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85627B - 键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键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85627B
CN101685627B CN2009101780353A CN200910178035A CN101685627B CN 101685627 B CN101685627 B CN 101685627B CN 2009101780353 A CN2009101780353 A CN 2009101780353A CN 200910178035 A CN200910178035 A CN 200910178035A CN 101685627 B CN101685627 B CN 1016856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mmer
key
support portion
board unit
frame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7803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85627A (zh
Inventor
铃木浩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Corp filed Critical Yamah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856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856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856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856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H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INSTRUMENTS IN WHICH THE TONES ARE GENERATED BY ELECTROMECHANICAL MEANS OR ELECTRONIC GENERATORS, OR IN WHICH THE TONES ARE SYNTHESISED FROM A DATA STORE
    • G10H1/00Details of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 G10H1/32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H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INSTRUMENTS IN WHICH THE TONES ARE GENERATED BY ELECTROMECHANICAL MEANS OR ELECTRONIC GENERATORS, OR IN WHICH THE TONES ARE SYNTHESISED FROM A DATA STORE
    • G10H1/00Details of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 G10H1/32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10H1/34Switch arrangements, e.g. keyboards or mechanical switch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 G10H1/34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individual keys
    • G10H1/346Keys with an arrangement for simulating the feeling of a piano key, e.g. using counterweights, springs, cam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Multimedia (AREA)
  •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键盘装置,其中,多个键支撑在键支撑部上以使得各个键通过演奏者的键按压操作而在竖直方向上枢转,键沿键盘装置的宽度方向彼此平行地排布。多个音锤沿宽度方向彼此平行地排布以使得所述音锤对应于各个键。音锤可操作地连接到对应的键上,从而围绕各个音锤支撑部旋转,音锤向对应的键的枢转运动施加惯性作用。框架具有在面向演奏者的前方区域敞开的开口部,所述开口部比音锤支撑部更靠前,并且框架构造为使得音锤支撑部在竖直方向上位于开口部的上极限位置与下极限位置之间,并且当音锤安装到各个音锤支撑部上时,音锤可从前方区域穿过开口部插入到框架中。

Description

