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08346B - 多层光盘及其记录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多层光盘及其记录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08346B
CN101908346B CN2009101715848A CN200910171584A CN101908346B CN 101908346 B CN101908346 B CN 101908346B CN 2009101715848 A CN2009101715848 A CN 2009101715848A CN 200910171584 A CN200910171584 A CN 200910171584A CN 101908346 B CN101908346 B CN 1019083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
recording layer
recording
layer
te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7158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08346A (zh
Inventor
宫本治一
渡边康一
永井裕
西村孝一郎
安川贵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nklijke Philips NV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083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083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083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0834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7Arrangement of the information on the record carrier, e.g. form of tracks, actual track shape, e.g. wobbled, or cross-section, e.g. v-shaped; Sequential information structures, e.g. sectoring or header formats within a track
    • G11B7/00736Auxiliary data, e.g. lead-in, lead-out, Power Calibration Area [PCA], Burst Cutting Area [BCA], control informa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12Heads, e.g. forming of the optical beam spot or modulation of the optical beam
    • G11B7/125Optical beam sources therefor, e.g. laser control circuitry specially adapted for optical storage devices; Modulators, e.g.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ize or intensity of optical spots or optical traces
    • G11B7/126Circuits, 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laser control or stabilisation
    • G11B7/1267Power calibra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24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r by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 G11B7/2403Layers; Shape, structure o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reof
    • G11B7/24035Recording layers
    • G11B7/24038Multiple laminated recording lay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2007/000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 G11B2007/0009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 G11B2007/0013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r type of the carrier for carriers having data stored in three dimensions, e.g. volume storage for carriers having multiple discrete lay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 Optical Hea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层光盘及其记录方法。在具有3层以上记录层的多层光盘中,不削减用户数据区域地确保足够的测试区域,并且恰当地控制各层的激光照射功率来进行记录。使用至少具有第1记录层、和比第1记录层距离光入射面近的第2记录层,在第1记录层中具有由多个小区域构成的第1测试区域,在第2记录层中具有由多个小区域构成的第2测试区域的光盘,预先决定与多个层间的半径位置的相对精度以及光点直径相对应的预定的半径距离L,在第2测试区域中的任意的小区域已进行了测试记录的情况下,把与第2测试区域中的已记录测试区域的半径距离在所述预定的半径距离L的范围内的第1测试区域中的小区域,作为不进行测试记录的小区域。

Description

多层光盘及其记录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多个记录层的光盘以及具有多个记录层的光盘的记录方法。
背景技术
图2示意性地表示了现有的多层光盘的截面构造和选择性地对各记录层的信息进行记录再生的原理。在该现有例中,记录介质共有5个记录层(第1记录层411、第2记录层412、第3记录层413、第4记录层414、第5记录层415)。使用该5层介质,例如为了访问第2记录层412上的记录信息,控制物镜30的位置,并使光点32的位置定位于第2记录层412上。此时,通过物镜聚焦过程中的会聚光31透过半透明的第1记录层411,但在该第1记录层上,会聚光31的光束直径与第2记录层412上的光点32的直径相比足够大,因此无法分解半透明的第1记录层411上的记录信息来进行再生。在半透明的第1记录层411上光束直径较大,因此单位面积的光强度相对减小,不用担心在记录时破坏第1记录层411的信息。于是,不受第1记录层的影响地实现了比第1记录层更靠里的第2记录层的信息记录再生。
