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17154A - 折叠装置 - Google Patents

折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17154A
CN101517154A CNA2007800342473A CN200780034247A CN101517154A CN 101517154 A CN101517154 A CN 101517154A CN A2007800342473 A CNA2007800342473 A CN A2007800342473A CN 200780034247 A CN200780034247 A CN 200780034247A CN 101517154 A CN101517154 A CN 1015171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ng
folding
clamping
folded
tabul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3424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17154B (zh
Inventor
阪根信一
远藤善雅
木村博
吉田孝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bi Investment Second Co
Daiwa House Industry Co Ltd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ST Corp Japa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ST Corp Japan filed Critical IST Corp Japan
Publication of CN1015171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171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171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171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89/00Apparatus f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with or without stapling
    • D06F89/02Apparatus f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with or without stapling of textile articles to be worn, e.g. shirts
    • D06F89/023Apparatus f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with or without stapling of textile articles to be worn, e.g. shirts of shirt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89/00Apparatus f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with or without stapling
    • D06F89/02Apparatus f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with or without stapling of textile articles to be worn, e.g. shi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Abstract

一种折叠装置,其结构变简单,易于维修及修理,而且价格便宜。具有装载构件(31)、转动机构(33)以及多个板状构件(32)。装载构件(31)是可将被折叠物以被折叠物的一部分下垂的方式装载在第一面的板状构件。转动机构(33)使装载构件(31)的第一面以包括在第一面的轴为中心转动。多个板状构件(32)通过转动机构(33)转动装载构件(31),在使被折叠物的一部分位于装载构件(31)附近之后,可以以夹住被折叠物的一部分的方式向装载构件(31)侧移动。

