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21131A - 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21131A
CN107021131A CN201710059721.3A CN201710059721A CN107021131A CN 107021131 A CN107021131 A CN 107021131A CN 201710059721 A CN201710059721 A CN 201710059721A CN 107021131 A CN107021131 A CN 1070211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put shaft
clutch
roller
ring
worm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5972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椎名晶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TEK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TEK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TEKT Corp filed Critical JTEKT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0211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211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01Mechanical components or aspects of steer-by-wi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is maingrou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57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trol features of the drive means as such
    • B62D5/0475Controlling other elements
    • B62D5/0478Clutch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01Mechanical components or aspects of steer-by-wi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is maingroup
    • B62D5/003Backup systems, e.g. for manual stee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00Steering gears
    • B62D3/02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 B62D3/04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of worm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09Electric motor acting on the steering colum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3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lutch means between driving element, e.g. motor, and driven element, e.g. steering column or steering ge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5/00Clutches with wedging balls or rollers or with other wedgeable separate clutching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7/00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 F16D27/02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with electromagnets incorporated in the clutch, i.e. with collecting 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7/00Magnetically- or electrically- actuated clutches; Control or electric circuits therefor
    • F16D2027/008Details relating to the magnetic circuit, or to the shape of the clutch parts to achieve a certain magnetic pat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 Gear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转向装置,其包括双向离合器、能够与输入轴一体旋转的蜗轮以及产生使双向离合器将输入轴与输出轴连结或解除连结的驱动力的线圈。蜗轮具有固定于输入轴的中央圆板部、从中央圆板部的周缘向前方突出的径环部以及从径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齿部。双向离合器被中央圆板部与径环部包围,并配置于在比中央圆板部更靠前方产生的空间,线圈围绕径环部的外周面。

Description

转向装置
本申请主张于2016年2月2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018215号的优先权,并在此引用包括说明书、附图、摘要在内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在转向装置中,通常为转向操纵部件与转向机构被机械式始终连结的构成。但是,近年来,提出了各种转向装置,即、能够切换转向操纵部件与转向机构被机械式连结的连结状态和解除转向操纵部件与转向机构的机械式的连结的连结解除状态,并在连结解除状态下,实现所谓的线控转向构成。
在实现了线控转向构成的转向装置中,组装有例如日本特开2009-293679号公报所记载的旋转传递装置。在旋转传递装置中,两个方向滚柱式离合器凭借相对于电磁线圈的通电有无切换连结状态与连结解除状态。
近年来,在转向装置中,提出了将日本特开2009-293679号公报所记载的旋转传递装置等离合器机构配置于减速装置的蜗轮的周边。然而,为了避免两个方向滚柱式离合器或者电磁线圈与其他部件的干涉,而必须不使两个方向滚柱式离合器以及电磁线圈的配置空间在轴向扩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在能够对结合于蜗轮的输入轴与能够相对于输入轴相对旋转的输出轴连结或解除连结的构成中,能够沿轴向抑制配置离合器以及线圈的空间的转向装置。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转向装置的构成上的特征在于,包括:输入轴,来自转向操纵部件的转向操纵力向该输入轴输入;输出轴,其设置为能够相对于上述输入轴相对旋转,并连结于转向机构;蜗轮,其与上述输入轴结合;离合器,其能够使上述输入轴与上述输出轴连结或解除连结;以及线圈,其产生用于使上述离合器将上述输入轴与上述输出轴连结或解除连结的驱动力,上述蜗轮具有固定于上述输入轴的中央圆板部以及从上述中央圆板部的周缘向与上述转向操纵部件侧相反侧突出的径环部,上述离合器配置于被上述中央圆板部与上述径环部包围并在比上述中央圆板部更靠上述相反侧产生的空间,上述线圈配置为围绕上述径环部的外周面。
附图说明
根据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的详细说明可了解本发明的上述以及更多的特点和优点,在附图中,对相同的元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简要构成的图。
图2是壳体的周边的剖视图。
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着图3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工作机构的周边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在图3中表示连结解除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的简要构成的图。转向装置1包括上部轴4、中间轴5、输入轴6、输出轴7以及离合器机构8。上部轴4构成连结于方向盘等转向操纵部件2的转向轴3。离合器机构8能够使输入轴6与输出轴7连结或解除连结。
来自转向操纵部件2的转向操纵力经由上部轴4以及中间轴5输入至输入轴6。输出轴7设置为能够相对于输入轴6相对旋转,并经由中间轴10以及小齿轮轴9连结于转向机构A。
离合器机构8能够将转向装置1的状态切换成输入轴6与输出轴7被机械式地连结的连结状态和输入轴6与输出轴7的机械式的连结被解除的连结解除状态。
在连结状态下,输入至输入轴6的转向操纵力从输出轴7被输出并经由中间轴10以及小齿轮轴9传递至转向机构A,从而进行基于转向机构A的转向轮12的转向。在连结状态下,能够进行基于转向操纵部件2的转向机构A的直接操作。在连结解除状态下,来自转向操纵部件2的转向操纵力不被机械式地传递至转向机构A,而经由电子的控制系统驱动转向机构A。在连结解除状态下,转向装置1实现所谓的线控转向构成。
转向机构A包括齿条轴19、一对横拉杆13以及一对转向节臂14。各横拉杆13构成为:一端与齿条轴19所对应的端部连结,另一端经由对应的转向节臂14与对应的转向轮12连结。若将转向操纵力传递至小齿轮轴9,则小齿轮轴9旋转。小齿轮轴9的旋转被转换成形成有与小齿轮轴9的小齿轮9a啮合的齿条19a的齿条轴19的轴向(车宽方向)的运动。转向轮12的转向角凭借齿条轴19的轴向的运动而变化。
转向装置1在小齿轮轴9进一步包括收容形成有小齿轮9a的部分以及齿条轴19的齿条壳体15。齿条壳体15固定于车体B1。转向装置1包括转向操纵角传感器16以及扭矩传感器17。转向操纵角传感器16检测转向操纵部件2的转向操纵角。扭矩传感器17检测施加于转向操纵部件2的转向操纵扭矩。转向装置1包括转向角传感器21以及车速传感器18。转向角传感器21检测转向轮12的转向角。车速传感器18检测车速。包括转向操纵角传感器16、扭矩传感器17、转向角传感器21以及车速传感器18的各种传感器类的各检测信号输入至由ECU(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构成的控制单元20。
