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01889A - 铅蓄电池 - Google Patents

铅蓄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01889A
CN101501889A CNA200780028820XA CN200780028820A CN101501889A CN 101501889 A CN101501889 A CN 101501889A CN A200780028820X A CNA200780028820X A CN A200780028820XA CN 200780028820 A CN200780028820 A CN 200780028820A CN 101501889 A CN101501889 A CN 1015018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m cake
monocell
middle cover
exhaust chamber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2882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01889B (zh
Inventor
斋藤和马
平川宪治
桐林基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asa Batter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asa Battery Corp filed Critical Yuasa Batter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018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18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018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188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6Lead-acid accumulators
    • H01M10/12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4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10/647Prismatic or flat cells, e.g. pouch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1Su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 dissipation or radiation, e.g. fins or coa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3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5Gas exhaust passages comprising elongated, tortuous or labyrinth-shaped exhaust passag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5Gas exhaust passages comprising elongated, tortuous or labyrinth-shaped exhaust passages
    • H01M50/367Internal gas exhaust passages forming part of the battery cover or case; Double cover vent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83Flame arresting or ignition-preven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60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filling or topping-up with liquids; 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draining liquids from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60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filling or topping-up with liquids; 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draining liquids from casings
    • H01M50/609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filling with liquid, e.g. electrolytes
    • H01M50/627Filling por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as Exhaust Devices For Batterie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铅蓄电池(1),具备收纳多个单电池的电槽(2)、覆盖电槽的中盖(3)和覆盖中盖(3)的上盖(4),在中盖(3)的上表面,对应于各单电池形成有排出在单电池内产生的气体的气体排出口(34)和用于使与气体一起排出的水分回流到单电池内的电解液回流口(33)。在由中盖(3)和上盖(4)围成的空间形成由排气室间隔壁(32)分割成的多个排气室(37),具备将多个排气室(37)连通、由此将从气体排出口(34)排出的气体向电池外一并排气的机构。上盖(4)及/或中盖(3)具备比构成排气室(37)壁面的构件导热率高的高导热构件(10)及/或由多孔质材料构成的多孔质构件(70),由此抑制单电池间的液面高度的差异,改善寿命性能。

Description

