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34361A - 润滑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润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34361A
CN101634361A CN200910157615A CN200910157615A CN101634361A CN 101634361 A CN101634361 A CN 101634361A CN 200910157615 A CN200910157615 A CN 200910157615A CN 200910157615 A CN200910157615 A CN 200910157615A CN 101634361 A CN101634361 A CN 1016343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llection unit
lubricant oil
gear
counter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576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34361B (zh
Inventor
羽田雅敏
吉冈秀治
佐藤元彦
森田明宏
中寺裕之
青山英树
泽木康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ssa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chi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30653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04994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Aichi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chi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6343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343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343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343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21Guidance of lubricant on or within the casing, e.g. shields or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tubes, pipes, grooves, channels or the like
    • F16H57/0423Lubricant guiding means mounted or supported on the casing, e.g. shields or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tubes or pi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8Type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93Gearings with spur or bevel gears
    • F16H57/0494Gearings with spur or bevel gears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谋求润滑性能的稳定化的润滑装置和具有该润滑装置的变速器。润滑装置(L)包括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和导油器(6)。导油器(6)具有第1引导部(61)和第2引导部(62)。第1引导部(61)具有收集由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输送来的润滑油的至少一部分的第1收集部(61a),并将收集的润滑油供给到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第2引导部(62)具有收集由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输送来的润滑油的至少一部分的第2收集部(62a),并将收集的润滑油供给到中间轴驱动齿轮(G17)。由第2收集部(62a)收集的润滑油的流速比在与第2收集部(62a)同一时刻由第1收集部(61a)收集的润滑油的流速快。

Description

润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润滑装置、特别是用于对齿轮等被润滑构件供给润滑油的润滑装置。
背景技术
在使用机械零件的装置中,有时为了抑制零件的损耗而需要供给润滑油。例如,在具有许多齿轮的变速器中,为了抑制齿轮的损耗安装有润滑装置。具体来说,车辆的手动变速器具有多个齿轮和使齿轮能旋转地收容齿轮的壳体。为了润滑齿轮,润滑油储存在壳体内至能浸泡齿轮下部的程度。在齿轮旋转时,齿轮的齿与润滑油接触,润滑齿轮彼此之间的相啮合区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76815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变速器中,为了收集由齿轮搅起的润滑油,在壳体内设有导油器。利用导油器收集的润滑油被导油器引导到其他的齿轮。
但是,在需要对多个被润滑构件供给润滑油的情况下,利用上述的导油器可能不能对被润滑构件充分地供给润滑油。特别是被润滑构件被配置在比输送润滑油的齿轮远的位置的情况下,利用上述的导油器有可能不能对远处的被润滑构件充分地供给润滑油。
这样,需要能够对被润滑构件稳定地供给润滑油的润滑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提供一种能谋求润滑性能的稳定化的润滑装置和变速器。
本发明的润滑装置是用于对第1被润滑构件和第2被润滑构件供给润滑油的装置。该润滑装置包括旋转构件、第1引导部和第2引导部。旋转构件能沿旋转方向输送润滑油。第1引导部具有收集由旋转构件输送来的润滑油的至少一部分的第1收集部,将由第1收集部收集的润滑油供给到第1被润滑构件。第2引导部具有收集由旋转构件输送来的润滑油的至少一部分的第2收集部,将由第2收集部收集的润滑油供给到被配置在比第1被润滑构件远离旋转构件的位置的第2被润滑构件。由第2收集部收集的润滑油的流速比在与第2收集部同一时刻由第1收集部收集的润滑油的流速快。
在该润滑装置中,利用第1引导构件向第1被润滑构件供给润滑油,利用第2引导构件向第2被润滑构件供给润滑油。这样,用不同的系统向第1和第2被润滑构件引导润滑油。
除此之外,由第2收集部收集的润滑油的流速比在与第2收集部同一时刻由第1收集部收集的润滑油的流速快。因此,由第2收集部收集的润滑油比由第1收集部收集的润滑油流得远。
根据以上所述,在该润滑装置中,不仅能对第1被润滑构件充分地供给润滑油,而且对比第1被润滑构件配置得远的第2被润滑构件也能充分地供给润滑油,能谋求润滑性能的稳定化。
这样,本发明的润滑装置和具有该润滑装置的变速器能谋求润滑性能的稳定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变速器的概略剖视图。
图2是中间轴及其周边的立体图。
图3是中间轴及其周边的立体图。
图4是中间轴及其周边的俯视图。
图5是中间轴及其周边的侧视图。
图6是导油器的立体图。
图7是导油器的立体图。
图8是导油器的俯视图。
图9是导油器的侧视图。
图10是导油器的侧视图。
图11是导油器的侧视图。
图12是导油器的侧视图。
图13是接受构件的概略俯视图。
图14是第1收集部和第2收集部的概略立体图。
图15是图5的XV-XV剖视图。
图16是图15的XVI-XVI剖视图。
图17是中间轴及其周边的侧视图(另一实施方式)。
图18是第1收集部和第2收集部的概略立体图(另一实施方式)。
图19是接受构件的概略俯视图(另一实施方式)。
图20是中间轴及其周边的侧视图(另一实施方式)。
图21是导油器的俯视图(另一实施方式)。
图22是导油器的俯视图(另一实施方式)。
