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14156A - 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14156A
CN101614156A CN 200910149180 CN200910149180A CN101614156A CN 101614156 A CN101614156 A CN 101614156A CN 200910149180 CN200910149180 CN 200910149180 CN 200910149180 A CN200910149180 A CN 200910149180A CN 101614156 A CN101614156 A CN 1016141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frame
generator
generator unit
centr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910149180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14156B (zh
Inventor
广濑忠文
平沼淳二
进正则
结城仁
甲斐大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6889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0007594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6141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141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141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141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该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具有高刚度刚性框架构件(11)。底罩(25)支撑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壁形垂直框架(26)在底罩的前部中沿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横向布置并从底罩前部上升。T形中心框架(27)在底罩的后部和垂直框架之间延伸。框架构件包括底罩、垂直框架和中心框架。

Description

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其中由发动机驱动的发电机与发动机一起容纳在壳体内。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公报No.2005-133638公开了一种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其中发动机和发电机容纳在噪音降低(消音)壳体中。
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具有由加固框架形成的壳体的框架部分,所述加固框架具有倒U形截面,直立地布置在用于支撑发动机和发电机的底板的两侧部上。框架部被树脂壳体覆盖。发动机和发电机容纳在壳体内,用于运输壳体的把手一体设置为形成小型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
小型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使一对倒U形截面的加固框架的下端部仅通过底板连接,并使一对加固框架的上端部不通过加固构件连接。因此,该对加固框架的上端部由树脂壳体支撑。因为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较小,所以该对加固框架的上端部可由树脂壳体支撑。
然而,因为当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相对较大时重量也会增加,所以很难用树脂壳体来支撑具有倒U形截面的该对加固框架的上端部。作为对策,可以考虑一种通过以钢壳体替换树脂壳体来提高刚度的方法。然而,当以钢壳体替换树脂壳体时,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重量增加且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运输能力受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其可制造得更轻质且其可以保证刚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其包括:发动机/发电机单元,其中发动机和由发动机驱动的发电机设置成一体单元;用于控制发动机/发电机单元输出的电子元件部;用于容纳电子元件部和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壳体;用于支撑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底罩;壁形垂直框架,其沿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横向设置并从底罩的一端附近上升;以及中心框架,其在垂直框架的上中心部和底罩的相反端的中心部之间延伸并置于发动机/发电机单元上方,其中框架构件包括底罩、垂直框架和中心框架,所述垂直框架和中心框架在俯视平面图中看时形成T形。
对于此布置,通过在底罩上安装垂直框架的下端部的两端,可防止垂直框架在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宽度方向(即,横向方向)上翻倒。
中心框架横跨垂直框架的上中心部和底罩的另一端中心部布置,垂直框架和中心框架在从上方看去时形成大致T形。因此,中心框架可防止垂直框架在垂直框架表面的垂直方向上翻倒。由此可使用底罩、垂直框架和中心框架形成高刚度框架构件。可通过使用高刚度框架构件支撑壳体而减小壳体的刚度。所以,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可制造得更轻质,因为壳体可由聚丙烯(PP)或其他树脂形成。
优选地,垂直框架将壳体内的容纳空间分隔成布置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单元容纳区域和布置电子元件部的电子元件部容纳区域。对于此布置,可通过使用垂直框架隔开发动机/发电机单元和电子元件部而将电子元件部的环境温度保持在最优水平。因为垂直框架还可用作分隔壁,所以分隔壁不需要单独地设置。因此,部件的数量可减少且结构可更轻质。
理想地,发动机具有垂直于中心框架延伸的驱动轴,而发动机置于中心框架的一侧,发电机置于中心框架的相反侧。中心框架可包括绝热构件,其将单元容纳区域分隔成布置发动机的热区域和布置发电机的冷区域。因此,置于冷区域中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环境温度可被优化地保持。以此方式,通过使用中心框架支撑隔离构件,隔离构件的结构可被简化并更轻质。
在一种优选的形式中,中心框架包括:框架梁部,其沿底罩从垂直框架的上中心部水平延伸到底罩的相对端中心部;框架支脚部,其从框架梁部的远端向下延伸到底罩的相对端中心部,框架梁部和框架支脚部形成为L形。通过将框架梁部置于相对较高的位置,在框架梁部下方形成相对较大空间。由此可在框架梁部下方轻松地提供用于布置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空间。
优选地,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进一步包括:弹性密封构件,其设置在发动机/发电机单元和中心框架之间,用于限定容纳发动机的区域和容纳发电机的区域;中心隆起止动件,其与弹性密封构件一体形成,用于最小化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震动;以及隆起座部,其布置在中心框架上,用于与中心隆起止动件接触,使得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震动的水平分量由于中心隆起止动件接触隆起座部而被最小化。
对于此布置,能够将中心隆起止动件置于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中心部的上方。
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重心位置大致位于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中心。因此,中心隆起止动件可接近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重心位置。发动机/发电机单元关于重心位置震动。结果,接近重心位置的中心隆起止动件的震动量可降低。由此可减小由震动施加到中心隆起止动件的载荷。所以,可利用更紧凑的中心隆起止动件减小震动,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可制造得更小。而且,中心隆起止动件与弹性密封构件一体形成而能够避免部件数量的增加。可由此减少组装中心隆起止动件的步骤并可提高生产率。
