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98923A - 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98923A
CN101598923A CNA2009101411306A CN200910141130A CN101598923A CN 101598923 A CN101598923 A CN 101598923A CN A2009101411306 A CNA2009101411306 A CN A2009101411306A CN 200910141130 A CN200910141130 A CN 200910141130A CN 101598923 A CN101598923 A CN 1015989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posing party
lamp
maintaining part
pipe typ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91014113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98923B (zh
Inventor
生岛和之
寺尾勇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shio Denki KK
Original Assignee
Ushio Denki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shio Denki KK filed Critical Ushio Denki KK
Publication of CN1015989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989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989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989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KELECTRIC INCANDESCENT LAMPS
    • H01K7/00Lamps for purposes other than general ligh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19/00Fastening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KELECTRIC INCANDESCENT LAMPS
    • H01K1/00Details
    • H01K1/18Mountings or supports for the incandescent body
    • H01K1/22Lamp ste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KELECTRIC INCANDESCENT LAMPS
    • H01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adapted to the manufacture, installing, removal, or maintenance of incandescent lamps or parts thereof
    • H01K3/12Joining of mount or stem to vessel; Joining parts of the vessel, e.g. by butt sea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f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装置,能够对管型白炽灯进行定位,并且减少了作为固定体的螺钉。第1发明涉及的加热装置包括:管型白炽灯,其具有在中心轴上设置有灯丝的灯泡及与该灯丝的两端电连接的一对端子;和框架,具有保持该端子的灯保持部,上述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该一方端子以如下方式固定在该一方灯保持部上:在该管型白炽灯的轴向上的移动及在与该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该另一方端子以如下方式设置在另一方灯保持部上:在与该管型白炽灯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并且相对于该另一方灯保持部在该轴向上相对移动。

Description

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复印机及打印机等调色剂定影装置中使用的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调色剂定影装置中使用的加热装置,包括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装置。
参照图12及图13说明现有的加热装置1。
图12是现有的加热装置1的说明图,是沿着构成加热装置1的圆筒形的辊3的管轴方向的剖视图。图13是构成图12所示的加热装置1的管型白炽灯2的说明图,是沿着管型白炽灯2的轴向的剖视图。
此外,图13中,对和图12所示部件相同的部件标以相同的标号。
现有的加热装置1具有圆筒形的辊3,在该辊3的一个端部设有辊保持体5,其与辊3的外周面保持间隙地嵌合并保持辊3,在辊3的另一方端部的外周面上设置有齿轮31。在辊3上设置的齿轮31上啮合而设置有驱动体4,以相对于辊3的中心轴旋转驱动。
圆筒形的辊3上设有在其中心轴上延伸的管型白炽灯2。沿着管型白炽灯2平行延伸发置有例如由聚苯硫醚(PPS)构成的框架6。在管型白炽灯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设有端子261、262,配置在框架6具有的灯保持部61、62上。在管型白炽灯2的一对端子261、262上设有下述贯通孔(图13中的标号261A、图12及图13中的标号262A)。
管型白炽灯2的端子261、262的贯通孔261A、262A中插通作为固定体7的螺钉的棒状部分。在该固定体7的棒状部分上设有螺旋状的槽,该棒状部分和框架6的灯保持部61、62上设置的安装孔61A、62A螺合。
这样一来,管型白炽灯2的一方端子261被构成固定体7的头部和框架6的一方灯保持部61夹持而固定。并且,管型白炽灯2的另一方端子62在构成固定体7的头部和框架6的另一方灯保持部62之间以松驰状态被夹持而保持。
参照图13说明管型白炽灯2的构成。
管型白炽灯2例如设置为,使灯丝22在石英玻璃这样有透光性的灯泡21的中心轴上延伸。
在灯丝22的两端电连接棒状的内部导线23,内部导线23在灯丝22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与内部导线23电连接的金属箔24埋入到在灯泡21的两端设置的密封部211中。该密封部211是通过将形成灯泡21的灯泡体在熔融状态下压缩的收缩密封法形成。埋入在该密封部211中的金属箔24上电连接从密封部211的端部突出的棒状的外部导线25。
该外部导线25上设置板状的金属端子261、262。该端子261、262上设置用于安装未图示的供电线的、称为固定片(fasten tab)的连接部261B、262B。连接部261B、262B上设有其中央部的保持孔261D、262D及用于使前端尖端化的倾斜部261C、262C。
并且,端子261、262上设有上述贯通孔261A、262A,在一方端子261上设有图12所示的可使固定体7的棒状部分插通的程度的贯通孔261A,在另一方端子262上设有向管型白炽灯2的轴向延伸的长孔状的贯通孔262A。
如上所述,现有的加热装置1将管型白炽灯2的端子261、262配置在框架6的灯保持部61、62上,通过固定体7夹持端子261、262和灯保持部61、62,从而使管型白炽灯2在圆筒形的辊3的中心轴上延伸而保持于框架6。
这种现有的加热装置1与未图示的电源连接而运转。在加热装置运转时,管型白炽灯2从设置在其两端的端子261、262供电,从灯丝22放射出照射热量。圆筒形的辊3通过驱动体4经由齿轮31旋转驱动。
加热装置1接收辊3的旋转驱动引起的振动,但管型白炽灯2上,固定体7的棒状部分插通到一方端子261的贯通孔261A,并且一方端子261被一方灯保持部61夹持,从而限制管型白炽灯2在轴向的移动。进一步,管型白炽灯2的两端的端子261、262被灯保持部61、62夹持,从而也限制了管型白炽灯2向与轴向正交方向的移动。这样一来,即使在加热装置运转时,管型白炽灯2也可在辊3的中心轴上延伸,均匀加热在该辊3的外周面流动的、例如涂布了调色剂的介质,可使调色剂良好到定影到介质上。
构成管型白炽灯2的灯泡21的部件及构成框架6的部件如上所述由不同的部件构成。灯泡21例如是石英玻璃这样具有透光性的玻璃部件,框架6例如是聚苯硫醚(PPS)这样具有耐热性的树脂部件。
各部件接收来自管型白炽灯2的照射热量,因此进行热膨胀。此时,因构成管型白炽灯2的灯泡21的部件和构成框架6的部件不同,其热膨胀量也产生差异,框架6膨胀得比灯泡21大。
设置在管型白炽灯2的另一方端子262上的贯通孔262A沿着管型白炽灯2的轴向延伸设置,如图12所示,在加热装置运转前,贯通孔262A是向灯的管轴方向延伸的长孔状,因此在固定体7和另一方端子262的贯通孔262A之间形成间隙。该间隙在加热装置运转时,允许灯泡21和框架6的热膨胀量的情况如下。
在加热装置运转时,框架6向图12中的图纸左右方向膨胀,与之相伴,框架6上设置的一方灯保持部61和另一方灯保持部62相对向图纸左右方向离开,各灯保持部61、62中螺合的各固定体7也离开。管型白炽灯2被一方端子261和另一方灯保持部61固定,所以向图纸右方移动。与之相对,管型白炽灯2的另一方端子262的贯通孔262A中,与另一方灯保持部62螺合的固定体7之间形成间隙,随着管型白炽灯2向图纸右方移动,固定体7掩埋该间隙,在固定体7的图纸左侧形成未图示的间隙。因此,通过允许灯泡21和框架6的热膨胀量差,在加热装置运转时,也可使管型白炽灯2位于辊3的中心轴上。
此外,以现有的加热装置1具有一根管型白炽灯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例如也可向专利文献2所示具有多根管型白炽灯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1007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2102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近来,要求减少通过作为固定体7的螺钉进行连接。这是因为,如图12所示,在管型白炽灯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有螺钉时,将一端侧螺钉固定后,必须进行另一端侧的螺钉固定,较费工时。并且,进行螺钉固定时,螺钉的头部和端子261、262接触,从而使扭矩施加到端子261、262上,存在负荷施加到与端子261、262连接的外部导线25及掩埋外部导线25的一部分的密封部211上而使之破损的问题。
因此,例如可去除另一方端子262一侧的螺钉,但这种情况下,在另一方端子262防止管型白炽灯2向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动的功能也消失。这样一来,当加热装置运转时,受到驱动体4的振动,另一方端子262向与管型白炽灯2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移动时,管型白炽灯2相对于圆筒形的辊3从所希望的位置即中心轴移动,存在无法均匀加热在辊3外表面流动的涂布了调色剂的介质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装置,能够对管型白炽灯进行定位,并且减少作为固定体的螺钉。
第1发明涉及的加热装置,包括:管型白炽灯,其具有在中心轴上设置有灯丝的灯泡及与该灯丝的两端电连接的一对端子;和框架,具有保持该端子的灯保持部,上述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该一方端子在该一方灯保持部上被固定为:在该管型白炽灯的轴向上的移动及在与该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该另一方端子在另一方灯保持部上被设置为:在与该管型白炽灯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并且相对于该另一方灯保持部在该轴向上相对移动。