Description

折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折叠被折叠物的折叠装置、搬送折叠好的折叠物的搬送装置以及折叠被折叠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如洗衣店等的那样,作为业务而进行洗涤的时候,需要折叠大量的衬衣等被折叠物。于是,会想到一种折叠大量被折叠物的装置。
例如,存在这样的折叠装置,作为折叠被折叠物为衬衣的装置,具有:装载衬衣装载台;用于折叠衬衣的一部分的多个板状构件,从衬衣装载台的下侧侧方向衬衣的装载台的下侧,相对于衬衣的装载台可相对移动;用于检测衬衣袖子等位置的光电传感器(参照专利文献1)。
在该衬衣折叠装置中,操作人员以袖子等从衬衣装载台垂下来的方式将衬衣置于衬衣装载台。若衬衣置于装载台,由光电传感器认知衬衣袖子等的位置,多个板状构件向装载台的下侧,相对于衬衣以及衬衣装载台进行相对移动,以折叠衬衣袖子,从而折叠衬衣。
专利文献1:特开平8-2155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衬衣折叠装置中,为了折叠衬衣袖子等,使多个板状构件从衬衣装载台的下侧侧方向衬衣装载台的下侧,相对于衬衣及衬衣装载台进行相对移动时,衬衣的一部分被板状构件的移动方向的侧端部牵拉。此时,由于衬衣被牵拉,衬衣受到损伤。
另外,在板状构件移动时,由于衬衣和板状构件互相滑动,衬衣受到损伤。因此,衬衣容易破损。
而且,需要设置使多个板状构件滑动的机构,因此结构变复杂。另外,需要设置用于确认袖子位置等的光电传感器等,所以价位高。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折叠衬衣等被折叠物时,使衬衣等被折叠物不易受到损伤和压力。另外,课题在于,使折叠装置的结构变简单,易于维护及修理,而且价格变低。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权利要求1中折叠装置具备装载构件、转动机构、板状构件。装载构件是可将被折叠物以被折叠物的一部分下垂的方式装载于第一面上的构件。转动机构使装载构件的第一面以包括在另一侧的面的轴为中心转动。多个板状构件,通过利用转动机构转动装载构件,在使被折叠物的一部分位于装载构件的附近后,可以以夹住被折叠物的一部分的方式向所述装载构件侧移动。
在该折叠装置中,将被折叠物例如衬衣以衬衣的一部分(袖子等)从装载构件下垂的方式装载于装载构件的第一面上。然后,通过转动机构转动装载构件以从初始状态变成大致倾斜90度的状态。此时,被折叠物搭挂在装载构件的第二面的附近和第一面上,即变成因重力从装载构件下垂的一部分位于装载构件的另一侧的面附近。在该状态下,板状构件向装载构件侧移动,在装载构件和板状构件之间夹住被折叠物的一部分。之后,通过转动机构,例如,装载构件再次地向与最初转动的方向的相反方向转动180度,则被折叠物的一部分移动到向装载构件侧移动的板状构件的与装载构件对置的面的相反侧的面附近。此时,与移动到装载构件侧的板状构件不同的其他板状构件向装载构件侧移动,在与板状构件的与装载构件对置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之间夹住被折叠物的一部分。如此,顺次地,由多个板状构件中的两个板状构件来夹住被折叠物,从而折叠被折叠物。
在此,在通过转动机构转动装载构件时,例如衬衣的袖子或者毛巾的一部分等搭挂在装载构件的第一面及与第一面相反侧的第二面附近,将第二面附近的一部分由两个板状构件夹住,因此,在折叠衬衣等时不用拉拽衬衣以及衬衣和板状构件不用进行滑动,从而,使衬衣不容易受到损伤以及压力。另外,无需精密地检测衬衣袖子等位置。因此不需要光电传感器,能够控制成本。另外,能够使结构变简单,易于维修及修理。
权利要求2的折叠装置是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装置,其中,多个板状构件的一端自由旋转地固定于所述装载构件,还具备使板状构件按照规定时间向装载构件侧旋转的旋转机构。
在此,通过使多个板状构件向装载构件侧旋转,能够由多个板状构件和装载构件来折叠被折叠物。因此,不需要使板状构件向装载构件的下方滑动的机构,因此能够使结构变简单。
权利要求3的折叠装置是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折叠装置,其中,多个板状构件相对于所述装载构件的旋转角度为90度以下。
在此,通过使多个板状构件向装载构件侧转动,能够由多个板状构件和装载构件来折叠被折叠物。因此,不需要使板状构件向装载构件的下方滑动的机构,因此能够使结构变简单。
权利要求4的折叠装置是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还具备搬送装置,该搬送装置具有:夹持机构,用于夹持作为已折叠的被折叠物的折叠物;折叠物移动机构,将由夹持机构夹持的折叠物从装载构件搬送至规定位置。
在该折叠装置中,由夹持机构夹持折叠物,通过被搬送物移动机构将折叠物搬送至规定位置。
权利要求5的折叠装置,具备板构件、转动机构、多个板状构件以及旋转机构。板构件是板状的构件。转动机构配置于板构件的端部,使板构件的第一面以包括在第一面的轴为中心转动。多个板状构件通过转动机构来转动,在配置有板构件的转动机构一侧端部的附近,相对于板构件可自由旋转地安装。旋转机构使多个板状构件相对于板构件旋转。
在该折叠装置中,操作人员将衬衣等被折叠物以其一部分(例如袖子)从板构件超出的方式装载于板构件上,即以被折叠物的一部分从板构件垂下来的方式装载。转动机构使板构件的第一面以包括在第一面的轴为中心转动板构件。此时,若变成被折叠物挂在板构件一端的状态,则通过旋转机构,多个板状构件中的一个板状构件旋转。此时,被折叠物夹在板构件和板状构件之间而被折叠。然后,进一步,板构件和板状构件通过转动机构转动,在板状构件的与板构件对置的一侧的相反侧的面附近,被折叠物的一部分下垂。在该状态下,与板构件对置的板状构件以外的板状构件旋转,在与板构件对置的板状构件之间夹住被折叠物而进行折叠。重复这样的操作,可折叠衬衣等被折叠物。
在此,通过转动机构转动板构件时,例如衬衣的袖子或者毛巾等挂在板构件的第一面以及第一面相反侧的第二面附近,在两个板状构件之间夹住另一侧的面附近的一部分并进行折叠,因此,在折叠衬衣等时不用拉拽衬衣以及衬衣和板状构件不用进行滑动,从而,使衬衣不容易受到损伤以及压力。另外,无需精密地检测衬衣袖子等位置。因此不需要光电传感器,能够控制成本。另外,能够使结构变简单,易于维修及修理。
权利要求6的折叠装置是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装置,其中,转动机构以及旋转机构通过一个驱动源工作。
在此,由于转动机构以及旋转机构通过一个驱动源工作,能够防止驱动源的数量增多,并能够节省空间和成本。
权利要求7的折叠装置是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装置,其中,旋转机构使所述多个板状构件相对于板构件以90度以下的旋转角度旋转。
在此,通过使多个板状构件向板构件侧旋转,能够由多个板状构件和板构件折叠被折叠物。
权利要求8的折叠装置是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其中,多个板状构件的端部与板构件可自由旋转地连接。
在此,通过以连接在板构件的部分为中心旋转,能够折叠被折叠物的一部分。
权利要求9的折叠装置是如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还具备搬送装置和叠放装置,其中,该搬送装置具备:夹持机构,具有配置于折叠物下侧的第一夹持构件、以与第一夹持构件对置的方式配置于折叠物上侧的、可与第一夹持构件一起夹持折叠物的第二夹持构件、使第一夹持构件和第二夹持构件向折叠物侧移动的夹持构件移动机构;折叠物移动机构,将折叠物移动到所述规定位置,该叠放装置用于叠放通过搬送装置搬送的折叠物。
在该折叠装置中,在折叠物的下侧配置第一夹持构件,并且第二夹持构件配置于折叠物的上侧,通过夹持构件移动机构,第一夹持构件和第二夹持构件向折叠物侧移动,从而夹持折叠物。之后,折叠物由被搬送物移动机构搬送。然后,由叠放装置叠放折叠物。
在此,能够将折叠物搬送到规定位置,并能够进行叠放。
权利要求10的折叠装置是权利要求9的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其中,板构件以及多个板状构件具有缺口,在板构件和多个板状构件相重叠时,第一夹持构件以及第二夹持构件中至少一方可通过该缺口。
在此,将由装载构件以及多个板状构件折叠的被搬送物易于由第一以及第二夹持构件来夹持。
权利要求11的折叠装置是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折叠装置,其中,叠放装置具有其高度位置根据折叠物的重量变化的叠放结构。
在此,由于叠放装置的高度位置根据折叠物的重量变化,所以能够叠放的折叠物的量增多。即,伴随着折叠物的量增多而重力变重,与折叠物的重量相应地,高度位置下降,从而能容纳新的折叠物而进行叠放的空间增大。
权利要求12的折叠装置是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其中,折叠物移动机构具有:板状折叠物装载构件,可装载折叠物;棒状构件,比安装于折叠物装载构件的两端的折叠物装载构件的宽度更长;导向构件,引导棒状构件,以使折叠物装载构件在将折叠物装载于折叠物装载构件的装载位置、和将装载于折叠物装载构件的折叠物叠放在规定位置的叠放位置之间移动。
在该折叠装置中,在被搬送物装载于被搬送物装载构件上的状态下,板状构件引向装载位置和叠放位置。
权利要求13的搬送装置,具备:第一夹持构件,配置于被搬送物的下侧;第二夹持构件,以与第一夹持构件对置的方式配置于被搬送物的上侧,可与第一夹持构件一起夹持被搬送物;夹持构件移动机构,将第一夹持构件和第二夹持构件向被搬送物侧移动;被搬送物移动机构,将被搬送物移动到规定位置。
在该搬送装置中,第一夹持构件配置于被搬送物的下侧,并且第二夹持构件配置于被搬送物的上侧,通过夹持构件移动机构,第一夹持构件和第二夹持构件向被搬送物侧移动,从而夹持被搬送物。之后,被搬送物由被搬送物移动机构搬送。
在此,能够将被搬送物搬送到规定位置。
权利要求14的折叠方法,包括:第一步骤,在可装载被折叠物的板状装载构件上装载被折叠物;第二步骤,使第一折弯部位于装载构件的没有装载被折叠物的一侧的面附近,该第一折弯部是装载于装载构件的被折叠物的一部分;第三步骤,移动板状的第一板状构件,以将第一折弯部在与装载构件之间夹住;第四步骤,使第二折弯部位于第一板状构件的与装载构件的相反侧的面附近,该第二折弯部是与第一折弯部不同的被折叠物的一部分;第五步骤,移动板状的第二板状构件,以将第二折弯部在与第一板状构件之间夹住;第六步骤,使第三折弯部位于第二板状构件的与第一板状构件面对面的面附近,该第三折弯部是与第一折弯部以及第二折弯部不同的被折叠物的一部分;第七步骤,移动板状的第三板状构件,以将第三折弯部在与第二板状构件之间夹住;
在该折叠方法中,被折叠物装载于装载构件,使第一折弯部位于装载构件的没有装载被折叠物的一侧的面附近。然后,第一板状构件向装载构件侧移动,并在与装载构件之间夹住第一折弯部,由此折叠第一折弯部。之后,使第二折弯部位于第一板状构件的装载构件的相反侧的面附近,并在与第一板状构件之间夹住第二折弯部并进行折叠。然后,使第三折弯部位于第二板状构件的面向于第一板状构件但一侧的面的相反侧的面附近。此时,第三板状构件向第二板状构件侧移动,并在与第二板状构件之间夹住第三折弯部并进行折叠。
在此,能够由装载构件以及三个板状构件折叠被折叠物。
权利要求15的折叠方法是权利要求14所述的折叠方法,其中,在第二步骤、第四步骤以及第六步骤中,通过使装载构件旋转90度以上,使作为装载于装载构件上的被折叠物的一部分的第一折弯部位于装载构件的装载有被折叠物的一侧的面的相反面的附近。
在此,在将装载构件仅转动90度或者其以下角度时,如图33所示,被折叠物81的一部分尤其是装载构件82的前端侧发生弯曲。在该状态下,若第一折弯部由装载构件82夹住被折叠物81,则形成皱纹,因此不能够漂亮地折叠。
在此,通过使装载构件82旋转90度以上,如图34所述,能够防止被折叠物81在装载构件82和第一折弯部之间发生弯曲。因此能够漂亮地折叠。
权利要求16的折叠装置是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其中,装载构件可根据被折叠物的形状调整宽度,多个板状构件可根据被折叠物的形状调整位置。
在此,由于能够根据被折叠物的形状调整装载构件的宽度,具体而言,根据尺寸和外形调整装载构件的宽度,所以能够折叠各种被折叠物。
权利要求17的折叠装置是权利要求1至4以及16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其中,装载构件以及多个板状构件分别可产生热,可将蒸气供向被折叠物。
在此,由于装载构件以及多个板状构件分别可以发热,并将蒸气供向被折叠物,所以容易摊开被折叠物的皱纹。
权利要求18的折叠装置是权利要求1至4、16以及17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其中,多个板状构件从装载构件隔开规定距离而配置,并以在与所述装载构件之间从前端侧开始夹持被折叠物的方式弯曲。
在此,在被折叠物83的厚度厚的时候,如图35所示,被折叠物83的前端侧831不能被装载构件84和多个板状构件85夹住。
在此,多个板状构件85的前端侧弯曲,能够夹住被折叠物83的前端。因此,即使是厚物,也能折叠。
权利要求19的折叠装置是权利要求5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其中,板构件可根据被折叠物的形状调整宽度,多个板状构件可根据被折叠物的形状调整位置。
在此,由于能够根据被折叠物的形状调整板构件的宽度,具体而言,根据尺寸和外形调整板构件的宽度,所以能够折叠各种被折叠物。
权利要求20的折叠装置是权利要求5至12以及19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其中,板构件以及多个板状构件分别可产生热,可将蒸气供向被折叠物。
在此,由于板构件以及多个板状构件分别可以发热,并将蒸气供向被折叠物,所以容易摊开被折叠物的皱纹。
权利要求21的折叠装置是权利要求5至12、19以及20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其中,多个板状构件从板构件隔开规定距离而配置,并以在与板构件之间从前端侧开始夹持被折叠物的方式弯曲。
在此,多个板状构件在任意部分折弯,能够夹住被折叠物的前端。
权利要求22的折叠装置是权利要求1至12、16、17、18、19、20以及21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其中,多个板状构件可发生弹性变形。
在此,将被折叠物夹在装置构件和多个板状构件之间变得更容易。
