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56986B - 无线通信装置、通信系统、通信控制方法和程序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装置、通信系统、通信控制方法和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56986B
CN101656986B CN2009101657842A CN200910165784A CN101656986B CN 101656986 B CN101656986 B CN 101656986B CN 2009101657842 A CN2009101657842 A CN 2009101657842A CN 200910165784 A CN200910165784 A CN 200910165784A CN 101656986 B CN101656986 B CN 1016569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g
sequence number
path
data
addr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6578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56986A (zh
Inventor
内藤将彦
伊东克俊
板垣竹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569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569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569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5698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2Alternate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34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ensuring sequence integrity, e.g. using sequence numb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10Flow control between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 H04W28/14Flow control between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using intermediate stor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2Processing of mobility data, e.g.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at HLR [Home Location Register] or VLR [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 Transfer of mobility data, e.g. between HLR, VLR or external networks
    • H04W8/04Registration at HLR or HSS [Home Subscriber Ser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 Circuits Of Receiver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通信装置、通信系统、通信控制方法和程序。无线通信装置包括:控制单元,用于控制通信数据;存储器,用于存储通信数据;其中控制单元执行如下处理:在存储器中设置与源地址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以源地址为单位存储接收数据,将来自单个数据源的接收包存储在与源地址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中,以及按照设置到所述接收包的序号来排列包顺序。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装置、通信系统、通信控制方法和程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通信装置、通信系统、通信控制方法和程序,例如涉及这样一种无线通信装置、通信系统、通信控制方法和程序,它们可以处理与改变通信路径等相关联的接收包的错序。
背景技术
近来,遵照例如IEEE 802.00的无线LAN标准的无线网络变得更加普及以替代有线网络,这是因为无线网络具有诸如自由程度较高等优点。由于大量各种不同应用开始利用无线网络,所以需要提升整个系统的吞吐量。
无线LAN标准(IEEE 802.11)规定了ad-hoc通信(在ad-hoc通信中,直接在无线通信装置之间执行通信)和通过接入点的基础设施模式通信。公开这些通信过程的现有技术例如包括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o.2005-117458。
通过图1所示的根据802.11的基础设施模式定义的通信系统,经由接入点AP 30进行中继以在某一时刻在无线通信站STA 10与20之间执行通信。也就是说,如图1所示,通过AP路由路径51执行通信。
由于这种现有的处理,基础设施模式会导致较低吞吐量。因此,通过在无线通信站STA之间加入直接通信模式,802.11e能够提高无线通信站STA之间的通信吞吐量。如图2所示,提供一种在无线通信站STA 10与20之间执行直接通信的模式,并且利用直接连接无线通信站STA 10与20的直接链接路径52进行通信。
另外,新的通信方法TDLS(隧道直接链接建立)在被新标准802.11z制定的过程中。这种方法在无线终端之间建立直接通信链接、同时保持基础设施模式,由此实现直接通信。另外,提议一种方案,其中在建立直接链接之后,用于向通信伙伴发送(经由接入点的路径和直接链接路径)的路径被恰当切换。
然而,允许多个数据路径会导致出现下面的问题:在数据包传输过程中,当动态切换路径时,MAC层向上层保证的数据包的顺序不能够在发送目的地得到保持。将参照图3描述这个问题。
我们假定:如图2所示,利用由接入点AP 30、无线通信装置STA110和无线通信装置STA220构成的系统,从STA1向STA2发送数据。此时,我们假定:可以利用AP路由路径51(经由AP的路径)以及直接链接路径52(STA之间的直接通信(直接链接)路径)这两个通信路径。
参照图3描述当切换通信路径时出现的包的错序。图3从左边开始示出作为数据发送终端的无线通信装置STA1、用作通信中继装置的接入点AP、作为数据接收终端的无线通信装置STA2。
注意所示无线通信装置STA1包括上层和MAC层,上层例如是执行通信数据的产生和提供处理的应用程序等,MAC层从上层接收传输数据并且执行发送处理。另外,所示的无线通信装置STA2有分离的上层和MAC层。关于硬件,上层由数据处理单元等构成,MAC层由无线接口单元等构成。注意在下面描述中,无线通信装置STA1将简写为“STA1”,无线通信装置STA2将简写为“STA2”,接入点AP将简写为“AP”。
描述图3的序列图的步骤。在步骤S11,STA1的上层向用作无线通信接口的MAC层提供通信包1和2。在步骤S12,MAC层在经由AP的路径(AP路由路径)上发送数据包1。随后,在步骤S13,利用STA之间直接通信路径(直接链接路径)发送包2。
数据接收端的STA2接收数据包1和数据包2。利用AP路由路径发送的包1花费了传输时间,这是因为在AP执行中继处理。结果,如图所示,在步骤S14,利用STA之间直接通信路径(直接链接路径)发送的包2首先从STA2的MAC层提供给STA2的上层。随后,在步骤S16,执行处理,其中STA2的MAC层向STA2的上层提供在步骤S15经由AP路由路径接收到的包1。
结果,STA2的上层按照包2和包1的顺序接收包,由此接收包的顺序与从STA1发送包的顺序不同。这种包错序是经由AP的中继导致的处理延迟、或者AP与STA2之间的较差通信环境导致的重新发送所引发的。
在STA1(数据发送端)对发送的数据包1和2分配升序序号。然而,当AP对数据包1进行中继处理时,AP重写序号。这是因为由802.11定义的序号没有分配给End-to-End(端到端)通信而是分配给了Peer-to-Peer(点到点)通信。结果,利用包的到达顺序、或者设置给包的序号,STA2并不能够确定原始数据包顺序。因此,MAC层提供给上层的包的顺序不能够得到保证。
尽管参照图3描述的例子是802.11的例子,但是遵照802.11e的数据通信序列同样会出现相似问题。利用802.11e标准,执行处理,其中以块为单位来处理来自相同发送源的多个数据包的集合,BlockACK用作块的接收确认,并且还利用重新排序缓冲器,执行按照序号顺序排列来自相同发送源的包的处理。
将参照图4和图5描述在执行遵照802.11e的通信情况下当切换通信路径时出现的包的错序。在图3、图4和图5,从左开始示出作为数据发送终端的无线通信装置STA1、用作通信中继装置的接入点AP和作为数据接收终端的无线通信装置STA2。注意所示的无线通信装置STA1和无线通信装置STA2具有分离的上层和MAC层。
在步骤S21,STA1的上层向用作无线接口单元的MAC层提供通信包1到6。在步骤S22,MAC层经由AP路径(AP路由路径)发送数据包1。注意对发送包1到3的MAC首部设置的地址信息如下。
