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41617B - 车辆转向系统 - Google Patents

车辆转向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41617B
CN101541617B CN200880000722XA CN200880000722A CN101541617B CN 101541617 B CN101541617 B CN 101541617B CN 200880000722X A CN200880000722X A CN 200880000722XA CN 200880000722 A CN200880000722 A CN 200880000722A CN 101541617 B CN101541617 B CN 1015416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ring
auxiliary grip
edge
grip part
steering hand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00072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41617A (zh
Inventor
今村谦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416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416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416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4161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04Hand wheels
    • B62D1/06Rims, e.g. with heating means; Rim co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021/161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addition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deployment trajector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0Control lever and linkage systems
    • Y10T74/20576Elements
    • Y10T74/20732Handles
    • Y10T74/20834Hand whee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0Control lever and linkage systems
    • Y10T74/20576Elements
    • Y10T74/20732Handles
    • Y10T74/20834Hand wheels
    • Y10T74/20864Handles

Abstract

车辆转向系统包括:包括辅助持握部分的转向操作构件(20),所述辅助持握部分的位置在预期持握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改变,在预期持握位置,预期在转向期间由驾驶员持握辅助持握部分,在辅助持握部分已经从预期持握位置退回时达到退避位置,并且在退避位置,预期在转向操作期间将不会由所述驾驶员持握辅助持握部分;辅助持握部分位置改变装置,其使辅助持握部分的位置在预期持握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改变;气囊装置,其使气囊向驾驶员展开;以及控制单元,其控制辅助持握部分位置改变装置的操作。

Description

车辆转向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地涉及安装在车辆中的转向系统,并更具体而言,涉及设置有转向操作构件的转向系统,所述转向操作构件被转动以使车轮转向的。
背景技术
近年来,诸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11-342819(JP-A-11-342819)、2004-338448(JP-A-2004-338448)、2003-118586(JP-A-11-118586)和2005-329864(JP-A-2005-329864)中所揭示的那些车辆转向系统,具体而言,包括形状可改变的转向操作构件的车辆转向系统,已经处于研发状态。
上述公开中所揭示的车辆转向系统的转向操作构件允许基于例如各种状况来改变其形状。但是,因为包括这种转向操作构件的转向系统仍然处于研发状态,所以它们还有相当大的改善空间。因此考虑通过向这些转向系统引入各种加强因素来提高这些转向系统的实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实用性得到提高的车辆转向系统。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车辆转向系统包括:转向操作构件,所述转向操作构件包括辅助持握部分,所述辅助持握部分的位置在预期持握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改变,在所述预期持握位置,预期在转向期间由驾驶员持握所述辅助持握部分,在所述辅助持握位置已经从所述预期持握位置退回时达到所述退避位置,并且在所述退避位置,预期在转向操作期间将不会由所述驾驶员持握所述辅助持握部分;辅助持握部分位置改变装置,所述辅助持握部分位置改变装置改变所述辅助持握部分的位置;以及气囊装置。如果在需要展开所述气囊时所述辅助持握部分处于所述退避位置,则使所述辅助持握部分的位置改变为所述预期持握位置。
在包括具有辅助持握部分的转向操作构件的转向系统中,如果在需要展开气囊时辅助持握部分处于退避位置,则气囊装置可能不能以充分的程度施展其冲击减轻性能。但是,例如利用根据本发明的转向辅助系统,辅助持握部分允许气囊装置在气囊展开期间以充分的程度施展其冲击减轻性能。
以下将举例说明并描述本发明的多个方面。与权利要求相似,本发明的方面将给予编号,并且在需要时将参考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描述本发明的各个方面。为了帮助对本发明的方面的理解,以此方式提供关于本发明的方面的描述。注意,构造的组合不限于本发明的方面中所述的那些。即,应该参考本发明的各个方面的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描述等来理解本发明的方面。只要以上述方式理解本发明的方面,则本发明可以以跳过对下述本发明的各个方面增加新的构造或者从下述本发明的各个方面去除构造获得的方面来实施。
(1)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车辆转向系统,其包括:转向盘,所述转向盘包括:转向盘缘;以及盘缘形状改变机构,所述盘缘形状改变机构允许所述转向盘缘的一部分相对于所述转向盘缘的其他部分的运动,以使所述转向盘缘的形状在环形的第一形状和部分环形的第二形状之间改变。
设置在根据现有技术的转向系统中的转向操作构件(此后,在合适处称为“操作构件”)通常由具有环形转向盘缘(此后,在合适处称为“盘缘”)的转向盘形成。近年来,为了允许驾驶员检查仪表并更方便地出入车辆,包括具有部分环形或其中至少一部分为凹入的环形的盘缘的操作构件正处于研发状态。但是,如果盘缘形成为变形的环形,则驾驶员有时难以转动操作构件。相反,如果如同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那样允许转向盘缘的形状在环形和部分环形之间改变,则例如可以提高转向系统的实用性。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适于所谓电动转向系统,即,其中使车轮转向的转向装置和操作构件未以机械方式彼此连接并且利用来自包括在转向装置中的驱动动力源而不利用施加到操作构件的力来响应于操作构件的操作使车轮转向的系统。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还适于所谓VGRS(可变速比转向)系统,即,其中预定致动器设置在操作构件与转向装置之间并且其通过操作致动器来改变使车轮转向的量与操作构件的操作量的比率的系统。利用这些系统,即使当操作构件的操作范围相对较小时,也可以使车轮转向相对较大的量。因此,操作构件的操作范围保持为相对较小。因此,考虑到即使操作构件的盘缘保持在第二形状以允许驾驶员检查仪表并更方便地出入车辆,驾驶员在转动操作构件时也不会有很大困难。但是,在这些系统中,例如当转向装置的驱动动力源发生故障时,需要由施加到操作构件的力来使车轮转向。因此,操作构件的操作范围保持为相对较大。因此,如果当需要使车轮转向相对较大量时盘缘处于第二形状,则可能阻碍用于转动操作构件的操作。但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例如当系统中发生故障时,可以增大操作构件的操作范围。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描述中使用的术语“环形”不仅包括完美的圆和椭圆,而且还包括可以视为圆的形状,例如,具有圆角和弧边的多边形状。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的“转向盘缘的一部分”可以通过驾驶员或者通过设置有驱动动力源的装置来相对于转向盘缘的其他部分进行运动,其将在下文详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第二形状可以是其中至少一部分不用于形成连续环形的部分环形。即,第二形状可以是其中多个部分不用于形成连续环形的部分环形。
