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00983B - 定影装置和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和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00983B
CN101900983B CN2010101941983A CN201010194198A CN101900983B CN 101900983 B CN101900983 B CN 101900983B CN 2010101941983 A CN2010101941983 A CN 2010101941983A CN 201010194198 A CN201010194198 A CN 201010194198A CN 101900983 B CN101900983 B CN 1019009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otographic fixing
mentioned
heating
fixing band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9419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00983A (zh
Inventor
光冈彻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9009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009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009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009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2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 G03G2215/2029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the belt further entrained around one or more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s, the latter not being a cooling devic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定影装置和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定影装置(15)中,对定影带(25)进行加热的加热构件(21)具备:具有通过通电而发热的发热层(212)的发热构件(211)、以及散热构件(210)。在该散热构件(210)中,组合第一散热部(2101)的受热片(2101b)和第二散热部(2103)的受热片(2103b)而形成受热部,组合第一散热部(2101)的传热片(2101a)和第二散热部(2103)的传热片(2103a)而形成传热部。在第一散热部(2101)和第二散热部(2103)的内部,形成有作为蛇形细管式加热管的加热管(2102、2104)。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和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热和加压使调色剂像定影于记录介质的定影装置和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在复印机、打印机等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定影装置,多是使用热辊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热辊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具备相互压接的辊对(定影辊和加压辊),在通过配置于该辊对的两方或任一方内部的由卤素加热器等构成的加热部来将辊对加热到规定温度(定影温度)后,将形成有未定影调色剂像的记录纸等的记录介质送纸到辊对的压接部(定影夹(nip)部),使其通过压接部,由此,通过热和压力对记录纸进行调色剂像的定影。
但是,在彩色图像形成装置所具备的定影装置中,一般是使用在定影辊表层设置了由硅酮橡胶等构成的弹性层的弹性辊。通过将定影辊作为弹性辊,从而定影辊表面与未定影调色剂像的凹凸相对应地发生弹性变形,以覆盖包围的方式接触调色剂像面,因此,与单色相比能够对调色剂量多的彩色的未定影调色剂像良好地进行加热定影。此外,通过在定影夹部的弹性层的变形开放效应,对与单色相比容易胶印(offset)的彩色调色剂能够提高离型性(releasability)。进而,由于定影夹的夹形状向上(定影辊侧)为凸(所谓反夹形状),所以能够使记录纸的剥离性能提高,即使不使用剥离爪等的剥离部,也能够实现记录纸的剥离(自我剥离(self stripping)),能够消除由剥离部引起的图像缺陷。
在这样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所具备的定影装置中,为了应对高速化,就需要使定影夹部的夹宽度变宽。作为使夹宽度变宽的方法,有使定影辊的弹性层的层厚变厚、使定影辊直径变大等方法。但是,在具备弹性层的定影辊中,由于弹性层的热传导性非常低,所以当在定影辊内部有加热部的情况下、在使处理速度高速化的情况下,有定影辊温度无法追随的问题。另一方面,在使定影辊直径变大的情况下,会产生所谓预热时间变长的问题、耗电增大的问题。
作为解决这样的问题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所具备的定影装置,在日本特开平10-307496号公报中,公开了在定影辊与加热辊之间架设定影带(belt)、隔着定影带使定影辊与加压辊压接的结构的带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在该带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中,由于对热容量小的定影带进行加热,所以预热时间短,此外,由于不需要在定影辊中内置卤素灯等的热源,所以能够将由海绵橡胶等构成的低硬度的弹性层设置得较厚,能够确保较宽的夹宽度。
进而,在日本特开2002-333788号公报中,公开了在带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中将加热部作为面状发热体(电阻发热体以作为整体形成一定形状的面的方式做成的发热体)的面状发热带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在该面状发热带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中,在加热部的热容量变小的同时,作为加热部的面状发热体直接进行发热,因此,与使用卤素灯等间接对加热辊进行加热的方式相比,热响应速度也会提高,能够实现预热时间的进一步缩短、进一步节能化。
此外,在日本特开2006-72182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定影装置,其是在定影辊与加热构件之间架设定影带、隔着定影带使定影辊与加压辊压接的结构的带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加热构件包括发热构件和将在发热构件产生的热传递到定影带而对定影带进行加热的散热(heat radiating)构件,在散热构件抵接配置有具有热输送功能的热导管。
在日本特开2006-72182号公报中公开的定影装置中,当小宽度尺寸的记录纸在定影夹部中连续走纸、定影带中的非走纸区域的温度上升时,利用热导管对与升温后的定影带的非走纸区域对应的散热构件的区域部分的热进行输送,能够消除散热构件表面的轴线方向的温差,能够抑制局部过热来确保稳定的图像品质。即,在日本特开2006-72182号公报中公开的定影装置中,在散热构件抵接配置的热导管,对于散热构件的轴线方向的温差,利用热导管的热输送功能将温度高的非走纸区域的热移送到温度低的区域。由此,能够消除散热构件表面的轴线方向的温差,能够使定影带的宽度方向的温度分布变得均匀,能够抑制由温差引起的纸褶皱、光泽不均等的画质不良。
但是,在日本特开2006-72182号公报中公开的定影装置中,虽然能够消除散热构件表面的轴线方向的温差,但是在发热构件不是对散热构件整个面进行加热的情况下,就不能消除散热构件的圆周方向(定影带的旋转方向)的温差,散热构件对定影带的加热效率会下降。此外,由于散热构件的圆周方向的温差不会消除,所以定影带的与散热构件接触的区域中的圆周方向的温度分布变得不均匀,会产生定影不良,成为光泽不均等的画质不良的原因。
此外,在为了缩短定影装置中的预热时间而作为使散热构件低热容量化、使用高电力密度的发热构件的结构的情况下,由于发热构件的升温速度变高,所以不仅是散热构件表面的轴线方向而且圆周方向的温度分布的不均匀化也变得显著,助长了定影不良的产生。
此外,在作为使用以陶瓷发热体为代表的、由高电力密度的电阻发热体构成的发热构件的结构的情况下,有电阻发热体(发热构件)自身的温度与散热构件、定影带的温度的温差变大的倾向,当极端地带有温差时,有时因电阻发热体的电阻值的上升而使电阻发热体的通电自我抑制起作用,或者由热冲击而使电阻发热体破损。
此外,在日本特开2006-72182号公报中公开的定影装置中,在使用以电阻发热体形成一定的面的方式做成的发热构件的情况下,散热构件与发热构件的多个面中的厚度方向一方的面接触地配置。因此,由于发热构件的热不会被未与散热构件接触的其它面夺走,所以,电阻发热体易成为过热状态。这样,当电阻发热体变为过热状态时,因电阻发热体的电阻值的上升而使电阻发热体的通电自我抑制起作用,变得不会进行发热构件的继续发热,发热构件的发热变得不稳定,并且,发热效率下降。这样,当发热构件的发热效率下降时,定影装置中的预热时间就变长了。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和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定影装置是以利用通过通电而发热的电阻发热体的热来对定影带进行加热的方式构成的带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其中,能够使定影带的宽度方向和圆周方向的温度分布变得均匀以获得高品位的定影图像,并且,电阻发热体的发热稳定地进行,能防止发热效率的下降,能够缩短预热时间。
本发明是一种定影装置,其具备:第一定影构件;加热构件;定影带,形成在第一定影构件与加热构件之间架设的、能够旋转的环状带构件,与上述加热构件接触并被加热;以及第二定影构件,与上述定影带一起形成定影夹部,在定影夹部中,对担载于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像进行加热加压使其定影于记录介质上,
上述加热构件包括:发热构件,包括由通过通电而发热的电阻发热体构成的发热层;以及散热构件,将从上述发热构件产生的热散热到上述定影带,
上述散热构件具有:受热部,与上述发热构件的多个面相抵接地设置,接受从上述发热构件产生的热;以及传热部,以沿着上述定影带的内周面的方式弯曲设置,将在上述受热部受热的热传递到上述定影带,
在上述受热部和上述传热部设有热输送部,该热输送部将上述受热部所受热的热沿着上述定影带的宽度方向和圆周方向朝向上述传热部进行输送。
根据本发明,在定影装置中,对定影带进行加热的加热构件具备:发热构件,具有由通过通电而发热的电阻发热体构成的发热层;以及散热构件,具有热输送部。散热构件构成为包括:受热部,与发热构件的多个面相抵接地设置,接受从发热构件产生的热;以及传热部,将在受热部受热的热传递到定影带。
在这样构成的定影装置中,在与发热构件的多个面相抵接地设置的散热构件的受热部受热的热,通过热输送部沿定影带的宽度方向和圆周方向进行输送,从散热构件的传热部传递到定影带,对定影带进行加热。因此,能够使定影带的宽度方向和圆周方向的温度分布变得均匀以获得高品位的定影图像。
此外,散热构件的受热部由于与发热构件的多个面相抵接地设置并接受从发热构件产生的热,所以受热效率变高,能够抑制构成发热层的电阻发热体变为过热状态。因此,能够防止通电自我抑制作用于电阻发热体,电阻发热体的发热持续稳定地进行,能够防止发热效率的降低,能够缩短定影装置的预热时间。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是,上述热输送部由封入有热输送流体的细管反复弯曲并形成一定的面的蛇形细管式加热管构成,上述细管包括:线状部,呈直线状延伸;以及连接部,将邻接的上述线状部的延伸方向端部彼此连接,使其成为一条线路。
根据本发明,散热构件所具有的热输送部由封入有热输送流体的细管反复弯曲并形成一定的面的蛇形细管式加热管构成。由蛇形细管式加热管构成的热输送部能够将在受热部受热的热高效地沿定影带的宽度方向和圆周方向进行输送。此外,蛇形细管式加热管与一般的加热管相比,因配置位置、加热管的延伸方向(热输送方向)的不同而决定的热输送能力较难变动,能够进行稳定的热输送。因此,由蛇形细管式加热管构成的热输送部即使在热输送路径复杂的情况、弯曲多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进行热输送,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向散热构件的热输送,能够提高针对定影带的加热效率。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是,上述受热部被设置成:与上述发热构件的构成面中的、从按面积大的顺序起算的头2个面相抵接,并将上述发热构件夹入。
根据本发明,散热构件的受热部被设置成:与发热构件的构成面中的、从按面积大的顺序起算的头2个面相抵接,并将上述发热构件夹入。由此,能够提高基于受热部的、接受从发热构件产生的热的受热效率,电阻发热体的发热能够持续稳定地进行,并且,能够防止电阻发热体成为过热状态而发生破损、烧损。
此外,根据本发明优选是,上述散热构件包括具有上述热输送部的多个散热部,上述多个散热部构成为包括:受热片,与上述发热构件的不同面分别相抵接地设置,接受从上述发热构件产生的热;以及传热片,以沿着上述定影带的内周面的方式分别弯曲设置,将在上述受热片受热的热传递到上述定影带,在上述散热构件中,组合上述多个散热部的各个上述受热片而形成上述受热部,而且,组合上述多个散热部的各个上述传热片而形成上述传热部。
根据本发明,散热构件由具有热输送部的多个散热部构成。多个散热部包括:受热片,与发热构件的不同面分别相抵接地设置,接受从发热构件产生的热;以及传热片,将在受热片受热的热传递到定影带。此外,在散热构件中,组合多个散热部的各受热片而形成受热部,而且,组合各传热片而形成传热部。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来形成散热构件,该散热构件具备与发热构件的多个面相抵接地设置的受热部和以沿着定影带的内周面的方式弯曲设置传热部。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是,利用上述电阻发热体的发热区域构成为面状。
根据本发明,利用电阻发热体的发热区域构成为面状。由此,能够使通过通电而发热的电阻发热体的热传递到散热构件的受热部时的传热效率提高。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是,上述电阻发热体是陶瓷发热体。
根据本发明,电阻发热体是陶瓷发热体。由于陶瓷发热体是能够实现高电力密度的发热体,所以包括陶瓷发热体而构成的发热构件对散热构件的受热部的加热能力高。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是,上述电阻发热体具有电阻值随温度上升而上升的正的电阻温度特性。
根据本发明,电阻发热体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特性。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特性的电阻发热体,其电阻值随温度上升而上升。这样的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特性的电阻发热体,当自身的温度变为规定温度以上时,电阻值急剧上升而使电流值变小,防止了成为过热状态。此外,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特性的电阻发热体,由于电流值随温度上升而变小,所以能够降低耗电量,能够实现节能化。此外,包括电阻发热体而构成的发热构件由于构成面中的多个面与具有热输送部的散热构件的受热部相抵接地设置,所以电阻发热体即使是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特性的电阻发热体,也能使散热构件的传热部表面的温度分布变得均匀,使定影带的宽度方向和圆周方向的温度分布变得均匀,并且,电阻发热体的发热稳定地进行,能防止发热效率的下降。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是,上述电阻发热体具有电阻值随温度上升而下降的负的电阻温度特性。
根据本发明,电阻发热体具有负的电阻温度特性。具有负的电阻温度特性的电阻发热体,其电阻值随温度上升而下降。此处,包括电阻发热体而构成的发热构件由于构成面中的多个面与具有热输送部的散热构件的受热部相抵接地设置,所以电阻发热体即使是具有负的电阻温度特性的发热体,也能使散热构件的传热部表面的温度分布变得均匀,使定影带的宽度方向和圆周方向的温度分布变得均匀,并且,电阻发热体的发热稳定地进行,能防止发热效率的下降。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是,上述电阻发热体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特性和负的电阻温度特性的两方的特性。
