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23233B - 乘客传送机移动扶手装置、乘客传送机用扶手及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乘客传送机移动扶手装置、乘客传送机用扶手及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23233B
CN101723233B CN 200910137480 CN200910137480A CN101723233B CN 101723233 B CN101723233 B CN 101723233B CN 200910137480 CN200910137480 CN 200910137480 CN 200910137480 A CN200910137480 A CN 200910137480A CN 101723233 B CN101723233 B CN 1017232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il
moving hand
low friction
passenger conveyors
friction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910137480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23233A (zh
Inventor
本田武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Solution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7232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232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232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232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3/00Component parts of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3/22Balustrades
    • B66B23/24Handrails

Landscapes

  • Escalators And Moving Walkway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乘客传送机移动扶手装置、乘客传送机用扶手及制造方法。该乘客传送机的移动扶手装置能够同时降低由于移动扶手在引导轨道上滑动而产生的滑动阻力、以及扶手驱动装置中所需的驱动辊的按压力。该乘客传送机的移动扶手装置中,在横截面呈C字形状的环状的移动扶手(8)的内侧面上,沿该移动扶手(8)的长度方向形成有与扶手驱动装置(10)对应的高摩擦部以及与引导轨道(13)对应的低摩擦部。并且上述低摩擦部构成为摩擦特性比高摩擦部要低。

Description

乘客传送机移动扶手装置、乘客传送机用扶手及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自动扶梯或移动人行道等乘客传送机中使用的移动扶手装置,以及用于乘客传送机的乘客传送机用扶手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自动扶梯或移动人行道这样的乘客传送机中,一般采用截面呈C字形状的移动扶手,并且该移动扶手被以与乘客移动时所踏的梯级同步的方式驱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和2)。
图6至图9表示了包括下述专利文献1和2中记载的结构的、现有的一般乘客传送机的移动扶手装置的结构。
其中,图6和图7是表示现有乘客传送机的移动扶手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8是表示现有乘客传送机的移动扶手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图9是沿图8中所示的C-C线的剖视图。具体来说,图6表示了移动扶手的结构、图7表示了移动扶手和引导轨道的结构、图8和图9表示了移动扶手以及扶手驱动装置的结构。
如图6和图7所示,乘客传送机中使用的环状移动扶手21一般由以下部件来构成其主要部分:由橡胶或聚氨酯等树脂构成的芯体22、设于芯体22内部的抗拉体23、以及形成移动扶手21内侧面的帆布24。上述帆布24用于减轻当移动扶手21在引导轨道25上滑动时产生的滑动阻力,帆布24例如由以聚酯或尼龙等纤维构成的编织物构成。
另一方面,如图8和图9中所示,驱动移动扶手21的扶手驱动装置26多采用使用了驱动辊27和加压辊28的摩擦驱动方式。具体来说,在所述结构的扶手驱动装置26中,通过驱动辊27和加压辊28从上下方向夹持移动扶手21,并且在该夹持状态下使驱动辊27旋转,从而,利用它们与移动扶手21之间的摩擦力来驱动移动扶手21。另外,在与移动扶手21的内侧面接触的驱动辊27、以及与移动扶手21的供乘客扶握的扶握面(外侧面)接触的加压辊28的各表面上,一般分别包覆有聚氨酯树脂等弹性体29,其目的在于增加驱动力和保护摩擦面。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3307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225636号公报