图23是中间轴及其周边的侧视图(另一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变速器的整体构成
用图1说明变速器1。图1是变速器1的概略剖视图。在该变速器1被安装在车辆中的情况下,图1的左侧为车辆的前方(轴向第2侧的一例),图1的右侧为车辆后方(轴向第1侧的一例)。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的左方定义为前方,将图1的右方定义为后方。此外,因为图1的上下方向与变速器1被安装在车辆中的状态一致,所以以下说明中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是指变速器1被安装在车辆中的状态下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
变速器1是能进行6级变速的、FR(Front Engine RearDrive)车用的手动变速器。具体来说,如图1所示,变速器1主要包括壳体2、输入轴3、中间轴4、主轴8、多个齿轮G1~G17、多个同步机构S1~S4。
壳体2具有第1壳体21、固定在第1壳体21上的第2壳体22、被夹在第1壳体21和第2壳体22之间的中间板23。由第1壳体21、第2壳体22和中间板23形成齿轮室28。在齿轮室28的下部能积存润滑油。
输入轴3是经由离合器装置(未图示)传递在发动机(未图示)产生的动力的轴,能以旋转轴线A1为中心线进行旋转地借助轴承S3由壳体2支承。在输入轴3的端部,能与输入轴3一体旋转地设有主驱动齿轮G7。
主轴8是用于输出动力的轴,能以旋转轴线A1为中心线进行旋转地借助轴承51由壳体2支承。主轴8的前方侧的端部能旋转地由输入轴3支承。在主轴8上固定有第4速主齿轮G4和第3速主齿轮G3。主轴8以使第6速主齿轮G6、第2速主齿轮G2、第1速主齿轮G1和倒档主齿轮G5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这些齿轮。第4同步机构S4、第3同步机构S3和第1同步机构S1由主轴8支承。第3同步机构S3是用于将第1速主齿轮G1或第2速主齿轮G2与主轴8连结起来的机构。第4同步机构S4是用于将第6速主齿轮G6或主驱动齿轮G7连结到主轴8的机构。第1同步机构S1是用于将倒档主齿轮G5与主轴8连结起来的机构。
中间轴4能以旋转轴线A2为中心线旋转地借助轴承54和52由壳体2支承。在中间轴4上固定有中间轴驱动齿轮G17(第2被润滑构件的一例)、第6速中间轴齿轮G16、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第1被润滑构件的一例)、第1速中间轴齿轮G11和倒档中间轴齿轮G15。中间轴4以使第4速中间轴齿轮G14和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旋转构件、第1旋转构件的一例)能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承它们。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能沿旋转方向输送润滑油。第2同步机构S2(旋转构件、第1旋转构件的一例)是用于将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或第4速中间轴齿轮G14与中间轴4连结起来的机构,由中间轴4支承。
第1速主齿轮G1是第1速行驶时所使用的齿轮,与第1速中间轴齿轮G11相啮合。第2速主齿轮G2是第2速行驶时所使用的齿轮,与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相啮合。第3速主齿轮G3是第3速行驶时所使用的齿轮,与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相啮合。第4速主齿轮G4是第4速行驶时所使用的齿轮,与第4速中间轴齿轮G14相啮合。倒档主齿轮G5是后退时所使用的齿轮,与倒档中间轴齿轮G15相啮合。第6速主齿轮G6是第6速行驶时所使用的齿轮,与第6速中间轴齿轮G16相啮合。
主驱动齿轮G7是用于将被传递到输入轴3的动力经由中间轴驱动齿轮G17传递到中间轴4的齿轮,与中间轴驱动齿轮G17相啮合。倒档主齿轮G5是后退时所使用的齿轮,与倒档中间轴齿轮G15相啮合。另外,第5速行驶时,由第4同步机构S4将输入轴3和主轴8直接连结起来。
第1速主齿轮G1和第1速中间轴齿轮G11配置在第2速主齿轮G2和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的后方侧。第3速主齿轮G3、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和第2同步机构S2配置在第1速主齿轮G1和第1速中间轴齿轮G11的后方侧。第2速主齿轮G2和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的齿轮传动比小于第1速主齿轮G1和第1速中间轴齿轮G11的齿轮传动比。主驱动齿轮G7和中间轴驱动齿轮G17至少在第1速行驶时和第2速行驶时传递动力。中间轴驱动齿轮G17与其他的齿轮相比,配置在沿轴向最远离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的位置(最前端)。
变速器的具体构成
考虑到润滑性能的稳定化,在变速器1中设有导油器6和导油板7。在本实施方式中,润滑装置L利用输送润滑油的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导油器6和导油板7来实现。在此,用图1~图16说明导油器6和导油板7。
图2和图3是中间轴4及其周边的立体图。图4是中间轴4及其周边的俯视图。图5是中间轴4及其周边的侧视图。图6和图7是导油器6的立体图。图8是导油器6的俯视图。图9~图12是导油器6的侧视图。图13是接受构件B的概略俯视图。图14是第1收集部61a和第2收集部62a的概略立体图。在图13和图14中,简化了导油器6的形状和构造。图15是图5的XV-XV剖视图。图16是图15的XVI-XVI剖视图。
(1)导油器6
如图1~图5所示,导油器6是用于将由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和第2同步机构S2输送来的润滑油引导到中间轴驱动齿轮G17、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和第1速中间轴齿轮G11的构件,被配置在中间轴4的侧方。导油器6的后方侧的端部例如被固定在中间板23上。相对于旋转轴线A2,导油器6配置在中间轴驱动齿轮G17输送润滑油的一侧(中间轴驱动齿轮G17的外周部移动到大致上方的一侧)。
如图6~图14所示,导油器6由接受构件B和盖构件C形成,具有第1引导部61、第2引导部62和第3引导部63。接受构件B和盖构件C例如是树脂制的,分别一体形成。盖构件C被安装在接受构件B上。
接受构件B具有接受构件主体B1、弯曲部B2和隔板B3。盖构件C具有底板C1和侧壁部C2。利用这些部分形成第1引导部61、第2引导部62和第3引导部63。第1引导部61和第2引导部62由盖构件C大致密闭。在此,所谓“大致密闭”状态是指从入口到出口润滑油几乎不溢出这样的状态,除了润滑油的入口和出口以外完全密闭的状态(例如,接受构件B和盖构件C的接缝被完全封闭的状态)之外,还包括润滑油以能确保希望的润滑性能的程度从接受构件B和盖构件C的接缝漏出的状态(例如,在接受构件B和盖构件C之间形成间隙的状态)。
1)第1引导部
第1引导部61是用于收集由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输送来的润滑油的至少一部分,并供给到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的部分,具有第1收集部61a、第1中间部61b和第1排出部61c。
第1收集部61a是用于收集由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输送来的润滑油的至少一部分的部分,被配置在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和第2同步机构S2的半径方向外侧。第1收集部61a(更详细说是第1开口61e)被设置为朝向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输送润滑油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收集部61a被配置在与旋转轴线A2大致相同的高度,所以第1收集部61a的第1开口61e朝向大致下方。第1收集部61a被配置在至少在车辆的第1速和第2速行驶时的状态下不浸渍在润滑油中的位置。