铅蓄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防止电解液逸出且具备排出气体的排气结构的铅蓄电池。
背景技术
具备多个单电池的整体式铅蓄电池的排气结构中,大致分为在每个单电池上设置排气栓的独立排气方式和将从各单电池排出的气体暂时导到排气室后向外部排出的一并排气方式。
一并排气方式与独立排气方式相比,具有的优点是能够减少部件数和减小极板的上部空间容积,不会减小电池容量而能够谋求电池的小型化,能够抑制电解液的逸出量等,因此被广泛采用于车载用铅蓄电池。
现有,关于采用一并排气方式的铅蓄电池,提出的方案是防止电解液以雾或蒸气的形式向电池外逸出,而将气体排出以使电池内压不会上升。
例如,提出的结构是使含有电解液的雾和水蒸气的气体在排气室内沿水平方向流动,使电解液的雾和水蒸气在此期间结露从而将气体和电解液分离,并将气体向外部排出,同时使结露的电解液回流到单电池内(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4486516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22815号公报
除了上述以外,还提出了一种一并排气的结构,是尽可能地加长所述气体沿水平方向流动的距离,以提高气体和电解液的分离效率(参照专利文献3)。另外,还提出一种排气结构,是在从排气室到电池外部的气体排出口配置多孔性过滤器,防止电池液的雾和水蒸气排出,同时为了防止该过滤器因电解液而浸湿产生网眼堵塞,在排气室的下侧设置空间(参照专利文献4)。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8498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6—176748号公报
这些一并排气方式的铅蓄电池,是以将从各单电池逸出的雾和水蒸气结露并使其回流到各单电池中为前提,因此,在抑制电解液逸出方面是有效果的。可是,例如当在发动机室使用时,若对比容易受到发动机发热影响的两端的单电池和不容易受到发热影响的其他单电池(以下称为中间的单电池),则两端的单电池比中间的单电池容易产生液面降低。
即,当在每个单电池上电解液的逸出量产生差异时、电解液的雾和水蒸气的结露量产生差异时,在单电池间的液面高度上产生差异。
铅蓄电池中存在的问题是,若在单电池间产生液面的高度差异,则液面高度低的单电池寿命短,作为电池的寿命性能降低。
现有的采用了一并排气方式的铅蓄电池中,产生两端的单电池比中间的单电池容易产生液面降低这样的问题,认为原因是由于两端的单电池容易受到发动机发热的影响,从而从该电池逸出的电解液的雾和水蒸气的量增加。
并且,关于上述问题的原因进一步研究,结果发现,若从容易受到发热影响的单电池逸出的电解液的雾和水蒸气经由用于一并排气的排气室向其他单电池移动,则当移动目的地的单电池温度、特别是覆盖单电池的盖的温度低时,电解液的雾和水蒸气在该温度低的单电池结露,回流到单电池内,温度低的单电池的液面高于容易受到发热影响的单电池的液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铅蓄电池。
本发明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具备收纳多个单电池的电槽、覆盖所述电槽的中盖和覆盖所述中盖的上盖,在所述中盖上表面,对应于各单电池形成排出在所述单电池内产生的气体的气体排出口和用于将与气体一起排出的水分回流到单电池内的电解液回流口,至少在由所述中盖和所述上盖围成的空间形成由排气室间隔壁分割成的多个排气室,同时具备将所述多个排气室连通、由此将从所述气体排出口排出的气体向电池外一并排气的机构,所述上盖及/或所述中盖具备比构成所述排气室的壁面的构件导热率高的高导热构件及/或由多孔质材料构成的多孔质构件。
若采用上盖及/或中盖具备高导热构件的构成,则在单电池间产生温度差的环境下使用电池时能够使上盖的温度均匀。因而,即使由于每个单电池上的温度差而使水蒸气产生量不为一定,也能够使水蒸气产生量多的单电池中水分的回流量增多,而在水蒸气产生量少的单电池中减小水分的回流量,因此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单电池间的流量差异。
若采用具备多孔质构件的构成,则因为多孔质构件由表面积大的多孔质材料构成,将单电池内产生的气体中含有的水分冷却的面积变大,所以能够促进水分向单电池内的回流。
因而,若采用上述构成,则能够使单电池间的液面高度均等,能够改善寿命性能。
另外,还可以采用于下这样的构成。
形成的构成是在所述中盖的上表面形成凹部,在所述上盖的一部分及/或所述中盖的围绕凹部的周缘部,设置所述高导热构件。
通过采用在中盖上表面形成凹部的构成,由此与中盖上表面为平坦面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结露的水分的逸出。
另外,通过采用在上盖的一部分设置比其他部分导热率高的材料构成的高导热构件的构成,能够使上盖的温度均匀,能够抑制在单电池间上盖的温度产生差异。
并且,通过采用在中盖的周缘部设置高导热构件的构成,从而能够抑制从容易受到发动机发热影响的两端的单电池逸出电解液的雾和水蒸气。
形成的构成是在由所述中盖的凹部和所述上盖围成的空间形成与所述单电池数目相同的排气室,同时具备一种机构通过在所述排气室间隔壁上设置缺口或透孔,将邻接的排气室彼此连通,由此将从所述气体排出口排出的气体集中到集中排气室中,向电池外一并排气。
该构成中,因为邻接的排气室彼此通过缺口或透孔连通,从各单电池排出的气体横断排气室来移动,汇集到集中排气室后向电池外排气,所以,可谋求排气结构的简约化而作为优选。
若形成的构成是所述高导热构件配置在所述上盖的一部分及/或所述中盖的周缘部的表面,则利用例如粘贴在表面的方法等,能够简易地设置高导热构件,且可促进从表面的散热性而作为优选。
若形成的构成是所述高导热构件埋设在所述上盖的一部分及/或所述中盖的周缘部中,则能够在更靠近电解液回流口的位置配置高导热构件,因此提高了抑制上盖温度差的效果,因此作为优选。
一种铅蓄电池形成的是构成是,具备收纳多个单电池的电槽、覆盖所述电槽的中盖和覆盖所述中盖的上盖,在所述中盖上表面,对应于各单电池形成排出在所述单电池内产生的气体的气体排出口和用于将与气体一起排出的水分回流到单电池内的电解液回流口,至少在由所述中盖和所述上盖围成的空间形成由排气室间隔壁分割的多个排气室,同时具备将所述多个排气室连通、由此将从所述气体排出口排出的气体向电池外一并排气的机构,所述上盖的一部分或全部是由比构成所述排气室的壁面的上盖以外的构件导热率高的材料构成的高导热构件。
该构成中,因为上盖的一部分或全部是高导热构件,所以无须以其他构件形式设置高导热构件,能够减少部件数,因此作为优选。
若形成的构成是在所述上盖的下表面,在邻接的所述排气室间隔壁之间形成突部,则能够进一步促进从上盖进行的散热,能够抑制上盖的温度差,因此作为优选。