根据本发明,电阻发热体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特性和负的电阻温度特性。此处,包括电阻发热体而构成的发热构件由于构成面中的多个面与具有热输送部的散热构件的受热部相抵接地设置,所以电阻发热体即使是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特性和负的电阻温度特性的发热体,也能使散热构件的传热部表面的温度分布变得均匀,使定影带的宽度方向和圆周方向的温度分布变得均匀,并且,电阻发热体的发热稳定地进行,能防止发热效率的下降。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是,在上述发热层中,矩形板状的多个电阻发热体在定影带的宽度方向上对准排列而形成。
根据本发明,在发热构件所具有的发热层中,矩形板状的多个电阻发热体在定影带的宽度方向上对准排列而形成。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来形成作为整体具有一定形状的发热面的发热层。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是,上述发热构件构成为:隔着中间层设有多个发热层,该发热层是矩形板状的多个电阻发热体在定影带的宽度方向上对准排列而形成的,在从与定影带的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构成上述多个发热层的各电阻发热体交替设置。
根据本发明,发热构件构成为包括:多个发热层,该发热层是矩形板状的多个电阻发热体在定影带的宽度方向上对准排列而形成的。而且,在从与定影带的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构成多个发热层的各电阻发热体交替设置。由此,发热构件的表面的发热分布能够调整为所希望的分布,能够控制散热构件对定影带的特定区域的加热能力。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是,上述热输送部是组合了多个蛇形细管式加热管而构成,其中,该蛇形细管式加热管是从上述线状部的延伸方向与上述定影带的宽度方向平行的蛇形细管式加热管、上述线状部的延伸方向是与上述定影带的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蛇形细管式加热管、以及上述线状部的延伸方向是在上述定影带的宽度方向上以规定的角度倾斜的方向的蛇形细管式加热管中选择的2种以上的蛇形细管式加热管。
根据本发明,热输送部是组合了多个蛇形细管式加热管而构成。而且,构成热输送部的蛇形细管式加热管是从线状部的延伸方向与定影带的宽度方向平行的加热管、线状部的延伸方向是与定影带的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加热管、以及线状部的延伸方向是在定影带的宽度方向上以规定的角度倾斜的方向的加热管中选择的2种以上。这样,通过组合多个线状部的延伸方向不同的2种以上的蛇形细管式加热管来构成热输送部,从而能够将在发热构件的电阻发热体的点、线、或较小的面发热的热效率良好地在定影带的宽度方向和圆周方向上进行输送,能够使散热构件对定影带的加热效率提高。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是,在上述传热部的与上述定影带接触一侧的表面,设有使与上述定影带的摩擦阻力降低的滑动缓和层。
根据本发明,在散热构件的传热部的与定影带接触一侧的表面,设有使与定影带的摩擦阻力降低的滑动缓和层。由此,能够降低传热部与定影带之间的摩擦力,能够使定影带的旋转变得平滑(smooth)。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是,上述滑动缓和层由具有低摩擦系数和优良热传导性的材料构成。
根据本发明,上述滑动缓和层由具有低摩擦系数和优良热传导性的材料构成。由此,在防止传热部对定影带的传热效率下降的基础上,能够使定影带的旋转变得平滑。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是,上述第二定影构件包括加压带而构成,其中该加压带是架设于加压构件与支持构件之间并能旋转的环状带构件,上述加压构件被设置成隔着上述定影带和上述加压带与上述第一定影构件对置。
根据本发明,第二定影构件包括加压带而构成,其中该加压带是架设于加压构件与支持构件之间并能旋转的环状带构件。而且,上述加压构件被设置成隔着定影带和加压带与第一定影构件对置,在定影带与加压带接触的部分形成有定影夹部。由此,能够不使装置大型化地获得宽度大的定影夹区域,能够抑制定影不良。
此外,本发明是一种二阶段定影方式(two-stage fixing type)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定影部,将担载于搬送的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像加热加压到记录介质上,使其进行一次定影;以及第二定影部,与上述第一定影部相比配置于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下游侧,将一次定影后的调色剂像加热加压到记录介质上,使其进行二次定影,上述第一定影部和上述第二定影部是上述定影装置。
根据本发明,二阶段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包括:第一定影部,将担载于搬送的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像加热加压到记录介质上,使其进行一次定影;以及第二定影部,与第一定影部相比配置于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下游侧,将一次定影后的调色剂像加热加压到记录介质上,使其进行二次定影。而且,第一定影部和第二定影部是具有加热构件的上述定影装置,在该加热构件中,具有热输送部的散热构件与发热构件的多个面相抵接地设置。在这样构成的二阶段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中,当第一定影部和第二定影部所具备的各电阻发热体被通电时,第一和第二定影部所具备的各散热构件的传热部表面的温度分布变得均匀,各定影带的宽度方向和圆周方向的温度分布被均匀化,并且,各电阻发热体的发热稳定地进行,能防止发热效率的降低。因此,二阶段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能够获得高品位的定影图像,并且,能够缩短预热时间。
此外,本发明是一种二阶段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定影部,将担载于搬送的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像加热加压到记录介质上,使其进行一次定影;以及第二定影部,在内部配设有加热部的一对加热加压辊相互压接而构成,与上述第一定影部相比配置于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下游侧,将一次定影后的调色剂像加热加压到记录介质上,使其进行二次定影,上述第一定影部是上述定影装置。
根据本发明,二阶段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包括:第一定影部,将担载于搬送的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像加热加压到记录介质上,使其进行一次定影;以及第二定影部,内部配设有加热部的一对加热加压辊相互压接而构成,与第一定影部相比配置于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下游侧,将一次定影后的调色剂像加热加压到记录介质上,使其进行二次定影。而且,第一定影部是具有加热构件的上述定影装置,在该加热构件中,具有热输送部的散热构件与发热构件的多个面相抵接地设置。在这样构成的二阶段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中,当第一定影部所具备的电阻发热体被通电时,第一定影部所具备的散热构件的传热部表面的温度分布变得均匀,定影带的宽度方向和圆周方向的温度分布被均匀化,并且,电阻发热体的发热稳定地进行,能防止发热效率的下降。因此,二阶段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能够获得高品位的定影图像,并且,能够缩短预热时间。
此外,本发明是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定影装置。
根据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中,定影带的宽度方向和圆周方向的温度分布被均匀化,并且,电阻发热体的发热稳定地进行,能防止发热效率的下降。由此,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应对高速化,能够形成高品位的图像。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目的、特点和优点根据如下的详细说明和附图就会变得更加明确了。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3是放大表示加热构件的结构的图。
图4A和图4B是表示在散热构件的内部设置的加热管的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加热构件所具有的发热构件的发热层的结构的图。
图6是表示具有层叠了多个电阻发热体的层叠构造的发热层310的结构的图。
图7A~图7C是表示作为加热构件的其它例子的加热构件的结构的图。
图8A和图8B是表示作为加热构件的其它例子的加热构件的结构的图。
图9是表示作为加热构件的其它例子的加热构件的结构的图。
图10是表示作为加热构件的其它例子的加热构件的结构的图。
图11是表示作为加热构件的其它例子的加热构件的结构的图。
图12是表示作为加热构件的其它例子的加热构件的结构的图。
图13A和图13B是表示散热构件的内部设置的加热管的结构的图。
图14A和图14B是表示散热构件的内部设置的加热管的其它结构例的图。
图15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6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7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结构的图。图像形成装置100是基于读取的原稿的图像数据或经由网络等传输的图像数据,对作为记录介质的记录纸形成多色和单色的图像的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曝光单元10、感光体鼓101(101a~101d)、显影装置102(102a~102d)、带电辊103(103a~103d)、清洁单元104(104a~104d)、中间转印带11、一次转印辊13(13a~13d)、二次转印辊14、定影装置15、纸张搬送路径P1、P2、P3、送纸盒16、手动送纸托盘17和排纸托盘18。
图像形成装置100使用与黑色(K)和作为将彩色图像色分解获得的减法混色的三原色的青色(C)、洋红色(M)、黄色(Y)的四色的各色对应的图像数据,在与各色对应的图像形成部Pa~Pd中进行图像形成。各图像形成部Pa~Pd是同样的结构,例如,黑色(K)的图像形成部Pa由感光体鼓101a、显影装置102a、带电辊103a、一次转印辊13a和清洁单元104a等构成。该图像形成部Pa~Pd在中间转印带11的移动方向(副扫描方向)上对准排列成一列。
带电辊103是使感光体鼓101的表面均匀地带电为规定的电位的接触方式的带电器。也可以替代带电辊103,而使用利用了带电刷的接触方式的带电器、或利用了带电金属丝的非接触方式的带电器。
曝光单元10具备未图示的半导体激光器、多角镜4、第一反射镜7、第二反射镜8等,将通过黑色(K)、青色(C)、洋红色(M)和黄色(Y)的各色的图像数据调制后的激光光束等的光束分别照射到感光体鼓101a~101d的每一个。各感光体鼓101a~101d形成根据黑色(K)、青色(C)、洋红色(M)和黄色(Y)的各色的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102对形成有静电潜像的感光体鼓101的表面供给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将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像。显影装置102a~102d分别收纳黑色(K)、青色(C)、洋红色(M)和黄色(Y)的各色的调色剂,将形成于各个感光体鼓101a~101d的各色的静电潜像显影化为各色的调色剂像。清洁单元104对在显影/图像转印后残留于感光体鼓101上的表面的调色剂进行除去/回收。
中间转印带11配置于感光体鼓101的上方,架设于驱动辊11a与从动辊11b之间,形成环状的移动路径。中间转印带11的外周面与感光体鼓101d、感光体鼓101c、感光体鼓101b、感光体鼓101a按照该顺序相对置。在夹着该中间转印带11与各感光体鼓101a~101d对置的位置,配置有一次转印辊13a~13d。中间转印带11与感光体鼓101a~101d对置的位置分别为一次转印位置。此外,中间转印带11由厚度100~150μm左右的薄膜形成。
一次转印辊13a~13d为了将担载于感光体鼓101a~101d的表面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上,通过恒压控制来施加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反极性的一次转印偏压。由此,形成于感光体鼓101a~101d的各色的调色剂像依次重叠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的外周面,在中间转印带11的外周面形成全色的调色剂像。
不过,在输入了黄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色的仅一部分的图像数据的情况下,仅在4个感光体鼓101a~101d中的、与输入的图像数据的色对应的一部分感光体鼓101,进行静电潜像和调色剂像的形成。例如,在单色图像形成时,仅在与黑色对应的感光体鼓101a,进行静电潜像的形成和调色剂像的形成,在中间转印带11的外周面仅转印黑色的调色剂像。
各一次转印辊13a~13d通过导电性的弹性材料(例如EPDM、聚氨酯泡沫塑料等)对将直径8~10mm的不锈钢等的金属作为基体材料的轴的表面进行覆盖来构成,通过导电性的弹性材料对中间转印带11均匀地施加高电压。
在各一次转印位置处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1的外周面的调色剂像通过中间转印带11的旋转,搬送到作为与二次转印辊14的对置位置的二次转印位置。二次转印辊14在图像形成时,以规定的夹压压接于内周面与驱动辊11a的圆周面接触的中间转印带11的外周面。从送纸盒16或手动送纸托盘17送纸的记录纸在通过二次转印辊14与中间转印带11之间时,对二次转印辊14施加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反极性的高电压。由此,从中间转印带11的外周面转印调色剂像到记录纸的表面。
另外,从感光体鼓101附着于中间转印带11的调色剂中的、未转印于记录纸上而残存于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为了防止在后面工序中的混色,通过转印清洁单元12回收。
转印有调色剂像的记录纸被引导到后述的本发明的定影装置15,通过定影夹部,接受加热和加压。由此,调色剂像牢固地定影于记录纸的表面。调色剂像定影后的记录纸通过排纸辊18a排出到排纸托盘18。
此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设有用于将收纳于送纸盒16的记录纸经由二次转印辊14与中间转印带11之间和定影装置15送到排纸托盘18的在大致垂直方向延伸的纸张搬送路径P1。在纸张搬送路径P1中配置有:将送纸盒16内的记录纸一张一张地排送到纸张搬送路径P1内的搓纸辊(pick up roller)16a、将排送的记录纸朝向上方搬送的搬送辊16b、将搬送来的记录纸按规定的定时引导到二次转印辊14与中间转印带11之间的定位辊(resist roller)19、将记录纸排出到排纸托盘18的排纸辊18a。
此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内部,形成有在从手动送纸托盘17到定位辊19之间配置了搓纸辊17a和搬送辊16b的纸张搬送路径P2。进而,在从排纸辊18a到纸张搬送路径P1中的定位辊19的上游侧之间,形成有纸张搬送路径P3。
排纸辊18a在正反两方向上旋转自由,当在记录纸的单面形成图像的单面图像形成时、以及在记录纸的两面形成图像的两面图像形成中的第二面图像形成时,在正转方向上被驱动,将记录纸排出到排纸托盘18。另一方面,在两面图像形成中的第一面图像形成时,排纸辊18a直至纸张的后端通过定影装置15为止在正转方向上被驱动,然后,在夹持记录纸的后端部的状态下在反转方向上被驱动,将记录纸引导到纸张搬送路径P3内。由此,在两面图像形成时仅在单面形成有图像的记录纸在将正反面和前后端反转的状态下被引导到纸张搬送路径P1。
定位辊19从送纸盒16和手动送纸托盘17被送纸,或者,将经由纸张搬送路径P3搬送的记录纸按与中间转印带11的旋转同步的定时引导到二次转印辊14与中间转印带11之间。因此,定位辊19在感光体鼓101、中间转印带11的工作开始时停止旋转,在中间转印带11的旋转之前被送纸或搬送的记录纸在使前端与定位辊19相抵接的状态下停止在纸张搬送路径P 1内的移动。然后,定位辊19在二次转印辊14与中间转印带11压接的位置按使记录纸的前端部与形成于中间转印带11上的调色剂像的前端部对置的定时,开始旋转。
