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14157A - 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14157A
CN101614157A CN200910149184A CN200910149184A CN101614157A CN 101614157 A CN101614157 A CN 101614157A CN 200910149184 A CN200910149184 A CN 200910149184A CN 200910149184 A CN200910149184 A CN 200910149184A CN 101614157 A CN101614157 A CN 1016141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motor
wheel shaft
engine generator
gener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491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14157B (zh
Inventor
广濑忠文
进正则
内海诚
青木贵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6912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02300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6141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141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141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141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在左轮和右轮(31,32)上运动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通过轮轴(113)将轮设置在底盖(25)的后部分上。发动机(21)的汽缸(35)被布置成朝着轮轴的方向向上倾斜。使汽缸倾斜降低了发动机的重心并且使轮轴以高位布置在汽缸的下方,由此减少了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高度。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在行进过程中的定位得以稳定。

Description

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该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具有轮、容纳发动机的壳体和从该壳体的上前部向上延伸的拉杆(draw handle)。
背景技术
如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5-76550(JP2005-076550A)中所公开的,这种类型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已经是公知的。
公知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包括:底盖,该底盖设置有腿部和轮;发动机,该发动机通过附接件设置于底盖并被容纳在壳体中;运输手柄,该运输手柄设置于前部,即轮的相对一侧。
运输手柄从壳体的左端部分和右端部分大致水平于手柄杆(handlelever)与壳体分离的方向延伸,并且把手(grip)设置于左手柄杆和右手柄杆的远端。
根据该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抓住或提起左把手和右把手使得支脚能够保持在与路面分离的状态。通过推动运输手柄使其处于支脚被提到路面上方的状态并由此使得轮子旋转,来运输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
然而,在以上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中,对轮进行支撑的轮轴位于底盖的下方,换言之,位于低位。结果,从轮轴延伸到把手的延长线被设置得低于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重心。具体地说,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重心被设置得高于从轮轴延伸到把手的延长线。因此,当通过提起左把手和右把手并使得轮旋转来使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在不平坦的地面或类似的地形上运动时,在与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运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换言之,在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宽度方向上,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容易倾斜或翻倒。结果,当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正在运动时,必须小心防止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向左边或右边倾斜。因此,需要开发一种使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能够以稳定状态运动的技术。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运输过程中保持稳定定向(orientation)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该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包括:底盖,左轮和右轮通过轮轴设置于所述底盖;发动机/发电机单元,该发动机/发电机单元具有发动机和发电机,所述发电机由所述发动机驱动并与所述发动机成一体,所述发动机/发电机单元通过多个安装构件设置在所述底盖的上方;壳体,该壳体与所述底盖联合起来以容纳所述发动机/发电机单元;以及拉杆,该拉杆在与设置有所述左轮和右轮的一侧相对的一侧以能垂直地回转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上部分上,其中,所述发动机包括传动轴和汽缸,所述传动轴平行于所述轮轴延伸,所述汽缸被布置成以倾斜的状态向着所述轮轴而向上指,所述轮轴布置在所述汽缸的下方并且在所述安装构件的上方,并且设置在所述轮轴上的轮布置在所述壳体的侧壁的内部。