键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键盘装置,其中的音锤支撑在框架上并可操作地连接到多个键上,由此音锤旋转以将惯性施加到对应的键上。
背景技术
已知在常规的键盘装置中,多个音锤支撑在框架上并可操作地连接到多个键上,由此音锤旋转以对对应的键的枢转运动施加惯性。在这些类型的装置中,音锤支撑部设置在框架上,并且以使音锤可旋转的方式将音锤装配到对应的音锤支撑部上(下面列出专利文献1至专利文献3)。
在专利文献1的键盘装置中,各个音锤的质量部插入到为各个音锤所设置的框架的狭缝中,由此,在将音锤装配到框架时质量部被迅速按下的同时被安装(参见文献1的图8)。音锤是从上方插入的。
在专利文献2的键盘装置中,从前方区域将各个音锤的键接触部插入到框架的狭缝状切口部中,并且音锤返回到相对侧,以使得音锤与音锤支撑部接合(参见文献2的图4)。音锤是从下方插入的。
在专利文献3的键盘装置中,音锤从前上方插入,由此音锤越过设置在白键前侧的键引导件的同时与音锤支撑部接合。
[专利文献1]公开号为H6-25884号的日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
[专利文献2]公开号为2004-226687号的日本专利申请
[专利文献3]公开号为2007-25589号的日本专利申请
但是,在专利文献1、2及3的键盘装置中,由于由框架的形状或诸如键引导件的障碍物造成的限制,必须从上方或下方将音锤插入到框架中。
具体地,在专利文献1中,必须在改变音锤插入方向的同时将音锤装配到框架上,并且方向的变动范围也很大。而且,在专利文献2中,必须改变音锤插入的方向,另外每次必须沿相反的方向移动音锤。而在专利文献3中,键引导件成为障碍物,致使必须在改变音锤插入角度的同时将音锤装配到框架上,并且角度的变动范围也很大。
由于这些原因,各个常规的键盘装置均具有的问题在于:不易将音锤装配到框架上。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键盘装置,其构造为使得音锤可从前侧插入到框架中,从而容易地实现将音锤装配到框架中。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键盘装置包括:框架,其具有多个键支撑部、多个音锤支撑部、用于支撑所述音锤支撑部的前侧支撑部和止动件安装部,框架由树脂形成并支撑在乐器主体上;多个键,其支撑在键支撑部上以使得各个键通过演奏者的键按压操作而在竖直方向上枢转,键沿键盘装置的宽度方向彼此平行地排布;以及多个音锤,其沿宽度方向彼此平行地排布,以使得所述音锤对应于各个键,音锤支撑在各个音锤支撑部上,以使得音锤在对应的键的下方可操作地连接到对应的键,以围绕各个音锤支撑部而旋转,音锤向对应的键的枢转运动施加惯性作用,其中框架具有在面向演奏者的前方区域敞开的开口部,所述开口部比音锤支撑部更靠前,并且框架构造为使得音锤支撑部在竖直方向上位于开口部的上极限位置与下极限位置之间,所述上极限位置为所述止动件安装部的底部,而所述下极限位置为所述前侧支撑部的顶部,并且当音锤安装到各个音锤支撑部时,音锤可从前方区域穿过开口部插入到框架中。
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开口部的上极限位置与下极限位置之间在竖直方向上的间距大于在音锤的纵向平行于从键盘装置前方延伸到键盘装置后方的深度方向的状态下在竖直方向上限定的音锤的最大竖直尺寸。
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开口部在键盘装置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支撑在各个音锤支撑部上的音锤在键盘装置的宽度方向上的最大宽度尺寸。
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案,开口部在键盘装置的宽度方向上跨越各个覆盖多个键的键域而连续地敞开。
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案,当从框架的侧面观察时,开口部的上极限位置的最前位置比音锤支撑部更靠前,并且由连接最前位置和音锤支撑部的线段与平行于从键盘装置前方延伸到键盘装置后方的深度方向且经过音锤支撑部的线段形成的锐角是15度或更大。
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案,各个音锤具有向后敞开的接合部,通过使接合部与对应的音锤支撑部接合,音锤可旋转地支撑在各个音锤支撑部上,当音锤安装到各个音锤支撑部上时,音锤彼此平行地向后移动,由此接合部与对应的音锤支撑部接合。
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案,开口部的上极限位置比下极限位置和音锤支撑部更靠前,并且开口部在上极限位置与下极限位置之间向下方和前方敞开。
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案,框架具有用于各个键的键引导部,以引导各个键的枢转运动,并且键引导部设置为比音锤支撑部更靠前,并比开口部的上极限位置更靠上。
