此可以减少观察与利用裸视的观察的视差,可以很容易地将望远镜的视野对准使用者所瞄准的物体,还可以实现本望远镜80的上下方向(图11上下方向)的全长的缩短化。
(第九实施方式)
图13及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望远镜的构成的剖面图及俯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90中,将全反射棱镜13a的射出面与全反射棱镜13a的入射面、光路分割棱镜7的透过光的射出面与全反射棱镜14a的入射面、全反射棱镜14b的射出面与四角棱镜12的入射面分别贴合。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90在左眼光学系统5a中,具备将来自全反射棱镜13b的光垂直地(图14上方)反射再向与物镜光学系统2的光轴平行的方向(图14右方)反射的全反射棱镜15a。此外,在右眼光学系统5b中,具备将来自四角棱镜12的光垂直地(图14下方)反射再向与物镜光学系统2的光轴平行的方向(图14右方)反射的全反射棱镜15b。
而且,左眼光学系统5a和右眼光学系统5b分别与上述第八实施方式相同,被设为能够以与物镜光学系统2的光轴平行地设定的未图示的机构轴为中心转动。具体来说,在左眼光学系统5a中,在全反射棱镜13b的射出光轴的延长线上设定机构轴,能够以其为中心使目镜光学系统10a和全反射棱镜15a一体化地转动。另外,在右眼光学系统5b中,在右眼光学系统5b中,在四角棱镜12的射出光轴的延长线上设定机构轴,能够以其为中心使目镜光学系统10b和全反射棱镜15b一体化地转动。利用该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90的使用者可以通过使左眼光学系统5a和右眼光学系统5b以各自的机构轴为中心转动,而将它们的间隔与眼宽匹配地调整。
利用以上的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90可以起到与上述第八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由于是在眼宽调整之时仅使左眼光学系统5a与右眼光学系统5b的公共的光学要素(目镜光学系统10a和全反射棱镜15a、目镜光学系统10b和全反射棱镜15b)转动的构成,因此可以实现更适于眼宽调整的构成,还可以实现转动机构的简化。
以上,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可以实现如下的望远镜,即,能够对用单一的物镜光学系统形成的物体的像进行双眼观察,并实现了全长的缩短化。
而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望远镜中,如果将光路偏转光学系统3的反射镜3a设为半透半反镜或或快速复原反射镜,此外在形成于该反射镜3a的透过光路上的一次像面上配置受光元件或摄像元件,则还可以构成自动变焦光学系统或数码相机光学系统。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望远镜中,中继光学系统4的第一中继透镜4a,如上所述地将来自物镜光学系统2的光束有效地导向第二中继透镜4b,起到实现第二中继透镜4b的小型化的效果。但是,第一中继透镜4a并非必需的,也可以将其省略而实现全长的进一步的缩短化。
另外,虽然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望远镜中,光路偏转光学系统4的全反射棱镜系统3c、3d分别仅由全反射棱镜构成,然而并不限定于此,当然也可以利用反射镜与全反射棱镜的组合、或仅利用反射镜来构成。
(第十实施方式)
图15是本实施方式的望远镜110的立体图。望远镜110由双眼部111、机身部112、作为物镜光学系统的替换透镜部113构成。双眼部111由于是用两只眼睛观察,因此形成左右的镜筒,镜筒可以分别调节为观察者的眼宽。机身部112形成单眼光路的光学系统,由多个反射镜或透镜构成。另外,机身部112设有进行各种控制的控制部114。替换透镜部113可以根据使用目的安装变焦透镜及单焦点透镜等规格不同的透镜。例如替换透镜部113搭载有自动对焦(AF)机构或防手抖(Vibration Reduction=VR)机构等。
在机身部112中形成有卡口部116,可以将透镜侧的卡口部116a与机身侧的卡口部116b结合。通过使卡口部116与单反相机的卡口形状相同,就可以使用以往制造的单反相机的替换透镜。另外,在各个卡口部116中形成有接点117。卡口部116的接点117将机身部112与替换透镜部113电连接,可以用于所连接的替换透镜部113的信息的取得、来自机身部112的电源供给及运算处理结果的传输。例如,卡口部116的接点117将机身部112的控制部114运算出的最适于替换透镜部113的自动对焦(AF)的移动量传送给替换透镜部113。替换透镜部113内的电机以所供给的信号进行对焦透镜的驱动。
望远镜110将机身侧卡口部116b制成适合单反相机的透镜侧卡口部116a的形状。由此,观察者就可以根据目的将各种单反相机的替换透镜部113安装于机身部112上。单反相机的替换透镜迄今为止已经生产出很多,另外生产出多种替换透镜,有很多的观察者。例如,有低倍替换透镜、搭载防手抖机构的替换透镜、可变焦替换透镜或高倍替换透镜等多种替换透镜。由此,观察者通过买入机身部112,就可以在机身部112上安装使用高性能且高功能的单反相机的替换透镜。观察者可以根据需要改变替换透镜的倍率及透镜直径,可以消费最适于使用目的的望远镜110。例如,如果将低倍替换透镜安装于机身部12上,就可以作为显微镜使用,如果使用从标准到中望远程度的变焦替换透镜,则成为观察风景等的望远镜110,如果使用透镜直径大的中长望远的替换透镜,则成为适于天体观测的望远镜。
图16是将替换透镜部113安装于机身部112上的图,是表示射入望远镜110的外来光的光路LR的图。替换透镜部113由第一透镜组L1、第二透镜组L2、第三透镜组L3、光圈部PP构成,具备驱动第二透镜组L2的电机、驱动第三透镜组L3的电机等。通过驱动电机,将第二透镜组L2沿光轴方向(Z轴方向)移动,使替换透镜部113的焦点一致。另外,通过驱动电机,第三透镜组L3沿与光轴正交的方向(XY轴方向)移动,从而防止手抖。光圈部PP设置于第二透镜组L2与第三透镜组L3之间,对通过替换透镜部113的光量进行调节。
控制部114与使用目的对应地进行替换透镜的光圈部PP的调整。控制部114根据来自替换透镜部113的入光量或被观察物的周围的亮度来调整光圈部PP,不仅使入光量变化,而且还使景深(DOF)变化。