源地址(SA)指示数据源=1
发送器地址(TA)指示在直接通信情况下数据源=1
接收器地址(RA)指示在直接通信情况下数据接收器=0
目的地地址(DA)指示数据目的地=2
这个地址信息设置到包1到3的MAC首部。注意STA1设置的序号(SN=1到3)也记录在首部。
注意如图所示,
STA1的MAC地址=1,
AP的MAC地址=0,
STA1的MAC地址=2,
并且这些地址设置是与这些MAC地址对应的设置。
随后,在步骤S23,STA1的MAC层利用STA之间直接通信路径(直接链接路径)发送包4到6。注意设置到发送包4到6的地址信息如下。
源地址(SA)指示数据源=1
发送器地址(TA)指示在直接通信情况下数据源=1
接收器地址(RA)指示在直接通信情况下数据接收器=2
目的地地址(DA)指示数据目的地=2。
这个地址信息设置到包4到包6的MAC首部。注意STA1设置的序号(SN=14到16)也记录在首部。
数据接收端的STA2接收包1到包6。利用AP路由路径发送的包1花费更多的传输时间,这是因为AP执行中继处理。
结果,如图所示,在步骤S24首先在STA2的MAC层接收到利用STA之间直接通信路径(直接链接路径)进行发送的包4到包6,并且将它们存储在重写排序缓冲器。为这些包的每个直接发送器,即为这些包的MAC首部的每个发送器地址(TA),设置重新排序缓冲器。包4到包6存储在与TA=1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中,因为所有这些包都满足TA=1,并且根据序号(SN=14到16)对包顺序排序。在步骤S25,确认按照序号顺序排列这些包的顺序以后,这些包被提供给上层。上层首先接收包4到包6。
随后,在图5所示的步骤S31,AP经由AP路由路径向STA2的MAC层发送包1到包3。注意设置到发送包1到3的MAC首部的地址信息如下。
源地址(SA)指示数据源=1
发送器地址(TA)指示在直接通信情况下数据源=0
接收器地址(RA)指示在直接通信情况下数据接收器=2
目的地地址(DA)指示数据目的地=2
这个地址信息设置到包1到包3的MAC首部。注意AP设置的序号(SN=101到103)也记录在首部。
在步骤S32这些包通过STA2的MAC层存储在重新排序缓冲器。如上所述,为这些包的每个直接发送器,即为这些包的MAC首部中的每个发送器地址(TA),设置重新排序缓冲器。包1到包3存储在与TA=0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因为所有这些包都满足TA=0,并且根据序号(SN=101到103)对包顺序排序。在步骤S33,确认按照序号顺序排列这些包的顺序以后,这些包被提供给上层。上层接收包1到包3。
结果,STA2的上层按照包4到包6和包1到包3的顺序接收包,从而接收包的顺序与从STA1发送包的顺序不同。
因此,尽管802.11e定义的重新排序缓冲器对从相同TA发送的包的顺序进行排列,但不能够对来自不同TA的包的顺序进行排列。结果,对于参照图3描述的序号的情况,尽管列出Peer-to-Peer(点到点)通信的优点,但是它不能够保证经由AP路由路径发送的包群(包1、包2和包3)以及经由直接链接路径到达的包群(包4、包5和包6)的顺序。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是利用802.11s(草稿802.11修订)新定义的网格序号。网格序号设置为端到端(数据源和数据目的地)的不变序号。网格序号记录在数据包的首部信息,与已经存在的对应于Peer-to-Peer的序号一起。
图6示出遵照802.11s的包的首部结构例子。如图所示,在首部中,已经存在的与Peer-to-Peer对应的序号记录在“序列控制”空间,另外,端到端(End-to-End)(数据源和数据目的地)的不变序号被记录在“网格序号”空间。
将参照图7和图8描述执行通信时切换通信路径的情况下的通信序列的例子。图7和图8从左示出作为数据发送终端的无线通信装置STA1、用作通信中继装置的接入点AP和作为数据接收终端的无线通信装置STA2。注意所示的无线通信装置STA1和无线通信装置STA2有分离的上层和MAC层。
在步骤S51,STA1的上层向用作无线接口单元的MAC层提供通信包1到6。在步骤S52,MAC层经由AP路径(AP路由路径)发送数据包1到3。注意为发送包1到3的MAC首部设置的地址信息如下。
源地址(SA)指示数据源=1
发送器地址(TA)指示在直接通信情况下数据源=1
接收器地址(RA)指示在直接通信情况下数据接收器=0
目的地地址(DA)指示数据目的地=2
这个地址信息设置到包1到包3的MAC首部。
注意STA1设置的下面信息也记录在首部。
序号(SN=1到3)
网格序号(MSN=1到3)
注意如图所示,
STA1的MAC地址=1,
AP的MAC地址=0,
STA1的MAC地址=2,
并且这些地址设置是与这些MAC地址对应的设置。
随后,在步骤S53,STA1的MAC层利用STA之间直接通信路径(直接链接路径)发送包4到包6。注意设置到发送包4到6的MAC首部的地址信息如下。
源地址(SA)指示数据源=1
发送器地址(TA)指示在直接通信情况下数据源=1
接收器地址(RA)指示在直接通信情况下数据接收器=2
目的地地址(DA)指示数据目的地=2
这个地址信息设置到包4到包6的MAC首部。注意STA1设置的下面信息也记录在首部。
序号(SN=14到16)
网格序号(MSN=4到6)
数据接收端的STA2接收包1到包6。利用AP路由路径发送的包1花费更多传输时间,因为AP执行中继处理。
结果,如图所示,在步骤S54,STA2的MAC层首先接收利用STA之间直接通信路径(直接链接路径)发送的包4到包6,然后将它们存储在重新排序缓冲器中。为这些包的每个直接发送器,即为这些包的MAC首部的每个发送器地址(TA),设置重新排序缓冲器。包4到包6存储在与TA=1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这是因为所有这些包4到包6满足TA=1,并且根据序号(SN=14到16)对包顺序排序。在步骤S55,确认按照序号顺序排列这些包的顺序,随后在步骤S56,这些包存储在重新排序缓冲器,以端到端(数据源和数据目的地)为单位执行重新排序处理。
在步骤S57,在以数据源(SA)为单位执行重新排序处理的重新排序缓冲器,基于网格序号排列包顺序。在步骤S58,确认按照网格序号顺序排列包的顺序以后,这些包不变地保持在该缓冲器。
随后,在图8所示的步骤S61,AP经由AP路由路径向STA2的MAC层发送包1到包3。设置到发送包1到3的MAC首部的地址信息如下。
源地址(SA)指示数据源=1
发送器地址(TA)指示在直接通信情况下数据源=0
接收器地址(RA)指示在直接通信情况下数据接收器=2
目的地地址(DA)指示数据目的地=2
这个地址信息设置到包1到包3的MAC首部。
注意AP设置的下面信息,即序号(SN=101到103),以及STA1设置的下面信息,即序号(MSN=1到3),被记录在首部。
在步骤S62,这些包通过STA2的MAC层存储在为每个发送器地址(TA)设置的重新排序缓冲器。包1到包3存储在与TA=0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因为所有这些包满足TA=0AP,并且根据AP给出的序号(SN=101到103)对包顺序排序。在步骤S63,确认按照该序号顺序排列包的顺序,随后在步骤S64,这些包存储在重新排序缓冲器,以端到端(数据源和数据目的地)为单位执行重新排序处理。
在步骤S65,在以数据源(SA)为单位执行重新排序处理的重新排序缓冲器中,对包顺序进行排列。已接收的包4到包6按照网格序号已经存储在这个重新排序缓冲器。包1到包3也存储在这个缓冲器,并且所有包1到包6按照网格序号排列。在步骤S66,在确认按照网格序号顺序排列包的顺序以后,这些包提供给上层。上层接收按照网格序号排列的包1到包6。
结果,STA2的上层按照包1到包6的顺序接收包,由此与STA1发送的包顺序相同的顺序接收包。
然而,利用这种方法,必需记录首部的网格序号。另外,必需在数据接收端设置根据网格序号排列包顺序的重新排序缓冲器,并进行新处理。结果,会新出现下面问题:由于包首部信息中的开销增加,导致吞吐量恶化并且接收端的电路规模增加。
发明内容
需要一种结构,其中接收端能够按照发送的顺序对通信装置之间通信的包进行处理。
需要一种无线通信装置、通信系统、通信控制方法和程序,不需要添加新的首部信息也不需要添加新的重新排序缓冲器,就可以解决接收数据的错序。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包括:控制单元,用于控制通信数据;存储器,用于存储通信数据;其中控制单元执行如下处理:在存储器设置与源地址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以源地址为单位存储接收数据,将从单个数据源接收的包存储在与源地址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以及按照设置到接收包的序号来排列包顺序。
所述接收包可以是在数据源将为每个数据目的地地址设置的序号记录到首部中的包,其中所述序号在中继点没有被重写。
控制单元被配置为执行如下操作:响应于从数据源接收的路径改变请求,返回路径改变响应;以及在路径改变响应中存储并发送如下信息:
(a)接收路径改变请求的时间点从源接收的最后包的序号(最后序号),以及
(b)可存储在与源地址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中的最终序号WinEnd。
