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83839B - 安全带扣保持结构 - Google Patents

安全带扣保持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83839B
CN101683839B CN2009101766479A CN200910176647A CN101683839B CN 101683839 B CN101683839 B CN 101683839B CN 2009101766479 A CN2009101766479 A CN 2009101766479A CN 200910176647 A CN200910176647 A CN 200910176647A CN 101683839 B CN101683839 B CN 1016838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fety belt
buckle
ribbon
seat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7664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83839A (zh
Inventor
月馆加奈枝
礒永一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6838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838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838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838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安全带扣保持结构,其安全带扣和织带的连结部一侧的端部始终可以保持直线连结状态。织带的一端固定在车身上,其另一端与安全带扣连结,并通过设置在座椅上的保持部件,保持所述织带和所述安全带扣之间的连结部,该安全带扣保持结构具有带,带外嵌在所述织带上的与安全带扣连结的连结部一侧的端部,其由弹性体制成,并用来限制安全带扣相对于织带的运动。在织带上设置有宽幅加强部,其宽度比所述织带上的与安全带扣连结的连结部一侧的端部的宽度大,在宽幅加强部上设置有缝合部,该缝合部以与所述织带重叠的状态与之缝合。带的一端部以被拉长的状态外嵌在宽幅加强部上。

Description

安全带扣保持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在车辆上的安全带扣保持结构。
背景技术
车用安全带装置是这样一种装置,例如,将安全带搭在乘员的身上,并使安全带上的插舌卡合到安全带扣中,由此将乘员约束在座椅上,其中,安全带扣是固定在车身上的安全带扣总成的一部分。安全带扣总成的结构为,例如将织带的一端固定在车身上,在该织带的另一端安装有安全带扣。但是,在乘员想要系上安全带时,如果没有将安全带扣放置在乘员能迅速地从座椅坐垫上找到位置,则其使用便捷性就较差。
因此,可以考虑以下安全带扣保持结构:在系安全带之前,就使安全带扣始终位于座椅坐垫的指定位置上。
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安全带扣保持结构为:将由橡胶带制成的环形带固定在座椅坐垫上表面的后部,施加比弹性力更大的力使所述环形带的直径变大,让安全带扣总成的安全带扣和织带穿过所述环形带,这样在穿过之后因环形带的弹性收缩而使安全带扣固定卡止在环形带上。
当将所述安全带扣保持结构设置在可活动座椅坐垫上并移动座椅坐垫时,所述由橡胶带制成的环形带伸长,并会使环形带和安全带扣固定卡止状态保持不变。其中,可活动座椅坐垫可以处于被掀起并与座椅靠背重叠的状态(上翻状态),或是处于其下落到脚下的车身地板上的状态(下落状态)。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2002-362309号
但是,在现有技术的安全带扣保持结构中,织带上与安全带扣连结的连结部侧端部的刚性,会出现因制造时的不均匀性或频繁使用而变低的情况出现。如图11所示,当处于座椅坐垫91被掀起并与座椅靠背92重叠的上翻状态时,被保持在座椅坐垫91上的环形带95中的织带93的所述连结部侧端部会弯折,从而出现安全带扣94在织带93的顶端横向弯折的情况。而且,图11是从座椅的前方观察该座椅处于座椅坐垫91被掀起的上翻状态时的示意图。
