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12655B - 盘盒 - Google Patents

盘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12655B
CN101512655B CN200780033071XA CN200780033071A CN101512655B CN 101512655 B CN101512655 B CN 101512655B CN 200780033071X A CN200780033071X A CN 200780033071XA CN 200780033071 A CN200780033071 A CN 200780033071A CN 101512655 B CN101512655 B CN 10151265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h
resettlement section
tray salver
securing rod
supporting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3307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12655A (zh
Inventor
江泽弘造
稻田真宽
泷泽辉之
富田浩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126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126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126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1265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3/00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ccessories, e.g. 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apparatus ; Intermediate medium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ir manufacture
    • G11B23/02Containers; Storing means both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means
    • G11B23/03Containers for flat record carriers
    • G11B23/0301Details
    • G11B23/0308Shutter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41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contained within cartridges
    • G11B17/043Direct insertion, i.e. without external loading means

Landscapes

  • Feeding And Guid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 Packaging Of Machine Parts And Wound Products (AREA)

Abstract

一种盘盒,具备:一对盘收容部,其通过相互接合,收容盘整体;支承基座部件,其具有盘收容部用旋转支承部,该盘收容部用旋转支承部以使开口相对于盘形成或闭塞的方式分别旋转支承一对盘收容部,所述开口用于从外部卡住盘,使对盘进行信息的记录或再现的的头接近;锁定单元,其包含一对锁定杆部、及锁定杆支承部,所述一对锁定杆部分别防止在闭塞的状态下的一对盘收容部的旋转,所述锁定杆支承部将一对锁定杆部转动自如地支承,安装于支承基座部件,一对盘收容部在不将锁定单元插入支承基座部件的状态下,将开口开放至能够取出盘的旋转角度,在插入到的状态下,通过与锁定单元抵接,限制旋转角度,限制开口的大小,以不能取出盘。

Description

盘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收容光盘、磁盘等盘状数据存储介质的盘盒。
背景技术
使用光束进行记录或再现的CD或DVD等、及使用磁性进行记录或再现的佛罗皮(注册商标)盘等、以及使用光束和磁性进行记录或再现的MO或MD等盘状数据存储介质正在社会中普及。尤其,DVD-RAM、MO等可擦型数据存储介质从保护存储有数据的记录面的观点来说,例如,收容于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盒型收容盒中。
图47是以示意性表示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盘盒的立体图。在图47中,盘盒100具备:收容能够进行记录及/或再现的数据存储介质即盘10,并形成为盘盒100的外壳的支承基座部件101。
支承基座部件101包括上壳101a和下壳101b,通过重叠这些,在内部收容盘10。
另外,支承基座部件101具有:主轴马达等使盘10旋转的机构、及光头等记录及/或再现的机构进入支承基座部件101,接近盘10的开口101w。开口101w设置于上壳101a及下壳101b的主面,收容于支承基座部件101的盘10在开口101w向外部露出。
另外,盘盒100为了覆盖设置于支承基座部件101的上表面及下表面的开口101w,并保护从开口101w露出的盘10的面而具备以夹持支承基座部件101的方式折曲为C字形的盒开闭器103。
盒开闭器103能够在图47所示的箭头P方向上平行移动,由弹簧向返回到开口101w被关闭的状态施力。因此,在外力不施加于盒开闭器103时,盘10不从开口101w向外部露出。
支承基座部件101具有:在开口101w的外周部分架设的桥部104。桥部104保持支承基座部件101的刚性,且引导盒开闭器103的向箭头P方向的移动。
在盘盒100中,利用该盒开闭器103,防止在携带盘盒100输送的情况下尘埃从开口101w侵入或指纹向盘10附着。
将盘盒100装配于盘装置,在盘10进行数据的记录,或再现盘10记录的数据的情况下,需要夹着盘,用主轴马达使其旋转,使光头接近盘10。因此,如图48所示,利用向将盘盒100插入盘装置的箭头Q方向的移动,使开闭器开启器104的突起104a与盒开闭器103的凹口部103a卡合,利用伴随移动的开闭器开启器104的以转动中心104b为中心的向箭头R方向的转动,使盒开闭器103向箭头P方向移动。由此,开放盒开闭器103,使盘10从开口101w露出。
专利文献1:特开平9-153264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盘盒100中,盒开闭器103具有折曲为C字型的结构。因此,在不实施高精度的加工的情况下,难以批量生产形状误差小的盒开闭器103。因此,制造成本变高。另外,近年来,薄型的制品具有青睐的倾向,但在结构上难以薄型化盒开闭器103。
另外,在使用上述结构盒开闭器103的情况下,难以减小在盒开闭器103和支承基座部件101之间产生的间隙。因此,难以完全防止尘埃进入支承基座部件101内,可能对向盘10的记录或由盘10的再现产生坏的影响。
另外,在增厚构成盒开闭器103的板材的情况下,由于盘盒100的厚度限制而难以增厚,由此,盒开闭器103在机构上脆弱。其结果,向盘盒100赋予冲击的情况或失误而踩踏盒的情况下,发生对盘的信息记录面赋予致命的损伤破坏的问题。
另外,在如上所述的盘盒100中,需要将作为用于进行盒开闭器103的开闭的导件的桥部104以架设在开口部101w的方式设置于上壳101a或下壳101b。因此,接近盘10的光头在高度方向上厚的情况下,与桥部104发生干扰,发生不能接近盘10的问题。
另外,盒开闭器103的开闭动作为直线性,因此,为了收容小型的盘而减小盘盒100的外形的情况下,开口101w的面积变得极小。因此,在使用小型盒的小型设备或盘数码相机中,需要头的大小也极小,在头的设计上发生问题。
另外,为了将盘盒100插入盘装置,并对旋转的盘10进行记录及/或再现,需要将盘装置内的用于容许盘盒100的定位误差的空间确保在支承基座部件101内部。因此,在支承基座部件101内部,在用于容许定位误差的空间内,盘10可不被盘盒100内保持而自如地移动。其结果,在支承基座部件101内部,盘10晃动,发生损伤盘10的信息记录面,或由于盘10和支承基座部件101的内壁的冲撞,产生粉尘,所述粉尘附着于盘10的问题。
另外,在制造盘盒100的情况下,盘10的制造和盘盒100的构成部件的制造及盘盒100的组装工序中,在工法或检查工序等上存在大的差异。另一方面,在支承基座部件101内收容盘10是在重叠上壳101a和下壳101b时进行,因此,需要在盘盒100的制造工序的中途进行盘10的收容。因此,不能将盘10单体的制造和盘盒100单体的组装工序完全分离而在各自的场所进行,发生不能实现制造成本的削减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种,即使外形小也能够设置大的头开口部的盘盒。另外,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将盘状的制造、和盘盒单体的组装工序在各自的场所进行的盘盒。
本发明的盘盒具备: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其通过分别具有收容至少在一面具有信息记录面的盘的一部分的空间,使所述空间相互接合,收容盘整体;支承基座部件,其具有盘收容部用旋转支承部,该盘收容部用旋转支承部以使开口相对于所述盘形成或闭塞的方式分别旋转支承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所述开口用于从外部卡住所述盘,且使对所述盘的信息记录面进行信息的记录及再现的至少一方的头接近;锁定单元,其包含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及锁定杆支承部,所述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分别防止在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闭塞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的旋转,所述锁定杆支承部将所述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转动自如地支承,安装于所述支承基座部件,所述支承基座部件具有:能够插入所述锁定单元的插入口,在不将所述锁定单元从所述插入口插入所述支承基座部件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将所述开口开放至能够取出所述盘的旋转角度,在将所述锁定杆支承部从所述插入口插入到所述支承基座部件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通过与锁定单元抵接,被限制旋转角度,从而限制开口的大小,以不能取出所述盘。
在某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将所述锁定单元从所述插入口向所述支承基座部件插入时,所述锁定单元与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的一部分抵接的同时,使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旋转,闭塞所述开口。
在某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承基座部件的插入口具有大致长方形形状,所述锁定杆支承部包含:在所述锁定单元插入到所述支承基座部件的状态下,堵塞所述插入口整体的主体。
在某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承基座部件在所述主体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附近具有第一卡止部,所述锁定杆支承部具有:在将所述锁定单元插入到所述支承基座部件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一卡止部卡合的第一保持部。
在某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承基座部件在所述主体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附近具有第二卡止部,所述锁定杆支承部具有:在将所述锁定单元插入到所述支承基座部件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二卡止部卡合的第二保持部。
在某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定杆支承部由弹性部件构成,使所述锁定杆支承部从所述插入口弹性变形,插入所述支承基座部件,由此使所述第一及第二保持部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卡止部卡合。
在某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分别具有:向转动的方向赋予作用力的弹性部。
在某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和所述锁定杆支承部一体地构成,所述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经由铰链部能够转动地安装于所述锁定杆支承部。
在某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承基座部件具有:用于从外部进行所述支承基座部件的定位的定位孔,所述锁定杆支承部具有:以在将所述锁定单元插入到所述支承基座部件的状态下,形成将所述定位孔作为开口的凹部的方式覆盖所述定位孔的罩部。
在某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承基座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以抑制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沿与所述盘垂直的方向移动的方式与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重叠。
本发明的盘盒具备: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其通过分别具有收容至少在一面具有信息记录面的盘的一部分的空间,使所述空间相互接合,收容盘整体;支承基座部件,其具有盘收容部用旋转支承部,该盘收容部用旋转支承部以使开口相对于所述盘形成或闭塞的方式分别旋转支承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所述开口用于从外部卡住所述盘,且使对所述盘的信息记录面进行信息的记录及再现的至少一方的头接近;锁定部件,其在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闭塞的状态下,锁定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的旋转,所述支承基座部件具有:与连结所述第一盘收容部的旋转中心、和所述第二盘收容部的旋转中心的线段正交的至少一个侧面,所述侧面具备:主槽,其与在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收容的所述盘平行的方向上延伸,且具有底部、设置于所述底部的开口、和设置于所述底部的突出部,所述锁定部件具有:用于从外部进行解除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的锁定的操作的锁定操作部,所述锁定操作部在锁定了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的状态下,从所述主槽的开口以第一突出量突出,在解除了所述锁定状态的状态下,从所述主槽的开口以小于第一突出量的第二突出量突出,所述主槽的突出部的自底部的突出量小于所述第一突出量,且大于所述第二突出量。
在某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突出部位于所述主槽的端部附近。
在某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突出部具有:向相对于所述主槽的底面非正交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
本发明的盘装置是能够装填上述任一项中规定的盘盒的盘装置,其中,具备:盒固定器,其支承所述盘盒,具有将所述盘盒从外部插入所述盒固定器内,将所述盒固定器内的所述盘盒向所述外部排出的固定器开口部;一对引导壁,其配置于所述盒固定器的所述固定器开口部附近,且规定所述盘盒的插入方向;盘马达,其载置并旋转所述盘;头,其进行对所述盘的信息的记录、及在所述盘上记录的信息的再现的至少一方;基座,其支承所述头及所述盘马达,通过设置于所述引导壁的锁定解除部按压所述锁定操作部,解除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的锁定。
在某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将所述盘盒插入所述盒固定器,开放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时,所述锁定解除部通过所述主槽内,与所述主槽内的所述突出部抵接,由此规定所述盘盒向所述盒固定器的插入量。
在某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盘盒具有一对侧面,所述主槽仅设置于所述一对侧面中的一个,所述锁定解除部仅设置于所述一对引导壁中的一方,所述锁定解除部和未设置有所述锁定解除部的引导壁的最小宽度尺寸小于所述主槽的突出部的顶端部和未设置有所述主槽的侧面的宽度尺寸。
在某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盘盒具有一对侧面,所述主槽分别设置于所述一对侧面,所述锁定解除部分别设置于所述一对引导壁,包含所述锁定解除部的宽度限制引导部的最小宽度尺寸小于所述一对主槽的突出部的顶端部之间的宽度尺寸。
在某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定解除部是在两端部分别具有相对于所述盘盒的插入方向及排出方向倾斜的锥面的肋。
本发明的盘盒的制造方法中,该盘盒具备:
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其通过分别具有收容至少在一面具有信息记录面的盘的一部分的空间,使所述空问相互接合,收容盘整体;支承基座部件,其具有盘收容部用旋转支承部,该盘收容部用旋转支承部以使开口相对于所述盘形成或闭塞的方式分别旋转支承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所述开口用于从外部卡住所述盘,且使对所述盘的信息记录面进行信息的记录及再现的至少一方的头接近;
