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89221B - 具有发动机用导气通路的机动车 - Google Patents

具有发动机用导气通路的机动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89221B
CN101589221B CN2008800020826A CN200880002082A CN101589221B CN 101589221 B CN101589221 B CN 101589221B CN 2008800020826 A CN2008800020826 A CN 2008800020826A CN 200880002082 A CN200880002082 A CN 200880002082A CN 101589221 B CN101589221 B CN 1015892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guide path
cover
air guide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0208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89221A (zh
Inventor
大园美由纪
古贺谦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892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892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892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8922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0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 F02M35/10242Devices or means connected to or integrated into air intakes; Air intakes combined with other engine or vehicle parts
    • F02M35/10295Damping means, e.g. tranquillising chamber to dampen air oscill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3/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3/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concerning intak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0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 F02M35/10091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details of intake ducts: shapes; connections; arrangements
    • F02M35/10144Connections of intake ducts to each other or to another devi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6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use in vehicles
    • F02M35/161Arrangement of the air intake system in the engine compartment, e.g. with respect to the bonnet or the vehicle front 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Abstract

一种具有空气管道的机动车,空气管道与罩的内表面一体形成,并形成用于将流入发动机室中的空气引导到内燃机的进气装置的导气通路。空气管道的尺寸减小且重量减轻,并紧凑地安装在发动机室中。机动车具有放置在发动机室中的内燃机(20),还具有与罩(10)的内表面一体设置的空气管道(40)。空气管道(40)与作为罩(10)的一部分的罩部分(30)协作而在空气管道(40)与罩部分(30)之间形成导气通路(60)。导气通路(60)将发动机室中的空气引导到内燃机(20)的进气装置(20i)。空气管道(40)在其安装状态下具有开放截面,在该开放截面中与罩部分(30)接触的边缘(44)形成沿导气通路(60)延伸的开口。

Description

具有发动机用导气通路的机动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其中发动机布置在覆盖有罩的发动机室内的机动车,更具体涉及其中通路形成构件(例如空气管道)一体设置在所述罩上的机动车,所述通路形成构件形成用于将流入发动机室中的空气引导至发动机的进气系统的发动机导气通路。
