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55147A - 步行式插秧机 - Google Patents
步行式插秧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455147A CN101455147A CN 200810161043 CN200810161043A CN101455147A CN 101455147 A CN101455147 A CN 101455147A CN 200810161043 CN200810161043 CN 200810161043 CN 200810161043 A CN200810161043 A CN 200810161043A CN 101455147 A CN101455147 A CN 10145514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carrying stand
- seedling carrying
- car
- rice shoo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步行式插秧机,能够通过引导轴与移送体的相对旋转和相对移动来横向移送载秧台,并能够改善尺寸和重量平衡。其具有自动行驶车和插秧部,自动行驶车具有行驶车轮和操纵把手,插秧部具有载秧台和两个插秧机构,载秧台以倾斜姿态设置在比行驶车轮更靠近车体后方一侧,并且可在车体横向上自由移动。该步行式插秧机设有秧苗横向进给机构,通过对车体横向的引导轴和移送体进行驱动而使它们相对旋转,从而对载秧台给予横向移送力,使载秧台与插秧机构的插秧运动联动,在车体横向往复移送载秧台,秧苗横向进给机构配置在比载秧台更靠近车体前方一侧、比通过行驶车轮的车轴心的铅垂线更靠近车体后方一侧,并且比行驶车轮的外周更靠近外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步行式插秧机,其具有自动行驶车和插秧部,所述自动行驶车具有一个行驶车轮和操纵把手,所述操纵把手设置在比所述行驶车轮更靠近车体后方一侧,所述插秧部具有载秧台和在车体横向排列的两个插秧机构,所述载秧台以越靠近上端一侧就越靠近车体后方一侧的倾斜姿态,设置在比所述行驶车轮更靠近车体后方一侧,并且所述载秧台可在车体横向自由移动。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的步行式插秧机,以往例如有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方案。
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步行式插秧机具有:车架,其由在发动机的上表面上安装的传动箱和从该传动箱的左右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中空状的侧架构成;行驶车轮,其在与上述传动箱一体设置的行驶变速箱上经由摆动箱而被支承;操纵把手,其从在上述两侧架的后端固定的插秧箱向后方延伸。所述的步行式插秧机还具有载秧台,所述载秧台通过在上述两插秧箱上设置的插秧机构和在量操纵把手之间架设安装的导轨和轨道机构而被支承,并且在左右横向上可自由移动。
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步行式插秧机在载秧台的背面一侧设置横向进给机构,通过该横向进给机构左右横向地进给载秧台。
即,横向进给机构具有与载秧台的移动方向平行地设置的横向进给轴,以及可自由滑动地包嵌于该横向进给轴的滑动轴套体。
横向进给轴的两端被安装在操纵把手的上表面上的轴承支承着。在滑动轴套体上设有与横向进给轴所具有的往复螺纹槽相卡合的船型键。在滑动轴套体上一体成形的卡合片与在载秧台背面安装的筒形轴瓦联结,通过横向进给轴的旋转对载秧台进行左右往复地横向进给。
专利文献1:JP特开平5-292815号公报(第[0005]-[0008]段,图1至图3)
在上述步行式插秧机中,通过车体横向的引导轴和移送体之间的相对旋转,能够使载秧台与插秧机构的插秧运动联动地在车体横向上往复移送,所述移送体与该引导轴可相对旋转并且可自由滑动与该引导轴卡合,但是如果采用专利文献1所述的现有技术,则在插秧机整体尺寸或重量平衡方面存在不足。
即,如果采用上述现有技术,则秧苗横向进给机构相对于载秧台位于车体后方一侧,从行驶车轮的车轴心到秧苗横向进给机构的设置位置之间的距离增大。从而导致从插秧机的车轴心到远离车体后方一侧的部位的重量变大,使插秧机整体的前后重量的平衡恶化。另外,为了改善前后重量的平衡,需要使在车体前方一侧设置的装置的设置位置与车轴心之间的距离增大,从而导致插秧机整体的前后长度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步行式插秧机,其能够通过引导轴与移送体之间的相对旋转和相对移动对载秧台进行横向移送,并且有利于减小长度以及改善重量平衡。
本发明之一是一种步行式插秧机,具有自动行驶车和插秧部,所述自动行驶车具有操纵把手和一个行驶车轮,所述操纵把手设置在比所述行驶车轮更靠近车体后方一侧,所述插秧部具有载秧台和在车体横向排列的两个插秧机构,所述载秧台以越靠近上端一侧就越靠近车体后方一侧的倾斜姿态,设置在比所述行驶车轮更靠近车体后方一侧,并且所述载秧台在车体横向上能够自由移动,
该步行式插秧机的特征在于,设有秧苗横向进给机构,所述秧苗横向进给机构通过对车体横向的引导轴和移送体进行驱动,以使引导轴和移送体相对旋转,从而对所述载秧台给予横向移送力,使所述载秧台与所述插秧机构的插秧运动联动,在车体横向往复移送所述载秧台,其中所述移送体与所述引导轴卡合,并且相对于所述引导轴能够自由地相对旋转及相对滑动,所述秧苗横向进给机构配置在比所述载秧台更靠近车体前方一侧,且比通过所述行驶车轮的车轴心的铅垂线更靠近车体后方一侧,并且比所述行驶车轮的外周更靠近外侧。
根据本发明之一的结构,秧苗横向进给机构位于比载秧台更靠近车体前方一侧,从行驶车轮的车轴心到秧苗横向进给机构的设置位置之间的距离,比采用现有技术的情况下的该距离小。由此,即使在设置在车体前方一侧的装置的设置位置与车轴心之间的距离,比采用现有技术时的该距离小的情况下,也易于实现插秧机整体的前后重量的平衡。
因此,能够获得一种插秧机整体的前后重量平衡良好并且通过尽量缩短前后长度而使操纵变得容易的高品质的步行式插秧机。
本发明之二的步行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行驶车轮以能够自由摆动升降的方式被支承着,在所述行驶车轮的最大上升状态下,所述引导轴位于比所述行驶车轮的最后端部位更靠近车体前方一侧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之二的结构,从车轴心到秧苗横向进给机构的设置位置之间的距离变小,即使设置在车体前方一侧的装置的设置位置与车轴心之间的距离变得更小,也易于实现插秧机整体的前后重量的平衡。
因此,能够获得插秧机整体的前后重量平衡良好并且通过进一步缩短前后长度而使操纵变得更加容易的高品质的步行式插秧机。
本发明之三的步行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从车体侧面看,向所述秧苗横向进给机构传递动力的传动箱与所述行驶车轮重合。
根据本发明之三的结构,从车轴心到传动箱的设置位置之间的距离变小,不易发生由于秧苗横向进给机构的传动系统的重量而引起的前后重量平衡的恶化或者机体前后长度的增大,并且能够向秧苗横向进给机构传递动力。
因此,能够获得一种易于操纵的步行式插秧机,其不易发生由于秧苗横向进给机构的传动系统的重量而引起的前后重量平衡的恶化或者机体前后长度的恶化。
本发明之四的步行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联结单元具有调节部,所述联结单元用于将所述引导轴和所述移送体中的向所述载秧台输出横向移送力的部件与所述载秧台联结起来,并且使所述载秧台和进行输出的所述部件能够自由地一体移动,所述调节部用于调节所述载秧台与进行输出的所述部件在载秧台横向上的联结位置。