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案,各个音锤构造为使各个音锤的后部在对应的键的行进行程中向上旋转,在开口部的上极限位置处设有止动件部,并且通过止动件部的底部与各个音锤之间的接触来限制各个音锤的初始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可从前侧将音锤插入到框架中,由此容易地实现将音锤装配到框架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在将音锤装配到框架的过程中,可在不需要改变音锤在其旋转方向上的角度的情况下将音锤插入到框架中,并且在音锤的纵向平行于键盘装置的深度方向的状态下可容易地将音锤插入到框架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在将音锤装配到框架中的过程中,可在不需要改变音锤在键盘装置的宽度方向上的角度的情况下将音锤插入到框架中,并且在音锤的纵向平行于深度方向的状态下可容易地将音锤插入到框架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案,可确保开口部的足够的面积,从而容易地实现将音锤装配到框架中,同时可将多个音锤同时插入到框架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案,可容易地实现将音锤插入和装配到框架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案,通过使音锤大体平行地移动而无需很大程度地改变音锤的物理位置,可很容易地将音锤装配到框架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案,可更加容易地实现将音锤插入和装配到框架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案,在将音锤装配到框架中的过程中,可防止键引导部成为障碍物,因此,可更加容易地实现将音锤插入和装配到框架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案,开口部的大部分形成在止动件的下方,因而在将音锤装配到框架中的过程中,初始止动件不会成为障碍物。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键盘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2(a)和图2(b)分别是示出了框架的平面图和正视图。
图3是沿着图2(a)中的线A-A剖开的剖视图。
图4(a)到图4(c)是该框架的侧视图,其图示了将音锤可旋转地设置在框架上的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地阐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键盘装置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键盘装置可应用于例如电子键盘乐器。该键盘装置构造为,多个白键10、多个黑键20以及多个音锤30设置在由树脂一体形成的框架40中。假定演奏者相对于键盘装置所在的一侧为键盘装置的前方。因此,附图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对应于键盘装置的前方和后方。此外,假定相对于演奏者来确定左右方向。
沿左右方向(也称作“键的并排排列方向”)平行地设置白键10和黑键20。沿键的并排排列方向平行地设置音锤30,键的并排排列方向是键盘装置的宽度方向。音锤30设置为使得音锤30对应于各个键。具体地,音锤30设置在各个键的下方,以向各个键的枢转运动施加惯性作用。
图2(a)和图2(b)是示出框架的平面图和正视图。图3是沿图2(a)中的线A-A剖开的剖面图。尽管在图2(a)和图2(b)中仅示出了框架40的一个八度音阶部,但是也可示出框架40的长度对应于具有多个键或全部键的键域。
以使白键10的前端和黑键20的前端可以围绕键支撑部53竖直地枢转的方式将白键10和黑键20支撑在框架40的对应的键支撑部53上。键支撑部53可以以摆动的方式支撑白键10和黑键20。或者,键支撑部53可构造为铰接型结构。即,不限制键支撑部53的结构。以使音锤30可以围绕音锤旋转轴43竖直地旋转的方式(音锤30的前端和后端可竖直地枢转)将音锤30支撑在框架40的对应的音锤旋转轴43上。下垂直件11从各个白键10的前部向下悬置。下垂直件11的下端构成包括缓冲构件的音锤驱动部12。相同的结构可适用于各个黑键20。
如图1所示,各个音锤30构造为杆状结构且包括:用以与对应的音锤旋转轴43接合的接合凹部31;位于接合凹部31前方的前延伸部30f;以及位于接合凹部31后方的后延伸部30r。接合凹部31的后方敞开。后延伸部30r的后端设有质量部32,该质量部的质量占各个音锤30的全部质量的主要部分。在前延伸部30f形成有包括长的下接合部33和短的上接合部34的爪状接合部。下接合部33和上接合部34与白键10和黑键20中的对应的其中一个键的音锤驱动部12持续地接合。各个音锤30可操作地连接到对应的一个键,以使得各个音锤30可沿前进方向和返回方向旋转。
在图1中,白键10、黑键20以及音锤30示出为处于未被按压的初始状态。同时,白键10和音锤30的按压结束状态分别示出为白键10-E和音锤30-E。
通过注射成型将框架40制造为一个整体。框架40固定到架板(deck)19(见图1和图3)的上部。架板19可以是乐器主体的一部分,或者可以是下壳体的底板,并未特别地命名架板19。如将在下文详细阐述的,框架40构造为如下的结构,即,框架40的沿键的并排排列方向跨越全长一体地延伸的部分通过沿键的并排排列方向彼此间隔的多个垂直的肋46而相互连接。
