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70207B - 墨带盒 - Google Patents

墨带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70207B
CN101870207B CN201010167410.7A CN201010167410A CN101870207B CN 101870207 B CN101870207 B CN 101870207B CN 201010167410 A CN201010167410 A CN 201010167410A CN 101870207 B CN101870207 B CN 1018702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commodation section
supply
side band
china ink
ink ribb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6741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70207A (zh
Inventor
村田和庆
小山升
一瀬新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8702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02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702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020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7/00Mechanisms for manipulating page-width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e.g. carbon paper
    • B41J17/32Detachable carriers or holders f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mechanism

Landscapes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墨带盒,该墨带盒包括:供给卷轴,在一个端部具有与打印机装置的驱动轴接合的驱动孔;卷取卷轴,在一个端部具有与打印机装置的驱动轴接合的驱动孔;和盒本体,具有供给侧带容纳部、卷取侧带容纳部、和形成在供给侧带容纳部与卷取侧带容纳部之间的头进入开口部,其中在供给侧带容纳部和卷取侧带容纳部的头进入开口部侧形成有带用开口部;其中,在盒本体中形成有凹状引导部,并且在凹状引导部的底面上形成有与打印机装置侧的引导部发生接触的突起部。

Description

墨带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打印机装置的墨带盒(ink ribbon cartridge),容纳有墨带的盒本体安装在打印机装置中,而墨带的颜料通过热头转印至图像打印介质。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能够缠绕大量墨带的墨带盒。
背景技术
作为在图像打印介质上打印图像或文字的打印机装置,存在通过将形成设置在墨带的一个侧面上的墨层的颜料转印至图像打印介质来打印彩色图像或文字的打印机装置。该打印机装置设置有将墨带的颜料转印至图像打印介质的热头、和设置在与热头相对的位置并支承墨带和图像打印介质的滚筒。该打印机装置通过在热头与滚筒之间将墨带重叠到图像打印介质上、并通过热头将热能施加至墨带,来将墨带的颜料转印至图像打印介质。这样,打印机装置打印出彩色图像或文字。
用于这种热转印型打印机装置的墨带通常是以缠绕状态容纳在墨带盒中。墨带盒具有用于缠绕墨带的供给卷轴(supply spool)和卷取卷轴(windingspool),这些卷轴可旋转地容纳在设置于盒本体中的供给侧带容纳部和卷取侧带容纳部中。当墨带盒安装至打印机装置的安装部时,使卷轴旋转,以从供给卷轴引出墨带。墨带与图像打印介质一起在热头与滚筒之间运行,从而用于打印,然后缠绕在卷取卷轴上。
但是,为了提高这种打印机装置的便利性,优选要增加容纳在墨带盒中的墨带的量,即缠绕数量,以便能够打印更多图像。另一方面,考虑到与现有打印机装置的兼容性,墨带盒的尺寸不能无限制地扩大。有必要将墨带盒的尺寸做成使得,即使在墨带的缠绕数量增加的情况下,也能够安装至现有打印机装置的盒安装部。因此,为了增加墨带的缠绕数量并且同时使墨带盒具有能够安装至现有打印机装置的盒安装部的尺寸,有必要在尽可能不改变外形或尺寸的情况下,使墨带的缠绕数量增加。
为此,有必要通过使构成盒本体的壳体的厚度变薄,来增大供给侧带容纳部和卷取侧带容纳部的容积。然而,如果构成盒本体的壳体厚度被做薄,则盒本体的强度会降低。
例如,彼此对接以构成盒本体的一对壳体在对接端部处设置有错开的接合片,以防止对接壳体发生错位。如果壳体的厚度变薄,则接合片的厚度也随之变薄,强度也发生降低。因此,当接合片变薄时,通过使一对壳体对接而构成盒本体时的操作性也降低。
此外,如果构成盒本体的一对壳体的厚度被做薄,则盒本体的强度降低,使得在图像打印操作等期间,由于墨带传送时的墨带张力,致使带盒发生弯曲变形。在该情况下,存在这样的忧虑,即可能在从供给卷轴送出的墨带中发生折皱等情况。此外,还担心墨带会在卷取卷轴上偏向一侧进行缠绕。
此外,通常,供给卷轴和卷取卷轴在具有一定程度游隙(rattling)的状态下容纳在盒本体的供给侧带容纳部和卷取侧带容纳部中,以便能够旋转。游隙设置为使得打印机装置的驱动轴能够与形成在卷轴的一个端部中的驱动孔顺利接合。另一方面,为了防止缠绕在各个卷轴上的墨带与各个带容纳部的内表面发生接触,有必要使各个带容纳部的尺寸大于各个卷轴的最大缠绕直径。也就是说,有必要在考虑卷轴的游隙量的情况下,使各个带容纳部变大。在该情况下,墨带盒变得过大,使得盒可能不能安装至现有打印机装置的安装部。
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布号2007-230158中公开了上述现有技术的一个例子。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解决上面指出的问题,并提供一种新颖的墨带盒,其能够安装至现有打印机装置的盒安装部,并且与过去的墨带盒相比,能够增加墨带的缠绕数量。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墨带盒,其包括:供给卷轴,该供给卷轴上缠绕有墨带,并且在一个端部形成有与打印机装置的驱动轴接合的驱动孔;卷取卷轴,卷取从所述供给卷轴送出的墨带,并在一个端部形成有与所述打印机装置的驱动轴接合的驱动孔;和盒本体,具有可旋转地容纳所述供给卷轴的供给侧带容纳部、和可旋转地容纳所述卷取卷轴的卷取侧带容纳部,并在所述供给侧带容纳部与所述卷取侧带容纳部之间形成有供热头进入的头进入开口部,并且在所述供给侧带容纳部的头进入开口部侧和所述卷取侧带容纳部的头进入开口部侧形成有使墨带向所述头进入开口部延伸的带用开口部(opening portions for the ribbon)。在所述盒本体中形成有凹状引导部,所述凹状引导部,在沿向所述打印机装置插入的插入方向、向打印机装置的安装部进行安装时,发挥作用,并且在所述凹状引导部的底面上形成有突起部,所述突起部与打印机装置侧的与所述凹状引导部接合的引导部发生接触。