在本发明中,发动机的汽缸向着轮轴的方向倾斜,由此能够使得发动机的重心降低。还可以将轮轴布置在汽缸的下方、安装构件的上方并处于高位。结果,可以使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高度保持较低。
通过降低发动机的重心并且保持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高度较低,可以由此使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重心的高度保持较低。保持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重心较低,使得从轮轴到拉杆的把手的延长线能够与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重心位置处于大致相同的高度。因此,当通过提起把手并使得轮旋转来使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在不平坦的地面或类似地形上运动时,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不容易在与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运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换言之,向左或向右)倾斜或翻倒。因此,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可以保持在稳定的定向并容易运动。
优选的是,右轮和左轮中的每一个被包含在凹部中,所述凹部分别形成在所述底盖的两个角部分中,并且所述轮的从所述凹部中的每一个暴露出的部分接触路面。因此,使得仅有轮的与路面接触的部分才能够从所述凹部突出。结果,可以以简单的方式降低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底表面。
优选的是,底盖具有左腿部分和右腿部分(左腿部分和右腿部分是设置于底盖的两个角部分的腿部分),所述角部分处于与设置有左轮和右轮的位置相对的位置处,以使得左轮和右轮以及左腿部分和右腿部分大致水平地支撑底盖。因此,使用轮和腿部分可以大致水平地支撑底盖,并且可以以稳定的定向来使用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
期望的是,底盖包括:轮轴横肋,该轮轴横肋具有用于容纳所述左轮和右轮二者的轮轴的容纳凹部,所述容纳凹部在所述底盖的底表面上;以及中心肋,该中心肋在所述底盖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处沿着所述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纵向方向延伸,以与所述轮轴横肋正交。
通过将轮轴横肋和中心肋设置于底盖,每个横肋因此可以有效地增加底盖的刚度。结果,即使在底盖由塑料材料形成时也可以确保底盖的刚度。结果,可以减轻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重量,并且可以确保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刚度。
另外,将轮的轮轴容纳在轮轴横肋的容纳凹部中使得轮轴能够用作对底盖进行加固的构件。结果,可以进一步提高底盖的刚度,而无需单独地设置用于加固底盖的构件。结果,可以进一步减轻底盖的重量,并且可以进一步增加底盖的刚度。
附图说明
以下将参照附图,仅以实例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透视图;
图2是例示图1中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了图2中的底盖和轮轴之间的关系的剖视图;
图4是沿着图1中的4-4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了在移除了壳体的情况下图1中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透视图;
图6是示出了图5中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重心位置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了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重心位置的后视图;
图8A和图8B是示出通过推动拉杆使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运动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了当使用拉杆运输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时的横向稳定性的视图;
图10是图5中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分解透视图;
图11是图10中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骨架构件的透视图;
图12是图11中的骨架构件的底盖的顶部平面图;
图13是图11中所示的骨架构件的分解透视图;以及
图14是示出了当从下方看时图13的底盖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中所示,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包括:骨架构件11;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该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被设置于骨架构件11;电组件部分13,该电组件部分13用于控制发动机/发电机12的输出;进气/燃料供应机构14(参见图4),该进气/燃料供应机构14用于向发电机/发动机单元12供应燃料;冷却结构15,该冷却结构15用于将冷却空气导向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运输结构16,该运输结构16用于运输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壳体17,该壳体17用于覆盖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和电组件部分13;绝缘构件18,该绝缘构件18用于在壳体17的内部隔出容纳空间20;以及消声器23(参见图4),该消声器23设置于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发动机21。
