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92137A - 电梯群管理系统以及电梯群管理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梯群管理系统以及电梯群管理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92137A
CN101492137A CNA2008102109107A CN200810210910A CN101492137A CN 101492137 A CN101492137 A CN 101492137A CN A2008102109107 A CNA2008102109107 A CN A2008102109107A CN 200810210910 A CN200810210910 A CN 200810210910A CN 101492137 A CN101492137 A CN 1014921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vator
future
calling
floor
interv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21091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92137B (zh
Inventor
吉川敏文
鸟谷部训
星野孝道
会田敬一
前原知明
村冈一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921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921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921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921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vator Control (AREA)

Abstract

实现一种方便的评价方法,其在评价新登录的电梯门厅呼叫的分配评价函数中的将来可能发生的电梯呼叫时,通过对将来时间点的情况作出考虑,从而能够进行更为正确的评价。针对不久可能发生呼叫的楼层,对各台电梯进行是否能在将来分配时用于分配的判断,并仅甄选(选出)能够用于分配的电梯。针对各台电梯预测其已受理的电梯门厅呼叫是否会成为长时间等待呼叫以及电梯轿厢是否会出现满载,以预先对电梯进行分类,并对确实能够用于分配的电梯,评价其对将来呼叫楼层的服务质量。电梯群管理系统以及电梯群管理控制方法。

Description

电梯群管理系统以及电梯群管理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群管理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梯的分配控制,其在考虑了在当前时间点还没有发生的将来的电梯门厅呼叫的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来评价对新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来说是最适当的电梯。
背景技术
电梯群管理系统通过将多台电梯轿厢(以下简称为“轿厢”)作为一个电梯群进行管理,以向利用者提供高效率的电梯运行服务。具体来说,是将多个电梯轿厢(通常为3台到8台)作为1个电梯群来进行管理,当某一楼层发生了电梯门厅呼叫时,从该电梯群中选择一台最适当的轿厢,并将该轿厢分配给该电梯门厅呼叫。
在已知的电梯群管理系统中,基本上是根据预测等待时间计算出评价函数,然后根据该评价函数进行分配控制。在上述电梯群管理系统中,当出现了新的电梯门厅呼叫时,计算各台轿厢已经受理的电梯门厅呼叫的预测等待时间,并将电梯门厅呼叫分配给预测等待时间最短的轿厢,或者最大等待时间最短的轿厢,或者平均等待时间最短的轿厢。在此,已经受理的电梯门厅呼叫是指进行了临时分配的新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和已经分配完毕的电梯门厅呼叫。上述根据预测等待时间进行分配控制的方式是各电梯厂商在电梯群管理控制中所采用的基本方式,其针对已经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进行了最佳的电梯轿厢分配,但存在没有对将来可能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的影响作出充分的考虑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以已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为对象的电梯分配方法中所存在的问题,已经提出有各种在评价对象中增加了将来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这一因素的控制方案,其主要的设想可以归纳为:1)假设将来会发生电梯门厅呼叫的楼层,并据此进行缩短该呼叫的预测等待时间的控制,2)通过控制使得各台电梯轿厢在时间上等间隔地配置。前者是对将来会发生呼叫的楼层进行假设并直接对其进行评价的方法。而在后者的控制中,其根据时间间隔间接地对将来呼叫的等待时间进行评价,其要获得的效果是,如果通过控制能够将各个轿厢配置成在时间上等间隔,则在该间隔内发生了将来呼叫时,由位于该呼叫楼层附近的轿厢为其提供服务,这样,最大的等待时间也不会超出该时间间隔。
以下例举了在控制中对上述将来呼叫作出了考虑的已知的控制方式。
1)根据推算的乘客发生率来评价将来呼叫的等待时间(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对将来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的等待时间进行评价的方法,公开了一种控制方案,其对推算的乘客(电梯门厅等待乘客)发生率以及该等乘客的等待时间预测值进行计算,以此推算出最适合分配给新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的轿厢。在专利文献1中作了如下的记载,即,关于分配给将来呼叫的轿厢,虽然在当前无法知道哪个轿厢将用于分配,但可以通过概率p来假定为是最先到达的轿厢,或者是第二个到达的轿厢。
2)根据各楼层的最小预测到达时间的分布进行分配评价的方法(专利文献2)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控制方案,其将可提供的服务的评价值在各个楼层的分布情况作为服务分布评价指标求出,并根据服务评价值的分布情况来进行电梯的控制。在专利文献2中作了如下的记载,即,作为服务分布评价指标,以各个轿厢到达某一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的最小值即最小预测到达时间在各个楼层的分布情况作为指标。
3)对高概率楼层的分配评价(专利文献3)
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方案,其从还没有发生电梯门厅呼叫的楼层中至少选择一个发生长时间等待的概率高的高概率楼层,并假定在该高概率楼层上发生了电梯门厅呼叫。然后,根据分别向新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和高概率楼层的呼叫分配了向其提供服务的电梯时的分配评价结果,来决定应该为新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提供服务的电梯。
4)预测轿厢位置的时间间隔评价(专利文献4)
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一种方案,其在选择分配给电梯门厅呼叫的电梯时,根据某一时刻的各台电梯的预测配置预测并运算各台电梯相互间的时间间隔,并且根据该预测和运算的结果来决定每台电梯的呼叫分配评价函数的加权系数。由此,对各台电梯的评价函数进行运算。
5)对预测轿厢位置的时间间隔评价(专利文献5)
在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一种方案,其预测并运算从当前时刻起到经过了规定时间后的轿厢位置和轿厢方向,并据此对规定时间后的各个轿厢的时间间隔或者空间间隔进行预测和运算,从而根据该预测的轿厢间隔来运算分配限制评价值。
专利文献1  日本国专利特开2006-298577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国专利特开平10-245163号公报
专利文献3  日本国专利特开2006-213445号公报
专利文献4  日本国专利特公平7-12890号公报
专利文献5  日本国专利特公平7-72059号公报
在以上例举的现有技术中,在进行将来呼叫评价时,假定由到达时间最短的电梯轿厢为假设的将来呼叫提供服务。但是,在实际上,提供服务的轿厢是根据分配评价函数来决定的。在分配评价函数中,除了电梯门厅呼叫的等待时间这一评价项目以外,还有其他的评价项目,不一定总是由到达时间最短的电梯来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已经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的次数是有限度的,而将来可能发生的呼叫则可以认为是无限的,如果对每一种可能均计算评价函数,则运算量会变得非常庞大,因此是不现实的。但如果为了减少运算量而减少假设的将来呼叫的次数时,则可能会因减少了假设次数,而导致对将来呼叫的评价变得不正确。
综上所述,由于将来呼叫需要评价的数量多,所以在现有技术中进行了单纯化处理,假定由到达时间最短的电梯来提供服务。但是,这一方法与实际的分配评价函数之间存在矛盾,所以采用该等方法可能得不到正确的评价。此外,如果在减少所评价的将来呼叫的数量的基础上以分配评价函数进行评价时,则必须对基本上是随机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进行预测,所以仍然有可能得不到正确的评价。
