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85393A - 一种茶园和食用菌复合生态生产体系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茶园和食用菌复合生态生产体系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785393A CN101785393A CN 201010107832 CN201010107832A CN101785393A CN 101785393 A CN101785393 A CN 101785393A CN 201010107832 CN201010107832 CN 201010107832 CN 201010107832 A CN201010107832 A CN 201010107832A CN 101785393 A CN101785393 A CN 10178539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a
- bag
- bacterium
- place
- edible fungi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Mushroom Cultiv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茶园和食用菌复合生态生产体系的方法,属于复合生态茶园建设、中低产茶园改造、食用菌覆土栽培、食用菌地栽及茶园土壤改良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针对茶园的多样性和食用菌的多样性,利用茶树修剪枝屑、茶园环境,并结合茶叶、食用菌品质特征及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生产要求,而创新发明的一种复合生态茶园生态生产体系关键技术,同时也是一项能有效提升复合生态茶园生产效益的创新技术。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主要包括:以茶树修剪枝屑为主料制作生产香菇、茶树菇等食用菌菌包及在茶园内的食用菌套种技术,利用食用菌废菌包培肥茶园土壤的循环模式技术。本发明可用于茶园和食用菌复合生态生产体系的建立、中低产茶园改造及茶园土壤改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复合生态茶园建设、中低产茶园改造、食用菌覆土栽培、食用菌地栽及茶园土壤改良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复合生态茶园生态生产体系的方法。
背景技术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范围对生态农业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带动和促进了生态茶园的建设发展。目前,经过研究与实践已建立的生态茶园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立体结构型,茶—林—果模式;2、食物链型:茶—牧(禽)—沼模式;3、立体食物链综合型:茶—林(果)—牧(禽)—沼模式。其中以立体结构型,即:茶与林、果等植物复合种植生态茶园最为普遍。实践证明,立体复合生态茶园具有优化生态环境,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经济效益的优势。但若联系茶树生物学特点及茶叶生产实际进一步分析,目前已形成的生态茶园生产模式其经济比较效益并不高。如: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为多年生叶用经济作物,以茶树鲜叶为收获对象,在实际茶叶生产应用中,按茶树生育特点,通常把茶树划分为4个生物学年龄时期,即:幼苗期、幼年期、成年期和衰老期;与之相对应,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茶园。其间,处于幼苗期、幼年期的长达3-4年的幼龄茶园和采取重修剪、台刈方式进行更新复壮的衰老茶园和低产茶园在1-2年内,几乎是无法直接从茶树上获得经济效益的。再如,由于茶园多分布在山区、半山区,有机肥来源稀缺的实事,无疑为茶树持续补充必需的养分,建设生态茶园形成了瓶颈。再加之,茶价受市场因素波动影响较大,且优质优价的无公害茶叶市场不明显,而相应林果产品生产周期长、运输不便、规模效应不突出,等,均不仅使生态茶园经济比较效益低、优势不突出,而且还难以持续。相比而言,食用菌(edible fungi)生产,则表现出周期短的特点。尤其是随着“代料”栽培食用菌的发展,不仅进一步缩短了食用菌生产周期,提高了生物效率,而且便于工厂化生产和管理;由于食用菌附加值高,为发挥其经济效益,实际生产中已形成多样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尤其是食用菌覆土栽培、食用菌地栽技术,更为建立“茶园和食用菌复合生态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食用菌种类繁多的特点,又为“茶园和食用菌复合生态园”建立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在“茶园和食用菌复合生态园”系统内,食用菌具备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作为分解者的功能,其独具的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作用,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持续满足茶树生长发育对养分的需求,而且对有机生态茶园的建设和发展势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食用菌在承担系统内分解者功能的同时,还是系统内主要的生产者,并以附加值高的特点为提升茶园的经济效益产生积极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结合茶树的生物学特征与茶园生态系统特点及食用菌生产技术要求,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生态茶园的不足,并提供了一种新型复合生态茶园模式。同时,该技术体系也适用于中低产茶园改造及茶园土壤改良。
本发明技术方案为:
1、以茶树修剪枝屑为主料制作生产香菇等食用菌的菌包技术,包括以下步骤:
(1)茶枝屑处理:将修剪下来的茶树枝屑去杂后,用专业粉碎机粉碎成1-5mm大小左右的颗粒,经堆积、干燥、筛分后备用;
(2)菌包原料配方:制作菌包所需茶枝屑用量及其他原料用量,结合所生产香菇等食用菌的具体要求,按表1所示选择合适的配方,并作相应调整;
(3)菌包含水量、pH值:按配方将原料混合均匀,并加洁净水搅拌,含水量控制在60%-65%,pH值7.5-8.5;
