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34535A - 电梯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34535A
CN101734535A CN200910211832A CN200910211832A CN101734535A CN 101734535 A CN101734535 A CN 101734535A CN 200910211832 A CN200910211832 A CN 200910211832A CN 200910211832 A CN200910211832 A CN 200910211832A CN 101734535 A CN101734535 A CN 1017345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bob
suspension
weight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2118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34535B (zh
Inventor
松泽结希
浅见郁夫
村尾洋辅
石井隆史
水上岳人
仲野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7345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345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345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345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梯系统,将作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及成为偏导绳轮的悬吊轮有效配置构成。将悬吊支持用的缆绳(17)卷挂在轿厢(11)用翻转轮(22)、中继用翻转轮(24)、平衡锤用翻转轮(23)、2个悬吊轮(20、21)及2个悬吊轮(18、19)上,实施N∶1(N为4以上整数)绳比,其中,平衡锤将成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20)及成为偏导绳轮的悬吊轮(21)的某个设置在平衡锤的框架内,将另一个设置在框架外上方;经过了中继用翻转轮的缆绳卷挂在悬吊轮(20)、翻转轮(23)、悬吊轮(21)上,将框架内的悬吊轮(20)的直径设定为比设置在其上部的框架外的悬吊轮(21)的直径大。

Description

电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系统,将悬吊支持用的缆绳分别卷挂在设于升降路顶部的翻转轮、设于平衡锤侧的悬吊轮及设于轿厢侧的悬吊轮上,并通过搭载于平衡锤的电动机使设于平衡锤侧的悬吊轮旋转,由此该缆绳使轿厢以及平衡锤升降。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高效地利用建筑物内的空间并且避免日照权等问题,开发并提出有各种在升降路的顶部不具有机械室的、所谓无机械室电梯。
这种无机械室电梯存在各种形式,其中如日本特开2003-104665号公报所示,存在利用设在平衡锤上的驱动装置来使平衡锤升降,由此使轿厢升降的形式。
这种构成的电梯系统,由于在平衡锤上设置电动机等驱动装置,因此与以往的在升降路内设置驱动装置的构成相比,设备配置更变得合理,能够进一步提高省空间化。
但是,在此前的在平衡锤上设置了电动机等驱动装置的电梯系统中,绳比(roping)到2∶1为止,在升降时需要较大的驱动力。为此,作为驱动装置需要是比较大型的装置,为了搭载在平衡锤上,而产生必须使平衡锤的搭载部分大型化等的问题。
并且,对于设在平衡锤本身上的悬吊轮,通过电动机进行旋转驱动,并用作驱动绳轮,因此其安装构造也与此前的平衡锤不同。特别是,在增加悬吊轮的数量而使绳比为4∶1以上的情况下,必须在平衡锤的有限的形状范围中对这些进行配置构成,而希望有新的构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系统,有效地配置构成由电动机驱动的作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以及其以外的成为偏导绳轮的悬吊轮。