(2)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涉及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车辆转向系统,其中所述第二形状是其中至少一部分为凹入的部分环形。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限定了第二形状。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当盘缘处于第二形状时,盘缘的所述一部分和其他部分可以彼此连接。结果,提高了盘缘的强度。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的“其中至少一部分为凹入的部分环形的形状”可以是其中至少一部分为弧形凹入的环形,或者其中至少一部分变为大体平坦的环形。
(3)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涉及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车辆转向系统,其中在所述转向盘缘的所述一部分在所述一部分的端部处由所述转向盘缘的其他部分保持的条件下,所述盘缘形状改变机构允许所述一部分绕将所述端部连接的轴线枢转。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限定了由盘缘形状改变机构引起的盘缘的一个部分相对于盘缘的其他部分的运动。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中,仅使盘缘的一部分绕将其端部连接的轴线、相对于盘缘的其他部分枢转,就可以使盘缘的形状在第一形状和第二形状之间改变。因此,例如,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可以简化用于使盘缘的形状在环形和其中至少一部分为凹入的环形之间改变的结构。
(4)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涉及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车辆转向系统,其中所述转向盘缘的所述一部分是处于中性操作位置的所述转向盘的上部和下部中的一者。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限定了盘缘的一部分。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中的“中性操作位置”表示与当车辆直线行驶时车轮的转向位置相对应的转向盘的位置。当转向盘处于中性操作位置时,如果盘缘处于环形,则盘缘的上部使驾驶员难以检查仪表,并且盘缘的下部使驾驶员难以出入车辆。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驾驶员可以更方便地检查仪表和出入车辆。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中,当转向盘处于中性操作位置时,盘缘处于其中上部和下部中的至少一者为凹入的环形。即,当转向盘处于中性操作位置时,盘缘可以是其中上部和下部两者均为凹入的环形。
(5)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涉及根据本发明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车辆转向系统,其中所述转向盘设置有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将所述转向盘缘的所述一部分固定在其中所述转向盘缘处于所述第一形状的位置或者其中所述转向盘缘处于所述第二形状的位置。
当盘缘处于环形的第一形状时,驾驶员有时持握盘缘的所述一部分并转动操作构件。因此,如果盘缘的所述一部分容易地相对于盘缘的其他部分发生运动,则可以阻碍由驾驶员执行的用于转动操作构件的操作。即使当盘缘处于第二形状时,盘缘的所述一部分也不应该容易地相对于盘缘的其他部分发生运动。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当盘缘处于第一形状或第二形状时,盘缘的所述一部分被固定,以相对于其他部分不可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中的“固定机构”将盘缘的所述一部分固定在其中转向盘缘处于第一形状的位置或者其中转向盘缘处于第二形状的位置。此外,固定机构可以将盘缘的所述一部分固定在除了这些位置以外的位置。
(6)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涉及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车辆转向系统,其中所述转向盘设置有盘缘驱动装置,所述盘缘驱动装置包括驱动动力源,并利用来自所述驱动动力源的动力来操作所述转向盘缘的所述一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例如可以自动地使盘缘的形状在第一形状与第二形状之间改变。在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中的“驱动动力源”的具体结构不受特别限制。例如,使用高压气体的气缸装置、电磁驱动电动机、例如电磁阀或弹簧的弹性体等可以用作驱动动力源。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中的“盘缘驱动装置”可以用作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中的“固定机构”。更具体而言,盘缘驱动装置可以被构造为当驱动动力源不能正常工作时将盘缘的所述一部分固定以相对于盘缘的其他部分不可动。
(7)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涉及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车辆转向系统,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盘缘驱动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可以根据各种状况自动地改变盘缘的形状。更具体而言,当驾驶员出入车辆时,盘缘自动进入作为其中下部凹入的环形的第二形状,当车辆运动时盘缘自动进入第一形状。此外,通过与包括在系统中的其他装置(例如,气囊装置,改变操作构件的操作范围的装置等)相结合地使盘缘驱动装置工作,可以使盘缘的形状自动地在第一形状和第二形状之间改变。当与包括在系统中的其他装置相结合地控制盘缘驱动装置时,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中的“控制单元”也可以控制所述其他装置。
(8)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涉及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车辆转向系统,还包括:气囊装置,所述气囊装置使气囊向驾驶员展开,并且其中所述转向盘缘在通常状态下保持为处于所述第二形状;并且所述控制单元包括气囊展开时控制单元,所述气囊展开时控制单元在需要展开所述气囊时控制所述盘缘驱动装置以将所述盘缘的形状从所述第二形状改变为所述第一形状。
当其中转向盘能够转动以使车轮转向的转动操作范围较小时,优选地使盘缘进入其中至少一部分为凹入的环形,以如上所述使驾驶员更方便地检查仪表并更方面地出入车辆。同时,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可能发生驾驶员与例如转向盘之间的二次碰撞,因此许多类型的转向系统设置有气囊装置以减轻由二次碰撞施加给驾驶员的冲击。气囊装置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将气囊向驾驶员展开,并利用气囊减轻施加给驾驶员的冲击。气囊在其车辆前侧(即,与保持驾驶员的那侧相反的一侧)由转向盘保持。因此,当转向盘的盘缘处于环形时,气囊能够以充分程度施展其冲击减轻性能。但是,当盘缘处于其中部分为凹入的环形时,气囊在与环形的凹入部分对应的部分处未由盘缘以充分程度保持。结果,气囊将不能以充分程度施展其冲击减轻性能。
因此,在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中,盘缘在通常状态下处于第二形状,并在需要展开气囊时处于环形的第一形状。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在通常状态下实现允许驾驶员更方便地检查仪表并出入车辆的系统,并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以充分的程度施展气囊的冲击减轻性能。
(9)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涉及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或第八方面的车辆转向系统,还包括:操作范围改变装置,所述操作范围改变装置改变所述转向操作构件的操作范围,并且其中当由所述操作范围改变装置将所述转向操作构件的所述操作范围保持为较小时,所述转向盘缘保持为处于所述第二形状;并且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基于操作范围的控制单元,所述基于操作范围的控制单元在由所述操作范围改变装置增大所述转向操作构件的所述操作范围时控制所述盘缘驱动装置以将所述盘缘的形状从所述第二形状改变为所述第一形状。
本发明的第九方面适于上述电动转向系统和VGRS系统。在这些系统中,因为转向盘的操作范围在通常状态下保持为相对较小,所以盘缘可以处于第二形状,以使驾驶员更方便地检查仪表和出入车辆。但是,在这些系统中,例如如果转向装置的驱动动力源发生故障,则使转向盘的操作范围相对较大。因此,如果当需要使车轮转向相对较大量时盘缘处于第二形状,则可能阻碍用于转动转向盘的操作。但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响应于转向盘的操作范围的改变使盘缘进入环形的第一形状,带来了例如系统的实用性的提高。
在本发明的第九方面中的“操作范围改变机构”的具体结构不受特别限制。例如,操作范围改变机构可以具有其中设置多个对操作构件的操作范围进行限定的机械止挡件(这些机械止挡件可以时限制转向范围从而限定操作构件的操作范围的构件)并且这些止挡件有选择地进行操作的结构。可选地,操作范围改变机构可以具有其中设置能够向操作构件施加操作反作用力的电动机来代替机械止挡件并且通过增大电动机的动力来限定操作范围的结构