(4)菌包制作:将混合均匀的培养料用15cm×25-30cm×0.05cm的聚丙烯塑料筒装袋后进行常压蒸汽灭菌,在100℃下灭菌10h~12h,取出后待料温降至26℃以下进行无菌化接种;
(5)菌包培养管理:接种后的菌包要及时集中搬进室内摆放培养,培养室要求通风良好、清洁,光线适中,以60-80包/m2摆放,堆中温度不能超过30℃,以免“烧菌”,为使发菌均匀,每天需视情况通风换气2-3次,每次0.3-1h,室内温度控制在20℃-27℃,相对湿度60%-70%,每隔8天左右翻堆1次,发现受感染菌包要及时剔除,感染严重的应弃之,以免引起交叉感染,尤其在夏季高温条件下务必注意保持室内透风,降低室内温度,以免烂筒,待菌丝满袋后移置于茶园栽培。
表1 茶园和食用菌复合生态园食用菌菌包制作配方表(按重量计的份数)
*注:玉米粉可用麸皮代替。
2、不同类型茶园内香菇等食用菌覆土栽培技术与地表栽培技术,包括以下步骤:
(1)幼龄茶园——搭棚套种栽培
具体做法:在幼龄茶园茶行间同一茶行的一侧,距幼龄茶树10cm处向外以不伤及幼龄茶树根系为度,深15cm、宽40cm的食用菌栽培床(之前,先做好清理周围杂草等工作),长度以实际情况而定;之后,将于室内已培养至一定程度(菌丝长满)的、同一品种的食用菌菌包,脱袋后放置于栽培床上,菌包间距2-3cm,再用处理过的湿润的细土(以手握成团,轻轻落地即散为宜)填满缝隙和菌包表面,覆土厚3-5cm,并在覆土上浇足水;最后,用竹条、木棍撑起在畦床上搭盖小拱棚(高40cm),覆盖薄膜,两头通风,在拱棚顶部加盖稻草或遮阳网等以便更好地控制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线;随之,做好出菇管理(其中,关键是控制好覆土层的含水量、环境的空气相对湿度,适宜的光照,并加强通风换气)、适时采收等事宜;最终将食用菌生长后的菌包作为肥料施于园内。
(2)幼龄茶园——铺草套种栽培
具体做法:在幼龄茶园茶行间同一茶行的一侧,距幼龄茶树10cm处向外以不伤及幼龄茶树根系为度,深15cm、宽40cm的食用菌栽培床(之前,先做好清理周围杂草等工作),长度以实际情况而定;之后,将于室内已培养至一定程度(菌丝长满)的、同一品种的食用菌菌包,脱袋后放置于栽培床上,菌包间距2-3cm,再用处理过的湿润的细土(以手握成团,轻轻落地即散为宜)填满缝隙和菌包表面,覆土厚3-5cm,并在覆土上浇足水;最后,在覆土上层铺2-3cm厚的稻草(冬季再在其上覆盖塑料薄膜,以便更好控制温湿度);随之,做好出菇管理(其中,关键是控制好覆土层的含水量、环境的空气相对湿度,适宜的光照,并加强通风换气)、适时采收等事宜;最终将食用菌生长后的菌包作为肥料施于园内。
(3)成年茶园——覆土套种栽培
具体做法:在成年茶园茶行间同一茶行背阴的一侧,距茶树主干15cm处向外开挖深20cm、宽40-50cm的食用菌栽培床(之前,先做好清理周围杂草等工作),长度以实际情况而定;然后,将于室内已培养至一定程度(菌丝长满)的、同一品种食用菌菌包,脱袋后放置于栽培床上,菌包间距2-3cm,再用处理过的湿润的细土(以手握成团,轻轻落地即散为宜)填满缝隙和菌包表面,覆土厚3-5cm,并在覆土上浇足水;最后,加盖稻草(冬季再在其上覆盖塑料薄膜,以便更好控制温湿度),利用茶棚已形成的良好遮阳性、通透性做好出菇管理(其中,关键是控制好覆土层的含水量、环境的空气相对湿度)、适时采收等事宜;最终将食用菌生长后的菌包作为肥料施于园内。
(4)成年茶园——地表(平置菌包)套种栽培
具体做法:在成年封行茶园,充分利用其遮阳性、通透性好的特点,在其茶行间同一茶行背阴的一侧,紧靠茶树主干处向外开挖深5cm、宽40-50cm的食用菌栽培床(之前,先做好清理周围杂草等工作,该食用菌栽培床主要起到固定菌包的作用);然后,将于室内已培养至一定程度(菌丝长满)的、同一品种食用菌菌包,脱袋后放置于栽培床上,菌包间距2-3cm,再用处理过的湿润的细土(以手握成团,轻轻落地即散为宜)填满缝隙和菌包表面,再加盖稻草,浇足水。最后,做好出菇管理(其中,关键是控制好覆土层的含水量、环境的空气相对湿度)、适时采收等事宜;最终将食用菌生长后的菌包作为肥料施于园内。
(5)成年茶园——地表(竖置菌包)套种栽培
具体做法:在成年封行茶园,充分利用其遮阳性、通透性好的特点,在其茶蓬下茶树间隙每隔一定距离(20-40cm),放置并固定于室内已培养至一定程度(菌丝长满)的、同一品种食用菌菌包(之前,先做好清理周围杂草等工作);最后,做好出菇管理(其中,关键是控制好菌包含水量、环境的空气相对湿度)、适时采收等事宜;最终将食用菌生长后的菌包作为肥料施于园内。
(6)低产茶园、衰老茶园——搭棚套种栽培
具体做法:经重修剪或台刈方式改造低产茶园或衰老茶园,在其茶行间同一茶行的一侧,距茶树10-15cm处向外开挖深20cm、宽40-50cm的食用菌栽培床(之前,先做好清理周围杂草等工作),长度以实际情况而定;然后,将于室内已培养至一定程度(菌丝长满)的、同一品种的食用菌菌包,脱袋后放置于栽培床上,菌包间距2-3cm,再用处理过的湿润的细土(以手握成团,轻轻落地即散为宜)填满缝隙和菌包表面,覆土厚3-5cm,并在覆土上浇足水;最后,在畦床上搭盖小拱棚(高40cm),覆盖薄膜,两头通风,在拱棚顶部加盖稻草或遮阳网等以便更好地控制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线。随之,做好出菇管理(其中,关键是控制好覆土层的含水量、环境的空气相对湿度,适宜的光照,并加强通风换气)、适时采收等事宜;最终将食用菌生长后的菌包作为肥料施于园内。
(7)低产茶园或衰老茶园——铺草套种栽培
具体做法:经重修剪或台刈方式改造低产茶园或衰老茶园,在其茶行间同一茶行的一侧,距茶树10-15cm处向外开挖深20cm、宽40-50cm的食用菌栽培床(之前,先做好清理周围杂草等工作),长度以实际情况而定;然后,将于室内已培养至一定程度(菌丝长满)的、同一品种的食用菌菌包,脱袋后放置于栽培床上,菌包间距2-3cm,再用处理过的湿润的细土(以手握成团,轻轻落地即散为宜)填满缝隙和菌包表面,覆土厚3-5cm,并在覆土上浇足水;最后,在覆土层上铺2cm厚盖稻草;随之,做好出菇管理(其中,关键是控制好覆土层的含水量、环境的空气相对湿度,适宜的光照,并加强通风换气)、适时采收等事宜;最终将食用菌生长后的菌包作为肥料施于园内。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和积极效果表现在:
本发明不仅引入食用菌栽培,建立了一种新型复合生态茶园建设的技术体系,而且通过技术集成与创新,科学合理地利用茶园废弃物——茶树修剪枝屑为主料制作发展食用菌生产所需菌包,又以食用菌生长后的废菌包——一种优质的有机肥返还茶园。此举,不仅能实现茶树种植全程变废为宝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增加茶农非茶经济收入;而且对改善茶园土壤环境,持续为茶树提供养分,提高茶叶品质与产量具有积极的作用。所新建的“茶园和食用菌复合生态生产体系关键技术”,不仅有效地克服了现行生态茶园在运行中存在的经济比较效益较低等的不足,而且符合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要求。具体表现为:
1、本发明以茶树修剪枝为主要原料,在茶园中进行食用菌生产,增加茶园和茶农的经济收入,以食用菌生产转化的物质和产生的废料物作为优质有机肥留在茶园土壤中改善茶园土壤和茶树生态;