另外,当在全部图像形成部Pa~Pd中都进行图像形成的全色图像形成时,一次转印辊13a~13d使中间转印带11压接于全部感光体鼓101a~101d。另一方面,当仅在图像形成部Pa中进行图像形成的单色图像形成时,仅使一次转印辊13a将中间转印带11压接于感光体鼓101a。
图2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5的结构的图。定影装置15构成为包括:作为第一定影构件的定影辊15a、作为第二定影构件的加压辊15b、作为环状带构件的定影带25、和加热构件21。在定影装置15中,定影带25架设于定影辊15a与加热构件21之间,加压辊15b配置成隔着定影带25与定影辊15a对置。而且,定影辊15a和加热构件21在定影辊15a的轴线方向上配置成大致平行。因此,当架设于定影辊15a和加热构件21之间的定影带25滑动时,能够防止发生曲折,能够较高地维持定影带25的耐久性。
定影装置15是带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其中该带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是:加热构件21与定影带25接触以对定影带25进行加热,在作为记录介质的记录纸32以规定的定影速度和复印速度通过用定影带25和加压辊15b形成的定影夹部15c时,将担载于记录纸32上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像31加热加压到记录纸32上进行定影。作为这样的带定影方式的装置的定影装置15由于是利用具有高电力密度的发热层212的加热构件21来加热热容量小的定影带25的结构,所以预热时间短,而且,能够抑制耗电的增大,能够实现节能化。
另外,未定影的调色剂像31例如由非磁性一成分显影剂(非磁性调色剂)、非磁性二成分显影剂(非磁性调色剂和载体)、磁性显影剂(磁性调色剂)等的显影剂(调色剂)形成。此外,定影速度是指所谓的处理速度,复印速度是指每一分钟的复制页数。此外,在记录纸32通过定影夹部15c时,定影带25抵接于记录纸32的调色剂像担载面。
定影辊15a通过隔着定影带25压接于加压辊15b从而形成定影夹部15c,同时,通过利用未图示的驱动电动机(驱动部)绕旋转轴线在旋转方向A方向上旋转驱动,从而对定影带25进行搬送。定影辊15a的直径是30mm,由从其内侧起按顺序形成有芯金属(core metal)、弹性层的两层构造构成,对芯金属使用例如铁、不锈钢、铝、铜等金属或它们的合金等。此外,对弹性层适合硅酮橡胶、氟橡胶等具有耐热性的橡胶材料。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影辊15a隔着定影带25压接于加压辊15b时的力为216N左右。
加压辊15b被设置成:隔着定影带25与定影辊15a对置且压接,围绕旋转轴线自由旋转。加压辊15b从动于定影辊15a的旋转而在旋转方向B方向上旋转。加压辊15b由从其内侧起按顺序形成有芯金属、弹性层、离型层(release layer)的三层构造构成。对芯金属使用例如铁、不锈钢、铝、铜等金属或它们的合金等。此外,对弹性层适合硅酮橡胶、氟橡胶等具有耐热性的橡胶材料,对于离型层适合PFA(四氟乙烯和全氟代烷基乙烯基醚(perfluoroalkyl vinyl ether)的共聚物)、PTFE(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等氟树脂。加压辊15b例如能够使用辊直径为30mm的、由芯金属为直径24mm(壁厚2mm)的铁(STKM)管、弹性层为厚度是3mm的固体硅酮橡胶、离型层为厚度是30μm的PFA管(tube)构成的辊。
此外,在加压辊15b的内部,配置有对加压辊15b进行加热的加热灯26(例如额定功率400W)。控制电路(未图示)通过使电力从电源电路(未图示)供给(通电)到加热灯26,从而使加热灯26发光,从加热灯26放射红外线。由此,加压辊15b的内周面吸收红外线而被加热,加压辊15b整体被加热。另外,上述的加热灯26是从加压辊15b的内表面进行加热的,但也可与其不同地以利用外周面加热用的辊从加压辊15b的表面进行加热的方法来构成。
定影带25通过加热构件21被加热到规定的温度,对通过定影夹部15c的形成有未定影调色剂像31的记录纸32进行加热。定影带25为环状的带,通过加热构件21和定影辊15a被悬架,以规定的角度卷挂到定影辊15a。定影带25在定影辊15a的旋转时,从动于定影辊15a在旋转方向A方向上旋转。定影带25成为如下的三层构造:在由聚酰亚胺等的耐热性树脂或不锈钢、镍等金属材料构成的中空圆筒状的基体材料的表面,形成耐热性和弹性优良的弹性体材料(例如硅酮橡胶)作为弹性层,进而在其表面形成耐热性和离型性优良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PFA、PTFE等氟树脂)作为离型层。此外,也可以在基体材料的聚酰亚胺中内添氟树脂。由此,能够降低与加热构件21的滑动负载。
加热构件21与定影带25接触,用于将定影带25加热到规定的温度。此外,在定影装置15中,作为温度感测部,在与加热构件21接触的定影带25的圆周面配设有发热体侧热敏电阻24a,在加压辊15b的圆周面配设有加压辊侧热敏电阻24b,对各自的表面温度进行检测。
图3是放大表示加热构件21的结构的图。加热构件21形成为半圆筒状,包括散热构件210和发热构件211而构成。
散热构件210构成为包括:受热部,与后述的发热构件211的多个面相抵接地设置,接受从发热构件211产生的热;以及传热部,将在受热部受热的热传递到定影带25。进而,在散热构件210的内部,设有将从发热构件211产生的热沿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和圆周方向进行输送的热输送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构件210包括第一散热部2101和第二散热部2103。第一散热部2101和第二散热部2103利用铝、铜、镁、铁、钛等金属材料或它们的合金材料、高纯度石墨等热传导性优良的材料来形成。
第一散热部2101包括传热片2101a和受热片2101b而构成。受热片2101b是在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定影辊15a的轴线方向)延伸、形成有从散热构件210与定影带25接触的接触区域中央部起延伸的与垂直方向平行的表面的部分,是与发热构件211的厚度方向一表面相抵接地设置、接受从发热构件211产生的热的部分。传热片2101a是从受热片2101b的一端部起绵延并在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延伸而形成的部分,是以沿着定影带25的内周面的方式弯曲设置、将在受热部2101b受热的热传递到定影带25的部分。
第二散热部2103包括传热片2103a和受热片2103b而构成。受热片2103b是在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延伸、形成有从散热构件210与定影带25接触的接触区域中央部起延伸的与垂直方向平行的表面的部分,是与发热构件211的厚度方向另一表面相抵接地设置、接受从发热构件211产生的热的部分。传热片2103a是从受热片2103b的一端部起绵延并在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延伸而形成的部分,是以沿着定影带25的内周面的方式弯曲设置、将在受热部2103b受热的热传递到定影带25的部分。
在用以上这样的第一散热部2101和第二散热部2103构成的散热构件210中,第一散热部2101的受热片2101b和第二散热部2103的受热片2103b相对置地设置。而且,在散热构件210中,组合第一散热部2101的受热片2101b和第二散热部2103的受热片2103b,与发热构件211的构成面中的、作为从按面积大的顺序起算的头2个面的厚度方向的两面相抵接地形成夹持发热构件211的受热部,组合第一散热部2101的传热片2101a和第二散热部2103的传热片2103a,形成半圆筒状的传热部。这样,通过形成与从按面积大的顺序起算的头2个面相抵接的受热部,从而能够提高基于受热部的、接受从发热构件211产生的热的受热效率,电阻发热体的发热持续稳定地进行,并且,能够防止电阻发热体成为过热状态而发生破损/烧损。
而且,在构成散热构件210的第一散热部2101和第二散热部2103的内部,设有热输送部。热输送部将各散热部2101、2103的各受热片2101b、2103b从发热构件211接受的热沿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和圆周方向进行输送。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第一散热部2101的内部的热输送部利用蛇形细管式加热管(Heat Lane(注册商标))2102(以下仅称为“加热管2102”)构成,以遍及第一散热部2101的内部的全部区域,即传热片2101a和受热片2101b的内部的全部区域的方式来形成。此外,设置于第二散热部2103的内部的热输送部利用蛇形细管式加热管2104(以下仅称为“加热管2104”)构成,以遍及第二散热部2103的内部的全部区域、即传热片2103a和受热片2103b的内部的全部区域的方式来形成。
加热管2102、2104被做成封入有热输送流体的细管反复弯曲(曲折)并形成一定的面,细管包括直线状延伸的线状部、以及将邻接的线状部的延伸方向端部彼此连接成一条线路的连接部。另外,作为热输送流体,能够举出例如水、丁烷、乙醇、惰性气体等。
加热管2102、2104中,封入细管内的热输送流体在高温部蒸发、在低温部冷凝,对热进行输送。而且,加热管2102、2104通过热输送流体在曲折配置的细管内反复蒸发/冷凝,从而与仅根据金属材料等的热传导的热输送相比,能够短时间输送较多的热。即,在仅根据热传导的热输送中,热的移动本身是被动的基于温差的热的移动,但是在加热管2102、2104中是根据热输送流体的蒸发/冷凝的主动的热输送,热输送流体吸热和散热的热量多,通过反复蒸发/冷凝,能够输送较多的热。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具备具有散热构件210的加热构件21的定影装置15中,利用与发热构件211的厚度方向一表面相抵接地设置的受热片2101b和与发热构件211的厚度方向另一表面相抵接地设置的受热片2103b受热的热,以热传导在第一散热部2101和第二散热部2103中移动,并且,通过加热管2102、2104在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和圆周方向进行输送,从传热片2101a和传热片2103a传递到定影带25,定影带25被加热。因此,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和圆周方向的温度分布变得均匀,能获得高品位的定影图像。
此外,由于在散热构件210的内部设有热输送能力高的加热管2102、2104,所以即使使用高电力密度的发热体作为构成发热构件211的电阻发热体,也能够快速地输送从电阻发热体产生的热,能够使散热构件210短时间升温。
此外,在散热构件210中,由于受热片2101b与发热构件211的厚度方向一表面相抵接地设置来接受从发热构件211产生的热,受热片2103b与发热构件211的厚度方向另一表面相抵接地设置来接受从发热构件211产生的热,所以受热效率变高,能够抑制构成发热构件211的电阻发热体变为过热状态。因此,能防止电阻发热体的通电自我抑制起作用,电阻发热体的发热持续稳定地进行,能够防止发热效率的下降,能够缩短预热时间。
在第一散热部2101和第二散热部2103的内部设置的热输送部也可以是组合多个蛇形细管式加热管来构成。
图4A和图4B是表示在散热构件210的内部设置的加热管的结构的图。图4A和图4B虽然表示了在第一散热部2101的内部设置的多个加热管2102的结构,但是在第二散热部2103的内部设置的多个加热管2104的结构与第一散热部2101的加热管2102的结构是同样的。下面,对于在第一散热部2101的内部设置的多个加热管2102的结构进行说明。
加热管2102如上所述被做成为:封入有热输送流体的细管反复弯曲(曲折)并形成一定的面,细管包括:呈直线状延伸的线状部、以及将邻接的线状部的延伸方向端部彼此连接成一条线路的连接部。通过调整该线状部的延伸方向,从而能够控制加热管2102向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和圆周方向的热输送效率。例如,设有线状部的延伸方向与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平行的加热管2102的第一散热部2101,其向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的热输送效率格外提高。此外,设有线状部的延伸方向是与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加热管2102的第一散热部2101,其向定影带25的圆周方向的热输送效率格外提高。此外,设有线状部的延伸方向是在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以规定角度倾斜的方向的加热管2102的第一散热部2101,其在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和圆周方向这两个方向热输送效率均被提高。
在图4A所示的第一散热部2101的内部设置的热输送部,组合多个加热管2102a、2102b、2102c、2102d、2102e而构成,以遍及第一散热部2101的内部的整个区域、即传热片2101a和受热片2101b的内部的整个区域的方式来形成。
加热管2102a、2102b、2102c、2102d、2102e的分别是线状部的延伸方向为与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蛇形细管式加热管,各加热管隔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在第一散热部2101的长尺寸方向(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各加热管2102a、2102b、2102c、2102d、2102e彼此的间隔被设定为能够实现由各加热管间的热传导引起的热移动。
在这样的、加热管2102a、2102b、2102c、2102d、2102e设置于内部的第一散热部2101中,与发热构件211的厚度方向一表面相抵接地设置的受热片2101b所受热的热,利用热传导在第一散热部2101中移动,并且,通过各加热管2102a、2102b、2102c、2102d、2102e在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和圆周方向进行输送,从传热片2101a传递到定影带25,定影带25被加热。因此,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和圆周方向的温度分布变得均匀,能够获得高品位的定影图像。此外,通过组合多个蛇形细管式加热管来构成在第一散热部2101的内部设置的热输送部,从而能够使更大面积的第一散热部2101快速地均热化。
此外,如图4B所示,还能够组合线状部的延伸方向不同的多个加热管用作热输送部。在图4B所示的第一散热部2101的内部设置的热输送部是组合多个加热管2152a、2152b、2152c、2152d、2152e而构成,以遍及第一散热部2101的内部的整个区域、即传热片2101a和受热片2101b的内部的整个区域的方式来形成。
在与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对应的第一散热部2101的长尺寸方向两端部配置的加热管2152a、2152b、2152d、2152e的每一个,是线状部的延伸方向为在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以规定角度倾斜的方向的蛇形细管式加热管。此外,在与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对应的第一散热部2101的长尺寸方向中央部配置的加热管2152c,是线状部的延伸方向为与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蛇形细管式加热管。而且,各加热管2152a、2152b、2152c、2152d、2152e隔开规定的间隔排列在第一散热部2101的长尺寸方向(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各加热管2152a、2152b、2152c、2152d、2152e彼此的间隔被设定为能够实现在各加热管间的热传导引起的热移动。
当小宽度尺寸的记录纸32在定影夹部15c连续走纸的情况下,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两端部(非走纸区域)的温度容易上升。对此,在与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对应的第一散热部2101的长尺寸方向两端部配置的加热管2152a、2152b、2152d、2152e的每一个,是线状部的延伸方向为在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上以规定角度倾斜的方向的蛇形细管式加热管,因此,能够在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和圆周方向快速地进行热输送,能够使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和圆周方向的温度分布变得均匀。即,虽然在与定影带25的非走纸区域对应的发热构件211的电阻发热体成为非通电状态的情况下,如果非走纸区域的热收支平衡为正,则温度上升,定影带25的温度分布变得不均匀,但是能够通过第一散热部2101的长尺寸方向两端部配置的加热管2152a、2152b、2152d、2152e的热输送能力来进行从高温部到低温部的热输送,能够使定影带25的温度分布变得均匀。