锁定部件,其包含在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闭塞的状态下,防止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的旋转的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及将所述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转动自如地支承,安装于所述支承基座部件的锁定杆支承部,所述支承基座部件具有:能够插入所述锁定部件的插入口,在不将所述锁定单元从所述插入口插入所述支承基座部件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将所述开口开放至能够取出所述盘的旋转角度,在将所述锁定杆支承部从所述插入口插入到所述支承基座部件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通过与锁定单元抵接,被限制旋转角度,从而限制开口的大小,以不能取出所述盘,其中,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准备将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分别能够旋转地支承的支承基座部件的工序(A);使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成为开放至能够取出所述盘的旋转角度的状态地保持所述支承基座部件的工序(B);从所述第一盘收容部及第二盘收容部的开口插入所述盘的工序(C);将所述锁定部件插入所述支承基座部件的工序(D)。
在某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将支承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的支承基座部件设为所述支承基座部件位于下方,且将所述支承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的支承基座部件保持为垂直方向的状态下进行所述工序(A)、(B)、(C)及(D)。
在某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工序(B)中,利用重力,使所述第一盘收容部转动。
在某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工序(D)中,使所述锁定部件弹性变形的同时进行插入。
根据本发明的盘盒可知,消除规定盒外形的以往的外壳,具备规定盒外形,且还具有开闭器功能的一对盘收容部。通过一对盘收容部开放,能够构成不存在以往的带有开闭器的盘盒的开口部所必需的开闭器用移动引导部的大的头开口部。从而,在以往的小型盒中,也能够设置与大型盒相等的头开口部。另外,具备与一对盘收容部的一部分重叠的支承基座部件,因此,实现在与收容的盘垂直的上难以变形的牢固的盘盒。
另外,能够在由盘收容部及支承基座部件构成的支承基座部件的组装结束后,将兼具限制盘收容部的开放量,且闭塞时锁定盘收容部的旋转的功能的锁定部件装入。因此,在组装支承基座部件的状态下,能够将盘收容部开放至能够取出盘的位置。从而,能够在支承基座部件为止的组装结束后,插入盘,进而,从支承基座部件的插入口插入锁定部件,结束最后的盘盒的组装。由此,能够完全地分离盘的制造和盘盒的组装工序。其结果,能够实现将工法及检查方法等上存在大的差异的盘的制造、和盘盒的组装工序在各自的场所进行的盘盒的制造方法,提高制造工序的自由度,并且,能够大幅度削减制造成本。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盘盒可知,能够防止向与相对盘装置的正规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插入的情况。因此,能够防止由于进行相反插入而导致设置于盘装置的锁定解除部到达解除用于限制盘收容部的闭塞状态的锁定部件的锁定操作部,在盘侧从装置突出的状态下,开放盘收容部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盘盒的第一实施方式整体的表面侧的立体图,(a)表示盘收容部闭塞的状态,(b)表示盘收容部开放的状态。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盘盒的第一实施方式整体的背面侧的立体图,(a)表示盘收容部闭塞的状态,(b)表示盘收容部开放的状态。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盘盒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盘盒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锁定部件和支承基座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a)表示下部支承基座部件,(b)表示上部支承基座部件。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盘盒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锁定部件的结构的俯视图,(a)表示向支承基座部件装入前的状态,(b)表示向支承基座部件装入后的状态,(c)表示锁定杆部的转动时的状态。
图6是本发明的盘盒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局部剖面图,(a)表示盘收容部闭塞的状态,(b)表示盘收容部开放的状态。
图7是本发明的盘盒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局部剖面图,(a)表示仅锁定解除第二锁定杆部的状态,(b)表示同时锁定解除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的状态。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盘盒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盘插入口和锁定部件的组装动作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盘盒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组装动作中的一状态的局部剖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盘盒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组装动作中的一状态的局部剖面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盘盒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组装动作中的一状态的局部剖面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盘盒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组装动作中的一状态的局部剖面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盘盒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组装动作中的一状态的局部剖面图。
图14是从本发明的盘盒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组装动作中的一状态中盘收容部开放的状态插入到锁定部件的情况下的局部剖面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盘盒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组装装置,表示组装动作中的一状态的局部剖面立体图。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盘盒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组装装置,表示组装动作中的一状态的局部剖面立体图。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盘盒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组装装置,表示组装动作中的一状态的局部剖面立体图。
图18(a)及(b)分别表示本发明的盘盒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锁定部件的其他结构的俯视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盘盒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盘盒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锁定杆单元和支承基座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a)表示下部支承基座部件,(b)表示上部支承基座部件。
图21是表示向本发明的盘盒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锁定部件装入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的动作状态的俯视图,(a)装入锁定杆部前的状态,(b)表示装入锁定杆部的中途的状态,(c)表示装入锁定杆部后的状态。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盘盒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盘插入和锁定杆单元的组装动作状态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盘盒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组装动作中的一状态的局部剖面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盘盒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组装动作中的一状态的局部剖面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盘盒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组装动作中的一状态的局部剖面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盘盒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组装动作中的一状态的局部剖面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盘盒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组装动作中的一状态的局部剖面图。
图28是从本发明的盘盒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组装动作中的一状态中盘收容部开放的状态插入锁定部件的情况下的局部剖面图。
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盘盒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a)表示盘收容部闭塞的状态,(b)表示盘收容部开放的状态。
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内部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1是本发明的盘盒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的从背面观察的立体图,(a)表示盘收容部闭塞的状态,(b)表示盘收容部开放的状态。
图32(a)及(b)是分别放大第三实施方式的盘盒的第一及第二锁定部件附近的结构而示出的图。
图33是表示将第三实施方式的盘盒装填于盘装置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4是表示将第三实施方式的盘盒插入盘装置时的动作的图。
图35是表示将第三实施方式的盘盒插入盘装置时的动作的图。
图36是表示将第三实施方式的盘盒插入盘装置时的动作的图。
图37(a)及(b)是表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与解除锁定部件的锁定部件的功能有关的盘固定器及盘盒的尺寸的图。
图38是表示将第三实施方式的盘盒倒置而插入盘装置时的动作的图。
图39是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盘盒中,基于第一及第二锁定解除部和左主体槽及右主体槽的抵接的定位的图。
图40是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盘盒中,基于第一及第二锁定解除部和左主体槽及右主体槽的抵接的定位的图。
图41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盘盒的宽度方向定位形状的图。
图42是表示将第三实施方式的盘盒插入盒箱的状态的图。
图43(a)及(b)是说明将盒竖起来装配第三实施方式的盘盒的样子的图。
图44是将多张盒竖起来装配第三实施方式的盘盒的状态的图。
图45(a)及(b)是表示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盘盒的其他方式中,用于防止从反方向的插入的盘固定器及盘盒的尺寸关系的图。
图46(a)及(b)是表示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盘盒的其他方式中,用于防止从反方向的插入的盘固定器及盘盒的尺寸关系的图。
图47是表示以往的盘盒的立体图。
图48是表示将以往的盘盒插入以往的盘装置时的开闭器的开放动作的图。
图中:10、910-盘;201、201’202、202’、203-盘盒;205-支承基座部件;210-上部支承基座部件;220-下部支承基座部件;230-盘收容部;230w-开口部;231-第一盘收容部;232-第二盘收容部;241-第一锁定杆部;242-第二锁定杆部;250-锁定杆支承部;253-锁定部件;500-盘装置;720-驱动器基座;720a-转动中心孔;720b-转动中心孔;721-定位销;721a-支撑面;722-定位销;722a-支撑面;730-主轴马达;730a-旋转工作台;740-光头;741-第一引导轴;742-第二引导轴;760-盒固定器;760a-旋转支承轴;760b-旋转支承轴;761a-引导壁;761b-引导壁;762a-第一锁定解除部;762b-第二锁定解除部;762c-第一定位抵接部;763a-退让孔;763b-退让孔;781-带有轴的小螺钉;782-带有轴的小螺钉;800-盒竖立架;801-多张盒竖立架;830-支承壁;840-支承壁;850-引导肋;860-引导肋;851-第一开闭杆;851a-转动中心孔;851c-卡合部;852-第二开闭杆;852a-转动中心孔;852c-卡合部;853-第一杆施力弹簧;854-第二杆施力弹簧;900A-开口部;920-第一盘收容部;920A-第一收容部槽;921-第一盘收容部上体;922-第一盘收容部下体;922A-转动中心孔;922B-槽口部;922C-联动部;922D-第一卡止部;930-第二盘收容部;930A-第二收容部槽;931-第二盘收容部上体;932-第二盘收容部下体;932A-转动中心孔;932B-槽口部;932C-联动部;932D-第二卡止部;940-盒主体;940AL-左主体槽;940AR-右主体槽;940BR-右壁;940CL-第一定位孔;940CR-第二定位孔;940DL-第一槽口部;940DR-第二槽口部;941-上部盒主体;942-下部盒主体;942A-第一旋转支承轴;942B-第二旋转支承轴;942C-第一转动支承轴;942D-第二转动支承;轴947L-左突出部;947La-副槽面;947Lb-副槽部;947R-右突出部;947Rb-副槽部;949L-左外形面;950-第一锁定部件;951-第一锁定转动中心孔;952-第一锁定操作部;953-卡止杆部;954-第一弹性部;960-第二锁定部件;961-第二锁定转动中心孔;962-第二锁定操作部;963-卡止杆部;964-第二弹性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的同时,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首先,参照图1~图3的同时,说明本发明的盘盒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及结构。
图1是表示盘盒201整体的立体图,(a)表示盘收容部230闭塞的状态,(b)表示盘收容部230开放的状态。图2是表示盘盒201整体的背面侧的立体图,(a)表示盘收容部230闭塞的状态,(b)表示盘收容部230开放的状态。图3是表示盘盒201的结构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如这些图所示,盘盒201具备:构成盘收容部230的第一盘收容部231及第二盘收容部232和支承基座部件205。支承基座部件205具有:上部支承基座部件210和下部支承基座部件220,通过将他们重叠,以分别包夹第一盘收容部231及第二盘收容部232的一部分的方式将其支承为能够旋转。如图1及图2所示,由从支承基座部件205露出一部分的盘收容部230和支承基座部件205,构成盘盒201的外壳。
盘收容部230如上所述,包括第一盘收容部231和第二盘收容部232,分别具有在盘10的厚度方向上具有间隙的袋形状的空间。该空间是能够收容盘10的各自一部分的大小。如图1(a)及图2(a)所示,在盘收容部230闭塞的状态下,第一盘收容部231及第二盘收容部232的袋形状的开口的边缘部分相互密接。由此,收容盘10整体,且不是整个面露出地覆盖盘10。
另外,如图1(b)及图2(b)所示,在盘收容部230开放的状态下,由支承基座部件205和下部支承基座部件220形成大致扇形区域的开口部230w,该开口部230w用于主轴马达、夹具部件等使盘10旋转的机构从盘盒201的外部卡住盘10,使盘10旋转,并且,进行记录及/或再现的头进入盘盒201内并接近盘10。
从而,盘收容部230同时具备如下两个功能,即:形成盘盒201的外壳的壳体的功能;开放及闭塞开口部230w的开闭器的功能。
还有,将盘10相对于外部开放或闭塞的功能例如仅通过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也能够在原理上实现。然而,仅具备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的结构中,在闭塞的状态下与盘10垂直的方向上作用的扰动的力向第一盘收容部231及第二盘收容部232相互反向作用的情况下,发生拧动的力,可能导致大的变形或破坏。
为了解决该问题,盘盒201具备支承基座部件205,支承基座部件205的至少一部分为了抑制第一盘收容部231及第二盘收容部232向与盘10垂直的方向移动,而与第一盘收容部231及第二盘收容部232重叠。由此,即使拧动的力施加于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也能够至少在被支承基座部件205夹持的部分,防止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的变形。由此,能够提高盘盒201整体的牢固性。另外,如以下的详细说明,能够设置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闭塞的状态下防止他们旋转的锁定结构。
