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10495B - 洗衣机 - Google Patents

洗衣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10495B
CN101910495B CN2008801228198A CN200880122819A CN101910495B CN 101910495 B CN101910495 B CN 101910495B CN 2008801228198 A CN2008801228198 A CN 2008801228198A CN 200880122819 A CN200880122819 A CN 200880122819A CN 101910495 B CN101910495 B CN 1019104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air
purification
washing
rin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2281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10495A (zh
Inventor
鸢幸生
间宫春夫
赤木孝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ier Group Corp
Qingdao Haier Washing Mach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104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104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104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104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5/00Washing machines with receptacles, e.g. perforated, having a rotary movement, e.g. oscillatory movement, the receptacle serving both for washing and for centrifugally separating water from the laundry and having further drying means, e.g. using hot air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3/00Control of operations performed in washing machines or washer-dryers 
    • D06F33/30Control of washing 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or target of the control 
    • D06F33/32Control of operational steps, e.g. optimisation or improvement of operational steps depending on the condition of the laundry
    • D06F33/34Control of operational steps, e.g. optimisation or improvement of operational steps depending on the condition of the laundry of water filling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5/00Washing machines, apparatus, or metho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35/001Washing machines, apparatus, or metho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ozone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5/00Washing machines, apparatus, or metho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35/002Washing machines, apparatus, or metho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bubble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103/00Parameters monitored or detected for the control of domestic laundry washing machines, washer-dryers or laundry dryers
    • D06F2103/18Washing liquid level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105/00Systems or parameters controlled or affected by the control systems of washing machines, washer-dryers or laundry dryers
    • D06F2105/02Water suppl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 Accessory Of Washing/Drying Machine, Commercial Washing/Drying Machine, Other Washing/Drying Machine (AREA)
  • Control Of Washing Machine And Dry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洗衣机。本发明的洗衣机在漂洗工序中对漂洗所使用的水进行净化并进行漂洗动作,从而可以使用净化的水进行更好的漂洗。为此,相对于洗涤水槽(3),设置有用于使洗涤水循环的循环水路(42、43、44、45、15、55、25、57、26、58、59)。可以使用循环水路使积存于洗涤水槽(3)的漂洗水循环,通过将臭氧发生器(19)生成的臭氧混入到循环中的水中,可以进行漂洗水的净化。该净化仅在漂洗工序中进行。当仅在漂洗工序中供给臭氧时,臭氧有效地进行作用,可以将洗涤物的污物成分和异味成分进行分解,可以进行良好的漂洗。

Description

洗衣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洗衣机,特别涉及将净化用空气混入洗涤水中进行洗涤的洗衣机。 
背景技术
本申请的申请人之前已提出有如下的洗衣机,其具有使用臭氧对洗涤所使用过的水进行净化的机构。(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洗涤机具有如下结构,即具有贮水槽并使用臭氧对积存于贮水槽的水进行净化。 
而且,本申请的申请人提出有如下的过滤器装置的结构,在将洗涤工序所使用过的水积存于贮水槽之前,该过滤器装置对水进行过滤。(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8160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81560号公报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洗衣机构成为将洗涤所使用过的水积存于贮水槽,通过利用臭氧对积存的水进行净化,从而能够再利用,因此,从节水的观点来看是优选的结构。 