此外,在定影装置15的定影工作时,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其温度变化小,但是,因记录纸32的通过就需要较多的热量。对此,在与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对应的第一散热部2101的长尺寸方向中央部配置的加热管2152c,是线状部的延伸方向与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蛇形细管式加热管,向定影带25的圆周方向的热输送效率特别优良。由此,能够将第一散热部2101对需要热量较多的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温度跟随性维持在较高的状态。
接下来,再次参照图2和图3,对加热构件21所具有的发热构件211进行说明。发热构件211是在散热构件210的长尺寸方向(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矩形板状的构件,以夹入在第一散热部2101的受热片2101b与第二散热部2103的受热片2103b之间的状态下,通过螺丝构件等固定构件214来固定。
发热构件211具有:在由通过通电而发热的电阻发热体构成的发热层212的厚度方向两面形成有由绝缘体构成的绝缘体层213的层叠构造。而且,在发热构件211中,在发热层212的厚度方向一表面形成的绝缘体层213与第一散热部2101的受热片2101b面接触地设置,在发热层212的厚度方向另一表面形成的绝缘体层213与第二散热部2103的受热片2103b面接触地设置。即,发热构件211的作为从按面积大的顺序起算的头2个面的厚度方向两表面,与构成散热构件210的受热部的受热片2101b和受热片2103b面接触。
绝缘体层213是通过兼具耐热性和电绝缘性的材料来形成的层。作为兼具耐热性和电绝缘性的材料,不进行特别限定,但可举出聚酰亚胺树脂等耐热性聚合物材料、氧化铝等陶瓷材料、云母等。
发热层212是由通过对供电端子部221施加电压进行通电从而产生焦耳热进行发热的电阻发热体构成的层。作为构成发热层212的电阻发热体,能够举出将镍-铬的合金作为主成份的金属材料、由不锈钢构成的具有电阻成份的金属电阻体、以银-钯类等的电阻材料形成的发热体。此外,能够将在宽度12mm的陶瓷基板上通过丝网印刷形成宽度1mm前后的电阻线的陶瓷发热体、层叠多层薄膜陶瓷片并在该片之间形成细的电阻线而烧成的陶瓷发热体、将以钛酸钡类的半导体陶瓷为主成份的无机材料烧成的陶瓷发热体,作为电阻发热体。由于陶瓷发热体是能够实现高电力密度的发热体,所以具有由陶瓷发热体构成的发热层212的发热构件211,热响应速度高,能够缩短预热时间,并且,对散热构件210的加热能力高。
此外,电阻发热体优选使用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特性(PositiveTemperature Coefficient,简称PTC特性)的电阻发热体。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特性的电阻发热体随温度上升电阻值也上升。这样的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特性的电阻发热体,当自身的温度变为规定温度以上时,电阻值急剧上升而使电流值变小,防止成为过热状态。此外,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特性的电阻发热体,由于电流值随温度上升而变小,所以能够降低耗电量,能够实现节能化。此外,包括电阻发热体而构成的发热构件211由于构成面中的多个面与具有热输送部的散热构件210的受热部相抵接地设置,所以电阻发热体即使是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特性的发热体,也能使散热构件210的传热部表面的温度分布变得均匀,能使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和圆周方向的温度分布变得均匀,并且,电阻发热体的发热稳定地进行,能防止发热效率的下降。
此外,电阻发热体使用具有负的电阻温度特性(NegativeTemperature Coefficient,简称NTC特性)的电阻发热体也可。具有负的电阻温度特性的电阻发热体随温度上升其电阻值下降。此处,包括电阻发热体而构成的发热构件211由于构成面中的多个面与具有热输送部的散热构件210的受热部相抵接地设置,所以电阻发热体即使是具有负的电阻温度特性的发热体,也能使散热构件210的传热部表面的温度分布变得均匀,能使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和圆周方向的温度分布变得均匀,并且,电阻发热体的发热稳定地进行,能防止发热效率的下降。
此外,电阻发热体也可使用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特性和负的电阻温度特性的发热体。此处,包括电阻发热体而构成的发热构件211由于构成面中的多个面与具有热输送部的散热构件210的受热部相抵接地设置,所以电阻发热体即使是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特性和负的电阻温度特性的发热体,也能使散热构件210的传热部表面的温度分布变得均匀,能使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和圆周方向的温度分布变得均匀,并且,电阻发热体的发热稳定地进行,能防止发热效率的下降。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特性和负的电阻温度特性的电阻发热体是指:例如,在常温附近具有负的电阻温度特性,从规定温度附近开始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特性,当温度进一步上升时,即使是正的电阻温度特性,电阻值的变化率也大的发热体(也称作PTC陶瓷加热器)。
图5是表示加热构件21所具有的发热构件211的发热层212的结构的图。发热层212与散热构件210的长尺寸方向相对应地,通过通电而发热的发热部分被分割为第一发热区域212a、第二发热区域212b、第三发热区域212c。在本实施方式中,假定使不同大小的记录纸32走纸进行印字的情况,对与记录纸32接触的定影带25进行加热的散热构件210的传热部表面被分割为长尺寸方向两端部和中央部这三个区域。而且,发热层211的第一发热区域212a和第二发热区域212b分别与散热构件210的长尺寸方向两端部相对应,第三发热区域212c与散热构件210的长尺寸方向中央部相对应。
在第一发热区域212a内,以作为整体形成一定的面的方式而反复弯曲的一条电阻发热体2121a设置于陶瓷片212d上,电阻发热体2121a的两端部连接于一对供电端子部221a。在第二发热区域212b内,以作为整体形成一定的面的方式而反复弯曲的一条电阻发热体2121b设置于陶瓷片212d上,电阻发热体2121b的两端部连接于一对供电端子部221b。在第三发热区域212c内,以作为整体形成一定的面的方式而反复弯曲的一条电阻发热体2121c设置于陶瓷片212d上,电阻发热体2121c的两端部连接于一对供电端子部221c。
也就是说,第一发热区域212a内的电阻发热体2121a、第二发热区域212b内的电阻发热体2121b、第三发热区域212c内的电阻发热体2121c分别连接于不同的供电端子部221a、221b、221c,能够以按各发热区域的每一个来区别的状态进行通电。由此,在使不同大小的记录纸32走纸进行印字的情况下,以对应于不同的走纸大小能在发热层212的表面获得所希望的温度分布的方式,按各发热区域221a、221b、221c的每一个而切换通电状态,并进行加热副控制使得仅是发热层212表面中的所希望的特定区域发热,能够抑制与记录纸32的走纸宽度两端部对应的发热区域内的电阻发热体的局部异常升温。
此外,构成发热层212的各电阻发热体2121a、2121b、2121c如前所述,作为整体形成一定的面。由此,能够使通过通电而发热的各电阻发热体2121a、2121b、2121c的热传递到散热构件210时的传热效率提高。
此外,发热构件211的发热层还能够做成层叠了多个电阻发热体的层叠构造。图6是表示具有层叠了多个电阻发热体的层叠构造的发热层310的结构的图。
图6所示的发热层310以如下方式形成,层叠多张与散热构件210的圆周方向相对应的宽度为12mm的陶瓷片,在各陶瓷片的配合面以线宽1mm并往复折返2.5次的方式丝网印刷并设置银-钯类的薄膜电阻发热体,其后,进行烧成。另外,各陶瓷片的大小、薄膜电阻发热体的材质、宽度、厚度、印刷时的折返图形等,根据发热层310所需求的发热能力而适宜地设定。此外,由层叠了陶瓷片的陶瓷发热体构成的发热层310能够进行急速加热,进而,即使发热层310自身成为过热状态,也具有虽会破损但却不至于冒烟、着火的安全性。
发热层310与散热构件210的长尺寸方向相对应地,被分割为第一发热区域310a、第二发热区域310b、第三发热区域310c。在本实施方式中,假定使不同大小的记录纸32走纸进行印字的情况,对与记录纸32接触的定影带25进行加热的散热构件210的传热部表面被分割为长尺寸方向两端部和中央部这三个区域。而且,发热层310的第一发热区域310a和第二发热区域310b分别与散热构件210的长尺寸方向两端部相对应,第三发热区域310c与散热构件210的长尺寸方向中央部相对应。
发热层310具有如下层叠结构,第一发热区域310a和第二发热区域310b形成在同一陶瓷片310d,第三发热区域310c形成在另外的陶瓷片310d。在第一发热区域310a内,设有以作为整体形成一定的面的方式而反复弯曲的一条电阻发热体3101a,电阻发热体3101a的两端部连接于一对供电端子部221d。在第二发热区域310b内,设有以作为整体形成一定的面的方式而反复弯曲的一条电阻发热体3101b,电阻发热体3101b的两端部连接于一对供电端子部221e。在第三发热区域310c内,设有以作为整体形成一定的面的方式而反复弯曲的一条电阻发热体3101c,电阻发热体3101c的两端部连接于一对供电端子部221f。
也就是说,第一发热区域310a内的电阻发热体3101a、第二发热区域310b内的电阻发热体3101b、第三发热区域310c内的电阻发热体3101c分别连接于不同的供电端子部221d、221e、221f,能够以按各发热区域的每一个来区别的状态进行通电。由此,在使不同大小的记录纸32走纸进行印字的情况下,以对应于不同的走纸大小能在发热层310的表面获得所希望的温度分布的方式,按各发热区域310a、310b、310c的每一个切换通电状态,并进行加热副控制使得仅是发热层310表面中的所希望的特定区域发热,能够抑制与记录纸32的走纸宽度两端部对应的发热区域内的电阻发热体的局部异常升温。
作为定影装置15所具备的加热构件,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加热构件21的结构,能够使用图7A~图7C、图8A、图8B和图9~图12所示的加热构件。
图7A~图7C是表示作为加热构件的其它例子的加热构件311的结构的图。图7A是加热构件311的立体图,图7B是加热构件311的平面图,图7C是利用与加热构件311的宽度方向正交的面进行切断时的剖面图。
加热构件311与上述的加热构件21相类似,包括与加热构件21所具备的散热构件同样构成的散热构件210和发热构件312。发热构件312是在散热构件210的长尺寸方向(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矩形板状的构件,以夹入在第一散热部2101的受热片2101b与第二散热部2103的受热片2103b之间的状态,通过螺丝构件等固定构件214来固定。
发热构件312具有在由通过通电而发热的电阻发热体构成的发热层312a的厚度方向两面形成有由绝缘体构成的绝缘体层213的层叠构造。而且,在发热构件312中,在发热层312a的厚度方向一表面形成的绝缘体层213与第一散热部2101的受热片2101b面接触地设置,在发热层312a的厚度方向另一表面形成的绝缘体层213与第二散热部2103的受热片2103b面接触地设置。即,发热构件312的作为从按面积大的顺序起算的头2个面的厚度方向两表面,与构成散热构件210的受热部的受热片2101b和受热片2103b面接触。
发热层312a是由通过对供电端子部221施加电压进行通电从而产生焦耳热进行发热的电阻发热体构成的层。发热层312a在与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对应的散热构件210的长尺寸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对准排列而形成多个作为矩形板状的电阻发热体的半导体陶瓷元件3121。这样,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来形成作为整体具有一定形状的发热面的发热层312a。
各半导体陶瓷元件3121是将以钛酸钡为主成份的无机粉末成型为薄的矩形板状而烧成的。各半导体陶瓷元件3121每一个能获得十几W到数百W的发热量。
图8A和图8B是表示作为加热构件的其它例子的加热构件313的结构的图。图8A是加热构件313的平面图,图8B是利用与加热构件313的宽度方向正交的面进行切断时的剖面图。
加热构件313与上述的加热构件21相类似,包括与加热构件21所具备的散热构件同样构成的散热构件210和发热构件314。发热构件314是在散热构件210的长尺寸方向(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矩形板状的构件,以夹入在第一散热部2101的受热片2101b与第二散热部2103的受热片2103b之间的状态,通过夹持构件等固定构件313a来固定。
发热构件314具有第一绝缘体层213a、第一发热层314a、第二绝缘体层213b、第二发热层314b、第三绝缘体层213c按此顺序层叠的层叠构造。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绝缘体层213b成为介于第一发热层314a与第二发热层314b之间的中间层。而且,在发热构件314中,在第一发热层314a的厚度方向一表面形成的第一绝缘体层213a与第二散热部2103的受热片2103b面接触地设置,在第二发热层314b的厚度方向另一表面形成的第三绝缘体层213c与第一散热部2101的受热片2101b面接触地设置。即,发热构件314中,作为从按面积大的顺序起算的头2个面的厚度方向两表面,与构成散热构件210的受热部的受热片2101b和受热片2103b面接触。
第一绝缘体层213a、第二绝缘体层213b和第三绝缘体层213c是通过兼具耐热性和电绝缘性的材料来形成的层。作为兼具耐热性和电绝缘性的材料,不进行特别限定,但可举出聚酰亚胺树脂等的耐热性聚合物材料、氧化铝等的陶瓷材料。
第一发热层314a是作为矩形板状的多个电阻发热体的半导体陶瓷元件3141在与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对应的散热构件210的长尺寸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对准排列而形成的。此外,第二发热层314b是作为矩形板状的多个电阻发热体的半导体陶瓷元件3142在与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对应的散热构件210的长尺寸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对准排列而形成的。而且,在从与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构成第一发热层314a的半导体陶瓷元件3141和构成第二发热层314b的半导体陶瓷元件3142交替地设置。
这样构成的发热构件314能调整为发热构件314的表面的发热分布成为所希望的分布,能够控制散热构件210对定影带25的特定区域的加热能力。此外,通过对三个供电端子部221施加电压,能够对半导体陶瓷元件3141、3142进行通电,能够设置更多的半导体陶瓷元件,能够做成高电力密度的发热构件。
图9是表示作为加热构件的其它例子的加热构件320的结构的图。加热构件320与上述的加热构件21相类似,包括散热构件321和与加热构件21所具备的发热构件同样构成的发热构件211。
散热构件321由与上述的加热构件21所具备的散热构件210同样的材料形成。而且,散热构件321包括:受热部321b,与发热构件211的多个面相抵接地设置,接受从发热构件211产生的热;以及传热部321a,将在受热部321b受热的热传递到定影带25。进而,在散热构件321的内部,设有将从发热构件211产生的热沿着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和圆周方向进行输送的热输送部。另外,在散热构件321的内部设置的热输送部与上述的在散热构件210的内部形成的热输送部同样地,由蛇形细管式加热管3211(以下仅称为“加热管3211”)构成,以遍及散热构件321的内部的整个区域、即传热部321a和受热部321b的内部的整个区域的方式来形成。
传热部321a是在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延伸形成、并弯曲成沿着定影带25的内周面的半圆筒状的部分,是将在受热部321b受热的热传递到定影带25的部分。受热部321b是从与定影带25的圆周方向中央部对应的传热部321a的圆周方向中央部向垂直方向下方弯曲而形成的部分,形成有被从传热部321a与定影带25接触的接触区域中央部开始延伸的与垂直方向平行的内表面包围的凹部。在散热部321中,在形成于受热部321b的凹部中嵌入固定有发热构件211。而且,发热构件211在嵌入受热部321b的凹部的状态下,厚度方向两表面与凹部的内表面面接触地设置。
在如上构成的加热构件320中,在凹部的内表面中与发热构件211的厚度方向两表面面接触地设置的受热部321b所受热的热,利用热传导在散热构件321中移动,并且,通过加热管3211在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和圆周方向进行输送,从传热部321b传递到定影带25,定影带25被加热。因此,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和圆周方向的温度分布变得均匀,能够获得高品位的定影图像。
