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58250A - 无级变速器带及无级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无级变速器带及无级变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58250A
CN101558250A CNA2007800460018A CN200780046001A CN101558250A CN 101558250 A CN101558250 A CN 101558250A CN A2007800460018 A CNA2007800460018 A CN A2007800460018A CN 200780046001 A CN200780046001 A CN 200780046001A CN 101558250 A CN101558250 A CN 1015582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ng
width direction
neck
lubricant oil
stepless sp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4600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58250B (zh
Inventor
马场伸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582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582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582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5825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5/00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 F16G5/16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consisting of several parts
    • F16G5/163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consisting of several parts with means allowing lubr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5/00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 F16G5/16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consisting of several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8Type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87Friction gearings
    • F16H57/0489Friction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e.g. belt CV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9/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9/0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9/04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 F16H9/1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engaging a pulley built-up out of relatively axially-adjustable parts in which the belt engages the opposite flanges of the pulley directly without interposed belt-supporting members
    • F16H9/16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engaging a pulley built-up out of relatively axially-adjustable parts in which the belt engages the opposite flanges of the pulley directly without interposed belt-supporting members using two pulleys, both built-up out of adjustable conical parts
    • F16H9/18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engaging a pulley built-up out of relatively axially-adjustable parts in which the belt engages the opposite flanges of the pulley directly without interposed belt-supporting members using two pulleys, both built-up out of adjustable conical parts only one flange of each pulley being adjust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Friction Gearing (AREA)

Abstract

一种无级变速器带具有环(17)和多个元件(18),每个环(17)均是通过将环状构成片(26)在内外周边上彼此叠置而构成的,所述多个元件(18)沿圆周方向并排安装于环(17)。每个元件(18)均设有颈部(20)。环(17)设置在颈部(20)的两侧。元件(18)接触主动带轮(5)和从动带轮(6)。此带包括润滑油排出机构(25,27),该润滑油排出机构排出位于构成片(26)之间的间隙和各个环(17)与元件(18)之间的间隙中的至少一者内的润滑油。润滑油排出机构(25,27)具有这样的构造,其中排出在远离颈部(20)的区域(B1,D1)中存在的润滑油的功能高于排出在接近颈部(20)的区域(A1,C1)中存在的润滑油的功能。由于此结构,元件(18)安装于其上的环(17)或者环(17)的构成片(26)抑制了在宽度方向上的居中特性的恶化。

Description

无级变速器带及无级变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卷绕在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上的无级变速器带,以及一种具有这种无级变速器带的无级变速器。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在从车辆的动力源至车轮的动力传递路径上设有变速器。关于这种变速器,已知带式无级变速器。此带式无级变速器是通过将带卷绕在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上而构成的,并且经由该带在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之间进行动力传递。通过控制带在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上的卷绕半径,无级变速器控制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之间的变速比。日本专利特许No.2-22254中记载了带式无级变速器中的传动带的示例。日本专利特许No.2-22254中所记载的传动带具有由通过将环状带彼此叠置而组成的带组合件构成的载体(carrier),以及可滑动地安装在该载体上的多个金属横向构件(cross member)。每个横向构件具有颈部,并且在该颈部的两侧形成两个凹部。
顺便提及,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10-141459(JP-A-10-141459)中记载了用于具有无级变速器带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润滑装置。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10-141459(JP-A-10-141459)中,在输入带轮侧和输出带轮侧都设置用于向带供给润滑油的供油喷嘴。该带具有环和元件。当带被驱动时,环和元件之间发生相对滑动,从而在接触表面上产生摩擦热。因此,通过从供油喷嘴向摩擦热产生部分供给润滑油,摩擦热产生部分能够被润滑,从而摩擦热变得不太可能产生。
在其中在具有日本专利特许No.2-22254中所记载的带的带式无级变速器中执行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10-141459(JP-A-10-141459)中所记载的带的润滑的情况下,润滑油不易于被深入供给到元件的凹处,即供给到各个元件的颈部附近。因此,在载体宽度方向上的摩擦系数在各个凹处的内部深度侧、即在颈部附近的区域中高于在远离该颈部的区域中。结果,在凹处的宽度方向上载体的居中性能有可能下降;例如,在从载体的外周边侧看到的平面中载体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可能偏离传动带的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或者构成载体的带彼此相对地倾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情况的背景实现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级变速器带以及一种无级变速器,在该无级变速器带中,设置在各个元件的环接纳部分中的环能够抑制环接纳部分的宽度方向居中特性的恶化。
因此,提供了一种无级变速器带,所述无级变速器带具有环和多个元件,每个所述环均是通过将环状构成片在内外周边上彼此叠置而构成的,所述多个元件沿所述环的圆周方向堆叠并且安装于所述环,其中每个所述元件均设有沿所述环的半径方向延伸的颈部,并且每个所述元件均在所述颈部的沿所述环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相对侧上设有两个环接纳部分,并且所述环被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环接纳部分中,并且所述元件接触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所述无级变速器带的特征在于包括润滑油排出机构,所述润滑油排出机构将位于所述环状构成片之间的间隙和各个环与所述元件之间的间隙中的至少一者内的润滑油排出到外部,并且所述润滑油排出机构具有这样的构造,其中排出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远离所述颈部的区域中存在的润滑油的功能高于排出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接近所述颈部的区域中存在的润滑油的功能。