另一方面,期待如下的洗衣机,该洗衣机不是使用洗涤所使用后的水,而是在洗涤中,对洗涤所使用的水边进行净化边进行洗涤动作,由此,使用净化后的水能够进行更好的洗涤。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背景而作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洗衣机,在洗涤动作中可以对洗涤所使用的水进行净化并良好地进行洗涤。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洗衣机,在洗涤动作中使洗涤水循环、在循环中对洗涤水进行净化,从而可以高效地进行洗涤水的净化。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良好地进行漂洗处理的洗衣机。 
本发明的洗衣机具有洗涤水槽,在该洗涤水槽内积存溶解有洗涤剂的洗涤剂水并进行清洗工序,之后进行漂洗工序,该洗衣机的特征在于,包含:净化用空气生成器,其用于生成净化用空气;净化用空气生成器控制机构,其在所述清洗工序中使所述净化用空气生成器不工作,仅在所述漂洗工序中使所述净化用空气生成器工作,用于将净化用空气混入到漂洗水中。 
本发明的洗衣机,更具体而言,其特征在于,具有:洗涤水槽;循环水路,其两端与所述洗涤水槽连结;循环泵,其设置于所述循环水路,自循环水路的一端汲出洗涤水槽内的水,使汲出的水自循环水路的另一端排出以使其回到洗涤水槽内;净化用空气生成器,其用于生成净化用空气;以及气液混合器,其设置于所述循环水路,用于将所述净化用空气生成器生成的净化用空气混入到在循环水路流动的水中;在所述洗涤水槽内积存溶解有洗涤剂的洗涤剂水并进行清洗工序,之后进行漂洗工序,该洗衣机具有漂洗工序控制机构,该漂洗工序控制机构在所述漂洗工序中驱动所述循环泵并使所述净化用空气生成器工作。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具有清洗工序控制机构,在所述清洗工序中,所述清洗工序控制机构使所述净化用空气生成器不工作并驱动所述循环泵。 
而且,优选为在所述循环水路设置有用于对汲出的水进行过滤以捕获杂物的过滤器。 
优选为在本发明的漂洗工序中包含有多个漂洗工序,所述净化用空气生成器的工作时间,相比先行进行的漂洗工序中的工作时间,使后续进行的漂洗工序中的工作时间更长。 
而且优选为,在本发明的漂洗工序中包含有多个漂洗工序,该洗衣机具有完成处理控制机构,在最后进行的最终漂洗工序中,所述完成处理控制机构使所述净化用空气生成器的工作停止并将柔软剂投入洗涤水槽。 
根据本发明,与第一方面记载的发明同样地具有控制机构,在清洗工序中,该控制机构使净化用空气生成器不工作,仅在漂洗工序中,该控制机构使净化用空气生成器工作并生成净化用空气,将该净化用空气混入到漂洗水中。 
因此,仅相对于漂洗水混入净化用空气来进行净化,故可以高效地且有效地进行漂洗水的净化。 
因此,不会白白消耗能源,可以构成进行高效运转的洗衣机。 
并且,由于漂洗水利用净化用空气被净化,因此,可以构成提高漂洗性能的洗衣机。 
而且,根据本发明,由于在洗衣机中具有循环水路、循环泵、净化用空气生成器及气液混合器,因此,可以使用循环水路使积存于洗涤水槽的洗涤水进行循环,通过在循环中混入净化用空气,从而可以净化洗涤水。 
由于漂洗工序控制机构在漂洗工序驱动循环泵并使净化用空气生成器工作,因此,在漂洗水积存于洗涤水槽的漂洗工序中,洗涤水槽的漂洗水进行循环,通过混入净化用空气,该漂洗水被净化。 
在本发明中,仅在漂洗工序中将净化用空气混入到漂洗水中来谋求净化漂洗水。其理由为,即便将净化用空气混入到在清洗工序中使用的洗涤剂水中,由于净化用空气与洗涤剂成分结合而被洗涤剂成分消耗,因此,几乎不能对洗涤剂水中所含有的污物成分或异味成分等进行分解并净化。因此,在本发明中,采用如下结构,即不进行向洗涤剂水中混入净化用空气这样的净化效率差的无用的动作,仅在漂洗工序中驱动循环泵并使净化用空气生成器工作,高效地且有效地将净化用空气混入到漂洗水中来进行净化。由此,可以构成进行节能动作且漂洗工序中使用的水被净化而能够进行更好的漂洗处理的洗衣机。 
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在净化用空气例如包含臭氧时,即便将臭氧混入到洗涤剂水中,因臭氧被洗涤剂成分消耗(由于臭氧与洗涤剂成分结合而将洗涤剂成分氧化,因此导致大部分臭氧被洗涤剂成分消耗),也不能够有效地净化洗涤剂水。于是,在本发明中,仅向洗涤剂成分少的漂洗水混入臭氧来进行净化处理。 
在本发明的清洗工序中,由于积存于洗涤水槽的水通过循环水路进行循环,因此,可以迅速溶解被投入到清洗水中的洗涤剂,而且,通过搅动洗涤剂水,可以使洗涤剂浓度均匀。这样,在清洗工序中,通过使水进行循环,从而可以谋求提高清洗性能。 
若在循环水路设置有过滤器,则在清洗工序中,可以捕获洗涤剂水中含有的杂物(线屑或线头等)并将其除去,可以防止洗涤后的衣服上附着不要的线头等。 
而且,由于在漂洗工序中水也进行循环,因此,可以自循环的水中除 去杂物,可以实现良好的漂洗。 
在本发明中,通过将漂洗工序分成多个漂洗工序,可以高效地进行洗涤物的漂洗。更具体地说,在将漂洗工序分成漂洗工序1及漂洗工序2时,在漂洗工序1中,被漂洗的洗涤物上残留有在清洗工序中使用过的洗涤剂水,可认为漂洗水中的残留洗涤剂成分相对较多。于是,相对缩短净化用空气生成器的工作时间,并利用混入到漂洗水中的净化用空气,主要进行残留洗涤剂成分的除去。 
接下来,在漂洗2工序中,由于漂洗水中的残留洗涤剂成分与漂洗1工序相比处于几乎不存在的状态,因此,为了进行附着于洗涤物的杂菌的除菌、异味成分的分解、利用洗涤剂不能洗掉的油脂类污物的分解,而使用净化用空气。由于在进行除菌、异味成分的分解、油脂类污物的分解时相对而言需要大量的净化用空气,因此,在漂洗2工序中,使净化用空气生成器的工作时间相对增长。通过这样的控制,可以使用净化用空气实现高效的漂洗处理。 
而且,当作为漂洗工序所使用的水而使用洗澡水时,也能够一并进行洗澡水的除菌,即便使用洗澡水,与使用自来水的情况相比,也可以毫不逊色地进行良好的漂洗。 
并且,在设置有完成处理控制机构时,当将柔软剂投入到洗涤水槽中时,停止净化用空气生成器的工作。因此,不存在因净化用空气使柔软剂分解而导致无效力的情况,可以使洗衣机良好地动作。 
如以上的说明所述,根据本发明,特别是在漂洗工序中可以使用净化用空气进行良好的漂洗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洗涤干燥机1的纵剖右侧视图。 
图2是自斜前方看洗涤干燥机1的立体图,是表示拆下框体2后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3是自斜后方看洗涤干燥机1的立体图,是表示拆下框体2后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4是对以洗涤干燥机1的水路及风路为主的结构用图解表示的图。 
图5是洗涤干燥机1的后视图,是用于说明包含第一循环水路55、循环泵25、第二循环水路57、U形转弯部26、气液混合器27(文丘里管58)及第三循环水路59的循环水路结构的图。
图6是表示U形转弯部26及气液混合器27的具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气液混合器27的内部结构的纵剖面图。 
图8是过滤器单元15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过滤器本体83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自过滤器本体83拆下操作盖85后的筐部件84单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11是过滤器单元15的俯视图。 
图12是沿着图11的A-A的过滤器单元15的纵剖面图。 
图13是沿着图11的B-B的过滤器单元15的横剖面图。 
图14是沿着图11的C-C的过滤器单元15的横剖面图。 
图15是用于说明洗涤干燥机1的电气控制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16使用于说明使用自来水的洗涤干燥机1的清洗工序及漂洗工序的运转控制内容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洗涤干燥机 
3  洗涤水槽 
4  外槽 
5  滚筒 
6  DD马达 
15 过滤器单元 
17 给水阀 
19 臭氧发生器 
25 循环泵 
26 U形转弯部 
27 气液混合器 
44 第一排水阀 
48 第二排水阀 
57 第二循环水路 
58 文丘里管(ベンチュリ一管) 