2、本发明改变原茶园“生产者(茶树)——土壤”二级物流、能流、信息流的生产体系,形成“生产者(茶树)——消费者(食用菌,同时也是“生产者”)——土壤”三级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流的生态生产体系;
3、本发明建立了茶园由单一茶叶产品产出为茶叶和食用菌两类产品产出的生产体系;
4、本发明增加食用菌生产体系来改善茶园土壤和生态,提高了茶园茶叶品质与产量,也提供了一种食用菌生产的途径;
5、本发明对中低产茶园改造,实现茶园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6、本发明独具将茶园生产管理成本投入,作为食用菌生产过程,不仅充分利用了茶园环境资源,而以茶树修剪枝屑为主料制作生产食用菌菌包,又以食用菌生长后的菌包作为肥料施于园内,则完全实现了茶园物质生产循环模式;
7、本发明对其他多年生园艺作物、经济作物,如果树、咖啡等的复合生态生产模式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幼龄茶园——香菇搭棚套种栽培
1、以茶树修剪枝屑为主料制作生产香菇菌包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茶枝屑处理:将修剪下来的茶树枝屑去杂后,用专业粉碎机粉碎成1mm大小左右的颗粒,经堆积、干燥、筛分后备用;
(2)菌包原料配方:茶枝屑68、杂木屑10、玉米粉16、石膏粉3、糖1、其他2;
(3)菌包含水量、pH值:按配方将原料混合均匀,并加洁净水搅拌,含水量控制在60%,pH值7.5;
(4)菌包制作:将混合均匀的培养料用15cm×25cm×0.05cm的聚丙烯塑料筒装袋后进行常压蒸汽灭菌,在100℃下灭菌10h,取出后待料温降至23℃进行无菌化香菇菌种的接种;
(5)菌包培养管理:将接种后的菌包要及时集中搬进室内摆放培养,培养室要求通风良好、清洁,光线适中,以80包/m2摆放,堆中温度控制在24℃,为使发菌均匀,每天需视情况通风换气2次,每次0.3h,室内温度控制在20℃,相对湿度60%,每隔8天翻堆1次,发现受感染菌包要及时剔除,感染严重的应弃之,以免引起交叉感染,尤其在夏季高温条件下务必注意保持室内透风,降低室内温度,以免烂筒,待菌丝满袋后移置于茶园栽培。
2、幼龄茶园内香菇搭棚套种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幼龄茶园茶行间同一茶行的一侧,距幼龄茶树10cm处向外以不伤及幼龄茶树根系为度,深15cm、宽40cm的香菇栽培床,长度以实际情况而定;之后,将于室内已培养至菌丝满袋的、同一品种的香菇菌包,脱袋后放置于栽培床上,菌包间距2cm,再用处理过的湿润的细土填满缝隙和覆盖于菌包表面,覆土厚3cm,并在覆土上浇足水;最后,用竹条、木棍撑起在畦床上搭盖高40cm的小拱棚,覆盖薄膜,两头通风,在拱棚顶部加盖稻草或遮阳网;随之,做好出菇管理、适时采收等事宜;最终将香菇生长后的菌包作为肥料施于园内;
在相同环境条件、同一品种幼龄茶园内,以没有套种香菇的幼龄茶树为对照,与本实施例进行幼龄茶树地上部分生长情况及茶园产出比较,结果见表1。
表1 对照和本实施例处理对幼龄茶树地上部分生长情况及茶园产出的影响
注:为3龄云抗10号茶园。
另,以同一香菇品种传统菌包制作(棉籽壳93、石膏1、麸皮5、石灰1、多菌灵0.1,料水比1∶1.3)室内栽培方式生产香菇为对照,与本实施例进行比较二者的平均生物学效率及香菇部分营养成分,结果见表2。
表2 对照和本实施例生产香菇平均生物学效率及香菇部分营养成分比较(%)
由表1、表2可知,较之传统幼龄茶园单一植茶生产模式及现行主要采用的“茶—林果生态茶园模式”,在幼龄茶园内实施“茶树和香菇复合生态生产体系关键技术”的茶园和食用菌复合生态生产模式,由于通过科学合理地利用幼龄茶园环境资源,种植并收获香菇,而香菇具有生长周期短,易形成规模,经济效益见效快的特点,不仅可改变幼龄茶园长达3年无经济收入的传统生产模式,而且通过香菇生产后遗留于园内的菌包作为一种优质的有机肥培肥了土壤,在降低幼龄茶园管理成本投入(如肥料等投入),改善茶园环境质量的同时,还使得幼龄茶树较传统生产模式生长得更为健壮,为今后持续、稳产、优质乃至高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较之传统种植的香菇,在幼龄茶园内采用覆土栽培的香菇虽然产量有所降低,但其品质方面有所改善。总之,在幼龄茶园内实施“茶树和香菇复合生态生产体系关键技术”的茶园和食用菌复合生态生产模式的实践已证明,其不仅具有科学合理的投入与产出比(1∶2.6),而且具有传统茶园生产及现行生态茶园生产无法获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优势。
实施例二 幼龄茶园——平菇铺草套种栽培
1、以茶树修剪枝屑为主料制作生产平菇菌包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茶枝屑处理:将修剪下来的茶树枝屑去杂后,用专业粉碎机粉碎成2mm大小左右的颗粒,经堆积、干燥、筛分后备用;
(2)菌包原料配方:茶枝屑78、玉米粉16、石膏粉3、糖1、其他2;
(3)菌包含水量、pH值:按配方将原料混合均匀,并加洁净水搅拌,含水量控制在63%,pH值8.0;
(4)菌包制作:将混合均匀的培养料用15cm×30cm×0.05cm的聚丙烯塑料筒装袋后进行常压蒸汽灭菌,在100℃下灭菌11h,取出后待料温降至23℃进行无菌化平菇菌种的接种;
(5)菌包培养管理:将接种后的菌包要及时集中搬进室内摆放培养,培养室要求通风良好、清洁,光线适中,以60包/m2摆放,堆中温度控制在30℃,为使发菌均匀,每天需视情况通风换气2次,每次0.5h,室内温度控制在27℃,相对湿度65%,每隔8天翻堆1次,发现受感染菌包要及时剔除,感染严重的应弃之,以免引起交叉感染,尤其在夏季高温条件下务必注意保持室内透风,降低室内温度,以免烂筒,待菌丝满袋后移置于茶园栽培。
2、幼龄茶园内平菇铺草套种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幼龄茶园茶行间同一茶行的一侧,距幼龄茶树10cm处向外以不伤及幼龄茶树根系为度,深15cm、宽40cm的平菇栽培床,长度以实际情况而定;之后,将于室内已培养至菌丝满袋的、同一品种的平菇菌包,脱袋后放置于栽培床上,菌包间距3cm,再用处理过的湿润的细土填满缝隙和覆盖于菌包表面,覆土厚3cm,并在覆土上浇足水;最后,在覆土上层铺2cm厚的稻草,随之,做好出菇管理、适时采收等事宜;最终将平菇生长后的菌包作为肥料施于园内;
相同环境条件、同一品种幼龄茶园对比试验,对照是没有套种平菇的幼龄茶树,与本实施例进行幼龄茶树地上部分生长情况及茶园产出比较,结果见表3。
表3 对照和本实施例对幼龄茶树地上部分生长情况及茶园产出的影响
注:为3龄云抗10号茶园。
另,以同一平菇品种传统菌包制作(棉籽壳69、锯木屑15、石膏1、麸皮10、生石灰3、过磷酸钙1、氯化钠1,料水比1∶1.3)室内栽培方式生产平菇为对照,与本实施例进行比较二者的平均生物学效率及平菇部分营养成分,结果见表4。
表4 对照和本实施例生产平菇平均生物学效率及平菇部分营养成分比较