控制单元可执行如下处理:将路径改变响应以后从该数据源接收的包存储在与源地址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以及接收到的新接收包具有落后于可存储在与源地址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中的最终序号(WinEnd)的序号的情况下,将新接收包存储在与源地址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并且从与源地址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获得具有序号在先的包。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包括:控制单元,用于控制通信数据;其中控制单元发送为每个数据目的地地址设置的序号被设置在首部中的包,当改变包发送路径时向数据目的地地址发送路径改变请求,并且接收路径改变响应作为回复,以及利用被包括在路径改变响应中的如下信息确定设置在经由路径改变以后的新路径发送的包的首部中的序号,包括:
(a)在接收路径改变请求的时间点从源接收的最后包的序号(最后序号),以及
(b)可存储在与源地址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中的最终序号WinEnd。
控制单元设置要设置在经由路径改变以后的新路径发送的包的首部中的序号X,以满足下面条件表达式:
最后序号<X≤WinEnd。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系统,包括多个执行数据发送/接收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发送数据的发送装置执行如下处理:当改变包发送路径时向数据目的地地址发送路径改变请求,接收路径改变响应作为回复,利用被包括在路径改变响应中的如下信息确定设置在经由路径改变以后的新路径发送的包的首部中的序号,包括:
(a)在接收路径改变请求的时间点从源接收的最后包的序号(最后序号),以及
(b)可存储在与源地址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中的最终序号WinEnd,
并且其中接收数据的接收装置执行如下处理:响应于来自发送装置的路径改变请求,返回存储信息(a)和(b)的路径改变响应。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在无线通信装置执行的无线通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存储器设置与源地址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以源地址为单位存储接收数据;以及将从单个数据源接收的包存储在与源地址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并且按照设置到接收包的序号来排列包顺序。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在无线通信装置执行的无线通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发送为每个数据目的地地址设置的序号设置在首部中的包;当改变包发送路径时向数据目的地地址发送路径改变请求,并且接收路径改变响应作为回复;以及利用被包括在路径改变响应中的如下信息确定设置在经由路径改变以后的新路径发送的包的首部中的序号,包括:
(a)在接收路径改变请求的时间点从源接收的最后包的序号(最后序号),以及
(b)可存储在与源地址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中的最终序号WinEnd。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在无线通信装置执行通信控制的程序,包括如下步骤:设置与源地址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以源地址为单位存储接收数据;以及将从单个数据源接收的包存储在与源地址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并且按照设置到接收包的序号来排列包顺序。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在无线通信装置执行通信控制的程序,包括如下步骤:发送为每个数据目的地地址设置的序号设置在首部中的包;当改变包发送路径时向数据目的地地址发送路径改变请求,并且接收路径改变响应作为回复;以及利用被包括在路径改变响应中的如下信息确定设置在经由路径改变以后的新路径发送的包的首部中的序号,包括:
(a)在接收路径改变请求的时间点从源接收的最后包的序号(最后序号),以及
(b)可存储在与源地址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中的最终序号WinEnd。
在以上结构中,程序能够通过存储介质或者通信介质按照计算机可读格式提供给可执行各种类型的程序代码的通用系统。提供这种计算机可读格式的程序能够在与程序对应的计算机系统上实现处理。
根据以上结构,能够防止例如由于切换通信路径导致的包错序。数据发送器为每个数据目的地地址设置序号,并且中继点发送而不需要重写序号。在包接收端,设置与源地址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用于以源地址为单位存储接收数据的,并且按照设置给接收包的序号来排列包顺序。另外,在数据发送器与数据接收器之间交换路径改变请求和路径改变响应,其中接收器接收的例如序号的信息被通知给发送器,并且发送器利用这个信息确定要利用新路径发送的包的序号。因此,接收装置的上层能够按照与发送数据的顺序相同的顺序接收数据。
通过实施例和附图进行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注意本说明书使用的术语“系统”是指多个装置的逻辑群结构,并不限于同一外壳内的各个结构的装置。
附图说明
图1示出经由AP路由路径的通信处理;
图2示出经由AP路由路径和直接链接路径的通信处理;
图3示出由于切换通信路径导致的接收帧的错序;
图4示出由于切换通信路径导致的接收帧的错序;
图5示出由于切换通信路径导致的接收帧的错序;
图6示出描述设置到通信包的首部的结构例子;
图7示出利用网格序号的通信处理序列的例子;
图8示出利用网格序号的通信处理序列的例子;
图9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通信处理系统的结构例子;
图10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结构例子;
图11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涉及路径切换的通信序列;
图12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涉及路径切换的通信序列;
图13示出无线通信装置利用的重新排序缓冲器;
图14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涉及路径切换的通信序列;
图15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涉及路径切换的通信序列;
图16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涉及路径切换的通信序列;
图17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涉及路径切换的通信序列;
图18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涉及路径切换的通信序列;
图19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涉及路径切换的通信处理中,数据接收端利用重新排序缓冲器执行的处理;
图20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涉及路径切换的通信序列。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参照附图通过本发明的实施例详细描述无线通信装置、通信系统、通信控制方法和程序。
参照图9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图9示出无线通信装置STA1 110和无线通信装置STA2 120以及接入点AP 130,其中无线通信装置STA1 110和无线通信装置STA2 120是两个无线终端,用于执行数据通信;接入点AP 130执行这两个无线通信装置之间的通信中继处理。
无线通信装置STA1 110和无线通信装置STA2 120选择性地利用多个通信路径,即AP路由路径151和直接链接路径152,执行通信。接入点AP 130经由AP路由路径151执行包中继处理以进行通信。
尽管将在以后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利用例如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系统,接入点AP 130不能够重写设置在中继包的首部中的序号。也就是说,如果发送包从无线通信装置STA1 110发送到无线通信装置STA2 120,它被传输到无线通信装置STA2 120而不改变无线通信装置STA1 110设置的序号。
利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系统,接入点AP 130按照与现有技术相同的方法来重写设置到中继的包的首部的序号。将在以后详细描述这些实施例。
我们可以讲无线通信装置STA1 110和无线通信装置STA2 120与接入点AP 130已完成关联,即连接请求,如图9所示,经由接入点AP 130连接无线通信装置STA1 110与无线通信装置STA2 120的AP路由路径151是可用的。