第2发明涉及的加热装置,包括:管型白炽灯,其具有在中心轴上设置有灯丝的灯泡、与该灯丝的两端电连接的外部导线、与该一方外部导线电连接的一方端子或被该一方外部导线插通的底座、与该另一方外部导线电连接的另一方端子;和框架,其具有保持该一方端子或底座的一方灯保持部、保持该另一方端子的另一方灯保持部,上述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该一方端子或该底座在该一方灯保持部上被设置为:在与该管型白炽灯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并且相对于该一方灯保持部在该轴向上相对移动,该另一方端子在该另一方灯保持部上被设置为:在与该管型白炽灯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并且相对于该另一方灯保持部在该轴向上相对移动,以在该管型白炽灯的轴向上的移动被限制的方式,该一方端子或该底座设置在一方灯保持部上,并且另一方端子设置在另一方灯保持部上。
第3发明涉及的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1或第2发明涉及的加热装置中,在该一方端子及/或该另一方端子上设置有向与该管型白炽灯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突出设置的连接部,在该一方灯保持部及/或另一方灯保持部上设置有用于被该连接部插通的连接部插通孔。
第4发明涉及的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1或第2发明涉及的加热装置中,该一方端子或该底座与该一方灯保持部被设置成彼此滑动,并且/或该另一方端子与该另一方灯保持部被设置成彼此滑动。
第5发明涉及的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2发明涉及的加热装置中,在该管型白炽灯的轴向上的移动被限制的构造是如下实现:该轴向上的、该一方端子或该底座的朝向外方的面设置在一方灯保持部上,该轴向上的、另一方端子的朝向外方的面设置在另一方灯保持部上。
第6发明涉及的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1、3、4发明的任一个发明涉及的加热装置中,该一方端子固定在该一方灯保持部上的构造是如下实现:该一方端子与该一方灯保持部嵌合,以限制在该管型白炽灯的轴向上的移动,夹持该一方端子的承载面和浮起防止面设置在该一方灯保持部上,以限制该一方端子在与该管型白炽灯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移动。
第7发明涉及的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3发明涉及的加热装置中,并列配置多根该管型白炽灯,该管型白炽灯的各一对端子中的一侧和另一侧中任一侧的端子一体构成,该连接部向与该多个管型白炽灯的并列配置方向不同的方向突起设置。
第8发明涉及的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1至第6发明的任一个发明涉及的加热装置中,并列配置多根该管型白炽灯,该管型白炽灯的各一对端子中的一侧的端子一体构成,位于该各管型白炽灯的各另一方端子之间的隔壁设置在该另一方灯保持部上。
根据上述特征,第1发明涉及的加热装置能够限制管型白炽灯向轴向及正交方向的移动,能够去除管型白炽灯的至少另一方端子侧的螺钉固定。
根据上述特征,第2发明涉及的加热装置能够限制管型白炽灯向轴向及正交方向的移动,能够去除管型白炽灯的至少另一方端子侧的螺钉固定。
根据上述特征,第3发明涉及的加热装置,即使在一方端子及/或另一方端子具有连接部时,通过使连接部位于灯保持部上设置的连接部插通孔中,也能够防止连接部妨碍在灯保持部上设置端子。
根据上述特征,第4发明涉及的加热装置,即使在加热装置运转时框架膨胀而使灯保持部和管型白炽灯的端子相对移动,但因端子与灯保持部滑动移动,因此和加热装置运转前相比,也能够抑制管型白炽灯的管轴移动。
根据上述特征,第5发明涉及的加热装置能够避免螺钉直接固定在管型白炽灯上。
根据上述特征,第6发明涉及的加热装置能够去除管型白炽灯的一方端子侧的螺钉固定。
根据上述特征,第7发明涉及的加热装置能够防止连接部从多个管型白炽灯突出。
根据上述特征,第8发明涉及的加热装置能够通过另一方灯保持部上设置的隔壁对多个管型白炽灯之间进行定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的说明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的说明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具有的管型白炽灯的说明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的说明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3及第4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的说明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的说明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的说明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7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的说明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8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的说明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8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的说明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9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的说明图。
图12是现有的加热装置的说明图。
图13是现有的加热装置具有的管型白炽灯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为了将管型白炽灯定位到所希望的位置,不直接在另一方端子上固定螺钉,为了限制另一方端子向与该管型白炽灯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移动,将该另一方端子设置在该另一方灯保持部上,并且限制该管型白炽灯在轴向上的移动。
首先,作为本发明的加热装置1的第1实施例,参照图1~图3说明管型白炽灯的一方端子固定在灯保持部上的加热装置1。
图1是第1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的说明图,是沿着构成加热装置1的圆筒形的辊3的管轴方向的剖视图。图2(a)表示构成图1所示的加热装置1的管型白炽灯2和框架6的一部分,是它们的分解透视图。并且,图2(b)及(c)是图2(a)的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构造的说明图,图2(b)是图2(a)的另一方灯保持部的A-A剖视图(与管型白炽灯2的轴向正交的剖视图),图2(c)是图2(a)的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B-B剖视图(沿着管型白炽灯2的轴向的剖视图)。
此外,图1及图2中,对和图10相同的部分标以相同的标号。
第1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包括:例如由铝构成的圆筒形的辊3;在该圆筒形的辊3的中心轴上延伸的管型白炽灯2;框架6,沿着管型白炽灯2的长度方向平行,由例如聚苯硫醚(PPS)这种具有耐热性的树脂部件构成。
在圆筒形的辊3的管轴方向上的一方端部设有辊保持体5,其与辊3的外周面保持间隙而嵌合,并且在框架6上保持辊3。并且,圆筒形的辊3的管轴方向上的另一方端部设有齿轮31。加热装置运转时,为了旋转驱动辊3,在辊3的另一方端部上设置的齿轮31上啮合而设置有相对于辊3的管轴旋转驱动的驱动体4,该驱动体4设置在框架6上。
位于圆筒形的辊3的中心的管型白炽灯2中,在其长度方向的两端设置一对端子261、262。
管型白炽灯2的一对端子261、262如图2所示,通过板状的由如不锈钢构成的金属部件形成,例如通过点焊等电阻焊接压接到从管型白炽灯2的密封部211的端部突出的棒状的外部导线26。
板状的一方端子261上设有贯通孔261A,其在向棒状的外部导线25的轴向上延伸的外部位置上插通有作为固定体的例如螺钉。并且,板状的一方端子261上设有板状的连接部261B,其在相对于外部导线25的轴向垂直的方向的外方向与板状的一方端子261所构成的平坦面垂直的方向延伸。该连接部261B也称为固定片,是连接未图示的供电线的部分。
在板状的另一方端子262上也设有向与板状的另一方端子262构成的平坦面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板状的连接部262B。
该管型白炽灯2的一对端子261、262如图1所示,配置在框架6具有的灯保持部61、62上。
该框架6如图1所示沿着管型白炽灯2的长度方向平行配置,在另一方端子262一侧,具有向另一方端子262一侧延伸的大致L字状的截面形状。
在管型白炽灯2的一方端子261一侧,在框架6上设有配置一方端子261的一方灯保持部61。并且,在管型白炽灯2的另一方端子262一侧,在框架6上设有配置另一方端子262的另一方灯保持部62。
参照图2说明框架6具有的灯保持部61、62。
框架6的一方灯保持部61中,在配置管型白炽灯2的一方端子261的面上设有与作为固定体7的螺钉螺合的安装孔61A。
框架6的另一方灯保持部62如图2(c)所示设有插入板状的另一方端子262的插入口62G,设有与该插入口62G连续并与板状的另一方端子262的下述侧面滑动接触的滑接面(图2(b)中的标号62C)。并且,另一方灯保持部62中设有:配置板状的另一方端子262的承载面62B;浮动防止面62E,限制管型白炽灯2向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移动。因此,在另一方灯保持部62中设有:与其插入口62G连续的承载面62B;一对滑接面62C,从图2(b)所示的承载面62B的平坦面的侧边缘向垂直方向延伸;浮动防止面62E,与一对滑接面62C中的一个连续,并且与承载面相对,在由该四个面构成的空间内配置另一方端子262。
并且,在另一方灯保持部62中,使另一方端子262上设置的连接部262B插通的连接部插通孔62F设置在浮动防止面62E一侧。连接部插通孔62F沿着管型白炽灯2的长度方向延伸,与插入口62G连通。
在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与插入口62G相对的面上设置有突出防止面62D,该突出防止面62D防止另一方端子262经由配置另一方端子262的空间而突出。
这些灯保持部61、62固定在框架6上即可,也可以与框架6一体或分开设置。作为构成灯保持部61、62的部件,例如包括聚苯硫醚(PPS)这样具有耐热性的树脂部件。
参照图3说明具有灯保持部61、62所保持的端子261、262的管型白炽灯2。
图3是构成图1所示的加热装置1的管型白炽灯2的说明图。图3(a)是构成管型白炽灯2的灯泡21在长度方向上的剖视图,图3(b)是图2(a)所示的管型白炽灯2的另一方端子262一侧的放大透视图,图3(c)是图2(a)所示的管型白炽灯2的一方端子261一侧的放大透视图。
此外,图3中,对和图11相同的部分标以相同的标号。
管型白炽灯2包括:直管状的灯泡21;在该灯泡21的中心轴上延伸的灯丝22;端子261、262,与该灯丝22电连接,且设置在灯泡21的外部。
在直管状灯泡21的内部设有灯丝22,其向管轴延伸,例如由钨构成,从该灯丝22延伸的内部导线23在灯泡21的管轴上延伸,并且向灯泡21的端部延伸。
内部导线23埋入到直管状的灯泡21两端的密封部211中,与例如是钼的金属箔24电连接,从而与棒状的外部导线25电连接,该外部导线25与金属箔24电连接,并从密封部211向灯泡21的外部突出。
该灯泡21的密封部211在形成灯泡21的管体的两端配置外部导线25,通过在熔融状态下将该管体的两端压缩的收缩密封(Pinch seal)法形成,在灯泡21的密封部211内,埋入电连接灯丝22和外部导线25的金属箔24。压缩的密封部211如图3(b)、图3(c)所示,相对于将灯丝22配置在内部的灯泡21的直管形状,形成为板状形状。
从密封部211突出的外部导线25通过点焊等电阻焊接而与例如通过由不锈钢构成的金属部件所构成的板状的端子261、262压接而电连接。该板状的端子261、262向相对于板状密封部211构成的平面方向正交的方向平行设置。
密封的灯泡21的内部例如密封氩这样的惰性气体,并密封氯、溴这样的卤素气体。
图3(b)所示的另一方端子262具有:与上述另一方灯保持部(图3(b)中未图示,图2中的标号62)的滑接面(图3(b)中未图示,图2中的标号62C)滑动接触的侧面262E;与上述另一方灯保持部(图3(b)中未图示,图2中的标号62)的突出防止面(图3(b)中未图示,图2中的标号62D)相对的端面262F,另一方端子262由长方体状的金属板构成。该长方体状的另一方端子262的最长边沿着棒状的外部导线25的轴向延伸。