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具有左腿部分和右腿部分29以及左轮31和右轮32,左腿部分和右腿部分29设置于底盖25(其构成骨架构件11的底部)的前端部25a的左角部分25c和右角部分25d(参见图5),左轮31和右轮32设置于后端部25b。
左角部分25c和右角部分25d是位于前面(即,与左轮31和右轮32相对的一边)的两个角部分。左腿部分和右腿部分29均使用橡胶构件形成。
当左腿部分和右腿部分29以及左轮31和右轮32接触地面时,底盖25大致水平地布置。结果,可以以稳定的定向来使用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
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通过四个安装构件(安装件)33安装在骨架构件11的底盖25上。发动机21和由发动机21驱动的发电机22(参见图4)一体地设置于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
发电机22相对于发动机21的传动轴(曲柄轴)34同轴地设置,如图4所示。
汽缸体(汽缸)35从传动轴34向着左轮31和右轮32(即,支撑左轮31和右轮32的轮轴113的方向)倾斜角度θ来布置。
图2中所示的参考标号36示出了汽缸体35中的汽缸的中心。
将发动机21的汽缸体35倾斜角度θ使得发动机21的高度H1能够减小。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高度可以由此减小,并且可以使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更紧凑。
在发动机21的汽缸体35倾斜成角度θ的状态下,在汽缸体35的下方可以设置足够的轮容纳空间38。左轮31和右轮32布置在轮容纳空间38中。通过使左轮31和右轮32布置在轮容纳空间38中,可以使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更为紧凑。
随后,基于图3和图14来描述将左轮31和右轮32附接至底盖25的构造。
将汽缸体37布置在壳体部分47的附近使得火花塞或顶杆(根据凸轮而运动并向排气门或进气门传递运动的门机构的组件)能够布置在后部壳体部分47的附近。由此,移除设置于后部壳体部分47的用于维修的左盖74和右盖75(图1),使得能够以简单的方式从外部对火花塞进行检查或者对顶杆进行调节。
使汽缸体35倾斜角度θ并将汽缸体35的进气口35a布置在后部壳体部分47附近,使得安装在进气口35a上的化油器101(参见图5)能够布置在后部壳体部分47附近。由此,移除设置于后部壳体部分47的用于维修的左盖74和右盖75,使得能够从外部容易地检查化油器101。
如图3中所示,底盖25具有轮轴横肋144,该轮轴横肋144在后端部分25b附近沿着发电机主体的横向方向延伸。轮轴横肋144的剖面形成为大致倒转的U形,并且具有用于容纳底盖25的底表面28上的轮轴113的容纳凹部152。轮轴113沿着发电机主体的横向方向(左-右方向)延伸,并平行于发动机21的传动轴34布置。
当容纳在容纳凹部152中时,轮轴113由左轮轴支撑构件211和右轮轴支撑构件212(图10)支撑。左轮轴支撑构件211和右轮轴支撑构件212通过螺栓204、204附接于底盖25的底表面28。左轮31和右轮32可旋转地安装在轮轴113的左端部分和右端部分上。
通过确保轮容纳空间38设置在发动机21的汽缸体35的下方(如图2所示),把左轮31和右轮32布置在轮容纳空间38中。由此,左轮31和右轮32可以向上设置(换言之,位于高位)。由此,布置得比汽缸体35低的轮轴113可以比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安装构件33布置得高。具体地说,轮轴113的高度H2被设置得高于安装构件33的高度H3。
因此,使用轮容纳空间38来布置左轮31和右轮32,使得左轮31和右轮32能够向上设置(处于高位)。由此,可以使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更紧凑。
如图4中所示,在发动机21的传动轴34面向左/右方向横向布置的状态下,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安装在底盖25上。通过发动机21的驱动,使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传动轴34旋转。传动轴34的旋转被传递到冷却扇85,并且冷却扇85旋转。冷却扇85的旋转使得发电机22的转子22a沿着定子22b的外围旋转。转子22a的旋转产生电力。
在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发动机21的上方,设置有消声器23。消声器23通过排气口39释放来自发动机21的汽缸体35(图2)的废气。
在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发电机22的上方,设置有进气/燃料供应机构14的燃料箱41。
壳体17的剖面形成为大致的U形。通过将壳体17安装在底盖25上,由壳体17和底盖25来形成容纳空间20。
冷却结构15设置有用于对电组件部分13的逆变器单元78(图2)、发动机21和消声器23进行冷却的结构以及用于对壳体17进行冷却的结构。
绝缘构件18设置于中心框架27,并且绝缘构件18大致在壳体17的容纳空间20的中心对该容纳空间20进行分隔。绝缘构件18将容纳空间20分隔成右侧的冷区53和左侧的热区54。
在发动机和发电机22的边界部分24的整个外围,对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设置弹性密封构件215。弹性密封构件215分隔冷区53和热区54。
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消声器23和燃料箱41被容纳在剖面形成为大致U形的壳体17的内部。壳体17由聚丙烯(PP)或另外的树脂形成,并且布置在底盖25的上方。
壳体17具有左侧壁部分66和右侧壁部分68。左轮31相对于左侧壁部分(壳体的侧壁)66向着壳体17的横向方向上的中心布置。左轮31的外表面31a被布置成向着左侧壁部分66的内部(即,向着壳体17的横向方向上的中心),以使得外表面不会突出到左侧壁部分66之外。
右轮32相对于右侧壁部分(壳体的侧壁)68向着壳体17的横向方向上的中心布置。右轮32的外表面32a被布置成向着右侧壁部分68的内部(即,向着壳体17的横向方向上的中心),以使得外表面不会突出到右侧壁部分68之外。
如图2中所示,电组件部分13控制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输出,并且电组件部分13在上半部分中设置有控制面板79而在下半部分中设置有逆变器单元78。用于启动发动机的开关以及用于输出所产生的电力的AC端子、DC端子等设置于控制面板79,以从前部壳体部分46中的开口48向外暴露。逆变器单元78控制发电机22的输出频率。