根据本发明,即使形成有供给侧带容纳部和卷取侧带容纳部的部分的厚度被做薄以增大容积,但是由于在用于引导向打印机装置进行插入的凹状引导部的底面上形成有与打印机装置侧的引导部发生接触的突起部,所以能够防止盒本体的强度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墨带盒和打印机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从上侧观察到的墨带盒的透视图;
图3是从下侧观察到的墨带盒的透视图;
图4是墨带盒的截面图;
图5是供给卷轴和卷取卷轴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
图6A和6B是供给卷轴和卷取卷轴的截面图,其中图6A示出了过去的示例,而图6B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图7A和7B是示出打印机装置的驱动轴与卷轴的驱动孔之间的关系的俯视图,其中图7A示出了过去的示例,而图7B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图8A和8B是示出打印机装置的驱动轴与卷轴的驱动孔之间的关系的截面图,其中图8A示出了过去的示例,而图8B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图9A~9C是示出上壳和下壳的结合状态的截面图,其中图9A示出了过去的示例,图9B示出了壳体厚度比过去薄的情况,而图9C示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结合状态;
图10是盒本体的供给侧带容纳部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
图11是从内侧观察到的构成供给侧带容纳部的上壳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
图12是概念性地示出在墨带盒的带引导部处未设置突出部的情况下,墨带的折皱生成状况的俯视图;
图13是概念性地示出在墨带盒的带引导部处设置有突出部的情况下,墨带的折皱生成状况的俯视图;
图14A和14B是概念性地示出构成打印机装置的传送机构的活叶的状态的侧视图,其中图14A示出了从供给托盘取入图像打印介质时的活叶的状态,而图14B示出了图像打印操作期间和排出时的活叶的状态;
图15A和15B是示出墨带与热头之间的关系的图,其中15A示出了热头不与墨带发生接触的非打印时的状态,而图15B示出了热头与墨带发生接触的图像打印时的状态;
图16是打印机装置的透视图,示出了热头被升起,并对墨带盒进行插入或拆卸时的状态;
图17是从供给托盘取入图像打印介质时的打印机装置的截面图;
图18是图像打印操作期间和排出时的打印机装置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以下列顺序来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墨带盒。
1.概略说明
2.墨带盒的说明
2-1.墨带的说明
2-2.卷轴的说明
2-3.盒本体的说明
2-4.供给侧带容纳部的说明
2-5.带引导部的说明
2-6.凹状引导部的说明
2-7.卷绕侧带容纳部的说明
2-8.供给侧平部和卷绕侧平部的说明
3.热转印型打印机装置的说明
3-1.盒安装部的说明
3-2.热头和滚筒的说明
3-3.图像打印介质150的传送机构的说明
4.操作说明
5.效果说明
5-1.效果1
5-2.效果2
6.变型例
1.概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墨带盒1安装在热转印型打印机装置100上,热转印型打印机装置100通过将形成设置于墨带的一个侧面的墨层的颜料转印到图像打印介质上,来打印彩色图像或文字。打印机装置100包括将墨带的颜料转印至图像打印介质的热头110、和设置在与热头110相对的位置并支承墨带和图像打印介质的滚筒(platen)120。热转印型打印机装置100通过在热头110与滚筒120之间将墨带重叠到图像打印介质上、并通过热头110将热能施加至墨带,来将墨带的颜料转印至图像打印介质。这样,热转印型打印机装置100打印出彩色图像或文字。
在构成打印机装置100的装置本体101的内部,形成有安装墨带盒1的盒安装部130。盒安装部130形成有盒插卸口131,盒插卸口131形成在装置本体101的侧面。墨带盒1从盒插卸口131安装至装置本体101中的盒安装部130。
在打印机装置100的正面下侧,安装有存储图像打印介质的供给托盘。打印机装置100将容纳在供给托盘中的图像打印介质取入装置本体101中。在装置本体101的内部,在从装置本体101的正面到背面侧的范围内形成有图像打印介质的运行路径,而热头110和滚筒120彼此相对地设置在该运行路径的中间。打印机装置100移动从供给托盘取入的图像打印介质,并对运行的图像打印介质进行图像打印。当图像打印结束后,打印机装置100从设置于装置本体101的供给托盘上方的排出口排出打印好的图像打印介质。
在打印机装置100的装置本体101中,设置有安装例如记忆卡等记录介质的记录介质插槽、或用于与例如数码相机等设置有记录介质的电子装置进行通信的有线或无线接口。另外,作为有线或无线接口,可使用USB(通用串行总线)或IEEE1394等。在打印机装置中,图像数据从安装于记录介质插槽中的记录介质输入、或者从经由有线或无线接口得以连接的电子装置输入,以对图像打印介质进行图像打印。
2.墨带盒的说明
如图2~4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墨带盒1设置有供给墨带10的供给卷轴11、卷取墨带10的卷取卷轴12、和可旋转地容纳这些卷轴11和12的盒本体13。
过去的墨带盒容纳用于40份图像打印介质的墨带,而墨带盒1容纳用于60份图像打印介质的墨带10。此外,对于现有的打印机装置100,也可使用墨带盒1。为了增大墨带10的缠绕数量,墨带盒1的外形,如下所述,在能够安装至打印机装置100的盒安装部130的范围内,做得比过去大。与此同时,实现盒本体13的厚度减薄等。此外,墨带盒1构造成在其内部容纳比过去多的墨带10,具体说墨带用于比过去多的60份图像打印介质。
2-1.墨带的说明
墨带10在由例如聚酯膜(polyester film)或聚苯乙烯膜(polystyrene film)等合成树脂膜形成的基材的一个侧面上设置有染料层。具体说,在基材的一个侧面上,沿长度方向以一定间隔依次重复设置染料层和保护层,所述染料层由形成图像的黄色(Y)、绛红色(M)和青色(C)这些颜色的染料和热塑性树脂形成,而所述保护层由与染料层的热塑性树脂相同的热塑性树脂形成。此外,在基材上,构成一个组的染料层和保护层形成为沿长度方向依次布置。染料层和保护层通过热头110所施加的与待打印图像数据相对应的热能,依次升华并热转印至图像打印纸(后述)的接受层。
在如上所述的墨带10中,黄色(Y)、绛红色(M)和青色(C)的染料层和保护层用于打印一张图像。墨带10在其一个端部固定至供给卷轴11,而在其另一端部固定至卷取卷轴12,并根据图像打印的进展,依次从供给卷轴11供给并缠绕在卷取卷轴12上。
注意,只要用于本发明的墨带10具有至少一个染料层和保护层,其它构造并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墨带10也可由黑色(K)的染料层和保护层构成,或者也可由黄色(Y)、绛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染料层和保护层构成。
2-2.卷轴的说明