本发明的电梯系统为,将悬吊支持用的缆绳分别卷挂在固定于升降路顶部的轿厢用的翻转轮、轿厢侧和平衡锤侧的中继用的翻转轮、平衡锤用的翻转轮、设于平衡锤的多个悬吊轮以及设于轿厢的多个悬吊轮上,并实施N∶1(N:为4以上的整数)绳比,其特征在于,上述平衡锤具有由设在该平衡锤上的电动机旋转驱动的成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和成为偏导绳轮的悬吊轮;将这些成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以及成为偏导绳轮的悬吊轮的某一个,设置在构成上述平衡锤的框架内,将另一个设置在上述框架外、且设置于在该框架内设置的悬吊轮的上方;来自上述轿厢侧的经过了中继用的翻转轮的上述缆绳,依次交替地卷挂在成为上述驱动绳轮的悬吊轮、上述平衡锤用的翻转轮、成为上述偏导绳轮的悬吊轮上,并且,将上述框架内的悬吊轮的直径设定为比设置在其上部的框架外的悬吊轮的直径大。
并且,本发明的电梯系统也可以构成为,将构成平衡锤的框架内的悬吊轮的旋转面和设置在其上部的框架外的悬吊轮的旋转面,设置为从它们的上方观察相互交叉的角度关系。
根据本发明,在平衡锤侧设置由电动机驱动的作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以及作为偏导绳轮的悬吊轮,并实施N∶1(N为4以上的整数)绳比,能够实现驱动部分的小型化,并且通过有效地配置构成这些悬吊轮,能够成为不发生平衡锤的大型化的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发明的电梯系统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实施方式的设备配置的俯视图。
图3是说明图1的实施方式的绳比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构成图1的实施方式的轿厢用翻转轮的2个滑轮与对其进行支持的导轨之间的关系的局部图。
图5是表示图1的实施方式的平衡锤与悬吊轮之间的关系的主视图。
图6是以1个滑轮构成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轿厢用翻转轮时的立体图。
图7是在轿厢的侧面下部设置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轿厢用悬吊轮时的立体图。
图8是在轿厢的侧面上部设置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轿厢用悬吊轮时的立体图。
图9是在轿厢的上面设置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轿厢用悬吊轮时的立体图。
图10是在轿厢的下面设置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轿厢用悬吊轮时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在平衡锤内设置成为偏导绳轮的悬吊轮的实施方式的设备配置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使成为偏导绳轮的悬吊轮与设置在平衡锤内的成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为相同直径、并使它们的旋转面相互交叉的实施方式的设备配置的俯视图。
图13是说明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绳比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1轿厢
12平衡锤
13升降路
14轿厢用的导轨
15平衡锤用的导轨
17缆绳
18、19轿厢侧的悬吊轮
20成为驱动绳轮的平衡锤侧的悬吊轮
21成为偏导绳轮的平衡锤侧的悬吊轮
22轿厢用的翻转轮
23平衡锤用的翻转轮
24中继用的翻转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利用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电梯系统的一个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梯系统的轿厢11和平衡锤12的关系的主视图,图2是其俯视图,图3表示对于该轿厢11及平衡锤12的绳比的状态。另外,在图3中,对于图1所示的后述的导轨省略图示。
