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70397B - 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70397B
CN101470397B CN2008101907735A CN200810190773A CN101470397B CN 101470397 B CN101470397 B CN 101470397B CN 2008101907735 A CN2008101907735 A CN 2008101907735A CN 200810190773 A CN200810190773 A CN 200810190773A CN 101470397 B CN101470397 B CN 1014703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driving force
photosensitive drums
bearing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9077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70397A (zh
Inventor
神村直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703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703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703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703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G03G21/1864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associated with a positioning func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75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 G03G15/757Drive mechanisms for photosensitive medium, e.g. gea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5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 G03G2221/1657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5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 G03G2221/166Electrical connec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设备,包括成像设备主体,该成像设备主体包括驱动力传输部和处理盒。该处理盒包括壳体,布置在壳体中的感光鼓,可旋转地支撑感光鼓的一个轴端部的第一轴承,设置在感光鼓的轴端部并且构造为接合驱动力传输部以在驱动力传输部压靠驱动力输入部时通过来自驱动力传输部传输的驱动力驱动感光鼓的驱动力输入部,和可旋转地支撑感光鼓的另一个轴端的第二轴承,该第二轴承包含在驱动力传输部压靠驱动力输入部时接触成像设备主体的第一接触部。

Description

成像设备
相关申请的交互引用 
本申请要求2007年12月2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7-340756作为优先权,其全部的主题内容通过引用被结合在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各个方面涉及一种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作为电子照相地形成图像的成像设备的实例,专利文献JP-A-2007-178657描述了一种彩色激光打印机,其具有可移除地安装到主体外壳的鼓单元。该鼓单元具有多个按照各个颜色设置的鼓子单元,和该鼓子单元夹在其间的一对侧板。每个鼓子单元具有感光鼓,并且该感光鼓利用侧板定位。 
每个侧板具有定位轴部和切口部。而且,主体外壳具有按压臂和基准轴。在鼓单元被安装在主体外壳中的状态下,定位轴部被按压抵靠按压臂,并且切口部与基准轴接触。因此,鼓单元被定位在主体外壳内。 
在相关的彩色激光打印机中,感光鼓由鼓单元的侧板(壳体)定位,鼓单元被定位在主体外壳内。也就是说,因为感光鼓通过鼓单元的壳体被定位在主体外壳内,它不是直接地定位在主体外壳内的。出于这个原因,定位可能受鼓单元的壳体的公差的影响。因此,主体外壳和感光鼓的相对位置可能会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成像设备,该成像设备可以使主体外壳和感光鼓的相对位置稳定。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方面,提供一种处理盒,该处理盒被可移除地安装到包含驱动力传输部的成像设备主体,该处理盒包含:壳体;感光鼓,该感光鼓被布置在壳体内,并且静电潜像被形成于其上;可转动地支撑感光鼓的轴向端部的第一轴承;驱动力输入部,该驱动力输入部设置在感光鼓的轴向端部上,并且构造为接合驱动力传输部以在驱动力传输部被按压抵靠驱动力输入部时通过从驱动力传输部传输的驱动力来驱动感光鼓;和第二轴承,其可转动地支撑感光鼓的另一个轴端,并且包含当驱动力传输部被按压抵靠驱动力输入部时接触成像设备主体的第一接触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成像设备,包含: 
根据第一示例性方面的处理盒;并且成像设备主体包含:驱动力传输部;和连接到偏压供给源的主体电极,其中壳体包含:构造为接触主体电极以在主体电极被按压抵靠盒电极时接受来自偏压供给源的偏压的盒电极;和构造为在主体电极被按压抵靠盒电极时接触成像设备主体的第二接触部,其中主体电极按压盒电极的方向平行于驱动力传输部按压驱动力输入部的方向。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方面,在处理盒中,感光鼓的一个轴向端部被第一轴承可转动地支撑,且感光鼓的另一个轴端部被第二轴承可转动地支撑。而且,在处理盒被安装在成像设备主体的状态下,被设置在感光鼓的一个轴端部内的驱动力输入部连接到成像设备主体中的驱动力传输部。因此,用于驱动感光鼓的驱动力被从驱动力传输部传输到驱动力输入部。在这时候,驱动力输入部被按压抵靠驱动力传输部,且因此第二轴承的第一接触部与成像设备主体接触。因此,由第二轴承支撑的感光鼓直接定位在成像设备主体中,不会穿过处理盒的壳体。 
因此,可以使感光鼓和成像设备主体的相对位置稳定。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方面,当设置在处理盒的壳体中的盒电极被按压抵靠成像设备主体的主体电极时,偏压被从成像设备主体的偏压供给源提供。而且,壳体的第二接触部与成像设备通过按压盒电极接触。因此,壳体被定位在成像设备中。 
在这种情况下,主体电极按压盒电极的方向与驱动力传输部按压驱动力输入部的方向平行。因此,与这些方向彼此不平行的情况相比较,施加到处理盒的外力可以被集中。结果,可以使处理盒的姿态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侧剖视图; 
图2A是图1的成像设备的处理盒的右视图,且图2B是该处理盒的中心剖视图; 
图3是从右上侧看时图2A的处理盒的立体图; 
图4显示了显影盒被从图3的处理盒移除的状态; 
图5显示了第二外壳被从图4的处理盒移除的状态; 
图6是沿着图2A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A是显示从图2A选取的右轴承、鼓轴和紧固件的图示,图7B是对应于图7A的分解透视图; 
图8A是图5的一部分的放大图,并且显示了第三凸部没有与第一外壳接合的状态,图8B是显示左轴承从图8A露出的状态的图示; 
图9A显示了左轴承沿着第一方向从图8A旋转的状态,图9B显示左轴承沿着第一方向从图8B旋转的状态; 
图10是从上前侧看时具有安装于其上的盖子的处理盒的图示; 
图11是图10的具有其上安装盖子的处理盒的右侧视图; 
图12是沿着图10的线XII-XII的剖视图; 
图13是沿着图10的XIII-XIII的线的剖视图; 