理想地,中心框架包括能够接触在发动机上方布置的消音器的消音器隆起止动件,且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震动的水平分量由于消音器隆起止动件接触消音器而最小化。通过置于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中心部上方的中心框架,消音器隆起止动件可接近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重心位置。由此可以与中心隆起止动件相同的方式减小消音器隆起止动件的震动量。因此,可利用更紧凑的消音器隆起止动件减小震动,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可制造得更小。
在一个优选的形式中,底罩包括与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底部接触的底部隆起止动件,且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震动的水平分量由于底部隆起止动件与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底部接触而最小化。
优选地使底部隆起止动件与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底部的外周边附近接触,从而减小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震动的垂直分量。另一方面,底部的外周边附近为相对远离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重心位置设置的位置,且震动量可能会增大。然而,通过第一方面的中心隆起止动件减小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震动。因此,在与底部隆起止动件接触的位置可减小震动量。由此即使在底部隆起止动件更紧凑时,也可充分地减小接触位置上的震动。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附图仅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截面图;
图3是沿图1的线3-3剖开的截面图;
图4是图1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立体图,其中壳体从发电机上拆下;
图5是图1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立体图,其中壳体被移除;
图6是图5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示出图6的框架构件的立体图;
图8是框架构件的俯视平面图,其中底罩从所述构件拆下;
图9是图7的框架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底罩和轴之间的关系的截面图;
图11是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其中底罩从所述单元拆下;
图12是图11的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减震装置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3的减震装置的放大视图;
图15是沿图13的线15-15剖开的截面图;
图16是沿图13的线16-16剖开的截面图;
图17是示出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底部中心隆起止动件的视图;
图1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底部前部隆起止动件和底部后部隆起止动件的截面图;
图19A和19B是示出一个实施例的截面图,其中借助于上减震部使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震动最小化;并且
图20A和20B是示出一个实施例的视图,其中借助于底部减震部使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震动最小化。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的全部说明中,术语“向前方向”表示通过拉手125拉动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方向。
图1和2所示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具有形成主框架本体的框架构件11、设置到框架构件11上的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用于控制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输出的电子元件部13、用于将燃料供给到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进口/燃料供给机构14(见图3)、用于将冷却空气引导至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冷却结构15、用于运输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运输结构16、用于覆盖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和电子元件部13的壳体17、和用于分隔壳体17内的容纳空间20的隔离材料18、设置到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发动机21上的消音器23(见图3)、用于最小化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震动的减震装置28(见图11和13)。
框架构件11包括用于支撑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底罩25、直立地置于底罩25的前端部(一个端部)25a附近的壁形垂直框架26、在垂直框架26的上中心部26a(图5)和底罩25的后端中心部(另一端中心部)25e(图5)之间延伸的中心框架27。中心框架27置于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中心部24上方,如图3所示。
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具有设置到前端部(一个端部)25a上的左、右支脚部29,以及设置到框架构件11的底罩25的后端部25b上的左、右轮31、32。左、右支脚部29均利用橡胶构件形成。当左、右支脚部29以及左、右轮31、32接触地面时,底罩25为水平。
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经由四个安装构件(安装构件)33安装到框架构件11的底罩25。发动机21和由发动机21驱动的发电机22(见图3)一体设置到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
发电机22同轴设置到发动机21的驱动轴(曲轴)34。发动机21的气缸体35使用驱动轴34作为支撑点向左、右轮31、32倾斜角度θ(即,向支撑左、右轮31、32的轴113的方向倾斜)。
图2所示的附图标记36示出了气缸体35的气缸中心。将发动机21的气缸体35以角度θ倾斜而能够减小发动机21的高度H1,减小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高度,并使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制造得更加紧凑。
在发动机21的气缸体35以角度θ倾斜的状态下,气缸体35的下方能够提供足够的轮容纳空间38。运输结构16的左、右轮31、32布置在轮容纳空间38内。可通过将左、右轮31、32布置在轮容纳空间38内而使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更加紧凑。图10示出了用于在底罩25上安装左、右轮31、32的结构,图11和12示出了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
电子元件部13控制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输出。电子元件部13在上半部具有控制板79,在下半部具有反相器单元78。
在发动机21的驱动轴34沿左/右方向横向布置的状态下,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安装在底罩25上,如图3和4所示。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中发动机21的驱动导致驱动轴34旋转。驱动轴34的旋转传递到冷却风扇85,因而冷却风扇85旋转。冷却风扇85的旋转导致发电机22的转子22a沿定子22b的外周边旋转。转子22a的旋转导致发电机22发电。
消音器23设置在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发动机21上方。从发动机21的气缸体35(见图2)排出的废气从排气口39(见图6)排出。
进口/燃料供给机构14的燃料箱41设置在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发电机22上方。