同样地,在对第5记录层415上的信息进行记录再生时,控制物镜30的位置并将光点32的位置定位于第5记录层415上。在此,在设层间间隔为d、设物镜的数值孔径为NA、设光的波长为λ、设层间透明层的折射率为n时,与记录再生目标层相邻的层的光束直径成为2×d×(NA/n)/(1-(NA/n)2)1/2。例如在d为8μm、NA为0.85的情况下,光束直径成为约10μm,与波长λ为400nm时的目标层中的光点32的直径λ/NA=470nm相比,直径为20倍以上,面积为400倍以上。在特开平5-101398号公报(专利文献1)详细记载了像这样不受其它层的影响地在具有多个记录层的光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再生的条件。
在这样的多层光盘中,当从光入射侧看在距离光入射一侧远的里层(farther layer)上记录信息时,在经过距离光入射一侧近的近层(nearer layer)上的未记录区域在里层上进行记录的情况下、以及在经过近层上的已记录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下,由于近层的有效的透过率的差异,因此存在到达里层的激光功率不同的问题。使用图5示意性地表示该问题。图5(a)表示将光点聚焦在第n记录层(第n层)上的情形,图5(b)表示将光点聚焦在第n层上时,透过比第n层更近的记录层(第m层)的光束的情形。图中的纵线表示在第n层上形成的记录轨道。区域431表示未记录任何信息的区域(未记录区域),区域432表示记录了某种信息的区域(已记录区域)。在蓝光光盘(Blu-rayDisc)的情况下,轨道间距为0.32μm,根据距第n层的距离,入射到第m层的光扩大到包含大约100条左右的轨道的范围而透过第m层。在记录区域和未记录区域中透过率不同,因此即使在相同光束透过的情况下,在记录区域和未记录区域中透过光量也不同。即第m层的有效透过率根据第m层中存在的记录区域和未记录区域的面积的比而变化。
针对该问题,在特开2003-109217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通过以近层的未记录部分和已记录部分的透过率的差在一定值以下的方式构成记录介质,可以与近层的记录状态无关地,以恒定的记录功率对里层进行记录。
如特开2003-109217号公报记载的那样,在进行近层(第m层)的光学设计时,希望在未记录区域和已记录区域中透过率不变化。但是,由于以介质的制造偏差、设计误差为首的各种因素,通常在未记录区域431和已记录区域432间产生了百分之几到10%左右的透过率差。另外,例如即便可以使近层的透过率相同,由于反射率不同,因此由于来自近层的反射光的影响,里层的再生信号品质变化。
因此,在实际的介质中,在未记录区域431和已记录区域432间存在少量的透过率差,如图5所示,在经过近的第m层的未记录区域431在里侧的第n层上进行记录的情况与经过近的第m层的已记录区域432在里侧的第n层上进行记录的情况相比,由于第m层的有效的透过率的差异,到达第n层的激光功率不同。更确切地说,光点321在里侧的第n层上聚焦时的、近的第m层的有效的透过率并不是根据近的第m层是未记录还是已记录二值地进行变化,而是根据近的第m层上的光束322占据的未记录部分和已记录部分的面积的比,连续地变化。
下面表示该现象对记录学习造成的影响的一例。图3分为近侧的L1层为未记录的情况、和L1层为已记录的情况,来表示在2层可写型光盘中,在里侧的L0层上进行记录·再生时的记录功率和抖动的关系。作为评价再生信号时的信号处理方式,应用在蓝光光盘中标准化地使用的设限均衡器,作为信号抖动值的大小来表示信号。在该测定中,当近侧的L1层的全部区域未记录时,最佳记录功率即抖动达到最小的记录功率为7.1mW,此时的抖动为6.7%。另一方面,在近侧的L1层的全部区域已记录时,最佳记录功率为7.5mW。即,L1层为已记录时的最佳记录功率,与L1层为未记录时相比,向高功率一侧偏移了约7%。假如在L1层为已记录时使用L1层为未记录时的最佳记录功率7.1mW来进行记录,则抖动达到7.0%,与使用最佳记录功率的情况相比增加了0.3%。
该结果例如意味着以下内容。在进行针对L0层的记录学习时,假定激光在L1层上经过的部分为未记录,使用在该状态下决定的最佳记录功率,在整个L0层上进行记录。于是,在激光在L1层上经过的部分为未记录的情况下,可以没有问题地记录,但在此处为已记录的情况下,在L0层上记录的数据的再生信号的抖动增加。即,有效的记录功率裕度缩小了。因此,在专利文献2的方法中,由于记录功率裕度减小,因此难以使用恒定的记录功率在全部里层上高可靠性地进行记录。
专利文献3(特开2005-038584号公报)和专利文献4(特开2004-327038号公报)是用于避免该问题的现有例子,在专利文献3和专利文献4中,多层的用于记录学习的区域互相不重合,始终在近侧的层为未记录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另外,在专利文献5(特开2008-192258号公报)中,通过在其它层为记录状态和未记录状态的两种情况下学习记录功率并取其平均值的方式,避免了记录功率学习的误差问题。
但是,在前面所述的用于多个记录层的功率学习的测试区域的半径位置相互不同地进行设定的专利文献3以及专利文献4记载的方式中,在应用于具有3层以上的多层记录层的多层光盘时,存在以下问题。在多层光盘中,由于制造上的重合误差,不同层的轨道互相偏心。另外,由于制造时的基板(substrate)、压模(stamper)的热收缩/扩大,半径自身也有某种程度的误差。在该N层的介质中,当在N处不同的半径位置上配置测试区域时,考虑该偏心量d、由于热变形等导致的半径误差量Δ、以及其它层中的点大小扩大量A,作为余量必须确保(2d+2Δ+A)×(N-1)的区域。d、Δ、A例如在为蓝光光盘时的典型值分别为37.5μm、50μm、25μm左右,因此,例如在4层光盘的情况下需要确保(2×37.5+2×50+25)×(4-1)=600μm的半径区域,而且在针对每个层各自确保了250μm的测试区域的情况下,为进行OPC需要确保600μm+4×250μm=1.6mm的半径区域,存在用户数据区域减少了这个量的问题。
在近层为已记录和未记录的两种情况下进行学习的专利文献5的方式中,在应用于具有3层以上的多个记录层的光盘时,记录·未记录的组合根据层数指数性增加,存在学习花费时间的问题,同时存在为了确保已记录、未记录两者的区域,减少实际的用户数据容量的问题。
【专利文献1】特开平5-101398号公报(美国专利5414451号)
【专利文献2】特开2003-109217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5-038584号公报(美国公开专利2004/0264339号)
【专利文献4】特开2004-327038号公报
【专利文献5】特开2008-1922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具有3层以上的记录层的多层光盘中,不削减用户数据区域地确保足够的测试区域的记录方法。
为了达成本发明的目的,使用了以下手段。
(1)一种使用具有3层以上的可擦写型或可写型信息记录层,在该多个信息记录层中至少具有第1记录层、和比第1记录层距离光入射面近的第2记录层,在第1记录层中具有由多个小区域(区段)构成的第1测试区域,在第2记录层具有由多个小区域(区段)构成的第2测试区域的光盘,来进行测试记录的方法,该方法预先决定预定的半径距离L,在所述第2测试区域中的任意的小区域(区段)已进行了测试记录的情况下,把与第2测试区域中的已记录测试区域的半径距离在所述预定的半径距离L的范围内的第1测试区域中的小区域(区段),作为不进行测试记录的小区域(区段)。