图14是图13的后部的放大图; 
图15是图13的处理盒的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的外周的右侧剖视图; 
图16是从右下侧看时图3的处理盒的显影盒的立体图; 
图17是图1的成像设备的左侧剖视图,处于处理盒的左表面可以被看到的位置; 
图18是从上面看时图17中的处理盒的外周的图示;和 
图19是沿着图17的XIX-XIX线的成像设备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成像设备)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侧剖视图。在下面的描述中的方向参考图1中显示的箭头(同样的箭头也被用于其他附图)。左右方向和宽度方向是 一样的。 
一种彩色打印机是成像设备1的一个实例。如图1所示,在作为成像设备主体的实例的主体外壳2内,成像设备1包括平行地沿着前后方向排列的四个感光鼓3。在下面的描述中,根据形成在单独的感光鼓3上的显影剂图像的各个颜色(黑色、青色、洋红和黄色),四个感光鼓3被称为感光鼓3K(黑色)、感光鼓3C(青色)、感光鼓3M(洋红)和感光鼓3Y(黄色)。栅控式电晕充电器4、发光二极管(LED)单元5、显影辊6和清洁构件18布置为与每个感光鼓3相对。 
感光鼓3的表面被充电器4均匀地充电,然后被设置在LED单元5中的若干LED(未显示)曝光。静电潜像就基于图像数据被形成在感光鼓3上。静电潜像通过携带在对应于感光鼓3的显影辊6上的显影剂被可视化。因此,显影剂图像被形成在感光鼓3的表面上。 
作为转印介质的一个例子的片状物P被堆叠在主体外壳2的片状物馈送匣7中。堆叠在片状物馈送匣7中的片状物P被通过设置在馈送单元8中的各种辊从前侧变换到后侧,然后被传送带9传送。传送带9被设置为对应于四个感光鼓3,也就是感光鼓3K,3C,3M和3Y。传送带9被布置在对应的感光鼓3和转印辊10之间,该转印辊10布置为从下面与感光鼓3相对。然后,单个感光鼓3表面上的显影剂图像由于施加到转印辊10的转印偏压而被转印到通过传送带9传送的片状物P上,并且顺序地叠加在片状物P上。 
转印有四个颜色的显影剂图像的片状物P被传送到定影部11。转印到片状物P上的显影剂图像被定影部11热定影。其后,片状物P被各种辊从背面翻转到正面,然后排放到排出盘12。 
在成像的时候,在显影剂图像被转印到传送带9(即,转印到片状物P上)之后,例如感光鼓3上未转印的显影剂或纸灰等异物,被清洁构件18(其细节将要在下面进行描述)捕获。 
(处理盒) 
成像设备1包括作为感光盒的一个例子的四个处理盒13,这四个处理盒13对应于各个颜色。在下面的描述中,根据各自的颜色,四个处理盒13被称为处理盒13K(黑色)、处理盒13Y(黄色)、处理盒13M(洋红)和处理盒13C(青色)。 
处理盒13被沿着前后方向在主体外壳2中平行地排列。具体地,例如,处理盒13以从前侧按处理盒13K、处理盒13Y、处理盒13M和处理盒13C的顺序排列。 
处理盒13被可移除地安装在主体外壳2中。具体地,当处理盒13被移除时,通过偏 移位于处理盒13之上的排出盘12向上打开主体外壳2,然后处理盒13被从主体外壳2倾斜地朝向上前侧(用于移除的方向:见在附图中的粗实线箭头)被拔起。当处理盒13被安装(即,装配)时,通过偏移排出盘12向上打开主体外壳2,然后处理盒13被倾斜地朝向后下侧(用于安装的方向:见在附图中的粗虚线箭头)推下,并且被收容在主体外壳2中。四个处理盒13能作为单个物体被安装/移除,或者可以分开地被安装/移除。 
(1)处理外壳 
处理盒13包括作为壳体的一个例子的处理外壳14。处理外壳14具有沿着宽度方向纵向延伸的箱形的形状。在处理盒13被安装在主体外壳2内的状态下,处理外壳14朝向斜上前侧倾斜。 
图2A是图1的成像设备的处理盒的左视图。图2B是该处理盒的中心剖视图。图3是从右上侧看时该处理盒的立体图。图4显示了显影盒被从图3移除的状态。图5显示第二外壳被从图4移除的状态。 
在下面的描述中,除非特别说明,处理盒13将在处理盒13被从主体外壳2移除并且放置在水平表面(沿着前-后方向的表面)的假设下进行描述,如图2A和2B所示。相同的假设用于描述下面描述的显影盒17。 
处理盒13包括处理外壳14。作为单个物体,该处理外壳14包括第一处理壁30、第二处理壁31、第三处理壁32、第四处理壁33、第五处理壁34和作为第二接触部的实例的第六处理壁35。(注意第六处理壁35在图3中被显示)。第一处理壁30、第二处理壁31、第三处理壁32、第四处理壁33、第五处理壁34和第六处理壁35形成处理外壳14的外框架。 
第一处理壁30具有沿着宽度方向的纵向板形状并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 
第二处理壁31具有沿着宽度方向的纵向板形状并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第二处理壁31以一间隔从上方与第一处理壁30(具体地,第一处理壁30的后部)相对,并且实质上平行于第一处理壁30延伸。 
第三处理壁32具有沿着宽度方向的纵向板形状并且连续地从第一处理壁30的后端朝向斜后上侧延伸。第三处理壁32的后端连接到第二处理壁31的后端。 
在处理外壳14中,夹在第二处理壁31和第三处理壁32之间的部分从宽度方向看时朝向后侧(对应于在安装方向上的下游的那侧)渐渐变尖为三角形。第三处理壁32的后端与第二处理31的后端的连接部36是处理外壳14中的后端部(对应于在安装方向上的 下游侧端部的那部分)。 
第四处理壁33具有在宽度方向上的纵向板形状且连续地从第一处理壁30的前端朝向斜上前侧延伸。 
如图2A所示,从宽度方向看时,第五处理壁34实质上具有矩形板形状。第五处理壁34连接到第一处理壁30、第二处理壁31、第三处理壁32和第四处理壁33的右端。在第五处理壁34的左表面形成导槽37。导槽37从第五处理壁34的上端的中心部沿着前后方向朝向斜后下侧延伸,且被略微弯曲。导槽37的后端部(此后称为端点37A)是形成为穿过第五处理壁34且在右侧从第五处理壁34露出的开口。 
图3显示的第六处理壁35实质上具有与第五处理壁34相同的形状,且连接到第一处理壁30、第二处理壁31、第三处理壁32和第四处理壁33的左端。与第五处理壁34类似,在第六处理壁35的右表面形成有导槽37(参见图4)。 
在这样的处理外壳14中,如图2B所示,形成有第一开口38、第二开口39、第三开口40、作为开口的例子的第四开口41和第五开口42。 
第一开口38是实质上具有矩形形状并且被形成在处理外壳14的上表面的开口。如图4所示,第一开口38由第二处理壁31前端,和第四处理壁33、第五处理壁34及第六处理壁35的上端限定在处理外壳14中。 
如图2B所示,第二开口39是实质上具有矩形形状的开口,且形成在第一处理壁30的后部(参见图10)。 
第三开口40是实质上具有矩形形状的开口,且形成在第三处理壁32的前侧区域内。 
第一处理壁30相对于第二开口39在后侧上的部分和第三处理壁32相对于第三开口40在前侧上的部分被称为肋43。该肋43沿宽度方向在第二开口39和第三开口40之间延伸,且设置在第五处理壁34和第六处理壁35之间。该肋43确保在第二开口39和第三开口40之间的处理外壳14具有充足的强度。 
第四开口41和第五开口42形成在第二处理壁31中。第四开口41离开连接部36设置在第二处理壁31的后半区域中(具体地,相对于连接部36在前侧上)。第五开口42相对于第四开口41设置在前侧上。第四开口41和第五开口42两个都是在宽度方向的纵向开口。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第四开口41在前后方向上比第五开口42更大。 
参见图2A,处理外壳14可以被分成作为第一壳体的实例的第一外壳46和作为第二壳体的实例的第二外壳47(图2A中的阴影线部分)。 
第二外壳47包括第二处理壁31、第五处理壁34的上端部中的后部(连接到第二处理壁31的部分)和第六处理壁35的上端部中的后部(连接到第二处理壁31的部分)。如图4所示,从前侧看时,第二外壳47具有倒U形的盖状形状。 
第一外壳46是处理外壳14中除了第二外壳47的部分,并且如图5所示具有盘状形状,该盘状具有实质上完全开放的上表面。在第一外壳46的上表面的开放部分的前半部分是第一开口38(参见图4)。 
在处理外壳14中,主要布置有感光鼓3、充电器4、显影辊6、供应辊15、用于容纳显影剂的色粉斗16和清洁构件18,如图2B所示。每一感光鼓3的中心轴(旋转轴)、显影辊6和供应辊15沿着宽度方向延伸。在处理盒13中,容纳在色粉斗16中的显影剂由供应辊15提供给显影辊6,并且如上所述,携带在显影辊6上。 
显影辊6、供应辊15和色粉斗16被设置为独立单元的形式,且象显影盒17那样可移除地安装在处理外壳14中。显影盒17随着处理外壳14(也就是说,作为处理盒13的一部分)被安装到主体外壳2和从主体外壳2移除(参见图1)。而且,在处理外壳14被安装在主体外壳2上的状态下,显影盒17可以被独立地安装到主体外壳2和从主体外壳2移除。显影盒17使得感光鼓3上的静电潜像显影。将要在下面详细地描述显影盒17。 