在另一方端子262中,在一对侧面262E中的一个侧面262E(图3(b)中的图纸里侧的侧面262E)上,在该侧面262E的端面262F一侧设有连接部262B。
连接部262B相对板状端子262在垂直方向(图3(b)中的图纸上方)上突出设置,其形状设为与密封部211的平面方向平行的板状。
在图3(c)所示的一方端子261中,在向棒状的外部导线25的轴向延伸的外部导线25的外部设有圆形的贯通孔261A。一方端子261的形状与另一方端子262的形状基本相同,为长方体状的板状。该长方体状的一方端子的最长边沿着棒状的外部导线25的轴向延伸。
在一方端子261中,在一对侧面261E中的一个侧面261E(图3(c)中的图纸里侧的侧面261E)上,在该侧面261E的密封部211一侧设有连接部261B。
在一方端子261及另一方端子262上分别设置的连接部261B、262B在其大概中央设置保持孔261D、262D,在其端部(图3(b)及(c)中的图纸上方的端部)设置倾斜的倾斜部261C、262C,使其厚度变薄。该连接部261B、262B称为固定片,连接到未图示的供电线。
在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加热装置1中,对于管型白炽灯2的端子261、262和框架6的灯保持部61、62的详细构成,通过将图3中说明的管型白炽灯2的端子261、262配置到图2中说明的框架6的灯保持部61、62的步骤进行说明。
首先,管型白炽灯2的另一方端子262从图2(c)所示的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插入口62C插入。此时,另一方端子262的连接部262B从与插入口62G连通的连接部插通孔62F插入。从插入口62G插入的另一方端子262使其侧面262E与灯保持部62的滑接面62C滑动,并与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突出防止面62D抵接或插入到其近前位置,从而配置到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承载面62B上。
接着,管型白炽灯2的一方端子261配置到一方灯保持部61,其贯通孔261A和一方灯保持部61的安装孔61A连通地配置。从一方端子261的贯通孔261A插入作为固定体7的螺钉,一方灯保持部61的安装孔61A和固定体7的棒状部分螺合。一方端子261被固定体7的大致半球状的头部和一方灯保持部61夹持而固定。
此时,另一方端子262是其端面262F与另一方灯保持部62抵接或位于其近前的状态,在从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突出防止面62D不产生反作用力的状态下,由另一方灯保持部62保持。
这样,管型白炽灯2通过设置在其两端的端子261、262由框架6保持。
即,在一方端子261一侧,通过由一方灯保持部61和固定体7夹持,限制管型白炽灯2在轴向上的移动及向与其轴向正交的方向移动。并且,在另一方端子262一侧,设置与另一方端子262的侧面262E相对的滑接面62C,并且设置与另一方端子262的平坦面相对的承载面62B和浮动防止面62E,从而限制管型白炽灯2向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移动。这样一来,管型白炽灯2整体在轴向上的移动通过设置在一方端子261一侧的固定单元被限制,向与其轴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动通过一方端子261及另一方端子262上设置的灯保持部61、62的构造被限制。
该第1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在运转时,经由管型白炽灯2的连接部261B、262B上设置的未图示的供电线,从未图示的电源供电,从未图示的电源还向与圆筒形的辊3上设置的齿轮31啮合的驱动体4供电。
在加热装置运转时,圆筒形的辊3通过驱动体4相对于辊3的中心轴旋转驱动。管型白炽灯2从灯丝22照射热量,加热在其外周转动的辊3,加热在辊3的外周流动的例如涂布了调色剂的介质,使该调色剂定影到介质。
框架6上配置使辊3旋转驱动的驱动体4,也保持管型白炽灯2。因此,管型白炽灯2在加热装置运转时接收驱动体4的振动。
第1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即使在加热装置运转时接收到驱动体4的振动的情况下,由于一方端子261及另一方端子262以被限制向与管型白炽灯2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设置于灯保持部61、62,并且一方端子261向管型白炽灯2的轴向的移动被限制,因此也可以防止例如从辊3的中心轴这样所希望的位置移动。
与管型白炽灯2平行配置的框架6在加热装置运转时被加热而膨胀,构成管型白炽灯2的灯泡21的部件是例如石英玻璃这样的玻璃部件,构成框架6的部件例如是聚苯硫醚(PPS)这样具有耐热性的树脂部件时,框架6的膨胀量比灯泡大。
框架6膨胀时,管型白炽灯2的一方端子261在框架6的一方灯保持部61上例如通过螺钉固定这样的固定单元限制轴向的移动,因此与框架6的膨胀一起移动。与之相对,管型白炽灯2的另一方端子262未固定到框架6的另一方灯保持部62上,因此未限制轴向的移动,所以随着与框架6的膨胀一起移动的一方端子261一起移动。例如参照图1进行说明,当框架6向图纸左右方向膨胀时,一方端子261与框架6的图纸右侧的膨胀一起向图纸右侧移动。与之相对,即使框架6的另一方灯保持部62向图纸左侧膨胀,另一方端子262因管型白炽灯2的一方端子261向图纸右侧移动,因此也同样向图纸右侧移动。这样一来,另一方端子262和另一方灯保持部62相对移动。
即,第1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以在框架6膨胀时使另一方端子262和另一方灯保持部62在轴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将另一方端子262设置在另一方灯保持部62上,从而允许框架6膨胀。
此时,另一方端子262上设置的连接部262B也相对于另一方灯保持部62进行相对移动,但由于将另一方灯保持部62上设置的连接部插通孔62F沿着管型白炽灯2的轴向延伸设置,因此连接部262B沿着连接部插通孔62F移动,可允许框架6的膨胀。
进一步,第1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在框架6膨胀时,通过将与另一方端子262的侧面262E滑动的滑接面62C设置在另一方灯保持部62上,另一方端子262与另一方灯保持部62在轴向上的相对移动沿着滑接面62C进行,可防止管型白炽灯2从例如辊3的中心轴这样所希望的位置移动。例如参照图1进行说明,框架6向图纸左右方向膨胀时,另一方端子262的侧面262E和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滑接面62C滑动,从而可防止管型白炽灯2向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图纸里侧近前侧方向)移动。即,能够使管型白炽灯2在加热装置运转后仍位于加热装置运转前所处的与管轴同轴的位置。
并且,将另一方端子262的一对平坦面(图3(a)中在图纸近前侧观察的平坦面及位于图纸里侧的未图示的平坦面)配置在承载面上,并且与浮动防止面抵接,从而可良好地防止加热装置运转后的管型白炽灯2向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移动。
因此,第1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通过如上构成另一方端子262和另一方灯保持部62,可将管型白炽灯2保持在如辊3的中心轴这样的所希望的位置上,无需在另一方端子262一侧设置固定螺钉这样的固定单元,从而可使构造简单。
接着对第1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参照图4及图5说明另一方端子262和另一方灯保持部62不同的例子。
首先,参照图4说明本发明的加热装置1的第2实施例。
图4是第2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的说明图,表示与图2所示的第1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不同的部分。图4(a)是表示第2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的另一方端子262一侧的放大透视图。并且,图4(b)及图4(c)是图2(a)的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构造的说明图,图4(b)是图4(a)的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C-C剖视图(与管型白炽灯2的轴向正交的剖视图),图4(c)是图4(a)的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D-D剖视图(沿着管型白炽灯2的轴向的剖视图)。
此外,图4中,对和图2所示部件相同的部件标以相同的标号。
图4的加热装置1与图2的加热装置1的不同点在于:板状的另一方端子的平面形状和板状的密封部211的平面形状位于同一平面上;突出设置连接部261B、262B的方向与板状的另一方端子262的平面方向为同一方向。
在图4的加热装置1的说明中,省略了与图1~3所示的加热装置1的说明相同的部分,论述和图2的不同点。
框架6的另一方灯保持部62如图4(c)所示,设有插入板状的另一方端子262的插入口62G,设有与插入口62G连续并与板状的另一方端子262的下述侧面(图4(a)中的标号262E)滑动接触的滑接面(图4(b)中的标号62C)。并且,另一方灯保持部62中设有:配置板状的另一方端子262的承载面62B;浮动防止面62E,限制管型白炽灯2向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移动。因此,在另一方灯保持部62中设有:与插入口62G连续的承载面62B;一对滑接面62C,从图4(b)所示的承载面62B的侧边缘向垂直方向延伸;浮动防止面62E,连接该一对滑接面62C,并且与承载面62B相对,在由该四个面构成的空间内配置另一方端子262。
并且,在另一方灯保持部62中,使另一方端子262上设置的连接部262B插通的连接部插通孔62F设置在浮动防止面62E一侧。
在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与插入口62G相对的面上设置有突出防止面62D,该突出防止面62D防止另一方端子262经由配置另一方端子262的空间而突出。
另一方灯保持部62中插入的另一方端子262形成为板状,该板状所构成的平坦面与板状的密封部211所构成的平面方向平行。
图4(a)所示的另一方端子262中具有:与上述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滑接面(图4(b)中的标号62C)滑接的侧面262E;与上述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突出防止面(图4(b)中的标号62D)相对的端面262F,另一方端子262由长方体状的金属板构成。该长方体状的另一方端子262的最长边沿着棒状的外部导线25的轴向延伸。
在另一方端子262中,在与上述浮动防止面62E相对的上表面(图4(a)中的图纸上侧的面)上,在该上表面的密封部211一侧设有连接部262B。
连接部262B在与板状的另一方端子262所构成的平坦面(侧面262E构成的平坦面)相同的平面上(图3(b)中的图纸上方)突出设置,其形状设定为与密封部211的平面方向平行的板状。
在图4所示的第2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中,管型白炽灯2的另一方端子262和框架6的灯保持部62的配置步骤和参照图2及图3说明的内容相同,因此省略该步骤的说明。
并且,第2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在管型白炽灯2的另一方端子262的构成及框架6的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构成上如上所述和第1实施例不同,但在作用、效果方面和第1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接着在图5(a)中表示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浮动防止面62E的形状与第1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中的情况不同的例子,图5(b)表示另一方端子262的形状不同、并且另一方灯保持部62上设置的滑接面62C和浮动防止面62E不同的例子。将其作为第3实施例和第4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5(a)是第3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的说明图,表示与图2所示的第1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不同的部分。图5(a)是表示第3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的另一方端子262一侧的放大透视图。