根据上述无级变速器带,该带具有两个环以及多个元件,每个环是通过将环状构成片在内外周边上彼此叠置而构成的,所述多个元件沿所述两个环的圆周方向堆叠并且安装于所述环上。每个元件均设有沿所述环的半径方向延伸的颈部。此外,每个元件均在所述颈部的沿所述环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相对侧上设有两个环接纳部分。所述两个环被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环接纳部分中。因而,构造成无级变速器带。当无级变速器带卷绕在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上时,带的元件接触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此外,当润滑油被供给并进入所述两个环接纳部分中时,润滑油进入所述两个环与所述元件之间的间隙以及所述构成片之间的间隙,从而抑制了发热。这样,当润滑油被提供给环接纳部分时,在沿所述环的宽度方向远离所述颈部的区域中的润滑油供给量大于在沿所述环的宽度方向接近所述颈部的区域中的润滑油供给量。这是因为,在沿所述环的宽度方向远离所述颈部的区域中的润滑油通过路径短于在沿所述环的宽度方向接近所述颈部的区域中的润滑油通过路径。
已进入所述构成片之间的间隙或所述两个环与所述元件之间的间隙或这两个间隙的润滑油被润滑油排出机构排出到外部。对于该润滑油排出机构,排出在沿所述环的宽度方向远离所述颈部的区域中存在的润滑油的功能高于排出在沿所述环的宽度方向接近所述颈部的区域中存在的润滑油的功能。因此,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润滑油的剩余量被均衡,使得在宽度方向上所述构成片的相互接触表面上产生的摩擦力或者在所述环与所述元件之间的接触表面上产生的摩擦力被均衡。因此,在环接纳部分中,抑制了各个环在其宽度方向上的倾斜或所述构成片相对于彼此的倾斜,从而改进了居中性能。
在前述无级变速器带中,还优选地,所述润滑油排出机构具有设置于所述环状构成片的内周边和外周边中的每一个上的第一凹槽,以及设置于每个所述元件上的第二凹槽;以及通过在从外周侧或内周侧看到的所述环的平面中,使得存在于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远离所述颈部的所述区域中的所述第一凹槽的面积大于存在于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接近所述颈部的所述区域中的所述第一凹槽的面积,来使得排出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远离所述颈部的所述区域中存在的润滑油的功能高于排出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接近所述颈部的所述区域中存在的润滑油的功能;以及通过在从外周侧或内周侧看到的所述环的平面中,使得存在于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远离所述颈部的所述区域中的所述第二凹槽的面积大于存在于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接近所述颈部的所述区域中的所述第二凹槽的面积,来使得排出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远离所述颈部的所述区域中存在的润滑油的功能高于排出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接近所述颈部的所述区域中存在的润滑油的功能。
根据上述无级变速器带,经由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将润滑油排出(去除)到外部。这是因为,附着到无级变速器带上的润滑油的动能小于无级变速器带的动能。在从内周侧或外周侧看到的所述环的平面中,存在于在沿环的宽度方向远离所述颈部的区域中的第一凹槽的面积大于存在于在沿所述环的宽度方向接近所述颈部的区域中的第一凹槽的面积。因此,在构成所述环的所述构成片之间的间隙中,从沿所述环的宽度方向远离所述颈部的区域中排出的润滑油的量大于从沿所述环的宽度方向接近所述颈部的区域中排出的润滑油的量。此外,在从外周侧或内周侧看到的所述环的平面中,存在于在沿所述环的宽度方向远离所述颈部的区域中的第二凹槽的面积大于存在于在沿所述环的宽度方向接近所述颈部的区域中的第二凹槽的面积。因而,从沿所述环的宽度方向远离所述颈部的区域中排出的润滑油的量大于从沿所述环的宽度方向接近所述颈部的区域中排出的润滑油的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级变速器带,所述无级变速器带具有环和多个元件,所述环是通过将环状构成片在内外周边上彼此叠置而构成的,所述多个元件沿所述环的圆周方向堆叠并且安装于所述环,其中每个所述元件均设有从沿所述环的半径方向延伸的颈部沿所述环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朝内部分和保持器部分,并且每个所述元件均设有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朝内部分和所述保持器部分之间的环接纳部分,并且所述环被设置在所述环接纳部分中,并且所述元件接触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所述无级变速器带的特征在于包括润滑油排出机构,所述润滑油排出机构将位于所述多个环状构成片之间的间隙和所述环与所述元件之间的间隙中的至少一者内的润滑油排出到外部,并且所述润滑油排出机构具有这样的构造,其中排出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远离所述颈部的区域中存在的润滑油的功能高于排出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接近所述颈部的区域中存在的润滑油的功能。
根据该无级变速器带,每个所述元件均具有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朝内部分和所述保持器部分之间的环接纳部分。然后,将所述环设置在所述环接纳部分中。从而,构造成无级变速器带。当该无级变速器带卷绕在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上时,所述元件接触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此外,当润滑油被供给且进入所述环接纳部分时,该润滑油通过所述环与所述颈部之间的间隙,然后被供给至所述环与所述元件之间的间隙以及所述构成片之间的间隙,从而抑制发热。这样,当润滑油被提供给所述环接纳部分时,在沿所述环的宽度方向接近所述颈部的区域中的润滑油供给量大于在沿所述环的宽度方向远离所述颈部的区域中的润滑油供给量。这是因为,在沿所述环的宽度方向接近所述颈部的区域中的润滑油通过路径短于在沿所述环的宽度方向远离所述颈部的区域中的润滑油通过路径。
已进入所述构成片之间的间隙或所述环与所述元件之间的间隙或这两个间隙的润滑油被润滑油排出机构排出到外部。被从沿所述环的宽度方向远离所述颈部的区域中排出的润滑油的量大于被从沿所述环的宽度方向接近所述颈部的区域中排出的润滑油的量。因此,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在所述环接纳部分中,润滑油的剩余量被均衡,使得在宽度方向上所述构成片的相互接触表面上产生的摩擦力或者在所述环与所述元件之间的接触表面上产生的摩擦力被均衡。因此,在环接纳部分中,抑制了所述环在其宽度方向上的倾斜或所述构成片相对于彼此的倾斜,从而改进了居中性能。
在前述无级变速器带中,还优选地,所述润滑油排出机构具有设置于所述环状构成片的内周边和外周边中的每一个上的第一凹槽,以及设置于每个所述元件上的第二凹槽;以及通过在从外周侧或内周侧看到的所述环的平面中,使得存在于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接近所述颈部的所述区域中的所述第一凹槽的面积小于存在于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远离所述颈部的所述区域中的所述第一凹槽的面积,来使得排出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远离所述颈部的所述区域中存在的润滑油的功能高于排出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接近所述颈部的所述区域中存在的润滑油的功能;以及通过在从外周侧或内周侧看到的所述环的平面中,使得存在于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接近所述颈部的所述区域中的所述第二凹槽的面积小于存在于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远离所述颈部的所述区域中的所述第二凹槽的面积,来使得排出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接近所述颈部的所述区域中存在的润滑油的功能高于排出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远离所述颈部的所述区域中存在的润滑油的功能。
根据上述无级变速器带,经由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将润滑油排出到外部。这是因为,附着到无级变速器带上的润滑油的动能小于无级变速器带的动能。具体来说,通过在相邻元件之间的间隙排出润滑油。在从外周侧或内周侧看到的所述环的平面中,存在于沿所述环的宽度方向接近所述颈部的区域中的第一凹槽的面积小于存在于沿所述环的宽度方向远离所述颈部的区域中的第一凹槽的面积。因此,在构成所述环的所述构成片之间的间隙中,从沿所述环的宽度方向远离所述颈部的区域中排出的润滑油的量大于从沿所述环的宽度方向接近所述颈部的区域中排出的润滑油的量。此外,在从外周侧或内周侧看到的所述环的平面中,存在于沿所述环的宽度方向接近所述颈部的区域中的第二凹槽的面积小于存在于在沿所述环的宽度方向远离所述颈部的区域中的第二凹槽的面积。因而,从沿所述环的宽度方向接近所述颈部的区域中排出的润滑油的量大于从沿所述环的宽度方向远离所述颈部的区域中排出的润滑油的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级变速器带,所述无级变速器带具有环和多个元件,所述环是通过将环状构成片在内外周边上彼此叠置而构成的,所述多个元件沿所述环的圆周方向堆叠并且安装于所述环,其中每个所述元件均设有环接纳部分,并且所述环被设置在所述环接纳部分中,并且所述元件接触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所述无级变速器带的特征在于包括摩擦力均衡机构,所述摩擦力均衡机构使得由于构成所述环接纳部分的底面与所述环的内周面之间的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力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均匀。
根据前述无级变速器带,所述元件堆叠并且安装于所述环。从而,构造成无级变速器带。当无级变速器带卷绕在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上时,所述元件接触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此外,当润滑油进入各个元件的环接纳部分时,由于形成所述环接纳部分的底面与所述环的内周面之间的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力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被均衡。因此,在环接纳部分中,抑制了所述环在其宽度方向上的倾斜或所述构成片相对于彼此的倾斜,从而改进了居中性能。