技术背景
已知的机动车包括布置在覆盖有罩的发动机室内的发动机和一体附接到所述罩的内表面的空气管道,其中所述空气管道形成将流入发动机室中的空气引导到发动机的进气系统的导气通路(参照专利文献No.1)。
专利文献1:日本未审专利公报JP-A-11-294279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当用于将发动机室中的空气引导到进气系统的导气通路仅由附接到用于覆盖发动机的引擎罩材料的罩的空气管道组成时,所述空气管道的更接近所述罩的管道壁夹设在所述导气通路与所述罩之间,在某些情况下,在所述管道壁与所述罩之间形成未被利用的空间。因此,从以紧凑的方式将与罩一体的空气管道布置在发动机室内的角度来看,仍有改进的余地。另外,试图减轻空气管道的重量受到必须确保空气管道的刚度,以减小由于引入进气系统中的空气脉动造成空气流动变化而引起的振动的限制。
另外,为了确保罩的所需刚度,所述罩在其内表面上具有其中在隆起部分上设置多个凹部的不规则构造。然而,当导气通路仅由空气管道形成时,由于通过凹部形成的空间不包括在导气通路中,因此未有效地利用该空间。该情况妨碍了空气管道的紧凑布置,并且还需要扩大空气管道,以形成具有所需的通路面积的导气通路。
另外,当试图减小发动机室的容积时,也更加需要更小且更轻的空气管道,以及需要更为紧凑地布置这些空气管道。
本发明已考虑到上述情形,在将用于形成将流进发动机室中的空气引导到发动机的进气系统的发动机导气通路的通路形成构件一体设置在罩的内表面上的车辆中,(1)至(5)所述的本发明旨在使通路形成构件的尺寸更小且重量更轻,并且还能够紧凑布置通道形成构件与发动机室。
另外,方面(2)所述的本发明还旨在实现减小通路形成构件的尺寸并减轻其重量,并通过利用设置在所述罩上的凹部而将通道形成构件紧凑布置。
另外,(3)所述的本发明旨在增加与罩上的凹部协作形成导气通路的空气管道的布置自由度,同时易于设定导气通路内的空气流动方向,并且还旨在实现减小作为通路形成构件的空气管道的尺寸并减轻其重量,以及使其布置紧凑。
(4)所述的本发明还旨在通过利用所述罩来抑制通路形成构件或空气管道的振动,并且还实现其重量的减轻。
(5)所述的本发明旨在通过在导气通路中设置增速部分来提高向进气系统引导空气的引导效率。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列构造来实现。
(1):一种机动车,包括:发动机,该发动机布置在覆盖有罩的发动机室内;以及通路形成构件,该通路形成构件一体设置在所述罩的内表面上,其中,所述通路形成构件形成发动机导气通路,该发动机导气通路将流入所述发动机室中的空气引导到所述发动机的进气系统,并且所述通路形成构件利用构成所述罩的一部分的罩部分作为所述导气通路的通路壁,在所述通路形成构件与所述罩部分之间形成所述导气通路,
所述通路形成构件具有弯曲部分,该弯曲部分沿随着所述通路形成构件朝下游侧延伸而靠近所述进气系统的进气口的方向弯曲,所述罩部分具有隆起部分,该隆起部分朝所述弯曲部分隆起,所述导气通路具有增速部分,该增速部分形成为被所述弯曲部分与隆起部分夹持,并且所述导气通路在所述增速部分处的面积减小,以增大被所述隆起部分偏转成沿所述弯曲部分流动的空气的速度。
(2):根据(1)中所述的机动车,其中
所述罩部分具有凹部,该凹部设置在所述罩的内表面上,朝所述罩的外表面凹进。
(3):根据(2)中所述的机动车,其中,
所述通路形成构件为附接于所述罩的空气管道,并且其与所述罩部分抵接的边缘部分沿所述导气通路形成开口,所述空气管道布置在所述凹部内。
(4):根据(1)至(3)中任一个所述的机动车,其中,
所述通路形成构件在隔着所述导气通路而与所述罩部分对置的位置中形成所述导气通路的出口,所述罩部分将所述导气通路内的空气流动朝所述出口偏转。
有益效果
根据第(1)方面,由于所述罩形成通路壁,该通路壁与通路形成构件一起形成导气通路,所述导气通路由通路形成构件与所述罩协作形成。因此,与其中导气通路仅由通路形成构件形成的情况相比,通过由所述罩形成导气通路的通路壁的一部分,相应地使通路形成构件的尺寸更小且重量更轻。而且,一体设置在所述罩上的通路形成构件可以与发动机室一起以紧凑的方式布置。
由于在导气通路中,在通过所述弯曲部分和所述隆起部分所形成的增速部分中,通过朝所述弯曲部分隆起的隆起部分,沿着在靠近所述进气系统的进气口的方向弯曲的弯曲部分的空气流速得以增大,因此通过导气通路向所述进气系统引导空气的引导效率得以提高。
根据第(2)方面,由于由设置在所述罩的内表面上的凹部所限定的空间构成导气通路,因此,可通过所述空间构成导气通路,相应地进一步确保导气通路所需的通路面积,同时使通路形成构件的尺寸更小。结果,通过利用设置在所述罩上的凹部,可使通路形成构件的尺寸更小且重量更轻,并将其紧凑布置。
根据第(3)方面,由于将具有沿所述导气通路的开口或所谓的开放截面的空气管道用作形成导气通路的管道,因此易于设定导气通路内的空气流动,并且增加了与所述罩上的凹部协作形成导气通路的空气管道的布置自由度。另外,由于空气管道布置在凹部中,因此可以减小一体安装在所述罩上的空气管道的尺寸和重量,并使得空气管道紧凑地布置在所述发动机室内。
根据第(4)方面,由于在其中使空气碰撞而朝导气通路内的空气出口偏转的部分构成作为所述罩的一部分的高刚度罩部分,因此在不增加空气管道刚度的情况下,可降低因引入到进气系统中的空气脉动造成的导气通路内的气压变化所产生的振动。结果,由于通过利用所述罩构成用于偏转空气流动的所述偏转部分,因此可抑制通路形成构件或空气管道的振动,并可减轻空气管道的重量。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本发明的机动车的前体附近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其示例性地示出了除去空气滤清器的内燃机,该内燃机布置在发动机室内的略靠右侧;