另外,支承基座部件205相对于盘收容部230的开放及闭塞的动作为静止的结构要件,因此,将盘盒201插入盘驱动器装置的情况下,作为操作人用手握持的固定器部分发挥过功能。在上部支承基座部件210可以设置能够贴附表示盘10记录的信息的内容的标签纸的标签用凹部210p,由此,能够显示在盘盒201收容的盘10的信息的内容。
支承基座部件205和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重叠的区域越大,盘盒201的牢固性越高。但是,若支承基座部件205超过闭塞的状态下的第一盘收容部231及第二盘收容部232中收容的盘10的中心,而伸出至头开口部侧,则覆盖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开放时形成的开口。因此,优选支承基座部件205仅覆盖相对于闭塞的状态下的第一盘收容部231及第二盘收容部232中收容的盘10的中心的、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的旋转支承部侧。
另外,如图2所示,在下部支承基座部件220设置有用于确定盘装置(未图示)内的与盘10平行的面内的盘盒201的位置的定位孔225a及225b。
进而,在下部支承基座部件220的两侧面部设置有槽口部220t。槽口部220t例如用于防止托盘式装载中的盘盒201的表背倒置而装填的情况,或使用于缝隙装载方式中的用于保持盘盒201的卡合等。
如图3所示,第一盘收容部231及第二盘收容部232分别具有转动中心孔231a、232a。在转动中心孔231a、232a中插入有下部支承基座部件220的旋转支承轴220a、220b,由此,第一盘收容部231及第二盘收容部232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支承基座部件205。
另外,第一盘收容部231及第二盘收容部232具备:相互啮合而卡合的联动部231b及232b。利用该联动部231b及232b的卡合,第一盘收容部231及第二盘收容部232能够向相互相反的方向联动而进行转动。
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在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设置有槽口部231d及232d。槽口部231d及232d用于从外部进行盘收容部220的开放及闭塞的动作而使用。
盘盒201还具备锁定单元253。锁定单元253如以下的详细的说明,由与支承基座部件205不同的部件构成。锁定单元253通过插入在支承基座部件205设置的插入口205t,而装入支承基座部件205,且在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闭塞的状态下,锁定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转动。
如图3所示,锁定单元253具有:锁定杆支承部250、第一锁定杆部241及第二锁定杆部24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经由转动铰链部250a、250b安装于锁定杆支承部250,锁定杆支承部250和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作为一个部件一体地形成。
第一锁定杆部241包括:卡止杆部241b、操作部241c和弹性部241d。卡止杆部241b在盘收容部230闭塞的状态下,与第一盘收容部231的卡止部231c(参照图6)抵接,限制第一盘收容部231向开放状态转动。通过从外部按下操作部241c,能够以转动铰链部250a为轴转动,而对第一锁定杆部241进行施力。弹性部241d(参照图5)通过克服操作部241c引起的施力而弹性变形,向第一锁定杆部241产生作用力。
同样,第二锁定杆部242包括:卡止杆部242b、操作部242c和弹性部242d。卡止杆部242b在盘收容部230闭塞的状态下,与第二盘收容部232的卡止部232c(参照图6)抵接,限制第二盘收容部232向开放状态转动。通过从外部按下操作部242c,能够以转动铰链部250b为轴转动,而对第二锁定杆部242进行施力。弹性部242d(参照图5)通过克服操作部242c引起的施力而弹性变形,向第二锁定杆部242产生作用力。
如上所述,通过一体地构成锁定杆支承部250、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能够向转动铰链部250a、250b赋予铰链性,并赋予弹性部241d、242d的弹性。
在盘盒201上,在盘盒201的两侧面设置有用于操作第一锁定杆部241、242的锁定解除用槽200a、200b。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的操作部241c、242c从在锁定解除用槽200a、200b的底部设置的开口向锁定解除用槽200a、200b内突出。但是,为了不使操作部241c、242c从盘盒201的外形突出,即操作部241c、242c从锁定解除用槽200a、200b的底部的突出量比锁定解除用槽200a、200b的深度小。因此,在通常的操作中,难以从外部按下操作部241c、242c,由此,防止盘收容部230锁定被不经意地被解除的情况。
其次,参照图4、图5的同时,说明支承基座部件205及锁定单元253。
图4是表示锁定单元253和支承基座部件205的结构的立体图,(a)表示下部支承基座部件220和锁定单元253,(b)表示上部支承基座部件210和锁定单元253。
图5是表示锁定单元253的结构的俯视图,(a)表示向支承基座部件205装入前的状态,(b)表示向支承基座部件205装入后的状态,(c)表示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的转动时的状态。
如图4所示,锁定单元253的锁定杆支承部250具有:主体250t、第一保持爪部251a、251b及第二保持爪部251c、251d。主体250t具有与支承基座部件205的插入口205t对应的大致长方形状,将锁定单元253插入到支承基座部件205的插入口205t的状态下,主体250t完全堵塞插入口205t。主体250t是不具备加强肋等的大致长方形板状,因此,容易弹性变形。因此,在将锁定单元253插入支承基座部件205的插入口205t时,主体250t弹性变形,锁定单元253整体挠曲,由此第一保持爪部251a、251b及第二保持爪部251c、251d容易与在支承基座部件205设置的对应的卡合部卡合,从而提高组装性。
第一保持爪部251a、251b及第二保持爪部251c、251d发挥:对支承基座部件205,将锁定单元253向箭头200A方向插入而装入时的防脱落功能。第一保持爪部251a、251b设置于主体250t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附近。另外,第二保持爪部251c、251d设置于主体250t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附近。
另外,在锁定杆支承部250上设置有定位孔罩部255a、255b,其以在锁定杆支承部250装入支承基座部件205时,形成将在下部支承基座部件220设置的定位孔225a、225b作为开口的凹部的方式覆盖定位孔225a、225b。
如图4(a)所示,在下部支承基座部件220的内部设置有:与锁定杆支承部250的第一保持爪部251a、251b分别卡合的第一卡合部221a、221b、和与锁定杆支承部250的第二保持爪部251c、251d分别卡合的第二卡合部221c、221d。在这些卡合部设置有用于容易将锁定杆支承部250向箭头200A方向插入的锥面。
另外,在下部支承基座部件220设置有:进行与上部支承基座部件210重叠时的定位的定位孔222a、222b、和进行装入锁定单元253时的定位的定位凸台224a、224b。
同样,如图4(b)所示,在上部支承基座部件210的内部设置有:与锁定杆支承部250的第一保持爪部251a、251b分别卡合的第一卡合部211a、211b、和与锁定杆支承部250的第二保持爪部251c、251d分别卡合的第二卡合部211c、211d。在这些卡合部设置有用于容易将锁定杆支承部250向箭头200A方向插入的锥面。另外,设置有:与在下部支承基座部件220设置的定位孔222a、222b卡合,而进行定位的定位凸台212a、212b。
另外,上部支承基座部件210的第二卡合部211c、211d及下部支承基座部件220的第二卡合部221c、221d分别在插入口105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附近,与肋一体地构成。因此,重叠上部支承基座部件210和下部支承基座部件220而进行焊接或粘接时,除了构成支承基座部件205的侧面部的肋部分之外,还相互焊接或粘接这些肋,由此接合支承基座部件205的中央部。由此,即使在未装入锁定单元253的状态下,也能够提高支承基座部件205的强度。
另外,如上所述,锁定杆支承部250的第一保持爪部251a、251b及第二保持爪部251c、251d与下部支承基座部件220的第一卡合部221a、221b及第二卡合部221c、221d卡合,并且,还与上部支承基座部件210的第一卡合部211a、211b及第二卡合部211c、211d卡合。因此,锁定单元253可靠地保持于支承基座部件205。
如图5所示,在锁定单元253中,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经由转动铰链部250a、250b与锁定杆支承部250一体地构成。另外,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被支承为,能够利用转动铰链部250a、250b的弹性变形,以转动铰链部250a、250b为大致中心旋转。进而,弹性部241d、242d通过克服操作部241c、242c引起的施力而弹性变形,从而向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产生作用力。因此,在转动铰链部250a、250b及弹性部241d、242d的端部发生这些弹性变形,由此在锁定杆支承部250的主体产生应力。
但是,在转动铰链部250a、250b附近及弹性部241d、242d的端部附近设置有第一保持爪部251a、251b及第二保持爪部251c、251d,利用这些,将锁定杆支承部250的主体250t保持于支承基座部件205。因此,锁定杆支承部250的主体250t不会由于应力而变形,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在以转动铰链部250a、250b为中心分别向箭头241A方向、箭头242A方向转动,当解除操作部241c、242c的按压时,能够利用弹性变形的弹性部241d、242d的弹性力,向箭头241B方向、箭头242B方向转动。
另外,如图5(a)所示,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在装入支承基座部件205前的部件单体的状态下,与图5(b)所示的插入到支承基座部件205的状态相比,分别以角度θ1、θ2程度,向箭头241B方向、箭头242方向倾斜。因此,如图5(b)所示,在将锁定杆支承部250装入支承基座部件205时,在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设置的抵接部241e、242e与支承基座部件205的内壁抵接,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分别被向箭头241B方向及箭头242B方向施力。
从而,该抵接部241e、242e作为止动器发挥功能,因此,通过将锁定单元253装入支承基座部件205,提高盘盒201中的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的位置精度。
其次,参照图6的同时,说明盘盒201的盘收容部230的开放或闭塞动作。图6是盘盒201的局部剖面图,(a)表示盘收容部230闭塞的状态,(b)表示盘收容部230开放的状态。
如图6(a)所示,在盘收容部230闭塞的状态下,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的卡止杆部241b、242b与在第一盘收容部231及第二盘收容部232设置的卡止部231c、232c抵接,由此限制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向箭头231A方向及箭头232A方向的旋转,并在盘收容部230闭塞的状态下,锁定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的旋转。
另外,在盘盒201的内部,为了防止盘10晃动,在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的内壁设置有在闭塞的状态下与盘10的外周侧面抵接或隔着微小的距离而限制盘10的活动的部位(未图示)。由此,在盘收容部230的闭塞时保持盘10,防止盘10晃动。
如后所述,利用在盘装置设置的部件,从图6(a)的盘收容部230闭塞的状态,同时操作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使弹性部241d、242d弹性变形的同时,解除盘收容部230的锁定。此时,在盘装置设置的开闭部件151、152与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的槽口部231d、232d卡合。进而,开闭部件151、152使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分别向箭头231A方向、箭头232A方向旋转时,如图6(b)所示,形成为盘收容部230开放的第一开放状态。
此时,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的卡止部231c、232c在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的卡止杆部241b、242b、和操作部231c、232c之间移动。因此,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返回与图6(a)的盘收容部230闭塞的状态相同的位置。从而,在盘收容部230开放的第一开放状态下,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也不能向锁定解除方向(箭头241A方向、箭头242B方向)转动。另外,弹性部241d、242d也恢复为原来的状态,因此,能够防止维持弹性部241d、242d弹性变形的状态而引起的蠕变。
在盘收容部230开放的第一开放状态下,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的内壁从盘10离开。因此,在下部支承基座部件220设置的位置限制部223a、223b和在盘装置设置的定位部件65与盘10的外周侧面抵接,由此进行盘10相对于下部支承基座部件220(支承基座部件205)的定位。
另外,如图6(b)所示,在盘收容部230开放的第一开放状态下,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限制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向箭头231A方向、箭头232方向的转动。从而,防止在盘收容部230开放的第一开放状态下,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转动,开口部230w进而变大,导致盘10脱落的情况。
为了闭塞盘收容部230,利用上述动作的相反动作即在盘装置设置的开闭部件151、152使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向箭头231B、箭头232B方向旋转而进行。此时,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通过与转动的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的卡止部231c、232c抵接,分别向箭头241A、242A方向转动。如图6(a)所示,若盘收容部230闭塞,则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分别利用弹性部241d、242d的弹性力,分别向箭头241B、箭头242B方向转动。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的卡止杆部241b、242b通过与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的卡止部231c、232c抵接,锁定盘收容部230的旋转,结束盘收容部220的闭塞动作。
还有,如图6(b)所示,盘盒201在盘收容部230开放的第一开放状态下,盘10、盘收容部230和支承基座部件205向盘10的旋转轴方向投影的盒投影区域比图6(a)所示的闭塞的状态大。但是,即使减小盘盒201的外形,也能够增大开口部230w,具有能够大幅度提高头的设计自由度的优点。
其次,参照图7的同时,说明盘盒201的锁定解除的动作。图7是盘盒201的局部剖面图,(a)表示从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被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锁定的状态,仅使第二锁定杆部242向箭头242A方向转动而解除锁定的状态,(b)表示从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被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锁定的状态,将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向箭头241A方向、箭头242A方向分别同时转动而解除锁定的状态。
在将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闭塞的状态下,如图6(a)所示,利用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来锁定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不使其分别向箭头231A方向及232A方向旋转。
如图7(a)所示,从6(a)的状态,当利用从外部设置于盘装置的部件,按压第二锁定杆部242的操作部242c时,弹性部242d变形,第二锁定杆部242向箭头242A方向旋转。在该状态下,第二锁定杆部242的卡止杆部242b离开在第二盘收容部232设置的卡止部232c,解除卡止状态。然而,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利用联动部231b及232b而联动,第一盘收容部231利用第一锁定杆部241来锁定向箭头231A方向的旋转。因此,不能将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开放。
这样,从外部解除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的任一个的锁定的情况下,不能开放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21、222。