在这种状态下,使座椅坐垫91从上翻状态复原为可乘坐状态时,安全带扣94可能会出现钻到座椅坐垫91的下方的情况。这时,可以想象到当乘员想要系上安全带时,由于不易找到安全带扣94,而会对安全带的快速安装带来影响。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全带扣保持结构,其能使安全带扣和织带上靠连结部一侧的端部始终处于直线形的连结状态。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在技术方案1所提出的一种安全带扣保持结构为:织带(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织带26A、26B、26C)的一端固定在车身上,其另一端与安全带扣(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安全带扣25A、25B、25C)连结,并通过设置在座椅(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后排座椅1A、1B)上的保持部件(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安全带扣保持件30A、30B),保持所述织带和所述安全带扣之间的连结部,其具有限制部件(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带40A、40B、40C),该限制部件外嵌在所述织带的靠所述连结部一侧的端部,并用来限制所述安全带扣相对于所述织带的运动。
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本发明技术方案2中所述限制部件由可以伸缩的环形弹性体制成。
在技术方案2的基础上,本发明技术方案3中所述的织带上设置有宽幅部(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宽幅加强部47)。其宽度比所述织带上靠所述连结部一侧的端部的宽度大,并由处于伸长状态的所述限制部件保持。
在技术方案3的基础上,本发明技术方案4中所述的宽幅部上设置有缝合部(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缝合部51)。该缝合部以与所述织带重叠的状态与之缝合。
【发明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时,由于可以通过限制部件来提高织带的连结部一侧的端部的刚性,而且还可以通过限制部件来限制安全带扣相对于织带的运动,所以可以防止安全带扣在织带的连结部一侧的端部弯折,并可以使安全带扣和织带的连结部一侧的端部始终保持在直线形的连结状态。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时,即使织带和安全带扣已经连结并已被安装到车身上,其后也可以将限制部件从安全带扣一侧嵌入并安装到织带上,因而可以容易地安装限制部件。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时,由于在宽幅部上限制部件被保持,所以限制部件处于不能移动的状态,这可以使限制部件始终位于指定位置上。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时,由于通过缝合部来提高宽幅部的刚性,因而可以可靠地在宽幅部上保持限制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安全带扣保持结构的车辆后排座椅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说明对后排座椅进行座椅调整时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可乘坐状态下的后排座椅的侧视图。
图4是安全带扣总成的俯视图。
图5是将安全带扣总成分解后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安全带扣保持件的设置情况的座椅坐垫的俯视图。
图7是安全带扣保持件的立体图。