(10)本发明的第十方面涉及一种车辆转向系统,包括:转向操作构件,所述转向操作构件包括辅助持握部分,所述辅助持握部分的位置在预期持握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改变,在所述预期持握位置,预期在转向期间由驾驶员持握所述辅助持握部分,在所述辅助持握部分已经从所述预期持握位置退回时达到所述退避位置,并且在所述退避位置,预期在转向操作期间将不会由所述驾驶员持握所述辅助持握部分;辅助持握部分位置改变装置,所述辅助持握部分位置改变装置使所述辅助持握部分的位置在所述预期持握位置与所述退避位置之间改变;气囊装置,所述气囊装置使气囊从所述转向操作构件向所述驾驶员展开;以及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辅助持握部分位置改变装置的操作,并包括气囊展开时控制单元,如果在需要展开所述气囊时所述辅助持握部分处于所述退避位置,则所述气囊展开时控制单元使所述辅助持握部分的位置改变为所述预期持握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当需要展开气囊时改变转向操作构件的一部分的位置。如同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当辅助持握部分处于退避位置时,实现允许驾驶员更方便地检查仪表并出入车辆的系统。另一方面,当需要展开气囊时,辅助持握部分能够在气囊的车辆前侧(即,与保持驾驶员的那侧相反的一侧)保持气囊。因此,气囊装置能够以充分的程度施展其冲击减轻性能。因此,从气囊装置的冲击减轻性能的视角看,本发明的第十方面中的“预期持握位置”优选地是其中当展开气囊时能够由盘缘适当地保持气囊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十方面中的“退避位置”可以是其中驾驶员不能持握处于退避位置的辅助持握部分的位置,或者可以是其中驾驶员能够持握辅助持握部分但是驾驶员难以操作操作构件的位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中的“预期持握位置”可以是其中当辅助持握部分处于预期持握位置时驾驶员能够持握辅助持握部分并操作操作构件的位置。
(11)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涉及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的车辆转向系统,还包括操作范围改变装置,所述操作范围改变装置改变所述转向操作构件的操作范围,并且其中:当由所述操作范围改变装置将所述转向操作构件的所述操作范围保持为较小时,所述辅助持握部分保持为处于所述退避位置;并且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基于操作范围的控制单元,所述基于操作范围的控制单元在由所述操作范围改变装置增大所述转向操作构件的所述操作范围时使所述辅助持握部分的位置从所述退避位置改变为所述预期持握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基于转向操作构件的操作范围来改变转向操作构件的一部分的位置。如同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当转向的操作范围保持为相对较小时,实现允许驾驶员更方便地检查仪表并出入车辆的系统。另一方面,当转向操作构件的操作范围保持为相对较大时,驾驶员能够持握辅助持握部分并操作操作构件。结果,提高了包括操作范围改变装置的转向系统的实用性。
(12)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涉及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或第十一方面的车辆转向系统,其中:所述辅助持握部分在端部处由所述转向操作构件的除了所述辅助持握部分之外的部分以允许所述辅助持握部分绕将所述端部彼此连接的轴线枢转的方式保持;当所述辅助持握部分处于所述预期持握位置时,所述转向操作构件处于环形;并且当所述辅助持握部分处于所述退避位置时,所述转向操作构件处于部分环形。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限定了辅助持握部分相对于除了辅助持握部分以外的部分的运动以及转向操作构件的形状。如同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简化了用于使操作构件缘的形状在环形和部分环形之间改变的结构。
(13)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涉及根据本发明的第十至第十二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车辆转向系统,其中,当所述辅助持握部分处于所述预期持握位置时,所述辅助持握部分构成处于中性操作位置的所述转向盘的上部和下部中的至少一者。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限定了预期持握位置。如同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允许驾驶员更方便地检查仪表和出入车辆。
(14)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涉及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的车辆转向系统,其中:所述转向操作构件的所述辅助持握部分包括第一辅助持握部分和第二辅助持握部分;当所述第一辅助持握部分处于所述预期持握位置时,所述第一辅助持握部分构成处于所述中性操作位置的所述转向盘的所述上部;并且当所述第二辅助持握部分处于所述预期持握位置时,所述第二辅助持握部分构成处于所述中性操作位置的所述转向盘的所述下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允许驾驶员更方面地检查仪表和出入车辆这两者。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阅读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和特征将变得清楚,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转向系统的总体结构的视图;
图2是示出包括在转向系统的操作装置中的操作反作用力施加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从车辆的左侧观察的操作装置的转向盘的视图;
图4是示出从车辆的左侧观察的操作装置的转向盘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从上侧观察的操作装置的转向盘的视图;
图6是示出从车辆的后侧观察的操作装置的转向盘的视图;
图7是示出上弧部分和右弧部分彼此连接处的连接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示出上弧部分和左弧部分彼此连接处的连接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9A是示出处于中性操作位置的转向盘的视图;
图9B是示出处于当转向盘从中性操作位置逆时针转动45°时达到的位置的转向盘的视图;
图10是示出其中操作装置安装到车身的一部分的状态的视图;
图11A是示出其中当转向盘缘处于第二形状时气囊展开的状态的视图;
图11B是示出其中当转向盘缘处于第一形状时气囊展开的状态的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修改实施例示出上弧部分和左弧部分彼此连接处的连接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另一修改实施例示出上弧部分和右弧部分彼此连接处的连接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4是示出在第二形状是当上弧部分和下弧部分固定在当它们从转向盘缘处于第一形状时的位置枢转90°达到的位置时所实现的转向盘缘的形状的情况下、从车辆的左侧观察时的处于第二形状的转向盘的视图;
图15是示出在第二形状是当上弧部分和下弧部分固定在当它们从转向盘缘处于第一形状时的位置枢转90°达到的位置时所实现的转向盘缘的形状的情况下、从上侧观察时的处于第二形状的转向盘的视图;并且
图16是示出在第二形状是当上弧部分和下弧部分固定在当它们从转向盘缘处于第一形状时的位置枢转90°达到的位置时所实现的转向盘缘的形状的情况下、从车辆的后侧观察时的处于第二形状的转向盘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此后,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修改实施例。注意,本发明不仅能以下述实施方式进行实施,还能以可通过根据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的知识进行的各种修改和设置获得的各种其他实施方式(例如在发明内容中所述的本发明的各方面)来进行实施。
转向系统的总体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转向系统10是如图1所示的电动转向系统。转向系统10主要包括:转向操作装置(此后,在合适处称为“操作装置”)12;使车轮转向的转向装置14;将转向操作装置12与14连接的连接装置16;以及用作用于转向系统10的控制单元的电子控制单元(此后,在合适处称为“ECU”)18。
操作装置12包括:用作由驾驶员操作的操作构件的转向盘20;转向轴(此后,称为“轴”)22,轴22的一端安装到转向盘20;用作以可转动的方式保持轴22的管24,轴22穿过管24;以及固定到管24的车辆前侧端部并经由轴22向转向盘20施加抵抗转向盘20的操作的反作用力的操作反作用力施加装置26。操作装置12在操作反作用力施加装置26处固定到车身的一部分,更具体而言,固定到用作用于仪表面板的加强构件的加强件234(见图10)。操作装置12还包括气囊装置30(见图4)。