如图4~6B所示,缠绕有构造为如上所述的墨带10的供给卷轴11和卷取卷轴12各自具有供墨带10缠绕的轴部14,并在轴部14的两侧形成有法兰部15、15。墨带10的一个端部通过粘合剂或固定构件固定至供给卷轴11的轴部14,而墨带10的另一端部通过粘合剂或固定构件固定至卷取卷轴12的轴部14。法兰部15、15对缠绕轴部14的墨带10在轴向方向上的缠绕位置进行调控。
另外,如图6B所示,在用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墨带盒1的供给卷轴11和卷取卷轴12中,轴部14做得比过去的墨带盒中的轴部细,以增加墨带10的缠绕数量。注意,图6A示出的是在过去的墨带盒中轴部14a与缠绕在轴部14a上的墨带10a之间的关系。此外,图6B示出的是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墨带盒中轴部14与缠绕在轴部14上的墨带10之间的关系。
在结构如上所述的供给卷轴11和卷取卷轴12的轴部14上,墨带10缠绕成使得形成有黄色(Y)、绛红色(M)和青色(C)染料层和保护层的表面位于内侧。
另外,如图5所示,在位于一侧的法兰部15中,在与墨带10的卷取侧相反的一侧的表面上形成有齿轮部16。齿轮部16与形成于盒本体13的内表面中的锁定突起接合。也就是说,供给卷轴11或卷取卷轴12在相对于盒本体13具有一定程度游隙(rattling)的情况下容纳在盒本体13中。此外,这些卷轴11和12各自被例如螺旋弹簧等偏压构件从位于与齿轮部16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偏压,以使齿轮部16与锁定突起接合。这样,供给卷轴11或卷取卷轴12在未使用时不会自由旋转。当盒安装于打印机装置100的盒安装部130时,供给卷轴11或卷取卷轴12被盒安装部130的驱动轴102或102按压,使得齿轮部16与锁定突起的接合状态被释放。这样,供给卷轴11或卷取卷轴12进入卷轴能够被驱动轴102或102旋转的状态。
如图5所示,在供给卷轴11和卷取卷轴12中,在设置有齿轮部16那侧的一个侧法兰部15上形成有面向外侧的筒状部17,在筒状部17中形成驱动孔18。设置于打印机装置100的盒安装部130中的驱动轴102或102进入驱动孔18中并与之接合。在驱动孔18中,如图7B所示,以相等间隔设置有与驱动轴102或102的驱动片接合的多个(这里为六个)突片19。如图7A所示,在过去的设置于墨带盒的供给卷轴或卷取卷轴中的驱动孔18a中,以相等间隔设置有三个突片19a。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墨带盒1的驱动孔18中,突片19的数量从三片增加至六片。因此,驱动孔18使供给卷轴11或卷取卷轴12相对于驱动轴102或102的偏移量减少,使得供给卷轴11或卷取卷轴12的位置能够被轻松地确定。这样,供给卷轴11或卷取卷轴12相对于驱动轴102或102的中心偏移得到减少,使得它们的位置变得更稳定,并且旋转运动变得更平稳。
此外,如图8A所示,形成于驱动孔18中的突片19形成为使得位于驱动孔18的中心侧的边缘部形成朝驱动孔18的开口端扩大的直径。也就是说,突片19形成为使得宽度朝开口端变窄,或者说位于驱动孔18的中心侧的边缘部是倾斜的。这里,突片19的驱动孔18的底面侧小于驱动轴102或102的直径。这样,突片19必然与驱动轴102或102的圆周面发生接触。如图8B所示,过去,由于驱动孔18a和突片19a平行于驱动轴102或102的圆周面并存在间隙,所以在驱动轴102或102与驱动孔18a之间生成游隙。然而,在应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图8A的示例中,由于驱动孔18和突片19必然与驱动轴102或102的圆周面发生接触,所以能够防止游隙。
如上所述,在墨带盒1的驱动孔18中,与过去相比,突片19的数量增多,并且突片19形成为倾斜形状。因此,供给卷轴11或卷取卷轴12的位置相对于驱动轴102或102是稳定的。此外,降低了缠绕在供给卷轴11或卷取卷轴12上的墨带10与盒本体13的内表面即供给侧带容纳部和卷取侧带容纳部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因此,供给卷轴11或卷取卷轴12上能够缠绕更多的墨带10。
2-3.盒本体的说明
可旋转地容纳如上所述的供给卷轴11和卷取卷轴12的盒本体13,如图2~4所示,由上壳21和下壳22对接组合而成。
如图9C所示,在上壳21和下壳22的对接端部形成彼此连续或断续接合的接合片23和24。上壳21的接合片23位于盒本体13外侧,而下壳22的接合片24位于盒本体13内侧。相应接合片23和24形成为使得基端厚度厚,并且彼此相对的表面是倾斜面。也就是说,接合片23和24形成为截面大致呈梯形形状。这样,由于接合片23和24的基端较厚,所以即使上壳21和下壳22形成为厚度薄,也能确保强度,并且还能充分确保相互的接触面积。
图9A示出了过去的上壳21a和下壳22a,并且在过去上壳21a和下壳22a形成为具有厚的厚度。因此,接合片23a和24a较厚。图9B示出的情况是,上壳21b和下壳22b形成为厚度比过去薄,以增大墨带10在供给卷轴11或卷取卷轴12上的缠绕数量。因此,接合片23b和24b较薄。图9C示出的情况是,上壳21和下壳22形成为厚度比图9A的薄,并且接合片23和24形成为截面大致呈梯形形状。在应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图9C中,通过将接合片23和24形成为截面大致呈梯形形状,即使上壳21和下壳22形成为厚度比图9A中的薄,也能确保接合片23和24的强度。
另外,上壳21和下壳22通过以粘合剂、超声波焊接等方式接合接合片23和24而得到一体化。
如上所述,上壳21和下壳22对接组合而成的盒本体13,如图2~4所示,作为整体大致呈矩形形状,并且供给侧带容纳部31和卷取侧带容纳部32形成为沿长度方向彼此平行。如图4所示,通过使形成供给侧带容纳部31和卷取侧带容纳部32的部分的厚度比过去薄,增加了墨带10在供给卷轴11或卷取卷轴12上的缠绕数量。另一方面,使供给侧带容纳部31与卷取侧带容纳部32之间的部分形成为与过去具有相同厚度,以使强度的降低最小化。
如图2~4所示,在供给侧带容纳部31与卷取侧带容纳部32之间形成有供热头110进入的头进入开口部33。头进入开口部33以大致矩形形状贯通,并形成为宽度大致与墨带10的宽度或热头110的宽度、即图像打印宽度一致。
在盒本体13中,有必要使墨带10在头进入开口部33中延伸。因此,在供给侧带容纳部31中,在头进入开口部33侧形成有供给侧带用开口部34,而在卷取侧带容纳部32中,在头进入开口部33侧形成有卷取侧带用开口部35。
如上所述,在供给侧带容纳部31和卷取侧带容纳部32中,构成它们的壁形成为比过去薄,使得内径变大,从而增加了墨带10的缠绕数量。此外,在供给侧带容纳部31和卷取侧带容纳部32中,它们的外径也比过去大,使得墨带10的缠绕数量增加。因此,具体说,在供给侧带容纳部31中,如图2和3所示,宽度与墨带10的宽度大致相对应的部分形成为比两个端部31a、31a粗(thick),而两个端部31a、31a做成粗度大致与过去的墨带盒的相同。在供给侧带容纳部31和卷取侧带容纳部32中,由于外径也做得比过去大,所以两个端部31a、31a成为避开(avoid)热头110的枢转臂的部分。此外,在两个端部31a、31a,形成有供热头110的枢转臂进入的多个凹部36。