图8是安全带扣保持件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上翻状态下的后排座椅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从上翻状态变为可乘坐状态过程中的后排座椅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安全带扣保持结构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A、1B,后排座椅;25A~25C,安全带扣;26A~26C,织带;28A~28C,安全带扣总成;30A、30B,安全带扣保持件(保持部件);40,带(限制部件);47,宽幅加强部(宽幅部);51,缝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1~10来说明本发明中的安全带扣保持结构的具体实施方式。而且,在下面的说明中,“上下方向”是指车身的上下方向,“前后方向”是指车身的前后方向,而“左右方向”是指从驾驶席方向观察时在车宽方向的左右方向。
图1是表示车辆后排座椅1的外观的立体图。该后排座椅1在左右方向上按规定的比例(例如是7∶3或是6∶4)分割,其包括宽度较大的左侧的后排座椅1A和宽度较小的右侧的后排座椅1B。
首先说明后排座椅1A和1B中的相同的结构。后排座椅1A和1B包括:座椅坐垫11,其用来支承乘员的臀部;座椅靠背12,其用来支承乘员的背部;头枕13,其用来支承乘员的头部。
如图2所示,后排座椅1A和1B设置在车身地板100的台阶地板103的附近,台阶地板103用于连接前方一侧的低位地板101和比该低位地板101高的高位地板102。在此也可以将低位地板101称为后排座椅1A、1B的前方的脚下的车身地板。
在高位地板102的前端设置的基座60上,通过支轴61以可以转动的方式安装有座椅靠背12的下端,其结构为:由没有图示的支承机构可使其保持图2中的实线所示的稍微后倾的竖起姿势,或者是以支轴61为转动中心向前方转动的图2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的可以向前方放倒的姿势。
座椅坐垫11通过旋转臂14,以可以转动的方式设置在座椅靠背12上。如果更详细地讲,则是大致呈字母L形的旋转臂14的一端侧14a固定在座椅坐垫11上,而旋转臂14另一端侧14b以设置在座椅靠背12的下部的支轴14c为转动中心,以可以转动的方式安装在支轴14c上。
如图1所示,在座椅坐垫11的底表面上设置有支承脚部15,其用来将座椅坐垫11支承在车身地板100上。支承脚部15的结构为上侧断开的大致呈字母U形的结构,其上部以可以转动的方式支承在座椅坐垫11的支架上。如图2所示,通过使支承脚部15相对于座椅坐垫11呈竖起的姿势,支承脚部15就能使座椅坐垫11支承在车身地板100上,并可以保持图2中的实线所示的姿势。下面将该状态称为可乘坐状态。而且,当使座椅坐垫11呈可乘坐状态时,用来承接支承脚部15的下端部的支承脚承接部件16,设置在低位地板101和台阶地板103之间的连接部上。
如图2中的单点划线所示,当使该座椅坐垫11从可乘坐状态向后方转动时,可以使座椅坐垫11呈竖起的姿势并与座椅靠背12重合。下面将该状态称为上翻状态。当座椅坐垫11呈上翻状态时,可以使低位地板101上的空间变大因座椅坐垫11向上部后方退让而多出的部分,所以可以在此装载较高的货物。而且,当座椅坐垫11呈上翻状态时,若使支承脚部15向下方转动而退让,可以使低位地板101上的空间更大。并且,通过使支承脚部15向下方转动而收纳在座椅坐垫11的底部时,再通过没有图示的锁止机构就可以维持上翻状态。
另外,如图2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在上翻状态下的后排座椅1A和1B,以支轴61为转动中心而使座椅靠背12向前方转动时,可以在座椅坐垫11和座椅靠背12重合的状态下下落到低位地板101上。下面将该状态称为下落状态。
另外,相对于处在可乘坐状态中的座椅坐垫11和座椅靠背12而言,即使以支轴61为转动中心而使座椅靠背12向前方转动,由于伴随着座椅靠背12向前方转动,座椅坐垫11会以支轴14c为转动中心产生相对转动并向前方移动,所以,座椅坐垫11上的支承脚部15会以支承脚承接部件16所支承的部位为转动中心向前方转动并折叠,因此,座椅坐垫11会下落到低位地板101上,其上面则重合有座椅靠背12,从而形成下落状态。
即,该后排座椅1A、1B可在如下三种状态之间进行座椅调整:可乘坐状态,此时乘员可以乘坐在其上;上翻状态,此时使座椅坐垫11与呈竖起姿势的座椅靠背12重合;下落状态,此时将座椅坐垫11与座椅靠背12重合,再使其下落到脚下的车身地板(低位地板101)上。
头枕13以可以升降的方式分别设置在座椅靠背12上,具体位置为后排座椅1A的左右方向上的稍微偏左的位置和后排座椅1B的左右方向上的大致正中位置。
如图1所示,后排座椅1具有三组安全带装置20A、20B和20C。安全带装置20A用来束缚乘坐在后排座椅1A左侧的乘员,安全带装置20B用来束缚乘坐在后排座椅1A的右侧(换言之,是指后排座椅1的中间位置)的乘员,而安全带装置20C则用来束缚乘坐在后排座椅1B上的乘员。