以下对各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说明。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方法中,其根据概率p假设分配给将来呼叫的轿厢不是最先到达的轿厢,就是第二个到达的轿厢,但由于在实际的分配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分配评价函数,而不是概率,所以很难决定其概率值。因此,只要概率值不准确,则将来呼叫的评价值也可能不正确。
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方法中,其根据各个轿厢到达将来呼叫的假设楼层的最小预测到达时间来评价服务质量,并假设将预测到达时间最小的轿厢作为将来呼叫的分配轿厢。可是,这一方法与根据分配评价函数来决定实际分配的方法之间存在着矛盾,所以采用该等方法可能得不到正确的评价。
在专利文献3中所开的方法中,其选择高概率楼层,并针对高概率楼层计算各台电梯的评价值,在存在多个高概率楼层时,必须对每个高概率楼层(包括判别是上升方向或者下降方向)求出各台电梯的评价值,从而导致运算量变得非常庞大。在此,由于在从当前时刻起算的时间范围内,将来呼叫可能在各个楼层的各个方向上发生,所以需要考虑的对象的数量非常庞大。因此,有必要大幅度地减少高概率楼层呼叫的数量,但这样一来,预测的电梯门厅呼叫与之后实际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之间的误差将增大。也就是说,高概率楼层呼叫的选择上有难度,因此,采用该方法可能得不到正确的评价。
在专利文献4以及专利文献5所公开的方法中,假定在计算轿厢相互之间的时间间隔的楼层区间中所发生的将来呼叫由该区间的后方的轿厢提供服务。这一假设是与由预测到达时间最小的轿厢提供服务这一假设相同的,所以,该方法与实际的分配方法之间存在矛盾,采用该方法可能得不到正确的评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作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进行新登录的电梯门厅呼叫的分配评价函数中的在将来可能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的评价时,能够反映出该将来时间点的状况,从而能够以简易的方法实现更为正确的评价。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具有对多个楼层提供服务的多台电梯以及根据分配评价指标将适当的电梯分配给新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的分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提取今后可能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作为候补的将来呼叫,将多台电梯分类为能够分配给候补的将来呼叫的电梯和不能够分配给候补的将来呼叫的电梯,计算将能够分配给候补的将来呼叫的可分配电梯分配给该候补的将来呼叫时的将来呼叫分配评价值,在参考该将来呼叫分配评价值的基础上计算分配给新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时的分配评价指标,以及根据该分配评价指标来决定分配给新发生的所述电梯门厅呼叫的电梯。
即,其特征在于,针对有可能发生将来呼叫的楼层,在进行将各台电梯分配给将来呼叫的分配时,将电梯分类为能用于分配的电梯和不能用于分配的电梯,并只在能用于分配的电梯中进行选择。
针对各台电梯,预测已经分配完毕的电梯门厅呼叫是否会出现长时间等待的情况以及电梯轿厢是否会出现满载的情况等,预先对电梯进行上述分类,并对肯定能够用于分配的电梯评价其对将来呼叫楼层的服务质量。
在此,作为将来呼叫的分配评价值的评价方法,较为典型的有根据预测等待时间进行评价的方法和评价多个电梯之间的间隔是否适当的评价手法。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能够更正确地评价对将来呼叫楼层的服务质量。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可分配电梯的选择处理的方法简单,即使以大量的将来呼叫作为评价对象,也能够抑制运算量。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特征将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阐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梯群管理系统整体的控制框图。
图2是将来有可能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将来呼叫)的说明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梯群管理系统中的将来呼叫等待时间评价值的计算处理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已进行了分配且可能成为长时间等待的电梯门厅呼叫的分配失效区域的计算处理流程图。
图5是图4实施例中的分配失效区域的计算处理说明图。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因预测到拥挤度会超出阈值(预测到会出现满载状态)而发生的分配失效区域的计算处理流程图。
图7是图6实施例中的分配失效区域的计算处理说明图。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因呼叫停靠次数超出阈值而发生的分配失效区域的计算处理流程图。
图9是图8实施例中的分配失效区域的计算处理说明图。
图10是使用图1以及图3的实施例中的分配失效区域计算将来呼叫等待时间评价值的计算说明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分配失效区域的计算结果的示例说明图。
图12是对现有技术和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将来呼叫候补楼层的预测等待时间进行对比的说明图。
图13是本发明其它实施例的电梯群管理系统整体的控制框图。
图14是图13的电梯群管理系统中的计算时间间隔评价值的计算流程图。
图15是使用图13以及图14的实施例中的分配失效区域计算时间间隔评价值的计算说明图。
图16是图15所示的分配失效区域的计算结果的示例说明图。
图17是图16所示的临时设定时的各台电梯的负责区间和分配失效区域判别后的负责区间的变化说明图。
图18是以环路表示的时间间隔评价的基本设想的说明图。
图1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的控制示例说明图。
符号说明
1群管理控制部分
21A~21C单体电梯控制装置
22A~22C电梯轿厢
23A~23C轿厢内的前往层登录装置
24A~24C负载传感器
3A、3B电梯门厅呼叫登录装置
4电梯门厅的前往层登录装置
5A~5C人流量传感器
100数据存储部分
101  预测到达时间表计算部分
102  预测等待时间计算部分
103  预测轿厢内拥挤度计算部分
104  呼叫停靠次数计算部分
105  分配失效区域计算部分
106  将来呼叫候补楼层选择部分
107  分配有效单体电梯选择部分
108  将来呼叫等待时间评价值计算部分
109  已分配呼叫和新分配呼叫的分配评价值计算部分
110  综合评价值计算部分
111  分配单体电梯选择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9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的动作特征和现有技术进行对比说明。
图19(A)示出了由3台电梯构成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图中,3台电梯轿厢的位置状态以环路方式表示。在环路方式中,以电梯从最低层楼开始进行上升运行(UP)到达最高层楼,之后进行下降运行(DN)返回到最低层楼为1周来进行表示,该方式能够方便地理解作为群来管理的各台电梯之间的位置关系。
在图19(A)中,1号轿厢M01、2号轿厢M02和3号轿厢M03分别处于环路上的图示位置。在此,假设在下降方向上发生了新的电梯门厅呼叫M04。此时,3号轿厢M03是能够最早为新的呼叫M04提供服务的电梯,但是考虑到对将来有可能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的服务质量,将3号轿厢用于分配不一定是正确的。将各个轿厢之间的区间假设为由该轿厢负责的将来呼叫的区间时,3号轿厢的负责区间已经相当长了,如果将3号轿厢分配给新的呼叫,由3号轿厢受理的呼叫可能发生长时间等待。也就是说,如果将1号轿厢负责的区间M05、2号轿厢负责的区间M06以及3号轿厢负责的区间M07做一下比较的话,可以知道3号轿厢负责的区间已经相当长了。因此,如果将3号轿厢分配给新的呼叫,则3号轿厢负责的区间将会变得更长,并且,3号轿厢延迟后,其与1号轿厢之间的区间将进一步变长。为此,会导致该区间发生的将来呼叫,例如将来呼叫M08出现长时间等待的情况。
在现有技术中,考虑到新发生的呼叫的预测等待时间和3台电梯轿厢之间的时间间隔的偏差程度,在发生了图19(A)的事例时,将2号轿厢M02分配给新发生的呼叫。由此,能够提高3号轿厢M03对将来呼叫M08的服务质量。
但是,该现有技术的前提是3号轿厢能够为负责区间M07的全部楼层提供服务,但实际的情况未必会像其假设地那样发生。其中一例是图19(B)所示的情况。在图19(B)中,在最低层楼有已经分配给3号轿厢的电梯门厅呼叫M10,由于该层乘入的乘客人数多,所以能够预测电梯轿厢在斜线所示的楼层区间M11内将处于满载状态。此外,乘入人数能够根据对该楼过去的利用状况的学习和电梯门厅的等待乘客传感器(通过摄像机等进行的人数检测)进行预测,如果是在电梯门厅进行前往层登录的群管理系统,则可以根据其登录数量来进行预测。
如图19(B)所示,预计3号轿厢在斜线所示的区间M11将处于拥挤满载状态,从而无法将3号轿厢分配给在该区间中发生的将来呼叫。因此,2号轿厢M02成为该斜线区间中的将来呼叫,例如将来呼叫M08的候补轿厢,而将2号轿厢分配给新发生的呼叫M04后,会导致对该等将来呼叫的服务质量进一步恶化。