在图1及图2中,轿厢11为,可升降地设置在建筑物的升降路13内,被在该轿厢11的两侧面的进深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部、沿着纵向设置的一对导轨14升降导向。平衡锤12为,在相同的升降路13内,在轿厢11的一侧面(图1的里侧的侧面)与升降路13的未图示的内壁面之间,可升降地设置。并且,由在该平衡锤12的宽度方向(图1及图2的左右方向)两侧面沿着纵向设置的一对导轨15升降导向。
对于这些轿厢11及平衡锤12,将悬吊支持用的缆绳分别卷挂在设于平衡锤12侧的2个悬吊轮、设与轿厢11侧的2个悬吊轮、以及与这些悬吊轮相对应地固定在升降路13的顶部的翻转轮上,而实施N∶1(N为4以上的整数)绳比。并且,通过搭载在平衡锤12上的电动机来使设在平衡锤12侧的悬吊轮旋转,由此该缆绳使轿厢11及平衡锤12相互升降。
例如,图3是在4∶1绳比的情况下,悬吊支持用的缆绳17的两端17a、17b固定在升降路13的顶部。并且,为了卷挂该缆绳17,轿厢11及平衡锤12分别设有2个悬吊轮18、19及20、21,在升降路13的顶部设有与这些悬吊轮18、19及20、21相对应的数量的翻转轮22、23、24。
设在轿厢11上面上的多个悬吊轮18、19为,在它们的旋转面沿着成为长方体状的轿厢11的宽度方向(图2的上下方向)的状态下,并列设置在该轿厢11的宽度方向上。并且,设在平衡锤12侧的多个悬吊轮20、21为,在它们的旋转面沿着成为长方体状的平衡锤12的宽度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的状态下,一个悬吊轮20设在平衡锤12内,另一个悬吊轮21设置在平衡锤12外,且设置在设于该平衡锤12内的悬吊轮20的上方。
翻转轮22为轿厢11用,由2个滑轮22a、22b构成,设置用于将经过了设在轿厢11上的一个悬吊轮18的缆绳向另一个悬吊轮19折返。翻转轮23为平衡锤12用,设置为用于将经过了设在平衡锤12上的一个悬吊轮20的缆绳17向另一个悬吊轮21折返。并且,翻转轮24用于轿厢11侧与平衡锤12侧的中继,为了将经过了轿厢11侧的悬吊轮19的缆绳17朝向平衡锤12侧的悬吊轮20折返,如图2所示,以规定的角度设置。
在此,构成轿厢11用的翻转轮22的2个滑轮22a、22b为,如图4所示,配置在轿厢11用的一对导轨14的内侧附近。即,2个滑轮22a、22b,位于一对导轨14的轨道14a或14b的附近,在这些轨道14a或14b的相对应的导轨部分上,以悬臂梁构造安装。如此,由2个滑轮22a、22b构成翻转轮22,并将它们配置在一对导轨14的相对应的轨道14a、14b附近,由此能够通过轨道14a、14b以简单的构造牢固地保持固定这2个滑轮22a、22b,能够减小对轨道14a、14b的负荷。
设在平衡锤12侧的2个悬吊轮20、21为,如上所述,一个悬吊轮20设在平衡锤12内,另一个悬吊轮21设在一个悬吊轮20的上方。
如图5所示,平衡锤12实际上由成为平衡锤12的外壳的框架12a、以及设在该框架12a内的锤部分12b构成。因此,一个悬吊轮20如图所示那样设在框架12a内,另一个悬吊轮21在框架12a外设在悬吊轮20的上方。
在此,将设在平衡锤12的框架12a内的悬吊轮20的直径设定为比在其上部设置的框架12a外的悬吊轮21的直径大。
如图3所示,缆绳17为,一端17a固定在升降路13的顶部,在卷挂到轿厢11上的一个悬吊轮18上之后,卷挂在升降路顶部的翻转轮22的2个滑轮22a、22b上,并朝向下方折返。之后,在卷挂到轿厢11上的另一个悬吊轮19上之后,卷挂在设在升降路顶部的中继用的翻转轮24上,并朝向平衡锤12变向、折返。之后,在卷挂到设在平衡锤12内的大直径的一个悬吊轮20上之后,卷挂在升降路顶部的翻转轮23上,并朝向下方折返。并且,在卷挂到平衡锤12上的直径较小的另一个悬吊轮21上之后,缆绳17的另一端17b固定在升降路13的顶部。
如此,在图3的例子中,依次交替地将卷挂缆绳17卷挂在这些悬吊轮18、19、20、21以及翻转轮22、24、23上,由此实施4∶1绳比。
在此,使设置在平衡锤12内的悬吊轮20比设置在其上部的悬吊轮21的直径大,因此如上所述,即使将经过了中继用的翻转轮24的缆绳17卷挂在悬吊轮20上,之后卷挂在升降路顶部的翻转轮23上,进一步卷挂在平衡锤12上的另一个悬吊轮21上,缆绳17也能够不相互接触地张紧设置,2个悬吊轮20、21能够在平衡锤12内外上下配置。