在乘客传送机中使用的现有的移动扶手(包括专利文献1和2中记载的移动扶手装置在内)中,由引导轨道进行的引导和由扶手驱动装置进行驱动,都是经设于其内侧面的帆布来进行的。如上所述,帆布用于减轻当移动扶手在引导轨道上滑动时产生的滑动阻力,该帆布由具有低摩擦特性的材质构成。因此,在扶手驱动装置中,为了得到用于驱动移动扶手的足够的驱动力,必须将驱动辊强力地压靠在移动扶手(的帆布)上。
将驱动辊压靠在移动扶手上的压力(下面简称做“按压力”)越高,驱动辊和加压辊、移动扶手的内侧面和外侧面的磨损越快,因而存在会大量产生磨损粉末的问题。另外,若磨损粉末附着在驱动辊的表面或移动扶手的内侧面上的话,驱动辊会产生打滑等,从而不能向移动扶手传递足够的驱动力。因此,移动扶手的速度变缓,存在移动扶手与梯级的同步偏差增大,或者需要专业技术人员频繁地进行调整的问题。
另外,在扶手驱动装置的上述按压力高时,在移动扶手的扶握面上会产生压痕,从而还进一步产生了使乘客传送机的设计性降低,或者移动扶手的速度以及运行状态变得不稳定这样的问题。此外,由于上述按压力高,因而还存在驱动辊或加压辊的各表面剥离,或者因磨损而寿命缩短的可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同时降低由于移动扶手在引导轨道上滑动而产生的滑动阻力、以及扶手驱动装置中所需的驱动辊的按压力的乘客传送机的移动扶手装置,以及能够实现上述效果的乘客传送机用扶手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乘客传送机的移动扶手装置,其具有横截面呈C字形状的环状的移动扶手,该乘客传送机的移动扶手装置包括:高摩擦部,其沿所述移动扶手的长度方向形成在所述移动扶手的内侧面上;以及低摩擦部,其沿所述移动扶手的长度方向形成在所述移动扶手的内侧面上,并且其摩擦特性比所述高摩擦部要低,
所述移动扶手包括:
横截面呈C字形状、且外侧面形成扶握面的芯体;以及
低摩擦件,其遍及所述芯体的长度方向地设置在所述芯体的内侧面上,并且在该低摩擦件上沿所述芯体的长度方向形成有大量贯通孔,
所述低摩擦部由所述低摩擦件的一部分构成,
所述高摩擦部由所述芯体的一部分构成,该所述芯体的一部分穿过被形成于所述低摩擦件的所述贯通孔而以从所述低摩擦件的表面凸出的方式配置于所述低摩擦件的表面侧。
本发明所述的乘客传送机用扶手包括:高摩擦部,其沿横截面呈C字形状的扶手主体的长度方向形成在所述扶手主体的内侧面上;以及低摩擦部,其沿所述扶手主体的长度方向形成于所述扶手主体的内侧面上,并且其摩擦特性比所述高摩擦部要低。
本发明所述的乘客传送机用扶手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横截面呈C字形状的扶手主体的内侧面上,沿所述扶手主体的长度方向形成高摩擦部的步骤;以及在所述扶手主体的内侧面上,沿所述扶手主体的长度方向,形成摩擦特性比所述高摩擦部要低的低摩擦部的步骤。
此外,本发明所述的乘客传送机用扶手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准备沿长度方向形成有大量贯通孔的低摩擦件的步骤;成形横截面呈C字形状的扶手主体的步骤,其中,该扶手主体的至少一部分采用成形后的摩擦特性比所述低摩擦件的摩擦特性要高的预定原料,并且使所述低摩擦件至少作为所述扶手主体内侧面的一部分进行配置;以及通过使所述预定原料穿过被形成于所述低摩擦件的贯通孔而配置于所述低摩擦件的表面侧,来在所述扶手主体的内侧面上沿着所述扶手主体的长度方向形成由所述预定原料构成的高摩擦部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在乘客传送机中,能够同时降低由于移动扶手在引导轨道上滑动而产生的滑动阻力、以及扶手驱动装置中所需的驱动辊的按压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乘客传送机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乘客传送机的移动扶手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2中的低摩擦件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乘客传送机的移动扶手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乘客传送机的移动扶手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6是表示现有的乘客传送机的移动扶手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7是表示现有的乘客传送机的移动扶手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8是表示现有的乘客传送机的移动扶手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9是沿图8中所示的C-C线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桁架(truss);2:梯级;3:梯级链;4:梯级驱动用链轮;5:驱动电动机;6:减速器;7:控制盘;8:移动扶手;8a:开口;9:栏杆;10:扶手驱动装置;11:扶手驱动用链轮;12:扶手链;13:引导轨道;13a:凹部;14:芯体;14a:外侧面;15:抗拉体;16:低摩擦件;16a:贯通孔;17:高摩擦件;18:固定用树脂;19:驱动辊;20:加压辊;20a:弹性体;21:移动扶手;22:芯体;23:抗拉体;24:帆布;25:引导轨道;26:扶手驱动装置;27:驱动辊;29:加压辊;29:弹性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为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依照附图对其进行说明。另外,对各图中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标以相同标号,并适当地简化或省略其重复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乘客传送机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下文中,作为乘客传送机的一个例子,对在上下楼层之间移动时使用的自动扶梯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省略对于移动人行道等其他示例的说明。
