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35619A - 内燃发动机及内燃发动机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内燃发动机及内燃发动机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35619A
CN101535619A CNA2007800413784A CN200780041378A CN101535619A CN 101535619 A CN101535619 A CN 101535619A CN A2007800413784 A CNA2007800413784 A CN A2007800413784A CN 200780041378 A CN200780041378 A CN 200780041378A CN 101535619 A CN101535619 A CN 1015356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el ratio
air
air fuel
ignition timing
boost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4137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35619B (zh
Inventor
副岛慎一
入泽泰之
能川真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356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356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356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3561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41/00Electrical control of supply of combustible mixture or its constituents
    • F02D41/0002Controlling intake air
    • F02D41/0007Controlling intake air for control of turbo-charged or super-charged eng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009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having two or more separate purifying devices arranged in ser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011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having two or more purifying devices arranged in parall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 F01N3/08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 F01N3/0807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by using absorbents or adsorbents
    • F01N3/0828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by using absorbents or adsorb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ed or adsorbed substances
    • F01N3/0842Nitrogen oxi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 F02B37/007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with exhaust-driven pumps arranged in parallel, e.g. at least one pump supplying alternative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 F02B37/12Control of the pumps
    • F02B37/16Control of the pumps by bypassing charging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 F02B37/12Control of the pumps
    • F02B37/18Control of the pumps by bypassing exhaust from the inlet to the outlet of turbine or to the atmosphe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23/00Controlling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being supercharged
    • F02D23/02Controlling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being supercharged the engines being of fuel-injection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37/00Non-electrical conjoint control of two or more functions of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D37/02Non-electrical conjoint control of two or more functions of eng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ne of the functions being igni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41/00Electrical control of supply of combustible mixture or its constituents
    • F02D41/30Controlling fuel injection
    • F02D41/3011Controlling fuel injection according to or using specific or several modes of combustion
    • F02D41/3064Controlling fuel injection according to or using specific or several modes of combustion with special control during transition between modes
    • F02D41/307Controlling fuel injection according to or using specific or several modes of combustion with special control during transition between modes to avoid torque shock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PIGNITION, OTHER THAN COMPRESSION IGNITION,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TESTING OF IGNITION TIMING IN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S
    • F02P5/00Advancing or retarding ignition; Control therefor
    • F02P5/04Advancing or retarding ignition; Control therefor automatically, as a function of the working conditions of the engine or vehicle or of the atmospheric conditions
    • F02P5/145Advancing or retarding ignition; Control therefor automatically, as a function of the working conditions of the engine or vehicle or of the atmospheric conditions using electrical means
    • F02P5/15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F02P5/1502Digital data processing using one central computing unit
    • F02P5/1504Digital data processing using one central computing unit with particular means during a transient phase, e.g.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gear chang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PIGNITION, OTHER THAN COMPRESSION IGNITION, FOR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TESTING OF IGNITION TIMING IN COMPRESSION-IGNITION ENGINES
    • F02P5/00Advancing or retarding ignition; Control therefor
    • F02P5/04Advancing or retarding ignition; Control therefor automatically, as a function of the working conditions of the engine or vehicle or of the atmospheric conditions
    • F02P5/145Advancing or retarding ignition; Control therefor automatically, as a function of the working conditions of the engine or vehicle or of the atmospheric conditions using electrical means
    • F02P5/15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F02P5/1502Digital data processing using one central computing unit
    • F02P5/1516Digital data processing using one central computing unit with means relating to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e.g. turbo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1/00Monitoring or diagnostic devices for exhaust-gas treatment apparatus, e.g. for catalytic activity
    • F01N11/002Monitoring or diagnostic devices for exhaust-gas treatment apparatus, e.g. for catalytic activity the diagnostic devices measuring or estimating temperature or pressure in, or downstream of the exhaust apparatus
    • F01N11/005Monitoring or diagnostic devices for exhaust-gas treatment apparatus, e.g. for catalytic activity the diagnostic devices measuring or estimating temperature or pressure in, or downstream of the exhaust apparatus the temperature or pressure being estimated, e.g. by means of a theoretical mod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1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or parts thereof, having pertinent characteristic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N1/00 - F01N5/00, F01N9/00, F01N11/00
    • F01N13/08Other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exhaust conduits
    • F01N13/10Other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exhaust conduits of exhaust manifolds
    • F01N13/107More than one exhaust manifold or exhaust collec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N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GAS-FLOW SILENCERS OR EXHAUST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01N3/00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 F01N3/08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 F01N3/0807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by using absorbents or adsorbents
    • F01N3/0814Exhaust or silenc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rendering innocuous, or otherwise treating exhaust for rendering innocuous by using absorbents or adsorbents combined with catalytic converters, e.g. NOx absorption/storage reduction catalys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relating to, driven charging or scavenging pump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2B33/00 - F02B37/00
    • F02B39/16Other safety measures for, or other control of, pump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bined Control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Electrical Control Of Ignition Timing (AREA)
  • Output Control And Ontrol Of Special Type Engine (AREA)
  • Electrical Control Of Air Or Fuel Supplied To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当发动机从化学计量燃烧转换至稀薄燃烧时通过保持点火角延迟恒定来控制增压压力的方法和系统。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当发动机从稀薄燃烧转换至化学计量燃烧时通过控制排气系统中的放泄阀(排出阀)来控制排气能量的方法和系统。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当发动机从稀薄燃烧转换至化学计量燃烧时通过根据增压器的增压压力控制进气旁通阀来控制进气歧管压力的方法和系统。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当发动机从稀薄燃烧转换至化学计量燃烧时通过控制排气系统中的两个控制阀来控制不同的气缸组的方法和系统。

Description