其次,如图7(b)所示,从图6(a)的状态开始,从外部同时按压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的操作部241c、242c的情况下,弹性部241d、242d变形,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分别向箭头241A及箭头242A方向旋转。在该状态下,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的卡止杆部241b、242b从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的卡止部231c、232c分别离开,解除锁定。其结果,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能够分别向箭头231A方向及232A方向旋转。
这样,仅通过同时解除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两者的动作,就能够使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开放。
还有,在连结部231b和连结部232b之间设置有背隙。因此,不是完全同时解除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两者,即使带有微小的时间差来解除,也只要操作两者的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就能够开放盘收容部230。
其次,说明如上所述地构成的盘盒201的组装动作方法。
图8是表示向将盘收容部230开放至能够取出盘10的位置的第二开放状态下的盘盒201插入盘10和锁定杆支承部250的组装动作状态的立体图。
首先,如图3所示,准备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上部支承基座部件210、下部支承基座部件220、锁定单元253。这些部件可以由树脂等来成形。
其次,将下部支承基座部件220的旋转支承轴220a、220b插入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的转动中心孔231a、232b,将上部支承基座部件210焊接或粘接于下部支承基座部件220。由此,组装图8所示的状态的盘盒201’。盘盒201’中未插入有锁定单元253。
以下,参照图9~图13的同时,对向盘盒201’装入盘10和锁定单元253,并完成盘盒201的组装动作进行说明。
图9是盘盒201的组装动作中的一状态的局部剖面图,表示将盘盒201’开放至第二开放状态的状态。与图6所示的状态不同,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不存在,因此,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相对于第一状态向箭头231A方向、箭头232A方向旋转,与下部支承基座部件220(支承基座部件205)抵接。由此,形成比图6(b)所示的第一开放状态的开口部230w大的、第二开放状态的开口部230w’。在第二开放状态下,能够使盘10向箭头200B方向移动,向盘盒201’内插入,或向箭头200A方向移动,取出盘盒201’内的盘10。
若从图9所示的状态将盘10向箭头200B移动时,则如图10所示,盘收容部230开放至第二开放状态,因此,盘10通过开口部230w’,插入盘盒’的内部。
若从图10所示的状态,将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分别向箭头231B方向、箭头232B方向转动时,则如图11所示,盘收容部230完全闭塞,盘10收容于盘收容部230内。在该状态下,锁定单元253未插入盘盒201’,因此,盘收容部230的开放/闭塞自如。另外,还能够将闭塞的盘收容部230开放至第二开放状态,并取出盘10。
另外,如图6所示,基于盘装置的盘收容部230的开放/闭塞是通过将在盘装置设置的开闭部件151、152卡合于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的槽口部231d、232d而进行,因此,在盘盒201’的状态下,也能够没有问题地装填于盘装置,进行盘收容部230的开放/闭塞。从而,未插入有锁定单元253的盘盒201’作为盘10的插入及取出自如的盘盒发挥功能。例如,可以在装填盘盒201的盘装置的检查工序、或游戏软件的开发等频繁需要盘10的更换的制造/开发工序中利用盘盒201’。
若从图11所示的状态,按照箭头200A方向,将锁定单元253从插入口205t(图4)插入支承基座部件205内时,则如图12所示,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的操作部241c、242c与下部支承基座部件220(支承基座部件205)的内壁抵接。由此,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分别向箭头241A方向、箭头242A方向转动。另外,锁定杆支承部250的主体250t弹性变形,锁定杆支承部250整体挠曲的同时,锁定单元253插入支承基座部件205。
除了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的转动之外,锁定杆支承部250的主体250t挠曲,由此在插入锁定单元253时,能够使锁定单元253整体大幅度变形。因此,能够减小锁定单元253的插入时的负荷,锁定单元253变得容易插入。即,容易组装盘盒201。
另外,通过锁定单元253整体挠曲,锁定杆支承部250的第一保持爪部251a、251b先于第二保持爪部251c、251d而与支承基座部件205卡合。因此,插入锁定杆支承部250时,四个保持爪部中只有两个同时卡合,能够降低插入锁定单元253时所需的力。因此,提高盘盒201的组装性。
若从图12的状态,将锁定单元253进而向箭头200A插入,则锁定单元253整体如上所述地挠曲,因此,第一保持爪部251a、251b先与下部支承基座部件220的第一卡合部221a、221b(及上部支承基座部件210的第一卡合部211a、211b)卡合。接着,第二保持爪部251c、251d与下部支承基座部件220的第二卡合部221c、221d(及上部支承基座部件210的第二卡合部211c、211d)卡合。
其结果,如图13所示,锁定单元253完全地装入支承基座部件205的内部。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的卡止杆部241b、242b与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的卡止部231c、232c卡合,限制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向箭头231A方向、箭头232方向的转动。同时,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的操作部241c、242c向支承基座部件205的侧面的锁定解除用槽200a、200b内突出。由此,完成盘盒201。
这样,通过锁定单元253装入到盘盒201’,在盘收容部230闭塞的状态下,利用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来锁定盘收容部230的旋转。另外,在盘收容部230开放的状态下,如图6(b)所示,利用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或锁定杆支承部250,限制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向箭头231A方向、箭头232A方向转动,防止盘10的取出。
还有,在所述组装步骤中,将锁定单元253插入盘盒201’时,闭塞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之后,插入支承基座部件205。但是,在开放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的状态下也能够组装。
图14是表示从开放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的状态,插入锁定单元253的情况下的一状态的局部剖面图。如图14所示,若在将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开放的状态下,插入锁定单元253,则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的操作部241c、242c与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的卡止部231c、232c抵接。
因此,若将锁定单元253向箭头200A插入,则通过与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的操作部241c、242c的抵接,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分别向箭头231B方向、箭头232B方向转动。由此,即使在将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开放的状态下,插入到锁定单元253的情况下,也能够伴随锁定单元253的插入动作,闭塞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没有任何问题地组装盘盒201。因此,能够不取决于插入锁定单元253时的盘收容部230的开放/闭塞的状态而进行组装,能够减小组装时的作业错误。另外,盘收容部230与装入锁定单元253的动作联动而闭塞,因此,还能够减少组装工序数。
盘盒201的所述组装可以通过手动来进行,也可以使用组装装置来自动进行。以下,参照图15~图17,说明组装盘盒200的组装装置的一例。图15、图16及图17是盘盒200的组装装置300的主要的结构要件的立体图,分别表示插入盘10的状态、插入锁定单元253的状态及盘盒200的组装结束状态下的组装装置300。
如图15~图17所示,盘盒200的组装装置300包括:保持插入锁定单元253前的盘盒201’的盒保持部310;保持锁定单元253,引导锁定单元253的移动的组装基座部件320;具有盘10的插入口,在锁定单元253的插入动作时成为按压部件的盘插入引导部330。另外,在组装基座部件320设置有引导锁定单元253向箭头300A方向及箭头330B方向的移动的组装引导部321、322。盒保持部310能够利用未图示的机器人臂等,向箭头300A方向及箭头330B方向移动。
其次,说明利用组装装置300的组装动作。如图15所示,在盒保持部310位于组装引导部321、322的上方的状态下,将盘盒201’装填于盒保持部310,将锁定单元253装填于组装基座部件320。盘盒201’以支承基座部件205位于下侧的方式被垂直保持。因此,盘盒201’的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分别利用自重,向箭头231A方向、232方向转动,形成第二开放状态的开口部230w’。
若从设置于盘插入引导部330的盘插入口335插入盘10,则盘10被盘插入口335引导的同时,利用自重,向箭头330A方向移动(下落),插入盘盒201’内部。
若从插入有盘10的状态(参照图10),将盒保持部310向箭头300A方向移动时,则如图16所示,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与在组装引导部321、322设置的锥部321a、322a抵接,由此,分别向箭头231B方向、箭头232B方向开始转动。另一方面,通过盒保持部310向箭头300A方向移动,锁定单元253从支承基座部件205的插入口205t插入到盘盒201’内。此时,如利用图12的说明,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与盘盒201’的支承基座部件205的内壁抵接,锁定杆支承部250的主体250t弹性变形,锁定单元253整体挠曲。由此,将锁定单元253插入支承基座部件205。
进而,若将盒保持部310向箭头300A方向移动,则如图17所示,锁定单元253完全地装入支承基座部件205的内部。此时,利用盘插入引导部330将盘盒201’上部向箭头300A方向按压,由此如图13所示,第一保持爪部251a、251b及第二保持爪部251c、251d分别与第一卡合部221a、221b及第二卡合部221c、221d卡合。另外,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的操作部241c、242c向支承基座部件205的侧面的锁定解除用槽200a、200b内突出。由此,结束盘盒201的组装。
这样,在组装盘盒201的情况下,盘10的插入方向和锁定杆支承部250的插入方向相同(朝向相反)。因此,能够利用自一方向的组装动作来组装盘盒201。盘盒201的组装装置如上所述,仅需要向一方向的移动动作,不需要复杂的臂等的动作。因此,能够简单化组装装置。
另外,通过如上所述地使盘10的插入方向成为垂直地构成组装装置,能够进行利用重力的组装作业。由此,例如,能够省去如上所述地转动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的动作,能够进一步简单化组装装置。
另外,通过在垂直方向上构成装置,能够减小装置的构成面积。其结果,能够提高组装设备的空间利用效率,在有限的工厂空间中导入更多的多个设备。从而,还能够提高生产率。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如图5所示,经由转动铰链部250a、250b及弹性部241d、242d,分别在两处与锁定杆支承部250一体地构成。但是,如图18(a)所示,断开弹性部241d、242d的端部241d’、242d’和锁定杆支承部250的接合,仅用转动铰链部250a、250b,将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和锁定杆支承部250一体地构成也可。另外,如图18(b)所示,一体化弹性部241d、242d和转动铰链部250a、250b,仅用转动铰链部250a、250b将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和锁定杆支承部250一体地构成也可。
如图18(a)或图18(b)所示,通过仅经由转动铰链部250a、250b,将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分别在一处与锁定杆支承部250一体地构成,使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向箭头241A方向、箭头242A方向转动的情况下,弹性部241d、242d的弹性变形引起的弹性力的影响不易作用于锁定杆支承部250整体,锁定杆支承部250整体难以弹性变形。因此,能够将弹性部241d、242d的弹性力设计得小。换而言之,能够将盘收容部230的锁定解除力设定得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收容于盘盒201的盘10上,与收容直径小的盘的盒(例如,MD盒)不同地,在盘10上未设置有金属制夹板。但是,出于废止夹具机构引起的盘装置的简单化或堵塞盘盒201的盘10上表面的盘收容部230而引起的加强等目的,再现设置夹板也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与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抵接,与锁定杆支承部250的插入动作联动,盘收容部230闭塞。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以锁定杆支承部250通过与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抵接而闭塞盘收容部230的方式来构成盘盒也可。
从上述明确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盘盒可知,能够在盘收容部230及支承基座部件205构成的盘盒201’的组装结束后装入锁定单元253,该锁定单元253限制盘收容部230的开放量,并在闭塞时锁定盘收容部230。因此,在盘盒201’单体的状态下,能够将盘收容部230开放至能够取出盘10的位置,能够通过在将盘10插入盘盒201’后,将锁定单元253从支承基座部件205的插入口插入,完成盘盒201。由此,能够完全地分离盘10的制造和盘盒201的组装工序。其结果,能够在各自的场所进行在工法及检查方法等存在大的差异的盘10的制造、和盘盒201的组装,能够提高制造工序的自由度,并且,能够大幅度削减制造成本。
另外,通过插入锁定单元253,在盘收容部230的闭塞时,能够进行盘收容部230的锁定,在盘收容部230的开放时,能够限制盘收容部230的开放量,并且,能够防止盘10自盘盒201的取出。
另外,通过一体地构成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和锁定杆支承部250,能够大幅度削减部件件数,进而,能够削减组装工时。从而,能够降低盘盒201的制造成本。
另外,在将锁定单元253插入支承基座部件201’时,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或锁定杆支承部250与盘收容部230的一部分抵接,因此,能够与锁定单元253的插入动作同步,并使盘收容部230一定闭塞。从而,能够与盘收容部230的开放状态无关地将锁定单元253插入支承基座部件253。由此,能够减少盘盒组装时的作业错误。进而,利用锁定单元253的插入动作,闭塞盘收容部230,因此,能够削减盘盒201的组装工时,能够降低盘盒201的制造成本。
另外,即使未插入有锁定单元253的盘盒201’也能够装填于盘装置,因此,能够在盘装置的检查工序或游戏软件开发等中,频繁需要盘10的更换的制造及开发工序中使用盘盒201’。因此,不需要制作用于进行制造及开发的专用夹具,能够用实际制品代替,能够削减制造及开发费。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盘盒的第二实施方式。
图19是表示盘盒202的构成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由不同于锁定杆支承部250的部件构成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盘盒201不同。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件或对应的构成要件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省略盘盒202的整体的结构及盘收容部230的开放/闭塞动作。
如图19所示,锁定单元253’包括:第一第二锁定杆部241’、242’、和锁定杆支承部250,通过将锁定单元253’装入支承基座部件205,以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闭塞的状态锁定他们的转动。
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将设置于锁定杆支承部250的转动铰链部250a及250b插入在第一锁定杆部241’设置的转动中心孔241a及在第二锁定杆部242’设置的转动中心孔242a,安装为转动自如。
第一锁定杆部241’包括:卡止杆部241b、操作部241c、和弹性部241d。卡止杆部241b在盘收容部230闭塞的状态下,与第一盘收容部231的卡止部231c抵接,限制第一盘收容部231的转动。操作部241具备:自外部的卡止杆部241b;自外部操作第一锁定杆部241的操作部241c;通过克服自外部的操作而弹性变形来产生作用力的弹性部241d。
第一锁定杆部241’包括:卡止杆部241b、操作部241c、弹性部241d。卡止杆部241b在盘收容部230闭塞的状态下,与第一盘收容部231的卡止部231c抵接,限制第一盘收容部231向开放状态转动。通过从外部按下操作部241c,能够以转动中心孔241a为轴转动,对第一锁定杆部241’进行施力。弹性部241d通过克服操作部241c引起的施力而弹性变形,在第一锁定杆部241产生作用力。
