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81348A - 无级变速器用带 - Google Patents

无级变速器用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81348A
CN101581348A CNA2009101385941A CN200910138594A CN101581348A CN 101581348 A CN101581348 A CN 101581348A CN A2009101385941 A CNA2009101385941 A CN A2009101385941A CN 200910138594 A CN200910138594 A CN 200910138594A CN 101581348 A CN101581348 A CN 1015813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lt
continuously variable
variable transmission
value
me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91013859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81348B (zh
Inventor
丰原耕平
水宫一浩
三浦吉孝
上谷力
清原信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T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T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TCO Ltd filed Critical JAT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813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813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813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813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5/00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 F16G5/16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consisting of several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5/00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9/00Ropes or cab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riving, or for being driven by, pulleys or other gearing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Pulle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级变速器用带,通过伴随带和带轮的接触面积扩大而使面压降低,由面压降低导致磨损量减少,由磨损量减少确保槽部,能够长期维持高转矩传递。由层叠环(3、3)和多个元件(4)构成的无级变速器用带中,元件(4)在两侧的侧面(4a、4a)上沿带轮径向交替地排列形成经由油膜与带轮(1、2)接触的牙部(41)、和将润滑油向带轮周向排出的槽部(42),将牙宽度相对于牙部(41)和槽部(42)的牙宽度和槽宽度的合计宽度的比例即平面比率设定为几何学形状的制造性成立且油排出性成立的范围中最大比例区域的值,将邻接的槽部(42、42)的间隔即槽间距设定为几何学形状的制造性成立且油排出性成立的范围中的设定的平面比率容许的值。

Description

无级变速器用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带式无级变速器的无级变速器用带,尤其是涉及传递转矩的高转矩化技术。
背景技术
目前,在通过将两组所述层叠环从两侧夹持在连接排列有多个的元件的凹槽而构成的无级变速器用带中,已知的是,在所述元件中与带轮的槽轮面接触的侧面设有能够容易等将润滑油沿带轮周向排出的形状的槽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为实现带和带轮的接触面的摩擦系数的提高,已知有在元件的侧面和带轮的槽轮面的接触面形成有保护膜的无级变速器用带。该保护膜由通过润滑油中的添加剂成分吸附且产生剪切力的转矩传递膜、和作为润滑油起作用的润滑膜构成,且将供给的润滑油从槽适当地排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1318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321090号公报
但是,在现有的无级变速器用带中,形成于元件的侧面的牙部和槽部的比例例如为40~50∶50~60的设定,当测定牙部的面压分布特性时,成为在牙部的中央部分存在接触面压的峰值的特性。