内燃发动机及内燃发动机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涉及能够在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与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之间转换运转状态的内燃发动机以及内燃发动机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的直喷式发动机能够在稀薄燃烧模式与化学计量燃烧模式之间转换发动机的燃烧模式,其中在所述稀薄燃烧模式中,发动机以稀空燃比工作以便实现均匀燃烧,在所述化学计量燃烧模式中,发动机以化学计量空燃比工作以便实现均匀燃烧。在这种情况下,发动机的控制器存储用于基于发动机转速和发动机负荷设定燃烧模式的燃烧模式映射,并依据发动机运转条件来控制稀薄燃烧模式与化学计量燃烧模式之间的转换。
当能够转换燃烧模式的发动机受到控制而根据运转条件在稀空燃比与化学计量空燃比之间改变空燃比时,如果较大地改变空燃比,则发动机会产生不同的扭矩量,并且在改变空燃比时可能发生扭矩的大的阶跃变化(例如,突然减小),导致驱动性能变劣。
为了防止在改变空燃比时发生扭矩的阶跃变化,已提出执行用于延迟点火正时的控制。例如,当燃烧模式从化学计量燃烧模式转换至稀薄燃烧模式时,控制器在转换控制期间将发动机的工作控制于化学计量空燃比,然后在转换控制之后将空燃比从化学计量空燃比变化至稀空燃比。更具体地,当响应于当前的发动机运转条件发出用于从化学计量燃烧模式转换至稀薄燃烧模式的指令时,控制器增大节气门开度以便增大进气量,而且,增大燃料喷射量,从而将发动机保持为工作于化学计量空燃比。在此操作期间,控制器延迟点火正时以便限制或禁止发动机产生的扭矩的增大。在经历预定时长之后,控制器将点火正时提前以便形成适于发动机运转条件的点火正时,并减少燃料喷射量以便将空燃比从化学计量空燃比改变至稀空燃比。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08-114166(JP-A-08-114166)中公开了以这种方式控制的内燃发动机的示例。
但是,在发动机配装有废气涡轮增压器或涡轮增压器的情况下,当燃烧模式在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与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之间转换时,由于排气能量的增加,增压压力升高至高于必要的水平,且当用于改变空燃比的控制结束时会发生扭矩的阶跃变化(例如,突然减小),导致驱动性能变劣。更具体地,当将发动机的燃烧模式从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转换至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时,排气温度由于点火正时的延迟而升高,且由涡轮增压器产生的实际的增压压力升高至等于或高于目标增压压力的水平。随着增压压力增大为超过必要,扭矩增大,并且由于当用于改变空燃比的控制结束时有必要减小增大的扭矩,所以会发生扭矩的阶跃变化(例如,突然减小)。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发动机负荷(或进气量)增加,相对于点火正时的延迟量,扭矩的减小量增加,且因此,在转换燃烧模式时发生明显大的扭矩的阶跃变化,导致燃烧模式的变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改变空燃比时防止发生扭矩的阶跃变化的内燃发动机,由此保证改善的驱动性能。
本发明第一方面涉及一种内燃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包括:能够压缩进气并将所压缩的进气供给至燃烧室的增压器;用于检测增压压力的增压压力检测装置;用于改变空燃比的空燃比改变装置;用于改变点火正时的点火正时改变装置;以及控制装置,其用于当所述空燃比改变装置将所述空燃比从化学计量空燃比改变至稀空燃比时,使得所述点火正时改变装置延迟所述点火正时。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当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空燃比从化学计量空燃比改变至稀空燃比同时延迟所述点火正时时,如果所述增压压力检测装置所检测到的所述增压压力变为等于或高于依据所述发动机的运转条件预先设定的目标增压压力,则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点火正时的延迟量保持为恒定值。
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内燃发动机中,当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空燃比从化学计量空燃比改变至稀空燃比同时延迟所述点火正时时,如果所述增压压力变为等于或高于依据发动机运转条件预先设定的目标增压压力,则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点火正时的延迟量保持为恒定值。因此,可以防止所述增压压力增大至高于必要的水平,并由此防止在改变空燃比时发生扭矩的阶跃变化(例如,突然减小),由此保证改善的驱动性能。
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内燃发动机中,所述目标增压压力可以设定为比基于所述发动机的运转条件设定的所需增压压力低预定量的值,使得当形成所述稀空燃比时,所述增压压力达到所需增压压力。
在上述内燃发动机中,可进一步设置空气量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吸入所述燃烧室内的空气量。在这种情况下,当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空燃比从化学计量空燃比改变至稀空燃比同时延迟所述点火正时时,如果所述增压压力变为等于或高于所述目标增压压力,则所述控制装置可以将所述点火正时的延迟量保持为恒定值,并且可以控制节气门开度使得由所述空气量检测装置检测到的空气量变为与依据所述发动机的运转条件预先设定的目标空气量基本相等。
本发明第二方面涉及一种内燃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包括:能够压缩进气并将所压缩的进气供给至燃烧室的增压器;设置在旁通所述增压器的涡轮的旁通通道中的排气放泄阀;用于检测增压压力的增压压力检测装置;用于改变空燃比的空燃比改变装置;用于改变点火正时的点火正时改变装置;以及控制装置,其用于当所述空燃比改变装置在稀空燃比与化学计量空燃比之间改变所述空燃比时,使得所述点火正时改变装置延迟所述点火正时。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当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空燃比从稀空燃比改变至化学计量空燃比同时延迟所述点火正时时,所述控制装置在用于改变所述空燃比的控制期间根据排气能量的增量来增大所述排气放泄阀的开度。
在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内燃发动机中,当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空燃比从化学计量空燃比改变至稀空燃比同时延迟所述点火正时时,如果所述增压压力检测装置所检测到的增压压力变为等于或高于依据所述发动机的运转条件预先设定的目标增压压力,则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排气能量的增量来增大所述排气放泄阀的开度。
在上述内燃发动机中,当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空燃比从化学计量空燃比改变至稀空燃比同时延迟所述点火正时时,如果所述增压压力变为等于或高于依据所述发动机的运转条件预先设定的目标增压压力,则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排气能量的增量来增大所述排气放泄阀的开度。而且,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空燃比从稀空燃比改变至化学计量空燃比同时延迟所述点火正时时,所述控制装置在用于改变所述空燃比的控制期间根据排气能量的增量来增大所述排气放泄阀的开度。通过如此控制的发动机,部分排气在不经过增压器的涡轮的情况下,通过所述旁通通道排出,其中在所述旁通通道中,排气放泄阀是打开的。由此可以防止增压压力增大至高于必要的水平,并防止在改变空燃比时发生扭矩的阶跃变化(例如,突然减小),由此保证改善的驱动性能。
在上述内燃发动机中,所述控制装置可以在用于改变所述空燃比的控制期间基于排气温度的增量来计算所述排气能量的增量,并可以基于所述排气能量的增量和排气的流量来设定所述排气放泄阀的开度。
本发明第三方面涉及一种内燃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包括:能够压缩进气并将所压缩的进气供给至燃烧室的增压器;设置在回流通道中的进气放泄阀,由所述增压器压缩的空气通过所述回流通道供给返回至所述增压器的压缩机上游的进气通道;用于检测增压压力的增压压力检测装置;用于改变空燃比的空燃比改变装置;用于改变点火正时的点火正时改变装置;以及控制装置,其用于当所述空燃比改变装置在稀空燃比与化学计量空燃比之间改变所述空燃比时,使得所述点火正时改变装置延迟所述点火正时。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当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空燃比从稀空燃比改变至化学计量空燃比同时延迟所述点火正时时,所述控制装置在用于改变所述空燃比的控制期间根据所述增压压力的增量来增大所述进气放泄阀的开度。
在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内燃发动机中,当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空燃比从化学计量空燃比改变至稀空燃比同时延迟所述点火正时时,如果所述增压压力检测装置所检测到的增压压力变为等于或高于依据所述发动机的运转条件预先设定的目标增压压力,则所述控制装置可根据所述增压压力的增量来增大所述进气放泄阀的开度。
在上述内燃发动机中,当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空燃比从化学计量空燃比改变至稀空燃比同时延迟所述点火正时时,当所述增压压力变为等于或高于依据所述发动机的运转条件预先设定的目标增压压力时,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增压压力的增量来增大所述进气放泄阀的开度。而且,当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空燃比从稀空燃比改变至化学计量空燃比同时延迟所述点火正时时,所述控制装置在用于改变所述空燃比的控制期间根据所述增压压力的增量来增大所述进气放泄阀的开度。通过如此控制的发动机,部分压缩后的进气通过进气放泄阀供给返回至所述增压器的压缩机上游的进气通道的一部分。由此可以防止增压压力增大至高于必要的水平,并防止在改变空燃比时发生扭矩的阶跃变化(例如,突然减小),由此保证改善的驱动性能。
本发明第四方面涉及一种内燃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包括:多个气缸,所述多个气缸划分为分别布置在左气缸列和右气缸列中的第一气缸组和第二气缸组;为所述第一气缸组和所述第二气缸组独立设置的第一排气通道和第二排气通道;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排气通道和所述第二排气通道中的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用于控制相应的排气通道中的排气的流量;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排气通道和所述第二排气通道中的第一净化催化剂和第二净化催化剂;连通通道,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一净化催化剂上游的所述第一排气通道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控制阀和所述第二净化催化剂上游的所述第二排气通道的一部分通过所述连通通道相连通;仅设置用于所述第一气缸组的增压器;用于改变空燃比的空燃比改变装置;用于改变点火正时的点火正时改变装置;以及控制装置,其用于当所述空燃比改变装置在稀空燃比与化学计量空燃比之间改变所述空燃比时,使得所述点火正时改变装置延迟所述点火正时。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当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空燃比从稀空燃比改变至化学计量空燃比同时延迟所述点火正时时,所述控制装置在用于改变所述空燃比的控制期间关闭所述第一控制阀并打开所述第二控制阀。
在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内燃发动机中,当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空燃比从稀空燃比改变至化学计量空燃比同时延迟所述点火正时时,所述控制装置关闭设置于连接至第一气缸组的设置有增压器的第一排气通道中的第一控制阀,并打开设置于连接至第二气缸组的不具有增压器的第二排气通道中的第二控制阀,使得排气通过没有设置涡轮的第二排气通道排出。由此可以防止增压压力增大至高于必要的水平,并防止在改变空燃比时发生扭矩的阶跃变化(例如,突然减小),由此保证改善的驱动性能。
在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内燃发动机中,在所述净化催化剂已预热的情况下起动所述发动机期间,当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空燃比从化学计量空燃比改变至稀空燃比同时延迟所述点火正时时,所述控制装置可以在用于改变所述空燃比的控制期间打开所述第一控制阀并关闭所述第二控制阀。
在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内燃发动机中,在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二控制阀起经过预定时间之后,所述控制装置可以使得所述空燃比改变装置将所述空燃比从稀空燃比改变至化学计量空燃比。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及进一步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明显,在附图中,相同的数字用于表示相同的元件,且其中:
图1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燃发动机的V型六缸发动机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的燃烧模式的燃烧模式映射;
图4的流程图图示了在第一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上执行的燃烧模式转换控制的程序;
图5的时间图示出了在第一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中转换燃烧模式期间发动机运转条件的转变;
图6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燃发动机的V型六缸发动机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7的流程图图示了在第二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上执行的燃烧模式转换控制的程序;
图8的流程图图示了用于控制第二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中的废气闸阀的开度的控制程序;
图9的时间图示出了在第二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中转换燃烧模式期间发动机运转条件的转变;
图10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内燃发动机的V型六缸发动机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1的流程图图示了在第三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上执行的燃烧模式转换控制的程序;
图12的时间图示出了在第三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中转换燃烧模式期间发动机运转条件的转变;
图13的时间图示出了在第三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中转换燃烧模式期间发动机运转条件的转变;
图14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内燃发动机的V型六缸发动机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5的流程图图示了在第四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上执行的燃烧模式转换控制的程序;以及
图16的时间图示出了在第四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中转换燃烧模式期间发动机运转条件的转变。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内燃发动机的一些实施方式。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述实施方式的细节。
图1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燃发动机的V型六缸发动机的示意性俯视图。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的示意性截面图。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能够工作的燃烧模式的燃烧模式映射。图4的流程图图示了在第一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上执行的燃烧模式转换控制的程序。图5的时间图示出了在第一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中转换燃烧模式期间发动机运转条件的转变。
