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46787B -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46787B
CN101446787B CN200810179718.6A CN200810179718A CN101446787B CN 101446787 B CN101446787 B CN 101446787B CN 200810179718 A CN200810179718 A CN 200810179718A CN 101446787 B CN101446787 B CN 1014467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light
toner image
light quantity
col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7971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46787A (zh
Inventor
一瀬公孝
池田喜充
中居智朗
衣川达也
关浩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4467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467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467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4678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54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or drum, conveyor belt
    • G03G15/5058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or drum, conveyor belt using a test patch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025Machine control, e.g. regulating different parts of the machine
    • G03G2215/00029Image density detection
    • G03G2215/00059Image density detection o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transfer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3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vertica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5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chnical problem
    • G03G2215/0158Colour registration
    • G03G2215/0161Generation of registration mark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在所述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图像承载部件(中间转印带)的一周旋转长度内形成位置偏移检测图像和光量调整图像。基于使用在向位置偏移检测图像发射光时提供的发光量的在所述一周旋转长度内形成的光量调整图像的检测结果,确定当检测浓度时的发光量。这使得例如可迅速执行图像浓度控制,同时保持图像浓度控制的精度。

Description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电子照相方法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复印机、打印机或传真机(FAX))。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使用电子照相方法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得到广泛使用。由于要求彩色图像形成装置提供精确的色彩可再现性和色彩稳定性,所以彩色图像形成装置通常具有自动执行图像浓度控制的功能。特别地,由于例如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使用环境的改变以及各种耗材的使用历史所导致的颜色的变化,必须定期执行图像浓度控制以便使色彩一直保持稳定。
在图像浓度控制的一个示例中,使用图像形成装置中设置的光学图像浓度检测器检测在改变图像形成条件的同时在图像承载部件上形成的多个测试调色剂图像(色块)。在此情况下,光学图像浓度检测器的检测结果被转换成调色剂粘附量,以基于转换结果设定合适的图像形成条件。这里,图像形成条件的示例包括动态条件(例如,充电电压、曝光强度和显影电压),和当形成半色调图像时使用的转换条件表的修正(调整)。这里,当调色剂粘附量不是调色剂量(g)时,调色剂粘附量可以是等同于可由打印机本体确定的调色剂量(g)的任何量。
这里,将更详细地描述光学图像浓度检测器的操作。首先,基本上,由发光元件的光照射色块或图像承载部件,并且使用光检测器接收从色块或图像承载部件反射的光。基于当由光检测器接收光时获得的结果,计算色块的调色剂粘附量。这里,为了稳定检测精度,将从发光元件发射的光量设定为合适的值是重要的。当发光量过大时,从色块或图像承载部件反射的光的量变得过大。这导致光检测器的输出被固定为上限。结果,不能精确地计算调色剂粘附量。另一方面,当发光量过小时,从色块或图像承载部件反射的光量变得过小。另外,光检测器的输出的改变相对于色块的调色剂粘附量的改变变得较小。当其被转换成调色剂粘附量时,误差变大。此外,光检测器的输出例如随反射率的改变(由图像承载部件(其作为检测表面)随时间劣化而导致)、图像浓度检测器随时间的污浊、或图像浓度检测器的结构构件的批次差异而改变。鉴于此,将发光量设定为合适的值是重要的。