如图5和图10中所示,进气/燃料供应机构14将燃料(空气-燃料混合物)供应到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发动机21(图4)。进气燃料供应机构14设置有燃料箱41和化油器101,燃料箱41设置在发电机22(图4)的上方,化油器101设置于发动机21的汽缸体35(图2)。
燃料箱41是用于容纳要供应到发动机21的燃料的箱体。化油器101将燃料箱41带来的燃料和空气净化器(未示出)带来的空气混合,并将空气-燃料混合物供应到发动机21。燃料箱41和化油器101布置在中心框架27(绝缘构件18)右边的区域中,即布置在冷却区53(图4)中。如图4中所示,发动机21和消声器23布置在中心框架27(绝缘构件18)左边的区域中,即布置在热区54中。
骨架构件11包括:底盖25,该底盖25被形成为能够支撑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垂直框架26,该垂直框架26在底盖25的前端部分25a附近竖直地设置;以及中心框架27,该中心框架27在垂直框架26的上部中心26a和底盖25的后端中心部分25e之间延伸。
如上所述,由发动机21(参见图4)和发电机22一体设置的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通过四个安装构件33安装在底盖25上。反冲启动器设置于发动机21。排气消声器23(图4)设置在发动机21的上方。
如图4中所示,在消声器23的外部设置壳体罩(case shroud)97。在发动机21和消声器23之间设置发动机罩98。
壳体罩97和发动机罩98引导被带入壳体17内部的外部空气(冷却空气)。
绝缘构件18设置于中心框架27。如图4中所示,绝缘构件18将壳体17内部的容纳空间20分隔成冷区53和热区54。燃料箱41布置在发电机22(图4)的上方。
运输结构16的后部固定手柄118(图1)通过图10中所示的左手柄支撑部分121和右手柄支撑部分122设置于底盖25的后端部分25b。左手柄支撑部分121在后端部分25b的左侧部分上竖直地设置。右手柄支撑部分122在后端部分25b的右侧部分上竖直地设置。
如图1中所示,后部固定手柄118的左端部分118a和右端部分118b通过使用螺栓123固定于左手柄支撑部分121和右手柄支撑部分122。
左轮31和右轮32通过轮轴112(图3)可旋转地设置于底盖25。具体地说,如图2中所示,在汽缸体25倾斜成角度θ的状态下,可以使轮容纳空间38能够位于汽缸体35的下方。使用该空间,左轮机架(wheelhousing)115和右轮机架116形成在底盖25的后端部分25b的左角部分25f和右角部分25g(两个角部分)上。
左轮机架115和右轮机架116均凸出,以大致向上弯曲。设置左轮机架115和右轮机架116,使得在左轮机架115和右轮机架116的下方能够形成能容纳左轮31的左凹部115a和能容纳右轮32的右凹部116a。
左轮31布置在左轮机架115下方的左凹部115a中。只有左轮31与路面120(图4)接触的部分31b从左凹部115a向下突出(被暴露)。
右轮32布置在右轮机架116下方的右凹部116a中。只有右轮32与路面120(图4)接触的部分32b从右凹部116a向下突出(被暴露)。
由此,可以以简单的方式降低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底部。
与左凹部115a和右凹部116一样,左轮机架115和右轮机架116对称地布置。
运输结构16的拉杆125设置于骨架构件11的垂直框架26。具体地说,拉杆125在垂直框架26的上部中心26a沿着垂直方向由手柄支撑部分128可回转地支撑。
垂直框架26的上部中心26a位于位置17b(图1)处,该位置17b是壳体17的上部分17a(图1)所在的一侧并与左轮31和右轮32相对的一侧。使用螺栓129将手柄支撑部分128与中心框架27一起固定在垂直框架26的上部中心26a。换言之,拉杆125所处的位置17b是壳体17的上部分17a所在的一侧并与左轮31和右轮32相对的一侧。
运输结构16包括左轮31和右轮32、后部固定手柄118、前部固定手柄119(图1和图2)以及拉杆125。如图2中所示,将前部固定手柄119设置为覆盖拉杆125的支撑轴131。
根据运输结构16,通过使拉杆125围绕支撑轴131向上回转至运输位置P1并且抓住拉杆125的把手132,来牵引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换言之,抓住并提起把手132使得左腿部分29和右腿部分29能够从路面120提起。通过在该状态下推动把手132,使左轮131和右轮132旋转,并且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被运输(运送)。
另一方面,拉杆125围绕支撑轴131向下回转,并且抵住前部壳体部分46(图1)。通过抓住后部固定手柄118和前部固定手柄119,在该状态下提起和运送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
如图6中所示,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发动机21的汽缸体35布置成围绕传动轴34向着左轮31和右轮32(即,向着用于支撑左轮31和右轮32的轮轴113)倾斜成角度θ。通过将发动机21的汽缸体35倾斜成角度θ,可以减小发动机21的高度H1(图2)并且可以保持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高度H4较低。
在汽缸体35倾斜成角度θ的状态下,可以在汽缸体35的下方提供足够的轮容纳空间38(图2)。该空间38用于在底盖25的后端部分25b的左角部分25f和右角部分25g中形成左轮机架115和右轮机架116。
使用轮容纳空间38来布置左轮31和右轮32使得左轮31和右轮32能够向上地布置(处于高位)。因此,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底部(即底盖25的底表面28的高度H5)可以保持得较低。
左凹部115a和右凹部116a分别形成在左轮机架115和右轮机架116的下方。左轮31容纳在左凹部115a中,右轮32容纳在右凹部116a中,如图5中所示。因此,只有左轮31的与路面120接触的部分31b能够从左凹部115a向下突出。
类似地,只有右轮32的与路面120接触的部分32b能够从凹部116a向下突出。因此,可以以简单的方式降低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底部(即底盖25的底表面28的高度H5)。