当在第2层中进行了测试记录后,在距离层间距d的远离光入射面的第1层中进行记录时,从记录区域开始位于一定的半径区域L的范围内的第1记录层上的区域,受到第2记录层中有无记录的影响,但通过本手段可以避免该影响。某层有无记录可能影响别的层的记录特性的半径范围L,通过光盘制造误差导致的半径位置的相对误差、光点的大小而决定。因此,通过不使用该半径范围内的第1记录层上的测试记录块进行功率学习等测试记录,可以不受到距离光入射面近的第2记录层的测试区域的记录的影响地,在第1记录层上的测试区域中进行测试记录。
(2)通过比较小区域的地址来进行所述是否为预定的半径位置范围的判定。
通过用驱动器进行访问来检查信号电平,可以简单地知道测试区域的任意地址是已记录还是未记录,因此能够记录的区域的光盘半径范围的判断变得容易。
(3)将所述预定的半径位置范围L决定为与多个层的半径位置的相对误差、偏心量以及光束直径之和相当的距离。
由此,可以切实地避免其它层有无记录的影响。
(4)将所述小区域大致二分为所述第1记录区域以及第2记录区域。
由此,将所述记录区域的分类抑制到最小限度,因此简化了驱动器中的处理。
(5)假定所述小区域的大小与记录单位块大小相等。
由此,可以最不浪费地使用测试区域。
(6)在所述不进行测试记录的小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中,记录用于表示是不可使用区域的哑信息。
由此,不需要进行不可使用区域的判断。
(7)把用于判定第1测试区域中的各个小区域能否使用的信息记录在特定区域中。
由此,不可使用区域的判断变得容易。
(8)一种光盘,其具有3层以上的可擦写型或可写型信息记录层,该多个信息记录层中至少具有第1记录层、和比第1记录层距离光入射面近的第2记录层,在第1记录层中具有由多个小区域构成的第1测试区域,在第2记录层具有由多个小区域构成的第2测试区域,具有记录用于判定第1测试区域的各个小区域是否可以使用的信息的特定区域。
由此,可以不损失具有多个记录层的光盘的实际的记录容量地确保足够的测试区域。
(9)一种方法,使用具有3层以上的可擦写型或可写型信息记录层,在该多个信息记录层中至少具有第1记录层、和比第1记录层距离光入射面近的第2记录层,在第1记录层中具有由多个记录单位块(RUB)构成的第1测试区域,在第2记录层具有由多个记录单位块(RUB)构成的第2测试区域的光盘来进行测试记录,该方法决定半径距离L,在所述第2测试区域中的任意的记录单位块(RUB)已进行了测试记录的情况下,把与第2测试区域中的已记录测试区域的半径距离在所述预定的半径距离L的范围内的第1测试区域中的记录单位块(RUB),作为不进行测试记录的记录单位块(RUB)。
当在第2层中进行了测试记录后,在距离层间距d的远离光入射面的第1层中进行记录时,从记录区域开始位于一定的半径区域L的范围内的第1记录层上的区域,受到第2记录层中有无记录的影响,但通过本手段可以避免该影响。某层有无记录可能影响别的层的记录特性的半径范围L,通过光盘制造误差导致的半径位置的相对误差、光点的大小而决定。因此,通过不使用该半径范围内的第1记录层上的测试记录块进行功率学习等测试记录,可以不受到距离光入射面近的第2记录层的测试区域的记录的影响地,在第1记录层上的测试区域中进行测试记录。
(10)将上述半径距离L决定为与多个层间的半径位置的相对误差、多个层间的相对偏心量、记录再生对象层以外的光束半径之和相当的距离。
由此,可以切实地避免其它层有无记录的影响。
(11)此时,作为上述多个层间的半径位置的相对误差、多个层间的相对偏心量、记录再生对象层以外的光束半径的值,使用由预先决定的光盘的物理规格范围规定的值。
这样,通过根据光盘的物理规格范围来决定上述半径距离L,可以与实际进行记录再生的驱动器无关地进行相同的记录控制,因此互换性提高。
作为各种规格值,使用通过实际进行记录再生的驱动器检测出的值,动态地决定上述L,由此将无法用于测试记录的区域抑制到最小限度,可以更高效地利用测试区域。
根据本发明,在记录功率的学习时,几乎不会受到其它层是已记录还是未记录的差异的影响,因此可以提高记录功率的学习精度。另外,此时,可以实质上在相同半径位置上重合配置各层的记录功率学习区域,因此不会导致用户数据容量的减少。即,在具有3层以上的记录层的多层光盘中,可以不削减用户数据区域地确保足够的测试区域,并且可以恰当地控制各层的激光照射功率来进行记录,因此记录品质、记录数据的可靠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多层光盘的记录调整区域的配置。
图2表示多层光盘的构造和在各层中独立地进行记录再生的原理。
图3说明现有的多层光盘的问题点。
图4是本发明的多层光盘的记录再生装置的例子。
图5说明现有的多层光盘的问题点。
图6表示本发明的光盘的测试区域和用户数据区域的配置。
图7说明作为用于记录功率调整的指标的不对称性的检测方法。
图8说明作为用于记录功率调整的指标的β的检测方法。
图9表示现有的多层光盘的记录功率调整区域中的记录特性。
图10表示现有的多层光盘中记录功率调整结果。
图11表示本发明的多层光盘的记录功率调整区域中的记录特性。
图12表示本发明的多层光盘的记录功率调整区域中的记录功率调整结果。
图13表示本发明的效果。
图14表示现有的5层光盘的记录功率调整区域中的记录特性。
图15表示本发明的5层光盘的记录功率调整区域中的记录功率调整结果。
图16表示本发明的记录装置中的偏心量的测定方法。
图17表示本发明的记录装置中的层间隔的测定方法。
符号说明
1:记录介质;11:用户数据区域;12:测试区域;123:区段(小区域);
124:记录单位块;13:缓冲区域、管理区域;14:导入区域;
22:摆动检测电路;23:地址检测电路;
24:解调电路;25:信号处理电路;26:解码电路;27:微处理器;
28:激光驱动器;29:存储器;3:光学头;30:物镜;31:会聚光;
32:光点;321:聚焦光点;322:近层中的光束;
331、332、333:校准透镜;34:激光器;351:伺服用检测器;
352:信号检测器;36:光束分离器;37:像差修正元件;39:全息元件;
411、412、413、414、415:第1、第2、第3、第4、第5记录层;
431:未记录区域;432:已记录区域;50:透镜移动量;
51:透镜驱动电流;52:聚焦误差信号;53:检测总光量信号;
54:层间隔;77:电动机;78:透镜执行器;79:伺服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6表示在本发明的多层光盘中,用户数据区域11和用于学习、调整记录功率等记录再生条件的测试区域12的配置方式的概要。在本实施例中,与用户数据区域11相比,将测试区域12配置在内周侧。
图1详细表示了在多层光盘(在本实施例中是5层)上如何配置各区域。图1(a)中表示了用户数据区域11和测试区域12、以及用于将光学头定位于光盘的最内周附近的导入区域14、记录作为区域间的缓冲区域的缓冲区域、管理信息记录区域等的区域13如何配置在多个记录层上。图中左侧是光盘内周侧,右侧是光盘外周侧。第0层位于距离光入射面最远的一侧,第4层距离光入射面最近。即,图2的第5记录层415对应于本实施例的第0层,图2的第1记录层411对应于本实施例的第4层。为了使层间串扰的影响达到最小,对于每层各记录层的层间间隔不同,但层间间隔的最小值约为11μm。测试区域12在本实施例的多层光盘中指的是用于把用来进行记录的功率控制为最佳值的学习区域,被称为OPC(Optimum Power Control)区域。各层的测试区域12大体位于同一半径位置。