同样,第二锁定杆部242’包括:卡止杆部242b;操作部242c和弹性部242d。卡止杆部242b在盘收容部230闭塞的状态下,与第二盘收容部232的卡止部232c抵接,限制第二盘收容部232向开放状态转动。通过从外部按下操作部242c,能够以卡止杆部241b为轴转动,而对第二锁定杆部242’进行施力。弹性部242d通过克服操作部242c引起的施力而弹性变形,在第二锁定杆部242产生作用力。
另外,在盘盒202上,用于操作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的锁定解除用槽200a、200b设置于盘盒202的两侧面。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的操作部241c、242c从在锁定解除用槽200a、200b的底部设置的开口向槽内突出。但是,操作部241c、242c构成为不从盘盒202的外形突出,防止由于自外部的有意图的操作,导致盘收容部230锁定被解除。
进而,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说明,用于插入锁定单元253’的插入口205t形成于支承基座部件205。
其次,参照图20及图21的同时,说明支承基座部件205及锁定单元253’的结构。
图20是表示锁定单元253’和支承基座部件205的结构的立体图,(a)表示下部支承基座部件220和锁定单元253’,(b)表示上部支承基座部件210和锁定单元253’。
图21是表示锁定单元253’的结构的俯视图,(a)表示向支承基座部件205装入前的状态,(b)表示向支承基座部件205装入的中途的状态,(c)表示向支承基座部件205装入后的状态。
如图20所示,锁定杆支承部250包括:相对于支承基座部件205,将锁定单元253’向箭头200A方向插入而装入时的防脱落用保持爪部251a、251b、上部保持凸部251c、251d及下部保持凸部251e、251f。
保持爪部251a、251b与支承基座部件205的插入口205t的长边方向上的两端附近卡合。上部保持凸部251c、251d及下部保持凸部251e、251f分别与构成上部支承基座部件210及下部支承基座部件220的支承基座部件205的缘部的中央部附近卡合。
另外,为了防止装入锁定杆支承部250的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脱落,在锁定杆支承部250设置有防脱落部252、252b,在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设置有脱落防止肋241f、242f。
锁定杆支承部250由弹性部件构成,在锁定杆支承部250主体未设置有加强肋等。因此,主体250t容易弹性变形。如后所述,将锁定单元253’相对于支承基座部件205,向箭头200A方向插入时,锁定杆支承部250的主体250t弹性变形,锁定单元253’整体挠曲,由此提高组装性。
另外,在锁定杆支承部250上设置有定位孔罩部255a、255b,其以在向支承基座部件205装入时,形成将在下部支承基座部件220设置的定位孔225a、225b作为开口的凹部的方式,覆盖定位孔225a、225b。由此,防止尘埃从定位孔225a、225b向支承基座部件205内部进入。
如图20(a)所示,在下部支承基座部件220的内部设置有:与锁定杆支承部250的保持爪部251a、251b分别卡合的卡合部221a、221b;与锁定杆支承部250的下部保持凸部251e、251f分别卡合的卡合凹部221c、221d,在卡合部221a、221b设置有用于将锁定单元253’向箭头200A方向容易地插入的锥面。
另外,在下部支承基座部件220设置有进行与上部支承基座部件210重叠时的定位的定位孔222a、222b。
同样,如图20(b)所示,在上部支承基座部件210的内部设置有与锁定杆支承部250的上部保持凸部251c、251d分别卡合的卡合凹部211c、211d。
在上部支承基座部件210设置有与在下部支承基座部件220设置的定位孔222a、222b卡合,进行定位的定位凸台212a、212b。
另外,在上部支承基座部件210的卡合凹部211c、211d附近及下部支承基座部件220的卡合凹部221c、221d的附近即插入口205t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附近分别设置有肋。因此,将上部支承基座部件210和下部支承基座部件220重叠而熔敷或粘接时,除了构成支承基座部件205的侧面部的肋部分之外,将这些肋相互熔敷或粘接,由此接合支承基座部件205的中央部。由此,在未装入锁定单元253’的状态下,也能够提高支承基座部件205的强度。
另外,锁定杆支承部250的保持爪部251a、251b与下部支承基座部件220的卡合部221a、221b卡合,锁定杆支承部250的上部保持凸部251c、251d及下部保持凸部251e、251f与上部支承基座部件210的卡合凹部211c、211d及下部支承基座部件220的卡合凹部221c、221d分别卡合。因此,将锁定单元253可靠地保持于锁定单元253。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地,将支承基座部件205的中央部附近的锁定杆支承部250的保持在锁定杆支承部250的厚度方向上卡合。因此,部件将卡合部中的卡合量设为比第一实施方式大。但是,通过设置与上部支承基座部件210、下部支承基座部件220的各自卡合的保持凸部,增加卡合部位,提高锁定单元253’的保持强度。
其次,参照图21的同时,说明由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和锁定杆支承部250构成的锁定单元253’的组装。
如图21(a)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地,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由与锁定杆支承部250不同的部件构成。还有,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由相同部件(表背相同的形状)构成,实现部件的金属模成本的削减、和组装时引起的部件间差异的防止。
在从图21(a)的状态,使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的弹性部241d、242d弹性变形,分别向箭头241A方向、箭头242A方向倾斜的状态下,在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的转动中心孔241a、242a中插入转动支承轴250a、250b。由此,如图21(b)所示,在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的防脱落肋241e、242e、和锁定杆支承部250的防脱落部252、252b不接触的状态下,将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装入锁定杆支承部250。
若从图21(b)的状态,利用弹性部241d、242d的作用力,将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向箭头241B方向、箭头242B方向转动,则如图21(c)所示,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的脱落防止肋241f、242f分别与锁定杆支承部250的防脱落部252、252b卡合,完成锁定单元253。该脱落防止肋241f、242f和防脱落部252、252b在锁定杆支承部250的旋转支承轴250a、250b的轴向上重叠,因此,防止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从锁定杆支承部250的旋转支承轴250a、250b脱落。从而,能够在不进行螺钉固定或利用其他部件的紧固等的情况下,完成锁定单元253’,能够削减部件件数、组装工时。
还有,在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设置有抵接部241e、242e,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将锁定单元253’装入支承基座部件205,由此抵接部241e、242e里也能够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的弹性部241d、242d的作用力,与支承基座部件205内壁抵接。该抵接部241e、242e作为止动器发挥功能,因此,提高盘盒201中的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的位置精度。
其次,说明盘盒202的组装。图22是表示将盘10和锁定单元253’插入盘收容部230开放至能够进行盘10的取出、插入的位置的第二开放状态下的盘盒202’的组装动作的立体图。
如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说明,首先,将下部支承基座部件220的旋转支承轴220a、220b插入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的转动中心孔231a、232b,将上部支承基座部件210熔敷或焊接于下部支承基座部件220。由此,组装图22所示的状态的盘盒202’。另外,如上所述地组装锁定单元253’。
以下,参照图23~27的同时,说明向盘盒202’装入盘10和锁定单元253’,完成盘盒202的组装动作。
图23是表示盘盒202的组装动作中的一状态的局部剖面图,表示将盘盒202’开放至第二开放状态的状态。如图23所示,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同步下部支承基座部件220(支承基座部件205),被限制为不向箭头231A方向、箭头232A方向转动。因此,第二开放状态的开口部230w‘比图6(b)所示的第一开放状态的开口部230w大,能够将盘10按箭头200A方向或箭头200B方向拔出放入。
从图23所示的状态,将盘10按照箭头200B方向插入盘盒202’。如图24所示,盘收容部230开放至第二开放状态,因此,盘10通过开口部230w’,插入盘盒202’的内部。
若从图24所示的状态,将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分别向箭头231B方向、箭头232B方向转动,则如图25所示,盘收容部230完全闭塞,盘10收容于盘收容部230。在该状态下,插入锁定单元253’,因此,盘收容部230的开放/闭塞自如。另外,也可以将盘收容部230开放至第二开放状态,将盘10取出。
如参照图6的说明,基于盘装置的盘收容部230的开放/闭塞通过使在盘装置设置的开闭部件151、152与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的槽口部231d、232d卡合而进行。因此,即使为未装入锁定单元253’的盘盒202’,也可以没有问题地装填于盘装置,进行盘收容部230的开放/闭塞。从而,就盘盒202’来说,自盒内部的盘10的取出自如,例如,可以在装填盘盒202的盘装置的检查工序、或游戏软件的开发等频繁需要盘10的更换的制造/开发工序中使用。
如从图25的状态,将锁定单元253’按箭头200A方向插入盘盒202’,则如图26所示,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的操作部241c、242c与下部支承基座部件220(支承基座部件205)的内壁抵接。由此,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以转动支承轴250a、250b为中心分别向箭头241A方向、箭头242A方向转动,并且,锁定杆支承部250的主体250t弹性变形,锁定单元253’整体挠曲的同时,插入支承基座部件205。
除了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的转动之外,通过锁定杆支承部250的主体250t挠曲,能够在插入锁定单元253’时,使锁定单元253’整体大幅度变形。因此,能够降低锁定单元253’的插入时的负荷,容易插入锁定单元253’。即,容易组装盘盒202。
另外,通过锁定单元253’挠曲,锁定杆支承部250的保持爪部251a、251b先于保持凸部251c~251f与支承基座部件205卡合。在插入锁定单元253’时,六个保持爪部或保持凸部中只有两个同时卡合,因此,能够降低插入锁定单元253’时所需的力。因此,提高盘盒202的组装性。
若从图26的状态,将锁定单元253’向箭头200A方向插入,则如上所述,锁定杆支承部250整体挠曲,因此,保持爪部251a、251b先卡合,接着保持凸部251c~251f卡合。由此,如图27所示,锁定单元253’完全装入支承基座部件205的内部。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的卡止杆部241b、242b与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的卡止部231c、232c卡合,限制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向箭头231A方向、箭头232方向转动。同时,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的操作部241c、242c向支承基座部件205的侧面的锁定解除用槽200a、200b内突出。由此,完成盘盒202。
通过将锁定单元253’装入盘盒202’,在盘收容部230闭塞的状态下,利用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锁定盘收容部230的转动。另外,在盘收容部230开放的状态下,如参照图6(b)的说明,利用锁定单元253’,限制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向箭头231A方向、箭头232A方向进而转动,开口部变大的情况。由此,防止盘10的取出。
还有,在所述组装步骤中,再将锁定单元253’装入盘盒202’时,闭塞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后,插入支承基座部件205。但是,从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开放的状态装入锁定单元253’也可。
图28是表示从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开放的状态插入锁定单元253’的情况下的一状态的局部剖面图。如图28所示,若在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开放的状态下,插入锁定单元253’,则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的的操作部241c、242c与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的卡止部231c、232c抵接。因此,若将锁定单元253’向箭头200A方向插入,则由于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的操作部241c、242c的抵接,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分别向箭头231B方向、箭头232B方向转动。从而,在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31、232开放的状态下,插入到锁定单元253’的情况下,也能够使锁定单元253’联动于插入动作而闭塞盘收容部230,没有任何问题地组装盘盒202。因此,能够不取决于插入锁定单元253’时的盘收容部230的开放/闭塞的状态而进行组装,能够减少组装时的作业错误。另外,联动于装入锁定单元253’的动作,盘收容部230闭塞,因此,还能够削减组装工时。
从以上的说明明确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盘盒可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将能够限制盘收容部230的开放量,闭塞时能够进行盘收容部230的锁定的锁定单元253’在盘收容部230及支承基座部件205构成的盘盒202’的组装完成后装入。因此,在盘盒202’单体的状态下,能够将盘收容部230开放至能够取出盘10的位置,在将盘10插入盘盒202’后,将锁定单元253’从支承基座部件205的插入口插入,由此能够完成盘盒202。由此,能够将盘10的制造和盘盒202的组装工序完全分离。其结果,能够将工法及检查方法等上存在大的差异的盘10的制造、和盘盒202的组装工序在各自的场所进行,提高制造工序的自由度,并且,能够大幅度削减制造成本。
另外,通过插入锁定单元253’,能够在盘收容部230的闭塞时,进行盘收容部230的锁定,在盘收容部230的开放时,限制盘收容部230的开放量,并且,能够防止盘10自盘盒202取出。
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地,通过用与锁定杆支承部250不同的部件构成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能够使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以支承轴为中心转动,能够稳定化旋转动作。进而,能够由其他材料构成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和锁定杆支承部250,或能够将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的弹性部241d、242d的弹簧性调节为最佳,因此,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241’、242’及锁定杆支承部250的设计自由度提高。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盘盒的第三实施方式。图29(a)及(b)是表示本发明的盘盒203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图30是表示图29所示的盘盒203的内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31(a)及(b)是表示图29所示的盘盒203的背面侧的立体图。如这些图所示,盘盒203具备;由上部支承基座部件941及下部支承基座部件942构成的支承基座部件940;由第一盘收容部上体921及第一盘收容部下体922构成的第一盘收容部920;由第一盘收容部上体931及第一盘收容部下体932构成的第二盘收容部930。另外,具备第一及第二锁定部件950、960。
支承基座部件940、第一盘收容部920、及第二盘收容部930分别对应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支承基座部件205、第一盘收容部210、及第二盘收容部220,具备相同的功能。
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920、930是在盘910的厚度方向上具有间隙的袋形状,如图29(a)及图31(a)所示,在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920及930闭塞的状态下,各自的袋形状的开口的缘部分相互密接,盘910的整个面不露出地覆盖盘910而收容。