图16中,射入替换透镜部113的外来光LR顺次通过第一透镜组L1、第二透镜组L2、光圈部PP、第三透镜组L3,射入机身部112。在机身部112内,配置有由第一反射镜141、第二反射镜142、第三反射镜143及第四反射镜144构成的导光光学系统(偏转光学系统)140。由导光光学系统140反射多次的外来光LR,被导向光束分割光学系统150。光束分割光学系统150由半透半反镜153、第五反射镜154、第六反射镜155及第七反射镜156构成。光束分割光学系统150将外来光LR一分为二,分别射入双眼部111的左右的镜筒,通过2处目镜159。如上所述,望远镜110可以使用单眼的替换透镜部113以双眼进行观察。
图17是表示机身部112内的反射镜配置的第十实施方式。
来自替换透镜部113的进入机身部112内的外来光LR经由导光光学系统140到达光束分割光学系统150的2处目镜159。
未图示的被观察物被利用替换透镜部113作为第一次像IM-A(反转像)形成。此外,配置有置于第一次像IM-A的附近的场镜148。该场镜148及中继透镜149使第一次像作为第二次像IM-B(正立像)再成像。由于导光光学系统140具有像反转功能,因此最终观察者借助目镜159观察到被观察物的倒立像。场镜148具有决定望远镜110(图16)的视场直径的作用,是为了可以有效地利用替换透镜部113的光束而将替换透镜部113的射出光瞳形成于中继透镜149的附近的构件。中继透镜149具有延长光路的作用。
光束分割光学系统150是被称作didentop型的光学系统,利用半透半反镜153或棱镜将光轴OA分割。由于利用场镜148及中继透镜149,将由替换透镜部113得到的反转像(第一次像IM-A)制成正立像(第二次像IM-B),因此在光束分割光学系统150中不进行像的反转。
从第一次像IM-A到第二次像IM-B的距离由中继透镜149的倍率β和焦点距离决定。为了缩短望远镜110(图16)的Z轴方向的全长,需要缩短从第一次像IM-A到第二次像IM-B的Z轴方向的距离。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替换透镜部113与光束分割光学系统150之间仍旧维持像的正立的同时,用导光光学系统140使光路弯曲,来缩短望远镜110(图16)的Z轴方向的全长。使用图18A、18B、18C、18D对望远镜110的Z轴方向的全长变短进行说明。
图18A及图18B是第十实施方式的导光光学系统140的光路,是描绘从替换透镜部113到光束分割光学系统150的半透半反镜153的图。图18A是其XZ平面图,图18B是其XY平面图。图18C及图18D是描绘没有导光光学系统140时的从替换透镜部113到光束分割光学系统150的半透半反镜153的图。图18C是其XZ平面图,图18D是其XY平面图。
如图17及图18A、18B所示,首先,从Z轴方向通过替换透镜部113的外来光LR由作为全反射反射镜的第一反射镜141反射而将方向变为X轴方向,由第二反射镜142反射而将方向变为Y轴方向。继而,外来光LR由第三反射镜143反射而将方向变为X轴方向,改变了方向的外来光LR由第四反射镜144反射而将方向变为Z轴方向。由第四反射镜144反射的外来光LR被导向光束分割光学系统150。而且,虽然在图18A、图18B中未图示,然而在第一反射镜141与第二反射镜142之间配置有场镜148,在第三反射镜143与第四反射镜144之间配置有中继透镜149。
如图18A、18B所示,将从第一反射镜141到第二反射镜142的光路长度设为L11,将从第二反射镜142到第三反射镜143的光路长度设为L12,将从第三反射镜143到第四反射镜144的光路长度设为L13。另外,将从第四反射镜144到半透半反镜153的光路长度设为L15。如果比较图18A和图18C则可以明白,对于在Z轴方向上将光路长度L11、光路长度L12和光路长度L13合计而得的长度,第十实施方式一方变短。
如图17所示,由于必须使双眼部111的左右的目镜159的间隔W1,与观察者的眼睛的间隔(宽度)基本一致,因此望远镜110在X轴方向上需要规定的长度。只要在间隔W1的范围程度中确保光路长度L11和光路长度L13,则图15所示的望远镜110的X轴方向的尺寸不需要那么大。另一方面,如果可以缩短将光路长度L11、光路长度L12和光路长度L13合计而得的Z轴方向的长度,则望远镜110的操作性就会提高。但是,由于如果增大光路长度L12,则替换透镜部113的光轴与光束分离光学系统150的光轴就会过于分开而损害操作性,因此最好调整光路长度L11和光路长度L13而实现全长的缩短。而且,虽然在第十实施方式中,从第一反射镜141到第四反射镜144使用了全反射反射镜,然而当然也可以使用全反射棱镜。
(第十一实施方式)
图19是表示在机身部112内配置直角脊棱镜和反射镜的第十一实施方式。
如图19所示,首先,从Z轴方向通过替换透镜部113的外来光LR由作为全反射反射镜的第一反射镜141反射而将方向变为X轴方向,射入场镜148。通过场镜148的外来光LR由第二直角脊棱镜142P反射而将方向变为Y轴方向。继而,外来光LR由第三反射镜143反射而将方向变为Y轴方向,改变了方向的外来光LR射入中继透镜149。通过中继透镜149的外来光LR由第四直角脊棱镜144P反射而将方向变为Z轴方向。由第四直角脊棱镜144P反射的外来光LR被导向光束分割光学系统150。
与第十实施方式不同,对于像的朝向,第二直角脊棱镜142P使像左右反转,第四直角脊棱镜144P使之上下反转。这样,观察者就可以借助目镜159观察到正立像。
(第十二实施方式)
图20是表示机身部112内的反射镜的配置的第十二实施方式。图21A及图21B是具备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导光光学系统(偏转光学系统)140的光路,是描绘从替换透镜部113到光束分割光学系统150的半透半反镜153的图。图21A是其XZ平面图,图21B是其XY平面图。
如图20及图21A、21B所示,从Z轴方向通过替换透镜部113的外来光LR由作为全反射反射镜的第一反射镜141反射而将方向变为X轴方向,由第二反射镜142E反射而将方向变为Z轴方向。继而,外来光LR由第三反射镜142E反射而将方向变为X轴方向,改变了方向的外来光LR由第四反射镜144反射而将方向变为Z轴方向。由第四反射镜144反射的外来光LR被导向光束分割光学系统150。而且,虽然在图21A、21B中未图示,然而在第一反射镜141与第二反射镜142E之间配置有场镜148,在第三反射镜143E与第四反射镜144之间配置有中继透镜149。