并且,在平衡锤12上设置有驱动绳轮,该驱动绳轮将缆绳17向其长度方向上驱动,使平衡锤12和轿厢11相互升降动作。在图3的例子中,将来自轿厢11侧的经过了用于中继的翻转轮24的缆绳17最初卷挂的平衡锤12内的悬吊轮20作为驱动绳轮。该成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20为,在该平衡锤12内与扁平形的电动机一体构成,并由该电动机旋转驱动。
在此,悬吊轮20、21是动滑轮,与翻转轮23、24一起构成4∶1绳比。该情况下,当对平衡锤12侧进行观察时,如果悬吊轮20、21与翻转轮23、24相互为相同直径,则当将从缆绳17的固定端17b开始缆绳17最初所卷挂的悬吊轮21的转速设为V时,接下来缆绳17卷挂的翻转轮23的转速为2V,再接下来缆绳17卷挂的悬吊轮20的转速为3V。即,随着平衡锤12及轿厢11的升降动作,设在平衡锤12上的一个悬吊轮20与另一个悬吊轮21相比,以3倍的速度旋转。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在平衡锤12内的成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20形成为,直径比设置在其上部的框架外的、成为偏导绳轮的悬吊轮21大,因此,虽然与直径的大小也有关,但不会如上述的相同直径的情况那样、与另一个悬吊轮21相比以3倍的速度旋转。即使如此,如果使成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20的直径小于成为偏导绳轮的悬吊轮21的直径的3倍,则成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20以比成为偏导绳轮的悬吊轮21高的速度旋转。在如此成为高速旋转的情况下,所需的转矩减少。
一般,电动机为了使产生转矩增大,必须流过较大的电流,而无法避免大型化。与此相对,转速的高速化,能够通过增加输入脉冲数等来容易地对应,无需电动机本身的大型化。因此,对作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20进行驱动的电动机,由于低转矩化而能够构成为小型,能够成为适合于向平衡锤12搭载的构造。
如此,能够使在平衡锤12内与成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20一起搭载的驱动电动机小型化,向平衡锤12内的设置也变得容易,因此,能够使各设备的配置构成进一步合理化,而且能够得到足够的升降驱动力。
并且,通过成为将2个悬吊轮20、21的某一个设置在平衡锤12的框架12a内、将另一个设置在该框架12a外的上部的上下配置,由此将这2个悬吊轮20、21配置在平衡锤12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因此,平衡锤12成为重心悬吊,能够进行顺畅的升降。并且,能够不增大平衡锤12的宽度尺寸或厚度尺寸地构成电梯系统。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2个滑轮22a、22b来构成轿厢11用的翻转轮22,但也可以如图6所示,通过1个滑轮构成翻转轮22。如此,当使翻转轮22为1个滑轮时,产生能够简化升降路13顶部的构成的效果。
接下来,在说明轿厢11侧的悬吊构造的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轿厢11侧的悬吊轮18、19设在轿厢11的上面部上,但也可以如图7所示那样设在轿厢11的侧面下部,或者如图8所示那样设在轿厢11的侧面上部。
在此,在长方体状的轿厢11的前后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中间部,虽未图示,但在轿厢11的上面及下面沿着其横断方向(图2的上下方向)设有上梁及下梁。并且,在轿厢11的两侧面设有对这些上梁和下梁的两端部间进行连结的纵框。图3及图6所示的设在轿厢11的上面的悬吊轮18、19,实际上分别旋转自由地设置在该上梁上。
并且,图7所示的轿厢11的侧面下部的悬吊轮18、19(在图7中悬吊轮19被轿厢11遮住而看不见),如上所述,分别旋转自由地设置于在轿厢11的两侧面设置的纵框的下部。同样,图8所示的轿厢11的侧面上部的悬吊轮18、19(在图8中悬吊轮19也被轿厢11遮住而看不见),分别旋转自由地设置于在轿厢11的两侧面设置的纵框的上部。
当如此地将悬吊轮18、19设置在轿厢11的侧面部分时,能够简化轿厢11的上梁部分。并且,通过将悬吊轮18、19设置在轿厢11的侧面部分,由此包括缆绳17对于轿厢11的卷挂操作在内的安装作业变得容易。并且,在图8的构成中能够缩短缆绳17。