本实施方式的内燃发动机呈V型六缸发动机的形式。如图1和图2所示,在V型六缸发动机中,气缸体11在其上部具有左气缸列12和右气缸列13,使得每个气缸列12、13相对于发动机的竖直方向倾斜一定的角度,而且,在每个气缸列12、13中设置有多个气缸,以便为两个气缸列12、13提供两个气缸组。在每个气缸列12、13中形成三个缸膛14、15,且在每个缸膛14、15中容纳活塞16、17,使得活塞16、17能够在相应的缸膛14、15中上下移动。曲轴(未示出)以可旋转方式支撑于气缸体11的下部,且活塞16、17分别经由连杆18、19连接至曲轴。
另一方面,气缸盖20、21紧固于气缸体11的各气缸列12、13的顶部,且气缸体11、活塞16、17以及气缸盖20、21配合以限定燃烧室22、23。进气口24、25和排气口26、27形成于燃烧室22、23的上方,即,形成在气缸盖20、21的下表面,使得进气口24、25与排气口26、27相对,而且进气门28、29的下端部和排气门30、31的下端部分别定位在进气口24、25和排气口26、27中。进气门28、29和排气门30、31由气缸盖20、21以可沿轴向移动的方式支撑,并分别在关闭进气口24、25和排气口26、27的方向上受到偏置。进气凸轮轴32、33和排气凸轮轴34、35由气缸盖20、21以可旋转方式支撑,且形成于进气凸轮轴32、33和排气凸轮轴34、35上的进气凸轮36、37和排气凸轮38、39经由滚子摇臂(未示出)分别与进气门28、29的上端部和排气门30、31的上端部接触。
通过以上设置,当进气凸轮轴32、33和排气凸轮轴34、35与发动机同步旋转时,进气凸轮36、37和排气凸轮38、39致动相应的滚子摇臂以便在特定的正时沿着进气门28、29和排气门30、31的轴线方向移动它们,从而打开和关闭进气口24、25和排气口26、27。当进气门28、29或排气门30、31向下移动以打开进气口24、25或排气口26、27时,进气口24、25与燃烧室22、23、或者燃烧室22、23与排气口26、27能够相互连通。
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进一步包括气门致动系统,所述气门致动系统包括根据发动机运转条件分别将进气门28、29和排气门30、31控制到最佳打开/关闭正时的可变进气门正时机构(VVT:智能型可变气门正时)40、41和可变排气门正时机构42、43。例如,VVT控制器安装在进气凸轮轴32、33和排气凸轮轴34、35的轴向端部以便分别设置可变进气门正时机构40、41和可变排气门正时机构42、43。VVT控制器操作以通过液压泵(或电动马达)改变每个凸轮轴32、33、34、35相对于相应的凸轮链轮的相位,以便提前或延迟进气门28、29和排气门30、31中相应一个的打开/关闭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可变气门正时机构40、41、42、43提前或延迟相应的进气门28、29或排气门30、31的打开/关闭时间,同时将进气门28、29或排气门30、31的工作角度(或打开时长)保持恒定。进气凸轮轴32、33和排气凸轮轴34、35分别设置有用于检测进气凸轮轴32、33和排气凸轮轴34、35的旋转相位的凸轮位置传感器44、45、46、47。
稳压罐50经由进气歧管48、49连接至各气缸盖20、21的进气口24、25。空气滤清器52安装在进气管(进气通道)51的空气入口处,且进气管51被划分成两个进气支管53、54。这些进气支管53、54在它们的下游端部处汇合到连接至稳压罐50的进气集合管55。具有节气门56的电子节气门装置57设置于进气集合管55中。
排气口26、27与汇集通道58、59连通,从各燃烧室22、23排放的排气集合至所述汇集通道58、59内,且第一排气管60和第二排气管61分别经由排气管连接部58a、59a连接至汇集通道58、59。在这种情况下,排气口26、27、汇集通道58、59以及排气管连接部58a、59a一体形成于左气缸列12和右气缸列13的每个气缸盖20、21中。
第一上游三元催化剂(净化催化剂)62安装于第一排气管60中,而且第二上游三元催化剂(净化催化剂)63安装于第二排气管61中。第一排气管和第二排气管60、61在它们的下游端部处汇合在一起,以便连接至排气汇集管64,且氮氧化物存储-还原型催化剂65安装于排气汇集管64中。当排气的空燃比等于化学计量空燃比时,每个上游三元催化剂62、63通过氧化和还原同时将包含在排气中的碳氢化合物(HC)、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转变为无害物质。氮氧化物存储-还原型催化剂65在排气空燃比为稀空燃比时一度吸收并存储包含在排气中的氮氧化物,并且当发动机在排气中的氧浓度减小的浓燃烧区域或化学计量燃烧区域中工作时释放所存储的氮氧化物,使得所释放的氮氧化物由作为还原剂添加的燃料还原。
第一气缸列和第二气缸列12、13分别设置有废气涡轮增压器(以下简称为“涡轮增压器”)66、67。每个涡轮增压器66、67主要包括:设置于相应的进气支管53、54中的压缩机68、69;设置于相应的排气管60、61中的涡轮70、71;以及将压缩机68、69与涡轮70、71一体联接的联接轴72、73。在这种情况下,每个涡轮增压器66、67的涡轮70、71能够由流经第一气缸列和第二气缸列12、13的相应的其中一个排气管60、61的排气所驱动。在涡轮增压器66、67的压缩机68、69下游的进气支管53、54中,分别设置有中冷器74、75用于对当由压缩机68、69压缩时温度升高的进气进行冷却。
设置于第一气缸列和第二气缸列12、13中且如上所述构造的涡轮增压器66、67能够通过如下方式对流入进气支管53、54的空气进行压缩:使得经由排气口26、27和汇集通道58、59从各燃烧室22、23排出至排气管60、61的排气驱动涡轮70、71,并使得涡轮70、71驱动通过联接轴72、73联接至涡轮70、71的压缩机68、69。由此,通过空气滤清器52引入至进气管51内的空气在由涡轮增压器66、67压缩并由中冷器74、75冷却之后被供给至稳压罐50,随后经由各气缸列12、13的进气歧管48、49和进气口24、25抽吸进入燃烧室22、23。
用于将燃料(汽油)直接喷射至各燃烧室22、23内的喷射器76、77安装于气缸盖20、21中,且输送管78、79连接至各喷射器76、77。工作时,具有适当压力的燃料能够从高压燃料泵80供应至各输送管78、79,以便供给至相应的喷射器76、77。而且,用于点燃燃料-空气混合气的火花塞81、82安装在气缸盖20、21中,使得每个火花塞81、82位于相应燃烧室22、23的顶部。
电子控制单元(ECU)83安装在车辆上。ECU 83能够控制喷射器76、77的燃料喷射正时以及火花塞81、82的点火正时,并基于包括例如检测到的进气量、进气温度、增压压力、节气门开度、加速器踏板位置、发动机转速以及冷却液温度在内的发动机运转条件来确定燃料喷射量、喷射正时、点火正时等等。更具体地,安装在进气管51上游部分中的空气流量计84和进气温度传感器85分别测量进气量和进气温度,并将所测量的进气量和进气温度传送至ECU 83。另外,安装在进气集合管55中的增压压力传感器86测量增压压力,并将所测量的增压压力传送至ECU 83。设置于电子节气门装置57中的节气门位置传感器87和设置于加速器踏板中的加速器位置传感器88分别检测当前的节气门开度和当前的加速器踏板位置,并将检测到的节气门开度和加速器踏板位置传送至ECU 83。此外,设置于曲轴处的曲柄角传感器89检测曲柄角,并将检测到的曲柄角传送至ECU83,ECU 83随后基于曲柄角计算发动机转速。另外,设置在气缸体11中的水温传感器90检测发动机冷却液温度,并将检测到的冷却液温度传送至ECU 83。
此外,空燃比(A/F)传感器91、92设置于排气管60、61中的各上游三元催化剂62、63的上游。每个空燃比传感器91、92检测通过排气口26、27从燃烧室22、23排放至相应的排气管60、61的排气的排气空燃比,并将检测到的排气空燃比传送至ECU 83用于反馈控制。ECU 83将空燃比传感器91、92所检测到的排气空燃比与根据发动机运转条件设定的目标空燃比进行比较,从而校正燃料喷射量。
ECU 83还能够基于发动机运转条件来控制可变进气门正时机构40、41和可变排气门正时机构42、43。更具体地,当发动机以低温或轻负荷工作时,或者当发动机起动或怠速运转时,ECU 83控制可变气门正时机构40、41、42、43以消除排气门30、31的打开时长与进气门28、29的打开时长之间的重叠,以便减少流回到进气口24、25或燃烧室22、23中的排气量,并由此实现稳定的燃烧和改善的燃料经济性。当发动机以中等负荷工作时,ECU 83控制可变气门正时机构40、41、42、43以增大上述重叠,以便增大内部废气再循环率以改善排气净化效率并减小泵送损失以改善燃料经济性。当发动机以高负荷在低转速至中等转速下运行时,ECU 83控制可变进气门正时机构40、41将关闭进气门28、29的时间提前,以便减少流回到进气口24、25的进气量以改善容积效率。当发动机以高负荷在高转速下运行时,ECU 83根据发动机转速控制可变进气门正时机构40、41以延迟关闭进气门28、29的时间,以便提供与进气的惯性力相配的打开/关闭正时并由此改善容积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中,ECU 83能够依据发动机运转条件在稀薄燃烧模式与化学计量燃烧模式之间转换燃烧模式,其中在所述稀薄燃烧模式中,能够以稀空燃比进行均匀进气燃烧,在所述化学计量燃烧模式中,能够以化学计量空燃比进行均匀进气燃烧。在这种情况下,ECU83具有用于基于发动机转速和发动机负荷(空气量)来确定燃烧模式的燃烧模式映射,如图3所示,并通过使用所述燃烧模式映射来控制稀薄燃烧模式与化学计量燃烧模式之间的转换。
当ECU 83通过使用燃烧模式映射来控制稀薄燃烧模式与化学计量燃烧模式之间的转换时,发动机在所述转换控制期间以化学计量空燃比工作,并在转换控制之后按照需要改变空燃比。即,当燃烧模式从化学计量燃烧模式转换至稀薄燃烧模式时,ECU 83通过改变节气门开度并且改变燃料喷射量来维持化学计量空燃比,同时延迟点火正时以便限制或避免发动机产生的扭矩增加。在经历了预定时长并完成了转换控制之后,ECU 83将点火正时提前至适于发动机运转条件的正时并改变燃料喷射量以便将空燃比从化学计量空燃比改变至稀空燃比。
但是,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那样,在发动机配装有涡轮增压器的情况下,当转换燃烧模式时可能发生以下问题。即,当在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与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之间转换燃烧模式时,由于排气能量的增加,增压压力升高至高于必要的水平,且当燃烧模式转换控制结束时发生扭矩的阶跃变化(例如,突然减小),导致驱动性能变劣。
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中,当ECU 83将燃烧模式(空燃比)从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化学计量空燃比)改变至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稀空燃比)同时延迟点火正时时,如果由增压压力传感器86检测到的增压压力变为等于或高于依据发动机运转条件预先设定的目标增压压力,则ECU 83将点火正时的延迟量保持为恒定值。在本实施方式中,增压压力传感器86提供了上述用于检测增压压力的增压压力检测装置,且ECU 83提供了用于改变空燃比的空燃比改变装置、用于改变点火正时的点火正时改变装置、以及控制装置,当所述空燃比改变装置将空燃比从化学计量空燃比改变至稀空燃比时,所述控制装置使得所述点火正时改变装置延迟点火正时。
在这种情况下,ECU 83依据发动机运转条件设定目标增压压力,更具体地,将目标增压压力设定为比基于发动机运转条件(例如,加速器踏板位置)所设定的所需增压压力低预定量。
当ECU 83将燃烧模式(空燃比)从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化学计量空燃比)改变至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稀空燃比)同时延迟点火正时时,如果增压压力变为等于或高于目标增压压力,则ECU 83将点火正时的延迟量保持为恒定值并调节电子节气门装置57的节气门56的节气门开度,使得由空气流量传感器84检测到的进气量变为等于依据发动机运转条件预先设定的目标空气量。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空气流量传感器84提供了上述用于对吸入燃烧室22、23内的空气量进行检测的空气量检测装置。在这种情况下,ECU 83基于发动机运转条件(例如,加速器踏板位置)来设定目标空气量。
以下,将参考图4的流程图更具体地说明在如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上进行的燃烧模式转换控制。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中,ECU 83在步骤S11中基于发动机运转条件来判定是否已提出作为转换燃烧模式要求的指令,并且,如果ECU 83确定不存在转换燃烧模式的指令或要求,则在不执行任何其他步骤的情况下结束本程序的一个循环。如果ECU 83确定已提出了作为转换燃烧模式要求的指令,则ECU 83在步骤S12中判定转换燃烧模式的要求是否为从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转换至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的要求。如果判定目前提出的要求不是从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转换至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的要求,则ECU 83在步骤S21中执行正常的点火正时延迟控制。
另一方面,如果ECU 83在步骤S12中判定所述转换要求是从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转换至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的要求,则执行步骤S13以便基于由加速器位置传感器88检测到的加速器踏板位置来计算稀薄模式所需增压压力,并通过从所述稀薄模式所需增压压力减去预定值来计算稀薄模式目标增压压力。然后ECU 83转入步骤S14以便执行点火正时延迟控制。
随后,ECU 83在步骤S15中重新获取由增压压力传感器86检测到的增压压力(实际增压压力),并在步骤S16中判定实际增压压力是否已变为等于或高于目标增压压力。当燃烧模式从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转换至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时,进气量和燃料喷射量增加以便在转换控制期间维持化学计量空燃比,且因此,排气量增加,导致增压压力升高。另一方面,点火正时延迟以便限制或避免扭矩增大。由此,ECU 83通过在步骤S16中判定实际增压压力是否在燃烧模式转换控制期间已增大为等于或高于目标增压压力,来检查增压压力是否已增大至高于必要的水平。
如果在步骤S16中判定实际增压压力在燃烧模式转换控制期间尚未变得等于或高于目标增压压力,则重复执行步骤S13至步骤S15。如果在步骤S16中判定实际增压压力已经变为等于或高于目标增压压力,则ECU 83停止进一步延迟点火正时并在步骤S17中保持当前的延迟量。此后,ECU83在步骤S18中根据实际增压压力来校正节气门开度,并在步骤S19中通过判定实际进气量是否已变为等于或大于目标进气量来判定是否应当终止点火正时延迟控制。由于即使实际增压压力在燃烧模式转换控制期间变为等于或高于目标增压压力,实际增压压力也未达到所需增压压力,所以较大程度地校正加速器踏板位置,使得实际进气量变为等于目标进气量。
如果在步骤S19中判定实际进气量尚未变为等于或大于目标进气量,则重复执行步骤S17和步骤S18。如果在步骤S19中判定实际进气量已变为等于或大于目标进气量,则执行步骤S20以便终止点火正时延迟控制。
以下,将参考图5的时间图具体地说明,由于在本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上所进行的燃烧模式转换控制所引起的发动机运转条件的转变。
在本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中,如图5所示,如果在t1时刻做出从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转换至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的要求,则ECU83增大节气门开度以便增大进气量并增大燃料喷射量,从而维持化学计量空燃比。紧随t1时刻之后,ECU 83逐渐延迟点火正时。因而,排气量增加,且增加的排气以大于必要的方式驱动涡轮增压器66、67,因此实际增压压力增大至高于所需增压压力的水平,并且实际点火正时从所需点火正时大大延迟以便防止扭矩过度增大。
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中,如果实际增压压力在t2时刻变为等于或高于设定为低于所需增压压力的目标增压压力,则ECU 83停止进一步延迟点火正时,并保持当前的延迟量,使得增压压力停止增大。随后,ECU 83根据实际增压压力通过控制节气门开度来校正(即,增大)燃料喷射量和进气量。然后,如果实际进气量变为等于或大于目标进气量,则ECU 83终止点火正时延迟控制,并将点火正时提前至根据发动机运转条件所设定的正时。此后,ECU 83减少燃料喷射量以便将空燃比改变至稀空燃比,并完成将燃烧模式从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转换至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的控制。
如上所述,V型六缸发动机形式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燃发动机设置有能够压缩进气并将所压缩的空气供给至燃烧室22、23的涡轮增压器66、67,并且ECU 83能够依据发动机运转条件将燃烧模式从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转换至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在从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转换至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期间,ECU 83延迟点火正时并在增大的实际增压压力变为等于或高于目标增压压力时将点火正时的延迟量保持为恒定值。