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消音器23和燃料箱41容纳在壳体17内,所述壳体17形成为截面呈大致U形。壳体17由聚丙烯(PP)或其他树脂形成,并具有壳体主体45、前壳体部46和后壳体部47。壳体17置于底罩25上方,由此通过壳体17和底罩25形成容纳空间20。容纳空间20被分隔成单元容纳区域51和电子元件部容纳区域52(图2),单元容纳区域51被分隔成冷区域53和热区域54。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容纳在单元容纳区域51中,电子元件部13容纳在电子元件部容纳区域52中。发动机21和消音器23容纳在热区域54中,发电机22和燃料箱41容纳在冷区域53中。反冲起动器111、冷却风扇85、发电机22和燃料箱41置于冷区域53中。
冷却结构15通过使冷却风扇85旋转以将外部空气带入冷却风扇85,通过风扇罩391和罩引导件392将外部空气(其为冷却空气)以箭头A所示方式送入发动机21,通过发动机挡板98和底罩25将引导至发动机21的外部空气以箭头B所示方式送入气缸体35,来冷却发动机21和消音器23。
壳体主体45覆盖单元容纳区域51的上部以及左、右侧部。壳体主体45具有用于覆盖热区域54的左侧壳体部61、设置到左侧壳体部61的下部的左装饰罩62、用于覆盖冷区域53的右侧壳体部63、设置到右侧壳体部63的下部的右装饰罩64。
左侧壳体部61的下端部61a安装在底罩25的左侧部25c上,上端部61b安装在框架构件11的上部27a(中心框架27)上。左侧壳体部61由左侧壁部66和左上壁部67大致形成为截面呈L形。
右侧壳体部63的下端部63a安装在底罩25的右侧部25d上,上端部63b安装在框架构件11的上部27a(中心框架27)上。右侧壳体部63由右侧壁部68和右上壁部69大致形成为截面为L形。
壳体17的上壁部包括左侧壳体部61的左上壁部67和右侧壳体部63的右上壁部69。
前壳体部46形成为大致矩形盖,安装在框架构件11的底罩25上或垂直框架26等上,并构成壳体17的前壁部。电子元件部容纳区域52(见图2)的前部由前壳体部46覆盖。电子元件部13容纳在电子元件部容纳区域52中。
后壳体部47形成为大致矩形盖,安装在框架构件11的底罩25上或中心框架27等上,并构成壳体17的后壁部。单元容纳区域51的后部由后壳体部47覆盖。后壳体部47在左半部具有左罩部74,在右半部具有右罩部75。
冷却结构15具有用于冷却壳体17的壳体冷却结构82,用于冷却电子元件部13的反相器单元78、发动机21和消音器23的发动机冷却结构81。
发动机冷却结构81具有形成在前壳体部46的下半部中的外部空气进气气窗部84,用于经由反相器单元78将从进气气窗部84引导的外部空气引导至冷却风扇85的第一冷却通道86,用于将从冷却风扇85引导来的外部空气引导至发动机21的气缸体35的第二冷却通道87(见图2),用于将经过气缸体35的外部空气引导至排气气窗部89的第三冷却通道88,用于允许引导至第三冷却通道88的外部空气逸出的排气气窗部89。为了简便的目的,第一冷却通道86、第二冷却通道87和第三冷却通道88由箭头表示。
第二冷却通道87将冷却空气引导至气缸体35,第二冷却通道87通过在气缸体35上方设置发动机挡板98而形成。排气气窗部89设置到左罩部74的上半部。
根据发动机冷却结构81,外部空气从进气气窗部84引至反相器单元78、发动机21和消音器23,由此反相器单元78、发动机21和消音器23被外部空气冷却。
壳体冷却结构82具有形成在底罩25的左侧部25c中的外部空气进气缝隙部91(见图8),用于沿左侧壳体部61将从进气缝隙部91引导来的外部空气引导至消音器23上方的区域的第四冷却通道92,形成在中心框架27中的引导口93(见图2),用于经由多个引导口93将第四冷却通道92的外部空气引导至燃料箱41上方的区域的第五冷却通道94,用于将引导至燃料箱41上方的区域的外部空气引导至冷却风扇85的第六冷却通道95。为了简便的目的,第四冷却通道92、第五冷却通道94和第六冷却通道95由箭头表示。
通过使壳体挡板97在左侧壳体部61中以预定间隔布置,在左侧壳体部61和壳体挡板97之间形成第四冷却通道92。
根据壳体冷却结构82,外部空气从进气缝隙部91引入并沿左侧壳体部61的内表面和右侧壳体部63的内表面被引导,由此左、右侧壳体部61、63被外部空气冷却。
为了简便,图5示出了其中图6所示的左、右手柄安装部121、122被移除的状态。
在图5和6中,进气/燃料供给机构14将燃料(空气燃料混合物)供给至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发动机21。进气/燃料供给机构14具有置于发电机22上方的燃料箱41(见图3),以及设置到发动机21的气缸体35的化油器101。
燃料箱41为用于保持待供给至发动机的燃料的箱。
化油器101将来自燃料箱41的燃料和来自空气过滤器(未示出)的空气混合。燃料箱41和化油器101置于中心框架27(隔离材料18)的右侧区域,即,冷区域53中。发动机21和消音器23置于中心框架27(隔离材料18)的左侧区域,即,热区域54中。
框架构件11包括形成为能够支撑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底罩25,直立地置于底罩25的前端部(一个端部)25a附近的垂直框架26,在垂直框架26的上中心部26a和底罩25的后端中心部(另一端中心部)25e之间延伸的中心框架27。
如上所述一体设有发动机21和发电机22的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经由四个安装构件(安装构件)33安装到框架构件11的底罩25上。用于起动发动机的反冲起动器111设置到发动机21。排气消音器23设置在发动机21上方。
壳体冷却结构82的壳体挡板97(见图3)设置到消音器23的外部。发动机冷却结构81的发动机挡板98(见图3)设置在消音器23和发动机21之间。壳体挡板97和发动机挡板98对被导入壳体17中的外部空气(冷却空气)进行引导。消音器23和发动机21由发动机挡板98分隔成上部区域和下部区域(见图3)。
隔离构件18设置到框架构件11的中心框架27上。例如,隔离构件18还用作用于将被引导至气缸体35的外部空气(冷却空气)引导至排气气窗部89(见图4)的挡板。
运输结构16的左、右轮31、32经由轴113可旋转地安装到框架构件11的底罩25上。换言之,左、右轮壳115、116形成在底罩25的后端部25b的左、右端部中。左、右轮壳115、116以大致弯曲形状向上拱起从而允许容纳左、右轮31、32。左轮31置于左轮壳115下方,右轮32置于右轮壳116下方。
运输结构16的后固定手柄118(见图1和4)经由左、右手柄安装部121、122设置到底罩25的后端部25b。换言之,左手柄安装部121直立地置于后端部25b的左侧部。右手柄安装部122直立地置于后端部25b的右侧部。后固定手柄118的左、右端部118a、118b使用螺栓123(见图1)固定到左、右手柄安装部121、122。后固定手柄118在从上方看时形成为U形。
另外,运输结构16的拉手125设置到框架构件11的垂直框架26上。特别地,拉手125经由手柄支撑部128被可沿垂直方向摆动地支撑在垂直框架26的上中心部26a处。手柄支撑部128通过多个螺栓129在垂直框架26的上中心部26a中与中心框架27紧固在一起。手柄支撑部128在图9中示出。
运输结构16具有左、右轮31、32,后固定手柄118,前固定手柄119(见图1和2),以及拉手125。前固定手柄119设置成覆盖拉手125的支撑轴131,如图2所示。
根据运输结构16,拉手125关于支撑轴131向上摆动到拖拉位置(如图5所示的状态),握住拉手125的把手132并拉动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换言之,握住并提起把手132导致左、右支脚部29被提离地面(路面)。在此状态下拉动把手132使左、右轮31、32能够旋转且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能够移动(运输)。
拉手125围绕支撑轴131向下摆动且拉手125固定到前壳体部46(图1)。在此状态下,握住后固定手柄118和前固定手柄119,提起并运输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
框架构件11的底罩25包括框架构件11的底部,如图7和8所示。底罩25包括由前端部25a、后端部25b、左侧部25c和右侧部25d形成的大致矩形的高刚度树脂。通过以高刚度树脂形成底罩25,底罩25可更薄且重量更轻。
底罩25具有沿前端部25布置的前横向肋141,朝向前横向肋141的后部(即,在前端部25a附近)布置的前附近横向肋142,布置在后端部25b的中心部中的后横向肋143,朝向后横向肋143的前部(即,在后端部25b附近)布置的轴横向肋144,布置成垂直于轴横向肋144的中心纵向肋145,分别设置到左、右侧部25c、25d的左、右纵向肋146、147,朝向左侧部25c的中心(即,在左侧部25c附近)设置的左附近纵向肋148,以及朝向右侧部25d的中心(即,在右侧部25d附近)设置的右附近纵向肋149。
轴横向肋144在底罩25的底面上具有用于容纳左、右轮31、32的轴113的容纳凹部152。
中心纵向肋145布置成垂直于轴横向肋144。中心纵向肋145从底罩25的后端中心部(另一端中心部)25e延伸到前端部(一个端部)25a。
前横向肋141、前附近横向肋142,后横向肋143和轴横向肋144为向上拱起从而形成大致倒U形截面的加固肋。
中心纵向肋145、左纵向肋146、右纵向肋147、左附近纵向肋148和右附近纵向肋149为向上拱起从而形成大致倒U形截面的加固肋。
如上所述,通过使底罩25设有前横向肋141、前附近横向肋142、后横向肋143、轴横向肋144、中心纵向肋145、左纵向肋146、右纵向肋147、左附近纵向肋148和右附近纵向肋149,增加了底罩25的刚度。
前横向肋141具有形成在左、右端部中的安装孔141a、141b。左、右支脚部29使用螺栓(未示出)安装在左、右安装孔141a、141b中。
一对安装孔141c、141d在左、右安装孔141a、141b之间形成在前横向肋141中。反相器单元78(见图2)使用螺栓(未示出)安装在该对安装孔141c、141d中。