在图9的例子中,悬吊轮18、19分别由2个滑轮18a、18b及19a、19b构成,该2个滑轮18a、18b及19a、19b配置在轿厢11的上面,安装在未图示的上梁上。即,悬吊轮18、19在轿厢11的进深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上保持间隔地配置,并且各2个滑轮18a、18b及19a、19b在轿厢11的宽度方向(图2的上下方向)上保持间隔地配置。
在该情况下,缆绳17从固定在升降路13顶部的一端17a开始,在卷挂在悬吊轮18的一个滑轮18a及另一个滑轮18b上之后,卷挂在设于升降路13顶部的翻转轮22上,并再次朝向轿厢11上折返。该翻转轮22靠近升降路13的一个壁面配置,其旋转面沿着轿厢11的进深方向。因此,通过该翻转轮22而折返的缆绳17,在轿厢11的进深方向上保持规定的间隔而折返,并在卷挂在轿厢11上的悬吊轮19的2个滑轮19b、19a上之后,卷挂在用于与平衡锤12的中继的翻转轮24上。
图10为,将上述轿厢11侧的悬吊轮18、19的滑轮18a、18b及19a、19b配置在轿厢11的下面,并安装在未图示的下梁上。其他构造、包括缆绳的卷挂顺序在内与图9相同,省略说明。
当如图9及图10那样构成时,翻转轮22靠近升降路13的一个壁面配置,其旋转面沿着轿厢11的进深方向,因此能够将翻转轮22直接安装在图2所示的一对导轨14的一个轨道14a的上端部。因此,在升降路13的顶部无需设置翻转轮22用的梁,能够简化升降路13的顶部构造。
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与此前说明的实施方式相同,实施4∶1绳比,但设在平衡锤12上的2个悬吊轮20、21的配置不同。即,2个悬吊轮20、21为,它们的旋转面沿着成为长方体状的平衡锤12的宽度方向,但在该平衡锤12内设置成为偏导绳轮的悬吊轮21,在该悬吊轮21的上方、在平衡锤12的框架12a外,设置与扁平的驱动电动机一体构成的成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20。在该情况下,也使设在平衡锤12的框架12a内的悬吊轮21的直径比框架外的悬吊轮20大。
如图11所示,缆绳17为,一端17a固定于升降路13顶部,在卷挂在轿厢11上的一个悬吊轮18上之后,卷挂在升降路顶部的翻转轮22的2个滑轮22a、22b上,并朝向下方折返。之后,在卷挂在轿厢11上的另一个悬吊轮19上之后,卷挂在设在升降路顶部的中继用的翻转轮24上,并朝向平衡锤12变向、折返。经过了该翻转轮24的缆绳17,在配置于平衡锤12的2个悬吊轮20、21中,首先卷挂在图示的设置在框架12a外的上部的直径比较小的成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20上。之后,卷挂在设于升降路13顶部的翻转轮23上,并再次朝向平衡锤12折返。卷挂在该翻转轮23上的缆绳17,卷挂在设置于平衡锤12的框架12a内的直径比较大的、成为偏导绳轮的悬吊轮21上,之后其端部17b固定在升降路13的顶部。
在该情况下,悬吊轮20、21也是动滑轮,与翻转轮23、24一起构成4∶1绳比,因此如果悬吊轮20、21与翻转轮23、24相互为相同直径,当设从缆绳17的固定端17b开始缆绳17最初所卷挂的悬吊轮21的转速为V时,成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20的转速为3V。但是,在该实施方式中,成为偏导绳轮的悬吊轮21的直径比成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20大,因此随着平衡锤12及轿厢11的升降动作,作为驱动绳轮的一个悬吊轮20以与另一个悬吊轮21相比高3倍的高速旋转,所需的转矩减少与成为高速旋转相应的量。因此,对作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20进行驱动的电动机能够进一步小型地构成,能够成为适于向平衡锤12搭载的构造。
并且,通过成为将2个悬吊轮20、21的某一个设在平衡锤12内、将另一个设置在其框架外的上部的上下配置,由此能够进行平衡锤12的重心悬吊,并且能够不增大其宽度尺寸或厚度尺寸地构成电梯系统。
另外,在图11中,轿厢11用的翻转轮22由2个滑轮22a、22b构成,但也可以如图6所示,通过1个滑轮构成翻转轮22。并且,对于轿厢11侧的悬吊构造,也能够同样适用在图7至图10中说明的构造。
