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04936A - 电梯 - Google Patents

电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04936A
CN101804936A CN201010121129A CN201010121129A CN101804936A CN 101804936 A CN101804936 A CN 101804936A CN 201010121129 A CN201010121129 A CN 201010121129A CN 201010121129 A CN201010121129 A CN 201010121129A CN 101804936 A CN101804936 A CN 1018049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ulley
car
local derviation
lateral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211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04936B (zh
Inventor
松泽结希
饭岛智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049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049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049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049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4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 B66B11/08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with hoisting rope or cable operated by frictional engagement with a winding drum or shea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35Arrangement of driving gear, e.g. location or support
    • B66B11/0045Arrangement of driving gear, e.g. location or support in the hoistwa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65Roping
    • B66B11/008Roping with hoisting rope or cable operated by frictional engagement with a winding drum or sheav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电梯(1)具有:轿厢(car)(4);平衡锤(19);牵引滑轮(26);驱动装置(27);偏导滑轮(33、34);以及主绳索(25)。平衡锤(19)在背后区域(A1)内移动。在升降通路中的最上部的背后区域(A1)内配置牵引滑轮(26),使该牵引滑轮(26)的旋转面相对于后壁(18)平行。在侧部区域(A2)内配置偏导滑轮(33、34),使该偏导滑轮(33、34)的旋转面相对于横向内壁(29)平行。驱动装置(27)被设置在牵引滑轮(26)的旋转中心线上,至少驱动装置(27)的一部分被配置在侧部区域(A2)内。在从牵引滑轮(26)到偏导滑轮(34)之间,使多条主绳索(25)的卷绕面的方向变向。

Description

电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升降通路的内部配置有提升机的电梯。
背景技术
有一种电梯,通过在升降通路(elevator shaft:电梯井)里配置提升机(traction machine),从而在升降通路的上面不设置独立的机械室(machineroom:机器房)。这种电梯多数是在升降通路的上部配置提升机。
在Jpn.Pat.Appln.KOKAI Publication No.2001-080843中公开了一种在水平投影面(horizontal projection plane)上的与轿厢(car)重叠的位置上配置有提升机的电梯。提升机具有水平地保持旋转轴线并绕挂有主绳索的驱动绳轮(traction sheave)。为了将提升机的底面设置在比轿厢和平衡锤(counterweight)的最高上升位置还高的位置上,将该提升机配置在轨道的上端部。
该电梯在相对于轿厢乘降口的里侧侧壁与升降通路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平衡锤的移动路径。然后,为了增大轿厢的地板面积相对于升降通路的水平截面的比率,相对于轿厢的侧壁倾斜地配置着提升机的驱动轴。
国际公开第WO 02/18256号小册中公开的电梯,在水平投影面上与轿厢里侧的隅部重叠地配置了提升机的躯干部。平衡锤配置在轿厢的后方。提升机被配置在牵引滑轮(traction sheave)的旋转轴线相对于通过轿厢乘降口的方向倾斜地延伸的方向上。引导主绳索从牵引滑轮到轿厢的第一和第二偏导滑轮(deflector sheave),在水平方向上互相隔开间隔地配置在升降通路内的上部。
此外,在国际公开第WO 01/62654号小册中公开的电梯,其中,提升机的一部分被配置在在水平投影面中与轿厢重叠的区域内。该电梯的轿厢在上部具有用于确保作业人员的作业空间的栏杆。该电梯的提升机采用了牵引滑轮的旋转轴线方向尺寸小的薄型马达。在轿厢的侧部与升降通路之间配置有平衡锤的情况下,通过与轿厢的侧壁平行地配置提升机和牵引滑轮的旋转面来确保用栏杆包围的作业空间宽阔。