在前述无级变速器带中,还优选地,每个所述元件均设有沿所述环的半径方向延伸的颈部,并且每个所述元件均在所述颈部的沿所述环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相对侧上设有两个环接纳部分,并且所述环被设置在所述两个环接纳部分的每个中,所述两个环接纳部分中的每一个的底面与相对应的一个所述环的内周面相互接触;以及所述摩擦力均衡机构为分隔凹槽,所述分隔凹槽将每个底面分隔成接近所述颈部的第一区域和远离所述颈部的第二区域,并防止润滑油经由所述第二区域到达所述第一区域,并且所述第一区域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区域的面积。
根据前述无级变速器带,每个所述元件均在所述颈部的沿所述环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相对侧上设有两个环接纳部分,并且所述环被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环接纳部分中。然后,形成所述两个环接纳部分的每一个的底面被分隔成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该第一区域的面积小于该第二区域的面积。此外,防止润滑油经由第二凹槽到达第一凹槽。如果润滑油的量大,则摩擦系数变小。因此,由面积、摩擦系数等确定的摩擦力在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变得实质上均匀,使得能够抑制所述环的居中性能的恶化。
在前述无级变速器带中,还优选地,每个所述元件均设有位于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处的沿半径方向延伸的两个颈部,并且在所述两个颈部之间设置有环接纳部分,并且所述环被设置在所述环接纳部分中,并且构成所述环接纳部分的底面与所述环的内周面相互接触;以及所述摩擦力均衡机构为分隔凹槽,所述分隔凹槽将每个底面分隔成接近所述颈部的两个外侧区域和远离所述颈部的内侧区域,并防止润滑油经由所述外侧区域到达所述内侧区域,并且所述内侧区域的面积小于所述外侧区域之一的面积。
根据前述无级变速器带,每个所述元件均设有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位于两个颈部之间的环接纳部分,并且所述环设置在所述环接纳部分中。构成所述环接纳部分的底面与所述环的内周面相互接触。构成所述环接纳部分的底面被分隔成外侧区域和内侧区域。内侧区域的面积小于一个外侧区域的面积。此外,防止了润滑油经由外侧区域到达内侧区域。如果润滑油的量大,则摩擦系数变小。因此,由面积、摩擦系数等确定的摩擦力在内侧区域和外侧区域之间变得实质上均匀,使得能够抑制所述环的居中性能的恶化。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级变速器,所述无级变速器具有主动带轮、从动带轮和卷绕在所述主动带轮和所述从动带轮上的无级变速器带,其中所述无级变速器带具有环和多个元件,每个所述环均是通过将环状构成片在内外周边上彼此叠置而构成的,所述多个元件沿所述环的圆周方向堆叠并且安装于所述环,并且每个所述元件均设有沿所述环的半径方向延伸的颈部,并且每个所述元件均在所述颈部的沿所述环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相对侧上设有两个环接纳部分,并且所述环被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环接纳部分中,所述无级变速器的特征在于包括鼓风机构,所述鼓风机构朝所述环接纳部分吹送空气,以使各个环接纳部分中存在的润滑油移动到所述环接纳部分的内部深度侧,从而在从外周侧或内周侧看到的所述无级变速器带上的平面中,在所述无级变速器带的宽度方向上接近所述颈部的区域中的所述构成片的相互接触部分上的摩擦力或者在各个环的内周面和所述元件(18)之间的接触部分上出现的摩擦力,与在所述无级变速器带的宽度方向上远离所述颈部的区域中的所述构成片的相互接触部分上的摩擦力或在各个环的内周面和所述元件之间的接触部分上出现的摩擦力之间的差较小。
还优选地,卷绕在所述主动带轮和所述从动带轮上的所述无级变速器带在所述主动带轮和所述从动带轮之间设有供给润滑油的润滑油供给装置,并且在所述无级变速器带的旋转方向上所述鼓风机构设置在所述润滑油供给装置的后方。此外,还优选地,所述润滑油供给装置和所述鼓风机构被定位于所述无级变速器带脱离卷绕在所述从动带轮上的状态的点与所述无级变速器带进入卷绕在所述主动带轮上的状态的点之间,并且供给润滑油和吹送空气。
根据前述无级变速器,每个所述元件均设有环接纳部分,并且所述环被设置在所述环接纳部分内。从而构造成无级变速器带。当该无级变速器带卷绕在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上时,所述元件接触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此外,润滑油被提供给所述环接纳部分,并且通过沿旋转方向在润滑油供给装置的后方朝所述环接纳部分吹送空气,使得各个环接纳部分中的润滑油移动到环接纳部分的内部深度侧。由于此操作,在从外周侧或内周侧看到的无级变速器带上的平面中,在无级变速器带的宽度方向上接近所述颈部的区域中的所述构成片的相互接触部分上的摩擦力或者在各个环的内周面与所述元件之间的接触部分上出现的摩擦力,与在该无级变速器带的宽度方向上远离所述颈部的区域中的所述构成片的相互接触部分上的摩擦力或在各个环的内周面与所述元件之间的接触部分上出现的摩擦力之间的差变小。因此,在每个环接纳部分中,抑制了所述环在其宽度方向上的倾斜或所述构成片相对于彼此的倾斜,从而改进了居中性能。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阅读下文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可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重要性,在附图中:
图1是从外周侧看到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带的部分平面剖视图;
图2是具有根据本发明的无级变速器的车辆的动力传动系及其控制系统的概念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无级变速器带的沿带的厚度的方向的垂直剖视图;
图4是示出构成无级变速器带的环和薄板的摩擦系数特性的曲线图;
图5是示出构成无级变速器带的环和薄板的摩擦力特性的曲线图;
图6是示出构成无级变速器带的环和薄板的张力特性的曲线图;
图7是示出构成无级变速器带的环和薄板的圆周长度的曲线图;
图8是示出构成无级变速器带的环和薄板的移动力特性的部分平面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带的在宽度方向上的垂直剖视图;
图10是从外周侧看到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带的部分平面剖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带的在宽度方向上的垂直剖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带的在宽度方向上的垂直剖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带的在宽度方向上的垂直剖视图;
图14是从外周侧看到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带的部分平面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带的在厚度方向上的部分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以及附图中,将参照示例性实施例更详细描述本发明。
将描述在车辆中采用了本发明的无级变速器带和带式无级变速器的构造的概念。此带式无级变速器设置在从车辆的驱动力源到车轮的动力传递路径上。此带式无级变速器具有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驱动力源和主动带轮相互连接使得动力能够在它们之间传递,并且从动带轮和车轮相互连接使得动力能够在它们之间传递。上述车辆可以是两轮驱动车辆或四轮驱动车辆。即,车辆可或者是具有被构造成使得来自驱动力源的动力被传递给前轮(轮胎车轮)或后轮(轮胎车轮)的动力传动系的两轮驱动车辆,或者是具有被构造成使得来自驱动力源的动力被传递到全部前轮和后轮的动力传动系的四轮驱动车辆。四轮驱动车辆可以是其中来自驱动力源的动力总是被传递到全部前轮和后轮的全时四轮驱动车辆,或能够在两轮驱动状态和四轮驱动状态之间切换的备用四轮驱动车辆。
驱动力源是产生将要被传递给车轮的转矩的动力装置。例如,在车辆中可安装发动机、电动发电机、液压马达、飞轮系统等之一或它们中两个或多个的组合。发动机是将通过燃烧燃料产生的热能转换成动能的装置,并且可例如是内燃机。电动发电机是具有将电能转换成动能的动力运行功能和将动能转换成电能的再生功能的动力装置。液压马达是将液压油的流体能量转换成旋转构件的动能的装置。飞轮系统是能够存储动能的装置。即,所有这些动力装置的动力产生原理是不同的。
还可提供控制在驱动力源与车轮之间传递的转矩的离合器。此离合器可设置在从驱动力源到主动带轮的路径和从从动带轮到车轮的路径中的任一个上。此外,离合器是其中能够控制变速器转矩或转矩传递承载能力的动力传递装置。例如,可使用电磁离合器、流体离合器、摩擦离合器等。此外,可在从驱动力源到车轮的动力传递路径上提供前进-后退行进切换装置。该前进-后退行进切换装置是相对于输入侧旋转构件的旋转方向在正转方向和反转方向之间切换输出侧旋转构件的旋转方向的装置,并且可被设置在从驱动力源到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路径上或从带式无级变速器到车轮的路径上。前进-后退行进切换装置可例如是行星齿轮机构类型的前进-后退行进切换装置、平行轴齿轮类型的前进-后退行进切换装置等。在本发明的无级变速器带中,许多元件沿环状环(annular rings)的圆周方向堆叠并安装。由于在元件之间产生的压缩力,转矩在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之间传递。此外,所述环具有载体的功能,即保持大量元件处于对齐状态并且保持所述元件以使得所述元件相对于彼此可旋转的功能。在本发明中,主动带轮是在动力输入侧的带轮,并且被构造成使得主动带轮的转矩经由带被传输到从动带轮。
下文将参照图2描述具有应用了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的无级变速器的车辆的动力传动系和控制系统。首先,车辆1配备有驱动力源2。无级变速器、具体来说是带式无级变速器4设置在从驱动力源2到车轮3的动力传递路径上。顺便提及,尽管可在从驱动力源2到带式无级变速器4的路径上或者在从带式无级变速器4到车轮3的路径上提供前进-后退行进切换装置,但是在此实施例的图示中省去了这种设置。此外,尽管可在从驱动力源2到带式无级变速器4的路径上或者在从带式无级变速器4到车轮3的路径上提供离合器,但是在此实施例的图示中省去了这种设置。带式无级变速器4具有主动带轮5和从动带轮6,该主动带轮5是第一带轮,该从动带轮6是第二带轮。主动带轮5和驱动力源2相互连接使得能够传递动力。
主动带轮5被构造成与输入轴7成一体地旋转。此主动带轮5具有可在平行于输入轴7的旋转轴线的方向(该方向被称为“轴线方向”)上致动的活动件8,和不可沿轴线方向致动的静止件9。此外,从动带轮6和车轮3相互连接使得能够传递动力。另外,主动带轮5的旋转轴线(未示出)与从动带轮6的旋转轴线(未示出)被平行地且基本水平地设置。从动带轮6被构造成可与输出轴10成一体地旋转。从动带轮6具有可沿平行于输出轴10的旋转轴线的方向(该方向被称为“轴线方向”)致动,和不可沿该轴线方向致动的静止件12。主动带轮5和从动带轮6均被构造成能够通过沿轴线方向致动活动件8、11来调整带轮的凹槽宽度。