前附近横向肋142具有在左、右端部向上突起的左、右框架支撑部156、157。用于将下端部26b安装在垂直框架26上的安装孔156a、157a分别形成在左、右框架支撑部156、157中。垂直框架26的下端部26b使用螺栓154、154安装在左、右安装孔156a、157a中。
后横向肋143具有中心支撑部,即,设置到上端部的后端中心部25e。一对螺母158插入成型到后端中心部25e中。中心框架27的后端下部27e使用螺栓159安装在该对螺母158中。
轴横向肋144具有形成在左、右端部中的左、右安装孔144a、144b。左支撑轴承211(见图6)使用螺栓紧固到左安装孔144a,右支撑轴承212(见图6)使用螺栓紧固到右安装孔144b。因此,左、右轮31、32的轴113(见图6)使用左、右支撑轴承211、212安装在容纳凹部152中。
用于安装左手柄安装部121的安装孔151a形成在左安装孔144a的外侧,即,在后端部25b的左侧部中。
用于安装右手柄安装部122的安装孔151b形成在右安装孔144b的外侧,即,在后端部25b的右侧部中。
左、右手柄安装部121,122(见图6)使用螺栓(未示出)安装在左、右安装孔151a、151b中。
左附近纵向肋148具有形成在左前侧和左后侧中的安装孔148a、148b。右附近纵向肋149具有形成在右前侧和右后侧中的安装孔149a,149b。四个安装构件33(见图2)使用螺栓163(见图10)分别经由左前侧和左后侧中的安装孔148a、148b以及右前侧和右后侧中的安装孔149a、149b安装在左附近纵向肋148和右附近纵向肋中。
四个安装构件33使用螺栓164而安装在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支脚安装部37上,如图10所示。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见图2)经由安装构件33由左、右附近纵向肋148支撑。
图9示出了框架构件11的分解图。垂直框架26沿底罩25的前附近横向肋142布置。垂直框架26使用高刚度树脂形成为大致矩形壁状,宽度尺寸W形成为大致与底罩25的宽度相同。通过以高刚度树脂形成垂直框架26,垂直框架26可更薄且重量更轻。
左、右端部(两个端部)26c、26d与垂直框架26的下端部26b中的左、右框架支撑部156、157接触。左端部26c的安装孔161与左框架支撑部156的安装孔156a同轴地定位。右端部26d的安装孔162与右框架支撑部157的安装孔157a同轴地定位。
垂直框架26的左端部26c使用螺栓154安装在左框架支撑部156上。垂直框架26的右端部26d使用螺栓154安装在右框架支撑部157上。垂直框架26沿底罩25的前附近横向肋142的纵向直立地横向布置。因此,垂直框架26可稳固地安装在底罩25上。
以此方式,垂直框架26形成为具有宽度尺寸W的壁状,且垂直框架26横向地安装在底罩25上,由此可防止垂直框架26在表面方向(横向)上翻倒。
在垂直框架26上形成有:从上中心部26a下方的前表面向前突出的遮板部166,形成在右下位置的开口167,形成在右侧部26e中的旋钮容纳部168。
电子元件部13的控制板79,反相器单元78(见图4)等在遮板部166下方安装在垂直框架26的前表面上。
垂直框架26的开口167是用于容纳反相器单元78的后部并如图4所示将被带入壳体17的外部空气(冷却空气)引导至冷却风扇85(见图4)的开口。
图2和4中所示的电子元件部13控制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输出,在上半部中设置有控制板79,并在下半部中设置有反相器单元78。用于起动发动机的开关、用于输出产生电能的交流端子、直流端子等设置到控制板79而从前壳体部46中的开口48面向外。反相器单元78控制发电机22的输出频率。
旋钮容纳部168为图4中所示的用于容纳反冲起动器111的拉出旋钮112的凹部。拉出旋钮112连接到电线114(见图4)。当要起动发动机21时,通过使用拉出旋钮112拉动电线114而操作反冲起动器111。
左、右内部安装孔171、172朝向上中心部26a形成在垂直框架26中,左外部安装孔173从左内部安装孔171向外形成,右外部安装孔174从右内部安装孔172向外形成,中心安装孔175大致形成在垂直框架26的中心。中心框架27的前端部27b在左、右内部安装孔171、172,左、右外部安装孔173、174以及中心安装孔175中与手柄支撑部128安装在一起。
手柄支撑部128具有在横向上延伸的基部181,从基部181的左、右端直立地设置的左、右支架部件182、183。左、右内部安装孔185、186与垂直框架26的左、右内部安装孔171、172同轴地形成在基部181中,左、右外部安装孔187、188与垂直框架26的左、右外部安装孔173、174同轴地形成。左、右支撑孔182a、183a分别形成在左、右支架部件182、183中。拉手125的支撑轴131(见图5)插入左、右支撑孔182a、183a并由左、右支撑孔182a、183a支撑。因此,图5所示的拉手125经由垂直框架26的上中心部26a中的手柄支撑部128可在垂直方向上摆动地被支撑。
中心框架27是使用铝材料形成的支柱构件(脊柱构件),并具有安装在垂直框架26上的框架梁部195和设置到框架梁部195的远端195a并安装在底罩25上的框架支脚部196。
框架梁部195具有从前端部27b的上端向后延伸的上梁部197,从前端部27b的下端向后延伸的下梁部198,以及倾斜并在上梁部197和下梁部198之间延伸的多个交叉部件199。
上、下梁部197、198均形成U形截面并由肋197a、198a加固。交叉部件199形成U形截面。框架梁部195由此可更轻质且可保证框架梁部195的刚度。
框架支脚部196形成U形截面并由肋196a加固。框架支脚部196由此可更轻质且可保证框架支脚部196的刚度。
中心框架27使用铝材料形成,框架梁部195和框架支脚部196形成U形截面,由此中心框架27可制造得更轻质且可保证刚度。
框架梁部195沿底罩25从垂直框架26的上中心部26a水平延伸到底罩25的后端中心部25e。
框架支脚部196从框架梁部195的远端195a向下延伸,底罩25的后端中心部25e安装在后端中心部25e上。
中心框架27由框架梁部195和框架支脚部196形成L形。
如上所述,中心框架27由框架梁部195和框架支脚部196形成大致L形,框架支脚部196置于底罩25的后端中心部25e与框架梁部195的远端195a之间。因此,框架梁部195置于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见图6)上方相对高的位置。可容易地保证用于在框架梁部195下方布置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空间200。
中心框架27的前端部27b由前水平部27c和前垂直部27d形成T形。
螺母(未示出)与垂直框架26的左、右内部安装孔171、172同轴地插入成型到前水平部27c中,左、右安装孔201、202与垂直框架26的左、右外部安装孔173、174同轴地形成。
螺母(未示出)与垂直框架26的中心安装孔175同轴地插入成型到前垂直部27d中。
中心框架27的前端部27b的前水平部27c使用螺栓129与手柄支撑部128一起紧固在垂直框架26的上中心部26a中。中心框架27的前端部27b使用螺栓129紧固到大致形成在垂直框架26中心的中心安装孔175。
中心框架27的后端下部27e安装在底罩25的后端中心部25e上。一对安装孔206、206分别与后端中心部25e的所述一对螺母158(见图8)同轴地形成在后端下部27e中。中心框架27的后端下部27e使用螺栓159、159安装在底罩25的后端中心部25e上。中心框架27由此悬挂在垂直框架26的上中心部26a和底罩25的后端中心部25e之间(见图7)。所以,垂直框架26和中心框架27在从上方看时形成T形(见图8)。因此,中心框架27可防止垂直框架26在垂直于表面的方向上翻倒。另外,如上所述,通过使垂直框架26的宽度尺寸W形成为与底罩25的宽度大致相同,可防止垂直框架26在表面方向上翻倒。由此可使用底罩25、垂直框架26和中心框架27(即,三个构件)形成高刚度框架构件11。底罩25和垂直框架26可由高刚度树脂形成并更薄,中心框架27可由铝构件形成并被赋予高刚度,由此可保证框架构件11的刚度且框架构件11可更轻质。通过利用高刚度框架构件11支撑壳体17,可减小壳体17的刚度。因此,通过用聚丙烯(PP)或其他树脂代替钢形成壳体17,壳体17可更轻质。
以此方式,在通过减小框架构件11的重量和壳体17的重量而使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重量减小的同时,可保证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刚度。
通过将手柄支撑部128安装在高刚度框架构件11的垂直框架26上,可稳固地固定手柄支撑部128。通过使用手柄支撑部128支撑拉手125的支撑轴131(见图5),可稳固地安装拉手125。
通过将垂直框架26直立地布置在底罩25的前附近横向肋142上,图4所示的壳体17中的容纳空间20被垂直框架26分隔成单元容纳区域51和电子元件部容纳区域52,如图7和8所示。容纳空间20是被底罩25和壳体17覆盖的空间。单元容纳区域51是容纳空间20中的空间并用于容纳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见图6)。电子元件部容纳区域52是容纳空间20中的空间并用于容纳电子元件部13(见图4)。
以此方式,通过使用垂直框架26将容纳空间20分隔成单元容纳区域51和电子元件部容纳区域52,电子元件部13可保持在优化的环境温度下。因为垂直框架26还可兼作为分隔壁,所以不需要单独设置用于分隔单元容纳区域51和电子元件部容纳区域52的分隔壁。由此可减少部件的数量且结构可更轻质。
底罩25的轴横向肋144设置在后横向肋143的前方(即,在后端部25b附近)并向上拱起作为形成倒U形截面的加固件,如图10所示。轴横向肋144形成倒U形截面,由此轴横向肋144具有用于容纳置于底罩25的底面中的轴113的容纳凹部152。