权利要求23的装载装置,用于在可装载被折叠物的装载构件上放好被折叠物,具有用于保持被折叠物的一端的保持构件,保持构件从装载构件的上侧缓慢地向下侧移动的同时向另一个方向行进,由此将被折叠物装载于装载构件上。
在此,在将被折叠物装载于装载构件上的情况下,被折叠物上存在折弯痕和皱纹时,不能在折叠被折叠物时漂亮地进行折叠。
在此,易于将被折叠物以不形成皱纹的方式装载于装载构件上。即,由于保持构件在降低高度的同时向装载构件的另一个方向移动,因此装载构件和保持构件的位置接近,不容易形成皱纹和折弯痕。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在折叠衬衣等被折叠物时,能够使衬衣等被折叠物不易受到损伤和压力。另外,能够使折叠装置的结构变简单,易于维护及修理,而且价格变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案的折叠装置的整体剖视图。
图2是表示第一板状构件的图。
图3是表示第二板状构件的图。
图4是表示第三板状构件的图。
图5是表示旋转机构及转动机构的图。
图6是转动机构的部分详细图。
图7是表示转动机构的一部分的图。
图8是表示装载构件的附近的图。
图9是从图1的左侧观察折叠装置的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夹持构件以及第二夹持构件的图。
图11是表示与第一转动导向上侧制动器相接触的第一转动导向构件的图。
图12是表示与第一转动导向下侧制动器相接触的第一转动导向构件的图。
图13是表示第二转动导向构件的图。
图14是表示第三转动导向构件的图。
图15是表示第四转动导向构件的图。
图16是表示第四转动导向构件和第一或第二夹持转动轴的图。
图17是表示第四转动导向构件与第一和第二制动器相接触的状态的图。
图18是表示在装载构件上装载衬衣等被折叠物的状态的图。
图19是表示将装载构件从图18的状态转动90度的状态的图。
图20是将图19的状态的装载构件从不同于图19的位置(里侧)观察的图。
图21是由第一板状构件夹持衬衣一部分的图。
图22是将装载构件等从图21的状态转动180度使衬衣的一部分垂下来的状态的图。
图23是在图22的状态下将第二板状构件移动到装载构件侧的状态的图。
图24是装载构件等从图23的状态转动180度的状态的图。
图25是将第三板状构件从图24的状态移动到装载构件侧的状态的图。
图26是第二实施方案的折叠装置的整体图。
图27是折叠部的侧视图。
图28是省略多个板状构件而表示旋转机构等的图。
图29是表示第一细板及第二细板互相远离的状态的图。
图30是表示第一细板及第二细板互相接近的状态的图。
图31是示意性地表示在被折叠物置于装载构件时保持手柄的移动情况的图。
图32是表示其他实施方案的多个板状构件的图。
图33是表示装载构件的转动角度为90度以下时的衬衣的图。
图34是表示装载构件的转动角度为90度以上时的衬衣的图。
图35是表示在被折叠物的厚度较厚时由装载构件(板构件)及板状构件夹持被折叠物的状态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折叠装置
2搬送部
5叠放部
31装载构件(装载构件或者板构件)
32多个板状构件
33转动机构
34旋转机构
41夹持机构
42夹持构件移动机构
43被搬送物移动机构
44夹持转动轴导向构件
321第一板状构件
322第二板状构件
323第三板状构件
331第一驱动马达(驱动源)
411第一夹持构件
412第二夹持构件
431被搬送物装载构件
436导向棒
611流路
612蒸汽孔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案
1.整体结构
在图1中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案的折叠装置1。该折叠装置1是用于折叠被折叠物例如衬衣或毛巾等的装置,具有框架2、折叠部3、搬送部4以及叠放部5。
2.框架
框架2是用于支撑折叠部3和搬送部4等的部分,是具有大致的立方体形状的构件。另外,在与叠放部5配置的位置相对应的部分配置有开口部。
3.折叠部
折叠部3是用于折叠作为被折叠物的衬衣等的部分,具有装载构件31(装载构件或者板构件)、多个板状构件32、转动机构33、旋转机构34。另外,折叠部3配置于装置整体的上部,由框架2来支撑。
装载构件31是可装载衬衣等被折叠物的构件,是具有大致的长方形板状的构件。另外,装载构件31以使长尺寸方向的第一端部31a位于低于与该第一端部31a对置的第二端部31b的位置的方式设置,即以规定角度倾斜而配置,而第二端部31b侧固定于转动机构33的基板334。进而,在装载构件31的第一端部的中央设置有长方形的缺口311(参照图7)。
多个板状构件32是用于分步折叠被折叠物的构件,具有第一板状构件321、第二板状构件322、第三板状构件323。另外,多个板状构件32的一端以在装载构件31的第二端部31b的附近自由旋转的方式安装。
如图2所示,第一板状构件321具有第一连接部321a、第一支撑部321b以及第一夹持板状部321c,在与装载构件31之间夹持被折叠物之前的状态下,配置于与装载构件31延伸的方向大致垂直相交的方向上。第一连接部321a具有筒状的第一筒状连接部321d;和板状第一连接板部321e,从第一筒状连接部321d向径向外周侧突出并具有与第一筒状连接部321d的长尺寸方向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在第一筒状连接部321a,用于旋转第一板状构件321的后述的第一旋转轴349(参照图7)贯通其中。第一支撑部321b是与在第一连接部321a的第一筒状连接部321d配置的一侧的相反侧端部相连接的部分,是沿着与第一连接部321a配置的方向对置的方向延伸的板状部分。另外,就第一支撑部321b而言,具有第一夹持板状部321c的大约三分之一的宽度,在第一夹持板状部321c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一连接部321a配置于第一支撑部321b的下侧的状态下,在从第一筒状连接部321e侧观察时,配置于左侧(图2的上侧)的端部。第一夹持板状部321c是具有大致的长方形形状的部分,是将被折叠物的一部分夹持在装载构件31或者第二板状构件322之间的部分。另外,就第一夹持板状部321c而言,其一端连接于第一支撑部321b的配置有第一连接板部321e的侧端部的相反侧端部,在另一端的中央部设置有与装载构件31的缺口311相同形状的第一缺口321f。进而,第一夹持板状部321c的宽度大致等于装载构件31在与其长尺寸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的宽度。
如图3所示,第二板状构件322具有第二连接部322a、第二支撑部322b以及第二夹持板状部322c,沿着与装载构件31延伸的方向大致垂直相交的方向延伸而配置。第二连接部322a具有筒状的第二筒状连接部322d;和板状第二连接板部322e,从第二筒状连接部322d向径向外周侧突出并具有与第二筒状连接部322d的长尺寸方向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在第二筒状连接部322d,用于旋转第二板状构件322的后述的第二旋转轴353贯通其中(参照图7)。第二支撑部322b是与第二连接部322a的第二筒状连接部322d相连接的部分,是沿着与第二连接部322a的配置有第二筒状连接部322d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的板状部分。另外,就第二支撑部322b而言,具有第二夹持板状部322c的大约三分之一的宽度,在第二夹持板状部322c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二连接部322a配置于第二支撑部322b的下侧时,在从第二筒状连接部322d侧观察时,配置于右侧(图3的下侧)的端部。第二夹持板状部322c是具有大致的长方形形状的部分,是将被折叠物的一部分夹持在与第一板状构件321或者第三板状构件323之间的部分。另外,就第二夹持板状部322c而言,其一端连接于第二支撑部322b的配置有第二连接板部322e的侧端部的相反侧端部,在另一端的中央部设置有与装载构件的缺口311及第一缺口321f相同形状的第二缺口322f。进而,第二夹持板状部322c的宽度大致等于装载构件31在与其长尺寸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的宽度。
如图4所示,第三板状构件323具有第三连接部323a、第三支撑部323b以及第三夹持板状部323c,沿着与装载构件31延伸的方向大致垂直相交的方向延伸而配置。第三连接部323a具有筒状的第三筒状连接部323d;和板状第三连接板部323e,从第三筒状连接部323d向径向外周侧突出并具有与第三筒状连接部323d的长尺寸方向的宽度大致相同的宽度。在第三筒状连接部323d,用于旋转第三板状构件323的后述的第三旋转轴357(参照图7)贯通其中。第三支撑部323b是与第三连接板部323f相连接的部分,是沿着与第三筒状连接部323e相反侧延伸的板状部分。另外,就第三支撑部323b而言,具有第三夹持板状部323c的大约三分之一的宽度,并配置于第三夹持板状部323c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第三夹持板状部323c是大致的长方形形状的部分,是将被折叠物的一部分夹持在与第二板状构件322之间的部分。另外,就第三夹持板状部323c而言,其一端连接于第三支撑部323b的配置有第三连接板部323f的侧端部的相反侧端部,在另一端的中央部设置有与装载构件31的缺口311、第一缺口321f及第二缺口322f相同形状的第三缺口323f。进而,第三夹持板状部323c的宽度大致等于装载构件31在与其长尺寸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的宽度。
另外,第一板状构件321、第二板状构件322和第三板状构件323,以使第一夹持板状部321c、第二夹持板状部322c、第三夹持板状部323c互相重叠的方式配置,并以使第一筒状连接部321d、第二筒状连接部322d、第三筒状连接部323d依次从装载构件31侧互相重叠的方式排列配置。因此,能够由向一个方向延伸的一根轴构件来贯通第一筒状连接部321d、第二筒状连接部322d和第三筒状连接部323d。
转动机构33是以沿着装载构件31的长尺寸方向延伸的轴为中心转动的机构,配置于装载构件31的另一端侧。另外,如从图5到图7所示,转动机构33具有第一驱动马达331、动力传送机构332以及基板334。
第一驱动马达331是通过驱动马达支撑构件331b支撑在框架2的构件,是产生用于转动装载构件31及多个板状构件32的动力的构件。在第一驱动马达331设置有驱动轴331a,而动力传送机构332的后述第一带轮332a连接于该驱动轴331a。另外,驱动马达支撑构件331b是大致形成为コ形的构件,其一端固定于框架2。
动力传送机构332是用于将第一驱动马达331的动力传递给基板334的机构,具有第一带轮332a、第二带轮332b、传送带332c、第一传送凸轮332d、第一锥齿轮332e、中间传送齿轮332f、第二锥齿轮332g、第二传送凸轮332h、阵列状构件332i、第一中间传送构件333、第二中间传送构件333a、第一转动齿轮333b以及第二转动齿轮333c。另外,动力传送机构332的第一带轮332a、第二带轮332b、传送带332c、第一传送凸轮332d、第一锥齿轮332e、中间传递齿轮332f、第二锥齿轮332g、第二传送凸轮332h、阵列状构件332i、第一中间传送构件333以及第二中间传送构件3533a的一部分配置于框架2的外部。第一带轮332a是由第一驱动马达331来转动的构件,是在外周具有可支撑传送带332c的沟槽的圆板状构件。第二带轮332b是与第一带轮332a相同的圆板状构件,是配置于第一带轮332a下侧的构件。传送带332c是用于将第一带轮332a的动力传递给第二带轮及后述的第三带轮341的构件,是环形的带状构件。另外,传送带332c是架在第一带轮332a、第二带轮332b及第三带轮341上的构件,若第一带轮332a转动,则将动力从第一带轮332a被传递并循环。第一传送凸轮332d是设置在第二带轮332b的轴(第二带轮转动轴332j)上的构件,是大致的椭圆形状的板状构件。另外,第一传送凸轮332d伴随着第二带轮332b的转动在图5中以逆时针方向转动。第一锥齿轮332e是与第一传送凸轮332d设置成同轴状的构件,伴随着第二带轮转动轴332j的转动向第一传送凸轮332的同方向转动。中间传送齿轮332f是与第一锥齿轮332e相啮合的齿轮,由从框架2延伸的支撑构件332m支撑。第二锥齿轮332g是与中间传送齿轮332f相啮合的齿轮,向第一锥齿轮332e转动方向的反方向转动。第二传送凸轮332h是安装于第二锥齿轮332g的构件,是大致圆形的凸轮。另外,第二传送凸轮332h向第一传送凸轮332d的反方向转动,即,在图5中以顺时针方向转动。在此,第一传送凸轮332d的离第二带轮转动轴332j的距离最远的部分(以下称作第一传送最远部分332k),与第二传送凸轮332h的离第二带轮转动轴332j的距离最远的部分(以下称作第二传送最远部332n)相比更长。阵列状构件332i具有2个圆柱状部分332o和连接两个圆柱状部分332o的棒状部332p,两个圆柱状部分332o分别与第一传送凸轮332d和第二传送凸轮332h中至少一个凸轮相接触。另外,阵列状构件332i的棒状部332p在一端侧与第一中间传送构件333的端部相连接。在此,在第一传送凸轮332d的第一传送最远部分332k的附近位于阵列状构件332i侧时,阵列状构件332i接触第一传送凸轮332d,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即,在第一传送凸轮332d的第一传送最远部分332k的附近没有位于阵列状构件332i侧时,第二传送凸轮332h接触阵列状构件332i。于是,阵列状构件332i在接触第二传送凸轮332h时,伴随着第二传送凸轮332h的转动在图5中以逆时针方向转动。另一方面,在阵列状构件332i接触第一传送凸轮332d时,伴随着第一传送凸轮332d的转动在图5中以顺时针方向转动。第一中间传送构件333是T字形构件,其一部分支撑在框架2。第二中间传送构件333a具有板状部分333g和在板状部分333g的端部设置的轴部333h,在该第二中间传送构件333a连接有第一中间传送构件333的一端。在连接有该第一中间传送构件333的部分上形成有大致为椭圆形状的孔,在该孔中配置有设置在第一中间传送构件333端部的轴。另外,第一中间传送构件333相对于第二中间传送构件333a可相对转动。第一转动齿轮333b是安装于第二中间传送构件333a的轴部333h端部的齿轮。第二转动齿轮333c是与第一转动齿轮333b相啮合的构件。
基板334是安装于第二转动齿轮333c的板状构件,是伴随着第二转动齿轮333c的转动而转动的构件。另外,基板334是形成为コ形的板状构件,在基板334配置有两个以将板弯曲成L形的形状形成的支撑构件334a,装载构件由该两个支撑构件334a来固定。在被折叠物可细致在装载构件31之前的状态下,多个板状构件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配置在下侧的支撑构件334a。进而,伴随着基板334的转动,装载构件31及多个板状构件32转动。另外,装载构件31在装载被折叠物之前配置成图1的状态,即,以一个面向图1上侧的方式配置。