安全带装置20A是所谓的三点式安全带装置,尺寸较长的织带21A的一端通过外侧固定件22A固定在车身侧部,织带21A的另一端则穿过贯通固定件23A连结到没有图示的卷收器上,在外侧固定件22A和贯通固定件23A之间的织带21A穿过插舌24A,可以与该插舌24A卡合或解除卡合的安全带扣25A,固定在尺寸较短的织带26A的一端,织带26A的另一端则通过固定件27A固定在车身地板上。该安全带装置20A通过搭在已经乘坐的乘员的腰部和上身的织带21A,并将插舌24A卡合到安全带扣25A中,可将乘员束缚在后排座椅1A上,通过解除插舌24A和安全带扣25A之间的卡合而使乘员处于自由状态。
在此,参照图4、图5来说明由安全带扣25A和织带26A等构成的安全带扣总成28A。
安全带扣总成28A除了具有安全带扣25A和织带26A以外,还具有带40A。而且,在图1~图3、图9、图10中省略图示带40A。
如图5所示,织带26A除了其两端部分之外,其主体部41被制成宽度一样的,从主体部41开始,织带26A的一端部42的宽度渐渐变窄,在该一端部42上设置有固定用孔43,通过使螺栓等(没有图示)穿过该固定用孔43而将织带26A的一端固定在固定件27A上。
织带26A的另一端侧与设置在安全带扣25A的端部的连结销44卡止且折回来,并与折回前的部分重叠而缝合在一起。因此,安全带扣25A以连结销44为转动中心而可以相对织带26A转动。而且,图5中的划“×”点的部分表示缝合部51。卡止到连结销44且折回的织带26A的折回部45的宽度比主体部41的宽度小,与折回部45等宽的部分(下面称为窄幅部)46朝向主体部41被制成规定的长度。从窄幅部46的靠主体部41一侧的端部,其宽度逐渐变大并与主体部41相连。即,在连结销44处折回的织带26A的端部加宽至和主体部41等宽为止,与折回前的主体部41的织带26A重叠并缝合在一起。下面,为了方便说明,将折回前的主体部41的织带26A和折回后的织带26A的端部重叠并缝合的部分称为宽幅加强部47。
带40A由橡胶制成并呈环形,如图4所示,其外嵌在织带26A上的与安全带扣25A连结一侧的端部上。如果更详细地讲,带40A外嵌在从织带26A的窄幅部46过渡到宽幅加强部47的部分上。其大小和弹性被设定为,带40A无需沿径向方向拉伸,就能将织带26A的窄幅部46正好插入其中,而且不沿径向方向拉伸时,就无法将织带26A的宽幅加强部47插入其中。于是,在带40A安装到织带26A上的状态下其呈扁平状,如图4所示,其一端部49外嵌在宽幅加强部47上,并因弹性收缩而固定附着在宽幅加强部47上,另一端部50则抵接安全带扣25A的靠织带26A一侧的端部48。
像这样安装有带40A的安全带扣总成28A,由于通过带40A可以提高织带26A的靠安全带扣25A一侧的端部的刚性,而且带40A的另一端部50抵接安全带扣25A的端部48,所以,除了以连结销44为转动中心转动的动作,可以限制安全带扣25A相对于织带26A的动作,可以防止在织带26A的安全带扣25A一侧出现安全带扣25弯折的情况,可以使安全带扣25A和织带26A的端部始终保持在直线形的被连结状态。
另外,由于在宽幅加强部47上重叠缝合有织带26A,所以其刚性较高,又由于在该具有较高刚性的宽幅加强部47上依靠弹性固定附着有带40A的一端部49,所以能够以不能移动的方式保持带40A。
而且,如图5所示,将带40A安装到织带26A上的顺序为:预先连结好织带26A和安全带扣25A,再沿径向方向拉伸带40A,并使安全带扣25A完全穿过带40A。进一步沿径向方向拉伸带40A的一端部49并使其外嵌在织带26A的宽幅加强部47上。安装带40时,可以在将织带26A的一端部42通过固定件27固定在车身上之前进行带40A的安装,也可以在固定之后进行安装,在任意一种情况下,都可以容易地将带40A安装到织带26A上。
相对于车身而言,安全带装置20C以与安全带装置20A左右对称的方式设置,其结构与安全带装置20A的结构相同,其具有织带21C、外侧固定件22C、贯通固定件23C、插舌24C、安全带扣25C、织带26C和固定件27C。与安全带装置20A相同,该安全带装置20C也是由安全带扣25C、织带26C和带40C构成安全带扣总成28C(参照图4、图5)。
安全带装置20B是所谓的两点式安全带装置,尺寸较长的织带21B的一端通过固定件22B固定在车身地板上,织带21B的另一端则连结有插舌24B,可以与该插舌24B卡合或解除卡合的安全带扣25B,固定在尺寸较短的织带26B的一端,织带26B的另一端则通过固定件27B固定在车身地板上。与安全带装置20A相同,该安全带装置20B也是由安全带扣25B、织带26B和带40B构成安全带扣总成28B(参照图4、图5)。该安全带装置20B通过搭在已经乘坐的乘员的腰部的织带26B,并将插舌24B卡合到安全带扣25B中,而将乘员束缚在后排座椅1A上,而通过解除插舌24B和安全带扣25B之间的卡合而使乘员处于自由状态。