转向装置14包括:转向杆40;以转向杆40可沿其轴向移动的方式保持转向杆40的壳体42;容纳在壳体42内并用作用于使转向杆40沿其轴向移动的驱动动力源的转向电动机44;以及分别经由柔性接头连接到转向杆40的各个端部的成对连杆46。每个连杆46在其末端连接到转向节50的臂,转向节5以允许相应的车轮48转向的方式经由另一个柔性接头来保持该车轮48。在转向杆40上形成外螺纹,并且在壳体42中设置与该外螺纹相旋拧的螺母。转向电动机44使螺母转动,以使转向杆40沿其轴向移动,从而使车轮48转向。此外,在转向杆40上形成齿条,并且设置有与该齿条啮合的小齿轮的小齿轮轴52以可转动的方式被保持在壳体42中,并且小齿轮轴52的一端从壳体42突伸出。如下文将更详细描述的,操作装置12还能够通过使小齿轮轴52转动来使车轮48转向。
连接装置16主要包括电磁驱动离合器60。输入带轮62安装到电磁驱动离合器60的输入部分。输入带轮62和安装到轴22的输出带轮104(见图2)经由带64彼此连接,使得输入带轮62的转动传递到输出带轮104。输出辊66安装到电磁驱动离合器60的输出部分。输出辊66和与转向装置14的小齿轮轴52一体地形成的输入辊68经由线70连接,使得输入辊68的转动传递到输出辊66。电磁驱动离合器60在被供应有电力时允许输入带轮62与输出辊66之间的相对转动,从而建立了其中在操作装置12与转向装置14之间不传递操作力的状态。电磁驱动离合器60在未被供应有电力时禁止输入带轮62与输出辊66之间的相对转动,从而建立了来自转向盘20的操作力被传递到转向装置14的状态。
操作力施加装置的结构
如图2所示,操作反作用力施加装置26包括筒形壳体84,壳体84具有形成在更靠近车辆后侧(图2中的右侧)的位置处的后室80和形成在更靠近车辆前侧(图2中的左侧)的位置处的前室82。轴22穿过后室80,并以可转动的方式被保持在壳体84中。虽然图2中未示出,但是轴22在右手侧端部处连接到转向盘20。在后室80内,轴22穿过筒形弹簧壳体86,并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撑弹簧壳体86。绕轴22设置成对的扭力盘簧(此后,在合适处称为“弹簧”)88。这些弹簧88沿相反方向卷绕。此外,每个弹簧88的一端固定到弹簧壳体86的内面,每个弹簧88的另一端固定到轴22的大直径部分90。在如图2所示的状态下,弹簧88两者都是扭转的,并且两者的扭转反作用力保持平衡。在此状态下,转向盘20处于与车轮的中性转向位置对应的中性位置,即处于中性操作位置。
电磁阀92设置在壳体84的外周部分上。电磁阀92具有延伸到后室80中的杆94。当电磁阀92未被供应有电力时,配合板96与弹簧壳体86的外周面分离。因此,当轴22转动时,弹簧壳体86与轴22一起转动。即,允许弹簧壳体86的转动。另一方面,当电磁阀92被供应有电力时,由于杆94的移动而使配合板96向前移动,即与弹簧壳体86的外周面接触。对配合板96提供的表面处理使得其可以产生较大的摩擦力。由该摩擦力禁止弹簧壳体86的转动。如果在禁止弹簧壳体86转动的条件下,轴22响应于转向盘20的操作而转动,则弹簧88之间的扭转反作用力的平衡被打破,因此,抵抗转向盘20的操作的反作用力经由转向盘20传递到驾驶员。即,操作反作用力施加装置26包括基于弹性力的操作反作用产生机构,其利用弹性构件的弹性力来产生抵抗转向盘20的操作的反作用力。
轴22A的大直径部分90具有从大直径部分90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部分100。此外,突出部分100所穿过的槽102形成在弹簧壳体86的内周面中,并沿着弹簧壳体86的周向延伸。在禁止弹簧壳体86的转动的条件下,允许突出部分100随着转向盘20被转动而在槽102内移动。如果转向盘20的操作量(转向盘20从中性操作位置转动的量)增到到一定程度,则突出部分100与槽102的端部进行接触,由此限制了转向盘20转动的范围。即,操作反作用力施加装置26具有操作范围限制机构。在允许弹簧壳体86的转动的条件下,突出部分100不与槽102的端部接触,因此操作范围不受操作范围限制机构的限制。利用此结构,操作反作用力施加装置26用作操作范围改变装置,其包括操作范围限制机构和使弹簧壳体86的转动状态在其中禁止弹簧壳体86的转动的状态与其中允许弹簧壳体86的转动的状态之间改变的机构。
在前室82中,输出带轮104以输出带轮104和轴22不能相对于彼此转动的方式装配到轴22。反作用力电动机106安装到壳体84。反作用力电动机106将转动力经由齿轮108和110施加到轴22。即,操作反作用力施加装置26具有基于电动机动力的操作反作用力产生机构,其利用来自反作用力电动机106的动力来产生抵抗转向盘20的操作的反作用力。由转角传感器116经由齿轮112和114来检测轴22的转动量(转角)。转角传感器116用作检测转向盘20的操作量的操作量传感器。
转向盘和气囊装置的结构
如图3至6所示,转向盘20包括驾驶员所持握的转向盘缘130(此后在合适处称为“盘缘”)和将盘缘130固定到轴22的壳体132。壳体132包括固定到轴22的盘毂部分134,和连接到盘缘130的成对盘辐136。更具体而言,盘毂部分134设置在转向盘20的大体中心处。盘辐136沿着相反的方向从盘毂部分134延伸,并连接到盘缘130。在盘毂部分134的车辆前侧部分中形成孔137。轴22以锯齿连接方式装配到孔137中,并利用形成在轴22的末端部处的外螺纹以及与该外螺纹旋拧的螺母138将壳体132装配到轴22。图3至6每个都示出了转向盘20处于中性操作位置的状态。在此状态下,盘辐136中的一个从盘毂部分134向右延伸,盘辐136中的另一个从盘毂部分134向左延伸。向右延伸的盘辐136的最右端部与盘缘130一体。盘缘130和壳体132彼此一体地形成。
如图4所示,气囊装置30嵌入在壳体132的盘毂部分134内。气囊装置30包括折叠并容纳在盘毂部分134内的气囊140,和使气囊140展开的充气器142。
如图6所示,盘缘130包括右弧部分150、左弧部分152、上弧部分154和下弧部分156。具有弧形的右弧部分150连接到成对盘辐136中的、在转向盘20处于中性操作位置的条件下从车辆后方观察转向盘20时位于右侧的那个盘辐136,并由该盘辐136支撑。具有弧形的左弧部分152连接到另一个盘辐136并由该盘辐136支撑。具有弧形的上弧部分154连接到在转向盘20处于中性操作位置的条件下、右弧部分150和左弧部分152的上端部。下弧部分156连接到在转向盘20处于中性操作位置的条件下、右弧部分150和左弧部分152的下端部。除非另外指明,否则在以下对盘缘130的描述中涉及的方向表示当转向盘20处于中性操作位置时的方向。
上弧部分154在其端部处以允许上弧部分154绕将上弧部分154的端部彼此连接的轴线枢转的方式连接到右弧部分150和左弧部分152。图7是示出上弧部分154的右端部和右弧部分150的上端部彼此连接处的连接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8是示出上弧部分154的左端部和左弧部分152的上端部彼此连接处的连接部分的放大视图。如图7所示,端面封盖构件160固定到上弧部分154的右端面,并且在端面封盖构件160的中部处形成筒形轴部162。端面封盖构件164固定到右弧部分150的上端面,并在端面封盖构件164的中部处形成轴承部分166。端面封盖构件160的轴部162的外径略小于端面封盖构件164的轴承部分166的内径。端面封盖构件160的轴部162装配到端面封盖构件164的轴承部分166中。如图8所示,具有与端面封盖构件160大体相同结构的端面封盖构件168固定到上弧部分154的左端面,具有与端面封盖构件164大体相同结构的端面封盖构件170固定到左弧部分152的上端面。端面封盖构件168和端面封盖构件170装配到彼此。
利用此结构,利用端面封盖构件160、164、168和170将上弧部分154以允许上弧部分绕将上弧部分154的端部连接的轴线枢转的方式连接到右弧部分150和左弧部分152。更具体而言,端面封盖构件160、164、168和端面封盖构件170允许作为盘缘130一部分的上弧部分154相对于形成盘缘130的其他部分的右弧部分150和左弧部分152枢转。转向盘20包括由端面封盖构件160、164、168和端面封盖构件170形成的枢转运动允许机构172。
此外,转向盘20包括允许上弧部分154绕上述轴线相对于右弧部分150和左弧部分152枢转的盘缘驱动装置180。如图7所示,盘缘驱动装置180包括用作驱动动力源的电磁驱动电动机182、将从电磁驱动电动机182传递的转速降低并接着传递具有降低后转速的转动的减速器184、以及连接到减速器184并使得上弧部分154枢转的盘缘枢轴186。电磁驱动电动机182和减速器184设置在具有底部的筒形壳体188内。壳体188固定到保持套筒191内,保持套筒191沿着上述轴线延伸并设置在上弧部分154内。
电磁驱动电动机182固定到壳体188的内面。电动机转角传感器194设置在壳体188中。电动机转角传感器194检测电磁驱动电动机182的电动机轴192的转角,即,电磁驱动电动机182的转角。电动机转角传感器194主要包括编码器,并用于控制盘缘驱动装置180。
用作谐波齿轮机构(有时称为谐波驱动(harmonic drive,注册商标)机构、应力波齿圈机构等)的减速器184包括波发生器196、柔性齿轮(柔性花键)198和齿圈(环形花键)200。波发生器196具有椭圆凸轮和装配到椭圆凸轮的外周的滚珠轴承,并固定到电动机轴192。柔性齿轮198形成为杯形,并具有可弹性变形的周壁部。多个齿形成在周壁部的开口侧外周上。柔性齿轮198在其底部处以柔性齿轮198和输出轴202不能相对于彼此转动的方式键槽连接到输出轴202。输出轴202经由覆盖有封盖的柔性接头204连接到固定至上弧部分154的盘缘枢轴186。齿圈200是环形的,并具有形成在其内周上的多个齿(齿圈200的齿数比柔性齿轮略大,例如,大2个)。齿圈200固定到壳体188。当柔性齿轮198的周壁部装配在波发生器196上时,柔性齿轮198可弹性变形为椭圆形。结果,柔性齿轮198在沿着椭圆主轴定位的两个部分处与齿圈200啮合,而在其他部分处不与齿圈200啮合。利用此结构,当波发生器196进行一圈转动(360°)时,即当电磁驱动电动机182的电动机轴192进行一圈转动时,引起柔性齿轮198与齿圈200之间的相对转动。该相对转动量对应于柔性齿轮198与齿圈200之间的齿数差。根据此相对转动,上弧部分154绕轴线相对于右弧部分150和左弧部分152枢转。
如图8所示,电磁阀210设置在左弧部分152内,并且电磁阀210的杆212的末端部所穿过的孔214和216分别形成在端面封盖构件168和170中,端面封盖构件168和170形成枢转运动允许机构172。如图8所示,当电磁阀210未被供应有电力时,电磁阀210的杆212的末端部穿过分别形成在端面封盖构件168和170中的孔214和216,由此上弧部分154相对于右弧部分150和左弧部分152固定。另一方面,当电磁阀210被供应有电力时,电磁阀210的杆212的末端不在形成在端面封盖构件168和170中的孔214和216中,由此允许上弧部分154相对于右弧部分150和左弧部分152枢转。即,转向盘20具有由电磁阀210、孔214和216等形成的固定构件218。