处理外壳14的内部空间被分成第一空间28及第二空间29,该第一空间28内布置有感光鼓3充电器4和清洁构件18,第二空间内布置有显影盒17。第二空间29连接到第一空间28并且位于第一空间28上。第二空间29与位于上侧的第一开口38连通,并且与位于下侧的第二开口39连通。在第一空间28和第二空间29之间的边界部(具体地,在图2B中,对应于第一开口38后端的外周的部分),布置有LED单元5的前端部(发光以曝光感光鼓3的部分)。 
(2)感光鼓 
图6是沿着图2A的线VI-VI的剖视图。图7A是显示从图2A选取的右轴承、鼓轴和紧固件的图示。图7B是对应于图7A的分解立体图。 
感光鼓3布置在第一空间28中并且由第一外壳46支撑。感光鼓3包括鼓体44和鼓轴45。 
如图6所示,鼓体44具有中空的圆柱形状,且鼓体44的最外层由感光层形成。中心轴沿着宽度方向延伸。在鼓体44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鼓体44表面(即,外周表面)的一7部分在转印辊10侧上通过第三开口40露出(参见图1和2B)。 
左凸缘48附接到鼓体44的左端部(也对应于该感光鼓3的左端部)。左凸缘48具有在宽度方向上比鼓体44更短的、中空的圆柱形状。左凸缘48的中心轴沿着宽度方向延伸。左凸缘48被按压进入鼓体44的左端部,且左凸缘48的外周表面的右部被按压接触鼓体44的左端部的内周表面。因此,左凸缘48相对于鼓体44(感光鼓3)不可相对移动。左凸缘48的中空部是沿着宽度方向穿过左凸缘48的圆形中心部的圆孔。左凸缘48的中空部变成左通孔48A。左凸缘48的左端部变成直径减小部48B,与相对于左端部在右侧的部分外周表面相比,直径减小部48B的外周表面的直径减小。在左凸缘48的外周表面上,轮齿形成在相对于直径减小部48B在右侧的部分和相对于鼓体44在右侧的部分(对应于感光鼓3的左端部的外周表面)内。具有轮齿的部分是第一齿轮57(参见图5)。 
在左凸缘48的左端表面设置有作为驱动力输入部的实例的驱动力接受部55。驱动力接受部55具有盘状形状,其实质上具有与直径减小部48B相同的直径,且在其圆形中心部内形成圆形通孔55A。通孔55A实质上具有与左通孔48A相同的直径。在驱动力接受部55的左端表面设置多个突起55B。例如,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设置两个突起55B(参见图17)。该多个突起55B布置为在左视图中通孔55A插入其间并且向左凸出。 
作为凸缘的实例的右凸缘49附接到鼓体44的右端部(也对应于感光鼓3的右端部)。右凸缘49具有在宽度方向上比鼓体44更短的中空圆柱形状。右凸缘49的中心轴沿着宽度方向延伸。右凸缘49被按压进入鼓体44的右端部内,并且右凸缘49的整个外周表面被按压接触鼓体44的右端部。因此,右凸缘49相对于鼓体44(感光鼓3)不可相对移动。右凸缘49的中空部是沿着宽度方向穿过右凸缘49的圆形中心部的圆孔。右凸缘49的中空部变成右通孔49A。该右通孔49A实质上具有与左通孔48A相同的直径。在右凸缘49的右端表面形成第一凹部49B以向左凹进。第一凹部49B具有与右通孔49A同中心的圆柱形状。在第一凹部49B的最内部的部分(左端部)中形成第二凹部49C以被进一步向左凹进。第二凹部49C具有与右通孔49A同中心的圆柱形状,并且小于第一凹部49B。 
同样地,鼓体44、左凸缘48、右凸缘49和驱动力接受部55被制成单个物体。 
鼓轴45具有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细长圆柱形状。鼓轴45具有微小于左凸缘48的左通孔48A的直径。鼓轴45松散地适配进左通孔48A、驱动力接受部55的通孔55A和右凸缘49的右通孔49A内。在该状态下,作为单个物体的鼓体44、左凸缘48、右凸缘49和驱动力接受部55相对于鼓轴45可相对运动。 
如图7B所示,切口45A形成在鼓轴45的右端部。切口45A通过部分切口鼓轴45的 外周表面形成。在鼓轴45中,形成切口45A的部分的断面实质上具有半圆形状(即,D形)。也就是说,在切口45A中形成平面45B以沿着宽度方向在相对于鼓轴45的外周表面的向内侧延伸。 
与感光鼓3有关,如图6所示,作为第一轴承的实例的左轴承50和作为第二轴承的实例的右轴承51设置在处理盒13中。 
(3)左轴承 
图8A是图5一部分的放大图,显示了第三凸部没有与第一外壳接合的状态。图8B是显示左轴承从图8A露出的状态的图示。图9A显示左轴承在第一方向上从图8A旋转的状态。图9B显示左轴承从图8B在第一方向上旋转的状态。 
左轴承50实质上具有环状形状。在左轴承50中,与相对于左端部50A在右侧的部分相比,左端部50A的直径减小。如图8B所示,在左轴承50中相对于左端部50A在右侧的部分的外周表面,设置有第一凸部50B、第二凸部50C和作为接合部的实例的第三凸部50D。 
第一凸部50B和第二凸部50C具有在宽度方向稍厚的板形形状,且彼此靠近设置。第一凸部50B和第二凸部50C从左轴承50的外周表面沿着径向向外侧凸出。第一凸部50B比第二凸部50C更加凸出。前端部(即,第一凸部50B的前端部(末端部))被沿着远离第二凸部50C的前端部的方向弯曲。第一凸部50B的前端部和第二凸部50C的前端部通过连接部50E彼此连接(参见图9B)。连接部50E沿着第一凸部50B的弯曲前端部倾斜。 
第三凸部50D具有沿着宽度方向的薄板形状,且实质上设置在与左轴承50的外周表面上的第一凸部50B相对的侧上(例如,在沿着沿圆周方向偏移大约140°的位置处)。 
与左轴承50关联,沿着宽度方向在与处理外壳14的第一外壳46的左侧壁(即,第六处理壁35)在与感光鼓3相对的部分形成通孔。该通孔是左露出孔35A。左露出孔35A是具有比左轴承50的左端部50A的外径更大的直径的圆孔(参见图6)。在第六处理壁35的左表面,作为第一调节部的实例的左肋35B设置在左露出孔35A的下面。作为单个物体,左肋35B包括从第六处理壁35的右表面向右延伸的第一部分35C,和从第一部分35C的右端部朝向前侧弯曲的第二部分35D。在第六处理壁35的左表面,圆柱凸台35E设置为围绕左露出孔35A并且向左凸出。 
左轴承50附接于第一外壳46。当左轴承50被附接时,左轴承50的左端部50A被适配进左露出孔35A(参见图6)。在这时候,左轴承50相对于左端部50A在右侧的部分没有和左肋35B接触,并且第三凸部50D相对于左肋35B位于斜上前侧。第一凸部50B和第 二凸部50C向上延伸。然后,左轴承50被旋转以致沿着第三凸部50D接近左肋35B的方向(即,在图8A和8B中用粗实线箭头指示的第一方向A)按压第一凸部50B和第二凸部50C。其后,如图9B所示,如果第三凸部50D被布置在左肋35B的第二部分35D和第六处理壁35之间,并且与左肋35B的第一部分35C接触,第三凸部50D与第一外壳46在左肋35B处接合,并且左轴承50的旋转被停止。这样,左轴承50的附接完成。 
在该状态下,因为第三凸部50D布置在左肋35B的第二部分35D和第六处理壁35之间,左轴承50被沿着宽度方向定位。而且,因为第三凸部50D与左肋35B的第一部分35C接触,左轴承50沿着第一方向A的进一步旋转被调节。第一凸部50B和第二凸部50C朝向前侧倾斜从而连接部50E沿着第一外壳46的最接近的上端。 
如图6所示,左凸缘48的直径减小部48B被被插入附接有第一外壳46的左轴承50的中空部中。因此,左凸缘48,也就是感光鼓3的左端部由左轴承50可旋转地支撑。当感光鼓3旋转时,左凸缘48的直径减小部48B的外周表面进入与左轴承50的内周表面的滑动接触。在该状态下,左凸缘48可以沿着宽度方向相对于左轴承50移动。在第一外壳46中,驱动力接受部55的左端表面在第一外壳46的左侧穿过第六处理壁35的左露出孔35A露出。 
成像设备的主体外壳2包括用于传输驱动力的驱动力传输部103(参见图19)。驱动力传输部103与驱动力接受部55通过突起55B接合,驱动力接受部55在第一外壳46的左侧被露出。因此,驱动力接受部55接受来自驱动力传输部103的驱动力并旋转,从而使与驱动力接受部55一起制成单个物体的感光鼓3(鼓体44)旋转。将会在下面进一步描述驱动力传输部103。 
(4)右轴承 
右轴承51实质上具有中空圆柱形状并且右轴承51的中心轴沿着宽度方向延伸。右轴承51的中空部形成沿着宽度方向穿过右轴承51的圆形中心部的圆孔。右轴承51的中空部形成轴承通孔51A。轴承通孔51A实质上具有与右通孔49A相同的直径。右轴承51的左端部具有比相对于左端部在右侧的部分更小的直径。右轴承51的左端部形成小直径部51B。在右轴承51中,形成沿着径向从小直径部51B的右端延伸的表面,并且在这个表面处,凸部51C被形成为略向左侧凸出。在左视图中,凸部51C具有围绕小直径部51B的环状形状。在右轴承51的右端表面形成凹部51D以向左凹进。如图7A和7B所示,凹部51D具有与轴承通孔51A同中心的圆柱形状。在凹部51D中设置多个第一肋52和多个第二肋53。 例如,在此示例性实施例中,设置两个第一肋52和两个第二肋53。第一肋52和第二肋53与右轴承51设置为单个物体。 