另外,如图29(b)及图31(b)所示,将为了在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920、930开放的状态下,利用主轴马达、夹具部件等使盘910旋转的机构,从盘盒203的外部,卡住盘910,及使进行记录及/或再现的头进入,接近盘910的大致扇形区域的开口部900A由支承基座部件940、和第一盘收容部920及第二盘收容部930构成。
从而,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920、930同时具备如下两个功能,即:呈盘盒203的外壳的功能、和将开口部900A开放及闭塞的功能。
另外,如图31所示,在下部支承基座部件942设置有:用于与在使用盘盒203的盘装置(未图示)内能够旋转地载置的盘910平行的面内的盘盒203定位的、第一及第二定位孔940CL及940CR。另外,在下部支承基座部件942的两侧面部设置有第一及第二槽口部940DL、940DR。第一及第二槽口部940DL、940DR例如用于防止托架式装载中的盘盒203的表背倒置而装填的情况而使用,或为了缝隙装载方式中的用于盘盒203的把持等而使用。
如图30所示,通过下部支承基座部件942设置的第一及第二旋转支承轴942A、942B分别插入在第一盘收容部920设置的转动中心孔922A及在第二盘收容部930设置的转动中心孔932A,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920、930能够转动地安装于支承基座部件940。
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920、930分别具备:相互啮合而卡合的联动部922C、932C。由此,第一盘收容部920和第二盘收容部930能够向相互相反的方向联动而进行转动。
另外,在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920、930设置有第一及第二槽口部922B、932B,为了进行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920、930的开放及闭塞的动作而使用。
第一及第二锁定部件950、960分别具有:锁定转动中心孔951及锁定转动中心孔961,在这些孔中插入设置于下部支承基座部件942的第一及第二转动支承轴942D、942D。由此,第一及第二锁定部件950、960转动自如地安装于支承基座部件940。
第一锁定杆部950包括卡止杆部953、操作部952、和弹性部954。卡止杆部953在盘收容部930闭塞的状态下,与第一盘收容部920的卡止部923抵接,限制第一盘收容部920向开放状态转动。通过从外部按下操作部952,能够以锁定转动中心孔951为轴转动,对第一锁定杆部950进行施力。弹性部954通过克服操作部952引起的施力而弹性变形,在第一锁定杆部950产生作用力。
同样,第二锁定部件960包括:卡止杆部963、操作部962、和弹性部964。卡止杆部963在盘收容部930闭塞的状态下,与第二盘收容部930的卡止部933抵接,限制第二盘收容部930向开放状态转动。通过从外部按下操作部962,能够以锁定转动中心孔961为轴转动,而对第一锁定部件960进行施力。弹性部964通过克服操作部962的施力而弹性变形,在第二锁定部件960产生作用力。
第一及第二锁定部件950、960及操作部952、962在将盘盒203装填于盘装置时,被设置于盘装置的部件按下。在盘盒203设置有用于使按压第一及第二锁定部件950、960的操作部952、962的部件通过的锁定解除用槽。
具体来说,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920、930及支承基座部件940在与连结作为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920、930的旋转转动中心的转动中心孔922A、932A的线段正交的侧面上具备锁定解除用槽。更具体来说,在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920、930分别设置有第一收容部用槽920A及第二收容部用槽930A。在支承基座部件940设置有左主体槽940AL及右主体槽940AR。在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920、930闭塞的状态下,第一收容部用槽920A和左主体槽940AL、及第二收容部用槽930A和右主体槽940AR分别形成连续的一个槽。
图32(a)及(b)是表示第一及第二锁定部件950、960的操作部952、962附近的结构的剖面图。在支承基座部件940的左主体槽940AL及右主体槽940AR的底部分别设置有开口940G1、940GR,第一及第二锁定部件950、960的操作部952、962分别从开口940G1、940GR向左主体槽940AL及右主体槽940AR内突出。但是,不从盘盒203的外形突出,即不从左主体槽940AL及右主体槽940AR突出。由此,防止从外部不经意地按下操作部952、962的情况。
如以下的详细的说明,在将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920、930锁定的状态下,以952、962所示的第一突出量C3、C4从开口940GL、940GR向左主体槽940AL及右主体槽940AR内突出。另外,在解除了锁定的状态下,以952B、962B所示的从开口940GL、940GR向左主体槽940AL及右主体槽940AR内突出。
另外,在将左主体槽940AL及右主体槽940AR的盘盒203插入盘装置时,成为前端的一侧的相反侧的底部上设置有突出部947L、947R。突出部947L、947R的自左主体槽940AL及右主体槽940AR的底部的突出量用B5、B6示出。
突出量B5、B6小于第一突出量C3、C4,且大于第二突出量C1、C2。通过满足该关系,能够利用第一及第二锁定解除部762a、762b,正确地解除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920、930的锁定。另外,通过使突出部947L、947R与第一及第二锁定解除部762a、762b抵接,在将盘盒203前后倒置而插入盘装置的情况下,突出部947L、947R作为止动器发挥功能。
其次,参照图33~图36的同时,说明盘盒203中的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920、930的开放或闭塞动作。
图33是在对应于盘盒203的盘装置500中插入盘盒203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如图33所示,盘装置500具备:驱动器基座720;主轴马达730;光头740;盒固定器760。
在主轴马达730设置有旋转工作台730a,在旋转工作台730a载置盘910,由此主轴马达730使盘910旋转。
光头740对盘910进行记录及/或再现。光头740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源被支承为,能够沿第一及第二引导轴741及742,在旋转工作台730a载置的盘910的径向上移动。主轴马达730及第一及第二引导轴741、742固定支承于驱动器基座720。
在驱动器基座720设置有与设置于盘盒203的定位孔940CL及940CR嵌合的定位销721、722。定位销721、722在盘910的信息记录面平行的方向上对盘盒203定位。另外,定位销721、722包含支撑面721a、722a,在与盘910的信息记录面正交的方向上对盘盒203定位。
盒固定器760保持盘盒203,相对于驱动器基座720,经由转动中心孔720a及720b,利用带有轴的小螺钉781及782,向箭头D710a方向及箭头D710b方向转动自如地被支承,。如后所述,在盒固定器760设置有:用于在插入盘盒203时按下在第一及第二锁定部件950及960设置的第一及第二操作部952及962的第一及第二锁定解除部762a、762b。锁定解除部762a、762b分别具备:在各自两端具有相对于盘盒203的插入方向及排出方向倾斜的锥面。另外,为了防止与在驱动器基座720设置的定位销721、722的干扰而设置有退让孔763a、763b。定位销721、722贯通退让孔763a、763b,插入在盒固定器760保持的盘盒203的定位孔940CL及940CR。
在盒固定器760进而设置有第一及第二开闭杆851、852。第一及第二开闭杆851、852通过相对于在盒固定器760设置的旋转支承轴760a及760b,与转动中心孔851a及852a嵌合,转动自如地支承于盒固定器760。如后所述,第一及第二开闭杆851、852的卡合部851c、852c与在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920、930设置的第一及第二槽口部922B、932B卡合,进行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920、930的开闭动作。在第一及第二开闭杆851、852设置有用于用于向箭头D720a方向及箭头D720b方向施力的第一及第二杆施力弹簧853、854。
其次,参照图34~图37的同时,说明盘装置500的动作。
图34是表示将盘收容部230插入盘装置500前的状态的图,图35是盘盒203插入盘装置500至第一及第二槽口部922B、932B到达卡合部851c、852c为止的状态的图,图36是盘盒203插入盘装置500至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920、930开放位置的状态的图。还有,在图34~图36中,为了便于理解,未图示与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920、930从闭塞状态成为开放状态为止的动作无关的、在驱动器基座720一体地构成的一系列部件。
另外,同样为了便于理解,在图34~图36中,未示出图29所示的状态下的盘盒203的表侧面的结构部即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上体931、932、上部支承基座部件941、盘910。
如图34所示,盘盒203从盒固定器760的固定器开口部开始,被引导壁761a、761b引导而向箭头D760A方向插入。此时,在引导壁761a、761b设置的第一及第二锁定解除部762a、762b插入在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920、930设置的第一收容部用槽920A、及第二收容部用槽930A,沿这些槽相对地移动。若插入进展,则第一及第二锁定解除部762a、762b在左主体槽940AL及右主体槽940AR内移动。
如图35所示,在第一及第二锁定部件950、960设置的操作部952、962与第一及第二锁定解除部762a、762b抵接,并被按下。由此,第一及第二锁定部件950、960向箭头D951A方向及箭头D961A方向转动。此时,在第一及第二锁定部件950、960设置的卡止杆部953、963分别从在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920、930设置的第一及第二卡止部923、933离开。由此,解除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920、930的锁定,从而能够向箭头D922A方向及箭头D932A方向转动。
此时,同时如图35所示,在以规定的状态待机的第一及第二开闭杆851、852设置的第一及第二卡合部851c、852c与在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920、930设置的第一及第二槽口部922B、932B卡合。
然后,若接着使盘盒203向箭头D760A方向移动,则第一及第二卡合部851c、852c与第一及第二槽口部922B、932B卡合的状态下,第一及第二开闭杆851、852分别向箭头D851A方向及箭头D852A方向转动。伴随于此,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920、930分别向箭头D922A方向及箭头D932A方向转动,如图36所示,盘盒203形成为开放状态。此时,第一及第二操作部952、962通过第一及第二锁定解除部762a、762b的区域后结束,第一及第二锁定部件950、960利用第一及第二弹性部954及964的作用力,向箭头D951B方向及箭头D961B方向转动,第一及第二锁定部件950及960恢复到形成为锁定解除状态前的状态。
由此,例如,第一及第二弹性部954、964和第一及第二锁定部件950、960由树脂材料一体地构成的情况下,也避免应力施加于第一及第二弹性部954、964的状态下维持长时间的情况,能够避免树脂材料的蠕变现象。
为了将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920、930形成为闭塞状态,通过从图36所示的状态,进行上述过程的相反动作即向箭头D760B方向使盘盒203移动而进行。
若使盘盒203向箭头D760B方向移动,则第一及第二卡合部851c、852c与第一及第二槽口部922B、932B卡合的状态下,第一及第二开闭杆851、852分别向箭头D851B方向及箭头D852B方向转动。伴随于此,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920、930分别向箭头D922B方向及箭头D932B方向转动,如图35所示,盘盒203形成为闭塞状态。
在图35所示的状态下,第一及第二锁定解除部762a、762b形成为与第一及操作部952、962抵接的状态,第一及第二锁定部件950、960分贝向箭头D951A方向及箭头D961A方向转动。由此,进而使盘盒203移动至图34所示的状态的情况下,第一及第二锁定部件950、960利用第一及第二弹性部954、964的各自的弹性力,分别向箭头D951B方向及箭头D961B方向转动而返回。由此,第一及第二锁定部件950、960的第一及第二卡止杆部953及963与在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920、930设置的第一及第二卡止部923、933抵接,锁定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920、930的旋转。
其次,详细说明利用第一及第二锁定解除部762a、762b的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920、930的锁定的解除。
还有,图37(a)及(b)是表示与解除锁定部件950、960的功能有关的盒固定器760及盘盒203的尺寸的图。另外,操作部952、962附近的结构示出在图32(a)及(b)中。在图37中,用两点划线示出盘910的外周。
如上所述,在支承基座部件940的两侧面设置有左主体槽940AL及右主体槽940AR,在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920及930设置有第一及第二收容部用槽920A、930A。这些具有相等的深度。另外,在将支承基座部件940的左主体槽940AL及右主体槽940AR的盘盒203插入盘装置时成为前端的一侧的相反侧的底面上设置有突出部947L、947R。
在图37中,以盘910的中心设为OD,连结设置于下部支承基座部件942的第一旋转支承轴942A和第二旋转支承轴942B的相互的中心点的线段的中点设为012,从第一及第二缺欠关闭位置922B0及932B0到第一及第二缺欠打开位置922B1及932B1为止的、与连结点OD和点12的线段平行的方向有关的尺寸成分设为尺寸M1L及尺寸M1R。进而,在图37及图32中,将第一及第二锁定部件950、960锁定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920、930的向箭头D922A方向及箭头D932A方向的转动的状态下的第一及操作部952、962的位置设为位置952B、962B。
另外,通过位于位置952、962时的第一及第二锁定解除部952、962的、自左主体槽940AL及右主体槽940AR的槽底最远的部位(顶点)与连结点OD和O12的线段平行的直线分别设为直线L1及L2,第一及第二锁定部件950及960为锁定状态时的第一及操作部952、962的外形部分中、设置有左突出部947L及右突出部947R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直线L1及L2的交点设为P3及P4。进而,连结左主体槽940AL及右主体槽940R的底部、左突出部947L及右突出部的斜面947LT及947RT、和直线L1及L2的交点分别设为P5及P6。
此时,如图34~图36所示,为了通过将盘盒203插入盘装置500,第一及第二锁定解除部762a、762b可靠地解除基于第一及第二锁定部件950、960的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920、930的锁定状态而开放,需要M1L<M2L、及M1R<M2R。
这是因为,仅为盘盒203的插入动作的情况下,首先,需要在第一及第二锁定解除部762a、762b开始第一及第二操作部952、962的按压,与左突出部947L及右突出部947R的一部分干扰为止的距离内,使槽口部922B、932B从第一及第二缺欠关闭位置922B0、932B0移动至第一及第二缺欠打开位置922B1、932B1。
此时,通过将斜面947LT、947RT的、与左主体槽940AL及右主体槽940AR的结合部侧形成为靠向第一及第二操作部952、962侧的方向的斜面,在盘盒203插入结束后,能够有效地避免第一及第二锁定解除部和左突出部947L及右突出部947R的干扰,能够进一步缩短盘盒203的、插入方向上的全长。
还有,如图34~图36所示,盘盒203正确地插入盘装置500的情况下,如图36所示,左突出部947L及右突出部947R不会干扰第一及第二锁定解除部762a、762b。但是,欲比图36所示的状态进一步插入盘盒203情况下,左突出部947L及右突出部947R干扰第一及第二锁定解除部762a、762b,由此防止盘盒203从该状态向里侧进一步移动。由此,能够防止盘盒203向里侧过度地插入的情况。
另外,盘盒203未正确插入盘装置500的情况下,例如,如图38所示,欲将盘盒203的前后倒置,插入盘装置500的情况下,左突出部947L干扰第二锁定解除部762b,右突出部947R干扰第一锁定解除部962a,由此防止进一步插入盘盒203。
此时,如图38所示,能够防止将盘盒203的前后倒置而插入的条件的情况如下所述,即:将第一锁定解除部962a和第二锁定解除部762b的间隔、及左突出部947L及右突出部947R的相互的最顶部之间的间隔如图37(a)及(b)所示地分别设置为B1及B2的情况下,B1<B2。
但是,将B2的尺寸设为与盘盒203的整个宽度尺寸相同的情况下,不能确保用于避免在结束向盘装置500的插入时的、第一及第二操作部952、962和第一及第二锁定解除部762a、762b的干扰的区域。因此,在盘盒203的插入结束后,将第一及第二操作部952、962和第一及第二锁定解除部762a、762b维持为干扰的状态。其结果,持续按压第一及第二操作部952、962,维持压力施加于第一及第二弹性部954、964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若第一及第二锁定部件950、960和第一及第二弹性部954、964、及第一及第二操作部952、962一同一体地由树脂材料等构成,则维持压力长时间施加于第一及第二弹性部954、964的状态,引起蠕变变形。
另外,其中,欲将B2的尺寸设为与盘盒203的整个宽度尺寸相同的基础上,确保用于避免在结束向盘装置500的插入时的、第一及第二操作部952、962和第一及第二锁定解除部762a、762b的干扰的区域的情况下,需要使左突出部947L及右突出部947R向与盘盒203的插入方向相反的一侧后退。即,需要增大盘盒203的插入方向的全长尺寸。另外,伴随于此,盘装置500的尺寸也变大,难以小型化盘盒203及盘装置500。