另一方面,在现行水平的无级变速器用带的要求规格(转矩、转速变速比幅度)的情况下,现有的带结构没有问题,但对于无级变速器用带而言,“对应高转矩”的必要性提高。
于是,根据“对应高转矩”的要求,当仍用现有的带结构来提高传递转矩时,元件的侧面因接触面压的部分集中而受到大的面压,因此,侧面的磨损增大。而且,当该磨损过度时,槽部的截面积缩小化,或是槽部消减,存在润滑油的排出功能被损坏这样的问题。
另外,由于形成于带和带轮的接触面的保护膜不如金属硬,因此,当元件的侧面因接触面压的部分集中而受到大的面压并产生过大的剪切力时,保护膜磨损,阻碍保护膜的生成。结果是不能得到对应于要求的摩擦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着眼于所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级变速器用带,其通过伴随带和带轮的接触面积扩大而使面压降低,由面压降低导致磨损量减少,由磨损量减少确保槽部,能够长期维持高转矩传递。
为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级变速器用带,具备自内向外重合有多个环状环的层叠环、和由板材形成且两侧具有与带轮的槽轮面接触的侧面的元件,
将两组所述层叠环从两侧夹持在连接排列多个的所述元件的凹槽而构成,在两组带轮间夹持所述无级变速器用带进行转矩传递时,层叠环承受元件向外径方向扩展的力,元件承受来自两组带轮的按压力,其特征在于,
所述元件在两侧的侧面沿带轮径向交替排列形成有经由油膜与带轮的槽轮面接触的牙部、和将润滑油向带轮周向排出的槽部,
将牙宽度相对于所述牙部和所述槽部的牙宽度和槽宽度的合计宽度的比例即平面比率、设定为几何学形状的制造性成立且油排出性成立的范围中最大比例区域的值,
将所述邻接的槽部的间隔即槽间距设定为几何学形状的制造性成立并且油排出性成立的范围中的设定的平面比率容许的值。
因此,本发明的无级变速器用带中,通过将平面比率设定为最大比例区域的值,牙部的面积、即牙部相对于带轮的槽轮面的接触面积扩大。伴随该接触面积扩大接触面压扩大的面积整体平均化,接触面压降低。而且,当接触面压降低时,即使在高转矩传递时,侧面的磨损量也不会减少。而且,通过侧面的磨损量减少来长期确保槽部,将槽间距设定在通过设定后的平面比率而油排出性成立的值,由此,元件和带轮间不构成流体润滑,确保槽部的适当的油排出性。
因此,通过扩大牙部相对于带轮的槽轮面的接触面积,接触面压降低。利用该接触面压的降低,使介于元件的侧面和带轮的槽轮面之间的转矩传递膜不会磨损,并利用来自槽部的油排出性适当地进行管理,由此摩擦系数增大。利用该摩擦系数的增大作用,可与摩擦系数的增大成正比地提高传递转矩。
其结果是,通过伴随带和带轮的接触面积扩大而使面压降低,由面压降低导致磨损量减少,由磨损量减少确保槽部,能够长期维持高转矩传递。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适用了实施例1的无级变速器用带的带式无级变速器中的最大减速状态的两组带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无级变速器用带的局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3表示实施例1的无级变速器用带的构成要素的元件,其中,图3(X)表示元件正面图,图3(Y)表示元件侧面图,图3(Z)表示图3(X)的元件侧面部分F的放大图。
图4使表示实施例1的无级变速器用带的构成要素即元件的侧面的放大图;
图5是表示在无级变速器用带的构成要素即元件的平面比率和槽间距的关系特性中写入了几何学形状的制造性NG区域和油排出性NG区域和OK区域的图;
图6表示现有品的带构成要素即元件的侧面,其中,图6(X)表示侧面的放大图,图6(Y)表示面压分布特性;
图7表示时间经过变化品的带构成要素即元件的侧面,其中,图7(X)表示侧面的放大图,图7(Y)表示面压分布特性;
图8表示经过时间变化品+平面比率大的带构成要素即元件的侧面,图8(X)表示侧面的放大图,图8(Y)表示面压分布特性;
图9是表示推定摩擦系数相对于固体接触面积的关系的推定摩擦系数特性图;
图10表示实施例1的无级变速器用带的带构成要素即元件的侧面,其中,图10(X)表示侧面的放大图,图10(Y)表示面压分布特性。
图11是对于现有形状的元件和实施例形状的元件表示磨损深度相对于耐久时间的比较特性的图;
图12是对于现有形状的元件和实施例形状的元件表示平面比率相对于磨损深度的比较特性的图。
标记说明
V无级变速器用带
1初级带轮
11固定带轮
12滑动带轮
11a、12a槽轮面
2次级带轮
21固定带轮
22滑动带轮
21a、22a槽轮面
3层叠环
4元件
4a侧面4a
4b凹槽
41牙部
42槽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图1所示的实施例1说明本发明的无级变速器用带的最佳实施方式。
(实施例1)
首先,说明其构成。
图1是表示应用了实施例1的无级变速器用带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最大减速状态的二组带轮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无级变速器用带的局部的放大立体图。图3表示实施例1的无级变速器用带的构成要素即元件,(X)表示元件正面图,(Y)表示元件侧面图,(Z)表示图3(X)的元件侧面部分F的放大图。