若形成的构成是在所述上盖的上表面,与形成所述突部的部分对应地形成凹部,同时配置形成有嵌合突部的所述高导热构件,所述嵌合突部与所述上盖的凹部嵌合,则能够促进从上盖进行的散热,能够抑制上盖的温度差,且高导热构件不会直接与电解液接触,不会产生腐蚀的问题,因此作为优选。
若形成的构成是在所述上盖的下表面,针对每个所述单电池配置所述多孔质构件,则能够防止单电池内产生的气体中所含有的水分向其他单电池移动,因此作为优选。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单电池间的液面高度均等,能够改善寿命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斜上方看实施方式1的铅蓄电池拆掉上盖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铅蓄电池中盖的俯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铅蓄电池上盖的背面图。
图4是在中盖的凹部装有上盖的状态的图2及图3的A—A线剖视图。
图5A上图是实施例1的铅蓄电池的俯视图,下图是其主视图。
图5B上图是实施例2的铅蓄电池的俯视图,下图是其主视图。
图5C上图是实施例3的铅蓄电池的俯视图,下图是其主视图。
图5D上图是实施例4的铅蓄电池的俯视图,下图是其主视图。
图6是从上面看实施方式2的铅蓄电池上盖的立体图。
图7是从下面看实施方式2的铅蓄电池上盖的立体图。
图8是从下面看实施方式2的铅蓄电池的嵌合在上盖上的高导热构件的立体图。
图9是实施方式2的铅蓄电池中,从上面看嵌合了高导热构件状态的上盖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的X—X线剖视图。
图11是实施方式3的铅蓄电池的上盖的背面图。
图12是图11的Y—Y线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发明品(实施例1、实施例5)与现有品中、第1个单电池和第6个单电池的温度推移的调查结果的图。
图14是表示发明品(实施例6、实施例7)与现有品中、第1个单电池和第6个单电池的温度推移的调查结果的图。
图15是表示发明品(实施例1、5~7)与现有品中、第1个单电池和第6个单电池的温度差的调查结果的图。
图16是表示发明品(实施例1、实施例5)与现有品中、第1个单电池和第6个单电池的液面变化的调查结果的图。
图17是表示发明品(实施例6、实施例7)与现有品中、第1个单电池和第6个单电池的液面变化的调查结果的图。
图中,1—铅蓄电池,2—电槽,3—中盖,4—上盖,10—高导热构件,32—排气室间隔壁,33—电解液回流口,34—气体排出口,37—排气室,45—集中排气室,52—缺口,63—多孔性过滤器,70—多孔质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关于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实施方式1的铅蓄电池进行说明,不过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图1是从斜上方看拆掉上盖4状态下的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6单电池整体型铅蓄电池1的立体图。铅蓄电池1的电槽2内部,利用平行于电池1短侧边配置的5个隔壁(没有图示)分割成6个单电池,在各个单电池中收纳由正极板、负极板及隔离板构成的极板群和由稀硫酸组成的电解液(没有图示)。
中盖3装在电槽2上,上盖4装在中盖3的凹部31上。电槽2、中盖3、上盖4均是聚丙烯树脂的成形体。电槽1通过热熔敷接合表面形成凹部31的中盖3,中盖3的凹部31上通过热熔敷接合上盖4,保持各个接合部的气密性。
还有,关于中盖3的凹部31的形状和上盖4内面(中盖3侧的面)的形状后述。在中盖3中没有被上盖4覆盖的部分设置铅合金制的正极端子5和铅合金制的负极端子6。
图2是所述中盖3的俯视图、图3是所述上盖4的背面图(从下表面侧看上盖4的图)。图2所示的中盖3的上表面和图3所示的上盖4的下表面(背面)在将上盖4装在中盖3的凹部31上时,配置在图2和图3中划斜线表示的隔壁37′彼此、排气室间隔壁32彼此分别重叠的位置,中盖3的隔壁37′的上端与上盖4的隔壁37′下端、中盖3的排气室间隔壁32的上端与上盖4的排气室间隔壁32的下端分别利用热熔敷接合在一起。还有,所述排气室间隔壁32设置在与将电池内分割成6个单电池的电槽2内的隔壁(没有图示)对应的位置。
另外,如图2所示,具备向各单电池开放的开口48的注液室47,其周围通过隔壁47′与排气室37(排气小室40)区划开。
集中排气室45通过隔壁32″与排气室37(排气小室39)区划开,只利用隔壁32″的缺口46与排气室37(排气小室40)连通。所述隔壁47′、32″与它们对应地在上盖4侧也设置隔壁47′、32″,如所述,配置在分别重叠的位置。
还有,如图4(在中盖3的凹部31上装有上盖4,将设置在中盖3凹部31中的隔壁37′和设置在上盖4内面的隔壁37接合的状态下的图2、图3的A—A线剖视图)所示,优选是中盖3的隔壁32″的厚度大于上盖4的隔壁32″的厚度。两者的厚度的比率并没有特别限定,不过,优选是将上盖4的隔壁32″的厚度设定成中盖3的隔壁32″的厚度的1.5~3倍。
另外,如图2所示,单电池连通小室35具有排出单电池产生的气体的气体排出口34和将排气室37中结露的水或电解液回流到单电池内的电解液回流口33。从气体排出口34排出的气体经由在图3所示上盖4内面形成的缺口54、在图2所示中盖3上表面形成的缺口36,被导到排气室37,在排气室37内结露而生成的水或电解液从排气室37经由缺口36,从电解液回流口33返回到单电池内,没有结露的气体从排气室37被导到集中排气室45。
所述排气室37通过2个隔离板41、42被区划成3个排气小室38、39、40,相邻的排气小室彼此只通过在该隔离板41、42上分别设置1个的缺口43、44连通。所述单电池连通小室35的隔壁32′和隔离板41、42也是与它们对应地在上盖4侧设有隔壁32′和隔离板41、42,如前所述,配置在分别重合的位置。
还有,排气室37的底面沿着中盖3的短侧边倾斜,以使越靠近单电池连通小室35一侧越低,距单电池连通小室35的距离越大越高(参照图4可知,中盖3的凹部31的底壁62的倾斜是越靠近单电池连通小室35越低,越远离单电池连通小室35越高)。
另外,如图2所阐明,所述隔离板41、42也与底壁62的倾斜斜行,且将隔离板41、42的缺口43、44配置在所述倾斜底面的最低位置,以使在电池正常的状态(水平配置的状态)下,排气室37内结露的电解液沿着排气室37的底壁62的倾斜容易转移到电解液回流口33侧。