基于这种背景,通常,在检测调色剂粘附量之前(即,在控制图像浓度之前)校正传感器特性。例如日本专利特开第2002-229279和2000-13190号中讨论了实际形式。这里,术语“校正”是指通过调整传感器发光元件(LED等)的发光量,将调色剂粘附量传感器输出调整为恒定/基本恒定的值。
在控制图像浓度时,通常,首先调整发光量。然后,在获得当没有粘附调色剂时的光检测器的输出VB之后,旋转图像承载部件。然后,形成色块以获得光检测器的输出VP。由于光的输出稳定需要时间,所以通常使得从发光元件发射的光量等于基于输出VB和VP获得的发光量。另外,为了调整光量,必须在图像承载部件上形成实心色块(solid patch)。进一步地,该实心色块需要被完全去除。这是因为如果当实心色块未被充分去除时获得输出VB,则调色剂量不能被精确地计算。这里,术语“完全”在检测浓度时指的是“充分”,所以实心色块实际上不被完全去除。
根据上述背景,通常,如图27所示,在增大图像承载部件的旋转数并清除调色剂之后,控制图像浓度。
但是结果,除了色块的形成/检测(由图27中的标号2601指示)之外,例如,还由于实心色块的清除而多次执行中间转印带的清洁。因而,处理时间增加。
尽管已知存在实心色块不能被完全清除的风险,但是减少图像承载部件的旋转数并且省去调色剂的清除使得可减少图像浓度控制时间。但是,在此情况下,控制图像浓度的精度降低。
发明内容
提供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承载多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的图像承载部件;包括发射光的发光元件和接收反射光的光检测器的光学检测单元;位置检测单元,其基于当光被发射到在图像承载部件上形成的所述多种颜色的位置偏移检测图像上时提供的检测结果,确定位置偏移检测图像的位置;浓度检测单元,其基于当光被发射到在图像承载部件上形成的浓度检测图像上时提供的检测结果检测浓度;和光量调整单元,其基于当光被发射到在图像承载部件上形成的光量调整图像上时提供的检测结果,确定在利用浓度检测单元检测浓度时的发光量。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图像承载部件的一周旋转长度内形成位置偏移检测图像和光量调整图像。位置检测单元基于在一周旋转长度内形成的位置偏移检测图像的检测结果检测位置偏移。光量调整单元基于使用当向位置位移检测图像上发射光时提供的发光量在一周旋转长度内形成的光量调整图像的检测结果,确定当检测浓度时的发光量。例如,在保持控制图像浓度的精度的同时,可迅速控制图像浓度。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在下文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变得清楚,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标号指示附图中的相同或类似的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是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单元的示例性结构的框图。
图3是示例性浓度检测传感器的结构视图。
图4示出当发光量正常时光检测器的输出的示例。
图5示出当发光量过大时光检测器的输出的示例。
图6示出当发光量过小时光检测器的输出的示例。
图7是图像浓度控制的流程图。
图8示出图像浓度控制的操作定时。
图9是关于图像浓度控制结果向调色剂粘附等同量的或向浓度的转换的曲线图。
图10是示出图像浓度与曝光率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1是素γ曲线的曲线图。
图12是查找表的曲线图。
图13是在执行图像浓度控制之后相对于输入图像数据的图像浓度的曲线图。
图14是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操作和当执行图像浓度控制时用于调整光量的操作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15示出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操作和当执行图像浓度控制时用于调整光量的操作的所述示例的操作定时。
图16是示出当控制图像浓度时确定光量的示例性方法的曲线图。
图17A和17B是描述优点的表和图。
图18是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操作和当执行图像浓度控制时用于调整光量的操作的另一个示例的流程图。
图19示出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操作和当执行图像浓度控制时用于调整光量的操作的所述另一个示例的操作定时。
图20是示出当中间转印带的反射率高时的光检测器的输出的示例的曲线图。
图21是示出当中间转印带的反射率低时的光检测器的输出的示例的曲线图。
图22是示出当中间转印带的反射率高时在控制图像浓度时的确定光量的示例性方法的曲线图。
图23是示出当中间转印带的反射率低时在控制图像浓度时的确定光量的示例性方法的曲线图。
图24是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操作和当执行图像浓度控制时用于调整光量的操作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
图25是当来自光检测器40b的实心图像的输出值高时光检测器输出的示例的曲线图。
图26是示出在控制图像浓度时确定光量的示例性方法的曲线图。