如果载秧台的载秧台横向上的连接位置发生相对于向秧苗横向进给机构输出横向移送力的构件的错位,则会导致通过秧苗横向进给机构进行横向移送的载秧台相对于插秧机构的横向移动范围不当。因此,即使载秧台到达横向移动的行程终点,但实际上,插秧机构的取苗动作也无法到达载秧台横向上一端的秧苗,会导致秧苗在横向上一端产生取出残留的情况。另外,在载秧台到达横向移动的行程终点时,插秧机构对从载秧台上的秧苗偏向其外侧的位置进行取苗,从而导致实际取出的秧苗数量变少的取出错误。
对此,根据本发明之四,通过调节部对载秧台相对于向秧苗横向进给机构输出横向移送力的构件的在载秧台横向上的连接位置进行调节,从而能够通过调节使载秧台相对于插秧机构的横向移动范围为适当的横向移动范围。即,能够进行适当的调节,从而当载秧台到达横向移动的行程终点时,能够使插秧机构相对于载秧台上的秧苗位于适当的位置,插秧机构的秧苗取出动作不会发生上述的取出残留或取出错误的情况。
因此能够获得一种步行式插秧机,其能够使载秧台相对于向秧苗进给机构输出横向移送力的构件的联结位置适当,并将输出构件与载秧台联结,不会发生上述的秧苗取出残留或取出错误的情况,能够进行精度良好的秧苗取出。
本发明之五的步行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具有取苗量调节单元,所述取苗量调节单元调节所述载秧台相对于所述插秧机构在载秧台纵向上进行移动,联结单元具有融通部,所述联结单元将所述引导轴和所述移送体中的向所述载秧台输出横向移送力的部件与所述载秧台联结起来,并且所述载秧台和进行输出的所述部件能够自由地一体移动,所述融通部容许所述载秧台相对于进行输出的所述部件在载秧台纵向上相对移动。
在通过取苗量调节单元进行取苗量调节时,虽然容许载秧台在载秧台纵向上的移动,但是由于秧苗横向进给机构的引导轴和移送体中的一方与载秧台联结,因此能够相对于另一方旋转。该情况下,如果引导轴与移送体相对旋转,则由于引导轴与移送体的相对滑动,会因引导轴与移送体之间的相对滑动而使载秧台略微地横向移动。
与此相对,根据本发明之五的结构,在通过取苗量调节单元进行取苗量调节时,由于上述融通部的作用,载秧台相对于向秧苗横向进给机构输出横向移送力的构件在载秧台纵向上移动。由此,在通过取苗量调节单元进行取苗量调节时,载秧台不会发生横向移动。
因此,在通过取苗量调节单元进行取苗量调节时,能够不改变在载秧台横向上取苗的量,而是仅通过在载秧台纵向上的取苗量的变化来精度良好地进行取苗量调节。
本发明之六的步行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在联结单元上设有联结板体,
所述联结单元将所述引导轴和所述移送体中的向所述载秧台输出横向移送力的部件与所述载秧台联结起来,并且所述载秧台和进行输出的所述部件能够自由地一体移动,所述联结板体在车体上下方向上的尺寸比所述引导轴的直径大,所述联结板体具有如下的安装姿态,即,该联结板体的在车体横向上的两端侧与所述载秧台的横端部联结,并且,在从车体侧面看,所述联结板体沿着所述行驶车轮的外周设置。
根据本发明之六的结构,秧苗横向进给机构的横向移送力通过联结板体分散传递到载秧台的两端侧,并且载秧台通过联结板体得到加强而不易变形,能够使载秧台顺畅地进行横向移动。
另外,根据本发明之六,在行驶车轮引起泥土迸溅的情况下,通过联结板体阻挡泥土而使其不易飞散到载秧台上。
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秧苗的横向进给,使栽植秧苗的大小尽量一致地进行优质的插秧。通过将联结板体用作飞散防止单元而能够防止泥土污染秧苗。
本发明之七的步行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轴被驱动旋转,所述移送体被操作而沿着所述引导轴进行移动,从而向所述载秧台输出横向移送力,具有纵向进给驱动臂和纵向进给操作构件,所述纵向进给驱动臂设置在所述引导轴上,并且能够与所述引导轴一体旋转,所述纵向进给操作构件与所述载秧台所具有的秧苗纵向进给体联动,并且与所述载秧台一起横向移动,并且,当所述载秧台到达横向移动的行程终点时,所述纵向进给操作构件与所述纵向进给驱动臂抵接,并被该纵向进给驱动臂驱动而进行摆动,从而对所述秧苗纵向进给体进行操作。
根据本发明之七的结构,当载秧台到达横向移动的行程终点时,纵向进给操作构件与纵向进给驱动臂抵接,受到横向进给轴的驱动力的驱动,从而能够驱动秧苗纵向进给体对载秧台上的秧苗进行纵向进给。
因此,能够通过将横向进给轴用作纵向进给单元的简单结构进行秧苗的纵向进给。
本发明之八的步行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进给操作构件支承在所述移送体上,并且所述纵向进给操作构件能够自由摆动。
根据本发明之八的结构,纵向进给操作构件支承在与引导轴联结的移送体上,因此能够使纵向进给操作构件可靠地保持在适当的待机位置上,当载秧台到达横向移动的行程终点时,能够使纵向进给操作体精度良好地接受纵向进给驱动臂所进行的操作。
因此,通过采用在移送体上支承纵向进给操作构件的简单的支承结构,从而,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当载秧台到达横向移动的行程终点时的秧苗的纵向进给。
附图说明
图1是步行式插秧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步行式插秧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3是车架的俯视图。
图4是车架的插秧机构配设部的后视图。
图5是传动装置的线图。
图6是自动行驶车的发动机与变速箱的配设部的俯视图。
图7是自动行驶车的前部的侧视图。
图8是变速箱与车轮驱动箱的剖视图。
图9A是联动机构在整地船体处于上升状态时的侧视图,图9B是联动机构在整地船体处于下降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10为整地船体支承结构与操作具配设部的俯视图。
图11为整地船体支承结构的侧视图。
图12A为锁定机构的机罩处于关闭状态时的侧视图,图12B为锁定机构的机罩处于打开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13为锁定机构的俯视图。
图14为插秧部的侧视图。
图15为插秧机构的后视图。
图16为载秧台下部的俯视图。
图17为载秧台与秧苗横向进给机构以及秧苗纵向进给机构的侧视图。
图18为载秧台与秧苗横向进给机构以及秧苗纵向进给机构的侧视图。
图19为联结体的立体图。
图20为秧苗横向进给机构与秧苗纵向进给机构的俯视图。
图21A是株距变速部在高速状态下的侧视图,图21B是株距变速部在低速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22是株距变速部的俯视图。
图23A是横向进给变速部的在高速状态时的侧视图,图23B是横向进给变速部的在低速状态时的侧视图。
图24是具有其它实施结构的秧苗横向进给机构的侧视图。
图25A是具有其它实施结构的株距变速部在高速状态下的侧视图,图25B是具有其它实施结构的株距变速部在低速状态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步行式插秧机的整体侧视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步行式插秧机的整体俯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步行式插秧机具有自动行驶车,该自动行驶车能够通过一个可自由驱动的行驶车轮1行驶,并且包括在车体前端部上设置的发动机2,以及装备有设置在车体后端部上的操纵把手3的操纵部4,本实施例的步行式插秧机具有插秧部8,该插秧部8具有两个插秧机构6、6和两个整地船体7、7,该两个插秧机构6、6在上述行驶车轮1的后部附近沿着车体横向并排支承在车架5上,该两个整地船体7、7在上述车架5的下部沿着车体横向被并排支承。
该步行式插秧机能够进行两行的插秧作业。
即,上述行驶车轮1被支承在车轮驱动箱10的游端部上并且可自由驱动,所述车轮驱动箱10支承在上述车架5上并且可自由摆动,通过液压缸11对上述车轮驱动箱10进行摆动操作,从而能够对车架5进行升降操作。当对行驶车轮1进行升降操作时,车架5相对于地面被升降操作,插秧部8能够在下降作业状态和上升作业状态之间升降,所述下降作业状态是上述两个整地船体7、7接触田地的状态,所述上升作业状态是上述整地船体7从田地上升的状态。当插秧部8处于下降作业状态而使自动行驶车行驶时,插秧部8被上述发动机2的输出所驱动,通过上述的两个插秧机构6、6进行插秧。