接着,说明图12和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也在平衡锤12上设置2个悬吊轮20、21,与平衡锤12用的翻转轮23及来自轿厢11侧的中继用翻转轮24一起实施4∶1绳比。其中,使2个悬吊轮20、21为相同直径。并且,其中一个悬吊轮20,成为与扁平的驱动电动机一体构成的驱动绳轮,在其旋转面沿着成为长方体状的平衡锤12的宽度方向的状态下,设在平衡锤12的框架12a内。
与此相对,另一个悬吊轮21被用作偏导绳轮,在上述悬吊轮20的上方,设置在该框架12a外。如图12所示,该悬吊轮21的旋转面沿着与成为长方体状的平衡锤12的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设置。
其他构成与在图2及图3中所说明的相同,省略说明。
在该情况下,如图13所示,缆绳17为,一端17a固定于升降路13的顶部,在卷挂在轿厢11上的一个悬吊轮18上之后,卷挂在升降路顶部的翻转轮22的2个滑轮22a、22b上,并朝向下方折返。之后,在卷挂在轿厢11上的另一个悬吊轮19上之后,卷挂在设于升降路顶部的中继用的翻转轮24上,并朝向平衡锤12变向、折返。经过了该翻转轮24的缆绳17,在配置于平衡锤12的2个悬吊轮20、21中,首先卷挂到设置在平衡锤12内的成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20上。之后,卷挂在设于升降路13顶部的翻转轮23上,而再次朝向平衡锤12折返。从该翻转轮23折返的缆绳17,卷挂到设置在平衡锤12外的上部的、成为偏导绳轮的悬吊轮21上,之后其端部17b固定在升降路13的顶部。
在该情况下,悬吊轮20、21也是动滑轮,与翻转轮23、24一起构成4∶1绳比。并且,由于悬吊轮20、21与翻转轮23、24相互为相同直径,所以如果从缆绳17的固定端17b开始缆绳17最初所卷挂的悬吊轮21的转速为V,则成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20的转速为3V。即,随着平衡锤12及轿厢11的升降动作,设于平衡锤12的一个悬吊轮20与另一个悬吊轮21相比,以3倍的速度旋转。换言之,作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20,需要以相对于平衡锤12的升降速度为3倍的速度进行旋转。但是,所需的转矩减少与成为高速旋转相应的量。因此,对作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20进行驱动的电动机能够小型地构成,能够成为适于向平衡锤12搭载的构造。
并且,设于平衡锤12的2个悬吊轮20、21相互为相同直径,而且将它们上下配置,但由于2个悬吊轮20、21的旋转面从它们的上方观察以相互交叉的角度关系来配置,所以即使以上述顺序卷挂缆绳17,该缆绳也不会相互接触。
并且,通过成为将2个悬吊轮20、21的某一个设在平衡锤12内、将另一个设置在其框架外的上部的上下配置,由此能够进行平衡锤12的重心悬吊,并且能够不增大其宽度尺寸或厚度尺寸地构成电梯系统。
另外,在图13中,轿厢11用的翻转轮22由2个滑轮22a、22b构成,但也可以如图6所示,通过1个滑轮构成翻转轮22。并且,对于轿厢11侧的悬吊构造,也能够同样适用图7至图10说明的构造。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也可以为,在平衡锤12用的翻转轮23之外,在升降路13的顶部再设置一个翻转轮,将经过了设于平衡锤12的、成为偏导绳轮的悬吊轮21的缆绳17,卷挂在该增加的翻转轮上而再次向平衡锤12侧折返,并将该缆绳17的端部17b固定在平衡锤12上,由此实施5∶1绳比。在该情况下,平衡锤12上的2个悬吊轮20、21的关系可以是图3、图11、图13的任一种。当然,对于轿厢11侧,也可以为,与上述平衡锤12侧相对应,在翻转轮22之外,在升降路13的顶部再设置一个翻转轮,将经过了设于轿厢11的悬吊轮18的缆绳17,卷挂在该增加的翻转轮上而再次向平衡锤12侧折返,并将该缆绳17的端部17a固定在轿厢11上,由此实施5∶1绳比。
在如上所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将平衡锤12上的2个悬吊轮20、21,在平衡锤12的内外、上下配置,因此能够进行平衡锤12的重心悬吊,而且,能够不增大平衡锤12的宽度或厚度地进行N∶1(N为4以上的整数)绳比。并且,实施N∶1绳比,并将来自轿厢侧的经过了用于中继的翻转轮的缆绳最初卷挂的平衡锤侧的悬吊轮,作为由设在平衡锤上的驱动电动机旋转驱动的驱动绳轮,因此能够通过高速旋转的低转矩规格使驱动电动机小型化,能够成为适于向平衡锤搭载的构成。