图2是沿图1的II-II线剖取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3是沿图1的III-III线剖取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4是设置在图1中的机动车上的空气管道的立体图;
图5是当沿图2中箭头V所示的方向所看的空气管道的图;以及
图6是当沿图5中箭头VI所示的方向所看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2发动机室;10罩;14、15凹部;20内燃机;20i进气系统;22空气滤清器;22b进气口;30罩部分;31偏转部分;40空气管道;60导气通路;61进口;62出口;63增速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6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适用本发明的机动车包括:作为发动机的内燃机20,该内燃机20布置在由作为车体的前部的前体1形成的发动机室2内;作为引擎罩部件的罩10,该罩10以可打开和关闭的方式设置在前体1上,以从上方覆盖发动机室2;以及作为通路形成构件的空气管道40,该空气管道40用于形成将从前格栅流入发动机室2中的空气引导到内燃机20的进气系统20i的空气通路。
在发动机室2中,传动装置6布置在发动机主体21的左侧,传动装置6构成动力传递系统或动力传动系的一部分,并与发动机主体21连接,用于将由内燃机20产生的动力传递到作为驱动车轮的前车轮。
前体1包括:框架构造(未示出),内燃机20和传动装置6被支撑在该框架构造上;前格栅3,该前格栅3为将外部空气引入发动机室2中的引导部分;以及车头灯4。
罩10以可绕铰链(未示出)在上、下方向转动的方式安装在前体1上,铰链的左边缘部分的后端部分和右边缘部分的后端部分与前体1连接。
注意,在该实施方式的下列说明中,上方和下方是指垂直方向,前后和左右分别是指机动车的前后和左右。另外,左方和右方也是车辆的宽度方向,当左侧方向和右侧方向的其中之一为左方和右方的其中之一时,则左侧方向和右侧方向中的另一个是左方和右方中的另一个。另外,上游和下游是针对导气通路60内的空气流动而使用的。
内燃机20为多缸、四冲程内燃机。内燃机20包括:发动机主体21,该发动机主体21由气缸体和气缸盖组成,气缸体具有多个在其中装配有活塞的气缸,活塞借由因燃烧室中的空气和燃料的混合物的燃烧而产生的燃烧气体所形成的压力而驱动,气缸盖与气缸体连接,并且在气缸盖中设置有与燃烧室连通的进气口和排气口;进气系统20i,该进气系统20i将进入内燃机20中的空气引导到燃烧室;以及排气系统20e,该排气系统20e将排出的燃烧气体作为废气从燃烧室引导到内燃机20的外部。活塞与可旋转地支撑在发动机主体21上的曲轴连接,曲轴的旋转中心线指向左右方向,通过气缸内的燃烧气体驱动而往复运动的活塞驱动曲轴旋转,曲轴的旋转被传递到前车轮,同时通过传动装置6改变速度。
进气系统20i包括:空气滤清器22,该空气滤清器22具有形成进气口22b的进气管道22a,空气从进气口22b进入到发动机室2中;节流阀装置23,该节流阀装置23包括用于控制穿过空气滤清器22且已净化的空气的流速的节流阀;以及进气歧管24,该进气歧管24用于分开穿过节流阀装置23的空气,以将分开的空气引导到分别与各燃烧室对应的进气口。作为进气管装置的进气歧管24布置在发动机主体21的前侧上,然后附接到气缸盖。
排气系统20e包括:排气歧管25,该排气歧管25用于收集穿过排气口的待从燃烧室排出的废气;排气管26,该排气管26将穿过排气歧管25的废气引导到内燃机20的外部;以及排放控制装置和消音器(该两者均未示出)。
排气歧管25布置在发动机主体21的后侧上,并附接到气缸盖。
罩10包括构成该罩10的外表面10o的外板11和设置在外板11的内侧(即,发动机室2侧)上而与外板11连接的内板12。金属内板12通过以下方式与金属外板11连接:通过诸如卷边作业之类的塑性变形作业将其周缘部分12a与外板11连接,并利用诸如粘附剂之类的连接手段将内板12的除了外周缘部分12a之外的散布于其上的其它部分与外板11连接。
罩10的内表面10i(即,罩10的面向发动机室2的部分)由内板12和外板11形成,内表面10i具有赋予罩10刚度的不规则构造。通过外板11与具有通过弯曲作业形成的隆起部分13的内板12之间的协作而形成不规则构造,该不规则构造由隆起部分13和多个从隆起部分13朝外表面10o凹进的凹部组成,通过使内板12从周缘部分12a隆起而形成隆起部分13,以在外板11与该隆起部分13自身之间形成空间。图1中示出了多个凹部中的两个凹部14、15。
相应的凹部14、15由底部14a、15a以及周向部分14b、15b组成,底部14a、15a遵循外板11的形状,周向部分14b、15b从底部14a、15a的整个周边朝隆起部分13的顶表面13a延伸,并与外板11分离。分别被周向部分14b、15b围绕的底部14a、15a均由外板11的通过设置在内板12上的通孔16暴露于发动机室2的露出部分11e和内板12的限定通孔16的周缘部分12e组成。周缘部分12e为与外板11抵接的部分或连接至外板11的部分。另外,相应的周向部分14b、15b为从底部14a、15a朝顶表面13a倾斜的部分或者为比顶表面13a更接近底部14a、15a的部分。