在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的电梯群管理系统中,在发生了图19(B)所示的情况时,对各个轿厢的负责区间作出如图19(C)所示的安排。图19(A)与(C)的不同之处在于,由于对3号轿厢的拥挤满载区间作出了考虑,所以增设了2号电梯的负责区间M31,并且3号轿厢的负责区间被分成了2个区间M30和M32。根据上述各个轿厢的担当区间来评价对将来呼叫的服务质量,并且根据该服务质量以及新发生的呼叫的等待时间评价来决定分配给新发生的呼叫M04的轿厢。
在图19(C)所示的情况下,如果将2号轿厢分配给新发生的呼叫M04的轿厢时,2号轿厢负责的区间M31的将来呼叫,例如M08的服务质量将恶化。尤其是,由于2号轿厢位于远离该区间的位置上,所以该等将来呼叫可能出现长时间等待的情况。对此,如果将3号轿厢用于分配,则将来呼叫M08的服务质量不会恶化。由3号轿厢负责的区间M32的将来呼叫,例如M40的服务质量有恶化的可能性,但由于3号轿厢不对区间M31提供服务,所以能够进一步缩短到达其负责的区间M32的时间。此外,区间M31由于楼层数较少等原因,而不会出现大的恶化。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动作例即图19(C)中,决定将3号轿厢分配给新发生的呼叫。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在考虑了将来呼叫的情况下对新发生的呼叫进行分配轿厢评价时,将各个轿厢归类为能够分配给假设的将来呼叫的轿厢和不能分配给假设的将来呼叫的轿厢,并评价可用于分配的轿厢对将来呼叫的服务质量。由此,能够更为适当地评价对将来呼叫的服务质量。例如,在表示现有技术的图19(B)中,由于没有考虑到3号轿厢在将来时间点会出现拥挤的满载情况,所以将2号轿厢分配给了新发生的呼叫,但是,如果在斜线区间M11发生了呼叫时,该呼叫的服务质量将变差。此时,由于3号轿厢处于拥挤的满载状态,而由2号轿厢负责提供服务。与此相对,在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图19(C)中,由于考虑到了3号轿厢可能出现拥挤的满载状态,而对将来呼叫的负责轿厢重新进行设定,所以能够更为适当地评价将来呼叫的服务质量。其结果,在该例中决定将3号轿厢作为分配轿厢。
以下参照图1等对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电梯群管理系统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梯群管理系统整体的控制框图。K台电梯轿厢22A~22C的运行由各台电梯的单体电梯控制装置21A~21C控制,群管理控制部分1对各个轿厢控制装置进行综合控制。此外,设置在大楼各个楼层的电梯门厅内的呼叫登录装置3A、3B以及前往层登录装置4中输入的电梯门厅呼叫信号和前往层信号被传送到群管理控制部分1。在此,电梯门厅呼叫登录装置3A、3B是通过现有技术中的上下方向的按钮来呼叫电梯的装置,前往层登录装置4是在电梯门厅通过数字键等输入前往层来呼叫电梯的装置。在以下部分中,将所有呼叫都统一称为电梯门厅呼叫。人流量传感器5A~5C是设置在各个楼层的用于检测人员流动情况的传感器,由该等传感器检测的信息例如有上下班人员的信息、离开办公桌的人员的信息、由红外线等检测的人员检测信息、通过摄像机图像的识别处理而得到的人流量信息等。通过该等传感器检测出的各个楼层和各个区域的与人员的流动相关的信息也被发送到群管理控制部分1。各台电梯轿厢21A~21C中设置有轿厢内的前往层登录装置23A~23C和轿厢内的负载传感器24A~24C。此外,检测前往层的信息和轿厢内的负载状况(与乘坐人数相应)和负载变化的信息(与上下电梯的人数相应),并经由各个单体电梯控制装置后传送到群管理控制部分1。此外,由单体电梯控制装置将各台电梯的位置、方向、速度等运行状态的信息传送到群管理控制部分1。
以下,对群管理控制部分1进行说明。群管理控制部分1的基本动作的流程为,根据所得到的众多的信息,并且依据分配评价函数,针对新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对K台电梯轿厢分别进行评价,选择最为适当的轿厢,并将该最为适当的轿厢分配给电梯门厅呼叫。作为信息,可以列举出各台电梯轿厢的检测信息、各个楼层电梯门厅的信息、表示大楼内人流量即各个楼层间的人员流动的信息以及通过对该等过去信息进行统计而得到的信息等。
首先,在数据存储部分100中将从单体电梯控制装置和电梯门厅呼叫登录装置等收集到的各台电梯的状态、各个楼层的电梯门厅的状态、大楼内的人员流动量或人流量状态、各个楼层的人员的流动状态等各种数据存储在内存器等存储装置中。在预测到达时间表计算部分101中计算各台电梯到达各个楼层、方向(例如3楼上升方向等)的预测到达时间。根据各台电梯的预测到达时间表的数据,在计算已分配呼叫的预测等待时间的计算部分102中计算各台电梯的已受理(但还未提供服务)的各个电梯门厅呼叫的预测等待时间。预测等待时间能够根据从呼叫发生或者乘客到达的时间点起算的经过时间与预测到达时间的和来计算。在预测轿厢内拥挤度计算部分103中根据各台电梯的当前时间点的位置以及方向计算到达各个楼层(各个方向)时或者从各个楼层(各个方向)出发时的轿厢内的拥挤程度。在此,各个楼层(各个方向)上的各个轿厢的拥挤度根据各个轿厢内的当前的乘坐人数以及在依序为已受理的电梯门厅呼叫或者轿厢呼叫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上下电梯的人数的预测值来计算。在各台电梯的呼叫停靠次数计算部分104中,计算各台电梯从其当前所处的位置和方向开始依序为已受理的呼叫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在各个楼层(各个方向)上为已受理呼叫而停靠的停靠次数。在此,为已受理呼叫而停靠的停靠次数是指为在该时间点已受理的已分配电梯门厅呼叫而停靠的停靠次数以及为轿厢呼叫而停靠的停靠次数,采用了前往层登录装置时,则指为前往层呼叫而停靠的停靠次数的总和。
根据如上计算出的已分配呼叫的预测等待时间、各台电梯的各个楼层(各个方向)的预测轿厢内拥挤度、各台电梯的呼叫停靠次数和各台电梯的预测到达时间表,由分配失效区域计算部分105计算各台电梯的分配失效区域。分配失效区域是指以时间轴(表示当前时间点之后的时间)和楼层位置轴为坐标轴的二维坐标中的一个区域,相关的电梯不能分配给在该区域内的各时间点和各楼层上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例如,如果预测到3号轿厢在当前时间点起到35秒后为止的期间内已受理了长时间等待的呼叫,而不能被分配给2~8楼的上升方向的电梯门厅呼叫时,则由当前时间点起到35秒后为止的期间和2~8楼上升方向的楼层围住的区域成为3号轿厢的分配失效区域。实际上,其形状与后述的图5(C)的粗线所示的区域B07相似。该分配失效区域被用作判断标准,其目的是为了使下一个分配有效电梯(可分配电梯)的选择作业变得更为方便。分配失效区域的具体计算方法在后述部分进行说明。
各台电梯的各自的分配失效区域计算出以后,由群管理控制部分1的用于选择将来呼叫候补楼层的选择部分106选择有可能发生将来呼叫的楼层(以下称为将来呼叫候补楼层),并通过分配有效单体电梯选择部分107选出能够分配给该将来呼叫候补楼层的电梯。在此,将来呼叫候补楼层由时间(当前时间点和将来时间点)和楼层以及方向表示(在后述部分参照图2进行详细说明)。例如,假设在20秒后在3楼上升方向会发生将来呼叫,则20秒后的3楼(上升方向)成为将来呼叫候补楼层。在选择分配有效电梯时,针对各台电梯判断将来呼叫候补楼层在楼层以及时间上是否处于该电梯的分配失效区域内。在上述举例中,2号轿厢的分配失效区域中包括20秒后的3楼上升方向的楼层,所以判断为2号轿厢不属于该将来呼叫候补楼层的分配有效电梯。分配有效电梯是指,针对作为评价对象的将来呼叫候补楼层,在当前时间点上能够确切地判断为能够分配给在某一时间和某一楼层上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的电梯。对于各个将来呼叫候补楼层,只选出上述可用于分配的电梯,并评价该等电梯的服务质量,则能够更为正确地进行评价。例如,在现有技术中,假定由预测到达时间最小的电梯对将来呼叫提供服务,但如果该电梯因已受理了长时间等待的呼叫等而实际上不能用于分配时,评价值将出现大的偏差,反而有可能使将来呼叫的服务质量恶化。与此相对,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通过分配失效区域计算处理和分配有效电梯选择处理如上述那样选出可用于分配的电梯(进行分类),所以,能够正确地仅将能够进行分配的轿厢选出,并且能够算出适当的评价值。
在将来呼叫等待时间评价值计算部分108中,首先针对各个选择出的将来呼叫候补楼层,算出与其相应的分配有效电梯对该呼叫提供服务时的预测等待时间,并计算每个楼层的将来呼叫等待时间评价值。之后,对各个楼层的评价值进行综合,以计算将来呼叫候补楼层整体的评价值。该值就是将来呼叫等待时间评价值。例如,对于某一将来呼叫候补楼层,可以将各个分配有效电梯的预测等待时间的最小值作为该楼层的将来呼叫等待时间评价值,也可以按照从短到长的顺序作为前2个的加权平均值。根据这样的评价值,能够对整体的将来呼叫候补楼层评价各台分配有效电梯的等待时间服务指标。
在计算已分配呼叫和新分配呼叫的分配评价值的计算部分109中计算已分配的各电梯门厅呼叫和新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以下将其统称为“实际呼叫”)的预测等待时间,并计算出将该等呼叫综合后而得到的实际呼叫的分配评价值。该分配评价值可以根据各台电梯的实际呼叫的预测等待时间的最大值、平均值或平方平均值等计算。
在综合评价值计算部分110中,对由108计算出的将来呼叫评价值和由109计算出的实际呼叫评价值进行加权加法运算而算出综合评价值,在分配单体电梯选择部分111中,选择该综合评价值最好的电梯轿厢作为分配轿厢。