59  第三循环水路 
77  节流部流路 
81  单向阀 
83  过滤器本体 
120 控制部 
150 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具体说明所谓的斜滚筒式洗涤干燥机的结构。 
<洗涤干燥机的结构及动作的概要>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洗涤干燥机1的纵剖右侧视图。洗涤干燥机1具有倾斜地配置于框体(机体)2内的洗涤水槽3。在洗涤水槽3包含有:在洗涤时用于积存水的外槽4、旋转自如地收纳于外槽4内的滚筒5。滚筒5利用设于外槽4后方的DD马达6以旋转轴7为中心进行旋转。旋转轴7构成为朝向前方向斜上方延伸即构成所谓的斜滚筒结构。滚筒5的出入口8及外槽4的出入口9利用安装于框体2的圆形门10进行开闭。打开门10,通过出入口8、9向滚筒5内放入衣服(洗涤物)或取出。 
在该洗涤干燥机1,在洗涤水槽3的下方具有用于贮留已使用水(再循环水)的水箱11。该水箱11具有约8.5升内容积,积存有漂洗所使用过的水,该水在干燥工序中作为热交换用水及在循环风路内流动的线头等的洗净水而加以利用。 
在框体2内的下前方部设有包含主控制基板的电气安装部件12,而且,在上前方部具有显示及操作用电气安装部件13。下方的电气安装部件12包含有后述的基板温度传感器123。 
在框体2内的上方进一步配置有:在后述的干燥工序中被驱动的鼓风机(ブロア)21、以及用于对利用鼓风机21向洗涤水槽3内循环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干燥加热器A124及干燥加热器B125。 
图2是自斜前方看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洗涤干燥机1的立体图,表示拆下框体2后的内部结构。另外,图3是自斜后方看洗涤干燥机1的立体图,表示拆下框体2后的内部结构。 
在图2及图3中,附图标记3是洗涤水槽,洗涤水槽3包含有外槽4及滚筒5。洗涤水槽3由包含螺旋弹簧及减振器的弹性支承部件14支承。而且,在洗涤水槽3的下方配置有水箱11。在水箱11的前方右侧配置有过滤器单元15,过滤器单元15利用规定的软管或管道与洗涤水槽3及水箱11连接。 
在洗涤水槽3的上部具有:水栓16、用于控制自水栓16流入的水向水路供给的给水阀17、注水口单元18、产生作为净化用气体的臭氧的臭氧发生器19、在干燥工序中用于使空气在干燥风路20内循环的鼓风机21、用于捕获利用鼓风机21在干燥风路20循环的空气中包含的线头等异物的干燥用过滤器单元22。 
在洗涤工序(清洗工序或漂洗工序)中,控制给水阀17,自水栓16供给的自来水积存于洗涤水槽3内。此时,若水通过注水口单元18内的洗涤剂容器29并到达洗涤水槽3,则能够在洗涤水槽3积存已溶解洗涤剂的水。在洗涤工序中,利用DD马达6使滚筒5旋转。而且,利用循环泵25经由过滤器单元15汲出洗涤水槽3内的水,汲出的水流过循环水路(第二循环水路57)并导向外槽4的后面上方,此后,以自上向下落下的方式流动,从而进行循环,以使其自洗涤水槽3的后面下方回到洗涤水槽内。在循环水路的中途设有气液混合器27,在气液混合器27,由臭氧发生器19产生的臭氧混入到自上向下流动的水中。若臭氧混入水中,则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杀菌作用来净化水。即,洗涤水槽3内的水在洗涤工序进行循环,通过向循环水中混入臭氧而被净化并用于洗涤。另外,如图3所示,在气液混合器27附近,设有自外槽4后面向后方突出的突起82,在外槽4摇动并碰到框体的情况下等,保护安装于外槽4后面的气液混合器27。 
在干燥工序中,空气自洗涤水槽3内的后面下方被吸出并通过干燥风路20导向上方,该空气由干燥用过滤器单元22过滤异物并自洗涤水槽3的上部前面侧向洗涤水槽3内流入,如此进行循环。当空气在干燥风路20内循环时,高温多湿的空气与水进行热交换,由此被冷却并除湿。因此,水被供给至干燥风路20内。即,具有如下结构:水箱11内的水利用干燥用泵23被汲出,并经由例如由软管构成的风路水供给路径24向干燥风路20的规定位置(第一位置)供给。另外,虽省略图示,但也具有根据需要将利用给水阀17自水栓16供给的自来水向干燥风路20供给的水路。 
而且,如图3所示,在干燥风路20的下端具有用于检测在干燥风路20内落下来的除湿水(通过热交换对循环空气进行除湿后的水)的温度的除湿水温度传感器122。并且,在干燥风路20的上方具有用于检测热交换后的循环空气的温度的滚筒出口温度传感器121。 
以上是洗涤干燥机1的结构及动作的概要。接着,参照图4,对以洗涤干燥机1的水路及风路为主的整体结构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洗涤干燥机的水路及风路的结构> 
图4是对以洗涤干燥机1的水路及风路为主的结构进行图解表示的图。 
水栓16与给水阀17的流入口连接。给水阀17具有四个出口,可以进行切换以便自任一出口流出水。给水阀17的第一出口28与注水口单元18连接。虽省略图示,但在注水口单元18内包含有两分支水路,该两分支水路分成将自第一出口28供给的水导向给水路径32的水路以及导向引水水路(呼び水水路)33的水路。自第一出口28向注水口单元18供给的水主要流过引水水路33并经由洗澡水泵34,流过水路37并流向洗涤剂容器29。接着,经由在洗涤剂容器29内被划分的洗涤剂收纳室,自给水路径30向洗涤水槽3流入。而且,被分支而流向给水路径32的一部分水,自设于洗涤水槽3前面的门10(参照图1)的上部经过门的内面向洗涤水槽3内流入。给水阀17的第二出口31也与注水口单元18连接,自第二出口31供给的水,通过在洗涤剂容器29内被划分的柔软剂收纳室,自给水路径30向洗涤水槽3流入。 
另一方面,在驱动洗澡水泵34时,浴缸35的剩下的热水被汲上来并自水路37向注水口单元18流入,通过洗涤剂容器29的洗涤剂收纳室,自给水路径30向洗涤水槽3供给。 
给水阀17的第三出口38利用水路39与干燥风路20的规定位置连接。而且,给水阀17的第四出口40利用水路41与干燥风路20的规定位置连接。第三出口38为孔径相对较小的出口,第四出口40为孔径相对较大的出口。因此,当打开第三出口38时,相对较少的水经由水路39供给至干燥风路20。该水在干燥风路20内与高温多湿的循环空气接触而有助于热交换。当打开第四出口40时,相对较多的水经由水路41供给至干燥风路20。该水有助于将在干燥风路20内上升的循环空气所包含的线头及其他异物、附着在干燥风路20内壁的线头及其他异物冲走。 
在洗涤工序(清洗工序及漂洗工序)中,水积存于洗涤水槽3。在洗涤水槽3的底面最下部(更具体地说为外槽4的底面最下部)形成有排水口42。在排水口42经由水路43连接有第一排水阀44的流入口,第一排水阀44的流出口经由水路45与过滤器单元15的流入口151连接。通过关闭第一排水阀44,可以在洗涤水槽3(外槽4)内积存水。洗涤水槽3内的水位基于自水路43分支且向上方延伸的空气软管46内的压力变化,利用水位传感器47来检测。 
过滤器单元15具有外壳150,在外壳150内具有用于捕获异物的过滤器本体83。在外壳150上,除上述流入口151之外,还形成有排水口152、第一流出口153及第二流出口154。在排水口152连接有第二排水阀48的流入口,第二排水阀48的流出口经由水路49与外部排水软管50及排水存水弯51连接。因此,当打开第一排水阀44及第二排水阀48时,洗涤水槽3内的水通过排水口42、水路43、第一排水阀44、水路45、过滤器单元15、排水口152、第二排水阀48、水路49、外部排水软管50向排水存水弯51排出。溢水用水路52的一端(下端)与水路49汇合。溢水用水路52的另一端(上端)与设于外槽4的溢水口53连通。因此,在水过多地积存于洗涤水槽3而导致其水位达到规定水位以上时,水自溢水口53溢出,与第二排水阀48的开闭情况无关,该水自溢水用水路52通过水路49及外部排水软管50向排水存水弯51排出。 
另外,在溢水用水路52的上下方向中途部与过滤器单元15的流入口151之间连接有气压调整用软管54。通过设置该软管54,洗涤水槽3内的气压与过滤器单元15的流入口151侧的气压相等,可以防止在过滤器单元15内水倒流等不良情况。 
在过滤器单元15的第一流出口153连接有第一循环水路55的一端,第一循环水路55的另一端与循环泵25的吸入口连接。在循环泵25的输出口连接有第二循环水路57的一端。第二循环水路57的另一端侧向上方延伸至比积存于洗涤水槽3内的水的正常水位高的位置。而且,在其前端连接有自上向下U形转弯的U形转弯部26。接着,在U形转弯部26连接有作为气液混合器27的文丘里管58的上端。在文丘里管58的下端连接有第三循环水路59的一端(上端),第三循环水路59的另一端(下端)与洗涤水槽3(外槽4)的背面下方连接。 