在图1中,标号1为架设在上下楼层之间的自动扶梯的桁架。自动扶梯的自重以及载重由该桁架1支撑。标号2为乘客在上下楼层之间移动时所踏的梯级,标号3为连接有梯级2的环状梯级链,标号4为卷绕梯级链3的梯级驱动用链轮,标号5为用于驱动梯级驱动用链轮4等的驱动电动机,标号6为使驱动电动机5的输出减速、并经由链使梯级驱动用链轮4旋转的减速器,标号7为负责驱动电动机5的控制等自动扶梯的运转控制的控制盘。
标号8为以与上述梯级2同步的方式被驱动的移动扶手。该移动扶手8呈环状,其上部侧沿着立设于梯级2两侧的栏杆9的上端部移动。此外,移动扶手8在自动扶梯的上下乘降口被上下翻转,移动扶手8的下部侧配置于设在梯级2两侧的护裙内等。
标号10为用于驱动移动扶手8的扶手驱动装置。该扶手驱动装置10与图8所示的现有扶手驱动装置一样利用摩擦驱动方式来驱动移动扶手8。另外,对于移动扶手8以及扶手驱动装置10的各具体结构将在后面叙述。
标号11为与梯级驱动用链轮4同轴地设置的扶手驱动用链轮,标号12为用于将扶手驱动用链轮11的旋转力传递给扶手驱动装置10的扶手链。即,通过驱动电动机5的驱动力使扶手驱动用链轮11与梯级驱动用链轮4共同旋转,由此,经由扶手链12将该驱动力传递给扶手驱动装置10。并且,移动扶手8被扶手驱动装置10所驱动,从而与梯级2同步地在上下乘降口之间循环移动。
接着,对本发明中的移动扶手装置进行说明。图2、图4和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乘客传送机的移动扶手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3为表示图2中的低摩擦件的图。另外,图2和图4相当于沿图1中的A-A箭头方向的视图,图5相当于沿图1中的B-B箭头方向的视图,进而,图2仅表示了移动扶手8的结构。
移动扶手8的横(短边方向)截面呈大致C字形状,为了达成本申请的上述目的,在移动扶手8的内侧面上沿长边方向形成有高摩擦部和低摩擦部。高摩擦部具有将扶手驱动装置10的驱动力高效地传递到移动扶手8的作用,并且具有比低摩擦部更高的摩擦特性(摩擦系数)。
另一方面,低摩擦部具有降低当移动扶手8在引导轨道13上滑动时产生的滑动阻力的功能,并且具有比高摩擦部更低的摩擦特性(摩擦系数)。另外,引导轨道13用于对移动扶手8的移动进行引导。具体来说,引导轨道13设于栏杆9的上端部和上下乘降口附近的两个弯曲部,用于对移动扶手8的上部侧和各翻转部的移动进行引导。
下面,参照图2至图5对具有上述高摩擦部和低摩擦部的移动扶手8的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移动扶手8如图2等详细所示,其主要部分例如由芯体14、抗拉体15、低摩擦件16和高摩擦件17构成。
芯体14构成移动扶手8的主要部分,其横截面成C字形状,并且形成为环状。该芯体14的外侧面14a构成当乘客搭乘梯级2进行移动时所扶握的扶握面。另外,图2至图5表示了芯体14由橡胶或聚氨酯等树脂这样的一种弹性体构成的情况,然而芯体14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其例如也可以与赋予移动扶手8的功能等相应地由多个层等构成。
抗拉体15用于对移动扶手8赋予预定的拉伸强度,以防止移动扶手8伸长。该抗拉体15例如由钢制的线材或者薄板等构成,在芯体14的内部遍及其长度方向地设置有该抗拉体15。另外,标号18为用于使多个抗拉体15一体化的固定用树脂。关于抗拉体15,在其被埋设于芯体14内之前,通过该固定用树脂18使配置到芯体14内的多根抗拉体15一体化。
低摩擦件16由具有低摩擦特性的片状或者布(编织物)状的物体构成,并且在横截面呈C字形状的芯体14的内侧面遍及芯体14的长度方向地设置有低摩擦件16。此外,如图3所示,在低摩擦件16上遍及其长度方向地形成有大量贯通孔16a,该贯通孔16a以与形成于芯体14(移动扶手8)上的开口8a对置的方式遍及芯体14的长度方向地配置。另外,上述开口8a为扶握面相反侧的间隙,该开口8a由于芯体14(移动扶手8)的横截面呈C字形状而形成在其两端部之间。
关于上述低摩擦件16,采用帆布等,该帆布等使用了除用于以往的帆布的摩擦特性低的材料例如聚酯或尼龙等之外的、摩擦特性更低的PTFE纤维。例如,低摩擦件16可以采用包含将氟树脂纤维化后得到的物质(下面称作“氟树脂纤维”)的片材、包含氟树脂纤维的毛毡、或者包含氟树脂纤维的编织物等。另外,作为这样材料的例子,例如有東レ株式会社(公司名)制造的“トヨフロン(注册商标)”、或者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公司名)制造的“トミーファイレック(注册商标)F”等。此外,在不使用具有低摩擦特性的纤维本身的情况下,例如以普通的纤维编织成布时,也可以通过在其中填充PTFE材料、或者二硫化钼、石墨等固体润滑材料,或者将其与树脂混合或者浸渍在树脂中,来构成低摩擦件16。
高摩擦件17由具有比低摩擦件16更高的摩擦特性的部件构成,并且该高摩擦件17以其表面形成移动扶手8的内侧面的一部分的方式遍及芯体14(移动扶手8)的长度方向地设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了高摩擦件17与芯体14一体地构成的一个示例。具体来说,在成形芯体14时,将构成芯体14的树脂等原料的一部分从低摩擦件16的贯通孔16a挤压到低摩擦件16的表面侧(移动扶手8的内侧面侧),在低摩擦件16的表面上形成为呈薄凸起状,从而完成高摩擦件17。因此,高摩擦件17与贯通孔16a的位置对应,并以与开口8a对置的方式遍及芯体14(移动扶手8)的长度方向地进行配置。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移动扶手8中,上述高摩擦部由高摩擦件17、即芯体14的一部分构成,上述低摩擦部由低摩擦件16的除去表面被高摩擦件17包覆的部分之外的一部分构成。即,低摩擦部遍及移动扶手8的长度方向地形成于高摩擦部的两侧,高摩擦部以从相邻的低摩擦部的表面凸出的方式、呈凸起状地形成于移动扶手8的内侧面中央部。