以下参照图2对将来有可能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以下称为“将来呼叫”)进行具体说明。在图2中,横轴A2是表示以当前时间点(t0)为原点的当前时间点以后的时间的时间轴,纵轴A1是表示楼层位置的轴。将来呼叫分布在由该当前时间点以后的时间和楼层位置表示的二维区域内。如此,由于在时间、楼层以及方向上有很多的可能性,所以需要考虑的将来呼叫的数量庞大。例如,在图2中,6个楼层的每一层均有t1~t9的9个时间区间(1个时间区间约为10秒左右的幅度),因此需要考虑(6-1)×2×9=90个的将来呼叫。采用电梯群管理的大楼大致为10层楼以上的大楼,并且作为对象的时间区域一般也在2分钟以上,所以需要考虑的将来呼叫的数量非常多。
在以下所述的场合中,能够把将来呼叫的发生楼层以及时间分别缩小到相对应的将来呼叫区域。上述场合是指人流量集中在某一楼层(图2的将来呼叫区域A5)的场合、以集合来考虑规定时间后发生的将来呼叫(图2的将来呼叫区域A4)的场合、以及能够通过人流量传感器检测出规定时间后在哪一楼层会出现乘客(图2的将来呼叫区域A6)等的场合。并且,图2的各个将来呼叫区域中的三角所示的符号表示有方向性的将来呼叫。
即使对将来呼叫的可能发生区域进行了缩小处理,但仍然需要考虑多个将来呼叫,使得进行分配评价时的运算量增大。在进行分配评价时,需要计算向新发生的呼叫分别临时分配了各台电梯时的将来呼叫评价值,并且需要进一步重复计算与电梯台数相当的次数。
在向新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分配电梯时,将来呼叫的服务质量的评价很重要,但如图2所示,需要加以考虑的将来呼叫的数量多,并且需要针对每台电梯评价其影响,因此运算量增加。为此,在已知的将来呼叫评价中,为了简化运算,假定由预测到达时间最短的电梯(到达时间最早的电梯)为向该呼叫提供服务,并在这一条件下评价对该呼叫服务的服务质量。
但是,在实际上,在发生了该等将来呼叫时,向该呼叫提供服务的电梯是根据分配评价函数来决定的。因此,会出现与根据上述将来呼叫评价求出的服务质量评价值不一致的场合,反而有可能导致评价误差增大,使对将来呼叫的服务质量恶化。另一方面,通过评价函数来决定分配给将来呼叫的电梯时,也需要进行大量的运算,而使得难以进行实时处理。例如,在电梯台数为8台,需要加以考虑的将来呼叫的数量为10个时,需要计算的分配评价值为新发生的呼叫的临时分配数量(8)×需要加以考虑的将来呼叫数量(10)×对1个将来呼叫的临时分配数量(8)=640,运算量将变得非常多。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将来呼叫评价中所存在的问题。即,解决要么对大量的将来呼叫加以考虑而导致运算量增加,要么减少运算量而无法进行高精度的和正确的评价这一问题,图1所示的实施例的各台电梯的分配失效区域计算部分105和为将来呼叫候补楼层选择分配有效单体电梯选择部分107是解决上述问题的要点。通过该等处理来选择能够确切地分配给各个将来呼叫的电梯,并对选出的电梯评价呼叫的等待时间等服务质量。在此,在选择可用于分配的电梯时,使用已分配呼叫中的长时间等待的呼叫、各台电梯轿厢内的拥挤度、各台电梯的呼叫停靠次数等数据,判断该电梯是否能够分配给可能在某一时间点发生在某一楼层上的将来呼叫。如上所述,其要点之一是首先将电梯分类成基本上能够确切地分配给可能在某一时间点发生在某一楼层上的将来呼叫和不能够分配给该将来呼叫的电梯。在现有技术中,由于从包括由于发生长时间等待和满载等而不能用于分配的电梯在内的所有的电梯中求出预测到达时间最小的电梯并评价对将来呼叫的服务质量,所以如果在实际中该预测到达时间最小的电梯不能为该呼叫提供服务时,反而在结果上会导致长时间等待发生。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可分配电梯的选出处理,能够避免出现上述结果。
并且,在图1中所说明的按照可否分配给将来呼叫来对电梯进行分类的这一设想能够适用于任何类型的将来呼叫。例如,可以适用于图2所示的在规定的时间后可能在各个楼层发生的将来呼叫的集合(图2的将来呼叫区域A4)、将来呼叫容易在某一楼层中发生的场合(图2的将来呼叫区域A5)以及能够通过人流量传感器检测出在规定时间后在某个楼层容易发生将来呼叫的场合(图2的将来呼叫区域A6)等。该等将来呼叫候补楼层的设定由图1的候补的将来呼叫选择部分106进行实施。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梯群管理系统中的将来呼叫等待时间评价值的计算处理流程图。以下对该处理流程进行说明。
首先,设定作为评价对象的将来呼叫候补楼层(以时间、楼层和方向这3要素表示)(ST501)。之后,将表示电梯编号的变量K设定为初始值K=1(ST502)。之后,判断评价对象的将来呼叫候补楼层是否在K号电梯的分配失效区域(ST503)内,在回答是否定的时(该楼层不在K号电梯的分配失效区域内时),将K号电梯追加为作为评价对象的将来呼叫候补楼层的可分配电梯(ST504)。反复实施以上的处理直到对全部的电梯实施了该处理为止(ST505、ST506)。如此,通过甄选(选择)其分配失效区域内不包括作为评价对象的将来呼叫候补楼层的电梯,能够选出可用于分配的电梯。在对可分配电梯的选择全部结束后,根据各台可分配电梯的各自的到达作为下一个评价对象的将来呼叫候补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计算该候补楼层的将来呼叫评价值。如上所述,可以将各个分配有效电梯的预测等待时间的最小值作为该楼层的将来呼叫等待时间评价值,也可以按照从短到长的顺序作为前2个的加权平均值。对各个楼层反复进行处理(ST508、ST509),直到对所有作为评价对象的将来呼叫候补楼层完成了上述处理为止。根据所有的作为评价对象的将来呼叫候补楼层的各自的将来呼叫评价值算出综合的将来呼叫评价值(ST510)。该评价值例如可以根据各个将来呼叫候补楼层的评价值的平均值或加权平均值等计算。
图1以及图3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特征在于,通过分类处理来选择可分配给将来呼叫候补楼层的电梯,为了能够方便地实施该可分配电梯的分类,采取了预先算出分配失效区域的方法。以下参照图4至图9对分配失效区域的具体计算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4以及图5对已进行了分配且将发生长时间等待的电梯门厅呼叫的分配失效区域的计算方法进行说明。图4表示该计算方法的流程图,以下按序进行说明。首先,设定对象电梯(ST001)。之后计算出对象电梯的已受理的电梯门厅呼叫(尚未提供服务的呼叫)的预测等待时间(ST002)。然后,根据各个呼叫的预测等待时间,检查是否预测到了长时间等待(ST003)。例如,在预测等待时间超过了60秒时判断其为长时间等待。在检测到将发生长时间等待时,计算对象电梯的从当前位置起到长时间等待呼叫楼层为止的各个楼层(各个方向)的预测到达时间(ST004)。由当前位置起到长时间等待呼叫楼层为止的各个楼层以及该各个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所围住的区域(在由楼层位置轴和时间轴构成的二维坐标中示出的区域)被决定为该对象电梯的因长时间等待呼叫而发生的分配失效区域(ST005)。
图5表示因长时间等待呼叫而发生的分配失效区域的计算例。图5(A)表示作为对象电梯的K号电梯的轿厢位置和已受理的电梯门厅呼叫(未提供服务的电梯门厅呼叫)的发生楼层。已受理的电梯门厅呼叫是5楼上升方向的呼叫(B01),该呼叫被预测为长时间等待呼叫(预测等待时间例如在60秒以上)。K号电梯当前位于2楼下降方向的位置。此时的K号电梯的各个楼层(各个方向)的预测到达时间表如图5(B)所示。例如,K号电梯到达2楼上升方向的时间从当前时间点起算为t5时间后。此外,从1楼上升方向到2楼上升方向为止的预测到达时间为t1到tt5,其时间变长是由于在1楼上升方向停靠的概率较大,所以停靠时间预计值较大的缘故。此外,作为补充,预测到达时间可以通过将各个楼层之间的移动时间和各个楼层的停靠时间预计值相加来进行计算。
图5(C)是根据上述状况并按照图4的流程图求出的分配失效区域的例示图。图5(C)中的由时间轴B04和楼层位置轴B05构成的二维坐标面(B06)上的粗线区域B07是图5所示的分配失效区域。上述分配失效区域的特点是采用时间(当前时间点之后的时间)和楼层位置来表示。如果由K号电梯为发生在该区域内的电梯门厅呼叫提供服务时,由于会使5楼上升方向的已进行了分配的呼叫的长时间等待的时间进一步加长,所以在该呼叫实际发生了时,K号电梯的分配评价函数的值不会好,因此K号电梯成为分配电梯的可能性较低。为此,通过计算出上述分配失效区域,并根据该分配失效区域排除不可用于分配的电梯轿厢(只选出可用于分配的电梯),由此,能够对该将来呼叫进行更为正确的服务质量评价。此外,通过预先计算出各台电梯的分配失效区域,并对各台电梯判断作为评价对象的各个将来呼叫候补楼层是否包括在其分配失效区域中,由此能够方便地计算出分配有效电梯。如图4的流程图所示,分配失效区域的计算本身也能够通过简易的处理来求出。
图6和图7表示因预测到拥挤度将超过阈值(预测到会出现满载状态)而发生的分配失效区域的计算例。图6表示因预测到拥挤度将超过阈值(预测到会出现满载状态)而发生的分配失效区域的计算流程图,以下对其步骤进行说明。首先,设定对象电梯(ST101),针对该对象电梯计算出行驶1周时的各个楼层(各个方向)的预测轿厢内拥挤度(ST102)。在该计算处理中,预测对象电梯依序为已受理的电梯门厅呼叫、轿厢呼叫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的乘坐人数和上下电梯的人数,并计算轿厢内的拥挤度。乘坐人数能够根据电梯门厅内的等待人数和该楼层的过去的乘坐人数的学习数据等推算,如果在电梯门厅进行前往层登录时,则能根据前往层登录次数进行推算。下电梯的人数也能够根据轿厢内乘坐人数和此时登录的轿厢呼叫楼层、过去的下电梯人数的学习数据推算,如果在电梯门厅进行前往层登录时,则能根据各个前往层的登录次数进行预测。此外,轿厢内拥挤度被定义为将轿厢内负载除以额定负载量而得到的值、或者将轿厢内乘坐人数除以轿厢内定额人数而得到的值。此外,可以使用轿厢内负载和轿厢内乘坐人数等代替轿厢内拥挤度。在计算出1周的各个楼层(各个方向)的预测轿厢内拥挤度后,针对各个楼层(各个方向)检查是否发生了满载的状况(例如预测轿厢内拥挤度≥80%)(ST103)。在预测到会发生满载时,对于对象电梯计算出从当前位置起到上述满载状态得到解除的楼层为止的各个楼层(各个方向)的预测到达时间(ST104)。然后,将由当前位置起到上述满载状态得到解除的楼层为止的各个楼层以及到达该各个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所围住的区域(在由楼层位置轴和时间轴构成的二维坐标中示出的区域)决定为对象电梯的因拥挤度超阈值而发生的分配失效区域(ST105)。