注意,在不形成通孔16的情况下,可仅通过内板12形成凹部14、15。
参照图1至图6,一体设置在罩10的内表面10i上的空气管道40在作为引擎罩部分的构成罩10的一部分的罩部分30与该空气管道40自身之间形成导气通路60,以利用罩部分30作为导气通路60的通路壁。罩部分30具有与前述凹部类似的一个以上的凹部,在该实施方式中,罩部分30由凹部14、15和隆起部分13组成。
因此,导气通路60的通路壁由罩部分30与空气管道40组成。
另外,空气管道40通过具有橡胶类弹性的材料的弹性体(例如软的合成树脂)一体模制而成。另外,外板11和内板12由比制造空气管道40的那些材料具有更大弹性系数或更大强度的材料制成。另外,使用具有优良耐热性的材料作为形成空气管道40的材料,以抑制导气通路60内的空气温度升高。
通过作为固定装置的夹(未示出)与罩10可拆卸地附接的空气管道40具有形成导气通路60的通路部分41和一个以上的附接部分(在该实施方式中,为四个附接部分40a至40d),在附接部分处空气管道40附接到隆起部分13。在附接部分40a至40d中分别设置供夹穿过的孔。
具有大致恒定厚度的通路部分41具有:入口边缘部分42,该入口边缘部分42与罩部分30协作形成导气通路60的进口61;出口边缘部分43,该出口边缘部分43形成导气通路60的出口62;以及边缘部分44,该边缘部分44具有与罩部分30抵接的抵接表面。
如图1至图3所示,空气管道40以这样的方式布置在发动机室2中,即,使得通路部分41在左右方向向左离开发动机主体21定位,并位于传动装置6的上方。另外,当从上部看时,空气滤清器22的一部分和通路部分41的一部分与传动装置6重叠。
位于导气通路60(或通路部分41)的前端部分处的进口61在左右方向位于与前格栅3的一部分相同的位置,位于导气通路60(或通路部分41)的后端部分处的出口62在左右方向位于与进气口22b相同的位置,并且在前后方向位于与罩10的在左右方向的中心部分的后端部分10a基本相同的位置。因此,进气口22b在左右方向位于形成出口62的左右方向的范围内。
另外,通路部分41在左右方向位于与空气滤清器22的左部相同的位置,并且在前后方向位于与空气滤清器22的前部相同的位置。因此,当从前后方向看时整个通路部分41或整个空气管道40布置在车头灯4的范围内。
参照图1至图6,边缘部分44沿导气通路60形成开口45。开口45以使得空气管道40附接到内板12的状态(以下称为附接状态)从上方覆盖有罩部分30。因此,空气管道40是在形成入口边缘部分42与边缘部分44的范围内在进口61和开口45处具有其横截面(即,通路的横截面)开放的开放截面的部件。
通路部分41由具有开放截面的开放截面部分41a和具有其横截面未打开的关闭截面的关闭截面部分41b组成。另外,导气通路60由上游侧通路60a和下游侧通路60b组成,上游侧通路60a由开放截面部分41a和罩部分30形成,下游侧部分60b仅由关闭截面部分41b形成。
开放截面部分41a具有:底壁46,该底壁46在上下方向穿过导气通路60而与罩部分30相对;以及一对从底壁46隆起的侧壁47、48。因此,开放截面部分的横截面呈U形。该对侧壁47、48在左右方向经导气通路而彼此相对。
相应的侧壁47、48以及构成随后所述的流出部分49的上端的边缘部分44具有凸缘形状,并且在弹性变形时与罩部分30抵接,从而减少流过导气通路60的空气从空气管道40与罩部分30之间的间隙泄露,或者优选地,在空气管道40与罩部分30之间形成基本气密的状态。因此,边缘部分44还构成空气管道40的一部分。
进口边缘部分42形成为当其向前延伸时向下平滑弯曲的漏斗形状,并在其自身与包括底部14a与周向部分14b、15b的罩部分30之间限定进口61(参照图2)。
两个侧壁47、48使已从进口61流入上游侧通路60a中的空气流动在左右方向上向左侧偏转,以将其引向出口62和进气口22b。
具有出口边缘部分43的关闭截面部分41b构成流出部分49,该流出部分49将空气从上游侧通路60a向下排出而将其引向进气口22b。流出部分49构成空气管道40的由于具有封闭截面因此比开放截面部分41a的刚度更大的部分,该流出部分49限定具有基本四边形形状的出口62和下游侧通路60b。出口62位于与隆起部分13相对的位置中,隆起部分13构成在上下方向穿过导气通路部分60的罩部分30的一部分(参照图2)。
另外,在流出部分49向下游延伸到接近出口62时通路面积减小的四个角部49a至49d中,在三个角部49a至49c中形成狭缝49e,以在大到使得空气管道40变形较大的负载从前方施加在空气管道40上时易于使流出部分49在前后方向压缩。这样,通过不在角部49a至49d的一部分(即角部49d)中形成狭缝49e,而可容易确保关闭截面部分41b(或流出部分49)的刚度,同时实现空气管道40重量的减轻,借此抑制由于从进气口22b传送的进气的脉动引起的导气通路60内的气压变化而造成的关闭截面部分41b的振动,因此抑制基于振动产生的噪声。
通过从进口端部分42向前突出的一对附接部分40a、40b来提高进口端部分42的刚度。因此,抑制了因导气通路60内的气压变化引起的通过前体1传递的振动和入口端边缘部分42的振动以及因而引起的开放截面部分41a的振动,并因此抑制了噪声。
一对附接部分40c、40d在前后方向定位成比一对附接部分40a、40b更靠近流出部分49,该对附接部分40c、40d从一对侧壁47、48分别向右侧和左侧突出。加强肋55在底壁46的外表面上设置,以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延伸成格栅状形状,加强肋55还设置在侧壁47、48的相应外表面上,以在上下方向延伸。