另外,设置在所述隔离板41、42上的缺口43、44不重叠地配置在与排气室37的底壁62的倾斜平行的直线上(图中配置在曲折的位置),能够加长通过排气室37的气体流路,以使能够将在气体通过排气室37期间混入气体中的电解液的雾和水蒸气效率良好地结露并返回到单电池内。
再有,将设置在集中排气室45的隔壁32″上的缺口46与3个排气小室38、39、40中位于距单电池连通小室35最远位置的排气小室40连通,以使能够从被导到集中排气室45的气体中排除尽可能多的水分。
接下来,关于一并排气的结构进行说明。所述集中排气室45与对应于两端单电池的排气室37连通,就如此前所说明的那样,不过,中间的单电池的排气室37和集中排气室45经由在上盖4内面的排气室间隔壁32上设置的缺口52连通,以使从各单电池排出的气体在与其他单电池对应的排气室37中横流性移动,被导到集中排气室45。
尽管如此,为使不在单电池间产生电解液量的差,即使气体在与其他单电池对应的排气室37中横流性移动,也必须要使在与各单电池对应的排气室37内结露产生的水不会横流性移动,将其回流到对应的单电池中。因而,优选是在所述排气室间隔壁32的集中排气室45侧配置挡板53。同样,优选是在将单电池连通小室35的气体排出口34和电解液回流口33连通的缺口54上也在电解液回流口33侧配置挡板55。
还有,从单电池排出的气体中混入的电解液的雾和水蒸气在通过排气室37的过程中结露,几乎都会在到达集中排气室45之前被排除,不过,有时也含有微量的水和电解液等。为了促进这些微量的水和电解液等向各单电池中回流,如图4所示,优选是在围绕集中排气室45的上盖4的隔壁32″内侧嵌合聚丙烯制或陶瓷制的由多孔体构成的多孔性过滤器63,以使气体沿着多孔性过滤器63的厚度方向通过。
因而,为使在多孔性过滤器63和上盖4的内壁面之间能够形成空间,最好是在上盖4内面设置凸部56。从而,移动到中盖3侧的集中排气室45中的气体在多孔性过滤器63内从下向上地沿其厚度方向移动,到达所述空间,通过在上盖4内面形成的排出路59排出到外部。
还有,所述凸部56的形状和数量等并没有特别限定,不过,要将多孔性过滤器63和上盖4内壁面的间隔设计成平行,优选是在集中排气室45的内周部分设置成环状阶梯差的形式、或等间隔配置至少3个凸部56。另外,在集中排气室45的底面设置倾斜,倾斜的样子是越靠近用于连通集中排气室45和排气小室40的设置在隔离板42上的缺口46越低、越远离缺口46越高。
另外,优选是用于向电池外排出气体的排出路59设置在靠近缺口46的位置。这是因为,基于从单电池排出的气体而使排气室37内的压力上升,在此状态下,在所述排气室37内的气体压力作用下,气体从排气室37向集中排气室45转移,在此之际,气体的流动容易集中到从朝向集中排气室45的入口(缺口46)远离的里面部分,因此,若不会在排气室37中结露,在气体中混入微量的电解液的雾和水蒸气,则其流动也容易集中到集中排气室45的里面,电解液在该部分结露,以使多孔性薄膜63不会产生网眼堵塞。
由于集中排气室45的底面倾斜、从集中排气室45通向电池外的气体排出路59的配置采用所述构成,从而能够使气体均等地通过多孔性过滤器63。
由于形成这样的构成,若用上盖4覆盖中盖3的凹部31,则单电池连通小室35和排气室37、邻接的排气小室40彼此、排气室37和集中排气室45能够只通过设置在各个隔壁上的缺口连通。
还有,优选是缺口36、43、44在流通水或电解液时设置在中盖3侧,当像缺口52、54那样流通气体时设置在上盖4侧。还有,当围绕注液室47的隔壁上不设置缺口,上盖4的隔壁和中盖3的隔壁接合在一起时,能够将注液室47和排气室37或电池外气密性隔离。
还有,图2、图3中,49是在中盖3的凹部31上安装上盖4时用于位置对正的销,与上盖4上设置的筒状孔60嵌合。另外,中盖3的50、上盖4的61是用于加固中盖3和上盖4接合的接合用凸部。
再有,本实施方式的铅蓄电池如图1、图5A~图5D所示,在上盖4的一部分及/或形成凹部31的中盖3的周缘部,配置比构成排气室37壁面的构件导热率高的高导热构件10。
还有,本发明中所说的构成排气室37的壁面的构件是指构成排气室37的底面、顶面及侧面的壁。
由于上盖4及中盖3的材料使用聚丙烯,因而高导热构件10采用比它们导热率高的材料为好,具体地说,能够使用不锈钢、银、铜、金、铝等,不过,从成本和重量方面来看,优选是不锈钢或铝。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当在产生温度差的环境下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电池时,因为在上盖4及/或中盖3的周缘部配备高导热构件10,所以能够使上盖4的温度均匀。因而,由于每个单电池的温度差而使水蒸气产生量不一定时,能够在水蒸气产生量多的单电池中增多水分的回流量,而在水蒸气产生量少的单电池中减少水分的回流量,因此,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单电池间的流量差异。
另外,因为在中盖3的上表面形成凹部31,所以能够防止结露的水分流失。
另外,因为形成的构成是在排气室间隔壁32设置缺口52,从而使邻接的排气室37彼此连通,将气体集中到集中排气室45,向电池1外一并排气,所以能够谋求排气结构的简约化。
接下来,关于设置了高导热构件10的具体例(实施例1~5)进行说明。
(实施例1)
是一种如图1及图5A所示在上盖4的上表面配置了高导热构件10的结构。配置的位置并没有特别限定,不过,优选是设置在单电池连通小室35的上方。
从而,能够将从气体排出口34排出的气体中所含有的电解液的雾和水蒸气尽早结露,使其从电解液回流口33返回到单电池内,因此,能够降低从排气室37移动到集中排气室45的气体中的电解液的雾和水蒸气,还能够有助于防止多孔性过滤器63网眼堵塞。
还有,高导热构件10设置在上盖4的一部分上,从成本的重量方面来看,意思是设置在上表面最有效果的部分,并没有排除设置在上表面整个面上。
根据本实施例,利用例如粘贴在表面上的方法等能够简易地配置高导热构件,且促进了从上盖上表面进行的散热性。
(实施例2)
是一种如图5B所示在形成凹部31的中盖3的周缘部(电池的长侧边侧)配置了高导热构件10的结构。这种情况下,配置的位置也没有特别限定,不过,如图1所阐明,在结构上很难配置在电池1的短侧边侧,因而只能配置在长侧边侧,如果在结构上能够配置在短侧边侧,则可以配置在双方或只配置在短侧边侧。
根据本实施例,能够抑制从电池外部向凹部传热,能够使与各单电池对应的凹部的温度均等,能够防止产生从一个单电池流出的气体在其他单电池结露而向其他单电池回流这样的问题。
(实施例3)
是一种如图5C所示在上盖4的上表面和中盖3的周缘部(电池的长侧边侧)配置了高导热构件10的结构。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实现所述实施例1、2的铅蓄电池1具有的作用效果。
(实施例4)