图7表示因预测到拥挤度将超过阈值(预测到会出现满载状态)而发生的分配失效区域的计算例。图7(A)表示作为评价对象的K号电梯的轿厢位置和已进行了分配的电梯门厅呼叫楼层以及轿厢呼叫楼层。已进行了分配的电梯门厅呼叫为5楼下降方向的呼叫(C02),预测轿厢内在为该呼叫提供了服务后将成为满载状态。轿厢呼叫是2楼下降方向的呼叫(C03),由于在该楼层有人下电梯,因此预测该拥挤满载状况在该层得到解除。此外,K号电梯当前处于6楼下降方向的位置。此时的K号电梯的各个楼层(各个方向)的预测轿厢内拥挤度如图7(B)所示(图内数字的单位为%)。在当前时间点的位置即6楼下降方向的拥挤度为50%,由于为5楼下降方向的电梯门厅呼叫提供服务时还会有乘客乘入,所以拥挤度成为80%(C04)。然后,该状况一直持续到到达2楼下降方向,由于进行了2楼下降方向的轿厢呼叫的乘客将在2楼下电梯,所以拥挤度减少为30%。并且预测到了1楼后所有人都下电梯而成为0%。
图7(C)是针对上述情况按照图6的流程图求出的分配失效区域的例示图。图7(C)的由时间轴和楼层位置轴构成的二维坐标面(C06)上的粗线区域C07成为分配失效区域。例如,在当前时间点t0起到t1为止的时间内,针对可能在3~5层上升方向发生的将来电梯门厅呼叫,不能将K号电梯用于分配,在t1起到t5的时间内,针对可能在3楼至4楼发生的上升方向的将来电梯门厅呼叫,不能将K号电梯用于分配。在这样的分配失效区域内,即使在该区域内实际发生了电梯门厅呼叫时,由于K号电梯处于满载状态,因此其作为分配轿厢分配的可能性低。为此,通过对各台电梯的电梯轿厢拥挤度进行经时性预测,计算出上述的分配失效区域,并根据该失效区域排除不可用于分配的电梯轿厢(只选出可用于分配的电梯),由此,能够对该将来呼叫进行更为正确的服务质量评价。
图8和图9表示因停靠次数超出阈值而发生的分配失效区域的计算例。该处理尤其适用于在电梯门厅进行前往层登录的前往层登录式群管理中。在前往层登录式群管理中,由于在电梯门厅登录前往层,所以在分配时能够知道电梯在哪个楼层因有乘客乘入而停靠(从前往层呼叫的登录楼层知道),在哪个楼层因有乘客下电梯而停靠(从前往层呼叫的前往层知道)。该两者的和就是前往层呼叫的停靠次数。在前往层登录式群管理中,即使是发生在同一楼层的呼叫,也根据前往层进行分配电梯的分类控制,此时,对前往层的数量超过规定值的电梯进行控制,使得不将其分配给新发生呼叫,以此达到减少各台电梯的停靠次数(其结果,1周的行驶时件缩短)的目的。此处的分配失效区域通过提取因停靠次数超出阈值而发生的不可用于分配的区域而得到。
图8表示因停靠次数超出阈值而发生的分配失效区域的计算流程图,以下对其步骤进行说明。首先,设定对象电梯(ST201),并计算对象电梯在行驶1周的过程中在各个楼层(各个方向)上的因其受理的呼叫(前往层呼叫)而停靠的停靠次数(ST202)。对于上述各个楼层(各个方向)的因受理的呼叫而停靠的次数,检查是否发生了超出阈值(例如因受理呼叫而停靠的次数是否>4次)的情况(ST203)。在发生了超出阈值的情况时,计算对象电梯的从当前位置起到上述超出阈值的状态得到解除的楼层为止的到达各个楼层(各个方向)的预测到达时间(ST204)。将从当前位置起到超出阈值的状态得到解除的楼层为止的各个楼层以及到达该各个楼层的预测到达时间所围住的区域(在由楼层位置轴和时间轴构成的二维坐标上示出的区域)决定为对象电梯的分配失效区域(ST205)。
图9表示因停靠次数超出阈值而发生的分配失效区域的计算例。图9(A)表示作为评价对象的K号电梯的轿厢位置和已进行了分配的前往层呼叫的登录楼层以及该前往层。已进行了分配的前往层呼叫的登录楼层为1楼上升方向的呼叫,该前往层为3楼、4楼、6楼。此外,K号电梯当前处于4楼下降方向的位置。此时的K号电梯在各个楼层(各个方向)的分配失效区域如图9(B)所示。在作为当前时间点的位置的4楼下降方向上,因1楼上升方向的前往层呼叫而发生的总停靠次数(预测值)为4次。在到达1楼时,呼叫停靠减少1次,所以剩下的停靠次数为3次。此外,在到达3楼后,呼叫停靠减少1次,剩下的停靠次数变为2次,在到达4楼后,呼叫停靠又减少1次,剩下的停靠次数变为1次。然后,到达在当前时间点知道的最终的前往层6楼,之后楼层的剩下的停靠次数为零。
图9(C)是针对上述情况按照图8的流程图求出的分配失效区域的例示图。图9(C)中的由时间轴和楼层位置轴构成的二维坐标面(D02)上的2个粗线区域D03以及D04为分配失效区域。即使在该区域内实际发生了电梯门厅呼叫,由于K号电梯因所受理的前往层呼叫而发生的停靠次数超出了阈值,所以被用作分配电梯的可能性低。因此,通过对各台电梯的因受理的呼叫而停靠的次数进行经时性预测,算出分配无效区域,并根据该失效区域排除不可用于分配的电梯轿厢(只选出可用于分配的电梯),由此,能够对该将来呼叫进行更为正确的服务质量评价。
以上对因已进行了分配的电梯门厅呼叫的长时间等待、预测的电梯轿厢内拥挤度超出了阈值以及呼叫停靠次数超除了阈值这3种情况而发生的分配失效区域的生成方法作了说明。但是,有些分配失效区域是因多种上述情况同时出现而产生的,所以,也可以先针对上述3种类型分别生成分配失效区域,然后将该等区域重叠的区域(经OR运算得到的区域)作为分配失效区域。此时,由于能够对多中不可分配的因素作出考虑,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将来呼叫的评价精度。当然,也可以单独地使用分配失效区域,或者将其中2个重叠使用。
图10表示使用基于图1以及图3所述的实施例的分配失效区域进行评价时的将来呼叫等待时间评价值的计算例。在此,以3台电梯的电梯群管理为例进行说明。图10(A)表示当前时间点上的3台轿厢的位置状态(以环路形式表示(该内容在后文中参照图18进行说明))。在该图中,纵向表示楼层位置,横向分别表示在上升方向和下降方向上的各个轿厢的位置。此外,表示轿厢的四方形内的数字表示电梯的编号。
图10(B)表示处于图10(A)所示状态下的各个将来呼叫候补楼层的预测等待时间。在此,作为评价对象的将来呼叫候补楼层的集合是某一规定时间后的所有的楼层和方向上的集合(与图2的区域A4相对应)。图10(B)的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楼层位置,时间轴的原点表示当前时间点(当前时间)。1号轿厢(H01)、2号轿厢(H02)和3号轿厢(H03)的位置分别如图所示,与图10(A)的位置状态相对应。针对该情况,将时间点tf(线H06)中的全部的楼层和方向作为将来呼叫候补楼层,求出将来呼叫等待时间评价值。在此,以求出时间点tf上的三角形符号(例如,其中之一为三角形H07)表示的将来呼叫的预测等待时间为例进行说明。首先,计算各台电梯的预测到达时间表(将各个楼层(各个方向)的预测到达时间图表化而成)。将该预测到达时间表的各个楼层(各个方向)中的到达时间数据在图10(B)的坐标上示出,例如将1号轿厢(H01)的所述数据在坐标上示出时,得到以曲线H04表示的预测轨迹。同样,将2号轿厢(H02)的所述数据在坐标上示出时,得到以曲线H05表示的预测轨迹。该等预测轨迹对应于在各个时间点将各台电梯所处的位置(预测位置)连接后得到的曲线。
以下计算各台电梯的分配失效区域。
图11表示本实施例的2号轿厢的分配失效区域。2号轿厢的分配失效区域为由时间轴和楼层位置轴构成的二维坐标上的粗线围住的区域J01。这一区域例如根据2号轿厢所受理的已进行了分配且被预测为长时间等待呼叫的电梯门厅呼叫算出。
对图11所示的2号轿厢的分配失效区域加以考虑后的结果,图10(B)中的以三角形表示的将来呼叫候补楼层的预测等待时间成为如图中的箭头线所示的情况。例如,将来呼叫候补楼层(H07)的预测等待时间(服务轿厢的预测到达时间)根据箭头线(H08)的线段的长度来表示。虽然各个将来呼叫候补楼层的预测等待时间由最早到达的轿厢的预测到达时间决定,但在考虑了分配失效区域后,有些将来呼叫候补楼层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在以符号H10表示的4个将来呼叫候补楼层中,最先到达该等呼叫楼层的轿厢是2号轿厢,但由于该等呼叫楼层处于2号轿厢的分配失效区域(2号轿厢的分配失效区域是以2号轿厢的当前位置(H02)为起点由虚线H09和预测轨迹的线H05所围住的区域)内。所以,在可分配电梯中最先到达的轿厢是1号轿厢,因此预测等待时间由1号轿厢决定。
图12(A)和(B)是分别对现有技术和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将来呼叫候补楼层的预测等待时间进行对比的图。其主要的差别是以符号H10表示的将来呼叫候补楼层集合的预测等待时间。在图12(A)的现有技术的示例中,预测等待时间单纯地由能够最早到达该呼叫楼层的2号轿厢决定。对此,在图12(B)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先选出可用于分配的轿厢,然后根据选择出的可分配轿厢来决定预测等待时间,因此,以符号H10表示的将来呼叫候补楼层的预测等待时间根据1号轿厢决定。
其结果,通过对以符号H10表示的将来呼叫候补楼层进行比较后可以知道,在现有技术中,如图12(A)的箭头H12所示,该等将来呼叫候补楼层的预测等待时间的估计值被估计得过短。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12(B)的箭头H11所示,能够根据可实际用于分配的1号轿厢更为正确地估计出预测等待时间。例如,在现有技术的评价中,其评价出的将来呼叫候补楼层的预测等待时间比实际值短,当以符号H10表示的场所中将来呼叫实际发生了时,无法对该将来呼叫分配2号轿厢,因此,该呼叫可能会发生长时间等待的情况。对此,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由于能够正确地评价该呼叫楼层的长时间等待,所以在选择分配给新发生的呼叫的电梯时能够避免发生上述情况,从而能够降低长时间等待发生的可能性。
图13是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的电梯群管理系统整体的控制框图。图13表示应用在根据各个轿厢之间的时间间隔对将来呼叫进行评价的方法中的情况。众所周知,为了抑制长时间等待的发生,优选使多个电梯接近等间隔状态。
对于图13的各个构成部分,与图1相同的部分采用相同符号表示,并省略其说明。在图13中,与图1不同的部分是服务电梯选择部分120、服务楼层区间选定部分121和时间间隔评价值计算部分122。在将本发明的对分配有效电梯进行分类(选择)这一概念应用于现有技术的时间间隔评价方法中时,需要使用上述部分。