此外,图5(a)中,对和图2所示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标以相同的标号。
图5(a)的加热装置1与图2的加热装置1的不同点在于:将另一方端子262的连接部262B的位置设置在侧面262E的中央;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浮动防止面62E部分删除。
图5(a)的加热装置1的说明中,省略和图1~3所示的加热装置1的说明相同的部分,论述和图2的不同点。
如图5(a)所示,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浮动防止面62E的构成不是和承载面62B的整个面相对,也可以是局部相对。图5(a)所示的另一方灯保持部62在一对滑接面62C的一侧(图5(a)的图纸里侧的滑接面62C)的突出防止面62D一侧设有向另一侧突出的浮动防止面62E。并且,另一方灯保持部62在一对滑接面62C的另一侧(图5(a)的图纸近前侧)的插入口一侧设有向一侧突出的浮动防止面62E。
如图5(a)所示,另一方端子262上设置的连接部262B也可以设置在另一方端子262的侧面262E的中央位置。
并且,将另一方端子262插入到另一方灯保持部62中时,另一方端子262上设置的连接部262B的位置只要不妨碍另一方灯保持部62上设置的突出防止面62D一侧的浮动防止面62E(图5(a)的图纸的里侧的浮动防止面62E)与另一方端子262相对,则可设置在另一方端子262的任意位置。
该第3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在加热装置运转前,通过一对浮动防止面62E双方可防止另一方端子262向与管型白炽灯2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移动。
进一步,在加热装置运转时框架6膨胀的过程中,即使另一方端子262相对于另一方灯保持部62相对移动,通过一对浮动防止面62E中、一对滑接面62C的另一侧(图5(a)的图纸近前侧)的插入口62G一侧的浮动防止面62E,也可防止另一方端子262向与管型白炽灯2的轴向正交方向移动。
图5(b)是第4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的说明图,表示和图2所示的第1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不同的部分。图5(b)是表示第3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的另一方端子262一侧的放大透视图。
此外,图5(b)中,对和图2所示部件相同的部件标以相同的标号。
图5(b)的加热装置1和图2的加热装置1的不同点在于:将另一方端子262的连接部262B的位置设置在侧面262E的中央;在另一方端子262的端面262F上设置凹部262H;在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突出防止面62D上设置构成滑接面62C的凸部62H。
在图5(b)的加热装置1的说明中,省略和图1~3中所示加热装置1的说明相同的部分,论述和图2的不同点。
在板状的另一方端子262的端面262F上,设有向管型白炽灯2的轴向切入的凹部262H。
另一方灯保持部62中,在具有承载面62B的板状部件上,设置与其端面垂直延伸的突出防止面62D,形成为L字状。
从突出防止面62D向密封部211延伸设置凸部62H。另一方灯保持部62上设置的凸部62H上设有:与另一方端子262上设置的凹部262H滑接的滑接面62C;防止另一方端子262向与管型白炽灯2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移动的浮动防止面62E。因此,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凸部62H形成为具有一对滑接面62C及分别从滑接面62C伸出的浮动防止面62E的T字形状。
如图5(b)所示,另一方端子262上设置的连接部262B也可设置在另一方端子262的侧面262E的中央位置。
该第4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在加热装置运转前,通过一对浮动防止面62E双方可防止另一方端子262向与管型白炽灯2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移动。
进一步,在加热装置运转时框架6膨胀的过程中,即使另一方端子262相对于另一方灯保持部62相对移动,通过以允许其最大膨胀量的方式将浮动防止面62E和另一方端子262相对设置,也可防止另一方端子262向与管型白炽灯2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移动。
该第4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在加热装置运转前,通过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凸部62H上设置的浮动防止面62E,可防止另一方端子262向与管型白炽灯2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移动。
进一步,在加热装置运转时框架6膨胀的过程中,即使另一方端子262相对于另一方灯保持部62相对移动,通过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凸部62H上设置的滑接面62C和另一方端子262上设置的凹部262H进行滑接,另一方端子262和另一方灯保持部62在轴向上的相对移动沿着滑接面62C进行,从而也可防止管型白炽灯2例如从辊3的中心轴这样所希望的位置移动。
第1~第4实施例说明了具有单个管型白炽灯2的加热装置1。接着说明具有多个管型白炽灯2的加热装置1。
在本发明涉及的加热装置1中,具有多个管型白炽灯2时,其长度方向的各一方端子261一侧或各另一方端子262一侧中的任意一侧一体构成。首先,参照图6说明另一方端子262一侧一体构成的第5实施例。
图6是第5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的说明图,表示构成加热装置1的管型白炽灯2和框架6的一部分,是将它们分解的透视图。
此外,图6中,对和图2所示部件相同的部件标以相同的标号。
图6的加热装置1与图2的加热装置1的不同点在于具有多个管型白炽灯2。
在图6的加热装置1的说明中,省略和图1~3中所示加热装置1的说明相同的部分,论述和图2的不同点。
第5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如图6所示,作为光源,并列配置两个管型白炽灯2。各管型白炽灯2的各密封部211构成为板状,与配置各管型白炽灯2的并列配置方向(换言之,从位于图6的图纸里侧的管型白炽灯2朝向位于图纸近前侧的管型白炽灯2的方向)平行配置。
各管型白炽灯2包括:直管状的灯泡;在该灯泡的中心轴上延伸的灯丝;与该灯丝电连接且设置在灯泡外部的端子。管型白炽灯2单体的详细构造和图3中说明的内容相同,因此省略。
在各管型白炽灯2的一方端子261一侧,在从各灯2的密封部211突出的各外部导线25上分别设置独立的一方端子261。各一方端子261由板状的金属部件构成,例如通过点焊这样的电阻焊接与外部导线25压接。
板状的一方端子261上,在棒状的外部导线25的轴向上延伸的外方位置上,设有使作为固定体7的例如螺钉插通的贯通孔261A。并且,在各板状的一方端子261的侧面的密封部211一侧,设有向与板状的一方端子261构成的平坦面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板状的连接部261B。即,配置在与一对管型白炽灯2的并列配置方向(换言之,从位于图6的图纸里侧的管型白炽灯2朝向位于图纸近前侧的管型白炽灯2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
并且,为了便于与未图示的供电线的连接及处理,各连接部261B、262B设置在一对管型白炽灯2的并列配置方向(换言之,从位于图6的图纸里侧的管型白炽灯2朝向位于图纸近前侧的管型白炽灯2的方向)上分离的侧面一侧(在位于图6的图纸里侧的灯2中是图纸里侧的侧面,在位于图纸近前侧的灯2中是图纸近前侧的侧面)上。
在各管型白炽灯2的另一方端子262一侧,在从各灯2的密封部211突出的各外部导线25上设置共用的一个另一方端子262,例如通过点焊这样的电阻焊接与各外部导线25压接。
另一方端子262具有:与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滑接面滑动接触的侧面262E;与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突出防止面相对的端面262F,另一方端子262由长方体状的金属板构成。该长方体状的另一方端子262的最长边沿着一对管型白炽灯2的并列配置方向延伸。
在另一方端子262上,一对侧面262E中一个侧面262E(图6中图纸里侧的侧面262E)上,在该侧面262E的端面262F一侧设有连接部262B。
连接部262B突出设置在与板状的端子262构成的平坦面垂直的方向上,其形状设置为与密封部211的平面方向平行的板状。即,配置在与一对管型白炽灯2的并列配置方向(换言之,从位于图6的图纸里侧的管型白炽灯2朝向位于图纸近前侧的管型白炽灯2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
分别设置在一方端子261及另一方端子262上的连接部261B、262B上,在其大致中央部设置保持孔261D、262D,在其端部(图6中的图纸上方的端部)设有倾斜的倾斜部261C、262C,使其厚度变薄。该连接部261B、262B称为固定片,与未图示的供电线连接。
以下说明保持上述管型白炽灯2的端子261、262的框架6的灯保持部61、62。
承载一对管型白炽灯2的各一方端子261的一方灯保持部61中,在承载一对管型白炽灯2的各一方端子261的面上,与各一方端子261的贯通孔261A对应的一对安装孔61A彼此离开地设置。该安装孔61A上,设有螺旋状设置槽的螺钉切口,以与作为固定体7的螺钉螺合。
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说明与参照图2说明的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说明相同,因此省略。
并且,将一对管型白炽灯2的端子261、262配置在框架6的灯保持部61、62上的步骤,除了一方端子261一侧的固定单元为两个以外,其他部分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第5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通过具有上述构成,将一对管型白炽灯2经由设置在其两端的端子261、262保持在框架6上。
即,在一方端子261一侧,由一方灯保持部61和固定体7夹持,从而限制管型白炽灯2在轴向上的移动及向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移动。并且,在另一方端子262一侧,设有与另一方端子262的侧面262E相对的滑接面,并且设有与另一方端子262的平面相对的承载面和浮动防止面,从而限制管型白炽灯2向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移动。这样一来,管型白炽灯2整体在轴向上的移动被设置在一方端子261一侧的固定单元限制,向与轴向垂直的方向的移动被设置在一方端子261及另一方端子262的灯保持部61、62的构成限制。
进一步,在一方灯保持部61上分离而设置一对安装孔61A,并共用另一方端子262,从而可使一对管型白炽灯2之间的距离在长度方向上分离所需距离而并列排列,可定位一对管型白炽灯2之间的位置。
第5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即使在受到加热装置运转时的驱动体4的振动时,由于一方端子261及另一方端子262以被限制向与一对管型白炽灯2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设有于灯保持部61、62,并且一方端子261向一对管型白炽灯2的轴向的移动被限制,因此也可以防止例如从未图示的辊的中心轴这样所希望的位置移动。