如图7A所示,第一肋52具有彼此相对的板状,且在右侧视图中轴承通孔51A插入其间。第二肋53布置为在右侧视图中相对于第一肋52绕着轴承通孔51A偏移大约90°。第二肋53彼此相对并且在右侧视图中轴承通孔51A插入其间,且朝向轴承通孔51A膨胀(swollen)为大致上梯形的形状。在第二肋53中,相对部分是彼此平行的平面。 
凹陷(depression)51E在右轴承51的外周表面处对应于一个第二肋53A的部分内形成。在凹陷51E中设置钩58。钩58沿着径向向外侧弯曲且连续地从右轴承51的左端部向右侧延伸(参见图7B)。 
与右轴承51关联,如图6所示,圆形通孔沿着宽度方向形成在处理外壳14的第一外壳46的右侧壁(即,第五处理壁34)与感光鼓3相对的部分。通孔形成右露出孔34A。右露出孔34A是具有比右轴承51的外径大的直径的圆孔。右轴承51松散地适配进右露出孔34A。在该状态下,右轴承51的右端部穿过右露出孔34A在第一外壳46的露出右侧。具体地,右轴承51的右端表面相对于第五处理壁34位于右侧。 
在第五处理壁34的右表面,定位肋56设置在右露出孔34A的边缘处以朝向右露出孔34A的内侧(即,沿着径向向内侧)延伸。当该定位肋56与右轴承51的外周表面接触时,右轴承51被沿着径向定位在右露出孔34A,从而右轴承51的轴承通孔51A大致上与左轴承50的内周表面同中心。在此状态下,右轴承51可以沿着宽度方向相对于第一外壳46的移动。在这时候,因为右轴承51的钩58(参见图7B)与设置在第一外壳46内的凹槽(未示出)接合,右轴承51保持定位在第一外壳46中。 
鼓轴45内相对于右凸缘49的右通孔49A位于右侧的部分被插入右轴承51的轴承通孔51A中。在该状态下,右轴承51的左部分被松散地适配进右凸缘49的第一凹部49B内,并且是右轴承51的左端部的小直径部51B被松散地适配进右凸缘49的第二凹部49C内。然后,右轴承51的凸部51C从右侧与对应于位于右凸缘49的右端表面的第一凹部49B的最靠内部的部分接触。因此,右凸缘49,也就是感光鼓3的右端部被右轴承51可旋转地支撑。当感光鼓3旋转时,右凸缘49的右端表面进入与右轴承51的凸部51C的滑动接触。 
感光鼓3由处理外壳14(第一外壳46)通过附接于第一外壳46的左轴承50和右轴承51支撑。如上所述,在感光鼓3中,允许左凸缘48在宽度方向上相对于左轴承50的移动,并且允许右轴承51在宽度方向上相对于第一外壳46的移动。也就是说,在布置处 理外壳14的状态,感光鼓3在宽度方向相对于处理外壳14的第一外壳46在宽度方向可相对活动。换句话说,感光鼓3和处理外壳14被独立地移动且可相对活动。 
鼓轴45的右端相对于右轴承51位于右侧,且鼓轴45的切口45A(参见图7B)位于右轴承51的凹部51D内。如图7A和7B所示,紧固件54附接于鼓轴45的切口45A。 
(5)紧固件 
紧固件54由树脂或类似物制成。该紧固件54在右侧视图中大致上具有C形状,且与鼓轴45在切口45A处接合以紧固鼓轴45(参见图7A)。在紧固件54与鼓轴45的平面45B相对的部分中形成平面54A(参见图7B)。那么,如果紧固件54的平面54A与鼓轴45的平面45B接触,紧固件54相对于鼓轴45的相对旋转被限制。而且,紧固件54沿着宽度方向被布置在切口45A中。因此,紧固件54沿着宽度方向相对于鼓轴45的相对运动被限制。在紧固件54的外周表面、平面54A的后侧处的部分内形成平面54B(参见图7B)。平面54A和平面54B彼此大致平行。 
在该状态下,如图7A所示,紧固件54被夹在右轴承51的第一肋52之间。而且,鼓轴45被夹在第二肋53之间。具体地,一个第二肋53A与紧固件54以及在鼓轴45的外周表面上位于紧固件54左侧和右侧的部分接触。因此,紧固件54被阻止从鼓轴45松开。另一个第二肋53B与切口45A的、在鼓轴45的外周表面上未被紧固件54紧固的部分接触。这样,第二肋53夹着鼓轴45和一起附接于鼓轴45的切口45A的紧固件54。而且,一个第二肋53A的前端(即,与另一个第二肋53B相对的部分)具有平面,如上所述,并与紧固件54的平面54B接触。出于这个原因,右轴承51相对于紧固件54的相对旋转被限制。 
这样,在图6显示的状态下,鼓轴45、右轴承51和紧固件54被制造为单个物体(singlebody)。出于这个原因,右轴承51相对于鼓轴45的相对旋转(换句话说,鼓轴45相对于右轴承51的相对旋转)被限制。此外,如果鼓轴45被压入右轴承51的轴承通孔51A,右轴承51相对于鼓轴45的相对旋转被限制。 
鼓轴45的右端在第一外壳46的右侧通过第五处理壁34的右露出孔34A露出(参见图3)。 
(6)第二外壳 
与左轴承50和右轴承51关联(参见图6),在处理外壳14的第二外壳47中,作为第二调节部的实例的左接触部47A在宽度方向上设置在对应于左轴承50的位置处(具体地,相对于左端部50A在右侧的部分)。而且,右接触部47B在宽度方向上被设置在对应于右 轴承51的位置处(具体地,相对于小直径部51B在右侧的部分)。左接触部47A和右接触部47B沿宽度方向布置在第五处理壁34和第六处理壁35向内的侧上,并且从第二处理壁31向下延伸。左接触部47A从上方与左轴承50接触,并且右接触部47B从上方与右轴承51接触。也就是说,第二外壳47在左接触部47A和右接触部47B与左轴承50和右轴承51接触。 
在该状态下,如图9B所示,附接于第一外壳46的左轴承50的第三凸部50D与第一外壳46在左肋35B处接合,如上所述。左接触部47A(参见附图中的虚线)与相对于第一凸部50B和第二凸部50C的上后侧在左轴承50的外周表面上的部分接触。这样,和左接触部47A在左轴承50的外周表面接触的部分被称为接触部50F。 
因为左接触部47A与左轴承50的接触部50F接触,左轴承50的移动被调节。当然,左轴承50沿着与第一方向A相反的方向的旋转也被调节。在该状态下,第二外壳47中形成第六处理壁35的部分(称为侧壁47C;参见图3)位于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于第一凸部50B和第二凸部50C的上游侧。出于这个原因,即使左轴承50沿着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侧壁47C(参见图3)与第一凸部50B和第二凸部50C接触直到第三凸部50D和左肋35B彼此脱离,并且左轴承50的旋转被停止。因此,当第三凸部50D和左肋35B彼此脱离时,阻止左轴承50与第一外壳46分离。 
(7)充电器 
如图2B所示,充电器4由第二处理壁31支撑(即,第二外壳47的一部分)在感光鼓3上的第一空间28中。充电器4布置为与感光鼓3间隔相对以便不会与感光鼓3接触。具体地,充电器4包括布置为与感光鼓3间隔相对的放电线60和设置在放电线60和感光鼓3之间的栅极61,并且控制从放电线60到感光鼓3充电的电量。如果偏压被施加于栅极61并且高压被施加于放电线60,放电线60产生电晕放电,从而感光鼓3的表面(鼓体44)被均匀地充电。充电器4还包括其中设置有放电线60的线清洁器(wire cleaner)(未显示)。该线清洁器沿着宽度方向滑动以清洁放电线60。充电器4(特别地,放电线60)通过第二处理壁31的第五开口42向上露出。 
(8)清洁构件 
图10是从上前侧看时具有安装于其上的盖子的处理盒的图示。图11是具有安装于其上的盖子的处理盒的右侧视图。图12是沿着图10的线XII-XII的剖视图。图13是沿着图10的XIII-XIII的线的剖视图。图14是图13的后部的放大图。图15是第一齿轮、第 二齿轮和第三齿轮的外周的右侧剖视图。 
该清洁构件18被布置在第一空间28中相对于感光鼓3的后侧,并且由第一外壳46支撑(参见图5)。清洁构件18包括共同作为纸灰收集构件的实例的清洁辊63和清洁轴64、薄膜65和纸灰容器66。 
清洁辊63的外周表面由海绵形成。清洁辊63的中心轴沿着宽度方向延伸。如图5所示,第二齿轮67设置在清洁辊63的左端部。第二齿轮67具有其中心轴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中空圆柱形状。在第二齿轮67中,左部67A具有比右部67B大的直径。在第二齿轮67中,轮齿形成在左部67A和右部67B中的每一个的外周表面上。第二齿轮67与清洁辊63(具体地,清洁辊63的轴)的左端部外接合。在该状态下,第二齿轮67与清洁辊63同中心。 
清洁轴64在宽度方向具有细长的金属圆柱形状,且清洁轴64的中心轴沿着宽度方向延伸。在清洁轴64的左端部设置第三齿轮68。第三齿轮68具有其中心轴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中空圆柱形状。在第三齿轮68的外周表面形成轮齿。第三齿轮68与清洁轴64的左端部外接合。在该状态下,第三齿轮68与清洁轴64同中心. 