图1(b)表示了测试区域内的详细划分,配置了多个区段(小区域)123。各区段123由多个记录单位块构成,图中,区段内的全部区域共存有已记录的区段、仅区段的一部分区域已记录的区段、和未记录的区段。在图中,从靠近光入射面的层(第n层)的左边起第2个区段一部分已记录,因此,从第m层的区段开始位于半径范围L内的第m层的中央的区段的未记录区域作为不适合使用的区域,在从右起第2个区域内进行了测试记录。在本实施例中,把各区段的半径长度设定得大于半径范围L,该半径范围L是某层的有无记录可能影响其它层的记录特性的半径范围。该L是对从焦点位置起离开层间隔大小的位置上的光束直径,加上光盘制造时的半径公差的最大值和层间的相对偏心的最大值(75μm)而得到的值,该L的范围内具有的各区域之间,在由于光盘的制造偏差引起的半径位置偏移或偏心的最差情况下,当考虑到透过层中的光束直径的扩展量时,半径位置有可能实质上重叠。
因此,如本实施例那样,把从第n层的已记录区段起位于半径范围L内的第m层(距离光入射面远的层)的区段、即邻接区段作为不适合使用的区域,不用于功率学习等记录测试,由此可以不受透过层(第n层)的记录影响地进行准确的学习。
图1(c)表示了测试区域的另一使用方法的例子。在该例中,区段与最小记录单位(记录块、或记录簇)一致。因为记录块比半径范围L小,所以多个记录块位于半径范围L内。因此,多个记录块成为不适合使用的块。
在此,对半径范围L进行说明。考虑在第2层中进行了测试记录后,在离开层间隔d的、位于远离光入射面一侧的第1层中进行记录的情况。当物镜的NA为0.85,层间的间隔层(spacing layer)的折射率n=1.6时,例如当层间隔d为30μm时,在离开层间隔d的层中的光束直径成为{2d×(NA/n)/[1-(NA/n)2]1/2}≈25μm。对其相加光盘制造时的层间的半径公差的最大值(100μm)和层间的相对偏心的最大值(75μm)所得到的值(200μm),是某层的有无记录可能影响别的层的记录特性的半径范围L。因此,通过不使用该半径范围内的第1记录层上的测试记录块进行功率学习等测试记录,能够不受到位于距光入射面近的一侧的第2记录层的测试区域的记录的影响地,在第1记录层上的测试区域中进行测试记录。
将不适合使用的块判断为不适合使用的方法有:比较多个层间的块地址来进行判断的方法、在不适合使用的块中预先记录哑数据(dummy data)的方法、在管理区域(temporally disc definition structure:TDDS)等中记录表示是不适合记录的块的信息等方法,从驱动器间互换性的观点出发,最好组合这些多个方法。
(实施例2)
然后,表示了通过图4所示的记录再生装置对各种光盘进行再生评价的例子。从作为光学头3的一部分的激光光源34(在本实施例中波长约405nm)射出的光,通过准直透镜331被校准成大体平行的光束。校准后的光束透过光束分离器36,经由像差修正元件78以及物镜30,作为会聚光31照射到光盘1上,形成光点32。
来自光盘的反射光经由光束分离器36、全息元件39等,通过检测透镜332以及333被导入到伺服用检测器351以及信号检测器352中。对来自各检测器的信号进行加法或减法处理,成为寻轨误差信号或聚焦误差信号等伺服信号,将其输入给伺服电路79。伺服电路根据所得到的寻轨误差信号或聚焦误差信号,控制物镜执行器78或整个光学头3的位置,将光点32的位置定位于目标记录·再生区域。将检测器352的加法信号输入给信号再生部2。输入信号在通过信号处理电路25进行了滤波处理、频率均衡化处理后,进行数字化处理。作为来自分割检测器352的差动信号,检测在光盘上以沟槽(沟槽部)的摆动等形式形成的地址信息,将其输入给信号再生块2中的摆动检测电路22。摆动检测电路22具有生成与摆动信号同步的时钟,并辨别摆动波形的功能。通过地址检测电路23将摆动检测电路22检测出的摆动信号转换为数字信息,然后通过解码电路26进行误差修正等处理,作为地址信息进行检测。根据检测出的地址信息生成记录再生处理的开始时刻信号等,控制用户数据的解调电路24。同时,还将地址信息发送到控制电路(微处理器)27,用于进行访问等。
在这种的光盘记录再生装置中,在多层光盘中进行记录再生的方法与背景技术中记载的方法基本相同。例如,在访问实施例1所示的具有5层记录层的记录介质的情况下,控制物镜30的位置,将光点32的位置定位于目标记录层(例如第2层)上。即,在目标记录层上是聚焦状态。此时,通过物镜聚焦过程中的会聚光,透过近侧的半透明的别的记录层(例如第4层或第3层),但在别的记录层上,会聚光31的光束直径与目标记录层上的光点32的直径相比足够大,因此无法分解半透明的记录层上的记录信息来进行再生。即,可以不受别的层的记录信息影响地,对目标层的信息进行再生。在记录时,在目标层以外的记录层上光束直径也足够大,因此单位面积的光强度相对减小,在记录时还不用担心破坏目标层以外的记录层的信息。如此,实现了多层光盘中的信息记录再生。
作为使用这样的装置来学习记录功率的方法,一般为图7和图8记载的检测信号的非对称性(asymmetry)的方法、对信号振幅(调制度)的功率依存性进行评价的方法。
图7表示通过一般被称为非对称性的指标,测定信号眼图(eye-pattern)的中心到信号的上下包络线的振幅的方法。在将上侧(间隔一侧)包络线到眼图中心的振幅设为A,将下侧(标记侧)包络线到眼图中心的振幅设为B时,通过(A-B)/(A+B)定义非对称性,随着记录功率增大,非对称性从负变为正。最佳功率的记录条件下的非对称性,有时由于光盘记录膜的特性具有一些(百分之几)的偏差(offset),但大致在零附近。图8表示通过被称为β的评价指标,此时不求出眼图的中心,而是使用高通滤波器去除DC成分,以AC耦合后的零点为基准,求出上下包络线振幅A1、A2,来求出β=(A1-A2)/(A1+A2)。两种方法有一些不同,但在零附近成为最佳功率这一点上相同,在多数情况下根据装置的电路系统的结构选择性地使用某种方法。在此未说明对信号振幅(调制度)的功率依存性进行评价的方法,但由于检测DC振幅,在像多层光盘那样容易出现泄漏光·杂散光的影响的系统中,检测精度容易恶化。
(实施例3)
图9表示使用实施例2中记载的装置,作为抖动评价3层可写型光盘的再生信号品质的例子。在此例中,在位于光入射面近侧的两个层为记录状态时和未记录状态时,作为目标的里层的记录特性(记录裕度曲线)不同。其原因不是再生特性,而是因为在多层光盘中从光入射侧看在里层上进行记录时,经过近层上的未记录区域在里层上进行记录的情况与经过近层上的已记录区域进行记录的情况相比,近层的有效的透过率不同,所以到达里层的激光功率不同。也就是说,记录灵敏度实际上不同,有效的记录功率发生了变化,这是记录特性变化的原因。
图10表示评价了向最里层(第0层)的用户数据区域记录的记录信息的β值的例子。当在近侧的两个层中进行了记录时,β值降低。即最佳记录功率向相对较高的一侧移动,有效的记录灵敏度下降。该变化在本实施例的光盘中,对于记录功率来说最大为10%。
图11应用本发明,在用于进行记录调整的测试区域中评价了记录特性(抖动)。可知在向近侧的两层进行了记录后,仍得到与未记录时相比完全没有变化的记录特性,实现了不受近层的记录/未记录的差异的影响的测试记录。
图12应用本发明在用于进行记录调整的测试区域中评价了β值。可知在向近侧的两层进行了记录后,仍得到与未记录时相比完全没有变化的记录灵敏度特性,可以准确地求出记录功率。实际在用户数据区域进行记录时,使用如此求出的准确的记录功率(12.1mW)增大5%的记录功率。其理由是,在用户数据区域中,根据近层的记录状态,记录灵敏度最大降低10%(最佳功率增大),因此通过使用大约增大5%的记录功率进行记录,对于记录灵敏度最大的区域(近侧的两层未记录)和记录灵敏度最低的区域(近侧的两层已记录)的任何一个来说,都能以5%以下的功率误差进行记录。即,对于图10的两个抖动曲线的任何一个来说,通过使用与抖动曲线的底部附近相当的12.7mW左右的功率来进行记录,可以与近层的记录状态无关地,以大致最佳的功率来进行记录。