并且,当框架6膨胀时,一对管型白炽灯2的各一方端子261例如通过螺钉固定这样的固定单元在框架6的一方灯保持部61中限制轴向的移动,因此与框架6的膨胀一起移动。与之相对,一对管型白炽灯2的另一方端子262未固定在框架6的另一方灯保持部62上,因此未限制向轴向的移动,所以和随着与框架6的膨胀一起移动的一方端子261一起移动。例如参照图1说明,框架6向图纸左右方向膨胀时,各一方端子261随着框架6向图纸右侧的膨胀而向图纸右侧移动。与之相对,即使框架6的另一方灯保持部62向图纸左侧膨胀,由于管型白炽灯2的一方端子261向图纸右侧移动,因此另一方端子262同样向图纸右侧移动。这样一来,另一方端子262和另一方灯保持部62相对移动。
即,第5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在框架6膨胀时,为了使另一方端子262与另一方灯保持部62在轴向上相对移动,将另一方端子262设置在另一方灯保持部62上,从而允许框架6的膨胀。
此时,使另一方端子262上设置的连接部262B相对另一方灯保持部62移动,但通过使另一方灯保持部62上设置的连接部插通孔62F沿着一对管型白炽灯2的轴向延伸,从而使连接部262B沿着连接部插通孔62F移动,可允许框架6的膨胀。
进一步,第5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在框架6膨胀时,通过将与另一方端子262的侧面滑动的滑接面62C设置在另一方灯保持部62上,另一方端子262与另一方灯保持部62在轴向上的相对移动沿着滑接面62C进行,可防止一对管型白炽灯2从例如辊的中心轴这样所希望的位置移动。例如参照图1进行说明,框架6向图纸左右方向膨胀时,另一方端子262的侧面和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滑接面62C滑动,从而可防止管型白炽灯2向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图纸里侧近前侧方向)移动。即,能够使管型白炽灯2在加热装置运转后仍位于加热装置运转前所处的与管轴同轴的位置。
并且,将另一方端子262的一对平坦面(图3(a)中在图纸近前侧观察的平坦面及位于图纸里侧的未图示的平坦面)配置在承载面上,并且与浮动防止面抵接,从而可良好地防止加热装置运转后的管型白炽灯2向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移动。
因此,第5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通过如上构成另一方端子262和另一方灯保持部62,可将管型白炽灯2保持在如辊3的中心轴这样的所希望的位置上,无需在另一方端子262一侧设置固定螺钉这样的固定单元,从而可使构造简单。
并且,如第5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所示,具备的光源由多个管型白炽灯2构成时,和由单个管型白炽灯2构成时相比,灯2的并列配置方向上变大。
第5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中,通过在与连接部261B和262B、多个管型白炽灯2的并列配置方向不同的方向即例如在与并列配置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进行设置,可防止并列配置方向上的进一步的大型化,可防止连接部261B、262B从多个管型白炽灯2突出。
在第5实施例后,参照图7说明具有多个管型白炽灯2、另一方端子262一侧分别设置、一方端子261一侧一体构成的第6实施例。
图7是第6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的说明图。图7(a)表示构成加热装置1的管型白炽灯2和框架6的一部分,是将它们分解的透视图。并且,图7(b)及(c)是图7(a)的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构造的说明图,图7(b)是图7(a)的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E-E剖视图(与管型白炽灯2的轴向正交的剖视图),图7(c)是图7(a)的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F-F剖视图(沿着管型白炽灯2的轴向的剖视图)。
此外,图7中,对和图6相同的部件标以相同的标号。
图7的加热装置1和图6的加热装置1的不同点在于:一方端子261一侧一体构成;另一方端子262一侧分别构成;在另一方灯保持部62上设置隔壁62I。
在图7的加热装置1的说明中,省略和图6中说明的加热装置1的说明相同的部分,论述和图6的不同点。
各管型白炽灯2的一方端子侧261中,在从各灯2的密封部211突出的各外部导线25上设置共用的一方端子261。一方端子261由长方体状的金属板构成,例如通过点焊这样的电阻焊接与各外部导线25压接。该长方体状的另一方端子262的最长边沿着一对管型白炽灯2的并列配置方向延伸。
板状的一方端子261中,设有在其中央位置插通作为固定体7的例如螺钉的贯通孔261A。并且,在一方端子261中构成板状的一对侧面中,在一个侧面(图7(a)中的图纸里侧的侧面)的密封部211一侧,设有相对于板状的一方端子261构成的平面向垂直方向延伸的板状的连接部261B。即,相对于一对管型白炽灯2的并列配置方向(换言之,从位于图7(a)的图纸里侧的管型白炽灯2朝向位于图纸近前侧的管型白炽灯2的方向)配置在垂直方向上。
在各管型白炽灯2的另一方端子262B一侧,在从各灯2的密封部211突出的各外部导线25上分别设置独立的另一方端子262。各另一方端子262由板状的金属部件构成,例如通过点焊这样的电阻焊接与外部导线25压接。
并且,在板状的另一方端子262的侧面的端面一侧,设有相对于板状的另一方端子262构成的平坦面向垂直方向延伸的板状的连接部262B。即,相对于一对管型白炽灯2的并列配置方向(换言之,从位于图7(a)的图纸里侧的管型白炽灯2朝向位于图纸近前侧的管型白炽灯2的方向)配置在垂直方向上。
分别观察各另一方端子262时,另一方端子262具有:与下述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滑接面(图7(b)中的标号62C)滑动接触的侧面;与下述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隔壁(图7(b)中的标号62I)构成的滑接面(图7(b)中的标号62C)滑动接触的侧面;与下述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突出防止面(图7(c)中的标号62D)相对的端面,另一方端子262由长方体形状的金属板构成。该长方体形状的另一方端子262的最长边沿着一对管型白炽灯2的长度方向延伸。
并且,为了便于与未图示的供电线的连接及处理,各另一方端子262中的各连接部262B设置在一对管型白炽灯2的并列配置方向(换言之,从位于图7的图纸里侧的管型白炽灯2朝向位于图纸近前侧的管型白炽灯2的方向)上分离的侧面一侧(在位于图7的图纸里侧的灯2中是图纸里侧的侧面,在位于图纸近前侧的灯2中是图纸近前侧的侧面)上。
分别设置在一方端子261及另一方端子262上的连接部261B、262B中在其大致中央部设置保持孔,在端部(图7(a)中的图纸上方的端部)设有倾斜的倾斜部,使其厚度变薄。该连接部261B、262B称为固定片,与未图示的供电线连接。
以下说明保持上述管型白炽灯2的端子261、262的框架6的灯保持部61、62。
承载一对管型白炽灯2的一体构成的一方端子261的一方灯保持部61中,在承载一对管型白炽灯2的一方端子261的面上,设置与一方端子261的贯通孔261A对应的安装孔61A。该安装孔61A上,设有螺旋状设置槽的螺钉切口,以与作为固定体7的螺钉螺合。
在保持分别设置的另一方端子262的另一方灯保持部62上,如图7(a)所示,设有分别插入各板状的另一方端子262的一对插入口62G,在该一对插入口62G之间,设有隔壁62I。该隔壁62I上设有滑接面(图7(b)中的标号62C),其与插入口62G连续并且与板状的另一方端子262的侧面262E滑动接触。并且,在与隔壁62I的滑接面62C相对的面上也设有滑接面62C(相对图7(b)的隔壁62I的滑接面62C,位于图纸左右方向的滑接面62C)。
进一步,另一方灯保持部62上设有:分别承载各板状的另一方端子262的一对承载面62B;限制各管型白炽灯2向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动的一对浮动防止面62E。
因此,在另一方灯保持部62中,在由隔壁62I隔开的一对插入口62G上分别设有:图7(b)所示的承载面62B;从承载面62B的平坦面的侧边缘向垂直方向延伸的一对滑接面62C;在该一对滑接面62C中,与设置在隔壁62I的滑接面62C连续且与承载面62B相对的浮动防止面62E,在由这四个面构成的空间配置另一方端子262。即,另一方灯保持部62上,设有配置了一对管型白炽灯2的各另一方端子262的一对空间。
并且,另一方灯保持部62中,插通设置在另一方端子262的连接部262B的连接部插通孔62F设置在浮动防止面62E一侧。连接部插通孔62F沿着管型白炽灯2的长度方向延伸形成,与插入口62G连通。
在与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插入口62G相对的面上,设有突出防止面62D,防止另一方端子262经由配置另一方端子262的空间而突出。
图7所示的第6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与第5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分别设置另一方端子262,设置隔离各另一方端子262之间的隔壁62I,在该隔壁62I上设置滑接面62C,除此以外的内容和第5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将一对管型白炽灯2的端子261、262配置在框架6的灯保持部62、62上的步骤的说明。
第6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通过具有上述构成,可经由一对管型白炽灯2的两端上设置的端子将一对管型白炽灯2保持在框架6上。
即,在一方端子261一侧,由一方灯保持部61和固定体7夹持,从而限制管型白炽灯2的轴向的移动及相对轴向垂直方向的移动。并且,在另一方端子262一侧,设置与另一方端子262的侧面相对的滑接面62C,并且设置与另一方端子262的平坦面相对的承载面62B和浮动防止面62E,从而限制管型白炽灯2向与轴向正交方向的移动。这样一来,管型白炽灯2整体向轴向的移动通过设置在一方端子261一侧的固定单元被限制,向与其轴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动通过一方端子261及另一方端子262上设置的灯保持部61、62的构造被限制。
进一步,在另一方灯保持部62上设置隔壁62I,并且与一方端子261一体构成,从而可使一对管型白炽灯2之间的距离在其长度方向上分离所需距离而并列排列,可定位一对管型白炽灯2之间的位置。
并且,第6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和第5实施例相比不同点在于,一对管型白炽灯2的端子261、262的构造及框架6的灯保持部61、62的构造,但作用、效果和第5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在上述第1~第6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中,一方端子261和一方灯保持部61例如通过螺钉固定直接固定,从而通过另一方端子262和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相对移动来实现允许框架6的膨胀。因此,在第1~第6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的一方端子261中,例如像螺钉固定一样设置直接固定单元,从而产生转矩负荷,会使管型白炽灯2破损。在此参照图8对未设置一方端子261一侧的直接固定单元的第7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8是第7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的说明图,表示构成加热装置1的管型白炽灯2和框架6的一部分,是将其分解的透视图。
此外,图8中,对和图2相同的部件标以相同的标号。
图8的加热装置1与图2的加热装置1的不同点在于:一方端子261和一方灯保持部61相对移动的构成;一方灯保持部61和框架6分别设置。
在图8的加热装置1的说明中,省略和图1~3所示的加热装置1的说明相同的部分,论述和图2的不同点。
框架6的一方灯保持部61中设有插入板状的一方端子261的插入口(图8中,位于一方灯保持部61的图纸里侧的未图示的插入口),具有与该插入口连续的配置一方端子261的空间。在第7实施例中,一方灯保持部261中的配置一方端子的空间的构成与在第1实施例中说明的另一方灯保持部62中的配置另一方端子262的空间的构成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一方灯保持部61的外观形状具有L字形状,与长方体状延伸的框架6的端部(图8的图纸上方侧的端部)嵌合。与框架6分别设置的一方端子261通过作为固定单元的例如螺钉与框架6一体固定。