由此通过在从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转换至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期间延迟点火正时,可以防止扭矩过度增大。当由于点火正时的延迟而升高的实际增压压力变为等于或高于目标增压压力时,通过停止进一步延迟点火正时并保持当前的延迟量,可以抑制或避免由于点火正时的延迟所引起的增压压力的过度增大以及由此产生的扭矩的增大,并防止在改变空燃比时否则可能发生的扭矩的阶跃变化(例如,突然减小),由此保证改善的驱动性能。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目标增压压力设定为比基于诸如加速器踏板位置之类的运转条件所设定的所需增压压力低特定量的水平,所以能够适当抑制或避免由于点火正时的延迟所引起的增压压力的过度增大以及由此产生的扭矩的增大。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中,当ECU 83将燃烧模式从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转换至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时,ECU 83延迟点火正时,并在增大的实际增压压力变为等于或高于预设的目标增压压力时将点火正时的延迟量保持为恒定值,同时控制节气门开度使得实际进气量变为等于依据运转条件预先设定的目标空气量。因此,能够在转换燃烧模式之后将空燃比适当改变至期望的稀空燃比。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点火正时延迟控制的完成是通过判定实际进气量是否已变为等于或大于目标进气量的方式来确定的,并且较大程度地校正加速器踏板位置以便使实际进气量等于目标进气量。但是,即使当实际增压压力变为等于或高于目标增压压力时停止进一步延迟点火正时并维持当前的延迟量,实际增压压力也可能增大至高于所需增压压力的水平,且实际进气量可能超过所需进气量。因此,可以较大程度或较小程度地校正加速器踏板位置,使得实际进气量落入基于目标进气量设定的目标进气量的最优区域中。
图6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燃发动机的V型六缸发动机的示意性俯视图,而图7的流程图图示了在第二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上执行的燃烧模式转换控制。图8的流程图图示了设置于第二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中的废气闸阀的开度的控制,而图9的时间图示出了在第二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中转换燃烧模式期间发动机运转条件的转变。在图6中,使用与在图1和图2中所使用的相同的参考数字来标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功能相应的元件或构件,并且将不再提供对这些元件或构件的进一步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中,如图6所示,废气涡轮增压器(将简称为“涡轮增压器”)66、67分别设置于第一气缸列12和第二气缸列13中。每个涡轮增压器66、67主要包括:压缩机68、69,其设置于相应的进气支管53、54中;涡轮70、71,其设置于相应的排气管60、61中;以及联接轴72、73,其一体地联接压缩机68、69与涡轮70、71。而且,旁通涡轮增压器66、67各自的涡轮70、71的旁通管(旁通通道)101、102分别设置于第一排气管和第二排气管60、61中,且废气闸阀103、104安装在相应的旁通管101、102中。ECU 83能够根据增压压力传感器86检测到的增压压力来打开和关闭废气闸阀103、104。
通过以上布置,设置于第一气缸列和第二气缸列12、13中的涡轮增压器66、67能够通过以下的方式操作来压缩流入进气支管53、54的空气:使得经由排气口26、27和汇集通道58、59从相应的燃烧室22、23排出至排气管60、61的排气驱动涡轮70、71,并使得涡轮70、71驱动由联接轴72、73联接至涡轮70、71的压缩机68、69。然后压缩后的空气从稳压罐50供给至相应的气缸列12、13的燃烧室22、23。在此操作期间,如果由增压压力传感器86检测到的增压压力达到预定的增压压力,则ECU 83打开废气闸阀103、104并使得过量的排气通过旁通管101、102,以便限制涡轮70、71的旋转,并由此防止压缩机68、69进一步压缩空气。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中,ECU 83能够在稀薄燃烧模式与化学计量燃烧模式之间转换燃烧模式,并使用基于发动机转速和发动机负荷设定燃烧模式的燃烧模式映射来进行转换控制。当ECU 83控制稀薄燃烧模式与化学计量燃烧模式之间的转换时,发动机在转换控制期间以化学计量空燃比工作,并在转换控制之后改变空燃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当ECU 83将燃烧模式(空燃比)从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稀空燃比)转换至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化学计量空燃比)同时延迟点火正时时,ECU 83在燃烧模式转换控制期间(在用于改变空燃比的控制期间),根据排气能量的增量来增大用作排气放泄阀的废气闸阀103、104的开度。以此方式,在燃烧模式转换期间,防止了增压压力由于排气能量的增大而过度增大,并在完成燃烧模式转换控制时抑制或避免了否则可能发生的扭矩的阶跃变化(例如,突然减小)。
在这种情况下,ECU 83在燃烧模式转换控制期间,基于排气温度的增量来计算排气能量的增量,并基于所述排气能量的增量和排气的流量来设定废气闸阀103、104的开度,如稍后所述。
以下将参考图7的流程图更具体地说明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上进行的燃烧模式转换控制。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中,ECU 83在步骤S31中基于发动机运转条件判定是否已提出作为转换燃烧模式要求的指令,并且,如果ECU 83确定不存在转换燃烧模式的指令或要求,则在不执行任何其他步骤的情况下结束本程序的一个循环。如果ECU 83确定已提出了作为转换燃烧模式要求的指令,则ECU 83在步骤S32中判定转换燃烧模式的要求是否为将燃烧模式从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转换至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的要求。如果判定所述要求不是从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转换至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的要求,则ECU 83在步骤S36中执行正常的点火正时延迟控制。
另一方面,如果ECU 83在步骤S32中判定所述转换要求是从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转换至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的要求,则ECU 83在步骤S33执行点火正时延迟控制。虽然进气量减少以便在从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转换至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的转换控制期间形成化学计量空燃比,但是由于点火正时延迟,所以排气温度升高且增压压力增大。因此,ECU 83在燃烧模式转换控制期间增大废气闸阀103、104的开度,以便限制或避免增压压力的增大。通过由此打开的废气闸阀103、104,过量的排气在不经过涡轮70、71的情况下从旁通管101、102排出,因而防止增压压力由于涡轮70、71转速的否则可能的增大而增大。然后,如果终止燃烧模式转换控制,则在步骤S35中终止点火正时延迟控制。
将参考图8的流程图更详细地说明在步骤S34中所进行的废气闸阀103、104的开度控制。
如图8所示,在废气闸阀103、104的开度控制中,在步骤S41中判定是否正在执行燃烧模式转换控制,并且,如果判定未在执行燃烧模式转换控制,则在不执行任何其他步骤的情况下结束本程序的一个循环。如果判定正在执行燃烧模式转换控制,则ECU 83转入步骤S42。
在步骤S42中,ECU 83计算由于点火正时延迟引起的排气能量的增量。更具体地,ECU 83存储表示响应于点火正时延迟而增加的排气温度的温度映射。排气能量通常能够由气体的低压比热、气体流率以及气体温度来表达,且由于点火正时延迟引起的排气能量的增量能够由以下等式(1)表示:
ed_cylout=Cpm(Tcy1-Tex0)            …(1)
其中,
ed_cylout:排气能量的增量;
Cp:恒定压力下的比热;
m:气体流率;
Tcy1:延迟期间的排气温度;
Tex0:排气汇集管的温度。
接下来,在步骤S43中测量所需状态量。更具体地,在旁通涡轮70、71时必须打开废气闸阀103、104并使排气通过旁通管101、102,使得通过旁通管101、102的排气的能量与由于点火正时延迟所引起的排气能量的增量一致。在此,通过废气闸阀103、104被打开的旁通管101、102的排气的流率能够由以下等式(2)表示:
m WGV = A WGV P cx 2 RT cx φ · · · ( 2 )
&phi; = { k k - 1 { ( P air P ex ) 2 k - ( P air P ex ) k + 1 k }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P air P ex ) > ( 2 k + 1 ) k k - 1 ( 2 k + 1 ) 1 k - 1 k k + 1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P air P ex ) < ( 2 k + 1 ) k k - 1
其中,
mWGV:废气闸阀处的排气的流率;
AWGV:废气闸阀的开度;
R:气体常数;
Tex:排气汇集管的温度;
k:比热;
Pex:排气压力;
Pair:大气压力。
流经废气闸阀103、104被打开的旁通管101、102的排气的能量能够由以下等式(3)表示:
eWGV=CpmWGVTex                …(3)
然后,在步骤S44中计算废气闸阀103、104的开度。更具体地,根据上述等式(1)计算出的排气能量的增量需要排出或释放作为根据上述等式(3)计算出的流经废气闸阀103、104被打开的旁通管101、102的排气的能量。由此,使得从这些等式(1)、(3)所获得的值彼此相等,而且,废气闸阀103、104的开度能够计算如下并由以下等式(4)表示。
eWGV=ed_cylout
CpmWGVTex=Cpm(Tey1-Tcy0)
A WGV P ex 2 RT ec &phi; T ex = m ( T cy 1 + T cy 10 ) &CenterDot; &CenterDot; &CenterDot; ( 4 )
A WGV = m ( T cy 1 - T cy 10 ) P ex 2 RT ex &phi; T ex
假设在排气汇集通道58、59中不存在热传递,则点火延迟控制期间的排气温度等于排气汇集通道58、59的温度。随点火正时延迟而改变的排气温度从上面提到的排气温度映射获得,且排气的流率从空气流量计84检测到的进气量导出。然后,能够通过将由此获得的排气的流率和温度代入上述等式(4)来计算废气闸阀103、104的开度。
以下,将参考图9的时间图来更具体地说明由于在本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上所进行的燃烧模式转换控制所引起的发动机运转条件的转变。
在本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中,如图9所示,如果在t1时刻做出从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转换至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的要求,则减小节气门开度以便减小进气量并将空燃比改变至化学计量空燃比,而且立刻延迟点火正时,然后逐渐提前点火正时。因而,排气温度由于点火正时的延迟而升高,且涡轮增压器66、67的涡轮转速增加,使得增压压力增大,如图9中的单点划线所示。在这种情况下,难以防止扭矩增大为大于必要。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废气闸阀103、104在从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转换至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的转换控制期间被打开,使得过量的排气在不经过涡轮70、71的情况下从旁通管101、102排出。因而,限制或避免了排气温度、涡轮转速以及增压压力的否则可能的增加,而且也限制或避免了进气量的增加。如果在t2时刻终止燃烧模式转换控制,则点火正时设定为适于发动机运转条件的正时,而且关闭废气闸阀103、104,以便完成将燃烧模式从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转换至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的转换控制。
如上所述,V型六缸发动机形式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内燃发动机设置有涡轮增压器66、67,所述涡轮增压器66、67能够压缩进气并将压缩后的空气供给至燃烧室22、23,而且废气闸阀103、104安装于旁通涡轮70、71的旁通管101、102中。ECU 83能够依据发动机运转条件将燃烧模式从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转换至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当从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转换至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时,ECU 83延迟点火正时,并在燃烧模式转换控制期间根据排气能量的增量来增大废气闸阀103、104的开度。
通过上述布置,可以通过延迟点火正时防止在从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转换至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期间扭矩过度增大。通过打开废气闸阀103、104并使过量排气在不经过涡轮70、71的情况下排出,也可以防止增压压力由于点火正时延迟而过度增大以及由此引起的扭矩增大,由此防止在改变空燃比时否则可能发生的扭矩的阶跃变化(例如,突然减小),并保证改善的驱动性能。
在这种情况下,排气能量的增量是基于燃烧模式转换控制期间的排气温度的增量来计算的,而且废气闸阀103、104的开度是基于由此计算出的排气能量的增量和排气的流率来设定的。通过依据发动机运转条件适当设定废气闸阀103、104的开度,能够适当防止增压压力由于点火正时的延迟而增大至高于必要的水平。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当ECU 83将燃烧模式(空燃比)从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稀空燃比)转换至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化学计量空燃比)同时延迟点火正时时,ECU 83在燃烧模式转换控制期间根据排气能量的增量来增大废气闸阀103、104的开度。但是,如上述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当ECU 83将燃烧模式(空燃比)从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化学计量空燃比)转换至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稀空燃比)同时延迟点火正时时,ECU 83可以判定由增压压力传感器86检测到的增压压力是否已变为等于或高于依据所述运转条件预先设定的目标增压压力,并且,如果判定增压压力已变为等于或高于目标增压压力,则可以根据排气能量的增量来增大废气闸阀103、104的开度。
图10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内燃发动机的V型六缸发动机的示意性俯视图,图11的流程图图示了在第三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上进行的燃烧模式转换控制的程序。图12和图13的时间图示出了在第三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中转换燃烧模式期间发动机运转条件的转变。在图10中,使用与在先前实施方式相同的参考数字来标识相同或功能相应的元件或构件,将不再对这些元件或构件进一步说明。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中,稳压罐50经由进气歧管48、49连接至相应的气缸盖20、21的进气口24、25。进气管51划分成两根进气支管53、54,涡轮增压器66、67的压缩机68、69分别安装于进气支管53、54中。进气支管53、54在它们的下游端部处汇合在一起,并经由进气集合管55连接至稳压罐50。在本实施方式中,回流管(回流通道)111、112设置用于将由涡轮增压器66、67的压缩机68、69压缩后的空气供给返回至压缩机68、69上游的进气支管53、54。回流管111、112设置成在进气支管53、54中将压缩机68、69的上游侧与压缩机68、69的下游侧相连接,且作为进气放泄阀的空气旁通阀113、114分别安装于回流管111、112中。ECU 83能够依据增压压力传感器86检测到的增压压力来打开和关闭空气旁通阀113、114。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中,ECU 83能够在稀薄燃烧模式与化学计量燃烧模式之间转换燃烧模式,并使用基于发动机转速和发动机负荷来设定燃烧模式的燃烧模式映射来进行转换控制。当ECU 83控制稀薄燃烧模式与化学计量燃烧模式之间的转换时,发动机在转换控制期间以化学计量空燃比工作,并在转换控制之后根据需要改变空燃比。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当ECU 83将燃烧模式(空燃比)从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化学计量空燃比)改变至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稀空燃比)同时延迟点火正时时,当由增压压力传感器86检测到的增压压力变为等于或高于依据发动机运转条件预先设定的目标增压压力时,ECU 83根据增压压力的增量来增大空气旁通阀113、114的开度。以此方式,防止了增压压力在燃烧模式转换期间由于排气能量的增大而过度增大,并防止在完成空燃比(或燃烧模式)转换控制时否则可能发生的扭矩的阶跃变化(例如,突然减小)。