接着,对用于引导上述结构的移动扶手8的移动的引导轨道13、以及用于驱动移动扶手8的扶手驱动装置10的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4所详细表示的那样,引导轨道13的外形形成为横截面呈T字形状,引导轨道13从上述开口8a进入到移动扶手8的中央部的空间中,并与移动扶手8的内侧面接触。此外,引导轨道13构成为:在其上表面中央部遍及长度方向地形成有具有预定宽度和深度的凹部13a,在该凹部13a内收纳有在引导轨道13上表面进行滑动的移动扶手8的上述高摩擦件17。即,凹部13a配置于与移动扶手8的高摩擦部对置的位置,凹部13a宽度比高摩擦部的宽度更宽,其深度形成为比高摩擦部的凸出量更深。因此,引导轨道13仅与形成于移动扶手8中的低摩擦部接触,与高摩擦部不接触。
另一方面,扶手驱动装置10如上所述,采用摩擦驱动方式,其整体来说具有与图8所示扶手驱动装置相同的结构。即,扶手驱动装置10由驱动辊19和加压辊20从上下方向夹持移动扶手8,并且在该夹持状态下使驱动辊19旋转,由此,来利用它们与移动扶手8之间的摩擦力驱动移动扶手8。
驱动辊19从上述开口8a进入到移动扶手8的中央部的空间中,并与移动扶手8的内侧面接触,并且利用旋转时的摩擦力驱动移动扶手8。在移动扶手8的内侧面的与开口8a对置的部分处,如上所述呈凸起状地形成有高摩擦件17,因此驱动辊19仅与移动扶手8的内侧面的高摩擦部接触,而不与低摩擦部接触。另外,驱动辊19(包括与移动扶手8的内侧面接触的部分在内)是由金属(例如钢)制成的。
另一方面,加压辊20与移动扶手8的扶握面接触,并且起到将移动扶手8按压向驱动辊19侧的功能。另外,加压辊20的与上述扶握面接触的部分与以往相同,为了保护扶握面而包覆有聚氨酯树脂等弹性体20a。
接着,对具有上述结构的移动扶手8的制造方法进行具体说明。
在制造移动扶手8时,首先,制作出具有与图2所示的移动扶手8相同的结构的长条状的扶手主体,然后将该扶手主体切断成预定长度并将其两端部连接起来,从而完成环状(循环状)的移动扶手8。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制造上述扶手主体的步骤进行具体说明。
虽然认为扶手主体的制造方法有多种,但是在下文中仅对通过制造效率优良的挤压成形来制造扶手主体的情况进行详细叙述。另外,在本说明中,对如下情况进行详细叙述:低摩擦件16采用由摩擦特性特别低的氟树脂纤维构成的编织物,而芯体14的原料采用适于挤压成形、并且成形后的摩擦特性远远高于低摩擦件16的摩擦特性的聚氨酯弹性材料。
在制造扶手主体时,预先准备上述结构中的抗拉体15和低摩擦件16。并且,在进行挤压成形之前,对上述抗拉体15和低摩擦件16进行如下处理。
对于抗拉体15,使用与上述的聚氨酯弹性材料的熔接性优良的预定原料,使配置于扶手主体内的多根抗拉体15预先一体化。即,一体化后的抗拉体15以外的部分相当于图2中的固定用树脂18。
此外,对于低摩擦件16,将低摩擦件16的除熔接面相反面之外的部分预先浸渍在与上述聚氨酯弹性材料的熔接性优良的预定原料中,或者,由上述预定原料包覆低摩擦件16。
并且,在实施了上述处理后,以使低摩擦件16配置于扶手主体内侧面的方式通过挤压成形来成形横截面呈C字形状的扶手主体。并且,此时,将抗拉体15埋设于扶手主体的内部,并使抗拉体15沿扶手主体的长度方向配置。
另外,在扶手主体挤压成形时,浸渍低摩擦件16或者包覆在低摩擦件16上的树脂、以及抗拉体15周围的固定用树脂18会与熔融的聚氨酯弹性材料熔接,因此在扶手主体成形后,低摩擦件16以及抗拉体15两者均与芯体14成为一体并且牢固地固定。
此外,在挤压成形时,关于作为芯体14原料的聚氨酯弹性材料,其一部分从低摩擦件16的背面侧穿过贯通孔16a并向低摩擦件16的表面层(扶手主体的内侧面侧)移动,并且在低摩擦件16的表面上形成为呈薄凸起状。即,通过挤压成形时的压力,聚氨酯弹性材料被挤压到低摩擦件16的表面侧,在扶手主体成形的同时,在扶手主体的内侧面形成高摩擦部。
通过上述的步骤,完成在内侧面具有高摩擦部和低摩擦部的长条状的扶手主体。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在乘客传送机中,能够同时降低由于移动扶手8在引导轨道13上滑动而产生的滑动阻力、以及扶手驱动装置10中所需的驱动辊19的按压力。
由于在移动扶手8(或者说扶手主体)的内侧面沿其长度方向形成有高摩擦部,因此通过使扶手驱动装置10的驱动辊19与该高摩擦部接触,能够将扶手驱动装置10的驱动力高效地传递到移动扶手8。即,通过使驱动辊19与高摩擦部接触并旋转,即使将驱动辊19的按压力设定得较低,也能够得到驱动移动扶手8所需的足够摩擦力。特别是若使驱动辊19仅接触高摩擦部的话,与以往相比能够大幅度地提高驱动力的传递效率,能够使扶手驱动装置10小型化。
此外,通过使高摩擦部与芯体14一体地(由构成芯体14的树脂等的一部分)构成,还能够提高高摩擦部的粘接强度,防止高摩擦部的剥离。
此外,若将上述高摩擦部遍及移动扶手8的长度方向地配置于与形成在移动扶手8上的开口8a对置的位置,即使扶手驱动装置10的结构与以往的结构相比不变,也能够实现上述效果。即,能够容易地应用于既有的乘客传送机。
另外,由于由具有高摩擦特性的聚氨酯弹性材料等构成上述高摩擦部,因此无需像以往那样实施在驱动辊19的表面上包覆聚氨酯树脂等、用于增加摩擦力的处理。即,能够用金属构成驱动辊19(的表面),能够大幅度减少驱动辊19和移动扶手8的内侧面产生的磨损粉末。因而,能够可靠地防止因产生磨损粉末而引起的不良情况、例如移动扶手8与梯级2的同步偏差等,能够降低维护的麻烦。此外,也不再产生驱动辊19的磨损和表面部的剥离等不良情况。