由表3、表4可知,幼龄茶园内平菇铺草套种栽培及所形成的“茶园和食用菌复合生态生产体系”同样具有“实施例一”所表现出的优势。
实施例三 成年茶园——香菇覆土套种栽培
1、以茶树修剪枝屑为主料制作生产香菇菌包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茶枝屑处理:将修剪下来的茶树枝屑去杂后,用专业粉碎机粉碎成3mm大小左右的颗粒,经堆积、干燥、筛分后备用;
(2)菌包原料配方:茶枝屑58、杂木屑15、杂草5、玉米粉16、石膏粉3、糖1、其他2;
(3)菌包含水量、pH值:按配方将原料混合均匀,并加洁净水搅拌,含水量控制在65%,pH值8.5;
(4)菌包制作:将混合均匀的培养料用15cm×25cm×0.05cm的聚丙烯塑料筒装袋后进行常压蒸汽灭菌,在100℃下灭菌12h,取出后待料温降至23℃进行无菌化香菇菌种的接种;
(5)菌包培养管理:将接种后的菌包要及时集中搬进室内摆放培养,培养室要求通风良好、清洁,光线适中,以80包/m2摆放,堆中温度控制在28℃,,为使发菌均匀,每天需视情况通风换气3次,每次0.3h,室内温度控制在24℃左右,相对湿度65%,每隔8天左右翻堆1次,发现受感染菌包要及时剔除,感染严重的应弃之,以免引起交叉感染,尤其在夏季高温条件下务必注意保持室内透风,降低室内温度,以免烂筒,待菌丝满袋后移置于茶园栽培。
2、成年茶园香菇覆土套种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成年茶园茶行间同一茶行背阴的一侧,距茶树主干15cm处向外开挖深20cm宽40cm的香菇栽培床,长度以实际情况而定;然后,将于室内已培养至菌丝满袋的、同一品种香菇菌包,脱袋后放置于栽培床上,菌包间距2cm,再用处理过的湿润的细土填满缝隙和覆盖于菌包表面,覆土厚3cm,并在覆土上浇足水;最后,加盖稻草,利用茶棚已形成的良好遮阳性、通透性做好出菇管理、适时采收等事宜;最终将香菇生长后的菌包作为肥料施于园内;
相同环境条件、同一品种成年茶园对比试验,对照是没有套种香菇的成年茶树,与本实施例进行比较二者成年茶树茶芽密度、对绿茶品质的影响及封园期茶园产出,结果见表5。
表5 对照和本实施例成年茶树茶芽密度及对绿茶品质的影响与封园期茶园产出
注:为12龄云抗10号茶园
另,以同一香菇品种传统菌包制作(棉籽壳93、石膏1、麸皮5、石灰1、多菌灵0.1,料水比1∶1.3)室内栽培方式生产香菇为对照,与本实施例进行比较二者的平均生物学效率及香菇部分营养成分,结果见表6。
表6 对照和本实施例香菇平均生物学效率及香菇部分营养成分比较(%)
由表5、表6可知,较之传统成年茶园单一植茶生产模式及现行主要采用的“茶—林果生态茶园模式”,在成年茶园内实施“茶树和香菇复合生态生产体系关键技术”的茶园和食用菌复合生态生产模式,由于通过科学合理的食用菌栽培技术,不仅充分利用了成年茶园环境资源,种植并收获香菇,而香菇具有生长周期短,易形成规模,经济效益见效快的特点,使得成年茶园获得茶叶与食用菌双产品产出的效益(仅冬季封园期,就可从香菇生产获得2600.00/亩的非茶收入),而且通过香菇生产后遗留于园内的菌包作为一种优质的有机肥培肥了土壤,在降低成年茶园肥料成本投入,改善茶园环境质量的同时,还能为处于养分需求旺盛阶段的成年茶树持续供给所需营养,进而使茶树较传统生产模式生长得更为旺盛,为持续、稳产、优质、高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较之传统种植的香菇,在成年茶园内采用覆土栽培的香菇虽然产量有所降低,但其品质且得到改善。总之,在成年茶园内实施“茶—香菇复合生态生产体系关键技术”的茶园和食用菌复合生态生产模式的实践已证明,其不仅具有科学合理的投入与产出比(1∶2.8),而且具有传统茶园生产及现行生态茶园生产无法获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优势。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生态茶园模式通过技术集成与创新,将成年茶树上修剪下来的茶枝作为香菇生产的主要原料加以利用,不仅变废为宝,为茶农增收、企业增效、环境协调及提高茶业经济整体效益、持续发展提供一条有效途径;而且,为解决传统茶园生产中存在着的由于对修剪枝处理不当而引起的病虫害二次危害茶园的弊端,寻找到了生态且经济的解决方法。
实施例四 成年茶园——茶树菇地表(平置菌包)套种栽培
1、以茶树修剪枝屑为主料制作生产香菇菌包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茶枝屑处理:将修剪下来的茶树枝屑去杂后,用专业粉碎机粉碎成4mm大小左右的颗粒,经堆积、干燥、筛分后备用;
(2)菌包原料配方:茶枝屑48、杂木屑15、杂草15、玉米粉16、石膏粉3、糖1、其他2;
(3)菌包含水量、pH值:按配方将原料混合均匀,并加洁净水搅拌,含水量控制在64%,pH值8.0;
(4)菌包制作:将混合均匀的培养料用15cm×30cm×0.05cm的聚丙烯塑料筒装袋后进行常压蒸汽灭菌,在100℃下灭菌12h,取出后待料温降至23℃进行无菌化茶树菇菌种的接种;
(5)菌包培养管理:将接种后的菌包要及时集中搬进室内摆放培养,培养室要求通风良好、清洁,光线适中,以60包/m2摆放,堆中温度控制在30℃,,为使发菌均匀,每天需视情况通风换气3次,每次1h,室内温度控制在27℃左右,相对湿度65%,每隔8天左右翻堆1次,发现受感染菌包要及时剔除,感染严重的应弃之,以免引起交叉感染,尤其在夏季高温条件下务必注意保持室内透风,降低室内温度,以免烂筒,待菌丝满袋后移置于茶园栽培。
2、成年茶园茶树菇地表(平置菌包)套种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成年封行茶园,充分利用其遮阳性、通透性好的特点,在其茶行间同一茶行背阴的一侧,紧靠茶树主干处向外开挖深5cm、宽40cm的茶树菇栽培床;然后,将于室内已培养至菌丝满袋的、同一品种茶树菇菌包,脱袋后水平放置于栽培床上,菌包间距3cm,用处理过的湿润的细土填满缝隙,再加盖稻草,浇足水。最后,做好出菇管理、适时采收等事宜;最终将茶树菇生长后的菌包作为肥料施于园内;
在处于封园期的相同环境条件、同一品种成年茶园对比试验,没有套种茶树菇的茶园为对照,与本实施例进行比较茶园产出,结果见表7。
表7 对照和本实施例封园期成年茶园产出
以同一茶树菇品种传统菌包制作(棉籽壳37.5、锯木屑30、玉米粉8、麸皮18、红糖0.6、油茶籽饼分4、石膏1.5、磷酸二氢钾0.4,料水比1∶1.2)室内栽培方式生产茶树菇为对照,与本实施例进行比较二者的平均生物学效率、氨基酸总量及部分氨基酸含量,结果见表8。
表8 对照和本实施例生产茶树菇平均生物学效率及氨基酸比较(%)