因此,保持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高度H4和底盖25的底表面28的高度H5较低,使得能够保持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重心G的高度位置H6较低。保持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重心G的高度H6较低,使得从轮轴113延伸到拉杆125的把手132的延长线220能够位于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重心G附近。拉杆125位于牵引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时位置P1处。因此,当通过提起把手132并使得左轮31和右轮32旋转而使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在不平坦的地面或类似地形上运动时,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不容易在与运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即,向左或向右)倾斜或翻倒。因此,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可以保持处于稳定的定向,并且容易运输。
使发动机21的汽缸体35围绕传动轴34以角度θ向着轮轴113倾斜从而将发动机21的重心设置得更靠近轮轴113。将发动机21的重心设置得更靠近轮轴113,使得发动机21的重心保持得较低,而在横向方向上没有任何运动。
如图7中所示,保持发动机21(图6)的重心低而在横向方向上没有任何运动从而使得发动机21的重心能够大致位于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因此,高度H6保持得较低,并且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重心G大致位于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通过将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重心G大致布置在宽度方向的中心,可以保持左侧倾斜线221的倾斜角α较小,该左侧倾斜线221连接左轮31与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重心G。因此,可以保持左侧倾斜线221相对于垂直线223的角度β较大。在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向左侧倾斜的情况下,角度β是最大倾斜角。由此,可以使得在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向左侧倾斜的情况下的最大倾斜角β足够大。
类似地,可以保持右侧倾斜线222的倾斜角α较小,该右侧倾斜线222连接右轮32与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重心G。由此,可以使得在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向右侧倾斜的情况下的最大倾斜角α足够大。
在图8A和图8B中,拉杆125位于运输位置P1(图6),并且人225的手226抓住大致位于把手132的中心处的部分132a。把手132被提起,并且左腿部分和右腿部分29被从路面120提起。在该状态下向前推动把手132使得左轮31和右轮32旋转,并使得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向前运动。
如图9中所示,使连接左轮31与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重心G的左侧倾斜线221的倾斜角α保持较小。因此,提供了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较大的最大倾斜角β。由此,当在不平坦的地面或类似地形上运输时,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不容易向左侧倾斜。
如图7中所示,以与左侧倾斜线221相同的方式,也使连接右轮32与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重心G的右侧倾斜线222的倾斜角α保持较小。由此,当在不平坦的地面或类似地形上运输时,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不容易向右侧倾斜。
因此,通过使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被运输时不容易向左方和右方倾斜,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可以保持在稳定的定位,并且使运输变得更简单。
图11、图12和图13示出了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骨架构件11。
底盖25构成了骨架构件11的底部。底盖25由高刚度树脂形成,并通过前端部分25a、后端部分25b、左侧部分25c和右侧部分25d形成为大致矩形的形状。由高刚度树脂形成底盖25能够使得底盖25更薄,从而能够使得底盖25更轻。
底盖25包括:前横肋141,该前横肋141沿着前端部分25a设置;前临近横肋(front-vicinity lateral rib)142,该前临近横肋142设置于前横肋141的后部(即,前端部分25a的附近);后横肋143,该后横肋143设置于后端部分25b的中心;轮轴横肋144,该轮轴横肋144设置于后横肋143的前部(即,后端部分25b的附近);中心肋145,该中心肋145被设置成与轮轴横肋144正交并且沿着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纵向方向延伸;左侧肋146和右侧肋147,该左侧肋146和右侧肋147分别设置于左侧部分25c和右侧部分25d;左临近侧肋148,该左临近侧肋148被设置成从左侧部分25c向着中心更靠近(即,在左侧部分25c的附近);以及右临近侧肋149,该右临近侧肋149被设置成从右侧部分25d向着中心更靠近(即,在右侧部分25d的附近)。
轮轴横肋144在底盖25的底表面28具有容纳凹部152,该容纳凹部152用于容纳左轮31及右轮32的轮轴113。
中心肋145从后端中心部分(另一端中心)25e延伸到前端部分(一端部分)25a。具体地说,中心肋145沿着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纵向方向延伸。
前横肋141、前临近横肋142、后横肋143和轮轴横肋144均向上凸起,并且其剖面由此形成为大致倒转的U形。
中心肋145、左侧肋146、右侧肋147、左临近侧肋148和右临近侧肋149均向上凸起,并其剖面由此形成为倒转的U形。
如上所述,将前横肋141、前临近横肋142、后横肋143、轮轴横肋144、中心肋145、左侧肋146、右侧肋147、左临近侧肋148和右临近侧肋149设置在底盖25上,使得能够增加底盖25的刚度。