Claims (5)

1.一种电梯系统,将悬吊支持用的缆绳分别卷挂在固定于升降路顶部的轿厢用的翻转轮、轿厢侧与平衡锤侧的中继用的翻转轮、平衡锤用的翻转轮、设于平衡锤的多个悬吊轮以及设于轿厢的多个悬吊轮上,而实施N∶1绳比,N为4以上的整数,其特征在于,
上述平衡锤具有:由设在该平衡锤上的电动机旋转驱动的、成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和成为偏导绳轮的悬吊轮,
将这些成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以及成为偏导绳轮的悬吊轮的某一个设置在构成上述平衡锤的框架内,将另一个设置在上述框架外、且在设于该框架内的悬吊轮的上方,
来自上述轿厢侧的经过了中继用的翻转轮的上述缆绳,依次交替地卷挂在成为上述驱动绳轮的悬吊轮、上述平衡锤用的翻转轮、成为上述偏导绳轮的悬吊轮上,
并且,将上述框架内的悬吊轮的直径设定为比设置在其上部的框架外的悬吊轮的直径大。
2.一种电梯系统,将悬吊支持用的缆绳分别卷挂在固定于升降路顶部的轿厢用的翻转轮、轿厢侧与平衡锤侧的中继用的翻转轮、平衡锤用的翻转轮、设于平衡锤的2个悬吊轮及设于轿厢的2个悬吊轮上,而实施N∶1绳比,N为4以上的整数,其特征在于,
上述平衡锤具有:由设在该平衡锤上的电动机旋转驱动的、成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和成为偏导绳轮的悬吊轮,
将这些成为驱动绳轮的悬吊轮以及成为偏导绳轮的悬吊轮的某一个设置在构成上述平衡锤的框架内,将另一个设置在上述框架外、且在设于该框架内的悬吊轮的上方,
来自上述轿厢侧的经过了中继用的翻转轮的上述缆绳,依次交替地卷挂在成为上述驱动绳轮的悬吊轮、上述平衡锤用的翻转轮、成为上述偏导绳轮的悬吊轮上;
并且,将上述框架内的悬吊轮的旋转面和设置在其上部的框架外的悬吊轮的旋转面,设置为从它们的上方观察相互交叉的角度关系。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
将成为上述驱动绳轮的悬吊轮设置在构成上述平衡锤的框架内,将成为上述偏导绳轮的悬吊轮设置在上述框架外、且在设于该框架内的上述悬吊轮的上方。
4.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
将成为上述偏导绳轮的悬吊轮设置在构成上述平衡锤的框架内,将成为上述驱动绳轮的悬吊轮设置在上述框架外、且在设于该框架内的上述悬吊轮的上方。
5.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
轿厢成为长方体状,在其两侧部沿纵向配置有将该轿厢在上述升降路内进行升降引导的一对导轨;轿厢用的翻转轮由配置在上述一对导轨的内侧附近的2个滑轮构成,该轿厢用的翻转轮将经过了上述轿厢的一个悬吊轮的缆绳朝向轿厢的另一个悬吊轮折返,该2个滑轮安装在上述一对导轨的相对应的部分。
CN200910211832.7A 2008-11-05 2009-11-05 电梯系统 Active CN1017345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84281A JP4900971B2 (ja) 2008-11-05 2008-11-05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284281/2008 2008-11-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34535A true CN101734535A (zh) 2010-06-16
CN101734535B CN101734535B (zh) 2014-01-01

Family

ID=423003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211832.7A Active CN101734535B (zh) 2008-11-05 2009-11-05 电梯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900971B2 (zh)
CN (1) CN10173453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I125068B (fi) * 2009-12-11 2015-05-29 Kone Corp Hissikorin ripustusjärjestely