由表7、表8可知,较之传统成年茶园单一植茶生产模式及现行主要采用的“茶—林果生态茶园模式”,在成年茶园内实施“茶树和茶树菇复合生态生产体系关键技术”的茶园和食用菌复合生态生产模式,由于通过科学合理的食用菌栽培技术,不仅充分利用了成年茶园环境资源,种植并收获茶树菇,使得成年茶园获得茶叶与食用菌双产品产出的效益,而且通过茶树菇生产后遗留于园内的菌包作为一种优质的有机肥培肥了土壤,只需在茶园耕作时再埋于土壤即可,在降低成年茶园肥料成本投入,改善茶园环境质量的同时,还能为处于养分需求旺盛阶段的成年茶树持续供给所需营养。与此同时,较之传统种植的茶树菇,在成年茶园内采用地表(平置菌包)套种栽培虽然产量有所降低,但其品质且得到改善。总之,在成年茶园内实施“茶树和茶树菇复合生态生产体系关键技术”的茶园和食用菌复合生态生产模式的实践已证明,其不仅具有科学合理的投入与产出比(1∶3.2),而且具有传统茶园生产及现行生态茶园生产无法获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优势。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生态茶园模式通过技术集成与创新,将成年茶树上修剪下来的茶枝屑作为茶树菇生产的主要原料加以利用,不仅变废为宝,为茶农增收、企业增效、环境协调及提高茶业经济整体效益、持续发展提供一条有效途径;而且,为解决传统茶园生产中存在着的由于对修剪枝处理不当而引起的病虫害二次危害茶园的弊端,寻找到了生态且经济的解决方法。
实施例五 成年茶园茶树菇地表(竖置菌包)套种栽培
1、以茶树修剪枝屑为主料制作生产香菇的菌包技术,包括以下步骤:
(1)茶枝屑处理:将修剪下来的茶树枝屑去杂后,用专业粉碎机粉碎成5mm大小左右的颗粒,经堆积、干燥、筛分后备用;
(2)菌包原料配方:茶枝屑38、杂木屑20、杂草20、玉米粉16、石膏粉3、糖1、其他2;
(3)菌包含水量、pH值:按配方将原料混合均匀,并加洁净水搅拌,含水量控制在64%,pH值8.0;
(4)菌包制作:将混合均匀的培养料用15cm×30cm×0.05cm的聚丙烯塑料筒装袋后进行常压蒸汽灭菌,在100℃下灭菌12h,取出后待料温降至23℃进行无菌化茶树菇菌种的接种;
(5)菌包培养管理:将接种后的菌包要及时集中搬进室内摆放培养,培养室要求通风良好、清洁,光线适中,以60包/m2摆放,堆中温度控制在28℃,,为使发菌均匀,每天需视情况通风换气3次,每次1h,室内温度控制在25℃左右,相对湿度65%,每隔8天左右翻堆1次,发现受感染菌包要及时剔除,感染严重的应弃之,以免引起交叉感染,尤其在夏季高温条件下务必注意保持室内透风,降低室内温度,以免烂筒,待菌丝满袋后移置于茶园栽培。
2、成年茶园茶树菇地表(竖置菌包)套种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成年封行茶园,充分利用其遮阳性、通透性好的特点,在其茶蓬下茶树间隙每隔20cm处,将于室内已培养至菌丝满袋的、同一品种的茶树菇菌包竖立放置并固定;最后,做好出菇管理、适时采收等事宜;最终将茶树菇生长后的菌包作为肥料施于园内;
在处于封园期的相同环境条件、同一品种成年茶园对比试验,没有套种茶树菇的茶园为对照,与本实施例进行比较茶园产出,结果见表9。
以同一茶树菇品种传统菌包制作(棉籽壳37.5、锯木屑30、玉米粉8、麸皮18、红糖0.6、油茶籽饼分4、石膏1.5、磷酸二氢钾0.4,料水比1∶1.2)室内栽培方式生产茶树菇为对照,与本实施例进行比较二者的平均生物学效率、氨基酸总量及部分氨基酸含量,结果见表10。
表9 对照和本实施例封园期成年茶园产出
表10 对照和本实施例生产茶树菇平均生物学效率及氨基酸比较(%)
由表9、表10可知,较之传统成年茶园单一植茶生产模式及现行主要采用的“茶—林果生态茶园模式”,在成年茶园内实施“茶树和茶树菇复合生态生产体系关键技术”的茶园和食用菌复合生态生产模式,由于通过科学合理的食用菌栽培技术,不仅充分利用了成年茶园环境资源,种植并收获茶树菇,使得成年茶园获得茶叶与食用菌双产品产出的效益,而通过茶树菇生产后遗留于园内的菌包作为一种优质的有机肥可起到培肥茶园土壤的作用,只需将其脱袋并结合茶园耕作措施埋于茶树根部土壤即可,在降低成年茶园肥料成本投入,改善茶园环境质量的同时,还能为处于养分需求旺盛阶段的成年茶树持续供给所需营养。与此同时,较之传统种植的茶树菇,在成年茶园内采用地表(竖置菌包)套种栽培虽然产量有所降低,但其品质且得到改善。总之,在成年茶园内实施“茶—茶树菇复合生态生产体系关键技术”的茶园和食用菌复合生态生产模式的实践已证明,其不仅具有科学合理的投入与产出比(1∶3.0),而且具有传统茶园生产及现行生态茶园生产无法获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优势。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生态茶园模式通过技术集成与创新,将成年茶树上修剪下来的茶枝屑作为茶树菇生产的主要原料加以利用,不仅变废为宝,为茶农增收、企业增效、环境协调及提高茶业经济整体效益、持续发展提供一条有效途径;而且,为解决传统茶园生产中存在着的由于对修剪枝处理不当而引起的病虫害二次危害茶园的弊端,寻找到了生态且经济的解决方法。
实施例六 低产茶园——香菇搭棚套种栽培
1、以茶树修剪枝屑为主料制作生产香菇的菌包技术,包括以下步骤:
(1)茶枝屑处理:将修剪下来的茶树枝屑去杂后,用专业粉碎机粉碎成3mm大小左右的颗粒,经堆积、干燥、筛分后备用;
(2)菌包原料配方:茶枝屑68、杂木屑10、玉米粉16、石膏粉3、糖1、其他2;
(3)菌包含水量、pH值:按配方将原料混合均匀,并加洁净水搅拌,含水量控制在60%,pH值7.5;
(4)菌包制作:将混合均匀的培养料用15cm×25cm×0.05cm的聚丙烯塑料筒装袋后进行常压蒸汽灭菌,在100℃下灭菌10h,取出后待料温降至23℃进行无菌化香菇菌种的接种;
(5)菌包培养管理:将接种后的菌包要及时集中搬进室内摆放培养,培养室要求通风良好、清洁,光线适中,以80包/m2摆放,堆中温度控制在24℃,为使发菌均匀,每天需视情况通风换气2次,每次0.3h,室内温度控制在22℃,相对湿度60%,每隔8天翻堆1次,发现受感染菌包要及时剔除,感染严重的应弃之,以免引起交叉感染,尤其在夏季高温条件下务必注意保持室内透风,降低室内温度,以免烂筒,待菌丝满袋后移置于茶园栽培。
2、低产茶园香菇搭棚套种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经重修剪方式改造低产茶园,在其茶行间同一茶行的一侧,距茶树15cm处向外开挖深20cm、宽50cm的香菇栽培床,长度以实际情况而定;然后,将于室内已培养至菌丝满袋的、同一品种的香菇菌包,脱袋后放置于栽培床上,菌包间距2cm,再用处理过的湿润的细土填满缝隙和覆盖菌包表面,覆土厚3cm,并在覆土上浇足水;最后,在畦床上搭盖高40cm小拱棚,覆盖薄膜,两头通风,在拱棚顶部加盖稻草或遮阳网;随之,做好出菇管理、适时采收等事宜;最终将香菇生长后的菌包作为肥料施于园内;
在同一低产茶园作比较试验,以传统低产茶园改造,即重修剪结合施有机肥为对照,与本实施例进行比较二者对茶园土壤养分影响、茶树生长量及茶园产出的影响,结果见表11。
另,以同一香菇品种传统菌包制作(棉籽壳93、石膏1、麸皮5、石灰1、多菌灵0.1,料水比1∶1.3)室内栽培方式生产香菇为对照,与本实施例进行比较二者的平均生物学效率及香菇部分营养成分,结果见表12。
表11 对照和本实施例茶园土壤养分、茶树生长量及茶园产出情况
*茶园产出(元/亩)是反映茶园在经重修剪后一年时间内的情况。
表12 对照和本实施例生产香菇平均生物学效率及部分营养成分比较(%)