上述自动行驶车除了具有上述行驶车轮1、上述发动机2和上述操纵部4以外,还具有在上述发动机2的上方设置的发动机用的燃料箱12、覆盖在该燃料箱12以及上述行驶车轮1的上方的机罩13和位于该机罩13的后端一侧上方的预备载秧台14。
图3是上述车架5的俯视图。图4是上述车架5的插秧机构配设部的后视图。如图所示,上述车架5具有支承上述发动机2的变速箱15;从该变速箱15向车体后方延伸突出的左右一对的车体主架16、16;前端一侧与上述左右一对的车体主架16、16的后端部联结的把手架17;车体上下方向的支柱架18,其下端部与上述左右一对的车体主架16、16中的左侧的车体主架16的后端部联结;车体上下方向的传动箱19,其下端部与上述左右一对的车体主架16、16中的右侧的车体主架16的后端部联结;载秧台支柱70,其下端一侧与上述支柱架18和传动箱19的上端一侧联结;车体横向的联结架20,其联结在上述左右的载秧台支柱70、70的基部之间。
如图3所示,上述把手架17具有左右一对的架主体17a、17a;联结该左右一对的架主体17a、17a的前端一侧的板形的联结架17b;联结该左右一对的架主体17a、17a的后端一侧的板形的联结架17c。
图5是将上述发动机2的输出向上述行驶车轮1和上述插秧部8传递的传动装置的线图。图6是自动行驶车上的配设有上述发动机2和上述变速箱15的部位的俯视图。图7是自动行驶车前部的侧视图。如图所示,上述变速箱15具有:变速箱主体15a,其与上述发动机2下部的车体横向左侧的侧壁部联结;筒形的行驶输出箱部15b,其从该变速箱主体15a的下部朝车体横向右侧,通过上述发动机2的下方延伸突出;筒形的插秧输出箱部15c,其从变速箱主体15a的下部朝向车体横向右侧并通过上述发动机2的下方,与上述行驶输出箱部15b平行地延伸突出。
上述变速箱主体15a容置有变速器M,该变速器M在上述发动机2的从侧壁部向车体横向左侧突出的输出轴2a上联结有一对输入齿轮21、21。该变速器M具有:变速器部22,其具有上述一对输入齿轮21、21;行驶离合器部25,其经由齿轮24与上述变速器部22的行驶用输出齿轮23联动;转矩限制器部28,其经由齿轮27被输入上述变速器部22的插秧用输出齿轮26的驱动力;株距变速部30,其设置为输入轴31与上述转矩限制器部28联动;插秧离合器部35,其从上述株距变速部30的输出轴32被传动。
在上述行驶输出箱部15b中容置有行驶用输出轴36的一端侧,所述行驶用输出轴36被传递来自上述行驶离合器部25的动力。在上述插秧输出箱部15c中容置有插秧用输出轴37的一端侧,所述插秧用输出轴37被传递来自上述插秧离合器部35的动力。上述插秧输出箱部15c位于比上述行驶输出箱部15b略微靠近车体前方的一侧且比行驶输出箱部15b略低的配置高度,上述插秧用输出轴37和上述行驶用输出轴36在车体前后方向上排列,插秧用输出轴37位于比行驶用输出轴36更靠近车体前方的一侧且比行驶用输出轴36略低的配置高度。
上述车轮驱动箱10支承在上述行驶输出箱部15b的延伸突出端部上并且可上下摆动。该车轮驱动箱10经由从车轮驱动箱10的后端部向车体左侧突出的车轴1a可自由旋转地支承上述行驶车轮1上,在车轮驱动箱10中容置有旋转轴形的传动单元38,通过该传动单元38将上述行驶用输出轴36的驱动力向上述车轴1a传递,从而传递到行驶车轮1。
上述左右一对的车体主架16、16经由驱动轴39来支承上述左右一对的插秧机构6、6中的左侧或右侧的插秧机构6,所述驱动轴39从该车体主架16的后端部向上述行驶车轮1所在一侧(车体内侧)突出。该左右一对的车体主架16、16构成传动箱,从而通过在车体主架16中容置的旋转轴形的传动单元40将上述插秧用输出轴37的驱动力向上述插秧机构6的上述驱动轴39传递。
即,上述变速箱15将发动机2的输出轴2a的驱动力通过变速器部22变速为高速和低速的两级并分配用于行驶和插秧,分配用于行驶的驱动力经由行驶离合器部25传递到行驶用输出轴36,再从该行驶用输出轴36向车轮驱动箱10传递,从而传递到行驶车轮1。该变速箱15将通过变速器部22分配用于插秧的驱动力,经由转矩限制器部28、株距变速部30、插秧离合器部35传递到插秧用输出轴37,再从该插秧用输出轴37向左右一对的车体主架16、16传递,从而传递到左右一对的插秧机构6、6。
如图3所示,上述行驶车轮1位于俯视车体时的自动行驶车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CL的线上。上述车轮驱动箱10相对于上述行驶车轮1偏置于车体横向右侧,车轮驱动箱10的重量作用在自动行驶车上相对于上述中心线CL的车体横向右侧,因此易于通过变速箱15和传动箱19实现自动行驶车的左右重量平衡,从而构成车架5。
即,变速箱15的位于上述变速器部22的内部的部分的重量大于其他部分的重量,因此可以视为变速箱15的重量在变速器部22所处部位作用在自动行驶车上。车架5构成为:使位于变速箱15内部的上述变速器部22相对于行驶车轮1偏置于与上述车轮驱动箱10所处位置相反的车体横向左侧,变速箱15的重量作用在自动行驶车上的相对于上述中心线CL在与车轮驱动箱10和传动箱19的重量作用侧相反的一侧。车架5还构成为:传动箱19相对于上述行驶车轮1偏置于与变速箱15的变速器部22所处位置一侧相反的车体横向右侧,传动箱19的重量与车轮驱动箱10的重量一起作用在自动行驶车上的相对于上述中心线CL在与变速箱15的重量作用位置相反的一侧。
图8是上述变速箱15和上述车轮驱动箱10的剖视图。如图所示,上述变速箱15具有设置在上述行驶输出箱部15b上的一对支承部15d、15d,该一对支承部15d、15d在与上述车轮驱动箱10的输入齿轮42的旋转轴心垂直的方向上分散配置于横向两侧,通过该一对支承部15d、15d来支承车轮驱动箱10的圆筒形的基部10a的两端侧,所述基部10a的两端侧可绕上述行驶用输出轴36的轴心旋转。在上述一对支承部15d、15d中,位于行驶输出箱部15b的与变速箱主体15a所处位置一侧相反的一侧的支承部15d,经由联结部15e与发动机2联结,该联结部15e联结该支承部15d与上述插秧输出箱部15c的延伸突出端部,行驶输出箱部15b的基部一侧联结并支承在变速箱主体15a上,而延伸突出端一侧则联结并支承在发动机2上,即以双支承方式进行支承。
即,变速箱15通过支承部15d对车轮驱动箱10的基部10a的两端部进行支承,通过这样的双支承方式支承车轮驱动箱10,并且所述车轮驱动箱10可上下摆动。
上述一对的支承部15d、15d中的一个支承部15d,以经由轴承体43外嵌在上述基部10a的一端部分上的状态可自由旋转地支承着上述基部10a。上述一对的支承部15d、15d中的另一个支承部15d,以经由轴承体44内嵌在上述基部10a的另一端部分上的状态可自由旋转地支承着上述基部10a。
如图7所示,上述传动箱19与上述行驶车轮1的上下位置变化无关地以在从车体侧面看时传动箱19的下端一侧与上述行驶车轮1的后端部重叠的配置方式被支承,车架5构成为传动箱19的重量作用在自动行驶车的靠近行驶车轮1的位置。
如图6和图9所示,上述自动行驶车具有在上述变速箱主体15a的上部连接设置的液压单元48,上述自动行驶车具有联动机构60,所述联动机构60使该液压单元48的车轮升降阀47和上述左右一对的整地船体7、7的前端一侧联动,从而无论是行驶车轮1进入田地的耕盘凹部还是跨上耕盘突部,都能够将上述左右一对的插秧机构6、6的插秧深度保持一定或基本一定。
即,通过上述车轮升降阀47对上述液压缸11进行伸缩操作,对上述车轮驱动箱10进行摆动升降的操作,从而对上述行驶车轮1进行相对于车架5的升降操作。
图10表示上述整地船体7的支承部的俯视结构。图11是上述整地船体7的支承结构的侧视图。如图所示,上述左右一对的整地船体7、7的后端一侧,经由后托架50和联结销53支承在上述支承臂52上并且可自由旋转,所述后托架50固定在整地船体7的上表面一侧,所述联结销53用于在从上述把手架17的架主体17a上支承的车体横向的船体支轴51延伸突出的支承臂52上联结上述后托架50。
如图6和图9所示,上述左右一对的整地船体7、7的前端部,经由在整地船体前端部上固定的上述前托架54、后端部可自由转动地联结在该前托架54上的联结连杆55,支承在车体横向的支轴56上,该支轴56可自由滑动地卡入该联结连杆55的前端一侧的长孔55a中,并且固定在上述车体主架16上。