转向装置1包括马达(未图示)以及转向促动器11。马达被控制单元20驱动。转向促动器11由将该马达的驱动力转换成在齿条轴19的轴向上的移动的滚珠丝杠装置等运动转换机构(未图示)构成。若操作转向操纵部件2使转向轴3旋转,则控制单元20基于由转向操纵角传感器16检测出的转向操纵角与由车速传感器18检测出的车速来设定目标转向角。控制单元20基于该目标转向角与由转向角传感器21检测出的转向角的偏差驱动控制转向促动器11。由此,能够进行连结解除状态下的基于转向操纵部件2的转向机构A的操作。
转向装置1包括马达23以及减速装置24。减速装置24对从马达23输出的旋转进行减速(放大)。减速装置24包括蜗杆25以及蜗轮26。蜗杆25被马达23旋转驱动。蜗轮26与蜗杆25啮合,并与输入轴6结合。控制单元20基于扭矩传感器17、转向操纵角传感器16等输出的检测信号,以将朝向与转向操纵部件2被转向操纵的方向相反方向的适当的反作用力施加于转向操纵部件2的方式对马达23进行驱动控制。被减速装置24减速(放大)的马达23的旋转经由转向轴3被传递至转向操纵部件2。
离合器机构8实现用于转向装置1的故障安全的机构。在车辆的正常行驶过程中,控制单元20对离合器机构8进行控制,由此将转向装置1形成连结解除状态,而机械式地断开转向操纵部件2与转向机构A。另一方面,在车辆为点火或者关闭的状态的情况下、在线控转向系统产生不良等的异常的情况下,控制单元20对离合器机构8进行控制,由此将转向装置1形成连结状态,而使转向操纵部件2与转向机构A机械式地连结。
转向装置1包括至少收容减速装置24以及离合器机构8的壳体30。壳体30安装于在同一轴上配置的输入轴6以及输出轴7。图2是壳体30的周边的剖视图。以下,将输入轴6以及输出轴7的轴向称为轴向X。将轴向X中的车辆的后方亦即转向操纵部件2侧称为后方X1。将轴向X中的车辆的前方亦即与转向操纵部件2侧相反的一侧称为前方X2。将输入轴6以及输出轴7的径向称为径向R。
参照图2,壳体30包括传感器壳体31与蜗轮壳体32。传感器壳体31至少收容扭矩传感器17。蜗轮壳体32至少收容蜗轮26。传感器壳体31从后方X1与蜗轮壳体32邻接,并与蜗轮壳体32一同形成壳体30的内部空间33。在传感器壳体31的后方X1的端部连结有围绕转向轴3的中间轴5以及上部轴4的转向柱34。
参照图1,转向柱34包括上部柱35与下部柱36。上部柱35经由轴承(未图示)等连结于上部轴4。下部柱36收容中间轴5,并连结于传感器壳体31的后方X1的端部。下部柱36也可以与本实施方式不同,而与传感器壳体31形成为一体。转向轴3的上部轴4以及中间轴5与输入轴6配置于同轴上。上部轴4相对于中间轴5沿轴向X滑动。在上部轴4相对于中间轴5沿轴向X滑动时,上部柱35相对于下部柱36沿轴向X滑动。使上部轴4相对于中间轴5沿轴向X滑动。由此,能够沿车辆的前后方向调整转向操纵部件2的位置(所谓的伸缩调整)。
参照图2,在蜗轮壳体32的前方X2的端部设置有倾斜托架37。倾斜托架37经由沿与轴向X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倾斜中心轴38与固定于车体B2的固定托架39连结。壳体30、转向轴3以及转向柱34能够以倾斜中心轴38的中心轴线CC为中心转动(倾斜)。使壳体30、转向轴3以及转向柱34绕倾斜中心CC转动(倾斜)。由此,能够沿高度方向调整转向操纵部件2的位置(所谓的倾斜调整)。
输入轴6包括第一轴61、第二轴62以及扭杆63。第一轴61与中间轴5固定于同轴上。在第二轴62外嵌固定有蜗轮26。扭杆63将第一轴61与第二轴62连结于同一轴线上。第二轴62能够与第一轴61相对旋转。第二轴62经由第一轴承41被传感器壳体31支承为能够旋转。输出轴7从蜗轮壳体32向前方X2突出。输出轴7经由第二轴承42被蜗轮壳体32支承为能够旋转。输出轴7围绕输入轴6的第二轴62的前方X2侧的端部。输出轴7在与第二轴62支承于同一轴上的状态下能够与第二轴62相对旋转。详细而言,在输出轴7与第二轴62之间夹设有第三轴承43。第三轴承43可以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为滑动轴承,也可以与本实施方式不同而为滚动轴承。
蜗轮26包括金属芯50与齿部51。金属芯50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结合于第二轴62。齿部51围绕金属芯50的周围。齿部51例如为树脂制。在齿部51为树脂制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将金属芯50插入金属模具内的状态下对齿部51进行树脂成形(插入成形)。金属芯50与齿部51通过插入成形而以能够一体旋转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类型的金属芯50例如为磁性体。金属芯50具有中央圆板部52与径环部53。中央圆板部52结合于输入轴6。径环部53从中央圆板部52的周缘(径向R的外侧的端部)向前方X2突出。中央圆板部52呈向与轴向X正交的径向R的外侧突出的环状。中央圆板部52被连结为能够与第二轴62一体旋转且无法相对于第二轴62轴向移动。径环部53呈沿轴向X延伸的环状。齿部51从径环部53的前端(前方X2侧的端部)向径向R的外侧突出。对于金属芯50而言,由中央圆板部52与径环部53包围而形成位于中央圆板部52的前方X2的空间54。
离合器机构8包括双向离合器80(离合器)与电磁离合器90。双向离合器80能够使输入轴6与输出轴7连结或解除连结。电磁离合器90使双向离合器80对输入轴6与输出轴7进行连结或解除连结。双向离合器8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空间54。也可以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将双向离合器80的整体配置于空间54内。