是一种如图5D所示在上盖4中埋设高导热构件10的结构。具体地说,可以将上盖4作成2层结构,在2个层之间夹入高导热构件10,或配置在上盖4的内面上。也许后者的情况很难称为埋设,不过,如果从外部看安装了上盖4的状态的电池1,则很难看见高导热构件10,因此本发明中这种方式也包含在「埋设」之中。
作为埋设高导热构件10的方法,有利用注射成形将高导热构件10埋没在上盖4中的方法、也有预先在上下两分构成的上盖4的部件之间夹入高导热构件10并通过热熔敷和使用粘接剂等将两分构件的上盖4的部件形成一体的方法等。还有,高导热构件10无须完全从外部空气中密封起来。
根据本实施例,高导热构件10埋设在上盖4的一部分中,从而在更靠近电解液回流口的位置配置高导热构件10,因此提高了抑制上盖温度差的效果。
还有,该实施例4是在上盖4中埋设高导热构件10,不过,也可以与实施例2同样埋设在中盖3的周缘部,还可以与实施例3同样埋设在上盖4和中盖3的周缘部中。
(实施例5)
实施例1~4中,是上盖4的一部分及/或形成凹部31的中盖3的周缘部,以独立构件的形式配置比构成排气室37壁面的构件导热率高的材料构成的高导热构件10。本实施例中,是将上盖4的全部作为比上盖以外的部分导热率高的高导热构件10。
例如,在成型上盖4的树脂中混合以氧化铝作为主成分的填充剂,从而能够将上盖4作为高导热构件10。由于往树脂中混合了15±5体积%这样的填充剂,从而例如在后述B24电池的情况中,能够使上盖的导热率提高约2倍。
还有,设定填充剂的混合量为15±5体积%,是因为若增多填充剂的量,则能够大大提高导热率,不过,在成型性方面成为问题,若减少则成型性良好,却无法提高导热率。
根据本实施例,无须以独立构件的形式设置高导热构件10,能够减少部件数,因此成为优选。
(实施方式2)
参照图6~图10说明实施方式2的铅蓄电池1。以下的说明中,关于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作用及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铅蓄电池1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是,如图9所示,高导热构件10作为上盖4的一部分配置,同时如图7所示,在上盖4的下表面突出形成突部22。
在配置于上盖4一部分上的高导热构件10的下表面(背面),如图8所示平行于高导热构件10的长度方向形成排成2列每列6个的嵌合突部23。
并且,该高导热构件10如图6所示,配置在将上盖4的一部分对照高导热构件10的形状来挖除的部分(以下,称为配置部20)。
在该上盖4上形成的配置部20平行于长度方向形成12个凹部21,排列成2列每列6个,使其与所述高导热构件10的嵌合突部23嵌合。
如图10所示,在上盖4中嵌合了高导热构件10的状态下,高导热构件10的嵌合突部23与上盖4上形成的凹部21嵌合,成为一种高导热构件10和从单电池内排出的电解液不接触的结构。
接下来,关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若从上盖4的下表面(背面)侧看在上盖4的配置部20形成的凹部21(参照图7),则凹部21在邻接的排气室间隔壁32之间突出形成,其功能是作为释放上盖4的热的突部22。
即,在上盖4上表面形成的凹部21向下表面侧突出,其功能是作为释放上盖4的热的突部22,且其功能还包括作为与高导热构件10的嵌合突部23嵌合的嵌合凹部21。
根据本实施方式,因为具备释放上盖4的热的突部22,所以促进从上盖4进行的放热,同时,高导热构件10的嵌合突部23嵌入上盖4的凹部21中,成为一种不接触从单电池内排出的电解液的结构,因此能够防止由于与电解液接触而腐蚀。
(实施方式3)
参照图11及图12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铅蓄电池1。图11是上盖4的背面图,图12是图11的Y—Y线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铅蓄电池1与实施方式1的电池1不同点是在上盖4的下表面配置5个由多孔质材料构成的多孔质构件70。
多孔质构件70在与中间的单电池(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的注液室47邻接的位置各配置1个、在中央的排气室间隔壁32配置1个(参照图11)。
还有,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连通中间单电池的排气室37和集中排气室45而设置的缺口52,在排气室间隔壁32的单电池连通小室35侧的端部形成。
并且,对于两端的单电池,与实施方式1同样,在邻接注液室47的集中排气室45中配置多孔性过滤器63。该多孔性过滤器63具有现有的防爆功能,不过,本发明中,可以兼具与多孔质构件70相同的功能(将在单电池内产生的气体中所含有的水分冷却的功能)。
作为多孔质构件70的材料,能够采用无纺布、发泡聚乙烯、发泡聚丙烯、玻璃纤维、发泡酚醛树脂、丙烯酸纤维、树脂制烧结过滤器、氟类树脂过滤器、陶瓷制多孔体、图4中所示的多孔质过滤器63那样的物质及形成棉状的物质例如在控制阀式铅蓄电池(VRLA)等的隔离板中使用的抄纤玻璃纤维形成的物质等。还有,多孔性过滤器63和多孔质构件70无须采用相同材质。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从各单电池排出的气体中所混入的电解液的雾和水蒸气几乎都在通过排气室37的过程中结露,不过,具有温度升高倾向的单电池,比温度低的单电池产生更多的气体等,因而,有时电解液的雾和水蒸气等水分不结露而是残留在气体中。
若含有电解液的雾和水蒸气等水分的气体经由在排气室间隔壁32形成的缺口52等向温度低的其他单电池移动,则有时水分在其他单电池中结露、经由电解液回流口33向其他单电池内回流。
可是,因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池中对应于各单电池配置了由表面积大的多孔质材料构成的多孔质构件70或多孔性过滤器63,所以在单电池内产生的气体中所含有的水分在通过表面积大的多孔质构件70及多孔性过滤器63之际被冷却。
从而,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单电池间的液面高度均等。
(评价试验1)
关于实施例1所示的铅蓄电池(将一块厚2mm、宽20mm、长256mm的不锈钢板作为高导热构件10配置在具有中盖和上盖的电池(B24)的单电池连通小室35所处位置的上方)、实施例5的铅蓄电池、实施方式2的铅蓄电池(以下作为实施例6)、实施方式3的铅蓄电池(以下作为实施例7)及现有品(除了没有配置所述构件以外,其他与实施例1同样),进行以下评价试验。