此外,在供给侧带容纳部31中,设置有使供给卷轴11的驱动孔18面向外侧的供给卷轴用开口部28。此外,在卷取侧带容纳部32中,设置有使卷取卷轴12的驱动孔18面向外侧的卷取卷轴用开口部29。设置有供给卷轴用开口部28和卷取卷轴用开口部29的盒本体13的侧面成为向打印机装置100的盒安装部130插入的插入面27。当墨带盒1安装于打印机装置100中时,打印机装置100的驱动轴102、102与经由供给卷轴用开口部28和卷取卷轴用开口部29面向外侧的卷轴11、12的驱动孔18、18接合。具体说,供给卷轴11或卷取卷轴12处于被例如螺旋弹簧等偏压构件从位于与齿轮部16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偏压,而使得齿轮部16与锁定突起接合从而使旋转受到限制的状态。当墨带盒安装于打印机装置100的盒安装部130时,供给卷轴11或卷取卷轴12被盒安装部130的驱动轴102或102按压,从而克服螺旋弹簧的偏压力使齿轮部16与锁定突起的接合状态得到释放。这样,供给卷轴11或卷取卷轴12处于能够被驱动轴102或102旋转的状态。
如图2和3所示,当墨带盒安装于打印机装置100的盒安装部130时,盒本体13的与插入面27相反的侧面成为定位面26。在定位面26中形成有定位孔25a和25b。定位孔25a用作基准孔,并形成为正圆(exact circle)。此外,定位孔25b用作调节孔,并形成为长形孔。
在供给侧带容纳部31与卷取侧带容纳部32之间的设置有头进入开口部33的部分,作为位于一侧的侧面的插入面27侧的插入凹部30而开口。与该开口相反的侧面被定位面26封闭,并且在定位面26中形成定位孔25a和25b。
2-4.供给侧带容纳部的说明
这里,在供给侧带容纳部31中,如图10所示,在供给侧带用开口部34附近的头进入开口部33侧的垂直部分中形成有宽度与墨带10的宽度大致相对应的开口部37。当带盒1安装于打印机装置100的盒安装部130时,开口部37防止供给侧带容纳部31与热头110的组成部件发生接触。也就是说,在供给卷轴11上,墨带10比过去缠绕更多。因此,当供给侧带容纳部31形成得较粗时,存在这样的忧虑,即供给侧带容纳部31会与热头110的组成部件发生接触。因此,开口部37防止热头110的组成部件与供给侧带容纳部31发生接触。由于开口部37设置在几乎垂直的壁面中,所以还能够避免尘埃、指纹、油脂等混入供给侧带容纳部31中,并且通过所消除的壁部的厚度和空隙而得到增加的墨带10能够容纳在供给侧带容纳部31中。
如图4所示,缠绕有墨带10的供给卷轴11和卷取卷轴12分别可旋转地容纳在供给侧带容纳部31和卷取侧带容纳部32中。这里,在供给卷轴11和卷取卷轴12中,墨带在轴部14上缠绕成使得形成有保护层和黄色(Y)、绛红色(M)和青色(C)染料层的表面位于内侧。然后,从供给卷轴11引出的墨带10从供给侧带用开口部34延伸至头进入开口部33,然后从卷取侧带用开口部35被导入卷取侧带容纳部32,并缠绕在卷取卷轴12上。
2-5.带引导部的说明
此外,在供给侧带用开口部34,形成有引导被送出的墨带10的带引导部38。如图4、10和11所示,带引导部38设置成邻近使缠绕在供给卷轴11上的墨带10面向头进入开口部33侧的开口部37。带引导部38具有向头进入开口部33侧折叠的折叠部39,并在折叠部39处引导朝头进入开口部33侧送出的墨带10。通过使折叠部39的折叠量大于过去的墨带盒中的折叠量,即通过使折叠部39形成得较长,来抵消因形成开口部37而引起的强度降低。这样,带引导部38的强度得到增加,从而防止因冲击等引起挠曲变形,使得能够以稳定状态将墨带10送至头进入开口部33侧,因此能够避免例如发生图像打印折皱等问题。
折叠部39的基端部是运行的墨带10特别发生滑动接触的部分,并且在折叠部39的基端部的宽度方向的中部形成有突出部41。突出部41用作向运行的墨带10提供张力的部分。由于突出部41与墨带10的设置有染料层等的表面发生滑动接触,所以突出部41的表面平滑地形成。
这里,图12示出了未设置突出部41的情况下在头进入开口部33处的墨带10的状态,图13示出了设置有突出部41的情况下在头进入开口部33处的墨带10的状态。如图12所示,延伸至头进入开口部33的墨带10,在不存在突出部41时折皱在墨带10的宽度方向的中部附近集中的状态下,被送至头进入开口部33。因此,存在皱纹40残留在图像打印结果的中部的情况。相反,如图13所示,在设置有突出部41的情况下,在延伸至头进入开口部33的墨带10中,从与突出部41发生接触的墨带10的宽度方向的中部朝两侧提供张力。因此,能够防止在延伸至头进入开口部33的墨带10中生成折皱。
另外,通过使折叠部39的基端部形成为使得宽度方向的中部处于最高位置,也可做成不设置突出部41的构造。在该情况下,同样,能够从与突出部41发生接触的墨带10的宽度方向的中部朝两侧提供张力,从而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
2-6.凹状引导部的说明
在供给侧带容纳部31与卷取侧带容纳部32之间,如图2~4所示,在卷取侧带容纳部32的附近形成有在墨带盒安装至打印机装置100的盒安装部130时发挥作用的凹状引导部43。凹状引导部43也在插入面27侧和盒本体13的底面侧开口,而在定位面26侧封闭。此外,设置在打印机装置100的盒安装部130的凸状引导部能够从插入面27侧的开口进入凹状引导部43中。
当墨带盒安装至打印机装置100的盒安装部130时,盒本体13的插入面27侧通过盒安装部130的驱动轴102、102与供给卷轴11和卷取卷轴12的驱动孔18的接合而得到支承。此外,盒本体13的定位面26通过位于盒安装部130侧的定位销与定位孔25a、25b的接合而得到支承。如上所述,供给卷轴11和卷取卷轴12在具有一定程度游隙的状态下,分别可旋转地容纳在供给侧带容纳部31和卷取侧带容纳部32中。因此,当墨带盒安装至盒安装部130时,盒本体13在插入面27侧,与定位面26侧相比,处于不稳定状态。另外,在盒本体13中,如上所述,为了增加墨带10在供给卷轴11或卷取卷轴12上的缠绕数量,上壳21b和下壳22b的厚度形成为比过去薄,导致强度降低,从而容易挠曲。
因此,在凹状引导部43中,在凹部的底面,在姿势容易变得不稳定的插入面27侧形成有与设置在打印机装置100的盒安装部130处的凸状引导部发生接触的突起部44。在盒安装部130中,凸状引导部与突起部44发生接触,使得强度加大,因此能够防止在盒本体13的插入面27侧发生挠曲变形。此外,突起部44还能使盒本体13的插入面27侧保持为稳定姿势。此外,突起部44从凹状引导部43的底面的突起量小,因此向盒安装部130中插入时,不会变成障碍。因此,在盒本体13中,墨带10能够稳定地运行。此外,在卷取卷轴12中,能够防止墨带10偏向一侧进行缠绕。
另外,突起部44不但可至少设置在凹状引导部43的底面的姿势变得不稳定的插入面27侧,而且还可设置在定位面26侧、或者凹状引导部43的长度方向的中心位置附近等地方。这样,进一步提高了盒本体13的强度。
2-7.卷绕侧带容纳部的说明
同样,对于经由如上所述的供给侧带用开口部34和头进入开口部33而设置的卷取侧带容纳部32,随着墨带10的缠绕数量的增加,在能够安装至盒安装部130的范围内,外径形成为比过去大。如图3所示,在卷取侧带容纳部32的外表面的底面侧形成有凹部42,凹部42限定用于引导打印机装置100侧的图像打印介质的运行的活叶(flap)的位置。
这里,图14A和14B示出了引导打印机装置100的图像打印介质150的运行的活叶141的状态。图14A示出了从供给托盘取入图像打印介质150时的活叶141的状态,而图14B示出了图像打印操作期间和排出时的活叶141的状态。
在活叶141上,沿图像打印介质150的运行方向彼此平行地设置有多个引导突起142。活叶141设置在安装于盒安装部130上的墨带盒1的卷取侧带容纳部32的附近。活叶141被例如扭转螺旋弹簧等偏压构件偏压成沿使活叶离开卷取侧带容纳部32的方向绕枢转轴141a枢转。此外,在活叶141的热头110侧,设置有构成图像打印介质150的传送机构的主动辊(capstan roller)143和夹送辊(pinch roller)144。图像打印介质150被主动辊143和夹送辊144夹持,从而朝热头110和滚筒120的方向传送,然后进入能够通过热头110进行图像打印的状态。