但是,在轿厢的后壁部与升降通路之间配置平衡锤的情况下,提升机被设置在升降通路的顶部附近,并且使提升机的马达旋转轴的轴线的朝向相对于通过轿厢乘降口的方向倾斜。若在轿厢上部的整个宽度上设置用栏杆包围的作业空间,则在轿厢上升到了最高位置时,提升机的底部与栏杆的上端干涉。为了避免栏杆与提升机干涉,由栏杆包围的作业空间被限制。此外,隐藏在轿厢下的主绳索也相对于轿厢乘降口倾斜地配置。因此,只好在牵引滑轮与平衡锤的滑轮和轿厢下的滑轮之间,对主绳索进行伴有弯曲的挂绳(roping)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升降通路中设置提升机的电梯中,能取得宽阔的由栏杆包围的作业空间的电梯。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梯具有:轿厢(car);平衡锤(balance weight);牵引滑轮;驱动装置(driving unit);偏导滑轮(deflector sheave);主绳索。轿厢在升降通路中移动。平衡锤在轿厢的后壁与升降通路的后侧内壁之间的背后区域内移动。在升降通路中的最上部的背后区域内配置牵引滑轮,使牵引滑轮的旋转面相对于后壁平行。在轿厢的一个侧壁和与其对应的升降通路的横向内壁之间的侧部区域内配置偏导滑轮,使偏导滑轮的旋转面相对于横向内壁平行。驱动装置为了驱动牵引滑轮而设置在该牵引滑轮的旋转中心线上,至少驱动装置的一部分被配置在侧部区域内。主绳索准备有多条,穿过轿厢的下面,至少在牵引滑轮到偏导滑轮之间,使卷绕面的方向变向。
“前壁”是设置轿厢乘降口的壁。“后壁”是相对于轿厢乘降口的里侧的轿厢壁。“侧壁”是从乘降口看右侧或左侧的轿厢壁。“后内壁”是相对于乘降口的里侧的升降通路的内壁。“横向内壁”是从乘降口看的右侧或左侧的升降通路的内壁。“背后区域”和“侧部区域”不仅是轿厢移动的范围,也包括向其上方延长的区域。“卷绕面”是因为绕挂在各滑轮上而被弯曲了的主绳索所沿的平面。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将在下面的说明中提及,有些可以从说明中很明显地得到,或者可以通过实践本发明而获得。通过下文中特别指出的实施方式和组合得以实现并得到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梯的俯视图。
图3A是从乘梯处一侧看图2所示的驱动装置及其周边时的正视图。
图3B是从乘梯处一侧看图2所示的驱动装置及其周边时的正视图,示出轿厢上升到最上部的状态。
图4是从升降通路的中心看从图1所示的提升机到轿厢的轿厢下滑轮的范围的侧视图。
图5是将图1所示的电梯的主绳索的挂绳展开成平面的图。
图6是与图4相比较偏导滑轮的配置不同的第一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7是与图4相比较偏导滑轮的配置不同的第二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8是与图7相比较偏导滑轮的固定部不同的第三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9是与图7相比较偏导滑轮的固定部不同的第四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0是与图9相比较偏导滑轮的固定部不同的第五变形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10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梯。在各图中对相同的结构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在说明书中,为了方便说明各结构,按照重力作用的垂直方向称作“上”、“下”,把轿厢乘降口称作“前”,把从乘降口看的里侧称作“后”或者“背”,从轿厢乘降口看的左右称作“左”、“右”。
如图1所示,该电梯1在升降通路2的最上部配置提升机3,是不具有机器房的所谓“无机房电梯”。电梯1具有轿厢4、平衡锤19、牵引滑轮26、偏导滑轮33、34、驱动装置27及主绳索25。提升机3由牵引滑轮26和驱动装置27构成。轿厢4在前壁具有乘降口,具有用于关闭该乘降口的轿厢门6、7。在轿厢4着陆到某一楼层上时,这些轿厢门6、7与关闭乘梯处8的乘降口9的大厅门10、11面对面。轿厢4在左侧和右侧被一对轿厢导轨12、13导向,在升降通路2的内部进行移动。
轿厢4在底部具有左右一对轿厢下滑轮14、15。轿厢下滑轮14、15被滑轮支撑部件支撑着。如图2所示,这些轿厢下滑轮14、15的旋转面配置成与轿厢4的轿厢门6、7平行。即,轿厢下滑轮14、15以在通过轿厢4的乘降口的方向上水平延伸的轴(shaft)为中心自由地旋转。再有,在主绳索25相对于前壁5倾斜地穿过轿厢4的下面的情况下,轿厢下滑轮14、15的旋转面配置成相对于轿厢门6、7和前壁5倾斜。
轿厢4在左侧壁16和右侧壁17的各自外侧的上部和下部,与轿厢导轨12、13对应地具有导向装置。导向装置例如是导向板或导辊。在导向装置是导向板时,相对于轿厢导轨12、13进行滑动,在导向装置是导辊时,相对于轿厢导轨12、13进行转动。这样,轿厢4就在升降通路2中向上或向下平滑地移动。
如图2所示,平衡锤19配置在相对于轿厢4乘降口的里侧的后壁18和与它面对的升降通路2的后内壁44之间的背后区域内。在此,上述“背后区域”是指升降通路2内部中的、从上向垂直方向看升降通路2时、在升降通路2的后内壁44与沿着轿厢4的后壁18的平面之间的、从升降通路2的顶(top)到底(bottom)所形成的间隙,不只限定于轿厢4所移动的范围的正后方。平衡锤19在上部具有锤侧滑轮20、21。这些锤侧滑轮20、21的旋转面都配置成相对于后壁18平行。即,锤侧滑轮20、21以在通过轿厢4的乘降口的方向上水平延伸的轴(shaft)为中心自由地旋转。平衡锤19被左右两侧配置一对的锤侧导轨22、23导向,从而在升降通路2中上升和下降。
如图1和图4所示,在上述轿厢导轨12和锤侧导轨22的上端部水平地架设了支撑梁24。提升机3被固定支撑在该支撑梁24的上面。如图4所示,提升机3具有牵引滑轮26、驱动装置27及台座35。
如图2所示,牵引滑轮26在轿厢4的后壁18与升降通路2的后内壁44之间的背后区域A1内,在升降通路2中的最上部,与轿厢4的后壁18平行地配置着旋转面。牵引滑轮26上绕挂金属制的多条主绳索25。
驱动装置27是为了驱动牵引滑轮26而准备的,具有与牵引滑轮26连结的输出轴(output shaft),被配置在牵引滑轮26的旋转中心轴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使用沿输出轴中心线的方向上细长的长轴马达作为驱动装置27。长轴马达的沿输出轴中心线的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沿输出轴半径的方向上的尺寸。