第7实施例中的框架6的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构成与第1实施例中说明的内容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第7实施例中的管型白炽灯2的一方端子261与第1实施例中说明的另一方端子262的构成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在第7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中,通过将管型白炽灯2的端子261、262配置到框架6的灯保持部61、62上的步骤,对管型白炽灯2的端子261、262和框架6的灯保持部61、62的详细构造进行说明。
首先,管型白炽灯2的另一方端子262从图8所示的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插入口62G插入。此时,另一方端子262的连接部262B从与插入口62G连通的连接部插通孔62F插入。从插入口62G插入的另一方端子262使其侧面与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滑接面滑接,并插入到与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突出防止面抵接或其近前的位置,从而配置在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承载面。
接着,管型白炽灯2的一方端子261从一方灯保持部61的未图示的插入口(在图8中未图示)插入。此时,一方端子261的连接部261B从与一方灯保持部61的插入口(图8中未图示)连通的连接部插通孔61F插入。与一方灯保持部61的滑接面(图8中未图示)滑动接触,并插入到与一方灯保持部61的突出防止面(图8中未图示)抵接或其近前的位置,从而配置到一方灯保持部61的承载面(图8中未图示)。
承载了一方端子261的L字状的一方灯保持部61与长方体状的框架6嵌合,例如通过螺钉固定这样的固定单元固定,因此框架6和一方灯保持部61的螺钉固定产生的转矩不会施加到一方端子261。
此时,在从各灯保持部61、62的突出防止面对另一方端子262和一方端子261不产生反作用力的状态下,另一方端子262和一方端子261由各灯保持部61、62保持。
因此,管型白炽灯2经由设置在其两端的端子261、262由框架6保持。
即,对于一方端子261一侧及另一方端子262,通过设置与各端子261、262的侧面相对的滑接面(图8中未图示),并且设置与各端子261、262的平坦面相对的承载面(图8中未图示)和浮动防止面(图8中未图示),从而限制管型白炽灯2向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移动。进一步,通过设置和各端子261、262相对的突出防止面(图8中未图示),限制管型白炽灯2在轴向上向各端子侧的外方移动。这样一来,管型白炽灯2整体向轴向的移动、向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动通过各端子261、262和各灯保持部61、62的构造被限制。
第7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即使在受到加热装置运转时的驱动体4的振动时,通过设置限制一方端子261及另一方端子262向管型白炽灯2的轴向的移动、及向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动的灯保持部61、62,例如可防止从未图示的辊的中心轴这样所希望的位置移动。
当框架6膨胀时,管型白炽灯2的一方端子261及另一方端子262相对框架6的一方灯保持部61及另一方灯保持部62移动。
即,第7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在框架6膨胀时,通过使各端子261、262和各灯保持部61、62轴向相对移动地设置,从而允许框架6的膨胀。
此时,一方端子261及另一方端子262上设置的连接部261B、262B也相对一方灯保持部61及另一方灯保持部62移动,但通过使一方灯保持部61及另一方灯保持部62上设置的连接部插通孔61F、62F沿着管型白炽灯2的轴向延伸地设置,从而使连接部261B、262B沿着连接部插通孔61F、62F移动,可允许框架6的膨胀。
进一步,第7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在框架6膨胀时,通过将与各端子261、262的侧面滑动的滑接面(图8中未图示)设置在各灯保持部61、62上,使各端子261、262和各灯保持部61、62在轴向上的相对移动沿着滑接面(图8中未图示)进行,可防止管型白炽灯2从例如辊(图8中未图示)的中心轴这样所希望的位置移动。例如参照图1进行说明,框架6向图纸左右方向膨胀时,另一方端子262的侧面262E和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滑接面(图8中未图示)滑动,从而可防止管型白炽灯2向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图纸里侧近前侧方向)移动。即,能够使管型白炽灯2在加热装置运转后仍位于加热装置运转前所处的与管轴同轴的位置。
并且,将一方端子261的一对平坦面(例如图3(a)中在图纸近前侧观察的平面及位于图纸里侧的未图示的平坦面)及另一方端子262中的一对平坦面(例如图3(a)中在图纸近前侧观察的平坦面及位于图纸里侧的未图示的平面)配置在各灯保持部61、62的承载面上,并且与浮动防止面抵接,从而可良好地防止加热装置运转后的管型白炽灯2向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移动。
因此,第7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中通过如上构成各端子261、262和各灯保持部61、62,可将管型白炽灯2保持在如未图示辊的中心轴这样的所希望的位置上,无需在另一方端子262一侧设置固定螺钉这样的固定单元,从而可使构造简单。
并且,第7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中,对于一方端子261和一方灯保持部61,不直接设置例如螺钉固定这样的固定单元,从而可防止转矩负荷施加到一方端子261上。
在上述第7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中,说明了不向一方端子261一侧直接设置固定单元、从而使螺钉固定这样的转矩负荷不施加到管型白炽灯2的一侧(一方端子261一侧)的构造。接着说明不设置第7实施例所示的一方端子261、螺钉固定这样的转矩负荷不施加到管型白炽灯2的一侧的构造的第8实施例。
图9是第8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的说明图,是沿着辊3的管轴方向的剖视图。图10表示构成图1所述加热装置1的管型白炽灯2的底座28、及框架6具有的一方灯保持部61的一部分,是分解了管型白炽灯2上设置的底座28及一方灯保持部61的放大透视图。
此外,图9及图10中,对和图1及图2中所示部件相同的部件标以相同的标号。
图9及图10的加热装置1与图1及图2的加热装置1的不同点在于:不设置一方端子(图9及图10中的标号261);在一方外部导线25的外部设置底座28;设置保持该底座28的一方灯保持部61。
图9及图10的加热装置1的说明中,省略和图1~3所示的加热装置1的说明相同的部分,论述和图2的不同点。
如图9所示,在框架6的一侧(图9中的图纸右侧),板状的一方灯保持部61例如通过螺钉固定这样的固定单元固定。
作为构成板状的一方灯保持部61的部件,例如包括进行了电镀的铁,使用具有耐热性的金属部件。
板状的一方端子如图10所示是平板状,设有贯通其平坦面的嵌合孔61H。该嵌合孔61H与下述底座28上设置的突出部282的外周形状嵌合。
管型白炽灯2包括:直管状的灯泡;在该灯泡的中心轴上延伸的灯丝;与该灯丝电连接且突出到灯泡外部的外部导线25。管型白炽灯2单体的详细构造和图3中说明的内容相同,因此说明其以外的不同部分。
图9所示的一方外部导线25(图9中的图纸右侧的外部导线25)上,供电线27例如铆接而电连接到其上。
在使一方外部导线25突出的密封部211的外部,如图10所示,设有底座28。
作为构成底座28的部件,例如包括滑石(MgOSiO2)这样具有电绝缘性的陶瓷。
底座28如图10所示,在覆盖密封部211的外周的圆筒状的覆盖部281及圆筒状的覆盖部281的端面283(在管型白炽灯的轴向上,覆盖部281的外侧的端面283)上,在与该覆盖部281同心轴的位置上设置圆筒状的突出部282。构成底座28的圆筒状的覆盖部281和圆筒状的突出部282设置位于沿着管型白炽灯2的管轴的同心轴上。
突出部282的内部如图9所示,设有插通一方外部导线25和与该一方外部导线25连接的供电线27的贯通孔。并且,在突出部282的端面(在管型白炽灯2的轴向上,突出部282的外侧的端部)上,设有与内部的贯通孔连通的供电线取出口(图2中的标号284)。
底座28通过在覆盖部281和密封部211之间填充未图示的例如无机粘合剂,来设置管型白炽灯2。
框架6的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构造和管型白炽灯2的另一方端子262的构造与第1实施例中说明的内容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在第8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中,通过将管型白炽灯2配置在框架6的灯保持部61、62的步骤,对管型白炽灯2的底座28和框架6的一方灯保持部61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
首先,将管型白炽灯2的另一方端子262设置在框架6的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说明和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说明将底座28设置到框架6的一方灯保持部61上的步骤。
从底座28的供电线取出口284导出的供电线27插通到板状的一方灯保持部61上设置的嵌合孔61H。接着在一方灯保持部61的嵌合孔61H上插通底座28的突出部282,嵌合突出部282的外周面。
此时,一方灯保持部61的突出防止面61G(在图10中,另一方端子262的图纸里侧的平坦面)插通到与底座28的覆盖部281的端面(如图10所示,在管型白炽灯2的轴向上,位于底座28的覆盖部281的外部的端面)抵接或位于其近前,彼此相对地嵌合保持。
一方灯保持部61在与底座28的突出部282嵌合的状态下,例如通过螺钉固定这样的固定单元固定到图9所示的L字状的框架6上。
此时,在从灯保持部61、62的突出防止面61G对另一方端子262和底座28不产生反作用力的状态下,另一方端子262和底座28保持于各灯保持部61、62。
因此,管型白炽灯2经由设置在其两端的底座28和另一方端子262保持于框架6。
即,在底座28中,通过与一方灯保持部61嵌合,限制管型白炽灯2向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动。进一步,通过在各灯部61、62上设置与底座28及另一方端子262相对的突出防止面61G,限制管型白炽灯2在轴向上向底座一侧向外部及向另一方端子一侧的外部的移动。这样一来,管型白炽灯2整体向轴向的移动、向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动通过底座28和一方灯保持部61的构造及另一方端子262和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构造被限制。
第8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即使在受到加热装置运转时的驱动体4的振动时,由于设置有限制底座28及另一方端子262向管型白炽灯2的轴向的移动及向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动的灯保持部61、62,可防止例如从辊3的中心轴这样所希望的位置移动。
当框架6膨胀时,管型白炽灯2的底座28及另一方端子262相对框架6的一方灯保持部61及另一方灯保持部62移动。
即,第8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在框架6膨胀时,通过将各灯保持部61、62设置为相对底座28及另一方端子262在轴向相对移动,从而允许框架6的膨胀。
此时,底座28的突出部282和一方灯保持部61相对移动,而通过将底座28的突出部282设定为允许框架6的膨胀量的长度,即使在框架6膨胀时也可将底座28保持在一方灯保持部61上。