清洁构件18包括多个用于支撑清洁辊63的轴承构件69和清洁轴64。在此示例性实施例中,设置两个轴承构件69,在清洁构件18在宽度方向上的每个端上有一个。每一轴承构件69包括第一轴承70和第二轴承71。第一轴承70和第二轴承71具有其中心轴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中空圆柱形状。第一轴承70在宽度方向上比第二轴承71更长。第一轴承70和第二轴承71彼此连接且被制造为单个物体(参见图12)。换句话说,第一轴承70包括第二轴承71。 
如上所述,轴承构件69中的一个设置在清洁辊63和清洁轴64的左端部,另一个设置在该清洁辊63和清洁轴64的右端部。在轴承构件69设置在左侧的情况下,清洁轴64的左端部(具体地,在相对于第三齿轮68在右侧的部分)被插入第一轴承70的中空部。清洁辊63的左端部(具体地,相对于第二齿轮67在右侧的部分)被插入第二轴承71的中空部。在轴承构件69设置在右侧的情况下,清洁轴64的右端部被插入第一轴承70的中空部中,且清洁辊63的右端部被插入第二轴承71的中空部中。清洁辊63由左右第二轴承71可旋转地支撑。且,清洁轴64由左右第一轴承70可旋转地支撑。也就是说,清洁辊63和清洁轴64是旋转体。在该状态下,清洁轴64的外周表面从上方与清洁辊63的外周表面接触(参见图2B)。 
随着轴承构件69,臂部72沿着宽度方向设置在第一外壳46的后端部的两端,以在第一空间28内向上延伸(参见图13)。在每个臂部72末端部分的上表面,形成具有大致上U形的凹陷72A,且在臂部72的末端部的下前侧的侧面处设置有作为接合部的实例的凹口72B(参见图13)。左轴承构件69的第一轴承70(具体地,在宽度方向上第二轴承71外侧的部分)从上方适配进左侧臂部72的凹陷72A,右轴承构件69的第一轴承70(具体地,在宽度方向上第二轴承71外侧的部分)从上方适配进右臂部72的凹陷72A。第一外壳46中,具有类似于臂部72的形状的支撑部74在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在臂部72内侧的位置处(参见图8B和9B)。每个轴承构件69的第一轴承70(具体地,在宽度方向上第二轴承71内侧的部分)处于支撑部74的上端部(参见图8A和9A)。 
每个第一轴承70由对应的臂部72支撑,且在臂部72的凹陷72A中在圆周表面上自由地滑动。因此,每个轴承构件69自由地绕着作为轴的第一轴承70旋转。具体地,在每个轴承构件69中,与第一轴承70空间隔离的第二轴承71和由第二轴承71支撑的清洁辊63绕着第一轴承70自由地旋转。绕着第一轴承70摆动的第二轴承71的摆动中心(如下所述的摆动中心K)和由第一轴承70可旋转地支撑的清洁轴64的中心轴(旋转中心)彼此重合。 
在该状态下,感光鼓3的第一齿轮57与清洁辊63的第二齿轮67的右部67B啮合,且第二齿轮67的左侧部67A与清洁轴64的第三齿轮68啮合。如图15所示,感光鼓3沿着右侧视图中逆时针方向(参见附图中的虚线箭头)旋转。因此,与感光鼓3的第一齿轮57啮合的第二齿轮67沿着右侧视图中的顺时针方向(参见附图中的虚线箭头)旋转,如果驱动力被从第一齿轮57传输(即,驱动力被感光鼓3的驱动力接受部55接收)。第二齿轮67通过传输的驱动力旋转清洁辊63。然后,通过从第二齿轮67传输的驱动力,与第二齿轮67啮合的第三齿轮68沿着右侧视图中的逆时针方向(参见附图中的虚线箭头)旋转。第三齿轮68通过传输的驱动力旋转清洁轴64。 
用E表示第一齿轮57的齿面压靠第二齿轮67的齿面的按压力的施加方向(参见附图中的实线箭头)。该施加方向E从第一齿轮57的齿面和第二齿轮67的齿面之间的接触位置F延伸。穿过该接触位置F并且与第一齿轮57同中心的圆被称为基准圆(referencecircle)G。而且,穿过该接触位置F并且与第二齿轮67同中心的圆被称为基准圆H。在基准圆G和H之间的公共切线I(穿过接触位置F)和施加方向E(从接触位置F延伸)之间的角度是第一齿轮57和第二齿轮67中的压力角θ。该压力角θ例如可 以是20°。清洁轴64和第三齿轮68的旋转中心(也称为第二轴承71的摆动中心K)在与施加方向E(即,压力角施加方向或压力角的施加线延伸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定位于清洁辊63和第二齿轮67的旋转中心J的下游侧。换句话说,连接清洁辊63和第二轴承71的摇摆中心K的线L与压力角施加方向E平行。 
如图12所示,在对应于与第一外壳46的第三处理壁32相对的每个轴承构件69的第二轴承71的部分中,凸部69A作为单个物体设置。作为按压构件的实例的弹簧73插入每个轴承构件69和第三处理壁32之间。具体地,弹簧73布置在对应于连接部36的第一空间28的那部分中(即,处理外壳14中的后端部)(参见图2B)。弹簧73例如是卷簧,且弹簧73在轴承构件69侧的端部被适配进凸部69A内。每个轴承构件69由弹簧73的扩张力按压从而第二轴承71在靠近感光鼓3的方向上摆动。因此,在由每个轴承构件69的第二轴承71所支撑的清洁辊63中,外周表面被按压从后侧进入与感光鼓3(具体地,鼓体44)的外周表面的接触。也就是说,弹簧73将清洁辊63压靠在感光鼓3上,且第二轴承71摆动从而清洁辊63被压靠在感光鼓3上。 
如图2B所示,薄膜65从第三处理壁32向上延伸,且从后侧与清洁轴64的后侧外周表面接触。薄膜65阻挡第三处理壁32和清洁轴64之间的缺口,且因此抑制了从纸灰容器66漏出的纸灰。此外,使薄膜65从第一处理壁30的后端根据清洁轴64的旋转方向延伸是有益的。也就是说,使薄膜65接触到清洁轴64以便不干扰清洁轴64的旋转是有益的。 
纸灰容器66的边界由清洁轴64、薄膜65、第二处理壁31、第三处理壁32、第五处理壁34和第六处理壁35形成,且该纸灰容器66因此是具有大致上三角形的空间,该三角形空间在右侧剖视图中朝向后侧渐小。纸灰容器66设置在第一空间28对应于连接部36的那部分中。 
在清洁构件18中,在成像时,设置在主体外壳2内的偏压供给源(未显示)向清洁辊63施加主要的清洁偏压。而且,偏压供给源(未显示)向清洁轴64施加次要的清洁偏压。 
当显影剂图像正被从感光鼓3转印到片状物P时,纸灰可能从片状物P粘到感光鼓3上。而且,在显影剂图像被转印到片状物P之后,未转印的显影剂可能保留在感光鼓3上。在感光鼓3上的诸如纸灰或未转印的显影剂的异物,中的未转印的显影剂由主要的清洁偏压转移到清洁辊63的表面,且由清洁辊63捕获。而且,在感光鼓3上的异物中的纸灰首 先在不成像的时候由主要的清洁偏压转移到清洁辊63,然后由次要的清洁偏压(具体地,不同于主要的清洁偏压的偏压,从而在主要的清洁偏压和次要的清洁偏压之间存在差异)转移到清洁轴64的表面,且随后由清洁轴64收集。也就是说,清洁轴64有选择地从由清洁辊63捕获的异物中收集纸灰。由清洁轴64收集的纸灰由在下面进一步描述的擦拭构件78擦拭并且保存在纸灰容器66中. 
在成像结束时,与主要的清洁偏压相反的偏压被施加于清洁辊63。然后,由清洁辊63捕获的未转印的显影剂被从清洁辊63排放到感光鼓3,并且由显影辊6收集。 
与清洁构件18相关联,处理盒13包括盖子75。 
(9)盖子 
在俯视图中,盖子75大致上具有在宽度方向上的纵向矩形板形状,并且具有足够的尺寸以从处理外壳14的内侧(下侧)阻挡处理外壳14的第四开口41(参见图3)。盖子75布置在第一空间28中以从上方与清洁构件18(具体地,清洁轴64)相对,并且在上侧通过第四开口41露出。 
如图11和12所示,盖子75包括,作为单个物体的第一部分75A、第二部分75B、第三部分75C和第四部分75D。 
第一部分75A被弯曲为大致上U形形状,且布置在感光鼓3和清洁轴64之间。 
第二部分75B连接到第一部分75A的上端部,并且向上延伸到第四开口41的前边缘。第二部分75B布置在充电器4和清洁轴64之间。在第二部分75B中,与清洁轴64相对的表面由海绵形成,并且在这个表面,擦拭构件78被设置为与清洁轴64接触。擦拭构件78阻挡第二部分75B和清洁轴64之间的缺口。因此,存储在纸灰容器66中的纸灰从第二部分75B和清洁轴64之间的缺口的泄漏被抑制。 
第三部分75C连接到第二部分75B的上端部并且延伸到后侧。第三部分75C布置在第四开口41和清洁轴64之间。因为第三部分75C延伸到后侧,其平行于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处理壁31。具体地,第三部分75C的外表面(在上侧露出第四开口41的上表面)在第二处理壁31的外表面(上表面)与第四开口41的外周31A(参见附图中的虚线部分)齐平。 
第四部分75D连接到第三部分75C的后端部,且在第一空间28延伸到斜后下侧,以便从处理外壳14的内侧阻挡第四开口41的后侧边缘。第四部分75D的下端部与第一外壳46的第三处理壁32接触,且盖子75被定位于处理外壳14中. 
如图13和14所示,参考不同于图2B的、盖子75在宽度方向的右剖视图,在对应于盖子75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的第一部分75A的那部分中,作为接合部的实例的钩75作为为单个物体设置成朝向斜后上侧凸出。而且,在对应于沿着宽度方向的盖子75的两端部的第二部分75B和第三部分75C的那部分的底面处,盖子凹陷77形成为沿着向上的曲线形状凹进。钩76和对应的盖子凹陷77在宽度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 
轴承构件69的第一轴承70从上方适配进第一外壳46中的臂部72的凹陷72A内,上部被适配进对应的盖子凹陷77内,且第一轴承70通过夹在盖子75和处理外壳14(第一外壳46的臂部72)之间被固定。在该状态下,盖子75的钩76相对地与臂部72的凹口72B接合。因此,第一轴承70被保持为夹在盖子75和处理外壳14之间。 
如上参考图2B所述,盖子75布置为从上方与清洁构件18相对,且从内侧(下侧)阻挡第四开口41。出于这个原因,即使通过清洁构件18捕捉的异物(特别地,通过清洁轴64收集的纸灰)飞离清洁构件18,该飞离的异物被接收在盖子75的与清洁构件18相对的表面上。这样,如果盖子75与处理外壳14是分离地设置的,与盖子75和处理外壳14被形成为单个物体的情况相比较,在处理外壳14被拆开以丢弃存储在纸灰容器66中的纸灰时飞出的纸灰的数量可以被减少。 
(10)电极 
如图2A所示,处理盒13设置有,第一电极81、第二电极82、第三电极83和第四电极84,偏压从主体外壳2施加到第一电极。 
第一电极81包括栅极88和线电极89。第一电极81从主体外壳2向充电器4提供偏压。 
栅极88被设置为从宽度方向看时在第二外壳47中在第五处理壁34的右表面处接近充电器4(参见图2B),且被电气连接到栅极61。栅极88从主体外壳2向栅极61提供偏压. 