台座35被固定在支撑梁24上,安放驱动装置27。支撑梁24支持电梯设备的载荷,该电梯设备的载荷包括由主绳索25悬吊的轿厢4和其装载物和平衡锤19。如图1所示,控制轿厢4的运转的控制装置28安装在锤侧导轨23上。提升机3在与该控制装置28之间收发旋转驱动用的指令信号和控制用的信号。控制装置28包括CPU、ROM、RAM等。
图2是图1的电梯1的俯视图。在图2中,图的下侧是轿厢4的前壁5侧,图的上侧是轿厢4的后壁18侧。在图2中,标注了与图1内示出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的要素表示与它们相同的要素。为了以在平行于轿厢4的侧壁16的方向上水平延伸的旋转轴的中心线为中心旋转牵引滑轮26,设置有驱动装置27。
在轿厢4左侧的侧壁16和与其对应的升降通路2的横向内壁29之间的侧部区域A2内,在该侧部区域A2内所设置的轿厢导轨12的上端部与靠侧部区域A2设置的锤侧导轨22的上端部之间架设了支撑梁24。从而,在从铅直方向上方看升降通路2时,该支撑梁24的投影区域不与轿厢4的投影区域重叠。即,在沿轿厢4的前壁5的方向上,支撑梁24的宽度小于由轿厢左侧侧壁16和升降通路2左侧的横向内壁29所决定的间隙W。但是,该提升机3被配置成:在垂直方向上方看升降通路2时,提升机3的投影区域的一部分与轿厢4的投影区域重叠。
如图1和图2所示,轿厢4在上部设置有确保作业区域的栏杆30,用于作业人员在轿厢4的上面安全地进行作业。将栏杆30设置成在升降通路2的垂直方向上投影的平面中,由栏杆30包围的作业区域不与提升机3的投影区域重叠。
图3是从轿厢4的前方、即从乘梯处8看升降通路2侧时的支撑梁24周边的正视图。支撑梁24是组合型钢材料而形成的。该支撑梁24的长度方向沿着轿厢4的侧壁16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在轿厢导轨12和锤侧导轨22之间,架设有支撑梁24。支撑梁24的两端部分别利用托架31固定在这些导轨上。在轿厢4停在图3A所示的位置上的状态下,利用升降通路2的顶棚2a与轿厢4的栏杆30之间的铅直方向的空隙,作业人员就能够进行作业。图3B示出轿厢4停在最上方位置的状态。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1构成为高空尺寸变小。高空尺寸是从轿厢4在升降通路2内上升完时的轿厢4的上壁到升降通路2的顶棚2a的距离。
此外,如图1和图4所示,在轿厢导轨12和锤侧导轨22之间水平架设着滑轮梁32。该滑轮梁32是在侧部区域A2内所设置的轿厢导轨12和靠侧部区域A2设置的锤侧导轨22之间的侧部区域A2内保持偏导滑轮33、34的滑轮支架的一例。如图4所示,滑轮梁32利用托架将靠近轿厢导轨12配置的第一偏导滑轮33和靠近锤侧导轨22配置的第二偏导滑轮34支撑在相同高度上。如图2所示,这些偏导滑轮33、34的旋转面配置成相对于升降通路2的横向内壁29平行。第一偏导滑轮33和第二偏导滑轮34以在平行于轿厢4的后壁18的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各自的旋转轴为中心自由地旋转。第一偏导滑轮33和第二偏导滑轮34从牵引滑轮26向轿厢下滑轮14、15引导主绳索25。这些偏导滑轮33、34的旋转轴相互平行。
图4是在提升机3至轿厢下滑轮14、包括偏导滑轮33、34在内的范围内,从升降通路2的中心看左侧的横向内壁29时的侧视图。上述第一偏导滑轮33的直径尺寸与第二偏导滑轮34的直径尺寸相等。偏导滑轮33、34的各旋转中心在升降通路2的高度方向上被保持在相同高度上。此外,这些偏导滑轮33、34通过支撑轴自由旋转地支撑在滑轮梁32上。将这些偏导滑轮33、34配置成:在铅直方向上从上方看升降通路2时,相对于面向升降通路2左侧的横向内壁29的驱动装置27的侧面,面向升降通路2左侧的横向内壁29的偏导滑轮33、34的侧面被配置在平行于横向内壁29的同一面上。如图4所示,将台座35沿着横向内壁29配置在支撑梁24上的两处中。
图5是将电梯1的主绳索25的挂绳展开成平面来示出的图。图5中示出的附图标记中的、具有与上述要素相同附图标记的要素表示是相同要素。悬挂轿厢4的部分得主绳索25具有:从牵引滑轮26向下方延伸到第二偏导滑轮34的部分;绕过第二偏导滑轮34下方延伸到第一偏导滑轮33上方的部分;绕过第一偏导滑轮33上方,沿着轿厢4左侧的侧壁16向下方延伸到轿厢下滑轮14的部分;在一对轿厢下滑轮14、15间水平延伸的部分;从轿厢下滑轮15的下方沿着轿厢4右侧的侧壁17向上方延伸的部分;以及设置在轿厢导轨13上部的拴绳部36上所固定的部分。
悬挂平衡锤19的部分的主绳索25具有:从牵引滑轮26向下方延伸到锤侧滑轮20的部分;在平衡锤19的一对锤侧滑轮20、21之间水平延伸的部分;以及绕过锤侧滑轮21的下方后向上方延伸并固定在拴绳部37上的部分。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电梯1中,一开始运转轿厢4,控制装置28就根据呼叫和轿厢位置信息进行决定目的楼层的运算,对提升机3输出指、示旋转量的信号。提升机3通过使牵引滑轮26旋转来使悬吊在主绳索25上的轿厢4和平衡锤19移动。
在主绳索25的轿厢4侧,从牵引滑轮26经过偏导滑轮33、34垂下到轿厢4侧的部分的主绳索25所运行的速度与轿厢4移动的速度的速度比率是2∶1。此外,在主绳索25的平衡锤19侧,从牵引滑轮26垂下到平衡锤19侧的部分的主绳索25所运行的速度与平衡锤19升降的速度的速度比率也是2∶1。该电梯1按所谓的“2∶1挂绳(绳比)(two to one roping)”来悬挂轿厢4和平衡锤19。从而,与按所谓的“1∶1挂绳(绳比)(one to one roping)”进行悬挂的情况相比,该电梯1能够减少作为提升机3的驱动装置27所需要的输出转矩。其结果,该电梯1可以采用轴向尺寸大于直径尺寸的所谓“小径长轴马达”,来作为用于运行相同的最大载荷的轿厢4的提升机的驱动装置27。
此外,该电梯1在升降通路2的上面没有机器房。因此,若采用该电梯1,就能够减少用于设置电梯的容积在建筑物容积中所占的占有容积。此外,能够使建筑物降低机器房所占高度。在能够削减为设置机器房所需的建设费用的同时,也能够减少伴随着邻近日照权的费用。