以下,将参考图11的流程图更具体地说明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上所进行的燃烧模式转换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中,如图11所示,ECU 83在步骤S51中基于发动机运转条件来判定是否已提出作为转换燃烧模式要求的指令,并且,如果确定不存在转换燃烧模式的指令或要求,则在不执行任何另外的步骤的情况下结束本程序的一个循环。如果ECU 83确定已提出了作为转换燃烧模式要求的指令,则ECU 83在步骤S52中判定转换燃烧模式的要求是否为将燃烧模式从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转换至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的要求。如果判定转换要求不是从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转换至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的要求,则ECU 83在步骤S61中执行正常的点火正时延迟控制。
另一方面,如果ECU 83在步骤S52中判定转换要求为从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转换至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的要求,则执行步骤S53以便基于由加速器位置传感器88检测到的加速器踏板位置来计算稀薄模式所需增压压力,并通过从所述稀薄模式所需增压压力减去预定值来计算稀薄模式目标增压压力。然后ECU 83转入步骤S54以便执行点火正时延迟控制。
随后,ECU 83在步骤S55中重新获取由增压压力传感器86检测到的增压压力(实际增压压力),并在步骤S56中判定实际增压压力是否已变为等于或高于目标增压压力。如果判定实际增压压力在燃烧模式转换控制期间尚未变为等于或高于目标增压压力,则重复执行步骤S54至步骤S56。另一方面,如果判定实际增压压力已经变为等于或高于目标增压压力,则在步骤S57中执行空气旁通阀113、114的开度控制,即,依据设定的程度打开空气旁通阀113、114。通过由此打开的空气旁通阀113、114,过量的压缩空气通过回流管111、112供给返回至压缩机68、69的上游侧而不被吸入燃烧室22、23,因此,防止了增压压力过度增大。在这种情况下,ECU83基于在燃烧模式转换控制之前由增压压力传感器86检测到的增压压力以及在燃烧模式转换控制期间由增压压力传感器86检测到的增压压力来计算增压压力的增量,并基于增压压力的增量来设定空气旁通阀113、114的开度。在这方面,ECU 83存储限定了空气旁通阀113、114的开度与增压压力的增量之间关系的映射,并基于此映射确定空气旁通阀113、114的开度。
在执行步骤S57之后,ECU 83在步骤S88中根据实际增压压力来校正节气门开度,并在步骤S59中通过判定实际进气量是否已变为等于或大于目标进气量来判定是否应当终止点火正时延迟控制。由于即使实际增压压力在燃烧模式转换控制期间增大为等于或高于目标增压压力的水平,实际增压压力也未达到所需增压压力,所以较大程度地校正加速器踏板位置,使得实际进气量变为等于目标进气量。如果在步骤S59中判定实际进气量尚未变为等于或大于目标进气量,则重复执行步骤S57和S58。如果在步骤S59中判定实际进气量已变为等于或大于目标进气量,则执行步骤S60以终止点火正时延迟控制。
以下,将参考图12的时间图来更具体地说明由于本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中的燃烧模式转换控制所引起的发动机运转条件的转变。
在本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中,如果在t1时刻做出从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转换至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的要求,则ECU 83增大节气门开度以便增大进气量,而且还增大燃料喷射量,从而维持化学计量空燃比。紧随t1时刻之后,ECU 83逐渐延迟点火正时。因而,排气温度和涡轮增压器66、67的涡轮转速由于点火正时的延迟而增加,如图9中的单点划线所示,导致增压压力增大,这使得难以防止扭矩增大为大于必要。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旁通阀113、114在从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转换至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的转换控制期间被打开,使得过量的压缩空气通过回流管111、112供给返回至压缩机68、69的上游侧而不被吸入燃烧室22、23。因而,限制或避免了排气温度和涡轮转速的增加,而且防止了扭矩由于增压压力的否则可能的增大而过度增大。如果在t2时刻终止燃烧模式转换控制,则点火正时提前并设定为适于发动机运转条件的正时,而且关闭空气旁通阀113、114。由此完成将燃烧模式从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转换至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的转换控制。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当ECU 83将燃烧模式(空燃比)从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化学计量空燃比)转换至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稀空燃比)同时延迟点火正时时,ECU 83判定由增压压力传感器86检测到的增压压力是否已变为等于或高于依据运转条件预先设定的目标增压压力,并且,如果判定增压压力已变为等于或高于目标增压压力,则根据增压压力的增量来增大空气旁通阀113、114的开度。但是,当ECU 83将燃烧模式(空燃比)从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稀空燃比)转换至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化学计量空燃比)同时延迟点火正时时,可以控制空气旁通阀113、114的开度使之在燃烧模式转换控制期间根据增压压力的增量来增大。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3所示,如果在t1时刻做出从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转换至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的要求,则ECU 83通过减小节气门开度来减小进气量,以便将空燃比改变至化学计量空燃比,而且立刻延迟点火正时,然后逐渐提前点火正时。因而,如图9中的单点划线所示,排气温度和涡轮增压器66、67的涡轮转速由于点火正时的延迟而增加,导致增压压力增大,这使得难以防止扭矩增大为大于必要。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旁通阀113、114在从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转换至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的转换控制期间被打开,使得过量的压缩空气通过回流管111、112供给返回至压缩机68、69的上游侧而不被吸入燃烧室22、23。因此,限制或避免了排气温度和涡轮转速的增加,并防止了扭矩由于增压压力的否则可能的增大而过度增大。如果在t2时刻终止燃烧模式转换控制,则点火正时设定为适于发动机运转条件的正时,而且关闭空气旁通阀113、114。由此,完成将燃烧模式从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转换至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的转换控制。
如上所述,V型六缸发动机形式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内燃发动机设置有涡轮增压器66、67,所述涡轮增压器66、67能够压缩进气并将压缩后的空气供给至燃烧室22、23,而且空气旁通阀113、114安装于回流管111、112中,通过所述回流管111、112,压缩后的空气供给返回至压缩机68、69的上游侧。ECU 83能够依据发动机运转条件将燃烧模式从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转换至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当从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转换至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时,ECU延迟点火正时,并且当增大的实际增压压力变为等于或高于目标增压压力时,根据增压压力的增量来增大空气旁通阀113、114的开度。
ECU 83还能够依据发动机运转条件将燃烧模式从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转换至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当从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转换至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时,ECU 83延迟点火正时,并在燃烧模式转换控制期间根据增压压力的增量来增大空气旁通阀113、114的开度。
由此,通过延迟点火正时可以防止扭矩在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与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之间进行转换期间增大为大于必要。此外,空气旁通阀113、114在燃烧模式转换控制期间被打开,使得过量的压缩空气通过回流管111、112供给返回至压缩机68、69的上游侧而不被吸入燃烧室22、23。因此,能够避免由于点火正时的延迟而引起的增压压力和扭矩的过度增大,而且防止了在改变空燃比时否则可能发生的扭矩的阶跃变化(例如,突然减小),由此保证改善的驱动性能。
图14是作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内燃发动机的V型六缸发动机的示意性俯视图,图15的流程图图示了在第四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上所进行的燃烧模式转换控制的程序。图16的时间图示出了在第四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中转换燃烧模式期间发动机运转条件的转变。在图14中,使用与在先前实施方式相同的参考数字来标识相同或功能相应的元件或构件,将不再对这些元件或构件进一步说明。
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具有位于发动机上部的左气缸列12和右气缸列13,使得每个气缸列12、13相对于发动机的竖直方向倾斜一定的角度,而且在每个气缸列12、13中设置有多个气缸,以便为相应地气缸列12、13提供两个气缸组。进气口24、25和排气口26、27形成于第一气缸列和第二气缸列12、13的相应的燃烧室22、23的上方,使得进气口24、25与排气口26、27相对,而且稳压罐50经由相应的进气歧管48、49连接至进气口24、25。另一方面,空气滤清器52安装于进气管(进气通道)51的空气入口中,具有节气门56的电子节气门装置57设置于空气滤清器52下游的进气管51的一部分中。进气管51在其下游端部处连接至稳压罐50。
排气口26、27与汇集通道58、59连通,从相应的燃烧室22、23排放的排气被汇集至汇集通道58、59内,而且,第一排气管60和第二排气管61经由相应的排气管连接部58a、59a分别连接至汇集通道58、59。第一上游三元催化剂62安装于第一排气管60中,而且第二上游三元催化剂63安装于第二排气管61中,氮氧化物储存-还原式催化剂65安装于排气汇集管64中,第一排气管和第二排气管60、61联接在一起以连接至所述排气汇集管64。
连通管121连接至第一排气管60的上游部和第二排气管61的上游部,当沿排气的流动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排气管60的上游部和第二排气管61的上游部位于安装所述上游三元催化剂62、63的位置的上游,因此,第一排气管60和第二排气管61经由连通管121彼此连通。第一控制阀122和第二控制阀123分别安装于第一排气管60和第二排气管61中,当沿排气的流动方向观察时,它们位于所述上游三元催化剂62、63的下游位置。第一控制阀122和第二控制阀123为流量控制阀,通过控制相应的控制阀122、123的开度可以控制流经每个排气管60、61的排气流率或排气量。
废气涡轮增压器(以下简称为“涡轮增压器”)66设置于第一气缸列12的侧部。涡轮增压器66主要包括:设置于进气管61中的压缩机68;设置于第一排气管60中的涡轮70;以及联接轴72,其一体地联接压缩机68与涡轮70。在这种情况下,涡轮增压器66的涡轮70能够由流经位于第一气缸列12侧部的第一排气管60的排气来驱动,并且连通管121的一个端部连接至第一排气管60的位于安装涡轮70的位置的上游的一部分。中冷器74设置于进气管51的位于涡轮增压器66的压缩机68下游以及电子节气门装置57(或节气门56)上游的一部分中。
通过以上布置,设置于第一气缸列12侧部的涡轮增压器66能够通过以下方式来压缩流入进气管51的空气:使得经由排气口26和汇集通道58从第一气缸列12的燃烧室22排放至第一排气管60的排气驱动涡轮70,并使涡轮70驱动由联接轴72联接至涡轮70的压缩机68。由此,通过空气滤清器52引入至进气管51中的空气在由涡轮增压器66压缩并由中冷器74冷却之后供给至稳压罐50,然后,经由相应的进气歧管48、49以及第一气缸列和第二气缸列12、13的进气口24、25抽吸吸入至燃烧室22、23内。
在第四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中,如上所述,第一上游三元催化剂62和第二上游三元催化剂63以及第一控制阀122和第二控制阀123分别安装于第一排气管60和第二排气管61中,且第一排气管60和第二排气管61在相应的上游三元催化剂62、63的上游侧处经由连通管121彼此连通。通过如此构造的发动机,通过改变相应的气缸列12、13中的燃烧状态以及从相应的气缸列12、13排放的排气被排出时所经由的排出路径,ECU 83能够进行各种气缸列控制。
当发动机例如以低温起动时,第一控制阀122置于关闭状态,而第二控制阀123置于打开状态,以便使得从第一气缸列12的气缸组排出至第一排气管60的排气通过连通管121流入第二排气管61中,并且来自第一气缸列和第二气缸列12、13的气缸组的排气流在第二排气管61中汇合成单条气流。通过使大量的排气以这种方式流入第二上游三元催化剂63,可以预热第二上游三元催化剂63。此后,如果第二上游三元催化剂63的预热完成,而且催化剂63得以活化,则第一控制阀122置于打开状态,而第二控制阀123置于关闭状态,以便使得从第二气缸列13的气缸组排出至第二排气管61的排气通过连通管121流入第一排气管60中,并且来自第一气缸列和第二气缸列12、13的气缸组的排气流在第一排气管60中汇合成单条气流。通过使大量的排气以这种方式流入第一上游三元催化剂62,可以预热第一上游三元催化剂62。
当发动机例如以高负荷工作时,第一控制阀122置于打开状态,而第二控制阀123置于关闭状态,以便使从第二气缸列13的气缸组排出至第二排气管61的排气通过连通管121流入第一排气管60中,并且来自第一气缸列和第二气缸列12、13的气缸组的排气流在第一排气管60中汇合成单条气流。通过使大量的排气以这种方式流入位于第一排气管60中的涡轮增压器66中,可以高效率地操作涡轮增压器66以便提供高的增压压力。
所述发动机还可以控制为使得从第一气缸列12的气缸组排放的排气变为稀燃料氛围(或具有稀空燃比),而从第二气缸列13的气缸组排放的排气变为浓燃料氛围(或具有浓空燃比)。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控制阀122和第二控制阀123置于打开状态,使得从第一气缸列12的气缸组排放的作为稀燃料氛围的排气流经第一排气管60,而且从第二气缸列13的气缸组排放的作为浓燃料氛围的排气流经第二排气管61。流经第一排气管和第二排气管60、61的排气流在排气汇集管64中汇合成单条气流,在所述排气汇集管64中,在氮氧化物储存-还原式催化剂65中发生氧化和热生成,以便预热所述催化剂65,并且释放储存在氮氧化物储存-还原式催化剂65中的硫成分以使所述催化剂65再生。