图13(a)使用本发明的可写型光盘,比较了在测试区域中进行了记录功率调整时的功率调整结果和现有的光盘记录方法的功率调整结果。图13(b)表示了记录数据的出错率。纵轴是用户数据区域中的已记录区域的比例,两种光盘以相同条件并且以准随机的顺序在多个层中进行记录,另外,通过以一定间隔进行加载(load)、卸载(unload)来强制地进行记录功率调整。在本发明中,与已记录比例无关,记录功率学习结果大体恒定,与之相对,在现有例中,随着已记录比例增加,记录功率的学习结果的偏差增大,同时记录功率也向高功率侧移动(图13(a))。即表示在现有方法中,随着记录的进行,不调整为本来的记录功率,而调整为向高功率侧移动后的错误的记录功率。
图13(b)评价了通过本发明的记录方法进行了记录的情况下和通过现有的记录方法进行了记录的情况下的记录数据的品质。纵轴是符号出错率(symbol errorrate),出错率越低记录品质越好。在本发明中与已记录比例无关地始终将出错率保持在10的负5次方程度以下,维持了良好的记录品质,但在现有例中,随着已记录比例增加,出错率增大。这表示在现有例中记录功率的学习制度变差,以过剩的记录功率进行了记录,因此记录品质下降。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在记录功率的学习时完全不会受到其它层是已记录还是未记录的差异所导致的影响,因此可以提高记录功率的学习精度。另外,此时实质上可以在同一半径位置上重合配置各层的记录功率学习区域,因此不会引起用户数据容量的减少。即,在具有3层以上的记录层的多层光盘中,可以不削减用户数据区域地确保足够的测试区域,并且可以恰当地控制各层的激光照射功率来进行记录,因此记录品质、记录数据的可靠性提高。
(实施例4)
图14表示对使用实施例2中记载的装置在实施例1中记载的可写型5层光盘中向最里层(第0层)的用户数据区域记录的记录信息的非对称性进行了评价的例子。即使在近层的1层上进行了记录,非对称性也下降。即,最佳记录功率向相对较高一侧移动,有效的记录灵敏度降低。该变化在近侧的4层全部进行了记录的情况下达到最大,功率最大变化12%。
图15表示应用本发明在用于记录调整的测试区域中评价了非对称性。可知即使在向近侧的4层进行了记录后,也能得到与未记录时几乎没有变化的记录灵敏度特性,准确地求出记录功率。
在使用求出的记录功率在用户区域中实际进行记录时,使用求出的最佳功率增大约6%以后的记录功率来进行。这是考虑到与近层全部未记录的情况相比,全部记录的情况下必要功率增大12%。通过应用本发明,通过在测试区域的学习而求出的记录功率始终与近层未记录时的记录功率相等。但是,在用户数据区域中,根据近层的记录状态,记录灵敏度最大降低12%(最佳功率增大),因此通过使用增大约6%的记录功率进行记录,对于记录灵敏度最大的区域和记录灵敏度最低的区域的任何一个来说,都能够以最大6%以下的功率误差进行记录。在本发明的多层光盘中,记录功率裕度为±13%左右,因此可以允许该6%的误差,但在不应用本发明的记录方法的情况下,由于产生12%的功率误差,因此裕度几乎消失,成为由于光盘倾斜等其它干扰而产生误差的原因。在此,关于把用户区域的记录功率设为在测试区域中求出的功率的多少倍,具有预先评价每个光盘、每层的特性,作为对照表存储在驱动器内的方法、以及记载在光盘的控制信息区域中的方法,但从互换性的观点出发,希望预先记载的光盘的控制信息区域中。
(实施例5)
在本实施例中,测试区域的使用方法与先前的实施例中的图1(c)实质上相同。即,把从第n层的已记录块开始半径距离L的范围内的第m层的记录块作为不适合使用的块。此时,假定动态地决定半径范围L。
在为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光盘时,层间的半径公差的最大值为100μm,层间的相对偏心的最大值为75μm。离开层间隔d的记录层中的光点的半径通过{d×(NA/n)/[1-(NA/n)2]1/2}来表示,因此在层间隔的最大值为50μm的本实施例的光盘中,光点直径为25μm。因此,在光盘的物理规格值范围中决定的半径误差、偏心、光束半径之和成为L=100μm+75μm+31μm=206μm。与之相对,在本实施例中作为L不直接使用该206μm的值,而使用通过光盘驱动器实际检测出的偏心值以及层间距离。
使用图16说明本实施例中的偏心值的测定方法的例子。在测定偏心量时,在聚焦到测定对象层上之后,进行寻轨伺服以使光点32跟踪该层的记录轨道,此时测定透镜移动量50。根据施加在用于寻轨的执行器78上的透镜驱动电流51求出透镜移动量。在与光盘偏心相当的频率、即与光盘转速相当的频带中,透镜的移动量与透镜驱动电流成比例。因此,透镜驱动电流和透镜移动量的关系在驱动器中为固有值而预先得知,因此,通过测定透镜的驱动电流可以求出与光盘的偏心量对应的透镜移动量。在此,为了测定准确的偏心量,推荐停止使整个光学头移动的移动电动机(thread motor)的移动,或者考虑移动量来进行修正等处理。通过对各层进行该处理来求出各层的偏心量。通过各层的偏心量的峰间(Peak to Peak)值的平均,得出两层间的相对偏心量。在可以测定各层的偏心的相位时,通过考虑了偏心的量以及方向的矢量减法运算,可以计算出更准确的相对偏心量。
使用图17说明层间距离的测定方法。通过斜坡波形驱动聚焦执行器,使透镜在聚焦方向上进退。在进行进退的同时检测聚焦误差信号52和总光量信号53,根据两个信号的关系确定各层的聚焦方向位置,根据该透镜位置的差求出层间隔54。该层间隔54是n层和m层两层分离的情况。但是,当把层间的间隔层的折射率设为n时,透镜移动量和层间隔具有层间隔=透镜移动量×n的关系。
如此在装填光盘等时,测定相对偏心量、层间隔,根据该测定值计算出L=相对半径误差(规格范围)+相对偏心量(测定值)+光束半径(根据测定值得到的计算值),根据该L,通过不使用该半径范围中的第1记录层上的测试记录块进行功率学习等测试记录,可以不受到距离光入射面近的第2记录层的测试区域的记录的影响地,在第1记录层上的测试区域中进行测试记录。此时,将不适合使用的块判断为不适合的方法具有:比较多个层间的块地址来进行判断的方法;在不适合使用的块中预先记录哑数据的方法;在管理区域(TDDS)等中记录表示是不适合记录的块的信息、或者记录可以使用的区域的起始地址等方法,从驱动器间互换性的观点出发,希望组合这些多个方法。当比较层间的块地址时,在地址的起点或表现方法因层而不同时,需要考虑这一点来进行计算。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相对半径误差使用了光盘的规格值,但作为相对半径误差也可以使用测定值。关于相对半径误差的测定,例如,停止在第1层中跟踪任意轨道的状态下使整个光学头进行移动的移动电动机的驱动,在监视透镜驱动信号的同时,访问透镜驱动信号的DC成分变为零的记录块。然后,在停止移动电动机的驱动的状态下,移动到第2层来进行寻轨,在监视透镜驱动信号的同时,访问透镜驱动信号的DC成分变为零的记录块。如此通过比较第1层的地址和第2层的地址,可以根据地址的差分计算出相对半径位置误差。在地址的起点或表现方法因层而不同的情况下,需要考虑这一点来进行计算。
在该实施例中,说明了动态地决定半径范围L,但是也可以在每个记录层、每个介质、介质与驱动器的每种组合等各种任意的情况下来决定。
本发明的效果不限于以上说明的实施例。例如,作为光盘的记录层,除了可写型以外还可以使用可擦写型的记录层。在可擦写型的记录层的情况下,有时通过非对称性或β值未必求出准确的功率,因此,作为记录功率调整OPC的指标,希望还一并使用调制度、ε、γ、κ等指标。
另外,本发明的限制可记录区域比例的思路不仅适用于测试区域,还有效适用于记录有记录管理信息或缺陷管理信息的管理区域。此时,与通常的用户信息区域相比,可以高品质、高可靠地进行管理信息的记录,因此具有整个光盘的记录可靠性提高的优点。

Claims (11)