如图5及图7、图8所示,旋转机构34是使多个板状构件32向装载构件31侧旋转的机构,配置于装载构件31的第二端部31b。另外,旋转机构34具备第一驱动马达331、第一带轮332a、第三带轮341、传送带332c、旋转机构转动轴342、第一旋转齿轮343、第二旋转齿轮344、第二旋转轴345、第一旋转凸轮346、第一旋转板构件347、第二旋转板构件348、第一旋转轴349、第二旋转凸轮350、第三旋转板构件351、第四旋转板构件352、第二旋转轴353、第三旋转凸轮354、第五旋转板构件355、第六旋转板构件356以及第三旋转轴357。第三带轮341是其形状与第一带轮332a及第二带轮332b相同的圆板状构件,配置于第一带轮332a的上侧。旋转机构转动轴342是安装于第三带轮341的轴构件,贯通框架2而配置。在该旋转机构转动轴342配置有轴承和支撑圆筒构件,以相对于框架2可进行相对转动。第一旋转齿轮343是配置于旋转机构转动轴342端部的构件,靠近第二旋转齿轮333c而设置。另外,第一旋转齿轮343是相对于第二旋转轴345以螺旋状形成有螺纹的螺旋齿轮。第二旋转齿轮344是与第一旋转齿轮343啮合的齿轮,配置于第一旋转齿轮343的上侧。另外,第二旋转齿轮344是与第一旋转齿轮343相啮合的、在表面形成有螺旋状螺纹的螺旋齿轮。第二旋转轴345是贯通第二旋转齿轮344的轴状构件,伴随着第二旋转齿轮344的转动而转动。第一旋转凸轮346安装于第二旋转轴345的一端,在外周安装有第一旋转板构件347。另外,该第一旋转凸轮346在图1中以逆时针方向转动。第一旋转板构件347是向一个方向延伸的板状构件,在一端固定有第一旋转凸轮346,在另一端配置有第二旋转板构件348。另外,第一旋转板构件347在中央可自由旋转地安装于基板334(参照图1)。第二旋转板构件348是向一个方向延伸的板状构件,在中央设置有沿着第二旋转板构件348延伸的方向延伸的孔。另外,在第二旋转板构件348的一端安装有第一旋转轴349。因此,若第一旋转凸轮346旋转,则第一旋转板构件347及第二旋转板构件348伴随着第一旋转凸轮346的转动而转动,第一旋转轴349伴随着第二旋转板构件348的转动而转动。若第一转动轴349转动,则第一板状构件321向装载构件31侧旋转。第一旋转轴349是安装于第一板状构件321的第一连接部321a的部分。第二旋转凸轮350是设置于第二旋转轴345的另一端附近的构件,在外周安装有第三旋转板构件351。第三旋转板构件351是其一端安装于第二旋转凸轮350、另一端安装于第四旋转构件352的板状构件。第四旋转构件352的中央形成有向一个方向延伸的孔,在该孔中可自由旋转地配置有设置在第三旋转板构件351的一端的轴。另外,在第四旋转板构件352的一端配置有第二旋转轴353。第二旋转轴353是圆筒状构件,在配置有第四旋转板构件352的一侧的相反侧端部配置有第二板状构件322。在此,若第二旋转轴345转动,则第二旋转轴353通过第三旋转板构件351和第四旋转板构件352转动,第二板状构件322向装载构件31侧旋转。第三旋转凸轮354配置于与第二旋转轴345的第二旋转凸轮350相比,更靠近另一端侧的位置,在外周安装有第五旋转板构件355。第五旋转板构件355是其一端固定于第三旋转凸轮354的外周,在另一端安装有第六旋转板构件356的板状构件。第六旋转板构件356在中央形成有向一个方向延伸的孔,在另一端配置有第三旋转轴357。另外,在第六旋转板构件356的孔中配置有设置在第五旋转板构件355端部的轴。在此,若第二旋转轴345转动,则伴随着该转动,第三旋转轴357通过第五旋转板构件355及第六旋转板构件356转动。若第三转动轴转动,则第三板状构件323向装载构件31侧旋转。第三旋转轴357的一端安装于第六旋转板构件356,在另一端的附近安装有第三板状构件323。而且,第三旋转轴357贯通第二旋转轴353而配置。
4.搬送装置
如图1及图9、图10所示,搬送部4是将折叠好被折叠物形成的折叠物搬送到规定场所的装置,配置于折叠部3的下侧。搬送部4具备夹持机构41和被搬送物移动机构43。
夹持机构41是用于夹持已折叠的衬衣的机构,具备:设置于后述的被搬送物装载构件431端部的第一夹持构件411;设置于后述的被搬送物装载构件431端部的第二夹持构件412;以及夹持构件移动机构42。第一夹持构件411是可通过装载构件31的缺口311的板状构件,在后述的被搬送物装载构件431位于最下侧的状态下配置于装载机构31的下侧。第二夹持构件412以与第一夹持构件411对置的方式配置于装载构件31的上侧,是可通过装载构件31的缺口311的板状构件。另外,第二夹持构件412是以“ㄑ”形弯曲的构件。夹持构件移动机构42是以夹持被折叠的衬衣的方式移动第一夹持构件411及第二夹持构件412的机构,具备第一夹持转动轴421、第一夹持杆422、第二夹持转动轴423、第二夹持杆424、第一夹持杆用突起425、第二夹持杆用突起426。第一夹持转动轴421是在其一端设置有第一夹持构件411的构件,是沿着与后述的被搬送物装载构件431延伸的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延伸的轴构件。第一夹持杆422是配置于第一夹持转动轴421另一端的的部分,设置在与第一夹持转动轴421延伸的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另外,通过使第一夹持杆422转动,能够使第一夹持转动轴421转动,能够使第一夹持构件411转动。第二夹持转动轴423是沿着第一夹持转动轴421延伸的方向延伸的构件,以与配置有第一夹持构件411的一侧端部相邻的方式配置。另外,第二夹持转动轴423相对于第一夹持转动轴421可进行相对转动,在配置有第一夹持转动轴421的一侧端部设置有第二夹持构件412。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第二夹持构件412通过具备长方形的支撑部423d和连接部423e的中间连接构件423a安装于第二夹持转动轴423,该连接部423e使第二夹持构件412位于与第一夹持构件411的轴向位置(第一夹持转动轴421及第二夹持转动轴423的轴向)相同的轴向位置。第二夹持杆424是设置于第二夹持转动轴423的第二夹持构件412侧的相反侧端部的部分,设置在与第二夹持转动轴423延伸的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另外,通过使第二夹持杆424转动,能够使第二夹持转动轴423转动,其结果,能够使第二夹持构件412向被折叠物侧旋转。第一夹持杆用突起425是设置于后述的夹持转动轴导向构件44附近的构件,伴随着第一夹持转动轴421的移动使第一夹持杆422转动。即,使第一夹持构件411向折叠物侧旋转。第二夹持杆用突起426是设置于后述的夹持转动轴导向构件44附近的构件,伴随着第二夹持转动轴423的移动,使第二夹持杆424转动。即,使第二夹持构件412向折叠的衬衣侧旋转。此外,在第一夹持构件421的配置有第一夹持构件411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以及第二夹持构件423的配置有第一夹持构件414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配置有夹持接触杆49(参照图16)。
被搬送物移动机构43是用于将已折叠的衬衣移动到规定位置的机构,具备被搬送物装载机构431、第二驱动马达432、第一移动带轮433、第二移动带轮434、第三移动带轮438、移动传送带435、第一导向杆436、第二导向杆439、第一移动导向构件437a、第二移动导向构件437b、以及夹持转动轴导向构件44。
被搬送物装载构件431是其形状与装载构件31大致相同的板状构件,在一端配置有第一以及第二夹持转动轴421、423。另外,在配置有第一以及第二夹持转动轴421、423的一侧端部设置有缺口431a,第一夹持构件411及第二夹持构件412可通过其中。进而,在配置有第一以及第二夹持转动轴421、423的一侧的相反侧端部配置有平行于第一以及第二夹持转动轴421、423的轴构件431b。
第二驱动马达432是产生用于移动被搬送物装载构件431的动力的构件,配置于装置的下部。
第一移动带轮433是安装于第二驱动马达432的圆板状构件。
第二移动带轮434在第一移动带轮433的上侧,是设置在设有转动机构33的一侧端部的圆板状构件,安装于框架2。
第三移动带轮438设置在与第二移动带轮434相同高度的位置,配置于设置有第二移动带轮434的一侧端部的相反侧端部上。
移动传送带435是架在第一移动带轮433和第二移动带轮434之间的构件,若第一移动带轮433转动,则进行循环。
第一导向杆436是其两端安装在框架的杆状构件,以相对于框架2的底面大致平行的方式设置。
第二导向杆439是其两端固定在框架2的构件,设置于夹持转动轴导向构件44的上侧。另外,第二导向杆439是以平行于第一导向杆436的方式配置的构件。
第一移动导向构件437a的沿着与第一以及第二导向杆436、439大致垂直相交的方向,即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构件,配置于第一导向杆436和第二导向杆439之间。第一移动导向构件437a以在第一以及第二导向杆436、439上自由滑动的方式安装于移动传送带435、第一以及第二导向杆436、439。因此,若第二驱动马达432转动,移动传送带435进行循环,则第一移动导向构件437a沿着第一以及第二导向杆436滑动。另外,在第一移动导向构件437a形成有沿着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一狭缝437c,在该第一狭缝437c插入通过第一夹持转动轴421,具体而言,配置于第二夹持构件412侧端部和第二夹持杆424之间。
第二移动导向构件437b是沿着与第一以及第二导向杆436、439大致垂直相交的方向,即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构件,配置于第一导向杆436和第二导向杆439之间。另外,第二移动导向构件437b是以大致平行于第一移动导向构件437a的方式配置的构件,配置于第一移动导向构件437a的图1中的右侧。进而,第二移动导向构件437b以在第一以及第二导向杆436、439自由滑动的方式安装于移动传送带435、导向杆436。因此,若第二驱动马达432转动,移动传送带435进行循环,则第二移动导向构件437b沿着第一以及第二导向杆436、439滑动。另外,在第二移动导向构件437b形成有沿着大致垂直方向延伸的第二狭缝437d,在该第二狭缝437d中插入通过轴构件431b。在此,由于第一导向杆436和第二导向杆439之间配置有第一以及第二移动导向构件437a、437b,第一以及第二移动导向构件437a、437b的支撑较稳定。
夹持转动轴导向构件44是用于引导被搬送物装载构件431移动的构件,是分别配置于第一以及第二夹持转动轴421、423的轴向外侧的一对构件。另外,夹持转动轴导向构件44引导被搬送物装载构件431使其可在将折叠物置于被搬送物装载构件431上的装载位置、和将折叠物叠放在叠放部5的叠放板51的叠放位置之间移动。夹持转动轴导向构件44具有第一导向部441、第二导向部442、第三导向部443、第四导向部444、第一旋转导向构件445、第二旋转导向构件446、第三旋转导向构件447和第四旋转导向构件448。另外,在第一导向部441、第二导向部442、第三导向部443和第四导向部444形成有可使第一以及第二夹持转动轴421、423和轴构件431b移动的宽度的沟槽。
第一导向部441以使配置有转动机构33及旋转机构34的一侧端部位于另一侧端部的上侧的方式倾斜而配置,并具有规定长度。此外,在连接第一导向部441和第三导向部443的部分的附近配置有第一夹持杆用突起425,在第一导向部441和第三导向部443的连接部分的附近配置有第一夹持杆用突起426(参照图9)。
第二导向部442以使配置有转动机构33及旋转机构34的一侧端部位于另一侧端部的下侧的方式倾斜而配置,并具有规定长度。另外,第二导向部442在一端与第一导向部441相连接。此外,被搬送物装载构件431在初始状态(将被搬送物(衬衣等)还没有置于被搬送物装载构件上的状态)下配置于第二导向部442的配置有转动机构33及旋转机构34的一侧端部。
第三导向部443是用于连接第一导向部441和第二导向部442的部分,是配置于离第一导向部441和第二导向部442的连接部分一定距离的位置的圆弧状的部分。在此,所谓一定距离是指与第一以及第二夹持转动轴421、423和轴构件431b之间距离相同的距离。因此,在第一以及第二夹持转动轴421、423位于第一导向部441和第二导向部442的连接部分的状态下,轴构件431b可在第三导向部443上移动。
第四导向部444以连接第一导向部441和第二导向部442的方式配置,并配置于比第三导向部443更靠近装载位置以及叠放位置的一侧。另外,第四导向部444是以大致的圆弧状形成的部分,从第二导向部442的大致中央逐渐连接于配置有第一导向部441的转动机构33的一侧端部的附近。
第一旋转导向构件445是板状构件,配置于第一导向部441和第二导向部442连接的部分,即,配置于第一导向部441和第二导向部442的配置有转动机构33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图1中的右侧)。另外,第一旋转导向构件445具有:第一旋转导向转动轴445a、第一旋转导向上侧构件445b、第一旋转导向中间构件445c、第一旋转导向下侧构件445d、第一旋转导向上侧挡块445e、第一旋转导向下侧挡块445f。第一旋转导向转动轴445a是安装于框架2的圆柱状的构件,配置于第一导向部441和第二导向部442连接的部分。第一旋转导向上侧构件445b是配置于高度比第二旋转导向中间构件445c及第二旋转导向下侧构件445d更高的位置的构件,其一端可自由旋转地安装于第一旋转导向转动轴445a。第一旋转导向中间构件445c是配置于第一旋转导向上侧构件445b和第一旋转导向下侧构件445d之间的构件,其一端可自由旋转地安装于第一旋转导向转动轴445a。第一旋转导向下侧构件445d的一端可自由旋转地安装于第一旋转导向转动轴445a。第一旋转导向上侧挡块445e是设置在第一旋转导向旋转轴445a上侧的构件,是圆柱状的构件。第一旋转导向下侧挡块445f是配置于第一旋转导向转动轴445a下侧的构件,是通过与第一旋转导向下侧构件445f的接触来停止第一旋转导向下侧挡块445f的旋转的构件。
此外,在第一旋转导向下侧挡块445f和第一旋转导向下侧构件445f相接触的状态下,如图11所示,第一旋转导向上侧构件445b的没有配置第一旋转导向旋转轴445a的一侧端部、和第一旋转导向中间构件445c的没有配置第一旋转导向旋转轴445a的一侧端部位于第二导向部442的端部。另外,在第一旋转导向上侧挡块445f与第一旋转导向上侧构件445b相接触的部分、以及第一旋转导向上侧构件445b与第一旋转导向上侧挡块445f对置的面上配置有面接合件,如图12所示,通过这些面接合件的接触,保持第一旋转导向上侧构件445b与第一旋转导向上侧挡块445f相接触的状态。在第一旋转导向上侧构件445b接触第一导向上侧挡块445f的状态下,第一旋转导向中间构件445c的第一旋转导向转动轴445a侧的相反侧端部、和第一旋转导向下侧构件445d的配置有第一旋转导向转动轴445a的一侧的相反侧端部位于第二导向部442的配置有转动机构33的一侧端部的相反侧端部。