具体地说,在底盖25上正交地设置轮轴横肋144和中心肋145,使得肋144和145中的每一个能够有效地增加底盖25的刚度。因此,即使在底盖25由塑料材料(高刚度树脂)形成时,也可以使底盖25具有足够的刚度。结果,可以使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更轻,同时,可以使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具有足够的刚度。另外,将轮轴113(图10)安装在轮轴横肋144的容纳凹部152中,使得轮轴113能够被用作底盖25的加固构件。
前横肋141具有在左端部分和右端部分上形成的安装孔141a、141b。使用螺栓(未示出)将左腿部分和右腿部分29安装在左安装孔141a和右安装孔141b上。前横肋141还具有在左安装孔141a与右安装孔141b之间形成的一对安装孔141c、141d。
使用螺栓(未示出)将逆变器单元78(图2)附接于该对安装孔141c、141d。
前临近肋142的左框架支撑部分156和右框架支撑部分157从其左端部分和右端部分向上突出。用于安装垂直框架26的底端部分26b的安装孔156a、157a分别形成在左框架支撑部分156和右框架支撑部分157上。使用螺栓154将垂直框架26的底端部分26b安装在左安装孔156a和右安装孔157a上。
中心支撑部分(即后端中心部分25e)设置于后横肋143的顶端部分。一对螺母158嵌模(insert-mold)在后端中心部分25e中。使用螺栓159将中心框架27的后端下部分27e安装于该对螺母158上。
在轮轴横肋144的左端部分和右端部分中分别形成左安装孔144a和右安装孔144b。左轮轴支撑构件211(图10)用螺栓固定到左安装孔144a,并且右轮轴支撑构件212(图10)用螺栓固定到右安装孔144b。因此,左轮31和右轮32的轮轴113(图10)通过使用左轮轴支撑构件211和右轮轴支撑构件212而安装在容纳凹部152上。
在相对于左安装孔144a(即相对于后端部分25b的左侧部分)的外部形成用于安装左手柄支撑构件121(图10)的安装孔151a、151a。在相对于右安装孔144b(即相对于后端部分25b的右侧部分)的外部,形成用于安装右手柄支撑构件122(图10)的安装孔151b、151b。使用螺栓(未示出)将左手柄支撑部分121(图10)安装在左安装孔151a上,将右手柄支撑部分122(图10)安装在右安装孔151b上。
左临近侧肋148具有被形成为在纵向上分隔开的安装孔148a、148b。右临近侧肋149具有在纵向上分隔开的安装孔149a、149b。四个安装构件33(图2)通过使用螺栓163(图3)安装在左安装孔148a、148b和右安装孔149a、149b上。
安装构件33通过使用螺栓164安装在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安装腿部分37上,如图3中所示。由此,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图2)通过左临近侧肋148上和右临近侧肋149上的安装构件33附接于底盖25。
如图13中所示,沿着底盖25的前临近横肋142布置垂直框架26。
垂直框架26由被制成为大致矩形壁形状的高刚度树脂形成,并且形成为宽的形状,以使得宽度W与底盖25的宽度大致相同。由高刚度树脂形成垂直框架26,使得垂直框架26能够更薄和更轻。
垂直框架26的底端部分26b的左端部分26c和右端部分26d(两个端部分)与左框架支撑部分156和右框架支撑部分157接触。左端部分26c的安装孔161与左框架支撑部分156的安装孔156a同轴地布置,右端部分26d的安装孔162与右框架支撑部分157的安装孔157a同轴地布置。
垂直框架26的左端部分26c通过螺栓154锚固(anchor)于左框架支撑部分156。垂直框架26的右端部分26d通过螺栓154锚固于右框架支撑部分157。因此,垂直框架26在底盖25的前临近横肋142上沿着宽度方向竖直布置。
将垂直框架26设置在前临近横肋142上,使得垂直框架26能够可靠地安装在底盖25上。
垂直框架26的罩盖部分(canopy section)166从比上部分中心26a低的前表面向外凸出到前部。在垂直框架26的右下部分上形成开口167。在垂直框架26的右侧部分26e上形成旋钮容纳部分168。
如图2中所示,控制面板79、逆变器单元78(参见图2)和电组件部分13的其它组件安装在比垂直框架26的罩盖部分166低的前表面上。垂直框架26的开口167容纳逆变器单元78的后部,并且在外部空气(冷却空气)已经被带入图4中所示的壳体17中之后,将外部空气带向冷却扇85(图4)。
图2中所示的电组件部分13控制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输出,并且在上半部分中设置有控制面板79而在下半部分中设置有逆变器单元78。用于启动发动机的开关和用于输出所产生的电力的AC端子、DC端子等设置于控制面板79上,以从壳体部分46的开口48向外暴露。逆变器单元78控制发电机22的输出频率。
旋钮容纳部分168是用于将图5中所示的反冲启动器(recoil starter)111的旋钮112容纳于其中的凹部。启动器旋钮112连接到线缆114(图5)。当要启动发动机21时,用启动器旋钮112拉动线缆114,由此启动反冲启动器111。
如图13中所示,垂直框架26设置有向着上部分中心26a形成的左内部安装孔171和右内部安装孔172、在左内部安装孔171的外部形成的左外部安装孔173、在右内部安装孔172的外部形成的右外部安装孔174以及在垂直框架26的大致中心处形成的中心安装孔175。
中心框架27的前端部分27b与手柄支撑部分128一起安装在左内部安装孔171和右内部安装孔172、左外部安装孔173和右外部安装孔174以及中心安装孔175上。
手柄支撑部分128设置有基体部分181以及左支架部分182和右支架部分183,基体部分181沿着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横向方向延伸,左支架部分182和右支架部分183从基体部分181的左端部分和右端部分向上延伸。
基体部分181设置有左内部安装孔185和右内部安装孔186以及左外部安装孔187和右外部安装孔188,左内部安装孔185和右内部安装孔186相对于垂直框架26的左内部安装孔171和右内部安装孔172同轴地形成,左外部安装孔187和右外部安装孔188相对于垂直框架26的左外部安装孔173和右外部安装孔174同轴地形成。
在左支架部分182和右支架部分183上分别形成左支撑孔182a和右支撑孔183a。通过以穿透左支撑孔182a和右支撑孔183a的状态,来支撑拉杆125的支撑轴131(图5)。因此,图5中所示的拉杆125通过手柄支撑部分128附接于垂直框架26的上部分中心26a,从而能够在垂直方向上回转。
中心框架27是由铝材料形成的骨干构件(支承(spine)构件),并且设置有框架横梁部分195和框架腿部分196,框架横梁部分195安装在垂直框架26上,框架腿部分196设置于框架横梁部分195的远端部分195a并安装在底盖25上。
框架横梁部分195设置有上横梁部分197、下横梁部分198和多个交叉部分199,上横梁部分197从前端部分27b的顶端向着后部延伸,下横梁部分198从前端部分27b的底端向着后部延伸,多个交叉部分199在上横梁部分197与下横梁部分198之间倾斜地延伸。上横梁部分197和下横梁部分198的剖面均形成为大致的U形,并且分别通过肋197a、198a加固。交叉部分199的剖面形成为大致的U形。因此,可以使框架横梁部分195更轻,同时,能够使框架横梁部分195具有足够的刚度。