如图1所示,实施例1的无级变速器用带V挂设在初级带轮1和次级带轮2上。来自图外的发动机的转矩通过转矩变换器及前后行进切换机构传递给所述初级带轮1,且经由无级变速器用带V从所述次级带轮2通过图外的减速齿轮及驱动轴传递给轮胎。所述初级带轮1由固定带轮11和滑动带轮12构成。所述次级带轮2由固定带轮21和滑动带轮22构成。所述各带轮11、12、21、22形成与无级变速器用皮带V接触的槽轮面11a、12a、21a、22a,槽轮面11a、12a、21a、22a的槽轮角度例如设定为11°左右。另外,所述滑动带轮12、22通过活塞油压在夹持带轮的方向产生推压力。
如图2所示,实施例1的无级变速器用带V具备:自内向外重合多个环状环的层叠环3;由板材形成且两侧具有与两组带轮1、2的槽轮面11a、12a、21a、22a接触的侧面4a的元件4。将厚度约0.2mm的相当于马氏体时效钢(マレ一ジング鋼)的最高强度材料的薄板焊接成环状环,自内向外将直径稍微不同的环状环层状重合而构成所述层叠环3。所述元件4通过将厚度2mm左右的钢板精密冲压而制造。
而且,如图2所示,无级变速器用带V通过将两组层叠环3、3从两侧夹持在连接排列了多个的元件4、的凹槽4b、4b内而构成。将该无级变速器用带V夹持在两组带轮1、2之间进行转矩传递时,层叠环3承受元件4要向外径向扩展的力,元件4承受来自两组带轮1、2的推压力。
如图3(X)、(Y)所示,所述元件4具备侧面4a、4a、凹槽4b、4b、颈部4c、鼻部4d、耳部4e、4e、槽穴部4f、锁紧边缘部4g。
所述侧面4a、4a形成在与带轮1、2的槽轮面11a、12a、21a、22a接触的元件两侧位置。所述凹槽4b、4b形成在从两侧夹持两组层叠环3、3的元件内侧位置。所述颈部4c形成在由凹槽4b、4b夹持的元件中心位置。所述鼻部4d以向带行进方向突出地形成于元件正面位置的上部。所述耳部4e、4e从鼻部4d沿元件宽度方向延伸而形成。所述锁紧边缘部4g沿宽度方向形成在具有侧面4a、4a的元件正面位置。
如图3(Y)、(Z)所示,在所述元件4的侧面4a、4a,在带轮径向交替等间隔等排列而形成有经由油膜与两组带轮1、2的槽轮面11a、12a、21a、22a接触的牙部41、和将润滑油向带轮周向排出的槽部42。
图4是表示实施例1的无级变速器用带的构成要素即元件的侧面的放大图。图5是表示无级变速器用带的构成要素即元件的平面比率和槽间距的关系特性中写入了几何学形状的制造性NG区域、油排出性NG区域和OK区域的图。
在所述元件4中,将牙部相对于牙部41和槽部42的牙宽度和槽宽度的合计宽度的比例即平面比率、设定为几何学形状的制造性成立并且油排出性成立的范围(除图5的几何学形状的制造性NG区域和油排出性NG区域之外的OK区域)中最大比率区域的值。另外,将邻接的槽部42、42的间隔即槽间距、设定为几何学形状的制造性成立且油排出性成立的范围(除图5的几何学形状的制造性NG区域和油排出性NG区域之外的OK区域)中的设定的平面比率容许的值。
在此,几何学形状的制造性NG区域是指由于制造上的界限而不能在侧面4a将牙部41和槽部42设定为几何学形状的区域,如图5所示,槽间距越小,几何学形状的制造性OK区域越小。油排出性NG区域是指元件4与带轮1、2间成为流体润滑的区域,如图5所示,槽间距越大,油排出性OK区域越小。而且,元件4的优选的平面比率和槽间距的设定是将平面比率设定为几何学形状的制造性和油排出性都处于OK区域,且图5中虚线所示的达到70%以上(最大比率83%左右)的区域所含的值,将槽间距设定为设定的70%以上的值的平面比率容许的范围内的值(例如0.1mm)。
如图4所示,实施例1的元件4的平面比率和槽间距是将牙部相对于牙部41的牙宽度和槽部42的槽宽度的合计宽度(=0.1)的比例即平面比率设定为80%的值(图5中D位置),将所述槽间距设定为设定的平面比率80%容许的0.1mm的值。
如图4所示,实施例1的元件4的牙部形状是将形成于侧面4a的牙部41设定成中间高的凸曲面形状。而且,将形成于侧面4a的牙部41的曲率半径R设定为与所述槽部42邻接的牙部边缘部分的面压峰值的降低、和牙部41的固体接触面积的增大这两者都兼顾的值。另外,如图4所示,实施例1的元件4在形成于侧面4a的中间高的凸曲面形状的牙部41具有高度。
如图4所示,实施例1的元件4的槽部形状为将槽部42的截面形状形成为V字状,例如将槽深设定为0.01mm。
其次说明作用。
首先,对“只是固体接触面积的扩大不能使高转矩化成立的理由”进行说明,接着,将实施例1的无级变速器用带V的作用分成“由固体接触面积扩大和槽间距最优化确保高传递转矩的作用”、“由凸曲面设定产生初期磨损量降低的作用”、“由固体接触面积扩大、槽间距最优化和凸曲面设定产生降低燃油消耗的作用”进行说明。
(只是固体接触面积的扩大不能使高转矩化成立的理由)
图6表示现有品的带构成要素即元件的侧面,(X)表示侧面的放大图,(Y)表示面压分布特性。图7表示经过时间变化品的带构成要素即元件的侧面,(X)表示侧面的放大图,(Y)表示面压分布特性。图8表示经过时间变化品+平面比率大的带构成要素即元件的侧面,(X)表示侧面的放大图,(Y)表示面压分布特性。
如图6(X)所示,现有品的元件的侧面形成的牙部和槽部的比例设定为牙槽比例a∶b=40~50∶50~60,槽间距(a+b)为a+b=0.19mm。这是为满足元件制造方法和精度而设定的形状,根据现行水平的无级变速器用带的要求规格(转矩、转速、变速比幅度)来决定。
但是,在现有品的情况下,如图6(Y)的面压分布特性所示,面压高的峰值出现在牙部的中心部。
因此,根据“对应高转矩”的要求,当还是现有品的设定而提高传递转矩时,元件的侧面因接触面压的部分集中而受到大的面压,因此,在侧面的磨损增大。而且,当该磨损过度时,槽部的截面积缩小化、或槽部消减,损坏润滑油的排出功能,元件和带轮间成为流体润滑,由此摩擦系数的降低发生。
其次,如图7所示,考虑现有品经过时间变化后的经过时间变化品的情况。该情况下,如图7(X)所示,是牙槽比例a∶b=50~60∶40~50的设定,槽间距(a+b)与图6所示的现有品相同,被设定为a+b=0.19mm。