即,左右一对的整地船体7、7支承在船体后端一侧,并且可围绕靠近插秧机构6的插秧位置的上述联结销53的车体横向的轴心相对于车架5上下摆动,当行驶车轮1进入耕盘凹部,车架5相对于田地下降,插秧机构6的插秧深度比设定深度深时,整地船体7的前端一侧受到接地反力而上升。当行驶车轮1跨上耕盘突部,车架5相对于田地上升,插秧机构6的插秧深度比设定深度浅时,整地船体7的前端一侧由于船体重量而下降。
如图6和图9所示,上述联动机构60具有:阀切换体61,其与上述车轮升降阀47的旋转操作轴47a联结,并且可与上述车轮升降阀47一体旋转;支轴62,其在车架5上以沿着车体横向的姿态被支承;联动连杆63,其中间部被支承在该支轴62的一端侧并且可自由旋转;左右一对摆动杆64、64,所述左右一对摆动杆64、64从上述支轴62向车体后方延伸突出并且可自由摆动;对上述左侧的摆动杆64的延伸突出端部与上述左侧的整地船体7的上述前托架54进行联结的联动杆65、对上述右侧的摆动杆64的延伸突出端部与上述右侧的整地船体7的上述前托架54进行联结的联动杆65。
上述左右一对的摆动杆64、64,可分别绕上述支轴62的轴心摆动。该左右一对的摆动杆64、64具有跨越左侧的摆动杆64的基部和右侧的摆动杆64的臂部64a而安装的联动销66。上述阀切换体61通过与其臂部61a联结的弹簧67被向下降操作侧施力而摆动。上述弹簧67通过对阀切换体61施力而使其摆动,从而以使联动连杆63的操作臂部63a与阀切换体61的滚子所构成的从动部61b抵接,并且使联动连杆63的突部所构成的从动部63b与上述联动销66抵接的方式,对联动连杆63施力而使其摆动。
当左右一对的整地船体7、7的前端一侧一起从基准位置上升时,则通过联动连杆65对左右一对的摆动杆64、64一起进行上升操作。这样一来,对联动销66整体进行上升操作,推压联动连杆63的从动部63b,联动连杆63绕支轴62的轴心进行摆动操作,从而使臂部63a下降,该臂部63a推压阀切换体61的从动部61b,对阀切换体61进行摆动操作,阀切换体61进行将车轮升降阀47切换到车轮下降侧的操作。
当左右一对的整地船体7、7的前端一侧一起从基准位置下降时,则通过联动连杆65对左右一对的摆动杆64、64一起进行下降操作。这样一来,对联动销66整体进行下降操作,推压联动连杆63通过弹簧67绕支轴62的轴心进行摆动操作,从而使臂部63a上升,阀切换体61通过弹簧67进行摆动操作,进行将车轮升降阀47切换到车轮上升侧的操作。
在左右一对的整地船体7、7中的一个的前端一侧从基准位置上升,而另一个的前端一侧从基准位置下降的情况下,左右一对的摆动杆64、64彼此反向地进行升降操作。这样一来,对联动销66进行操作以使其成为相对于联动连杆63的从动部63b一端侧下降而另一端侧上升的倾斜状态,不对联动连杆63进行摆动操作,联动连杆63保持中立姿态,阀切换体61保持中立状态,对车轮升降阀47进行操作使其处于中立位置。
即,当左右一对的整地船体7、7的前端一侧一起从基准位置上升摆动时,联动机构60通过该上升摆动进行将车轮升降阀47切换到车轮上升侧的操作,当左右一对的整地船体7、7的前端一侧一起从基准位置开始下降摆动时,则通过该下降摆动进行将车轮升降阀47切换到车轮下降侧的操作,当左右一对的整地船体7、7从基准位置开始彼此向反向升降时,使左右一对的整地船体7、7与车轮升降阀47联动,以使车轮升降阀47保持为中立状态。
如图3和图6所示,上述左右一对的车体主架16、16配置为下述状态,即,左右一对的车体主架16、16在车体横向上的间隔越靠近车体主架前端一侧越小,并且左右一对的车体主架16、16的前端一侧位于比上述联动机构60的上述支轴62的端部更靠近车体横向的内侧的位置的状态,而车架5构成为使车体主架16的重量作用在尽量靠近自动行驶车横向内侧的位置的状态。
如图1和图2所示,上述预备载秧台14由组合成网状的圆棒材料联结而构成,其载置面的尺寸能够容纳载置一张预备垫状秧苗。该预备载秧台14以所容纳的预备垫状秧苗的长边方向(秧苗纵向)朝向车体横向,而短边方向(秧苗横向)朝向车体前后方向的安装姿态,支承在上述左右一对的载秧台支柱70、70上。
如图2和图7所示,上述机罩13在其后端一侧设有贯通孔13a。该贯通孔13a位于上述预备载秧台14的下方。
即,通过机罩13能够从自动行驶车的后方操纵位置经由上述左右一对的载秧台支柱70、70之间以及上述贯通孔13a看到田地与行驶车轮接触位置的前方附近。
如图7所示,上述机罩13的后端一侧支承在上述联结架20上并且可自由旋转,该机罩13可绕上述联结架20的车体横向的轴心上下摆动开闭。该机罩13在开闭时,通过设置在机罩13前端一侧的锁定机构71固定为上升打开姿态和下降关闭姿态。
图12是上述锁定机构71的侧视图。图13是上述锁定机构71的俯视图。如图所示,上述锁定机构71具有支承杆73,该支承杆73支承在撑条72上并且可上下摆动,该撑条72支承上述燃料箱12的车体前方一侧的端部,并且,上述锁定机构71具有支承杆保持器74和由板簧构成的锁定弹簧75,该支承杆保持器74设置在机罩13的前端部的内侧。
上述支承杆73具有左右一对的臂杆部73a、73a和联结杆部73b,所述一对臂杆部73a、73a的基部支承在上述撑条72上且可自由转动,所述联结杆部73b联结左右一对的臂杆部73a、73a的游端侧。上述支承杆保持器74通过其左右一对的支承片部74a、74a的机罩前后方向上的长孔74b可自由滑动地保持上述联结杆部73b。
图12B是锁定机构71在机罩打开状态时的侧视图。如图所示,如果对机罩13进行上升操作,则支承杆73通过支承杆保持器74的牵引操作而进行上升摆动操作,支承杆73的联结杆部73b在长孔74b中移动。当机罩13处于上升打开姿态时,联结杆部73b位于长孔74b的后端部位,锁定弹簧75的作用部75a进行将联结杆部73b向长孔74b的后端部位按压的操作,支承杆73克服机罩13的重量而操持上升姿态,将机罩13悬臂(突っ張り)支承为上升打开姿势。由此,锁定机构71将机罩13固定为上升打开的姿态。
图12A是锁定机构71在机罩关闭状态时的侧视图。如图所示,如果对机罩进行下降操作,则支承杆73因支承杆保持器74的牵引操作而进行下降摆动操作,支承杆73的联结杆部73b在长孔74b中移动。当机罩13变为下降关闭的姿态时,联结杆部73b位于长孔74b的后端部位,锁定弹簧75的作用部75a进行将联结杆部73b向长孔74b的后端部位按压的操作,支承杆73保持下降姿态,将机罩13悬臂支承为下降关闭的姿态。由此,锁定机构71将机罩13固定为下降关闭的姿态。
如图7所示,上述燃料箱12在车体后方一侧的端部支承在燃料箱支承部件78的上端部上,该燃料箱支承部件78的下端部与上述变速箱15联结。上述燃料箱支承部件78位于发动机2及燃料箱12与行驶车轮1之间,并具有覆盖行驶车轮1的前上方的尺寸,从而构成了遮挡泥土的挡泥罩,使行驶车轮1所飞溅起来的泥土不会附着到发动机2和燃料箱12上。
如图1和图2所示,上述插秧部8具有上述左右一对的插秧机构6、6以及上述左右一对的整地船体7、7,此外还具有一个设置在上述把手架17上方的载秧台80。上述载秧台80为越靠近上端一侧越向车体后上方倾斜的姿态。
如图4、图14、图15所示,上述各插秧机构6具有插秧臂6a和在该插秧臂6a的顶端一侧设置的插秧爪6b,该插秧臂6a经由驱动臂82和摆动连杆83被支承在上述车体主架16的后端部的车体内侧。
各插秧机构6通过上述驱动轴39驱动上述驱动臂82旋转,从而将插秧爪6b的顶端一侧配置在上述载秧台80的下端一侧,秧苗取出口85(参照图16)和田地之间如图14的旋转轨迹T所示往复地进行插秧运动,其中,秧苗取出口85设置在导轨84上,而导轨84支承在车架5上。
由此,各插秧机构6在上述秧苗取出口85中,从载秧台82上的垫状秧苗的下端部切取一株单位的苗块,对取出的苗块从秧苗取出口85进行下降进给,并将其栽植到田地中被上述整地船体7整理过的位置上。
如图16、17、18所示,上述载秧台80以一对秧苗载置部80a、80a在车体横向上并排设置的状态,支承在上述导轨84上并且可在车体横向上自由滑动,所述一对秧苗载置部80a、80a分别向上述左右一对的插秧机构6、6供给秧苗。该载秧台80具有从载秧台80的下端侧向车体前方一侧突出的联结单元90。该联结单元90使设置在比上述载秧台80更靠近车体前方一侧的秧苗横向进给机构100的移送体101与载秧台80联动。如图1所示,上述秧苗横向进给机构100配置在比通过上述行驶车轮1的车轴心X的铅垂线A更靠近车体后方一侧,且比上述行驶车轮1的外周更靠近外侧。
即,载秧台80通过上述秧苗横向进给机构100与插秧机构6的插秧运动联动,从而沿着上述导轨84在车体横向上被往复移送,左右一对的插秧机构6、6在从对应的秧苗载置部80a上的垫状秧苗的下端部取出苗块的过程中,以从垫状秧苗的横向一端到另一端顺次取出的方式,使各秧苗载置部80a上的垫状秧苗相对于所对应的上述秧苗取出口85在车体横向上被往复移送。