除了孔214之外,孔220也在将具有孔214的盘缘驱动装置180绕轴线转动180°的情况下孔214将所处的位置处形成在端面封盖构件168中。更具体而言,上弧部分154可以在当上弧部分154从如图所示上弧部分154相对于右弧部分150和左弧部分152固定的位置绕轴线转动180°时达到的位置处相对于右弧部分150和左弧部分152固定。右弧部分150和左弧部分152沿着位于与轴22垂直的平面上的环形布置。轴22位于此环形的中心。右弧部分150和左弧部分152沿着环形布置在相对于轴22径向相对的两侧。在转向系统10中,端面封盖构件168的孔220形成的位置使得当上弧部分154沿着环形布置时,电磁阀210的杆212的末端部穿过孔220。因此,如果电磁阀210未被供应有电力并且电磁阀210的杆212的末端穿过分别形成在端面封盖构件168和170中的孔220和216,则上弧部分154、右弧部分150和左弧部分152全部沿着相同的环形布置。
如同上弧部分154连接到右弧部分150和左弧部分152的结构,以允许下弧部分156绕将下弧部分156的端部连接的轴线枢转的方式将下弧部分156在其端部处连接到右弧部分150和左弧部分152的下端部。更具体而言,可以允许作为盘缘130一部分的下弧部分156相对于形成盘缘130的其他部分的右弧部分150和左弧部分152枢转或固定。可以利用电磁驱动电动机使下弧部分156相对于盘缘130的其他部分枢转。因此,与枢转运动允许机构172和盘缘驱动装置180相同的结构设置在将下弧部分156连接到右弧部分150和左弧部分152中一者所处的连接部分中,与固定构件218相同的结构设置在将下弧部分156连接到右弧部分150和左弧部分152中的另一者所处的连接部分中。这使得可以在下弧部分156、右弧部分150和左弧部分152全部沿着相同环形布置的状态下使下弧部分156相对于右弧部分150和左弧部分152固定。此外,可以使下弧部分156在当下弧部分156从当下弧部分156、右弧部分150和左弧部分152全部沿着相同环形布置时的位置绕轴线枢转180°时达到的位置处相对于右弧部分150和左弧部分152固定。
上述结构使得可以将上弧部分154、下弧部分156、右弧部分150和左弧部分152沿着相同弧形布置。还可以将上弧部分154布置在当上弧部分154从当全部弧形部分沿着相同弧形布置时的位置绕上轴线相对于盘缘130的其他部分枢转180°时达到的位置处,将下弧部分156布置在当下弧部分156从当全部弧形部分沿着相同弧形布置时的位置绕下轴线相对于盘缘130的其他部分枢转180°时达到的位置处。更具体而言,在转向系统10中,转向盘20的盘缘130可以处于环形的第一形状(由双点划线表示)或部分环形的第二形状(由实线表示)。因为枢转运动允许机构172改变盘缘130的形状,所以枢转运动允许机构172用作盘缘形状改变机构。
盘缘形状与转向盘的操作之间的关系
如上所述,将所谓电动转向系统用作转向系统10。因此,在不利用由驾驶员施加到转向盘20的操作力的情况下,由来自转向装置14的转向电动机44的驱动力来使车轮48转向。因此,不需要驾驶员的操作力来使车轮48转向。考虑到可操作性,即使转向盘20的操作量相对较小,也使车轮48转向较大的量。因此,由设置在操作反作用力施加装置26中的操作范围限制机构将转向盘20的操作范围限制到相对较小的范围。更具体而言,在从中性操作位置到当转向盘20分别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动45°时达到的各个位置的限制范围内执行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向操作。因此,驾驶员持握盘缘130的上弧部分154和下弧部分156来使转向盘20转动的情况是不经常的情况。
如图6所示,当盘缘130具有环形时,上弧部分154阻挡了驾驶员对设置在仪表面板230的上部中的速度计232等的视线。此外,当驾驶员出入车辆时,下弧部分156例如接触驾驶员的腿部,这有时使驾驶员难以出入车辆。对于转向系统10,当采用所谓电动转向系统时,优选地使盘缘130成为第二形状以避免上述不便。
图9A示出了当盘缘130处于第二形状的状态下处于中性操作位置的转向盘20。图9B示出了当盘缘130处于第二形状的状态下处于当转向盘20响应于逆时针操作而从中性位置逆时针转动了45°时达到的位置的转向盘20。如图9A和9B可见,驾驶员可以在从顺时针离开中性操作位置45°的位置到逆时针离开中性操作位置45°的位置的范围内转动转向盘20。因此,在转向系统10中,盘缘130通常保持为第二形状。
如果例如转向电动机44发生故障,则由驾驶员的操作力来使车轮48转向。因此,使车轮48转向的量与转向盘20的操作量的比率较小,以减轻驾驶员在操作转向盘20时的负担。在此情况下,取消由操作范围限制机构对操作范围施加的限制,并因此增大了操作范围。操作范围增到到由转向装置14限制转向量的操作范围。更具体而言,操作范围增大到转向盘20能够从中性操作位置转动到从中性位置顺时针离开540°的位置,并能够从中性操作位置转动到从中性位置逆时针离开540°的位置。即,驾驶员可以使转向盘20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动一圈半。如果以此方式增大转向盘20的操作范围,则驾驶员需要切换盘缘130的持握部分。因此,如果盘缘130处于第二形状,则可能降低操作转向盘20时的方便性。
考虑到以上情况,在转向系统10中,当例如转向电动机44能正常工作而转向盘20的操作范围保持较小时,盘缘130保持在第二形状,并且。但是,当例如转向电动机44发生故障而需要增大转向盘20的操作范围时,盘缘130进入环形的第一形状。更具体而言,当转向盘20的操作范围增大时,上弧部分154和下弧部分156进入其中驾驶员将持握上弧部分154和下弧部分156的预期持握位置(由图6中的双点划线表示)。当转向盘20的操作范围减小时,上弧部分154和下弧部分156从预期持握位置退避到其中驾驶员将不会持握上弧部分154和下弧部分156的退避位置(由图6中的实线表示)。因此,上弧部分154和下弧部分156可以视为在需要时可以由驾驶员持握的辅助持握部分,而形成转向盘20的除了辅助持握部分之外的部分的右弧部分150和左弧部分152用作主持握部分。因为借助于盘缘驱动装置180使用作第一辅助持握部分的上弧部分154和用作第二辅助持握部分的下弧部分156的位置在预期持握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改变。所以,盘缘驱动装置180用作辅助持握部分位置改变装置。
盘缘形状与气囊装置之间的关系
如图10所示,操作装置12在操作反作用力施加装置26处安装到仪表面板230的加强件234,更具体而言,安装到设置于加强件234的支架236。操作装置12在安装到支架236时处于其中使轴22的轴线以使轴22的车辆前侧端部低于轴22的车辆后侧端部的方式倾斜的姿态。转向盘20的盘缘130的车辆侧面和容纳气囊装置30的壳体132的盘毂部分134全部以使得车辆后侧面的上部比其下部更朝向车辆前侧布置的方式倾斜。
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气囊140如图11所示展开,以减轻当驾驶员撞击转向盘20时引起的冲击。更具体而言,充气器142产生高压气体,该高压气体将被引入气囊140以使气囊140充气。虽然图中未示出,但是在壳体132的盘毂部分134的外壁的特定区域中形成较弱部分。当气囊140被充气时,盘毂部分134的外壁在该较弱部分处破裂,以产生开口,气囊140能够通过该开口展开为特定形状。
图11A示出了当上弧部分154和下弧部分156处于退避位置并且盘缘130处于第二形状时实现的、气囊140展开的形状。图11B示出了当上弧部分154和下弧部分156处于预期持握位置并且盘缘130处于第一形状时实现的、气囊140展开的形状。如图11A和11B可见,当上弧部分154和下弧部分156处于预期持握位置并且盘缘130处于环形(图11B)时,驾驶员被气囊140可靠地保持,并且气囊140施展了较高的冲击减轻性能。相反,如果上弧部分154和下弧部分156处于退避位置并且盘缘130处于具有上部和下部凹入的部分环形(图11A)时,气囊140的冲击减轻性能未施展到充分的程度。这是因为,当由气囊140保持驾驶员时,展开的气囊140变形,使得气囊140的上部和下部通过凹入部分朝向车辆前侧移动。于是,在转向系统10中,在不需要展开气囊140的通常状态下将盘缘130保持为第二形状,而在需要使气囊140展开时使盘缘130进入第一形状。更具体而言,如果在需要使气囊140展开时使上弧部分154和下弧部分156处于退避位置,则上弧部分154和下弧部分156进入预期持握位置。
对转向系统的控制
如上所述,由ECU 18控制转向系统10。如图1所示,点火开关240设置在车辆中。当点火开关240打开时,连接装置16的电磁驱动离合器60被供应有电力,并且操作反作用力施加装置26的电磁阀92也被供应有电力。于是,在不利用由驾驶员施加到转向盘20的操作力的情况下,由来自转向电动机44的驱动动力使车轮48转向。
在这种状态下,由连接装置16来检测转向盘20从中性操作位置操作的量。转向装置14使车轮48转向与由连接装置16检测到的操作量相对应的量。车速传感器242检测车速。调节转向量,使得转向量随着车速升高而减小。这意味着转向系统10是车速敏感的转向系统。如上所述,利用操作反作用力施加装置26的弹簧88的弹性力,将其大小与转向盘20的操作量相对应的反作用力施加到转向盘20。此外,基于由操作反作用力施加装置26检测到的操作量的改变来确定操作转向盘20的速度。跳过来自反作用力电动机106的动力来调节抵抗转向盘20的操作的反作用力,使得反作用力随着操作转向盘20的速度升高而增大。
在此状态下,上弧部分154和下弧部分156处于退避位置,并且盘缘130处于第二形状。更具体而言,固定构件218的电磁阀210未被供应有电力,并且电磁阀210的电磁阀210通过弹簧的弹性力穿过分别形成在端面封盖构件168和170中的孔214和216。此外,设置在下弧部分156连接到右弧部分150和左弧部分152中一者所处的连接部分处的固定机构处于与固定构件218相同的状态。因为下弧部分156连接到右弧部分150和左弧部分152的结构与下弧部分156连接到右弧部分150和左弧部分152的结构相同,所以以下将不提供与包括在下弧部分156中的装置和机构相关的描述。