在第四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中,ECU 83能够在稀薄燃烧模式与化学计量燃烧模式之间转换燃烧模式,并使用基于发动机转速和发动机负荷来设定燃烧模式的燃烧模式映射来进行转换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在稀薄燃烧模式与化学计量燃烧模式之间的转换控制期间,ECU 83以化学计量空燃比来运转发动机,并在转换控制之后根据需要改变空燃比。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当ECU 83将燃烧模式(空燃比)从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稀空燃比)转换至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化学计量空燃比)同时延迟点火正时时,在燃烧模式转换控制期间(在用于改变空燃比的控制期间)关闭第一控制阀122并打开第二控制阀123。以此方式,在燃烧模式转换期间防止或抑制了增压压力由于排气能量的增大而过度增大,并防止了在完成空燃比(燃烧模式)转换控制时否则可能发生的扭矩的阶跃变化(例如,突然减小)。
以下,将参考图15的流程图更具体地说明在如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上所进行的燃烧模式转换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中,ECU 83在步骤S71中判定发动机是否正在起动。如上所述,如果判定发动机正在起动,则ECU 83在步骤S79中关闭第一控制阀122并打开第二控制阀123,以便在发动机以低温起动时进行第二上游三元催化剂63的预热控制。
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71中判定发动机未在起动,则ECU 83在步骤S72中判定是否已做出从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转换至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的要求。如果判定已做出从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转换至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的要求,则ECU 83在步骤S73中打开第一控制阀122并关闭第二控制阀123,并在步骤S74中进行点火正时延迟控制。
如果在步骤S72中判定尚未做出从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转换至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的要求,则在步骤S75中判定是否已做出从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转换至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的要求。如果在步骤S75中判定已做出从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转换至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的要求,则ECU 83在步骤S76中关闭第一控制阀122并打开第二控制阀123,并在步骤S77中进行点火正时延迟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ECU 83在从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转换至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的转换期间减少进气量以便形成化学计量空燃比,但是由于点火正时的延迟,排气温度上升且增压压力增大。因此,ECU 83在步骤S76中在燃烧模式转换控制期间关闭第一控制阀122并打开第二控制阀123。通过这种控制,从第一气缸列12的气缸组排出至第一排气管60的排气通过连通管121移至第二排气管61中,使得从发动机所有气缸排放的排气都从第二排气管61排出而不经过涡轮增压器66的涡轮70,因此,防止了增压压力由于涡轮70的否则可能增大的转速而增大。
如果在步骤S75中判定尚未做出从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转换至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的要求,则ECU 83在步骤S78中根据发动机运转条件来控制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122、123的打开/关闭,以便进行气缸列控制。
以下,将参考图16的时间图来更具体地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中进行燃烧模式转换控制时发动机运转条件的转变。
在本实施方式的V型六缸发动机中,如图16所示,如果在t1时刻做出从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转换至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的要求,则关闭第一控制阀122并打开第二控制阀123。在经历预定时间tw之后,ECU83减小节气门开度以便减少进气量,并将空燃比改变至化学计量空燃比,而且立刻延迟点火正时,然后逐渐提前点火正时。即,鉴于第一控制阀122和第二控制阀123的响应滞后,ECU 83在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122、123的打开/关闭动作完成之后执行燃烧模式转换控制。
通过由此关闭的第一控制阀122,从第一气缸列12的气缸组排出至第一排气管60的排气通过连通管121移至第二排气管61中并从第二排气管61排出而不经过涡轮增压器66的涡轮70。因此,限制或避免了排气温度、涡轮转速以及增压压力的增加,而且还限制或避免了进气量的增加。如果在t3时刻终止燃烧模式转换控制,则点火正时设定为适于发动机运转条件的正时,并且打开第一控制阀122,关闭第二控制阀123。以此方式,完成用于将燃烧模式从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转换至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的控制。
在参考图15的流程图的燃烧模式转换控制的说明中,如果在步骤S71中判定发动机正在起动,则ECU 83在步骤S79中关闭第一控制阀122并打开第二控制阀123,以便进行用于第二上游三元催化剂63的预热控制。但是,如果第二上游三元催化剂63已经预热并活化,且已经做出了从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转换至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的要求,则ECU 83可以打开第一控制阀122并关闭第二控制阀123,以便使得涡轮增压器66增大增压压力,并由此减少完成燃烧模式转换控制所需的时长。
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内燃发动机中,多个气缸划分为分别布置在左气缸列和右气缸列,即,第一气缸列12和第二气缸列13中的两个气缸组,并且第一排气管60和第二排气管61连接至第一气缸列和第二气缸列12、13的相应的气缸组。另外,第一控制阀122和第二控制阀123分别设置于第一排气管和第二排气管60、61中,连通管121将排气管60、61的处于控制阀122、123上游的部分彼此连通,而且涡轮增压器66仅设置在第一气缸列12的侧部。ECU 83能够依据发动机运转条件将燃烧模式从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转换至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在燃烧模式转换控制期间,ECU 83延迟点火正时,并且关闭第一控制阀122,打开第二控制阀123。
通过以上布置,当燃烧模式从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转换至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时,延迟点火正时以便防止扭矩增大至大于必要。另外,关闭第一控制阀122并打开第二控制阀123,使得排气在不经过涡轮70的情况下排出,这使得可以抑制或避免由于点火正时延迟而引起的增压压力的过度增大以及由此引起的扭矩的增大,并防止在改变空燃比时否则可能发生的扭矩的阶跃变化(例如,突然减小),由此保证改善的驱动性能。
当从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转换至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时,ECU 83在从打开或关闭第一控制阀122和第二控制阀123时起经历了预定时间tw之后改变空燃比。即,鉴于第一控制阀122和第二控制阀123的响应滞后,在相应的控制阀122、123的打开/关闭动作完成之后执行燃烧模式转换控制,以便能够适当防止增压压力的过度增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ECU 83在所述催化剂已预热的情况下起动所述发动机期间将燃烧模式从非增压的化学计量燃烧模式改变至增压的稀薄燃烧模式同时延迟点火正时时,在燃烧模式转换控制期间打开第一控制阀122并关闭第二控制阀123,使得涡轮增压器66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增压压力升高至期望水平,并能够减少完成燃烧模式转换控制所需的时间。
尽管采用V型六缸发动机作为图示的各个实施方式中的内燃发动机,但是应当理解,发动机类型和气缸数目不局限于图示实施方式中的发动机类型和气缸数目,且本发明能够同等地应用于任何类型的发动机。
尽管已经参考被认为是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是应当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公开的实施方式或构造。相反,本发明意图覆盖各种改型和等同方案。另外,尽管以示例性的各种组合及构造示出了所公开的发明的各种元件,但是包括更多、更少或者仅包括一个元件的其它组合及构造也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19)

1.一种内燃发动机,包括:能够压缩进气并将所压缩的进气供给至燃烧室的增压器;用于检测增压压力的增压压力检测装置;用于改变空燃比的空燃比改变装置;用于改变点火正时的点火正时改变装置;以及控制装置,其用于当所述空燃比改变装置将所述空燃比从化学计量空燃比改变至稀空燃比时,使得所述点火正时改变装置延迟所述点火正时,所述内燃发动机的特征在于:
当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空燃比从化学计量空燃比改变至稀空燃比同时延迟所述点火正时时,如果所述增压压力检测装置所检测到的所述增压压力变为等于或高于依据所述发动机的运转条件预先设定的目标增压压力,则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点火正时的延迟量保持为恒定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增压压力设定为比基于所述发动机的运转条件设定的所需增压压力低预定量的值,使得当形成所述稀空燃比时,所述增压压力达到所述所需增压压力。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发动机,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设置有空气量检测装置,其用于检测吸入所述燃烧室内的空气量;并且
当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空燃比从化学计量空燃比改变至稀空燃比同时延迟所述点火正时时,如果所述增压压力变为等于或高于所述目标增压压力,则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点火正时的延迟量保持为恒定值,并且控制节气门开度使得由所述空气量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所述空气量变为与依据所述发动机的运转条件预先设定的目标空气量基本相等。
4.一种内燃发动机,包括:能够压缩进气并将所压缩的进气供给至燃烧室的增压器;设置在旁通所述增压器的涡轮的旁通通道中的排气放泄阀;用于检测增压压力的增压压力检测装置;用于改变空燃比的空燃比改变装置;用于改变点火正时的点火正时改变装置;以及控制装置,其用于当所述空燃比改变装置在稀空燃比与化学计量空燃比之间改变所述空燃比时,使得所述点火正时改变装置延迟所述点火正时,所述内燃发动机的特征在于:
当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空燃比从稀空燃比改变至化学计量空燃比同时延迟所述点火正时时,所述控制装置在用于改变所述空燃比的控制期间根据排气能量的增量来增大所述排气放泄阀的开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燃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空燃比从化学计量空燃比改变至稀空燃比同时延迟所述点火正时时,如果所述增压压力检测装置所检测到的所述增压压力变为等于或高于依据所述发动机的运转条件预先设定的目标增压压力,则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排气能量的增量来增大所述排气放泄阀的开度。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内燃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在用于改变所述空燃比的控制期间基于排气温度的增量来计算所述排气能量的增量,并基于所述排气能量的增量和排气的流量来设定所述排气放泄阀的开度。
7.一种内燃发动机,包括:能够压缩进气并将所压缩的进气供给至燃烧室的增压器;设置在回流通道中的进气放泄阀,由所述增压器压缩的空气通过所述回流通道供给返回至所述增压器的压缩机上游的进气通道;用于检测增压压力的增压压力检测装置;用于改变空燃比的空燃比改变装置;用于改变点火正时的点火正时改变装置;以及控制装置,其用于当所述空燃比改变装置在稀空燃比与化学计量空燃比之间改变所述空燃比时,使得所述点火正时改变装置延迟所述点火正时,所述内燃发动机的特征在于:
当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空燃比从稀空燃比改变至化学计量空燃比同时延迟所述点火正时时,所述控制装置在用于改变所述空燃比的控制期间根据所述增压压力的增量来增大所述进气放泄阀的开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燃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空燃比从化学计量空燃比改变至稀空燃比同时延迟所述点火正时时,如果所述增压压力检测装置所检测到的所述增压压力变为等于或高于依据所述发动机的运转条件预先设定的目标增压压力,则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增压压力的增量来增大所述进气放泄阀的开度。
9.一种内燃发动机,包括:多个气缸,所述多个气缸划分为分别布置在左气缸列和右气缸列中的第一气缸组和第二气缸组;为所述第一气缸组和所述第二气缸组独立设置的第一排气通道和第二排气通道;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排气通道和所述第二排气通道中的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其用于控制相应的排气通道中的排气的流量;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排气通道和所述第二排气通道中的第一净化催化剂和第二净化催化剂;连通通道,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一净化催化剂上游的所述第一排气通道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控制阀和所述第二净化催化剂上游的所述第二排气通道的一部分通过所述连通通道相连通;仅设置用于所述第一气缸组的增压器;用于改变空燃比的空燃比改变装置;用于改变点火正时的点火正时改变装置;以及控制装置,其用于当所述空燃比改变装置在稀空燃比与化学计量空燃比之间改变所述空燃比时,使得所述点火正时改变装置延迟所述点火正时,所述内燃发动机的特征在于:
当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空燃比从稀空燃比改变至化学计量空燃比同时延迟所述点火正时时,所述控制装置在用于改变所述空燃比的控制期间关闭所述第一控制阀并打开所述第二控制阀。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燃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净化催化剂已预热的情况下起动所述发动机期间,当所述控制装置将所述空燃比从化学计量空燃比改变至稀空燃比同时延迟所述点火正时时,所述控制装置在用于改变所述空燃比的控制期间打开所述第一控制阀并关闭所述第二控制阀。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燃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在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二控制阀起经过预定时间之后,所述控制装置使得所述空燃比改变装置将所述空燃比从稀空燃比改变至化学计量空燃比。
12.一种内燃发动机,包括:
增压器,其能够压缩进气并将所压缩的进气供给至燃烧室;
检测增压压力的增压压力检测器;
改变空燃比的空燃比改变单元;
改变点火正时的点火正时改变单元;以及
控制器,当所述空燃比改变单元将所述空燃比从化学计量空燃比改变至稀空燃比时,所述控制器使得所述点火正时改变单元延迟所述点火正时,其中
当所述控制器将所述空燃比从化学计量空燃比改变至稀空燃比同时延迟所述点火正时时,如果所述增压压力检测器所检测到的所述增压压力变为等于或高于依据所述发动机的运转条件预先设定的目标增压压力,则所述控制器将所述点火正时的延迟量保持为恒定值。