图17和图18是上述秧苗横向进给机构100的侧视图。图20为上述秧苗横向进给机构100的俯视图。如图所示,上述秧苗横向进给机构100除了具有上述移送体101以外,还具有外嵌了该移送体101的筒体部101a的沿着车体横向的引导轴102。
上述引导轴102支承在上述传动箱19的上端部和上述支柱架18的上端并且可自由旋转驱动。引导轴102被跨越上述移送体101和引导轴102的端部安装的蛇腹管103覆盖。图17中用双点划线标示的行驶车轮1表示处于上升极限位置的行驶车轮。如图所示,上述引导轴102在上述行驶车轮1的最大上升状态下,位于比该行驶车轮1的最后端部位1b更靠近车体前方一侧的位置,秧苗横向进给机构100构成为其重量作用在自动行驶车的靠近行驶车轮1的位置。
上述引导轴102在其外周面上设有一对螺旋状的进给槽104、104。一对的进给槽104、104具有彼此不同的螺旋方向,并且彼此相互连通,能够使在引导轴102的两端侧的上述筒体部101a上设置的卡合爪105从一个进给槽104向另一进给槽104移动。
如图15所示,上述引导轴102将上述右侧的插秧机构6的上述驱动轴39的驱动力通过上述传动箱19进行传动。即,上述传动箱19容置有传动单元,该传动单元具有将上述驱动轴39作为输入轴的秧苗进给变速部110,以及跨越该秧苗进给变速部110的输出轴111和上述引导轴102进行卷绕的传动链115。
上述移送体101的上述筒体部101a以可相对自由旋转以及相对自由滑动的方式外嵌在上述引导轴102上,并且上述卡合爪105卡入上述进给槽104并且可自由滑动,从而移送体101能够与引导轴102卡合,并且通过一对进给槽104、104对于卡合爪105的进给作用,该移送体101沿着引导轴102在车体横向上被往复移送。移送体101的移送方向由卡入有卡合爪105的进给槽104的螺旋方向决定,若卡合爪105卡入一个进给槽104,则处于车体右侧方向,若卡合爪105卡入另一进给槽104,则处于车体左侧方向。
上述移送体101具有在上述筒体部101a的两端部上设置的套筒106,通过该套筒106的作用而能够在筒体部101a和引导轴102之间顺畅地相对于引导轴102进行旋转和滑动。
如图16和图18所示,上述联结单元90具有跨越载秧台80的下端一侧的两个横向端部而联结的沿着车体上下方向看呈门形的联结框体91,以及将该联结框体91的联结板体93与上述移送体101的左右一对的联结板部10b、10b的下端一侧联结的联结体92。
即,秧苗横向进给机构100受到驱动力而驱动引导轴102旋转,该驱动力从上述驱动轴39通过上述传动箱19的传动单元而被传递,通过该引导轴102使移送体101沿着引导轴102在车体横向上往复移动,通过移送体101输出横向移送力,将该横向移送力经由上述联结体92和上述联结框体91传递到载秧台80,从而使载秧台80沿着导轨84在车体横向上往复移送。
如图16和图17所示,上述载秧台80在上述各秧苗载置部80a的下端部的背面一侧具有在载秧台80的横向和纵向上排列设置的多个可自由旋转的秧苗纵向进给体120、121。上述多个秧苗纵向进给体120、121中的在上层一侧沿着载秧台横向排成一列的上侧的秧苗纵向进给体120支承在一根上纵向进给轴122上并且可与所述一根上纵向进给轴122一体旋转。在下层一侧沿着载秧台横向排成一列的下侧的秧苗纵向进给体121支承在一根下纵向进给轴123上并且可与所述下纵向进给轴123一体旋转。上述上纵向进给轴122和下纵向进给轴123在载秧台80的横向一端侧通过联动链124(参照图20)以与秧苗纵向进给方向联动旋转的方式联动。上述上纵向进给轴122具有输入臂125,该输入臂125设置在该上纵向进给轴122的沿着载秧台横向的中间部上。
上述输入臂125与在上述载秧台80的车体前方一侧设置的秧苗纵向进给机构130的纵向进给操作构件131,经由通过联动杆构成的联动单元126进行联动。上述联动单元126插入并贯穿贯通孔127和贯通孔128,所述贯通孔127设置在位于载秧台80的一对的秧苗载置部80a、80a之间的隔壁上,所述贯通孔128设置在上述联结框体91的联结板体93上。
即,上述载秧台80到达左右的横向移动的行程终点(stroke end)时,将上述秧苗纵向进给机构130的纵向进给操作力经由联动单元126向输入臂125输入,通过该输入臂125驱动上述上纵向进给轴122旋转,并且将该上述上纵向进给轴122的驱动力通过联动链124传递到上述下纵向进给轴123的一端侧,驱动该下纵向进给轴123旋转,驱动全部的秧苗纵向进给旋转体120、121在秧苗纵向进给方向上仅旋转所设定的旋转角度,通过上层一侧的秧苗纵向进给旋转体120和下层一侧的秧苗进给旋转体121,将各秧苗载置部80a上的垫状秧苗向上述秧苗取出口85纵向进给。
即,载秧台80到达左右的横向移动的行程终点时,通过上层一侧的秧苗纵向进给旋转体120和下层一侧的秧苗进给旋转体121,将各秧苗载置部80a上的垫状秧苗向上述秧苗取出口85纵向进给,然后在载秧台80横向移送时,能够通过各插秧机构6从垫状秧苗的下端部取出苗块。
如图18和图20所示,上述秧苗纵向进给机构130除了具有上述纵向进给操作部件131以外,还具有在上述引导轴102的两端部设置的纵向进给驱动臂132。
上述各纵向进给驱动臂132支承在上述引导轴102上并且可与上述引导轴102一体旋转,并且通过引导轴102始终在旋转方向B(参照图18)上被旋转驱动。
上述纵向进给操作构件131在上述移送体101的上述左右一对的联结板部101b、101b的上端一侧经由联结销133被枢轴支承,相对于移送体101绕联结销133的车体横向的轴心摆动,并且相对于引导轴102与移送体101一体移动。
即,纵向进给操作构件131通过上述移送体101与载秧台80一起在车体横向上被往复移送,当载秧台80到达左右的横向移动的行程终点时,左右一对的车体横向的从动臂134、134中的与载秧台80的横向移动的行程终点相对应一侧的从动臂134,与上述纵向进给驱动臂132的由滚子构成的驱动部132a抵接,纵向进给操作构件131通过该纵向进给驱动臂132被驱动而绕上述联结销133的车体横向的轴心摆动,所述左右一对的车体横向的从动臂134、134是在纵向进给操作构件131上设置安装板金构件而构成的。
上述输入臂125经由单向旋转离合器135与上述上纵向进给轴122联结。上述单向旋转离合器135在输入臂125被驱动于正转方向时,使输入臂125与上纵向进给轴122联动,以使输入臂125的驱动力能够传递到上纵向进给轴122。在通过复位弹簧对输入臂125进行回到待机位置的操作时,该单向旋转离合器135使输入臂125与上纵向进给轴122相对旋转,而不会使输入臂125的转动力传递到上纵向进给轴122。
即,当载秧台80到达左右的横向移动的行程终点时,秧苗进给机构130通过与载秧台80的横向移动的行程终点相对应一侧的纵向进给驱动臂132经由从动臂134,驱动纵向进给操作部件131使其仅摆动所设定的角度,从该纵向进给操作部件131输出纵向进给操作力,将该纵向进给操作力经由联动单元126传递到上述输入臂125,再操作该输入臂125使其从待机位置开始仅摆动所设定的角度,从而驱动载秧台80的全部的纵向进给体120、121使其沿着秧苗纵向进给方向仅旋转所设定的旋转角度。
如图1所示,上述操纵部4除了具有上述操纵把手3以外,还具有在该操纵把手3的下方与车体横向平行地设置的一对操作具140、141,以及被上述左右一对的操作具140、141插入贯通的操作导向部142。
如图1和图3所示,上述操纵把手3由一根弯曲管材构成,具有左右一对的沿着车体前后方向的把手主体3a、3a,以及联结左右一对的把手主体3a、3a的前端部的沿着车体横向的联结杆3b。该操纵把手3通过上述联结杆3b安装在上述把手架17的后端部上,并且通过上下摆动可自由调节安装角度,通过进行该安装角度的调节,能够对位于上述左右一对的把手主体3a、3a后端部上的把握部的高度进行变更。
上述左右一对的操作具140、141和上述操作导向部142相对于上述行驶车轮1配置在偏向与上述车轮驱动箱10所处一侧相同的车体横向一侧,并且支承在上述把手架17上,操作具140、141和操作导向部142的重量与车轮驱动箱10的重量一起作用在自动行驶车上的相对于上述中心线CL而与上述变速箱15的重量作用位置相反的一侧。
如图10、11所示,上述左右一对的操作具140、141中的一个操作具141从上述船体支轴51延伸突出,并且可与上述船体支轴51一体自由旋转,该操作具141绕上述船体支轴51的轴心沿着上述操作具导向部142的引导槽143进行摆动调节,从而变更上述各插秧机构6插秧深度。