在此,参照图18对时间间隔评价的基本设想进行说明。图18(A)表示3台电梯的电梯群管理中的各个轿厢的位置以及行驶状态。1号轿厢K01~3号轿厢K03分别处于图18(A)所示的状态。此外,各个轿厢上的箭头表示各个轿厢的行驶方向。例如,1号轿厢为上升方向。将该3台的情况以环路方式表示时则如图12(B)所示。所谓以环路形式表示是指,将各台电梯轿厢表示在从上升到下降的1周的环路上。在该环路上,1号轿厢K01~3号轿厢K03各自所处的状态如图12(B)所示。在进行时间间隔评价时,对如此表示在环路上的各台电梯中的处于前后位置上的2台电梯之间的区间的时间间隔进行评价。如果该区间较大,则在该区间发生了电梯门厅呼叫时,在后续电梯到达该呼叫楼层之前可能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容易发生长时间等待。为此,为了抑制长时间等待的发生,最好使各个区间的时间间隔成为等间隔,在进行时间间隔评价时,根据用于评价的指标,例如间隔的最大值、间隔的方差、间隔的平方和等进行评价。即,在该电梯的可对电梯门厅呼叫提供服务的区间内设定由同一台电梯提供服务的连续楼层的集合,并根据通过该服务可能区间所需的时间进行间隔评价。这就是根据时间长度进行的间隔评价,但也可以简化为只使用物理间隔的长度进行评价。
该间隔评价的要点在于,对在环路上示出的各个轿厢区间中可能发生的将来呼叫作出了考虑,并且在假定由各个区间的位于后方的电梯对该等呼叫提供服务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在这一点上,与通过预测到达时间最小的电梯提供服务的设想是相同的。
以下返回图13继续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在服务电梯选择部分120中,针对在环路上示出的各台电梯的区间内的各个楼层(将来呼叫候补楼层),从各个楼层的分配有效电梯中选择到达时间最小的电梯作为服务电梯。在服务楼层区间选择部分121中,根据所选择的各个服务电梯,再次选择服务楼层区间。在此,初始的服务楼层区间就是在环路上示出的各台电梯的区间,但由于各个楼层的服务电梯会发生变化,所以根据本处理,有必要重新选择服务楼层区间。在时间间隔评价值计算122中,针对重新选择后的服务楼层区间,算出其时间间隔,并根据间隔的最大值、间隔的方差和间隔的平方和等算出时间间隔评价值。
图14表示对作为在图13中所说明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的结构例的要点的时间间隔评价值进行计算时的流程图。以下,对预测各台电梯轿厢的规定时间后的位置以及方向,以便评价其位置关系的时间间隔的方法进行探讨。以下,对其处理步骤进行说明。首先,根据预测到达时间表计算出各台电梯的预测位置和方向(ST301)。之后,根据各台电梯的规定时间后的预测位置和方向计算在环路上示出的位置顺序(ST302)。根据各台电梯的位置顺序,确定处于前后位置上的2台电梯之间的间隔(ST303)。对于各台电梯,将位于自身的电梯前方(在以环路示出的1周方向上的前方)的区间假定为该电梯的负责区间(ST304)。然后,针对各台电梯的负责区间,检查负责区间内的各个楼层(各个方向)以及时间是否包括在分配失效区域内(ST305)。在负责区间内的楼层和方向包括在分配失效区域内时,通过变更将该楼层和方向加入原来的服务电梯的后续电梯的负责区间中(ST306)。在通过上述处理对所有的电梯的负责区间的楼层和方向进行了检查后(ST307),根据被进行了变更的各台电梯的负责区间的时间间隔计算时间间隔评价值(ST308)。在此,在处理ST306中,对服务电梯被更改了的楼层和方向,对重新设定后的服务电梯进行其楼层和方向是否属于分配失效区域的检查,重复进行处理直到分配有效电梯成为服务电梯为止。
图15、16和17表示使用图13以及图14中所说明的实施例中涉及到的分配失效区域来计算时间间隔评价值的计算例。在此以3台电梯的电梯群管理为例进行说明。在图15(A)表示当前时间点上的3台轿厢的位置状态(以环路表示)。
图15(B)是表示图15(A)所示的1号轿厢E08的服务楼层区间的计算例。在此,对规定时间点tf后(由线E07表示的时间点)的各个轿厢的时间间隔进行评价。图15(B)的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楼层位置,时间轴的原点表示当前时间点(当前时间)。1号轿厢E01~3号轿厢E03的位置分别如图所示,与图15(A)的位置状态相对应。针对该情况,求出对于时间点tf(线E07)上的各个轿厢的预测位置的时间间隔评价值。
首先,计算各台电梯的预测到达时间表(将各个楼层(各个方向)的预测到达时间图表化而成),并以此为基础生成各台电梯的预测轨迹。例如,将1号轿厢E01在坐标上示出时,能得到以曲线E04表示的预测轨迹。同样,将2号轿厢E02在坐标上示出时,能得到以曲线E05表示的预测轨迹,将3号轿厢E03在坐标上示出时,能得到以曲线E06表示的预测轨迹。该等预测轨迹对应于在各个时间点将各台电梯所处的位置(预测位置)连接后得到的曲线。
根据该预测轨迹,决定时间点tf上的各台电梯的预测位置。时间点tf中的1号轿厢的预测位置以及方向为符号E08所示的位置以及方向,2号轿厢的预测位置以及方向为符号E09表示的位置以及方向。
之后,针对各台电梯计算出分配失效区域。
在图16中表示本实施例中的1号轿厢的分配失效区域。1号轿厢的分配失效区域是由以时间和楼层位置为坐标轴的二维坐标上的粗线所围住的区域F01。在该分配失效区域F01中,时间点tf后的部分为区间E11。因此,1号轿厢因被预测为在时间点tf后将出现长时间等待和满载等状态,所以该区间E11是1号轿厢的分配失效区域(不可用于分配)。
对图16所示的1号轿厢的分配失效区域加以考虑后的结果是,将1号轿厢作为服务电梯的服务楼层区间本来(临时设定时)应该是到2号轿厢为止的区间E10,而现在则被改变为区间E12。在1号轿厢的分配失效区域内的区间E11从1号轿厢的服务楼层区间中排除掉了。该区间由后续的3号轿厢成为服务电梯。此后,针对排除了分配失效楼层后的可分配服务电梯的区间,计算时间间隔,并以此为基础计算出时间间隔评价值,由此,能够进行精度更高的正确的时间间隔评价。
在图17中,针对图16的示例,在图17(A)表示临时设定时的各台电梯的负责区间,在图17(B)中表示分配失效区域判别后的负责区间。在此,图17(A)所示的临时设定时的各台电梯的负责区间与现有技术中的时间间隔评价也对应。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分配失效区域方面,假设只有1号轿厢如图16所示存在失效区域。
图17(A)所示的临时设定时的各台电梯的负责区间为,1号轿厢G01的负责区间为区间G04,2号轿厢G02的负责区间为区间G05,3号轿厢G03的负责区间为区间G06。对此,图17(B)所示的分配失效区域判别后的负责区间为,1号轿厢G01的负责区间为区间G04A,2号轿厢G02的负责区间为区间G05,3号轿厢G03的负责区间为区间G06A。在1号轿厢方面,由于在临时设定时的负责区间内存在分配失效区域即图15的区间E11,因此,对其加以考虑,其结果,区间长度被缩短。另一方面,由于1号轿厢无法负责的区间由3号轿厢来负责,所以3号轿厢的负责区间的长度增长。从图可以知道,其结果,在临时设定时,如图17(A)所示,各台电梯的间隔比较接近等间隔,但在对各台电梯判断了其在实际上是否能为各自区间内的楼层提供服务后,如图17(B)所示,可以知道发生了大的偏差。临时设定时的负责区间与现有技术中所考虑的区间相同,可以知道,采用现有技术的方法,不能正确地评价时间间隔。对此,在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中,根据可分配的电梯,设定其负责的楼层区间,并对此求出时间间隔,因此能够进行精度更高的正确的时间间隔评价。
最后,作为补充说明,对以上作了说明的分配有效电梯的分类(选择)的设想进一步进行说明。一般的群管理的基本分配评价公式如下所示。
分配评价值=新发生的呼叫的等待时间+已进行了分配的呼叫的等待时间+轿厢内拥挤度  ……(1)
每次发生了新的电梯门厅呼叫时,根据上述分配评价公式,计算各台电梯的评价值。因此,对于将来呼叫候补楼层也应该使用该公式,但如图2所示,将来呼叫候补楼层分布在由时间轴和楼层位置轴构成的二维区域内,所以其数量较多,如果对每个将来呼叫候补楼层临时分配各台电梯并进行评价的话,运算量非常庞大。为此,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将已进行了分配的呼叫的等待时间和轿厢内拥挤度作为重点,被预测为前者将出现长时间等待,后者会处于满载状态时,将该电梯判断为不可分配,并将其从服务评价的对象中排除出去。即,换言之,将电梯分类(选择)为可分配的电梯和不可分配的电梯。也就是说,在公式(1)的分配评价值的设想的基础上,对不可用于分配这一情况加以考虑,由此减少必要的运算量,对实际可用于分配的电梯进行更为正确的预测。此外,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削减运算量,以下述评价式对将来呼叫进行评价,由于实际值与评价值之间存在偏差,所以可能出现无法进行正确评价的情况。
分配评价值=新发生的呼叫的等待时间  ……(2)

Claims (7)

1.一种电梯群管理系统,该电梯群管理系统具有对多个楼层提供服务的多台电梯以及根据分配评价指标将适当的电梯分配给新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的分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群管理系统还具有:
提取单元,其提取今后可能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作为候补的将来呼叫;
分类单元,其将所述多台电梯分类为能够分配给所述候补的将来呼叫的电梯和不能够分配给所述候补的将来呼叫的电梯;
分配评价值计算单元,其计算将能够分配给所述候补的将来呼叫的所述可分配电梯分配给该候补的将来呼叫时的将来呼叫分配评价值;
分配评价指标计算单元,其在参考所述将来呼叫分配评价值的基础上计算分配给新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时的分配评价指标;以及
分配电梯决定单元,其根据该分配评价指标来决定分配给新发生的所述电梯门厅呼叫的电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类单元包括将对所述候补的将来呼叫提供服务时的预测等待时间在规定值以内的电梯分类为可分配电梯的单元。