由于具有上述结构,因此,在清洗工序及/或漂洗工序中,一定量的水积存于洗涤水槽3,在打开第一排水阀44且关闭第二排水阀48的状态下,通过驱动循环泵25,积存于洗涤水槽3内的水如下进行循环,即排水口42→水路43→第一排水阀44→水路45→流入口151→外壳150→第一流出口153→第一循环水路55→循环泵25→第二循环水路57→U形转弯部26→文丘里管58→第三循环水路59→洗涤水槽3。 
在此,文丘里管58具有空气流入口60,在空气流入口60经由空气管61连接有臭氧发生器19。当水流到文丘里管58时,若臭氧发生器19工作,则包含由臭氧发生器19生成的臭氧的净化用空气,经由空气管61自空气流入口60向文丘里管58内流入。流入原理是因为产生压力差(负压),该压力差因在文丘里管58内流动的水而产生。当臭氧混入到循环的水中时,利用臭氧的强氧化能力及杀菌力来净化循环水,可以使用净化后的水在洗涤水槽3内进行洗涤。 
在过滤器单元15的第二流出口154连接有贮水用水路62的一端(上端),贮水用水路62的另一端(下端)与贮水阀63的流入口连接。贮水阀63的流出口与水箱11连接。例如,在漂洗工序结束后,在打开第一排水阀44、关闭第二排水阀48并停止循环泵25的状态下,当打开贮水阀63时,积存于洗涤水槽3内的漂洗所使用过的水,利用重力(自由落下)向排水口42→水路43→第一排水阀44→水路45→流入口151→外壳150→第二流出口154→贮水用水路62→贮水阀63→水箱11流动。由此,能够在水箱11内将漂洗所使用过的已使用水作为再循环水而贮留。 
在水箱11的上方具有溢水口64,在溢水口64连接有水路65的一端,水路65的另一端与溢水用水路52的中途汇合。因此,当在水箱11内将要积存规定量以上的水时,该水向溢水口64→水路65→溢水用水路52→水路49→外部排水软管50→排水存水弯51流动而被排出。 
在该洗涤干燥机1中,积存于水箱11的已使用水作为再循环水在干燥工序中再利用。 
洗涤干燥机1具有干燥风路20,用于实现干燥功能。干燥风路20是用于使空气循环的如下的风路,即配置于洗涤水槽3(外槽4)的外侧,自外槽4的背面下方部吸出洗涤水槽3内的空气,并使该空气自外槽4的前方侧上方部向洗涤水槽3内流入,以此使空气循环。干燥风路20包含有连接 管道66、过滤器鼓风机单元70(包含鼓风机21及干燥用过滤器单元22)及连接管道67。在自过滤器鼓风机单元70向连接管道67连接的风路内,如在图1已中说明的那样,具有干燥加热器A124及干燥加热器B 125(未图示),用于加热循环的空气。干燥加热器例如可以使用半导体加热器。 
在干燥风路20内,自洗涤水槽3吸出的空气被除湿。而且,在干燥风路20内循环的空气所包含的线头等异物及附着于干燥风路20的内壁的异物被冲走。因此,积存于水箱11的再循环水以通过干燥风路20内的方式进行循环。 
在水箱11连接有干燥用泵23的吸入口。在干燥用泵23的输出口连接有风路水供给路径24的一端,风路水供给路径24的另一端与干燥风路20的第一位置连接。在干燥工序中,当驱动干燥用泵23时,经由风路水供给路径24自干燥风路20的第一位置向干燥风路20内供给水。供给的水如上所述,与在干燥风路20内自下方向上方循环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并冲走空气中的线头等异物,并且也冲走要附着于干燥风路20内的内壁的异物。而且,在干燥风路20内向下方流下的水,与线头等异物一并自外槽4的下方通过排水口42,向水路43→第一排水阀44→水路45→过滤器单元15流动。接着,在过滤器单元15,线头等异物被捕获而被除去,除去异物后的水自第二流出口154通过贮水用水路62及贮水阀63而回到水箱11内。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干燥风路20内流下的水不流入外槽4,例如自干燥风路20内的作为第二位置的例如下端排出,并回到水箱11内。 
在干燥工序中,为了在干燥风路20内进行热交换以及洗净附着于干燥风路20内壁的线头等异物,需要大量的水。根据该洗涤干燥机1,热交换及洗净异物所需要的水构成为使积存于水箱11的已使用水再循环,因此,能够极大幅度地实现节水。而且,由于构成使水箱11的水进行循环的结构,因此,可以减小水箱11的容量,从而能够实现即便设置水箱11也不会增大洗涤干燥机外形的结构。 
并且,在过滤器鼓风机单元70经由空气管71连接有臭氧发生器19。因此,在干燥工序中,当臭氧发生器19工作时,包含臭氧发生器19产生的臭氧的净化用空气被吸入过滤器鼓风机单元70内,从而能够使包含臭氧的净化用空气混入到向洗涤水槽3循环的空气中。其结果是,能够进行干燥的衣服的除臭、杀菌。 
<循环水路的结构> 
图5是洗涤干燥机1的后视图,是用于说明包含第一循环水路55、循环泵25、第二循环水路57、U形转弯部26、气液混合器27(文丘里管58)及第三循环水路59的循环水路结构的图,仅示出说明所需的要素。 
通过驱动循环泵25,由过滤器单元15(参照图4)过滤后的水通过第一循环水路55而被吸入并向第二循环水路57输出。第二循环水路57从下方向上方延伸并将水导至积存于外槽4内的水的正常水位(由单点划线72表示)的上方。该水利用U形转弯部26从朝向上方转向朝向下方,并流入气液混合器27。因此,在气液混合器27中,水自上向下流动。气液混合器27相比积存于外槽4内的水的正常水位72,也配置于上方。因此,利用循环泵25向第二循环水路57输出的水,在水位72的上部,流动方向反向,在水位72的上方,以自上向下落下的方式在气液混合器27流动,因此,在气液混合器27内强势流下。接着,通过第三循环水路59,自外槽4的背面下方向外槽内流入。 
这样,由于构成包含用于将水导向外槽4内的水位72上方的第二循环水路57、以及使导向上方的水反向的U形转弯部26的结构,因此,可以将气液混合器27配置于外槽4内的水的水位72的上方,并且,能够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气液混合器27。由此,由水位72产生的水压不会妨碍在气液混合器27内流动的水流动,在气液混合器27内流动的水除由循环泵25产生的压送力外,利用重力的作用自上向下强势流下。其结果是,如后所述,在气液混合器27,在流路内产生负压,能够有效地将包含臭氧的净化空气取入水中。 
并且,在气液混合器27流下的水经由第三循环水路59导至下方并自外槽4的背面下方向外槽4内循环。该循环的水为混入有包含臭氧的净化用空气的细小气泡的水,该水自外槽4的下方回到洗涤水槽3内,由此,水中包含的净化用空气的细小气泡在洗涤水槽3内自下向上移动,在洗涤水槽3内,能够有效地对衣服进行杀菌、除臭等净化。 
另外,第三循环水路59也可以构成为一直延伸至外槽4的下方,并使水自外槽4背面的中途向外槽4内循环。 
另外,附图标记61是空气管,通过空气管61向气液混合器27供给包含臭氧的净化用空气。 
<U形转弯部及气液混合器的结构> 
图6是表示U形转弯部26及气液混合器27的具体结构的立体图。U形转弯部26及气液混合器27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组合树脂管道并进行连结而构成。气液混合器27包含有文丘里管58、空气取入口74及缓冲室75。 
图7是表示气液混合器27的内部结构的纵剖面图。气液混合器27如上所述,包含文丘里管58。文丘里管58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具有流路直径变化的构成一连串的三种流路,即在上方具有流路直径大的上游路径78、在上游路径78的下方具有流路直径收缩而变小的节流部流路77、在节流部流路77的下方具有流路直径逐渐变大的下游路径79这三种流路。当水向上游路径78→节流部流路77→下游路径79流动时,在节流部流路77流动的水的速度(流速)变快。而且,在节流部流路77的内侧壁形成有空气引入用的小孔80。该小孔80与连结在文丘里管58外侧面的缓冲室75相连。自空气取入口74向缓冲室75供给空气。在缓冲室75的入口配置有例如橡胶制成的单向阀81。单向阀81不妨碍空气自空气取入口74向缓冲室75内流入,但起到阻止气体或液体自缓冲室75内向空气取入口74方向流出的作用。 
自U形转弯部26向下方流下的水向上游路径78强势流入,在节流部流路77,流速进一步变快。因此,产生能够经由空气引入孔80取入缓冲室75的空气的负压。利用负压,缓冲室75的包含臭氧的净化用空气通过空气引入孔80流入节流部流路77,成为细小的气泡而混入流动的水中。 