轴113由左、右支撑轴承211、212(左侧支撑轴承211在图6所示)支撑,轴113容纳在容纳凹部152中。左、右支撑轴承211、212使用多个螺栓204安装在底罩25的底面上。左、右轮31、32(左轮31在图6所示)分别可旋转地安装在轴113的左、右端上。
通过将轮容纳空间38设置在发动机21的气缸体35的下方,运输结构16的左、右轮31、32置于轮容纳空间38中,如图2所示。因此,左、右轮31、32可向上布置(即,布置在高位置)。轴113由此可置于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安装构件33上方。具体地,轴113的高度H2设置为大于(高于)安装构件33的高度H3。因此将左、右轮31、32置于轮容纳空间38中允许它们向上布置(布置在高位置)。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由此可更紧凑。
中心框架27置于单元容纳区域51中,位于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上方并大致在横向中心,如图3所示。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构造为使得发动机21的驱动轴34垂直于中心框架27安装。
发动机21置于中心框架27的左侧(一侧),发电机22置于中心框架27的右侧(另一侧)。
隔离构件18设置到中心框架27的左侧。隔离构件18将单元容纳区域51分隔成布置发动机21一侧的热区域54和布置发电机22一侧的冷区域53。弹性密封构件215(见图5)设置到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发动机21和发电机22的边界部24的整个周边。弹性密封构件215分隔热区域54和冷区域53。
因此使隔离构件18设置到中心框架27允许单元容纳区域51被隔离构件18分隔成热区域54和冷区域53。换言之,容纳在热区域54中的发动机21的热被屏蔽,而没有传递到冷区域53。因此,置于冷区域53中的发电机22的环境温度可保持优化状态。以此方式,隔离构件18的结构可被简化并通过使用中心框架27来支撑隔离构件18而更轻质。
如上所述,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具有发电机22和同轴地设置到发动机21的驱动轴(曲轴)34的冷却风扇85,以及安装在底罩25上的四个安装构件33,如图11和12所示。
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具有用于覆盖冷却风扇85的金属风扇罩391、设置到风扇罩391并延伸到发动机21的支撑装置394、与支撑装置394一起紧固到发动机21的树脂罩引导件392、设置到罩引导件392的外周边的弹性密封构件215。
金属风扇罩391具有沿冷却风扇85的外周边形成的周壁396、形成在周壁396的内缘396a中的内部开口397(见图3)、形成在周壁396的外缘396b上的外壁398、以及形成在外壁398中的外部开口399。风扇罩391由铝制成。
金属风扇罩391具有使用螺栓401、401(前下端部的螺栓未示出)安装在后下端部391a和前下端部(未示出)上的安装构件33、33。后下端部391a在前/后方向上与前下端部(未示出)对称。风扇罩391经由安装在后下端部391a上的安装构件33和安装在前下端部上的安装构件33支撑在底罩25上。
特别地,安装在后下端部391a上的安装构件33使用螺栓402安装在右加固肋149的后端部149a上。右加固肋149设置在底罩25的右端附近。安装在前下端部上的安装构件33使用螺栓402安装在右附近纵向肋149的前端部149b上。其余两个安装构件33、33使用螺栓401、401安装在曲轴箱56的底部56a上。具体地说,其余两个安装构件33、33安装在底部56a的前安装部414(见图18)和后安装部415上。
安装在后安装部415上的安装构件33安装在左加固肋148的后端部上(见图18)。左加固肋148设置在底罩25的左侧附近。安装在前安装部414上的安装构件33使用螺栓402安装在左加固肋148的前端部上(见图12)。
反冲起动器罩404使用多个螺栓405安装在风扇罩391的外壁398上。图3所示的反冲起动器111安装在反冲起动器罩404中。
支撑装置394具有用于在发动机21上安装风扇罩391的第一至第三支撑支脚部406至408。第一支撑支脚部406的基端406a设置到风扇罩391的内缘396a的上部位置396c,远端406b螺接到发动机21(曲轴箱56)的上安装部411。特别地,第一支撑支脚部406的远端406b与罩引导件392的上中心部417a一起使用螺栓412紧固到曲轴箱56的上安装部411。
第二支撑支脚部407的基端407a设置到风扇罩391的内缘396a的后下位置396d,远端407b螺接到发动机21(曲轴箱56)的底部56a的后安装部413。特别地,第二支撑支脚部407的远端407b与罩引导件392的后下部417b一起使用螺栓412紧固到曲轴箱56的后安装部413。
第三支撑支脚部408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二支撑支脚部407对称,基端设置到风扇罩391的内缘396a的前下位置,远端408b螺接到发动机21(曲轴箱56)的底部56a的前安装部(未示出)。特别地,第三支撑支脚部408的远端408b与罩引导件392的前下部417c一起使用螺栓412紧固到曲轴箱56的前下部。
曲轴箱56的前安装部在前/后方向上与曲轴箱56的后安装部413对称。
树脂罩引导件392的周壁416沿发电机22的外周边形成。向外突起的延伸部417在周壁416的内缘416a上形成。密封安装部418(弹性密封构件215安装在其上)设置到延伸部417。
周壁416的外缘416b形成(见图3)为能够符合风扇罩391的内缘396a(周壁396)。
延伸部417为从内缘416a的前部、后部和上部向外延伸的位置。
密封安装部418设置到延伸部417的外缘以及内缘416a的下部。弹性密封构件215安装在密封安装部418上(见图3)。
延伸部417的上中心部417a与第一支撑支脚部406的远端406b使用螺栓412紧固在一起。延伸部417的后下部417b与第二支撑支脚部407的远端407b使用螺栓412紧固在一起。延伸部417的前下部417c与第三支撑支脚部408的远端408b使用螺栓412紧固在一起。
在这种状态下,罩引导件392置于风扇罩391和发动机21之间,周壁416的外缘416b叠置到风扇罩391的内缘396a(周壁396)上并装配到风扇罩391的内缘396a(周壁396)中。因此,冷却风扇85送出的冷却空气能以箭头A所示的方式由风扇罩391和罩引导件392引导至发动机21,如图3所示。
冷却风扇85由金属风扇罩391覆盖,第一至第三支撑支脚部406至408从发动机21到风扇罩391延伸地安装,如图11和12所示。第一至第三支撑支脚部406至408和树脂罩引导件392一起紧固到发动机21,金属风扇罩391经由多个安装构件33支撑在底罩25上。因此,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重量可由第一至第三支撑支脚部406至408和金属风扇罩391支撑,而不用树脂罩引导件392支撑。因为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重量无需由树脂罩引导件392支撑,所以罩引导件392可使用树脂形成且可提供足够的刚度。
以此方式,通过将树脂罩引导件392置于金属风扇罩391和发动机21之间,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可更轻质。
树脂罩引导件392置于风扇罩391和发动机21之间。冷却风扇85送出的冷却空气由风扇罩391和罩引导件392高效地引导至发动机21。发动机21通过由此引导的冷却空气所冷却。
弹性密封构件215使用例如乙丙橡胶(EPDM)形成大致五边框架形。弹性密封构件215的止动部215a设置到内周边,唇部(舌部)215b设置到外周边(图9和10)。弹性密封构件215的止动部215a安装在密封安装部418上。因此,弹性密封构件215设置到罩引导件392的外周边。
在唇部215b弹性变形的情况下,弹性密封构件215与底罩25、垂直框架26和中心框架27的内周边30接触(见图2和3)。因此,弹性密封构件215防止从罩引导件392引导至发动机21的冷却空气从发动机21回流到罩引导件392。冷却风扇85送出的冷却空气由此可高效地引导至发动机21,发动机21可通过由此引导的冷却空气所冷却。
弹性密封构件215具有设置到止动部215a的后端部215d的线束夹409,如图12所示。线束夹409形成为从后端部215d突起到热区域54。
高张力绳(塞绳)410与线束夹409互锁。点火塞(火花塞)419连接到高张力绳410的上端,如图13所示,而点火线圈(火花线圈)420连接到绳410的下端,如图12所示。通过将线束夹409与弹性密封构件215一体形成,可减少构件的数量。
弹性密封构件215设置在中心框架27和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之间,并用作容纳发动机21的热区域(区域)54和容纳发电机22的冷区域(区域)53之间的分隔件,如图3所示。
在图13和14中,仅示出了隔离构件18的支撑板18a,隔离体18b(图15)被省略从而便于理解上减震部421。
减震装置28具有置于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上方的上减震部421,以及置于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下方的底减震部422(见图11)。
首先描述上减震部421。
上减震部421具有与弹性密封构件215一体形成的上中心隆起止动件(中心隆起止动件)424,能够接触上中心隆起止动件424的上中心隆起座部(隆起座部)425,以及设置到中心框架27的消音器隆起止动件426。
上中心隆起止动件424与弹性密封构件215的止动部215a的上中心部215c一体形成,并从上中心部215c向热区域54突起。上中心隆起止动件424为大致为矩形的位置并具有平坦远端424a。