在该经过时间变化品的情况下,如图7(Y)的面压分布特性所示,牙部两端部的边缘面压升高。
另外,如图8所示,考虑现有品为结经过时间变化后的经过时间变化品,且增大平面比率的情况。该情况下,如图8(X)所示,是牙槽比例a∶b=80~90∶10~20的设定,槽间距(a+b)与图6所示的现有品相同,被设定为a+b=0.19mm。
在该经过时间变化品+平面比率大的情况下,如图8(Y)的面压分布特性所示,与图7(Y)相同,牙部的两端部的边缘面压升高。另外,槽间距(a+b)仍是与图6所示的现有品同样的设定,因此,润滑油的排出功能降低,元件与带轮间接近流体润滑,由此摩擦系数的降低产生。
即,在图6的现有品的情况下,在图5所示的平面比率和槽间距的关系特性图上成为A点的位置,且存在于除几何学形状的制造性NG区域和油排出性NG区域的OK区域,但平面比率降低。图7的经过时间变化品的情况下,在图5所示的平面比率和槽间距的关系特性图上成为B点的位置,且存在于除几何学形状的制造性NG区域和油排出性NG区域的OK区域,与A点相比,平面比率提高,但是不能充分满足“对应高转矩”。在图8的经过时间变化品+平面比率大的情况下,图5所示的平面比率和槽间距的关系特性图上成为C点的位置,且平面比率高达80%左右,充分满足了“对应高转矩”,但是,进入了油排出性NG区域。因此,对于现行品,槽间距保持不变,只是提高平面比率且扩大固体接触面积,高转矩化不能成立。
(由固体接触面积扩大和槽间距最优化确保高传递转矩的作用)
图9是表示推定摩擦系数相对于固体接触面积的关系的推定摩擦系数特性图。
在实施例1的无级变速器用带V中,将平面比率设定为几何学形状的制造性成立且油排出性成立的范围中最大比率区域的80%的值,且将槽间距设定为几何学形状的制造性成立并且油排出性成立的范围中的设定的平面比率容许的0.1mm的值。即,在图5的平面比率和槽间距的关系特性图上,设定为与C点的位置相比槽间距窄且实现了最优化的D点的位置。
因此,牙部41的面积即牙部41相对于带轮1、2的槽轮面11a、12a、21a、22a的接触面积扩大。伴随该接触面积扩大,接触面压扩大的面积整体上平均化,接触面压降低。而且,当接触面压降低时,即使进行高转矩传递时侧面4a的磨损量减少。而且,通过侧面4a的磨损量减少,槽部42仍长期被确保,且通过将槽间距设定为设定的平面比率容许的油排出性成立的0.1mm的值,元件4与带轮1、2间不会成为流体润滑,在槽部42确保适当的油排出性。
因此,通过扩大牙部41相对于带轮1、2的槽轮面11a、12a、21a、22a的固体接触面积,摩擦系数增大。如图9所示,这是由于,相对于固体接触面积的推定摩擦系数的特性具有固体接触面积越大,推定摩擦系数的值越大这样的比例关系。
而且,介于元件4的侧面4a与带轮1、2的槽轮面11a、12a、21a、22a之间的转矩传递膜不会磨损,利用来自槽部42的油排出性适当地管理,由此,摩擦系数增大,可增大传递转矩。
说明其理由,无级变速器用带V传递转矩而所需的带轮按压力Fs由下式表示。
Fs>(K·T·cosα)/(2μR)    (1)
在此,K是相对于带打滑的安全系数,T是传递转矩,α是带轮的槽轮角,μ使元件与带轮间的摩擦系数,R使元件的行走半径。
因此,当元件4与带轮1、2间的摩擦系数μ增大时,即使增大传递转矩T,上述(1)式也成立。
(由凸曲面设定产生初期磨损量降低的作用)
图10表示实施例1的无级变速器用带的带构成要素的元件的侧面,(X)表示侧面的放大图,(Y)表示面压分布特性。图11是对于现有形状的元件和实施例形状的元件表示磨损深度相对耐久时间的比较特性的图。图12是对于现有形状的元件和实施例形状的元件表示平面比率相对于磨损深度的比较特性的图。
运转初期(新品状态),由于带轮的槽轮面的表面粗糙形状(轮廓)大,因此,元件与带轮的接触面积间的磨损量增大。但是,该槽轮面的表面粗糙度通过运转而平均化,由此,元件和带轮的接触面间的磨损量随经过运转时间而有降低的趋势。即,磨损不会永久不减地进行,润滑油中包含的成分结合,形成保护膜,且保护膜和磨损量成为同量的时刻,磨损的进行变得稳定。另外,磨损稳定的阈值推测为由接触面压的大小决定。
与之相对,如图10(X)所示,实施例1中的元件4将形成于侧面4a的牙部41设定成中间高的凸曲面形状。因此,在实施例1的元件4的情况下,如图10(Y)的面压分布特性所示,牙部41的两端部的边缘面压的峰值被抑制在低水平,即使作为整体的面压分布特性,也可以通过低的接触面压平均化。
因此,在现有形状的元件的情况下,如图11的虚线特性所示,在运转初期阶段磨损量急剧增加,与之相对,在具有实施例1的形状的元件4的情况下,如图1的实线特性所示,在运转初期阶段磨损深度的增加梯度被抑制为小。另外,当重复运转经验时,如图11的虚线特性及实线特性所示,磨损的进行变得稳定,磨损深度的梯度一起缓和,但图11的虚线特性和实线特性之间有大的偏差,该偏差显示磨损量的降低余量。
另外,在现有形状的元件的情况下,如图12的现有形状特性所示,当磨损深度不是相当大的值时,不能发现平面比率提高,与之相对,在具有实施例1的形状的元件4的情况下,如图12的改进形状特性所示,在磨损深度小的值很快就发现平面比率的提高。
因此,如实施例1所示,通过将侧面4a的牙部41设定为中间高的凸曲面形状,可降低在运转初期阶段产生的大的初期磨损量,从运转初期阶段开始,通过接触面积的扩大能够实现摩擦系数的增大。
(由固体接触面积扩大、槽间距最优化和凸曲面设定产生降低燃油消耗的作用)
如上所述,由固体接触面积扩大和槽间距最优化提高摩擦系数μ。对该摩擦系数μ提高带来的次要作用进行说明。
给传递转矩T赋予一定值的情况下,当摩擦系数μ的值升高时,由上述式(1)表明,即使无级变速器用带为传递转矩而所需的带轮按压力Fs降低,所述式(1)也成立。