另外,将乘客传送机设置在建筑物中后,清扫时的水或者雨水等有时会附着在移动扶手8上。因此,在采用上述结构的驱动辊19的情况下,在驱动辊19的表面实施细微的喷丸处理或者滚花加工是比较有效的。
另一方面,在移动扶手8(或者,扶手主体)的内侧面上,与上述高摩擦部一起,沿其长度方向还形成有低摩擦部。由此,若经该低摩擦部进行引导轨道13对移动扶手8的引导,则除了降低了扶手驱动装置10所需的按压力之外,还能够降低滑动阻力。特别是若通过在引导轨道13的上表面形成凹部13a等使引导轨道13仅与低摩擦部接触,则能够大幅度地降低滑动阻力,还能够使扶手驱动装置10更为小型化。
另外,在高摩擦部形成于开口8a的对置位置时,将低摩擦部例如遍及移动扶手8的长度方向地配置于高摩擦部的两侧。在所述结构下,能够在无损于运行时的稳定性的情况下引导移动扶手8。
此外,上述结构的移动扶手8与经相同的帆布来实现引导轨道的引导功能和扶手驱动装置的驱动功能的现有技术不同,即使上述低摩擦部(低摩擦件16)采用摩擦特性特别低的材料,也不会影响到驱动移动扶手8的功能。即,低摩擦部可以采用以往的帆布中不能采用的、氟树脂纤维这样具有极低的摩擦特性的材料。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使由于移动扶手8在引导轨道13上滑动而产生的滑动阻力大幅度地降低。此外,由于滑动阻力减小,因此移动扶手8的运行状态也会长期稳定。
另外,还认为:作为低摩擦部,在采用了摩擦特性特别低的材料(例如,由氟树脂纤维构成的编织物或片材)的情况下,构成低摩擦部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低摩擦件16)难以与构成芯体14的树脂等(本实施方式中为聚氨酯弹性材料)粘接。在所述情况下,例如通过使构成低摩擦部的部件由编织物构成,来使构成芯体14的树脂等浸透到纤维与纤维之间,利用该浸透的树脂等的剪切力使上述部件与芯体14一体化。或者,如本实施方式中的低摩擦件16那样采用多孔质部件,以实现与芯体14的一体化。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中的移动扶手8那样,通过成形透过了低摩擦件16的贯通孔16a的芯体14的一部分来作为高摩擦部(高摩擦件17),能够实现如下的各种效果。
首先,能够大幅度地提高高摩擦部的粘接强度,可靠地防止高摩擦部的剥离。
此外,由于高摩擦部还具有将低摩擦件16固定于芯体14上的功能,因此还能够防止低摩擦件16的剥离。另外,除了本实施方式中的移动扶手8的结构以外,也可以考虑通过将预定的树脂等粘接在低摩擦件表面上来形成高摩擦部。然而,在所述结构中,高摩擦部的粘接强度依赖于低摩擦件16相对于芯体14的粘接强度,因此相对于芯体14的粘接强度不足的材料不能用作低摩擦件16。但是,若采用本实施方式中的移动扶手8的结构的话,这样的问题也能够消除。因此,即使在将由相对于芯体14粘接困难的氟树脂纤维构成的编织物等用作低摩擦件16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防止低摩擦件16的剥离,能够实现移动扶手8的长寿命化。
另一方面,在移动扶手8(扶手主体)的制造中,通过采用具有多个贯通孔16a的低摩擦件16,能够利用挤压成形时的压力,在扶手主体成形的同时成形高摩擦部。由此,省去了在低摩擦件16的表面上粘接形成高摩擦部的树脂等的麻烦,能够提高制造效率。
另外,在低摩擦件16由编织物或多孔质材料构成的情况下,由于扶手主体制造时受到的张力,低摩擦件16被沿长度方向拉伸,从而有着使贯通孔16a被堵塞或者使低摩擦件16被剪切的可能。为了防止这样的不良情况,特别是在使用上述结构的低摩擦件16时,在扶手主体成形前,预先将其浸泡到预定树脂中,或者利用上述预定原料包覆低摩擦件16即可。
此外,在将抗拉体15粘接到芯体14上的情况下,如果芯体14为橡胶制的话,则需要一定时间的加热和加压条件下进行硫化粘接,如果芯体14为聚氨酯等的话,则需要在涂布粘接剂后进行加热处理。因此,与在扶手主体成形时实施抗拉体15的粘接处理相比,优选在扶手主体成形前预先进行抗拉体15的粘接处理,并在扶手主体成形时将固定用树脂18等熔接到构成芯体14的树脂等上。通过采用所述制造方法,能够实现设备的简单化和产品的稳定化。

Claims (12)

1.一种乘客传送机的移动扶手装置,其具有横截面呈C字形状的环状的移动扶手,其特征在于,
该乘客传送机的移动扶手装置包括:
高摩擦部,其沿所述移动扶手的长度方向形成在所述移动扶手的内侧面上;以及
低摩擦部,其沿所述移动扶手的长度方向形成在所述移动扶手的内侧面上,并且其摩擦特性比所述高摩擦部要低,
所述移动扶手包括:
横截面呈C字形状、且外侧面形成扶握面的芯体;以及
低摩擦件,其遍及所述芯体的长度方向地设置在所述芯体的内侧面上,并且在该低摩擦件上沿所述芯体的长度方向形成有大量贯通孔,
所述低摩擦部由所述低摩擦件的一部分构成,
所述高摩擦部由所述芯体的一部分构成,该所述芯体的一部分穿过被形成于所述低摩擦件的所述贯通孔而以从所述低摩擦件的表面凸出的方式配置于所述低摩擦件的表面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传送机的移动扶手装置,其特征在于,
高摩擦部以与形成于移动扶手的开口对置的方式遍及所述移动扶手的长度方向地进行配置,
低摩擦部在所述高摩擦部的两侧遍及所述移动扶手的长度方向地进行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乘客传送机的移动扶手装置,其特征在于,
低摩擦部由包含氟树脂纤维的片材、包含氟树脂纤维的毛毡、以及包含氟树脂纤维的编织物中的至少一种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乘客传送机的移动扶手装置,其特征在于,