通过将上中心隆起止动件424与弹性密封构件215一体形成,可使构件数量的增加最小化。由此可减少组装上中心隆起止动件424的步骤并可提高生产率。
弹性密封构件215设置在中心框架27和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之间(见图3)。中心框架27置于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中心部24的上方。因此,通过将上中心隆起止动件424与弹性密封构件215的上中心部215c一体形成,上中心隆起止动件424置于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中心部24的上方。
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重心G大致位于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中心,如图2和3所示。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关于重心G震动。因此,接近重心G的上中心隆起止动件424的震动量可降至低水平。上中心隆起止动件424由此可减小由震动给予的载荷。所以,可利用更紧凑的上中心隆起止动件424减小震动,可以使发动机驱动发电机10更小。
上中心隆起座部425通过对大致矩形平板弯曲成型而形成,例如图15所示。换言之,上中心隆起座部425具有加固肋427,通过将上半部425a使用紧固构件(例如铆钉)428安装在中心框架27的下中心部30a上,将中心部425b从上半部425a的下部向热区域54弯曲,并将下半部425c从中心部425b的下部向下弯曲而沿周边形成该加固肋427(见图14)。
必须防止上中心隆起座部425的上半部425a受到隔离构件18的支撑板18a的干涉。所以,使支撑板18a的下部中心18c向热区域54突起(见图13和14),凹部431形成在与上半部425a对应的位置。因此,上中心隆起座部425的上半部425a容纳在凹部431中,并防止上半部425a受到隔离构件18的支撑板18a的干涉。
下半部425c在离远端424a的预定间隔L1处置于面向上中心隆起止动件424的远端424a的位置。预定间隔L1设置成使得当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震动时上中心隆起止动件424可接触上中心隆起座部425的下半部425c。
特别地,预定间隔L1设置成允许上中心隆起止动件424由于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震动的水平分量而接触下半部425c。可通过改变上中心隆起座部425的中心部425b的弯曲状态而调节预定间隔L1。
消音器隆起止动件426具有从上中心隆起座部425的后部位置(中心框架27的下中心部30a)向热区域54突起的止动件主体426a、以及设置到止动件主体426a的基端上的夹426b。
止动件主体426a为使用可弹性变形的橡胶材料而形成大致圆形截面的突起部件,并具有平坦的远端426c。
必须防止消音器隆起止动件426的止动件主体426a受到隔离构件18的支撑板18a的干涉。所以,使支撑板18a的下侧中心18d(见图13)向上突起,凹部432形成在面向止动件主体426a的位置。因此,止动件主体426a容纳在凹部432中,并防止止动件主体426a受到隔离构件18的支撑板18a的干涉。
消音器隆起止动件426的夹426b为用于将消音器隆起止动件426安装在中心框架27上的紧固构件,如图16所示。通过将夹426b插入互锁孔30b而使夹426b的互锁爪426d与互锁孔30b的周边互锁,消音器隆起止动件426安装在中心框架27的下中心部30a上。因此,消音器隆起止动件426置于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中心部24的上方(见图7和8)。
止动件主体426a面向消音器23的内壁23a定位并离内壁23a布置在预定间隔L2处。预定间隔L2设置成使得当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震动时消音器23的内壁23a可接触消音器隆起止动件426(止动件主体426a的远端426c)。
特别地,预定间隔L2设置成允许消音器23的内壁23a由于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震动的水平分量而接触消音器隆起止动件426的远端426c。
消音器隆起止动件426置于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中心部24的上方,由此可接近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重心G(见图2和3)。因此,消音器隆起止动件426的震动量可以与上中心隆起止动件424(图15)相同的方式减小。由此可减小由震动施加在消音器隆起止动件426上的载荷。所以,可利用更紧凑的消音器隆起止动件426减小震动,并且发动机驱动发电机10可更小。
接下来将参照图11描述底减震部422。
底减震部422具有:设置到底罩25的右附近纵向肋149的底部中心隆起止动件(底部隆起止动件)435;底部中心隆起座部(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底部)436,底部中心隆起止动件435可接触底部中心隆起座部436(见图17);设置到底罩25的左加固肋148上的底部前隆起止动件(底部隆起止动件)437;以及底部后隆起止动件(底部隆起止动件)438。
底部中心隆起止动件435的止动件支撑部441大致形成在右附近纵向肋149的中心,止动件主体442设置到止动件支撑部441。止动件主体442为从止动件支撑部441向上突起的突起部件,并使用可弹性变形的橡胶材料形成大致椭圆形截面。止动件主体442具有平坦的上端442a。
底部中心隆起座部436形成在风扇罩391的外壁398的下部398a上,如图17所示。底部中心隆起座部436具有呈预定间隔的前、后壁部436a、436b,以及在前、后壁部436a、436b的下端之间延伸的底部436c。底部中心隆起座部436由前、后壁部436a、436b以及底部436c形成为大致U形。
底部中心隆起座部436的底部436c面向底部中心隆起止动件435的上端442a并离上端442a预定间隔L3定位。预定间隔L3可设置成使得当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震动时底部中心隆起座部436的底部436c接触底部中心隆起止动件435。
特别地,预定间隔L3设置成允许底部中心隆起座部436的底部436c由于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震动的垂直分量而接触底部中心隆起止动件435。
底部中心隆起座部436的底部436c设置到风扇罩391的外壁398。风扇罩391的外壁398设置到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右侧部并相对远离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重心G(见图2和3)设置。为此原因,底部中心隆起座部436的底部436c的震动量可能会增大。
然而,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震动通过上减震部421最小化,如上所述。所以,底部中心隆起座部436的底部436c的震动量可保持在低水平。由此可使底部中心隆起止动件435紧凑,且底部中心隆起座部436的底部436c的震动可充分最小化。
底部前隆起止动件437的前止动件支撑部444置于左加固肋148的前端附近,如图18所示。前止动件主体445设置到前止动件支撑部444。前止动件主体445从前止动件支撑部444向上突起并具有平坦形成的上端445a。
前止动件主体445为例如可弹性变形的橡胶材料并与凸引导部225一体形成。凸引导部225以箭头B所示方式引导由图3所示的冷却风扇85送出的冷却空气(见图11)。通过以箭头B所示方式引导冷却空气,冷却空气沿底罩25被引导至气缸体35,如图11所示。
前止动件主体445置于面向螺栓401的头部(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底部)401a的位置。螺栓401用于将安装构件33安装在曲轴箱56的底部56a的前安装部414上。
前止动件主体445的上端445a离螺栓401的头部401a预定间隔L4布置。预定间隔L4设置成当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震动时允许螺栓401的头部401a接触底部前隆起止动件437。
特别地,预定间隔L4设置成允许螺栓401的头部401a由于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震动的垂直分量而接触底部前隆起止动件437。
安装在前安装部414上的螺栓401的头部401a设置到曲轴箱56(底部56a)的外部。曲轴箱56(底部56a)的外部置于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左侧部上,由此离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重心G(见图2和3)较远设置。为此原因,安装在前安装部414上的螺栓401(头部401a)的震动量可能会增大。
然而,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震动通过上减震部421而被最小化,如上所述。所以,螺栓401(头部401a)的震动量可保持在低水平。由此可使底部前隆起止动件437紧凑,且螺栓401(头部401a)的震动可充分最小化。
底部后隆起止动件438在前/后方向上与底部前隆起止动件437对称。换言之,底部后隆起止动件438具有设置在左加固肋148的后端附近的后止动件支撑部446、以及设置到后止动件支撑部446的后止动件主体447。