如图13所示,第二旋转导向构件446是设置于第一导向部441和第三导向部443连接的部分的构件,用于:在第一以及第二夹持转动轴421、423位于第二导向构件442的上侧时,使得不能够从第一导向部441向第三导向部443移动;在轴构件431b从第一导向部441的配置有转动机构33的一侧端部向配置有转动机构33的一侧端部的相反侧端部移动时,使轴构件431b从第一导向部441向第三导向部443移动。另外,第二旋转导向构件446具有第二旋转导向转动轴446a和第二旋转导向分支构件446b。第二旋转导向转动轴446a是圆柱状的构件。第二旋转导向分支构件446b是板状构件,其一端安装于第二旋转导向转动轴446a。另外,如图13所示,第二旋转导向分支构件446b是相对于第一导向部441倾斜规定角度而配置的构件,隔断配置有转动机构33的一侧和配置有转动机构33的一侧的相反侧。此外,第二旋转导向分支构件446b可以第二旋转导向转动轴446a为中心旋转,但不可旋转地固定也可。
如图14所示,第三旋转导向构件447是设置于第一导向部441和第四导向部444连接的部分的构件,用于:允许轴构件431b从第四导向部444侧向第一导向部441侧移动;截断轴构件431b从第一导向部441侧向第四导向部444侧移动。另外,第三旋转导向构件447具有第三旋转导向转动轴447a和第三旋转导向分支构件447b。第三旋转导向转动轴447a是圆柱状的构件。第三旋转导向分支构件447b是其一端安装于第三旋转导向转动轴447a,长于第四导向部444的宽度的板状的构件。另外,第三旋转导向分支构件447b是以堵塞第三导向部443的方式配置的构件,在第一以及第二夹持转动轴421、423从第三导向部443侧向第一导向部441侧移动时旋转。
如图15及图16所示,第四旋转导向构件448设置于第二导向部442和第四导向部444连接的部分,是用于分岔第一以及第二夹持转动轴421、423及轴构件431b移动的方向的构件。另外,第四旋转导向构件448具有第四旋转导向转动轴448a、第一分支导向构件448b、第二分支导向构件448c及第三分支导向构件448d。此外,在第四导向部444连接于第一导向部441的部分,如图15所示,设置有用于停止第二分支导向构件448c的转动的第一挡块448e、用于停止第三分支导向构件448d的转动的第二挡块448f。第四旋转导向转动轴448a是圆柱状的构件。第一分支导向构件448b是在被搬送物装载构件431位于叠放位置时隔断第一导向部441的配置有转动机构33的一侧和配置有转动机构33的一侧的相反侧的构件,是板状构件。另外,第一分支导向构件448b的一端可自由转动地安装于第四旋转到转动轴448a。在第一分支导向构件448b的另一端的前端设置有倾斜面448g,以在被搬送物装载构件431在位于叠放位置的状态下下侧端部位于比上侧端部更靠图15中左(图1中右)侧的位置。第二分支导向构件448c是用于在第一以及第二夹持转动轴421、423从第一导向部441向第四导向部444侧移动时将第一以及第二夹持转动轴421、423向第四导向部444侧引导的构件,是板状构件。第二分支导向构件448c以第四旋转导向转动轴448a为中心转动,在与第一挡块448e接触的状态下构成第二导向部442的一部分。第三分支导向构件448d在被搬送物装载构件431位于叠放位置的状态下接触于第二挡块448f,是其一端安装于第四旋转导向转动轴448a的“レ”形状的板状构件。另外,第三分支导向构件448d在第二挡块448f侧的前端附近具有具有向图15的纸面往外侧倾斜地延伸的接触部分448h。该第三分支导向构件448d的接触部分448h与设置在第一以及第二夹持转动轴421、423的导向部附近的夹持接触杆49(参照图16)接触的同时,轴构件431b向设置有转动机构33的方向移动,由此以第四旋转导向转动轴448a为中心转动。另外,在第一导向部441及第四导向部444分别配置有第一夹持杆用突起425、第二夹持杆用突起426。此外,如果在装载构件31的一端侧下垂了被折叠物的一部分,则在被搬送物装载构件431从叠放位置向装载位置移动时能够将被折叠物的一部分在与装载构件31的之间夹持并折叠。
5.叠放部5
叠放部5是用于将已折叠的衬衣等折叠物装载并将折叠物叠放的装置,配置于装置的下部。另外,叠放部5具备叠放板51、叠放导向杆52、隔板53及弹簧54。
叠放板51是以被搬送物装载构件431位于叠放位置时位于被搬送物装载构件431的下侧的方式设置的板状构件。进而,在叠放板51设置有可插入通过叠放导向杆52的两个孔。
叠放导向杆52是从框架2的底面大致垂直地延伸至规定高度的构件,以贯通叠放板51的孔的方式配置。
隔板53是以不让叠放在叠放板51的折叠物坍塌的方式进行支撑的构件,配置于叠放板51的端部。
弹簧54是根据折叠物的重量收缩的构件,以是叠放导向杆52贯通其中的方式配置。另外,弹簧54配置于框架2的底面和叠放板51之间。因此,若折叠物装载于叠放板51,则由于折叠物的重量,弹簧54发生收缩。
在此,随着装载于叠放板51上的折叠物的量增多而变重,与折叠物重量相应地,叠放板51的高度位置下降,因此能够容纳新的折叠物并进行叠放的空间增大。
6.动作
关于折叠动作进行说明。
装载构件31的初始状态是如图1所示的状态,即是装载构件31大致平行于装置的第一导向部441的状态,多个板状构件32相对于装载构件31形成大致垂直相交的角度。在该状态下,如图18所示,将被折叠物例如衬衣以其一部分从装载构件31下垂的方式置于装载构件31的一侧的面上(第一步骤)。通过第一驱动马达331的动力,第二带轮332b经由第一带轮332a进行转动,伴随着第二带轮332b的转动,第一传送凸轮332d以及第二传送凸轮332h进行转动。此时,阵列状构件332i通过第二传送凸轮332h以图5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由于该阵列状构件332i的转动,如图19所示,装载构件31从初始状态变成倾斜90度的状态。随着该变化,置于装载构件31上的衬衣一部分(一侧袖子等)因重力以位于装载构件31的装载有衬衣的一侧的相反侧的面的附近的方式被架上(第二步骤)(参照图20)。而且,此时,第三带轮341也伴随着第一带轮332a的转动而转动,伴随着第三带轮341的转动,第二旋转轴345转动。伴随着第二旋转轴345的转动,第一旋转凸轮346转动,伴随着第一旋转凸轮346的转动,第一板状构件321向装载构件31侧旋转(第三步骤)。此时,通过在装载构件31和第一板状构件321之间夹住衬衣的一部分(一侧袖子等)来进行折叠(参照图21)。
从该状态,第二带轮332b进一步转动,第一传送凸轮332d的第一传送最远部分332k的附近开始与阵列状构件332i接触,阵列状构件332i以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然后,随着该阵列状构件332i的转动,装载构件31及第一板状构件321以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180度。此时,如图22所示,衬衣的一部分(另一侧袖子等)位于第一板状构件321的与装载构件31相对向的面的相反侧的面附近(第四步骤)。此时,第二带轮332b也进一步转动。由于第二带轮332b的转动,第二旋转轴353转动,第二旋转凸轮350转动。由于第二旋转凸轮350的转动,第二板状构件322向第一板状构件321侧旋转。而且,如图23所示,通过第二板状构件322的旋转,由第一板状构件321和第二板状构件322来夹持衬衣的一部分(另一侧袖子等)并进行折叠(第五步骤)。
从该状态,第一带轮332a进一步转动。伴随着该转动,第二带轮332b转动,第一传送凸轮332d以及第二传送凸轮332h转动。此时,第二传送凸轮332h与阵列状构件332i接触,伴随着第二传送凸轮332h的转动,阵列状构件322i以图5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而且,伴随着阵列状构件332i的转动,装载构件31和第一以及第二板状构件321、322以图9中逆时针方向转动180度。此时,如图24所示,衬衣的一部分(另一侧袖子的端部等)位于第二板状构件322的与第一板状构件321对置的面的相反侧的面附近(第六步骤)。而且,此时,第三带轮341也同时进一步转动,由于第三带轮341的转动,第二旋转轴345转动。由于第二旋转轴345的转动,第三旋转凸轮354转动,第三板状构件323向第二板状构件322侧旋转(第七步骤)。如图25所示,由第二板状构件322和第三板状构件323来夹住衬衣的一部分(另一侧袖子的端部等)并进行折叠。
从该状态,第二带轮332b进一步转动,装载构件31及多个板状构件32以图9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90度。
下面,对搬送动作进行说明。
搬送部4的初始状态是如图1所示的状态,即是被搬送物装载构件431的高度位置最低的状态。由装载构件31以及多个板状构件32折叠被折叠物之后,第一移动带轮433通过第二驱动马达432的动力来转动。伴随着第一移动带轮433的转动,移动传送带435进行循环。通过移动传送带435的循环,第一移动导向构件437a以及第二移动导向构件437b向图1中左侧移动。若被搬送物装载构件431移动至图1中的最左侧,则第一夹持转动轴421以及第二夹持转动轴423在第一旋转导向上侧构件445b和第一旋转导向中间导向445c之间移动,到达第一旋转导向转动轴445a的附近。然后,被搬送物装载构件431向图1中的左侧移动。此时,通过使第一旋转导向构件445转动使其从图11中状态移动至图12状态。此时,轴构件431b引向第四旋转导向构件448的第一分支导向448b,向第四导向部444侧移动。具体而言,向轴构件431b的图15中的上侧移动,并使第二分支导向构件448c向图15的左侧移动。然后,轴构件431b在第二分支构件的图15中的上侧,向第四导向部444移动。然后,被搬送物装载构件431缓慢地向图1中的右侧移动,并移动至装载构件31的附近。然后,若被搬送物装载构件431移动到装载构件31的附近,则第一夹持杆422通过第一夹持杆用突起425旋转,并且第二夹持杆424通过第二夹持杆用突起426来旋转。若第一夹持杆422和第二夹持杆424旋转,则支撑在装载构件31和多个板状构件32的衬衣由第一夹持杆422和第二夹持杆424来夹持。如此,在夹持衬衣的状态下,被搬送物装载构件431沿着第一导向部441移动。此时。第一夹持杆422以通过第一夹持杆用突起425从衬衣离开的方式旋转,并且第二夹持杆424以通过第二夹持杆用突起426从衬衣离开的方式旋转。在第一夹持转动轴421以及第二夹持转动轴423向第一导向部441的高度位置最低的位置移动时,轴构件431b沿着第三导向部443向第二导向部442侧移动。此时,第一夹持转动轴421及第二夹持转动轴423移动并到达第一旋转导向转动轴445a附近,则第一旋转从初次图12中的状态变成图11中的状态。此时,轴构件431b通过第三导向部443向第二导向部442侧移动。之后,被搬送物装载构件431向图1中的右侧移动,夹持接触杆49和第四旋转导向构件448的接触部分448h相接触。通过转动第四旋转导向构件448,从图17中的状态变成图15中的状态,并移动至叠放位置。
对叠放动作进行说明。
被搬送物装载构件431向叠放位置(第二导向部442的高度位置最低的位置附近)移动,在从叠放位置移动时,衬衣装载于叠放板51上。在装载第一件衬衣之后,通过重复进行上述的折叠动作以及搬送动作,将第二件衬衣搬送到叠放位置,并将第二件衬衣叠放在叠放板51上。如此,依次叠放折叠的衬衣。此时,弹簧54对应于衬衣的重量而收缩,从而调整叠放板51的高度位置。然后,如此叠放的衬衣等从开口21被带到装置外部。
在此,由于是无需光电传感器的结构,因此能够控制成本。另外,无需在装载构件31的下侧侧方设置将用于折叠衬衣等的板状构件向装载构件31下侧移动的机构,因此能够使折叠机构的结构变简单,维修以及修理也变容易。
第二实施方案
1.整体结构
在图26中示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方案的折叠装置10。该折叠装置10是用于折叠被折叠物例如衬衣或者毛巾等的装置,具备框架12、折叠部6、装载装置7、搬送部14以及叠放部15。在此,第二实施方案的折叠装置10的框架12、搬送部14以及叠放部15与第一实施方案的折叠装置1具有相同结构,因此省略说明。
2.折叠部
折叠部6是用于折叠作为被折叠物的衬衣等的部分,具备装载构件61(装载构件或者板构件)、多个板状构件62、蒸气供给装置63、转动机构64、旋转机构65。另外,折叠部6配置于装置整体的上部,并支撑在框架12。
装载构件61是可装载衬衣等被折叠物的构件,以长尺寸方向的第一端部61a位于低于与第一端部61a对置的第二端部61b的位置的方式设置。即,以规定角度倾斜而配置,并安装于转动机构64的基板644。另外,如图29所示,装载构件61具有第一细板61c和第二细板62d。第一细板61c是向一个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构件,在内部,在整体形成有可通过蒸气的流路611。另外,在第一细板61c设置有用于将蒸气从流路611供向被折叠物的蒸气孔612。第二细板61d具有与第一细板61c大致相同的结构,并与第一细板61c平行地排列而配置。而且,第一细板61c和第二细板61d之间形成有间隙。另外,第一细板61c和第二细板61d通过后述的装置构件移动马达613等可互相进行滑动。
多个板状构件62是用于对被折叠物分步进行折叠的构件,具有第一板状构件621、第二板状构件622、第三板状构件623、第四板状构件624。另外,多个板状构件62的一端以一端为中心可自由旋转地安装于装载构件61的第二端部61b附近。
如图27所示,第一板状构件621具有第一连接部621a和第一夹持板状部621b,在与装载构件61之间夹住被折叠物之前的状态下,在与装载构件61延伸的方向大致垂直相交的方向上配置。如图28所示,第一连接部621a具有筒状的第一筒状连接部621d、和从第一筒状连接部621d向径向外周侧突出并具有大致的L字形的第一连接板部621e。在第一筒状连接部621d中贯通了用于旋转第一板状构件621的后述的旋转基轴652(参照图28)。第一夹持板状部621b是与第一连接部621a的配置有第一筒状连接部621d的一侧的相反侧端部连接的部分,是沿着与配置有第一连接部621a的方向对置的方向延伸的板状部分。第一夹持板状部621是其宽度比第一以及第二细板61c、61d更宽的板状部分,配置于可与第一细板61c接触的位置。另外,第一夹持板状部621b是大致长方形的部分,是将被折叠物的一部分夹在与装载构件61或者第二板状构件622之间的部分。进而,与第一细板61c以及第二细板61d同样,在第一夹持板状部621b的内部形成有可通过流体及蒸气的流路(未图示)以及用于将蒸气从该流路供向被折叠物的蒸气孔(未图示)。