如果例如转向电动机44发生故障,则停止向电磁驱动离合器60和电磁阀92供应电力。当停止向电磁驱动离合器60和电磁阀92供应电力时,一些类型的操作反作用力施加装置停止施加反作用力,并且施加到转向盘20的操作力能够经由带64和线70传递到转向装置14。这使得可以利用操作力使车轮48转向。此外,取消由操作范围限制机构对操作范围施加的限制,因此,增大了转向盘20的操作范围。
在此情况下,为了确保转向盘20的充分的可操作性,上弧部分154和下弧部分156可以从退避位置移动到预期持握位置,由此盘缘130从第二形状进入第一形状。更具体而言,如果例如转向电动机44发生故障,则开始向固定构件218的电磁阀210的电力供应,并且电磁阀210的杆212的末端部分别从端面封盖构件168和170的孔214和216移除。此外,利用来自盘缘驱动装置180的电磁驱动电动机182的驱动动力,使上弧部分154绕轴线枢转。根据上弧部分154的枢转运动,停止向固定构件218的电磁阀210的电力供应。此外,电磁阀210的杆212的末端部穿过端面封盖构件170的孔216,并由弹簧的弹性力而被推靠端面封盖构件168的面。当盘缘130进入环形的第一形状时,由弹簧的弹性力使电磁阀210的杆212的末端部穿过端面封盖构件168的孔220。在转向系统10中,执行基于操作范围的控制,以基于转向盘20的操作范围使上弧部分154和下弧部分156的位置在退避位置与预期持握位置之间改变,由此改变盘缘130的形状。这表示ECU 18包括基于操作范围的控制单元。盘缘驱动装置180使上弧部分154朝向车辆的前侧(即,以上弧部分154移动离开驾驶员的方式)枢转。
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设置在车辆的前部中的碰撞传感器244检测到碰撞已经发生,并且响应于碰撞的检测操作气囊装置30。即,由充气器142使气囊140展开,由此有效地减轻驾驶员与转向盘20的第二碰撞的冲击。在此情况下,为了允许气囊140以充分程度施展其冲击减轻性能,上弧部分154和下弧部分156的位置从退避位置改变到预期持握位置,由此盘缘130的形状从第二形状改变为第一形状。更具体而言,固定构件218、盘缘驱动装置180等在上述基于操作范围的控制下操作。因为气囊140相当快地展开,所以调节供应到电磁驱动电动机182的电流的大小,使得上弧部分154以比基于操作范围的控制下更高的速度绕轴线枢转。如上所述,在转向系统10中,当需要使气囊140展开时,执行气囊展开控制以将上弧部分154和下弧部分156的位置从退避位置改变为预期持握位置,从而将盘缘130的形状从第二形状改变为第一形状。这表示ECU 18包括气囊展开时控制单元。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修改实施例
此后,将在以下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修改实施例的转向系统,更具体而言,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修改实施例的用作转向操作构件的转向盘。在下述修改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或具有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功能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图12所示的结构可以用作将上弧部分154连接到右弧部分150和左弧部分152的结构和将下弧部分156连接到右弧部分150和左弧部分152的结构。在下述修改实施例中,将弧部分150和156彼此连接的结构、将弧部分156和152彼此连接的结构、将弧部分152和154彼此连接的结构以及将弧部分154和150彼此连接的结构彼此相同。于是,将作为代表性的示例描述将上弧部分154和右弧部分150彼此连接的结构。
在根据如图12所示的修改实施例的转向盘250中,具有与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端面封盖构件164相同结构的端面封盖构件252固定到右弧部分150的上端面,具有与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端面封盖构件160相同结构的端面封盖构件254固定到上弧部分154的右端面。端面封盖构件252的轴部以该轴部可绕轴线转动的方式装配到端面封盖构件254的轴承部分中。端面封盖构件252和254等构成盘缘改变机构。
转向盘250包括盘缘驱动装置256,其利用高压气体代替利用电磁驱动电动机来驱动上弧部分154。盘缘驱动装置256包括:设置在右弧部分150内的气缸装置258、在其外周部分上形成有外螺纹的螺纹杆260、以及夹持轴承滚珠并与260旋拧的螺母262。气缸装置258包括:固定在右弧部分150内的气缸264、可滑动地装配在气缸264内的活塞266、在一端处连接到266并在另一端处朝向螺纹杆260突出的活塞杆268、以及由气缸264和活塞266的未连接268的那个面所界定的空间内填充的爆炸物270。螺纹杆260装配到保持套筒272中,保持套筒272设置在上弧部分154内并沿着轴线延伸。沿着轴线延伸的成对导引槽274形成在保持套筒272的内壁面中,并且形成在螺纹杆260的一个端部处的成对键276装配到各个导引槽274中。导引槽274和键276允许螺纹杆260沿着轴线相对于保持套筒272移动,但防止螺纹杆260绕轴线转动。倾斜面278形成在气缸装置258的活塞杆268的末端部处。倾斜面278粗略地定向为面对螺母262。螺纹杆260的另一个端部是圆形的并与活塞杆268的倾斜面278进行接触。与螺纹杆260旋拧的螺母262不可移动地装配到固定于上弧部分154的端面封盖构件252的轴承部分(未示出)的内周面。
当由火花电极点燃爆炸物270时,气缸装置258操作。当点燃时,270产生高压气体,并且活塞杆268由高压气体的压力朝向螺纹杆260移动。利用活塞杆268的倾斜面278,螺纹杆260借助于活塞杆268沿着轴线移动。随着螺纹杆260的移动,由螺纹杆260和螺母262形成的滚珠四缸机构使上弧部分154绕轴线相对于右弧部分枢转。
转向盘250包括利用柱塞280的固定机构282来代替例如利用电磁阀的固定机构。柱塞280包括:固定到从端面封盖构件252延伸的凸台284的壳体286、容纳在286内的压缩盘簧288(此后,在合适处称为“弹簧”)、以及柱塞杆290。在柱塞杆290使弹簧288压缩的状态下,柱塞杆290的后端部松散地装配在286中。壳体286以使柱塞杆290的末端部面对上弧部分154的内侧的方式装配到凸台284中。柱塞杆290的末端部被布置为装配到形成在端面封盖构件254中的孔292中。孔292形成在当盘缘130进入第二形状时由弹簧288的弹性力使柱塞杆290的末端部装配到孔292中的位置。除了孔292之外,孔294也形成在当具有孔292的端面封盖构件254绕轴线转动180°的情况下孔292将存在的位置处。利用此结构,允许转向盘20的上弧部分154固定在盘缘130处于第一形状的位置或盘缘130处于第二形状的位置。在采用根据修改实施例的转向盘250的转向系统中,当盘缘130的形状从第二形状改变为第一形状时,使用高压气体。因此,可以快速地改变盘缘的形状。利用该系统,更合适地执行气囊展开时控制。此外,可以借助于盘缘驱动装置256使上弧部分154和下弧部分156的位置在预期持握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改变。这表示盘缘驱动装置256用作辅助持握部分位置改变装置。
可选地,可以采用如图13所示的固定机构。如图1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转向盘300除了包括利用柱塞的固定机构之外,还包括利用螺栓302和螺母304的固定机构。固定到上弧部分154的右端面的端面封盖构件306和固定到右弧部分150的端面封盖构件308借助于板形螺母304紧固在一起,板形螺母304固定到上弧部分154的端面封盖构件306的内面和六角形凹头螺栓302。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此实施例的转向盘300中未设置盘缘驱动装置。
在采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此修改示例的转向盘300的转向系统中,当盘缘的形状在第一形状和第二形状之间改变时,驾驶员将六角形扳手穿过形成在右弧部分150中的进入开口310插入,并松开螺栓302与螺母304之间的紧固。然后,使上弧部分154绕轴线枢转以使盘缘的形状改变为第一形状或第二形状,此后驾驶员用六角形扳手将螺栓302和螺母304紧固在一起。虽然在根据此修改实施例的转向系统中不能执行上述气囊展开时控制和基于操作范围的控制,但是可以使驾驶员将盘缘形状改变为期望的形状。此外,在此转向系统中,可以将上弧部分154固定在柱塞杆290的末端部不装配到端面封盖构件306的孔292和294中的位置。因此,可以将盘缘的形状改变为除了第一和第二形状之外的形状。
上述实施方式和修改实施例中的第二形状是当上弧部分154和下弧部分156固定在当它们从盘缘处于第一形状时的位置枢转180°时达到位置时所实现的盘缘形状。可选地,可以将图14至16(由实线)所示的盘缘形状用作第二形状。更具体而言,第二形状可以是当弧部分154和156固定在当它们从盘缘处于第一形状(由双点划线表示)时的位置枢转90°达到的位置时所实现的盘缘形状。利用将这种形状用作第二形状的转向系统,跳过使上弧部分154和下弧部分156每个枢转90°而不是180°,来使盘缘的形状从第二形状改变为第一形状。因此,可以快速地改变盘缘的形状。在上述转向盘中,将当转向盘处于环形时的上弧部分154和下弧部分156的位置用作预期持握位置(由双点划线表示),并将当上弧部分154和下弧部分156在它们从预期持握位置朝向车辆枢转90°时达到的位置用作退避位置(由实线表示)。
虽然已经针对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以在不偏离权利要求所界定的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

Claims (11)

1.一种车辆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向盘(20),所述转向盘(20)包括:转向盘缘(130);以及盘缘形状改变机构(172),所述盘缘形状改变机构(172)允许所述转向盘缘(130)的一部分相对于所述转向盘缘(130)的其他部分运动,以使所述转向盘缘(130)的形状在环形的第一形状与部分环形的第二形状之间改变,