在该电梯1中,如图3B所示,即使在轿厢4上升到了升降通路2的顶棚2a的正下方的情况下,轿厢4的栏杆30的上部也不与提升机3的下部干涉。能够相对于有限的升降通路的全长,使得轿厢4的运行行程变大。
此外,在该电梯1中,提升机3被设置成使其输出轴与左侧的横向内壁29平行的状态。从而,不缩小栏杆30所包围的作业区域,而与以往的电梯的升降通路的平面尺寸相比,该电梯1能够缩小升降通路的平面尺寸。
在该电梯1中,由于从铅直方向上方看升降通路2时,驱动装置27的一部分与轿厢4重叠,因此,与在和该升降通路2长度(高度)相同长度的升降通路内设置以往的电梯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升降通路2的平面尺寸。在现有技术中,在具有与升降通路2的长度相同长度的升降通路内配置用于输出与该提升机3的旋转驱动力同等的旋转驱动力的驱动装置的情况下,将该驱动装置设置在轿厢4的侧壁16与升降通路2的横向内壁29之间的侧部区域内。从而,升降通路的平面尺寸增大了提升机的横宽方向的尺寸大小。对此,在电梯1中,由于在轿厢4的上部突出地配置着提升机3的一部分,因此,能够比现有例的升降通路的平面尺寸减小用于设置同等旋转驱动力的提升机3所需的升降通路的平面尺寸。即,由于能够减小建筑物全部楼层中的电梯1的占有地板面积,因此,能够扩大各楼层中可利用的有效地板面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长轴马达作为提升机3的驱动装置27。由于提升机3的全高矮,因此,能够将设置提升机3的支撑梁24设定在比以前高的位置上。即使假设在向铅直方向投影的平面内提升机3与轿厢4重叠,也能够在电梯1的设计中减小升降通路2的高度。此外,在更新工程等中,在已经形成有升降通路的建筑物中设置电梯的情况下,能够不受升降通路的有限长度的影响而设置电梯1。
半径方向上大于轴长的所谓的扁平马达的牵引滑轮的厚度,比长轴马达的牵引滑轮26的厚度薄。扁平马达的牵引滑轮的直径大小大于长轴马达的牵引滑轮的直径的大小。通过采用该长轴马达作为提升机3,能得到以下优点。第一,由于提升机3的设置高度的设定能够相对于升降通路的高度而有富余,因此,能够把富裕给予到轿厢4的运行行程中。第二,有助于比现有技术减小用于设置同等旋转驱动力的提升机所需的升降通路的平面尺寸。第三,即使比以前的升降通路的平面尺寸减小升降通路的平面尺寸,也能够确保由栏杆30所包围的作业空间与以前一样宽阔。
此外,在与升降通路2左侧的横向内壁29平行的面内,水平地保持提升机3的输出轴(out put shaft)H。从而,提升机3不显著地向升降通路2的中心侧突出。只要在向铅直方向投影的平面中,使轿厢4上的栏杆30在不与提升机3重叠的范围内靠近侧壁16侧,就能够充分大地取得轿厢4上面的作业空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梯1中,从上方看升降通路2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提升机3的面向升降通路2的侧面与偏导滑轮33、34的面向升降通路2的侧面被配置在同一平面上。能够在升降通路2的左侧的横向内壁29最大限度地配置提升机3和偏导滑轮33、34。
在将提升机3的输出轴H配置在相对于轿厢4的侧壁16和升降通路2的横向内壁29斜交的面内的情况下,若在向铅直方向投影的水平投影面中不与提升机3重叠的范围内,在轿厢4的上面设置栏杆30,就不能在轿厢4的上面充分地取得作业空间。为了在水平投影面内与轿厢上的栏杆30重叠的位置配置提升机3,必须要增高升降通路2。本实施方式的电梯1由于在支撑梁24的上面设置提升机3,相互的投影区域重叠,因此,升降通路2内的空间利用率高。
此外,偏导滑轮33、34被配置在轿厢4的侧壁16与升降通路2的横向内壁29之间的侧部区域A2中。将滑轮支架的一个方式的滑轮梁32设置在牵引滑轮26与轿厢4移动到最上位置时的轿厢下滑轮14、15之间的中间高度。从而,轿厢4能够上升到与偏导滑轮33、34并列的高度。这有助于减小升降通路2的高度尺寸。
可以将从轿厢下滑轮14到第一偏导滑轮33的距离和从牵引滑轮26到第二偏导滑轮34的距离的双方取为较长。从而,由于能够减小使主绳索25的卷绕面方向变向时的主绳索25的每单位长度的扭转角,因此,施加到主绳索25和各滑轮上的力学负荷变小。
在从拴绳部36至拴绳部37之间,主绳索25的卷绕面两次变向。卷绕面变向的第一区间是牵引滑轮26与第二偏导滑轮34之间,卷绕被变向的第二区间是轿厢下滑轮14与第一偏导滑轮33之间。相对于各滑轮的外周面平行地并排绕挂多条主绳索25。从而,在卷绕面变向的情况下,多条主绳索25的排列按照如整个都扭转的方式变向。在将卷绕面变向的角度作为扭转角的情况下,主绳索25的每单位长度的扭转角最好小些。
本实施方式中的主绳索25如上所述,在第一区间和第二区间中,卷绕面的方向变向,各自的扭转角是90°。在第一区间中,牵引滑轮26与第二偏导滑轮34的距离一定。从而,主绳索25的每单位长度的扭转角一定。此外,在卷绕面被变向的情况下,张力之差、固有振动频率之差等在各主绳索25之间产生的物理条件一定。从而,容易进行有关第一区间的挂绳的设计。
此外,由于轿厢4移动,因此,在第二区间中,轿厢下滑轮14与第一偏导滑轮33的距离发生变化。从而,第二区间中的主绳索25的每单位长度的扭转角按照轿厢的位置发生变化。轿厢4由于具有足够的高度,因此,该情况下轿厢下滑轮14与第一偏导滑轮33的距离也保持在一定以上。即,为了减小第二区间中的主绳索25的每单位长度的扭转角,可以设定轿厢下滑轮14与第一偏导滑轮33的距离。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第二区间的主绳索25的每单位长度的扭转角小于第一区间的主绳索25的每单位长度的扭转角,将第一偏导滑轮33和第二偏导滑轮34配置在轿厢4位于最上位置时牵引滑轮26与轿厢下滑轮14的中间高度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偏导滑轮33和第二偏导滑轮34的各旋转轴(rotation shaft)平行,上述第一偏导滑轮33的旋转中心和第二偏导滑轮34的旋转中心在升降通路2的高度方向中保持在相同高度上。这些偏导滑轮33、34的配置方法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
(第一实施例)