此外,在加热构件320中,散热构件321中传热部321a与受热部321b接合的部分的热容量变得比由两个散热部构成的上述的散热构件210大。但是,在加热构件320所具备的散热构件321中,由于传热部321a与受热部321b一体形成,所以能够使散热构件自身的强度变高,而且,能够使与定影带25的加热夹宽度变宽,还能够应对高速印字。
图10是表示作为加热构件的其它例子的加热构件330的结构的图。加热构件330与上述的加热构件21相类似,除了在与定影带25的内周面接触的传热片2101a的外表面和传热片2103a的外表面设有滑动缓和层311之外,与加热构件21同样地构成。另外,滑动缓和层311也可以形成于上述的加热构件311、313的传热片2101a的外表面和传热片2103a的外表面、加热构件320的传热部321a的外表面。
滑动缓和层331是用于使与定影带25的摩擦阻力降低的层。由此,能够降低构成散热构件210的传热部的传热片2101a和传热片2103a与定影带25之间的摩擦力,能够使定影带25的旋转变得平滑。
此外,滑动缓和层331优选通过具有低摩擦系数和优良热传导性的材料来构成。由此,在防止了构成散热构件210的传热部的传热片2101a和传热片2103a的、对定影带25的传热效率下降的基础上,能够使定影带25的旋转变得平滑。
作为构成滑动缓和层331的材料,能够举出PTFE、PFA等的氟树脂,也可以混合多种氟树脂材料进行使用。此外,滑动缓和层331也可以作为在上述氟树脂材料中添加了云母等的填充剂的层,由此,能够将层高强度化,使耐久性提高。此外,在滑动缓和层331中,作为优良热传导性材料,可以添加石墨的微粉末、无机或有机的导电填料、铝或镁等的金属粉。另外,作为在滑动缓和层331中添加的优良热传导性材料,为了使层中的分散性提高,也可使用实施了表面处理的材料。
此外,滑动缓和层331的厚度考虑了热传导性与耐久性的兼顾,设定为15~100μm(在本实施方式中30μm)。
图11是表示作为加热构件的其它例子的加热构件340的结构的图。加热构件340与上述的加热构件21相类似,包括散热构件350和与加热构件21所具备的发热构件同样构成的发热构件211。
散热构件350由与上述的加热构件21所具备的散热构件210同样的材料形成。而且,散热构件350与发热构件211的多个面相抵接地设置,包括接受从发热构件211产生的热的受热部和将在受热部受热的热传递到定影带25的传热部而构成。进而,在散热构件350的内部,设有将从发热构件211产生的热在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和圆周方向进行输送的热输送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构件350包括第一散热部3501和第二散热部3503。
第一散热部3501包括传热片3501a、连接部3501b、受热片3501c而构成。受热片3501c是在定影带的宽度方向(定影辊15a的轴线方向)延伸、并形成有从散热构件350与定影带25接触的接触区域中央部开始延伸的与垂直方向正交的表面的部分,是与发热构件211的厚度方向一表面相抵接地设置、并接受从发热构件211产生的热的部分。传热片3501a是在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延伸形成的部分,是以沿着定影带25的内周面的方式弯曲设置、并将在受热片3501c受热的热传递到定影带25的部分。连接部3501b是连接传热片3501a的圆周方向一端部与受热片3501c的一端部的部分,是将在受热片3501c受热的热传递到传热片3501a的部分。
第二散热部3503包括传热片3503a、连接部3503b、受热片3503c而构成。受热片3503c是在定影带的宽度方向(定影辊15a的轴线方向)延伸、并形成有从散热构件350与定影带25接触的接触区域中央部开始延伸的与垂直方向正交的表面的部分,是与发热构件211的厚度方向另一表面相抵接地设置、并接受从发热构件211产生的热的部分。传热片3503a是在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延伸形成的部分,是以沿着定影带25的内周面的方式弯曲设置、并将在受热片3503c受热的热传递到定影带25的部分。连接部3503b是连接传热片3503a的圆周方向一端部与受热片3503c的一端部的部分,是将在受热片3503c受热的热传递到传热片3503a的部分。
在如上这样的用第一散热部3501和第二散热部3503构成的散热构件350中,第一散热部3501的受热片3501c和第二散热部3503的受热片3503c相对置地配置。而且,在散热构件350中,第一散热部3501的受热片3501c和第二散热部3503的受热片3503c被组合起来,与发热构件211的构成面中的、作为从按面积大的顺序起算的头2个面的厚度方向两面相抵接,形成夹持发热构件211的受热部,第一散热部3501的传热片3501a和第二散热部3503的受热片3503a被组合起来,形成有半圆筒状的传热部。
而且,在构成散热构件350的第一散热部3501和第二散热部3503的内部,设有热输送部。热输送部将各散热部3501、3503的各受热片3501c、3503c从发热构件211接受的热沿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和圆周方向进行输送。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第一散热部3501的内部的热输送部与上述的散热部210的内部形成的热输送部同样地,利用蛇形细管式加热管3502(以下仅称为“加热管3502”)构成,以遍及第一散热部3501的内部的全部区域、即传热片3501a、连接部3501b和受热片3501c的内部的全部区域的方式来形成。此外,设置于第二散热部3503的内部的热输送部也利用蛇形细管式加热管3504(以下仅称为“加热管3504”)构成,以遍及第二散热部3503的内部的全部区域、即传热片3503a、连接部3503b和受热片3503c的内部的全部区域的方式来形成。
另外,也可以在与定影带25的内周面接触的传热片3501a的外表面和传热片3503a的外表面,设置上述的加热构件330所具有的滑动缓和层331。
在如上构成的加热构件340中,与发热构件211的厚度方向两表面面接触地设置的受热片3501c和受热片3503c所受热的热,利用热传导在散热构件350中移动,并且,通过加热管3502、3504在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和圆周方向进行输送,经由连接部3501b、3503b传递到传热片3501a、3503a,定影带被加热。因此,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和圆周方向的温度分布变得均匀,能够获得高品位的定影图像。
图12是表示作为加热构件的其它例子的加热构件360的结构的图。加热构件360与上述的加热构件21相类似,包括散热构件370和与加热构件21所具备的发热构件同样构成的发热构件211。
散热构件370由与上述的加热构件21所具备的散热构件210同样的材料形成。而且,散热构件370包括第一散热区域3701和第二散热区域3706。
第一散热区域3701包括作为相互抵接地设置的两个散热部的第一散热部3702和第二散热部3703而构成。第一散热部3702包括传热片3702a和受热片3702b而构成。受热片3702b是在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定影辊15a的轴线方向)延伸、并形成有从散热构件370与定影带25接触的接触区域中央部开始延伸的与垂直方向平行的表面的部分,是与发热构件211的厚度方向一表面相抵接地设置、并接受从发热构件211产生的热的部分。传热片3702a是从受热片3702b的一端部绵延并在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延伸而形成的部分,是以沿着定影带25的内周面的方式弯曲设置、并将在受热片3702c受热的热传递到定影带25的部分。第二散热部3703包括传热片3703a和受热片3703b而构成。受热片3703b是在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定影辊15a的轴线方向)延伸、并形成有从散热构件370与定影带25接触的接触区域中央部开始延伸的与垂直方向平行的表面的部分,是与受热片3702b相抵接地设置、并将在受热片3702b受热的热引入第二散热部3703的内部的部分。传热片3703a是从受热片3703b的一端部绵延并在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延伸而形成的部分,是以沿着传热片3702a的内表面的方式弯曲设置、并将在受热片3703b引入的热传递到传热片3702a的部分。
第二散热区域3706包括作为相互抵接地设置的两个散热部的第三散热部3707和第四散热部3708而构成。第三散热部3707包括传热片3707a和受热片3707b而构成。受热片3707b是在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定影辊15a的轴线方向)延伸、并形成有从散热构件370与定影带25接触的接触区域中央部开始延伸的与垂直方向平行的表面的部分,是与发热构件211的厚度方向另一表面相抵接地设置、并接受从发热构件211产生的热的部分。传热片3707a是从受热片3707b的一端部绵延并在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延伸而形成的部分,是以沿着定影带25的内表面的方式弯曲设置、并将在受热片3707b受热的热传递到定影带25的部分。第四散热部3708包括传热片3708a和受热片3708b而构成。受热片3708b是在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定影辊15a的轴线方向)延伸、并形成有从散热构件370与定影带25接触的接触区域中央部开始延伸的与垂直方向平行的表面的部分,是与受热片3707b相抵接地设置、并将在受热片3707b受热的热引入第四散热部3708的内部的部分。传热片3708a是从受热片3708b的一端部绵延并在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延伸而形成的部分,是以沿着传热片3707a的内表面的方式弯曲设置、并将在受热片3708b引入的热传递到传热片3707a的部分。
在如上这样的用第一散热区域3701和第二散热区域3706构成的散热构件370中,第一散热区域3701的受热片3702b、3703b和第二散热区域3706的受热片3707b、3708b相对置地配置。而且,在散热构件360中,第一散热区域3701的受热片3702b、3703b和第二散热区域3706的受热片3707b、3708b被组合起来,与发热构件211的厚度方向两面相抵接地形成有夹持发热构件211的受热部,第一散热区域3701的传热片3702a、3703a和第二散热区域3706的传热片3707a、3708a被组合起来,形成有半圆筒状的传热部。
而且,在构成第一散热区域3701的第一散热部3702和第二散热部3703、构成第二散热区域3706的第三散热部3707和第四散热部3708的内部,设有热输送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第一散热部3702的内部的热输送部与上述的散热构件210的内部形成的热输送部同样地,利用蛇形细管式加热管3704(以下仅称为“加热管3704”)构成,以遍及第一散热部3702的内部的全部区域、即传热片3702a和受热片3702b的内部的全部区域的方式来形成。设置于第二散热部3703的内部的热输送部与上述的散热构件210的内部形成的热输送部同样地,利用蛇形细管式加热管3705(以下仅称为“加热管3705”)构成,以遍及第二散热部3703的内部的全部区域、即传热片3703a和受热片3703b的内部的全部区域的方式来形成。设置于第三散热部3707的内部的热输送部与上述的散热构件210的内部形成的热输送部同样地,利用蛇形细管式加热管3709(以下仅称为“加热管3709”)构成,以遍及第三散热部3707的内部的全部区域、即传热片3707a和受热片3707b的内部的全部区域的方式来形成。设置于第四散热部3708的内部的热输送部与上述的散热构件210的内部形成的热输送部同样地,利用蛇形细管式加热管3710(以下仅称为“加热管3710”)构成,以遍及第四散热部3708的内部的全部区域、即传热片3708a和受热片3708b的内部的全部区域的方式来形成。
形成于第一散热区域3701的第一散热部3702、和第二散热区域3706的第三散热部3707的内部的各加热管3704、3709,将各散热部3702、3707的各受热片3702b、3707b从发热构件211接受的热沿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和圆周方向进行输送。此外,形成于第一散热区域3701的第二散热部3703、和第二散热区域3706的第四散热部3708的内部的各加热管3705、3710,将各散热部3703、3708的各受热片3703b、3708b从受热片3702b、3707b引入的热在与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对应的传热片3702a、3707a的长尺寸方向、和与定影带25的圆周方向对应的传热片3702a、3707a的短尺寸方向进行输送。
在如上这样构成的加热构件360中,在与发热构件211的厚度方向一表面相抵接地设置的受热片3702b和与发热构件211的厚度方向另一表面相抵接地设置的受热片3707b所受热的热,利用热传导在第一散热部3702和第三散热部3707中移动,并且,通过加热管3704、3709在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和圆周方向进行输送,从传热片3702a和传热片3707a传递到定影带25,定影带25被加热。进而,在与受热片3702b相抵接地设置的受热部3703b和与受热片3707b相抵接地设置的受热部3708b引入的热,利用热传导在第二散热部3703和第四散热部3708中移动,并且,通过加热管3705、3710在传热片3702a、3707a的长尺寸方向和短尺寸方向进行输送,经由传热片3703a、3708a经由传热片3702a、3707a传递到定影带25,定影带25被加热。因此,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和圆周方向的温度分布变得均匀,能够获得高品位的定影图像。
接着,对于加热构件360所具备的散热构件370的内部设置的加热管的结构,使用图13A和图13B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3A和图13B是表示散热构件370的内部设置的加热管的结构的图。图13A虽然表示了第一散热区域3701的第一散热部3702的内部设置的多个加热管3704的结构,但是第二散热区域3706的第三散热部3707的内部设置的多个加热管3709的结构与第一散热部3702的加热管3704的结构是同样的。此外,图13B虽然表示了第一散热区域3701的第二散热部3703的内部设置的多个加热管3705的结构,但是第二散热区域3706的第四散热部3708的内部设置的多个加热管3710的结构与第二散热部3703的加热管3705的结构是同样的。下面,对于第一散热部3702的内部设置的多个加热管3704的结构、和第二散热部3703的内部设置的多个加热管3705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3A所示,第一散热部3702的内部设置的热输送部是组合多个加热管3704a、3704b、3704c、3704d、3704e而构成,以遍及第一散热部3702的内部的全部区域、即传热片3702a和受热片3702b的内部的全部区域的方式来形成。
加热管3704a、3704b、3704c、3704d、3704e分别是线状部的延伸方向为与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蛇形细管式加热管,各加热管隔开规定的间隔地排列在第一散热部3702的长尺寸方向(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各加热管3704a、3704b、3704c、3704d、3704e彼此的间隔被设定为能够实现由各加热管间的热传导引起的热移动。
在这样的、加热管3704a、3704b、3704c、3704d、3704e设置于内部的第一散热部3702中,向定影带25的圆周方向的热输送效率格外提高。
此外,如图13B所示,第二散热部3703的内部设置的热输送部,是组合多个加热管3705a、3705b、3705c、3705d而构成,以遍及第二散热部3703的内部的整个区域、即传热片3703a和受热片3703b的内部的整个区域的方式来形成。
加热管3705a、3705b、3705c、3705d分别是线状部的延伸方向为与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的蛇形细管式加热管,各加热管隔开规定的间隔地排列在第二散热部3703的长尺寸方向(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各加热管3705a、3705b、3705c、3705d彼此的间隔被设定为能够实现由各加热管间的热传导引起的热移动。
在这样的、加热管3705a、3705b、3705c、3705d设置于内部的第二散热部3703中,向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的热输送效率格外提高。
此外,散热构件370的内部设置的加热管也可以按图14A和图14B所示来构成。图14A和图14B是表示散热构件370的内部设置的加热管的其它结构例的图。图14A虽然表示了第一散热区域3701的第一散热部3702的内部设置的多个加热管3804的结构,但是第二散热区域3706的第三散热部3707的内部设置的多个加热管的结构与第一散热部3702的加热管3804的结构是同样的。此外,图14B虽然表示了第一散热区域3701的第二散热部3703的内部设置的多个加热管3805的结构,但是第二散热区域3706的第四散热部3708的内部设置的多个加热管的结构与第二散热部3703的加热管3805的结构是同样的。下面,对于第一散热部3702的内部设置的多个加热管3804的结构、和第二散热部3703的内部设置的多个加热管3805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4A所示,第一散热部3702的内部设置的热输送部,是组合多个加热管3804a、3804b、3804c、3804d、3804e而构成,以遍及第一散热部3702的内部的全部区域、即传热片3702a和受热片3702b的内部的全部区域的方式来形成。