3.一种电梯群管理系统,该电梯群管理系统具有对多个楼层提供服务的多台电梯以及根据分配评价指标将适当的电梯分配给新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的群管理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群管理系统还具有:
提取单元,其提取今后可能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作为候补的将来呼叫;
分类单元,其将所述多台电梯分类为能够分配给所述候补的将来呼叫的电梯和不能够分配给所述候补的将来呼叫的电梯;
间隔评价值计算单元,其根据所述分类的结果对基于各台电梯之间的位置关系决定的各台电梯的针对所述候补的将来呼叫的预定服务楼层区域进行修正,并根据修正后的预定服务楼层区域,算出所述多台电梯的间隔评价值;
分配评价指标计算单元,其在参考该间隔评价值的基础上计算分配给新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时的分配评价指标;以及
分配电梯决定单元,其根据该分配评价指标来决定分配给新发生的所述电梯门厅呼叫的电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评价值计算单元具有设定单元,其将由相同的电梯提供服务的连续楼层的集合设定为该电梯的可向电梯门厅呼叫提供服务的区间;
所述多台电梯具有计算单元,该计算单元根据各个可向电梯门厅呼叫提供服务的区间的时间长度或者距离长度来算出所述间隔评价值。
5.一种电梯群管理系统的分配控制方法,其中该电梯群管理系统具有对多个楼层提供服务的多台电梯以及根据分配评价指标将适当的电梯分配给新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的分配控制装置,所述电梯群管理系统的分配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
提取步骤,其提取今后可能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作为候补的将来呼叫;
分类步骤,其将所述多台电梯分类为能够分配给所述候补的将来呼叫的电梯和不能够分配给所述候补的将来呼叫的电梯;
分配评价值计算步骤,其计算将能够分配给所述候补的将来呼叫的所述可分配电梯分配给该候补的将来呼叫时的将来呼叫分配评价值;
分配评价指标计算步骤,其在参考所述将来呼叫分配评价值的基础上计算分配给新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时的分配评价指标;以及
分配电梯决定步骤,其根据该分配评价指标来决定分配给新发生的所述电梯门厅呼叫的电梯。
6.一种电梯群管理系统的分配控制方法,其中该电梯群管理系统具有对多个楼层提供服务的多台电梯以及根据分配评价指标将适当的电梯分配给新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的群管理控制装置,所述电梯群管理系统的分配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
提取步骤,其提取今后可能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作为候补的将来呼叫;
分类步骤,其将所述多台电梯分类为能够分配给所述候补的将来呼叫的电梯和不能够分配给所述候补的将来呼叫的电梯;
间隔评价值计算步骤,其根据所述分类的结果对基于各台电梯之间的位置关系决定的各台电梯的针对所述候补的将来呼叫的预定服务楼层区域进行修正,并根据修正后的预定服务楼层区域,算出所述多台电梯的间隔评价值;
分配评价指标计算步骤,其在参考该间隔评价值的基础上计算分配给新发生的电梯门厅呼叫时的分配评价指标;以及
分配电梯决定步骤,其根据该分配评价指标来决定分配给新发生的所述电梯门厅呼叫的电梯。
7.如权利要6所述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的分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评价值计算步骤具有设定步骤,其将由相同的电梯提供服务的连续楼层的集合设定为该电梯的可向电梯门厅呼叫提供服务的区间;
所述多台电梯具有计算单元,该计算单元根据各个可向电梯门厅呼叫提供服务的区间的时间长度或者距离长度来算出所述间隔评价值。
CN2008102109107A 2008-01-22 2008-08-12 电梯群管理系统以及电梯群管理控制方法 Active CN1014921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11578 2008-01-22
JP2008011578A JP4469897B2 (ja) 2008-01-22 2008-01-22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方法
JP2008-011578 2008-01-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92137A true CN101492137A (zh) 2009-07-29
CN101492137B CN101492137B (zh) 2012-01-25

Family

ID=409229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2109107A Active CN101492137B (zh) 2008-01-22 2008-08-12 电梯群管理系统以及电梯群管理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469897B2 (zh)
CN (1) CN101492137B (zh)
HK (1) HK1133239A1 (zh)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37911A (zh) * 2010-04-27 2010-09-22 天津大学 混合式电梯目的层站选择器
CN102060218A (zh) * 2009-11-17 2011-05-18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以及群管理方法
CN102725217A (zh) * 2010-01-05 2012-10-10 蒂森克虏伯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电梯系统的方法及应用该方法的电梯系统
CN102762476A (zh) * 2009-12-22 2012-10-31 通力股份公司 电梯系统
CN103648948A (zh) * 2011-07-15 2014-03-19 奥的斯电梯公司 限制每位乘客的停靠数的电梯轿厢指派策略
CN105584910A (zh) * 2014-11-10 2016-05-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在群电梯系统中调度电梯轿厢的方法和系统
CN106256742A (zh) * 2015-06-19 2016-12-28 奥的斯电梯公司 使用者控制的电梯分配
CN107000958A (zh) * 2015-03-06 2017-08-0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组群管理装置
CN107235391A (zh) * 2016-03-28 2017-10-10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装置及电梯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11877820A (zh) * 2020-06-24 2020-11-03 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梯目的层群控方法及其群控制器
CN112036726A (zh) * 2020-08-25 2020-12-04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电梯服务质量评价方法
CN114040881A (zh) * 2019-07-19 2022-02-11 通力股份公司 电梯呼叫分配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65729B2 (ja) * 2012-02-24 2016-02-17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5856977B2 (ja) * 2012-06-22 2016-02-1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
JP6012853B2 (ja) * 2013-04-18 2016-10-2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6552445B2 (ja) * 2016-03-28 2019-07-3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ー装置の制御方法
US11560288B2 (en) 2017-10-30 2023-01-24 Hitachi, Ltd. Elevator ope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nd elevator operation management method
EP3770095A1 (en) * 2019-07-23 2021-01-27 Otis Elevator Company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elevator crowd prediction