13.一种内燃发动机,包括:
增压器,其能够压缩进气并将所压缩的进气供给至燃烧室;
排气放泄阀,其设置在旁通所述增压器的涡轮的旁通通道中;
检测增压压力的增压压力检测器;
改变空燃比的空燃比改变单元;
改变点火正时的点火正时改变单元;以及
控制器,当所述空燃比改变单元在稀空燃比与化学计量空燃比之间改变所述空燃比时,所述控制器使得所述点火正时改变单元延迟所述点火正时,其中
当所述控制器将所述空燃比从稀空燃比改变至化学计量空燃比同时延迟所述点火正时时,所述控制器在用于改变所述空燃比的控制期间根据排气能量的增量来增大所述排气放泄阀的开度。
14.一种内燃发动机,包括:
增压器,其能够压缩进气并将所压缩的进气供给至燃烧室;
进气放泄阀,其设置在回流通道中,由所述增压器压缩的空气通过所述回流通道供给返回至所述增压器的压缩机上游的进气通道;
检测增压压力的增压压力检测器;
改变空燃比的空燃比改变单元;
改变点火正时的点火正时改变单元;以及
控制器,当所述空燃比改变单元在稀空燃比与化学计量空燃比之间改变所述空燃比时,所述控制器使得所述点火正时改变单元延迟所述点火正时,其中
当所述控制器将所述空燃比从稀空燃比改变至化学计量空燃比同时延迟所述点火正时时,所述控制器在用于改变所述空燃比的控制期间根据所述增压压力的增量来增大所述进气放泄阀的开度。
15.一种内燃发动机,包括:
多个气缸,所述多个气缸划分为分别布置在左气缸列和右气缸列中的第一气缸组和第二气缸组;
为所述第一气缸组和所述第二气缸组独立设置的第一排气通道和第二排气通道;
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排气通道和所述第二排气通道中的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其用于控制相应的排气通道中的排气的流量;
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排气通道和所述第二排气通道中的第一净化催化剂和第二净化催化剂;
连通通道,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一净化催化剂上游的所述第一排气通道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控制阀和所述第二净化催化剂上游的所述第二排气通道的一部分通过所述连通通道相连通;
仅设置用于所述第一气缸组的增压器;
改变空燃比的空燃比改变单元;
改变点火正时的点火正时改变单元;以及
控制器,当所述空燃比改变单元在稀空燃比与化学计量空燃比之间改变所述空燃比时,所述控制器使得所述点火正时改变单元延迟所述点火正时,其中
当所述控制器将所述空燃比从稀空燃比改变至化学计量空燃比同时延迟所述点火正时时,所述控制器在用于改变所述空燃比的控制期间关闭所述第一控制阀并打开所述第二控制阀。
16.一种用于控制内燃发动机的方法,所述内燃发动机包括:增压器,其能够压缩进气并将所压缩的进气供给至燃烧室;检测增压压力的增压压力检测器;改变空燃比的空燃比改变单元;以及改变点火正时的点火正时改变单元,
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当所述空燃比改变单元将所述空燃比从化学计量空燃比改变至稀空燃比时,使得所述点火正时改变单元延迟所述点火正时;以及
当所述空燃比从化学计量空燃比改变至稀空燃比同时延迟所述点火正时时,如果所述增压压力检测器所检测到的所述增压压力变为等于或高于依据所述发动机的运转条件预先设定的目标增压压力,则将所述点火正时的延迟量保持为恒定值。
17.一种用于控制内燃发动机的方法,所述内燃发动机包括:增压器,其能够压缩进气并将所压缩的进气供给至燃烧室;排气放泄阀,其设置在旁通所述增压器的涡轮的旁通通道中;检测增压压力的增压压力检测器;改变空燃比的空燃比改变单元;以及改变点火正时的点火正时改变单元,
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当所述空燃比改变单元在稀空燃比与化学计量空燃比之间改变所述空燃比时,使得所述点火正时改变单元延迟所述点火正时;以及
当所述空燃比从稀空燃比改变至化学计量空燃比同时延迟所述点火正时时,在用于改变所述空燃比的控制期间根据排气能量的增量来增大所述排气放泄阀的开度。
18.一种用于控制内燃发动机的方法,所述内燃发动机包括:增压器,其能够压缩进气并将所压缩的进气供给至燃烧室;进气放泄阀,其设置在回流通道中,由所述增压器压缩的空气通过所述回流通道供给返回至所述增压器的压缩机上游的进气通道;检测增压压力的增压压力检测器;改变空燃比的空燃比改变单元;以及改变点火正时的点火正时改变单元,
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当所述空燃比改变单元在稀空燃比与化学计量空燃比之间改变所述空燃比时,使得所述点火正时改变单元延迟所述点火正时;以及
当所述空燃比从稀空燃比改变至化学计量空燃比同时延迟所述点火正时时,在用于改变所述空燃比的控制期间根据所述增压压力的增量来增大所述进气放泄阀的开度。
19.一种用于控制内燃发动机的方法,所述内燃发动机包括:多个气缸,所述多个气缸划分为分别布置在左气缸列和右气缸列中的第一气缸组和第二气缸组;为所述第一气缸组和所述第二气缸组独立设置的第一排气通道和第二排气通道;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排气通道和所述第二排气通道中的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其用于控制相应的排气通道中的排气的流量;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排气通道和所述第二排气通道中的第一净化催化剂和第二净化催化剂;连通通道,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一净化催化剂上游的所述第一排气通道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控制阀和所述第二净化催化剂上游的所述第二排气通道的一部分通过所述连通通道相连通;仅设置用于所述第一气缸组的增压器;改变空燃比的空燃比改变单元;改变点火正时的点火正时改变单元,
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当所述空燃比改变单元在稀空燃比与化学计量空燃比之间改变所述空燃比时,使得所述点火正时改变单元延迟所述点火正时;以及
当所述空燃比从稀空燃比改变至化学计量空燃比同时延迟所述点火正时时,在用于改变所述空燃比的控制期间关闭所述第一控制阀并打开所述第二控制阀。
CN2007800413784A 2006-11-10 2007-11-09 内燃发动机及内燃发动机的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356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05220/2006 2006-11-10
JP2006305220A JP4375387B2 (ja) 2006-11-10 2006-11-10 内燃機関
PCT/IB2007/003421 WO2008056242A2 (en) 2006-11-10 2007-11-09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ontrol method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35619A true CN101535619A (zh) 2009-09-16
CN101535619B CN101535619B (zh) 2011-11-16

Family

ID=393451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41378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35619B (zh) 2006-11-10 2007-11-09 内燃发动机及内燃发动机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051835B2 (zh)
EP (2) EP2079914B1 (zh)
JP (1) JP4375387B2 (zh)
CN (1) CN101535619B (zh)
AT (1) ATE531917T1 (zh)
WO (1) WO2008056242A2 (zh)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32087A (zh) * 2009-09-29 2011-04-27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为微粒过滤器再生而控制点火的方法
CN102269074A (zh) * 2010-06-07 2011-12-07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控制内燃机的方法和设备
CN102444491A (zh) * 2010-10-01 2012-05-09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发动机控制装置
CN102865151A (zh) * 2011-07-06 2013-01-09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运行内燃机的方法和设备
CN103557107A (zh) * 2013-11-14 2014-02-05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油发动机加浓情况下修正点火角的方法
CN103608571A (zh) * 2011-06-08 2014-02-2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附带增压器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CN104832309A (zh) * 2014-12-17 2015-08-12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进气歧管翻板的控制方法、装置和车辆
CN105264208A (zh) * 2013-06-06 2016-01-2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带增压器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CN105317562A (zh) * 2014-06-27 2016-02-10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汽缸启动和停用的节气门控制系统和方法
CN105317576A (zh) * 2014-06-30 2016-02-1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内燃机的控制设备
CN105673148A (zh) * 2014-12-04 2016-06-1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汽车
CN106414976A (zh) * 2014-01-23 2017-02-1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内燃发动机的控制设备
US9863348B2 (en) 2009-09-29 2018-01-0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ethod for controlling fuel of a spark ignited engine while regenerating a particulate filter
CN108071455A (zh) * 2016-11-10 2018-05-2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排气净化装置和排气净化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11417772A (zh) * 2017-11-29 2020-07-14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内燃机的控制方法以及控制装置
CN111441437A (zh) * 2020-05-06 2020-07-24 深圳市博电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智能马桶流量校准方法、装置及智能马桶
CN111630264A (zh) * 2018-01-23 2020-09-04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控制方法以及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75387B2 (ja) 2006-11-10 2009-12-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DE102008057930A1 (de) * 2008-11-19 2010-05-20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Steuerungsverfahren für eine Brennkraftmaschine
US20110005497A1 (en) * 2009-01-07 2011-01-13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Engine control system
EP2383449B1 (en) * 2009-01-26 2020-03-18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Controller of vehicle
EP2246543B1 (de) * 2009-04-01 2013-09-0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Zylinderkopf mit zwei Abgaskrümmern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mit einem derartigen Zylinderkopf
DE102009037639A1 (de) * 2009-08-14 2011-02-17 Knorr-Bremse Systeme für Nutzfahrzeuge GmbH Vorrichtungsanordnung und Verfahren zur Steuerung eines Verdichterdrucks einer aufgeladenen Brennkraftmaschine mit Frischluftzuführeinrichtung
WO2011132264A1 (ja) * 2010-04-20 2011-10-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5067509B2 (ja) * 2010-12-08 2012-11-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多気筒内燃機関の気筒間空燃比ばらつき異常検出装置
WO2012095988A1 (ja) * 2011-01-14 2012-07-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過給機付き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5772025B2 (ja) * 2011-02-07 2015-09-0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US8112218B2 (en) * 2011-03-10 2012-02-0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 engine
DE102011081844A1 (de) * 2011-08-31 2013-02-2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aufgeladenen Brennkraftmaschine und Brennkraftmaschine zur Durchführung eines derartigen Verfahrens
JP5978662B2 (ja) * 2012-03-09 2016-08-24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ターボ過給機付きディーゼルエンジンの制御装置
US8931273B2 (en) * 2012-05-17 2015-01-1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tored compressed air management for improved engine performance
US9316172B2 (en) * 2013-04-05 2016-04-1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Reducing enrichment due to minimum pulse width constraint
DE102013225388A1 (de) * 2013-12-10 2015-06-1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r Erkennung einer Leckage in einer Kurbelgehäuseentlüftung
JP2015132237A (ja) * 2014-01-15 2015-07-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6011576B2 (ja) * 2014-04-24 2016-10-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6183295B2 (ja) * 2014-05-30 2017-08-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5979180B2 (ja) * 2014-06-17 2016-08-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制御装置