分别将实施例1的电池、实施例5~7的电池、现有品收容在25℃的恒温槽中,在距电池的短侧面35cm的位置放上加热器,放置60分钟,在最靠近加热器一侧的单电池(以下称为第1单电池)、最远侧的单电池(以下称为第6单电池)的上盖内面粘贴热电偶,调查60分钟的温度变化。图13及图14表示各个电池的第1单电池和第6单电池的温度推移,图15表示第1单电池和第6单电池的温度差的推移。
由图13及图14可知,发明品(实施例1、实施例5~7的铅蓄电池)比现有品能够抑制第1单电池的温度上升。
还有,在实施例1、实施例5~7间,抑制第1单电池温度上升的效果大致相同。
若对图15所示试验结果中、实施例1的电池和现有品经过60分钟后第1单电池和第6单电池的温度和其温度差进行比较,则第1单电池的温度在实施例1的电池中是61.3℃,在现有品中是69.5℃,第6单电池的温度在实施例1的电池中是45.1℃,在现有品中是47.0℃,温度差在实施例1的电池中是16.2℃,在现有品中是22.5℃,实施例1的电池与现有品相比,第1单电池和第6单电池的温度差小。
实施例5~7的电池也与实施例1的电池同样,与现有品相比,第1单电池和第6单电池的温度差小。由此可知,根据本发明具有抑制上盖温度差异的效果。
(评价试验2)
除了利用加热器连续加热以外,具有与评价试验1相同的条件,以25A的放电4分钟、14.8V的定电压充电(最大电流25A)10分钟这样的周期作为1个周期进行反复试验,对各个电池调查第1单电池和第6单电池的液面推移,图16及图17表示结果。
还有,试验开始时,发明品和现有品均使用第1单电池的液面处于上限水平(U.L.)的电池,调查液面到达下限水平(L.L.)时的周期数。
图16及图17中,以现有品的第1单电池的液面到达下限水平(L.L.)时的周期数为100,按照比率表示发明品的寿命周期。
由图16及图17可知,结果是发明品(实施例1、实施例5~7)的寿命周期约为150,相对于现有品延长了约50%的寿命。
(其他实施方式)
(1)本发明的铅蓄电池中,通过在隔壁32、32′、32″及/或隔离板41、42的表面粘贴铝层压片,还能够使隔壁32、32′、32″及/或隔离板41、42的导热率比上盖高。
另外,除此之外,还可以将铝层压片粘贴在上盖4内面。
还有,实施例5所示的以氧化铝为主成分的填充剂的混合、在上述隔壁32、32′、32″及/或隔离板41、42的表面粘贴铝层压片、在上盖4的内面粘贴铝层压片可分开采用,也可以同时采用。
(2)图7中所示的结构是释放上盖的热的突部相对于排气室间隔壁大致垂直地形成,不过,释放上盖的热的突部形状并不限定于此。
(3)上述实施方式中所示的结构是在与形成释放上盖的热的突部的部分对应的上盖上表面,在与突部对应的位置形成凹部,不过,上盖上表面的高导热构件的配置部可以形成没有凹部的平坦面。
(4)上述实施方式中所示的结构是相对于各单电池配置各1个多孔质构件、在中央的隔壁上配置1个多孔质构件,不过,多孔质构件的大小、数目和形状在各个单电池中可以不同。
按照电池的使用场所和使用状况等,可以在有成为高温倾向的单电池中配置比其他单电池多的多孔质构件,或配置大的多孔质构件。
例如,在发动机室使用的铅蓄电池中,在端侧的单电池上配置比中央的单电池多或大的所述多孔质构件。若采用这样的构成,能够有效地抑制从容易受到发动机发热影响的两端的单电池逸出电解液的雾和水蒸气,因此成为优选。
而且,例如在短时间内反复充放电这样条件下使用的电池情况中,端侧的单电池容易被外部空气冷却,而中间的单电池难以冷却,因而,中间的单电池比端侧的单电池具有成为高温的倾向。这种情况下,优选是在中央的单电池上配置比端侧的单电池多或大的多孔质构件。
(5)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连通邻接的排气室而设置了缺口,不过也可以设置透孔。
(6)上述实施方式中所示的结构是在上盖和中盖之间的空间形成排气室,不过,本发明中只要至少在上盖和中盖之间形成排气室即可,通过配置独立构件构成排气室、或将上盖和中盖的一部分分割构成排气室均能够获得本发明的效果。
(7)一并排气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构成,只要是具备多个单电池、具有排气室的构成,就能够获得本发明的效果。

Claims (9)

1.一种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
具备收纳多个单电池的电槽、覆盖所述电槽的中盖和覆盖所述中盖的上盖,
在所述中盖上表面,对应于各单电池形成有排出在所述单电池内产生的气体的气体排出口和用于使与气体一起排出的水分回流到单电池内的电解液回流口,
至少在由所述中盖和所述上盖围成的空间形成由排气室间隔壁分割的多个排气室,并且,
具备通过将所述多个排气室连通而将从所述气体排出口排出的气体向电池外一并排气的机构,
所述上盖及/或所述中盖具备比构成所述排气室的壁面的构件导热率高的高导热构件及/或由多孔质材料构成的多孔质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盖的上表面形成凹部,
在所述上盖的一部分及/或所述中盖的围绕凹部的周缘部设置有所述高导热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
在由所述中盖的凹部和所述上盖围成的空间形成与所述单电池数目相同的排气室,并且,
具备通过在所述排气室间隔壁上设置缺口或透孔而将邻接的排气室彼此连通,由此将从所述气体排出口排出的气体集中到集中排气室中并向电池外一并排气的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导热构件配置在所述上盖的一部分及/或所述中盖的周缘部的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导热构件埋设在所述上盖的一部分及/或所述中盖的周缘部。
6.一种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
具备收纳多个单电池的电槽、覆盖所述电槽的中盖和覆盖所述中盖的上盖,
在所述中盖上表面,对应于各单电池形成有排出在所述单电池内产生的气体的气体排出口和用于使与气体一起排出的水分回流到单电池内的电解液回流口,
至少在由所述中盖和所述上盖围成的空间形成由排气室间隔壁分割的多个排气室,并且,
具备通过将所述多个排气室连通而将从所述气体排出口排出的气体向电池外一并排气的机构,
所述上盖的一部分或全部是由比构成所述排气室的壁面的上盖以外的构件导热率高的材料构成的高导热构件。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盖的下表面,在邻接的所述排气室间隔壁之间形成有突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盖的上表面,与形成有所述突部的部分对应地形成凹部,并且,
配置形成有嵌合突部的所述高导热构件,所述嵌合突部与所述上盖的凹部嵌合。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盖的下表面,针对每个所述单电池均配置有所述多孔质构件。