即,上述船体支轴51通过上述操作具140的摆动调节来进行旋转调节,将上述左右一对的支承臂52、52绕船体支轴51的轴心上下摆动从而进行调节。即,各支承臂52对上述联结销53进行升降调节,对上述整地船体7的后端一侧相对于车架5的安装高度进行增减调节。左右一对的整地船体7、7在调节相对于车架5的安装高度时,变更因与田地的接触而设定的车架5的设定对地高度,将各插秧机构6的插秧深度变更为于操作具140的操作位置相对应的深度。
如图10、14所示,上述左右一对的操作具140、141中的另一个操作具140成为取苗量调节单元。
即,操作具140从车体横向的取苗量调节轴144延伸突出,并且可与取苗量调节轴144一体旋转,该操作具140绕上述取苗量调节轴144的轴心沿着上述操作具导向部142的引导槽145进行摆动调节,从而变更上述各插秧机构6在垫状秧苗纵向的取苗量,其中,所述取苗量调节轴144支承在上述把手架17上并且可自由旋转。
即,上述取苗量调节轴144具有从其两端侧向车体前方延伸突出的操作臂146,并且可与操作臂146一体旋转。上述左右一对的操作臂146、146在对上述取苗量调节轴144进行旋转调节时,通过该取苗量调节轴144而上下摆动地进行调节,作用在与上述导轨84的支轴147联结的操作部148上,对上述支轴147进行相对于支承构件149上下滑动的调节,对上述导轨84和上述载秧台80进行相对于插秧机构6的上述旋转轨迹T沿着载秧台纵向的升降调节。在对导轨84和载秧台80进行相对于旋转轨迹T的上升调节时,各插秧机构6的插秧爪6b从垫状秧苗取出苗块时,相对于垫状秧苗在秧苗纵向上的进入量变小,插秧机构6的取苗量变小。在对导轨84和载秧台80进行相对于旋转轨迹T的下降调节时,各插秧机构6的插秧爪6b在从垫状秧苗取出苗块时,相对于垫状秧苗在秧苗纵向上的进入量变大,插秧机构6的取苗量变大。
即,取苗量调节轴144在对上述操作具140进行摆动调节时,通过该操作具140进行旋转调节,对导轨84和载秧台80进行相对于插秧机构6在载秧台纵向上的移动调节,将各插秧机构6在垫状秧苗纵向上的取苗量变更为与操作具140的操作位置相对应的量。
如图16和图17所示,上述联结单元90的上述联结框体91除了具有上述联结板体93以外,还具有在该联结板体93的车体横向的两端侧设置的横向联结板94,所述横向联结板94将联结板体93和载秧台80的横端部联结起来。
上述联结板体93具有在车体上下方向比上述引导轴102的直径D大的尺寸W。该联结板梯93具有如下的安装姿态:从车体侧面看位于上述行驶车轮1的外周,并且在载秧台80的前方跨越整个载秧台80。
由此,上述联结板体93能够防止行驶车轮1带起来的泥土飞溅到载秧台80上,从而构成了用于防止泥土附着到载秧台80上的垫状秧苗上的挡泥罩。该联结板体93受到阻挡,以使载置于载秧台80的各秧苗载置部80a上的垫状秧苗的苗株不会向秧苗横向进给机构100和秧苗纵向进给机构130倒伏,从而构成了能够避免因苗株与秧苗横向进给机构100和秧苗纵向进给机构130接触而引起的损伤的秧苗撑条。
如图19所示,上述联结单元90具有在联结体92上设置的调节部95。
上述调节部95构成为安装有联结螺栓96,并且在沿着车体横向的长孔上构成有螺栓孔,所述联结螺栓96将上述联结体92和上述联结板体93联结起来,对联结框体91和联结体92在车体横向的联结位置进行调节,从而对载秧台80相对于上述移送体101在载秧台横向上的联结位置进行调节。
即,上述调节部95在载秧台80到达横向移动的行程终点时,通过插秧机构6取出秧苗时不会在垫状秧苗的横向一端侧发生取出残留的情况,能够对载秧台80相对于移送体101在载秧台横向上的联结位置进行调节。
如图19所示,上述联结单元90具有设置在上述联结体92上的融通部97。
上述融通部构成为能够安装联结销98,所述安装联结销98可自由滑动,所述联结销98将上述移送体101的上述联结板部101和上述联结体92联结起来,并且上述融通部构成为在载秧台80的沿着上述取苗量调节轴144的移动方向的长孔上构成销孔,在通过上述操作具140进行取苗量调节时,容许载秧台80相对于移送体101的相对移动。
即,若伴随着取苗量调节,载秧台80的移动传递到移送体101,则移送体101相对于引导轴102旋转。即,由于卡合爪105卡入到进给槽104中,因此移送体101相对于引导轴102向引导轴102的轴心方向移动,载秧台80发生横向移动,垫状秧苗向秧苗取出口85移动。上述融通部97进行操作具140所进行的取苗量调节,但不会发生上述的秧苗移动。
图21是上述株距变速部30的侧视图。图22是上述株距变速部30的俯视图。如图所示,上述株距变速部30除了具有上述输入轴31和上述输出轴32以外,还具有小径齿轮33和与该小径齿轮33啮合的大径齿轮34。上述小径齿轮33和大径齿轮34具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能够使转换上述输入轴31和输出轴32,并且能够与输入轴31和输出轴32中任一方卡合并一体旋转。
即,图21A是株距变速部30在高速状态时的侧视图。如图所示,在上述大径齿轮34安装到输入轴31上并且上述小径齿轮33安装到输出轴32上时,株距变速部30通过大径齿轮34和小径齿轮33对输入轴31的驱动力进行增速,并从输出轴32输出,从而成为高速状态。株距变速部30切换到高速状态时,各插秧机构6的驱动速度加快,各插秧机构6在自动行驶车行驶方向上的插秧间隔(株距)变小。
图21B是株距变速部30在低速状态时的侧视图。如图所示,在上述小径齿轮33安装到输入轴31上并且上述大径齿轮34安装到输出轴32上时,株距变速部30通过小径齿轮33和大径齿轮34对输入轴31的驱动力进行减速,并从输出轴32输出,从而成为低速状态。株距变速部30切换到低速状态时,各插秧机构6的驱动速度减慢,各插秧机构6在自动行驶车行驶方向上的插秧间隔(株距)变大。
如图22所示,上述输入轴31和输出轴32以上述大径齿轮34和小径齿轮33的整体露出于变速箱15的外部的状态来支承大径齿轮34和小径齿轮33,在变速箱15的外部以露出方式设有齿轮支承部31a、32a。上述变速箱15具有齿轮罩30b,该齿轮罩30b通过联结螺栓30a可自由装卸地固定安装在上述变速箱15的侧部上,并且覆盖上述大径齿轮34和小径齿轮33。该齿轮罩30b是具有箱内凹部的油盘形的容器形状,所述箱内凹部在固定安装在变速箱15上的状态下,能够跨越从变速箱15露出的大径齿轮34和小径齿轮33的整体来进行容置。
即,若在株距变速部30进行变速时,取下齿轮罩30b,则大径齿轮34和小径齿轮33的整体从变速箱15露出,从而易于对其进行操作,能够迅速地进行大径齿轮34和小径齿轮33相对于输入轴31和输出轴32的更换安装。
图23是上述横向进给变速部110的侧视图。如图23和图15所示,上述横向进给变速部110具有:输入齿轮112a、112b,其支承在上述驱动轴39上并且可与上述驱动轴39一体旋转;输出轴齿轮113,其以与上述输入齿轮112a、112b啮合的状态支承在上述输出轴111上并且可与上述输出轴111一体旋转;齿轮罩114,其覆盖输入齿轮112a、112b和输入轴齿轮113。
上述齿轮罩114通过联结螺栓114a固定安装在传动箱19上并且可自由装卸。
上述输出轴齿轮113构成变位齿轮,能够通过更换上述输入齿轮使横向进给变速部110在高速状态和低速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即,图23A是横向进给变速部110在高速状态时的侧视图。如图所示,在驱动轴39上安装了齿数较多的输入齿轮112a的情况下,横向进给变速部110通过输入齿轮112a和输出轴齿轮113来设定低减速比,以设定的低减速比对驱动轴39的驱动力进行减速,再从输出轴111输出,从而成为高速状态。当横向进给变速部110切换为高速状态时,则使秧苗横向进给机构100的移送体101的移送速度加快,各插秧机构6在垫状秧苗横向上的取苗次数减少。
图23B是横向进给变速部110在低速状态时的侧视图。如图所示,在驱动轴39上安装了齿数较少的输入齿轮112b的情况下,横向进给变速部110通过输入齿轮112b和输出轴齿轮113来设定高减速比,以设定的高减速比对驱动轴39的驱动力进行减速,再从输出轴111输出,从而成为低速状态。当横向进给变速部110切换为低速状态时,则使秧苗横向进给机构100的移送体101的移送速度减慢,各插秧机构6在垫状秧苗横向上的取苗次数增多。
图24是具有另一实施结构的秧苗横向进给机构110的侧视图。在该秧苗横向进给机构110中,上述移送体101为了安装用于联结上述联结板部101b和上述联结体92的联结销98,将在上述联结板部101b上的销孔107构成为沿着通过引导轴102的轴心的直线的长孔。