如图3所示,当后排座椅1A呈可乘坐状态时,安全带装置20A的织带26A从后排座椅1A的左右方向上的大致正中位置,通过座椅坐垫11和座椅靠背12之间而引向座椅坐垫11上,安全带扣25A就放置在座椅坐垫11之上。而且,关于安全带装置20B的织带21B和插舌24B也与其相同。
另外,当后排座椅1B呈可乘坐状态时,安全带装置20B、20C的织带26B、26C,通过后排座椅1B的座椅坐垫11和座椅靠背12之间而引向座椅坐垫11上,安全带扣25B、25C则放置在座椅坐垫11之上。
图6是后排座椅1A、1B的座椅坐垫11的俯视图,后排座椅1A、1B的座椅坐垫11具有安全带扣保持件(保持部件)30A、30B。如该图所示,安全带扣保持件30A安装在后排座椅1A的座椅坐垫11的后端部的左右方向上的大致正中的位置,而安全带扣保持件30B则安装在后排座椅1B的座椅坐垫11的后端部的左端附近。而且,考虑到图示等因素,在图1中省略了安全带扣保持件30A、30B。
如图7所示,安全带扣保持件30A、30B包括舌片31和一对U形带32、33。
舌片31由柔软的在长度方向上具有弹性的材料(例如橡胶带)制成并呈宽幅带状。如图8所示,在座椅坐垫11的后端部的表面一侧表皮11a和底面一侧表皮11b之间的缝合部11c上,同时缝上该舌片31的一端而将舌片31固定下来。而且,图8表示上翻状态下的座椅坐垫11的后端部。
U形带32、33由柔软的在长度方向上具有弹性的材料(例如橡胶带)制成。U形带32、33是将具有规定宽度的一条带34不经扭结地在其长度方向上的大致中间部折回(U形转弯即对折)而形成,使带34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35、36处在同一表面上,并沿带34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即,在U形带32、33的带34的长度方向上的大致中间部形成有折回部37。
接着,由于将U形带32的两端部35、36和U形带33的两端部35、36,在同一表面上沿带34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同时使这些端部35、36与舌片31的顶端部的背面重叠,并将端部35、36缝到舌片31上。因此,舌片31的宽度尺寸为U形带32、33的宽度尺寸的四倍有余。像这样将U形带32、33安装到舌片31上,就可以形成安全带扣等能够穿过U形带32、33的间隙38。
安全带装置20A的安全带扣总成28A和安全带装置20B的织带21B卡合在这样形成的安全带扣保持件30A中,而安全带装置20B、20C的安全带扣总成28B、28C卡合在安全带扣保持件30B中。
如果更详细地讲,在安全带扣保持件30A的左侧的U形带32中形成间隙38,安全带装置20A的安全带扣总成28A能穿过该间隙38,而折回部37能保持外嵌在织带26A和安全带扣25A间的连结部上的带40A,因而能卡止安全带扣25A。
在安全带扣保持件30A的右侧的U形带33中,安全带装置20B的织带21B能穿过其间隙38。
在安全带扣保持件30B的左侧的U形带32中,安全带装置20B的安全带扣总成28B能穿过其间隙38,而折回部37能保持外嵌在织带26B和安全带扣25B间的连结部上的带40B,因而能卡止安全带扣25B。
在安全带扣保持件30B的右侧的U形带33中形成间隙38,安全带装置20C的安全带扣总成28C能穿过该间隙38,而折回部37能保持外嵌在织带26C和安全带扣25C间的连结部上的带40C,因而能卡止安全带扣25C。
如图8中的箭头所示,向安全带扣保持件30A的U形带32中安装安全带扣总成28A的方法是:将安全带扣总成28A从U形带32的背面一侧朝向表面一侧穿过。在此,U形带32的长度被设定为克服其弹性而扩大间隙38时可以穿过安全带扣25A,而不扩大时则无法穿过安全带扣25A。向其他U形带安装上述各部件的方法也与其相同。
接下来说明如上结构的安全带扣保持结构的作用。在此,以卡合到安全带扣保持件30A的U形带32中的安全带装置20A的安全带扣总成28A为例,参照图3、图9和图10来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当后排座椅1A呈可乘坐状态时,安全带装置20A的织带26A,通过座椅坐垫11和座椅靠背12之间而引向座椅坐垫11上,安全带扣25A就放置在座椅坐垫11之上。此时,由于安全带扣保持件30A的舌片31和U形带32、33位于比座椅坐垫11的后端部还靠近后方的位置,所以其不会被引向座椅坐垫11的上方,乘员就不会看到它,其外观也会很美观。
另外,在呈可乘坐状态时,由于安全带扣25A始终呈放置在座椅坐垫11之上的状态,而当乘员使用安全带装置20A时可以立即找到安全带扣25A,所以可迅速地安装安全带装置20A。