图6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梯1的变形例。该电梯的偏导滑轮33、34的布局与其他不同。图6是图示了从升降通路2的中心看横向内壁29侧时的偏导滑轮33、34及其周边的侧视图。图6中示出的附图标记中的已经出现过的附图标记,表示与其他图中标注了相同附图标记的结构要素相同的结构要素。滑轮梁38是滑轮支架的一个方式,其两端部被固定在轿厢导轨12和锤侧导轨22上。滑轮梁38通过轴承支撑着偏导滑轮33、34。
在图6的视线高度从升降通路2的中心看升降通路2左侧的横向内壁29侧时,相对于轿厢导轨12和锤侧导轨22的各中心线倾斜地配置该滑轮梁38。滑轮梁38以使该滑轮梁38的长度方向从水平方向倾斜的状态,架设在轿厢导轨12和锤侧导轨22之间。具体地说,在把相对于轿厢导轨12的上方作为0°时,将滑轮梁38以小于90°的角度安装在轿厢导轨12上。换言之,从锤侧导轨22侧向轿厢导轨12侧向下倾斜地架设着滑轮梁38。
上述第一偏导滑轮33的设置高度和第二偏导滑轮34的设置高度不同。在第一变形例中,第一偏导滑轮33设置在比第二偏导滑轮34低的位置上。为了不使主绳索25在相同卷绕面内的较短区间内向两个方向弯曲、即不变为所谓的“S弯曲”,通过改变偏导滑轮33、34的设置高度来增长偏导滑轮33、34间的距离。由于抑制了因S弯曲所引起的主绳索25的疲劳,因此能够较长地设定主绳索25的使用年限。
在此,主绳索25的S弯曲的定义是指进入到例如European Norm标准的“EN81:Part2:1987附件N”中记载的安全系数Sf所决定的值的范围内。在第一变形例的电梯1中的偏导滑轮33、34的配置中,主绳索25与偏导滑轮33、34的两个接点间的距离是主绳索25的直径的20倍以上。从而,主绳索25不适合S弯曲的定义,因此能够很低地设定对主绳索25要求的安全系数。即,在第一变形例的电梯1中,能够减少用于支持施加到轿厢4上的载荷所需的主绳索25的条数,使其少于用包含有S弯曲状态的主绳索25支持相同载荷时所需的主绳索25的条数。
在两个滑轮间卷绕的主绳索25成为S弯曲的情况下,主绳索25的悬吊强度必须要大于不包含S弯曲时。作为其对策而提出增加主绳索25的条数、增粗各主绳索25的直径、增大滑轮的外径以及增长接点间距离等。根据第一变形例的电梯,通过相对于水平线倾斜地配置滑轮梁38来增长偏导滑轮33、34与主绳索25的各接点间的距离,防止主绳索25变成S弯曲。通过这样做,也能够减少主绳索25的条数。
(第二变形例)
图7中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梯1的第二变形例。该电梯的偏导滑轮33、34的布局与其他不同。图7是图示了从升降通路2的中心看横向内壁29侧时的偏导滑轮33、34及其周边的侧视图。图7中示出的附图标记中的已经出现过的附图标记,表示与其他图中标注了相同附图标记的结构要素相同的结构要素。滑轮梁39是滑轮支架的一个方式,被倾斜地配置成轿厢导轨12侧的端部高于锤侧导轨22侧的端部。从而,被滑轮梁39支撑的第一偏导滑轮33和第二偏导滑轮34分别被配置在不同高度上。将第一偏导滑轮33配置得高于第二偏导滑轮34。
通过把轿厢下滑轮14侧的第一偏导滑轮33配置在高于牵引滑轮26侧的第二偏导滑轮34的位置上,能够较长地设定从轿厢下滑轮14到第一偏导滑轮33的距离和从牵引滑轮26到第二偏导滑轮34的距离。延伸在第一偏导滑轮33到轿厢下滑轮14之间的主绳索25的部分40,以及延伸在牵引滑轮26到第二偏导滑轮34之间的主绳索25的部分41,这两部分得主绳索25的卷绕面的朝向被扭转90°。对图4、图6和图7进行比较,主绳索25的部分40、41的区间的长度大于在图4和图6中主绳索25被扭转了90°的区间的长度。
这样地,根据第二变形例涉及的电梯,通过将主绳索25的卷绕面的朝向变向,能够减小主绳索25被扭转的区间中的每单位长度的扭转角。其结果,施加到主绳索25和偏导滑轮33、34上的力学负荷变小。从而,能够防止因为主绳索25的卷绕面的朝向在短区间内变向而引起的主绳索25的损伤。
(第三变形例)
图8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梯1的第三变形例。该电梯的用于保持偏导滑轮33、34的滑轮支架的结构与其他不同。图8是图示了从升降通路2的中心看横向内壁29侧时的偏导滑轮33、34及其周边的侧视图。图8中示出的附图标记中的已经出现过的附图标记,表示与其他图中标注了相同附图标记的结构要素相同的结构要素。滑轮梁42、43是滑轮支架的一例,都架设在轿厢导轨12和锤侧导轨22之间。滑轮梁42、43都水平延伸。高位滑轮梁42设置在高于低位滑轮梁43的位置上。将第一偏导滑轮33通过轴承保持在高位滑轮梁42上,将第二偏导滑轮34通过轴承保持在低位滑轮梁43上。
两个偏导滑轮33、34由于被配置在不同高度上,因此,这些偏导滑轮33、34之间的距离变长。在第三变形例的电梯中,主绳索25相对于偏导滑轮33、34的接点间距离是主绳索25的直径的20倍以上。从而,绕挂在偏导滑轮33、34上的主绳索25不处于定义为S弯曲的状态。从而,能够较低地设定对主绳索25要求的安全系数。即,与第一和第二变形例同样地,能够减少在该电梯1中用于支持施加到轿厢4上的载荷所需的主绳索25的条数,使其少于用包含有S弯曲状态的主绳索25支持相同载荷时所需的主绳索25的条数。
(第四变形例)
图9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梯1的第四变形例。该电梯的保持偏导滑轮33、34的滑轮支架的结构与其他不同。图9是图示了从升降通路2的中心看横向内壁29侧时的偏导滑轮33、34及其周边的侧视图。图9中示出的附图标记中的已经出现过的附图标记,表示与其他图中标注了相同附图标记的结构要素相同的结构要素。
在图6至图8的变形例中,在轿厢导轨12与锤侧导轨22之间架设滑轮梁38、39、42、43作为滑轮支架,利用滑轮梁38、39、42、43保持着偏导滑轮33、34。在第四变形例中,如图9所示,取代滑轮梁38、39、42、43,利用滑轮托架45、46支撑着各偏导滑轮33、34。偏导滑轮33、34都被轴支在悬臂设置的滑轮托架45、46上。
使第一滑轮托架45的长度方向位于水平方向,沿着平行于横向内壁29的面在侧部区域A2内延伸。第一滑轮托架45从轿厢导轨12向后方延伸,悬臂支撑着在前端上安装的第一偏导滑轮33。第二滑轮托架46的长度方向也同样位于水平方向,沿着平行于横向内壁29的面在侧部区域A2内延伸。第二滑轮托架46从锤侧导轨22向前方延伸,悬臂支撑着前端上所安装的第二偏导滑轮34。
这样,第四变形例中的偏导滑轮33、34的支撑结构是滑轮托架45、46从各轨道开始在侧部区域A2内分别沿着横向内壁29向后方或前方突出的结构。偏导滑轮33、34以悬臂状态被自由旋转地支撑在分别对应的滑轮托架45、46上。此外,由于将第一滑轮托架45配置得高于第二滑轮托架46,因此,偏导滑轮33、34的滑轮间距离变长。