CN104724577A (zh) * 2013-12-18 2015-06-24 黄立成 带有兼具信号传输和曳引传动的牵引构件的电梯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25811B2 (ja) * 1995-11-06 2001-11-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
BR9908230A (pt) * 1998-02-26 2000-10-31 Otis Elevador Company Sistema de elevador com motor de acionamento suspenso
AUPP255598A0 (en) * 1998-03-24 1998-04-23 Eastern Elevators Pty Limited Drive arrangement
JP3725979B2 (ja) * 1998-07-07 2005-12-1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2001039647A (ja) * 1999-07-30 2001-02-13 Toshiba Corp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02154770A (ja) * 2000-11-22 2002-05-28 Oil Drive Kogyo Kk エレベータ
JP2002173281A (ja) * 2000-12-11 2002-06-21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
WO2003064309A1 (fr) * 2002-01-30 2003-08-07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Dispositif d'ascenseur
JP2005263490A (ja) * 2004-03-15 2005-09-29 Inventio Ag 大荷重用エレベ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900971B2 (ja) 2012-03-21
CN101734535B (zh) 2014-01-01
JP2010111460A (ja) 2010-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64911B (zh) 一种上支撑式空间四索超跨度机器人
EP0867395A2 (en) Rope climbing elevator
CN104727608B (zh) 升降横移式停车设备
KR20150100932A (ko) 승강 종행식 입체 주차설비
TWI386359B (zh) 在井道中具有兩個被上下配置之升降車廂之升降機
CN101804936B (zh) 电梯
CN101224834A (zh) 在竖井中电梯轿厢一个在另一个的上方的电梯
CN101291867B (zh) 电梯装置
CN104364180B (zh) 电梯及电梯的改装方法
CN102642749A (zh) 附带地板高度调节机构的电梯
CN102471023B (zh) 电梯装置
CN104261267B (zh) 一种穿越式双小车节能岸桥系统
CN100358795C (zh) 集装箱起重机起升和小车复合运动钢丝绳缠绕系统
JP5094305B2 (ja) 駐車装置と昇降装置
CN204588520U (zh) 一种穿越式双小车节能岸桥系统
KR100982500B1 (ko) 주차설비
CN101734535B (zh) 电梯系统
CN100333991C (zh) 电梯装置
JP2014506552A (ja) 4:1ローピングを有する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5793184B (zh) 电梯设备
CN105480860B (zh) 双梁起重机及其起升台车
CN104418212A (zh) 电梯
CN101143677B (zh) 电梯装置
JP2010105770A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WO2005056457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