后止动件主体447从后止动件支撑部446向上突起并具有平坦形成的上端部447a。后止动件主体447为可弹性变形的橡胶材料并与凸引导部225一体形成。
后止动件主体447置于面向螺栓401的头部(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底部)401a的位置。螺栓401用于将安装构件33安装在曲轴箱56的底部56a的后安装部415上。
后止动件主体447的上端部447a离螺栓401的头部401a预定间隔L4布置。预定间隔L4设置成当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震动时允许螺栓401的头部401a接触底部后隆起止动件438。
特别地,预定间隔L4设置成允许螺栓401的头部401a由于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震动的垂直分量而接触底部后隆起止动件438。
安装在后安装部415上的螺栓401的头部401a设置到曲轴箱56(底部56a)的外部。曲轴箱56(底部56a)的外部置于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左侧部,并由此离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重心G(见图2和3)较远设置。为此原因,安装在后安装部415上的螺栓401(头部401a)的震动量可能会增大。
然而,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震动通过上减震部421而被最小化,如上所述。所以,螺栓401(头部401a)的震动量可保持在低水平。由此可使底部后隆起止动件438紧凑,且螺栓401(头部401a)的震动可充分最小化。
接下来将参照图19和20描述使用减震装置28最小化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震动的一个实施例。
在图19A中,由于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关于重心G(见图2和3)震动,所以上中心隆起止动件424关于重心G震动。由于震动的水平分量,上中心隆起止动件424在箭头方向上(水平方向)震动。因此,由于震动的水平分量(箭头方向上的分量),上中心隆起止动件424接触上中心隆起座部425的下半部425c。由此震动的水平分量被最小化且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震动被最小化。
在图19B中,由于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关于重心G(见图2和3)震动,所以消音器23关于重心G震动。由于震动的水平分量,消音器23在箭头方向上(水平方向)震动。因此,由于震动的水平分量(箭头方向上的分量),消音器23的内壁23a接触消音器隆起止动件426的远端426c。由此震动的水平分量被最小化且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震动被最小化。
在图20A中,由于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关于重心G(见图2和3)震动,所以底部中心隆起座部436与风扇罩391一起关于重心G震动。由于震动的垂直分量,底部中心隆起座部436与风扇罩391一起在箭头方向上(垂直方向)震动。因此,由于震动的垂直分量(箭头方向上的分量),底部中心隆起座部436的底部436c接触底部中心隆起止动件435的上端442a。由此震动的垂直分量被最小化且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震动被最小化。
在图20B中,由于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关于重心G(见图2和3)震动,所以曲轴箱56的底部56a关于重心G震动。由于震动的垂直分量,螺栓401的头部401a与底部56a的前安装部414一起在箭头方向上(垂直方向)震动。因此,由于震动的垂直分量(箭头方向上的分量),螺栓401的头部401a接触底部前隆起止动件437的上端445a。由此震动的垂直分量被最小化且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震动被最小化。
图18所示的底部后隆起止动件438在前/后方向上与底部前隆起止动件437对称,并能以与底部前隆起止动件437相同的方式减震。
在唇部215b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弹性密封构件215接触底罩25、垂直框架26和中心框架27的内周边30,如图2所示。因此,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垂直方向上的震动可通过弹性密封构件215的上部和下部而被最小化。
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在前/后方向上的震动可通过弹性密封构件215的前部和后部而最小化。换言之,弹性密封构件215兼作为防震材料。
上述实施例是左、右轮31,32设置到底罩25的后端部25b并且支脚部29设置到底罩25的前端部25a的一个实施例,但不由此对其强加限制,并且能够设置例如轮来代替前端部25a的支脚部29。
上述实施例是弹性密封构件215使用乙丙橡胶(EPDM)形成的一个实施例,但乙丙橡胶并不对弹性密封构件215的材料构成限制。
在实施例中所示的框架构件11、壳体17、隔离构件18、消音器23、底罩25、垂直框架26、中心框架27、安装构件33、框架梁部195、框架支脚部196、弹性密封构件215、上中心隆起止动件424、上中心隆起座部425、消音器隆起止动件426、底部中心隆起止动件435、底部中心隆起座部436、底部前隆起止动件437、底部后隆起止动件438等不限于描绘的形状,并可适当地改变。

Claims (7)

1、一种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包括:
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在该发动机/发电机单元中发动机(21)和由所述发动机驱动的发电机(22)设置成一体单元;
用于控制所述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输出的电子元件部(13);
用于容纳所述电子元件部和所述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壳体(17);
用于支撑所述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底罩(25);
壁形垂直框架(26),该垂直框架沿所述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10)的横向安装并从所述底罩的一端附近上升;以及
中心框架(27),该中心框架在所述垂直框架的上中心部(26a)和所述底罩的相反端的中心部(25e)之间延伸,并置于所述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上方,
其中,所述框架构件(11)包括所述底罩、所述垂直框架和所述中心框架,所述垂直框架和所述中心框架在俯视平面图中看去时形成T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其中,所述垂直框架(26)将所述壳体(17)内的容纳空间(20)分隔成布置所述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单元容纳区域(51)和布置所述电子元件部(13)的电子元件部容纳区域(5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其中,所述发动机(21)具有垂直于所述中心框架(27)延伸的驱动轴(34),所述发动机置于所述中心框架的一侧,而所述发电机置于所述中心框架的相反侧,所述中心框架包括绝热元件(18),该绝热元件将所述单元容纳区域分隔成用于布置所述发动机的热区域(54)和用于布置所述发电机的冷区域(5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其中,所述中心框架(27)包括:
框架梁部(195),该框架梁部沿所述底罩从所述垂直框架(26)的所述上中心部(26a)水平延伸到所述底罩(25)的所述相反端中心部(25e);以及
框架支脚部(196),该框架支脚部从所述框架梁部的远端(195a)向下延伸到所述底罩的相反端中心部,
所述框架梁部和所述框架支脚部形成为L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该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进一步包括:
弹性密封构件(215),该弹性密封构件设置在所述中心框架(27)和所述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之间,用于限定容纳所述发动机的区域(54)和容纳所述发电机的区域(53);
中心隆起止动件(424),该中心隆起止动件与所述弹性密封构件一体形成,用于最小化所述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震动;以及
