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33273A - 能够精确定位显影单元和显影盒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能够精确定位显影单元和显影盒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833273A CN101833273A CN201010178029A CN201010178029A CN101833273A CN 101833273 A CN101833273 A CN 101833273A CN 201010178029 A CN201010178029 A CN 201010178029A CN 201010178029 A CN201010178029 A CN 201010178029A CN 101833273 A CN101833273 A CN 10183327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pening
- developer
- flashboard
- box
- wa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77—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03G15/0881—Sealing of developer cartridges
- G03G15/0886—Sealing of developer cartridges by mechanical means, e.g. shutter, plu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67—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ylindrical developer cartridges, e.g. toner bottles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G03G15/0868—Toner cartridges fulfilling a continuous function within the electrographic apparatus during the use of the supplied developer material, e.g. toner discharge on demand, storing residual toner, acting as an active closure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7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box like shap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7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developer uni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6—Developing structures, details
- G03G2215/066—Toner cartridge or other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container for supplying developer material to replace the used material
- G03G2215/0692—Toner cartridge or other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container for supplying developer material to replace the used material using a slidable sealing member, e.g. shutte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8—Details of powder developing device not concerning the development directly
- G03G2215/0802—Arrangements for agitating or circulating developer material
- G03G2215/0816—Agitator type
- G03G2215/0819—Agitator type two or more agitator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3—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the developer uni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5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 G03G2221/1654—Locks and means for positioning or alignmen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8—Cartridge systems
- G03G2221/1815—Cartridge systems for cleaning or developing but not being a process cartridg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能够精确定位显影单元和显影盒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壳体,处理单元,第一闸板,色粉盒,第二闸板,以及壁。处理单元可拆卸地安装在壳体内且形成有第一开口,处理单元具有携带色粉的显影剂辊。第一闸板打开和关闭第一开口。色粉盒可拆卸地安装在壳体内,容纳色粉,并形成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与第一开口对齐。第二闸板打开和关闭第二开口。壁布置在显影单元和色粉盒之间,且形成有第三开口,第三开口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对齐。通过设置壁,处理单元和色粉盒能够被可拆卸地安装在壳体内,从而避免了处理单元和色粉盒相对于壳体的定位精度的降低。
Description
本申请为下述申请的分案申请:
原申请的申请日:2007年12月28日
原申请的申请号:200710307436.5
原申请的发明名称:能够精确定位显影单元和显影盒的图像形成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互引用
本申请要求2006年12月2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6-356438和2006年12月2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6-356439作为优先权。这些在先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到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例如激光打印机。
背景技术
通常,激光打印机以及其他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用于携带色粉的显影辊,容纳要被提供到显影辊的色粉的色粉盒。作为激光打印机的例子,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布No.HEI-10-78697揭示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感光构件、围绕该感光构件设置以在该感光构件旋转时顺序执行充电、曝光、和显影步骤的图像形成构件。
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布No.HEI-10-78697中揭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用于补充显影装置中的色粉的色粉盒被可替换地安装在显影装置的壳体上。在替换色粉盒时,操作者打开图像形成装置的前盖并从显影装置移除现有的色粉盒。
由于是色粉盒被安装到显影装置的壳体或从显影装置的壳体移除,而不是图像形成装置的本体,从而色粉盒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的定位精度可以较低。如果色粉盒被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本体中偏离其需要位置的位置,色粉盒的替换的可操作性就可能被降低。
相似地,如果显影装置被制造为如色粉盒是可替换的,可能会产生关于显影装置的可替换性或方便程度的相同问题。
进一步,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布No.HEI-10-78697中揭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色粉盒被安装在容纳显影辊的显影装置的壳体上。色粉盒包括一个用于搅拌其内部色粉的搅拌器。当显影装置被连通到色粉盒内时,容纳在色粉盒中的色粉随着色粉的搅拌被提供到显影辊。
由于图像形成装置仅仅包括一个搅拌器,在上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色粉将被较少地搅拌。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较高可操作性的图像形成装置。
上述和其他目的可以通过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取得,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壳体,显影剂单元,第一闸板,第二闸板,和对齐构件。该显影剂单元可拆卸地安装在壳体内且形成有第一开口,显影剂单元具有携带显影剂的显影剂携带构件。第一闸板打开和关闭第一开口。显影盒(developer cartridge)被可拆卸地安装在壳体内,容纳显影剂,并形成有第二开口,该第二开口与第一开口对齐。第二闸板打开和关闭第二开口。对齐构件布置在显影剂单元和显影盒之间,且形成有第三开口,该第三开口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对齐。
通过设置对齐构件,显影剂单元和显影盒能够被可拆卸地安装在壳体内,从而避免了显影剂单元和显影盒相对于壳体的定位精度的降低。因此,显影剂单元和显影盒能够被精确地布置在壳体中。
因此,这样的结构能够改善显影剂单元和显影盒的可操作性,尤其是替换操作的容易度。
进一步,通过在显影剂单元和显影盒之间设置对齐构件,显影剂单元和显影盒被独立地安装在壳体中,使得显影剂单元和显影盒分开地被安装在壳体内或从壳体移除。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使得容纳在色粉盒中的色粉被充分地搅拌。
上述和其他目的可以通过可拆卸地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显影盒取得,该显影盒包括第一显影剂容纳部分,布置在第一显影剂容纳部分中的搅拌构件,第二显影剂容纳部分,传送构件。第一显影剂容纳部分形成为实质上的圆柱形状且容纳显影剂。第二显影剂容纳部分与第一显影剂容纳部分相邻。传送构件将第二显影剂容纳部分中的显影剂朝向第一显影剂容纳部分传送。搅拌构件布置在第一显影剂容纳部分中且包括多个轴和多个搅拌部分。多个搅拌部分布置在多个轴中且搅拌容纳在第一显影剂容纳部分中的显影剂。多个轴彼此平行且沿着第一显影剂容纳部分的径向布置在不同位置。
具有这样的结构,容纳在显影剂路径部分(developer passage section)中的色粉能够在径向被均匀地搅拌,而不是仅仅局部搅拌。在显影剂路径部分之外设置显影剂容纳部分,色粉盒中能够容纳足够量的色粉。进一步,设置在显影剂容纳部分中的容纳部分搅拌机构能够可靠地从显影剂容纳部分向显影剂路径部分传送色粉。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和接下来的说明书,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的具体特征和有益效果以及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例的激光打印机在扫描单元关闭时的侧横截面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激光打印机从其前侧向右上的对角立体视图;
图3是图2的立体视图在盖处于打开位置时的立体视图;
图4A是激光打印机的侧横截面图,用于说明当扫描单元处于关闭状态时扫描单元的打开和关闭;
图4B是是激光打印机的侧横截面图,用于说明当扫描单元处于打开状态时扫描单元的打开和关闭;
图5是当盒容纳空间的内部被露出时与图3相同的立体视图;
图6是当盖处于打开位置时的激光打印机的正视图;
图7A是当盖处于关闭位置时,激光打印机沿着图6中的线A-A的横截面图;
图7B是当盖处于打开位置时,激光打印机沿着图6中的线A-A的横截面图;
图8A是当盖处于关闭位置时,激光打印机沿着图6中的线B-B的横截面图;
图8B是当盖处于打开位置时,激光打印机沿着图6中的线B-B的横截面图;
图9A是当盖处于关闭位置时,激光打印机沿着图6中的线C-C的横截面图;
图9B是当盖处于打开位置时,激光打印机沿着图6中的线C-C的横截面图;
图10A是显示当第二壳体闸板处于打开位置时,容纳部分的左侧壁上的相对区域的左侧视图;
图10B是显示当第二壳体闸板处于关闭位置时,容纳部分的左侧壁上的相对区域的左侧视图;
图11A是当外圆柱部处于关闭位置时,色粉盒从从其后侧向右上的对角位置的立体视图;
图11B是当外圆柱部处于打开位置时,色粉盒从从其后侧向右上的对角位置的立体视图;
图12A是当外圆柱部处于关闭位置时,色粉盒从其后侧向左上的对角位置的立体视图;
图12B是当外圆柱部处于打开位置时,色粉盒从其后侧向左上的对角位置的立体视图;
图13是当外圆柱部处于关闭位置时,色粉盒的俯视图;
图14A是当外圆柱部处于关闭位置时,色粉盒的左侧视图;
图14B是当外圆柱部处于打开位置时,色粉盒的左侧视图;
图15是沿着图14B中的线A-A的横截面图;
图16是沿着图15中线A-A的横截面图,仅仅显示内圆柱部;
图17显示当从激光打印机中移除时图1中的处理单元;
图18A是当显影剂闸板处于打开位置时处理单元的右侧视图;
图18B是当显影剂闸板处于关闭位置时处理单元的右侧视图;
图19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激光打印机从其前侧向右上对角的立体视图;
图20A是显示图19中的激光打印机的盖处于打开位置且当色粉盒没有被安装在壳体内时的右侧视图;
图20B是显示图19中的激光打印机的盖处于打开位置且当色粉盒被安装在壳体内时的右侧视图;
图21A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变形例当第一壳体闸板处于关闭位置时从其前侧向右上对角的位置显示围绕第一壳体闸板的区域的立体视图;
图21B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变形例当第一壳体闸板处于打开位置时从其前侧向右上对角的位置显示围绕第一壳体闸板的区域的立体视图;
图22A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变形例当外圆柱部处于关闭位置时从其前侧向右上对角的位置显示色粉盒的立体视图;