因此,通过提高摩擦系数μ可降低夹紧力,通过降低夹紧力,可降低所需推力,通过降低所需推力,可降低油泵的动作,伴随油泵的动作降低,可实现燃油消耗的降低。即,作为摩擦系数μ的提高带来的次要作用,实现向滑动带轮11、22供给的活塞油压的降低,其结果可期待燃油消耗的降低。
而且,实施例1中,将牙部41设定为中间高的凸曲面形状,由于从运转初期阶段通过接触面积的扩大来实现摩擦系数μ的增大,因此,不需要等待磨损稳定,实现了从运转初期阶段向滑动带轮11、22供给的活塞油压的降低,从而能够期待大的燃油消耗的降低。
接着,说明效果。
(1)一种无级变速器用带,其具备:从内向外重合多个环状环的层叠环3;和由板材形成且在两侧具有与带轮1、2的槽轮面11a、12a、21a、22a接触的侧面4a、4a的元件4,通过将两组所述层叠环3、3自两侧夹持在连接并排列了多个的所述元件4的凹槽4b、4b而构成,在两组带轮1、2之间夹持所述无级变速器用带进行转矩传递时,层叠环3承受元件4要向外径方向扩展的力,元件4承受来自两组带轮1、2的按压力,其中,所述元件4在两侧侧面4a、4a上沿带轮径向交替排列形成有经由油膜与带轮1、2的槽轮面11a、12a、21a、22a接触的牙部41、和将润滑油向带轮周向排出的槽部42,将牙宽度相对于所述牙部41和所述槽部42的牙宽度和槽宽度的合计宽度的平面比率设定为几何学形状的制造性成立且油排出性成立的范围中最大比率区域的值,将所述邻接的槽部42、42的间隔即、槽间距设定为几何学形状的制造性成立且油排出性成立的范围中的设定的平面比率容许的值。因此,通过伴随带和带轮的接触面积扩大而使面压降低,由面压降低导致磨损量减少,由磨损量减少确保槽部,能够长期维持高转矩传递。
(2)所述元件4将所述平面比率设定为70%以上的值,将所述槽间距设定为设定后的70%以上的值的平面比率容许的范围内的值。因此,能够确保可管理油排出性的最低限的槽部42,并且能够通过设定高的平面比率来扩大固体接触面积而降低磨损量,且通过大幅确保磨损系数的增大余量,能够对应高的转矩传递。
(3)所述元件4将所述平面比率设定为80%以上的值,将所述槽间距设定为设定的平面比率80%容许的0.1mm的值。因此,能够确保可管理油排出性的最低限的槽部42,并且能够通过设定最高区域的平面比率来扩大固体接触面积而降低磨损量,且通过将磨损系数的增大余量确保在最大限,能够对应“对应高转矩”的要求。
(4)所述元件4将形成于侧面4a的牙部41设定成中间高的凸曲面形状。因此,能够将增大了平面比率时产生的边缘面压的峰值抑制得较低,能够降低在运转初期阶段产生的大的初期磨损。
(5)所述元件4将形成于侧面4a的牙部41的曲率半径R设定为与所述槽部42邻接的牙部边缘部分的面压峰值的降低、和牙部41的固体接触面积的增大这两者都兼顾的值。因此,能够降低在运转初期阶段产生的大的初期磨损量,并且能够从运转初期阶段通过接触面积的增大来实现磨损系数的增大。
(6)所述元件4将槽部42的截面形状形成为V字状。因此,能够提高由精密冲压加工制造的元件4的冲压模型的耐久可靠性。即,元件4的冲压模型中冲压槽部31的部分的形状成为底面宽度宽且朝向前端变细的三角齿形状,即使受到冲压阻力也难以发生破损及脱落等。
以上基于实施例1说明了本发明的无级变速器用带,但对于具体的构成而言,并不限于该实施例1,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前提下,容许进行设计的变更及追加等。
在实施例1中,表示了将形成于元件的侧面的牙部形状设定为圆弧的一部分的中间高的凸曲面形状的例子。但是,作为牙部的形状,也可以为设定为椭圆的一部分的中间高的凸曲面形状。另外,作为牙部形状,也可以是在中央部分残留平面部且在两边缘部分设定抑制峰值面压的曲面。
在实施例1中,表示了将形成于元件的侧面的槽部形状制成V字形状的例子。但是,作为槽部形状,也可以是制成半圆弧形状或考虑油排出性的其它各种形状。
产业上的可应用性
在实施例1中,表示了适用于发动机车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带的例子,但对于混合动力车及电动汽车等其它车辆上搭载的带式无级变速器中适用的带而言也可以适用。

Claims (6)

1、一种无级变速器用带,具备自内向外重合有多个环状环的层叠环、和由板材形成且两侧具有与带轮的槽轮面接触的侧面的元件,
将两组所述层叠环从两侧夹持在连接排列多个的所述元件的凹槽而构成,在两组带轮间夹持所述无级变速器用带进行转矩传递时,层叠环承受元件向外径方向扩展的力,元件承受来自两组带轮的按压力,其特征在于,
所述元件在两侧的侧面沿带轮径向交替排列形成有经由油膜与带轮的槽轮面接触的牙部、和将润滑油向带轮周向排出的槽部,
将牙宽度相对于所述牙部和所述槽部的牙宽度和槽宽度的合计宽度的比例即平面比率、设定为几何学形状的制造性成立且油排出性成立的范围中最大比例区域的值,
将所述邻接的槽部的间隔即槽间距设定为几何学形状的制造性成立并且油排出性成立的范围中的设定的平面比率容许的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级变速器用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元件将所述平面比率设定为70%以上的值,将所述槽间距设定为设定的70%以上的值的平面比率容许的范围内的值。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级变速器用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元件将所述平面比率设定为80%的值,将所述槽间距设定为设定的平面比率为80%容许的0.1mm的值。