进一步,第8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中,底座28的圆筒状的突出部282的中心轴位于沿着管型白炽灯2的管轴的同心轴上,以与底座28的圆筒状的突出部282的外周面嵌合的方式设置有一方灯保持部61的嵌合孔61H,因此在框架6膨胀时,底座28和一方灯保持部61的相对移动沿着底座28的外周面进行,可防止管型白炽灯2从例如辊的中心轴这样所希望的位置移动。例如参照图9进行说明,框架6向图纸左右方向膨胀时,沿着底座28的突出部282的外周面和灯保持部61的嵌合孔61H滑动,从而可防止管型白炽灯2向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图9中的图纸里侧近前侧方向及图纸上下方向)移动。即,能够使管型白炽灯2在加热装置运转后仍位于加热装置运转前所处的与管轴同轴的位置。
并且,将另一方端子262的一对平坦面(例如图3(a)中在图纸近前侧观察的平坦面及位于图纸里侧的未图示的平坦面)配置在另一方灯保持部62中的承载面上,并且与浮动防止面抵接,且使底座28的突出部282与一方灯保持部61的嵌合孔61H嵌合,从而可良好地防止加热装置运转后的管型白炽灯2向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移动。
因此,第8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通过如上构成底座28和一方灯保持部61及另一方端子262和另一方灯保持部62,可将管型白炽灯2保持在如辊3的中心轴这样的所希望的位置上,无需设置像另一方端子262这样的固定单元的工时,从而可使构造简单。
并且,第8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中,对于底座28和一方灯保持部61,不直接设置例如螺钉固定这样的固定单元,从而可防止转矩负荷直接施加到底座28上。
在上述第7及第8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中,管型白炽灯2不固定到框架6,因此框架6膨胀时的膨胀量在一方端子261一侧允许时,在另一方端子262一侧也会允许,并且在两个端子261、262侧允许的情况也会存在。因此,例如当管型白炽灯2位于未图示的辊的中心轴上时,在框架6膨胀时,在管型白炽灯2在辊3的中心轴向上移动。在框架6膨胀时为了均匀地加热在辊3外周面流动的介质,必须使管型白炽灯2的灯丝22较长,管型白炽灯2会加长。
因此,参照第9实施例对防止一方端子261一侧的转矩负荷且可防止管型白炽灯2加长的加热装置1进行说明。
图11是第9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的说明图,表示与图2所示的第1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不同的部分。图11(a)是表示第9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的一方端子的放大透视图。图11(b)是将图11(a)的一方端子261的凹部261I嵌合到一方灯保持部61的凸状的定位部61C上时的俯视图(从图11(a)的图纸上方向下方观察时的图)。图11(c)是将图11(a)的一方端子261的凹部261I嵌合到一方灯保持部61的凸状的定位部61C、使浮动防止体611与一方灯保持部61的凸缘部61D嵌合的状态的剖视图(在一方端子261中与管型白炽灯2的轴向正交的剖视图)。
此外,图11中,对和图2相同的部件标以相同的标号。
图11的加热装置1与图2的加热装置1的不同点在于,一方端子261和一方灯保持部61的构造中设置不依赖螺钉固定的固定单元。
图11的加热装置1的说明中,省略和图1~3所示的加热装置1的说明相同的部分,论述和图2的不同点。
在管型白炽灯2的一方端子261的侧面261E,在没有设置连接部261B的一侧的侧面261E(图11中的图纸近前侧的侧面261E)上设置切入的凹部261I。
在框架中,在长方体状的端部,在配置一方端子261的承载面61B上,如图11(c)所示,设有具有凸缘部61D的L字状的一对突出部61E。在该L字状的突出部61E的一方(图11(a)中的图纸近前侧的突出部61E),设置相对凸缘部61D突出的一侧向相反一侧突出的定位部61C。
浮动防止体611如图11(c)所示,由大致コ字状的构造构成,与承载面61B夹持的浮动防止面61B从其中央突出地设置。并且,浮动防止体611上设有嵌合部611A,其与设置在L字状的突出部61E的凸缘部61D嵌合。
一方端子261上设有连接部261B,因此浮动防止体611中如图11(a)所示设有连接部插通孔611C。
在第9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中,通过将管型白炽灯2的一方端子261配置到框架的一方灯保持部61上的步骤,对管型白炽灯2的一方端子261和框架的一方灯保持部61的详细构造进行说明。
首先,管型白炽灯2的一方端子261具有的凹部261I嵌合到一方灯保持部61的定位部61C,配置在一方灯保持部61的承载面61B上。
接着,浮动防止体611从一方端子261的端面261F与一方灯保持部61的凸缘部61D嵌合,且向管型白炽灯2移动。此时,浮动防止体611的浮动防止面611B与一方端子261抵接的同时移动。因此,一方端子261嵌合到一方灯保持部61的定位部61C,且被一方灯保持部61的浮动防止面611B和承载面61B夹持,从而保持于一方灯保持部61。
这样一来,管型白炽灯2经由设置在其两端的端子261保持于框架6。
即,在一方端子261一侧,通过与一方灯保持部61嵌合,限制管型白炽灯2向轴向的移动。进一步,在一方端子261一侧,通过由一方灯保持部61的承载面61B和浮动防止面611B夹持,限制管型白炽灯2向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动。并且,在另一方端子(图11中未图示)一侧,如第1实施例的说明,限制管型白炽灯2向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动。这样一来,管型白炽灯2整体向轴向的移动被设置在一方端子261一侧的固定单元限制,向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动被设置在一方端子261及另一方端子(图11中未图示)的灯保持部61的构成限制。
第9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即使在加热装置运转时接收到驱动体(图11中未图示)振动的情况下,由于设置有灯保持部61,以限制一方端子261及另一方端子(图11中未图示)向与管型白炽灯2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的移动,并且一方端子261向管型白炽灯2的轴向的移动被限制,从而也可防止例如从未图示的辊的中心轴这样所希望的位置移动。
当框架6膨胀时,管型白炽灯2的一方端子261与框架的一方灯保持部61的定位部61C嵌合,从而限制轴向的移动,因此与框架的膨胀一起移动。与之相对,管型白炽灯2的另一方端子(图11中未图示)未固定到框架的另一方灯保持部(图11中未图示),因此未限制向轴向的移动,所以随着与框架的膨胀一起移动的一方端子61一起移动。例如参照图1进行说明,当框架向图纸左右方向膨胀时,一方端子261与框架向图纸右侧的膨胀一起向图纸右侧移动。与之相对,即使在框架的另一方灯保持部(图11中未图示)向图纸左侧膨胀时,另一方端子(图11中未图示)因管型白炽灯2的一方端子261向图纸右侧移动,因此也同样向图纸右侧移动。这样一来,另一方端子262和另一方灯保持部62相对移动。
即,第9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以在框架膨胀时使另一方端子(图11中未图示)和另一方灯保持部(图11中未图示)在轴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将另一方端子(图11中未图示)设置在另一方灯保持部(图11中未图示)上,从而允许框架的膨胀。
此时,另一方端子(图11中未图示)上设置的连接部(图11中未图示)也相对于另一方灯保持部(图11中未图示)移动,但由于将另一方灯保持部(图11中未图示)上设置的连接部插通孔(图11中未图示)沿着管型白炽灯2的轴向延伸设置,因此连接部(图11中未图示)沿着连接部插通孔(图11中未图示)移动,可允许框架的膨胀。
进一步,第9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在框架6膨胀时,通过将与另一方端子(图11中未图示)的侧面滑动的滑接面(图11中未图示)设置在另一方灯保持部(图11中未图示)上,另一方端子(图11中未图示)与另一方灯保持部(图11中未图示)在轴向上的相对移动沿着滑接面(图11中未图示)进行,可防止管型白炽灯2从例如辊(图11中未图示)的中心轴这样所希望的位置移动。例如参照图1进行说明,框架6向图纸左右方向膨胀时,另一方端子(图11中未图示)的侧面(图11中未图示)和另一方灯保持部(图11中未图示)的滑接面(图11中未图示)滑动,从而可防止管型白炽灯2向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图纸内面方向)移动。即,能够使管型白炽灯2在加热装置运转后仍位于加热装置运转前所处的与管轴同轴的位置。
并且,将未图示的另一方端子的一对平坦面(图3(a)中在图纸近前侧观察的平坦面及位于图纸里侧的未图示的平坦面)配置在另一方灯保持部62的承载面上,并且与浮动防止面抵接,且使一方端子261配置在一方灯保持部61的承载面61B上,并且与浮动防止面611B抵接,从而可良好地防止加热装置运转后的管型白炽灯2向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移动。
因此,第9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通过如上构成另一方端子(图11中未图示)和另一方灯保持部(图11中未图示),可将管型白炽灯2保持在如辊(图11中未图示)的中心轴这样的所希望的位置上,无需在另一方端子(图11中未图示)一侧设置固定螺钉这样的固定单元,从而可使构造简单。进一步,在一方端子261一侧也不用设置螺钉固定这样的固定单元,因此可进一步简单化构造。
并且,第9实施例涉及的加热装置1中,对于一方端子261和一方灯保持部61,不设置例如螺钉固定这样的固定单元,因此可防止转矩负荷施加到一方端子261。
进一步,在框架6膨胀时,一方端子261固定到一方灯保持部61,因此可预先知道允许框架6的膨胀量的是另一方端子(图11中未图示)一侧,可据此设计管型白炽灯2,从而可防止管型白炽灯2在轴向上大型化。
参照一根管型白炽灯2说明了上述第7~第9实施例中的一方端子261一侧的构造,但在多个管型白炽灯2的一方端子261一侧也同样适用。

Claims (8)

1.一种加热装置,包括:管型白炽灯,其具有在中心轴上设置有灯丝的灯泡及与该灯丝的两端电连接的一对端子;和框架,具有保持该端子的灯保持部,上述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
一方端子在一方灯保持部上被固定为:在该管型白炽灯的轴向上的移动及在与该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
另一方端子在另一方灯保持部上被设置为:在与该管型白炽灯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并且相对于该另一方灯保持部在该轴向上相对移动。
2.一种加热装置,包括:管型白炽灯,其具有在中心轴上设置有灯丝的灯泡、与该灯丝的两端电连接的外部导线、与一方外部导线电连接的一方端子或被该一方外部导线插通的底座、与另一方外部导线电连接的另一方端子;和框架,其具有保持该一方端子或底座的一方灯保持部、保持该另一方端子的另一方灯保持部,上述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
该一方端子或该底座在该一方灯保持部上被设置为:在与该管型白炽灯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并且相对于该一方灯保持部在该轴向上相对移动,
该另一方端子在该另一方灯保持部上被设置为:在与该管型白炽灯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并且相对于该另一方灯保持部在该轴向上相对移动,
以在该管型白炽灯的轴向上的移动被限制的方式,该一方端子或该底座设置在一方灯保持部上,并且另一方端子设置在另一方灯保持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该一方端子及/或该另一方端子上设置有向与该管型白炽灯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突出设置的连接部,
在该一方灯保持部及/或另一方灯保持部上设置有用于被该连接部插通的连接部插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一方端子或该底座与该一方灯保持部被设置成彼此滑动,并且/或该另一方端子与该另一方灯保持部被设置成彼此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该管型白炽灯的轴向上的移动被限制的构造是如下实现:该轴向上的、该一方端子或该底座的朝向外方的面设置在一方灯保持部上,该轴向上的、另一方端子的朝向外方的面设置在另一方灯保持部上。