如图27所示,第二板状构件622具有第二连接部622a和第二夹持板状部622b,在折叠被折叠物之前的状态下,沿着与装载构件61延伸的方向大致垂直相交的方向延伸而配置。如图28所示,第二连接部622a具有筒状的第二筒状连接部622d、和从第二筒状连接部622d向径向外周侧突出并具有大致的L字形的第二连接板部622e。在第二筒状连接部622d中贯通了用于旋转第二板状构件622的后述的旋转基轴652(参照图28)。第二夹持板状部622b是第二连接部622a的与第二筒状连接部622d连接的部分,是与第二连接部622a的配置有第二筒状连接部622d的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的部分。第二夹持板状部622b是其宽度与第一夹持板状部621b相同的构件,并在宽度方向的端部与第一板状构件621相重叠。另外,第二夹持板状部622b是大致长方形的部分,是将被折叠物的一部分夹在与第一板状构件621或者第三板状构件623之间的部分。而且,与第一细板61c以及第二细板61d同样,在第二夹持板状部622b的内部形成有可通过流体及蒸气的流路以及用于将蒸气从该流路供向被折叠物的蒸气孔。
第三板状构件623具有第三连接部623a和第三夹持板状部623b,在折叠被折叠物之前的状态下,沿着与装载构件61延伸的方向大致垂直相交的方向延伸而配置。如图28所示,第三连接部623a具有筒状的第三筒状连接部623d、和从第三筒状连接部623d向径向外周侧突出并具有大致的L字形的第三连接板部623e。在第三筒状连接部623d中贯通了用于旋转第三板状构件623的后述的旋转基轴652(参照图28)。第三夹持板状部623b是与第三连接部623e连接的部分,是向第三筒状连接部623d的相反侧延伸的板状部分。另外,第三夹持板状部623b是其宽度与第一以及第二夹持板状部621b、622b大致相同的构件,是与第一板状构件621相同宽度方向位置配置的构件。进而,第三夹持板状部623b是大致长方形的部分,是将被折叠物夹在与第一板状构件621之间的部分。而且,与第一细板61c以及第二细板61d同样,在第三夹持板状部623b的内部形成有可通过流体及蒸气的流路以及用于将蒸气从该流路供向被折叠物的蒸气孔。
第四板状构件624具有第四连接部624a和第四夹持板状部624b,在折叠被折叠物之前的状态下,沿着与装载构件61延伸的方向大致垂直相交的方向延伸而配置。如图28所示,第四连接部624a具有筒状的第四筒状连接部624d、和从第四筒状连接部624d向径向外周侧突出并具有大致的L字形的第四连接板部624e。在第四筒状连接部624d中贯通了用于旋转第四板状构件624的后述的旋转基轴652(参照图28)。第四夹持板状部624b是与第四连接部624e连接的部分,是向第四筒状连接部624d的相反侧延伸的板状部分。另外,第四夹持板状部624b是其宽度与从第一至第三夹持板状部621b、622b、623b大致相同的构件,是与第二板状构件622相同宽度方向位置配置的构件。进而,第四夹持板状部624b是大致长方形的部分,是将被折叠物夹在与第二板状构件622之间的部分。而且,与第一细板61c以及第二细板61d同样,在第四夹持板状部624b的内部形成有可通过流体及蒸气的流路以及用于将蒸气从该流路供向被折叠物的蒸气孔。
此外,就多个板状构件62而言,按照第一板状构件621、第二板状构件622、第三板状构件623、第四板状构件624的顺序,以端部相重叠的方式排列而配置,在折叠时,按照该顺序向装载构件61侧旋转。
蒸气供给装置63是用于将蒸气供向装载构件61以及多个板状构件62的流路的装置,如图26所示,具有流体容纳容器631、加热器632和搬送管道633。
流体容纳容器631是可容纳流体的容器,配置于转动机构64的上侧。
加热器632是用于使容纳于流体容纳容器631中的流体气化的装置,配置于流体容纳容器631和搬送管道633之间。
搬送管道633是用于将由加热器气化的蒸气搬送到装载构件61以及多个板状构件62的流路的构件,由柔软的材料形成,以即使是装载部61以及多个板状构件62通过转动机构64转动规定角度的情况,也不发生断开等现象。
转动机构64是使装载构件61以及多个板状构件62以沿着装置构件61的长尺寸方向延伸的轴为中心转动的机构,配置于装载构件61的第二端部61b侧。另外,如图26所示,转动机构64具有转动驱动马达641、第二传送齿轮642、第二传送轴643以及基板644。
转动驱动马达641是安装于框架12的构件,是产生用于转动装载构件61以及多个板状构件62的动力的构件。在转动驱动马达641设置有驱动轴641a,在驱动轴641a安装有第一传送齿轮641b。第二传送齿轮642是可与第一传送齿轮641b相啮合的齿轮,固定于第二传送轴643。因此,通过第二传送齿轮642转动,该动力传送到第二传送轴643,从而第二传送轴643转动。第二传送轴643通过轴承643a可自由转动地安装于框架12,在前端安装有基板644。
基板644是安装于第二传送轴643前端的板状构件,是伴随着驱动轴641a的转动而转动的构件。
此外,在该基板644上安装有在其外表面上形成了螺旋槽的一对基轴644a,在该基轴644a安装有一对大致立方体状的安装构件644b,在安装构件644b分别安装有第一细板61c或者第二细板61d。而且,在基板644设置有装载构件移动马达613,装载构件移动马达613可通过装载构件移动齿轮列614向基轴644a传递动力(参照图29)。另外,通过转动该基轴644a,第一细板61c以及第二细板61d以互相靠近或者远离的方式移动。
如图27所示,旋转机构65是使多个板状构件62向装载构件61侧旋转的机构,配置于装载构件61的第二端部61b的附近。另外,如图28所示,旋转机构65具有第一旋转基板651、旋转基轴652、第一驱动马达653、第一旋转齿轮列654、第二旋转基板655、第二驱动马达656、第二旋转齿轮列657、第三驱动马达658、第三旋转齿轮列659、第四驱动马达660以及第四旋转齿轮列661。
第一旋转基板651是相对于第一细板61c大致垂直地安装的板状构件,在长尺寸方向可自由滑动地安装于基板644。因此,伴随着第一细板61c的移动,第一旋转基板651也移动。
旋转基轴652是在装载构件61的第二端部61b附近沿着第二端部61b延伸的轴状构件。另外,在旋转基轴652安装有从第一至第四板状构件621、622、623、634。
第一驱动马达653是安装于第一旋转基板651的构件,是用于使第一板状构件621旋转的装置。另外,第一驱动马达653具有向外侧突出的第一驱动轴653a。
第一旋转齿轮列654具有安装于第一驱动轴653a的第一驱动轴齿轮654a、和安装于旋转基轴652的与第一驱动轴齿轮654a相卡合的第一基轴齿轮654b。该第一基轴齿轮654b固定于第一板状构件621,伴随着第一基轴齿轮654b的转动,第一板状构件621转动。第一驱动马达653的动力通过第一驱动轴齿轮654a向第一基轴齿轮654b传递,因此旋转基轴652转动。
第二旋转基板655是相对于第二细板61d大致垂直地设置的板状构件,在长尺寸方向可自由滑动地安装于基板644。因此,伴随着第二细板61d的移动,第二旋转基板655也移动。
第二驱动马达656是用于使第二板状构件622旋转的马达,是安装于第二旋转基板655的构件。另外,第二驱动马达656具有向外侧突出的第二驱动轴(未图示)。
第二旋转齿轮列657是用于将第二驱动马达656的动力向第二板状构件622传送的部分,如图29所示,具有安装于第二驱动轴的第二驱动轴齿轮657a、和与第二驱动轴齿轮657a可以相啮合并安装于第二板状构件622的第二旋转轴齿轮657b。另外,伴随着第二旋转轴齿轮657b的旋转,第二板状构件622旋转。
第三驱动马达658是用于使第三板状构件623旋转的马达,与第一驱动马达653并排配置于第一旋转基板651。另外,第三驱动马达658具有向外侧突出的第三驱动轴(未图示)。
第三旋转齿轮列659是用于将第三驱动马达658的动力向第三板状构件623传送的部分,具有安装于第三驱动轴(未图示)的第三驱动轴齿轮659a、和与第三驱动轴齿轮659a可以相啮合并安装于第三板状构件623的第三旋转轴齿轮659b。在此,伴随着第三旋转轴齿轮659b的转动,第三板状构件623旋转。
第四驱动马达660是用于使第四板状构件624旋转的马达,与第二驱动马达656并排配置于第二旋转基板655。另外,第四驱动马达660具有向外侧突出的第四驱动轴660a。
第四旋转齿轮列661是用于将第四驱动马达660的动力向第四板状构件624传送的部分,具有安装于第四驱动轴660a的第四驱动轴齿轮661a、和与第四驱动轴齿轮661a可以相啮合并安装于第四板状构件624的第四旋转轴齿轮661b。在此,通过第四旋转轴齿轮661b的转动,第四板状构件624旋转。
3.装载装置
装载装置7是用于将被折叠物置于装载构件61上的装置,如图26所示,配置于折叠部6的上侧。另外,装载装置7具备保持臂71和保持手部72。保持臂71具有臂连接部711、第一臂部712以及第二臂部713。臂连接部711用于将装载装置7安装于框架12,安装于框架12的上侧。第一臂部712是其一端可自由旋转地安装于臂连接部711的大致圆柱状的部分。第二臂部713以相对于第一臂部712可进行相对的自由旋转的方式安装于第一臂部712的另一端,是大致圆柱状的部分。保持手部72是可保持被折叠物的构件,安装于第二臂部713的前端。另外,保持手部72相对于第二臂部713可进行相对的自由旋转,具有一对第一夹持部721和一对第二夹持部722。第一夹持部721是在与第二夹持部722之间夹持被折叠物的部分,分别隔开规定距离而配置,以使被折叠物在不起皱地伸展的状态下可进行夹持。第一夹持部721以与第二夹持部722对置的方式配置。第二夹持部722是以大致的L字形弯曲的部分,是可向第一夹持部721侧移动的部分。另外,与第一夹持部721同样,一对第二夹持部722隔开规定距离而配置。而且,保持手部72伴随着保持臂71的变形,如图31所示,从装载构件61的第二端部61b的上侧缓慢地向第一端部61a侧缓慢地以高度位置降低的方式移动。如此,在从第二端部61b侧向第一端部61a侧移动时,被折叠物置于装载构件61。
4.动作
关于折叠动作以外的动作,即关于搬送动作以及叠放动作,由于与第一实施方案相同,省略说明。以下,说明在装载构件61上装载被折叠物的装载动作以及折叠被折叠物的折叠动作。
首先,由装载装置7在装载构件61上装载衬衣。具体而言,由保持手部72的一对第一夹持部721和一对第二夹持部722之间以伸展的状态夹持衬衣,伴随着第一臂部712以及第二臂部713的旋转以及移动,如图31所示,保持手部72从装载构件61的第二端部61b侧向第一端部61a侧降低高度的同时进行移动。伴随着保持手部72的移动,衬衣置于装载构件61而不发生折弯。
若装载构件61上装载作为被折叠物的衬衣,则通过转动驱动马达641,装载构件61以逆时针方向转动。具体而言,转动90度以上,大致转动100度。由于该转动,置于装载构件61上的衬衣的包括一侧袖子部分的一部分位于装载构件61的装载有衬衣一侧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的附近。在该状态下,通过第一驱动马达653,第一板状构件621向装载构件61侧旋转,从而,在装载构件61和第一板状构件621之间夹住衬衣的包括一侧袖子部分的一部分。然后,接着通过转动驱动马达641,装载构件61以顺时针方向转动大约180度。在该状态下,通过第二驱动马达656,第二板状构件622向装载构件61侧旋转,在第二板状构件622和第一板状构件621以及装载构件61之间夹住包括另一侧袖子部分的一部分。从该状态,装载构件61以顺时针方向进一步转动180度,第三板状构件623向装载构件61侧旋转。于是,在第三板状构件623和第一以及第二板状构件621、622之间夹住衬衣的一部分。如此,由装载构件61以及多个板状构件62折叠衬衣。从该状态,装载构件61以逆时针方向进一步转动180度,第四板状构件624向装载构件61侧旋转。于是,在第四板状构件624和第二以及第三板状构件622、623之间夹住衬衣的一部分。如此,由装载构件61以及多个板状构件62折叠衬衣。另外,在此,在折叠半袖衬衣等时,可以使用第三板状构件623以及第四板状构件624。
在此,由于装置构件61通过旋转驱动马达641转动90度以上,因此,在装载构件61和第一板状部621之间夹住衬衣的包括袖子的一部分时,不容易形成皱纹。
进而,在多个板状构件62以及装载构件61上形成有流路611以及蒸气孔612,通过将蒸气供向被折叠物的同时进行加热来能够摊开皱纹。因此,能够漂亮地折叠被折叠物。
而且,由于可调节装载构件61的宽度,并可调节多个板状构件62的位置,所以能够折叠各种尺寸的被折叠物。
其他实施方案
(a)在上述实施方案中,虽然针对多个板状构件32为三张或者4张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可以是五张以上或者两张。另外,虽然针对被折叠物为衬衣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可以是毛巾或者裤子等。
(b)在上述实施方案中,通过使多个板状构件32旋转来使其向装载构件31侧移动,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使相对于装载构件31的装载有衬衣等的一侧的面的相反侧的面平行配置的多个板状构件,相对于装载构件31以平行状态平行地向装载构件31侧滑动由此进行移动也可。
(c)在上述实施方案中,虽然在使第三板状构件323向装载构件31侧旋转后,使装载构件31等以顺时针方向旋转,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可以以逆时针方向转动。
(d)在上述实施方案中,虽然通过一个马达来驱动装载构件以及多个板状构件,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可以人为地转动马达的轴。
(e)在上述实施方案中,通过第四导向部444,使被搬送物装载构件431相对于装载构件31从下侧以旋转的方式接近装载构件31,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可以通过使被搬送物装载构件431从第一导向部441的配置有转动机构33的一侧端部的相反侧端部向配置有转动机构33的一侧端部移动来移动到装载构件31附近。此时,衬衣等的一部分伴随着被搬送物装载构件431的移动而被折叠。
(f)在上述实施方案中,虽然多个板状构件62是分别是平板状构件,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如图32所示,向可旋转的方向弯曲也可。此时,由于多个板状构件62分别以在旋转的状态下前端接近于装载构件61的方式弯曲,所以能够用前端附近牢牢地夹住被折叠物。
(g)在第二实施方案中,虽然通过流路的蒸气以及蒸气孔来进行蒸气供给以及发热,但可以通过镍铬电热丝等配置于装载构件61以及多个板状构件62内来使装载构件61以及多个板状构件62发热。
(h)在上述第二实施方案中,虽然采用了具有一对第一夹持部721和一对第二夹持部722的保持手部72,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可以采用在被折叠物伸展的状态下可保持被折叠物的一端侧的规定长度的第一夹持部以及第二夹持部。