根据第四变形例的电梯,与第一至第三变形例同样,从牵引滑轮26经过第二偏导滑轮34和第一偏导滑轮33到轿厢下滑轮14的区间的主绳索25,不在S弯曲的定义之内。从而,能够较低地设定对主绳索25要求的安全系数。即,能够与第一至第三变形例同样地减少主绳索25的条数。
(第五变形例)
图10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梯1的第五变形例。该电梯的用于保持偏导滑轮33、34的滑轮支架的结构与其他变形例不同。图10是图示了从升降通路2的中心看横向内壁29侧时的偏导滑轮33、34及其周边的侧视图。图10中示出的附图标记中的已经出现过的附图标记,表示与其他图中标注了相同附图标记的结构要素相同的结构要素。
在第五变形例中,如图10所示,具有:成为支撑第一偏导滑轮33的滑轮支架的第三滑轮托架47,以及成为支撑第二偏导滑轮34的滑轮支架的第四滑轮托架46。再有,第四滑轮托架46与第四变形例中的第二滑轮托架46相同。
第三滑轮托架47不是从轿厢导轨12开始,而是从承载提升机3的支撑梁24开始向下方延伸。第三滑轮托架47保持成长度方向铅直。第三滑轮托架47从支撑梁24开始,在侧部区域A2内沿着平行于横向内壁29的面向下方延伸,悬臂支撑着前端上所安装的第一偏导滑轮33。以从支撑梁24向下突出的状态设置第三滑轮托架47。将第一偏导滑轮33通过轴承自由旋转地支撑在第三滑轮托架47的前端部上,该第三滑轮托架47悬臂设置在支撑梁24上。
根据第五变形例的电梯,由于能够较长地设定偏导滑轮33、34之间的距离,因此,与第一至第四变形例同样,能够较低地设定对主绳索25要求的安全系数。即,与第一至第四变形例同样,能够减少主绳索25的条数。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1和第一至第五的各变形例涉及的电梯,能够缩小升降通路2的平面尺寸。此外,即便以使轿厢4上面所设置的栏杆30在铅直方向上投影的平面内不与提升机3重叠的方式,将轿厢4上面所设置的栏杆30配置在比提升机3靠近升降通路2中心的位置上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地增大作业空间。
为了有效利用建筑物的地板面积,期望减小电梯的升降通路相对于地板面积的占有率。此外,也期望增大轿厢4相对于升降通路2的设置地板面积的占有地板面积。为了同时满足这些期望而研究的结果,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梯1,通过减小升降通路的平面尺寸并确保轿厢4的占有地板面积,就能够高效地利用升降通路2的内部空间。此外,能够使为了在维修检查等中利用而设在轿厢4上面栏杆所包围的作业空间宽阔。
根据本发明的电梯,把沿驱动装置27的输出轴中心线的方向上长的提升机3配置成:使其中心线沿着升降通路2的横向内壁29;在铅直方向上投影的水平投影面中,与轿厢4的投影区域重叠地配置该提升机3的投影区域的一部分;以及与横向内壁29平行地配置2个偏导滑轮33、34的旋转面。通过这些配置,就能够使轿厢4的侧壁16靠近升降通路2的横向内壁29来配置轿厢4。
此外,在该电梯1中,由于在水平投影面中,在与面向升降通路2的横向内壁29的偏导滑轮33、34的侧面同一平面上配置着面向升降通路2的横向内壁29的提升机3的侧面,因此,不扩大升降通路的平面尺寸,就能够使主绳索25进行往复。
再有,在水平投影面中,若增大提升机3的投影区域与轿厢4的投影区域所重叠的比例,提升机3就靠近升降通路2的内侧。因此,提升机3可能与栏杆3重叠。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梯1中,通过沿着升降通路2的横向内壁29配置驱动装置27的旋转轴,以使提升机3不靠近升降通路2的中心侧,由此扩大能够作为作业空间而加以利用的轿厢4上面的空间。
其它的优点和改进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会很容易实现。因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本文中所示出并描述的特定细节和有代表性的实施例。因而,在不脱离由所附的权利要求和其等效内容所限定的本发明的一般性原理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改进。

Claims (10)

1.一种电梯(1),其特征在于,具有:
轿厢(4),在升降通路(2)内移动;
平衡锤(19),沿着上述轿厢(4)的后壁(18)与上述升降通路(2)的后内壁(44)之间的背后区域(A1)内进行升降;
牵引滑轮(26),配置在上述升降通路(2)的最上部的上述背后区域(A1)内,使旋转面相对于上述后壁(18)平行;
多个偏导滑轮(33、34),配置在上述轿厢(4)的一个侧壁(16)和与该一个侧壁(16)对应的上述升降通路(2)的横向内壁(29)之间的侧部区域(A2)内,使旋转面相对于上述横向内壁(29)平行;
驱动装置(27),为了驱动上述牵引滑轮(26)而设置在该牵引滑轮(26)的旋转中心线上,至少该驱动装置(27)的一部分被配置在上述侧部区域(A2)内;和
多条主绳索(25),穿过上述轿厢(4)的下面,在上述牵引滑轮(26)至偏导滑轮(34)之间,使卷绕面的方向变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1),其特征在于,
上述驱动装置(27)的转矩输出轴(H)的半径方向的尺寸小于沿上述输出轴(H)中心线的方向的尺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1),其特征在于,
面向上述升降通路(2)的横向内壁(29)的上述驱动装置(27)的侧面和面向上述升降通路(2)的横向内壁(29)的上述偏导滑轮(33、34)的侧面,被配置在与上述横向内壁(29)平行的同一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1),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有:
轿厢导轨(12、13),夹着上述轿厢(4)成一对地设置在上述升降通路(2)内;
锤侧导轨(22、23),夹着上述平衡锤(19)成一对地设置在上述升降通路(2)内;