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级变速器用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元件将形成于侧面的牙部设定成中间高的凸曲面形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级变速器用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元件中将形成于侧面的牙部的曲率半径设定为使与所述槽部邻接的牙部边缘部分的面压峰值降低和牙部的固体接触面积增大这两者都兼顾的值。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级变速器用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元件的槽部的截面形状形成为V字状。
CN200910138594.1A 2008-05-12 2009-05-12 无级变速器用带 Active CN1015813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24230A JP4641319B2 (ja) 2008-05-12 2008-05-12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
JP124230/08 2008-05-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81348A true CN101581348A (zh) 2009-11-18
CN101581348B CN101581348B (zh) 2015-12-02

Family

ID=409419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38594.1A Active CN101581348B (zh) 2008-05-12 2009-05-12 无级变速器用带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814735B2 (zh)
EP (1) EP2119939A3 (zh)
JP (1) JP4641319B2 (zh)
KR (1) KR101657708B1 (zh)
CN (1) CN101581348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67234A (zh) * 2009-11-19 2012-09-12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包括不同类型的横向元件的用于无级变速器的推带
CN111566385A (zh) * 2018-01-20 2020-08-21 加特可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器
CN113108033A (zh) * 2020-01-09 2021-07-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带式无级变速机及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67342B2 (ja) * 2006-11-07 2011-04-13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動力伝達用無端ベルト
DE112009005177B4 (de) * 2009-08-28 2020-03-19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Kraftübertragungszugmittel
WO2011135625A1 (ja) * 2010-04-28 2011-11-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伝動ベル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NL1038481C2 (en) * 2010-12-28 2012-07-02 Bosch Gmbh Robert Transverse element with a protruding conical stud for a drive belt.
WO2013000493A1 (en) * 2011-06-30 2013-01-03 Robert Bosch Gmbh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ransverse elements of a drive belt
NL1039559C2 (en) * 2012-04-23 2013-10-28 Bosch Gmbh Robert Belt-and-pulley-typ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CN104334917B (zh) * 2012-07-06 2016-03-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金属带用元件
WO2014156432A1 (ja) * 2013-03-28 2014-10-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用金属ベルト