线电极89在第二外壳47中在第五处理壁34的右表面处设置在前端部,且被电气连接到放电线60。线电极89从主体外壳2向放电线60提供偏压(高压)。 
第二电极82包括作为电极的实例的清洁辊电极86和清洁轴电极87。第二电极82从主体外壳2向清洁构件18提供偏压。 
清洁辊电极86设置为从宽度方向看时在第一外壳46中在的第五处理壁34的右表面接近清洁辊63(参见图2B),且被电气连接到清洁辊63。清洁辊电极86从主体外壳2向 清洁辊63提供偏压(主要的清洁偏压)。 
清洁轴电极87设置为从宽度方向看时在第一外壳46中在第五处理壁34的右表面处接近清洁轴64(参见图2B),且被电气连接到清洁轴64。清洁轴电极87从主体外壳2向清洁轴64提供偏压(次要的清洁偏压)。 
具体地,如图5所示,清洁轴电极87附接于第一外壳46以便从第一外壳46上端向上凸出。清洁轴电极87作为单个物体包括露出部分87A和弯曲部分87B。露出部分87A在第五处理壁34的右表面处露出并向上延伸。清洁轴电极87的露出部分87A被夹在第一外壳46和第二外壳47之间,从而清洁轴电极87被定位在处理外壳14中(参见图2A)。弯曲部分87B连接到露出部分87A,向上延伸并且弯曲到左下侧(也参见图11)。弯曲部分87B以具有弹性的方式形成。在弯曲部分87B中,向左下侧弯曲的部分通过弯曲部分87B的弹性被按压进入与清洁轴64的右端表面的接触。 
第三电极83设置在显影盒17的显影外壳90(下面说明)中的右侧壁的右表面(参见图16)上。第三电极83从主体外壳2向显影盒17(例如,向显影辊6)提供偏压。 
如图2A所示,第四电极84设置为从宽度方向看时在第一外壳46中在第五处理壁34的右表面处接近第三电极83(参见附图中的虚线部分)。在显影盒17被安装在处理外壳14中的状态下,尽管没有显示,第四电极84进入与第三电极83的接触,并且被电气连接到第三电极83。 
第一电极81、第二电极82和第四电极84可以被合称为盒电极80。 
(显影盒) 
图16是从右下侧看时显影盒的透视图。 
如图2B所示,显影盒17包括显影外壳90。显影外壳90在宽度方向上具有纵向箱形形状(参见图16),且具有能够被装配进处理外壳14的第二空间29内的程度的尺寸。 
在处理盒13被安装在主体外壳2中且显影盒17被安装在处理外壳14中的状态下,显影外壳90以与处理外壳14倾斜的方式相类似的方式朝向斜上前侧倾斜(参见图1)。在下面的描述中,除非特别说明,如图2A、2B和15所示,显影盒17将根据显影盒17与主体外壳2分离且放置在水平表面上的状态描述(沿着前后方向的表面)。 
如图2B所示,在显影外壳90中,与处理外壳14的处理壁30相对的侧壁(底壁)被称为显影侧壁91。开口92被形成在显影外壳90的后端。开口92与显影外壳90的内部连通。 
在显影外壳90的沿着前后方向的中游,分隔壁93被设置为沿宽度方向延伸。分隔壁93将显影外壳90分隔为第一区域94和第二区域95。第一区域94相对于第二区域95位于前侧。连通孔96形成在分隔壁93内,且第一区域94和第二区域95通过连通孔96彼此连通。 
第一区域94对应于色粉斗16的内部并容纳显影剂。在第一区域94中,搅拌器97被可旋转地布置。如果搅拌器97旋转,在第一区域94中的显影剂被搅拌器97搅拌,且通过连通孔96被排放到第二区域95。第一区域94从宽度方向上看时大致上具有圆形形状,以允许搅拌器97旋转。 
第二区域95容纳显影辊6和供应辊15。供应辊15被布置在相对于连通孔96的后侧以接近连通孔96。显影辊6被布置在相对于供应辊15的后侧(具体地,斜后上侧)。在显影辊6中,在前侧的外周表面被按压进入与供应辊15的外周表面的接触,并且在显影辊6和供应辊15之间形成辊隙。在显影辊6中,后上侧的外周表面被通过显影外壳90的开口92露出。在显影外壳90的右侧壁处,显影辊6(具体地,显影辊6的轴)的右端部和供应辊15(具体地,供应辊15的轴)被露出(参见图16)。尽管未显示,在显影外壳90的左侧壁,显影辊6(具体地,显影辊6的轴)的左端部被露出。层厚调节片98的基端部附接到显影外壳90中的开口92的上端。在层厚调节片98的末端部设置按压橡胶。该按压橡胶按压显影辊6的表面。 
在显影盒17被安装在处理外壳14中的状态下,显影辊6的通过显影外壳90的开口92露出的那部分与感光鼓3接触。通过连通孔96排放到第二区域95的显影剂被从供应辊15通过辊隙提供到显影辊6。提供到显影辊6的显影剂进入层厚调节片98和显影辊6的表面之间,变成具有预定厚度的薄层,并且被携带在显影辊6的表面上。携带在显影辊上的显影剂使得在感光鼓3上的静电潜像可视,如上所述。 
根据第一区域94和供应辊15的形状,在对应于第一区域94和供应辊15的、显影侧壁91的部分分别向下膨胀为弧形。 
如图16所示,第三电极83设置在显影盒17的显影外壳90中右侧壁的右表面上,相对于供应辊15在前侧。第三电极83被电气连接到显影辊6。 
当显影盒17被安装在处理外壳14中时,首先,显影盒17被保持成使显影辊6位于下端。其次,显影盒17被下降并且通过处理外壳14的第一开口38按压进入第二空间29(参见图2B)。在这时候,显影辊6的右端部被接纳到处理外壳14中的第五处理壁34的 导槽37中(参见图2A),且显影辊6的左端部被接纳在处理外壳14中第六处理壁35的导槽37中(参见图4)。其后,如图2A所示,如果显影盒17被压入第二空间29直到显影辊6的右端部和左端部一致地到达导槽37的端点37A,如图2B所示,显影盒17被收容在第二空间29中。因此,完成显影盒17在处理外壳14中的安装。 
在该状态下,如上所述,通过显影辊6中的开口92露出的部分与感光鼓3接触,且显影侧壁91与处理外壳14的第一处理壁30接触。因此,显影盒17被定位在处理外壳14中(具体地,第二空间29)。显影侧壁91的后部在下侧通过第一处理壁30的第二开口露出。而且,如上所述,处理外壳14的第四电极84与第三电极83接触(参见图2A)。 
(主体外壳) 
图17是在处理盒的左表面可以被看到的位置处的成像设备的左侧剖视图。图18是从上方看时图17中的一个处理盒的外周的图示。图19是沿着图17的XIX-XIX线的阶梯剖视图。 
如图19所示,在成像设备的主体外壳2内部,第一壁99和第二壁100设置为彼此相对且夹着安装在主体外壳2中的处理盒13。在图18中,盖子75、第一壁99和第二壁100被省略。 
(1)第一壁 
如图17所示,在第一壁99中,在宽度方向的外周表面(左表面)由金属板形成。在第一壁99形成多个导槽101。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四个导槽101形成为对应于四个处理盒13。四个导槽101形成为沿着前后方向平行。导槽101由从它的上端朝向斜后下侧切割第一壁99形成。导槽101的最内部的部分大致上位于第一壁99在上下方向的中心部。当处理盒13附接于主体外壳2或从主体外壳2移除时,处理外壳14的凸台35E由导槽101引导。 
在第一壁99中,对应于导槽101最靠内部的部分形成多个凸部。在这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形成两个凸部,且作为定位凸部102。一个定位凸部102在导槽101的内侧向上凸出,而另一个定位凸部102在导槽101的内侧向前凸出。当处理盒13被安装在主体外壳2中时,处理外壳14的凸台35E与两个凸部102接触。因此,处理盒13被定位在主体外壳2中。在该状态下,在凸台35E中,处理外壳14的左露出孔35A和驱动力接受部55的左端表面在相对于第一壁99的右侧通过导槽101的最靠内部分露出。 
在对应于第一壁99的导槽101的最靠内部的部分中设置图19显示的驱动力传输部 103。 
驱动力传输部103大致上具有圆柱形状,且驱动力传输部103的中心轴沿着宽度方向延伸。具体地,驱动力传输部103的直径以阶梯形的方式朝向右侧减小,且驱动力传输部103的右端部103A具有能够被适配到处理外壳14的凸台35E内的程度的尺寸。驱动力传输部103连接到设置在主体外壳2中的马达(未显示)的输出轴,且当马达被驱动时旋转。 
驱动力传输部103自由地沿着左右方向滑动,且如果处理盒13被安装在主体外壳2中,则被按压机构压到右侧(未显示)。因此,驱动力传输部103被适配进处理外壳14的凸台35E,且实质上沿着水平方向将驱动力接受部55的左端表面(具体地,该突起55B)压到右侧(参见由粗实线箭头指示的方向M)。然后,如上所述,感光鼓3相对于处理外壳14沿着宽度方向可相对运动。出于这个原因,与驱动力接受部55一起被制造为单个物体的鼓体44、左凸缘48和右凸缘49在左凸缘48被左轴承50支撑且右凸缘49被右轴承51支撑的状态下被移到右侧。因此,右凸缘49在凸部51C处向右侧按压右轴承51,且与右轴承51一起被制造为单个物体的鼓轴45和紧固件54被移动。也就是说,当驱动力传输部103被压靠在驱动力接受部55上时,感光鼓3(鼓体44、鼓轴45、左凸缘48、右凸缘49和驱动力接受部55)、紧固件54和右轴承51被移到右侧。 
在第二壁100沿宽度方向与右轴承51相对的那部分中,肋104被设置为向左侧凸出。如上所述,如果被移到右侧的右轴承51的右端部与肋104接触,感光鼓3、紧固件54和右轴承51向右侧的移动被停止。因此,感光鼓3、紧固件54和右轴承51作为单个物体接触主体外壳2的第二壁100,且被第二壁100在宽度方向定位。 
右轴承51的右端部和肋104接触变成第一接触部105。在第二壁100处形成鼓轴45被松散地适配进入其中的孔100A。鼓轴45相对于右轴承51在右侧上的部分被布置为不会与第二壁100相干涉。 
(2)第二壁 
在主体外壳2中,设置有偏压供给源(未显示)。 
在第二壁100设置主体电极107。主体电极107被设置为对应于处理盒13,且连接到偏压供给源(未显示)。 
如图18所示,主体电极107包括第一主体电极108、第二主体电极109、第三主体电极110、第四主体电极111和第五主体电极112。在图18中,第二主体电极109被隐藏在第一主体电极108之后。每个主体电极(即,第一到第五电极)被诸如卷簧的按压构件113 压到左侧。 
如图19所示,在第二壁100中,通孔106被形成在与处理盒13的右表面相对的位置处。被按压构件113按压的第一主体电极108、第二主体电极109、第三主体电极110、第四主体电极111和第五主体电极112(参见图18)在第二壁100的右表面通过对应通孔106露出。 
在图18中显示的第一主体电极108与清洁轴电极87接触(参见图2A)且将清洁轴电极87压向左侧。第二主体电极109与清洁辊电极86接触(参见图2A)且将按压清洁辊电极86压向左侧。第三主体电极110与栅极88接触(参见图2A)且将栅极88压向左侧。第四主体电极111与线电极89接触(参见图2A)且线电极89压向左侧。第五主体电极112与第四电极84接触(参见图2A)且第四电极84压向左侧。为了方便说明,图19仅仅显示了第一主体电极108将清洁轴电极87压向左侧的情况。 
如上所述,栅极88和线电极89被包括在第一电极81中,且清洁辊电极86和清洁轴电极87被包括在第二电极82中。也就是说,主体电极107实质上(由粗虚线箭头指示的方向N)沿着水平方向将盒电极80(第一电极81,第二电极82,和第四电极84)压向左侧。因此,盒电极80和主体电极107被彼此电气连接,且偏压通过主体电极107被从偏压供给源(未显示)提供到盒电极80。 
如果盒电极80被主体电极107朝向左侧按压,用于支撑盒电极80的处理外壳14被移到左侧。在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感光鼓3相对于处理外壳14沿着宽度方向可相对运动。因此,如上所述,处理外壳14相对运动到相对于与第二壁100接触的右轴承51和感光鼓3的左侧。然后,如果处理外壳14的左侧壁(第六处理35)被移到左侧而与第一壁99接触,则处理外壳14向左侧的移动停止。因此,处理外壳14在宽度方向由主体外壳2的第一壁99定位。 
这样,主体电极107压靠盒电极80的方向N实质上沿着水平方向朝向左侧前进。进一步,驱动力传输部103压靠驱动力接受部55的方向M实质上沿着水平方向朝向右侧前进。也就是说,主体电极107压靠盒电极80的方向N与驱动力接受部55压靠驱动力传输部103的方向M平行且相反。 
在处理盒13中,如图18所示,感光鼓3的一个轴端部(左端部)由左轴承50可旋转地支撑,且该感光鼓3的另一个轴端部(右端部)由右轴承51可旋转地支撑。而且,在处理盒13安装在主体外壳2中的状态下,设置在感光鼓3的左端部的驱动力接受部55 连接到主体外壳2中的驱动力传输部103。因此,用于驱动感光鼓3的驱动力被从驱动力传输部103传输到驱动力接受部55。在这时候,驱动力接受部55压靠驱动力传输部103,且因此右轴承51的第一接触部105与主体外壳2(第二壁100)接触。因此,由右轴承51支撑的感光鼓3被直接定位于主体外壳2中,不会穿过处理盒13的处理外壳14。 
结果,可以使感光鼓3和主体外壳2的相对位置稳定。 
感光鼓3和处理外壳14单独运动且可相对移动。利用这样的构造,当感光鼓3的驱动力接受部55压靠驱动力传输部103时,感光鼓3可以被移动从而第一接触部105可以与主体外壳2接触,且处理外壳14的移动可以被驱动力传输部103的按压限制。 