其中所述转向盘(20)设置有盘缘驱动装置(180,256),所述盘缘驱动装置(180,256)包括驱动动力源(182,258),并利用来自所述驱动动力源(182,258)的动力来操作所述转向盘缘(130)的所述一部分;
其中所述车辆转向系统还包括控制单元(18),所述控制单元(18)控制所述盘缘驱动装置(180,256);
其中所述车辆转向系统还包括气囊装置(30),所述气囊装置(30)使气囊(140)向驾驶员展开,
其中所述转向盘缘(130)在通常状态下保持处于所述第二形状;并且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18)包括气囊展开时控制单元,所述气囊展开时控制单元在需要展开所述气囊时控制所述盘缘驱动装置(180,256)以将所述转向盘缘(130)的形状从所述第二形状改变为所述第一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转向系统,其中所述第二形状是其中至少一部分为凹入的部分环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转向系统,其中在所述转向盘缘(130)的所述一部分在所述一部分的两个端部处由所述转向盘缘(130)的其他部分保持的条件下,所述盘缘形状改变机构(172)允许所述一部分绕将所述两个端部连接的轴线枢转。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转向系统,其中所述转向盘缘(130)的所述一部分是处于中性操作位置的所述转向盘(20)的上部和下部中的一者。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转向系统,其中所述转向盘(20)设置有固定机构(218,282,292),所述固定机构(218,282,292)将所述转向盘缘(130)的所述一部分固定在所述转向盘缘(130)处于所述第一形状的位置或者所述转向盘缘(130)处于所述第二形状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转向系统,还包括:
操作范围改变装置(26),所述操作范围改变装置(26)改变所述转向盘的操作范围,
其中:
当由所述操作范围改变装置(26)将所述转向盘的操作范围保持为较小时,所述转向盘缘(130)保持处于所述第二形状;并且
所述控制单元(18)包括基于操作范围的控制单元,所述基于操作范围的控制单元在由所述操作范围改变装置(26)增大所述转向盘的操作范围时控制所述盘缘驱动装置(180,256)以将所述转向盘缘(130)的形状从所述第二形状改变为所述第一形状。
7.一种车辆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向操作构件,所述转向操作构件包括辅助持握部分(154,156),所述辅助持握部分(154,156)的位置在预期持握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改变,在所述预期持握位置,预期在转向操作期间驾驶员会持握所述辅助持握部分(154,156),在所述辅助持握部分(154,156)已经从所述预期持握位置退回时达到所述退避位置,并且在所述退避位置,预期在所述转向操作期间所述驾驶员不会持握所述辅助持握部分(154,156);
辅助持握部分(154,156)位置改变装置,所述辅助持握部分(154,156)位置改变装置使所述辅助持握部分(154,156)的位置在所述预期持握位置与所述退避位置之间改变;
气囊装置(30),所述气囊装置(30)使气囊(140)从所述转向操作构件向所述驾驶员展开;以及
控制单元(18),所述控制单元(18)控制所述辅助持握部分(154,156)位置改变装置的操作,并包括气囊展开时控制单元,在需要展开所述气囊时所述辅助持握部分(154,156)处于所述退避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气囊展开时控制单元使所述辅助持握部分(154,156)的位置改变为所述预期持握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转向系统,还包括:
操作范围改变装置(26),所述操作范围改变装置(26)改变所述转向操作构件的操作范围,
其中:
当由所述操作范围改变装置(26)将所述转向操作构件的操作范围保持为较小时,所述辅助持握部分(154,156)保持处于所述退避位置;并且
所述控制单元(18)包括基于操作范围的控制单元,所述基于操作范围的控制单元在由所述操作范围改变装置(26)增大所述转向操作构件的操作范围时使所述辅助持握部分(154,156)的位置从所述退避位置改变为所述预期持握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车辆转向系统,
其中:
所述辅助持握部分(154,156)在端部处由所述转向操作构件的除了所述辅助持握部分(154,156)之外的部分保持,使得允许所述辅助持握部分(154,156)绕将所述端部彼此连接的轴线枢转;
当所述辅助持握部分(154,156)处于所述预期持握位置时,所述转向操作构件处于环形;并且
当所述辅助持握部分(154,156)处于所述退避位置时,所述转向操作构件处于至少一部分为凹入的部分环形。
10.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车辆转向系统,其中,当所述辅助持握部分(154,156)处于所述预期持握位置时,所述辅助持握部分(154,156)构成处于中性操作位置的所述转向操作构件的上部和下部中的至少一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转向系统,
其中:
所述转向操作构件的所述辅助持握部分(154,156)包括第一辅助持握部分(154)和第二辅助持握部分(156);
当所述第一辅助持握部分(154)处于所述预期持握位置时,所述第一辅助持握部分(154)构成处于所述中性操作位置的所述转向操作构件的所述上部;并且
当所述第二辅助持握部分(156)处于所述预期持握位置时,所述第二辅助持握部分(156)构成处于所述中性操作位置的所述转向操作构件的所述下部。
CN200880000722XA 2007-03-02 2008-02-28 车辆转向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416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52343/2007 2007-03-02
JP2007052343A JP4293248B2 (ja) 2007-03-02 2007-03-02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システム
PCT/IB2008/000435 WO2008107757A2 (en) 2007-03-02 2008-02-28 Vehicle steering syste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41617A CN101541617A (zh) 2009-09-23
CN101541617B true CN101541617B (zh) 2011-07-27

Family

ID=396720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00722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41617B (zh) 2007-03-02 2008-02-28 车辆转向系统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024090B2 (zh)
EP (1) EP2114750B1 (zh)
JP (1) JP4293248B2 (zh)
CN (1) CN101541617B (zh)
AT (1) ATE493317T1 (zh)
DE (1) DE602008004211D1 (zh)
WO (1) WO2008107757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285518B1 (ko) * 2009-07-15 2013-07-17 주식회사 만도 토크 앵글 센서 및 이를 구비한 전동식 조향장치
DE102009040883A1 (de) * 2009-09-09 2011-03-1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Kraftfahrzeug mit Lenkradeinrichtung
JP2012016964A (ja) * 2010-07-06 2012-01-26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用操舵制御装置
US8902165B1 (en) * 2011-05-24 2014-12-02 Rockwell Collins, Inc. Cursor control device with integrated scroll ring
WO2014108966A1 (ja) * 2013-01-11 2014-07-1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制御装置、ステアリング制御方法
DE102013011579A1 (de) 2013-07-11 2015-01-15 Audi Ag Fahrzeuglenkrad mit einer Airbageinheit
CN103600764A (zh) * 2013-12-03 2014-02-26 顺达(芜湖)汽车饰件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汽车方向盘
EP3050775B1 (de) * 2015-01-28 2018-05-23 MAGNA STEYR Fahrzeugtechnik AG & Co KG Lenkrad
CH711640B1 (de) * 2015-10-09 2019-06-28 Rinspeed Ag Lenkvorrichtung mit mindestens einem umklappbaren Lenkradsegment oder Lenkradhebel und dessen Verwendung.