在下面描述中,我们可以讲无线通信装置STA1 110是数据发送端,无线通信装置STA2 120是数据接收端。当完成DLS(直接链接建立)处理作为执行无线通信装置之间的直接通信的建立处理时,图9所示的直接连接无线通信装置STA1 110和无线通信装置STA2 120的直接链接路径152是可用的。
图10示出无线通信装置STA1 110的结构框图。无线通信装置STA2 120也具有相同结构。如图10所示,无线通信装置110包括数据处理单元111、传输处理单元112、无线接口单元113、控制单元114、存储器115和天线116。
数据处理单元111产生存储通信数据的包。传输处理单元112将首部、纠错码等添加到数据处理单元111产生的包,并且向无线接口单元113提供后处理数据。无线接口单元113将从传输处理单元接收的数据转换成调制信号,并且经由天线116发送调制信号。
至于数据接收操作,无线接口单元113对经由天线116接收的数据解调,传输处理单元112对首部分析,然后首部被传输到数据处理单元111。数据处理单元111从包获得通信数据。控制单元114集中地控制以上部件的处理。另外,获得存储在存储器115的数据,并提供给数据处理单元111以用作存储在包中的数据。替换地,数据处理单元111从包获得的数据被存储在存储器115。除了通信数据以外,存储器115存储用于通信控制的程序,并且控制单元114根据程序执行通信控制。
存储器115包括与源地址(SA)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118。重新排序缓冲器118是例如在控制单元114或者传输处理单元112的控制下,根据设置到包的MAC首部的序号顺序来存储包的缓冲器。以源地址(SA)为单位对重新排序缓冲器118进行管理。控制单元114将与源地址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118设置在存储器115,重新排序缓冲器118以源地址为单位存储接收数据,将来自单个数据源的接收包存储在与该源地址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118,并且执行根据设置在接收包中的序号来排列包顺序的处理。
第一实施例
下面描述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中,对经由AP路由路径中继的数据包,接入点AP没有改变设置在首部中的序号。也就是说,通过此设置,包源设置的原始序号没有改变并且到达目的地。因此,在利用直接链接路径、以及在利用AP路由路径、以及通过切换这两个路径包括二者的情况下,接收包的顺序能够与源的发送顺序(在源设置的序号)相匹配,并且以源地址(SA)为单位存储在数据接收装置的重新排序缓冲器。
在数据源设置的序号记录在包的MAC首部中。作为中继点的接入点AP没有重写序号,而是简单复制并传输。根据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将接收包存储在重新排序缓冲器中,从而以源地址(SA)为单位管理,并且根据首部中设置的序号的顺序排列和存储所述包。
参照图11和图12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通信处理序列的概要。图11和图12从左开始示出作为数据发送装置的无线通信装置STA1、用作通信中继装置的接入点AP和作为数据接收装置的无线通信装置STA2。
注意所示的无线通信装置STA1有分离的上层和MAC层,其中上层例如是执行通信数据的产生和提供处理的应用程序等,MAC层从上层接收发送数据并且执行发送处理。同样,所示的无线通信装置STA2具有分离的上层和MAC层。关于硬件,上层由数据处理单元等构成,MAC层由无线接口单元等构成。此外,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对上层和MAC层二者进行控制。
注意在下面描述中,术语“无线通信装置STA1”将简写为“STA1”,“无线通信装置STA2”将简写为“STA2”。
当发送数据包时,作为数据源的STA1以目的地地址为单位管理设置在包首部中的序号。也就是说,以端到端为单位来进行管理。
在图11所示例子中,作为数据源的STA1向作为目的地的STA2发送包1到包6。利用AP路由路径发送包1到包3,利用直接链接路径发送包4到包6。
包1到包6的目的地地址(DA)是STA2的MAC地址=2,并且都相同。因此,STA1对包1到包6设置连续序号。这个例子,对包1到包6设置序号1到6。
经由AP路由路径发送的包1到包3在接入点AP临时接收,然后从AP再次发送到STA2。当中继数据包时,设置到接收包的首部的序号保持不变并且发送到目的地STA2。
作为接收装置的STA2以源地址(SA)为单位利用重新排序缓冲器来管理接收包,其中通过以源地址(SA)为单位根据接收包的序号的顺序来排列。也就是说,以端到端为单位执行包管理。
在图11和图12所示例子中,所有数据包1到6的源是STA1,SA(源地址)=1。因此,在STA2,包1到包6都存储在相同的重新排序缓冲器中,并且根据所述序号来排列包顺序。
STA2将数据包保持在与SA=1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并且将AP路由路径和直接链接路径的包都存储在与SA=1对应的相同的重新排序缓冲器,并且根据序号对包顺序进行排列。该处理以后,这些包提供给上层的应用程序等。
注意在实施例中描述的源地址(SA)和目的地地址(DA)是通信包的端到端源和目的地的MAC地址。同样,发送器地址(TA)和接收器地址(RA)是数据包的Peer-to-Peer源和目的地的MAC地址。可以从802.11定义的MAC首部包含的地址域(图6所示首部的地址1、地址2、地址3、地址4)间接获得这些地址(SA、TA、RA、DA)。
将根据图11和图12的序列图描述时间顺序的处理流程。在步骤S101,STA1的上层向用作无线接口单元的MAC层提供通信包1到6。在步骤S102,MAC层经由AP路径(AP路由路径)发送数据包1到3。注意设置到发送包1到包3的MAC首部的地址信息如下。
源地址(SA)指示数据源=1
发送器地址(TA)指示在直接通信情况下数据源=1
接收器地址(RA)指示在直接通信情况下数据接收器=0
目的地地址(DA)指示数据目的地=2
这个地址信息设置到包1到包3的MAC首部。注意STA1设置的序号(SN=1到3)也记录在首部。
注意如图所示,
STA1的MAC地址=1
AP的MAC地址=0
STA1的MAC地址=2
并且这些地址设置是与这些MAC地址对应的设置。
随后,在步骤S103,STA1的MAC层利用STA之间直接通信路径(直接链接路径)发送包4到包6。注意设置到发送包4到包6的MAC首部的地址信息如下。
源地址(SA)指示数据源=1
发送器地址(TA)指示在直接通信情况下数据源=1
接收器地址(RA)指示在直接通信情况下数据接收器=2
目的地地址(DA)指示数据目的地=2
这个地址信息设置到包4到包6的MAC首部。注意STA1设置的序号(SN=4到6)也记录在首部。
数据接收端的STA2接收包1到包6。利用AP路由路径发送的包1花费更多传输时间,因为AP执行中继处理。
结果,如图所示,在步骤S104,在STA2的MAC层首先接收到利用STA之间直接通信路径(直接链接路径)发送的包4到包6,然后将它们存储在重新排序缓冲器。如上所述,以包的原始源为单位,即以源地址(SA)为单位,管理根据本实施例的通信装置所具有的重新排序缓冲器。
包4到包6是具有共同SA=1(STA1MAC地址=1)的包,并且包4到包6存储在与SA=1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并且根据序号(SN=4到6)对包顺序排序。在步骤S105,确认是否按照该序号顺序对包顺序进行排列。此时,序号仅是SN=4到6,还没有存储先前序号SN=1到3。这种情况下,步骤S105的确定是“否”。也就是说,确定包顺序没有得到保持,由此没有对上层传输,在步骤S106,包没有改变地保持在重新排序缓冲器中。
随后,在图12所示的步骤S121,AP经由AP路由路径向STA2的MAC层发送包1到包3。注意设置到发送包1到3的MAC首部的地址信息如下。
源地址(SA)指示数据源=1
发送器地址(TA)指示在直接通信情况下数据源=0
接收器地址(RA)指示在直接通信情况下数据接收器=2
目的地地址(DA)指示数据目的地=2
这个地址信息设置到包1到包3的MAC首部。注意STA1设置的序号(SN=1到3)也记录在首部而没有被AP改变。
在步骤S122,STA2MAC层将这些包存储在重新排序缓冲器中。如上所述,重新排序缓冲器是以包的原始源为单位(即以源地址(SA)为单位)进行管理的重新排序缓冲器。
包1到包3是具有共同SA=1(STA1MAC地址=1)的包,并且包1到包3存储在与SA=1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中。已经经由直接链接路径接收的包4到包6存储在SA=1的重新排序缓冲器中,相应地,包1到包3额外地存储在这里。当额外地将包1到包3存储在重新排序缓冲器时,通信装置的控制单元参照包1到包6的序号以根据序号(SN=1到6)排列包的顺序。
随后,在步骤S123,确认是否按照该序号顺序排列包的顺序。SN=1到6的包存储在重新排序缓冲器中,由此步骤S123的确定为“是”。基于这个确定,在步骤S124,包提供给上层,其执行对接收包执行数据处理的应用程序等。
上层接收的包顺序是存储在与SA=1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中的包顺序,即包1到包6的顺序。这与STA1的发送顺序相同。
如上所述,参照图11和图12描述的第一实施例利用802.11定义的MAC首部以及与SA=1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由此使端到端的顺序得到保持。
注意通过第一实施例,执行包的中继处理的节点(即接入点AP)不应该重写被设置在要传输的包的首部中的序号。另外,在数据源STA1设置的序号被设置为以目的地地址(DA)为单位的连续序号。