1.一种多层光盘的记录方法,使用具有3层以上的可擦写型或可写型信息记录层,在多个信息记录层中至少具有第1记录层、和比第1记录层距离光入射面近的第2记录层,在第1记录层中具有由多个小区域构成的第1测试区域,在第2记录层具有由多个小区域构成的第2测试区域的光盘,所述多层光盘的记录方法的特征在于,
预先决定预定的半径距离L,
在所述第2测试区域中的任意的小区域已进行了测试记录的情况下,把与第2测试区域中的已测试记录区域的半径距离在所述预定的半径距离L的范围内的第1测试区域中的小区域,作为不进行测试记录的小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光盘的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比较小区域的地址来判定是否在预定的半径距离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光盘的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
把上述预定的半径距离L决定为与从焦点位置起离开层间隔大小的位置上的光束直径、光盘制造时的半径公差的最大值和信息记录层间的相对偏心的最大值之和相等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光盘的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区域的大小与记录单位块大小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光盘的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不进行测试记录的小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中,记录用于表示是不可使用区域的哑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光盘的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
具有在管理区域中记录用于判定第1测试区域中的各个小区域是否可以使用的信息。
7.一种多层光盘的记录方法,使用具有3层以上的可擦写型或可写型信息记录层,在多个信息记录层中至少具有第1记录层、和比第1记录层距离光入射面近的第2记录层,在第1记录层中具有由多个记录单位块构成的第1测试区域,在第2记录层具有由多个记录单位块构成的第2测试区域的光盘,所述多层光盘的记录方法的特征在于,
决定半径距离L,
在所述第2测试区域中的任意的记录单位块已进行了测试记录的情况下,把与第2测试区域中的已测试记录区域的半径距离在所述半径距离L的范围内的第1测试区域中的记录单位块,作为不进行测试记录的记录单位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层光盘的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
把上述半径距离L决定为与从焦点位置起离开层间隔大小的位置上的光束直径、光盘制造时的半径公差的最大值和信息记录层问的相对偏心的最大值之和相等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层光盘的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从焦点位置起离开层间隔大小的位置上的光束直径的值、光盘制造时的半径公差的最大值、信息记录层间的相对偏心的最大值,使用由预先决定的光盘的物理规格范围规定的值。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层光盘的记录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从焦点位置起离开层间隔大小的位置上的光束直径的值、光盘制造时的半径公差的最大值、信息记录层间的相对偏心的最大值,使用由光盘的物理规格范围规定的值、和通过实际检测实际的光盘的状态而求出的值的二者中的某一个来决定。
11.一种信息再生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用多层光盘,该多层光盘具有3层以上的可擦写型或可写型信息记录层,在多个信息记录层中至少具有第1记录层、和比第1记录层距离光入射面近的第2记录层,在第1记录层中具有由多个小区域构成的第1测试区域,第2记录层具有由多个小区域构成的第2测试区域,
在所述第2测试区域中的任意的小区域已进行了测试记录的情况下,把与第2测试区域中的已测试记录区域的半径距离在预定的半径距离L的范围内的第1测试区域中的小区域,作为不进行测试记录的小区域,
再生在所述多层光盘上记录的信息。
CN2009101715848A 2009-06-05 2009-09-01 多层光盘及其记录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083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36548 2009-06-05
JP2009-136548 2009-06-05
JP2009159535A JP4664425B2 (ja) 2009-06-05 2009-07-06 多層光ディスクの記録方法
JP2009-159535 2009-07-06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838161A Division CN102122512A (zh) 2009-06-05 2009-09-01 多层光盘、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生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08346A CN101908346A (zh) 2010-12-08
CN101908346B true CN101908346B (zh) 2012-07-04

Family

ID=4158147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838161A Pending CN102122512A (zh) 2009-06-05 2009-09-01 多层光盘、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生方法
CN200910171584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08346B (zh) 2009-06-05 2009-09-01 多层光盘及其记录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838161A Pending CN102122512A (zh) 2009-06-05 2009-09-01 多层光盘、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生方法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2) US9286929B2 (zh)
EP (2) EP2259258B1 (zh)
JP (1) JP4664425B2 (zh)
CN (2) CN102122512A (zh)
BR (1) BRPI1012898A2 (zh)
MX (1) MX2011012987A (zh)
MY (1) MY152676A (zh)