CN200780028820XA 2006-08-04 2007-08-03 铅蓄电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018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12778/2006 2006-08-04
JP2006212778 2006-08-04
PCT/JP2007/065281 WO2008016144A1 (fr) 2006-08-04 2007-08-03 Accumulateur au plomb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01889A true CN101501889A (zh) 2009-08-05
CN101501889B CN101501889B (zh) 2011-09-28

Family

ID=38997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28820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01889B (zh) 2006-08-04 2007-08-03 铅蓄电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323811B2 (zh)
JP (1) JP5115199B2 (zh)
KR (1) KR101404528B1 (zh)
CN (1) CN101501889B (zh)
WO (1) WO2008016144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29302A (zh) * 2011-05-31 2013-09-25 世邦电池株式会社 具有双重密封结构的蓄电池盖子
CN103779521A (zh) * 2014-02-24 2014-05-07 上海中聚佳华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模组固定架和包含其的电池组件
CN105932341A (zh) * 2015-02-27 2016-09-07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铅蓄电池
CN106025111A (zh) * 2015-03-30 2016-10-12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铅蓄电池以及铅蓄电池的盖部件的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86690A (ja) * 2007-01-30 2008-08-14 Gs Yuasa Corporation:Kk 鉛蓄電池
JP5636791B2 (ja) * 2010-07-30 2014-12-10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池用蓋、およびその蓄電池用蓋を備えた蓄電池
JP2012059480A (ja) * 2010-09-08 2012-03-22 Gs Yuasa Corp 鉛蓄電池
WO2013155701A1 (zh) * 2012-04-20 2013-10-24 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 防止自身过热的储能系统及防止储能系统过热的方法
CN202948989U (zh) * 2012-08-14 2013-05-22 骆驼集团华中蓄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大回流空间排气结构的铅酸蓄电池盖
KR101285055B1 (ko) * 2012-11-29 2013-07-10 세방전지(주) 축전지의 내누액 방지 커버
US20160093904A1 (en) * 2013-02-21 2016-03-31 Robert Bosch Gmbh Secondary battery recuperator system
KR101490028B1 (ko) * 2013-06-19 2015-02-06 세방전지(주) 밀봉된 가스배기홀을 구비한 축전지용 상부커버
US9722231B2 (en) 2013-09-06 2017-08-01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Bladed fuse connectors for use in a vehicle battery module
US9997807B2 (en) 2014-12-24 2018-06-12 East Penn Manufacturing Co. Vibration resistant valve assembly for lead acid batteries
KR101775453B1 (ko) 2015-07-28 2017-09-07 세방전지(주) 내누액성이 향상된 일체형 배터리 커버
TWI599089B (zh) * 2016-11-11 2017-09-11 Dijiya Energy Saving Tech Inc 固定卡槽防震結構
JP6569823B1 (ja) * 2017-10-16 2019-09-04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鉛蓄電池、アイドリングストップ車及びマイクロハイブリッド車
JP6973039B2 (ja) * 2017-12-25 2021-11-24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鉛蓄電池
JP2020013795A (ja) * 2019-09-02 2020-01-23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鉛蓄電池に使用される中蓋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1192947A (en) * 1982-10-28 1985-09-03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Low silhouette venting system for electric storage battery
JPH06176748A (ja) 1992-12-08 1994-06-24 Yuasa Corp 蓄電池