另外,当节流部流路77的水停止流动时,有可能导致水通过空气引入孔80向缓冲室75流入,进而自空气取入口74向臭氧发生器19(参照图4)方向倒流。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缓冲室75具有单向阀81。其结果是,臭氧发生器19不会因通过空气管61而倒流的水导致产生不良情况。另外,在干燥工序中,洗涤水槽3内的蒸气有可能侵入第三循环水路59、通过文丘里管58自空气引入孔80侵入缓冲室75进而自空气取入口74向臭氧发生器19倒流。但是,利用单向阀81也阻止干燥时的蒸气的倒流。 
节流部流路77的内径(直径)尺寸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φ=8mm,该内径φ如后所述,比过滤器单元15中的过滤器的过滤孔的直径大。其结果是,在节流部流路77,不用担心流动的水中包含的线头等异物堵塞。 
<过滤器单元的结构> 
接着,说明过滤器单元15的结构。 
如在图2中已说明的那样,过滤器单元15安装于洗涤干燥机1的前侧右下方部。如在图4中已说明的那样,过滤器单元15具有外壳150、流入口151、排水口152、第一流出口153及第二流出口154。 
图8是过滤器单元15的立体图,表示自斜前方看洗涤干燥机1时的过滤器单元15的立体图。 
参照图8,过滤器单元15具有外壳150、流入口用管道155、排水口用管道156、流出口用管道157、158、正面安装板159、及安装用支腿160。各部件由树脂(例如聚丙烯)形成,相对于外壳150一体形成的正面安装板159及安装用支腿部160、以及另外形成的排水口用管道156、流入口用管道155及流出口用管道157、158液体密封地连接而构成一体化结构。 
在正面安装板159及安装用支腿部160安装于洗涤干燥机1的框体2的状态下,外壳150具有自前方朝向后方向斜下方延伸的长形状。在外壳150的上表面150A形成有未图示的孔,以与该孔连通的方式附设有流入口用管道155。在流入口用管道155上端的开口端即流入口151,如在图4中已说明的那样,连接有水路45。在突出形成于流入口用管道155中途部的筒状突起161,连接有在图4中已说明的软管54。 
外壳150的左右侧面及底面构成不存在分界线且向下方鼓起成圆弧状的外壳侧底面150b。 
排水口用管道156沿外壳150的长度方向的交差方向、更具体地说沿长度方向的正交方向自外壳侧底面150b向侧方突出,其前端构成排水口152。排水口用管道156自外壳150的长度方向里侧(倾斜延伸的外壳150的下方侧)突出。 
流出口用管道157的长度方向的中途大致弯曲成直角,沿外壳150的长度方向看,流出口用管道157向外壳150安装的安装位置为流入口用管道155的安装位置与排水口用管道156的安装位置的中间位置。流出口用管道157以自外壳150的侧底面150b向侧方突出的方式安装,大致弯曲成90°的前端侧构成第二流出口154。而且,以自流出口用管道157分支的方式连接有流出口用管道158,该管道158的前端构成第一流出口153。在排水口152、第一流出口153及第二流出口154,如在图4中已说明的那样, 分别连接有第二排水阀48的吸入侧、第一循环水路55及贮水用水路62。 
在正面安装板159形成有过滤器插入口162。过滤器插入口162与外壳150的内部空间连通。过滤器本体83(参照图9)自过滤器插入口162插入外壳150内,通过对操作盖85进行转动操作,构成图8所示的状态,由此,过滤器单元15成为能正常发挥作用的状态。 
并且,在正面安装板159的形成有过滤器插入口162的位置的下方两侧设有向前方突出的肋113,在该肋113形成有用于转动自如地安装活动体的卡合孔114。 
图9是表示过滤器本体83的结构的立体图。过滤器本体83包含有作为过滤部件的筐部件84及操作盖85。筐部件84由树脂成形,上面敞开,在侧面及底面排列形成有多个过滤孔或过滤细缝。 
图10是表示自过滤器本体83拆下操作盖85后的筐部件84单体结构的立体图。 
参照图9、10,排列形成于筐部件84的过滤孔包含有孔(最大孔径)大小为规定尺寸以下的小过滤孔86、孔大小相对较大的大过滤孔87、以及在排列成梳状的棒体88之间被划分的细缝孔89。小过滤孔86排列形成于筐部件84的跟前侧左侧面及跟前侧底面的一部分,排列形成有小过滤孔86的面构成再利用水过滤面90。另一方面,排列形成有大过滤孔87的筐部件84的后方左侧面、后面、底面的一部分及右侧面的一部分、以及设有多个棒体88且划分有细缝孔89的面,构成排出水过滤面91。而且,在再利用水过滤面90与排出水过滤面91之间的分界,以自筐部件84外表面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分隔用肋92、93。 
并且,筐部件84的前面由密封壁94堵住,环状凸缘95自密封壁94的周围伸出(参照图10)。 
相对于图10所示的凸缘95,如图9所示,操作盖85旋转自如地嵌入。因此,能够使操作盖85与筐部件84彼此相对旋转。在操作盖85的里侧周面具有由橡胶等构成的密封圈96。过滤器本体83的筐部件84自图8所示的过滤器插入口162向外壳150内插入,在插入后,通过转动操作盖85,过滤器插入口162与操作盖85之间由密封圈96液体密封地被密封,从而完成过滤器本体83向外壳150的安装。另外,在外壳150内,以筐部件84的方向成为预先确定的方向的方式,将外壳150的内侧壁形状构成为特定 形状。 
图11是过滤器单元15的俯视图,图12是沿着图11的A-A的过滤器单元15的纵剖面图。另外,图13是沿着图11的B-B的过滤器单元15的横剖面图,图14是沿着图11的C-C的过滤器单元15的横剖面图。 
如图12所示,在筐部件84具有向底面下方突出且沿前后方向(外壳15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肋93。在将筐部件84设置于外壳150内时,该肋93形成为与外壳150的内底面150c之间的间隙成为d(mm)(d为小过滤孔的大小(最大孔径)以下)的形状。而且,肋93的一部分931与外壳150的内底面150c接触而起到对外壳150内的筐部件84进行定位的作用。在图12中,在自存在于跟前侧的排出水过滤面91所包含的大过滤孔87及细缝孔89(参照图10)向筐部件84外侧流出、通过筐部件84的下面与外壳150的内底面150c之间并向流出口用管道157的入口157a流动的水中包含有较大异物的情况下,肋93起到阻止该异物向流出口用管道157的入口157a流入的作用。 
接着,参照图13,在将过滤器本体83向外壳150内设置的状态下,突出设置于筐部件84外表面侧的肋92,将外壳内侧面及内底面150c与筐部件84之间的间隙限定为规定尺寸d(mm(d为小过滤孔的大小(最大孔径)以下)。因此,在通过筐部件84的例如形成于里侧侧面的大过滤孔87并向筐部件84外流出的水,通过筐部件84与外壳150的内侧面或内底面150c之间的间隙并向跟前侧流动,且要向流出用管道157流入的情况下,在该流动的水中包含有相对较大的异物时,起到阻止该异物向流出用管道157侵入的作用。 
这样,以包围形成有小过滤孔86的再利用水过滤面90周围的方式形成有肋92及93,该肋92及93与外壳150的内面相对,从而构成为在再利用水过滤面90的周围不生成比小过滤孔86的大小大的间隙。由此,流入筐部件84内的水构成为,通过形成有小过滤孔86的再利用水过滤面90而被过滤,通过再利用水过滤面90的水及通过肋92、93与外壳150的内面之间的间隙的水,向流出口用管道150流入。因此,在向流出口用管道157流入的水中不包含比小过滤孔86大的异物。 
而且,通过将小过滤孔86的大小(最大孔径)设定为比气液混合器27的文丘里管58的节流部流路77的内径φ小,在文丘里管58流动的水中不 存在比节流部流路77的内径φ大的异物,在流路直径收缩的节流部流路77,不存在异物堵塞而导致在文丘里管58流动的水的流速降低或停止的情况。 
如图14所示,自排水口用管道156流出的水由形成于筐部件84的大过滤孔87及细缝孔89过滤,因此,不存在较大异物不能通过排水口用管道156流出而堵塞排水孔的情况。 
由图8~图14可知,过滤器单元15的外壳150构成自前方朝向后方并向斜下方延伸的长形状,在该外壳150内收纳有过滤器本体83的筐部件84。而且,流出口用管道157与排水口用管道156相比安装于前方侧,即安装于外壳150的相对上侧。与此相应地,如图9、图10所示,再利用水过滤面90位于前方侧(上方侧),排出口过滤面91位于后方侧(下方侧)。因此,在向筐部件84内流入的水中包含有异物的情况下,较大异物朝向后方侧(下侧)落到水中,异物较少的水通过再利用水过滤面90而被过滤。即,构成过滤器单元15中的洗涤水和漂洗水的过滤效率高的结构。 
<控制电路的结构> 
图15是用于说明洗涤干燥机1的电气控制电路的结构的框图。图15的框图仅示出洗涤干燥机1执行清洗工序及漂洗工序时所需的要素。 