空气管道40在构成其一部分的开放截面部分41a处局部布置在凹部14、15内。相应的侧壁47、48的高度与凹部14、15的深度成比例。因此,侧壁47或侧壁48的具有与底部14a或底部15a抵接的边缘部分44的部分形成为比具有与周向部分14b或周向部分15b抵接的边缘部分44部分高。因此,由于罩部分30的凹部14、15构成上游侧通路60a的通路壁,因此导气通路60的一部分构成由凹部14、15限定的空间,因而,通过利用如此限定的空间来形成导气通路60。
另外,开放截面部分41a的底壁46具有弯曲部分,该弯曲部分定位在位于流出部分49附近的部分中,并且当底壁46向下游延伸到靠近出口62和平坦部分50时该弯曲部分沿其靠近进气口22b的方向向下弯曲,平坦部分50形成在基本平坦的平面中,并从进口边缘部分42向弯曲部分51延伸。弯曲部分51的下游部分与流出部分49的弯曲部分49f平滑地连续。
另一方面,周向部分14b的构成罩部分30且位于比底部15a更向下游并更靠近出口62的部分构成将下游侧通路60a内的空气流动向下偏转的偏转部分31,以将空气引向出口62和进气口22b。偏转部分31为平滑隆起的隆起部分,以在其进一步向下游延伸时,在上下方向逐渐靠近包括弯曲部分51的底壁46。
另外,上游侧通路60a具有增速部分(参照图1和图2),该增速部分限定在偏转部分31与底壁部分46之间同时保持在其间。位于进口61与出口62之间的增速部分63在左右方向上穿过上游侧通路60a,并延伸过上游侧通路60a的整个宽度以及在左右方向上横跨在两个侧壁47、48之间的整个区域。另外,当增速部分63进一步引向下游侧时其面积逐渐减小,借此增大空气的流速。具体地,在增速部分63中,由于经偏转部分31偏转而被导向为沿弯曲部分51朝向出口62和进气口22b流动的空气在由偏转部分31和弯曲部分51限定的部分63a中(参照图2)流速得以增大,因此,流出出口62的空气可以以良好的效率引导到进气口22b。另外,由于部分63a为增速部分63的最靠近出口62的最下游端部分,因此在部分63a中流速得以增大的空气可以以更好的效率被引导到进气口22b。
因此,当内燃机20运转时,由于为了降低发动机室2内的空气压力而使发动机室2内的空气从进气口22b进入内燃机20中,因此外部空气(位于发动机室2外部的空气)可以通过前格栅3并从罩10和前体1之间流入发动机室2中。
已流入发动机室2中的空气从进口61流入导气通路60中、流过导气通路60并从出口62朝进气口22b流出。当发生该情况时,在机动车行进的同时,从前格栅3流入发动机室2中的流动空气从进口61流入导气通路60中。
导气通路60内的空气的流速借助于增速部分63和出口62处的锥形流出部分49而增大。于是,具有朝进气口22b的高指向性的空气从出口62朝进气口22b流出,然后通过进气系统20i而进入燃烧室。
接下来描述上述实施方式的功能和优点。
在其中形成发动机导气通路60的用于将流入发动机室2中的空气引导到进气系统20i的空气管道40一体附接到罩10的内表面10i的机动车中,空气管道40在其自身与构成罩10一部分的罩部分30之间形成导气通路60,以利用罩部分30作为导气通路60的通路壁。通过这种构造,由于罩10构成与空气管道40一起形成导气通路60的通路壁,因此,通过空气管道40与罩10之间的协作形成导气通路60。结果,与其中仅由空气管道形成导气通路60的情况相比,通过由罩10构成导气通路60的通路壁的一部分,相应地使得空气管道40的尺寸更小且重量更轻,而且,由于可将空气管道40布置成更接近所述罩,因此一体设置在罩10上的空气管道40可以以紧凑的方式布置在发动机室2内。
由于通过具有设置在罩的内表面10i上以朝罩10的外表面10o凹进的凹部14、15的罩部分30,为了提高罩10的刚度而通过在罩10的内表面10i上设置的不规则构造的凹部14、15所限定的空间构成导气通路60,因此通过该空间构成导气通路60的一部分,相应地可确保导气通路60所需的通路面积,同时使空气管道40的尺寸更小。结果,通过利用设置在罩10上的凹部14、15,可使空气管道40的尺寸更小且重量更轻,并可紧凑布置空气管道40。
在空气管道40中,与罩10附接且与罩部分30抵接的边缘部分40沿导气通路60形成开口45,空气管道40的一部分布置在凹部内。因此,由于具有沿导气通路60的开口45或所谓的开放截面的空气管道40用作形成导气通路60的管道,因此容易设定为了使导气通路60内的空气靠近进气口22b的空气流动方向,从而增加与罩的凹部14、15协作形成导气通路60的空气管道40的布置自由度。而且,由于空气管道40布置在凹部14、15中,因此可实现与罩10一体附接的空气管道40的尺寸减小和重量减轻,并使空气管道40紧凑地布置在发动机室2内。
在空气管道40中,导气通路60的出口62形成在经导气通路60与罩部分30相对的位置中,罩部分30具有将导气通路60内的空气流动朝出口62偏转的偏转部分31。因此,由于构成朝出口62偏转的空气在导气通路60内碰撞的部分的偏转部分31由作为罩10的刚度高的部分的罩部分30组成,所以在不提高空气管道40的刚度的情况下,可减小由于引入进气系统20i中的空气脉动引起的导气通路60内的气压变化而产生的振动。结果,由于用于偏转空气流动的偏转部分31是利用罩10构成的,因此可抑制空气管道40的振动,并可使空气管道40的重量更轻。