支撑梁(24),在上述侧部区域(A2)内,架设在上述侧部区域(A2)内所设置的那一侧轿厢导轨(12)的上端部和靠上述侧部区域(A2)设置的那一侧锤侧导轨(22)的上端部之间;和
台座(35),被固定在上述支撑梁(24)上,上述驱动装置(27)安放在该台座(35)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1),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有:
轿厢导轨(12、13),夹着上述轿厢(4)成一对地设置在上述升降通路(2)内;
锤侧导轨(22、23),夹着上述平衡锤(19)成一对地设置在上述升降通路(2)内;
滑轮支架(32;38;39;42、43;45、46;47、46),在上述侧部区域(A2)内所设置的轿厢导轨(12)和靠上述侧部区域(A2)设置的锤侧导轨(22)之间的上述侧部区域(A2)内,保持上述偏导滑轮(33、3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1),其特征在于,
上述滑轮支架(38;39)具有滑轮梁(38;39),该滑轮梁(38;39)倾斜地架设在上述侧部区域(A2)内所设置的轿厢导轨(12)和靠上述侧部区域(A2)设置的锤侧导轨(22)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1),其特征在于,
上述滑轮支架(39)具有滑轮梁(39),从上述侧部区域(A2)内所设置的轿厢导轨(12)侧向靠上述侧部区域(A2)设置的锤侧导轨(22)侧向下倾斜地架设该滑轮梁(39),
上述偏导滑轮(33、34)包括第一偏导滑轮(33)和第二偏导滑轮(34),该第一偏导滑轮(33)配置在靠近上述轿厢导轨(12)的高位上,该第二偏导滑轮(34)配置在靠近上述锤侧导轨(22)的低位上。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1),其特征在于,
上述滑轮支架(42、43)包括高位滑轮梁(42)和低位滑轮梁(43),在上述侧部区域(A2)内所设置的轿厢导轨(12)和靠上述侧部区域(A2)设置的锤侧导轨(22)之间,改变高度而架设了该高位滑轮梁(42)和低位滑轮梁(43),
上述偏导滑轮(33、34)包括:靠近上述高位滑轮梁(42)的上述轿厢导轨(12)而被支撑的第一偏导滑轮(33);以及靠近上述低位滑轮梁(43)的上述锤侧导轨(22)而被支撑的第二偏导滑轮(34),。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1),其特征在于,
上述滑轮支架(45、46)具有:从上述侧部区域(A2)内所设置的轿厢导轨(12)延伸的悬臂的第一滑轮托架(45);以及从靠近上述侧部区域(A2)设置的锤侧导轨(22)延伸的悬臂的第二滑轮托架(46),
上述偏导滑轮(33、34)包括:被上述第一滑轮托架(45)所支撑的第一偏导滑轮(33);以及被上述第二滑轮托架(46)所支撑的第二偏导滑轮(34)。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1),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有:
支撑梁(24),在上述侧部区域(A2)内,架设在上述侧部区域(A2)内所设置的那一侧轿厢导轨(12)和靠上述侧部区域(A2)设置的那一侧锤侧导轨(22)之间,
上述滑轮支架(47、46)包括:从上述支撑梁(24)向下方延伸的悬臂的第三滑轮托架(47);以及从靠近上述侧部区域(A2)内设置的锤侧导轨(22)沿着上述侧部区域(A2)内延伸的悬臂的第四滑轮托架(46),
上述偏导滑轮(33、34)包括:被上述第三滑轮托架(47)所支撑的第一偏导滑轮(33);以及被上述第四滑轮托架(46)所支撑的第二偏导滑轮(34)。
CN201010121129XA 2009-02-13 2010-02-11 电梯 Active CN1018049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30877/2009 2009-02-13
JP2009030877A JP2010184791A (ja) 2009-02-13 2009-02-13 エレベ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04936A true CN101804936A (zh) 2010-08-18
CN101804936B CN101804936B (zh) 2013-09-11

Family

ID=425589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21129XA Active CN101804936B (zh) 2009-02-13 2010-02-11 电梯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206669A1 (zh)
JP (1) JP2010184791A (zh)
CN (1) CN101804936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30067A (zh) * 2011-11-30 2013-06-05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设备
CN103508294A (zh) * 2012-06-27 2014-01-15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设备
CN104428235A (zh) * 2012-07-04 2015-03-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CN105173978A (zh) * 2014-06-05 2015-12-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无机房电梯的改装方法及无机房电梯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294943B1 (es) * 2006-09-25 2009-02-16 Orona S. Coop Aparato elevador sin sala de maquinas.