控制部120是洗涤干燥机1的控制中枢,由微型计算机等构成,例如包含于电气安装部件12(参照图1)。 
水位传感器47(参照图4)的检测水位被输入至控制部120。 
在控制部120,连接有给水阀17、第一排水阀44、第二排水阀48、贮水阀63、DD马达6、循环泵25、臭氧发生器19及洗澡水泵34。利用控制部120,控制这些被连接的各部件的工作或驱动。 
<清洗工序及漂洗工序的控制动作> 
图16是用于说明洗涤干燥机1的清洗工序及漂洗工序中的运转控制内容的流程图。参照图16的流程图,对洗涤干燥机1的清洗工序及漂洗工序的控制动作进行说明。 
在该洗涤干燥机1中,洗涤工序被分成清洗工序、漂洗1工序、以及漂洗2工序。其控制动作是使用自来水进行清洗及漂洗时的内容。 
在清洗工序中,当开始控制动作时,首先,进行给水(步骤S1)。开始给水是通过打开给水阀17的第一出口28(参照图4)而开始进行给水。通过开始进行给水,自第一出口28进入注水口单元18内的水,经由引水水 路33、洗澡水泵34、水路37,溶解被收纳于洗涤剂容器29的洗涤剂并通过给水路径30向洗涤水槽3内流入。 
洗涤水槽3(外槽4)的水位由水位传感器47来监控,并将该水位向控制部120输送。而且,在开始给水时,控制部120使第一排水阀44处于打开状态、使第二排水阀48及贮水阀63处于关闭状态。因此,向洗涤水槽3供给的水也流入排水口152、过滤器单元15、第一循环水路55、贮水用水路62、水路45,但该水被第二排水阀48、循环泵25、贮水阀63堵住,这些水路被水充满后,水积存于洗涤水槽3内。 
另外,在开始给水时,控制部120也可以关闭第一排水阀44。此时,供给至洗涤水槽3的水自排水口42流出至水路43内,但被第一排水阀44挡住,水积存于洗涤水槽3内。 
在开始给水后,控制部120判断水位传感器47的检测水位是否达到预先设定的水位(步骤S2),当达到设定水位时,关闭给水阀17,停止给水(步骤S3)。 
接着,驱动DD马达6,使滚筒5以向右旋转及左旋转的方式交替地反转,并驱动循环用泵25(步骤S4)。由此,洗涤水槽3内的水向洗涤水槽3→排水口42→水路43→第一排水阀44→水路45→过滤器单元15→第一循环水路55→循环泵25→第二循环水路57→U形转弯部26→文丘里管58→第三循环水路59→洗涤水槽3循环。通过该循环,自洗涤剂容器29与水一起向洗涤水槽3内流入的洗涤剂,在短时间内顺畅地溶于水中。而且,溶解了洗涤剂的洗涤剂水通过循环而被搅动,因此,可以在短时间内使溶解了洗涤剂的洗涤剂水的浓度均匀。 
当使清洗所使用的水循环时,如上所述,可以将洗涤剂迅速溶于水中,并且,可以使洗涤剂水的洗涤剂浓度均匀,除此之外,由于循环的水通过过滤器单元15,因此,水中的杂物利用过滤器单元15被捕获。因此,通过循环,洗涤剂水中的杂物被除去,可谋求洗涤剂水的净化。 
接着,作为清洗时间,判断是否经过预先设定的时间、例如15分钟(步骤S5),作为清洗时间,经过设定时间例如15分钟时,停止DD马达6的驱动,而且也停止循环泵25的驱动(步骤S6)。接着,打开第二排水阀48,洗涤水槽3内的洗涤剂水向排水存水弯51排出。排水结束后,驱动DD马达6,滚筒5向一方向高速旋转,进行收纳于滚筒5内的衣服的脱水。该脱 水称为中间脱水,例如在1分钟左右的短时间内进行(步骤S7)。 
清洗工序中的特征在于,积存于洗涤水槽3的洗涤剂水利用循环泵25进行循环,但臭氧发生器19未工作。即,在清洗工序中,限于如下情况,即在洗涤水槽3积存的洗涤剂水进行循环,而包含臭氧的净化用空气未混入循环的洗涤剂水中。 
当结束清洗工序时,进入漂洗1工序。在漂洗1工序中,关闭第二排水阀48,打开给水阀17的第一出口28,开始给水(步骤S8)。自给水阀17的第一出口供给的水,通过注水口单元18的洗涤剂容器29及给水路径30向洗涤水槽3流入。此时,由于收纳于洗涤剂容器29的洗涤剂在清洗工序的给水时一起向洗涤水槽3流入而未残留洗涤剂,因此,仅自来水被供给至洗涤水槽3。接着,基于水位传感器47的检测水位,判断积存于洗涤水槽3内的水的水位是否达到预先确定的设定水位(步骤S9),当达到设定水位时,关闭给水阀17,停止给水(步骤S10)。 
接下来,驱动DD马达6,滚筒5以向右旋转及左旋转的方式交替地反转。而且,驱动循环泵25,洗涤水槽3内的水(漂洗水)通过循环水路(42、43、44、45、15、55、25、57、26、58、59)进行循环。由于在进行该循环时,循环的水在过滤器单元15也被过滤,因此,当循环的水中包含有线头及其他杂物时,杂物在过滤器单元15被捕获,通过循环,杂物从水中被除去,从而进行水的净化。 
在漂洗1工序中,除驱动循环泵25之外,使臭氧发生器19工作(步骤S12)。在臭氧发生器19工作时,生成臭氧。由臭氧发生器19生成的臭氧,通过空气管61自空气流入口60利用负压混入到在文丘里管58内通过的循环水中。因此,向洗涤水槽3循环的水中包含有含有作为净化用空气的臭氧的空气。其结果是,利用臭氧的强氧化能力、杀菌力,残留于漂洗水中的残留洗涤剂成分被氧化而被除去。 
漂洗1工序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为较短的时间例如3分钟。判断是否经过了漂洗1的时间即3分钟(步骤S13),当经过了3分钟时,停止DD马达6及循环泵25的驱动,并且停止臭氧发生器19的工作(步骤S14)。 
接着,打开第二排水阀48,洗涤水槽3内的漂洗水向排水存水弯51排出,在排水结束后,驱动DD马达6,滚筒5向一方向高速旋转,进行滚筒5内的衣服的中间脱水(步骤S15)。中间脱水的时间设定为较短的时间例 如1分钟左右。 
接着,自漂洗1工序进入漂洗2工序。 
在漂洗2工序中,关闭第二排水阀48,打开给水阀17的第一出口,开始自来水的给水(步骤S16)。接着,基于水位传感器47的检测水位,判断洗涤水槽3内的水位是否达到预先确定的设定水位(步骤S17),当达到设定水位时,关闭给水阀17,停止给水(步骤S18)。 
接下来,驱动DD马达6,滚筒5以向右旋转及左旋转的方式交替地反转驱动,驱动循环泵25,使积存于洗涤水槽3的漂洗水进行循环(步骤S19)。而且,使臭氧发生器19工作(步骤S20)。 
利用臭氧发生器19的工作,在气液混合器27中,包含臭氧的空气混入循环的水中。因此,洗涤水槽3内的漂洗水成为包含具有强氧化作用及除菌作用的臭氧的水,可以除去附着于衣服的杂菌、进行异味成分的分解、对利用洗涤剂不能洗掉的衣服的油脂类污物进行分解。 
漂洗2工序例如设定为12分钟。即,在与漂洗1工序相比相对长的时间即12分钟内进行漂洗2工序。在此期间,利用混入到漂洗水中的作为净化用空气的臭氧,对附着于洗涤物的杂菌进行除菌、进行异味成分的分解、对附着于洗涤物的利用洗涤剂不能洗掉的油脂类污物进行分解,从而进行良好的漂洗。 
在经过12分钟时(步骤S21),停止臭氧发生器19的工作(步骤S22)。 
接着,在进行以投入柔软剂为主旨的设定时,进行柔软剂投入处理(步骤S23)。柔软剂通过如下操作进行投入,即打开给水阀17的第二出口31(参照图4),自来水经由在注水口单元18的洗涤剂容器29内被划分的柔软剂收纳室,自给水路径30向洗涤水槽3流入。在水通过柔软剂收纳室时,柔软剂与水一起流动,并向洗涤水槽3内流入。通过控制预先确定的水量的供给、例如根据时间来控制打开给水阀17的时间,结束柔软剂投入处理。在之后的2分钟期间,继续进行滚筒5的反转驱动及洗涤水槽3内的水的循环(步骤S24),当经过了2分钟时,停止DD马达6,并且也停止循环泵25的驱动(步骤S25)。 
由此,结束漂洗2工序,打开第二排水阀48,向排水存水弯51排出洗涤水槽3内的漂洗水(步骤S26)。而且,在排水后,驱动DD马达6,使滚筒5向一方向高速旋转,进行最终脱水(步骤S26)。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漂洗1工序的时间及漂洗2工序的时间仅是一例,也可以设定为该实施例之外的时间。其中,使漂洗2工序的时间比漂洗1工序的时间长是本发明的一个特征,通过使漂洗2工序的时间长,可以使用净化用空气(臭氧)实现良好的漂洗。 
而且,臭氧的供给仅在臭氧有效地被加以利用的状况下进行,从而可以实现高效的漂洗处理。 
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记载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6)

1.一种洗衣机,具有洗涤水槽,在该洗涤水槽内积存溶解有洗涤剂的洗涤剂水并进行清洗工序,之后进行漂洗工序,该洗衣机的特征在于,包含:
具有空气流入口的文丘里管,
净化用空气生成器,其经由空气管与所述空气流入口连接,且用于生成净化用空气;