接下来,当从可乘坐状态变为上翻状态而使座椅坐垫11向后方转动时,从固定件27A到座椅坐垫11的后端部之间的距离会逐渐变大,其中固定件27A用来将织带26A固定在车身上。因而,在使座椅坐垫11向后方转动的过程中,在织带26A伸直呈直线状而安全带扣保持件也呈直线时,安全带扣25A就会卡止在U形带32的折回部37上。其后会保持安全带扣25A和折回部37的卡止状态,同时,安全带扣保持件30A的舌片31和U形带32会克服弹性而伸长,形成图9中所示的上翻状态。
此间,如前所述,由于带40A的作用,在安全带扣总成28A的织带26A上靠安全带扣25A一侧的端部上,可以防止出现安全带扣25A弯折的情况,而安全带扣25A和织带26A的端部会保持直线连结状态。
接下来,为了从上翻状态变为可乘坐状态,保持座椅靠背的竖起状态不变,而只将座椅坐垫11向前方转动时,与上述情况相反,由于从固定件27到座椅坐垫11的后端部之间的距离会逐渐变小,所以舌片31和U形带32会因弹性而收缩。此时,因舌片31和U形带32收缩而其宽度会变大。
宽度变大的舌片31和U形带32的表面会形成安全带扣25A的承接面,如图10所示,在座椅坐垫复原为可乘坐状态的过程中,安全带扣25A会被该承接面引导,同时会因舌片31和U形带32的弹性收缩力被拉拽,并向座椅坐垫11上移动。即使是在此时,由于带40A的作用,在安全带扣总成28A的织带26A上靠安全带扣25A一侧的端部上,可以防止出现安全带扣25A弯折的情况,安全带扣25A和织带26A的端部会保持直线形的连结状态。所以,安全带扣25A不会脱离所述承接面,并且能够可靠地使安全带扣25A向座椅坐垫11上移动。因此,当乘员使用安全带装置20A时可以立即找到安全带扣25A,所以可迅速地安装安全带装置20A。
为了从可乘坐状态变为下落状态,使座椅坐垫11下落到低位地板101上时,从固定件27A到座椅坐垫11的后端部之间的距离也会逐渐变大,此时的动作也与上述动作相同。另外,从下落状态过渡到上翻状态时的情况也与其相同。
【其他实施方式】
而且,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一个安全带扣保持件具有一对U形带,但是也可以是一个安全带扣保持件具有一个U形带。

Claims (2)

1.一种安全带扣保持结构,其结构为:织带的一端固定在车身上,其另一端与安全带扣连结,并通过设置在座椅上的保持部件,对所述织带和所述安全带扣之间的连结部进行保持,其特征在于:
所述织带具有:主体部,其被制成宽度一样的;窄幅部,其与所述安全带扣连结且宽度比所述主体部的宽度小;宽幅部,其宽度从所述窄幅部向着所述主体部逐渐变宽,
所述安全带扣保持结构还具有限制部件,该限制部件外嵌在所述织带的所述窄幅部、所述宽幅部和所述主体部的宽幅加强部部分上,该限制部件呈环形且由可以向径向方向伸缩的弹性体制成,所述限制部件在径向方向没有拉伸时,所述宽幅加强部无法插入该限制部件中,在所述限制部件安装到所述织带上的状态下,该限制部件的一端部因弹性收缩而固定在所述宽幅加强部上,而比所述限制部件的所述一端部窄的另一端部则抵接在所述安全带扣的靠织带一侧的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带扣保持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宽幅加强部上设置有缝合部,该缝合部由所述织带重叠后经缝合形成。
CN2009101766479A 2008-09-25 2009-09-24 安全带扣保持结构 Active CN1016838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46298A JP4642890B2 (ja) 2008-09-25 2008-09-25 バックルの保持構造
JP2008-246298 2008-09-25
JP2008246298 2008-09-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83839A CN101683839A (zh) 2010-03-31
CN101683839B true CN101683839B (zh) 2012-02-29

Family

ID=420472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766479A Active CN101683839B (zh) 2008-09-25 2009-09-24 安全带扣保持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642890B2 (zh)