在第1收集部61a中,润滑油的流动方向从上方变更为轴向前方。具体来说,第1收集部61a由接受构件主体B1、弯曲部B2和隔板B3形成。弯曲部B2是为了能将润滑油的流动方向变更为轴向而弯曲了的板状部分。由此,润滑油从第1收集部61a顺畅地流动到第1中间部61b。这样,用于变更润滑油的流动方向的方向变更部D1由第1收集部61a来实现。
第1中间部61b是用于连接第1收集部61a和第1排出部61c的部分。具体来说,由接受构件主体B1、弯曲部B2和底板C1形成第1中间部61b。由第1收集部61a收集的润滑油经由第1中间部61b流入到第1排出部61c中。
第1排出部61c是用于将由第1收集部61a收集的润滑油朝向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排出的部分。具体来说,第1排出部61c具有倾斜部61d,该倾斜部61d接近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地朝向斜上方延伸。
第1排出部61c从第1中间部61b朝向第2速中间轴驱动齿轮G12地突出,接近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地配置。在此,所谓“第1排出部61c接近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也包括第1排出部61c以能确保希望的润滑性能的程度离开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的状态。作为第1排出部61c接近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的状态,例如被认为是第1排出部61c的顶端和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的齿的顶端之间的最短尺寸与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的齿的高度大致相同或小于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的齿的高度的状态。利用第1排出部61c朝向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的旋转方向前方排出润滑油。也就是说,用于变更润滑油的流动方向的方向变更部D3由第1排出部61c来实现。
第1排出部61c还具有第1后方侧壁部61f和第1前方侧壁部61e。第1后方侧壁部61f是配置于倾斜部61d后方侧的板状的部分,朝向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延伸。第1前方侧壁部61e是配置于倾斜部61d前方侧的板状的部分,朝向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延伸。而且,第1后方侧壁部61f接近第1前方侧壁部61e地朝向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延伸。也就是说,利用第1排出部61c,流路被节流一些。利用倾斜部61d、第1后方侧壁部61f和第1前方侧壁部61e,润滑油容易朝向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排出。
根据这些构成,形成将由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输送来的润滑油引导至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的第1流路P1。
2)第2引导部
第2引导部62是用于收集由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输送来的润滑油的至少一部分,并将其供给到中间轴齿轮G17的部分,具有第2收集部62a、第2中间部62b、第2排出部62c和延长部64。
第2收集部62a是用于收集由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输送来的润滑油的至少一部分的部分,配置在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和第2同步机构S2的半径方向外侧。与第1收集部61a相同地,第2收集部62a被设置为朝向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输送润滑油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收集部61a被配置成与旋转轴线A2大致相同的高度,所以第2收集部62a的第2开口62e朝向大致下方。至少在车辆的第1速和第2速行驶时的状态下,第2收集部62a被配置在不浸渍在润滑油中的位置。第1收集部61a和第2收集部62a沿半径方向并列配置。第2收集部62a被配置在第1收集部61a的半径方向外侧。
利用第2收集部62a,润滑油的流动方向被从上方变更为轴向前方。具体来说,第2收集部62a由接受构件主体B1、弯曲部B2和隔板B3形成。由此,润滑油顺畅地从第2收集部62a流到第2中间部62b。这样,用于变更润滑油的流动方向的方向变更部D 2利用第2收集部62a来实现。
第2中间部62b是用于连接第2收集部62a和第2排出部62c的部分。具体来说,由接受构件主体B1、弯曲部B2和底板C1形成第2中间部62b。由第2收集部62a收集的润滑油经由第2中间部62b流入到第2排出部62c中。
第2排出部62c是用于将由第2收集部62a收集的润滑油向中间轴齿轮G17排出的部分。具体来说,第2排出部62c自第2中间部62b向中间轴齿轮G17突出,接近中间轴齿轮G17地配置。与第1排出部61c不同,第2排出部62c大致水平地突出。
具体来说,第2排出部62c具有底板62d、第2后方侧壁部62f和第2前方侧壁部62f’。底板62d向中间轴驱动齿轮G17侧突出。第2后方侧壁部62f是配置在底板62d后方侧的板状的部分,朝向中间轴驱动齿轮G17延伸。第2前方侧壁部62f’是配置在底板62d前方侧的板状的部分,朝向中间轴驱动齿轮G17延伸。例如,第2后方侧壁部62f与第1后方侧肋64c(后述)一体形成,第2前方侧壁部62f’与第1前方侧肋64d(后述)一体形成。利用第2后方侧壁部62f和第2前方侧壁部62f’,润滑油容易向中间轴驱动齿轮G17排出。
第2引导部62被配置在沿半径方向比第1引导部61远离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的位置。第2引导部62在第2收集部62a和中间轴驱动齿轮G17之间具有流路截面积逐渐减小的部分Q(参照图13)。更加详细地说,接受构件主体B1的侧壁的一部分倾斜,因此,隔板B3和接受构件主体B1的侧壁之间的尺寸逐渐减小(参照图6、图9和图11)。
根据这些构成,形成将由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输送来的润滑油引导至中间轴驱动齿轮G17的第2流路P2。另外,后面详述延长部64。
3)第3引导部
第3引导部63配置在第1收集部61a和第2收集部62a的上侧,由盖构件C的底板C1和侧壁部C2形成。第3引导部63收集从壳体2的上部滴下的润滑油并供给到第1速中间轴齿轮G11。具体来说,第3引导部63具有第3收集部63a和第3排出部63c。
第3收集部63a是用于收集从壳体2的上部滴下的润滑油的部分。第3排出部63c是用于将由第3收集部63a收集的润滑油供给到第1速中间轴齿轮G11的部分。第3排出部63c从第3收集部63a向第1速中间轴齿轮G11突出,接近第1速中间轴齿轮G11地配置。第3排出部63c从第3收集部63a大致水平地突出。
第3收集部63a具有朝向第3排出部63c下降地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倾斜部63d。利用倾斜部63d,润滑油容易向第3排出部63c流动,润滑油容易从第3排出部63c排出。
4)延长部
在此,详细说明第2引导部62的延长部64。
延长部64具有第1延长部64a和第2延长部64b,该第1延长部64a沿着中间轴驱动齿轮G17的外周部从第2排出部62c的端部向下方延伸,该第2延长部64b离开中间轴驱动齿轮G17地从第1延长部64a的端部向下方延伸。
第1延长部64a和中间轴驱动齿轮G17之间的间隙尺寸大致恒定。第1延长部64a具有第1主体部64e、第1后方侧肋64c(第1侧壁部的一例)、第1前方侧肋64d(第2侧壁部的一例)。第1主体部64e沿半径方向与中间轴驱动齿轮G17相对地配置。
第1后方侧肋64c被配置在第1主体部64e的后方侧端部,从第1主体部64e朝向中间轴驱动齿轮G17的半径方向内侧延伸。第1后方侧肋64c遍及第1主体部64e的全长地沿着中间轴驱动齿轮G17的外周部沿旋转方向延伸。第1后方侧肋64c配置在中间轴驱动齿轮G17的后方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后方侧肋64c的高度比第1前方侧肋64d的高度高。