在与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对应的第一散热部3702的长尺寸方向两端部配置的加热管3804a、3804b、3804d、3804e分别是线状部的延伸方向为在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以规定角度倾斜的方向的蛇形细管式加热管。此外,在与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对应的第一散热部3702的长尺寸方向中央部配置的加热管3804c是,线状部的延伸方向为与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蛇形细管式加热管。而且,各加热管3804a、3804b、3804c、3804d、3804e隔开规定的间隔地排列在第一散热部3702的长尺寸方向(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各加热管3804a、3804b、3804c、3804d、3804e彼此的间隔被设定为能够实现由各加热管间的热传导引起的热移动。
当小宽度尺寸的记录纸32在定影夹部15c连续走纸的情况下,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两端部(非走纸区域)的温度容易上升。对此,在与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对应的第一散热部3702的长尺寸方向两端部配置的加热管3804a、3804b、3804d、3804e分别是线状部的延伸方向在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上以规定角度倾斜的方向的蛇形细管式加热管,所以能够在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和圆周方向快速地进行热输送,能够使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和圆周方向的温度分布变得均匀。即,虽然在与定影带25的非走纸区域对应的发热构件211的电阻发热体成为非通电状态的情况下,如果非走纸区域的热收支平衡为正,则温度上升,定影带25的温度分布变得不均匀,但是能够通过第一散热部3702的长尺寸方向两端部配置的加热管3804a、3804b、3804d、3804e的热输送能力来进行从高温部到低温部的热输送,能够使定影带25的温度分布变得均匀。
此外,在定影装置15的定影工作时,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其温度变化小,但是,因记录纸32的通过就需要较多的热量。对此,在与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对应的第一散热部3702的长尺寸方向中央部配置的加热管3804c,是线状部的延伸方向为与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蛇形细管式加热管,向定影带25的圆周方向的热输送效率特别优良。由此,能够将第一散热部3702对需要热量较多的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温度跟随性维持在较高的状态。
此外,如图14B所示,第二散热部3703的内部设置的热输送部,是组合多个加热管3805a、3805b、3805c、3805d而构成,以遍及第二散热部3703的内部的整个区域、即传热片3703a和受热片3703b的内部的整个区域的方式来形成。
加热管3805a、3805b、3805c、3805d分别是线状部的延伸方向为与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方向的蛇形细管式加热管,各加热管隔开规定的间隔地排列在第二散热部3703的长尺寸方向(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各加热管3805a、3805b、3805c、3805d彼此的间隔被设定为能够实现由各加热管间的热传导引起的热移动。
在这样的、加热管3805a、3805b、3805c、3805d设置于内部的第二散热部3703中,向定影带25的宽度方向的热输送效率格外提高。
另外,也可在与定影带25的内周面接触的第一散热部3702的传热片3702a的外表面、和第三散热部3707的传热片3707a的外表面,设置上述的加热构件330所具有的滑动缓和层331。
图15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440的结构的图。定影装置440是一种二阶段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构成为第一定影部450和第二定影部460在水平方向上排列配置,其中,该第一导引部450将未定影调色剂像31加热加压到记录纸32上使其进行一次定影,该第二定影部460与第一定影部450相比配置于记录纸32的搬送方向下游侧并将一次定影后的调色剂像31加热加压到记录纸32上使其进行二次定影。而且,定影装置440中的第一定影部450和第二定影部460是具备具有蛇形细管式加热管的散热构件与发热构件的多个面相抵接地设置的加热构件的、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5。
在这样构成的二阶段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440中,当第一定影部450和第二定影部460所具备的各电阻发热体被通电时,第一定影部450和第二定影部460所具备的各散热构件的传热部表面的温度分布变得均匀,各定影带454、464的宽度方向和圆周方向的温度分布被均匀化,并且,各电阻发热体的发热稳定地进行,能防止发热效率的降低。因此,在二阶段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440中,能够获得高品位的定影图像,并且,能够缩短预热时间。
在第一定影部450与第二定影部460之间,设有搬送引导板或搬送辊等的引导构件,在第一定影部450的定影夹部进行了定影处理的记录纸32沿着引导构件被搬送,在第二定影部460的定影夹部进行定影处理并被排出。定影装置440能够替代定影装置15而搭载于图像形成装置100。
第一定影部450包括第一加热部451、第一定影辊452、第一加压辊453、与上述的定影带25同样构成的第一定影带454。在第一定影部450中,第一定影带454架设于第一定影辊452与第一加热部451之间,第一加压辊453配置成隔着第一定影带454与第一定影辊452相对置。
第一加热部451具有上述的加热构件21。第一加热部451所具有的加热构件21包括:上述的散热构件210;以及发热构件211,其具有发热区域被三分割为散热构件210的长尺寸方向两端部和中央部的上述的发热层212。
散热构件210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用由壁厚0.5mm的铝构成的金属薄板制作的第一散热部和第二散热部构成,对于由第一散热部的传热部和第二散热部的传热部形成的第一定影带454的接触部分,被做成剖面直径为40mm、开口部的开口角度为125°,在该接触部分中,将在发热层212产生的热传递到第一定影带454。
发热层212如上所述,被分割为:与散热构件210的传热部的长尺寸方向两端部对应的第一发热区域212a和第二发热区域212b、与散热构件210的传热部的长尺寸方向中央部对应的第三发热区域212c,各发热区域能够以分别被区别开的状态来进行通电。发热层212对应于进行走纸的记录纸32的走纸尺寸、厚度,对各发热区域适宜地进行通电控制,并发热。在本实施方式中,发热层212以1100w的发热量进行发热,第三发热区域212c为600W、第一发热区域212a和第二发热区域212b分别为250W。
此外,在第一加热部451卷挂的第一定影带454的圆周面附近,配置有以非接触方式检测其圆周面温度的第一发热体侧热敏电阻455。
第一定影辊452在通过隔着第一定影带454压接于第一加压辊453而形成定影夹部的同时,利用未图示的驱动电动机绕旋转轴线在旋转方向G方向进行旋转驱动,由此,对第一定影带454进行搬送。第一定影辊452由从其内侧起按顺序形成有芯金属452a、弹性层452b的两层构造构成,对芯金属452a,例如使用铁、不锈钢、铝、铜等金属或它们的合金等,在本实施方式中,芯金属452a是由铝构成的外径40mm的构件。此外,对弹性层452b适合硅酮橡胶、氟橡胶等具有耐热性的橡胶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层452b是由热传导率小的硅酮发泡海绵(silicone foaming sponge)构成的厚度5mm的构件。这样构成的第一定影辊452的表面硬度是68度(ASKER(奥斯卡)C硬度)。
此外,在第一定影辊452的第一定影带454的卷挂部分(加热夹部)的圆周面附近,配置有以非接触方式检测卷挂在第一定影辊452的第一定影带454的圆周面温度的第一定影辊侧热敏电阻456。
第一加压辊453设置成:隔着第一定影带454与第一定影辊452对置并压接,利用未图示的驱动电动机绕旋转轴线在旋转方向H方向进行旋转驱动。第一定影带454、第一定影辊452与第一加压辊453相互反向旋转。第一加压辊453由从其内侧起按顺序形成有芯金属453a、弹性层453b、离型层453c的三层构造构成。对芯金属453a,例如使用铁、不锈钢、铝、铜等金属或它们的合金等,在本实施方式中,芯金属453a是由铝构成的外径46mm的构件。此外,对弹性层453b适合硅酮橡胶、氟橡胶等具有耐热性的橡胶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层453b是由硅酮橡胶构成的厚度2mm的构件。此外,对离型层453c适合PFA(四氟乙烯和全氟代烷基乙烯基醚的共聚物)、PTFE(聚四氟乙烯)等的氟树脂,在本实施方式中,离型层453c是由PFA构成的厚度约30μm的构件。这样构成的第一加压辊453的表面硬度是75度(ASKER(奥斯卡)C硬度)。
此外,在第一加热辊453的内部配置有对第一加压辊453进行加热的第一加热灯453d(例如,额定功率400W)。通过控制电路(未图示)使电力从电源电路(未图示)供给(通电)到第一加热灯453d,从而使第一加热灯453d发光,从第一加热灯453d放射红外线。由此,第一加压辊453的内周面吸收红外线而被加热,第一加压辊453整体被加热。此外,在第一加压辊453的圆周面,配置有以接触方式检测第一加压辊453的圆周面温度的第一加压辊侧热敏电阻457。此外,也可以做成在第一加压辊453设置对第一加压辊453表面进行快速加热的外部加热装置或清洁辊、油涂敷辊的结构。
第一定影辊452和第一加压辊453是外径为50mm,通过未图示的弹性构件(弹簧构件),以规定的荷重(此处,600N)相互压接。由此,在架设于第一定影辊452和第一加热部451的第一定影带454的圆周面与第一加压辊453的圆周面之间形成定影夹部。该定影夹部是第一定影带454和第一加压辊453相互抵接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9mm。第一定影辊452被加热到规定的温度(此处,180℃),记录纸32通过该定影夹部,由此,未定影调色剂像31加热熔融,图像被定影。在记录纸32通过定影夹部时,第一定影带454与记录纸32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面抵接,而第一加压辊453与记录纸32的与调色剂图像形成面相反的面抵接。
对应于第一定影辊452和第一加压辊453的旋转速度,以规定的定影速度和复印速度,将记录纸32搬送到定影夹部,未定影调色剂像31通过热和压力定影于记录纸32。此处,定影速度是指所谓的处理速度,例如在进行单色印字的情况下以355mm/sec、在进行彩色印字的情况下以220mm/sec进行旋转,复印速度是指每一分钟的复制页数,例如,在单色印字中是70页/分,在彩色印字中是60页/分。
此外,对第一定影部450配置对第一定影带454的表面进行清洁的未图示的网状清洁装置。
作为温度控制部的控制电路,基于由各热敏电阻455、456、457检测的温度数据,经由电源电路对向发热层310和第一加热灯453d的通电进行控制,以使第一加热部451所具有的散热构件210、第一定影带454、第一加压辊453成为规定的温度。
接着,对第二定影部460进行说明。第二定影部460包括第二加热部461、第二定影辊462、第二加压辊463、和与上述的定影带25同样构成的第二定影带464而构成。在第二定影部460中,第二定影带464架设于第二定影辊462与第二加热部461之间,第二加压辊463配置成隔着第二定影带464与第二定影辊462相对置。虽然第二定影部460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定影部450相同,但是第二加热部461与第一加热部451的结构不同,第二定影辊462与第一定影辊452的结构不同。
第二加热部461具有上述的加热构件21。第二加热部461所具有的加热构件21包括:上述的散热构件210;以及具有发热层212的发热构件,该发热层212是发热区域与散热构件210的传热部的长尺寸方向两端部和中央部相对应地被三分割、而且与散热构件210的传热部的短尺寸方向相对应地被二分割的总计被六分割的发热层。
散热构件210在传热部中与第二定影带464接触并将在发热层212产生的热传递到第二定影带464。
发热层212如上所述,被分割为:作为散热构件210的传热部的长尺寸方向两端部、而且与第二定影带464的旋转方向下游侧对应的第一发热区域和第二发热区域;作为散热构件210的传热部的长尺寸方向两端部、而且与第二定影带464的旋转方向上游侧对应的第三发热区域和第四发热区域;作为散热构件210的传热部的长尺寸方向中央部、而且与第二定影带464的旋转方向下游侧对应的第五发热区域;以及作为散热构件210的传热部的长尺寸方向中央部、而且与第二定影带464的旋转方向上游侧对应的第六发热区域。各发热区域能够以分别被区别开的状态来进行通电。发热层212对应于进行走纸的记录纸32的走纸尺寸、厚度,对各发热区域适宜地进行通电控制,并发热。在本实施方式中,发热层212以900w的发热量进行发热,第五发热区域为400W、第六发热区域为200W、第一发热区域和第二发热区域分别为100W、第三发热区域和第四发热区域分别为50W。
此外,在第二加热部461卷挂的第二定影带464的圆周面附近,配置有以非接触方式检测其圆周面温度的第二发热体侧热敏电阻465。
第二定影辊462在通过隔着第二定影带464压接于第二加压辊463而形成定影夹部的同时,利用未图示的驱动电动机绕旋转轴线在旋转方向I方向进行旋转驱动,由此,对第二定影带464进行搬送。第二定影辊462由从其内侧起按顺序形成有芯金属462a、弹性层462b的两层构造构成,对芯金属462a,例如使用铁、不锈钢、铝、铜等金属或它们的合金等,在本实施方式中,芯金属462a是由铝构成的外径46mm的构件。此外,对弹性层462b适合硅酮橡胶、氟橡胶等具有耐热性的橡胶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层462b是由硅酮橡胶构成的厚度2mm的构件。这样构成的第二定影辊462的表面硬度是68度(ASKER(奥斯卡)C硬度)。
此外,在第二定影辊462的第二定影带464的卷挂部分(加热夹部)的圆周面附近,配置有以非接触方式检测卷挂于第二定影辊462的第二定影带464的圆周面温度的第二定影辊侧热敏电阻466。
第二加压辊463设置成:隔着第二定影带464与第二定影辊462对置并压接,利用未图示的驱动电动机绕旋转轴线在旋转方向J方向进行旋转驱动。第二定影带464、第二定影辊462与第二加压辊463相互反向旋转。第二加压辊463由从其内侧起按顺序形成有芯金属463a、弹性层463b、离型层463c的三层构造构成。对芯金属463a,例如使用铁、不锈钢、铝、铜等金属或它们的合金等,在本实施方式中,芯金属463a是由铝构成的外径46mm的构件。此外,对弹性层463b适合硅酮橡胶、氟橡胶等具有耐热性的橡胶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层463b是由硅酮橡胶构成的厚度2mm的构件。此外,对离型层463c适合PFA、PTFE等的氟树脂,在本实施方式中,离型层463c是由PFA构成的厚度约30μm的构件。这样构成的第二加压辊463的表面硬度是75度(ASKER(奥斯卡)C硬度)。
此外,在第二加热辊463的内部配置有对第二加压辊463进行加热的第二加热灯463d(例如,额定功率400W)。通过控制电路(未图示)使电力从电源电路(未图示)供给(通电)到第二加热灯463d,从而使第二加热灯463d发光,从第二加热灯463d放射红外线。由此,第二加压辊463的内周面吸收红外线而被加热,第二加压辊463整体被加热。此外,在第二加压辊463的圆周面,配置有以接触方式检测第二加压辊463的圆周面温度的第二加压辊侧热敏电阻467。
第二定影辊462和第二加压辊463外径为50mm,通过未图示的弹性构件(弹簧构件),以规定的荷重(此处,550N)相互压接。由此,在架设于第二定影辊462和第二加热部461的第二定影带464的圆周面与第二加压辊463的圆周面之间形成有定影夹部。该定影夹部是第二定影带464和第二加压辊463相互抵接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8mm。
作为温度控制部的控制电路,基于由各热敏电阻465、466、467检测的温度数据,经由电源电路对向发热层310和第二加热灯463d的通电进行控制,以使第二加热部461所具有的散热构件210、第二定影带464、第二加压辊463成为规定的温度。