Claims (23)

1.一种折叠装置,具备:
装载构件,可将被折叠物以所述被折叠物的一部分下垂的方式装载于第一面上;
转动机构,使所述装载构件的第一面以包括在所述第一面的轴为中心转动;
多个板状构件,通过利用所述转动机构转动所述装载构件,在使所述被折叠物的一部分位于所述装载构件的装载有所述被折叠物的面的相反侧的面附近后,可以以夹住所述被折叠物的一部分的方式向所述装载构件侧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装置,其中,所述多个板状构件的一端自由转动地固定于所述装载构件,还具备使所述板状构件按照规定时间向所述装载构件侧旋转的旋转机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折叠装置,其中,所述多个板状构件相对于所述装载构件的旋转角度为90度以下。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还具备搬送装置,该搬送装置具有:
夹持机构,用于夹持作为已折叠的所述被折叠物的折叠物;
折叠物移动机构,将由所述夹持机构夹持的所述折叠物从所述装载构件搬送至规定位置。
5.一种折叠装置,具备:
板状的板构件;
转动机构,配置于所述板构件的端部,使所述板构件的第一面以包括在所述第一面的轴为中心转动;
多个板状构件,通过所述转动机构来转动,在配置有所述板构件的所述转动机构一侧端部的附近,相对于所述板构件可自由旋转地安装。
旋转机构,使所述多个板状构件相对于所述板构件旋转。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装置,其中,所述转动机构以及所述旋转机构通过一个驱动源工作。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装置,其中,所述旋转机构使所述多个板状构件相对于所述板构件以90度以下的旋转角度旋转。
8.如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其中,所述多个板状构件的端部与所述板构件的一端可自由旋转地连接。
9.如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还具备搬送装置和叠放装置,其中,
该搬送装置,具备:夹持机构,具有配置于所述折叠物下侧的第一夹持构件、以与所述第一夹持构件对置的方式配置于所述折叠物上侧的、可与所述第一夹持构件一起夹持所述折叠物的第二夹持构件、使所述第一夹持构件和所述第二夹持构件向所述折叠物侧移动的夹持构件移动机构;以及折叠物移动机构,将所述折叠物移动到所述规定位置,
该叠放装置用来叠放通过所述搬送装置搬送的所述折叠物。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折叠装置,其中,所述板构件以及所述多个板状构件具有缺口,在所述板构件和所述多个板状构件相重叠时,所述第一夹持构件以及所述第二夹持构件中至少一方可通过该缺口。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折叠装置,其中,所述叠放装置具有其高度位置根据所述折叠物的重量变化的叠放结构。
12.如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其中,所述折叠物移动机构具有:
板状折叠物装载构件,可装载所述折叠物;
棒状构件,比安装于所述折叠物装载构件的两端的所述折叠物装载构件的宽度更长;
导向构件,引导所述棒状构件,以使所述折叠物装载构件在将所述折叠物装载于所述折叠物装载构件的装载位置、和将装载于所述折叠物装载构件的所述折叠物叠放在规定位置的叠放位置之间移动。
13.一种搬送装置,具备:
第一夹持构件,配置于被搬送物的下侧;
第二夹持构件,以与所述第一夹持构件对置的方式配置于所述被搬送物的上侧,可与所述第一夹持构件一起夹持被搬送物;
夹持构件移动机构,将所述第一夹持构件和所述第二夹持构件向被搬送物侧移动;
被搬送物移动机构,将所述被搬送物移动到所述规定位置。
14.一种折叠方法,包括:
第一步骤,在可装载被折叠物的板状装载构件上装载所述被折叠物;
第二步骤,使第一折弯部位于所述装载构件的没有装载所述被折叠物的一侧的面附近,该第一折弯部是装载于所述装载构件的所述被折叠物的一部分;
第三步骤,移动板状的第一板状构件,以将所述第一折弯部在与所述装载构件之间夹住;
第四步骤,使第二折弯部位于所述第一板状构件的所述装载构件的相反侧的面附近,该第二折弯部是与所述第一折弯部不同的所述被折叠物的一部分;
第五步骤,移动板状的第二板状构件,以将所述第二折弯部在与所述第一板状构件之间夹住;
第六步骤,使第三折弯部位于所述第二板状构件的所述第一板状构件面对面的面附近,该第三折弯部是与所述第一折弯部以及第二折弯部不同的所述被折叠物的一部分;
第七步骤,移动板状的第三板状构件,以将所述第三折弯部在与所述第二板状构件之间夹住;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折叠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二步骤、所述第四步骤以及所述第六步骤中,通过使所述装载构件旋转90度以上,使作为装载于所述装载构件上的所述被折叠物的一部分的第一折弯部位于所述装载构件的没有装载所述被折叠物的一侧的面附近。
1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其中,
所述装载构件可根据所述被折叠物的形状调整宽度,
所述多个板状构件可根据所述被折叠物的形状调整位置。
17.如权利要求1至4以及16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其中,
所述装载构件以及所述多个板状构件分别可产生热,可将蒸气供向所述被折叠物。
18.如权利要求1至4、16以及17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板状构件从所述装载构件隔开规定距离而配置,并以与所述装载构件之间从前端侧开始夹持所述被折叠物的方式弯曲。
19.如权利要求5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其中,
所述板构件可根据所述被折叠物的形状调整宽度,
所述多个板状构件可根据所述被折叠物的形状调整位置。
20.如权利要求5至12以及19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其中,
所述板构件以及所述多个板状构件可分别产生热,可将蒸气供向所述被折叠物。
21.如权利要求5至12、19以及20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其中,所述多个板状构件从所述板构件隔开规定距离而配置,并以与所述板构件之间从前端侧开始夹持所述被折叠物的方式弯曲。
22.如权利要求1至12、16、17、18、19、20以及21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装置,其中,所述多个板状构件可发生弹性变形。
23.一种装载装置,用于在可装载被折叠物的装载构件上放好被折叠物,
具有保持所述被折叠物一端的保持构件,
所述保持构件从所述装载构件的上侧缓慢地向下侧移动的同时向一个方向行进,由此将所述被折叠物装载于所述装载构件上。
CN2007800342473A 2006-09-14 2007-09-14 折叠装置 Active CN1015171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48949/2006 2006-09-14
JP2006248949 2006-09-14
PCT/JP2007/067955 WO2008032826A1 (fr) 2006-09-14 2007-09-14 Dispositif de pliag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17154A true CN101517154A (zh) 2009-08-26
CN101517154B CN101517154B (zh) 2012-10-10