图22B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变形例当右外侧壁被从图22A中的结构移除时从其前侧向右上对角的位置显示色粉盒的立体视图;
图22C是显示当右内侧壁被从图22B中的结构中移除时从其前侧向右上对角的位置显示色粉盒的立体图;
图22D是显示根据第二变形例当外圆柱部处于打开位置时从其前侧向右上对角的位置显示色粉盒的立体图;
图23A是当外圆柱部处于关闭位置时色粉盒的正视图;
图23B是图23A中的色粉盒的正横截面图;
图23C是图23A中的色粉盒的侧横截面图;
图23D是图23A中的色粉盒的左侧视图;
图23E是当外圆柱部处于打开位置时色粉盒的左侧视图;
图24A是色粉盒和壳体从其后侧向右上的对角位置的立体视图,用于说明当色粉盒被从主壳体移除时色粉盒相对于壳体的安装和移除;
图24B是色粉盒和壳体从其后侧向右上的对角位置的立体视图,用于说明当色粉盒被安装到主壳体中且外圆柱部处于关闭位置时色粉盒相对于壳体的安装和移除;
图24C是色粉盒和壳体从其后侧向右上的对角位置的立体视图,用于说明当色粉盒被安装到主壳体中且外圆柱部处于打开位置时色粉盒相对于壳体的安装和移除;
图25是图19中的激光打印机的侧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激光打印机1包括主壳体2,和布置在主壳体2中的馈送单元4和图像形成单元5,形成在主壳体2上的排出单元6,以及布置在主壳体2上方的扫描单元7。
馈送单元4安装在主壳体2中用来提供纸张。图像形成单元5被安装主壳体2中用来在从馈送单元4提供的纸张上形成图像。扫描单元7被布置在主壳体2中用来扫描原稿上的图像数据。
在接下来的说明中,图1中的左侧将被引用为激光打印机1和在处理盒8被安装在主壳体2中时处理盒8(稍后描述)的“前侧”,且图1中的右侧引用为“后侧”。进一步,图1中的近侧将被引用为“右侧”,且图1中的远侧将被引用为“左侧”。从右到左的方向将被引用为“宽度方向”。
如图1和2所示,主壳体2形成为具有中空实质上盒子的形状。顶壁10在俯视图中具有实质上的矩形框架形状,且被形成在主壳体2的顶部。
控制面板13被设置在顶壁10的前侧部。控制面板13包括用于显示激光打印机1操作状态等的液晶面板,以及用户能够操作以设置用于激光打印机1的操作条件的按钮及其类似物。
主壳体2形成有处理单元安装开口11,纸张托盘安装开口15,以及盒安装开口16(参见图3)。
处理单元安装开口11形成在顶壁11,且在俯视图中呈实质上矩形形状。如图4A和4B所示,扫描单元7被布置为覆盖或露出处理单元安装开口11。扫描单元7被沿着主壳体2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支撑轴12可枢轴转动地支撑在主壳体2的顶部后侧边缘。引导杠杆67被设置在扫描单元7的下侧表面,靠近支撑轴12且以在侧视图中向前展开的实质上的弧形形状向下延伸。引导杠杆67的底端与形成在后面描述的容纳部的左壁20上形成的引导槽68接合。当枢轴转动扫描单元7时,引导杠杆67的下端沿着引导槽68滑动。
如图4A所示,当扫描单元7绕着支撑轴12枢轴转动时关闭处理单元安装开口11,直至扫描单元7的前端接触顶壁10。图4A中扫描单元7的位置是关闭位置。另一方面,当扫描单元7绕着支撑轴12枢轴转动直到扫描单元7的前端从顶壁10分离时,如图4B所示,处理单元安装开口11在朝前和向上的方向上被倾斜地打开。图4B中扫描单元7的位置是打开位置。通过打开的处理单元安装开口11,沿着向后和向下的方向将处理单元9插入主壳体2,处理单元9(参见图1)能够被可拆卸地安装在主壳体2中。换句话说,处理单元安装开口11在处理单元9的安装方向上形成在对着处理单元9的位置。
如图2所示,主壳体2具有前壁14,且纸张托盘安装开口15形成在前壁14的下半部分,实质上处于中央位置。纸张托盘安装开口15具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矩形形状,允许纸张托盘51(稍后描述)通过纸张托盘安装开口15在前后方向被安装进主壳体2或从主壳体2移除。
如图3所示,盒安装开口16形成在前壁14上且在色粉盒8的安装方向上与色粉盒8(稍后描述)相对的位置,更具体地在纸张托盘安装开口15的右侧。盒安装开口16沿宽度方向具有矩形形状,且在垂直方向上比纸张托盘安装开口15更长,在宽度方向上更短。盖17被设置在主壳体2上,且在盒安装开口16上方,用于覆盖或露出盒安装开口16。
在正视图中,盖17被形成为矩形形状且略大于盒安装开口16。支撑轴22通过将宽度方向的两端插在盖17的底部边缘上,从而盖17能够绕着支撑轴22在关闭位置(见图2)和打开位置(见图3)之间自由转动。当处于图2所示的关闭位置时,盖17实质上垂直且覆盖盒安装开口16的前侧。当处于图3所示的打开位置时,盖17相对于实质上的水平方向有角度,露出盒安装开口16的前侧。
如图3所示,连接部23设置在盖17的右边缘的中部位置。连接部23具有板状且与盖17的右边缘部对齐,并实质上呈三角形形状,在打开和关闭方向朝着盒安装开口16侧逐渐变窄。传输构件25(稍后描述)通过连接部23与盖17联接。
容纳部分通过顶壁18,底壁19,左壁23,右壁21被形成在主壳体2中,且在实质上的水平方向上从盒安装开口16的外周边缘向后延伸。具体地,顶壁18从矩形盒安装开口16的顶部边缘延伸。底壁19从盒安装开口16的底部边缘延伸。左壁20从盒安装开口16的左侧边缘延伸。右壁21从盒安装开口16的右侧边缘延伸。稍后将描述,左壁20在左侧表面上在处理方向上与处理单元9相对,且在右侧表面上在在宽度方向上与色粉盒8相对。
如图5所示,左壁20和右壁21具有沿从前向后的方向延伸的实质上矩形形状。左壁20和右壁21的后边缘具有朝着后方展开的半圆形状。左壁20的后端形成为圆形形状且具有形成在该圆形部分中央的第一轴孔35。壳体侧供应孔33形成在左壁20的后端,且在右侧视图中参考于第一轴孔35实质上处于11点钟的方向(大约在圆的30°位置)。壳体侧返回孔34被形成在左壁20的后端,且处于从壳体侧供应孔33分离且对角地向下向前的位置(大约10点钟方向)。壳体侧提供孔33和壳体侧返回孔34是尺寸大致相同的圆形孔,用于在宽度方向插入左壁20。
第二轴孔106形成在左壁20上,处于壳体侧提供孔33和壳体侧返回孔34之间。
容纳凹陷部220也形成在左壁20的右侧表面上,且处于壳体侧供应孔33和壳体侧返回孔34的向前位置,更具体地在稍后描述的第一壳体侧闸板37的向前位置。容纳凹陷部220朝着左侧凹陷,且从左壁20的顶部边缘向下延伸,形成在侧视图中向前展开的实质上的弧形形状。容纳凹陷部220的深度比上面描述的引导杠杆67的宽度尺寸更大。容纳凹陷部220的深度与宽度一样。
引导槽68被形成在容纳凹陷部220的向前位置。引导槽68在宽度方向上穿透左壁20且在侧视图中实质上是弧形形状,符合沿着其引导杠杆67的下端跟随扫描单元7的枢轴转动的路径。引导杠杆67布置在容纳凹陷部220的内侧。在这种状态下,引导杠杆67被容纳在容纳凹陷部220中,以不会从容纳凹陷部220的右边缘向右突出。
齿轮容纳槽24也形成在左壁20上。齿轮容纳槽24从前边缘上的接近垂直中央位置到左壁20的接近左到右中央位置实质上水平延伸。
齿轮容纳槽24具有带状形状且在左壁20中向左凹陷。齿轮容纳槽24的后端形成为半圆形形状且向后展开。齿轮露出孔60在俯视图中具有矩形形状,且被形成在齿轮容纳槽24的底壁中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实质上等同于齿轮容纳槽24的后端的圆形中央的位置,齿轮容纳槽24如上所述形成为半圆形形状。左引导槽28也形成在齿轮容纳槽24中,且处于其垂直中央位置。左引导槽28从左壁20的前边缘到靠近齿轮露出孔60相对于从前向后的方向实质上水平延伸。左引导槽28的从前向后的长度等同于左壁20的前到后的长度的一半。
左引导槽28是从齿轮容纳槽24进一步向左凹陷的槽。左引导槽28的宽度朝着其前部区域变窄,且其后被固定(上述前部区域向后)。定位突起29设置在左引导槽28的下壁上,且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实质上等同于齿轮露出孔60的位置并略微向上突起。
如图6所示,右引导槽30形成在右壁21中,且在宽度方向上处于与左引导槽28相对的位置,且具有实质上与左引导槽28相同的形状与宽度。
如图9A和9B所示,右引导槽30从右壁21的前边缘向后实质上水平延伸且具有实质上是右壁21的从前向后长度的四分之三的从前向后长度。右引导槽30的宽度在其前部区域朝后变窄且向前部区域的后方等同。转动板容纳部分31形成在右壁21中,在右引导槽30的后侧。
转动板容纳部分31形成为在侧视图中朝着右侧凹陷的圆形形状。转动板容纳部分31在右壁21中对应于后半部分的部分是后端,且在右壁21上形成为半圆形状,如上所述。轴孔32形成在右壁21对应于转动板容纳部分31的部分,且在转动板容纳部分31的圆形中央位置,并在宽度方向穿透右壁21。
如图8A和8B所示,实质上为弧形形状的通孔40形成在右壁21对应于转动板容纳部分31的部分,从而在宽度方向穿透右壁21,并在右侧视图中覆盖处于大约9点钟的位置到大约1点钟(大约圆上的30°位置)的范围。
如图7A和7B所示,顶壁18和底壁19具有实质上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伸长的矩形形状。弯曲壁26连接顶壁18和底壁19的后端。弯曲壁26是形成为实质上半圆弧形形状的薄板,且在侧视图中向后展开。弯曲壁26的左边缘连接到上述由左壁20的后端形成的半圆形的圆周边缘,且弯曲壁26的右边缘连接到上述由右壁21的后端形成的上述半圆形的圆周边缘(参见图9)。进一步,弯曲壁26的顶边缘连接到顶壁18的后边缘,且弯曲壁26的底边缘连接到底壁19的后边缘。顶壁18,底壁19,左壁20,右壁21和弯曲壁26在主壳体2中形成了立方平行六面体形状盒容纳空间27,与盒安装开口16连通。盒容纳空间27在从前向后方向上的深度等于主壳体2从前向后的尺寸的五分之四。盒容纳空间27容纳色粉盒8(参见图9)。
驱动输入齿轮26和第一壳体侧闸板37设置在盒容纳空间27中。传输构件25(参见图6)设置在主壳体2中,且在盒容纳空间27的右侧。
如图5所示,用于容纳处理单元9的处理单元容纳空间69(参见图1)形成在主壳体2中,且在盒容纳空间27的左侧,左壁20夹在它们之间。换句话说,左壁20定位在容纳在盒容纳空间27中的色粉盒8(参见图11)和容纳在处理单元容纳空间69中的处理单元9(参见图1)之间,从而左壁20的左侧表面在宽度方向与处理单元9相对,且右侧表面在宽度方向与色粉盒8相对。
驱动输入齿轮36是正齿轮,具有沿着其外周表面形成的齿牙。驱动输入齿轮36布置为使得上边缘通过齿轮容纳槽24中的齿轮露出孔60露出。驱动输入齿轮36的转动轴可转动地支撑在左壁20上,且没有显示在附图中,转动轴的左端从左壁20的左侧突出且与驱动马达联接(未显示)。当驱动马达(未显示)被驱动,驱动输入齿轮36在右侧视图中顺时针转动。
第一壳体侧闸板37布置在盒容纳空间27的后侧。第一壳体侧闸板37与弧形壁38和侧壁39一体设置。
如图5所示,弧形壁38在侧视图中形成为跟随弯曲壁26的半圆弧形薄板。安装孔43(参见图6)形成在弧形壁38的圆形中央区域。安装孔43在正视图中具有矩形形状,且在宽度方向伸长。
侧壁39在侧视图中具有圆形盘片形状。侧壁39的外周的一半连接到弧形壁38的左边缘。
如图5所示,第一转动轴61整体地设置在侧壁39上,从其圆形中央向左突出。第一壳体闸板供应开口41和第一壳体闸板返回开口42形成在侧壁39,并沿着其外周边缘。当从右侧看时,第一闸板返回开口42在逆时针方向与第一壳体闸板供应开口41分离。第一壳体闸板供应开口41和第一闸板返回开口42在宽度方向穿透侧壁39,且具有圆形形状并实质上与壳体侧供应孔33和壳体侧返回孔34具有相同的尺寸。
通过将第一转动轴61插入左壁20的第一轴孔35,第一壳体侧闸板37可转动地支撑在左壁20。具体地,第一壳体侧闸板37能够自由地在关闭位置(参见图7B)和打开位置(参见图7A)之间转动。
当第一壳体侧闸板37如图7B所示处于关闭位置,壳体侧供应孔33和壳体侧返回孔34由侧壁39在左壁20的右侧表面被关闭,侧壁39包括第一壳体侧闸板供应开口41和第一壳体侧闸板返回开口42。
然而,当从右侧看时,当第一壳体侧闸板37从关闭位置顺时针转动大约90°时,处于图7A所示的打开位置。当第一壳体侧闸板37处于打开位置时,第一壳体闸板供应开口41和壳体侧供应孔33在宽度方向对齐并彼此连通。相似地,第一壳体闸板返回开口42和壳体侧返回孔34在宽度方向对齐并彼此连通。
如图6所示,传输构件25布置在主壳体2中右壁21和主壳体2的右侧壁之间。
传输构件25作为连接装置。如图8所示,传输构件25包括第一连接杆44,滑动杆45,第二连接杆46,杆支撑部47,和转动板48。
如图5所示,杆支撑部47具有中空棱柱形状,在正视图中为矩形且从前向后被拉长。开口被形成在杆支撑部47的前端和后端中的每一个,以允许外部与杆支撑部47的中空部分连通。右壁21和主壳体2的右壁支撑杆支撑部47。
滑动杆45形成为在从前向后的方向比杆支撑部47更长,且在正视图中小于杆支撑部47的中空部分的前表面尺寸。滑动杆45由杆支撑部47支撑,从而能够在从前向后的方向滑动,以使得滑动杆45的前后两端在杆支撑部47在其前后端的开口中露出。
第一连接杆44的后端与滑动杆45的前端联接,且第一连接杆44的前端与盖17的连接部23联接。第一连接杆44能够绕着与滑动杆45联接的部分和与连接部23联接的部分枢轴转动。
如图9A所示,转动板48形成为在侧视图中为盘片形状,且具有比转动板容纳部分31的侧表面略小的直径。转动板48被容纳在盒容纳空间27的转动板容纳部分31内。转动板引导槽49形成在转动板48的左侧表面。转动板引导槽49径向延伸通过转动板48的圆形中央,且形成为向后的凹陷,具有实质上与右引导槽30相同的宽度。支撑轴50形成在转动板48的圆形中央位置且向右突起。通过将支撑轴50插入转动板容纳部分31的轴孔32,转动板48可转动的支撑在在转动板容纳部分31内右壁21上。具体地,转动板48能够自由地在关闭位置(参见图9B)和打开位置(参见图9A)之间转动。
更为具体地,当通孔40处于图9B所示的关闭位置时,右引导槽30和转动板引导槽49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连接。然而,当在左侧视图中从关闭位置逆时针转动大约90°时,转动板48处于打开位置。当转动板48处于图9A所示的打开位置时,转动板引导槽49没有与右引导槽30连接,但其实质上与其正交。当转动板48被支撑在右壁21上时,在正视图中,在转动板容纳部分31的向前区域中,转动板48的左侧表面与右壁21的左侧表面对齐。
如图8A和8B所示,第二连接杆46比第一连接杆44长,且第二连接杆46的前端与滑动杆45的后端联接。第二连接杆46的后端与转动板48的右侧表面通过右壁21的通孔40在与支撑轴50分离的位置沿向外地径向方向联接。第二连接杆46能够自由地绕着与滑动杆45联接的部分和与转动板48联接的部分枢轴转动。
接下来,传输构件25的操作将被描述。
当盖17处于图8B所示的打开位置时,滑动杆45处于最向前的位置且被杆支撑部47支撑。进一步,转动板48处于关闭位置(参见图9B)。此时,盖17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转动(见图8A)。接下来,用于转动盖17的驱动力被施加到第一连接杆44上以向后推动第一连接杆。驱动力通过第一连接杆44被传输到滑动杆45,以向后滑动滑动杆45。驱动力进一步被通过滑动杆45传输到第二连接杆46,用于在第二连接杆46在右侧视图中逆时针绕着与滑动杆45联接的部分枢轴转动时,向后移动第二连接杆46。由于第二连接杆46与转动板48联接的部分此时沿着通孔40的弧度移动,驱动力通过第二连接杆被传输到转动板48,使得转动板48在左侧视图中从关闭位置逆时针旋转(参见图9B)到打开位置(参见图9A)。
如上所述,转动板48关联于盖17从打开位置(参见图9B)到关闭位置(参见图9A)的转动从关闭位置转动到打开位置。当盖17完全转动到关闭位置时(当转动板48被转动到打开位置时),滑动杆45处于最向后的位置,且被支撑在杆支撑部47中,如图8A所示。
另一方面,当盖17在关闭位置朝着打开位置转动时,用于转动盖17的驱动力被施加到第一连接杆44以向前推动第一连接杆44。驱动力通过第一连接杆44实质上被传输到滑动杆45,以通过第一连接杆44向前滑动滑动杆45,并通过滑动杆45进一步被传输到第二连接杆46,以在第二连接杆46在右侧视图中绕着第二连接杆46与滑动杆45联接的部分枢轴转动时向前移动第二连接杆46。由于第二连接杆46与转动板48联接的部分此时沿着通孔40的弧形移动,驱动力被通过第二连接杆46传输到转动板48,使得转动板48在左侧视图中顺时针地从打开位置(参见图9A)向关闭位置(参见图9B)转动。