因此,B2的尺寸优选满足B1<B2的条件,且在可能的范围内狭窄地设定。另外,若尺寸M2L及尺寸M2R过大,则盘盒203的整体的尺寸变得过大。因此,优选将盘910的半径尺寸大致设定为小尺寸。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盘盒可知,采用通过使具备开闭器功能和外壳功能的两个盘收容部向两个方向转动,将开口部进行开放及闭塞的结构的盘盒中,设置左突出部947L及右突出部947R,由此能够防止盘盒203向与正规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插入的情况。即,避免盘盒203向相反方向错误地插入,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221及22从盘装置500突出的状态下,解除锁定状态,形成为开放的状态的情况。因此,能够防止盘910不经意地露出,或进而脱落,或盘910受到损伤的情况。
另外,能够防止以正规的插入量以上过度地插入,能够避免收容的盘、盘盒或盘装置破损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的盘盒203中,除了上述效果之外,将左突出部947L及右突出部947R作为与盘盒203的插入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定位部位利用,容易地进行盘盒203的盘装置500内的定位。参照图39及图40,说明该效果。
图39是表示将盘盒203向盒固定器60插入,左突出部947L及右突出部947R与第一及第二锁定解除部762a、762b抵接临前的状态的示意图,图40是表示这些抵接的状态的示意图。如图39所示,在将盘盒向盒固定器60插入时,力施加于盘盒203的中央附近的箭头301所示的位置的情况下,盘盒203以姿势大致稳定的状态,向箭头302A方向移动。
另一方面,若此时力施加于从中央偏离而箭头305所示的位置,则第一第二卡合部151C、152C与第一及第二槽口部221d、222d卡合,但盘盒203相对于盒固定器60,向箭头302方向具有自由度,因此,姿势变得不稳定,向箭头302B方向产生力。因此,盘盒的插入方向的正交方向上的位置不稳定。
然后,若将盘盒203向盒固定器60进而插入至图40所示的状态,则设置于左突出部947L及右突出部947R的斜面947LT/947RT与设置于第一及第二锁定解除部762a、762b的解除部斜面762at、762bt抵接。此时,盘盒203向箭头301方向被施加力的情况下,与图39所示的情况相同地,大致稳定地向箭头302A方向移动。另一方面,力施加于从中央偏离而箭头305所示的位置的情况下,也依然稳定地只向箭头302A方向产生力。
这理由如下所述。首先,若向盘盒203施加箭头305B方向的力,则如图40所示,斜面947LT、947RT与解除部斜面762at、762bt抵接的状态下,箭头310R、310L所示的力施加于两者的界面。作为其反力,盘盒203受到箭头320R、3201所示的力。该箭头320R、320L所示的力的盘盒的插入方向的正交方向、和与界面平行的方向上的分力分别作为321L、321R、及322L、322R。在力施加于盘盒203中箭头305方向所示的位置的情况下,箭头3101、310R所示的力相互相等,因此,箭头321L、321R所示的力也当然相等。即,在插入盘盒203的方向的正交方向上不产生力的不平衡。从而,图40所示的状态即左突出部947L及右突出部947R与第一及第二锁定解除部762a、762b抵接的状态下,盘盒203的位置稳定。
本实施方式的盘盒203具备左突出部947L或右突出部947R,由此发挥上述效果,但通过在盘装置侧进而设置利用左突出部947L或右突出部947R的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装填了盘盒203的状态下的对位精度。
图41表示在盘装置500中,将第一定位抵接部762c进而设置于第一锁定解除部962a的例子。图41仅表示盘盒203的设置有第一锁定部件950的一侧的结构,但设置有第二锁定部件960的一侧,也具备与图41所示的结构对称的相同结构。
如图41所示,若第一锁定部件950利用第一锁定解除部762a解除锁定状态,开放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920、930后,第一锁定部件950再次恢复为锁定解除前的状态为止,将盘盒203向箭头D760A方向插入,则第一定位抵接部762c进入在左主体槽940AL的末端设置的副槽部947Lb,与左突出部947L的顶部947La抵接。设置有第二锁定部件960的一侧也形成为相同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第一定位抵接部762c能够与左突出部947L的顶部抵接,进行与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定位。因此,能够确保更高的位置精度。另外,同时在副槽部947Lb中,若将盘盒203的厚度方向上的槽的宽度设为狭窄,则第一定位抵接部762c进入副槽部947Lb,由此也能够在副槽部947Lb进行盘盒203的厚度方向上的定位。
这样的定位是盘盒203的插入将要结束之前进行。因此,在进入定位动作为止的盘盒203的插入动作中,能够确保相对于少许的偏移的自由度,能够在不损伤插入性的情况下,最终进行可靠的定位。
在支承基座部件的侧面的左外形面949L进行盘盒203的插入方向的正交方向上的定位的情况下,为了确保精度,作为部件精度,需要将左外形面949L的整个面形成为高精度的面。相对于此,为了定位而使用左突出部947L的顶部947La的情况下,仅将成为顶部的面形成为高精度的面即可。因此,在制造支承基座部件940时,需要精度管理的面变小,能够容易地进行制造时的精度管理。进而,左突出部947L的顶部947La的面为突出的面,因此,例如容易地利用切削等,进行最终的精加工。
另外,左突出部947L具有:相对于左主体槽940AL的底面向非正交的方向n倾斜的斜面947LT,因此,圆滑地进行左突出部947L的顶部947La的面和第一定位抵接部762c的抵接。
另外,除去盘装置500内的晃动,因此,尤其在移动电话等中使用的情况等下,还有效防止由于对设备的外部振动或设备自身发生的内部振动等,盘盒203相对于盘装置500振动,发生振动声的情况。
另外,如图41所示,需要非常高精度的左突出部947L的顶部947La位于左主体槽940AL内,不从槽突出,被左外形面949L保护,由此不会容易地与外部接触或冲撞。因此,能够防止对用于进行定位的面的损伤或变形,能够避免损伤精度。
另外,支承基座部件940如图30所示,使上部支承基座部件941及下部支承基座部件942接合而构成。该接合例如使用超声波熔敷或利用粘接剂的粘接等方法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熔敷时熔融而渗出的材料向盘盒203的左外形面949L突出,能够避免损伤外观。
图42是表示盘盒203收容于对应的盒箱600的状态的图。在盒箱600中收容盘盒203的情况下,也如参照图41的说明,能够利用与对盘盒203的盘装置500的定位相同的结构,进行定位。如图42所示,通过使左宽度定位部610L及右宽度定位部610R与左突出部947L及右突出部947R的顶端部947La、947Ra抵接,能够进行收容于盒箱600的情况下的盘盒203的与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定位。
在这种情况下,盘盒203也在盒箱600中被可靠地定位,另外,还能够利用抵接面中的摩擦力,提高保持力。另外,同时,左宽度定位部610L及右宽度定位部610R进入副槽部947Lb、947Rb,因此,在盘盒203的厚度方向上也能够进行定位。
另外,如图41及图42所示,左主体槽940AL及右主体槽940AR或副槽部947Lb、947Rb的、盘盒203插入盘装置时成为前端的一侧的相反侧成为开放状态。因此,能够将盘盒203装配于图43所示的盒竖立架800。若副槽部947Lb及947Rb形成为开放状态,则如图43(a)所示,能够向开放部位插入引导肋850及860,由此能够在厚度方向上限制盘盒203而进行引导。
若在被引导肋850、860引导的状态下,将盘盒203相对于盒竖立架800进而向箭头D800方向按入,则支承壁830、840分别向箭头D810方向及箭头D820方向挠曲,副槽部947Lb、947Rb通过引导肋850及860结束后,开放支承壁830、840的挠曲。由此,如图43(b)所示,将盘盒203把持于盒竖立架。
此时,引导肋850构成为不干扰第一及第二操作部952、962。这样,盘盒203相对于盒竖立架800,以在与收容的盘910的信息记录面平行的面方向、及与盘910的中心轴平行的方向上受限的状态被轻微定位。
在将图43所示的保持爪部进而排列多个而连结的情况下,可以如图44所示地构成。在图44所示的状态下,也与图43所示的情况相同地,盘盒203相对于多张盒竖立架801,通过引导肋850及860,在与盘910的中心轴平行的方向上受到限制。因此,即使不支承上部支承基座部件941及下部支承基座部件942的外观面941P及942P,盘盒203也能够在多张盒竖立架801上自立。由此,能够在不夹着部件的情况下排列多个盘盒203,能够抑制整体的厚度。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盘盒203的两侧设置第一及第二锁定部件950、960,设置用于对各自的锁定进行解除的第一及第二锁定解除部762a、762b。但是,具备各盘收容部利用在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920、930设置的联动部922C、932C而联动的结构,因此,用于进行锁定的部件中无论哪一方,均能够发挥最低限的锁定功能。
例如,如图45所示,未设置第二锁定部件960的情况下,也利用第一锁定部件950,限制第一盘收容部920的转动,另外,第二盘收容部930通过联动部932C与联动部922C卡合而受限。在这种情况下,也在盒固定器760设置第一锁定解除部762a和对称形状的第二锁定解除部762b,使图45所示的尺寸B11和尺寸B12成为B11<B12的情况下,则与上述相同地得到避免盘盒203的自相反方向的插入、或向盘装置500的过度的量的插入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左突出部947L及右突出部947R设置于盘盒203的两侧。但是,由于得到上述最低限的功能,无论哪一方均能够得到避免盘盒203的自相反方向的插入、或向盘装置500的过度的量的插入的效果。如上所述,在将用于进行锁定的部件作为任一方的情况下,不需要设置左主体槽940AL或右主体槽940AR中未设置有锁定部件的一侧的槽。
另外,如上所述,将用于进行锁定的部件作为任一方,且在未设置锁定部件的一侧不设置槽的情况下,不需要在盒固定器760设置与其对应的第一锁定解除部962a或第二锁定解除部762b。
例如,如图46所示,采用在盘盒203不设置第二锁定部件960,伴随于此,不设置右主体槽947R及右突出部940AR,封锁右壁940BR的结构的情况下,在盒固定器760不设置第二锁定解除部762b,仅设置右引导壁762c即可。在这种情况下,若将第一锁定解除部962a和右引导壁762c的间隔设为B11,将左突出部947L的最顶部和右壁940BR的外壳的间隔设为B12,则只要满足B21<B22的尺寸条件,就能够得到与上述相同的效果。如图46所示,未设置有第二锁定解除部762b的情况下,不需要设置相当于第一定位抵接部762c的部位。
如上述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盘盒可知,消除规定盒外形的以往的外壳,具备规定盒外形,且还具有开闭器功能的一对盘收容部。
一对盘收容部通过开放,能够构成进行以往的带有开闭器的盘盒的开口部所必须的进行开闭器的移动引导的桥部不存在的大的开口部。从而,在小型盒中,也能够设置与大型盒同等的开口部,能够提高头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盘收容部是同时具备规定盒外形的外壳功能的开闭器结构,因此,与以往的开闭器相比,能够增大厚度分布,提高刚性。从而,能够实现在下落冲击或错误而踩踏的情况下,也能够防御包含有信息的盘不受摆动的安全性高的开闭器的功能。
另外,能够将兼具限制盘收容部的开放量,闭塞时锁定盘收容部的旋转的功能的锁定单元在盘收容部及支承基座部件构成的支承基座部件的组装结束后装入。因此,在组装支承基座部件的状态下,能够将盘收容部开放至能够取出盘的位置。从而,能够在支承基座部件为止的组装结束后,插入盘,进而将锁定单元从支承基座部件的插入口插入,完成最终的盘盒的组装。由此,能够完全地分离盘的制造和盘盒的组装工序。其结果,能够实现将工法及检查方法等上存在大的差异的盘的制造、和盘盒的组装工序在各自的场所进行的盘盒的制造方法,提高制造工序的自由度,并且,能够大幅度削减制造成本。
另外,通过从插入口插入锁定单元,在盘收容部的闭塞时,进行盘收容部的旋转的锁定,在盘收容部的开放时,限制盘收容部的开放量,能够防止自盘盒的盘取出。
另外,通过一体地构成锁定杆部和锁定杆支承部,能够大幅度削减表示,进而,能够削减组装工时,因此,能够实现盘盒的低成本化。
另外,为了从外部进行盘盒的定位,通过在锁定单元设置覆盖设置于支承基座部件的定位孔的罩部,插入锁定单元,由此能够防止尘埃从外部通过定位孔而进入,能够提高盘盒的防尘性。
另外,从插入口将锁定单元插入支承基座部件时,锁定杆部或锁定杆支承部与盘收容部的一部分抵接的同时,使盘收容部闭塞,因此,能够与盘收容部的开放状态无关地将锁定单元插入支承基座部件。由此,能够减少盘盒组装时的作业错误,进而,通过锁定单元的插入动作,闭塞盘收容部,因此,能够削减盘盒的组装工时。从而,能够实现盘盒的低成本化。
另外,在将锁定单元插入到支承基座部件的状态下,通过锁定单元的锁定杆支承部构成与设置于支承基座部件的两侧面部的第一卡止部卡合的一对第一保持部及与设置于支承基座部件的中央部的第二卡止部卡合的第二保持部,能够提高提高将锁定单元插入支承基座部件时的保持力。另外,锁定杆支承部通过第一及第二保持部和支承基座部件的卡合,分别更牢固地保持锁定杆的旋转轴附近及弹性部的端部附近,因此,锁定单元整体不会相对于从外部操作锁定杆的外力,发生弹性变形,能够使稳定地工作。
另外,由弹性部件构成锁定单元,进而,在锁定杆支承部的主体不设置加强肋等,以容易弹性变形的形状构成,由此,在将锁定单元插入支承基座部件时,锁定单元的锁定杆支承部发生弹性变形。因此,能够使设置于锁定杆支承部的第一及第二保持部与设置于支承基座部件的第一及第二卡止部卡合。另外,在插入锁定单元时,锁定单元整体挠曲,因此,能够使设置于插入口的两侧面部的第一保持部、和设置于插入口的中央部的第二保持部分别与支承基座部件卡合。从而,在插入锁定单元时,与支承基座部件卡合时的力不会同时作用于第一及第二保持部。因此,能够减小锁定杆支承部的插入时的插入力,进而,能够提高盘盒的组装性。
另外,即使为未插入有锁定单元的盘收容部及支承基座部件构成的盘盒的情况下,也能够装填于盘装置,因此,能够在盘装置的检查工序或游戏软件开发等中,频繁需要盘的更换的制造及开发工序中使用这样的没有锁定部件的盘盒。由此,不需要制作用于进行制造及开发的专用夹具,能够用实际制品代替,能够削减制造及开发费。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盘盒可知,能够防止向对盘装置的正规的插入方向的相反方向插入。因此,能够防止由于进行相反插入,设置于盘装置的锁定解除部到达用于解除限制盘收容部的闭塞状态的锁定部件的锁定操作部,盘侧从装置突出的状态下,盘收容部开放的情况。
另外,能够在将盘盒插入到盘装置时,防止由于过度地插入,导致对盘盒、盘、及盘装置内的设备等赋予损伤的情况。
另外,通过在主槽的末端部设置副槽部,能够减小构成盘盒的外形尺寸。
另外,末端部不阻碍盘收容部的开放动作,因此,能够防止对盘盒的插入动作带来故障的情况。
另外,通过将连结主槽的底面和副槽的底面的面形成为锥面,能够在将盘盒插入到盘装置后,使锁定解除部有效地避免与盘盒的干扰部位,能够减小构成盘盒及盘装置的尺寸。
另外,通过形成为仅在盘盒的单侧设置锁定部件、主槽及副槽的结构,能够简单化结构。
另外,通过形成为在盘盒的两侧设置主槽及副槽,仅在一侧设置锁定部件的结构,能够可靠地防止盘的错误插入,同时,能够削减部件件数。
另外,通过形成为在盘盒的两侧设置锁定部件、主槽及副槽的结构,能够可靠地进行盘盒的错误插入,进而还能够可靠地进行盘收容部的闭塞状态的限制。
另外,通过设置赋予使锁定部件从锁定解除状态恢复的作用力的施力部件,不需要用于使锁定部件从外部恢复的操作。
另外,通过形成为在盘收容部开放后,能够使锁定部件从压力施加于施力部件的锁定解除状态恢复的结构,能够解放向施力部的压力,能够减轻向施力部的负担。
另外,通过一体地构成锁定部件和施力部件,能够削减部件件数及组装工时。
另外,通过由树脂材料构成锁定部件,能够削减部件件数。
另外,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防止盘盒的错误插入。
另外,通过形成为锁定解除部通过主槽内而解除锁定的结构,能够减小构成盘装置的外形尺寸。
另外,通过形成为在设置有锁定部件的一侧仅设置一处锁定解除部,能够使结构简单。
另外,通过将锁定解除部和相反侧的壁的间隔构成为比盘盒的副槽和相反侧的外形面的尺寸窄,能够可靠地防止盘盒的错误插入。
另外,通过在设置有锁定部件的两侧设置锁定解除部,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盘盒的错误插入。
另外,将在两侧设置的锁定解除部的间隔设置为比设置于盘盒的副槽的槽底的间隔窄,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盘盒的错误插入。
另外,通过将锁定解除部形成为具有锥面的肋形状,能够在盘盒插入时,有效地回避副槽部及锁定操作部,将盘盒或盘装置的外形尺寸减小能够回避的量程度。
另外,在盘盒正规地插入时,在盘收容部的开放后,锁定解除部不阻碍锁定部件的恢复,因此,能够防止锁定部件蠕变变形。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不依赖于向盘的记录方式,不仅使用于光盘,而且适合使用于收容磁性或光磁性等其他记录方式的盘状记录介质的盘盒,尤其适合使用于收容了小型的盘状记录介质的盘盒。

Claims (18)

1.一种盘盒,其中,具备:
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其分别具有收容至少在一面具有信息记录面的盘的一部分的空间,并使所述空间相互接合,从而收容盘整体;
支承基座部件,其具有盘收容部用旋转支承部,该盘收容部用旋转支承部以相对于所述盘形成或闭塞开口的方式分别旋转支承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所述开口用于,使所述盘旋转的机构从外部卡住所述盘且使对所述盘的信息记录面进行信息的记录及再现的至少一方的头接近;
锁定单元,其包括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以及锁定杆支承部,在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闭塞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分别防止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的旋转,所述锁定杆支承部将所述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转动自如地支承,并被安装于所述支承基座部件,
所述支承基座部件具有能够插入所述锁定单元的插入口,
在不将所述锁定单元从所述插入口插入所述支承基座部件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将所述开口开放至能够取出所述盘的旋转角度,
在将所述锁定杆支承部从所述插入口插入到所述支承基座部件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通过与锁定单元抵接而被限制旋转角度,从而限制开口的大小,以不能取出所述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盒,其中,