注意要记录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包首部中的源地址(SA)和目的地地址(DA)能够记录在802.11规定的包首部的MAC首部中规定的地址域(见图6),由此首部结构不需要改变。
第二实施例
随后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通过第二实施例,接入点AP重写被设置在包首部中的序号,这与根据现有技术的系统相同。这与Peer-to-Peer管理处理相同,即与已经存在的802.11相同。
当发送数据包时,作为发送端装置的STA1以接收器地址(RA)为单位,其中接收器地址(RA)指示包的直接数据接收器,管理要设置在包首部中的序号。这同样与Peer-to-Peer管理处理相同,即与已经存在的802.11相同。
在第二实施例中,当执行路径改变时,作为数据发送端的STA1向作为数据接收端的STA2发送路径改变请求。STA2从STA1接收路径改变请求,并且在接受路径改变的情况下,向STA1发送路径改变响应。STA2向STA1发送的路径改变响应存储如下信息:
(a)当STA2接收到路径改变请求时从源STA1接收的最后包的序号(最后序号),以及
(b)可存储在STA2以源地址(SA)为单位管理的重新排序缓冲器中的最终序号WinEnd,
这些内容被通知给STA1。
将参照图13描述这些数据。图13示出STA2以源地址(SA)为单位管理的重新排序缓冲器。这个重新排序缓冲器是与STA1的源地址SA=1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
我们可以讲,当STA2接收到路径改变请求时,从STA1接收的最后包的序号是SN=100。这个序号是设置到例如经由AP路由路径接收的包的首部的序号,并且是中继处理时接入点AP设置的序号。
源地址(SA=1)同样被记录在最后接收的包的首部中,并且STA2验证与那个源地址(SA)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并且计算能够存储在重新排序缓冲器中的最终序号WinEnd。
STA2基于最后接收的包序号SN=100和与SA=1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的缓冲器大小,计算能够存储在重新排序缓冲器中的最终序号WinEnd。附图所示的例子中,与SA=1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能够存储八个包,并且假定在SN=100以后接收到连续序号的包,能够存储SN=101到108的包。可存储的最后序号SN=108设置为“WinEnd”。新存储在重新排序缓冲器SN=101中的第一序号是“WinStart”。也就是说,STA2管理的SA=1的重新排序缓冲器是在能够从STA1接收八个新包的状态。
因此,STA2存储下面的两个数据
(a)当STA2接收到路径改变请求时从源STA1接收的最后包的序号(最后序号),以及
(b)可存储在STA2以源地址(SA)为单位管理的重新排序缓冲器中的最终序号WinEnd,
并把这些内容通知给STA1。
基于从STA2接收的两个数据,STA1根据路径的改变确定要设置到发送包的序号。通信路径从已经使用到目前的AP路由路径改变成直接链接路径的情况下,STA1采取下面的值作为设置到要发送的包的序号X。
最后序号<X≤WinEnd
以上例子中,
最后序号=100
WinEnd=108是设定条件,从而满足100<X≤108。
注意连续发送多个包作为块的情况下,设置到所述多个包的所有序号优选地被设置为满足以上条件。
在执行处理的情况下,作为数据接收端的STA2需要计算或者保持接收包的最后序号以及可存储在以源地址(SA)为单位管理的重新排序缓冲器中的最终序号WinEnd。将参照图14描述这个处理序列。
图14从左开始示出作为数据发送装置的无线通信装置STA1、用作通信中继装置的接入点AP和作为数据接收装置的无线通信装置STA2。注意所示的无线通信装置STA1有分离的上层和MAC层,其中上层例如是执行通信数据的产生和提供处理的应用程序等,MAC层从上层接收发送数据并且执行发送处理。同样,所示的无线通信装置STA2有分离的上层和MAC层。
STA1和STA2利用AP路由路径执行通信。在步骤S201,STA1的上层向用作无线接口单元的MAC层提供通信包0。在步骤S202,MAC层经由AP的路径(AP路由路径)发送数据包0。注意设置到发送的包0的MAC首部的地址信息如下。
源地址(SA)指示数据源=1
发送器地址(TA)指示在直接通信情况下数据源=1
接收器地址(RA)指示在直接通信情况下数据接收器=0
目的地地址(DA)指示数据目的地=2
这个地址信息设置到包0的MAC首部。注意STA1设置的下面信息也记录在首部。
序号(SN=0)
在步骤S203,执行中继处理的接入点AP向STA2发送设置了新序号(SN=100)的中继包。
STA2将接收包临时存储在与SA=1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然后将它们发送到上层。另外,通过存储在存储器,STA2保持从AP接收的包的首部中设置的序号(SN=100)。
另外,从STA1接收到路径改变请求的情况下,STA2基于与SA=1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的缓冲器大小,执行计算可存储在重新排序缓冲器中的最终序号WinEnd的处理。
随后,将参照图15到图18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通信处理序列。图15到图18从左开始示出作为数据发送装置的无线通信装置STA1、用作通信中继装置的接入点AP以及作为数据接收装置的无线通信装置STA2。
注意所示的无线通信装置STA1有分离的上层和MAC层,其中上层例如是执行通信数据的产生和提供处理的应用程序等,MAC层从上层接收发送数据并且执行发送处理。同样,所示的无线通信装置STA2有分离的上层和MAC层。关于硬件,上层由数据处理单元等构成,并且MAC层由无线接口单元等构成。此外,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对上层和MAC层二者进行控制。
在图15到图18所示的例子中,STA1对STA2执行数据发送。利用AP路由路径发送包1到包3,并且利用直接链接路径发送包4等。注意当改变路径时,在STA1与STA2之间交换上述路径改变请求和路径改变响应。现在描述图15到图18所示的每个步骤的处理。
首先,在步骤S301,通信包1到6提供给用作无线接口单元的MAC层。在步骤S302,MAC层经由AP路径(AP路由路径)发送数据包1到3。注意设置到发送包1到3的MAC首部的地址信息如下。
源地址(SA)指示数据源=1
发送器地址(TA)指示在直接通信情况下数据源=1
接收器地址(RA)指示在直接通信情况下数据接收器=0
目的地地址(DA)指示数据目的地=2
这个地址信息设置到包1到包3的MAC首部。注意STA1设置的序号(SN=1到3)也记录在首部。
注意如图所示,
STA1的MAC地址=1
AP的MAC地址=0
STA1的MAC地址=2,
并且以上地址设置是与这些MAC地址对应的设置。
随后,在步骤S303,STA1向STA2发送路径改变请求,用于将通信路径从AP路由路径改变成直接链接路径。利用直接链接路径发送这个路径改变请求。
在步骤S304,数据接收端STA2向STA1发送指示接受路径改变的路径改变响应。同样利用直接链接路径发送这个路径改变响应。
如上所述,STA2向STA1发送的路径改变响应包括:
(a)当STA2接收到路径改变请求时从源STA1接收的最后包的序号(最后序号),以及
(b)可存储在STA2以源地址(SA)为单位管理的重新排序缓冲器中的最终序号WinEnd
这些内容存储并通知给STA1。
通过图中所示的处理例子,这些设定条件如下:
(a)最后序号=100,以及
(b)可存储在与STA1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中的最终序号WinEnd=108。
在步骤S305,基于存储在从STA2接收的路径改变响应中的两个值,STA1根据路径改变确定要设置到发送包的序号。
STA1采取下面的值作为通信路径从已经使用到目前的AP路由路径改变成直接链接路径的情况下设置到发送包的序号X。
最后序号<X≤WinEnd
以上例子中,
最后序号=100
WinEnd=108是设定条件,从而满足100<X≤108。
注意在连续发送多个包作为块的情况下,设置到所述多个包的所有序号优选地被设置为满足以上条件。
在图16所示的步骤S311,STA1利用STA之间直接通信路径(直接链接路径)发送包4到包6。设置到发送包4到6的MAC首部的地址信息如下。
源地址(SA)指示数据源=1
发送器地址(TA)指示在直接通信情况下数据源=1
接收器地址(RA)指示在直接通信情况下数据接收器=2
目的地地址(DA)指示数据目的地=2
这个地址信息设置到包4到包6的MAC首部。
STA1设置的序号(SN=106到108)也记录在首部。序号SN=106到108是STA1计算的作为满足下面条件表达式的序号,
最后序号<X≤WinEnd。
通过这个处理例子,在经由AP路由路径发送的包1到包3之前,数据接收端STA2接收利用直接链接路径发送的包4到包6。在步骤S312,利用STA之间直接通信路径(直接链接路径)发送的包4到包6由STA2的MAC层接收并存储在重新排序缓冲器。如上所述,以包的原始源为单位,即以源地址(SA)为单位,对重新排序缓冲器进行管理。
包4到包6是具有共同SA=1(STA1MAC地址=1)的包,并且包4到包6存储在与SA=1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并且根据序号(SN=106到108)对包顺序排序。注意重新排序缓冲器的开始被设置为与WinStart对应的序号的包的存储部分,并且它的结尾被设置为与WinEnd对应的序号的包的存储部分。
在步骤S313,确认是否按照该序号顺序对包的顺序进行排列。此时,序号仅是SN=106到108,还没有存储前面的序号SN=101到105。也就是说,确认包的顺序没有得到保持,从而不对上层传输,并且在步骤S314,包没有改变地保持在重新排序缓冲器。