如图21A、21B所示,将从第一反射镜141到第二反射镜142E的光路长度设为L11,将从第二反射镜142E到第三反射镜143E的光路长度设为L12,将从第三反射镜143E到第四反射镜144的光路长度设为L13。另外,将从第四反射镜144到半透半反镜153的光路长度设为L15。如果比较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图21A和第十实施方式的图18A,则图21A的Z轴方向的长度长出光路长度L12。另一方面,如果比较第十二实施方式的图21B和第十实施方式的图18B,则可以明白,第十二实施方式中替换透镜部113的光轴与射入半透半反镜153的光轴一致。
如图20所示,由于必须使双眼部111的左右的目镜159的间隔W1与观察者的眼睛的间隔基本一致,因此望远镜110在X轴方向上需要规定的长度。只要在间隔W1的范围内确保光路长度L11和光路长度L13,则不会有图15所示的望远镜110的X轴方向的尺寸变大的情况。另一方面,如果可以缩短将光路长度L11和光路长度L13合计而得的Z轴方向的长度,则望远镜110的操作性就会提高。另外,由于替换透镜部113的光轴与光束分割光学系统150的光轴一致,因此操作性优异。
虽然从第十实施方式到第十二实施方式中,对中继透镜为1个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中继透镜也可以配置2个以上。在对望远镜110追加摄影功能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第一反射镜141设为快速复原反射镜,在背后配置CCD等摄像元件。另外,也可以将第一反射镜141设为半透半反镜,在背后设置取入自动对焦用的光的AF功能。AF功能可以获得替换透镜部113的自动对焦信号。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望远镜的物镜光学系统中,还可以装入变焦机构或防抖机构。例如,双眼镜将由物镜光学系统、正立棱镜和目镜光学系统构成的一对目镜光学系统以眼宽的量分开而独立地具备。由此,在将双眼镜的各物镜光学系统设为变焦透镜的情况下,如果在变焦时在变焦透镜之间产生轻微的移动误差,则它就会被目镜光学系统放大,对观察像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对于各变焦透镜的变焦机构要求非常高的驱动精度和调整,其结果是,导致重型化或高价化。而且,该结果在将双眼镜的各物镜光学系统的1个光学元件设为防抖透镜的情况下也是相同的。与之不同,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望远镜由于如上所述是具备单一的物镜光学系统的构成,因此即使在装入变焦机构或防抖机构的情况下,也不需要如前所述的驱动精度或调整,具有不会导致重型化或高价化的优点。而且,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望远镜还可以作为物镜光学系统例如搭载相机用的变焦透镜或防抖光学系统。

Claims (29)

1.一种望远镜,是具有单一的物镜光学系统和双眼机身构件的望远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眼机身构件具备:
用于结合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卡口部、用于控制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控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望远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眼机身构件具有双眼光学系统,
从物体侧起顺次具有:
形成所述物体的一次像的物镜光学系统;
对所述一次像进行中继并形成二次像的中继光学系统;
将所述中继光学系统的光路分成2条的光路分割机构;
一对双眼光学系统,它们分别包括形成由所述中继光学系统成像的所述二次像的虚像的目镜光学系统,并将由所述光路分割机构分割的光路导向双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望远镜,其特征在于,
具有将所述望远镜的光路偏转并形成向物体侧行进的光路的光路偏转光学系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望远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路偏转光学系统被配置于所述物镜光学系统与所述光路分割机构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望远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路偏转光学系统具有:
将来自物镜光学系统的光大致垂直地偏转的第一偏转机构、将来自该第一偏转机构的光朝向物体侧大致垂直地偏转的第二偏转机构、将来自该第二偏转机构的光向与所述第一偏转机构的射出光轴大致平行的方向偏转的第三偏转机构、将来自该第三偏转机构的光朝向像侧并向与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大致平行的方向偏转的第四偏转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望远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偏转机构将来自所述第二偏转机构的光向如下的方向偏转,即,与所述第一偏转机构的射出光轴大致平行、且与所述第一偏转机构的射出光轴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望远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路偏转光学系统具有:
将来自物镜光学系统的光沿不同的方向偏转的第一偏转机构、将来自该第一偏转机构的光朝向物体侧偏转的第二偏转机构、将来自该第二偏转机构的光按照与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射出光轴倾斜地交叉的方式偏转的第三偏转机构、将来自该第三偏转机构的光朝向像侧并向与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大致平行的方向偏转的第四偏转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望远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偏转机构与所述第四偏转机构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偏转机构与所述第二偏转机构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望远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路偏转光学系统的至少2个所述偏转机构由单一的棱镜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望远镜,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β≤(2/3)·(fe/fo)·φo
其中:
β表示所述中继光学系统的倍率、
fo表示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焦点距离、
φo表示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有效直径、
fe表示所述目镜光学系统的焦点距离。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望远镜,其特征在于,
具有将所述一次像正立化并形成二次像的正立中继光学系统,作为所述中继光学系统。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望远镜,其特征在于,具有变焦透镜,作为所述物镜光学系统。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望远镜,其特征在于,具有防抖光学系统,作为所述物镜光学系统。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望远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眼机身构件具有双眼光学系统,
从物体侧起顺次具有:
形成所述物体的一次像的物镜光学系统;
对所述一次像进行中继并形成二次像的中继光学系统;
双眼光学系统,其包括将所述中继光学系统的光路分成2条的光路分割机构;将由该光路分割机构分割的光路导向双眼的一对目镜光学系统,
所述望远镜具有偏转光学系统,
所述偏转光学系统在所述中继光学系统及所述双眼光学系统中形成将所述望远镜中的光路偏转并向物体侧行进的偏转光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望远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偏转光学系统将所述中继光学系统的光路偏转并形成向物体侧行进的所述偏转光路,
所述光路分割机构被配置在所述偏转光路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望远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偏转光学系统具有:
将来自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光大致垂直地偏转的第一偏转机构、将来自该第一偏转机构的光朝向物体侧大致垂直地偏转而导向所述光路分割机构的第二偏转机构、将由所述光路分割机构分割的光分别朝向像侧并向与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大致平行的方向偏转的一对第三偏转机构。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望远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偏转机构为五脊棱镜。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望远镜,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β≤(2/3)·(fe/fo)·φo
其中:
β表示所述中继光学系统的倍率、
fo表示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焦点距离、
φo表示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有效直径、
fe表示所述目镜光学系统的焦点距离。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望远镜,其特征在于,具有变焦透镜,作为所述物镜光学系统。
2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望远镜,其特征在于,具有防抖光学系统,作为所述物镜光学系统。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望远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眼机身构件具有双眼光学系统,
具备导光光学系统和光束分割光学系统,
所述导光光学系统具有:将来自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光线向与作为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方向的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反射的第一反射面、将该第一反射面的反射光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反射的第二反射面、将该第二反射面的反射光向所述第二方向反射的第三反射面、将该第三反射面的反射光向所述第一方向反射的第四反射面,