WO (1) WO201014039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35202B2 (ja) * 2009-07-03 2015-06-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記録可能型光ディスク、記録装置、記録方法
JP6111323B2 (ja) 2012-04-19 2017-04-05 エフ ホフマン−ラ ロッシュ アクチェン ゲゼルシャフト 血液中の検体濃度を測定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US10217483B2 (en) 2015-05-26 2019-02-26 Sony Corporation Recording device, recording method,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reproducing device, and reproducing metho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53446A (zh) * 2002-12-27 2004-12-08 Tdk��ʽ���� 光记录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66627B2 (ja) 1991-10-11 2002-03-1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情報再生装置
JP2000293947A (ja) * 1999-04-08 2000-10-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ディスク及び光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方法
AU5566200A (en) * 1999-06-22 2001-01-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ptical disk, optical disk device, and reproducing method for optical disk
JP3486165B2 (ja) * 2000-10-24 2004-01-13 株式会社東芝 情報記録媒体、情報記録装置、情報記録方法、情報再生装置、及び情報再生方法
EP1176586B1 (en) * 2000-07-26 2005-09-14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with index header
EP1318509B1 (en) 2000-09-13 2011-11-09 Panasonic Corporation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an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thod,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device
BR0204490A (pt) * 2001-03-19 2003-06-24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Suporte de gravação, método e aparelho de gravação de informações e método de fabricação de um suporte de gravação
US20020136122A1 (en) * 2001-03-21 2002-09-26 Kazuhiko Nakano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 medium, method of recording information on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 medium,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03109217A (ja) 2001-09-27 2003-04-11 Tdk Corp 光記録媒体および光記録方法
JP3790221B2 (ja) * 2003-02-28 2006-06-28 株式会社東芝 情報記録装置
US7453781B2 (en) 2003-05-20 2008-11-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Method and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information, and an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KR100677108B1 (ko) * 2003-06-12 2007-02-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정보 저장매체
CA2472075C (en) * 2003-06-25 2013-02-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ptical disk,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recording and method for reproducing data using optical disk
JP2005038584A (ja) 2003-06-25 2005-02-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ディスクと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この光ディスクを用いたデータの記録方法及び再生方法
CN1906680B (zh) * 2004-06-10 2010-09-01 日本先锋公司 信息记录介质和信息记录装置及方法
JP2004327038A (ja) 2004-08-23 2004-11-18 Ricoh Co Ltd 光記録媒体
KR100869270B1 (ko) * 2004-09-09 2008-11-18 파이오니아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정보 기록 매체, 정보 기록 장치 및 방법
TW200627397A (en) * 2005-01-12 2006-08-01 Victor Company Of Japan Optical-disc drive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deciding optimum recording powers of laser beam
JP4389809B2 (ja) 2005-02-24 2009-12-24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7048409A (ja) * 2005-08-12 2007-02-22 Toshiba Corp 情報記録媒体、情報記録装置、情報記録方法