在这样的包括第一定影部450和第二定影部460而构成的定影装置440中,如日本特开2005-352389号公报记载的那样,以补偿第一定影部450的温度变动的方式对第二定影部460的温度进行控制(称为光泽补偿模式),并进行控制使得连续走纸(连续定影处理)中的图像的光泽大致均匀。
首先,预先求出第一定影带454与第二定影带464的温度的关系式,使得所输出的多个图像的光泽变得大致均匀。即,通过对于第一定影带454的温度变化,进行第二定影带464的温度的控制,以使得成为由上述关系式求出的温度,从而不依赖于第一定影辊452的温度地获得具有一定光泽的图像。
第一定影部450的温度控制部求出由第一定影辊侧热敏电阻456感测的第一定影带454的表面温度T1与第一定影带454的目标温度设定值T2的差分(T1-T2),作为第一定影带454的温度变动值α,在该温度变动值α超过第一定影带454的非走纸时的温度调整中的温度波动时,进行基于光泽校正温度调整模式的控制。若设第二定影带464的状态下的目标设定温度为T4,则在光泽校正温度调整模式中,利用对第二定影带464的目标设定温度T4加上第二定影带464的温度校正值β后的值(T4+β)来进行第二定影带464的温度控制。第二定影部460的温度控制部将第一定影带454的表面温度(T2+α)代入上述关系式、求出第二定影带464的控制温度(T4+β)以进行温度控制。光泽校正温度调整模式当连续定影处理结束、或者当第一定影带454的温度变动值α成为规定值以下时结束,进行基于通常的模式的控制。
图16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470的结构的图。定影装置470是一种二阶段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第一定影部480和第二定影部490构成为在水平方向上排列配置,其中,该第一定影部480将未定影调色剂像31加热加压到记录纸32上使其进行一次定影,该第二定影部490是在内部配设有加热部的一对加热加压辊491相互压接而构成,与第一定影部480相比配置于记录纸32的搬送方向下游侧,将一次定影后的调色剂像31加热加压到记录纸32上使其进行二次定影。而且,定影装置470中的第一定影部480是具备:具有蛇形细管式加热管的散热构件与发热构件的多个面相抵接地设置的加热构件的、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15。
在这样构成的二阶段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470中,当第一定影部480所具备的电阻发热体被通电时,第一定影部480所具备的散热构件的传热部表面的温度分布变得均匀,定影带454的宽度方向和圆周方向的温度分布被均匀化,并且,电阻发热体的发热稳定地进行,会防止发热效率的降低。因此,二阶段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470能够获得高品位的定影图像,并且,能够缩短预热时间。
在第一定影部480与第二定影部490之间,设有搬送引导板或搬送辊等的引导构件,在第一定影部480的定影夹部进行了定影处理的记录纸32沿着引导构件被搬送,在第二定影部490的定影夹部进行定影处理并被排出。定影装置470能够替代定影装置15而搭载于图像形成装置100。
定影装置470所具备的第一定影部480由于与上述的定影装置440所具备的第一定影部450同样地构成,由此省略说明。定影装置470所具备的第二定影部490是辊定影方式的定影部,一对加热加压辊491相互压接而形成定影夹部,各辊反方向进行旋转驱动。
一对加热加压辊491分别由从其内侧起按顺序形成有芯金属491a、弹性层491b、离型层491c的三层构造构成。对芯金属491a,例如使用铁、不锈钢、铝、铜等金属或它们的合金等。此外,对弹性层491b适合硅酮橡胶、氟橡胶等具有耐热性的橡胶材料,对离型层491c适合PFA、PTFE等的氟树脂。
此外,在一对加热加压辊491的内部配置有对加热加压辊491进行加热的加热灯491d。通过控制电路(未图示)使电力从电源电路(未图示)供给(通电)到加热灯491d,从而使加热灯491d发光,从加热灯491d放射红外线。由此,加热加压辊491的内周面吸收红外线而被加热,加热加压辊491整体被加热。另外,对加热加压辊491进行加热的结构不限于如上所述,也可以做成利用了感应加热的感应加热方式,此外也可以做成适宜地组合了加热灯和感应加热方式的结构。
在如上这样的包括第一定影部480和第二定影部490而构成的定影装置470中,第一定影部480具有能够进行快速的加热的机构,第二定影部490具有大的热容量。
在这样构成的定影装置470中,预先使第一定影部480预热,在希望升温(rising)良好并要快速地进行复印工作的情况下,在使记录纸32通过第一定影部480的定影夹部并进行定影处理之后,使记录纸32经由引导构件搬送到迂回路径(bypass route)485,通过在迂回路径485配设的多个搬送辊485a使记录纸32排出。也就是说,在该情况下,记录纸32仅通过第一定影部480进行定影处理。此外,即使在记录纸32为较薄的纸的情况下,也与上述同样地,只要仅通过第一定影部480进行定影处理即可。
另一方面,在记录纸32为较厚的纸的情况下、在要使图像的光泽提高的情况下、在要使定影速度提高的情况下,只要使在第一定影部480的定影夹部进行了定影处理的记录纸32沿引导构件进行搬送,并在第二定影部490的定影夹部进一步进行定影处理即可。这样,通过在第一定影部480和第二定影部490的各定影夹部进行定影处理,从而能够提高定影性能和图像的光泽。
图17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530的结构的图。定影装置530包括定影部540和加压部550而构成。定影装置530将担载有未定影调色剂像31的记录纸32利用在定影部540和加压部550之间形成的定影夹部来进行定影处理。定影装置530能够替代定影装置15而搭载于图像形成装置100。
定影部540包括加热部541、定影辊542和作为环状带的定影带543而构成。在定影部540中,定影带543架设于定影辊542与加热部541之间。
加热部541具有:具有蛇形细管式加热管的散热构件与发热构件的多个面相抵接地设置的、上述的加热构件21。加热构件21的散热构件在传热部中与定影带543接触并将在发热层212产生的热传递到定影带543。
此外,在加热部541卷挂的定影带543的圆周面附近,配置有以非接触方式检测其圆周面温度的发热体侧热敏电阻545。
定影辊452是通过利用未图示的驱动电动机绕旋转轴线在旋转方向X方向进行旋转驱动、从而对定影带543进行搬送的外径30mm的辊状构件。定影辊542由从其内侧起按顺序形成有芯金属542a、弹性层542b、表面层542c的三层构造构成,对芯金属542a,例如使用铁、不锈钢、铝、铜等热传导性高的金属或它们的合金等。作为芯金属542a的形状,可举出圆筒状、圆柱状等,但是,更优选来自芯金属542a的散热量少的圆筒状。此外,对弹性层542b适合硅酮橡胶、氟橡胶、氟硅酮橡胶(fluorosilicone rubber)等具有耐热性的橡胶材料,在这些当中,特别优选橡胶弹性优良的硅酮橡胶。
作为构成表面层542c的材料,只要耐热性和耐久性优良、滑动性高,就不特别限制,例如,也可使用例如PFA、PTFE等氟类树脂材料、氟橡胶等。此外,也能够不设置表面层而做成两层构造。此外,也可以在定影辊542的内部设置对定影辊542进行加热的加热部。这是为了缩短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电源接通到能够形成图像为止的升温时间(rising time)、防止由于调色剂像定影时热转移到记录纸32而引起的定影辊542的表面温度的下降等。
定影带543通过加热部541加热到规定温度,对形成有与定影带543接触而被搬送的未定影调色剂像31的记录纸32进行加热。定影带543为环状的带,通过加热部541和定影辊542而被悬架,以规定角度卷挂于定影辊542。定影带543在定影辊542的旋转时,从动于定影辊542而在旋转方向X方向旋转。此外,定影带543设置成在定影辊542与后述的加压辊551的压接部与加压带553接触。
定影带543由包括基体材料层和弹性层和离型层的三层构造构成,是形成为直径60mm的圆筒形状的厚度270μm的环状带。作为构成基体材料层的材料,只要是耐热性和耐久性优良的,就不特别限制,能够举出耐热性合成树脂,其中,优选聚酰亚胺(PI)、聚酰胺酰亚胺树脂(PAI)等。这些树脂不仅是高强度、高耐热性的材料,而且还是低价的。基体材料层的厚度不特别进行限制,优选是30~200μm。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体材料层由聚酰亚胺构成,厚度是100μm。
作为构成弹性层的材料,只要是具有橡胶弹性,就没有特别限制,进而还优选耐热性也优良的材料。作为这种材料的具体例子,例如,可举出硅酮橡胶,氟橡胶、氟硅酮橡胶等。在这些当中特别优选弹性优良、耐热性也良好的硅酮橡胶。弹性层的表面硬度优选是JIS-A硬度中1~60度。只要是在此JIS-A硬度的范围,就可以在防止弹性层强度的下降、密接性的不良的同时,能防止调色剂的定影性不良。作为具有这种特性的硅酮橡胶,具体来说,可以举出1成分类、2成分类或者3成分类以上的硅酮橡胶、LTV型、RTV型或者HTV型的硅酮橡胶、缩合型或者附加型的硅酮橡胶等。此外,弹性层的厚度优选是30~500μm。只要是该厚度范围,就可以在维持弹性层的弹性效果的同时,将绝热性抑制得较低,能发挥节能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层由JIS-A硬度为5度、厚度150μm的硅酮橡胶构成。
离型层由氟树脂管构成。由于形成于定影带543的外周侧的离型层由氟树脂管构成,所以与涂敷含有氟树脂的树脂、并对其进行烧成而形成的离型层相比,耐久性更优。此外,在利用涂敷、烧成来形成离型层的情况下,若想要得到尺寸精度高的离型层,就需要高精度且高价的金属模,但是通过使用管,从而即便不使用上述这样的金属模,也可得到尺寸精度高的离型层。离型层的厚度优选为5~50μm。只要是这个厚度范围,就能带有适度的强度,并有效利用弹性层的弹性,同时,还能追随记录纸32的微小的凹凸。在本实施方式中,离型层使用厚度约20μm的PTFE管。
接下来,对于加压部550进行说明。加压部550包括加压辊551、张力辊552、作为环状带的加压带553而构成。在加压部550中,加压带553架设位于加压辊551与张力辊552之间。加压辊551与张力辊552分别在定影装置530的未图示的左右的侧板间以旋转自由的方式被轴承支承。
加压带553与上述的定影带543同样地构成,从动于接触的定影带543而旋转。
加压辊551是伴随着从动于定影带543的旋转而旋转的加压带553的旋转从而绕旋转轴线在旋转方向Y方向旋转的、外径30mm的辊状构件。加压辊551由从其内侧起按顺序形成有芯金属551a、弹性层551b、表面层551c的三层构造构成。构成加压辊551的芯金属551a、弹性层551b、表面层551c的材料,能够举出与上述的定影辊542的芯金属542a、弹性层542b、表面层542c同样的材料。此外,在加压辊551的内部设有对加压辊551进行加热的加热部551d。这是为了缩短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电源接通到能够形成图像为止的升温时间、防止由于调色剂像定影时热转移到记录纸32而引起的定影辊551的表面温度的急剧下降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加热部551d使用卤素灯。
张力辊552对外径为30mm、内径为26mm的铁合金制的芯金属552a,为了减小热传导率并减少来自加压带553的热传导而设置硅酮海绵层552b。
定影装置530是在定影带543与加压带553接触的部分形成有定影夹部、利用该定影夹部进行定影处理的所谓双带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在定影装置530中,定影辊542和加压辊551隔着定影带543和加压带553压接的压接部成为定影夹部的最下游部分,在定影带543和加压带553接触的部分形成的定影夹部的整个区域中,上述最下游部分是记录纸搬送方向中压力分布最大的部分。这样,通过构成为定影夹部的最下游部分中的压力分布成为最大,从而能够防止定影带543和加压带553在旋转时发生滑移(slip)。
此外,在定影装置530中,为了在不使装置大型化的情况下获得宽度宽的定影夹区域,而设有将定影带543向加压带553加压的作为第一加压垫的定影垫544、和将加压带553向定影带543加压的作为第二加压垫的加压垫554。定影垫544和加压垫554支持配设于定影装置530的未图示的左右的侧板间。加压垫554通过未图示的加压机构在与定影垫544邻近的方向Z上以规定的加压力向定影垫544进行加压。作为构成定影垫544和加压垫554的材料,可举出PPS(聚苯硫醚树脂(polyphenylene sulfide)树脂)等。
此外,当利用非旋转体的定影垫544和加压垫554来形成定影夹部时,定影带543和加压带553的内周面被各垫滑擦,当各带543、553的内周面与各垫544、554的摩擦系数大时,滑动阻力变大。作为其结果是,会发生图像的错位、齿轮破损、驱动电动机的耗电上升等问题,特别是在双带方式中,该问题显著。因此,在定影垫544和加压垫554的与各带543、554的接触面,设有低摩擦片层。由此,由于能防止由与各带543、553的滑擦引起的各垫544、554的磨耗,并还能够降低滑动阻力,所以能获得良好的带运转性、带耐久性。
本发明在不脱离其精神或主要特征的情况下能以其它各种各样的方式加以实施。因此,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只不过是简单的例示,本发明的范围在权利要求书中示出,并不受说明书正文的任何限制。进而,属于权利要求书的变形或变更全部是在本发明的范围内的。

Claims (19)

1.一种定影装置,其具备:
第一定影构件;
加热构件;
定影带,形成在第一定影构件与加热构件之间架设的、能够旋转的环状带构件,与上述加热构件接触并被加热;以及
第二定影构件,与上述定影带一起形成定影夹部,
在上述定影夹部中,对担载于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像进行加热加压使其定影于记录介质上,上述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热构件包括:发热构件,包括由通过通电而发热的电阻发热体构成的发热层;以及散热构件,将从上述发热构件产生的热散热到上述定影带,
上述散热构件具有:受热部,以与上述发热构件的构成面中的、从按面积大的顺序起算的头2个面相抵接并将上述发热构件夹入的方式设置,接受从上述发热构件产生的热;以及传热部,以沿着上述定影带的内周面的方式弯曲设置,将在上述受热部受热的热传递到上述定影带,
在上述受热部和上述传热部的内部设有热输送部,该热输送部将上述受热部所受热的热沿着上述定影带的宽度方向和圆周方向朝向上述传热部进行输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热输送部由封入有热输送流体的细管反复弯曲并形成一定的面的蛇形细管式加热管构成,
上述细管包括:线状部,呈直线状延伸;以及连接部,将邻接的上述线状部的延伸方向端部彼此连接,使其成为一条线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散热构件包括:具有上述热输送部的多个散热部,
上述多个散热部构成为包括:受热片,与上述发热构件的不同面分别相抵接地设置,接受从上述发热构件产生的热;以及传热片,以沿着上述定影带的内周面的方式分别弯曲设置,将在上述受热片受热的热传递到上述定影带,
在上述散热构件中,组合上述多个散热部的各个上述受热片而形成
上述受热部,而且,组合上述多个散热部的各个上述传热片而形成上述传热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利用上述电阻发热体的发热区域构成为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阻发热体是陶瓷发热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阻发热体具有电阻值随温度上升而上升的正的电阻温度特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阻发热体具有电阻值随温度上升而下降的负的电阻温度特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阻发热体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特性和负的电阻温度特性的两方的特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发热层中,矩形板状的多个电阻发热体在定影带的宽度方向上对准排列而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发热构件构成为:隔着中间层设有多个发热层,该发热层是矩形板状的多个电阻发热体在定影带的宽度方向上对准排列而形成的,
在从与定影带的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构成上述多个发热层的各电阻发热体交替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热输送部组合了多个蛇形细管式加热管而构成,其中,该蛇形细管式加热管是从上述线状部的延伸方向与上述定影带的宽度方向平行的蛇形细管式加热管、上述线状部的延伸方向是与上述定影带的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蛇形细管式加热管、以及上述线状部的延伸方向是在上述定影带的宽度方向上以规定的角度倾斜的方向的蛇形细管式加热管中选择的2种以上的蛇形细管式加热管。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传热部的与上述定影带接触一侧的表面,设有使与上述定影带的摩擦阻力降低的滑动缓和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滑动缓和层由具有低摩擦系数和优良热传导性的材料构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定影构件包括加压带而构成,其中该加压带是架设于加压构件与支持构件之间并能旋转的环状带构件,