当设置在处理外壳14中的盒电极80(也参见图2A)压靠主体外壳2的主体电极107时(也参见图17),从主体外壳2的偏压供给源(没有显示)提供偏压。而且,处理外壳14的第六处理壁35通过按压盒电极80而与主体外壳2(第一壁99)接触。因此,处理外壳14被定位于打印机1中。 
在这种情况下,主体电极107按压盒电极80的方向N平行于驱动力传输部103按压驱动力接受部55的方向M。因此,与这些方向没有彼此平行的情况相比较,施加到处理盒13的外力可以被集中。结果,可以使处理盒13的姿态稳定。 
主体外壳2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壁99和第二壁100,且其间夹着处理盒13。驱动力传输部103被设置在第一壁99,且主体电极107被设置在第二壁100。而且,主体电极107按压盒电极80的方向N与驱动力传输部103按压驱动力接受部55的方向M相反。因此,可以平衡主体电极107抵靠盒电极80的压力和驱动力传输部103抵靠驱动力接受部55的压力。结果,可以抵销施加到处理盒13的外力,并且因此可以进一步使处理盒13的姿态稳定。 
如图2A所示,盒电极80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向充电器4提供偏压的第一电极81、用于向清洁构件18提供偏压的第二电极82和连接到用于向显影盒17提供偏压的第三电极83的第四电极84。出于这个原因,如果主体电极107按压第一电极81、第二电极82和第四电极84中的至少一个,如图18所示,第六处理壁35能够可靠地与主体外壳2(第一壁99)接触。 
右轴承51可旋转地支撑附接于感光鼓3的右端部的右凸缘49,从而通过右凸缘49支撑感光鼓3的右端部。因此,可以阻止感光鼓3与右轴承51接触并损坏。 
如图8A到9B所示,左轴承50的第三凸部50D通过左轴承50沿第一方向A的旋转而 与处理外壳14的第一外壳46(具体地,左肋35B)接合。因此,可以被容易地把左轴承50定位在处理外壳14中。而且,如图9B所示,在第三凸部50D与第一外壳46接合的状态下,左轴承50的接触部50F与第二外壳47接触(具体地,左接触部47A)。因此,左轴承50的移动可以被调节,且可以维持第三凸部50D与第一外壳46接合的状态。结果,左轴承50能够被稳定地定位于处理外壳14中。 
在第三凸部50D与第一外壳46接合的状态下,第一外壳46的左肋35B(具体地,第一部分35C)调节左轴承50在第一方向A上的旋转,且第二外壳47的左接触部47A调节左轴承50在与第一方向A相反的方向上的旋转。因此,可以可靠地维持第三凸部50D与第一外壳46接合的状态。结果,左轴承50可以被稳定地定位于处理外壳14中。 
如图6所示,支撑充电器4的第二外壳47(具体地,左接触部47A和右接触部47B)与支撑感光鼓3的左端部的左轴承50和支撑感光鼓3的右端部的右轴承51接触。因此,可以使充电器4与感光鼓3的相对位置稳定。结果,充电器4可以精确地向感光鼓3充电。 
(示例性变型实施例) 
结合所谓直接转接类型彩色打印机,已经描述了上述本发明构思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各个感光鼓3的表面上的显影剂图像被直接地转印到片状物P。另外地,本发明可以被用于中间转印型彩色打印机或单色打印机,其中在各个感光鼓3上的显影剂图像被临时转印到中间转印构件并然后以一批的方式转印到片状物P上。 
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感光鼓3被LED曝光。此外,本发明可以被用于其中感光鼓3被激光曝光的激光打印机。 
已经显示并参考其特定的实施例描述本发明,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可以进行各种的形式和细节的变化而不会脱离如本发明后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在处理盒中,感光鼓在处理盒的壳体内可单独移动,且感光鼓和壳体相对于彼此可相对移动。 
据此,感光鼓和壳体单独移动且相对地相对地可移动。具有这样的构造,当感光鼓的驱动力输入部压靠驱动力传输部时,感光鼓可以被移动从而第一接触部可以与成像设备主体接触,且壳体的移动可以被按压驱动力传输部限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在成像设备中,成像设备主体进一步包括包含有驱动力传输部的第一壁和包含有主体电极的第二壁,第一壁和第二壁彼此相对且其间夹着处理盒,并且主体电极按压盒电极的方向与驱动力传输部按压驱动力输入部的方向相反。 
据此,成像设备主体具有彼此相对的第一壁和第二壁,且其间夹着处理盒。驱动力传输部设置在第一壁,而主体电极设置在第二壁。此外,主体电极按压盒电极的方向与驱动力传输部按压驱动力输入部的方向相反.因此,主体电极抵靠盒电极的压力和驱动力传输部抵靠驱动力输入部的压力可以被平衡。结果,可以抵销施加到处理盒的外力,且因此可以进一步使处理盒的姿态稳定。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成像设备进一步包含:由壳体支撑、向感光鼓充电的充电器;设置在壳体内、向充电器提供偏压的第一电极;清洁构件,由壳体支撑并且捕获来自感光鼓的异物;第二电极,设置在壳体以向清洁构件提供偏压;显影盒,可移除地安装在壳体且向感光鼓提供显影剂;第三电极,设置在显影盒以向显影盒提供偏压;和第四电极,设置在壳体中且与第三电极接触;其中盒电极至少包含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四电极中的一个。 
据此,盒电极包括用于向充电器提供偏压的第一电极、用于向清洁构件提供偏压的第二电极和连接到用于向显影盒提供偏压的第三电极的第四电极中的至少一个。出于这个原因,如果主体电极按压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四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接触部能够可靠地和成像设备主体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在成像设备中,感光鼓包含附接于感光鼓的另一轴端部的凸缘,且第二轴承可旋转地支撑凸缘。 
据此,第二轴承可旋转地支撑附接于感光鼓的另一轴端部的凸缘,从而通过该凸缘支撑感光鼓的另一轴端部。因此,感光鼓可以被阻止与第二轴承接触和损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在成像设备中,壳体包含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且第一轴承包含:构造为通过沿着第一方向旋转第一轴承而与第一壳体接合的接合部;和在接合部与第一壳体接合的状态下与第二壳体接触的接触部。 
据此,第一轴承的接合部通过沿着第一方向旋转第一轴承而与壳体的第一壳体接合。因此,第一轴承可以被容易地定位于壳体中。此外,在接合部与第一壳体接合的状态下,第一轴承的接触部与第二壳体接触。因此,第一轴承的移动可以被调节,且可以维持接合部与第一壳体接合的状态。结果,第一轴承可以被稳定地定位于壳体中。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在成像设备中,第一壳体包含在接合部与第一壳体接合的状态下调节第一轴承沿着第一方向的旋转的第一调节部,第二壳体包含在接合部与第一壳体接合的状态下调节第一轴承沿着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旋转的第二调节部。 
据此,在接合部与第一壳体接合的状态下,第一壳体的第一调节部调节第一轴承沿着第一方向的旋转,且第二壳体的第二调节部调节第一轴承沿着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旋转。因此,接合部与第一壳体接合的状态可以被可靠地维持。结果,第一轴承可以稳定地定位于壳体中。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在成像设备中,第二壳体支撑充电器且与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接触。 
据此,支撑充电器的第二轴承与支撑感光鼓的一个轴端部的第一轴承和支撑感光鼓的另一个轴端部的第二轴承接触。因此,可以使充电器和感光鼓的相对位置稳定。结果,充电器可以精确地向感光鼓充电。 

Claims (8)

1.一种处理盒,所述处理盒被可移除地安装到包含驱动力传输部的成像设备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包含:
壳体;
感光鼓,所述感光鼓被布置在所述壳体中,且静电潜像形成于所述感光鼓上;
第一轴承,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感光鼓的轴向端部;
驱动力输入部,所述驱动力输入部设置在所述感光鼓的所述轴向端部上,且构造为接合所述驱动力传输部,以便通过从所述驱动力传输部传输来的驱动力驱动所述感光鼓,以使得所述驱动力传输部按压所述驱动力输入部;和
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感光鼓的另一个轴端,
其中,所述感光鼓通过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由所述壳体支撑,从而所述感光鼓与所述壳体能够相对移动,
其中,所述第二轴承包含当所述驱动力传输部按压所述驱动力输入部时接触所述成像设备主体的第一接触部;其中
所述壳体包含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且
其中,所述第一轴承包含:
接合部,所述接合部构造成通过在第一方向旋转所述第一轴承而与所述第一壳体接合;
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在所述接合部与所述第一壳体接合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二壳体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感光鼓在所述处理盒的壳体内可单独地移动,且所述感光鼓和所述壳体彼此可相对移动。
3.一种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处理盒;和
所述成像设备主体包含:
驱动力传输部;和
连接到偏压供给源的主体电极,
其中所述壳体包含:
盒电极,构造为接触所述主体电极,以当所述主体电极压靠所述盒电极时从所述偏压供 给源接收偏压;和
第二接触部,构造为当所述主体电极压靠所述盒电极时接触所述成像设备主体,和
其中所述主体电极按压所述盒电极的方向平行于所述驱动力传输部按压所述驱动力输入部的方向。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成像设备主体进一步包含:包含所述驱动力传输部的第一壁和包含所述主体电极的第二壁,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彼此相对且所述处理盒夹在所述第一壁和所述第二壁之间,和
其中所述主体电极按压所述盒电极的方向与所述驱动力传输部按压所述驱动力输入部的方向相反。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
充电器,由所述壳体支撑以向所述感光鼓充电;
第一电极,设置在所述壳体中以向所述充电器提供偏压;
清洁构件,由所述壳体支撑并捕获来自所述感光鼓的杂质;
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壳体中以向所述清洁构件提供偏压;
显影盒,可移除地安装在所述壳体中并向所述感光鼓提供显影剂;
第三电极,设置在所述显影盒中以向所述显影盒提供偏压;和
第四电极,设置在所述壳体中并与所述第三电极接触,
其中,所述盒电极包含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四电极中的至少一个电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感光鼓包含附接于所述感光鼓的另一个轴向端部的凸缘,
其中,所述第二轴承可旋转地支撑所述凸缘。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第一壳体包含第一调节部,所述第一调节部在所述接合部与所述第一壳体接合的状态下,调节所述第一轴承在所述第一方向的旋转,和
其中,所述第二壳体包含第二调节部,所述第二调节部在所述接合部与所述第一壳体接合的状态下,调节所述第一轴承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旋转。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壳体支撑所述充电器并且与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接触。 