第1前方侧肋64d配置在第1主体部64e的前方侧端部,从第1主体部64e朝向中间轴驱动齿轮G17的半径方向内侧延伸。第1前方侧肋64d遍及第1主体部64e的全长地沿着中间轴驱动齿轮G17的外周部沿旋转方向延伸。
第2延长部64b具有第2主体部64f、第2后方侧肋64g(第1侧壁部的一例)、第2前方侧肋64h(第2侧壁部的一例)。第2主体部64f自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逐渐离开地从第1延长部64a的端部向斜下方延伸。
第2后方侧肋64g被配置在第2主体部64f的后方侧端部,从第2主体部64f朝向中间轴驱动齿轮G17的半径方向内侧延伸。第2后方侧肋64g遍及第2主体部64f的全长地沿着中间轴驱动齿轮G17的外周部沿旋转方向延伸。第2后方侧肋64g配置在中间轴驱动齿轮G17的后方侧。例如,第2后方侧肋64g与第1后方侧肋64c一体形成。
第2前方侧肋64h配置在第2主体部64f的前方侧端部,从第2主体部64f朝向中间轴驱动齿轮G17的半径方向内侧延伸。第2前方侧肋64h遍及第2主体部64f的全长地沿着中间轴驱动齿轮G17的外周部沿旋转方向延伸。例如,第2前方侧肋64h与第1前方侧肋64d一体形成。
延长部64还具有3根肋64i。肋64i配置在第1后方侧肋64c和第1前方侧肋64d之间,且配置在第2后方侧肋64g和第2前方侧肋64h之间,遍及第1延长部64a和第2延长部64b的全长沿旋转方向延伸。肋64i的高度和第1前方侧肋64d的高度大致相同。第1后方侧肋64c、第1前方侧肋64d和肋64i除了提高第1主体部64e的强度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将在中间轴驱动齿轮G17和延长部64之间流动的润滑油沿旋转方向进行整流的功能。
(2)导油板
导油板7(第4引导部的一例)是配置在中间轴4的下部的金属板制的构件,具有板主体71和引导部72。
板主体71是导油板7的主要部分,被配置在第1壳体21的下部和各齿轮之间。引导部72与板主体71一体形成,被配置在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的半径方向外侧。
板主体71是以覆盖支承在中间轴4上的齿轮和同步机构的下半部分的方式配置的金属板制的构件。例如,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和第2同步机构S2与板主体71沿半径方向相对。利用金属板主体71,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和第2同步机构S2的半径方向外侧的空间变窄。由此,润滑油容易被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和第2同步机构S2输送。
引导部72被配置在第2收集部62a周边,与板主体71一起将由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输送来的润滑油引导至第2收集部62a。更加详细地说,引导部72具有1对侧壁部72a。侧壁部72a配置在相对于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朝其轴向前方和后方错开的位置,从板主体71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也就是说,引导部72从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的下方到侧方向板主体71的半径方向外侧凸出。为此,如图16所示,从中间轴4的下方到第2收集部62a附近润滑油容易被板主体71输送,在第2收集部62a附近被输送的润滑油沿着引导部72被引导至第2收集部62a。
这样,随着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的旋转,润滑油利用导油板7容易被引导至第2收集部62a,提高第2收集部62a的收集效率。特别是,即使有轴向的加速度作用于润滑油,因为利用引导部72的1对侧壁部72a限制润滑油向轴向的移动,所以车辆加速时和减速时第2收集部62a的收集效率均容易稳定。
变速器的动作
用图1说明变速器1的动作。
例如,在第1速行驶时,利用第3同步机构S3连结第1速主齿轮G1和主轴8。被传递到输入轴3的动力经由主驱动齿轮G7和中间轴驱动齿轮G17传递到中间轴4。传递到中间轴4的动力经由第1速中间轴齿轮G11和第1速主齿轮G1被传递到主轴8。此时,主轴8以与第1速主齿轮G1和第1速中间轴齿轮G11的齿轮传动比相对应的转速旋转。
此外,在第2速行驶时,利用第3同步机构S3连结第2速主齿轮G2和主轴8。被传递到输入轴3的动力经由主驱动齿轮G7和中间轴驱动齿轮G17传递到中间轴4。传递到中间轴4的动力经由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和第2速主齿轮G2被传递到主轴8。此时,主轴8以与第2速主齿轮G2和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的齿轮传动比相对应的转速旋转。
在第1速和第2速行驶时,由于主轴8始终旋转,所以第3速主齿轮G3和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也旋转。因此,在第1速和第2速行驶时,积存在壳体2的下部的润滑油被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输送。
润滑油的动作
在车辆以第1速行驶时,由于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和第2同步机构S2旋转,所以润滑油被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和第2同步机构S2输送。被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输送来的润滑油由第1引导部61和第2引导部62引导至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和中间轴驱动齿轮G17。具体来说,被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输送来的润滑油流入到第1收集部61a和第2收集部62a中。
流入到第1收集部61a的润滑油被弯曲部B2向轴向前方引导,经由第1中间部61b从第1排出部61c向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排出。由于倾斜部61d朝向斜上方延伸,所以润滑油从第1排出部61c向斜上方排出。由此,被排出的润滑油大致沿着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的外周部流动。
流入到第2收集部62a中的润滑油的流动方向被弯曲部B2改变为向轴向前方,由第2中间部62b引导至第2排出部62c,从第2排出部62c朝向中间轴驱动齿轮G17排出。由于延长部64的第1延长部64a沿着中间轴驱动齿轮G17的外周部设置,所以从第2排出部62c排出的润滑油流入到中间轴驱动齿轮G17和第1延长部64a之间,被中间轴驱动齿轮G17输送。结果,从第2排出部62c排出的润滑油容易附着于中间轴驱动齿轮G17上,中间轴驱动齿轮G17的润滑效率提高。利用导油板7的引导部72将被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输送来的润滑油引导至第2收集部62a,所以第2收集部62a的收集效率提高。
由于第1收集部61a和第2收集部62a收集润滑油的位置不同,所以在第1收集部61a和第2收集部62a中的润滑油的流速也不同。具体来说,被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输送来的润滑油的流速,主要受到离心力的作用,在远离旋转轴线A2的半径方向外侧快于接近旋转轴线A2的半径方向内侧。因此,配置在第1收集部61a的半径方向外侧的第2收集部62a中的润滑油的流速比第1收集部61a中的润滑油的流速快。由此,即使第2排出部62c配置得比第1排出部61c远离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也能使由第2收集部62a收集的润滑油可靠地流到第2排出部62c。
另一方面,未被第1收集部61a和第2收集部62a收集的润滑油返回到壳体2的下部,或者附着在壳体2的上部。附着在壳体2的上部的润滑油的一部分落下到第3引导部63的第3收集部63a内。由第3收集部63a收集的润滑油从第3排出部63c朝向第1速中间轴齿轮G11排出。由此,第1速中间轴齿轮G11的润滑效率提高。
特征
润滑装置L和变速器1的特征如下所述。