所述光束分割光学系统将来自所述导光光学系统的光分割给所述双眼光学系统。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望远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反射面或者所述第四反射面的一方、和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第三反射面的一方的反射面,是直角脊棱镜或直角脊反射镜的反射面。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望远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眼机身构件具有双眼光学系统,
具备导光光学系统和光束分割光学系统,
所述导光光学系统具有:将来自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光线向与作为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方向的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反射的第一反射面、将该第一反射面的反射光向所述第一方向反射的第二反射面、将该第二反射面的反射光向所述第二方向反射的第三反射面、将该第三反射面的反射光向所述第一方向反射的第四反射面,
所述光束分割光学系统将来自所述导光光学系统的光分割给所述双眼光学系统,
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与所述第四反射面的反射光的光轴一致。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望远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反射面与所述第四反射面之间配置有中继透镜。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望远镜,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中继透镜的倍率设为β时,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β≤(1/2)×(fe/fo)×φo
其中,fe表示所述目镜光学系统的焦点距离、fo表示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焦点距离、φo表示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光瞳直径。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望远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面之间配置有场镜。
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望远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镜光学系统是能够在所述双眼机身构件上拆装的替换透镜,
该替换透镜具有变焦功能或防抖功能。
28.一种双眼机身构件,是具有双眼光学系统的双眼机身构件,其特征在于,
具备用于结合物镜光学系统的卡口部、用于控制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控制部。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双眼机身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镜光学系统是能够在所述双眼机身构件上拆装的替换透镜,
该替换透镜具有变焦功能或防抖功能。
CN2009801039928A 2008-02-05 2009-02-04 望远镜及双眼机身构件 Active CN1019329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25672 2008-02-05
JP2008025672 2008-02-05
JP2008-099564 2008-04-07
JP2008099564A JP5062008B2 (ja) 2008-02-05 2008-04-07 望遠鏡
JP2008-105004 2008-04-14
JP2008105004A JP2009258236A (ja) 2008-04-14 2008-04-14 望遠鏡
JP2008-192939 2008-07-28
JP2008192939A JP2010032658A (ja) 2008-07-28 2008-07-28 双眼鏡
PCT/JP2009/052252 WO2009099242A1 (ja) 2008-02-05 2009-02-04 望遠鏡及び双眼ボディ部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32966A true CN101932966A (zh) 2010-12-29
CN101932966B CN101932966B (zh) 2013-01-02

Family

ID=430682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039928A Active CN101932966B (zh) 2008-02-05 2009-02-04 望远镜及双眼机身构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094372B2 (zh)
CN (1) CN10193296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96298A (zh) * 2017-11-28 2018-04-10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头装置及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510936B1 (de) 2010-12-23 2021-02-15 Swarovski Optik Kg Teleskop mit miteinander verbindbaren modulen
AT510935B1 (de) 2010-12-23 2021-02-15 Swarovski Optik Kg Teleskop mit objektiv und okularmodul