由表11、表12可知,较之传统经重修剪低产茶园单一植茶生产模式及现行主要采用的“茶—林果生态茶园模式”,在经重修剪的低产茶园内实施“茶—香菇复合生态生产体系关键技术”的茶园和食用菌复合生态生产模式,其具有传统模式所不具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优势。其中,与“实施例三”一样,同样值得一提的是,该生态茶园模式通过技术集成与创新,将从低产茶树上修剪下来的大量茶枝作为香菇生产的主要原料加以利用,不仅变废为宝,为茶农增收、企业增效、环境协调及提高茶业经济整体效益、持续发展提供一条有效途径;而且,为解决传统茶园生产中存在着的由于对修剪枝处理不当,而引起的病虫害二次危害茶园的弊端,寻找到了生态且经济的解决方法。
实施例七 衰老茶园——平菇铺草套种栽培
1、以茶树修剪枝屑为主料制作生产香菇的菌包技术,包括以下步骤:
(1)茶枝屑处理:将修剪下来的茶树枝屑去杂后,用专业粉碎机粉碎成2mm大小左右的颗粒,经堆积、干燥、筛分后备用;
(2)菌包原料配方:茶枝屑48、杂木屑15、杂草15、玉米粉16、石膏粉3、糖1、其他2;
(3)菌包含水量、pH值:按配方将原料混合均匀,并加洁净水搅拌,含水量控制在64%,pH值8.0;
(4)菌包制作:将混合均匀的培养料用15cm×30cm×0.05cm的聚丙烯塑料筒装袋后进行常压蒸汽灭菌,在100℃下灭菌12h,取出后待料温降至23℃进行无菌化平菇菌种的接种;
(5)菌包培养管理:将接种后的菌包要及时集中搬进室内摆放培养,培养室要求通风良好、清洁,光线适中,以60包/m2摆放,堆中温度控制在28℃,为使发菌均匀,每天需视情况通风换气2次,每次0.5h,室内温度控制在24℃,相对湿度65%,每隔8天翻堆1次,发现受感染菌包要及时剔除,感染严重的应弃之,以免引起交叉感染,尤其在夏季高温条件下务必注意保持室内透风,降低室内温度,以免烂筒,待菌丝满袋后移置于茶园栽培。
2、衰老茶园内平菇铺草套种栽培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经台刈方式改造衰老茶园,在其茶行间同一茶行的一侧,距茶树10cm处向外开挖深20cm、宽50cm的平菇栽培床,长度以实际情况而定;然后,将于室内已培养至菌丝满袋的、同一品种的平菇菌包,脱袋后放置于栽培床上,菌包间距3cm,再用处理过的湿润的细土填满缝隙和覆盖菌包表面,覆土厚5cm,并在覆土上浇足水;最后,在覆土层上铺2cm厚盖稻草;随之,做好出菇管理、适时采收等事宜;最终将平菇生长后的菌包作为肥料施于园内;
在同一低产茶园作比较试验,以传统低产茶园改造,即台刈结合施有机肥为对照,与本实施例进行比较二者对茶园土壤养分、茶树生长量及茶园产出的影响,结果见表13。
表13 对照和本实施例茶园土壤养分、茶树生长量及茶园产出情况
*茶园产出(元/亩)是反映茶园在经台刈后二年时间内的情况。
另,以同一平菇品种传统菌包制作(棉籽壳69、锯木屑15、石膏1、麸皮10、生石灰3、过磷酸钙1、氯化钠1,料水比1∶1.2~1.5)室内栽培方式生产平菇为对照,与本实施例进行比较二者的平均生物学效率及平菇部分营养成分,结果见表14。
表14 对照和本实施例生产平菇平均生物学效率及部分营养成分比较
由表13、表14可知,较之传统经台刈改造的衰老茶园单一植茶模式,在经台刈的衰老茶园内实施“茶树和平菇复合生态生产体系关键技术”的茶园和食用菌复合生态生产模式,具有传统模式所不具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优势。其中,与“实施例三”一样,同样值得一提的是,该生态茶园模式通过技术集成与创新,将从衰老茶树上修剪下来的大量茶枝作为平菇生产的主要原料加以利用,不仅变废为宝,为茶农增收、企业增效、环境协调及提高茶业经济整体效益、持续发展提供一条有效途径;而且,为传统茶园生产中存在着的由于对修剪枝处理不当,而引起的病虫害二次危害茶园的弊端的解决,寻找到了生态且经济的有效方法。
Claims (2)
1.一种茶园和食用菌复合生态生产体系的方法:
1)以茶树修剪枝屑为主料制作生产食用菌的菌包:
(1)茶枝屑处理:将修剪下来的茶树枝屑去杂后,用专业粉碎机粉碎成1-5mm大小左右的颗粒,经堆积、干燥、筛分后备用;
(2)菌包原料配方:制作菌包所需茶枝屑用量及其他原料用量,结合所生产食用菌的具体要求,按表1所示选择合适的配方;
表1茶·菌复合生态园食用菌菌包制作配方表(按重量计的份数)
(3)菌包含水量、pH值:按配方将原料混合均匀,并加洁净水搅拌,含水量控制在60%-65%,pH值7.5-8.5;
(4)菌包制作:将混合均匀的培养料用15cm×30cm×0.05cm、15cm×25cm×0.05cm的聚丙烯塑料筒装袋后进行常压蒸汽灭菌,在100℃下灭菌10h~12h,取出后待料温降至23℃进行无菌化接种;
(5)菌包培养管理:接种后的菌包要及时集中搬进室内摆放培养,培养室要求通风良好、清洁,光线适中,以60-80包/m2摆放,堆中温度24℃-30℃,每天需通风换气2-3次,每次0.3-1h,室内温度控制在20℃-27℃,相对湿度60%-70%,每隔8天翻堆1次,发现受感染菌包要及时剔除,感染严重的应弃之,尤其在夏季高温条件下务必注意保持室内透风,降低室内温度,待菌丝满袋后移置于茶园栽培;
2)不同类型茶园内食用菌的栽培
覆土栽培方式与地表栽培方式:
(1)幼龄茶园——搭棚套种栽培
具体做法:在幼龄茶园茶行间同一茶行的一侧,距幼龄茶树10cm处向外以不伤及幼龄茶树根系为度,深15cm、宽40cm的食用菌栽培床,长度以实际情况而定;之后,将于室内已培养至菌丝满袋的、同一品种的食用菌菌包,脱袋后放置于栽培床上,菌包间距2cm,再用处理过的湿润的细土填满缝隙和覆盖于菌包表面,覆土厚3cm,并在覆土上浇足水;最后,用竹条、木棍撑起在畦床上搭盖高40cm的小拱棚,覆盖薄膜,两头通风,在拱棚顶部加盖稻草或遮阳网;随之,做好出菇管理、适时采收等事宜;最终将食用菌生长后的菌包作为肥料施于园内;
(2)幼龄茶园——铺草套种栽培
具体做法:在幼龄茶园茶行间同一茶行的一侧,距幼龄茶树10cm处向外以不伤及幼龄茶树根系为度,深15cm、宽40cm的食用菌栽培床,长度以实际情况而定;之后,将于室内已培养至菌丝满袋的、同一品种的食用菌菌包,脱袋后放置于栽培床上,菌包间距3cm,再用处理过的湿润的细土填满缝隙和覆盖于菌包表面,覆土厚3cm,并在覆土上浇足水;最后,在覆土上层铺2cm厚的稻草(冬季再在其上覆盖塑料薄膜);随之,做好出菇管理、适时采收等事宜;最终将食用菌生长后的菌包作为肥料施于园内;
(3)成年茶园——覆土套种栽培
具体做法:在成年茶园茶行间同一茶行背阴的一侧,距茶树主干15cm处向外开挖深20cm、宽40-50cm的食用菌栽培床,长度以实际情况而定;然后,将于室内已培养至菌丝满袋的、同一品种食用菌菌包,脱袋后放置于栽培床上,菌包间距3cm,再用处理过的湿润的细土填满缝隙和覆盖于菌包表面,覆土厚3cm,并在覆土上浇足水;最后,加盖稻草,利用茶棚已形成的良好遮阳性、通透性做好出菇管理、适时采收等事宜;最终将食用菌生长后的菌包作为肥料施于园内;
(4)成年茶园——地表(平置菌包)套种栽培
具体做法:在成年封行茶园,充分利用其遮阳性、通透性好的特点,在其茶行间同一茶行背阴的一侧,紧靠茶树主干处向外开挖深5cm、宽40-50cm的食用菌栽培床;然后,将于室内已培养至菌丝满袋的、同一品种食用菌菌包,脱袋后水平放置于栽培床上,菌包间距2-3cm,用处理过的湿润的细土填满缝隙,再加盖稻草,浇足水。最后,做好出菇管理、适时采收等事宜;最终将食用菌生长后的菌包作为肥料施于园内;
(5)成年茶园——地表(竖置菌包)套种栽培