(1)在该润滑装置L中,利用第1引导部61向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供给润滑油,利用第2引导部62向中间轴驱动齿轮G17供给润滑油。这样,利用不同的系统向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和中间轴驱动齿轮G17中引导润滑油。
除此之外,由第2收集部62a收集的润滑油的流速比在与第2收集部62a相同时刻由第1收集部61a收集的润滑油的流速快。因此,由第2收集部62a收集的润滑油比由第1收集部61a收集的润滑油流得远。
因此,在该润滑装置L中,不仅能对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充分地供给润滑油,而且对比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配置得远的中间轴驱动齿轮G17也能充分地供给润滑油,能谋求润滑性能的稳定化。
(2)由于第1收集部61a和第2收集部62a被配置在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和第2同步机构S2的半径方向外侧,所以由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输送来的润滑油容易流入到第1收集部61a和第2收集部62a中。因此,润滑油的收集效率提高,能够向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和中间轴驱动齿轮G17供给更多的润滑油。
此外,第1收集部61a和第2收集部62a被配置在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和第2同步机构S2的半径方向外侧,所以无需另外设置用于输送润滑油的构件。因此,利用该润滑装置L能够防止制造成本的增加,且能谋求润滑性能的稳定化。
(3)第2收集部62a被配置在沿半径方向比第1收集部61a远离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的位置,流入到第2收集部62a中的润滑油的流速比流入到第1收集部61a中的润滑油的流速快。也就是说,可以说流入到第2收集部62a中的润滑油具有更多的动能。由此,利用第2引导部62能将润滑油向更远处引导,能对中间轴驱动齿轮G17可靠地引导润滑油。
(4)第2引导部62被配置在沿半径方向比第1引导部61远离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的位置。具体来说,第2中间部62b被配置在沿半径方向比第1中间部61b远离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的位置。为此,能够简化将润滑油向配置在远离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的中间轴驱动齿轮G17引导的构成。
(5)由于第1引导部61具有第1中间部61b,所以能将由第1收集部61a收集的润滑油可靠地引导至第1排出部61c。由于第2引导部62具有第2中间部62b,所以能将由第2收集部62a收集的润滑油可靠地引导至第2排出部62c。根据这些构成,能可靠地对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和中间轴驱动齿轮G17供给润滑油。
特别是因为第1引导部61被大致封闭,润滑油几乎不溢出地被引导至第1排出部61c。第2引导部62也和第1引导部61相同。因此,由第1收集部61a和第2收集部62a收集的润滑油被可靠地引导至第1排出部61c和第2排出部62c。
(6)第1收集部61a和第2收集部62a具有设置为朝向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输送润滑油的方向的第1开口61e和第2开口62e,所以润滑油容易流入到第1收集部61a和第2收集部62a中,能收集更多的润滑油。
(7)第1收集部61a和第2收集部62a沿半径方向并列地配置,所以由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输送来的润滑油容易流入到第1收集部61a和第2收集部62a中的一方,润滑油的收集效率提高。
(8)用于变更润滑油的流动方向的方向变更部D1和D2由第1收集部61a和第2收集部62a来实现。具体来说,第1收集部61a和第2收集部62a将由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输送来的润滑油的流动方向变更为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的轴向。因此,利用由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输送来的润滑油的势头能将润滑油沿轴向引导,能可靠地对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和中间轴驱动齿轮G17供给润滑油。
(9)在第1收集部61a和第2收集部62a被浸渍在润滑油中的状态下,润滑油难以流入到第1收集部61a和第2收集部62a中。
但是,在该润滑装置L中,因为至少第1收集部61a和第2收集部62a被配置成在第1速和第2速行驶时不浸渍在润滑油中的位置,所以能有效地收集由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输送来的润滑油。
(10)因为第2引导部62具有设于第2收集部62a和中间轴驱动齿轮G17之间、且流路截面积逐渐减小的部分Q,所以能抑制润滑油的流速降低,能将润滑油输送得更远。
(11)中间轴驱动齿轮G17与其他的齿轮相比,被配置在沿轴向最远离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的位置。也就是说,中间轴驱动齿轮G17配置在齿轮列的最前方侧。因此,即使在车辆行驶时,润滑油在壳体2内偏向后方,中间轴驱动齿轮G17未浸渍在润滑油中的状态下,也能利用第2引导部62将润滑油可靠地供给到中间轴驱动齿轮G17。
此外,第1排出部61c和第2排出部62c将润滑油的流动方向变更为朝向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和中间轴驱动齿轮G17,所以在第1中间部61b和第2中间部62b中流动的润滑油顺畅地流入到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和中间轴驱动齿轮G17中。
(12)在该润滑装置L中,第2引导部62的第2排出部62c朝向中间轴驱动齿轮G17突出且接近中间轴驱动齿轮G17地配置,所以从第2排出部62c排出的润滑油容易接触中间轴驱动齿轮G17,而且,润滑油难以自中间轴驱动齿轮G17和第2排出部62c之间向下方落下。由此,中间轴驱动齿轮G17的润滑效率提高,能提高润滑性能。
(13)第2引导部62具有第1延长部64a,因此从第2排出部62c排出的润滑油即使欲自第2排出部62c和中间轴驱动齿轮G17之间落下,也会被第1延长部64a阻止,被中间轴驱动齿轮G17输送。由此,能更进一步提高润滑性能。此外,润滑油即使欲自第2排出部62c和中间轴驱动齿轮G17之间落下,也会被第1延长部64a阻止,在中间轴驱动齿轮G17和第1延长部64a之间积存有润滑油。该积存的润滑油被中间轴驱动齿轮G17输送。此外,第1延长部64a沿中间轴驱动齿轮G17的外周部延伸,所以接触到中间轴驱动齿轮G17的润滑油难以飞溅。因此,能输送润滑油并有效地润滑齿轮啮合部。
(14)第1延长部64a和中间轴驱动齿轮G17之间的间隙尺寸是大致恒定的,因此,即使润滑油流入到第1延长部64a和中间轴驱动齿轮G17之间,也能利用中间轴驱动齿轮G17容易地输送润滑油。
(15)第2引导部62具有第2延长部64b,该第2延长部64b离开中间轴驱动齿轮G17地自第1延长部64a的端部向下方延伸,因此,中间轴驱动齿轮G17周边的润滑油容易流入到中间轴驱动齿轮G17和第2延长部64b之间。由此,中间轴驱动齿轮G17的润滑效率进一步提高。
(16)利用第1延长部64a的第1后方侧肋64c抑制第1延长部64a和中间轴驱动齿轮G17之间的润滑油向后方侧流出。此外,利用第2延长部64b的第2后方侧肋64g抑制第2延长部64b和中间轴驱动齿轮G17之间的润滑油向后方侧流出。由此,中间轴驱动齿轮G17的润滑效率进一步提高。
此外,在车辆加速时朝向后方的加速度作用于润滑油的情况下,利用第1后方侧肋64c有效地抑制第1延长部64a和中间轴驱动齿轮G17之间的润滑油向后方侧流出。第2延长部64b的情况也同样,利用第2后方侧肋64g有效地抑制第2延长部64b和中间轴驱动齿轮G17之间的润滑油向后方侧流出。
而且,在车辆加速时朝向后方的加速度作用于润滑油的情况下,利用第2后方侧壁部62f有效地抑制从第2排出部62c排出的润滑油向后方侧流出。