框架腿部分196的剖面形成为大致的U形并且通过肋196a加固。因此,可以使框架腿部分196更轻,同时,能够使框架腿部分196具有足够的刚度。
由铝材料形成中心框架27并且将框架横梁部分195和框架腿部分196形成为其剖面大致呈字母U等的形状,从而能够使中心框架27更轻并且具有足够的刚度。
框架横梁部分195沿着底盖25从垂直框架26的上部中心26a水平地延伸到底盖25的后端中心部分25e。
框架腿部分196从框架横梁部分195的远端部分195a向下延伸到后端中心部分25e,并且安装在后端中心部分25e上。
中心框架27通过框架横梁部分195和框架腿部分196形成为大致的L形。
如上所述,中心框架27通过框架横梁部分195和框架腿部分196而形成为大致的L形,并且框架腿部分196布置在底盖25的后端中心部分25e与框架横梁部分195的远端部分195a之间。因此,框架横梁部分195以相对高位布置在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图10)的上方。由此,确保了其中布置有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空间200位于框架横梁部分195的下方。
中心框架27的前端部分27b与前水平部分27c和前垂直部分27d形成为T形。将螺母(未示出)分别相对于垂直框架26的左内部安装孔171和右内部安装孔172同轴地嵌模在前水平部分27c上,将左安装孔201相对于垂直框架26的左外部安装孔173同轴地形成在前水平部分27c上,并将右安装孔202相对于垂直框架26的右外部安装孔174同轴地形成在前水平部分27c上。
将螺母(未示出)相对于垂直框架26的中心安装孔175同轴地嵌模在前垂直部分27d上。
中心框架27的前端部分27b的前水平部分27c通过螺栓129、129与手柄支撑部分128一起固定到垂直框架26的上部中心26a。螺栓129用于将中心框架27的前端部分27b的前垂直部分27d安装到形成在垂直框架26的大致中心处的中心安装孔175。
中心框架27的后端下部分27e安装在底盖25的后端中心部分25e上。一对安装孔206、206相对于后端中心部分25e的该对螺母158同轴地形成在后端下部分27e上。中心框架27的后端下部分27e通过使用螺栓159、159安装在底盖25的后端中心部分25e上。由此,中心框架27布置在垂直框架26的上部分中心26a与底盖25的后端中心部分25e之间。
当从上方观察时,骨架构件11的垂直框架26和中心框架27形成为T形。因此,中心框架27防止了垂直框架在与平面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倾倒。
如前所述,将垂直框架26的宽度W形成为与底盖25大致相同的尺寸防止了垂直框架26横向地(widthway)倾倒。因此,通过使用包括底盖25、垂直框架26和中心框架27的三个构件,能够将骨架构件11形成为具有高刚度。
由高刚度树脂形成底盖25和垂直框架26以减小厚度并且由铝材料形成中心框架27以增加刚度,从而使得能够确保骨架构件11具有足够刚度并且能够减轻骨架构件11的重量。
使用该高刚度骨架构件来支撑壳体17,能够使保持壳体17的刚度保持较低。因此,壳体17可以由聚丙烯代替不锈钢来形成,并且其重量减轻。
因此,通过减轻骨架构件11的重量同时也减轻壳体17的重量,能够使得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较轻,并且能够使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具有足够的刚度。
将手柄支撑部分128安装到高刚度的骨架构件11的垂直框架26,使得能够可靠地锚固手柄支撑部分128。使用手柄支撑部分128来支撑拉杆125的支撑轴131(图5)使得能够被可靠地安装拉杆125。
如图14中所示,使用左轮轴支撑构件211和右轮轴支撑构件212将轮轴113安装到轮轴横肋144的容纳凹部152,使得轮轴113能够被用作底盖25的加固构件。因此,可以增加底盖25的刚度,而不用单独提供加固底盖25的构件。
如图12中所示,向底盖25设置前横肋141、前临近横肋142、后横肋143、轮轴横肋144、中心肋145、左侧肋146、右侧肋147、左临近侧肋148和右临近侧肋149,使得能够增大底盖25的刚度。
具体地说,将轮轴横肋144和中心肋145设置在底盖25上使得肋144、145中的每一个都能够有效地增加底盖25的刚度,该中心肋145与轮轴横肋144正交并沿着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纵向方向延伸。
因此,在底盖25上设置轮轴横肋144和中心肋145或者类似的布置并且将轮轴113安装到轮轴横肋144的容纳凹部152,能够使得底盖25足够轻,并且能够使得底盖25具有足够的刚度。
再次参照图2,在发动机21的汽缸体35的下方设置足够的轮容纳空间38,使得左轮31和右轮32能够布置在轮容纳空间38中。因此,左轮31和右轮32可以向上布置(即,处于高位)。由此,轮轴113可以布置在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安装构件33的上方。
具体地说,使轮轴113的高度H2大于(高于)安装构件33的高度H3,如图3中所示。通过使用轮容纳空间38布置左轮31和右轮32,左轮31和右轮32因此可以向上布置(处于高位)。这使得能够减小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尺寸。
在本实施方式中,描述了其中左轮31和右轮32设置于底盖25的后端部分25b而腿部分29设置于底盖25的前端部分25a的实施例。然而,这种布置不是以限制性方式而提供,可以设置轮来代替前端部分25a的腿部分29。
该实施方式中示出的骨架构件11、壳体17、底盖25、垂直框架26、中心框架27、左腿部分和右腿部分29、安装构件33、拉杆125等不限于所描述的形状,并且可以适当地进行修改。

Claims (4)

1、一种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其包括:
底盖(25),左轮和右轮(31,32)通过轮轴(113)设置于所述底盖;
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该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具有发动机(21)和发电机(22),所述发电机由所述发动机驱动并与所述发动机成一体,所述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通过多个安装构件(29,29)设置在所述底盖的上方;
壳体(17),该壳体(17)与所述底盖联合起来以容纳所述发动机/发电机单元;以及
拉杆(125),该拉杆(125)在与设置有所述左轮和右轮的一侧相对的一侧以能垂直地回转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上部分上,