具体做法:在成年封行茶园,充分利用其遮阳性、通透性好的特点,在其茶蓬下茶树间隙每隔20-40cm处,将于室内已培养至菌丝满袋的、同一品种的食用菌菌包竖立放置并固定;最后,做好出菇管理、适时采收等事宜;最终将食用菌生长后的菌包作为肥料施于园内;
(6)低产茶园或衰老茶园——搭棚套种栽培
具体做法:经重修剪或台刈方式改造低产茶园或衰老茶园,在其茶行间同一茶行的一侧,距茶树10-15cm处向外开挖深20cm、宽40-50cm的食用菌栽培床,长度以实际情况而定;然后,将于室内已培养至菌丝满袋的、同一品种的食用菌菌包,脱袋后放置于栽培床上,菌包间距2-3cm,再用处理过的湿润的细土填满缝隙和覆盖菌包表面,覆土厚3-5cm,并在覆土上浇足水;最后,在畦床上搭盖高40cm小拱棚,覆盖薄膜,两头通风,在拱棚顶部加盖稻草或遮阳网;随之,做好出菇管理、适时采收等事宜;最终将食用菌生长后的菌包作为肥料施于园内;
(7)低产茶园或衰老茶园——铺草套种栽培
具体做法:经重修剪或台刈方式改造低产茶园或衰老茶园,在其茶行间同一茶行的一侧,距茶树10-15cm处向外开挖深20cm、宽40-50cm的食用菌栽培床,长度以实际情况而定;然后,将于室内已培养至菌丝满袋的、同一品种的食用菌菌包,脱袋后放置于栽培床上,菌包间距2-3cm,再用处理过的湿润的细土填满缝隙和覆盖菌包表面,覆土厚3-5cm,并在覆土上浇足水;最后,在覆土层上铺2cm厚盖稻草;随之,做好出菇管理、适时采收等事宜;最终将食用菌生长后的菌包作为肥料施于园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茶园和食用菌复合生态生产体系方法,其特征是:所述食用菌为香菇或平菇或茶树菇。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010107832 CN101785393A (zh) | 2010-02-10 | 2010-02-10 | 一种茶园和食用菌复合生态生产体系的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010107832 CN101785393A (zh) | 2010-02-10 | 2010-02-10 | 一种茶园和食用菌复合生态生产体系的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85393A true CN101785393A (zh) | 2010-07-28 |
Family
ID=425288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010107832 Pending CN101785393A (zh) | 2010-02-10 | 2010-02-10 | 一种茶园和食用菌复合生态生产体系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785393A (zh) |
Cited B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19337A (zh) * | 2010-08-05 | 2010-12-22 | 倪九派 | 三峡库区柑橘园大球盖菇套种栽培方法 |
CN102550295A (zh) * | 2012-02-09 | 2012-07-11 | 湖南省和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食用菌的培育方法 |
CN102613001A (zh) * | 2012-04-09 | 2012-08-01 | 何寒 | 利用修剪的芒果枝叶为主要原料在芒果树低栽培平菇的方法 |
CN103299822A (zh) * | 2012-03-09 | 2013-09-18 | 普洱滇洪俊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一株裂褶菌高产子实体菌株及返生态立体栽培方法 |
CN104521555A (zh) * | 2014-12-08 | 2015-04-22 | 马林 | 利用龙眼枝叶为主要原料在龙眼树底栽培平菇的方法 |
CN106588368A (zh) * | 2016-12-21 | 2017-04-26 | 贵州师范大学 | 一种含茶枝叶的姬松茸栽培料及其在幼龄茶园林下栽培中的应用 |
CN104920074B (zh) * | 2015-07-07 | 2017-06-06 | 海南农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利用菌类栽培改良土壤有机质的方法 |
CN107027484A (zh) * | 2017-05-02 | 2017-08-11 | 付道坤 | 一种大蒜地里套种羊肚菌的方法 |
CN107148889A (zh) * | 2017-06-06 | 2017-09-12 | 遵义师范学院 | 茶枝干覆盖防治幼龄茶园杂草及培肥有机茶园土壤的方法 |
CN107593239A (zh) * | 2017-10-31 | 2018-01-19 |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 | 一种小乔灌木型茶园套种茶基木腐菌的生态互作栽培模式 |
CN109952911A (zh) * | 2017-12-26 | 2019-07-02 |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 一种针叶优势种植被条件下的香菇仿野生栽培方法 |
CN110402751A (zh) * | 2019-09-10 | 2019-11-05 | 宿迁市设施园艺研究院 | 一种设施桃园“桃—菌—肥”生态循环种植模式 |
CN110741863A (zh) * | 2019-10-16 | 2020-02-04 | 孔晓君 | 一种提高茶苗成活率的种植方法 |
CN112154862A (zh) * | 2020-10-22 | 2021-01-01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一种茶枝替代木屑高效栽培香菇和茶菌渣再利用的方法 |
CN112189498A (zh) * | 2020-10-12 | 2021-01-08 | 福鼎市显然堂茶业有限公司 | 一种有机茶园套种方法 |
CN112931042A (zh) * | 2021-04-22 | 2021-06-11 | 江西山谷春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在桑林下套种竹荪的栽培方法 |
CN114868597A (zh) * | 2022-05-27 | 2022-08-09 | 黄山学院 | 一种茶园套种食用菌的种植方法 |
-
2010
- 2010-02-10 CN CN 201010107832 patent/CN101785393A/zh active Pending
Non-Patent Citations (5)
Title |
---|
《林业勘察设计》 20081231 龚龙振 茶枝屑栽培花菇的技术与效益 , 第2期 2 * |
《福建农业科技》 20080430 林忠宁等 茶枝屑代料栽培灵芝试验 , 第2期 2 * |