CN (1) CN10168383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02709B2 (ja) * 2013-07-04 2015-10-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クル保持構造
US10064452B1 (en) * 2017-06-30 2018-09-0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atbelt tongue
JP7131093B2 (ja) * 2018-06-05 2022-09-06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バックルの支持構造
CN109606306B (zh) * 2018-11-22 2021-08-03 江苏大学 一种可变宽式汽车安全带及其控制方法
JP7162043B2 (ja) * 2020-12-15 2022-10-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79824U (zh) * 1977-11-11 1979-06-06
JPS60151746U (ja) * 1984-03-21 1985-10-08 タカタ株式会社 バツクルスト−ク
JPH0355468Y2 (zh) * 1986-03-07 1991-12-10
JPH0529967Y2 (zh) * 1987-03-26 1993-07-30
JP3529742B2 (ja) * 2001-06-08 2004-05-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ベルト保持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642890B2 (ja) 2011-03-02
JP2010076558A (ja) 2010-04-08
CN101683839A (zh) 2010-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83839B (zh) 安全带扣保持结构
CN101386289B (zh) 带扣座保持结构
EP2957459B1 (en) Vehicle seat
DE102018120159A1 (de) Airbag für ein Fahrzeug
EP2662234A1 (en) Seat belt lock-off for a safety seat
EP2965955A1 (en) Vehicle seat
JP5012943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CN101659249A (zh) 座椅安全带预紧器
EP1968819B1 (en) A seatbelt restraint
EP2492158B1 (en) Seat belt assembly
CN104936822A (zh) 车辆用座椅
CN104648313B (zh) 用于车辆安全带的搭扣装置
US20170066349A1 (en) Single wire torsion-limiting lower seat anchorage
US20080023993A1 (en) Belt Guide
US9975512B2 (en) Air belt device
JP7140578B2 (ja) バックル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CN106794819A (zh) 车用孕妇安全带导轨
JP2008213546A (ja) 車両用シート
KR101840194B1 (ko) 버클앵커장치 및 이를 갖춘 안전벨트장치
JP5470822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WO2005053998A1 (ja)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
CN105966344A (zh) 安全带带扣提供器
JP7210327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5343568B2 (ja) 車両の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4943364B2 (ja)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