US9783027B1 (en) 2016-04-12 2017-10-1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door assist assembly incorporating a high torque operating mechanism
FR3057533B1 (fr) * 2016-10-17 2021-11-05 Renault Sas Volant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autonome.
FR3067317B1 (fr) * 2017-06-12 2019-07-19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Systeme de direction pour vehicule autonome comportant un volant repliable equipe d’un airbag
US10800441B2 (en) 2017-09-01 2020-10-1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Retractable steering wheel
CN107472142A (zh) * 2017-09-20 2017-12-15 万忠勇 车辆安全驾驶辅助观察及互联网应用系统
DE102018111327B4 (de) * 2018-05-11 2021-11-11 Joyson Safety Systems Germany Gmbh Lenkhandhab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18215989A1 (de) * 2018-09-19 2020-03-19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Formveränderbares Lenkrad
CN113453971B (zh) * 2019-02-22 2024-04-16 乔伊森安全系统收购有限责任公司 可伸缩方向盘
CN110422225B (zh) * 2019-08-27 2020-07-28 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可变风格式的方向盘及车辆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792324A (fr) * 1935-07-11 1935-12-28 Volant de direction automobile transformable permettant une meilleure visibilité
DE10316350A1 (de) * 2003-04-10 2004-10-2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Lenkrad mit einem im Durchmesser veränderbaren Lenkradkranz
CN1680148A (zh) * 2001-09-28 2005-10-12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安全气囊装置
CN1907786A (zh) * 2005-08-02 2007-02-07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转向设备和车辆转向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245759A (ja) 1998-03-06 1999-09-14 Honda Motor Co Ltd 運転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H11342819A (ja) 1998-06-02 1999-12-14 Honda Motor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144079B4 (de) * 2001-09-07 2010-02-2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Lenkrad eines Kraftfahrzeuges mit einem Lenkradkranz
JP3842096B2 (ja) 2001-10-10 2006-11-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ステアリングハンドル
JP2004338448A (ja) 2003-05-13 2004-12-02 Koyo Seiko Co Ltd 車両操舵用操作装置
JP2005329864A (ja) 2004-05-21 2005-12-02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操舵装置
KR20060022391A (ko) * 2004-09-07 2006-03-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완충형 조향 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792324A (fr) * 1935-07-11 1935-12-28 Volant de direction automobile transformable permettant une meilleure visibilité
CN1680148A (zh) * 2001-09-28 2005-10-12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安全气囊装置
DE10316350A1 (de) * 2003-04-10 2004-10-2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Lenkrad mit einem im Durchmesser veränderbaren Lenkradkranz
CN1907786A (zh) * 2005-08-02 2007-02-07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转向设备和车辆转向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平11-342819A 1999.12.14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213615A (ja) 2008-09-18
US20100168962A1 (en) 2010-07-01
ATE493317T1 (de) 2011-01-15
EP2114750B1 (en) 2010-12-29
WO2008107757A2 (en) 2008-09-12
CN101541617A (zh) 2009-09-23
JP4293248B2 (ja) 2009-07-08
EP2114750A2 (en) 2009-11-11
WO2008107757A3 (en) 2008-10-30
US8024090B2 (en) 2011-09-20
DE602008004211D1 (de) 2011-0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41617B (zh) 车辆转向系统
US10029725B2 (en) Torque feedback system for a steer-by-wire vehicle, vehicle having steering column,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feedback in vehicle
US6883635B2 (en) Ball-screw assembly isolator
CN106143597B (zh)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减速器
JP4327637B2 (ja) 船外機の操舵装置および船外機
CN106995002B (zh)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减速器
EP1939019B1 (en) Telescopic actuator
CN107021131A (zh) 转向装置
WO2020195226A1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WO2004005108A1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8184147A (ja) アライメント制御装置
EP0812755B1 (en) Steering apparatus
JP2016060246A (ja)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3333046A1 (en) Steering apparatus
JP4248390B2 (ja) ステアリング操作装置
JPH08504148A (ja) 自動車用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8168746A (ja)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システム
KR101333655B1 (ko) 스티어링 기어 장치의 마운팅 그로밋
JP4817018B2 (ja) 車両用操舵装置
KR100629801B1 (ko) 액티브 지오메트리 콘트롤 서스펜션 시스템의 액추에이터
JP2006341676A (ja) 船外機の遠隔操作装置
KR100276613B1 (ko) 자동차의 조향기어박스
KR20240000892A (ko) 다중 반력 유닛을 구비한 차량용 조향 시스템
JPH04321471A (ja) 電動式動力舵取装置
JP2016060248A (ja)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727

Termination date: 201702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