《茶叶科学技术》 20010930 陈霖等 浅谈茶园套种食用真菌的几点认识 , 第3期 2 * |
《茶叶科学技术》 20070930 李永火 幼龄茶园种植平菇效益高 , 第3期 2 * |
《食用菌学报》 20010630 郑永标等 茶枝屑栽培茶薪菇初报 第8卷, 第2期 2 * |
Cited By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19337A (zh) * | 2010-08-05 | 2010-12-22 | 倪九派 | 三峡库区柑橘园大球盖菇套种栽培方法 |
CN102550295A (zh) * | 2012-02-09 | 2012-07-11 | 湖南省和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食用菌的培育方法 |
CN103299822A (zh) * | 2012-03-09 | 2013-09-18 | 普洱滇洪俊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一株裂褶菌高产子实体菌株及返生态立体栽培方法 |
CN102613001A (zh) * | 2012-04-09 | 2012-08-01 | 何寒 | 利用修剪的芒果枝叶为主要原料在芒果树低栽培平菇的方法 |
CN102613001B (zh) * | 2012-04-09 | 2014-03-26 | 何寒 | 利用修剪的芒果枝叶为主要原料在芒果树底栽培平菇的方法 |
CN104521555A (zh) * | 2014-12-08 | 2015-04-22 | 马林 | 利用龙眼枝叶为主要原料在龙眼树底栽培平菇的方法 |
CN104920074B (zh) * | 2015-07-07 | 2017-06-06 | 海南农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利用菌类栽培改良土壤有机质的方法 |
CN106588368A (zh) * | 2016-12-21 | 2017-04-26 | 贵州师范大学 | 一种含茶枝叶的姬松茸栽培料及其在幼龄茶园林下栽培中的应用 |
CN107027484A (zh) * | 2017-05-02 | 2017-08-11 | 付道坤 | 一种大蒜地里套种羊肚菌的方法 |
CN107148889A (zh) * | 2017-06-06 | 2017-09-12 | 遵义师范学院 | 茶枝干覆盖防治幼龄茶园杂草及培肥有机茶园土壤的方法 |
CN107593239A (zh) * | 2017-10-31 | 2018-01-19 |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所 | 一种小乔灌木型茶园套种茶基木腐菌的生态互作栽培模式 |
CN109952911A (zh) * | 2017-12-26 | 2019-07-02 |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 一种针叶优势种植被条件下的香菇仿野生栽培方法 |
CN110402751A (zh) * | 2019-09-10 | 2019-11-05 | 宿迁市设施园艺研究院 | 一种设施桃园“桃—菌—肥”生态循环种植模式 |
CN110741863A (zh) * | 2019-10-16 | 2020-02-04 | 孔晓君 | 一种提高茶苗成活率的种植方法 |
CN112189498A (zh) * | 2020-10-12 | 2021-01-08 | 福鼎市显然堂茶业有限公司 | 一种有机茶园套种方法 |
CN112154862A (zh) * | 2020-10-22 | 2021-01-01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一种茶枝替代木屑高效栽培香菇和茶菌渣再利用的方法 |
CN112931042A (zh) * | 2021-04-22 | 2021-06-11 | 江西山谷春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 一种在桑林下套种竹荪的栽培方法 |
CN114868597A (zh) * | 2022-05-27 | 2022-08-09 | 黄山学院 | 一种茶园套种食用菌的种植方法 |
CN114868597B (zh) * | 2022-05-27 | 2023-10-17 | 黄山学院 | 一种茶园套种食用菌的种植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785393A (zh) | 一种茶园和食用菌复合生态生产体系的方法 | |
CN102613001B (zh) | 利用修剪的芒果枝叶为主要原料在芒果树底栽培平菇的方法 | |
CN103704024B (zh) | 杂木屑发酵料熟料菌棒脱袋覆土栽培红托竹荪的方法 | |
CN102939834B (zh) | 一种桑树套种桑枝黑木耳的栽培方法 | |
CN103650921B (zh) | 松杉锯末发酵料熟料菌棒脱袋覆土栽培红托竹荪的方法 | |
CN103650922B (zh) | 玉米秸秆发酵料熟料菌棒脱袋覆土栽培红托竹荪的方法 | |
CN102613002B (zh) | 以香蕉茎秆、叶作为主要原料在香蕉树底立体栽培秀珍菇的方法 | |
CN102972209A (zh) | 葡萄园内套种球盖菇的方法 | |
CN105165513B (zh) | 一种果园套种香菇的生产方法 | |
CN102907260A (zh) | 一种桑树套种桑枝灵芝的栽培方法 | |
CN102613000A (zh) | 以油茶果壳为主要原料在油茶树底栽培平菇的方法 | |
CN103250550A (zh) | 一种黑木耳栽培方法及其培料 | |
CN102612983A (zh) | 一种农作物长秸秆立体栽培食用菌的方法 | |
CN102172150B (zh) | 采用育苗箱培育木苗的方法 | |
CN101496486B (zh) | 一种蘑菇栽培方法 | |
CN105210673A (zh) | 东北林影栽培地大球盖菇的方法 | |
CN102657025A (zh) | 以修剪的油茶枝叶及其果壳为主要原料在油茶树底栽培木耳的方法 | |
CN105165405A (zh) | 东北林影地大球盖菇栽培方法 | |
CN102783358A (zh) | 一种露天大田栽培球盖菇的方法 | |
CN105493894A (zh) | 一种桑树套种草菇的栽培方法 | |
CN103270889B (zh) | 一种秀珍菇畦床生料覆土栽培技术 | |
CN103329732A (zh) | 短裙竹荪集约化栽培方法 | |
CN104823708A (zh) | 一种双孢菇反季节栽培工艺 | |
CN108157045A (zh) | 一种桑树套种鸡腿菇及其菌渣直接还田的栽培方法 | |
CN102792831A (zh) | 红豆杉高效快繁技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007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