如图14A所示,当从供给托盘取入图像打印介质150时,从供给托盘取入的图像打印介质150从活叶141下方经过,从而将被偏压构件向使活叶与卷取侧带容纳部32分开的方向偏压的活叶141推向上方。这时,活叶141的引导突起142与盒本体13的卷取侧带容纳部32的凹部42发生接触。这样,运行路径被活叶141限定,使得图像打印介质150被主动辊143和夹送辊144可靠地夹持,从而向热头110的方向传送。
因此,卷取侧带容纳部32的凹部42的深度与卷取侧带容纳部32的直径比起过去的墨带盒增大的程度相对应,并形成为使得厚度比该深度的周缘薄。这样,凹部42限定从供给托盘取入图像打印介质150时的活叶141的位置。
此外,如图14B所示,在打印机装置100的图像打印操作期间和排出时,活叶141处于被偏压构件的偏压力造成与卷取侧带容纳部32分离的状态。在该情况下,图像打印介质150从活叶141与卷取侧带容纳部32之间经过,然后从供给托盘的上侧排出。
2-8.供给侧平部和卷绕侧平部的说明
顺便地,如上所述,在供给侧带容纳部31和卷取侧带容纳部32中,外径做得比过去大,以增加墨带10的缠绕数量。因此,供给侧带容纳部31和卷取侧带容纳部32做得比过去的墨带盒的供给侧带容纳部和卷取侧带容纳部粗大。因此,如图2~4以及图9C所示,为了使墨带盒能顺利插入现有打印机装置100的盒安装部130中,在供给侧带容纳部31和卷取侧带容纳部32处形成有供给侧平部45和卷取侧平部46。具体说,供给侧平部45和卷取侧平部46形成在供给侧带容纳部31和卷取侧带容纳部32的长度方向的外侧面上。
如图9C所示,供给侧平部45和卷取侧平部46不但在供给侧带容纳部31和卷取侧带容纳部32的外表面形成为平面,而且在内表面也形成为平面。因此,缠绕在供给卷轴11和卷取卷轴12上的墨带10与供给侧带容纳部31和卷取侧带容纳部32的内表面发生接触。
关于此点,当墨带盒1安装至盒安装部130时,并且当驱动轴102、102未旋转时,如图15A所示,墨带10未被施加张力。在打印机装置100进行图像打印时,如图15B所示,驱动轴102、102旋转驱动,热头110使墨带10与图像打印介质150发生压力接触。于是,在墨带10生成了将供给卷轴11侧的墨带10和卷取卷轴12侧的墨带10拉向热头110侧的张力。据此,供给侧带容纳部31中的供给卷轴11和卷取侧带容纳部32中的卷取卷轴12一起接近头进入开口部33侧。因此,在墨带10运行时,缠绕在供给卷轴11和卷取卷轴12上的墨带10与供给侧平部45和卷取侧平部46的平坦的内表面分离。这样,防止了墨带10由于与供给侧平部45和卷取侧平部46的内表面发生接触而造成损坏。
3.热转印型打印机装置的说明
3-1.盒安装部的说明
在安装如上所述的墨带盒1的打印机装置100中,如图1、16和17所示,在构成装置本体101的框体101a处设置用于安装墨带盒1的盒安装部130。盒安装部130接续着盒插卸口131而设置,盒插卸口131设置在与图像打印介质150的运行方向平行的一个侧面101b中。盒安装部130与墨带盒1的横截面形状相对应,并设置有与供给侧带容纳部31和卷取侧带容纳部32相对应的供给侧插入部132和卷取侧插入部133。此外,在盒安装部130中,设置有连接盒本体13的供给侧带容纳部31与卷取侧带容纳部32的宽度窄的连接部插入部134。供给侧插入部132设置在构成装置本体101的框体101a的背面侧,而卷取侧插入部133设置在构成装置本体101的框体101a的正面侧。连接部插入部134位于供给侧插入部132与卷取侧插入部133之间,并且是供盒本体13的头进入开口部33插入的部分。
在框体101a的一个侧面101b上,在连接部插入部134的上方形成有面向外侧的与盒本体13的定位面26相对应的定位片135。在定位片135上,形成有与形成在盒本体13的定位面26中的定位孔25a、25b接合的定位突起136a、136b。定位突起136a用作与正圆定位孔25a接合的基准销,而定位突起136b用作与形状为长形孔的定位孔25b接合的调节销。
墨带盒1在盒本体13的插入面27作为插入端、卷取侧带容纳部32位于框体101a的正面侧、供给侧带容纳部31位于框体101a的背面侧、并且限定活叶的位置的凹部42位于下侧的状态下插入。这时,在盒本体13中,插入面27侧和盒本体13的底面侧是打开的,而定位面26侧是封闭的。当墨带盒从盒插卸口131插入盒安装部130时,定位突起136a、136b从盒本体13的内侧与定位孔25a、25b接合。
此外,在位于框体101a的一个侧面101b上的定位片135上,设置有锁定构件137,锁定构件137防止安装于盒安装部130的墨带盒1从盒安装部130脱落。锁定构件137设置有形成有锁定片137d的本体部137a、从本体部137a一体折叠而成的弹性片137b、和一体地形成在本体部137a上的操作片137c。弹性片137b锁定至框体101a,从而使锁定片137d向盒插卸口131侧突出。当墨带盒1安装至盒安装部130时,锁定构件137的锁定片137d锁定至盒本体13的定位面26。据此,防止了墨带盒1从盒安装部130脱落。当从盒安装部130取出墨带盒1时,锁定至定位面26的锁定片137d,通过使操作片137c克服弹性片137b的弹力的操作,从盒插卸口131撤回。这样,就能从盒安装部130取出墨带盒1。
此外,如上所述,由于供给侧平部45和卷取侧平部46形成为使得外表面为平面,所以盒本体13能够在不被盒插卸口131的端部挂住的情况下,顺利地插入盒安装部130中。
此外,在盒安装部130处,设置有引导部138,引导部138进入安装于盒安装部130的墨带盒1的凹状引导部43中并与之接合。当墨带盒1从盒插卸口131插入盒安装部130时,引导部138进入墨带盒1的凹状引导部43中,从而引导插入。此外,引导部138与形成在墨带盒1的凹状引导部43的姿势容易变得不稳定的插入面27侧的突起部44发生接触。这样,在安装于盒安装部130的墨带盒1中,姿势容易变得不稳定的盒本体13的插入面27侧也被稳定地保持。
3-2.热头和滚筒的说明
此外,如图1、16和17所示,打印机装置100设置有热头110和滚筒120,热头110将墨带的颜料转印至图像打印介质150,滚筒120设置在与热头110相对的位置,并支承墨带和图像打印介质150。
热头110具有与墨带10的宽度大致相对应的长度,并且头部设置在散热构件处。头部与墨带10发生滑动接触,设置有沿直线布置成与最大打印宽度相对应的发热元件,并向重叠在图像打印介质150上的墨带10施加热能。
在热头110处,还设置有引导墨带10的运行的带引导部112。带引导部112是当热头110位于图像打印位置时位于供给侧插入部132附近的大致呈L形的构件。带引导部112进行引导,使得从盒本体13的供给侧带用开口部34向头进入开口部33侧引出的墨带10可靠地向热头110的头部前进。在供给侧带容纳部31中,如图10所示,在供给侧带用开口部34附近的大致垂直部分中,即在头进入开口部33侧的垂直部分中,形成有宽度与墨带10的宽度大致相对应的开口部37。因此,同样在墨带盒1安装至盒安装部130时,作为热头110的组成部件的带引导部112被防止与缠绕在供给卷轴11上的墨带10发生接触。
如上所述的尺寸长的热头110在两个端部被一对枢转臂111、111支承。枢转臂111、111各自形成为大致呈C形,并且一个端部被枢转地支承在框体101a的背面侧上。此外,热头110的各端部通过螺丝等固定至枢转臂111、111的另一端部。枢转臂111、111分别形成为大致C形形状,以避开安装于盒安装部130上的墨带盒1的供给侧带容纳部31。在供给侧带容纳部31中,如图2和3所示,宽度与墨带10的宽度大致相对应的部分形成为比两个端部31a、31a粗大,而两个端部31a、31a具有与过去的墨带盒的端部大致相同的粗度,并且形成有避开枢转臂的凹部36。因此,即使在热头110处于进入安装于盒安装部130上的墨带盒1的头进入开口部33中的状态下,枢转臂111、111也不会与供给侧带容纳部31发生冲突。
滚筒120设置在与对图像打印介质150进行图像打印时的热头110的头部相对的位置处。滚筒120是长度至少等于或大于最大打印宽度的辊,例如橡胶辊。在图像打印时,滚筒120与热头110一起夹持重叠的墨带10和图像打印介质150。