如上所述,关联于盖17从打开位置(参见图9A)到关闭位置(参见图9B)的转动转动板48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转动。
图10A是左侧视图,显示当第二壳体闸板处于打开位置时容纳部分的左侧壁上的相对区域。图10B是当第二壳体闸板处于关闭位置时容纳部分的左侧视图。处理单元容纳空间69在从左向右的方向上由左壁20和主壳体2的左壁限定。处理单元容纳空间69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由稍后描述的后排出壁189(参见图1)和主壳体2的后壁限定。处理单元容纳空间69也在垂直方向上由处于关闭位置的扫描单元7的底表面,稍后描述的扫描部分80的后部分,和馈送单元4的后部分限定(参见图1)。
如图10A和10B所示,处理单元容纳空间69设置有第二壳体闸板71,闸板转动支撑构件72,和作为保持构件实例的轴保持构件73。
第二壳体闸板71布置在处理单元容纳空间69的后端,且具体地布置到左壁20上形成的引导槽68的后部。第二壳体闸板71一体地设置有三角形壁74和外周壁75。
第二壳体闸板的三角形壁74是在侧视图上具有实质上三角形形状的薄板,更具体地,在三角形壁74的一个拐角上的外周边缘实质上为弧形。向右突出的第二转动轴76被一体设置在三角型壁74上,且处于有该拐角形成的弧形中央。第二壳体闸板供应孔77和第二壳体闸板返回孔78形成在三角型壁74上,且在侧视图中处于第二转动轴76的相对侧。第二壳体闸板供应孔77和第二壳体闸板返回孔78都在宽度方向穿透三角型壁74,且形成为实质上与壳体侧供应孔33和壳体侧返回孔34相同大小的圆形孔。
外周壁75是形成为在侧视图中实质上是U形的薄板,且符合三角型壁74的两侧形成实质上弧形拐角,如上所述。安装切口79形成在靠近第二壳体闸板供应孔77的外周壁75上,且穿透外周壁75的厚度。
通过将第二转动轴76插入左壁20上的第二轴孔106,第二壳体闸板71可转动地支撑在左壁20的左侧表面上。在这样的状态下,第二壳体闸板71的前端在宽度方向面对引导槽68,且引导杠杆67的下端(参见图5)与第二壳体闸板71的前端连接。更具体地,参照图10A,引导杠杆67的下端被连接到三角型壁74的下前端。接下来,当扫描单元被枢轴转动时,第二壳体闸板71在关闭位置(参见图10B)和打开位置(参见图10A)之间自由地转动。
更为具体地,当扫描单元17处于打开位置时(参见图4B),第二壳体闸板71处于关闭位置(参见图10B)。然而,当扫描单元7处于关闭位置时(参见图4A),第二壳体闸板71处于打开位置(参见图10A)。
当第二壳体闸板71处于图10B所示的关闭位置时,壳体侧供应孔33和壳体侧返回孔34由三角型壁74除了第二壳体闸板供应孔77和第二壳体闸板返回孔78的其他部分左壁20的左表面侧关闭。进一步,外周壁75没有设置于其上三角型壁74的外周边缘部分被从上方通过处理单元安装开口11露出,外周壁75中的安装切口79可以从第二壳体闸板71的最深区域的上方看到。
另一方面,当在左侧视图中从关闭位置顺时针转动大约90°时,第二壳体闸板71处于图10A所示的打开位置。当第二壳体闸板71处于打开位置时,第二壳体闸板供应孔77和壳体侧供应孔33在宽度方向对齐且彼此连通。相似地,第二壳体闸板返回孔78和壳体侧返回孔34在宽度方向对齐且彼此连通。其上没有设置外周壁75的三角型壁74的外周边缘部定位于三角型壁74的前端。因此,外周壁75的安装切口79能够从处于第二壳体闸板71的最深区域中的前侧看到。
因此,第二壳体闸板71关联于扫描单元7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的枢轴转动(打开和关闭操作)打开和关闭,如上所述。
闸板转动支撑构件72设置在邻近于第二壳体闸板71的后侧的左壁20的左侧表面上。闸板转动支撑构件72在侧视图中为实质上的V形。向左突出。具体地,闸板转动支撑构件72形成为垂直延伸的一片状物,和与前者相比对角向下延伸的另一片状物,两者之间的连接部是弯曲的。闸板转动支撑构件72配置成使得第一片状物紧跟处于关闭位置的第二壳体闸板71的后边缘(参见图10B),且第二片状物在打开位置紧跟第二壳体闸板71的底部边缘(参见图10A)。因此,当第二壳体闸板71转动到关闭位置时(参见图10B),第二壳体闸板71的后边缘接触闸板支撑构件72的第一片。进一步,当第二壳体闸板71转动到打开位置时(参见图10A),第二壳体闸板71的底部边缘接触闸板转动支撑构件72的第二片。因此,第二壳体闸板71被支撑以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转动。
轴保持构件73布置在左壁20的左侧表面,在第二壳体闸板71的前方,具体地在引导槽68的前方。轴支持构件73被形成为在宽度方向更薄,且具有在侧视图中实质上的矩形形状。轴接受槽107形成在的轴保持构件73中,从其上边缘向下延伸。具体地,轴接收槽107平行于在其左侧的左壁20延伸。轴接收槽107的宽度实质上在其上半部向下逐渐变尖,且在其下半部实质上相同。定位突起65设置在轴接收槽107的前侧壁上,在其底端且向后略微突起。
如图1所示,馈送单元4包括纸张托盘51,供应辊153,分离辊52,分离垫53和馈送辊54。
纸张托盘51布置在主壳体2的下部分,且通过其前侧沿从前向后的方向可拆除地安装在主壳体2中。纸张托盘51具有盒子形状,顶部开口。夹持部55一体地设置在纸张托盘51的前表面上。
分离辊52和分离垫53布置在纸张托盘51后端的上方。
馈送辊54布置在分离辊52前侧。进一步,馈送单元4包括纸尘辊56和引导辊57。纸尘辊56与分离垫53的后边缘上方的分离辊52相对布置。引导辊57与纸尘辊56上方的分离辊52相对布置。
馈送单元4还包括一对配准辊58,布置在分离垫52上方。纸张传送路径62布置在引导辊57和配准辊58之间且引导纸张到配准辊58。
纸张挤压板59设置在用于支撑堆叠状态的纸张3的供应托盘51内。且纸张挤压板59通过供应托盘拆卸开口15从主壳体2分离,纸张3能够被堆叠在纸张挤压板59上。
然而,当供应托盘51被安装在主壳体2中时,堆叠在纸张挤压板59上的堆叠的纸张的最顶部的纸张被抵靠着馈送辊54挤压。转动馈送辊54开始朝着分离辊52和分离垫53之间的分离位置馈送纸张。
当馈送辊54朝着分离位置传送纸张且纸张夹在分离辊52和分离垫53之间时,分离辊52的转动分离并馈送纸张,一次一张。由分离辊52馈送的每张纸张经过分离辊52和纸尘辊53之间。在纸尘辊53从这些纸张移除纸尘之后,纸张在馈送端沿着U形纸张传送路径62传送,从而在主壳体2中翻转方向,且被朝着配准辊58传送。
在纸张被配准后,配准辊58将纸张传送到稍后描述的感光鼓136和转印辊13之间的转印位置,在该位置形成在感光鼓136上的色粉图像被转印到纸张上。
图像形成单元5包括扫描单元80,处理盒8,处理单元9和定影单元82。
扫描部分80布置在主壳体2内部,主壳体2抵靠并从前边缘到其从前向后的中央略微向后的位置重叠纸张托盘51的顶部。扫描部分80的前半部分也抵靠并重叠稍后描述的排出盘185的底部。扫描单元4包括激光源(未显示),多角镜83能被驱动以转动,fθ透镜84,透镜85,和反射镜86。激光源基于图像数据发射激光束。如图1中的虚线所描述的,激光束被多角镜83偏转,经过fθ透镜84,并被反射镜86反射,经过透镜85,且被反射镜86向下反射,以照射到处理单元9中的感光鼓136的表面上。
如图11A和11B所示,色粉盒8形成为在从前向后的方向拉长,且更具体地,具有在每个从前向后、从左向右和垂直方向的最大尺寸都略微小于盒容纳空间27的从前向后、从左向右和垂直方向的最大尺寸(参见图5)。色粉盒8包括显影剂路径部分87,显影剂容纳部分88,和手柄89。
显影剂路径部分87具有跟随盒容纳空间27的弯曲壁26的实质上的圆柱形状(参见图7)。显影剂路径部分87容纳正向充电,非磁性,单一组分聚合色粉。显影剂路径部分87包括内圆柱部90,以及外圆柱部91。
内圆柱部90形成为实质上的圆柱形状,且具有中空中央和小于显影剂路径部分87的外径。如图15和16所示,内圆柱部90一体地设置有内圆柱壁92,和内侧壁93。
内圆柱壁92形成内圆柱部90的圆周表面。路径部分通孔222在厚度方向穿透内圆柱壁92,且形成在稍后描述的干涉阻止壁100的左侧上的内圆柱部90前方。
当从侧面看时,内侧壁93形成为圆形。两个内侧壁93被设置以关闭内圆柱壁92的两轴向端(宽度方向),在宽度方向形成内圆柱部90形成侧表面。轴孔95形成在内侧壁93的圆中心,在宽度方向穿透内侧壁93。如图12所示,盒供应开口96和第二供应侧开口形成在左内侧壁93,大约1点钟位置(大约圆柱的30°位置),从左侧看时基于内侧壁93的圆中央。盒返回开口112和第二返回侧开口也形成在左内侧壁93,在从盒供应开口96分离的位置,且从其对角向前向下(大约2点钟位置)。盒供应开口96和盒返回开口112都在宽度方向穿透内侧壁93,且都形成为圆孔,实质上与第一壳体闸板供应开口41和第一壳体闸板返回开口42具有相同尺寸(参见图5)。
如图15所示,内圆柱部90中设置有路径部分搅拌器97,色粉传送机构98,引导壁99,干涉阻止壁100(参见图16)。
路径部分搅拌器97包括路径部分旋转轴103,和路径部分搅拌片104。
路径部分旋转轴103沿着宽度方向延伸,并通过将路径部分旋转轴103的宽度方向的两端插入左右内侧壁93上的轴孔95中可转动地支撑在内侧壁90。路径部分旋转轴103的右端从右内侧壁93的右侧突出。路径部分搅拌器齿轮63布置在该突出部分上。
搅拌片支撑部221一体地设置在定位于内圆柱部90内的路径部分旋转轴103的该部分上。搅拌片支撑部221形成为框架形状,且在后视图中实质上是矩形形状,并从路径部分旋转轴103向外径向突出。搅拌片支撑部221的宽度尺寸大约等于内圆柱部90的内部空间的宽度尺寸的三分之二。搅拌片支撑部221布置在路径部分转动轴103上,且位于朝着右侧偏移的位置。
如图16所示,路径部分搅拌片104安装在搅拌片支撑部221上。该路径部搅拌片104构造为挠性薄片或类似物,从搅拌片支撑部221朝着内圆柱壁92延伸且从右侧看时逆时针方向弯曲。如图15所示,路径部分搅拌片104的宽度尺寸基本等于搅拌片支撑部221的宽度尺寸。
色粉传送机构98包括螺旋输送机容纳部分(auger accommodating section)101,和盒螺旋输送机(cartridge auger)102。
螺旋输送机容纳部分101与通道部分111和接收部分105一体设置。通道部分111具有沿宽度方向延伸圆柱形状,且在其宽度方向的两端形成有开口。通道部分11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大约是内圆柱部90的内部空间的宽度方向尺寸的三分之一。通道部分111连接到左内侧壁93,以使得通道部分111的左开口在侧视图中环绕盒供应开口96(参见图16)。接收部分105设置为用于连接通道部分111的右端到右内侧壁93,且形成为在侧横截面图中开口向上的槽形(参见图16)。接收部分105与路径部分搅拌片104在内圆柱壁92的径向反向相对。进一步,形成在接收部分105的顶表面的槽部分和盒供应开口96通过通道部分111的内部彼此连通。
盒螺旋输送机102在宽度方向伸长且与盒转动轴108以及盒传送部109一体设置。
盒转动轴108在宽度方向延伸且在右内侧壁93沿着盒转动轴108的轴向(沿着宽度方向)与盒供应开口96重叠的位置被可转动地支撑。盒转动轴108的延伸方向与盒螺旋输送机102传送色粉的方向对齐(稍后描述)。在侧横截面图中,盒转动轴108和路径部分搅拌器97的路径部分转动轴103被沿着显影剂路径部分87的径向布置在不同的位置(参见图16)。盒转动轴108和路径部分转动轴103被排列为彼此平行延伸。
盒转动轴108的右端从右内侧壁93的右侧突出,且盒螺旋输送齿轮110设置在突出部。盒螺旋输送齿轮110从其向前向上的对角位置与路径部分搅拌齿轮63接合(参见图11),从而联接路径部分转动轴103和盒转动轴108。
如图15和16所示,盒传送部109绕着盒转动轴108的外周表面形成为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螺旋形状。
盒螺旋输送机102穿透通道部分111的内侧且被容纳在螺旋输送机容纳部分101中比接收部分105的顶表面略微高的位置。
引导壁99形成为在正视图中为实质上的正三角形形状,连接左内侧壁93的右侧表面和内圆柱壁92的底内侧表面,且在侧视图中实质上是半圆形状,向下突出。更具体地,引导壁99的上边缘定位在左内侧壁93的右侧表面的底边缘和轴孔95之间,且右边缘被定位在内圆柱壁92的内表面的底边缘上靠近路径部分搅拌片104的底部左边缘的位置。
如图16所示,干涉阻止壁100形成为在侧横截面图中实质上是弧形形状,符合内圆柱壁92的内表面,且在后视图中实质上是矩形形状(参见图15)。更具体地,干涉阻止壁100的内表面在其径向与接收部分105的后边缘连续形成,从而干涉阻止壁100的厚度相对于内圆柱壁92的外周方向在侧横截面图中朝着顶部逐渐增大。进一步,干涉阻止壁100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实质上等于接收部分105的宽度方向尺寸,且干涉阻止壁100和接收部分105实质上布置在宽度方向的相同位置(参见图15)。
如图11所示,外圆柱部91形成显影剂路径部分87的外部形状,具有符合内圆柱部90的实质上圆柱中空形状。外圆柱部91与外圆柱壁113和外侧壁114一体设置。
外圆柱壁113形成外圆柱部91的外周表面。在外圆柱壁113处于图11B所示的状态时,在正视图中实质上呈矩形的截口(cutout)115形成在外圆柱壁113的前半部的顶部。在外圆柱壁113处于图11A所示的状态时,向后突出的盒突出116布置在外圆柱壁113的后侧略微向左的位置。盒突出116具有在后视图中在宽度方向拉长的矩形形状。
如图12A和12B所示,盒闸板供应开口118和盒闸板返回开口119形成在左外侧壁114上沿着其外周的位置。盒闸板返回开口119与和闸板供应开口118在当此左侧看时在顺时针方向上分开。盒闸板供应开口118和盒闸板返回开口119在宽度方向上都穿透外侧壁114,且被形成为具有与盒供应开口96和盒返回开口112实质上相同尺寸的圆形孔。轴孔66也形成在每个外侧壁114的圆形中央。如图13所示,如上描述的路径部分转动轴103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可转动地安装进轴孔66中。
如图12所示,外圆柱部91容纳内圆柱部90。外圆柱部91通过路径部分转动轴103可转动地支撑在内圆柱部90上,从而外圆柱壁113的内周表面在内圆柱部90中的内圆柱壁92的外周表面上滑动。更具体地,外圆柱部91能够自由地在关闭位置(参见图12A)和打开位置(参见图12B)之间转动。
当外圆柱部91处于图12A所示的关闭位置时,盒供应开口96和盒返回开口112被外侧壁114除了盒闸板供应开口118和盒闸板返回开口119的部分在左侧关闭。进一步,盒突出116被定位在显影剂路径部分87的后部(参见图14A),且盒突出117与从前向后的方向对齐,如图11A。
另一方面,当从关闭位置在右侧视图中转动大约90°时,外圆柱部91处于打开位置。当外圆柱部91处于图12B的打开位置时,盒供应开口96和盒闸板供应开口118在宽度方向对齐且彼此连通。相似地,盒返回开口112和盒闸板返回开口119在宽度方向对齐且彼此连通。进一步,盒突出116定位在显影剂路径部分87的底部(参见图14B),且盒突出117垂直对齐,如图11B所示。
当外圆柱部91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转动时,上述的内圆柱部90的路径部分通孔222(参见图16)总是定位于形成在外圆柱部91的截口115的转动范围内。
显影剂容纳部分88抵靠显影剂路径部分87的前侧。显影剂容纳部分88形成为三个从前向后的方向连接到一起的实质上的中空圆柱体,其顶表面形成为平坦的且水平延伸。三个圆柱体为副圆柱体120。副圆柱体120的内部彼此连通。如同显影剂路径部分87,显影剂容纳部分88也容纳正向充电,非磁性的,单一组分的聚合色粉。
如图14所示,容纳部分搅拌机构122设置在每个副圆柱体120中。每个容纳部分搅拌机构122包括容纳部分转动轴123,和容纳部分搅拌器124。
容纳部分转动轴123在宽度方向可转动地支撑在副圆柱体120的两壁上,具有从副圆柱体120的左壁向外突出的左端。具体地,容纳部分转动轴123中心定位于副圆柱体120并进一步向左突出最远,以从稍后描述的容纳部分搅拌器齿轮125露出(参见图13)。