此外,提供了控制主动带轮5的活动件8在轴线方向上的位置的液压伺服机构13。液压伺服机构13是具有液压室、活塞、复位弹簧等的公知机构。此外,还提供了控制从动带轮6的活动件11在轴线方向上的位置的液压伺服机构14。液压伺服机构14是具有液压室、活塞、复位弹簧等的公知机构。油压控制装置15被提供作为控制液压伺服机构13、14的液压室的油压或被提供给该液压室的液压油的量的致动器。即,带式无级变速器4是液压控制类型的变速器。顺便提及,在前述离合器是流体离合器或摩擦离合器的情况下,可采用其中通过油压控制装置15控制由离合器传递的转矩的构造。油压控制装置15是具有液压回路、阀等的已知装置,并且被电子控制装置100控制。此外,在提供了前进-后退行进切换装置的情况下,可使用油压控制装置15作为前进-后退行进切换装置的致动器。环状无级变速器带卷绕在主动带轮5和从动带轮6上。此外,润滑油供给装置50经由油通路连接到油压控制装置15。此润滑油供给装置50向带式无级变速器4的发热部分和滑动部分供给润滑油以便冷却和润滑这些部分。润滑油供给装置50具有阀、喷射喷嘴等。润滑油供给装置50被构造成由电子控制装置100控制。润滑油供给装置50能够调整润滑油供给定时、润滑油供给持续时间、润滑油供给量、润滑油供给压力(喷射压力)、相对于带16的润滑油供给角度等。下文,将依次描述无级变速器的具体构造示例。
接下来,将参照图1和3描述第一实施例。图1是从外周侧看到的无级变速器带(下文简称为带)16的部分平面剖视图。图3是带16的在其厚度方向上的垂直剖视图(正面垂直剖视图)。带16具有两个环17和安装于该两个环17的多个(许多)元件18。通过金属材料的压制加工形成该多个元件18。元件18安装于两个环17上,并且沿所述环17的圆周方向并列设置。在环17的圆周方向上,相邻元件18相互接触。每个元件18具有沿带16的宽度方向设置的基部(板形部分)19,从该基部19延续地延伸出并且沿带16的径向方向突出到朝外侧的颈部20,以及从颈部20延续地延伸出并且沿带16的宽度方向设置的保持器部分21。保持器部分21从颈部20的上端沿带16的宽度方向突出到两侧。即,颈部20是连接基部19和保持器部分21的部分。带16的宽度方向指的是基本沿带16的宽度方向的方向,或者平行于带16的宽度的方向。在基部19的沿带16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相对端部上形成接触表面22。每个元件18的两个接触表面22中的每一个相对于元件18的在带16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未示出)倾斜,从而在带16的宽度方向上两个接触表面22之间的距离朝带16的内周侧变短。带16卷绕在主动带轮5和从动带轮6上,并且如图3所示,元件18的接触表面22接触主动带轮5和从动带轮6。
突出销18A设置在每个元件18的上部部分的在厚度方向上的两侧中的一者上。凹部18B设置在每个元件18的上部部分的在厚度方向上的另一侧上。当元件18在厚度方向上彼此叠置时,元件18的销18A安置在相邻元件18的凹部18B内,由此被安置在相邻位置处的元件18被彼此相对地限定位置,具体来说,在与元件18的堆叠方向正交的平面上被彼此相对地限定位置。在带16的宽度方向上,基部19的长度(宽度)长于保持器部分21的长度(宽度)。由于此构造,每个元件18具有在带16的径向方向(带16的内周-外周方向)上在基部19与保持器部分21之间的环接纳部分23。具体来说,带16的径向方向指的是与带16的径向方向相同的方向,或基本沿该径向方向的方向。基部19的上端面(表面)24基本是平的,并且平的上端面24形成环接纳部分23的底面。具体来说,在颈部20的在带16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提供两个上端面24。每个上端面24均设有润滑油排出机构,该润滑油排出机构将在上端面24与环17之间存在的润滑油排出到环接纳部分24的外部。
在第一实施例中,凹槽25被提供作为润滑油排出机构。凹槽25为图3中的在带16的径向方向上具有深度的凹部或凹坑,并且还具有图1中的通过使线状凹槽25彼此相交形成的方格图案。此外,如图1所示,凹槽25的密度在区域A1和区域B1之间是不同的,区域A1和区域B1位于每个上端面24上的沿带16的宽度方向的不同位置处。在每个上端面24上,区域A1位于在带16的宽度方向上的环接纳部分23的内部深度侧,并且区域B1位于在带16的宽度方向上的环接纳部分23的进入侧。换句话说,在每个上端面24上,区域A1位于比较接近颈部20的位置,而区域B1位于远离颈部20的位置。此外,在从带16的外侧看到的带16的平面图中,区域A1的位置与保持器部分21的位置基本重叠。然后,在每个上端面24中,设置在区域B1中的凹槽25的密度高于设置在区域A1中的凹槽25的密度。具体来说,尽管区域A1、B1均具有相互平行的多个凹槽25,但是设置在区域B1中的凹槽25之间的间隔短于设置在区域A1中的凹槽25之间的间隔。换句话说,区域B1中每单位面积的凹槽25的密度高于区域A1中每单位面积的凹槽25的密度。即,区域B1中每单位面积的凹槽25的面积大于区域A1中每单位面积的凹槽25的面积。
接下来,将描述两个环17的构造。每个环17是通过将多个金属制成的环状薄板26在内周边和外周边上、即在内周边-外周边方向上彼此分层地堆置构成的。即,薄板26在厚度方向上彼此叠置以构成环17。此外,叠置状态下的薄板26能够在圆周方向上彼此相对地滑动。此外,薄板26在带16的宽度方向上具有相同宽度。在带16的宽度方向上,各个薄板26的宽度比元件18的上端面24中的每一个的宽度窄。多个元件18连接到如上所述构造的环17。具体来说,各个环17设置在一个相应的环接纳部分23内。当各个环17被接纳在每个元件18的相应的环接纳部分23内时,该环17的在带16的宽度方向上的基本一半被定位在环接纳部分23内,而环17的另一半被定位(暴露)在环接纳部分23外部。即,在带16的宽度方向上,各个环17的宽度大于各个环接纳部分23的宽度。顺便提及,环接纳部分23在带16的径向方向上的宽度(高度)是恒定的,并且环17的厚度小于环接纳部分23的该宽度(高度)。因此,元件18在环17的圆周方向上可相对于环17滑动。
构成每个环17的薄板26中的每一个的内周面和外周面中的至少一个设有作为润滑油排出机构的凹槽27。凹槽27是在每个薄板26的厚度方向上具有深度的凹部或凹坑。在图1中,作为示例性构造,凹槽27设置在每个薄板26的外周面上。具体来说,通过使线状凹槽27彼此相交形成方格图案。此外,如图1所示,凹槽27的密度在区域C1和区域D1之间是不同的,区域C1和区域D1位于每个薄板26上的沿带16的宽度方向的不同位置处。在每个薄板26上,区域C1在带16的宽度方向上位于环接纳部分23的内部深度侧,并且区域D1在带16的宽度方向上位于环接纳部分23的进入侧。换句话说,在每个薄板26上,区域C1更接近颈部20,而区域D1更远离颈部20。然后,设置在区域D1中的凹槽27的密度高于设置在区域C1中的凹槽27的密度。具体来说,尽管区域C1、D1均设有相互平行的多个凹槽27,但是设置在区域D1中的凹槽27之间的间隔短于设置在区域C1中的凹槽27之间的间隔。换句话说,区域D1中每单位面积的凹槽27的密度高于区域C1中每单位面积的凹槽27的密度。
如上所述构造的带16卷绕在主动带轮5和从动带轮6上。在驱动力源2的转矩被传递到输入轴7时,夹紧力从主动带轮5和从动带轮6施加到带16。经由主动带轮5与元件18之间的接触部分,根据摩擦力执行动力传递,并且压缩载荷被施加到元件18上。压缩载荷被经由位于带16的没有卷绕在主动带轮5或从动带轮6上的区域中的元件18传递到与从动带轮6接触的元件18。由于元件18与从动带轮6之间的摩擦力,对应于该压缩载荷的动力被传递到从动带轮6。这样,主动带轮5的转矩被传递到从动带轮6。然后,通过控制从主动带轮5施加到带16上的夹紧力以便控制带16在主动带轮5和从动带轮6上的卷绕半径,来控制主动带轮5的转速与从动带轮6的转速之间的比率、即变速比。此外,通过控制由从动带轮6施加到带16上的夹紧力,来控制带式无级变速器4传递的转矩的承载能力。这样,被传递到输出轴10的转矩被传递到车轮3,从而产生驱动力。
在卷绕在主动带轮5和从动带轮6上的带16的区域中,在带式无级变速器4中的转矩传递期间,设置在相邻位置处的元件18以摆动边缘(未示出)为支点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内彼此相对地转动,从而每个环17的内周面和每个元件18一个在另一个上滑动。此外,由于环17由叠置的环状薄板26构造成,因此在卷绕在主动带轮5和从动带轮6上的带16的区域内,薄板26的圆周速度不同,并且薄板26沿圆周方向彼此相对地移动。当通过控制从主动带轮5和从动带轮6施加到带16上的夹紧力来改变带16在主动带轮5和从动带轮6上的卷绕半径时,元件18沿主动带轮5和从动带轮6的倾斜表面滑动。从而,在带式无级变速器4中,由于各个构成部件一个在另一个上滑动而存在发热位置。因此,从润滑油供给装置50朝带16供给(喷射)的润滑油,使得这些滑动部分被冷却和润滑。例如,在带16的没有卷绕在主动带轮5或从动带轮6上的区域内,润滑油经由喷射喷嘴等从带16上方或者带16的侧面供给至该区域。顺便提及,润滑油被喷射到带16的没有被施加压缩力的侧面。具体来说,在从带16离开从动带轮6的位置到带16卷绕在主动带轮5上的位置的区域中喷射润滑油。
顺便提及,在带16中,环17被设置在环接纳部分23内。因此,当供给润滑油时,润滑油的供给量在每个环接纳部分23的进入侧和内部深度侧之间是不同的。具体来说,在向各个环接纳部分23的入口供给大量润滑油时,少量润滑油被提供给各个环接纳部分23的内部深度侧。其原因在于,由于到各个环接纳部分23的内部深度侧的润滑油供给路径(间隙)窄,润滑油的流阻强,并且还由于路径的距离长,润滑油的动能沿该路径下降。然后,被提供给每个元件18的上端面24与环17之间的间隙的润滑油的量在带16的宽度方向上改变。具体来说,被提供给远离颈部20的区域B1的润滑油的量大于被提供给接近颈部20的区域A1的润滑油的量。
下文将描述其中没有提供凹槽25的情况(比较示例)。在这种情况下,在元件18的上端面24与环17的内周面的接触表面上的摩擦系数具有如图4中虚线所示的趋势。具体来说,摩擦系数示出随着从颈部20侧朝主动带轮5或从动带轮6的距离增加而减小的特性。于是,在元件18的上端面24与环17的内周面的接触表面上的摩擦力具有如图5中的虚线所示的趋势。具体来说,该摩擦力具有随着从颈部20侧朝主动带轮5或从动带轮6的距离增加而降低的特性。此外,每个环17的张力总体上在其宽度方向上变化。具体来说,如图6中的虚线所示,该张力具有随着从颈部20侧朝主动带轮5或从动带轮6的距离增加而降低的特性。由于此张力特性,每个环17的周长等也在宽度方向上变化。具体来说,如图7中的虚线所示,该张力具有随着从颈部20侧朝主动带轮5或从动带轮6的距离增加而降低的趋势。由于这些原理,每个环17的在圆周方向上的移动力具有如图8中的箭头所示的特性。具体来说,移动力F1具有随着从颈部20侧朝主动带轮5或从动带轮6的距离增加而降低的特性。这导致这样的状态,即在运动期间每个环17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未示出)相对于在带16停止期间每个环17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未示出)倾斜。即,各个环17在各个环接纳部分23内的居中性能可能恶化。
但是,在第一实施例中,润滑油沿凹槽25从元件18与环17的接触表面被排出(去除)到外部。这是因为,润滑油的动能小于带16的动能。此外,在第一实施例中,在区域B1中的凹槽25的密度高于在区域A1中的凹槽25的密度。因此,尽管被提供给区域B1的润滑油的量大于被提供给区域A1的润滑油的量,但是沿凹槽25从区域B1排出到外部的润滑油量大于沿凹槽25从区域A1排出到外部的润滑油量。因此,区域A1中存在的润滑油量和区域B1中存在的润滑油量实质上相等。从而,如由实线代表的特性线所示,图4中所示的摩擦系数变得基本恒定,而与每个环17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无关。此外,如由实线代表的特性线所示,图5中所示的摩擦力变得基本恒定,而与每个环17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无关。如由实线代表的特性线所示,图6中所示的每个环17的张力变得基本恒定,而与每个环17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无关。如由实线代表的特性线所示,每个环17的圆周长度变得基本恒定,而与每个环17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无关。由于相结合的上述作用和特性,如由实线代表的特性线所示,图8中所示的每个环17的移动力变得基本恒定,而与每个环17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无关。因此,每个环17的居中性能提高。