CN112061920B (zh) * 2020-08-31 2022-05-06 成都新潮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电梯停靠楼层的预测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JP7031770B1 (ja) 2021-03-18 2022-03-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群管理装置
JP7230104B2 (ja) * 2021-05-26 2023-02-28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方法
CN114803746B (zh) * 2022-04-30 2023-08-01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电梯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08970B2 (ja) * 1990-06-15 1997-05-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装置
CN100567118C (zh) * 2004-08-26 2009-12-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
JP4949722B2 (ja) * 2006-04-13 2012-06-1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システム

Cited B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60218A (zh) * 2009-11-17 2011-05-18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以及群管理方法
CN102060218B (zh) * 2009-11-17 2014-06-0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以及群管理方法
CN102762476B (zh) * 2009-12-22 2014-09-10 通力股份公司 电梯系统
CN102762476A (zh) * 2009-12-22 2012-10-31 通力股份公司 电梯系统
CN102725217A (zh) * 2010-01-05 2012-10-10 蒂森克虏伯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电梯系统的方法及应用该方法的电梯系统
CN102725217B (zh) * 2010-01-05 2014-08-20 蒂森克虏伯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电梯系统的方法及应用该方法的电梯系统
CN101837911B (zh) * 2010-04-27 2012-10-31 天津大学 混合式电梯目的层站选择器
CN101837911A (zh) * 2010-04-27 2010-09-22 天津大学 混合式电梯目的层站选择器
CN103648948B (zh) * 2011-07-15 2016-08-17 奥的斯电梯公司 限制每位乘客的停靠数的电梯轿厢指派策略
CN103648948A (zh) * 2011-07-15 2014-03-19 奥的斯电梯公司 限制每位乘客的停靠数的电梯轿厢指派策略
US9505584B2 (en) 2011-07-15 2016-11-29 Otis Elevator Company Elevator car assignment strategy that limits a number of stops per passenger
CN105584910A (zh) * 2014-11-10 2016-05-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在群电梯系统中调度电梯轿厢的方法和系统
CN107000958A (zh) * 2015-03-06 2017-08-0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组群管理装置
CN106256742A (zh) * 2015-06-19 2016-12-28 奥的斯电梯公司 使用者控制的电梯分配
US10427909B2 (en) 2015-06-19 2019-10-01 Otis Elevator Company User-controlled elevator allocation for independent service
CN107235391B (zh) * 2016-03-28 2019-06-1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装置及电梯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7235391A (zh) * 2016-03-28 2017-10-10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装置及电梯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14040881A (zh) * 2019-07-19 2022-02-11 通力股份公司 电梯呼叫分配
CN114040881B (zh) * 2019-07-19 2024-04-16 通力股份公司 电梯呼叫分配
CN111877820A (zh) * 2020-06-24 2020-11-03 上海新时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梯目的层群控方法及其群控制器
CN112036726A (zh) * 2020-08-25 2020-12-04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电梯服务质量评价方法
CN112036726B (zh) * 2020-08-25 2023-06-09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电梯服务质量评价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92137B (zh) 2012-01-25
HK1133239A1 (en) 2010-03-19
JP4469897B2 (ja) 2010-06-02
JP2009173363A (ja) 2009-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92137B (zh) 电梯群管理系统以及电梯群管理控制方法
CN101054140B (zh) 电梯群管理控制方法以及系统
JP5351510B2 (ja) 乗り場行先階予約式群管理エレベーターの制御装置
JP4949722B2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システム
US8028806B2 (en) Method of dispatching an elevator car including an expected arrival time of a passenger near an elevator car
JP6415417B2 (ja) エレベータ群システムにおいてエレベータかごをスケジューリングする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CN102060218B (zh)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以及群管理方法
TWI544455B (zh) 動態分配停車場方法和系統
US7743890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rmining instantaneous peak power consumption in elevator banks
JP5504060B2 (ja) 行先階予約群管理エレベーターの制御装置
CN107709206B (zh) 群控电梯装置及群控的搭乘号机的分配方法
JP4777241B2 (ja) 建物内の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の複数のかごをスケジューリング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エレベータースケジューラ
JP2017178475A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ー装置の制御方法
CN101402427A (zh) 电梯群管理系统
KR20110098759A (ko) 엘리베이터의 군 관리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JP6542701B2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ー装置の制御方法
CN101613043A (zh) 电梯群管理系统
JP2011144025A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装置
CN102730500A (zh) 具有多个电梯组的群管理电梯
CN105084137B (zh) 电梯群管理系统及其方法
CN107683250A (zh) 群控电梯装置及群控的搭乘号机的分配方法
CN103130050A (zh) 一种电梯群控系统的调度方法
CN101903273B (zh) 电梯组群管理系统
CN102701030B (zh) 电梯组管理控制装置
JPS62240277A (ja) エレベ−タの制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3323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3323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