进一步,如图11A和11B,处于最后和中央的副圆柱体120的容纳部分转动轴123的右端从对应的副圆柱体120的右侧壁突出。更具体地,中央副圆柱体的容纳部分转动轴123比最后的副圆柱体120中的容纳部分转动轴123更加向右突出。
如图12A和12B所示,容纳部分搅拌器齿轮125安装在从副圆柱体120突出的容纳部分转动轴123的左端,从而不能相对于容纳部分转动轴123转动。安装在中央副圆柱体120上的容纳部分搅拌器齿轮125形成为比其他容纳部分搅拌器齿轮125更厚。进一步,中间齿轮126设置在邻近的容纳部分搅拌器齿轮125之间。每个中间齿轮126可转动地支撑在设置在副圆柱体120的左壁上的支撑轴127上,并与在其前后侧的容纳部分搅拌器齿轮125接合。
进一步,如图11A和11B所示,搅拌器传输齿轮128安装在从最后的副圆柱体120突出的容纳部分转动轴123的右端部,以相对于容纳部分转动轴123转动。
如图14A和14B所示,容纳部分搅拌器124设置在每个容纳部分转动轴123上。容纳部分搅拌器124形成有挠性薄片或类似物,实质上为矩形形状且从容纳部分转动轴123在径向拉长,并从左侧看时在逆时针方向上弯曲。
显影剂容纳部分88也连接到显影剂路径部分87的内圆柱部90。更具体地,显影剂容纳部分77的内部与内圆柱部90的内部通过路径部分通孔222连通。
如图11A和11B所示,两个支撑轴129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以前述的间隔分开且向右突出。两个支撑轴129设置在显影剂容纳部分88和内圆柱部90的连接部上,且更具体地,最后的副圆柱体120的右壁和内圆柱部90的右内侧壁90的连接部。
中间齿轮130可转动地安装在每个支撑轴129上。安装在支撑轴129上的中间齿轮彼此接合,前中间齿轮130与搅拌器传输齿轮128的后侧接合,且后中间齿轮130与路径部分搅拌器齿轮63的前侧接合。
手柄89形成有窄的宽度且在侧视图中是环状。手柄89在其宽度方向的两端形成在副圆柱体120的前部,用于夹持手柄89和将色粉盒8拉出主壳体2(参见图1)。更具体地,每个手柄89从副圆柱体120的顶部向前水平延伸,且逐渐地沿圆形向下,在顶部边缘和底部边缘之间连接到副圆柱体120的一部分上。
当色粉盒8安装在主壳体2中时,操作者首先转动主壳体2上的盖17到打开位置,如上所述,露出盒安装开口16,如图3所示。接下来,操作者夹持色粉盒8上的手柄89,且外圆柱部91处于关闭位置,如图11A所示。且保持色粉盒8处于水平方向,操作者将中央副圆柱体120的盒突出117和容纳部分转动轴123的右端(称为右引导部131)插入右壁21的右引导槽30中(参见图3)。
接下来,操作者将图12A所示的中央副圆柱体120的容纳部分调节齿轮125插入齿轮容纳槽24中(参见图5),并随后将中央副圆柱体120的容纳部分转动轴123的左端插入左壁20的左引导槽28中(参见图5)。
接下来,操作者向后将色粉盒8推进盒容纳空间27中(参见图5)。此时,盒突起117和右引导部131(参见图11A)被沿着右引导槽30引导(参见图9B),且右引导部132(参见图12A)被沿着左引导槽28引导(参见图7B)。因此,色粉盒8通过盒安装开口16并在水平方向上向后移动进盒容纳空间27。
如图9B所示,通过向后推动色粉盒8,盒突起117(参见图11A)穿过并伸出右引导槽30并被接收在形成在转动板48上的转动板引导槽49中,处于关闭状态。
在进一步向后推动色粉盒8之后,右引导部132(参见图11A)经过定位突起29并接触左引导槽28的后端,如图7B所示。同时,盒突起116(参见图11A)安装进处于打开位置的第一壳体侧闸板37的安装孔43中。此时,如图9B所示,盒突起117(参见图11A)接收在转动板引导槽49中,而没有突出转动板引导槽49。换句话说,当盒突起117接收在转动板引导槽49中时,色粉盒8的外圆柱部91(参见图11A)和盖17通过传输构件25连接。
进一步,如图12A所示,容纳部分搅拌器齿轮125在比其他容部分调节齿轮125更加向左突出的中央副圆柱体120上的部分与驱动输入齿轮36接合(参见图5和7),此时色粉盒8被完全地容纳在盒容纳空间27中。此时,色粉盒8与稍后描述的显影剂路径部分87中的显影辊154(参见图1)相对。更具体地,外圆柱部91的左外侧壁114在宽度方向上与显影辊154相对。图中未显示,色粉盒8中的盒供应开口96在宽度方向上与主壳体2的壳体侧供应孔33对齐,且外圆柱部91的左外侧壁114和第一壳体侧闸板37夹在它们中间(参见图7B和14A)。此时,盒返回开口112与壳体侧返回孔34在宽度方向对齐(参见图7B)。
一旦色粉盒8被完全地容纳在盒容纳空间27中,盖17从打开位置(参见图9B)转动到关闭位置(参见图9A)。接着,转动板48从图7B中的关闭位置转动到图7A中的打开位置,如上所述。随着盒突起117与转动板48的转动板引导槽49接合(参见图9B),外圆柱部91通过由盖17的转动产生的驱动力的传输,关联于转动板48转动到打开位置(参见图11A)转动到打开位置(参见图11B)。
接下来,如图7B所示,当外圆柱部91的盒突出116(参见图12A)被安装进安装孔43,第一壳体侧闸板37关联于外圆柱部91转动到打开位置转动到图7A所示的打开位置(参见图14B)。
在这样的状态下,如图15所示,主壳体2的壳体侧供应孔33与盒供应开口96通过第一壳体闸板供应开口41和色粉盒8的盒闸板供应开口118连通。进一步,主壳体2的壳体侧返回孔34与盒返回开口112通过第一壳体闸板返回开口42和色粉盒8的盒闸板返回开口119连通。
一旦盖17在如图9A所示的关闭位置覆盖盒安装开口16,色粉盒8在主壳体2中的安装完成。此时,色粉盒8上的手柄89(参见图11B)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与关闭的盖17相对并抵靠。
当色粉盒被从主壳体2中移除时,操作者首先从关闭位置转动盖17到打开位置,以露出盒安装开口16(参见图9B),在盒安装开口16中露出手柄89(参见图11A)。接下来,转动板48也从打开位置(参见图7A)转动到关闭位置(参见图7B)。
进一步,由于图11A所示的盒突起117被接收在转动板引导槽49或转动板48中(参见图9B),外圆柱部91通过由盖17转动产生的驱动力的传输关联于转动板48转动到关闭位置(参见图7B)转动到关闭位置(参见图12A)。进一步,因为外圆柱部91的盒突起116(参见图11A)与安装孔43接合,第一壳体侧闸板37关联于外圆柱部91转动到关闭位置(参见图7B)转动到关闭位置(参见图12A)。
接下来,主壳体2的壳体侧供应孔33和壳体侧返回孔34由第一壳体侧闸板37关闭(参见图7B),且色粉盒8中的盒供应开口96和盒返回开口112由外圆柱部91关闭(参见图12A)。因此,壳体侧供应孔33和盒供应开口96和壳体侧返回开口34和盒返回开口112不再处于连通状态。
接下来,如图12A所示,操作者夹持手柄89并向前拉动色粉盒8,磁四右引导部132在定位突起29上滑动且沿着左引导槽28被引导(参见图7B)。进一步,如图11A所示,盒突起117和右引导部131沿着右引导槽30被引导(参见图9B)。盒突起117也通过图9B所示的转动板引导槽49引导。接着,色粉盒8穿过盒安装开口16并在水平方向通过盒容纳空间27向前移动。
如图5所示,在右引导部132(参见图12A)被从左引导槽28抽出后,盒突起117和右引导部131(参见图12A)被从右引导槽30抽出,且中央容纳部分调节齿轮125(参见图12A)被从齿轮容纳槽24抽出,色粉盒8被从盒容纳空间27中移除。
通过这样的方法,色粉盒8从主壳体2的移除完成。
在上述有关将色粉盒8安装到主壳体2中,或从主壳体2移除色粉盒8的介绍中,第一壳体侧闸板37的打开和关闭与盖17的转动(打开或关闭操作)相关。
在接下来的描述中,色粉盒8被安装在主壳体2中。因此,如图15所示,主壳体2的壳体侧供应孔33与色粉盒8的盒供应开口连通,且主壳体2的壳体侧返回孔34与色粉盒8的盒返回开口112连通。
处理单元9在宽度方向拉长且布置在处理单元容纳空间69中,如上所述。进一步,如图1所示,处理单元9布置为前部与扫描部分80的顶部重叠,且后部与纸张托盘51的顶部重叠。如上所述,因为处理单元9可拆卸地安装在主壳体2中,处理单元9与鼓部分133和显影部分134一体设置。
如图17所示,鼓部分133包括鼓壳体135和鼓壳体135内的感光鼓136,栅控式电晕充电器137,转印辊138和清洁刷139。
鼓壳体135在宽度方向延伸并基本形成为盒子形状,且在前侧和后侧开口。
用于使激光束照射在感光鼓136的表面上的激光路径141形成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的中间。第一路径142形成在鼓壳体135的顶壁的后边缘和显影剂壳体152的顶壁的前边缘之间,在稍后描述的显影部分134中。第二路径143形成为鼓壳体135的前壁。第一路径142和第二路径143都形成为在宽度方向拉长的矩形形状。
如图18所示,鼓轴孔175形成在鼓壳体135的宽度方向的两壁,且实质上在其垂直和从前向后的中央位置。显影辊轴接收孔176在侧视图中具有椭圆形状,且形成到每个鼓轴孔175的后部。
如图17所示,显影剂定位部分145是由鼓容纳部分144的由左壁、右壁、底壁、前壁和顶壁中的每一个的前半部限定的鼓壳体135的那部分。鼓容纳部分144容纳感光鼓136,充电器137,转印辊138和清洁刷139。
进一步,显影剂定位部分145是由鼓容纳部分144的左壁、右壁和底壁中的每一个的后半部分限定的鼓壳体135的那部分。显影剂定位部分145具有框架结构,且在正视图中具有底部和侧部,且在顶部开口。
鼓容纳部分144和显影剂定位部分145彼此连通。
感光鼓136包括圆柱形状的主鼓体146,鼓轴147。主鼓体146的外表面具有由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或类似物形成的正向充电感光层。鼓轴147由金属形成且通过主鼓体146的轴中央沿其轴向延伸。
鼓轴147通过将鼓轴47的端部穿进形成在主鼓体135的鼓侧框架的轴孔175中支撑在主鼓体135上(参见图18),且主鼓体135被相对于鼓轴147可转动地支撑。具有这样的结构,感光鼓136布置在主鼓体135中,且能够绕着鼓轴147转动。感光鼓136通过从马达(未图示)输入的驱动力被驱动转动。进一步,鼓轴147的右端被露出以从主鼓壳体135的右侧框架向右突出,如图18所示。感光鼓136被驱动以通过从马达(未图示)输入的驱动力驱动转动。
如图17所示,充电器137被支撑在主鼓壳体135的后框架,在感光鼓136的向下向后对角位置。充电器139与感光鼓136相对但与感光鼓136分开预定的距离,以不会与其接触。充电器137包括放电线148和栅极149。放电线148布置在与感光鼓136相对又离开预定距离的位置。栅极149设置在放电线148和感光鼓136之间,以控制从放电线148放出的到达感光鼓136的电晕量。
通过向放电线148施加高电压以产生从放电线148放出的电晕,同时向栅极149施加偏压,充电器137能够向感光鼓136的表面以均匀的正向电荷充电。
转印辊138布置在主鼓壳体135中,位于感光鼓136上方,且从其顶部与感光鼓136在垂直方向上接触,从而与感光鼓136形成辊隙部。该辊隙部是感光鼓136和转印辊138之间的转印位置。
转印辊138配置有辊轴150和辊151。辊轴150由金属形成且可转动地支撑在主鼓壳体135的侧框架上。辊151由导电橡胶材料形成,覆盖辊轴150。转印辊138由从马达(未显示)输入的驱动力被驱动以旋转。进一步,转印偏压在转印操作过程中被施加到转印辊138。
清洁刷138安装在主鼓壳体135的前框架上,在从其前侧与感光鼓136面对且接触的位置。
转印辊138布置在主鼓壳体135中感光鼓136上方,且从其顶部与感光鼓136在垂直方向接触,以与感光鼓136形成辊隙部。
显影部分134一体地布置在主鼓壳体135的显影剂容纳部分145上。显影部分134一体地安装在鼓部分133上。
如图18A和18B所示,显影部分134设置有显影剂壳体152,以及显影剂闸板177。在显影剂壳体152中还另外设置了供应辊153,显影辊154,厚度调节片155,供应螺旋输送机156和返回螺旋输送机157。
如图17所示,显影剂壳体152在侧视图中为实质上的矩形,且具有在宽度方向拉长的盒子形状。显影剂通孔158形成在显影剂壳体152的前壁,且具有在正视图中在宽度方向拉长的矩形。显影剂壳体152的顶壁在侧视图具有弧形,形成向上的凸出弧形。向上突出的间隔器64设置在显影剂壳体152的顶板(ceiling)在宽度方向的两端。
显影剂壳体152的右壁的后边缘和顶边缘形成为比右壁的其他部分向右更远地阶梯突出,如图18所示。该突出部作为突出部121,该突出部121在侧视图中形成实质上的圆形。
如图17所示,显影剂隔断159(developer partition)形成为在侧横截面图中实质上是L形状,且在显影剂壳体152中沿宽度方向延伸。显影剂隔断159将显影剂壳体152的内部隔断为显影剂腔160和色粉供应腔161。
色粉供应腔161定位在显影剂壳体152的上后部分且具有在侧横截面视图中实质上的矩形形状。色粉供应腔161在宽度方向上面对上述的突出部121(参见图18)。色粉通孔162形成在显影剂隔断159的下左部分且垂直地穿透显影剂隔断159。供应螺旋输送机156布置在色粉供应腔161中。显影剂腔160和色粉供应腔161通过色粉通孔162连通。在显影剂腔160中设置有显影辊154,供应辊153,厚度调节片155,和返回螺旋输送机157。
显影辊154在主鼓壳体135中布置在感光鼓136的后方,且接触感光鼓136。显影辊154通过显影剂通孔158向前露出。显影辊154配置有辊轴163和辊164。辊轴163由金属形成且可转动地支撑的显影剂壳体152的侧框架上。辊164由弹性导电橡胶材料形成,覆盖显影辊轴163。显影辊转动轴163的宽度方向两端在宽度方向上从显影剂壳体152的两侧壁向外突出,且从其露出。显影辊转动轴163的端部安装进鼓壳体135的对应的显影辊轴接收孔176(参见图18)。显影辊154由从马达(未显示)输入的驱动力驱动以转动。进一步,转移偏移在转印操作中被施加到转印辊138。
供应辊153配置有辊轴165和辊166。辊轴165由金属形成且可转动地支撑的显影剂壳体152的侧框架上。辊166由弹性导电橡胶材料形成,覆盖显影辊轴165。显影辊转动轴163的宽度方向两端在宽度方向上从显影剂壳体152的两侧壁向外突出,且从其露出。供应辊153由从马达(未显示)输入的驱动力驱动以转动。
厚度调节片155包括主片构件167和挤压部168。主片构件167配置为金属片簧构件。挤压部168具有半圆形横截面且由绝缘硅橡胶形成。主片构件167的基端支撑在显影剂壳体152上,且在154上方,从而主片构件167的弹性力使得挤压部158压力接触显影辊的表面。
供应螺旋输送机156与沿宽度方向拉长的供应侧转轴169和供应侧传送部170一体设置。供应侧转轴169可转动地支撑在显影剂壳体152的宽度方向两侧壁上。供应侧传送部170以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螺旋形状形成在供应侧转轴169的外周表面上。齿轮部(未显示)也设置在供应侧转轴169的左端,以传输来自主壳体2中的马达(未显示)的驱动力。通过传输该驱动力,供应螺旋输送机169被驱动转动。显影剂供应孔171(参见图18)形成在显影剂壳体152的右壁上的突出部121上。显影剂供应孔171形成在与供应螺旋输送机156相对的区域上,且允许与色粉供应腔161的内部外部连通。
返回螺旋输送机157定位于供应辊153的上方且在供应螺旋输送机156的下方,且与在宽度方向上拉长的返回侧转轴172和返回侧传送部173一体设置。返回侧转轴172可转动地支撑在显影剂壳体15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壁。返回侧传送部173沿着在宽度方向是螺旋状的返回侧转轴172的外周表面形成。返回侧转轴172在相反方向上比供应侧传送部170更加螺旋。齿轮部(未图示)设置在返回侧转轴172的左端,以传输来自主壳体2中的驱动马达(未图示)的驱动力。传输的驱动力驱动返回螺旋输送机157转动。显影剂返回孔174(参见图18)形成在显影剂壳体的右壁上的突出部121上。显影剂返回孔174形成在与返回螺旋输送机157相对的区域,以与显影剂腔160的内部提供外部连通。
如图18A和18B所示,显影剂闸板177形成为在侧视图中为具有圆形形状的盖,且略微大于设置在显影剂壳体152上的突出部121的侧表面。显影剂闸板177与显影剂闸板盘壁178和显影剂闸板圆周壁179一体设置。