净化用空气生成器控制机构,其在所述清洗工序中使所述净化用空气生成器不工作,仅在所述漂洗工序中使所述净化用空气生成器工作,用于将净化用空气混入到漂洗水中。
2.一种洗衣机,具有洗涤水槽,在该洗涤水槽内积存溶解有洗涤剂的洗涤剂水并进行清洗工序,之后进行漂洗工序,该洗衣机的特征在于,包含:
净化用空气生成器,其用于生成净化用空气;
净化用空气生成器控制机构,其在所述清洗工序中使所述净化用空气生成器不工作,仅在所述漂洗工序中使所述净化用空气生成器工作,用于将净化用空气混入到漂洗水中;
循环水路,其两端与所述洗涤水槽连结;
循环泵,其设置于所述循环水路,自循环水路的一端汲出洗涤水槽内的水,使汲出的水自循环水路的另一端排出以使其回到洗涤水槽内;
气液混合器,其设置于所述循环水路,用于将所述净化用空气生成器生成的净化用空气混入到在循环水路流动的水中;
漂洗工序控制机构,其在漂洗工序中驱动所述循环泵并使所述净化用空气生成器工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洗衣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清洗工序控制机构,在所述清洗工序中,所述清洗工序控制机构使所述净化用空气生成器不工作,并驱动所述循环泵。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洗衣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循环水路设置有用于对汲出的水进行过滤以捕获杂物的过滤器。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洗衣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漂洗工序中包含有多个漂洗工序,
相比先行进行的漂洗工序中的所述净化用空气生成器的工作时间,后续进行的漂洗工序中的所述净化用空气生成器的工作时间更长。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洗衣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漂洗工序中包含有多个漂洗工序,
该洗衣机具有完成处理控制机构,在最后进行的最终漂洗工序中,所述完成处理控制机构使所述净化用空气生成器的工作停止并将柔软剂投入洗涤水槽。
CN2008801228198A 2007-12-25 2008-10-08 洗衣机 Active CN1019104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32659/07 2007-12-25
JP2007332659A JP5242153B2 (ja) 2007-12-25 2007-12-25 洗濯機
PCT/JP2008/068298 WO2009081641A1 (ja) 2007-12-25 2008-10-08 洗濯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10495A CN101910495A (zh) 2010-12-08
CN101910495B true CN101910495B (zh) 2012-05-23

Family

ID=408009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228198A Active CN101910495B (zh) 2007-12-25 2008-10-08 洗衣机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844324B2 (zh)
EP (1) EP2239360A4 (zh)
JP (1) JP5242153B2 (zh)
KR (1) KR20100083852A (zh)
CN (1) CN101910495B (zh)
TW (1) TW200932990A (zh)
WO (1) WO200908164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41936B2 (en) * 2007-05-24 2011-05-17 Ingenious Designs Llc Garment drying apparatus
JP5193588B2 (ja) 2007-12-26 2013-05-08 ハイアール グループ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洗濯機
CN102425064A (zh) * 2011-10-19 2012-04-25 合肥荣事达三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洗衣机臭氧水洗涤及漂洗系统
CA3085086C (en) 2011-12-06 2023-08-08 Delta Faucet Company Ozone distribution in a faucet
JP6037500B2 (ja) * 2012-07-31 2016-12-07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洗濯乾燥機
JP6150195B2 (ja) * 2013-02-13 2017-06-21 アクア株式会社 電気機器およびフィルタ
JP6104683B2 (ja) * 2013-04-11 2017-03-29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洗濯機
JP6113621B2 (ja) * 2013-10-04 2017-04-12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洗濯機
US20150211166A1 (en) * 2014-01-28 2015-07-30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Washing Machine Appliances and Methods for Washing Articles Therein
CN106400378B (zh) * 2015-07-29 2019-01-22 东芝生活电器株式会社 洗衣烘干机
US11458214B2 (en) 2015-12-21 2022-10-04 Delta Faucet Company Fluid delivery system including a disinfectant device
CN108004727B (zh) * 2017-11-28 2021-10-22 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 一种洗衣机的进水装置及洗衣机
CN108004728A (zh) * 2017-11-28 2018-05-08 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 一种洗衣机的水盒及洗衣机
JP7197858B2 (ja) * 2018-10-30 2022-12-28 青島海爾洗衣机有限公司 ドラム式洗濯機
JP7478920B2 (ja) * 2019-12-11 2024-05-0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洗濯機、および洗濯機の制御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00003802A (ko) * 1998-06-29 2000-01-25 전주범 공기 방울 오존 세탁기에서의 세탁 방법
CN1048772C (zh) * 1991-02-28 2000-01-26 夏普公司 洗衣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95291A (en) * 1970-09-25 1972-10-03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Suds saving system for automatic washer
DE3232057A1 (de) * 1982-08-28 1984-03-01 Rudolf 3501 Schauenburg Gesslauer Reinigungsmaschine fuer waesche, geschirr od. dgl.