随后,在图17所示的步骤S321,AP经由AP路由路径向STA2的MAC层发送包1到包3。设置到发送包1到3的MAC首部的地址信息如下。
源地址(SA)指示数据源=1
发送器地址(TA)指示在直接通信情况下数据源=0
接收器地址(RA)指示在直接通信情况下数据接收器=2
目的地地址(DA)指示数据目的地=2
这个地址信息设置到包1到包3的MAC首部。注意AP新设置的序号(SN=101到103)也记录在首部。
序号SN=101到103是从早先已经经由AP发送到STA2的序号100开始的连续序号。也就是说,这些序号是从上述最后序号SN=100开始连续的连续编号。基本上,如果STA1发送的数据包的优先级设置没有改变,在AP中设置连续的序号。
在步骤S322,STA2MAC层将经由AP发送的包1到包3存储在重新排序缓冲器。如上所述,重新排序缓冲器是以包的原始源为单位,即以源地址(SA)为单位管理的重新排序缓冲器。
包1到包3是具有共同SA=1(STA1MAC地址=1)的包,并且包1到包3存储在与SA=1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已经经由直接链接路径接收的包4到包6按照序号顺序(SN=106到108)存储在SA=1的重新排序缓冲器,并且包1到包3额外地存储在这里。当额外地将包1到包3存储在重新排序缓冲器时,通信装置的控制单元参照包1到包6的序号以根据该序号对包顺序进行排列。
如图17的步骤S322所示,序号SN=101到103的包1到包3从开始存储在重新排序缓冲器中,并且序号SN=106到108的包4到包6存储在末尾。
随后,在步骤S323,确认是否按照该序号顺序对包顺序进行排列。此时,序号SN=104到105的包还没有接收到,由此确认包的到达顺序没有得到保持,并且这些包不传输到上层。在步骤S325,这些包没有改变地存储在缓冲器中的状态被保持。
随后,在图18的步骤S401到S402,STA1经由直接链接路径连续发送包7到包11。早先设置到包4到包6的序号SN=106到108之后的序号SN=109到113被以相同方法设置到这些包。
STA2经由直接链接路径接收这些包,并且存储在与对应于STA1的源地址(SA=1)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在这个例子中,与(SA=1)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具有能够存储八个包的结构。与(SA=1)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已经存储了包1到包3(SN=101到103)和包4到包6(SN=106到108),由此存储所有这些包是不可能的。在这个处理例子,序号=108的包6存储在重新排序缓冲器的末尾(WinEnd),这个状态下不能够再添加包。
这种情况下,如步骤S411到S412所示,在接收到具有超过WinEnd的序号的包的情况下,STA2执行将接收包依次存储在重新排序缓冲器并且将溢出包传输给上层的处理。
参照图19描述这个处理。我们说从STA1接收到的新接收包7到包11(SN=109到113)201,并且这些包要存储在与STA1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221。然而,重新排序缓冲器221没有空间存储接收的包7到包11(SN=109到113)201。这种情况下,按照顺序从重新排序缓冲器221的头部提取包并且传输给上层。这个例子中,包1到包3(SN=101到103)被提取并传输给上层,并且执行处理以将接收包7到包11(SN=109到113)存储在重新排序缓冲器221。
返回图18,我们继续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序列。在新接收的包7到包11(SN=109到113)存储在重新排序缓冲器中以后,在步骤S422,STA2确定这些包是否按照到达顺序被存储在重新排序缓冲器。此时,接收包4到11(SN=106到113)存储在重新排序缓冲器。这种情况下,步骤S422的确定为“是”。基于这个确定,在步骤S423,这些包提供给上层,其执行对接收包进行数据处理的应用程序等。
如图所示,上层接收的包的顺序是,首先通过从重新排序缓冲器溢出传输的包1到包3,随后是存储在重新排序缓冲器的包4到包11。这与STA1的发送顺序相同。
如上所述,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保持数据源与目的地之间(即端到端)的包顺序。注意通过第二实施例,对包执行中继处理的节点,即接入点AP,执行与现有技术相同的处理并且不需要进行任何改变。也就是说,AP可以重写被设置在要传输的包的首部中的序号。
通过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包接收端利用以源地址(SA)为单位设置的重新排序缓冲器,对接收包进行管理。
当切换通信路径时,数据发送端的STA1向接收端STA2发送路径改变请求,从STA2接收路径改变响应,并且利用存储在路径改变响应中的数据来确定在路径改变以后被设置到发送包的序号。
在路径改变响应中存储的数据如下:
(a)当STA2接收到路径改变请求时从源STA1接收的最后包的序号(最后序号),以及
(b)可存储在STA2以源地址(SA)为单位管理的重新排序缓冲器中的最终序号WinEnd,
这些内容被通知给STA1。
基于此,STA1确定在路径改变以后要设置到发送包的序号。也就是说,计算出满足如下条件表达式的序号:最后序号<X≤WinEnd,并且计算出的序号被设置到经由新路径发送的包,并且发送,由此能够实现包顺序端到端的匹配。
通过上述例子,描述从AP路由路径改变为直接链接路径的处理的例子。这种情况下,利用作为新路径的直接链接路径来执行路径改变请求和路径改变响应。
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应用于上述处理之外的路径切换。然而,注意利用新路径来执行路径改变请求和路径改变响应。例如,在老路径是直接链接路径并且新路径是AP路由路径的情况下,利用AP路由路径来执行路径改变请求和路径改变响应。在图20示出老路径是直接链接路径并且新路径是AP路由路径的情况下的通信序列。
在步骤S501,STA1经由直接链接路径向STA2发送数据。随后,在STA1执行到AP路由路径的路径改变请求的情况下,在步骤S502,STA1利用AP路由路径向STA2发送路径改变。
在步骤S503,STA2经由AP路由路径发送路径改变响应。
在路径改变响应中存储的数据如下:
(a)当STA2接收到路径改变请求时从源STA1接收的最后包的序号(最后序号),以及
(b)可存储在STA2以源地址(SA)为单位管理的重新排序缓冲器中的最终序号WinEnd,
这些内容被存储并通知给发出路径改变请求的数据发送端STA1。
随后,在步骤S505,STA1利用新路径,即AP路由路径,开始数据发送。与上述处理例子相同,设置给发送包的序号是满足如下条件表达式的序号:最后序号<X≤WinEnd。
参照具体例子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然而,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本发明实质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对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型和替换。也就是说,本发明通过示例形式进行公开,并且不应该限制性地被解释。本发明实质的确定应该考虑权利要求。
另外,说明书描述的一系列处理能够由硬件、软件或者它们二者的组合结构实现。在硬件实现处理的情况下,记录处理序列的程序可以安装在内置在专用硬件中的计算机内的存储器中,或者程序可以安装在可以执行各种类型处理的通用计算机中,并且执行。例如,程序可以预先记录在记录介质中。除了从记录介质安装到计算机以外,程序可以经由诸如LAN(局域网)、互联网等的网络接收并且安装在诸如内置硬盘等的记录介质中。
另外注意在说明书中描述的各种类型处理不限于根据描述的时间序列被执行,并且可以根据执行处理的装置的处理性能并行或独立或者恰当地执行。另外,本说明书中的术语“系统”是指多个装置的逻辑群结构,并不限于同一外壳内的装置结构。
本申请包含关于2008年8月22日提交日本专利局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2008-213537中公开的主题,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包含于此。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可以根据设计需求和其他因素想到各种变型、组合、子组合和替换,只要它们在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即可。

Claims (7)

1.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包括:
在存储器中设置与源地址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用于以源地址为单位存储接收数据的装置;
将来自单个数据源的接收包存储在与源地址对应的所述重新排序缓冲器中,并且按照设置到所述接收包的序号来排列包顺序的装置;
响应于从所述数据源接收的路径改变请求,返回路径改变响应的装置;以及
在所述路径改变响应中存储并发送如下信息的装置:
(a)在接收所述路径改变请求的时间点从所述数据源接收的最后包的序号,即最后序号,以及
(b)可存储在与源地址对应的所述重新排序缓冲器中的最终序号WinEnd。
2.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