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将输入轴6以及输出轴7的周向称为周向C。将周向C中的、在从比输出轴7更靠后方X1侧观察输出轴7时成为顺时针的方向称为C1方向。将在从比输出轴7更靠后方X1侧观察输出轴7时成为逆时针的方向称为C2方向。双向离合器80包括内圈81与外圈82。内圈81设置于输出轴7的后端部。外圈82设置于蜗轮26的金属芯50的径环部53,从而能够与内圈81相对旋转。内圈81以及外圈82的轴向与轴向X一致。内圈81以及外圈82的周向与周向C一致。内圈81以及外圈82的径向与径向R一致。
双向离合器80进一步包括辊对84与一对按压部件(第一按压部件110以及第二按压部件120)。辊对84沿周向C并排地配置于由内圈81的外周与外圈82的内周形成的一个或者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楔形空间85的每一个。一对按压部件(第一按压部件110以及第二按压部件120)被设置为能够绕输入轴6(即,周向C)相对旋转。
各辊对84包括配置于相同的楔形空间85的第一辊84a以及第二辊84b。第二辊84b配置于共同构成辊对84的第一辊84a的C2方向侧。各楔形空间85由形成于外圈82的内周的圆筒面82a以及形成于内圈81的外周且与圆筒面82a沿径向R对置的凸轮面81a划分而成。凸轮面81a包括一对倾斜面81b与平坦的弹簧支承面81c。一对倾斜面81b设置为相对于周向C向相互相反的方向倾斜。弹簧支承面81c设置于一对倾斜面81b之间,与径向R正交。各楔形空间85伴随着朝向周向C的两端而变窄。
双向离合器80进一步包括配置于各楔形空间85,并以使第一辊84a以及第二辊84b相互远离的方式弹性地施力的弹性部件87。作为弹性部件87,能够列举螺旋弹簧等。如由双点划线表示的那样,多个弹性部件87例如也可以被安装于内圈81的保持器88一并保持。
第一按压部件110朝向C2方向转动,从而能够沿C2方向按压各辊对84的第一辊84a。第二按压部件120朝向C1方向转动,从而能够沿C1方向按压各辊对84的第二辊84b。换句话说,第一按压部件110以及第二按压部件120能够沿相互接近的方向按压第一辊84a与对应的第二辊84b。
第一按压部件110包括柱状的第一按压部111与环状的第一支承部112。柱状的第一按压部111与沿周向C配置的辊对84的个数数目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且沿着轴向X延伸。第一支承部112对第一按压部111一并进行支承。第一按压部111以及第一支承部112也可以使用合成树脂材料或者金属材料设置为一体。第一按压部件110也可以作为对辊对84以及弹性部件87进行保持的保持器发挥功能。第一支承部112配置于比多个辊对84更靠前方X2(参照图2)。
第二按压部件120包括柱状的第二按压部121与环状的第二支承部122。柱状的第二按压部121与沿周向C配置的辊对84的个数数目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且沿着轴向X延伸。第二支承部122对第二按压部121一并进行支承。第二按压部121以及第二支承部122也可以使用合成树脂材料或者金属材料设置为一体。第二按压部件120也可以作为对辊对84以及弹性部件87进行保持的保持器发挥功能。第二支承部122配置于比多个辊对84更靠前方X2(参照图2)。
第一按压部件110以及第二按压部件120被输出轴7支承为能够与内圈81以及外圈82相对旋转。第一按压部件110以及第二按压部件120以第一按压部111与第二按压部121沿周向C交替地并排的方式被组合。参照图2,内圈81与输出轴7的后端部的外周部连结为一体,外圈82与径环部53的内周部连结为一体。因此,内圈81以及外圈82配置于空间54。多个辊对84以及弹性部件87配置于空间54。内圈81、外圈82、多个辊对84以及多个弹性部件87也可以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将其整体配置于空间54内。参照图3,在第一按压部件110中,至少第一按压部111配置于空间54。在第二按压部件120中,至少第二按压部121配置于空间54。
参照图2,电磁离合器90包括线圈91、环状的支承部件92、集磁环93以及工作机构94。线圈91产生用于使双向离合器80将输入轴6与输出轴7连结或解除连结的电磁力(驱动力)。支承部件92对线圈91进行支承。集磁环93至少从径向R的外侧覆盖线圈91。工作机构94接受来自线圈91的电磁力而使双向离合器80工作。
线圈91配置为围绕蜗轮26的金属芯50的径环部53的外周面。详细而言,线圈91在比蜗轮26的齿部51更靠后方X1围绕径环部53的外周面。线圈91从后方X1与齿部51对置。线圈91的前方X2的部分在径环部53的外周面附近配置于位于比齿部51更靠后方X1的空间89。支承部件92与线圈91的内周面以及前端面连接。
集磁环93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从轴向X的两侧覆盖线圈91。详细而言,集磁环93包括筒状部93a、环状的第一突出部93b以及环状的第二突出部93c。筒状部93a从径向R的外侧覆盖线圈91,并沿轴向X延伸。第一突出部93b从轴向X的筒状部93a的后端部向径向R的内侧突出。第二突出部93c从轴向X的筒状部93a的前端部向径向R的内侧突出。第一突出部93b从后方X1覆盖线圈91。第二突出部93c从前方X2覆盖线圈。
线圈91以及集磁环93的至少前方X2的端部与空间54沿径向R对置。线圈91、支承部件92以及集磁环93被蜗轮外壳32支承为无法旋转。蜗轮26具有沿轴向X贯通中央圆板部52的多个插通孔52a。多个插通孔52a也可以与本实施方式不同,而以横跨中央圆板部52以及径环部53的方式形成。多个插通孔52a沿周向C隔开间隔地设置。