首先,如图3所示,在框架40的最前部设有止动件安装部47。在止动件安装部47的后方设有键引导连接部49,该键引导连接部49位于止动件安装部47的上方。在键引导连接部49的后方设有前侧支撑部41,该前侧支撑部41位于框架40的最下部。在框架40的后方的最下部设有后侧支撑部45。前侧支撑部41的下端和后侧支撑部45的下端直接与架板19接触。
后侧壁部60从后侧支撑部45向上竖直地耸起,由此后侧壁部60形成朝向前侧的台阶。键支撑部连接部51从后侧壁部60的上部向前延伸,并与该后侧壁部形成为一体。从键支撑部连接部51的前部朝下侧形成台阶。板状部54向下逐渐倾斜的同时向前延伸。板状部54近似为框架40的沿前后方向上的中部,该前后方向为键盘装置的深度方向。板状部54延伸到比前侧支撑部41更靠后的位置。
具体地,止动件安装部47、键引导连接部49、前侧支撑部41、键支撑部连接部51以及板状部54是“框架40的沿键的并排排列方向跨越全长延伸为一体的部分”(参见图2(a)和图2(b))。这些部分、后侧支撑部45以及后侧壁部60通过竖直肋46相互连接为一体(参见图3)。竖直肋46可设置为使得一个竖直肋46对应多个键。例如,如图2(a)和图2(b)所示,虽然不具体限定竖直肋46的数目,但是对于各个八度音阶可设有两个或三个竖直肋46。
如图1所示,在止动件安装部47的底部47a安装初始止动件48,以使得初始止动件48接触对应的音锤30的下接合部33,以限制在被按压键的行进行程中音锤30的旋转起始位置。在键未被按压的状态下,音锤30的后延伸部30r由于质量部32的重量而降低,致使下接合部33与初始止动件48的底部48a持续接触。另一方面,下接合部33与相应的一个白键10或黑键20的音锤驱动部12持续地相互接合。由此,音锤30的旋转起始位置被限制。因此,键未被按压的位置(即,各个白键10和黑键20的起始位置)受到限制,从而白键10和黑键20的各个键面位置均匀地对齐。
结束止动件55安装到板状部54的底面,由此结束止动件55接触对应的音锤30的后延伸部30r的质量部32,以限制音锤30的旋转结束位置。在执行键按压操作时,各个键10和键20的音锤驱动部12驱动音锤30的下接合部33,致使音锤30沿图1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当后延伸部30r开始与结束止动件55接触时,在被按压键的行进行程中各个键10和键20的旋转结束位置受到限制。当在键按压结束状态下执行键释放操作时,执行被按压键的返回行程。由此,音锤30因质量部32的重量而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以返回到其初始位置。
初始止动件48和结束止动件55均由诸如具有缓冲功能的毡制品材料形成,并沿键的并排排列方向跨越全长且设置为一体。或者,可对各个音锤30均设置初始止动件48和结束止动件55。作为另一种选择,初始止动件48和结束止动件55可由诸如弹性体的软质材料形成,并可经由双色成型以一体成型的方式一体地形成在框架40上。多个板安装部56和57一体地形成在板状部54的上部(仍参见图2(a)和图2(b))。板58螺纹固定到板安装部56和57上。
在板58上配置有与各个键对应的键开关59。在按压白键10和黑键20的其中之一时,键开关59检测白键10和黑键20中的对应的一个键的键按压操作。乐器主体包括乐声产生装置(未示出),该乐声产生装置基于键开关59的检测结果产生乐声。
如图1至图3所示,键引导部50从键引导连接部49一体地向上突伸。各个键均设有键引导部50以引导对应的键的枢转运动。键引导部50可与框架40分别形成,并随后固定到框架40上。一对凸片42从前侧支撑部41的顶部41a突伸,由此凸片42对应各个音锤30。音锤旋转轴43形成在一对凸片42之间。
多个凸部44还一体地形成在前侧支撑部41上。而且,尽管未示出,但多个凸部还一体地形成在后侧支撑部45上。通过设置在这些凸部44中的螺纹孔(未示出),可从下方螺纹固定架板而将框架40固定到乐器主体上。沿键的并排排列方向形成凸部44的位置对应于形成竖直肋46的位置。因此,施加到框架40上的各种力很容易通过竖直肋46和凸部44以直接的方式传递到架板19。
一对凸片52从键支撑部连接部51的上部一体地突伸,由此凸片52对应于各个键。上述键支撑部53形成在一对凸片52彼此相对的表面上。
初始止动件48、键引导部50、音锤旋转轴43、键支撑部53、键开关59以及结束止动件55在键盘装置的使用过程中与除框架40以外的键盘装置的部件接触接合。初始止动件48、键引导部50、音锤旋转轴43、键支撑部53、键开关59以及结束止动件55是使框架40作为键的框架和音锤的框架以适当地支撑白键10、黑键20以及音锤30的部件。这些部件称作“框架功能部件”。前侧支撑部41和后侧支撑部45具有使它们以直接接触的方式固定到架板19上的功能。因此,前侧支撑部41和后侧支撑部45也是“框架功能部件”。
另一方面,键引导连接部49、前侧支撑部41、键支撑部连接部51以及板状部54起到使多个相同的部件(键引导部50、音锤旋转轴43、键支撑部53、键开关59)沿键的并排排列方向相互连接的作用。止动件安装部47是将初始止动件48安装到其上的部分。而且,止动件安装部47是沿键的并排排列方向一体地连续延伸的部分。板状部54是将结束止动件55安装到其上的部分,并且同时,通过板安装部56和57安装板58。而且,板状部54是沿键的并排排列方向一体地连续延伸的部分。前侧支撑部41和后侧支撑部45与架板19接触。前侧支撑部41和后侧支撑部45是在各个键被按压时从架板19承受反作用力的部分。而且,前侧支撑部41和后侧支撑部45是沿键的并排排列方向一体地连续延伸的部分。键引导连接部49、前侧支撑部41、键支撑部连接部51和板状部54、止动件安装部47以及后侧支撑部45称作“整体连续部件”。