JPS62114596A (ja) 1985-11-14 1987-05-2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気洗濯機
JPH04244198A (ja) * 1991-01-30 1992-09-01 Ozonshiya:Kk 洗浄方法及びオゾン水洗濯機
US5142887A (en) * 1991-04-24 1992-09-01 Priem Richard J Resonant wave-jet agitator washing machine
KR960014704B1 (ko) 1993-07-19 1996-10-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오존 살균 세탁기
US5776351A (en) * 1994-04-20 1998-07-07 Mcginness; Michael P. Method for regeneration and closed loop recycling of contaminated cleaning solution
US6006387A (en) * 1995-11-30 1999-12-28 Cyclo3Pss Textile Systems, Inc. Cold water ozone disinfection
US5763382A (en) * 1996-01-03 1998-06-09 Cyclo3Pss Textile Systems, Inc. Cold water wash formula
CN2292825Y (zh) 1997-04-11 1998-09-30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无污染型洗衣机
US5806120A (en) * 1997-05-30 1998-09-15 Envirocleanse Systems, Inc. Ozonated laundry system
JPH11276794A (ja) * 1998-03-27 1999-10-12 Sharp Corp 洗濯機
KR100326658B1 (ko) 1999-07-21 2002-03-02 전주범 공기 방울 오존 세탁기의 오존 세탁 방법
JP2001087590A (ja) * 1999-09-22 2001-04-03 Toshiba Corp 洗濯機
JP2001187294A (ja) 1999-12-28 2001-07-10 Toshiba Corp 洗濯機
US6662600B1 (en) * 2002-08-07 2003-12-16 Tennant Company Foamed cleaning liquid dispensing system
US7168273B2 (en) * 2002-11-07 2007-01-30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Selective dispensing apparatus
JP4010887B2 (ja) * 2002-06-26 2007-11-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洗濯機
US7141124B2 (en) * 2003-05-08 2006-11-28 J. Michael Rusciolelli Processes and compositions for use in garment restoration
AU2004202639B2 (en) * 2003-06-20 2011-01-27 Lg Electronics Inc. Washing method in washing machine including semi-drying cycle and control apparatus therefor
KR200355298Y1 (ko) * 2004-02-09 2004-07-06 호명호 세탁기
KR101022217B1 (ko) * 2004-05-27 2011-03-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탈취수단을 구비한 세탁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GB2414743B (en) * 2004-06-04 2009-07-22 Jla Ltd A washing machine and method of washing
US20070143934A1 (en) * 2005-12-22 2007-06-28 Potyrailo Radislav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detergent concentration
JP4667247B2 (ja) 2006-01-06 2011-04-0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洗濯機
JP2007181597A (ja) 2006-01-10 2007-07-19 Sanyo Electric Co Ltd 洗濯機および洗濯機のすすぎ方法
JP4767021B2 (ja) 2006-01-10 2011-09-0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洗濯機
JP2007181603A (ja) * 2006-01-10 2007-07-19 Sanyo Electric Co Ltd 洗濯機およびオゾン発生装置
JP5193588B2 (ja) 2007-12-26 2013-05-08 ハイアール グループ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洗濯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772C (zh) * 1991-02-28 2000-01-26 夏普公司 洗衣机
KR20000003802A (ko) * 1998-06-29 2000-01-25 전주범 공기 방울 오존 세탁기에서의 세탁 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00083852A (ko) 2010-07-22
JP5242153B2 (ja) 2013-07-24
TW200932990A (en) 2009-08-01
JP2009153594A (ja) 2009-07-16
EP2239360A1 (en) 2010-10-13
EP2239360A4 (en) 2014-12-17
US8844324B2 (en) 2014-09-30
WO2009081641A1 (ja) 2009-07-02
CN101910495A (zh) 2010-12-08
US20100294003A1 (en) 2010-1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10495B (zh) 洗衣机
CN101910496A (zh) 洗衣机
CN101874134B (zh) 洗涤干燥机
CN101874132B (zh) 洗涤干燥机
JP5001827B2 (ja) 洗濯乾燥機および消臭装置
JP2578564B2 (ja) 洗濯機
JP5908235B2 (ja) 洗濯機及び洗濯水槽への銀イオン水供給方法
CN100572643C (zh) 洗衣机
JP2008161519A (ja) 電気洗濯機
JP3402854B2 (ja) 連続式水洗機
JP2019115379A (ja) ドラム式洗濯機
JP5676376B2 (ja) 洗濯機
JP2001113080A (ja) 水洗機の給水方法
JP4610463B2 (ja) 洗濯機
CN211570176U (zh) 一种软化水设备
JP3715262B2 (ja) 熱水洗濯機
KR100793764B1 (ko) 세탁기용 이물질 채집장치
JP2004000536A (ja) 洗濯方法
JP2002172295A (ja) 洗濯機
JP2002066191A (ja) 洗濯機
JP2018201850A (ja) 洗濯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AIER GROUP COMPANY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ANYO ELECTRIC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20920

Owner name: QINGDAO HAIER WASHING MACHINE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20920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TO: 266101 QINGDAO, SHANDONG PROVINC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920

Address after: 266101 Haier Road (Haier Industrial Park), Qingdao hi tech Industrial Park,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aier group corporation

Patentee after: Qingdao Haier Washing Machine Co., 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Sanyo Electric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