显影剂闸板盘壁178形成为在侧视图中为圆形的薄板。显影剂闸板供应孔94和显影剂闸板返回孔140在圆形中央的相对侧形成在显影剂闸板盘壁178上。显影剂闸板供应孔94和显影剂闸板返回孔140都在宽度方向穿透显影剂闸板盘壁178,且形成为与显影剂供应孔171和显影剂返回孔174大致相同尺寸的圆孔。
显影剂闸板圆周壁179形成为从显影剂闸板盘壁178的外周边缘向左连续延伸的环状。显影剂闸板突出219一体地设置在显影剂闸板圆周壁179的外周表面上,且具体地靠近显影剂闸板供应孔94,径向向外突出。
显影剂闸板177安装在突出部121的右侧且可转动地支撑于其上。更具体地,显影剂闸板177能够自由地在关闭位置(参见图18B)和打开位置(参见图18A)之间转动。
当显影剂闸板177处于图18B所示的关闭位置时,显影剂供应孔171和显影剂返回孔174从右侧被显影剂闸板盘壁178处理显影剂闸板供应孔94和显影剂闸板返回孔140的部分所关闭。进一步,显影剂闸板突起219在向下向上的对角方向突出。
另一方面,当从关闭位置(参见图18B)在右侧视图中逆时针转动大约90°时,显影剂闸板177处于打开位置(参见图18A)。当显影剂闸板177处于打开位置时,显影剂闸板供应孔94和显影剂供应孔171在宽度方向对齐,且彼此连通。同时,显影剂闸板返回孔140和显影剂返回孔174在宽度方向对齐且彼此连通。进一步,显影剂闸板突起219在向上且朝后的对角方向突起。
接下来,将描述处理单元9安装进主壳体2和从主壳体2移除处理单元9。
在将处理单元9安装进主壳体2时,首先操作者通过将扫描单元7转动到打开位置打开扫描单元7(参见图4B)。接下来,处理单元安装开口11被露出,且第二壳体闸板71转动到关闭位置(参见图10B)。由于显影剂闸板177处于关闭位置(参见图18B),处理单元9被通过处理单元安装开口11插入处理单元容纳空间69。
此时,处理单元9向下滑动进处理单元容纳空间69,且感光鼓136的鼓轴147的右端(参见图18B)沿着轴保持构件73的轴接收槽107被引导。当鼓轴147的右端在定位突起65上滑动且接触轴接收槽107的底部时,向下移动的处理单元9被停止,完成了将处理单元9在主壳体2中的安装。此时,鼓轴147的右端被保持在轴保持构件73。处理单元9的突出部121(参见图18B)被接收在处于关闭位置的第二壳体闸板71。
在该状态下,显影剂闸板177的显影剂闸板圆周壁179被夹持在外周壁75中,且显影剂闸板突起219被安装进外周壁75的安装切口79中(参见图18B)。进一步,处理单元9的显影剂供应孔171与主壳体2的壳体侧供应孔33在宽度方向对齐,且显影剂闸板177和第二壳体闸板71夹在其间。相似地,显影剂返回开口174与壳体侧返回孔34在宽度方向对齐。
因此,当色粉盒8被安装在主壳体2中时,显影剂供应孔171与色粉盒8的盒供应开口96在宽度方向对齐,且显影剂返回孔174与盒返回开口112在宽度方向对齐(参见图15)。
如果扫描单元7被从该状态枢轴转动到关闭位置(参见图4A),第二壳体闸板71从关闭位置转动到打开位置,如图10A所示,如上所述。且显影剂闸板突起219安装进第二壳体闸板71的安装切口79中(参见图18B),显影剂闸板177关联于系二壳体闸板71转动到打开位置转动到打开位置(参见图18A)。
在该状态下,主壳体2中的盒侧供应孔33与显影剂供应孔171通过第二壳体闸板供应孔77和显影剂闸板177的显影剂闸板供应孔94连通,如图15所示。进一步,主壳体2的壳体侧返回孔34与显影剂返回孔174通过第二壳体闸板返回孔78和显影剂闸板177的显影剂闸板返回孔140连通。这里,壳体侧供应孔33与色粉盒8的盒供应开口96连通,且壳体侧返回孔34与盒返回开口112连通,如上所述。因此,显影剂供应孔171和盒供应开口96彼此连通,且显影剂返回孔174和盒返回开口112彼此连通。
然而,当从主壳体2移除处理单元9时,操作者将扫描单元7转动到打开位置(参见图4B),从而露出处理单元安装开口11和并将第二壳体闸板71转动到关闭位置(参见图10B)。随着显影剂闸板突起219安装进第二壳体闸板71的安装切口79中(参见图18A),显影剂闸板177关联于第二壳体闸板71转动到关闭位置转动到关闭位置(参见图18B)。
因此,主壳体2中的壳体侧供应孔33和盒侧返回孔34由第二壳体闸板71关闭(参见图10B),且处理单元9中的显影剂闸板供应孔94和显影剂闸板返回孔140由显影剂闸板177关闭(参见图18B)。接下来,上述的壳体侧供应孔33和显影剂闸板供应孔94之间的连通状态以及壳体侧返回孔34和显影剂闸板返回孔140之间的连通状态被消除。
接下来,操作者向上拉动处理单元9。如图10B所示,处理单元9此时通过处理单元容纳空间69升起,且感光鼓136的鼓轴147的右端(参见图18B)在轴保持构件73的定位突起65上滑动,且沿着轴接收槽107引导。当处理单元9被向上拉动时,显影剂闸板突起219(参见图18B)从第二壳体闸板71的安装切口79分离。
当鼓轴147的右端离开轴接收槽107时,处理单元9从处理单元容纳空间69移除,从而完成了处理单元9从主壳体2的移除。
如上所述,显影剂闸板177的打开和关闭操作(转动)独立于色粉盒8中的外圆柱部91的打开和关闭操作(转动)。
接下来,将要描述在图像形成单元5上执行的显影剂输送操作。在接下来的描述中,显影剂供应孔171和盒供应开口96彼此连通,且显影剂返回孔174和盒返回开口112彼此连通(参见图15)。
在图像形成过程中,驱动马达(未显示)被驱动以在右侧视图中顺时针转动驱动输入齿轮36(参见图7A)。驱动力被从驱动输入齿轮36传输到中央副圆柱体120的与驱动输入齿轮36连接的容纳部分搅拌器齿轮125(参见图14B),驱动该容纳部分搅拌器齿轮125以在左侧视图中顺时针转动。如图14B所示,该驱动力通过中间齿轮126被传输到最前和最后的副圆柱体120的容纳部分搅拌器齿轮125。
通过这样的方式,每个副圆柱体120的容纳部分搅拌器齿轮125被驱动为在左侧视图中顺时针转动,且容纳部分转动轴123和容纳部分搅拌器124也与容纳部分搅拌器齿轮125一起在左侧视图中顺时针转动。因此,容纳部分调节机构122的容纳部分调节器124搅动副圆柱体120中的色粉,向后移动色粉。换句话说,相对于整个显影剂容纳部分88,色粉被向后移动并通过上述的路径部分通孔222传送进显影剂路径部分87的内圆柱部90(参见图16)。
进一步,搅拌器传输齿轮128随着最后副圆柱体120中的容纳部分转轴123的转动在右侧视图中逆时针转动,如图11B所示。用于转动调节器传输齿轮128的驱动力通过两个中间齿轮被传输到路径部分搅拌器齿轮63,并驱动路径部分搅拌器齿轮63以在右侧视图中顺时针转动。接下来,路径部分转轴103和路径部分搅拌片104,即,路径部分搅拌器97,与路径部分搅拌器齿轮63一起在右侧视图中顺时针转动,如图16所示。此时,路径部分搅拌片104转动且路径部分搅拌片104的远端刮靠内圆柱部90的内表面和干涉阻止壁100。
当路径部分调节片104滑动接触干涉阻止壁100时,路径部分调节片104比当与内圆柱部90的其他部分滑动接触时在右侧视图中沿逆时针方向更加弯曲。在路径部分搅拌片104通过干涉阻止壁100之后,路径部分调节片104的弯曲状态被迅速保持,从而阻止路径部分调节片104在经过干涉阻止壁100后与暴露在路径部分调节片104的接收部分105中的盒螺旋输送机102的干涉。
进一步,盒螺旋输送机齿轮110与也在右侧视图中逆时针转动的路径部分搅拌器齿轮63接合,如图11A和11B所示。因此,用于转动路径部分搅拌器97的路径部分转轴103的驱动力被传输到转轴108,以在右侧视图中逆时针转动盒螺旋输送机102。
路径部分搅拌器97搅拌内圆柱部90中的色粉,并在内圆柱部90中沿圆周方向传送色粉,供应色粉到螺旋输送机容纳部分101的接收部分105。盒螺旋输送机102的转动搅拌供应到接收部分105上的色粉并向左传送接收部分105上的色粉,通过通道部分111传送色粉到盒供应开口96。如图15中的虚线和箭头所示,在水平方向向左经过的色粉通过盒闸板供应开口118,第一壳体闸板供应开口41,壳体侧供应孔33,第二壳体闸板供应孔77,显影剂闸板供应孔94,和显影剂供应孔171。色粉被排出到处理单元9的色粉供应腔161(参见图17)。
如图17所示,转动供应螺旋输送机156的供应侧传送部170传送排出到色粉供应腔161中的色粉,向左通过色粉供应腔161。在色粉供应腔161的左端,传送的色粉通过色粉通孔162掉下,被传送到显影剂腔160,并被供应到返回螺旋输送机157的左端。转动返回螺旋输送机157的返回侧传送部173向右传送供应到返回螺旋输送机157的色粉,且供应色粉到布置在返回螺旋输送机157下方的供应辊153。到达显影剂返回孔174的色粉如图15的虚线和箭头所示向右经过,没有被供应到供应辊153。更具体地,到达显影剂返回孔174的色粉被沿水平方向传送,通过显影剂闸板返回孔140,第二壳体闸板返回孔78,壳体侧返回孔34,第一壳体闸板返回开口42,和盒闸板返回开口119。接下来,色粉经过盒返回开口112进入色粉盒8的内圆柱部90。更具体地,在经过盒返回开口112后,接收在内圆柱部90的色粉立即掉到引导壁99上,并被向右沿着引导壁99的溢出表面(slopedsurface)引导。接着,色粉再次被路径部分搅拌器97搅拌。
通过这样的方式,没有供应到供应辊153的色粉能够在显影部分134(参见图17)和色粉盒8之间循环。到达显影剂返回孔174的色粉包括由返回侧传送部173根据上述循环处理传送的色粉,或容纳在显影剂腔160中和接下来由返回侧传送部173传送的色粉,到达显影剂返回孔174。色粉盒8和左壁20之间的隙缝和处理单元9和左壁20之间的隙缝被密封,以阻止色粉泄漏。
如图17所示,供应到供应辊153上的色粉通过转动供应辊153被供应到显影辊154上。此时,色粉在供应辊153和显影辊154之间被正向摩擦充电。供应到显影辊154的表面上的色粉经过显影辊154的辊164和厚度调节片155的挤压部168之间,从而保持显影辊154的辊164的表面上的色粉均匀厚度。
此时,充电器137为感光鼓136的主鼓壳体146充电,且通过电晕放电具有均匀的正向电荷。在主鼓壳体146的表面被充电有具有正向电荷,从扫描单元80的激光束窗口(未显示)发射的激光束(参见图1)被通过机构路径141在感光鼓136的表面上高速扫描,形成对应于要形成在纸张上的图像的静电潜像。
接下来,当感光鼓136的鼓体146转动时,携带在显影辊154表面的正向充电的色粉与感光鼓136接触,并被供应到暴露给激光束的正向充电的感光鼓136的表面的区域,因此,具有低压。通过这样的方式,感光鼓136上的静电潜像根据反向显影处理被转印为可视图像,从而色粉图像被携带在鼓体146的表面上。
接下来,当配准辊58(参见图1)将纸张从第一开口142传送进入鼓壳体135中,并通过感光鼓136和转印辊138之间的转印位置,携带在感光鼓136上的色粉图像通过施加在转印辊138上的转印偏压被转印到纸张3上。
纸张3沿着绕着分离辊52的U形纸张传送路径被朝着处理单元9上方传送。接下来,在纸张3被传送通过显影部分134的顶板(ceiling)和扫描单元4的底表面之间,纸张3被朝向转印位置传送,通过鼓部分133的第一开口142。显影部分134的间隔器64与扫描单元7的底表面(稍后描述的纸张传送引导195)接触形成辊隙,且在尺寸上等于间隔器64的突出长度。
在色粉图像被转印之后,纸张3通过第二开口143被传送出鼓壳体135(参见图17)且被传送到定影单元82。
剩余在感光鼓136上的色粉在转印操作之后由显影辊154被回收。进一步,从纸张3沉积在感光鼓136上的纸尘由清洁刷139回收。
定影单元82布置在扫描部分80上方,且邻近于其,并且布置与处理单元9的后侧。换句话说,定影单元82布置在显影辊154从感光鼓136的相对侧。定影单元82包括固定框架180,以及设置在固定框架180中的加热辊181,压力辊182和排出辊183。
加热辊181包括金属管,其表面覆盖有氟树脂(fluorine resin),以及布置在金属管内用于加热其的卤素灯。加热辊181由从马达(未显示)输入的驱动力被驱动转动。
压力辊182布置在加热辊181上方对面且与加热辊181压力接触。压力辊182配置有覆盖有辊的金属辊轴,辊由橡胶材料制成。压力辊182跟随着加热辊181的驱动而转动。
该对排出辊183在纸张3的传送方向上布置在加热辊181和压力辊182的下游。在定影单元82中,当纸张3经过加热辊181和压力辊182之间时,转印到纸张3上的色粉图像在转印位置通过热被定影到纸张3上。在色粉图像被定影到纸张3上后,加热辊181和压力辊182继续沿着排出端纸张传送路径朝向形成在主壳体2的顶表面上的排出托盘185通过排出辊183传输纸张3。
排出部分6布置在主壳体2的前部,换句话说,在感光鼓136的相对侧且包括排出通道184和排出盘185。
如图2所示,一对前端壁186设置在主壳体2中前部14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盒安装开口16形成在右前端壁186上。排出托盘185形成在前壁14在宽度方向上夹在前端壁186中间的部分且朝向后凹陷。如图1所示,排出托盘185堆叠在纸张托盘51和扫描部分80的前部上方。
更具体地,排出托盘185包括底排出壁187,一对侧排出壁188,后排出壁189。底排出壁187具有在俯视图中为矩形板形状且从前壁14在宽度方向夹在前端壁186之间的部分的顶边缘连续向后延伸。
一对侧排出壁188从显影剂路径部分87的两宽度边缘向上直立且在宽度方向彼此面对。
后排出壁189具有在前视图中矩形板的形状且桥接侧排出壁188,从底排出壁187的后边缘向上连续延伸。后排出壁189包括形成其下半部的第一后排出壁190,形成其上半部的第二后排出壁191。后排出壁189邻近且在定影单元82前部。
第一后排出壁193的上边缘与第二后排出壁191的下边缘垂直相对且有间隙分离。形成在第一后排出壁190和第二后排出壁191之间的间隙大约纸张的厚度且对应于设置连通定影单元82和排出托盘185的排出开口184。
在图像被定影单元82热定影在纸张上后,排出辊183通过排出开口184将纸张排出到排出托盘185的底排出壁187上。
当扫描单元7被关闭且主壳体2中的处理单元安装开口11被关闭时,排出托盘185在前侧打开,且当扫描单元7被打开且处理单元安装开口11被打开时,排出托盘185在顶部打开。
扫描单元7报括原稿基板(original base)192,以及可转动地制成在原稿基板192上的原稿保持盖193。
原稿基板192形成在在俯视图中是矩形厚板。原稿文档被放置于其上的玻璃表面194形成在原稿基板192的顶表面上。纸张传送引导195形成在原稿基板182的底表面上。上述引导杠杆67(参见图5)定位于纸张传送引导195的右侧。
玻璃表面194由在原稿基板192中嵌入玻璃板形成,从而原稿基板192的顶表面是平坦的。玻璃表面194具有在俯视图中的矩形形状,具有跟着原稿基板192的纵向尺寸的纵向尺寸。
原稿基板192具有用于扫描原稿内置CCD传感器(未显示),以及用于面对玻璃表面194扫描CCD传感器(未显示)的扫描马达(未显示)。
CCD传感器(未显示)支撑在玻璃表面194的内侧,以能够从左向右移动并在玻璃表面194的左边缘正常等待。在正常扫描操作过程中,扫描马达(未显示)从左向右扫描CCD传感器(未显示),且传感器面对玻璃表面。
纸张传送引导195在从左向右的方向延伸且形成为面向上的凸弧形,跟随显影部分134的显影壳体152中的顶板的顶表面并与之分离,当扫描单元7被关闭且主壳体2的上部分的处理单元安装开口11被关闭时。
如图2所示,原稿保持盖193具有与原稿基板192相似的,在俯视图中为矩形板的形状且包括ADF(自动文档馈送器)装置,布置在原稿保持盖193的顶板的左端以自动扫描文档。ADF装置196设置有壳体197,原稿传送辊(未显示),原稿传送马达(未显示),和原稿传感器(未显示)。壳体197为盒子形状且在前后方向拉长。原稿传送辊(未显示)和原稿传送马达(未显示)内置在壳体197内。原稿文档托盘198设置在壳体197的右壁上,且在其垂直中央。原稿文档托盘198具有薄板形状且在俯视图中实质上是梯形形状。梯形形状的底边缘被支撑在ADF装置196上,作为底边缘,且远端边缘在实质上的水平方向向右延伸。原稿文档的纸张能够堆叠在文档托盘198上。
用于引入原稿文档进入壳体197的馈送孔199形成在壳体197的右壁上,原稿文档托盘198上方。用于从壳体197排出原稿文档的原稿排出开口200形成在壳体197的右壁上,原稿文档托盘198下方。馈送孔199和原稿排出开口200都是矩形形状,且在前后方向拉长。
原稿保持盖193的后边缘通过铰链201可枢轴转动地支撑在原稿基板192的后边缘上。夹持部70形成为原稿保持盖193的前边缘的凹陷。
如图1所示,原稿保持盖193的后边缘绕着铰链201可枢轴转动且前边缘垂直移动。操作者通过夹持夹持部70并向上提起原稿保持盖193的前边缘露出原稿基板192的玻璃表面194,并通过向下拉动原稿保持盖193的前边缘覆盖原稿基板192的玻璃表面194。因此,原稿保持盖193能够自由地在原稿基板192的玻璃表面194上打开或关闭。