工作机构94包括可动部件95、工作部件96以及传递部件97。可动部件95能够根据电磁力(驱动力)沿着轴向X移动。工作部件96配置于空间54,通过沿前后(轴向X)的移动使双向离合器80工作。传递部件97插通于插通孔52a,并将可动部件95的动作传递至工作部件96。图4是沿着图3的IV-IV线的剖视图。图4中,弹性部件87实际上不表现,但便于说明而进行了图示。图5是工作机构94的周边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4以及图5,可动部件95为磁性体。可动部件95包括筒状部95a与凸缘部95b。筒状部95a沿着支承部件92(参照图2)的内周面。凸缘部95b从筒状部95a向径向R的内侧突出。筒状部95a能够在沿轴向X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的一对限制部98、99之间沿轴向X移动。前方X2的限制部98例如是集磁环93的第二突出部93c。后方X1的限制部99例如是传感器壳体31中的从后方X1划分内部空间33的壁部31a。
凸缘部95b配置于中央圆板部52的后方X1,从后方X1与中央圆板部52对置。凸缘部95b与筒状部95a一体移动。在可动部件95中,至少凸缘部95b在比中央圆板部52更靠后方X1沿着轴向X移动。详细而言,凸缘部95b在中央圆板部52与传感器壳体31的壁部31a之间沿轴向X移动。
传递部件97优选为非磁性体。传递部件97包括环状部97a与多个传递销97b。环状部97a被可动部件95的凸缘部95b抵接。传递销97b从环状部97a向前方X2突出。传递销97b设置为与插通孔52a数目相同。各传递销97b插通于对应的插通孔52a。多个传递销97b的前端位于空间54内(参照图4)。
工作部件96包括环状部96a与多个分离器100。环状部96a被多个传递销97b的前端按压。分离器100从环状部96a向前方X2突出。分离器100沿着轴向X延伸,并被设置为与辊对84数目相同。工作部件96设置为能够沿轴向X移动。传递部件97能够与蜗轮26以及输入轴6一同沿周向C旋转。也可以以传递部件97与蜗轮26仅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在插通孔52a的周向C的端部与对应的传递销97b之间设置有周向C的间隙(参照图4)。传递部件97能够相对于工作部件96相对旋转。可动部件95的凸缘部95b与传递部件97的环状部97a也可以被连结。在该情况下,可动部件95能够与传递部件97、蜗轮26以及输入轴6一同沿周向C旋转。
参照图4,各第一按压部111配置于对应的分离器100与第一辊84a之间。在各第一按压部111的C2方向侧的侧面形成有能够与第一辊84a抵接(按压)的第一抵接面113。在各第一按压部111的C1方向侧的面形成有第一被滑动接触面114。第一被滑动接触面114构成为伴随着朝向前方X2而朝向C1方向侧,并被对应的分离器100滑动接触。
各第二按压部121配置于对应的分离器100与第二辊84b之间。在各第二按压部121的C1方向侧的侧面形成有能够与第二辊84b抵接(按压)的第二抵接面123。在各第二按压部121的C2方向侧的面形成有第二被滑动接触面124。第二被滑动接触面124构成为伴随着朝向前方X2而朝向C2方向侧,并被对应的分离器100滑动接触。
分离器100能够与第一按压部111以及第二按压部121卡合。分离器100的前方X2的端部包括伴随着朝向前方X2而变得窄幅的楔形部101。楔形部101包括设置于C2方向侧的侧面的第一滑动接触面101a与设置于C1方向侧的侧面的第二滑动接触面101b。第一滑动接触面101a能够与第一被滑动接触面114滑动接触(卡合)。第二滑动接触面101b能够与第二被滑动接触面124滑动接触(卡合)。
第一滑动接触面101a是伴随着朝向前方X2而朝向C1方向的倾斜面。第二滑动接触面101b是伴随着朝向前方X2而朝向C2方向的倾斜面。在实施方式中,第一滑动接触面101a以及第二滑动接触面101b形成为球面的一部分那样的形态。然而,第一滑动接触面101a以及第二滑动接触面101b也可以形成为平坦的倾斜面。
分离器100能够在最向后方X1位移的第一位置(在图4中由实线表示的分离器100的位置)与最向前方X2位移的第二位置(在图4中由双点划线表示的分离器100的位置)之间移动。转向装置1在分离器100位于第一位置时,成为将输入轴6与输出轴7连结的连结状态。转向装置1在分离器100位于第二位置时,成为解除输入轴6与输出轴7的连结的连结解除状态。
详细而言,若将线圈91通电,则可动部件95通过电磁力向前方X2移动。由此,在可动部件95的凸缘部95b按压有传递部件97的环状部97a,而使传递部件97向前方X2移动。工作部件96的多个分离器100被传递部件97的多个传递销97b的前端按压,而向前方X2移动。由此,多个分离器100向前方X2位移而配置于第二位置(在图4中由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
若各分离器100朝向第二位置向前方X2位移,则分离器100的第一滑动接触面101a边将第一按压部111向C2方向侧按压,边在第一按压部111的第一被滑动接触面114滑动。由此,第一按压部111向C2方向侧移动。另外,同时,分离器100的第二滑动接触面101b边将第二按压部121向C1方向侧按压,边在第二按压部121的第二被滑动接触面124滑动。由此,第二按压部121向C1方向侧移动。其结果,第一按压部件110相对于分离器100向C2方向转动,并且第二按压部件120相对于分离器100向C1方向转动。即,第一按压部件110与第二按压部件120相互向相反朝向的规定的方向转动。
各第一按压部111伴随着第一按压部件110相对于分离器100的C2方向的转动而向C2方向侧移动。其结果,各第一按压部111的第一抵接面113以克服弹性部件87的作用力的方式将对应的第一辊84a朝向C2方向侧按压。因此,各第一辊84a向C2方向侧移动。由此,如图6所示,在各第一辊84a与外圈82之间形成有间隙S1。换句话说,各第一辊84a与外圈82的卡合脱落。
各第二按压部121伴随着第二按压部件120相对于分离器100的C1方向的转动而向C1方向侧移动。其结果,各第二按压部121的第二抵接面123以克服弹性部件87的作用力的方式将对应的第二辊84b朝向C1方向侧按压。因此,各第二辊84b向C1方向侧移动。由此,如图6所示,在各第二辊84b与外圈82之间形成有间隙S2。换句话说,各第二辊84b与外圈82的卡合脱落。