(17)利用第1延长部64a的第1前方侧肋64d抑制第1延长部64a和中间轴驱动齿轮G17之间的润滑油向前方侧流出。此外,利用第2延长部64b的第2前方侧肋64h抑制第2延长部64b和中间轴驱动齿轮G17之间的润滑油向前方侧流出。由此,中间轴驱动齿轮G17的润滑效率进一步提高。
而且,在车辆停止时向前方的加速度作用于润滑油的情况下,利用第1前方侧肋64d有效地抑制第1延长部64a和中间轴驱动齿轮G17之间的润滑油向前方侧流出。第2延长部64b的情况也同样,利用第2前方侧肋64h有效地抑制第2延长部64b和中间轴驱动齿轮G17之间的润滑油向前方侧流出。
而且,在车辆加速时向后方的加速度作用于润滑油的情况下,利用后方侧壁部62f有效地抑制从第2排出部62c排出的润滑油向后方侧流出。
(18)第1后方侧肋64c和第1前方侧肋64d遍及第1主体部64e的全长地沿着中间轴驱动齿轮G17的外周部延伸,因此容易抑制第1延长部64a和中间轴驱动齿轮G17之间的润滑油向第1延长部64a的外侧流出,能提高中间轴驱动齿轮G17的润滑效率。
(19)第2引导部62配置在中间轴驱动齿轮G17的外周部移动到中间轴驱动齿轮G17的旋转中心线的大致上方的一侧,即配置在中间轴驱动齿轮G17的旋转中心线的铅直方向上侧。因此,供给润滑油的区域和被润滑区域(中间轴驱动齿轮G17和主驱动齿轮G7相啮合的部分)接近,润滑油容易被供给到被润滑区域。也就是说,能够用该润滑装置L谋求润滑性能的稳定化。
(20)用于变更润滑油的流动方向的方向变更部D3由第1排出部61c来实现。具体来说,第1排出部61c具有朝向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的旋转方向前方排出润滑油的形状。更加详细地说,第1排出部61c具有接近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地朝向斜上方延伸的倾斜部61d。因此,润滑油利用倾斜部61d朝向斜上方、即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的旋转方向前方排出。结果,润滑油大致沿着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的外周部排出。由此,能抑制润滑油撞到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而飞溅,能提高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的润滑效率。
(21)由于导油器6具有配置在中间轴驱动齿轮G17的半径方向外侧的延长部64,所以能利用形成在中间轴驱动齿轮G17上的多个齿之间的空间输送润滑油。由此,能提高中间轴驱动齿轮G17的润滑效率。
(22)由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输送来的润滑油的一部分未被第1收集部61a和第2收集部62a收集而附着在壳体2的侧壁、上部。第3引导部63被配置在第1收集部61a和第2收集部62a的上侧,所以从壳体2的上部滴下的润滑油容易被第3引导部63收集。特别是滴流在第1收集部61a和第2收集部62a的上侧的润滑油的量比较多。因此,由第3引导部63收集的润滑油被供给到第1速中间轴齿轮G11。
这样,通过设置第3引导部63,能够在小型的构造中有效地利用壳体内的润滑油。
(23)第3引导部63具有被利用为第1和第2引导部62的一部分的底板C1,因此能谋求零件的共用化,能简化构造。
(24)利用导油板7容易将由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和第2同步机构S2输送来的润滑油向第2收集部62a引导。因此,由第2收集部62a收集的润滑油的量增多,能增加供给到配置得较远的中间轴驱动齿轮G17的润滑油的量。也就是说,能提高第2收集部62a的收集效率。
此外,即使轴向的加速度作用于润滑油,因为利用引导部72的1对的侧壁部72a限制润滑油沿轴向移动,所以无论是车辆的加速时还是减速时第2收集部62a的收集效率容易稳定。
(26)以上,因为在该变速器1中安装有润滑装置L,所以能提高润滑性能。
另一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具体的构成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和修正。
另外,对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功能的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详细的说明。
(A)导油器6和导油板7的形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导油器6也可以不是接受构件B和盖构件C这2个构件,而是一体地形成。也就是说,第1引导部61可以一体形成,第2引导部62可以一体形成,第1引导部61和第2引导部62也可以一体形成。
相反地,第1引导部61、第2引导部62和第3引导部63也可以由不同的构件所形成。而且,既可以导油板7和导油器6一体形成,也可以只是引导部72和导油器6一体形成。
(B)第1收集部61a和第2收集部62a沿半径方向并列配置,但只要是能收集润滑油的位置,第1收集部61a和第2收集部62a的位置也可以沿上下方向或轴向(例如,车辆的前后方向)错开。
例如,如图17所示,第1收集部161a(与上述的第1收集部61a相对应)也可以配置在第2收集部162a(与上述的第2收集部62a相对应)的上侧。在该情况下,具有第1收集部161a的第1导油器106和具有第2收集部162a的第2导油器107相互独立地设置。第1导油器106配置在第2导油器107的上侧。另外,在图17中,示意性画出了第1导油器106和第2导油器107。
在第1导油器106上形成有第1流路P11(与上述的第1流路P1相对应),由第1收集部161a收集的润滑油朝向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地从第1排出部161c排出。在第2导油器107上形成有第2流路P12(与上述的第2流路P2相对应),由第2收集部162a收集的润滑油朝向中间轴驱动齿轮G17地从第2排出部162c排出。这样的构成也能和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地谋求润滑性能的提高。
此外,第1收集部61a的第1开口61e和第2收集部62a的第2开口62e朝向输送润滑油的方向,但是第1收集部61a和第2收集部62a的朝向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C)利用导油器6供给润滑油的构件也可以是同步机构。在该情况下,同步机构的润滑效率提高,能谋求润滑性能的稳定化。
(D)将输送润滑油的构件作为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和第2同步机构S2进行说明,但是输送润滑油的构件既可以只是齿轮,也可以只是同步机构。
(E)第1排出部61c具有倾斜部61d,但是第1排出部61c若是从第1中间部61b突出,并与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接近,则也可以不设置倾斜部61d。
在第2排出部62c的端部设有延长部64,但是第2排出部62c若是从第2中间部62b突出,并与中间轴驱动齿轮G17接近,则也可以不设置延长部64。
在第1排出部61c上设有倾斜部61d,但是第2排出部62c也可以具有和第1排出部61c相同的形状。相反地,在第2排出部62c上设有延长部64,但是也可以在第1排出部61c上设置和延长部64相同形状的部分。也就是说,既可以在第1排出部61c上设置倾斜部61d和延长部64,也可以在第1排出部61c上不设置倾斜部61d而仅设置延长部64。
(F)第1收集部61a的开口面积和第2收集部62a的开口面积也可以不相同。例如,也可以加大需求更多润滑油的一侧的开口面积或者润滑油难以流入一侧的开口面积。
此外,第1开口61e和第2开口62e的形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例如在图18和图19所示的导油器206中,第2收集部262a(与上述的第2收集部62a相对应)的第2开口262e的面积也可以比第1收集部261a(与上述的第1收集部61a相对应)的第1开口261e的面积大。在该情况下,第2流路P22(与上述的第2流路P2相对应)的流路截面积比第1流路P21(与上述的第1流路P1相对应)的流路截面积大。根据这些构成,被供给到中间轴驱动齿轮G17的润滑油量比被供给到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的润滑油量多。