操作者首先向上提起原稿保持盖193的前边缘并将原稿文档放置在玻璃表面194上。接下来,操作者向下降低原稿保持盖193的前边缘且按压主壳体2的控制面板13上的按钮,以开始扫描操作。此时,扫描马达(未图示)从左到右扫描CCD传感器(未图示),与玻璃表面194上的原稿文档相对,以扫描文档上的图像数据。
在扫描完成后,操作者再次向上提起原稿保持盖193的前边缘,并从玻璃表面194移除原稿。在CCD传感器(未图示)完成扫描后,扫描马达(未图示)自动地将CCD传感器(未图示)移动到玻璃表面194的左边缘,且将CCD传感器(未显示)放置为等待。
当使用ADF装置196自动扫描文档时,扫描传感器(未图示)检测原稿文档被设置在原稿文档托盘198中的时刻。不象上述的普通扫描操作,CCD传感器(未图示)被固定在图中未显示的自动文档扫描位置。当操作者按压控制面板13上的按钮以进行扫描操作时,文档传送马达(未图示)驱动文档传送辊(未图示)以转动。文档传送辊(未图示)的向左转动传送原稿文档,从而文档被通过图2所示的馈送孔199引入壳体197。被扫描的文档被沿着原稿传送路径(未图示)传送。当原稿文档与CCD传感器(未图示)相对时,CCD传感器(未图示)被扫描以从原稿读取图像数据。接着,原稿文档被向右传送通过原稿排出开口200,并排出到原稿保持盖193的顶表面上。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单元5基于由CCD传感器(未图示)扫描的原稿数据创建图像数据,以在纸张3上形成图像,如上所述。
在优选实施例中的激光打印机1中,容纳部分的左壁20设置在主壳体2中处理单元9和色粉盒8之间。使用左壁20作为参考,处理单元9和色粉盒8能够被可拆卸地安装在主壳体2中,从而避免了处理单元9和色粉盒8相对于主壳体2的定位精度的降低。因此,处理单元9和色粉盒8能够布置在主壳体2中的精确位置。
因此,这种结构能够改善处理单元9和色粉盒8的可操作性,并具体地改善了其替换操作的容易度。进一步,通过在处理单元9和色粉盒8之间设置左壁20,处理单元9和色粉盒8独立地安装在主壳体2中,使得处理单元9和色粉盒8能够分离地安装在主壳体2内,或从其移除。
进一步,显影剂供应孔171和显影剂返回孔174形成在处理单元7中,如图15所示,且盒供应开口96和盒返回开口112形成在色粉盒8中,其容纳色粉。另外,左壁20形成有壳体侧供应孔33和壳体侧返回孔34。壳体侧供应孔33与显影剂供应孔171以及盒供应开口96在宽度方向对外,且壳体侧返回孔34与显影剂返回孔174和盒返回开口112在宽度方向对齐。
具有这样的结构,来自色粉盒8的色粉能够通过显影剂供应孔171、盒供应开口96和壳体侧供应孔33供应到显影辊154。
显影剂闸板177也设置在处理单元9上,以打开和关闭显影剂供应孔171和显影剂返回孔174,且外圆柱部91设置在色粉盒8上以打开和关闭盒供应开口96和盒返回开口112。因此,通过打开色粉盒8上的外圆柱部91,换句话说,通过转动外圆柱部91到打开位置,盒供应开口96被露出,允许色粉被从色粉盒8供应到壳体侧供应孔33。通过打开处理单元9上的显影剂闸板177,换句话说,通过转动显影剂闸板177到打开位置,显影剂供应孔171被露出,允许色粉被从色粉盒8通过壳体侧供应孔33接收。
另一方面,由于显影剂供应孔171和显影剂返回孔174通过显影剂闸板177的关闭而关闭,换句话说,通过转动显影剂闸板177到关闭位置,显影剂供应孔171和壳体侧供应孔33之间的通道和显影剂返回孔174和壳体侧返回孔34之间的通道被阻挡,从而限制了色粉在显影剂供应孔171和壳体侧供应孔33之间,以及在显影剂返回孔174和壳体侧返回孔34之间的移动。因此,可以阻止色粉从显影剂供应孔171和显影剂返回孔174泄漏,当从主壳体2移除处理单元9时。
进一步,由于盒供应开口96和盒返回开口112由外圆柱部91的关闭而关闭,换句话说,通过转动外圆柱部91到关闭位置,在盒供应开口96和壳体侧供应孔33之间的通道和盒返回开口112和壳体侧返回孔34之间的通道被阻挡,从而限制了色粉在盒供应开口96和壳体侧供应孔33之间以及在盒返回开口112和壳体侧返回孔34之间的移动。因此,可以阻止色粉从盒供应开口96和盒返回开口112泄漏,在从主壳体2中移除色粉盒8时。
进一步,由于显影剂闸板177的打开和关闭与外圆柱部91的打开和关闭操作无关,显影剂供应孔171和显影剂返回孔174能够独立于盒供应开口96以及盒返回开口112打开或关闭。通过这样的方式,色粉盒8能够从主壳体2中独立地移除,简单地通过关闭外圆柱部91,以关闭盒供应开口96和盒返回开口112,且不需要操作显影剂闸板177。相似地,处理单元9能够被独立地从主壳体2移除,简单地通过关闭显影剂闸板177以关闭显影剂供应孔171和显影剂返回孔174,且不需要操作外圆柱部91。
如图9所示,色粉盒8布置在主壳体2中,且在显影辊154的宽度方向上面对其。该构造使得激光打印机1能够比就爱能够色粉盒8布置在与显影辊154的宽度方向正交的垂直方向上面对显影辊154的构造具有更小的垂直尺寸。因此,激光打印机1能够被制造的更紧凑。
如图10所示,轴保持构件73设置在主壳体2中的左壁20的左侧表面上,面对处理单元9,以保持处理单元9的右侧。轴保持构件73能够改善处理单元9相对于主壳体2的定位精度。
更具体地,由于轴保持构件73在处理单元9中保持感光鼓136的鼓轴147(参见图18),感光鼓136能够被更精确地定位,以更加出色地形成静电潜像。
起到引导鼓轴147的功能的轴接收槽107形成在轴保持构件73中,左壁20的左侧且平行于左壁20延伸。因此,处理单元9的宽度方向两端能够被保持在主壳体2内,从而能够使得处理单元9被安装并被移除而不会干涉色粉盒8。
如图15所示,第二壳体闸板71设置在左壁20上以从其左侧表面打开和关闭壳体侧供应孔33和壳体侧返回孔34。因此,当第二壳体闸板71被打开以打开壳体侧供应孔33且显影剂闸板177被打开以打开显影剂供应孔171,壳体侧供应孔33和显影剂供应孔171彼此连通。
第一壳体侧闸板37设置在左壁20上以从右侧表面打开和关闭壳体侧供应孔33和壳体侧返回孔34。因此,通过转动第一壳体侧闸板37到打开位置来打开第一壳体侧闸板37,以打开壳体侧供应孔33,并通过打开外圆柱部91以打开盒供应开口96,盒侧供应孔33和盒供应开口96彼此连通。
通过这样的方式,色粉能够被从色粉盒8供应到壳体侧供应孔33,且处理单元9能够接收来自色粉盒8通过显影剂供应孔171和壳体侧供应孔33的色粉。
另一方面,由于显影剂供应孔171和壳体侧供应孔33之间的通道被第二壳体闸板71的关闭所阻挡,换句话说,通过转动第二壳体闸板71到关闭位置以关闭壳体侧供应孔33,色粉在壳体侧供应孔171和壳体侧供应孔33之间的移动能够被限制,从而阻止了色粉从壳体侧供应孔33的左侧泄漏,当处理单元9被从主壳体2移除时。进一步,壳体侧返回孔34通过关闭第二壳体闸板71被关闭,从而阻止了色粉从壳体侧返回孔34的左侧泄漏。
显影剂闸板177的打开和关闭操作与第二壳体闸板71的打开和关闭操作向关联。因此,显影剂供应孔171和壳体侧供应孔33能够容时打开,当处理单元9安装在主壳体2内时,从而色粉能够被平稳地从色粉盒8接收。相似地,显影剂供应孔171和壳体侧供应孔33能够在从主壳体2移除处理单元9时同时被关闭,从而阻止色粉从显影剂供应孔171和壳体侧供应孔33泄漏。因此,这样的结构改善了可操作性。
进一步,由于盒供应开口96和壳体侧供应开口33之间的通道在第一壳体侧闸板37被关闭以关闭壳体侧供应孔33时阻挡,换句话说,当第一壳体侧闸板37被转动到关闭位置,色粉在盒供应开口96和壳体侧供应孔33之间的移动能够被限制。因此,可以阻止色粉从壳体侧供应孔33的右侧泄漏,当从主壳体2移除色粉盒8时。进一步,由于壳体侧返回孔34在关闭第一壳体侧闸板37时被关闭,可以阻止色粉从壳体侧返回孔34的右侧泄漏。
外圆柱部91的打开和关闭操作与第一壳体侧闸板37的打开和关闭操作关联。因此,盒供应开口96和壳体侧供应开口33在色粉盒8安装在主壳体2时被同时打开,从而色粉能够平稳地从色粉盒8供应。进一步,盒供应开口96和壳体侧供应孔33在色粉盒8从主壳体2移除时被同时关闭,阻止了色粉从盒供应开口96和壳体侧供应孔33的泄漏。因此,这样的结构改善了可操作性。
进一步,由于第二壳体闸板71的打开和关闭与扫描单元7的打开和关闭相关联,如图4和10所示,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改善可操作性。
如图15所示,色粉被通过显影剂供应孔171从色粉盒8供应到显影辊154,并通过显影剂返回孔174从显影辊154接收。进一步,色粉通过盒供应开口96供应到显影剂供应孔171且通过盒返回开口112从显影剂返回孔174接收。因此,壳体侧供应孔33允许色粉的路径从盒供应开口96到显影剂供应孔171,且壳体侧返回孔34允许色粉路径从显影剂返回孔174到盒返回开口112。
具体地,容纳在色粉盒8中的色粉通过盒供应开口96传送到壳体侧供应孔33,并且从壳体侧供应孔33通过显影剂供应孔171供应到处理单元9的显影辊154。另一方面,供应到显影辊154的部分被通过显影剂返回孔174传送到壳体侧返回孔34,且通过盒返回开口112从色粉盒8中的壳体侧返回孔34接收。通过这样的方式,色粉能够在色粉盒8和处理单元9之间循环。
在优选实施例的激光打印机1中,色粉盒8包括显影剂路径部分87和容纳要被供应到显影辊154色粉的显影剂容纳部分88,如图12所示。
如图15所示,多个搅拌构件,具体是路径部分搅拌器97和盒螺旋输送机102,设置在显影剂路径部分87,从而容纳在显影剂路径部分87中的色粉能够被充分地搅拌。
进一步,路径部分搅拌器97的路径部分转轴103和盒螺旋输送机102的盒转轴108,分别地,彼此平行布置且在实质上是圆柱形状的显影剂路径部分87的径向不同位置(参见图16)。具有这样的结构,容纳在显影剂路径部分87中的色粉能够被均匀地在径向搅拌,而不是在原地搅拌。
通过在显影剂路径部分87之外设置显影剂容纳部分88,如图14所示,足够量的色粉能被容纳在色粉盒8中。进一步,设置在显影剂容纳部分88中的容纳部分搅拌机构122能够可靠地从显影剂容纳部分88向显影剂路径部分87传送色粉。
在显影剂路径部分87中,如图15所示,盒供应开口96形成在左内侧壁93中,以向显影辊154供应色粉。因此,色粉能够通过在宽度方向上的盒供应开口96被供应到显影辊154。
由于色粉通过路径部分搅拌器97和盒螺旋输送机102被传送的方向是不同的,驱动路径部分搅拌器97和盒螺旋输送机102以在两个不同的方向转动搅动色粉,而不是一个,从而有效地搅拌色粉。
进一步,通过由路径部分搅拌器97在一个传送方向传送色粉到显影剂路径部分87中的盒螺旋输送机102,色粉能够被沿不同于从路径部分搅拌器97的传送方向的方向而传送。
具体地,路径部分搅拌器87操作显影剂路径部分87中的圆柱方向传送色粉,且盒螺旋输送机102沿显影剂路径部分87的轴向(宽度方向)传送色粉。
因此,色粉能够被有效地在整个显影剂路径部分87中搅拌。进一步,在圆周方向搅动的色粉能够被在显影剂路径部分87的宽度方向传送。
进一步,因为盒螺旋输送机102朝着盒供应开口96传送色粉,容纳在显影剂路径部分87中的色粉能够通过盒供应开口96被可靠地供应到显影辊154上。
进一步,盒螺旋输送机102能够传送通过路径部分搅拌器97在显影剂路径部分87的圆周方向搅动的色粉沿着显影剂路径部分87的宽度方向到盒供应开口96。
进一步,因为盒转动轴108在宽度方向延伸,即在盒螺旋输送机102传送色粉的方向上,盒螺旋输送机102能够沿着盒转轴108传送色粉。
进一步,由于盒螺旋输送机102的盒转轴108在符合其轴向的方向(宽度方向)上与盒供应开口96对齐,盒螺旋输送机102能够可靠地将色粉传送到盒供应开口96。因此,容纳在显影剂路径部分87中的色粉能够通过盒供应开口96被可靠地供应到显影辊154。
在显影剂路径部分87中,盒返回开口112也形成在用于接收来自显影辊154的色粉的盒供应开口96形成于其上的左内侧壁93中。因此,色粉能够通过盒供应开口96和盒返回开口112在显影剂路径部分87和显影辊154之间循环。
如图9所示,色粉盒8布置在主壳体2中以在其宽度方向面对显影辊154。因此,色粉供应侧和返回侧能够配置为在色粉盒8和处理单元9之间沿实质上水平的方向传送色粉,而不像色粉盒8垂直面对显影辊154的结构,从而色粉循环的更平稳。
如图15所示,引导壁99设置在显影剂路径部分87中,以引导通过盒返回开口112接收的色粉到路径部分搅拌器97。当引导壁99被用来以这种方式引导色粉到路径部分搅拌器97时,路径部分搅拌器97能够容易地搅拌色粉并将色粉传输到盒螺旋输送机102。传输到盒螺旋输送机102的色粉被接着传输到盒供应开口96。
因此,由于盒返回开口112能够平稳地传送所接收的色粉到盒供应开口96,色粉能够被平稳地在显影剂路径部分87和显影辊154之间循环。
进一步,通过在显影剂路径部分87中设置干涉阻止壁100以阻止路径部分搅拌器87与盒螺旋输送机102干涉(参见图16),可以阻止由于这样的干涉引起的路径部分搅拌器97和盒螺旋输送机102的损坏。
进一步,路径部分转轴103和盒转轴108通过路径部分调节器齿轮63和盒螺旋输送机齿轮100联接在一起,从而用于转动路径部分转轴103的驱动力被传输到盒转轴108。因此,不需要提供分离的驱动机构以转动路径部分转轴103和盒转轴108,从而减少需要部件的数量。
进一步,盒供应开口96和盒返回开口112通过打开外圆柱部91以打开第一壳体侧闸板37而不被覆盖。换句话说,通过转动外圆柱部91到打开位置,通过转动第一壳体侧闸板37到打开位置,盒供应开口96和盒返回开口112不被覆盖。因此,色粉能够在显影剂路径部分87和显影辊154之间传送。另一方面,通过外圆柱部91被关闭以关闭第一壳体侧闸板37而关闭盒供应开口96和盒返回开口112。换句话说,通过转动外圆柱部91到关闭位置,盒供应开口96和盒返回开口112通过转动第一壳体侧闸板37到关闭位置而关闭。因此,显影剂路径部分87和显影辊154之间的路径被阻挡,限制了色粉在它们之间的移动。
因为外圆柱部87和第一壳体侧闸板37的打开与关闭和盖17的打开和关闭相关联,可操作性被改善。
进一步,显影剂路径部分87被设置有外圆柱部91,且内圆柱部90布置在外圆柱部91内侧并具有盒供应开口96和盒返回开口112。因此,通过相对于内圆柱部90移动外圆柱部91,换句话说,通过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转动外圆柱部91。盒供应开口96和盒返回开口112能够容易地与外圆柱部91打开和关闭。
在前述的优选实施例中,控制面板13布置在主壳体2的顶壁10上,控制面板13也可以被设置在原稿基板193上。具有这样的结构,控制面板13与扫描单元7一起移动,从而处理单元安装开口11能够被打开的更宽,以更加方便处理单元9的替换。
进一步,在上述的优选实施例中,处理单元9与鼓部分133及显影部分134一体设置,并可拆卸地安装在主壳体2中。然而,激光打印机1能够被构造为显影部分134被可拆卸地安装在鼓部分133中,且鼓部分133安装在主壳体2中,例如。
进一步,在上述优选实施例中,纸张托盘51可拆卸地安装在主壳体1中,纸张托盘51还可以与主壳体2一体形成。在这样的情况下,前壁没有形成在纸张托盘51上,但是纸张托盘51的内部在前侧开放,且纸张3通过纸张托盘安装开口15容纳在纸张托盘51中。
进一步,在优选实施例中,排出托盘185与主壳体2一体形成,排出托盘185可以可拆卸地安装在主壳体2上,作为纸张托盘51。
尽管本发明已经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作出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变形和改变。
在主壳体2中,根据图19所示的第二变形例,盒安装开口16和盖17设置在主壳体2的右壁上,靠近其后边缘。
根据后述的第二变形例,盒安装开口16形成为在侧视图中椭圆形状,且在前后方向拉长,并对应于色粉盒8的侧表面的形状。盒安装开口16形成有向后突出台阶的后部。该突出部形成为在侧视图中实质上的矩形形状,且被参考为下面的安装开口凹陷部分202。
盖17的形状略大于盒安装开口16。盖夹持部203在垂直方向拉长并向右突出地设置在盖17的右侧表面上,靠近其右边缘。盖17支撑在主壳体2的右侧壁的左侧表面上且能够沿前后方向上滑动。
具体地,当操作者夹持盖夹持部203并向后拉动盖夹持部203时,盖17向后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盖17能够关闭盒安装开口16。如上述优选实施例,盖17此时处于关闭位置。然而,当操作者夹持盖夹持部203,并向前拉动盖夹持部203,盖17向前移动,如图20A和20B所示,从而露出盒安装开口16。如上述优选实施例,盖17此时处于打开位置。当盖17处于打开位置时,盖夹持部203接触主壳体2的右壁上形成盒安装开口16的前边缘的部分,限制盖17从打开位置继续向前的移动。