JP6457221B2 (ja) 2014-09-03 2019-01-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制御装置
JP6090280B2 (ja) * 2014-10-09 2017-03-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DE102014116636A1 (de) * 2014-11-13 2016-05-19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und Steuerungseinrichtung zum Betreiben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JP6314255B2 (ja) * 2015-02-02 2018-04-18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過給システム及び過給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JP6222193B2 (ja) * 2015-09-15 2017-11-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6520751B2 (ja) * 2016-02-18 2019-05-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制御装置
JP6834497B2 (ja) * 2017-01-12 2021-02-24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制御装置
CN111433445B (zh) * 2017-11-29 2022-07-26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内燃机的控制方法以及控制装置
JP6661593B2 (ja) * 2017-12-05 2020-03-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US11187166B2 (en) 2017-12-22 2021-11-30 Nissan Motor Co., Lt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same
JP7498642B2 (ja) 2020-10-26 2024-06-1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制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164018A (en) 1967-07-11 1969-09-10 Goetaverken Ab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Turbo-Driven Superchargers for Two-Stroke I.C. Engines
JPS6060218A (ja) 1983-09-13 1985-04-06 Mazda Motor Corp タ−ボ過給機付エンジンの排気装置
JPS60138974A (ja) 1983-12-27 1985-07-23 Fuji Electric Corp Res & Dev Ltd 絶縁ゲ−ト型電界効果トランジスタの製造方法
JP2530647B2 (ja) 1987-04-03 1996-09-04 マツダ株式会社 過給機付エンジンの点火時期制御装置
JP3172232B2 (ja) * 1991-10-15 2001-06-0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燃焼制御装置
US5365905A (en) * 1992-03-13 1994-11-22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isfire-detecting system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KR0177204B1 (ko) * 1993-12-28 1999-03-20 나까무라 히로까즈 희박연소 엔진의 제어장치 및 제어방법
JPH08114166A (ja) * 1994-10-18 1996-05-07 Hitachi Ltd エンジン制御装置
JP3817950B2 (ja) 1999-02-09 2006-09-0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制御装置
US6607467B2 (en) * 2000-07-11 2003-08-19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vehicle drive system including engine with turbocharger, and lock-up clutch
JP2004060479A (ja) * 2002-07-26 2004-02-26 Hitachi Ltd エンジンの燃料制御装置,エンジンの燃料制御方法
DE10305646B4 (de) 2003-02-11 2005-02-03 Siemens Ag Verfahren zur Regelung des Ladedrucks bei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mit Abgasturbolader
US6990814B2 (en) * 2003-12-18 2006-01-31 Caterpillar Inc. Engine turbocharger control management system
DE102004016010A1 (de) * 2004-04-01 2005-10-20 Bosch Gmbh Robert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Betreiben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JP2006096095A (ja) * 2004-09-28 2006-04-13 Fuji Heavy Ind Ltd 車載機器制御装置
JP2006112270A (ja) 2004-10-13 2006-04-27 Toyota Motor Corp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制御方法
US7080511B1 (en) * 2005-01-12 2006-07-25 Detroit Diesel Corporatio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engine air/fuel ratio
US7010914B1 (en) * 2005-03-04 2006-03-14 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for controlling boost pressure in a turbocharged diesel engine
JP4577656B2 (ja) 2006-02-15 2010-11-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過給機付き内燃機関の制御装置
JP4375387B2 (ja) 2006-11-10 2009-12-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

Cited B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32087A (zh) * 2009-09-29 2011-04-27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为微粒过滤器再生而控制点火的方法
US9863348B2 (en) 2009-09-29 2018-01-0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ethod for controlling fuel of a spark ignited engine while regenerating a particulate filter
CN102032087B (zh) * 2009-09-29 2015-01-14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为微粒过滤器再生而控制点火的方法
CN102269074A (zh) * 2010-06-07 2011-12-07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控制内燃机的方法和设备
CN102269074B (zh) * 2010-06-07 2017-04-12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控制内燃机的方法和设备
CN102444491A (zh) * 2010-10-01 2012-05-09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发动机控制装置
CN103608571A (zh) * 2011-06-08 2014-02-2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附带增压器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CN103608571B (zh) * 2011-06-08 2016-02-1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附带增压器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CN102865151A (zh) * 2011-07-06 2013-01-09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运行内燃机的方法和设备
CN102865151B (zh) * 2011-07-06 2017-07-14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运行内燃机的方法和设备
CN105264208A (zh) * 2013-06-06 2016-01-2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带增压器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CN105264208B (zh) * 2013-06-06 2018-02-0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带增压器的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CN103557107A (zh) * 2013-11-14 2014-02-05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油发动机加浓情况下修正点火角的方法
CN106414976A (zh) * 2014-01-23 2017-02-1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内燃发动机的控制设备
CN106414976B (zh) * 2014-01-23 2019-05-1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内燃发动机的控制设备
CN105317562B (zh) * 2014-06-27 2018-05-08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汽缸启动和停用的节气门控制系统和方法
CN105317562A (zh) * 2014-06-27 2016-02-10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汽缸启动和停用的节气门控制系统和方法
CN105317576B (zh) * 2014-06-30 2018-04-1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内燃机的控制设备
CN105317576A (zh) * 2014-06-30 2016-02-1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内燃机的控制设备
CN105673148A (zh) * 2014-12-04 2016-06-1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汽车
CN104832309A (zh) * 2014-12-17 2015-08-12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进气歧管翻板的控制方法、装置和车辆
CN108071455A (zh) * 2016-11-10 2018-05-2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排气净化装置和排气净化装置的控制方法
US10450923B2 (en) 2016-11-10 2019-10-22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Exhaust gas control apparatu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control method for exhaust gas control apparatus
CN111417772A (zh) * 2017-11-29 2020-07-14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内燃机的控制方法以及控制装置
CN111417772B (zh) * 2017-11-29 2022-06-24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内燃机的控制方法以及控制装置
CN111630264A (zh) * 2018-01-23 2020-09-04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控制方法以及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CN111441437A (zh) * 2020-05-06 2020-07-24 深圳市博电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智能马桶流量校准方法、装置及智能马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25463A1 (en) 2011-05-25
EP2079914B1 (en) 2011-11-02
WO2008056242A2 (en) 2008-05-15
WO2008056242A3 (en) 2008-11-06
ATE531917T1 (de) 2011-11-15
US20100071658A1 (en) 2010-03-25
JP4375387B2 (ja) 2009-12-02
EP2325463B1 (en) 2012-06-20
CN101535619B (zh) 2011-11-16
EP2079914A2 (en) 2009-07-22
US8051835B2 (en) 2011-11-08
JP2008121511A (ja) 2008-05-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35619B (zh) 内燃发动机及内燃发动机的控制方法
CN101548073B (zh) 内燃发动机及其控制方法
US7532971B2 (en) Engine control apparatus
CN105275625B (zh) 用于排气催化剂温度控制的系统和方法
CN102099557B (zh) 用于涡轮增压内燃发动机的控制单元
CN102174908B (zh) 用于再生直喷发动机的微粒过滤器时调整增压的方法
CN102251831B (zh) 用于再生直喷发动机的微粒过滤器的系统和方法
CN101922338B (zh) 一种运转内燃发动机及测量其排气温度的方法
CN102168599B (zh) 再生增压直喷发动机的微粒过滤器的方法
JP5589941B2 (ja) 過給機付ディーゼルエンジンの制御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CN101900041B (zh) 车辆运转方法
CN109555615A (zh) 带有增压器的发动机
CN108952946A (zh) 压缩点火式发动机的控制装置
CN105121815B (zh) 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CN107524536B (zh) 内燃机及内燃机的控制方法
CN101949333A (zh) 一种发动机控制方法和系统
CN108730052B (zh) 内燃机的控制装置
JP5516759B2 (ja) 排気還流装置
US10508607B2 (en) Diesel engine particulate filter regeneration system and methods
JP5741345B2 (ja) エンジンの制御装置
JP3678042B2 (ja) ディーゼルエンジンの燃焼制御装置
CN103452686A (zh) 用于调整发动机节气门的方法和系统
CN100507249C (zh) 发动机
JP6406158B2 (ja) エンジンの制御装置
JP2008121510A (ja) 内燃機関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116

Termination date: 2019110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