(G)导油器6的配置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如图20所示的导油器106那样,第1引导部61和第2引导部62也可以配置在旋转轴线A2的铅直方向上侧。在图20中,示意性地表示导油器106。
在该情况下,如图21和图22所示,第1排出部161c和第2排出部162c配置在旋转轴线A2的上侧。更具体来说,第1排出部161c配置在第2速中间轴齿轮G 12的外周部移动到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的旋转中心线(旋转轴线A2)的大致上方一侧,即配置在旋转轴线A2的铅直方向上侧。第2排出部162c配置在中间轴驱动齿轮G17的外周部移动到中间轴驱动齿轮G17的旋转中心线(旋转轴线A2)的大致上方一侧,即配置在旋转轴线A2的铅直方向上侧。第1排出部161c和第2排出部162c的位置比上述实施方式高,所以对齿轮的啮合部(被润滑部分)供给润滑油的部分(润滑油供给部)变近。具体来说,在第1排出部161c的情况下,对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和第2速主齿轮G2相啮合的部分供给润滑油的部分变近。在第2排出部162c的情况下,对中间轴驱动齿轮G17和主驱动齿轮G7相啮合的部分供给润滑油的部分变近。由此,能提高齿轮的润滑效率,能谋求润滑性能的稳定化。
另外,第1排出部161c和第2排出部162c向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的外周部的速度向量朝向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和第2速主齿轮G2相啮合部分的方向的部位、或者中间轴驱动齿轮G17的外周部的速度向量朝向中间轴驱动齿轮G17和主驱动齿轮G7相啮合部分的方向的部位排出润滑油,所以能够使润滑油进一步沿着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的外周部和中间轴驱动齿轮G17的外周部流动。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齿轮的润滑效率。
导油器6的配置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第1引导部61和第2引导部62也可以配置在旋转轴线A2的铅直方向上侧。在该情况下,第1排出部61c和第2排出部62c的位置比上述的实施方式高,所以对齿轮的啮合部(被润滑部分)供给润滑油的部分(润滑油供给部)变近。由此,能提高齿轮的润滑效率。
(H)像第1引导部61和第2引导部62那样收集或引导润滑油的部分也可以是3个以上。例如,也可以在第1引导部61的内侧(第1引导部61的与第2引导部62相反的一侧)、第2引导部62的外侧(第2引导部62的与第1引导部61相反的一侧)、或第1引导部61和第2引导部62不同的上下方向位置等配置其它的引导部,此外,也可以将第3引导部63遍及第1引导部61和第2引导部62的整个范围地配置。在该情况下,第3引导部63的润滑油收集性能提高。
(I)第1引导部61和第2引导部62的底面也可以倾斜。例如,在图23所示的导油器306中,第1引导部361(与上述的第1引导部61相对应)的第1底面361f也可以相对于水平面从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到中间轴驱动齿轮G17下降地倾斜。此外,第2引导部362(与上述的第2引导部62相对应)的第2底面362f也可以相对于水平面从第3速中间轴齿轮G13到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下降地倾斜。在图23所示的导油器306中,第1底面361f和第2底面362f倾斜角度相同。
在该情况下,在重力的作用下由第1收集部361a(与上述的第1收集部61a相对应)收集的润滑油顺着第1底面361f容易流入到中间轴驱动齿轮G17中。此外,在重力的作用下由第2收集部362a(与上述的第2收集部62a相对应)收集的润滑油顺着第2底面362f容易流入到第2速中间轴齿轮G12中。
(J)应用润滑装置L的装置不限定于变速器1。只要是具有齿轮等被润滑构件的装置就能应用本发明。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润滑装置能谋求润滑性能的稳定化,所以本发明在具有被润滑构件的装置的领域中是有用的。

Claims (15)

1.一种润滑装置,是用于对第1被润滑构件和第2被润滑构件供给润滑油的润滑装置,
该润滑装置包括旋转构件、第1引导部和第2引导部,
该旋转构件能沿旋转方向输送上述润滑油,
上述第1引导部具有收集由上述旋转构件输送来的上述润滑油的至少一部分的第1收集部,并将由上述第1收集部收集的上述润滑油供给到上述第1被润滑构件,
该第2引导部具有收集由上述旋转构件输送来的上述润滑油的至少一部分的第2收集部,并将由上述第2收集部收集的上述润滑油供给到被配置在比上述第1被润滑构件远离上述旋转构件的位置的上述第2被润滑构件,
由上述第2收集部收集的上述润滑油的流速比在与上述第2收集部同一时刻由上述第1收集部收集的上述润滑油的流速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装置,
上述第1引导部具有将由上述第1收集部收集的上述润滑油朝向上述第1被润滑构件排出的第1排出部,
上述第2引导部具有将由上述第2收集部收集的上述润滑油朝向上述第2被润滑构件排出的第2排出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润滑装置,
上述第2收集部被配置在沿上述旋转构件的半径方向比上述第1收集部远离上述旋转构件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润滑装置,
上述第1引导部和第2引导部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变更由上述旋转构件输送来的润滑油的流动方向的方向变更部,上述第1引导部和第2引导部中的至少一方至少在上述方向变更部处进行封闭。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润滑装置,
上述第1收集部和第2收集部被配置在不浸渍在上述润滑油中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润滑装置,
上述第1排出部和第2排出部中的至少一方被配置为从上述第1引导部和第2引导部朝上述第1被润滑构件和第2被润滑构件中的对应的被润滑构件突出,且接近该对应的被润滑构件。
7.根据权利要求2~6中所述的润滑装置,
上述第1排出部和第2排出部中的至少一方具有朝向上述对应的被润滑构件的旋转方向前方排出上述润滑油的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润滑装置,
上述第1排出部和第2排出部中的至少一方具有接近上述对应的被润滑构件地朝向斜上方延伸的倾斜部。
9.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润滑装置,
上述第1排出部和第2排出部中的至少一方配置在上述被润滑构件的旋转中心线的铅直方向上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润滑装置,
上述第2被润滑部件与其他的被润滑构件相比,被配置在沿上述轴向最远离上述旋转构件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2~10中任一项所述的润滑装置,
上述第2引导部具有沿着上述第2被润滑构件的外周部从上述第2排出部的端部向下方延伸的第1延长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润滑装置,
上述第1延长部和上述第2被润滑构件之间的间隙尺寸恒定。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润滑装置,
上述第2引导部具有从上述第2被润滑构件逐渐离开地从上述第1延长部的端部向斜下方延伸的第2延长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润滑装置,该润滑装置还包括:
第3引导部,其被配置在上述第1收集部和第2收集部的上侧,收集顺着容纳上述旋转构件的壳体滴下的润滑油,并将上述润滑油供给到第3被润滑构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润滑装置,该润滑装置还包括第4引导部,其被配置在上述旋转构件的半径方向外侧,用于将由上述旋转构件输送来的润滑油引导至上述第2收集部。