US9746056B2 (en) * 2013-05-17 2017-08-29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JP2015165153A (ja) * 2014-02-04 2015-09-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のベルト
JP2015194226A (ja) * 2014-03-31 2015-11-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用金属ベルト
US9382995B2 (en) * 2014-12-01 2016-07-05 Extreme Industrial Coatings, LLC Pulley for use with a non-synchronous drive belt
NL1041639B1 (en) * 2015-12-22 2017-07-03 Bosch Gmbh Robert Transverse member for a drive belt for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JP6444355B2 (ja) * 2016-11-04 2018-12-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用金属エレメントおよび無段変速機用金属エレメントの製造方法
WO2018159858A1 (ja) * 2017-03-03 2018-09-07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エレメントの設計方法および伝動ベルト
JP7215887B2 (ja) * 2017-12-07 2023-01-31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伝達ベルトおよび無段変速機
NL1043501B1 (en) * 2019-12-10 2021-08-31 Bosch Gmbh Robert A transverse segment for a drive belt and a drive belt for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including the transverse segment and a ring stack
JP7449737B2 (ja) * 2020-03-19 2024-03-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金属ベル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CN115163786A (zh) * 2022-08-11 2022-10-11 杭州金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传动系统用带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45474A (en) * 1997-08-15 2000-04-04 Van Doorne's Transmissie B.V. Drive belt, element therefor and construction in which this is used
US6599212B2 (en) * 2000-10-19 2003-07-29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Belt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JP2004324873A (ja) * 2003-03-06 2004-11-18 Nissan Motor Co Ltd 金属ベルトエレメント
JP3692837B2 (ja) * 1999-06-22 2005-09-0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2006144978A (ja) * 2004-11-22 2006-06-08 Toyota Motor Corp 押圧ベル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8783A (en) * 1911-07-17 1912-06-04 Curt Theodor Leonard Von Rabenau Motor-cycle driving-belt.
US1966831A (en) * 1931-04-09 1934-07-17 Link Belt Co Drive
US4581000A (en) * 1984-08-29 1986-04-08 Borg-Warner Corporation Load block for chain-belt
US5004450A (en) * 1988-11-04 1991-04-02 Fuj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Belt for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NL8900266A (nl) * 1989-02-03 1990-09-03 Doornes Transmissie Bv Overbrenging voorzien van een drijfriem en v-vormige poelies.