在与源地址对应的所述重新排序缓冲器中,存储在所述路径改变响应以后从所述数据源接收的包,以及
在接收到的新接收包具有落后于可存储在与源地址对应的所述重新排序缓冲器中的最终序号WinEnd的序号的情况下,将所述新接收包存储在与源地址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中,并且从与源地址对应的所述重新排序缓冲器获得具有序号在先的包。
3.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包括:
发送为每个数据目的地地址设置的序号被设置在首部中的包的装置;
当改变包发送路径时,向所述数据目的地地址发送路径改变请求,并且接收路径改变响应作为回复的装置;以及
利用被包括在所述路径改变响应中的如下信息确定在经由路径改变以后的新路径发送的包的首部中设置的序号的装置,所述信息包括:
(a)在接收所述路径改变请求的时间点从数据源接收的最后包的序号,即最后序号,以及
(b)可存储在与源地址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中的最终序号WinEnd。
4.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中设置要被设置在经由路径改变以后的新路径发送的包的首部中的序号X,以满足下面条件表达式:
最后序号<X≤WinEnd。
5.一种通信系统,包括:
无线数据发送装置和无线数据接收装置,
其中无线数据发送装置包括:
当改变包发送路径时向具有数据目的地地址的无线数据接收装置发送路径改变请求的装置,
从无线数据接收装置接收路径改变响应作为回复的装置,
利用被包括在所述路径改变响应中的如下信息确定被设置在经由路径改变以后的新路径发送的包的首部中的序号的装置,所述信息包括:
(a)在接收所述路径改变请求的时间点从数据源接收的最后包的序号,即最后序号,以及
(b)可存储在与源地址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中的最终序号WinEnd,
并且其中无线数据接收装置包括:
响应于来自所述无线数据发送装置的路径改变请求,返回存储上述信息(a)和(b)的路径改变响应的装置。
6.一种在无线通信装置中执行的无线通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存储器中设置与源地址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用于以源地址为单位存储接收数据;
将来自单个数据源的接收包存储在与源地址对应的所述重新排序缓冲器中,并且按照设置到所述接收包的序号来排列包顺序;
响应于从所述数据源接收的路径改变请求,返回路径改变响应;以及
在所述路径改变响应中存储并发送如下信息:
(a)在接收所述路径改变请求的时间点从所述数据源接收的最后包的序号,即最后序号,以及
(b)可存储在与源地址对应的所述重新排序缓冲器中的最终序号WinEnd。
7.一种在无线通信装置中执行的无线通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发送为每个数据目的地地址设置的序号被设置在首部中的包;
当改变包发送路径时,向所述数据目的地地址发送路径改变请求,并且接收路径改变响应作为回复;以及
利用被包括在所述路径改变响应中的如下信息确定在经由路径改变以后的新路径发送的包的首部中设置的序号,所述信息包括:
(a)在接收所述路径改变请求的时间点从数据源接收的最后包的序号,即最后序号,以及
(b)可存储在与源地址对应的重新排序缓冲器中的最终序号WinEnd。
CN2009101657842A 2008-08-22 2009-08-13 无线通信装置、通信系统、通信控制方法和程序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569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13537A JP4743239B2 (ja) 2008-08-22 2008-08-22 無線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2008-213537 2008-08-22
JP2008213537 2008-08-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56986A CN101656986A (zh) 2010-02-24
CN101656986B true CN101656986B (zh) 2012-12-12

Family

ID=412558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65784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56986B (zh) 2008-08-22 2009-08-13 无线通信装置、通信系统、通信控制方法和程序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107478B2 (zh)
EP (1) EP2157823B1 (zh)
JP (1) JP4743239B2 (zh)
CN (1) CN10165698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71422B2 (ja) * 2006-01-31 2011-04-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及びそれらの表示方法
WO2010084992A1 (ja) * 2009-01-21 2010-07-2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シグナリング処理装置、リンク切替方法
US9125179B2 (en) * 2009-06-10 2015-09-0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frame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WLAN) system
WO2011019175A2 (en) * 2009-08-11 2011-02-17 Lg Electronic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ower save mode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US9059932B2 (en) * 2011-11-03 2015-06-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Packet ordering based on delivery route changes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JP6262947B2 (ja) * 2013-06-25 2018-01-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9351239B2 (en) * 2014-04-30 2016-05-24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Communication device,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ecording medium that facilitate operation as control terminal
JP6633071B2 (ja) * 2015-05-29 2020-01-22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WO2017145227A1 (ja) * 2016-02-22 2017-08-31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中継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KR102421791B1 (ko) * 2016-05-26 2022-07-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Mmt 네트워크 시스템에서 미디어 시간 정보를 전송 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10601710B2 (en) * 2017-03-15 2020-03-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IP level multipath protocol
KR102381036B1 (ko) * 2017-11-09 2022-03-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패킷을 처리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JP7278087B2 (ja) * 2019-01-31 2023-05-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US11770324B1 (en) * 2019-12-02 2023-09-26 Lutron Technology Company Llc Processing advertisement messages in a mesh network