在将所述锁定单元从所述插入口向所述支承基座部件插入时,所述锁定单元与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的一部分抵接,并且使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旋转,从而闭塞所述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盒,其中,
所述支承基座部件的插入口具有大致长方形形状,
所述锁定杆支承部包括主体,在将所述锁定单元插入到所述支承基座部件的状态下,所述主体堵塞所述插入口整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盘盒,其中,
所述支承基座部件在所述主体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附近具有第一卡止部,
所述锁定杆支承部具有第一保持部,在将所述锁定单元插入到所述支承基座部件的状态下,该第一保持部与所述第一卡止部卡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盘盒,其中,
所述支承基座部件在所述主体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附近具有第二卡止部,
所述锁定杆支承部具有第二保持部,在将所述锁定单元插入到所述支承基座部件的状态下,该第二保持部与所述第二卡止部卡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盘盒,其中,
所述锁定杆支承部由弹性部件构成,且使所述锁定杆支承部从所述插入口弹性变形而插入所述支承基座部件,由此使所述第一及第二保持部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卡止部卡合。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盘盒,其中,
所述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分别具有向转动的方向施加作用力的弹性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盘盒,其中,
所述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与所述锁定杆支承部一体地构成,且所述第一及第二锁定杆部经由铰链部而能够转动地安装于所述锁定杆支承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盘盒,其中,
所述支承基座部件具有用于从外部进行所述支承基座部件的定位的定位孔,
所述锁定杆支承部具有覆盖所述定位孔的罩部,在将所述锁定单元插入到所述支承基座部件的状态下,所述罩部形成将所述定位孔作为开口的凹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盘盒,其中,
所述支承基座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重叠,以抑制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向与所述盘垂直的方向移动。
11.一种盘盒,其中,具备:
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其分别具有收容至少在一面具有信息记录面的盘的一部分的空间,并使所述空间相互接合,从而收容盘整体;
支承基座部件,其具有盘收容部用旋转支承部,该盘收容部用旋转支承部以相对于所述盘形成或闭塞开口的方式分别旋转支承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所述开口用于,使所述盘旋转的机构从外部卡住所述盘且使对所述盘的信息记录面进行信息的记录及再现的至少一方的头接近;
锁定部件,其在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闭塞的状态下,锁定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的旋转,
所述支承基座部件具有与连结所述第一盘收容部的旋转中心和所述第二盘收容部的旋转中心的线段正交的至少一个侧面,
所述侧面具备主槽,该主槽在与收容于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的所述盘平行的方向上延伸,且具有底部、设置于所述底部的开口和设置于所述底部的突出部,
所述锁定部件具有锁定操作部,该锁定操作部用于从外部进行解除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的锁定的操作,
所述锁定操作部在锁定了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的状态下,从所述主槽的开口以第一突出量突出,在解除了所述锁定状态的状态下,从所述主槽的开口以比第一突出量小的第二突出量突出,所述主槽的突出部自底部的突出量小于所述第一突出量,且大于所述第二突出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盘盒,其中,
所述突出部位于所述主槽的端部附近。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盘盒,其中,
所述突出部具有在相对于所述主槽的底面非正交的方向上倾斜的倾斜面。
14.一种盘装置,其能够装填权利要求11~13中任一项规定的盘盒,其中,具备:
盒固定器,其支承所述盘盒,且具有用于将所述盘盒从外部插入所述盒固定器内,将所述盒固定器内的所述盘盒向所述外部排出的固定器开口部;
一对引导壁,其配置于所述盒固定器的所述固定器开口部附近,且规定所述盘盒的插入方向;
盘马达,其载置并旋转所述盘;
头,其进行对所述盘记录信息及将在所述盘上记录的信息再现的至少一方;
基座,其支承所述头及所述盘马达,
通过设置于所述引导壁的锁定解除部按压所述锁定操作部,解除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的锁定。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盘装置,其中,
在将所述盘盒插入所述盒固定器,并开放所述第一及第二盘收容部时,所述锁定解除部在所述主槽内通过,与所述主槽内的所述突出部抵接,由此规定所述盘盒向所述盒固定器的插入量。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盘装置,其中,
所述盘盒具有一对侧面,所述主槽仅设置于所述一对侧面中的一个,
所述锁定解除部仅设置于所述一对引导壁中的一方,所述锁定解除部和未设置有所述锁定解除部的引导壁的最小宽度尺寸小于所述主槽的突出部的顶端部和未设置有所述主槽的侧面的宽度尺寸。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盘装置,其中,
所述盘盒具有一对侧面,所述主槽分别设置于所述一对侧面,
所述锁定解除部分别设置于所述一对引导壁,
所述锁定解除部的间隔小于所述一对主槽的突出部的顶端部之间的宽度尺寸。
18.根据权利要求14~17中任一项所述的盘装置,其中,
所述锁定解除部是在两端部分别具有相对于所述盘盒的插入方向及排出方向倾斜的锥面的肋。
CN200780033071XA 2006-10-12 2007-10-11 盘盒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126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78714/2006 2006-10-12
JP2006278714 2006-10-12
JP110249/2007 2007-04-19
JP2007110249 2007-04-19
PCT/JP2007/069884 WO2008044743A1 (fr) 2006-10-12 2007-10-11 Cartouche à disqu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12655A CN101512655A (zh) 2009-08-19
CN101512655B true CN101512655B (zh) 2012-05-16

Family

ID=392829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33071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12655B (zh) 2006-10-12 2007-10-11 盘盒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108885B2 (zh)
EP (2) EP2073209B1 (zh)
JP (1) JP4527169B2 (zh)
CN (1) CN101512655B (zh)
WO (1) WO200804474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12655B (zh) 2006-10-12 2012-05-1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盘盒
JP5042048B2 (ja) * 2007-01-22 2012-10-0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CN101542621B (zh) * 2007-09-18 2011-08-1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盘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35119A (ja) * 1999-07-21 2001-02-09 Sony Corp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記録再生装置
WO2005055234A1 (en) * 2003-12-05 2005-06-16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Case for a disk
CN1703751A (zh) * 2002-10-10 2005-11-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磁盘盒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88576A (en) * 1972-12-11 1974-01-29 Ibm Magnetic tape cartridge and storage apparatus
DE2364397B2 (de) 1973-12-22 1977-02-03 Basf Ag, 6700 Ludwigshafen Magnetbandkassette und geraet dafuer
JPS60115056A (ja) * 1983-11-26 1985-06-21 Toshiba Corp カ−トリツジ装着装置
US4695911A (en) * 1985-05-03 1987-09-22 Ron Loosen Floppy diskette protection device
JPS623477A (ja) * 1985-06-28 1987-01-09 Toshiba Corp 情報記憶媒体カセツト
US4740949A (en) * 1985-08-16 1988-04-26 Laser Magnetic Storage International Company Laser access apparatus for optical disk drive
JPH0754221B2 (ja) 1986-12-17 1995-06-07 松下冷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S63153373U (zh) * 1987-03-25 1988-10-07
JPS6423776A (en) 1987-07-16 1989-01-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High tension pulse generator
JPS6423776U (zh) * 1987-07-29 1989-02-08
JPH09153264A (ja) 1995-11-29 1997-06-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3313562B2 (ja) * 1996-02-09 2002-08-1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ディスク装置
JP4006809B2 (ja) * 1998-02-02 2007-11-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記憶媒体カートリッジ
US6687215B1 (en) * 2000-04-12 2004-02-03 Dphi Acquisitions, Inc. Low profile and medium protecting cartridge assembly
US6862739B1 (en) 2000-10-27 2005-03-0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calable and portable disc player for various optical disc sizes
US6816340B2 (en) * 2001-03-14 2004-11-09 Fuji Photo Film Co., Ltd. Disk cartridge
JP2002279751A (ja) * 2001-03-16 2002-09-27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3051171A (ja) * 2001-05-21 2003-02-2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3059228A (ja) * 2001-08-21 2003-02-28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KR20050067412A (ko) * 2002-10-10 2005-07-01 마츠시타 덴끼 산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디스크 카트리지, 디스크 드라이브 장치 및 디스크카트리지의 제조 방법
DE60319578T2 (de) * 2002-11-01 2008-06-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Kadoma Laufwerk
KR101059493B1 (ko) * 2003-07-28 2011-08-25 소니 가부시키가이샤 디스크 카트리지용 셔터 부재, 디스크 카트리지 및 디스크 기록 또는 재생 장치
CN101512655B (zh) 2006-10-12 2012-05-1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盘盒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35119A (ja) * 1999-07-21 2001-02-09 Sony Corp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記録再生装置
CN1703751A (zh) * 2002-10-10 2005-11-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磁盘盒
WO2005055234A1 (en) * 2003-12-05 2005-06-16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Case for a disk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235294A1 (en) 2009-09-17
EP2485219A1 (en) 2012-08-08
JP4527169B2 (ja) 2010-08-18
EP2073209A1 (en) 2009-06-24
EP2073209B1 (en) 2012-12-12
US8108885B2 (en) 2012-01-31
JPWO2008044743A1 (ja) 2010-02-18
EP2485219B1 (en) 2014-05-21
EP2073209A4 (en) 2011-10-12
WO2008044743A1 (fr) 2008-04-17
CN101512655A (zh) 2009-08-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02225396B2 (en) Disc cartridge
US7028322B2 (en) Disc cartridge
CN101512655B (zh) 盘盒
US8209712B2 (en) Disk cartridge with rotatably supported disk storage portions
EP1551025B1 (en) Disc cartridge
CN101542621B (zh) 光盘装置
EP1469469B1 (en) Shutter device
US20090199225A1 (en) Disk device
CN109803789A (zh) 自动工具更换装置
US7853965B2 (en) Disk drive
US7448056B2 (en) Disc cartridge
JP4142603B2 (ja)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3892027B2 (ja)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3485460B2 (ja)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14099222A (ja)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0137964A (ja) ディスク装置
JP2007164873A (ja) 記録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6092737A (ja)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9004092A (ja)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
JP2005276280A (ja) ディス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5129203A (ja) ディス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516

Termination date: 2018101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