因此,转向装置1成为连结解除状态。与本实施方式不同,也可以构成为在连结解除状态下,在辊84a以及辊84b与内圈81之间形成有间隙,使辊84a以及辊84b与内圈81的卡合脱落。
若解除相对于线圈91的通电,则可动部件95不被线圈91吸引,因此向后方X1移动。因此,根据基于可动部件95的按压而解除传递部件97。根据基于传递部件97的多个传递销97b的按压而解除工作部件96。
第一按压部111以及第二按压部121凭借基于分离器100的按压而被解除。凭借基于第一按压部111以及第二按压部121的按压解除辊对84。因此,第一辊84a与对应的第二辊84b通过弹性部件87的作用力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第一辊84a向C1方向侧移动,对应的第二辊84b向C2方向侧移动。其结果,辊对84与外圈82卡合,而再次成为将输入轴6与输出轴7连结的连结状态。
同时,多个分离器100被第一按压部111以及第二按压部121按压而向后方X1移动。由此,多个分离器100向后方X1位移而配置于第一位置(在图4中由实线表示的位置)。根据本实施方式,双向离合器80通过线圈91产生的电磁力进行工作,从而能够切换输入轴6与输出轴7的连结或解除连结。
双向离合器80被蜗轮26的中央圆板部52与径环部53包围,并配置于在中央圆板部52的前方X2产生的空间54。线圈91配置为围绕径环部53的外周面。因此,能够沿轴向X抑制配置双向离合器80以及线圈91进而电磁离合器90的空间。
抑制在比蜗轮26更靠前方X2配置双向离合器80以及线圈91的空间。由此,能够避免双向离合器80以及线圈91与倾斜托架37、倾斜中心轴38以及固定托架39的干涉。因此,能够以与不设置离合器机构8的转向装置相同的配置设置倾斜托架37、倾斜中心轴38以及固定托架39。因此,不需要变更倾斜调整的调整范围。因此,能够与不设置离合器机构8的转向装置相同地进行倾斜调整。
抑制在比蜗轮26更靠后方X1配置双向离合器80以及线圈91的空间。由此,能够避免壳体30向后方X1增长。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伸缩调整时的上部柱35相对于下部柱36的滑动距离。因此,能够与不设置离合器机构8的转向装置相同地进行伸缩调整。
至此能够进行倾斜调整以及伸缩调整。因此,能够抑制转向操纵感的恶化,并能够实现转向装置1的通用性的提高。
不需要设计变更中间轴10、搭载于车辆的其他的部件(仪表板加强件、转向支撑构件等)。由此,也能够实现车辆整体的低成本化。
线圈91至少从径向R的外侧被集磁环93覆盖。由此,能够抑制在线圈91产生的磁通向外部的泄漏。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集磁环93也从轴向X的两侧覆盖线圈91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抑制在线圈91产生的磁通向外部的泄漏。在传递部件97由非磁性体设置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抑制在线圈91产生的磁通向外部的泄漏。即使在传递部件97由磁性体设置的情况下,在线圈91产生的磁通也不通过可动部件95以及传递部件97以外的磁性体,因此能够抑制对ECU等电子设备的影响。
在双向离合器80中,使第一按压部件110以及第二按压部件120从辊对84与内圈81以及外圈82双方卡合的状态向相互朝相反朝向的规定的方向转动。即,使第一按压部件110朝向C2方向转动,并且使第二按压部件120朝向C1方向转动。由此,辊对84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由此,成为辊对84相对于内圈81以及外圈82的至少一方的卡合脱落的状态,从而解除输入轴6与输出轴7的连结。相反,若根据基于第一按压部件110以及第二按压部件120的按压解除辊对84,则辊对84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被弹性施力。由此,辊对84与内圈81以及外圈82双方卡合,而连结输入轴6与输出轴7。如上,在转向装置1中,通过双向离合器80,能够简单地将输入轴6与输出轴7连结或解除连结。
插通于蜗轮26的中央圆板部52的插通孔52a的传递部件97根据来自线圈91的驱动力将在比中央圆板部52更靠后方X1沿着轴向X移动的可动部件95的动作传递至配置于空间54的工作部件96。工作部件96传递可动部件95的动作,由此沿着轴向X移动,从而能够使双向离合器80工作。因此,在转向装置1中,能够不设置复杂的机构而将双向离合器80以及线圈91配置于所希望的位置。即,将双向离合器80配置于空间54,从而能够将线圈91配置为围绕径环部53的外周面。因此,能够沿轴向X进一步抑制配置双向离合器80以及线圈91进而电磁离合器90的空间。
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5)

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入轴,来自转向操纵部件的转向操纵力向该输入轴输入;
输出轴,该输出轴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输入轴相对旋转,并连结于转向机构;
蜗轮,该蜗轮与所述输入轴结合;
离合器,该离合器能够将所述输入轴与所述输出轴连结或解除连结;以及
线圈,该线圈产生用于使所述离合器将所述输入轴与所述输出轴连结或解除连结的驱动力,
所述蜗轮具有结合于所述输入轴的中央圆板部以及从所述中央圆板部的周缘向与所述转向操纵部件侧相反的相反侧突出的径环部,
所述离合器配置于被所述中央圆板部与所述径环部包围并在比所述中央圆板部更靠所述相反侧产生的空间,