其中,所述发动机包括传动轴(34)和汽缸(35),所述传动轴平行于所述轮轴延伸,所述汽缸被布置成以倾斜的状态向着所述轮轴而向上指,所述轮轴布置在所述汽缸的下方并且在所述安装构件的上方,并且设置在所述轮轴上的轮布置在所述壳体的侧壁(66,68)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其中,右轮和左轮(31,32)中的每一个被容纳在凹部(115a,116a)中,所述凹部分别形成在所述底盖(25)的两个角部分(25f,25g)中,并且所述轮的从所述凹部中的每一个暴露出的部分(31b,32b)接触路面(1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其中,所述底盖(25)包括设置在所述底盖的两个角部分(25c,25d)处的右腿部分和左腿部分(29,29),所述角部分位于与设置有所述轮的位置相对的位置处,并且所述轮和所述腿大致水平地支撑所述底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其中,所述底盖(25)包括:
轮轴横肋(144),该轮轴横肋具有形成在所述底盖的底表面(28)上的容纳凹部(152),用于容纳所述轮(31,32)的轮轴(113);以及
中心肋(145),该中心肋设置在所述底盖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处,并且沿着所述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纵向延伸,以与所述轮轴横肋正交。
CN2009101491847A 2008-06-27 2009-06-26 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 Active CN1016141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69128A JP5023002B2 (ja) 2008-06-27 2008-06-27 エンジン駆動発電機
JP2008169128 2008-06-27
JP2008-168810 2008-06-27
JP2008-169128 2008-06-27
JP2008168810A JP4977657B2 (ja) 2008-06-27 2008-06-27 エンジン駆動発電機
JP2008168810 2008-06-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14157A true CN101614157A (zh) 2009-12-30
CN101614157B CN101614157B (zh) 2011-11-30

Family

ID=41494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491847A Active CN101614157B (zh) 2008-06-27 2009-06-26 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977657B2 (zh)
CN (1) CN10161415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51690A (zh) * 2015-12-08 2016-02-24 苏州信利昌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便携式发电机
CN115140208A (zh) * 2021-03-30 2022-10-04 京东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机器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99251A (zh) * 2011-07-25 2014-08-20 加州大学校务委员会 电致变色的纳米复合薄膜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86120U (ja) * 1982-06-04 1983-12-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水冷内燃機関の吸排気系冷却装置
JPS61103688U (zh) * 1984-12-12 1986-07-01
JP4869467B2 (ja) * 2000-04-05 2012-02-08 北越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駆動型作業機の防音箱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51690A (zh) * 2015-12-08 2016-02-24 苏州信利昌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便携式发电机
CN115140208A (zh) * 2021-03-30 2022-10-04 京东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机器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14157B (zh) 2011-11-30
JP2010007587A (ja) 2010-01-14
JP4977657B2 (ja) 2012-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83702B2 (en) Engine generator
CN1234552C (zh) 电动车
RU2422653C2 (ru) Двигатель-генератор
US20090320772A1 (en) Engine-driven power generator apparatus
KR101041922B1 (ko) 엔진 발전기
CN101614157B (zh) 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
CN103764920A (zh) 工程机械
US20090320773A1 (en) Engine generator
JP2002193185A (ja) エンジン付サーフボード
JP4977655B2 (ja) エンジン駆動発電機
JP4918528B2 (ja) エンジン駆動発電機
JP5023002B2 (ja) エンジン駆動発電機
JP4977656B2 (ja) エンジン駆動発電機
JPH09177559A (ja) 発動機
RU2446293C2 (ru) Электрогенераторный агрегат с приводом от двигателя
JP2010007583A (ja) エンジン駆動発電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