隆起座部(425),该隆起座部布置在所述中心框架(27)上,用于接触所述中心隆起止动件,使得所述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震动的水平分量由于所述中心隆起止动件接触所述隆起座部而被最小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其中,所述中心框架(27)包括能够与布置在所述发动机上方的消音器(23)接触的消音器隆起止动件(426),且所述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震动的水平分量由于所述消音器隆起止动件接触所述消音器而被最小化。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其中,所述底罩(25)包括与所述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底部(436)接触的底部隆起止动件(435),且所述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震动的垂直分量由于所述底部隆起止动件接触所述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所述底部而被最小化。
CN 200910149180 2008-06-27 2009-06-26 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 Active CN1016141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68899A JP2010007594A (ja) 2008-06-27 2008-06-27 エンジン駆動発電機
JP2008-168899 2008-06-27
JP2008168899 2008-06-27
JP2008168853 2008-06-27
JP2008-168853 2008-06-27
JP2008168853A JP4918528B2 (ja) 2008-06-27 2008-06-27 エンジン駆動発電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14156A true CN101614156A (zh) 2009-12-30
CN101614156B CN101614156B (zh) 2013-07-10

Family

ID=414940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910149180 Active CN101614156B (zh) 2008-06-27 2009-06-26 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918528B2 (zh)
CN (1) CN10161415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62280A (zh) * 2011-10-21 2013-04-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动机作业机的限位装置
CN107745631A (zh) * 2017-11-09 2018-03-02 天津英捷利汽车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电机安装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81540A (en) * 1975-12-29 1977-07-08 Tamura Electric Works Ltd Power failure indicator
JPS6192392A (ja) * 1984-10-09 1986-05-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携帯用エンジン作業機のフレ−ム構造
JP2901774B2 (ja) * 1990-04-13 1999-06-0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駆動式発電機
JP3800373B2 (ja) * 1997-07-24 2006-07-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発電機
JP3531716B2 (ja) * 1998-04-17 2004-05-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駆動作業機
JP2001065360A (ja) * 1999-08-30 2001-03-13 Yanmar Diesel Engine Co Ltd エンジン作業機のカバー
JP4869467B2 (ja) * 2000-04-05 2012-02-08 北越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駆動型作業機の防音箱
JP2001295656A (ja) * 2000-04-14 2001-10-26 Fuji Heavy Ind Ltd エンジン発電機
US6492740B2 (en) * 2000-04-14 2002-12-10 Fuj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Engine generator
JP2004076662A (ja) * 2002-08-20 2004-03-11 Cosmo Tec Kk エンジン式可搬型ポンプ
CN100392217C (zh) * 2002-08-27 2008-06-04 陈可庚 微型汽油发电机
JP4243151B2 (ja) * 2003-07-10 2009-03-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駆動式発電機
JP4327558B2 (ja) * 2003-10-30 2009-09-09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発電機
JP4482424B2 (ja) * 2004-11-04 2010-06-16 日本車輌製造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作業機
JP4484691B2 (ja) * 2004-12-22 2010-06-16 ヤマハモーターパワー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式発電機
JP4602862B2 (ja) * 2005-08-01 2010-12-22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パワーユニット
JP4681510B2 (ja) * 2006-06-12 2011-05-11 ヤマハモーターパワー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発電装置
JP2008025421A (ja) * 2006-07-19 2008-02-07 Honda Motor Co Ltd エンジン発電機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62280A (zh) * 2011-10-21 2013-04-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动机作业机的限位装置
CN103062280B (zh) * 2011-10-21 2015-02-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动机作业机的限位装置
CN107745631A (zh) * 2017-11-09 2018-03-02 天津英捷利汽车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电机安装结构
CN107745631B (zh) * 2017-11-09 2023-08-01 天津英捷利汽车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电机安装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918528B2 (ja) 2012-04-18
JP2010007589A (ja) 2010-01-14
CN101614156B (zh) 2013-07-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38685B1 (en) Engine generator
CA2668536C (en) Engine-driven power generator apparatus
JP5112237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バッテリ配置構造
CN101614149B (zh) 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
US20090320773A1 (en) Engine generator
CN101614156B (zh) 发动机驱动型发电机
EP2138684B1 (en) Engine Generator
EP0459286A1 (en) Battery holding device of scooter-type vehicle
JP4977657B2 (ja) エンジン駆動発電機
JP4997190B2 (ja) エンジン駆動発電機
JP2010007594A (ja) エンジン駆動発電機
JP2010007598A (ja) エンジン駆動発電機
JP5023002B2 (ja) エンジン駆動発電機
RU2446293C2 (ru) Электрогенераторный агрегат с приводом от двигател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