高摩擦部由聚氨酯弹性材料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乘客传送机的移动扶手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乘客传送机的移动扶手装置还包括驱动辊,该驱动辊从形成于移动扶手上的开口与所述移动扶手的内侧面接触,并利用旋转时的摩擦力来驱动所述移动扶手,
所述驱动辊与形成于所述移动扶手的内侧面的高摩擦部接触,而与低摩擦部不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乘客传送机的移动扶手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乘客传送机的移动扶手装置还包括加压辊,该加压辊与移动扶手的扶握面接触,并将所述移动扶手向所述驱动辊侧按压,
所述驱动辊的与高摩擦部接触的部分由金属构成,
所述加压辊的与所述扶握面接触的部分由弹性体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乘客传送机的移动扶手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乘客传送机的移动扶手装置还包括引导轨道,该引导轨道从形成于移动扶手的开口与所述移动扶手的内侧面接触,并且引导所述移动扶手的移动,
所述引导轨道与形成于所述移动扶手的内侧面的低摩擦部接触,而与高摩擦部不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乘客传送机的移动扶手装置,其特征在于,
引导轨道在与形成于移动扶手的内侧面的高摩擦部对置的对置位置处形成有宽度比所述高摩擦部要宽的凹部。
9.一种乘客传送机用扶手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乘客传送机用扶手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准备沿长度方向形成有大量贯通孔的低摩擦件的步骤;
成形横截面呈C字形状的扶手主体的步骤,其中,该扶手主体的至少一部分采用成形后的摩擦特性比所述低摩擦件的摩擦特性要高的预定原料,并且使所述低摩擦件至少作为所述扶手主体内侧面的一部分进行配置;以及
通过使所述预定原料穿过被形成于所述低摩擦件的贯通孔而配置于所述低摩擦件的表面侧,来在所述扶手主体的内侧面上沿着所述扶手主体的长度方向形成由所述预定原料构成的高摩擦部的步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乘客传送机用扶手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乘客传送机用扶手的制造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在扶手主体成形前,使低摩擦件浸渍在与构成所述扶手主体的原料的熔接性优良的预定原料中,或者利用所述预定原料包覆所述低摩擦件。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乘客传送机用扶手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乘客传送机用扶手的制造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在扶手主体成形前,使用与构成所述扶手主体的原料的熔接性优良的预定原料来使配置于所述扶手主体内的抗拉体成为一体。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乘客传送机用扶手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挤压成形来成形扶手主体,由此,在所述扶手主体成形的同时,在所述扶手主体的内侧面形成高摩擦部。
CN 200910137480 2008-10-31 2009-04-29 乘客传送机移动扶手装置、乘客传送机用扶手及制造方法 Active CN1017232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81521 2008-10-31
JP2008281521A JP5098958B2 (ja) 2008-10-31 2008-10-31 マンコンベアの移動手摺装置、並びに、マンコンベア用手摺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23233A CN101723233A (zh) 2010-06-09
CN101723233B true CN101723233B (zh) 2013-05-15

Family

ID=415710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910137480 Active CN101723233B (zh) 2008-10-31 2009-04-29 乘客传送机移动扶手装置、乘客传送机用扶手及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184250B1 (zh)
JP (1) JP5098958B2 (zh)
KR (1) KR101534347B1 (zh)
CN (1) CN10172323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53552B2 (ja) * 2009-08-19 2013-11-27 三菱電機ビルテクノ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マンコンベアの移動手摺及びマンコンベア用手摺
JP5664160B2 (ja) * 2010-11-16 2015-02-04 三菱電機ビルテクノ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マンコンベアの移動手摺及びマンコンベア用手摺、並びに移動手摺用帆布
AT511023B1 (de) 2011-01-20 2013-04-15 Innova Patent Gmbh Handlauf für fahrsteig