CN200910157615.4A 2008-07-24 2009-07-21 润滑装置 Active CN1016343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91445A JP4971264B2 (ja) 2008-07-24 2008-07-24 潤滑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変速機
JP2008191446 2008-07-24
JP2008191446 2008-07-24
JP2008-191446 2008-07-24
JP2008191445 2008-07-24
JP2008-191445 2008-07-24
JP2008-306536 2008-12-01
JP2008306536A JP5049949B2 (ja) 2008-07-24 2008-12-01 潤滑装置
JP2008306536 2008-12-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34361A true CN101634361A (zh) 2010-01-27
CN101634361B CN101634361B (zh) 2015-01-21

Family

ID=415936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57615.4A Active CN101634361B (zh) 2008-07-24 2009-07-21 润滑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971264B2 (zh)
CN (1) CN10163436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68350A (zh) * 2015-08-19 2017-03-01 Zf腓德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用于变速器的导油罩和变速器
CN107339412A (zh) * 2016-04-29 2017-11-10 Zf 腓德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润滑剂导引罩和配备有该润滑剂导引罩的变速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69242B2 (ja) * 2014-03-17 2017-02-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クラッチバッフルプレート
JP6069243B2 (ja) * 2014-03-17 2017-02-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オイル流路構造
JP6499675B2 (ja) * 2015-01-29 2019-04-10 愛知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オイルガータ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変速機
JP2017215018A (ja) * 2016-06-02 2017-12-07 愛知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変速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49234A (en) * 1935-04-03 1936-07-28 Reo Motor Car Co Transmission mechanism
US3529698A (en) * 1967-05-05 1970-09-22 Gen Electric Self-operating lubrication system for gear drive units
JPS59168057U (ja) * 1983-04-25 1984-11-10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ミツシヨンの潤滑装置
JP3927631B2 (ja) * 1996-10-21 2007-06-13 Gkn ドライブライン トルク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ファ
JP3646498B2 (ja) * 1997-12-26 2005-05-11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の潤滑装置
JP4573410B2 (ja) * 2000-08-10 2010-11-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のオイルガタープレート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68350A (zh) * 2015-08-19 2017-03-01 Zf腓德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用于变速器的导油罩和变速器
CN107339412A (zh) * 2016-04-29 2017-11-10 Zf 腓德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润滑剂导引罩和配备有该润滑剂导引罩的变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971264B2 (ja) 2012-07-11
JP2010031882A (ja) 2010-02-12
CN101634361B (zh) 2015-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34361A (zh) 润滑装置
JP6129139B2 (ja) 減速機の潤滑構造
US9856971B2 (en) Lubricating structure for speed reducer
US6223858B1 (en) Transmission lubricating device
JP5966563B2 (ja) 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構造
JP5738240B2 (ja) 減速機の潤滑構造
EP2148114B1 (en) Lubricating apparatus and transmission equipped with the same
CN114080520A (zh) 变速器、特别是对式变速器和通过多腔系统进行有利的油润滑的轴承托架以及适于润滑变速器的方法
CN102439333A (zh) 润滑油供给装置
EP1813838B1 (en) Transmission
CN102472381A (zh) 润滑油收集引导器具
KR102039592B1 (ko) 수직 2단으로 인접한 기어트레인들의 윤활장치
JP6923753B2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EP3660354A1 (en) Lubricating structure for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and vehicle
CN105202162A (zh) 变速器的润滑构造
CN1521428A (zh) 最终传动单元的润滑装置
JP7257228B2 (ja) アクスル装置
JP2003130190A (ja) 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構造
JP5462033B2 (ja) 変速機のオイル供給装置
CN103363080A (zh) 动力传递机构的润滑装置
JP2020085219A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CN107110329A (zh) 变速器壳体和具备该变速器壳体的变速器
JPS6139548B2 (zh)
CN101055029B (zh) 车辆用变速器的润滑装置
JP2020186762A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620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atentee after: NISSAN MOTOR Co.,Ltd.

Address before: Aichi

Patentee before: AICHI MACHINE INDUSTR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