6.根据权利要求1、3、4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一方端子固定在该一方灯保持部上的构造是如下实现:该一方端子与该一方灯保持部嵌合,以限制在该管型白炽灯的轴向上的移动,夹持该一方端子的承载面和浮起防止面设置在该一方灯保持部上,以限制该一方端子在与该管型白炽灯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并列配置多根该管型白炽灯,
该管型白炽灯的各一对端子中的一侧或另一侧中任一侧的端子一体构成,
该连接部向与该多个管型白炽灯的并列配置方向不同的方向突起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并列配置多根该管型白炽灯,
该管型白炽灯的各一对端子中的一侧的端子一体构成,
位于该各管型白炽灯的各另一方端子之间的隔壁设置在该另一方灯保持部上。
CN2009101411306A 2008-06-06 2009-05-22 加热装置 Active CN1015989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48938 2008-06-06
JP2008-148938 2008-06-06
JP2008148938A JP5245551B2 (ja) 2008-06-06 2008-06-06 加熱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98923A true CN101598923A (zh) 2009-12-09
CN101598923B CN101598923B (zh) 2013-06-26

Family

ID=414203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411306A Active CN101598923B (zh) 2008-06-06 2009-05-22 加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245551B2 (zh)
KR (1) KR20090127216A (zh)
CN (1) CN10159892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01258A (zh) * 2017-06-15 2017-08-29 中创杰能(天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光电供热技术
CN107682942A (zh) * 2016-08-02 2018-02-09 优志旺电机株式会社 灯单元及加热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03778B2 (ja) * 2010-03-17 2012-08-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6131807B2 (ja) * 2013-09-30 2017-05-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US9304457B2 (en) * 2013-09-30 2016-04-0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member for covering terminal of heater
JP6131806B2 (ja) * 2013-09-30 2017-05-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6983489B2 (ja) * 2016-02-25 2021-12-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701870B2 (ja) * 2016-03-28 2020-05-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6701871B2 (ja) * 2016-03-28 2020-05-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7013704B2 (ja) * 2017-03-30 2022-02-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6922334B2 (ja) * 2017-03-30 2021-08-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システムおよび定着装置
JP6904008B2 (ja) * 2017-03-31 2021-07-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6939139B2 (ja) * 2017-06-26 2021-09-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6888449B2 (ja) * 2017-07-14 2021-06-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74285A (en) * 1997-02-27 1999-10-2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unit that supplies electricity to a lamp of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rrespective of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of the lamp
JP2001210280A (ja) * 2000-01-31 2001-08-03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ogy Corp 管形電球装置および電気器具装置
KR100476969B1 (ko) * 2002-09-19 2005-03-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레이저 프린터의 정착기용 할로겐 램프 고정장치
JP2006310076A (ja) * 2005-04-28 2006-11-09 Harison Toshiba Lighting Corp 管型白熱電球
WO2007072692A1 (ja) * 2005-12-22 2007-06-28 Harison Toshiba Lighting Corp. ヒータランプ
CN101192036A (zh) * 2006-11-29 2008-06-0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定影单元以及包括该定影单元的成像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12020B2 (ja) * 2001-03-28 2007-05-09 ウシオ電機株式会社 ランプ係合構造
JP4314808B2 (ja) * 2002-10-28 2009-08-1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4672987B2 (ja) * 2004-01-30 2011-04-20 ウシオ電機株式会社 ランプ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74285A (en) * 1997-02-27 1999-10-2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unit that supplies electricity to a lamp of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rrespective of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of the lamp
JP2001210280A (ja) * 2000-01-31 2001-08-03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ogy Corp 管形電球装置および電気器具装置
KR100476969B1 (ko) * 2002-09-19 2005-03-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레이저 프린터의 정착기용 할로겐 램프 고정장치
JP2006310076A (ja) * 2005-04-28 2006-11-09 Harison Toshiba Lighting Corp 管型白熱電球
WO2007072692A1 (ja) * 2005-12-22 2007-06-28 Harison Toshiba Lighting Corp. ヒータランプ
CN101192036A (zh) * 2006-11-29 2008-06-0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定影单元以及包括该定影单元的成像设备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82942A (zh) * 2016-08-02 2018-02-09 优志旺电机株式会社 灯单元及加热装置
CN107682942B (zh) * 2016-08-02 2021-12-21 优志旺电机株式会社 灯单元及加热装置
CN107101258A (zh) * 2017-06-15 2017-08-29 中创杰能(天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光电供热技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295462A (ja) 2009-12-17
CN101598923B (zh) 2013-06-26
JP5245551B2 (ja) 2013-07-24
KR20090127216A (ko) 2009-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98923A (zh) 加热装置
CN101517699B (zh) 卤素灯和卤素灯的制造方法
CN104554426B (zh) 电动辅助转向装置的减速器
CN101802465B (zh) 唇式密封件的安装构造
US8016456B2 (en) Rotatable reflector support system
US20070236018A1 (en) Method for joining parts fabricated via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while maintaining proper alignment
JP4194477B2 (ja) 光ファイバガイドピン
CN104339186A (zh) 工件位置固定装置
US5808399A (en) Filament supporting structures in incandescent lamps and process for fixing filaments onto supports
CN104641449B (zh) 管状靶件
CN209262704U (zh) Led球泡灯
CN103430402B (zh) 辅助装配夹具
US20090033198A1 (en) Electric lamp with an outer bulb and an integral lamp and a method for its production
CN104884863A (zh) 光源装置
CN109532470B (zh) 一种金属燃油箱内置阀体装配机构
JP2005521020A (ja) ろう接熱交換器
JP2009117147A (ja) 白熱ランプ装置
JP4672987B2 (ja) ランプユニット
CN210142259U (zh) 一种硒鼓的隔离支架机构
JP2006310076A (ja) 管型白熱電球
US20100327729A1 (en) Infrared halogen lamp with improved efficiency
CN212163741U (zh) 一种碳化硅辐射管
JP2008171713A (ja) 管型白熱ランプ
CN207797858U (zh) 一种可拆卸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
CN201199512Y (zh) 全螺旋型灯管的夹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