盒容纳壁204设置在上述的左壁20的右侧壁上,在宽度方向上位于对应盒安装开口16的位置。盒容纳壁204形成为从左壁20到恰好在盒安装开口16内侧的位置延伸的环形状。主壳体2的盒容纳空间27是由盒容纳壁204限定的空间(参见图20A)。如图21A,容纳部分切口205形成在盒容纳壁204的后边缘。容纳部分切口205在厚度方向穿透盒容纳壁204,且与宽度方向部206和圆周切口部207一体设置。宽度方向切口部206从盒容纳壁204的右边缘朝着其左边缘沿宽度方向延伸。圆周切口部207从宽度方向切口部206的左边缘沿着盒容纳壁204向着盒容纳壁204的底边缘沿着圆周方向连续延伸。
壳体侧供应孔33,壳体侧返回孔34,和驱动齿轮露出孔208形成在左壁20。壳体侧供应孔33的位置和形状以及壳体侧返回孔34与上述优选实施例一样。驱动齿轮露出孔208形成在盒容纳壁204的圆周中央且在宽度方向穿透左壁20。驱动齿轮207与布置在左壁20的左侧的驱动马达(未显示)联接,并通过驱动齿轮露出孔208露出。连接孔210在通过驱动齿轮露出孔208露出的驱动齿轮209的右侧表面上形成为向左的凹陷。连接孔210在前视图中具有实质上的图8的形状。
根据第二变形例的第一壳体侧闸板37布置在盒容纳壁204的内侧。
第一壳体侧闸板37与第一壳体闸板盘壁211和第一壳体闸板圆周壁212一体设置。
第一壳体闸板盘壁211形成为在侧视图中具有圆形的薄板,且具有跟随盒容纳壁204的内周表面的外周边缘。闸板齿轮露出孔213,第一壳体闸板供应开口41,和第一壳体闸板返回开口42形成在第一壳体闸板盘壁211上。
闸板齿轮露出孔213形成在第一壳体闸板盘壁211的圆形中央,且实质上具有与驱动齿轮露出孔208相同的尺寸。闸板齿轮露出孔213在宽度方向穿透第一壳体闸板盘壁211。第一壳体闸板供应开口41和第一壳体闸板返回开口42与上述优选实施例相同。第一壳体闸板供应开口41和第一壳体闸板返回开口42沿其外周边缘形成在第一壳体闸板盘壁211上。
第一壳体闸板圆周壁212具有从第一壳体闸板盘壁211向右延伸的薄环状。第一壳体闸板圆周壁212的一个圆周部分在宽度方向被截口。第一壳体闸板圆周壁211的宽度方向尺寸实质上等于容纳部分切口205的圆周部分切口207在宽度方向的尺寸。第一壳体闸板圆周壁212的沿外周方向在从第一壳体闸板圆周壁212截去的那部分的截口部214内的边缘之间的间隔实质上等于容纳部分切口205的宽度方向切口部206的圆周尺寸。此后,该部分被称为截口部214。
第一壳体侧闸板37支撑在盒容纳壁204的内周表面上,以能够在圆周方向转动。更具体地,第一壳体侧闸板37能够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自由地转动,如上述优选实施例。
当第一壳体侧闸板37处于如图21A所示的关闭位置时,壳体侧供应孔33和壳体侧返回孔34通过第一壳体闸板盘壁211除了第一壳体闸板供应开口41和第一壳体闸板返回开口42的部分从右侧关闭。此时,盒容纳壁204的容纳部分切口中的宽度切口部206与第一壳体闸板圆周壁212的截口部214在宽度方向是连续的。
另一方面,当从关闭位置在右侧视图中顺时针转动大约90°时,第一壳体侧闸板37处于图21B所示的打开位置。当第一壳体侧闸板37处于打开位置时,第一壳体侧闸板供应开口41和壳体侧供应孔33连通,且第一壳体闸板返回开口42和壳体侧返回孔34连通。此时,宽度方向切口部206和截口部214在宽度方向不连续,且截口部214定位于盒容纳壁204的下边缘。更具体地,形成截口部214的第一壳体闸板圆周壁212的前周边缘实质上与圆周切口部207的下边缘沿第一壳体闸板圆周壁212的径向对齐。
如图22所示,根据第二变形例的色粉盒8不包括色粉容纳部分88和手柄89(参见图11)。
根据第二变形例,在色粉盒8中,突起引导槽215等于外圆柱壁113的圆周的大约四分之一,且实质上形成在外圆柱壁113的宽度方向中央,如图22A和23A所示。突起引导槽215在厚度方向穿透外圆柱壁113。进一步,外盒突起217从外圆柱壁113的从突起引导槽215的下边缘略微向左的位置径向向外突出。外盒突起217的形状实质上是平行六面体,宽度方向尺寸略微小于容纳部分切口205的圆周切口部207的宽度尺寸(参见图21),且垂直方向尺寸(圆周尺寸)略微小于容纳部分切口205的宽度切口部206的圆周尺寸,以及第一壳体侧闸板37中的截口部214。进一步,外盒突起217的侧表面形状略小于形成在盒安装开口16的安装开口凹陷部202的侧表面形状(参见图20B)。
进一步,如图22A所示,内盒突起216设置在内圆柱部90的内圆柱壁92的后端,位于对应于突起引导槽215的对应位置并径向向外突起,具体地为向后突起。内盒突起216形成为实质上的平行六面体形状,且垂直尺寸(圆周尺寸)等于外盒突起217的垂直尺寸,宽度尺寸小于突起引导槽215的宽度。内盒突起216的侧表面形状小于形成在盒安装开口16内的安装开口凹陷部202的侧表面(参见图20A)。当内圆柱部90容纳在外圆柱部91中时,内盒突起216从突起引导槽215向外露出。更具体地,内盒突起216总是从突起引导槽215露出且外圆柱部91在上述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转动。当外圆柱部91处于关闭位置时(参见图22A),内盒突起216与突起引导槽215的下边缘接触。当外圆柱部91处于打开位置时(参见图22D),内盒突起216接触突起引导槽215的上边缘。
当外圆柱部91处于关闭位置时(参见图22A),上述盒突起117垂直地定位于右外侧壁114。当外圆柱部91处于打开位置时(参见图22D),盒突起117在前后方向指向。内圆柱部90的内部结构包括路径部分搅拌器97,引导壁99,于涉阻止壁100,盒螺旋输送机102,且路径部分搅拌器齿轮63和盒螺旋输送机齿轮110与上述优选实施例中的一样(参见图22B,22C,23B和23C)。
然而,根据第二变形例,惰轮218(idler gear)设置在色粉盒8中,在路径部分搅拌器97的路径部分转轴103的左端,如图23B所示,且不能够相对于路径部分转轴103转动。惰轮218实质上形成为左侧视图中的图8的形状(参见图23D和23E),且通过左外侧壁114向外露出。
在主壳体2中安装色粉盒8时,操作者首先将盖17移动到打开位置,如图20A所示,以露出盒安装开口16。此时,第一壳体侧闸板37处于关闭位置。接下来,操作者夹持色粉盒8上的盒突起117,且外圆柱部91处于关闭位置,如图24A所示,并向左移动色粉盒8,保持色粉盒8在宽度方向上与盒安装开口16和盒容纳空间27对齐。
此时,内盒突起216和外盒突起217与盒安装开口16的安装开口凹陷部202在侧视图中对齐(参见图20A),且盒容纳壁204的宽度方向切口部206与第一壳体侧闸板37的截口部214对齐(参见图24A)。在色粉盒8向左移动时,内盒突起216和外盒突起217在宽度方向上经过安装开口凹陷部202,并到达宽度切口部206和截口部214(参见图24B)。
更具体地,如图24B所示,外盒突起217在宽度方向定位在截口部214中,且内盒突起216定位在宽度方向切口部206到右截口部214和圆周切口部207。换句话说,外盒突起217被插入形成在第一壳体侧闸板37的第一壳体闸板圆周壁212上的截口部214。进一步,内盒突起216被插入盒容纳壁204,在宽度方向切口部206到右圆周切口部207。
进一步,色粉盒8的惰轮218(参见图23B)被安装进驱动齿轮209的连接孔210且在那里接合(参见图24A),驱动齿轮209从形成在左壁20的驱动齿轮露出孔208和形成在第一壳体侧闸板37的闸板齿轮露出孔213露出。这点,色粉盒8弯曲容纳在盒容纳空间27中。
接下来,操作者夹持盒突起117并在右侧视图中顺时针扭转盒突起117,从而转动外圆柱部91,以及插入第一壳体闸板圆周壁212的外盒突起217,并与第一壳体侧闸板37在右侧视图中顺时针转动,即朝向上述的打开位置。通过这样的转动,外盒突起217沿着盒容纳壁204的圆周切口部207移动。然而,因为内盒突起216被盒容纳壁204夹持,如上所述,内圆柱部90不会与外圆柱部91一起转动,但保持与外圆柱部91转动之前的方位。当外盒突起219接触圆周切口部207的下边缘时(参见图21B),外圆柱部91和第一壳体侧闸板37到达它们的对应打开位置(参见图20B,21B,22D,23E和24C)。
如上述的优选实施例,色粉盒8的盒供应开口96与处理单元9的显影剂供应孔171在宽度方向对齐并彼此连通,且色粉盒8的盒返回开口112与处理单元9的显影剂返回孔174在宽度方向对齐并彼此连通,如图25所示。
由于外盒突起217定位在圆周切口部207内(参见图24C),色粉盒8被相对于盒容纳壁204在宽度方向定位。因此,色粉盒8不能从盒容纳空间27的右侧移除。
接下来,当操作者将盖17移动到关闭位置以覆盖盒安装开口16时,用于在主壳体2中安装色粉盒8的操作完成(参见图19)。
当驱动马达(未显示)在这种状态下被驱动时,来自马达的驱动力通过驱动齿轮209中的连接孔210(参见图20A)被传输到色粉盒8的惰轮218(参见图23E),以转动惰轮218。在上述的优选实施例中,路径部分搅拌器97跟随着惰轮218的转动在左侧视图中顺时针转动,使得色粉能够在色粉盒8和处理单元9之间循环。
另一方面,当从主壳体2中移除色粉盒8时,操作者首先移动盖17到打开位置,以露出盒安装开口16,如图20B所示。接下来,随着外圆柱部91处于打开位置,如图24C所示,操作者夹持色粉盒8上的盒突起17并在右侧视图中逆时针扭转该盒突起117,从而与第一壳体侧闸板37一起在右侧视图中逆时针转动外圆柱部91。通过这样的转动,外盒突起217(参见图24B)沿着盒容纳壁204的圆周切口部207移动。然而,内圆柱部90不会与外圆柱部91一起转动,如上所述。当外盒突起217接触圆周切口部207的顶边缘时(参见图24B),外圆柱部91和第一壳体侧闸板37完成了到关闭位置的移动。此时,内盒突起216和外盒突起217与安装开口凹陷部202和宽度方向切口部206在侧视图中对齐(参见图20B),如图24B。通过夹持盒突起117并向前拉动,操作者从右侧拉动色粉盒8,且内盒突起216和外盒突起217在宽度方向依次通过宽度方向切口部206和安装开口凹陷部202(参见图24A)。当拉到盒安装开口16的右方时,色粉盒8完成了从主壳体2的拆卸。
Claims (10)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显影单元,该显影单元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壳体内且形成有第一开口,该显影单元具有携带显影剂的显影剂携带构件;
第一闸板,该第一闸板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开口;
显影剂盒,该显影剂盒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壳体内,容纳显影剂,并形成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对齐;
第二闸板,该第二闸板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二开口;以及
对齐构件,该对齐构件布置在所述显影单元和所述显影剂盒之间,且形成有第三开口,该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对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闸板的打开和关闭操作独立于所述第二闸板的打开和关闭操作执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显影剂盒布置在所述壳体内,并布置为在所述显影剂携带构件的伸长方向上面对所述显影剂携带构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对齐构件包括支撑所述显影单元的一端的支撑构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显影单元包括图像携带构件,该图像携带构件上形成静电潜像,所述图像携带构件具有轴,且
其中所述支撑构件支撑所述图像携带构件的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支撑构件形成有轴接收槽,该轴接收槽用于引导所述图像携带构件的轴,所述轴接收槽平行于所述对齐构件延伸。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三闸板,该第三闸板布置在所述对齐构件中,且打开和关闭第三开口,
其中所述第一闸板的打开和关闭操作关联于所述第三闸板的打开和关闭操作执行。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壳体形成有第四开口,该第四开口用于安装显影单元到所述壳体和从所述壳体移除所述显影单元,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进一步包括盖构件,其中所述第三闸板的打开和关闭关联于所述盖构件的打开和关闭操作。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第四闸板,该第四闸板布置在对齐构件内,且关联于所述第二闸板的打开和关闭操作而移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开口包括:
第一供应开口,用于朝向所述显影剂携带构件供应显影剂;和
第一返回开口,用于从显影剂携带构件接收显影剂,
其中所述第二开口包括:
第二供应开口,用于朝向所述第一供应开口供应显影剂;和
第二返回开口,用于从所述第一返回开口接收显影剂,
其中所述第三开口包括:
第三供应开口,用于从所述第二供应开口向所述第一供应开口传送显影剂;和
第三返回开口,用于从所述第一返回开口向所述第二返回开口传送显影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356438A JP4872666B2 (ja) | 2006-12-28 | 2006-12-28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356439 | 2006-12-28 | ||
JP2006356439A JP2008165068A (ja) | 2006-12-28 | 2006-12-28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 |
JP2006-356438 | 2006-12-28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3074365A Division CN101231496B (zh) | 2006-12-28 | 2007-12-28 | 能够精确定位的显影剂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833273A true CN101833273A (zh) | 2010-09-15 |
CN101833273B CN101833273B (zh) | 2013-07-24 |
Family
ID=393015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1780290A Active CN101833273B (zh) | 2006-12-28 | 2007-12-28 | 能够精确定位显影单元和显影盒的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4) | US7853174B2 (zh) |
EP (2) | EP1939695B1 (zh) |