JP2012224458A (ja) * 2011-04-21 2012-11-15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マンコンベアの移動手摺、並びに、マンコンベア用手摺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72744B2 (ja) * 2012-07-18 2015-09-02 三菱電機ビルテクノ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マンコンベアの移動手摺及びマンコンベア用手摺
JP5986935B2 (ja) * 2013-02-01 2016-09-0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乗客コンベアの移動手摺
JP5682640B2 (ja) * 2013-02-18 2015-03-11 三菱電機ビルテクノ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マンコンベア用移動手摺の製造装置
JP5761228B2 (ja) * 2013-02-25 2015-08-12 三菱電機ビルテクノ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マンコンベアの移動手摺及びマンコンベア用手摺
JP6341117B2 (ja) * 2015-02-27 2018-06-13 三菱電機ビルテクノ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ガイド装置、マンコンベア及びマンコンベアの改修方法
JP6103019B1 (ja) * 2015-11-04 2017-03-29 三菱電機ビルテクノ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乗客コンベア用手摺及び測定治具
JP6631290B2 (ja) * 2016-02-09 2020-01-15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ゴム製ハンドレール、ゴム製ハンドレール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76446A (en) * 1987-12-18 1988-10-11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Handrail for transportation appartus
JP2653537B2 (ja) * 1990-02-26 1997-09-17 株式会社東芝 手摺ベルト駆動装置
CN1654302A (zh) * 2004-02-13 2005-08-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乘客输送带的移动扶手及其制造方法
CN101155747A (zh) * 2005-04-08 2008-04-02 奥蒂斯电梯公司 乘客传送机扶手及制造方法
CN101161582A (zh) * 2007-11-07 2008-04-16 苏州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同步齿形扶手带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56677U (ja) * 1983-09-26 1985-04-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ハンドレ−ル用ロ−ラ
JPH0396786A (ja) * 1989-08-08 1991-04-22 Sekisui Chem Co Ltd 複合管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3211187A (ja) * 1990-01-12 1991-09-13 Toshiba Corp エスカレータの移動手すり案内装置
JPH0867487A (ja) * 1994-08-30 1996-03-12 Showa Electric Wire & Cable Co Ltd ハンドベルト
KR100257307B1 (ko) * 1997-12-15 2000-05-15 이종수 이동보도의 핸드레일 구동장치
KR20000006185U (ko) * 1998-09-10 2000-04-15 이종수 에스컬레이터용 핸드레일의 주행저항 저감구조
JP2006069770A (ja) * 2004-09-06 2006-03-16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乗客コンベアの移動手摺
JP4756850B2 (ja) * 2004-11-05 2011-08-24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乗客コンベアの手摺機構
WO2007018525A1 (en) * 2005-08-02 2007-02-15 Otis Elevator Company Passenger conveyor handrail splicing technique
US7650981B2 (en) * 2005-12-28 2010-01-26 Otis Elevator Company Passenger conveyor handrail sliding layer treatment
WO2007123534A1 (en) * 2006-04-24 2007-11-01 Otis Elevator Company Passenger conveyor handrail with a unique sliding layer