即,在载秧台80为了通过上述操作具140进行取苗量调节而沿着载秧台纵向进行移动调节时,移送体101受到操作力以及销孔107的长孔的作用,绕引导轴102的轴心旋转,从而能够使载秧台80移动,所述操作力是通过载秧台80经由联结框体90、联结体92、联结销98而被给予的力。
图25是具有另一实施结构的株距变速部30的侧视图。该株距变速部30具有支承在输入轴31上的输入轴齿轮150a、150b,并且所述输入轴齿轮150a、150b可与支承在输入轴31一体旋转;输出齿轮151,其在与上述输入轴齿轮150a、150b啮合的状态下,支承在输出轴32上并且可与输出轴32一体旋转。
上述输出轴齿轮151构成为变位齿轮,能够通过更换上述输入轴齿轮使株距变速部30在高速状态和低速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即,图25A是株距变速部30在高速状态时的侧视图。如图所示,株距变速部30在输入轴31上安装了齿数较多的输入轴齿轮150a的情况下,通过输入轴齿轮150a和输出轴齿轮151来设定低减速比,以设定的低减速比对输入轴31的驱动力进行减速,再从输出轴32输出,从而成为高速状态。当株距变速部30切换为高速状态时,使各插秧机构6的驱动速度加快,各插秧机构6在自动行驶车行驶方向上的插秧间隔(株距)变小。
图25B是株距变速部30在低速状态时的侧视图。如图所示,株距变速部30在输入轴31上安装了齿数较少的输入轴齿轮150b的情况下,通过输入轴齿轮150b和输出轴齿轮151来设定高减速比,以设定的高减速比对输入轴31的驱动力进行减速,再从输出轴32输出,从而成为低速状态。当株距变速部30切换为低速状态时,使各插秧机构6的驱动速度减慢,各插秧机构6在自动行驶车行驶方向上的插秧间隔(株距)变大。
[其他实施例]
替代上述实施例的秧苗横向进给机构100,在固定位置驱动移送体101旋转,通过移送体101使引导轴102在车体横向上往复移送,向载秧台80输出横向移送力,采用这种结构也能够实现本发明目的,因此也可以采用该结构实施本发明。
Claims (8)
1.一种步行式插秧机,具有自动行驶车和插秧部,
所述自动行驶车具有操纵把手和一个行驶车轮,所述操纵把手设置在比所述行驶车轮更靠近车体后方一侧,
所述插秧部具有载秧台和在车体横向排列的两个插秧机构,所述载秧台以越靠近上端一侧就越靠近车体后方一侧的倾斜姿态,设置在比所述行驶车轮更靠近车体后方一侧,并且所述载秧台在车体横向上能够自由移动,
该步行式插秧机的特征在于,
设有秧苗横向进给机构,
所述秧苗横向进给机构通过对车体横向的引导轴和移送体进行驱动,以使引导轴和移送体相对旋转,从而对所述载秧台给予横向移送力,使所述载秧台与所述插秧机构的插秧运动联动,在车体横向往复移送所述载秧台,其中所述移送体与所述引导轴卡合,并且相对于所述引导轴能够自由地相对旋转及相对滑动,
所述秧苗横向进给机构配置在比所述载秧台更靠近车体前方一侧,且比通过所述行驶车轮的车轴心的铅垂线更靠近车体后方一侧,并且比所述行驶车轮的外周更靠近外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步行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驶车轮以能够自由摆动升降的方式被支承着,
在所述行驶车轮的最大上升状态下,所述引导轴位于比所述行驶车轮的最后端部位更靠近车体前方一侧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步行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从车体侧面看,向所述秧苗横向进给机构传递动力的传动箱与所述行驶车轮重合。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步行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
联结单元具有调节部,
所述联结单元用于将所述引导轴和所述移送体中的向所述载秧台输出横向移送力的部件与所述载秧台联结起来,并且使所述载秧台和进行输出的所述部件能够自由地一体移动,
所述调节部用于调节所述载秧台与进行输出的所述部件在载秧台横向上的联结位置。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步行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取苗量调节单元,所述取苗量调节单元调节所述载秧台相对于所述插秧机构在载秧台纵向上进行移动,
联结单元具有融通部,
所述联结单元将所述引导轴和所述移送体中的向所述载秧台输出横向移送力的部件与所述载秧台联结起来,并且所述载秧台和进行输出的所述部件能够自由地一体移动,
所述融通部容许所述载秧台相对于进行输出的所述部件在载秧台纵向上相对移动。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步行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
在联结单元上设有联结板体,
所述联结单元将所述引导轴和所述移送体中的向所述载秧台输出横向移送力的部件与所述载秧台联结起来,并且所述载秧台和进行输出的所述部件能够自由地一体移动,
所述联结板体在车体上下方向上的尺寸比所述引导轴的直径大,
所述联结板体具有如下的安装姿态,即,该联结板体的在车体横向上的两端侧与所述载秧台的横端部联结,并且,在从车体侧面看,所述联结板体沿着所述行驶车轮的外周设置。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步行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轴被驱动旋转,所述移送体被操作而沿着所述引导轴进行移动,从而向所述载秧台输出横向移送力,
具有纵向进给驱动臂和纵向进给操作构件,所述纵向进给驱动臂设置在所述引导轴上,并且能够与所述引导轴一体旋转,所述纵向进给操作构件与所述载秧台所具有的秧苗纵向进给体联动,并且与所述载秧台一起横向移动,
并且,当所述载秧台到达横向移动的行程终点时,所述纵向进给操作构件与所述纵向进给驱动臂抵接,并被该纵向进给驱动臂驱动而进行摆动,从而对所述秧苗纵向进给体进行操作。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步行式插秧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进给操作构件支承在所述移送体上,并且所述纵向进给操作构件能够自由摆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318625 | 2007-12-10 | ||
JP2007-318625 | 2007-12-10 | ||
JP2007318625A JP4996439B2 (ja) | 2007-12-10 | 2007-12-10 | 歩行型田植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55147A true CN101455147A (zh) | 2009-06-17 |
CN101455147B CN101455147B (zh) | 2013-04-03 |
Family
ID=407664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810161043 Active CN101455147B (zh) | 2007-12-10 | 2008-09-24 | 步行式插秧机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996439B2 (zh) |
CN (1) | CN101455147B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429253A (zh) * | 2014-11-20 | 2015-03-25 | 柳州五菱柳机动力有限公司 | 横向取苗次数可调的钵形毯状秧苗插秧机的装配方法 |