3-3.打印介质的传送机构的说明
在框体101a的比热头110更靠前的正面侧,设置有用于图像打印介质150的传送机构140。如图16和17所示,传送机构140具有供给辊145,供给辊145从设置在框体101a正面的供给托盘将图像打印介质150逐个取入装置本体101中。在框体101a的正面沿取入方向旋转的供给辊145的下侧与供给托盘中的位于最上面的图像打印介质150发生接触,以从供给托盘将图像打印介质150逐个取入装置本体101中。
传送机构140还包括如上所述引导打印机装置100侧的图像打印介质150运行的活叶141、主动辊143和夹送辊144。
在活叶141上,沿图像打印介质150的运行方向彼此平行地设置有多个引导突起142。活叶141在墨带盒1安装于盒安装部130的状态下,设置于卷取侧带容纳部32附近。此外,活叶141被例如扭转螺旋弹簧等偏压构件、沿使活叶离开卷取侧带容纳部32的方向偏压。在活叶141的热头110侧,设置有构成图像打印介质150的传送机构的主动辊143和夹送辊144。图像打印介质150被主动辊143和夹送辊144夹持,从而朝热头110和滚筒120的方向传送,然后能被热头110进行图像打印。
如图14A和17所示,供给托盘中的图像打印介质150与沿取入方向旋转的供给辊145的下侧发生接触,使得图像打印介质150被逐个向装置本体101中取入。然后,图像打印介质150从活叶141的下方经过,从而将被偏压构件向离开卷取侧带容纳部32的方向偏压的活叶141推向上方。这时,活叶141的引导突起142与盒本体13的卷取侧带容纳部32的凹部42发生接触。这样,运行路径被活叶141限定,使得图像打印介质150被主动辊143和夹送辊144可靠地夹持,从而向热头110的方向传送。
另一方面,在打印机装置100的图像打印操作期间和排出时,与进纸时不同,图像打印介质150从活叶141与卷取侧带容纳部32之间经过。于是,图像打印介质150被排出至供给托盘的上侧。具体说,打印好的图像打印介质150与沿排出方向旋转的供给辊145的上侧发生接触,从而从供给托盘的上侧排出。
如上所述,图像打印介质150在进纸时与图像打印操作期间和排出时,具有不同的运行路径。然而,由于活叶141与安装于盒安装部130上的盒本体13的凹部42发生接触,所以能够正确区别图像打印介质150的运行路径。
4.操作说明
首先,如图1、16和17所示,以盒本体13的插入面27作为插入端,向插入盒安装部130中插入构造如上的墨带盒1。这时,在卷取侧带容纳部32位于框体101a的正面侧、供给侧带容纳部31位于框体101a的背面侧、并且限定活叶的位置的凹部42位于下侧的状态下,进行墨带盒1的插入。然后,定位突起136a、136b从盒本体13的内侧与定位孔25a、25b接合。
另外,如果墨带盒1得以安装至盒安装部130,则锁定构件137的锁定片137d锁定至盒本体13的定位面26,从而防止墨带盒1发生脱落。
其次,通过枢转一对枢转臂111、111,使处于退避到比盒安装部130更靠上侧的状态下的热头110进入安装于盒安装部130上的墨带盒1的头进入开口部33中。这时,一对枢转臂111、111分别形成为大致呈C形,供给侧带容纳部31的两个端部31a、31a具有与过去的墨带盒的端部大致相同的粗度,并且还形成有凹部36。因此,热头110能够下降至头进入开口部33中的指定位置。
如果在装置本体101的操作部进行了打印操作,则供给辊145被沿从供给托盘取入图像打印介质150的方向旋转驱动,从而将供给托盘的最上面的图像打印介质150取入装置本体101中。然后,图像打印介质150从活叶141的下方经过,从而将被偏压构件向离开卷取侧带容纳部32的方向偏压的活叶141推向上方。这时,活叶141的引导突起142与盒本体13的卷取侧带容纳部32的凹部42发生接触。这样,运行路径被活叶141限定,使得图像打印介质150被主动辊143和夹送辊144可靠地夹持,从而向热头110的方向传送。
其次,图像打印介质150与墨带10一起被热头110和滚筒120夹持。墨带10的染料层或保护层等与图像打印介质150的图像打印面发生压力接触,并通过来自热头110的热能发生转印(热头110的位置以虚线示出)。具体说,黄色(Y)、绛红色(M)和青色(C)的染料根据图像数据,依次升华并依次热转印至图像打印介质150,并在最后转印保护层。如图18所示,在打印机装置100的图像打印操作期间和排出时,图像打印介质150从活叶141与卷取侧带容纳部32之间经过。于是,图像打印介质150被排出至供给托盘的上侧。具体说,打印好的图像打印介质150与沿排出方向旋转的供给辊145的上侧发生接触,从而从供给托盘的上侧排出。
5.效果说明
与过去的容纳用于40份图像打印介质的墨带的墨带盒相比,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墨带盒1能够容纳用于60份图像打印介质的墨带10。为此,在墨带盒1中,做成这样一种构造,使得外形在墨带盒能够安装至盒安装部130的范围内尽可能大,并且能够在其中容纳缠绕数量尽可能多的墨带10。
5-1.效果1
也就是说,在墨带盒1中,如图2和3所示,供给侧带容纳部31和卷取侧带容纳部32的宽度与墨带10的宽度大致相对应的部分做得比两个端部31a、31a粗大,以增加墨带10的缠绕数量。据此,在供给侧带用开口部34处,如图10所示,在头进入开口部33侧的垂直部分中形成宽度与墨带10的宽度大致相对应的开口部37,以便能够防止与作为热头110的组成部件的带引导部112的接触。另外,由于开口部37设置在几乎垂直的壁面中,所以能够防止尘埃、指纹、油脂等混入供给侧带容纳部31中,并且通过所消除的壁部的厚度和空隙而得到增加的墨带10能够容纳在供给侧带容纳部31中。
此外,随着开口部37的形成,如图4、10和11所示,在开口部37附近设置的带引导部38中,折叠部39做得比过去的墨带盒中的折叠部长,从而防止了因形成开口部37而造成强度降低。因此,防止了盒本体13由于强度降低而发生变形。此外,在折叠部39的基端部设置有突出部41,所以防止了在延伸至头进入开口部33的墨带10中发生折皱。
此外,在供给侧带容纳部31中,两个端部31a、31a做成具有与过去的墨带盒1的供给侧带容纳部的端部相同的粗度,所以能够避开用于支承热头110的一对大致呈C形的枢转臂111、111。
如上所述,在墨带盒1中,能够通过设置开口部37、使带引导部38形成为长度长、设置突出部41、以及使两个端部31a、31a的粗度与过去相同,来克服伴随供给侧带容纳部31的粗化出现的不利影响。
此外,在卷取侧带容纳部32侧,如图14A和17所示,在卷取侧带容纳部32中设置有限定用于引导图像打印介质150的运行的活叶141的位置的凹部42。因此,从供给托盘取入图像打印介质150时的活叶141的位置相对于过去没有改变。因此,能够防止伴随卷取侧带容纳部32的粗化出现的不利影响。
此外,如图2~4以及图9C所示,供给侧带容纳部31和卷取侧带容纳部32设置有供给侧平部45和卷取侧平部46。因此,盒本体13能够顺利地插入现有打印机装置100的盒安装部130中。
5-2.效果2
此外,在墨带盒1中,做成这样一种构造,使得形成供给侧带容纳部31和卷取侧带容纳部32的部分的厚度比过去薄,以增大它们的容积,从而增加墨带10在供给卷轴11或卷取卷轴12上的缠绕数量。此外,对于因厚度减薄引起的强度降低,在墨带盒1中,在形成于卷取侧带容纳部32附近的凹状引导部43的底面上形成突起部44,以保持强度。另外,突起部44设置在盒安装部130中姿势容易变得不稳定的插入面27侧,使得墨带盒能够以更稳定的姿势安装至盒安装部130。此外,防止了盒本体13由于强度降低而发生变形。此外,在折叠部39的基端部设置有突出部41,因此能够防止在延伸至头进入开口部33的墨带10中发生折皱。