此外,由于在构成每个环17的薄板26的内周面上提供凹槽27,因此润滑油沿凹槽27从元件18与环17的接触表面被排出(去除)到外部。在第一实施例中,在区域D1中的凹槽27的密度高于在区域C1中的凹槽27的密度。因此,由于与通过凹槽25排出润滑油的原理相同的原理,环17的居中特性提高。
接下来,将描述提供给构成各个环17的薄板26之间的间隙的润滑油的量。对于薄板26之间的间隙,大量润滑油被提供给每个环接纳部分23的入口,并且少量润滑油被提供给每个环接纳部分23的内部深度侧。其原因与上述原因相同。即,被提供给远离颈部20的区域D1的润滑油的量大于被提供给接近颈部20的区域C1的润滑油的量。现在将描述没有提供凹槽27的情况(比较示例)。在这种情况下,在薄板26的接触表面上的摩擦系数具有如图4中虚线所示的趋势。具体来说,摩擦系数示出随着从颈部20侧朝主动带轮5或从动带轮6的距离增加而减小的特性。于是,在薄板26的接触表面上的摩擦力具有如图5中的虚线所示的趋势。具体来说,该摩擦力具有随着从颈部20侧朝主动带轮5或从动带轮6的距离增加而降低的特性。这导致这样的状态,即位于内侧的薄板26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与位于外侧的薄板26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彼此相对地倾斜。即,各个环17在各个环接纳部分23内的居中性能可能恶化。
但是,在第一实施例中,润滑油沿凹槽25从薄板26的接触表面被排出(去除)到外部。这是因为润滑油的动能小于带16的动能。此外,在第一实施例中,在区域D1中的凹槽27的密度高于在区域C1中的凹槽27的密度。因此,尽管被提供给区域D1的润滑油的量大于被提供给区域C1的润滑油的量,但是沿凹槽27从区域D1排出到外部的润滑油量大于沿凹槽27从区域C1排出到外部的润滑油量。因此,区域C1中存在的润滑油量和区域D1中存在的润滑油量实质上相等。从而,如由实线代表的特性线所示,图4中所示的摩擦系数变得基本恒定,而与薄板26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无关。此外,如由实线代表的特性线所示,图5中所示的摩擦力变得基本恒定,而与薄板26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无关。如由实线代表的特性线所示,图6中所示的薄板26的张力变得基本恒定,而与薄板26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无关。如由实线代表的特性线所示,薄板26的圆周长度变得基本恒定,而与薄板26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无关。当在环17的宽度方向上的摩擦力变得基本恒定时,环17的张力基本恒定,并且使得环17中的应力的变化最小。于是,环17的耐久性提高。
由于相结合的上述作用和特性,如由实线代表的特性线所示,图8中所示的薄板26的移动力变得基本恒定,而与薄板26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无关。因此,薄板26的居中性能提高。顺便提及,尽管在第一实施例中,提供了凹槽25和凹槽27两者,但是可仅提供凹槽25或仅提供凹槽27。这里应指出,薄板26对应于本发明中的构成片,凹槽25、27对应于本发明中的润滑油排出机构,凹槽27对应于第一凹槽,凹槽25对应于第二凹槽。
下文将参照图9和10结合第二实施例描述带16的另一个构造示例。图9是带16沿其厚度方向的垂直剖视图(正面垂直剖视图)。图10是从外周侧看到的带16的部分平面剖视图。在第二实施例中,带16具有环状环130,和沿环130的圆周方向并排安装于环130上的多个元件131。首先描述元件131。每个元件131均通过金属材料的压制加工形成。元件131在其厚度方向上叠置。每个元件131均具有沿带16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朝内部分(内侧部分)132、从该朝内部分132的端部沿宽度方向延续地设置并且从该端部在带16的厚度方向上朝外周侧突出的颈部133,以及沿带16的宽度方向从颈部133延伸出的保持器部分134。朝内部分132和保持器部分134基本相互平行地延伸。在朝内部分132的远端与保持器部分134的远端之间设置开口部分135,并且在朝内部分132与保持器部分134之间设置环接纳部分136。环接纳部分136是空间或凹部。环接纳部分136与开口部分135是延续的。
每个元件131的朝内部分132的上端面137也是环接纳部分136的底面。该上端面137设有润滑油排出机构。该润滑油排出机构是排出环130的内周表面与元件131的朝内部分132之间的润滑油的机构。在第二实施例中,凹槽138被设置为该润滑油排出机构。凹槽138是在带16的厚度方向上具有深度的凹部或凹坑,并且还具有图10中的通过使线状凹槽138彼此相交形成的方格图案。此外,如图10所示,凹槽138的密度在区域E1和区域F1之间是不同的,区域E1和区域F1位于沿带16的宽度方向的不同位置处。区域E1是在带16的宽度方向上接近环接纳部分136的开口部分135的区域。区域F1是与在带16的宽度方向上位于颈部133和区域E1之间的区域相对应的区域。然后,在每个上端面137中,设置在区域E1中的凹槽138的密度高于设置在区域F1中的凹槽138的密度。具体来说,尽管区域E1、F1都具有相互平行且彼此交叉的多个凹槽138,但是设置在区域F1中的凹槽138之间的间隔短于设置在区域F1中的凹槽138之间的间隔。换句话说,区域E1中每单位面积的凹槽138的密度高于区域F1中每单位面积的凹槽138的密度。即,区域E1中每单位面积的凹槽138的面积大于区域F1中每单位面积的凹槽138的面积。
元件131在带16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均具有接触表面139。每个元件131的两个接触表面139中的每一个相对于元件139在带16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未示出)倾斜,使得在带16的宽度方向上两个接触表面22之间的距离向着带16的内周侧变短。带16卷绕在主动带轮5和从动带轮6上,并且如图9所示,元件131的接触表面139接触主动带轮5和从动带轮6。保持器部分134的两个相对表面之一设有两个突出销140,并且其另一个表面设有两个凹部141。保持器部分134的两个相对表面中的一个以及另一个指的是该保持器部分134的在每个元件131的厚度方向上的表面。当元件131在厚度方向相互叠置时,元件131的销140设置在相邻元件131的凹部141中,由此设置在相邻位置处的元件131被彼此相对地设定位置,具体来说,在与元件131的堆叠方向正交的平面上彼此相对地限定位置。
接下来,将描述设置在环接纳部分136中的单个环130的构造。环130是通过将多个金属制成的环状薄板142在内周边和外周边上、即在内周边-外周边方向上彼此分层地堆置构成的。即,薄板142在厚度方向上彼此叠置以构成环130。此外,叠置状态下的薄板142能够在圆周方向上彼此相对地滑动。此外,薄板142在带16的宽度方向上具有相同宽度。在带16的宽度方向上,环130的宽度比环接纳部分136的宽度窄。因此,当环130设置在每个元件131的环接纳部分136内时,即,当元件131安装在环130上以组装成带16,并且带16卷绕在主动带轮5和从动带轮6上时,朝内部分132接触环130的内周面,从而防止元件131从环130中滑出。
如图10所示,构成环130的每个薄板142的内周面和外周面中的至少一个设有作为润滑油排出机构的凹槽143。凹槽143是在每个薄板142的厚度方向上具有深度的凹部或凹坑。在图10中,作为示例性构造,凹槽143被设置在每个薄板142的外周面上。具体来说,通过使线状凹槽143相互交叉形成方格图案。此外,如图10所示,凹槽143的密度在区域G1和区域H1之间是不同的,区域G1和区域H1位于每个薄板143上的沿带16的宽度方向的不同位置处。这里,应指出,区域G1是在带16的宽度方向上较接近颈部133的区域。此外,区域H1比区域G1更接近开口部分135。即,在带16的宽度方向上,区域H1位于比区域G1距颈部133更远的位置。然后,设置在区域H1中的凹槽143的密度高于设置在区域G1中的凹槽143的密度。具体来说,尽管区域G1、H1均具有相互平行的多个凹槽143,但是设置在区域H1中的凹槽143之间的间隔短于设置在区域G1中的凹槽143之间的间隔。换句话说,区域H1中每单位面积的凹槽143的密度高于区域G1中每单位面积的凹槽143的密度。即,区域H1中每单位面积的凹槽143的面积被设计成大于区域G1中每单位面积的凹槽143的面积。
在第二实施例的带16中,如在第一实施例中一样,主动带轮5的转矩被转换成元件131之间的压缩力,并且该压缩力被传递到从动带轮6,从而产生在使从动带轮6旋转的方向上的转矩。在传递转矩时,设置在相邻位置处的元件131以摆动边缘(未示出)作为支点在一定角度范围内彼此相对地旋转,从而每个元件131和环130的内周面一个在另一个之上滑动。此外,环130是通过使环状薄板142彼此叠置构造成的,并且薄板142由于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原理而一个在另一个之上滑动。在第二实施例中,同样,由于与第一实施例中实质上相同的原理,元件131沿主动带轮5和从动带轮6的倾斜表面滑动。于是,在第二实施例中,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带16被供给润滑油,从而实现带16的滑动部分的冷却和润滑。
在第二实施例中,当从上方向图9中所示的带16供给润滑油时,润滑油通过各个元件131的开口部分135,并且被供给到其环接纳部分136内。被供给到环接纳部分136内的润滑油的量在环130的宽度方向上改变。具体来说,大量润滑油被供给到开口部分135的附近,而少量润滑油被供给到颈部133。其原因在于,由于到每个元件131的颈部133的润滑油供给路径(间隙)窄,润滑油的流阻强,并且还由于该路径的距离长,润滑油的动能沿该路径下降。但是,在第二实施例中,凹槽138的密度在区域E1中高于在区域F1中。即,润滑油排出功能在区域E1中高于在区域F1中。结果,在环130的宽度方向上,每个元件131的上端面137与环130的内周面之间的接触表面上的摩擦系数和摩擦力变得实质上均衡或均匀。因此,环130的居中性能得到改进。此外,当在环130的宽度方向上的摩擦力变得实质上恒定时,环130的张力实质上恒定,并且使得环130中的应力的变化最小。于是,环130的耐久性提高。
接下来,将描述提供给构成环130的薄板142之间的间隙的润滑油的量。在薄板142之间的每个间隙中,出于与上述原因基本相同的原因,被供给的润滑油的量在环130的宽度方向上改变。即,被提供给远离颈部133的区域H1的润滑油的量大于被提供给接近颈部133的区域G1的润滑油的量。但是,在第二实施例中,润滑油沿凹槽143被从薄板142的接触表面排出(去除)。区域G1中存在的润滑油在通过区域H1之后被排出。此外,区域H1中存在的润滑油的排出没有任何特殊过程。排出到元件131的环接纳部分136内的润滑油通过元件131之间的间隙被排出到外部空间。在区域H1中的凹槽143的密度高于在区域G1中的凹槽143的密度。即,区域H1中的润滑油排出功能高于区域G1中的润滑油排出功能。因此,区域H1中存在的润滑油量和区域G1中存在的润滑油量变得实质上均衡,并且在薄板142的接触表面上的摩擦系数和摩擦力在环130的宽度方向上变得实质上均衡。因此,薄板142的居中性能得到改进。另外,尽管在第二实施例中,设置凹槽138和凹槽143,但是允许仅设置凹槽138或仅设置凹槽148。这里,应指出,薄板142对应于本发明中的构成片,并且凹槽138、143对应于本发明中的润滑油排出机构,凹槽143对应于第一凹槽,凹槽138对应于第二凹槽。