CN104620740A (zh) * | 2015-01-23 | 2015-05-20 | 华南农业大学 | 一种阵列式水稻播秧机的联动机构 |
CN106258118A (zh) * | 2015-06-24 | 2017-01-04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步行式插秧机 |
CN106797738A (zh) * | 2015-09-16 | 2017-06-06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乘坐型插秧机 |
CN106804168A (zh) * | 2015-12-02 | 2017-06-09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载秧台 |
CN109843040A (zh) * | 2016-10-20 | 2019-06-04 | 洋马株式会社 | 插秧机 |
CN111316794A (zh) * | 2020-03-03 | 2020-06-23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 一种电动插秧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242327B2 (ja) * | 2014-11-28 | 2017-12-06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田植機の苗植付装置 |
CN109729791B (zh) * | 2019-03-22 | 2024-05-14 | 秦文明 | 一种用于侧向插秧的插秧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794320U (zh) * | 1980-12-02 | 1982-06-10 | ||
JPS59227213A (ja) * | 1983-06-08 | 1984-12-20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歩行型田植機 |
JPS6064019U (ja) * | 1983-10-08 | 1985-05-07 |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 一輪型田植機 |
JPS6012922U (ja) * | 1984-05-07 | 1985-01-29 |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 田植機における苗載台の横送り装置 |
JPH0453222Y2 (zh) * | 1986-03-13 | 1992-12-15 | ||
JPH044805A (ja) * | 1990-04-23 | 1992-01-09 | Kubota Corp | 田植機の苗のせ台横送り構造 |
JP2006230349A (ja) * | 2005-02-28 | 2006-09-07 | Kubota Corp | 田植機の苗送り装置 |
-
2007
- 2007-12-10 JP JP2007318625A patent/JP499643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
- 2008-09-24 CN CN 200810161043 patent/CN101455147B/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429253A (zh) * | 2014-11-20 | 2015-03-25 | 柳州五菱柳机动力有限公司 | 横向取苗次数可调的钵形毯状秧苗插秧机的装配方法 |
CN104429253B (zh) * | 2014-11-20 | 2016-04-06 | 柳州五菱柳机动力有限公司 | 横向取苗次数可调的钵形毯状秧苗插秧机的装配方法 |
CN104620740A (zh) * | 2015-01-23 | 2015-05-20 | 华南农业大学 | 一种阵列式水稻播秧机的联动机构 |
CN104620740B (zh) * | 2015-01-23 | 2016-05-18 | 华南农业大学 | 一种阵列式水稻播秧机的联动机构 |
CN106258118A (zh) * | 2015-06-24 | 2017-01-04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步行式插秧机 |
CN106797738A (zh) * | 2015-09-16 | 2017-06-06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乘坐型插秧机 |
CN106797738B (zh) * | 2015-09-16 | 2021-06-08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乘坐型插秧机 |
CN106804168A (zh) * | 2015-12-02 | 2017-06-09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载秧台 |
CN106804168B (zh) * | 2015-12-02 | 2021-07-16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载秧台 |
CN109843040A (zh) * | 2016-10-20 | 2019-06-04 | 洋马株式会社 | 插秧机 |
CN109843040B (zh) * | 2016-10-20 | 2022-07-12 | 洋马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插秧机 |
CN111316794A (zh) * | 2020-03-03 | 2020-06-23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 一种电动插秧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4996439B2 (ja) | 2012-08-08 |
JP2009136248A (ja) | 2009-06-25 |
CN101455147B (zh) | 2013-04-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455147B (zh) | 步行式插秧机 | |
CN102630417B (zh) | 移植机 | |
CN1751555B (zh) | 水田作业车 | |
JP2010213617A (ja) | 田植機 | |
CN101455146B (zh) | 步行式插秧机 | |
JP4573037B2 (ja) | 野菜苗移植機 | |
CN101803505A (zh) | 水田作业车 | |
CN1969602B (zh) | 多行种植的插秧机 | |
JP4826757B2 (ja) | 苗植機 | |
CN100389643C (zh) | 植苗机 | |
JP2013226067A (ja) | 移植機 | |
JP5034415B2 (ja) | 苗植機 | |
CN213152888U (zh) | 移植机 | |
JP2007295816A (ja) | 苗植機 | |
JP2016136976A (ja) | 移植機 | |
JP3984733B2 (ja) | 乗用田植機の植付部連結構成 | |
CN1973593B (zh) | 苗株移植装置 | |
CN213152889U (zh) | 移植机 | |
CN213960731U (zh) | 秧苗移植机 | |
JP4009741B2 (ja) | 苗移植機 | |
JP3791521B2 (ja) | 苗移植機 | |
CN108496489B (zh) | 步行式插秧机 | |
CN111937547A (zh) | 移植机 | |
CN206136644U (zh) | 苗移植机 | |
JP4362395B2 (ja) | 移植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