此外,在墨带盒1中,如图9C所示,分别形成在上壳21和下壳22的对接端部处的接合片23和24形成为使得基端厚度厚,并且彼此相对的面是倾斜面。因此,即使上壳21和下壳22的厚度薄,也能确保强度,并且还能充分确保相互的接触面积。
此外,在墨带盒1的驱动孔18中,如图7和8所示,由于突片19的数量比过去多,并且各突片19是倾斜地形成的,所以供给卷轴11或卷取卷轴12的位置相对于驱动轴102或102是稳定的。此外,降低了缠绕在供给卷轴11或卷取卷轴12上的墨带10与盒本体13的内表面即供给侧带容纳部和卷取侧带容纳部的内表面之间的间隙。因此,供给卷轴11或卷取卷轴12上能够缠绕更多的墨带10。
6.变型例
另外,在上述示例中,描述的是在墨带盒中缠绕用于60份图像打印介质的墨带10的情况。然而,在本发明中,墨带10的量,即缠绕数量,并不局限于此。此外,墨带10也可由黑色(K)的染料层和保护层构成,或者也可由黄色(Y)、绛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染料层和保护层构成。
本申请包含2009年4月27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 2009-108246所涉及的主题,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的是,在所附权利要求书或其等同方案的范围内,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它因素做出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变更。

Claims (5)

1.一种墨带盒,包括:
供给卷轴,缠绕有墨带,并在一个端部形成有与打印机装置的驱动轴接合的驱动孔;
卷取卷轴,卷取从所述供给卷轴送出的墨带,并在一个端部形成有与所述打印机装置的驱动轴接合的驱动孔;和
盒本体,具有可旋转地容纳所述供给卷轴的供给侧带容纳部、和可旋转地容纳所述卷取卷轴的卷取侧带容纳部,并在所述供给侧带容纳部与所述卷取侧带容纳部之间形成有供热头进入的头进入开口部,并且在所述供给侧带容纳部的头进入开口部侧和所述卷取侧带容纳部的头进入开口部侧形成有使墨带向所述头进入开口部延伸的带用开口部,
其中,在所述盒本体中形成有凹状引导部,在沿向所述打印机装置插入的插入方向将所述墨带盒安装至打印机装置的安装部上时,所述凹状引导部接合设置在所述打印机装置的安装部处的凸状的引导部,并且
在所述凹状引导部的底面上形成有突起部,所述突起部与打印机装置侧的与所述凹状引导部接合的所述引导部发生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带盒,其中:
在所述盒本体中,在向所述打印机装置插入的插入面中,所述供给卷轴的驱动孔从所述供给侧带容纳部打开,并且所述卷取卷轴的驱动孔从所述卷取侧带容纳部打开,而位于与所述插入面相反的一侧的面成为定位面,并且
所述突起部形成在所述凹状引导部的底面的插入面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墨带盒,其中:
在所述供给侧带容纳部的带用开口部,形成有引导向所述头进入开口部送出的墨带的带引导部,并且
所述带引导部形成为在宽度方向的中部具有突出部。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墨带盒,其中:
所述盒本体由一对壳体对接组合而成,
在这对壳体的对接端部,形成有彼此接合的接合片,并且
各接合片形成为使得它们的基端的厚度比顶端的厚度大。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墨带盒,其中:
在所述供给卷轴的驱动孔和所述卷取卷轴的驱动孔中,形成有与所述打印机装置的驱动轴接合的多个突片,并且
所述多个突片形成为使得所述突片沿所述驱动孔的径向的宽度朝着驱动控的开口端变窄。
CN201010167410.7A 2009-04-27 2010-04-20 墨带盒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702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08246A JP2010253846A (ja) 2009-04-27 2009-04-27 インクリボンカートリッジ
JP108246/09 2009-04-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70207A CN101870207A (zh) 2010-10-27
CN101870207B true CN101870207B (zh) 2012-12-05

Family

ID=429922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67410.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70207B (zh) 2009-04-27 2010-04-20 墨带盒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568044B2 (zh)
JP (1) JP2010253846A (zh)
CN (1) CN1018702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761351S1 (en) * 2013-09-20 2016-07-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ribbon cassette for printer
JP5815065B2 (ja) * 2014-03-31 2015-11-17 シチズ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
USD848526S1 (en) * 2017-06-05 2019-05-14 Zebra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Ribbon cartridge
WO2020105961A1 (ko) * 2018-11-20 2020-05-28 디에스글로벌 (주) 염료 승화형 프린터용 카트리지, 이를 이용한 염료 승화형 프린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2161509B1 (ko) * 2018-11-20 2020-10-05 디에스글로벌(주) 염료 승화형 프린터 제조방법
KR102161503B1 (ko) * 2018-11-20 2020-10-05 디에스글로벌(주) 염료 승화형 프린터의 분리형 카트리지
CN113260573B (zh) * 2018-12-28 2022-12-3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膜盒、膜单元及层转印装置
CN113226936B (zh) * 2018-12-28 2022-12-2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层转印装置
JP7414560B2 (ja) * 2020-01-31 2024-0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セットおよびプリンタ
JP7397699B2 (ja) 2020-01-31 2023-12-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セットおよびプリンタ