接下来,将参照图11结合第三实施例进一步描述带16。第三实施例对应于权利要求5和6。图11是带16的在厚度方向上的垂直剖视图(正面剖视图)。在第三实施例的图示中,与结合第一实施例描述的那些构造相同的构造将被用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标号指示。在第三实施例中,结合第一实施例描述的凹槽25和凹槽27二者都被弃用。在第三实施例中,每个元件18的两个上端面24都设有沿带16的圆周方向延伸的凹槽60。每个上端面24被凹槽60沿环17的宽度方向分隔成区域J1和区域K1。区域J1接近颈部20,并且区域K1远离颈部20。在从外周侧看带16的平面中,区域J1的面积小于区域K1的面积。具体来说,区域J1的接触各个环17的内周面的有效面积小于区域K1的接触各个环17的内周面的有效面积。
下面将描述第三实施例的操作。类似于第一实施例,润滑油进入环17和上端面24之间的间隙。具体来说,区域K1被供给润滑油。由于设置有凹槽60,因此润滑油经由凹槽60被排出。即,区域J1没有被供给润滑油,或者被供给数量减少的润滑油。因此,区域K1中的摩擦系数变得小于区域J1中的摩擦系数。相反,区域J1的面积小于区域K1的面积。于是,由摩擦系数、面积等得到的摩擦力变得在环17的宽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处、即在区域J1和区域K1之间是恒定的,从而能够抑制环17的居中性能的恶化。此外,当在环17的宽度方向上的摩擦力变得实质上恒定时,环17的张力实质上恒定,并且环17中的应力的变化最小。于是,环17的耐久性得到改进。这里,应指出,凹槽60和根据前述面积关系构造的区域K1、J1对应于摩擦力均衡机构,并且凹槽60对应于分隔凹槽,区域J1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一区域,区域K1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二区域。
接下来,将参照图12描述带16的第四实施例。图12是带16的在其厚度方向上的剖视图。在第四实施例中,带16具有环状环30,和在环30的圆周方向上并排安装于环30上的许多元件31。将首先描述元件31。环31通过金属材料的压制加工而形成。元件31在其厚度方向上相互叠置。每个元件31具有沿带16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基部32,从该基部32的在其厚度方向上的两个相对端延续地延伸出的并且沿带16的厚度方向突出到外周侧的两个颈部33。因此,两个颈部33被设置在每个元件31的在带16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相对端上。每个颈部33均设有朝另一个颈部33突出的保持器部分34。这样,在保持器部分34之间设置有开口部分35;并且提供环接纳部分36,该环接纳部分36被两个保持器部分34、两个颈部33和基部32围绕。环接纳部分36是空间或凹部。环接纳部分36与开口部分35相延续。在带16的宽度方向上,环接纳部分36的宽度大于开口部分35的开口宽度。环30设置在环接纳部分36中。
每个元件31的基部32的上端面37也是环接纳部分36的底面。上端面37具有沿带16的圆周方向延伸的两个凹槽61。凹槽61在带16的宽度方向上设置在不同位置处。因此,上端面37被在环30的宽度方向上分隔成两个区域L1和一个区域M1。这里,应指出,两个区域L1接近颈部33,区域M1设置在区域L1之间并且远离颈部33。区域M1的面积小于任一个区域L1的面积。更具体地说,在接触环30的内周面的有效面积方面,区域M1小于任一个区域L1的面积。
下文将描述第四实施例的操作。润滑油经由开口部分35进入上端面37与环30之间的间隙。具体地,润滑油被提供给区域L1,并且沿凹槽61排出。即,区域M1没有被供给润滑油,或者仅被供给数量减少的润滑油。因此,区域M1的摩擦系数大于任一个区域L1的摩擦系数。区域M1的面积小于区域L1的面积。于是,由摩擦系数、面积等得到的摩擦力变得在环30的宽度方向上实质上相等,并且抑制了环30的居中性能的恶化。此外,当在环30的宽度方向上的摩擦力变得实质上恒定时,环30的张力实质上恒定,并且环30中的应力的变化最小。于是,环30的耐久性得到改进。顺便提及,凹槽61对应于摩擦力均衡机构和分隔凹槽。区域M1对应于本发明中的内侧区域,并且区域L1对应于本发明中的外侧区域。
接下来,将参照图2、13、14和15描述结合带式无级变速器1的第五实施例。图13是带16的在厚度方向上的垂直剖视图(正面垂直剖视图)。图14是从外周侧看到的带16的部分平面图。图15是带16的部分侧视图。在第五实施例中,类似于上文结合第一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描述的带,带16具有两个环接纳部分23,和设置在该换接纳部分23中的两个环17。鼓风机构70设置在主动带轮5和从动带轮6之间。鼓风机构70是这样的装置,它向带16吹送空气以便产生将位于构成环17的薄板26之间的润滑油或位于环17与元件18之间的润滑油推动到尽可能接近颈部20的区域(位置或地点)的力。鼓风机构70具有空气压缩机(未示出)、角度调整机构、阀(未示出)、空气喷嘴71等。每个空气喷嘴71设置在润滑油供给机构50的润滑油供给位置与带16卷绕在主动带轮5上的位置之间的带16的移动路径上。空气喷嘴71设置在跨越带16的移动路径的两侧上。每个空气喷嘴71的远端指向带16的环17中的相邻一个环。此外,如图13和15所示,在带16的厚度方向上,空气喷嘴71的远端部设置在与环接纳部23和环17相同的位置处。
鼓风机构70构造成可被由电子控制装置100控制,并且可在空气喷射定时、喷射压力、喷射量、喷射速度、喷射角度(方向)等方面进行调节。角度调节结构具有致动器,例如步进马达。喷射角度指的是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与空气喷射中心线之间形成的角度,以及在环的厚度方向上的中心线与空气喷射中心线之间形成的角度。阀由例如电磁阀构成。通过调整起电电流、起电定时、开口度等,可在来自空气喷嘴71的空气喷射定时、喷射量、喷射压力、喷射速度等方面控制该阀。
如上所述,从润滑油供给机构50向带16供给润滑油。在如图13所示构造的带16中,每个元件18具有环接纳部分23,每个环接纳部分23具有在带16的宽度方向上的内部深度,并且环17设置在环接纳部分23内。因此,润滑油的量在每个环接纳部分23的入口附近大,并且润滑油的流阻高,因此润滑油的量在每个环接纳部分23的内部深度侧附近小。但是,在第五实施例中,当从空气喷嘴71喷射空气时,在每个环接纳部分23的入口附近的润滑油被空气喷射压力朝环接纳部分23的内部深度侧推动。因此,在环17的宽度方向上,存在于每个元件18的上端面24与环17的内周面之间的润滑油的量和存在于构成环17的薄板26之间的润滑油的量变得实质上均衡或均匀。因此,能够实现与第一实施例实质上相同的效果。
顺便提及,在第五实施例中应用的带16也可以是不具有凹槽25、27、60中的任一者的带,或者也可以是具有凹槽25、27、60中的至少一者的带。此外,空气喷嘴71的设置位置可位于元件16之间的出现压缩负荷的区域中。即,在润滑油已被供给带16之后空气喷嘴71能够朝带16喷射空气就足够了。具体来说,空气喷嘴71设置在带16没有卷绕在主动带轮5和从动带轮6中任一者上的区域中。

Claims (10)

1.一种无级变速器带,所述无级变速器带具有环和多个元件,每个所述环均是通过将环状构成片在内外周边上彼此叠置而构成的,所述多个元件沿所述环的圆周方向堆叠并且安装于所述环,其中每个所述元件均设有沿所述环的半径方向延伸的颈部,并且每个所述元件均在所述颈部的沿所述环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相对侧上设有两个环接纳部分,并且所述环被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环接纳部分中,并且所述元件接触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所述无级变速器带的特征在于包括:
润滑油排出机构,所述润滑油排出机构将位于所述环状构成片之间的间隙和各个环与所述元件之间的间隙中的至少一者内的润滑油排出到外部,并且所述润滑油排出机构具有这样的构造,其中排出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远离所述颈部的区域中存在的润滑油的功能高于排出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接近所述颈部的区域中存在的润滑油的功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润滑油排出机构具有设置于所述环状构成片的内周边和外周边中的每一个上的第一凹槽,以及设置于每个所述元件上的第二凹槽;以及
通过在从外周侧或内周侧看到的所述环的平面中,使得存在于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远离所述颈部的所述区域中的所述第一凹槽的面积大于存在于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接近所述颈部的所述区域中的所述第一凹槽的面积,来使得排出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远离所述颈部的所述区域中存在的润滑油的功能高于排出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接近所述颈部的所述区域中存在的润滑油的功能;以及
通过在从外周侧或内周侧看到的所述环的平面中,使得存在于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远离所述颈部的所述区域中的所述第二凹槽的面积大于存在于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接近所述颈部的所述区域中的所述第二凹槽的面积,来使得排出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远离所述颈部的所述区域中存在的润滑油的功能高于排出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接近所述颈部的所述区域中存在的润滑油的功能。
3.一种无级变速器带,所述无级变速器带具有环和多个元件,所述环是通过将环状构成片在内外周边上彼此叠置而构成的,所述多个元件沿所述环的圆周方向堆叠并且安装于所述环,其中每个所述元件均设有从沿所述环的半径方向延伸的颈部沿所述环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朝内部分和保持器部分,并且每个所述元件均设有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朝内部分和所述保持器部分之间的环接纳部分,并且所述环被设置在所述环接纳部分中,并且所述元件接触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所述无级变速器带的特征在于包括:
润滑油排出机构,所述润滑油排出机构将位于所述多个环状构成片之间的间隙和所述环与所述元件之间的间隙中的至少一者内的润滑油排出到外部,并且所述润滑油排出机构具有这样的构造,其中排出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远离所述颈部的区域中存在的润滑油的功能高于排出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接近所述颈部的区域中存在的润滑油的功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润滑油排出机构具有设置于所述环状构成片的内周边和外周边中的每一个上的第一凹槽,以及设置于每个所述元件上的第二凹槽;以及
通过在从外周侧或内周侧看到的所述环的平面中,使得存在于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接近所述颈部的所述区域中的所述第一凹槽的面积小于存在于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远离所述颈部的所述区域中的所述第一凹槽的面积,来使得排出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远离所述颈部的所述区域中存在的润滑油的功能高于排出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接近所述颈部的所述区域中存在的润滑油的功能;以及