空气管道40具有弯曲部分51,弯曲部分51在进一步向下游延伸时,其在靠近进气系统20i的进气口22b的方向上弯曲,罩部分30具有偏转部分31,偏转部分31在进一步向下游延伸时,作为朝弯曲部分51隆起的隆起部分,导气通路60具有保持在弯曲部分51和偏转部分31之间而形成的增速部分63,当导气通路60进一步向下游延伸时,增速部分63中的导气通路60的面积减小。因此,由于沿弯曲部分51的空气流速通过偏转部分31增大,该弯曲部分51在其靠近进气系统20i的进气口22b的方向上弯曲,偏转部分31当其进一步在增速部分63的部分63a中向下游延伸时朝弯曲部分51隆起,增速部分63由弯曲部分51和偏转部分31形成,因此通过导气通路60引导到进气系统20i的空气的效率得以提高。
由于通过兼作为空气管道40与罩部分30之间的密封件并由弹性体制成的空气管道40的边缘部分44减少了空气从导气通路60的泄漏,因此不需要在空气管道40与罩部分30之间设置单独的密封部件,这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
以下针对前述实施方式的改型部分的形式,描述改型构造。
通路形成构件可以是具有除了U形外的其它截面形状的管道或者可以是平板状部件。
通路形成构件可以与罩10或内板12一体模制而成,以一体设置在罩10上。
虽然在该实施方式中,引擎罩部件为罩10,但是也可以采用从除了上方外的其它方向覆盖发动机的引擎罩部件。
与罩部分30和空气管道40分离的密封部件可以布置在它们之间,在这样布置时,如此布置的密封部件构成罩部分30的一部分或构成空气管道40的边缘部分44的一部分。
注意,本专利申请是以2007年8月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申请号为2007-208219)为基础的申请,因此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Claims (4)

1.一种机动车,该机动车包括:
发动机,该发动机布置在覆盖有罩的发动机室内,以及
通路形成构件,该通路形成构件一体设置在所述罩的内表面上,其中,
所述通路形成构件形成发动机导气通路,该发动机导气通路将流入所述发动机室中的空气引导到所述发动机的进气系统,
并且
所述通路形成构件利用构成所述罩的一部分的罩部分作为所述导气通路的通路壁,在所述通路形成构件与所述罩部分之间形成所述导气通路,
所述通路形成构件具有弯曲部分,该弯曲部分沿随着所述通路形成构件朝下游侧延伸而靠近所述进气系统的进气口的方向弯曲,其中
所述罩部分具有隆起部分,该隆起部分朝所述弯曲部分隆起,
所述导气通路具有增速部分,该增速部分形成为被所述弯曲部分与隆起部分夹持,并且
所述导气通路在所述增速部分处的面积减小,以增大被所述隆起部分偏转成沿所述弯曲部分流动的空气的速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其中,
所述罩部分具有凹部,该凹部设置在所述罩的内表面上,朝所述罩的外表面凹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动车,其中,
所述通路形成构件为附接于所述罩的空气管道,并且该空气管道与所述罩部分抵接的边缘部分沿所述导气通路形成开口,并且
所述空气管道布置在所述凹部内。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车,其中,
所述通路形成构件在隔着所述导气通路而与所述罩部分对置的位置形成所述导气通路的出口,并且
所述罩部分将所述导气通路内的空气流动朝所述出口偏转。
CN2008800020826A 2007-08-09 2008-07-25 具有发动机用导气通路的机动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892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08219A JP4616867B2 (ja) 2007-08-09 2007-08-09 エンジン用空気案内通路が形成された自動車
JP208219/2007 2007-08-09
PCT/JP2008/063422 WO2009019996A1 (ja) 2007-08-09 2008-07-25 エンジン用空気案内通路が形成された自動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89221A CN101589221A (zh) 2009-11-25
CN101589221B true CN101589221B (zh) 2012-01-11

Family

ID=403412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02082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89221B (zh) 2007-08-09 2008-07-25 具有发动机用导气通路的机动车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8205699B2 (zh)
EP (1) EP2107232B1 (zh)
JP (1) JP4616867B2 (zh)
CN (1) CN101589221B (zh)
AR (1) AR067796A1 (zh)
CA (1) CA2675005C (zh)
TW (1) TWI379781B (zh)
WO (1) WO200901999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11465B2 (en) * 2008-11-13 2011-09-06 International Truc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Air intake plenum for air induction channel