AT510937B1 (de) 2010-12-23 2021-02-15 Swarovski Optik Kg Modulares teleskop
RU2012146851A (ru) * 2012-11-06 2014-05-20 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Иглицкий Афокальная насадка
CN108732740A (zh) * 2018-08-31 2018-11-02 东莞市德伸五金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单物镜双目镜望远镜
FR3118202A1 (fr) * 2020-12-18 2022-06-24 Thales Jumelles de vision noctur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39442U (zh) 1973-05-15 1974-04-06
SE442559B (sv) * 1980-02-07 1986-01-13 Bofors Ab Binokuler nattkikare
US4626081A (en) * 1985-05-03 1986-12-02 Swift Instruments, Inc. Binocular alignment
IL106269A (en) * 1992-09-30 1996-05-14 Int Standard Electric Corp Consumer night vision device
JPH06250099A (ja) 1993-02-24 1994-09-09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像安定化装置
JPH06308431A (ja) 1993-04-23 1994-11-04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像安定化装置
FR2706635B1 (fr) * 1993-06-11 1995-07-21 Eprest Jumelle de vision nocturne à imagerie électronique.
JPH07230044A (ja) 1994-02-18 1995-08-29 Mitaka Koki Co Ltd 望遠鏡のズーム機構付き双眼接眼部
JPH0915509A (ja) 1995-06-29 1997-01-17 Minolta Co Ltd 双眼装置
DE19634179A1 (de) * 1995-08-24 1997-02-27 Asahi Optical Co Ltd Fernglas
TW200532246A (en) * 2004-02-09 2005-10-01 Pentax Corp Binoculars
JP2007279147A (ja) * 2006-04-03 2007-10-25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変倍光学系および撮像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96298A (zh) * 2017-11-28 2018-04-10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头装置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32966B (zh) 2013-01-02
US20100290112A1 (en) 2010-11-18
US8094372B2 (en) 2012-0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32966B (zh) 望远镜及双眼机身构件
US20090303315A1 (en) Binocular device using beam splitter (bino-view)
US5539572A (en) Microscope illumination and stereo viewing
CN103733117A (zh) 立体光学系统
JP2007065652A (ja) 実体顕微鏡
US4398788A (en) Binocular viewing device
EP0577268A1 (en) Optical system
CN107072479B (zh) 内窥镜装置
KR0133445B1 (ko) 광학 뷰 파인더를 일체화한 리어 포커스방식 줌렌즈
WO2022259840A1 (ja) 頭部装着型ルーペ
EP3396431A1 (en) Monocular microscope for capturing stereoscopic image
EP2639620B1 (en) Lens-based image augmenting optical window with intermediate real image
JP4302199B2 (ja) 複数人で観察可能な実体顕微鏡
WO2021186139A1 (en) Apparatus for the optical manipulation of a pair of landscape stereoscopic images
JP6670036B2 (ja) コンパクトな立体画の撮影方法
JP4537079B2 (ja) 双眼拡大鏡
JP5062008B2 (ja) 望遠鏡
EP2639605B1 (en) Lens-based image augmenting optical window with intermediate real image
JP2583465B2 (ja) 実体顕微鏡
WO2009099242A1 (ja) 望遠鏡及び双眼ボディ部材
JP2009258236A (ja) 望遠鏡
JP2021105698A (ja) 手術顕微鏡
JP2010122562A (ja) 単眼鏡
JPH0795624A (ja) 光学装置
US20130241902A1 (en) Lens-based optical window with intermediate real imag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