“整体连续部件”定义为“一体地形成在框架40上的部分,该部分沿键的并排排列方向跨越具有多个键的键域而一体地连续延伸,直接或通过框架功能部件承受外力,和/或与框架40分离地构造的部件安装在其上”。
如图2(b)和图3所示,在框架40中形成用以无障碍地向前敞开框架40的内部的开口部OP。即,止动件安装部47的底部47a以及前侧支撑部41的顶部41a均是水平的面,并且开口部OP形成在这些面中和邻近的竖直肋46中(参见图2(b))。如图3中所示,止动件安装部47的底部47a和前侧支撑部41的顶部41a分别是开口部OP的上极限位置和下极限位置。音锤旋转轴43在上下方向(键盘的竖直方向)上位于上极限位置和下极限位置之间。上极限位置与下极限位置在上下方向上的间距被限定为“开口部的竖直距离Hf”。
在前后方向上,止动件安装部47的底部47a比前侧支撑部41的顶部41a更靠前。因此,除了向前敞开的开口外,开口部OP也指代向下敞开的开口。
当观察框架40的前方时,通过开口部OP可视觉识别到音锤旋转轴43(参见图2(b))。可视觉识别到的音锤旋转轴43的向上极限角度由音锤旋转轴43与底部47a的最前位置P1(参见图3)之间的位置关系决定。如图3所示,当从框架40的横向侧观察时,由连接最前位置P1和各个音锤旋转轴43的线段L1与平行于前后方向并通过各个音锤旋转轴43的线段L0在前方区域形成的锐角角度θ是20度。从易于实现将音锤30插入和装配到框架40的角度出发,优选的是,该角度为15度或更大。
图4(a)至图4(c)是框架40的侧视图,其中示出了将各个音锤30旋转地设置在框架40上的步骤。在装配过程中,各个音锤30从前侧穿过对应的开口部OP插入到框架40中。
各个音锤30在竖直方向上的最大竖直尺寸由Hh表示(参见图4(a))。开口部的竖直距离Hf大于最大竖直尺寸Hh。在此,音锤30的顶部30a的大部分从前延伸部30f到后延伸部30r是一致的并平行于音锤30的纵向方向。因此,最大竖直尺寸Hh定义为:在音锤30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框架40的对应的音锤旋转轴43上,并且音锤30的纵向平行于深度方向的状态下时在竖直方向上的最大竖直尺寸。具体地,最大竖直尺寸是包括接合凹部31的区域在竖直方向上的尺寸。但是,严格来讲,当质量部32比顶部30a更向上突伸或者当相对于顶部30a设置突出部时,优选地,将质量部32的顶部或突出部作为最大竖直尺寸Hh的上限位置。
如图2(b)所示,两个开口部OP均沿键的并排排列方向跨越各个具有多个键的键域而连续地敞开(跨越音锤30的多个分开的区域形成开口部)。因此,当然,与各个音锤30的在键的并排排列方向上的最大宽度尺寸Bh(参见图2(a))相比,各个开口部OP在键的并排排列方向上的横向宽度Bf足够大。
在上述结构中,在将音锤30装配到框架40上时,在音锤30的纵向方向大体平行于前后方向的状态下,将音锤30从前侧穿过对应的开口部OP插入(参见图4(a)和图4(b))。在此,初始止动件48已安装到止动件安装部47上,但开口部OP的大部分形成在初始止动件48的下方,由此在音锤30装配到框架40上的过程中,初始止动件48不会成为障碍物。
然而,当开口部的竖直距离Hf与音锤30的最大竖直尺寸Hh相比没有足够的容隙时,可在将音锤30装配到框架40上之后安装初始止动件48。或者,初始止动件48的底部48a与前侧支撑部41的顶部41a之间在上下方向上的间距可设定为大于音锤30的最大竖直尺寸Hh。在这种情况中,即使在止动件安装部47被可枢转地安装的状态下,也可通过在音锤30平行于前后方向的同时使音锤30向后移动来装配音锤30。
音锤30的接合凹部31的后方敞开。因此,当音锤30平行地向后移动时,接合凹部31与对应的音锤旋转轴43自然地接合(参见图4(c))。从开始将音锤30插入框架40之后直至接合凹部31与对应的音锤旋转轴43接合,不必改变音锤30在上下方向上的角度(图4(a)至图4(c)的顺时针方向),因此,通过使音锤30大体平行于深度方向地移动,而不需要很大程度地改变音锤30的物理位置或姿态,即可容易地将音锤30装配到框架40上。
当在前后方向上观察开口部OP时,如图3所示,键引导部50的位置比止动件安装部47的底部47a更靠上,止动件安装部47的底部47a是开口部OP的上极限位置。因此,在将音锤30装配到框架40上时,可防止键引导部50成为障碍物,从而,可很容易实现将音锤30插入和装配到框架40中。
根据该实施例,在将音锤30装配到框架40中时,可将音锤30从前侧穿过对应的开口部OP插入到框架40中。因此,可容易地实现将音锤30装配到框架40中。具体地,开口部OP的竖直距离Hf大于音锤30的最大竖直尺寸Hh(参见图3和图4(a))。因此,可在无需改变音锤30在旋转方向上的角度的情况下将音锤30插入到框架40中。
而且,开口部OP的横向宽度Bf与音锤30的最大宽度尺寸Bh相比足够大(参见图2(a)),因此,可在不改变音锤30在键的并排排列方向上的角度的情况下插入音锤30。从而,可在音锤30的纵向平行于前后方向的状态下容易地和简单地将音锤30插入到框架40中。另外,开口部OP跨越具有多个键的键域而连续地敞开。因此,可确保开口部具有充足的面积,同时可将多个音锤30同时插入到框架40中。
进一步地,由开口部OP的线段L1和线段L0在前侧形成的锐角(角度θ)是20度(参见图3)。因此,对于操作者而言可很容易地从框架40的前侧视觉上识别音锤旋转轴43,并且在使音锤30与对应的接合凹部31接合时容易对准。而且,由于角度θ很大,并且开口部OP也向下敞开,因此,可在插入音锤30时增大角度在上下方向上的自由度,并由此容易地实现将音锤30插入和装配到框架40中。