CN2008101907735A 2007-12-28 2008-12-25 成像设备 Active CN1014703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40756A JP4645646B2 (ja) 2007-12-28 2007-12-28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340756 2007-12-28
JP2007-340756 2007-1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70397A CN101470397A (zh) 2009-07-01
CN101470397B true CN101470397B (zh) 2012-07-04

Family

ID=404698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907735A Active CN101470397B (zh) 2007-12-28 2008-12-25 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155552B2 (zh)
EP (1) EP2075644B1 (zh)
JP (1) JP4645646B2 (zh)
CN (1) CN10147039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77495B2 (ja) * 2006-07-19 2012-02-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カートリッジ支持部材、及び画像形成ユニット
JP4678433B2 (ja) * 2008-11-28 2011-04-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ユニット
JP5029682B2 (ja) * 2009-12-25 2012-09-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5126268B2 (ja) * 2010-03-26 2013-01-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5316568B2 (ja) * 2011-02-25 2013-10-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16487A (ja) * 2012-07-09 2014-01-30 Brother Ind Ltd カートリッジ
JP6183270B2 (ja) 2014-03-31 2017-08-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
JP6164143B2 (ja) * 2014-03-31 2017-07-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ドラムユニット
JP6197729B2 (ja) * 2014-03-31 2017-09-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
JP6932955B2 (ja) * 2017-03-16 2021-09-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2269305B (zh) * 2020-11-13 2023-04-14 珠海好印宝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一种通用感光鼓驱动组件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5735A (zh) * 2002-01-31 2003-08-13 佳能株式会社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37859B2 (ja) * 1994-04-26 2002-10-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AU3426895A (en) * 1994-10-17 1996-05-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oner container, toner container assembling method,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839932B2 (ja) * 1996-09-26 2006-11-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及びカップリング
JP3382465B2 (ja) * 1996-07-04 2003-03-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969804B2 (ja) 1996-09-26 2007-09-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H10153938A (ja) 1996-09-26 1998-06-09 Canon Inc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3389027B2 (ja) * 1996-10-21 2003-03-24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
JP3789040B2 (ja) * 1997-03-28 2006-06-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700366B2 (ja) * 1998-01-12 2005-09-28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250294B2 (ja) * 2000-02-16 2009-04-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ラー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3188439B1 (ja) * 2000-03-07 2001-07-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産方法
JP3840063B2 (ja) * 2001-04-27 2006-11-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EP1640820B1 (en) * 2004-08-06 2011-12-1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er cartridges with a projection on an outer surface of the casing
JP4742863B2 (ja) * 2005-08-12 2011-08-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タンデム型感光体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29041B2 (ja) 2005-12-27 2009-09-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タンデム型感光体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02796B2 (ja) * 2006-03-23 2011-10-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像担持体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5735A (zh) * 2002-01-31 2003-08-13 佳能株式会社 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平10-123915A 1998.05.15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155552B2 (en) 2012-04-10
EP2075644B1 (en) 2016-11-30
JP4645646B2 (ja) 2011-03-09
US20090169235A1 (en) 2009-07-02
CN101470397A (zh) 2009-07-01
EP2075644A3 (en) 2011-02-23
EP2075644A2 (en) 2009-07-01
JP2009162909A (ja) 2009-07-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70397B (zh) 成像设备
US771575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linear movement member
JP463564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CN103969997B (zh) 容纳容器、处理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US8805248B2 (en) Developer unit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45304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04571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71933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トナー容器
JP200824980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554164B2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シール部材
JP2007093753A (ja)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540842B (zh) 处理单元和使用处理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10256827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像担持体ユニット
JP200802682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9101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316321C (zh) 显影装置和施加显影偏压的供电部分
JP498313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剤カートリッジ
JP548221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056420B2 (ja) 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
JP2009162911A (ja) 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
JP498312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665686B2 (ja) 現像装置
JP619731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355663B2 (en) Photosensitive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swingable cleaning roller mechanism
JP200910987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