JP2022040916A (ja) * 2020-08-31 2022-03-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48805A (zh) * 2005-08-30 2006-10-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站接入系统及基站数据传输方法
CN101155122A (zh) * 2006-09-30 2008-04-02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一种基于数据特征的流媒体内容下载方法
CN101208896A (zh) * 2005-06-29 2008-06-25 英特尔公司 具有简化的接收方状态信息的块确认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60645B2 (en) * 2002-04-26 2007-08-21 Proficient Networks, Inc. Methods, apparatuses and systems facilitating determination of network path metrics
DE60220454T2 (de) * 2002-05-31 2008-01-24 Nokia Corp. Verfahren zur leitweglenkung und netzstruktur
US7349399B1 (en) * 2002-09-20 2008-03-25 Redback Network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ut-of-order processing of packets using linked lists
JP2005117458A (ja) 2003-10-09 2005-04-28 Sony Corp 無線接続システム、無線接続制御方法、アクセスポイント機器、および通信機器
JP2005277481A (ja) * 2004-03-22 2005-10-06 Nec Access Technica Ltd 同時通信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装置
KR100637071B1 (ko) * 2004-09-24 2006-10-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경로를 동적으로 조절하는 무선네트워크 시스템, 및그 방법
US20080008183A1 (en) * 2004-12-28 2008-01-10 Keiichi Takagaki Communication Device, Storage Medium, Integrated Circuit,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558639B2 (ja) * 2005-12-16 2010-10-06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lan装置および通信モード切替え方法
US7573884B2 (en) * 2006-03-06 2009-08-11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Cable modem downstream channel bonding re-sequencing mechanism
KR100938090B1 (ko) * 2006-10-19 2010-01-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핸드오버 수행 방법 및 장치
CA2677223A1 (en) * 2007-02-02 2008-08-14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 handover between utra r6 cells and r7 cells
JP2008213537A (ja) 2007-02-28 2008-09-18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制御モードの切換方法と切換装置
US8238341B2 (en) * 2008-04-25 2012-08-07 Chi Mei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cessing 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packet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08896A (zh) * 2005-06-29 2008-06-25 英特尔公司 具有简化的接收方状态信息的块确认
CN1848805A (zh) * 2005-08-30 2006-10-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站接入系统及基站数据传输方法
CN101155122A (zh) * 2006-09-30 2008-04-02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一种基于数据特征的流媒体内容下载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157823A2 (en) 2010-02-24
JP2010050770A (ja) 2010-03-04
EP2157823A3 (en) 2010-04-21
CN101656986A (zh) 2010-02-24
JP4743239B2 (ja) 2011-08-10
US20100046430A1 (en) 2010-02-25
US8107478B2 (en) 2012-01-31
EP2157823B1 (en) 2014-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56986B (zh) 无线通信装置、通信系统、通信控制方法和程序
US20200287615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s node, and system
CN101933253B (zh) 用于在无线设备和网络之间传送数据单元序列的无线通信方法
US707588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outing information in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CN102026297B (zh) 信道协商方法、系统和节点
JP3914558B2 (ja) 無線パケット通信方法
JP3883562B2 (ja) パケット通信方法およびパケット通信装置
JP6328756B2 (ja) データパケットシャント伝送の方法、システム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記憶媒体
JP2021528014A (ja) 情報伝送方法及び装置
CN101692740B (zh) 无线网络多路路由网络传输方法
KR100563516B1 (ko) 데이터 패킷들을 전송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시스템
JP2013512613A (ja) マルチユーザベース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送信失敗フレームの修復方法
CN101779493A (zh) 在无线数据分组通信系统中的可避免用户数据丢失的切换
CN106922008B (zh) 一种基于RPL路由协议的IPv6无线传感网多路径传输方法
US20220209825A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multi-ap joint re-transmission
CN101998547B (zh) 数据前转方法、基站和中继站
GB2518667A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158899B (zh) 中继网络中的数据转发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9728880B (zh) 一种基于网络编码的双向无线中继传输方法
KR101407280B1 (ko) 이동 통신 중계 시스템을 기반으로 하는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16155456A (zh) 一种无线自组网的自动请求重传方法
CN106603205B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US20230179340A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1989896B (zh) 一种arq连接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KR20080067044A (ko)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및 그에 따른 통신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12

Termination date: 20150813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