同时,可互换音锤30的接合凹部31与框架40的音锤旋转轴43之间的凹凸关系。
同时,并不必须使树脂的框架40整体上形成为一体。框架40的诸如整体的连续部和竖直肋46的基本部分可由树脂一体地形成。因此,框架40可包括分离体,或者框架40的一部分可由其它材料形成。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主要方面,键盘装置包括:具有多个键支撑部(53)和多个音锤支撑部(43)的框架(40),该框架由树脂一体地形成并支撑在乐器主体(19)上;多个键(10,20),所述键支撑在键支撑部上以使得各个键通过键按压操作而枢转,且所述键平行地排布;以及多个音锤(30),所述音锤平行地排布以使音锤对应于各个键,音锤支撑在各个音锤支撑部上,由此音锤在对应的键的下方可操作地连接到对应的键上,从而使音锤围绕各自的音锤支撑部旋转,音锤向对应的键的枢转运动施加惯性作用;框架具有至少在演奏者侧的前方区域敞开的开口部(OP),且所述开口部位于比音锤支撑部更靠前的位置,框架构造为使得框架支撑部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上极限位置(47a)和下极限位置(41a)之间,并且在音锤安装到各个音锤支撑部时,音锤可从前侧穿过开口部插入到框架中。
优选地,音锤支撑在各个音锤支撑部上,开口部的上极限位置与下极限位置之间在上下方向上的间距(Hf)大于在音锤的纵向平行于前后方向的状态下音锤在上下方向上的最大竖直尺寸(Hh)。
优选地,开口部在键的并排排列方向上的宽度(Bf)大于支撑在各个音锤支撑部上的音锤在键的并排排列方向上的最大宽度尺寸(Bh)。
优选地,开口部沿键的并排排列方向跨越各个具有多个键的键域而连续地敞开。
优选地,开口部的上极限位置的最前位置(P1)比音锤支撑部更靠前,当从框架的横向侧观察时,由连接该最前位置和各个音锤支撑部的线段(L1)与平行于前后方向且经过各个音锤支撑部的线段(L0)形成的锐角是15度或者更大。
优选地,各个音锤具有向后敞开的接合部(31),通过使接合部与对应的音锤支撑部接合,将音锤可旋转地支撑在各个音锤支撑部上,并且在音锤安装到各个音锤支撑部时,音锤平行地向后移动,由此接合部可与对应的音锤支撑部接合。
优选地,开口部的上极限位置比下极限位置和音锤支撑部更靠前,并且开口部在上极限位置与下极限位置之间向下方和后方敞开。
优选地,框架具有用于各个键的键引导部(50),以引导各个键的枢转运动,并且键引导部设置为比音锤支撑部更靠前,并比开口部的上极限位置更靠上。
优选地,各个音锤构造为使各个音锤的后部(30r)在对应的被按压键的行进行程中向上旋转,止动件(48)设置在开口部的上极限位置处,并且通过在被按压键的行进行程中止动件的底部(48a)与各个音锤之间的接触来限制各个音锤的初始位置。

Claims (9)

1.一种键盘装置,包括:
框架,其具有多个键支撑部、多个音锤支撑部、用于支撑所述音锤支撑部的前侧支撑部和止动件安装部,所述框架由树脂形成并支撑在乐器主体上;
多个键,其支撑在所述键支撑部上,以使得各个键通过演奏者的键按压操作而在竖直方向上枢转,所述键沿所述键盘装置的宽度方向彼此平行地排布;以及
多个音锤,其沿所述宽度方向彼此平行地排布,以使得所述音锤对应于各个键,所述音锤支撑在各个音锤支撑部上,以使得所述音锤在对应的所述键的下方可操作地连接到对应的所述键上,以围绕各个所述音锤支撑部旋转,所述音锤向对应的所述键的枢转运动施加惯性作用,其中
所述框架具有在面向演奏者的前方区域敞开的开口部,所述开口部比所述音锤支撑部更靠前,并且所述框架构造为使得所述音锤支撑部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所述开口部的上极限位置与下极限位置之间,所述上极限位置为所述止动件安装部的底部,而所述下极限位置为所述前侧支撑部的顶部,并且当所述音锤安装到各个所述音锤支撑部上时,所述音锤可从所述前方区域穿过所述开口部插入到所述框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装置,其中所述开口部的所述上极限位置与所述下极限位置之间在竖直方向上的间距大于在所述音锤的纵向平行于从所述键盘装置的前方延伸到所述键盘装置的后方的深度方向的状态下在竖直方向上限定的所述音锤的最大竖直尺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装置,其中所述开口部在所述键盘装置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支撑在各个所述音锤支撑部上的所述音锤在所述键盘装置的宽度方向上的最大宽度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装置,其中所述开口部在所述键盘装置的宽度方向上跨越各个覆盖多个键的键域而连续地敞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装置,其中,当从所述框架的侧面观察时,所述开口部的所述上极限位置的最前位置比所述音锤支撑部更靠前,并且由连接所述最前位置和所述音锤支撑部的线段与平行于从所述键盘装置的前方延伸到所述键盘装置的后方的深度方向且经过所述音锤支撑部的线段形成的锐角是15度或更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装置,其中,各个所述音锤具有向后敞开的接合部,通过使所述接合部与对应的所述音锤支撑部接合,所述音锤可旋转地支撑在各个所述音锤支撑部上,当所述音锤安装到各个所述音锤支撑部上时,所述音锤彼此平行地向后移动,由此所述接合部与对应的所述音锤支撑部接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装置,其中,所述开口部的所述上极限位置比所述下极限位置和所述音锤支撑部更靠前,并且所述开口部在所述上极限位置与所述下极限位置之间向下方和前方敞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装置,其中,所述框架具有用于各个所述键的键引导部,以引导各个所述键的枢转运动,并且所述键引导部设置为比所述音锤支撑部更靠前,并比所述开口部的所述上极限位置更靠上。