通过在从外周侧或内周侧看到的所述环的平面中,使得存在于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接近所述颈部的所述区域中的所述第二凹槽的面积小于存在于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远离所述颈部的所述区域中的所述第二凹槽的面积,来使得排出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接近所述颈部的所述区域中存在的润滑油的功能高于排出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远离所述颈部的所述区域中存在的润滑油的功能。
5.一种无级变速器带,所述无级变速器带具有环和多个元件,所述环是通过将环状构成片在内外周边上彼此叠置而构成的,所述多个元件沿所述环的圆周方向堆叠并且安装于所述环,其中每个所述元件均设有环接纳部分,并且所述环被设置在所述环接纳部分中,并且所述元件接触主动带轮(5)和从动带轮,所述无级变速器带的特征在于包括:
摩擦力均衡机构,所述摩擦力均衡机构使得由于构成所述环接纳部分的底面与所述环的内周面之间的接触而产生的摩擦力在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均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带,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元件均设有沿所述环的半径方向延伸的颈部,并且每个所述元件均在所述颈部的沿所述环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相对侧上设有两个环接纳部分,并且所述环被设置在所述两个环接纳部分的每个中,所述两个环接纳部分中的每一个的底面与相对应的一个所述环的内周面相互接触;以及
所述摩擦力均衡机构为分隔凹槽,所述分隔凹槽将每个底面分隔成接近所述颈部的第一区域和远离所述颈部的第二区域,并防止润滑油经由所述第二区域到达所述第一区域,并且所述第一区域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区域的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带,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元件均设有位于所述环的宽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处的沿半径方向延伸的两个颈部,并且在所述两个颈部之间设置有环接纳部分,并且所述环被设置在所述环接纳部分中,并且构成所述环接纳部分的底面与所述环的内周面相互接触;以及
所述摩擦力均衡机构为分隔凹槽,所述分隔凹槽将每个底面分隔成接近所述颈部的两个外侧区域和远离所述颈部的内侧区域,并防止润滑油经由所述外侧区域到达所述内侧区域,并且所述内侧区域的面积小于所述外侧区域之一的面积。
8.一种无级变速器,所述无级变速器具有主动带轮、从动带轮和卷绕在所述主动带轮和所述从动带轮上的无级变速器带,其中所述无级变速器带具有环和多个元件,每个所述环均是通过将环状构成片在内外周边上彼此叠置而构成的,所述多个元件沿所述环的圆周方向堆叠并且安装于所述环,并且每个所述元件均设有沿所述环的半径方向延伸的颈部,并且每个所述元件均在所述颈部的沿所述环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相对侧上设有两个环接纳部分,并且所述环被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环接纳部分中,所述无级变速器的特征在于包括:
鼓风机构,所述鼓风机构朝所述环接纳部分吹送空气,以使各个环接纳部分中存在的润滑油移动到所述环接纳部分的内部深度侧,从而在从外周侧或内周侧看到的所述无级变速器带上的平面中,在所述无级变速器带的宽度方向上接近所述颈部的区域中的所述构成片的相互接触部分上的摩擦力或者在各个环的内周面和所述元件之间的接触部分上出现的摩擦力,与在所述无级变速器带的宽度方向上远离所述颈部的区域中的所述构成片的相互接触部分上的摩擦力或在各个环的内周面和所述元件之间的接触部分上出现的摩擦力之间的差较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卷绕在所述主动带轮和所述从动带轮上的所述无级变速器带在所述主动带轮和所述从动带轮之间设有供给润滑油的润滑油供给装置,并且在所述无级变速器带的旋转方向上所述鼓风机构设置在所述润滑油供给装置的后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油供给装置和所述鼓风机构被定位于所述无级变速器带脱离卷绕在所述从动带轮上的状态的点与所述无级变速器带进入卷绕在所述主动带轮上的状态的点之间,并且供给润滑油和吹送空气。
CN2007800460018A 2006-12-13 2007-12-12 无级变速器带及无级变速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582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36050/2006 2006-12-13
JP2006336050A JP4582086B2 (ja) 2006-12-13 2006-12-13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
PCT/IB2007/003872 WO2008072069A2 (en) 2006-12-13 2007-12-12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belt and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58250A true CN101558250A (zh) 2009-10-14
CN101558250B CN101558250B (zh) 2012-09-26

Family

ID=394010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46001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58250B (zh) 2006-12-13 2007-12-12 无级变速器带及无级变速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8944946B2 (zh)
EP (1) EP2089638B1 (zh)
JP (1) JP4582086B2 (zh)
CN (1) CN101558250B (zh)
AT (1) ATE556248T1 (zh)
WO (1) WO2008072069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46056B2 (en) * 2013-05-17 2017-08-29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JP6444355B2 (ja) * 2016-11-04 2018-12-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用金属エレメントおよび無段変速機用金属エレメントの製造方法
NL1042205B1 (en) * 2016-12-30 2018-07-23 Bosch Gmbh Robert Method for operating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incorporating a drive belt in a motor vehicle
JP6809368B2 (ja) * 2017-05-16 2021-01-06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および伝動ベルト
JP6958191B2 (ja) * 2017-09-29 2021-11-02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伝達ベルトおよび無段変速機
EP3505790B1 (en) * 2017-12-30 2020-11-18 Robert Bosch GmbH A transverse segment for a drive belt for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and a drive belt including it
NL1043520B1 (en) * 2019-12-24 2021-09-02 Bosch Gmbh Robert A flexible ring for a drive belt, a drive belt for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including a flexible ring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flexible r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4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677649A (en) * 1923-08-13 1928-07-17 Morgan Olive Eugenie Lubricating mechanism for sprocket chains
US1868198A (en) * 1930-01-07 1932-07-19 Whitney Mfg Co Chain oiling device
US2004386A (en) * 1931-03-23 1935-06-11 Clarence G Wehrly Apparatus for lubricating trolleys
US1919451A (en) * 1931-07-18 1933-07-25 William K Schaefer Lubricating device
US2103161A (en) * 1932-12-12 1937-12-21 Kjaer Viggo Axel Lubricating device for driving chains
US2029063A (en) * 1934-06-23 1936-01-28 Ohio Brass Co Lubricating device
GB1141371A (en) * 1966-08-12 1969-01-29 Cyril Douglas Lister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spray lubricating devices
US3543882A (en) * 1968-08-19 1970-12-01 Mas A Paasche Automatic lubricating apparatus
US3870125A (en) * 1973-02-02 1975-03-11 Textron Inc Guide bar oiling system for chain saw
NL167230C (nl) 1979-01-30 1981-11-16 Doornes Transmissie Bv Samengestelde drijfriem, alsmede eindloze metalen band voor een dergelijke drijfriem en werkwijze voor het bewerken van een dergelijke band.