所述线圈配置为围绕所述径环部的外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至少从所述径向外侧覆盖所述线圈的集磁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蜗轮具有贯通所述中央圆板部的插通孔,
所述转向装置包括:
可动部件,该可动部件能够根据所述驱动力在比所述中央圆板部更靠所述转向操纵部件侧的位置沿着所述输入轴的轴向移动;
工作部件,该工作部件配置于所述空间,并通过沿所述轴向的移动而使所述离合器工作;以及
传递部件,该传递部件插通于所述插通孔,并将所述可动部件的动作传递至所述工作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蜗轮具有贯通所述中央圆板部的插通孔,
所述转向装置包括:
可动部件,该可动部件能够根据所述驱动力在比所述中央圆板部更靠所述转向操纵部件侧的位置沿着所述输入轴的轴向移动;
工作部件,该工作部件配置于所述空间,并通过沿所述轴向的移动而使所述离合器工作;以及
传递部件,该传递部件插通于所述插通孔,并将所述可动部件的动作传递至所述工作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离合器包括:
内圈,该内圈设置于所述输入轴;
外圈,该外圈设置于所述蜗轮的径环部,并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内圈相对旋转;
辊对,所述辊对沿所述内圈的周向并排地配置于由所述内圈的外周与所述外圈的内周形成的楔形空间;
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设置于所述辊对之间,并对所述辊对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弹性地施力;以及
一对按压部件,所述一对按压部件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输入轴相对旋转,并且朝向相互相反的规定方向转动,从而克服所述弹性部件的施力而对所述辊对向相互接近的方向进行按压。
CN201710059721.3A 2016-02-02 2017-01-24 转向装置 Pending CN10702113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18215A JP2017136919A (ja) 2016-02-02 2016-02-02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6-018215 2016-02-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21131A true CN107021131A (zh) 2017-08-08

Family

ID=579630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59721.3A Pending CN107021131A (zh) 2016-02-02 2017-01-24 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099717B2 (zh)
EP (1) EP3202641A1 (zh)
JP (1) JP2017136919A (zh)
CN (1) CN10702113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55154A (zh) * 2019-06-03 2019-08-23 吉林大学 一种可实现部分线控转向功能的新型转向机构及其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07372B2 (ja) * 2015-06-16 2019-11-20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3453906B1 (en) * 2016-10-13 2020-12-09 NSK Ltd. Joint for torque transmission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US10556614B2 (en) 2017-07-11 2020-02-11 Nio Usa, Inc. Body mounted sliding steering column with offset feedback actuator
US10457314B2 (en) * 2017-06-26 2019-10-29 Nio Usa, Inc. Retractable telescopic mechanism for steering column with feedback actuator
DE102018203422A1 (de) * 2018-03-07 2019-09-12 Audi Ag Lenksystem
US10822028B2 (en) * 2018-10-03 2020-11-0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teering system with drag link
US11009085B2 (en) 2019-05-17 2021-05-18 Rolls-Royce Corporation Electromagnetic clutch for gas turbine accessories
KR102360572B1 (ko) * 2019-10-16 2022-02-10 오토딘시스 주식회사 신규한 구조의 회전축 어셈블리
CN112706822A (zh) * 2019-10-25 2021-04-2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转向系统和车辆