JP4072546B2 (ja) * 2005-09-12 2008-04-0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2層光ディスク
JP2007080367A (ja) * 2005-09-13 2007-03-29 Toshiba Corp 情報記憶媒体、情報記録方法、および情報再生装置
JP2008108388A (ja) * 2006-10-27 2008-05-08 Hitachi Ltd 多層記録型光ディスク、多層記録型光ディスクの記録方法、および、多層記録型光ディスクの記録装置
JP5028099B2 (ja) 2007-02-07 2012-09-1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多層記録型光ディスク、多層記録型光ディスクの記録方法、および、多層記録型光ディスクの記録装置
JP4810519B2 (ja) * 2007-09-14 2011-11-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多層式追記型光記録媒体及びその記録方法、記録装置
JP4894744B2 (ja) 2007-12-07 2012-03-14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髪ケア装置
JP5198052B2 (ja) 2007-12-27 2013-05-15 京セラ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US20100103793A1 (en) * 2008-10-27 2010-04-29 Panasonic Corporation Multilayer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method for recording information in the multilayer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recording/reproducing apparatus
JP4586096B2 (ja) * 2009-02-24 2010-11-2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多層光ディスクおよびその記録方法
JP2011008843A (ja) * 2009-06-24 2011-01-13 Hitachi Ltd 多層光ディスクおよびその記録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53446A (zh) * 2002-12-27 2004-12-08 Tdk��ʽ���� 光记录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3-109217A 2003.04.11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MY152676A (en) 2014-10-31
US20110317535A1 (en) 2011-12-29
WO2010140399A1 (ja) 2010-12-09
EP2259258B1 (en) 2012-07-18
CN101908346A (zh) 2010-12-08
EP2259258A1 (en) 2010-12-08
JP4664425B2 (ja) 2011-04-06
BRPI1012898A2 (pt) 2018-01-30
US9286929B2 (en) 2016-03-15
JP2011014213A (ja) 2011-01-20
MX2011012987A (es) 2012-02-21
US20100309764A1 (en) 2010-12-09
CN102122512A (zh) 2011-07-13
EP2346038A1 (en) 2011-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77281A (zh) 信息记录介质、记录装置和再现装置
CN101908346B (zh) 多层光盘及其记录方法
EP1631956A1 (en) Information storage medium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or reproducing data
CN1700312B (zh) 确定记录介质的写入功率的方法和设备
CN101814299B (zh) 多层光盘及其记录方法
CN100514455C (zh) 记录方法以及光盘装置
CN101399069B (zh) 光信息再生方法、光信息再生装置
JP4072546B2 (ja) 2層光ディスク
CN101364411B (zh) 再生信号测量方法和信号再生装置
KR101035098B1 (ko) 이중층 기록가능형 디스크에 정보를 기록하는 기록방법 및 기록장치
CN102084419A (zh) 光盘装置、光学头及信息处理装置
US20060215515A1 (en) Information recording/reproducing method and information recording/reproducing apparatus
JP5615264B2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および多層光ディスクにおける層間ジャンプ方法
EP2273497B1 (en) Multilayered optical disc and its recording method
CN101826362A (zh) 光信息记录再现装置、光信息再现装置和光信息记录介质
TW201351405A (zh) 多層光記錄媒體及光記錄裝置
JP2009512109A (ja) 光記録媒体をスキャンする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光記録媒体
CN100587813C (zh) 位置核实装置和方法、位置测量装置和方法
US20100177608A1 (en) Optical disc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CN101273408B (zh) 光盘装置
CN101377932A (zh) 光盘的焦点位置调整方法及利用该方法的光盘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ITACHI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ITACHI,LTD.

Effective date: 20140730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730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Manufacturing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312

Address after: Eindhoven, Netherlands

Patentee after: Royal Philips Co., Ltd.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04

Termination date: 2019090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