JPH10213185A (ja) 1997-01-31 1998-08-11 Nissan Motor Co Ltd 無段変速機のvベルト用エレメント
JP3689255B2 (ja) 1998-06-05 2005-08-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金属vベルト
BE1012482A3 (nl) * 1999-02-24 2000-11-07 Zf Getriebe N V Sint Truiden Transmissie-eenheid voor motorvoertuigen, riemschijf hierbij aangewend en werkwijze voor het vervaardigen van zulke riemschijf.
EP1369619A3 (en) * 1999-09-15 2006-08-30 Van Doorne's Transmissie B.V. Belt
US6641471B1 (en) * 2000-09-19 2003-11-04 Rodel Holdings, Inc Polishing pad having an advantageous micro-texture and methods relating thereto
DE60043940D1 (de) * 2000-12-28 2010-04-15 Bosch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Treibriemen
EP1221561A1 (en) * 2000-12-28 2002-07-10 Van Doorne's Transmissie B.V. Belt
NL1017122C2 (nl) * 2001-01-16 2002-07-17 Doornes Transmissie Bv Dwarselement voor een drijfriem voor een continu variabele transmissie.
KR100771151B1 (ko) * 2003-08-26 2007-10-29 후꾸주 고교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금속 벨트 및 이를 위한 푸시 블록
JP4210661B2 (ja) * 2004-03-26 2009-01-21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4525910B2 (ja) * 2004-11-25 2010-08-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Vベルト、vベルト用エレメント及びvベルト用プーリ
JP4557704B2 (ja) * 2004-12-17 2010-10-06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45474A (en) * 1997-08-15 2000-04-04 Van Doorne's Transmissie B.V. Drive belt, element therefor and construction in which this is used
JP3692837B2 (ja) * 1999-06-22 2005-09-0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US6599212B2 (en) * 2000-10-19 2003-07-29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Belt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JP2004324873A (ja) * 2003-03-06 2004-11-18 Nissan Motor Co Ltd 金属ベルトエレメント
JP2006144978A (ja) * 2004-11-22 2006-06-08 Toyota Motor Corp 押圧ベルト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67234A (zh) * 2009-11-19 2012-09-12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包括不同类型的横向元件的用于无级变速器的推带
CN102667234B (zh) * 2009-11-19 2015-10-14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包括不同类型的横向元件的用于无级变速器的推带
CN111566385A (zh) * 2018-01-20 2020-08-21 加特可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器
CN111566385B (zh) * 2018-01-20 2022-12-27 加特可株式会社 无级变速器
CN113108033A (zh) * 2020-01-09 2021-07-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带式无级变速机及其制造方法
CN113108033B (zh) * 2020-01-09 2023-11-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带式无级变速机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641319B2 (ja) 2011-03-02
EP2119939A3 (en) 2010-08-25
EP2119939A2 (en) 2009-11-18
JP2009270696A (ja) 2009-11-19
US20090280940A1 (en) 2009-11-12
KR101657708B1 (ko) 2016-09-19
KR20090117987A (ko) 2009-11-17
US8814735B2 (en) 2014-08-26
CN101581348B (zh) 2015-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81348A (zh) 无级变速器用带
US4010831A (en) Transmission friction plate and device
US11047451B2 (en) Transmission belt
CN105229318B (zh) 具有双侧的润滑剂袋的起动盘
KR100348871B1 (ko) 무단변속기용 벨트
CN1316183C (zh) 金属三角带及其构件
US20120094795A1 (en) V-shaped transmission belt and belt wheel and method of use
EP0550961A1 (en) Facing material for wet clutch plate
JP2013139880A (ja) 油を局所的に供給するスロットを有する摩擦材料
CN103038528B (zh) 多板离合器及离合器毂的制造方法
US10883567B2 (en) Transverse member for a drive belt for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WO2019112026A1 (ja) 伝達ベルトおよび無段変速機並びにエレメントの設計方法、エレメントの製造方法
US6145645A (en) Disk assembly
EP2236857B1 (en) Metal push belt and oil specification related thereto
CN202228616U (zh) 一种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
CN205602902U (zh) 一种电梯轿顶轮
JPS6179041A (ja) 動力伝達用無端ベルト
CN211423216U (zh) 一种防滑轮毂制动装置
JP6391591B2 (ja) 担持体リングと横断部材とを備える駆動ベルト
NL1043521B1 (en) A drive belt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transverse segments and a ring stack that is confined in a central opening of these transverse segments
JP2011196426A (ja)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11075089A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のエレメント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544165A (ja) 無段変速装置用駆動ベルトとこのような駆動ベルト用の横方向エレメントの製作方法
CN107524729A (zh) 散热性好的汽车压盘
CN113090724A (zh) 用于传动带的横向段,包括横向段的传动带和具有包括横向段的传动带的无级变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