GB201004451D0 (en) * 2010-03-17 2010-05-05 Trysome Ltd Air intake structure
EP2555849B1 (en) * 2010-04-06 2018-06-27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Air filtration device
WO2013186631A2 (en) 2012-06-11 2013-12-19 Butters Brain E Apparatu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fluid filtration
JP6246009B2 (ja) * 2014-02-13 2017-12-13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エンジンフード
US9211791B2 (en) 2014-03-31 2015-12-15 Honda Motor Co., Ltd. Automobile over-bulkhead air intake system
US9248866B2 (en) * 2014-06-13 2016-02-02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Hood assembly
US11391253B1 (en) * 2015-08-17 2022-07-19 Arctic Cat Inc. Vehicle intake
US9764776B2 (en) 2015-12-18 2017-09-19 Honda Motor Co., Ltd. Motor vehicle engine room air and water management system
JP6456991B2 (ja) 2017-02-27 2019-01-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エアクリーナの吸気構造
JP6527551B2 (ja) * 2017-06-14 2019-06-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吸気ダクトモジュール
US11060490B2 (en) 2017-06-22 2021-07-1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ir intake system for an engine
US10514007B2 (en) * 2017-06-22 2019-12-2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ir intake system for an engine
US10975813B2 (en) * 2019-07-15 2021-04-1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ir intake system for an engi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701024A (en) 1947-10-01 1955-02-01 Ford Motor Co Resonator mounting on underside of hood
US3800910A (en) * 1972-08-02 1974-04-02 Massey Ferguson Inc Apparatus for directing air flow and sound waves
JPS5437787B2 (zh) 1973-05-25 1979-11-16
JPS5010914U (zh) * 1973-05-29 1975-02-04
JPS61134432U (zh) * 1985-02-12 1986-08-21
US4646864A (en) * 1985-10-07 1987-03-03 Chrysler Motors Corporation Integral silencer pad and water deflector
US4778029A (en) * 1987-04-29 1988-10-18 General Motors Coporation Engine air inlet and silencer for motor vehicle
DE4006208A1 (de) * 1990-02-28 1991-08-29 Audi Ag Anordnung zur zufuehrung von frischluft zum innenraum eines kraftfahrzeuges
JPH049329U (zh) * 1990-05-16 1992-01-28
JPH06255538A (ja) * 1993-03-01 1994-09-13 Kubota Corp トラクタの吸気装置
US5660243A (en) * 1995-02-13 1997-08-26 Chrysler Corporation Air flow, atmospheric particle, and environmental element diverter system