JP2022182575A (ja) 2021-05-28 2022-12-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リボン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印刷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73132A2 (en) * 1990-08-31 1992-03-04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Thermal printer and expendable cartridge employed therei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28763A (en) * 1984-06-12 1992-07-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sheet cassette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mounting the cassette
JPH061823Y2 (ja) * 1986-04-11 1994-01-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印字装置
JPH0274378A (ja) * 1988-09-09 1990-03-14 Sony Corp リボンカートリッジ
JP2518928B2 (ja) * 1989-07-04 1996-07-3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インクリボンカ―トリッジ
JPH06339011A (ja) * 1993-05-28 1994-12-06 Brother Ind Ltd 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US5709485A (en) * 1994-04-19 1998-01-20 Sony Corporation Card printer including ink ribbon cartridge with guide shafts
EP0788888B1 (en) * 1995-08-18 2000-05-10 Max Co., Ltd. Thermal printer
JP3472040B2 (ja) * 1996-07-01 2003-12-02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ならびにリボンカセット
JP2001205905A (ja) * 2000-01-28 2001-07-31 Alps Electric Co Ltd リボンカセット
JP2001353915A (ja) * 2000-06-15 2001-12-25 Nidec Copal Corp リボン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US6522349B1 (en) * 2002-04-17 2003-02-18 Hi-Touch Imaging Technologies Co., Ltd. Space saving integrated cartridge for a printer
JP4200959B2 (ja) * 2004-09-24 2008-12-24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30158A (ja) 2006-03-02 2007-09-13 Sony Corp インクリボンカートリッジ
JP4621168B2 (ja) * 2006-05-23 2011-01-26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リボンカセットおよびプリンタ
USD569901S1 (en) * 2006-08-03 2008-05-27 Hiti Digital, Inc. Ribbon cartridge for a photo printer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473132A2 (en) * 1990-08-31 1992-03-04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Thermal printer and expendable cartridge employed therei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272488A1 (en) 2010-10-28
JP2010253846A (ja) 2010-11-11
US8568044B2 (en) 2013-10-29
CN101870207A (zh) 2010-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70207B (zh) 墨带盒
JP4669406B2 (ja) カセット
US6567112B2 (en) Thermal transfer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ts recording method
EP1986859B1 (en) Cassette for a printer
RU2370374C1 (ru) Кассета для печатающего устройства
CN101870206B (zh) 墨带盒
US7139011B2 (en) Ink sheet cartridge and exchangeable ink sheet set
US20210237496A1 (en) Ink cassette and printer
JP4683643B2 (ja) 被記録材インクシート一体型カセット群
CN112638800A (zh) 卷绕卷轴、再转印膜组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18176672A (ja) インクカセット及び印刷装置
EP0869009A2 (en) Improved structure of inked ribbon cartridge and thermal transfer color printer
JP4590360B2 (ja) カセット
CN113199874B (zh) 墨盒和打印机
RU2369486C1 (ru) Кассета для печатающего устройства
JPH0351230B2 (zh)
JP4818155B2 (ja) 記録紙収納カセ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プリンタ装置
JP4827555B2 (ja) カセット及びプリンタ装置
JP2001353915A (ja) リボン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JP2008036876A (ja) カセット
JP2004098426A (ja) インクリボンカセット
JP2000343802A (ja) 記録方法および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05

Termination date: 20150420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