JP5317039B2 (ja) * 2012-02-17 2013-10-16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
US10941020B2 (en) * 2018-01-30 2021-03-09 Otis Elevator Company Deflector sheave bracket for offset bedplate
CN210214473U (zh) * 2019-08-30 2020-03-31 歌拉瑞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曳引式建筑施工升降机的绕线结构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34779A (zh) * 1999-12-06 2002-02-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CN1348427A (zh) * 2000-02-22 2002-05-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CN1382100A (zh) * 2000-08-28 2002-11-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JP2003020176A (ja) * 2001-07-10 2003-01-21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04002045A (ja) * 2003-08-20 2004-01-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CN1697774A (zh) * 2003-02-04 2005-11-16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26507A (en) * 1992-10-20 1993-07-13 Otis Elevator Company Roping method of an elevator
FI94123C (fi) * 1993-06-28 1995-07-25 Kone Oy Vetopyörähissi
US5509503A (en) * 1994-05-26 1996-04-23 Otis Elevator Company Method for reducing rope sway in elevators
DE59709841D1 (de) * 1996-11-11 2003-05-22 Inventio Ag Aufzugsanlage mit im Aufzugsschacht angeordneter Antriebseinheit
US6619433B1 (en) * 2000-07-24 2003-09-16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system using minimal building space
DE60028029D1 (de) * 2000-08-07 2006-06-22 Space Lift S R L Seilaufzug mit Antrieb im Aufzugsschacht
JP2002167137A (ja) * 2000-11-29 2002-06-11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
CN101062742A (zh) * 2001-11-23 2007-10-31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电梯系统
JP4229633B2 (ja) * 2002-04-26 2009-02-25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マシンルームレスエレベータ
US7448474B2 (en) * 2002-05-28 2008-11-11 Kone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aking an elevator and system for elevator delivery
IL157278A (en) * 2002-09-05 2009-07-20 Inventio Ag Motion motor for elevator and method of positioning the motor
JP2004142927A (ja) * 2002-10-28 2004-05-20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3508768B2 (ja) * 2002-11-11 2004-03-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4270951B2 (ja) * 2003-02-04 2009-06-03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
WO2004113218A1 (ja) * 2003-06-18 2004-12-29 Toshiba Elevator Kabushiki Kaisha エレベータ
JP2005263490A (ja) * 2004-03-15 2005-09-29 Inventio Ag 大荷重用エレベータ
US8172041B2 (en) * 2004-06-01 2012-05-08 Toshiba Elevator Kabushiki Kaisha Machine room-less elevator
JP4732344B2 (ja) * 2004-07-12 2011-07-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34779A (zh) * 1999-12-06 2002-02-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CN1348427A (zh) * 2000-02-22 2002-05-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CN1382100A (zh) * 2000-08-28 2002-11-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JP2003020176A (ja) * 2001-07-10 2003-01-21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697774A (zh) * 2003-02-04 2005-11-16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
JP2004002045A (ja) * 2003-08-20 2004-01-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30067A (zh) * 2011-11-30 2013-06-05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设备
CN103130067B (zh) * 2011-11-30 2015-12-0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设备
CN103508294A (zh) * 2012-06-27 2014-01-15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设备
CN103508294B (zh) * 2012-06-27 2015-11-25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设备
CN104428235A (zh) * 2012-07-04 2015-03-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CN105173978A (zh) * 2014-06-05 2015-12-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无机房电梯的改装方法及无机房电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184791A (ja) 2010-08-26
CN101804936B (zh) 2013-09-11
US20100206669A1 (en) 2010-08-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04936B (zh) 电梯
US6390243B2 (en) Traction type elevator apparatus
KR102086232B1 (ko) 로프리스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
CN101291867B (zh) 电梯装置
KR101335800B1 (ko) 엘리베이터 장치
JP4549616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EP1551746B1 (en) Elevator system having no machineroom
JP2000309482A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WO2005121008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KR100536934B1 (ko) 엘리베이터 장치
JP2007113345A (ja) 駐車装置と昇降装置
CN100590053C (zh) 电梯装置
JP4262805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WO2018198232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EP1700813A1 (en) Elevator system
CN101143677B (zh) 电梯装置
JP4994949B2 (ja) エレベータ式駐車装置の昇降装置
JP4900971B2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CN100387503C (zh) 电梯装置
JP7048075B2 (ja) エレベータ式駐車装置
KR100770500B1 (ko) 엘리베이터 장치
JP4506567B2 (ja) 駐車装置の昇降機用ウェート配置方法
KR102088908B1 (ko) 엘리베이터 장치
JP2509639Y2 (ja) 立体駐車装置
KR100763089B1 (ko) 엘리베이터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