CN (1) | CN101833273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207549A (zh) * | 2012-01-16 | 2013-07-17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成像设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962092B2 (ja) * | 2007-03-30 | 2012-06-2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598089B2 (ja) * | 2008-01-24 | 2010-12-15 |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 現像剤収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8600267B2 (en) | 2009-04-28 | 2013-12-03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er cartridge and developing unit provided with the same |
JP4849169B2 (ja) | 2009-12-25 | 2012-01-1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 |
US8532543B2 (en) | 2010-01-27 | 2013-09-10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
KR101817698B1 (ko) * | 2011-07-05 | 2018-01-16 | 에스프린팅솔루션 주식회사 | 커버개폐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화상형성장치 |
JP5768567B2 (ja) * | 2011-07-29 | 2015-08-2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594270B2 (ja) | 2011-09-30 | 2014-09-2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JP5522141B2 (ja) * | 2011-09-30 | 2014-06-1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読取装置 |
US8902477B2 (en) * | 2011-11-30 | 2014-12-02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reader, sheet feeding device and apparatus |
US8867970B2 (en) | 2011-12-30 | 2014-10-21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Toner cartridges having positional control features |
US8867966B2 (en) | 2011-12-30 | 2014-10-21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Toner cartridge for use in an image forming device |
US9277070B2 (en) | 2012-03-12 | 2016-03-01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scanning device |
US8941877B2 (en) | 2012-03-12 | 2015-01-27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scanning device |
JP6019711B2 (ja) * | 2012-04-25 | 2016-11-0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 |
KR20140135347A (ko) * | 2013-05-16 | 2014-11-2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현상장치 및 이를 갖는 화상형성장치 |
JP6787031B2 (ja) | 2016-10-18 | 2020-11-1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US9989917B1 (en) * | 2017-05-17 | 2018-06-05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Toner cartridge with positional control feature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478697A (en) | 1987-09-21 | 1989-03-24 |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 Vacuum brazing method for aluminum |
JPH04372967A (ja) | 1991-06-21 | 1992-12-25 | Toshib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849270B2 (ja) | 1992-04-21 | 1999-01-20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トナー補給装置 |
JPH06266227A (ja) | 1993-03-14 | 1994-09-22 | Ricoh Co Ltd | トナー収容器及びトナー補給装置 |
JPH06274029A (ja) * | 1993-03-19 | 1994-09-30 | Toshiba Corp | 現像装置 |
JP3368026B2 (ja) | 1993-12-28 | 2003-01-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の組立方法 |
JP3537602B2 (ja) | 1996-08-09 | 2004-06-1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現像剤供給装置 |
JPH1078697A (ja) | 1996-09-05 | 1998-03-24 | Toshiba Corp | 現像装置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3745049B2 (ja) | 1996-09-26 | 2006-02-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H1124381A (ja) | 1997-07-01 | 1999-01-29 | Minolta Co Ltd | 現像装置 |
JP3648355B2 (ja) | 1997-08-18 | 2005-05-1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408166B2 (ja) * | 1997-09-30 | 2003-05-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供給容器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632944B2 (ja) * | 1998-01-05 | 2005-03-3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電子写真装置 |
JP3676923B2 (ja) | 1998-02-09 | 2005-07-2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232507B2 (ja) | 1998-03-17 | 2001-11-26 |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
JP2000284557A (ja) * | 1999-03-29 | 2000-10-13 | Canon Inc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3765214B2 (ja) | 1999-11-04 | 2006-04-1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補給装置 |
JP3880429B2 (ja) | 2002-04-01 | 2007-02-1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3944045B2 (ja) * | 2002-09-30 | 2007-07-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供給容器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4279941A (ja) | 2003-03-18 | 2004-10-07 | Sharp Corp |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リサイクル方法 |
JP2005049673A (ja) | 2003-07-30 | 2005-02-24 | Kyocera Mita Corp |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
JP2005070702A (ja) | 2003-08-28 | 2005-03-17 | Kyocera Mita Corp | トナー補給装置 |
JP2005134725A (ja) | 2003-10-31 | 2005-05-26 | Kyocera Mita Corp | トナー供給装置およびトナー検出方法 |
JP4689327B2 (ja) | 2004-06-16 | 2011-05-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505275B2 (ja) | 2004-07-12 | 2010-07-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RU2407049C2 (ru) | 2004-11-24 | 2010-12-20 | Кэнон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 Контейнер подачи проявителя |
JP4621019B2 (ja) | 2004-12-17 | 2011-01-2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補給容器 |
JP2006276490A (ja) | 2005-03-29 | 2006-10-12 | Fuji Xerox Co Ltd |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
JP4930675B2 (ja) * | 2005-09-22 | 2012-05-16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
2007
- 2007-12-27 EP EP07025125.1A patent/EP1939695B1/en not_active Ceased
- 2007-12-27 EP EP11181341.6A patent/EP2407829B1/en not_active Ceased
- 2007-12-28 US US11/965,820 patent/US7853174B2/en active Active
- 2007-12-28 CN CN2010101780290A patent/CN101833273B/zh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11-03 US US12/938,977 patent/US8116659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
- 2012-01-18 US US13/352,525 patent/US8406655B2/en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3-14 US US13/803,383 patent/US8837979B2/en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207549A (zh) * | 2012-01-16 | 2013-07-17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成像设备 |
CN103207549B (zh) * | 2012-01-16 | 2018-11-30 | 惠普打印机韩国有限公司 | 成像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407829B1 (en) | 2015-09-02 |
US20130183066A1 (en) | 2013-07-18 |
US7853174B2 (en) | 2010-12-14 |
EP1939695A3 (en) | 2011-04-06 |
CN101833273B (zh) | 2013-07-24 |
US8837979B2 (en) | 2014-09-16 |
EP1939695A2 (en) | 2008-07-02 |
US8116659B2 (en) | 2012-02-14 |
US8406655B2 (en) | 2013-03-26 |
EP2407829A1 (en) | 2012-01-18 |
US20080175627A1 (en) | 2008-07-24 |
EP1939695B1 (en) | 2015-07-29 |
US20110044723A1 (en) | 2011-02-24 |
US20120183329A1 (en) | 2012-07-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33273B (zh) | 能够精确定位显影单元和显影盒的图像形成装置 | |
US10528000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plurality of toner cartridges aligned in one direction and plurality of detachable photosensitive drums detachable in the one direction | |
US8086138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developer cartridge including waste container | |
EP1890199B1 (en) | Developing Agent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same | |
US7970313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8805248B2 (en) | Developer unit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1231496B (zh) | 能够精确定位的显影剂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1149582B (zh) | 图像形成装置和显影剂盒 | |
JP2023002265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