JPS58137662A (ja) * 1982-02-12 1983-08-16 Mitsuboshi Belting Ltd コグ付vベルトを用いた動力伝動機構
JPS5917350A (ja) 1982-07-22 1984-01-28 テルモ株式会社 医療用包装容器
JPS5917350U (ja) * 1982-07-23 1984-02-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伝導ベルト
JPS60192146A (ja) * 1984-03-14 1985-09-30 Toyota Motor Corp 動力伝達用無端ベルト
JP2748479B2 (ja) * 1988-12-29 1998-05-06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無段自動変速機
JPH0222254A (ja) 1989-06-02 1990-01-25 Teikoku Hormone Mfg Co Ltd 2,3―ジアミノプロピオン酸誘導体
JPH03113145A (ja) * 1989-09-22 1991-05-14 Mitsuboshi Belting Ltd 高負荷伝動用ベルト
CA2047048C (en) * 1990-07-25 1996-07-30 Takashi Masuda High load force transmission belt
US5269614A (en) * 1992-02-13 1993-12-14 Taylor Jason R Spray head for lubricating chain drives
JPH05272594A (ja) * 1992-03-26 1993-10-19 Nissan Motor Co Ltd 伝動vベルト
CA2103614A1 (en) * 1992-09-09 1994-03-10 Hartmut Waldchen Cable lubricating equipment
BE1008462A3 (nl) * 1994-06-21 1996-05-07 Vcst Nv Werkwijze voor het smeren en/of koelen van een transmissie-eenheid bij motorvoertuigen en transmissie-eenheid die deze werkwijze toepast.
NL1000087C2 (nl) * 1995-04-07 1996-10-08 Doornes Transmissie Bv Continu variabele transmissie.
JPH10141459A (ja) 1996-11-05 1998-05-29 Nissan Motor Co Ltd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の潤滑装置
JP3830002B2 (ja) * 1997-03-18 2006-10-04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チェッカーアーム型チェーン給油装置
JP3319995B2 (ja) * 1997-10-14 2002-09-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
JP3554490B2 (ja) * 1998-09-25 2004-08-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
BE1012482A3 (nl) * 1999-02-24 2000-11-07 Zf Getriebe N V Sint Truiden Transmissie-eenheid voor motorvoertuigen, riemschijf hierbij aangewend en werkwijze voor het vervaardigen van zulke riemschijf.
JP3522637B2 (ja) 2000-03-30 2004-04-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無端金属ベルト
ATE282164T1 (de) * 2000-06-20 2004-11-15 Doornes Transmissie Bv Stufenloses getriebe mit schmierungsdüsen in abtriebsrichtung auf eine radialposition maximaler leistungsübertragung des riemens
DE10044177C1 (de) * 2000-09-07 2002-01-17 Zf Batavia Llc Ölversorgungsvorrichtung für ein Automatgetriebe mit einem hydrodynamischen Anfahrelement
DE20015780U1 (de) * 2000-09-12 2000-12-21 Lincoln Gmbh Schmieranlage
EP1219859B1 (en) * 2000-12-28 2009-12-02 Van Doorne's Transmissie B.V. Metal push belt and oil specification
EP1221562B1 (en) * 2000-12-28 2010-06-09 Bosch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b.v. Metal push belt and oil specification related thereto
JP2003240060A (ja) 2002-02-18 2003-08-27 Nissan Motor Co Ltd 環帯状部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912150B2 (ja) * 2002-03-18 2007-05-0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
JP4078126B2 (ja) * 2002-06-11 2008-04-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
DE10245588A1 (de) * 2002-09-27 2004-04-08 Zf Batavia L.L.C., Batavia Stufenloses Umschlingungsgetriebe
JP3938897B2 (ja) * 2002-09-30 2007-06-27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の油圧制御装置
JPWO2004081439A1 (ja) * 2003-03-14 2006-06-15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オイル注入装置
CN2619091Y (zh) * 2003-05-20 2004-06-02 贵州大众橡胶有限公司 复合式无级变速带
KR100692125B1 (ko) * 2003-10-30 2007-03-1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무단 변속기의 벨트 윤활 제어장치
DE10357849A1 (de) * 2003-12-11 2005-07-07 Zf Friedrichshafen Ag Schubgliederband eines Kegelscheiben-Umschlingungsgetriebes
US7455170B2 (en) * 2005-11-15 2008-11-25 Xact Fluid Solutions Division Of Behnke Lubricants, Jax Usa Conveyor chain lubrication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TE556248T1 (de) 2012-05-15
US8944946B2 (en) 2015-02-03
CN101558250B (zh) 2012-09-26
JP2008144944A (ja) 2008-06-26
WO2008072069A2 (en) 2008-06-19
EP2089638B1 (en) 2012-05-02
JP4582086B2 (ja) 2010-11-17
EP2089638A2 (en) 2009-08-19
US20100069184A1 (en) 2010-03-18
US20150105195A1 (en) 2015-04-16
US9464687B2 (en) 2016-10-11
WO2008072069A3 (en) 2008-10-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58250B (zh) 无级变速器带及无级变速器
CN101660592B (zh) 变速器
CN100432498C (zh) 供油装置
CN102027266B (zh) 锥盘-缠绕带变速器
CN101611242A (zh) 与油接触使用的皮带传动的皮带轮张紧装置
US20210054882A1 (en) Dual clutch unit and drive assembly
CN108138922B (zh) 凸轮机构及使用了该凸轮机构的离合器装置
EP0866929A1 (en)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with lubricating apparatus
US20220056988A1 (en) Slide rail for a belt-drive transmission
US5458539A (en) Flyweight with a lateral knob
KR101602586B1 (ko) 클러치 유닛
US20170261078A1 (en) Conical pulley for belt cvt
US20170307050A1 (en) Multifunctional rotating element for powertrain
CN104334918A (zh) 金属带用元件
JP5814213B2 (ja) 無段変速機の潤滑装置
US11767889B2 (en) Cooling-oil guiding element, and drive train and hybrid module having said cooling-oil guiding element
CN102102742A (zh) 液压控制干式皮带无段变速机构
Parker et al. Design studies of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s for electric vehicles
US20080287251A1 (e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CN1205063A (zh) 带有润滑设备的无级变速装置
JP2020079614A (ja) 動力伝達装置
US5324239A (en)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CN102216652B (zh) 动力传递装置的控制装置
CN113692498A (zh) 冷却油导引部以及具有该冷却油导引部的传动系
KR20090026528A (ko) 전동 스쿠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926

Termination date: 2019121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