9.根据权利要求1到8中任一项所述的键盘装置,其中,各个所述音锤构造为使得各个所述音锤的后部在对应的所述键的行进行程中向上旋转,在所述开口部的所述上极限位置设有止动件部,并且通过所述止动件部的底部与各个所述音锤之间的接触来限制各个所述音锤的初始位置。
CN2009101780353A 2008-09-25 2009-09-25 键盘装置 Active CN1016856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45799A JP5169681B2 (ja) 2008-09-25 2008-09-25 鍵盤装置
JP2008-245799 2008-09-25
JP2008245799 2008-09-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85627A CN101685627A (zh) 2010-03-31
CN101685627B true CN101685627B (zh) 2011-11-23

Family

ID=420362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780353A Active CN101685627B (zh) 2008-09-25 2009-09-25 键盘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923619B2 (zh)
JP (1) JP5169681B2 (zh)
CN (1) CN10168562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75729A1 (ja) 2006-12-19 2008-06-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JP5228743B2 (ja) * 2008-09-25 2013-07-03 ヤマハ株式会社 鍵盤装置
JP5169681B2 (ja) * 2008-09-25 2013-03-27 ヤマハ株式会社 鍵盤装置
JP6523019B2 (ja) 2015-03-31 2019-05-29 ローランド株式会社 電子楽器の鍵盤装置
JP6645303B2 (ja) * 2016-03-25 2020-02-14 ヤマハ株式会社 鍵盤装置及び電子鍵盤楽器
US10529311B2 (en) 2017-04-04 2020-01-07 Yamaha Corporation Keyboard apparatus and frame
JP6787232B2 (ja) * 2017-04-04 2020-11-18 ヤマハ株式会社 電子楽器及び鍵盤装置
JP6965607B2 (ja) * 2017-07-13 2021-11-10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ハンマー保持ユニット及び鍵盤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41236Y (zh) * 1998-08-04 1999-09-29 冯维斌 一种力度型电子琴键盘
CN1901035A (zh) * 2005-07-20 2007-01-24 雅马哈株式会社 键盘设备
CN1901039A (zh) * 2005-07-21 2007-01-24 雅马哈株式会社 键盘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641813C1 (de) * 1986-12-06 1988-04-14 Reinhard Franz Tastatur fuer eine elektronische Orgel
DE3905646C1 (zh) * 1989-02-24 1990-08-02 Wersi Gmbh & Co, 5401 Halsenbach, De
US5243125A (en) * 1991-03-22 1993-09-07 Kabushiki Kaisha Kawai Gakki Seisakusho Keyboard apparatus for electronic musical instrument having cooperating jacks and hammers
JPH0625884A (ja) 1992-07-06 1994-02-01 Osada Seiko Kk ポーラス状電鋳成形型の製造方法
JP2891080B2 (ja) * 1993-12-24 1999-05-17 ヤマハ株式会社 鍵盤装置
IT235571Y1 (it) * 1995-02-20 2000-07-12 Fatar Srl Perfezionamenti alle tastiere per pianoforti elettronici e simili.