JP3676566B2 (ja) 1998-04-08 2005-07-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におけるエンジンの吸気ダクト構造
US6056075A (en) * 1999-05-26 2000-05-02 Daimlerchrysler Corporation Hood with integrated cooling duct
JP2005029028A (ja) * 2003-07-04 2005-02-03 Calsonic Kansei Corp 車両の外気取入構造
JP2007208219A (ja) 2006-02-06 2007-08-16 Fujifilm Corp 半導体デバイスの研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89221A (zh) 2009-11-25
WO2009019996A1 (ja) 2009-02-12
JP4616867B2 (ja) 2011-01-19
CA2675005A1 (en) 2009-02-12
EP2107232B1 (en) 2012-06-20
TW200925011A (en) 2009-06-16
TWI379781B (en) 2012-12-21
US20100140004A1 (en) 2010-06-10
CA2675005C (en) 2012-01-10
EP2107232A4 (en) 2010-07-14
JP2009041475A (ja) 2009-02-26
US8205699B2 (en) 2012-06-26
AR067796A1 (es) 2009-10-21
EP2107232A1 (en) 2009-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89221B (zh) 具有发动机用导气通路的机动车
US7357205B2 (en) Motorcycle
US20080110155A1 (en) Exhauster for Motorcycle and Motorcycle Including Exhauster
JP4578511B2 (ja) 内燃機関のエアクリーナ装置
EP2933471A1 (en) Supercharging system for engine
CN1724298A (zh) 高真空性止回阀
JPH02230924A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JP6500646B2 (ja) 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US5655497A (en) Induction system for motorcycle
JP6350256B2 (ja) 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JP6427435B2 (ja) 圧力式アクチュエータ
EP2123897B2 (en) Intake manifold for multi-cylinde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10161301B2 (en) Exhaust device for supercharged engine
JP6816582B2 (ja) 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US20030172812A1 (en) Air filter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7380407B2 (ja) 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JP2020200782A (ja) 過給機付き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JP3601640B2 (ja) 多気筒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US11982251B2 (en) Air supply device with intake pipes that overlap in an air chambe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an air supply device, and motor vehicle
JP4305107B2 (ja) V型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KR20190002911A (ko) 자동차 흡기량 증가 장치
JP2021173253A (ja) 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JP4679557B2 (ja) 吸気部品を備える内燃機関
JPH10213033A (ja) 内燃機関の吸気構造
JP4103749B2 (ja) V型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111

Termination date: 2021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