JPH0822815A (ja) 1994-07-07 1996-01-23 Yuasa Corp 蓄電池の排気構造
CN2372787Y (zh) * 1999-05-17 2000-04-05 哈尔滨光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铅酸蓄电池的盖
JP2001084981A (ja) 1999-09-14 2001-03-30 Yuasa Corp 密閉形鉛蓄電池
JP4715090B2 (ja) * 2003-11-28 2011-07-06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鉛蓄電池
JP4715089B2 (ja) * 2003-11-28 2011-07-06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鉛蓄電池
US7294431B2 (en) * 2004-04-14 2007-11-13 Ovonic Battery Company, Inc. Battery employing thermally conductive polymer case
CN100576606C (zh) * 2005-05-30 2009-12-30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 铅蓄电池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29302A (zh) * 2011-05-31 2013-09-25 世邦电池株式会社 具有双重密封结构的蓄电池盖子
CN103329302B (zh) * 2011-05-31 2015-10-14 世邦电池株式会社 具有双重密封结构的蓄电池盖子
CN103779521A (zh) * 2014-02-24 2014-05-07 上海中聚佳华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模组固定架和包含其的电池组件
CN103779521B (zh) * 2014-02-24 2016-03-16 上海中聚佳华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模组固定架和包含其的电池组件
CN105932341A (zh) * 2015-02-27 2016-09-07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铅蓄电池
CN106025111A (zh) * 2015-03-30 2016-10-12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铅蓄电池以及铅蓄电池的盖部件的制造方法
CN106025111B (zh) * 2015-03-30 2020-08-18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铅蓄电池以及铅蓄电池的盖部件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323811B2 (en) 2012-12-04
WO2008016144A1 (fr) 2008-02-07
KR20090038850A (ko) 2009-04-21
KR101404528B1 (ko) 2014-06-09
CN101501889B (zh) 2011-09-28
JPWO2008016144A1 (ja) 2009-12-24
JP5115199B2 (ja) 2013-01-09
US20090325040A1 (en) 2009-12-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01889B (zh) 铅蓄电池
CN203871442U (zh) 铅蓄电池
JP4568388B2 (ja) 循環流体式熱交換器を内蔵した一体結合型蓄電池
RU2577325C2 (ru) Литиевый аккумулятор
JP4715089B2 (ja) 鉛蓄電池
JP2007538373A (ja) 多重単電池型の電池集合体
CN100576606C (zh) 铅蓄电池
US2614138A (en) Sealable storage battery construction
CN101587965B (zh) 一种内连接方形塑壳蓄电池
CN112018288B (zh) 一种电池包箱体、电池包、电动汽车及储能装置
CN110890605B (zh) 一种可双面工作的双侧截面渐缩式液冷板
JP4715091B2 (ja) 鉛蓄電池
JP2008186690A (ja) 鉛蓄電池
CN113451701A (zh) 一种排气效果好的电池结构
CN202339945U (zh) 铅蓄电池用适配器、铅蓄电池及具备其的机动车
CN108767140B (zh) 一种efb起停蓄电池盖
JPS61138474A (ja) 蓄電池
JP4715090B2 (ja) 鉛蓄電池
CN217134591U (zh) 电池密封圈及扣式电池
CN220821718U (zh) 电池单体和电池包
CN219086081U (zh) 液冷侧板及电池模组
CN215418490U (zh) 一种排气效果好的电池结构
CN219106437U (zh) 电芯及电池总成
CN113611919B (zh) 起动用双极性水平铅酸蓄电池
CN202678474U (zh) 铅蓄电池及具备其的机动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ODGES YUASA INTERNATIONAL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YUASA BATTERY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01118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01118

Address after: Kyoto Prefecture

Applicant after: GS Yuasa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Kyoto Prefecture

Applicant before: Yuasa Battery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928

Termination date: 2018080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