JP5091464B2 (ja) * 2006-11-28 2012-12-05 東北ゴム株式会社 ハンドレ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76446A (en) * 1987-12-18 1988-10-11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Handrail for transportation appartus
JP2653537B2 (ja) * 1990-02-26 1997-09-17 株式会社東芝 手摺ベルト駆動装置
CN1654302A (zh) * 2004-02-13 2005-08-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乘客输送带的移动扶手及其制造方法
CN101155747A (zh) * 2005-04-08 2008-04-02 奥蒂斯电梯公司 乘客传送机扶手及制造方法
CN101161582A (zh) * 2007-11-07 2008-04-16 苏州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同步齿形扶手带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第2653537号B2 1997.09.17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23233A (zh) 2010-06-09
KR20100048848A (ko) 2010-05-11
EP2184250B1 (en) 2017-03-22
JP5098958B2 (ja) 2012-12-12
JP2010105801A (ja) 2010-05-13
EP2184250A1 (en) 2010-05-12
KR101534347B1 (ko) 2015-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23233B (zh) 乘客传送机移动扶手装置、乘客传送机用扶手及制造方法
US10099896B2 (en) Rope terminal assembly and a hoisting apparatus
CN101346501B (zh) 乘客输送装置扶手滑动层的处理
JP5221855B2 (ja) 支持手段端部接続部および支持手段を備えるエレベータ設置、およびエレベータ装置において支持手段の端部を締結する方法
JP3604687B2 (ja) 移動ハンドレール
EP2285554B1 (d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eines riemenartigen Tragmittels für eine Aufzugsanlage, riemenartiges Tragmittel und Aufzugsanlage mit einem solchen Tragmittel
US20170036891A1 (en) Method, a rope terminal arrangement and an elevator
EP3447019B1 (en) Belt with self-extinguishing layer and method of making
CN108217384B (zh) 具有约束的电梯系统悬挂构件端接
US20210139280A1 (en) Belt with corrugated material
EP1886958A1 (de) Aufzugsanlage mit einem Riemen, Riemen für eine solche Aufzuganlag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solchen Riemens, Verbund aus solchen Riemen sowie Verfahren zur Montage eines solchen Verbunds in einer Aufzugsanlage
CA2580699C (en) Hand rail and guide rail for a passenger conveying installation
US10926975B2 (en) Grooved belt for elevator system
EP3141514B1 (en) In-service repair of elevator belt
CN105209366A (zh) 用于电梯系统的曳引轮
CN115246611A (zh) 用于电梯系统的承载构件的金属涂层
US7614489B2 (en) Handrail guidance for a passenger conveyor
JP2012224458A (ja) マンコンベアの移動手摺、並びに、マンコンベア用手摺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497413B (zh) 用于电梯装置的绳索、牵引滑轮及电梯装置
CN104003282B (zh) 乘客输送机的移动扶手和乘客输送机用扶手
JPH107358A (ja) ハンドレール
JP2017210317A (ja) 乗客コンベアの手摺りベル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乗客コンベア
RO113883B1 (ro) Mana curenta pentru scari rulant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Solutions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SERVICE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