JP2917863B2 (ja) * 1995-06-20 1999-07-12 ヤマハ株式会社 電子楽器の鍵盤装置およびその質量体製造方法
US5821443A (en) * 1996-01-29 1998-10-13 Yamaha Corporation Keyboard apparatus with an improved mass member support system
JP3744128B2 (ja) * 1996-12-24 2006-02-08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鍵盤装置
JP3862858B2 (ja) * 1998-04-22 2006-12-27 ローランド株式会社 電子楽器の鍵盤装置
JP2000099030A (ja) * 1998-09-21 2000-04-07 Columbia Onkyo Kogyo Kk 鍵盤装置および電子楽器
JP2002207484A (ja) * 2001-01-12 2002-07-26 Casio Comput Co Ltd 鍵盤装置
JP3846426B2 (ja) * 2003-01-23 2006-11-15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鍵盤装置
JP3896972B2 (ja) * 2003-02-21 2007-03-22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鍵盤装置
US7208668B2 (en) * 2003-07-15 2007-04-24 Kabushiki Kaisha Kawai Gakki Seisakusho Keyboard device for keyboard instrument
JP2005249955A (ja) * 2004-03-02 2005-09-15 Kawai Musical Instr Mfg Co Ltd 鍵盤楽器の鍵
EP1746572B1 (en) * 2005-07-21 2018-09-05 Yamaha Corporation Keyboard apparatus
JP4479694B2 (ja) * 2005-07-21 2010-06-09 ヤマハ株式会社 鍵盤装置
JP4604897B2 (ja) * 2005-07-21 2011-01-05 ヤマハ株式会社 鍵盤装置
JP4396664B2 (ja) * 2005-07-21 2010-01-13 ヤマハ株式会社 鍵盤装置及び該鍵盤装置の製造方法
JP4544074B2 (ja) 2005-07-21 2010-09-15 ヤマハ株式会社 鍵盤装置
US7772474B2 (en) * 2006-09-15 2010-08-10 Yamaha Corporation Keyboard device with an anti-floating part for electronic musical instrument
US7696424B2 (en) * 2006-10-26 2010-04-13 Yamaha Corporation Keyboard apparatus of electronic musical instrument
JP5114992B2 (ja) * 2007-03-26 2013-01-09 ヤマハ株式会社 電子楽器用の鍵盤装置
JP5082603B2 (ja) * 2007-06-07 2012-11-28 ヤマハ株式会社 電子楽器の鍵盤装置
US7586030B2 (en) * 2007-07-02 2009-09-08 Yamaha Corporation Keyboard apparatus
JP2009014973A (ja) * 2007-07-04 2009-01-22 Yamaha Corp 電子楽器の鍵盤装置
US7750222B2 (en) * 2007-09-21 2010-07-06 Yamaha Corporation Keyboard apparatus of electronic musical instrument
JP5228743B2 (ja) * 2008-09-25 2013-07-03 ヤマハ株式会社 鍵盤装置
JP2010078789A (ja) * 2008-09-25 2010-04-08 Yamaha Corp 鍵盤装置
JP5169681B2 (ja) * 2008-09-25 2013-03-27 ヤマハ株式会社 鍵盤装置
JP5169680B2 (ja) * 2008-09-25 2013-03-27 ヤマハ株式会社 鍵盤装置
JP5228742B2 (ja) * 2008-09-25 2013-07-03 ヤマハ株式会社 鍵盤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41236Y (zh) * 1998-08-04 1999-09-29 冯维斌 一种力度型电子琴键盘
CN1901035A (zh) * 2005-07-20 2007-01-24 雅马哈株式会社 键盘设备
CN1901039A (zh) * 2005-07-21 2007-01-24 雅马哈株式会社 键盘设备
CN2924717Y (zh) * 2005-07-21 2007-07-18 雅马哈株式会社 键盘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4-226687A 2004.08.12
JP特开2007-25589A 2007.02.01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078791A (ja) 2010-04-08
US7923619B2 (en) 2011-04-12
JP5169681B2 (ja) 2013-03-27
US20100071533A1 (en) 2010-03-25
CN101685627A (zh) 2010-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85627B (zh) 键盘装置
CN101685626B (zh) 键盘设备
CN101685628B (zh) 键盘设备
CN101685622B (zh) 键盘装置
CN101685621B (zh) 键盘装置
JP5369946B2 (ja) 電子楽器の鍵盤装置
US7297854B2 (en) Keyboard apparatus
CN100538816C (zh) 键盘设备
CN108630169A (zh) 键盘装置及键盘乐器
CN101276582B (zh) 用于电子乐器的键盘装置
JP2013167725A (ja) 電子楽器の鍵盤装置
CN101315767B (zh) 电子乐器的键盘装置
CN101546551B (zh) 电子乐器用键盘装置
JP2009109934A (ja) 電子楽器の鍵盤装置
JP5962048B2 (ja) 電子楽器の鍵盤装置
JP2011017906A (ja) 電子楽器の鍵盤装置
CN206811586U (zh) 一种钥匙加工装置
US20230317038A1 (en) Keyboard device for keyboard instrument
KR20040043856A (ko) 수동변속기의 변속레버 어셈블리
CN220232118U (zh) 一种vr眼镜调节组件
US20230097821A1 (en) Keyboard device for keyboard instrument
JP2722977B2 (ja) 鍵盤装置
JPH07210148A (ja) 鍵盤楽器の鍵盤支持構造
JP4808643B2 (ja) カムユニット
JP2023050821A (ja) 鍵盤楽器の鍵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