Family

ID=391838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342473A Active CN101517154B (zh) 2006-09-14 2007-09-14 折叠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066160B2 (zh)
EP (1) EP2072665B1 (zh)
JP (1) JP5147017B2 (zh)
KR (1) KR101276102B1 (zh)
CN (1) CN101517154B (zh)
WO (1) WO2008032826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60999A (zh) * 2011-12-30 2012-07-11 江苏海狮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毛巾折叠机中的折叠厚度自动调节装置
CN102639782A (zh) * 2009-11-30 2012-08-15 七梦科技有限公司 布制品折叠系统
CN102887249A (zh) * 2012-09-18 2013-01-23 邱德强 一种服装自动折叠机
CN103237937A (zh) * 2010-12-01 2013-08-07 七梦科技有限公司 变形性薄片物展开装置和变形性薄片物展开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8021484B4 (de) * 2008-04-29 2010-01-28 Wirtgen Gmbh Knickbares Transportband für eine Baumaschine, selbstfahrende Bau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m Verschwenken eines Transportbandes
CN102470559A (zh) 2009-07-08 2012-05-23 巴斯夫欧洲公司 由聚酰胺6以及由聚酰胺6与聚酰胺12制备的共聚酰胺生产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方法
JP4686693B2 (ja) * 2009-10-19 2011-05-25 株式会社アイ.エス.テイ 折り畳み装置および折り畳み方法
JP5538556B2 (ja) 2009-11-20 2014-07-02 ビーエーエスエフ ソシエタス・ヨーロピア 微小中空球を含有する樹脂発泡体
CN102260997A (zh) * 2011-02-16 2011-11-30 江苏海狮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织物折叠机
KR101430022B1 (ko) * 2012-12-13 2014-08-20 조준상 수건 접이 장치
DE102013226981B4 (de) 2013-12-20 2016-09-29 Wirtgen Gmbh Baumaschine, sowie ein Verfahren zum Abfräsen und Abstransportieren eines abgefrästen Materialstroms einer Baumaschine
CN108867000B (zh) * 2018-08-03 2023-08-29 神思(山东)医疗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智能手术室用折衣机及折衣方法
EP4158092A1 (en) 2020-07-01 2023-04-05 Monotony.AI, Inc. Autonomous laundry folding device and method
US11486084B2 (en) 2020-07-01 2022-11-01 Monotony.ai, Inc. Autonomous laudry folding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of us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19199A (en) * 1964-07-13 1968-12-31 Ametek Inc Shirt folding machine and method
US3514020A (en) * 1964-07-13 1970-05-26 Ametek Inc Collar clamp for shirt-folding machine
US3477619A (en) * 1967-06-28 1969-11-11 Wing J Lee Automatic shirt folding machine
GB2024142B (en) * 1978-06-15 1982-09-15 Iropa Textile Accessories Apparatus for folding garments such as shirts
JPH0492700A (ja) * 1990-08-07 1992-03-25 Fuji Car Mfg Co Ltd シャツ折りたたみ機
JP2684295B2 (ja) * 1992-06-22 1997-12-03 株式会社銀座山形屋 衿吊縫製装置
JP2749787B2 (ja) 1995-02-17 1998-05-13 富士車輌株式会社 シャツの折りたたみ機
CH690239A5 (fr) * 1995-02-23 2000-06-15 Alfred Python Dispositif pour le pliage manuel de vêtements, notamment de t-shirts, de polos, de chemises et de pulls.
US5680971A (en) * 1995-09-01 1997-10-28 Dow Corning Corporation Removing and stacking apparatus
US5934523A (en) * 1997-07-16 1999-08-10 Southland Equipment Company, Inc. Universal automatic long sleeve folding device
JP2003062727A (ja) * 2001-04-26 2003-03-0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組立装置
CN2672142Y (zh) * 2003-12-22 2005-01-19 江苏海狮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折叠机中的折布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39782A (zh) * 2009-11-30 2012-08-15 七梦科技有限公司 布制品折叠系统
CN103237937A (zh) * 2010-12-01 2013-08-07 七梦科技有限公司 变形性薄片物展开装置和变形性薄片物展开方法
CN103237937B (zh) * 2010-12-01 2017-02-15 七梦科技株式会社 变形性薄片物展开装置和变形性薄片物展开方法
CN102560999A (zh) * 2011-12-30 2012-07-11 江苏海狮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毛巾折叠机中的折叠厚度自动调节装置
CN102560999B (zh) * 2011-12-30 2013-11-27 江苏海狮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毛巾折叠机中的折叠厚度自动调节装置
CN102887249A (zh) * 2012-09-18 2013-01-23 邱德强 一种服装自动折叠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012688A1 (en) 2010-01-21
JP5147017B2 (ja) 2013-02-20
US8066160B2 (en) 2011-11-29
EP2072665A4 (en) 2011-01-26
WO2008032826A1 (fr) 2008-03-20
EP2072665A1 (en) 2009-06-24
CN101517154B (zh) 2012-10-10
KR20090057978A (ko) 2009-06-08
EP2072665B1 (en) 2012-04-04
JPWO2008032826A1 (ja) 2010-01-28
KR101276102B1 (ko) 2013-06-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17154B (zh) 折叠装置
EP0620310B1 (en) An apparatus for spreading rectangular cloth
CN101818422B (zh) 开幅平幅针织物的冷堆染色装置
CN101818423B (zh) 开幅平幅针织物的冷漂装置
CN110065842B (zh) 一种高分子塑料薄膜装置
CN104846519A (zh) 多幅织机中的织布卷取装置
US5473861A (en) Packing method and packing apparatus
CN208617012U (zh) 一种退浆机的卷装机构
US4045012A (en) Adjustable folding apparatus for zigzag folding
CN110407015A (zh) 用于织物退煮漂生产设备的蒸箱出布平整度调整装置
CN110039754B (zh) 一种pvc薄膜装置
CN101913511B (zh) 智能型码布机
CN111331929A (zh) 一种薄膜封口设备
CN113445287A (zh) 一种熨烫模块及熨烫机
CN102392340B (zh) 用于网状导带蒸化机的载布机构
CN107558035A (zh) 梭芯更换设备及刺绣机
CN207774402U (zh) 一种防覆盖纺织设备
KR960005671Y1 (ko) 개량 텍스터 가이드(texture guide)
CN101037836B (zh) 织物湿处理装置
CN216947460U (zh) 一种纺织涤纶丝印染烘干卷料一体式装置
CN202202149U (zh) 一种用于网状导带蒸化机的载布机构
CN212194426U (zh) 一种薄膜封口设备
CN221292629U (zh) 一种涤纶布印花装置
CN220724479U (zh) 一种绒布机纱线输送装置
CN209988855U (zh) 一种折叠机的纵向折叠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QIMENG TECHNOLO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I. S. T. CORP.

Effective date: 20111231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11231

Address after: American California

Applicant after: Seven Dreamers Laboratories, Inc.

Address before: Shiga

Applicant before: I. S. T. Corp.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QIMENG TECHNOLO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EVEN DREAMS TECHNOLOGY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210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210

Address after: Tokyo port area, Japan

Patentee after: SEVEN DREAMERS LAB INC.

Address before: American California

Patentee before: Seven Dreamers Laboratories, Inc.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922

Address after: Tokyo port area, Japan

Patentee after: SEVEN DREAMERS LAB INC.

Patentee aft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atentee after: Daiwa House Industry Kabushiki Kaisha

Address before: Tokyo port area, Japan

Patentee before: SEVEN DREAMERS LAB INC.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07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SBI Investment Second Co.

Patentee aft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Patentee after: DAIWA HOUSE INDUSTRY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ort Area, Japan

Patentee before: Seven Dreams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Patentee before: DAIWA HOUSE INDUSTR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