上述加压构件被设置成隔着上述定影带和上述加压带与上述第一定影构件对置。
15.一种二阶段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定影部,将担载于搬送的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像加热加压到记录介质上,使其进行一次定影;以及
第二定影部,与上述第一定影部相比配置于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下游侧,将一次定影后的调色剂像加热加压到记录介质上,使其进行二次定影,
上述第一定影部和上述第二定影部是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
16.一种二阶段定影方式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定影部,将担载于搬送的记录介质上的调色剂像加热加压到记录介质上,使其进行一次定影;以及
第二定影部,在内部配设有加热部的一对加热加压辊相互压接而构成,与上述第一定影部相比配置于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下游侧,将一次定影后的调色剂像加热加压到记录介质上,使其进行二次定影,
上述第一定影部是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
1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
1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5所述的定影装置。
1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6所述的定影装置。
CN2010101941983A 2009-05-28 2010-05-28 定影装置和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19009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29584A JP4887402B2 (ja) 2009-05-28 2009-05-28 定着装置および該定着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29584 2009-05-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00983A CN101900983A (zh) 2010-12-01
CN101900983B true CN101900983B (zh) 2012-12-05

Family

ID=432203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941983A Active CN101900983B (zh) 2009-05-28 2010-05-28 定影装置和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224222B2 (zh)
JP (1) JP4887402B2 (zh)
CN (1) CN10190098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82455B2 (ja) * 2009-09-03 2014-09-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58959B2 (ja) * 2009-10-05 2012-06-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定着装置内の電気配線の接続方法
JP5625865B2 (ja) * 2010-12-16 2014-11-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97428B2 (ja) * 2010-12-16 2015-04-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沢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54137B2 (ja) * 2011-10-25 2015-01-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照明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読取装置
JP6071366B2 (ja) * 2012-09-19 2017-02-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ヒータ及びこのヒータを搭載する像加熱装置
JP6086100B2 (ja) * 2013-08-26 2017-03-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87720A (ja) * 2013-11-01 2015-05-0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21507B2 (ja) * 2014-09-24 2018-05-09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80825A (ja) * 2015-03-24 2016-10-1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加熱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210331461A1 (en) * 2018-07-13 2021-10-2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Comparisons of heating element power level parameters
JP7472592B2 (ja) 2020-03-27 2024-04-23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157094A (ja) * 2020-03-27 2021-10-07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加熱装置と被加熱体利用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33788A (ja) * 2001-05-07 2002-11-22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
CN1648786A (zh) * 2004-01-30 2005-08-03 佳能株式会社 使用具有多孔质陶瓷隔热层的辊的像加热装置
JP2006072182A (ja) * 2004-09-06 2006-03-1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47683A (ja) * 2005-11-24 2007-06-14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97143A (en) * 1979-01-18 1980-07-24 Hitachi Netsu Kigu Kk Rush current preventing circuit
JPH0792852A (ja) * 1993-09-20 1995-04-0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の定着装置
JPH07263122A (ja) * 1994-03-22 1995-10-13 Nichicon Corp 発熱装置
JP3618004B2 (ja) * 1994-08-25 2005-02-09 京セラ株式会社 定着用ヒータ
JP3387765B2 (ja) * 1996-03-29 2003-03-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H10307496A (ja) 1996-10-04 1998-11-17 Ricoh Co Ltd ベルト定着装置
JPH1145021A (ja) * 1997-05-29 1999-02-16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
JPH1116667A (ja) * 1997-06-19 1999-01-22 Canon Inc ヒータ、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356480A (ja) * 1999-06-16 2000-12-26 Ts Heatronics Co Ltd プレート型ヒートパイプ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1082887A (ja) * 1999-09-13 2001-03-30 Masateru Nogami ヒートパイプの製造方法
JP2001117405A (ja) * 1999-10-21 2001-04-27 Ricoh Co Ltd 加熱定着装置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23309A (ja) * 2000-02-09 2001-08-17 Fujine Sangyo:Kk 密閉型平板熱移動体
JP3548724B2 (ja) * 2001-02-05 2004-07-28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3945281B2 (ja) * 2002-03-19 2007-07-1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82220A (ja) * 2002-03-26 2003-10-03 Canon Inc 加熱装置及び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77888A (ja) 2002-11-29 2004-06-24 Minolta Co Ltd ヒートプレート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定着装置
US7103307B2 (en) * 2003-10-08 2006-09-0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JP2005352389A (ja) * 2004-06-14 2005-12-22 Canon Inc 定着装置
JP4682562B2 (ja) * 2004-08-31 2011-05-1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ウォームアップ処理方法
JP2006215069A (ja) * 2005-02-01 2006-08-1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17178B2 (ja) * 2005-03-17 2011-01-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US7697881B2 (en) 2005-03-17 2010-04-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8040442A (ja) 2006-07-12 2008-02-21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
JP2008268730A (ja) * 2007-04-24 2008-11-0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の加熱装置
JP4600532B2 (ja) * 2008-06-19 2010-12-15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917075B2 (en) * 2008-08-06 2011-03-2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Fixing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33788A (ja) * 2001-05-07 2002-11-22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
CN1648786A (zh) * 2004-01-30 2005-08-03 佳能株式会社 使用具有多孔质陶瓷隔热层的辊的像加热装置
JP2006072182A (ja) * 2004-09-06 2006-03-1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47683A (ja) * 2005-11-24 2007-06-14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276876A (ja) 2010-12-09
CN101900983A (zh) 2010-12-01
US8224222B2 (en) 2012-07-17
JP4887402B2 (ja) 2012-02-29
US20100303527A1 (en) 2010-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00983B (zh) 定影装置和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1900980B (zh) 定影装置和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33478B (zh)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和定影装置内的电气布线的连接方法
CN101561655B (zh) 面状发热体及具有该面状发热体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7206541B2 (en)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with nip portion pressure increasing downstream
JP5572478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424260B2 (en) Thermal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US6031215A (en) Image heating device using induction heating for image heating
CN108931907A (zh)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US20130259549A1 (en) Heating roller having resistive heating element and fusing device including heating roller
CN102207718B (zh) 定影装置和配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2375389B (zh) 定影设备和具有该定影设备的成像设备及加热设备
US8022335B2 (en) Rapid warm-up and cool-down pressure roll assembly and a fus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CN101561653B (zh) 定影装置及具有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9407490A (zh) 加热器、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04280083A (ja) 像加熱装置
WO2005015320A1 (ja) 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835297B2 (ja) 定着装置
JP5535890B2 (ja) 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47630A (ja) 加熱体、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48203A (ja) 加熱部材、定着装置、および該定着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57456A (ja) セラミックヒータ、加熱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4201020B2 (ja) 加熱ヒータ、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196370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58246A (ja) セラミックヒータ、加熱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