CN112706828B (zh) * 2019-10-25 2022-08-0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离合机构、转向系统和汽车
US11466735B2 (en) 2020-03-13 2022-10-11 Rolls-Royce Corporation Electromagnetic clutch system
CN112498473A (zh) * 2020-12-24 2021-03-16 河南护航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商用车电子方向机
JP2024029963A (ja) * 2022-08-23 2024-03-07 Ntn株式会社 回転伝達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99619B2 (ja) * 1999-11-10 2005-09-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連結装置
JP4347100B2 (ja) * 2004-03-17 2009-10-21 Ntn株式会社 ステアバイワイヤシステム
US7810605B2 (en) 2006-12-28 2010-10-12 Nissan Motor Co., Ltd. Vehicle steering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for vehicle steering device
JP4420036B2 (ja) * 2007-02-05 2010-02-2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操舵制御装置
JP4367520B2 (ja) 2007-04-26 2009-11-1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可変ギヤ比操舵装置
WO2009148014A1 (ja) 2008-06-04 2009-12-10 Ntn株式会社 回転伝達装置
JP2009293679A (ja) 2008-06-04 2009-12-17 Ntn Corp 回転伝達装置
TW201307698A (zh) * 2011-03-31 2013-02-16 Sinfonia Technology Co Ltd 電磁離合器
EP3037688B1 (en) * 2014-12-15 2017-11-01 Jtekt Corporation Driving force transmission device
JP6607371B2 (ja) * 2015-06-16 2019-11-20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607372B2 (ja) 2015-06-16 2019-11-20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55154A (zh) * 2019-06-03 2019-08-23 吉林大学 一种可实现部分线控转向功能的新型转向机构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136919A (ja) 2017-08-10
US10099717B2 (en) 2018-10-16
US20170217475A1 (en) 2017-08-03
EP3202641A1 (en) 2017-08-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21131A (zh) 转向装置
JP4319217B2 (ja) 伸縮アクチュエータ
EP2077406B1 (en) Expansion actuator
EP3109133B1 (en) Steering system
CN107061545B (zh) 驱动力传递装置
EP3244082B1 (en) Driving force transmission device
CN103318253B (zh) 车辆用转向操作装置
JP5811397B2 (ja) 車両用操舵装置
CN103318252A (zh) 车辆用转向操作装置
EP3109132B1 (en) Steering system
CN103112489B (zh) 车辆用转向装置
JP2012045978A (ja) 車両用操舵装置
JP2009173192A (ja) 後輪操舵装置
WO2016129436A1 (ja) 後輪転舵装置
JP2016003760A (ja) ウォーム減速機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594523B2 (ja) 車両用操舵装置
JP5472742B2 (ja) 車両用操舵装置
JP2019007534A (ja) ウォーム減速機
KR102542782B1 (ko) 전동식 동력 보조 조향장치의 감속기
JP2008164018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6157431B2 (ja)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534340B2 (ja) 車両用操舵装置
JP2016060248A (ja)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101457250B1 (ko) 축 지지부재 및 이를 구비한 전동식 동력 보조 조향장치의 감속기
CN115871772A (zh) 线控转向式转向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