图27示出调节图像浓度的序列的现有技术示例。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应指出,除非另外特别说明,否则这些实施例中所述的构件的相对布置、数值表达式和数值并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将如下地描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下文将描述这样一个示例,其中利用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操作(其被定期执行)的时间段,以及与用于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操作的光量相同/基本相同的光量,预先执行在控制图像浓度时所要求的光学检测传感器40的发光元件的光量的调整。当预先调整用于浓度控制的光量时,在控制图像浓度时不再需要调整光量,从而可在更短的时间内控制图像浓度。具体地,因为消除了在图像浓度控制期间执行的光量调整以及由于此光量调整而执行的清洁操作,所以时间减少。在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操作中,在中间转印带的一周旋转内添加用于控制图像浓度的光量调整色块,从而不要求进行额外的清洁操作。因此,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操作自身所需的时间不增加。下文将参照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图1
图1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四色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四色图像形成装置使用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Bk)以及本实施例中使用的电子照相过程。尽管下文将描述四色图像形成装置,但是本申请的发明很明显可应用于例如六色图像形成装置。
参照图1,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其中处理盒32垂直地并行设置的结构,该处理盒32可从装置的主体上拆除。在图1中,添加到它们各自的数字后面的符号a、b、c和d指示相应的颜色。下文将描述处理盒32而不使用符号a、b、c和d。处理盒32包括相应的Y、M、C和Bk感光鼓2,用于将调色剂在相应的感光鼓2上显影的显影单元,和用于清除相应的感光鼓2上的残留调色剂的清洁单元。在相应的处理盒(图像形成站)32处形成的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被一个在另一个之上地接连叠加到中间转印带31(用作图像承载部件)上,以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上。然后,调色剂图像被一起转印到转印材料S上以形成全色图像。转印材料S被从纸张进给单元15进给,并且被排出到纸张排出托盘(未示出)。
每个感光鼓2是电子照相感光部件,其是旋转鼓、被重复使用、并且被以预定的圆周速度(处理速度)旋转地驱动。每个感光鼓2被其对应的一次充电辊(充电单元)3均匀地充电到预定的极性/电位(在本实施例中是负的)。然后,每个感光鼓2被其对应的图像曝光单元4(包括例如激光二极管、多面扫描仪或透镜单元)进行图像曝光,以形成第一颜色分量图像到第四颜色分量图像(例如,黄色、品红色、青色或黑色分量图像)中的对应一个图像的静电潜像。
接下来,执行所谓的显影,其中调色剂(显影剂)被粘附到在其对应的图像承载部件上形成的每个静电潜像上。每个显影单元包括其对应的容纳调色剂的调色剂容器,和用作承载并传送调色剂的显影剂承载部件的显影辊(显影部分)5。每个显影辊5由弹性橡胶形成,该弹性橡胶的阻抗被调整。在每个显影辊5相对于其对应的感光鼓沿向前方向旋转的同时,每个显影辊与其对应的感光鼓2接触。通过向显影辊5施加预定极性(在此实施例中为负)的高压,在各自的显影部分中被摩擦带电为相同极性的显影辊5所承载的调色剂被转印到感光鼓2上的静电潜像,以执行显影。
中间转印带31(图像承载部件)在驱动辊8的作用下以与感光鼓2的速度基本相同的速度被旋转地驱动,同时接触感光鼓2。标号34指示被动辊。中间转印带31在张紧辊10上被置于张紧状态。中间转印带31由环形膜部件形成,该环形膜部件的厚度为50到150μm数量级,而体积电阻率为108到1012Ωcm。中间转印带31是黑色的并且具有高反射率。通过由施加到与相应的感光鼓2相对地设置并将中间转印带31夹在其间的一次转印辊(一次转印单元)14上的高压而产生的静电作用,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被从感光鼓2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上。每个一次转印辊14是实心橡胶辊,其阻抗在107到109Ω的范围内被调整。然后,在将调色剂图像从感光鼓2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1上之后在感光鼓2上剩余的任何一次转印残留调色剂被相应的清洁刮刀6清除和收集。
从纸张进给单元15进给的转印材料S被一对对齐辊17朝中间转印带31和二次转印辊35的夹持部进给,该一对对齐辊17在预定的定时被驱动并旋转。然后,借助于由于向二次转印辊35施加高压而产生的静电作用,中间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转印材料S上。二次转印辊35是实心橡胶辊,其阻抗在107到109Ω的范围内被调整。使用定影单元18借助于热和压力将全色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转印材料S上,此后,全色调色剂图像定影到其上的转印材料S被排出到装置外部(即,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的外部)。在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31转印到转印材料S上之后在中间转印带31上剩余的任何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被用作清洁单元的清洁刮刀33清除并收集。
图像形成装置的框图:图2
图2是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单元的示例性结构的框图。
尽管使用RAM 103作为工作区并基于ROM 102中存储的各种控制程序来控制图像形成装置的每个部分,但是中央处理单元(CPU)101降低了由环境变化造成的图像的颜色差异,以执行用于稳定颜色的图像浓度控制。为了形成具有高精度的彩色图像,CPU 101执行例如用于调整形成不同颜色的图像的定时的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操作。此外,CPU 101还执行计算,给出指令,控制每个部件,并且接收来自传感器的数据(这些操作与稍后描述的每个流程图中的步骤相关)。环境改变包括例如(1)耗材的更换,(2)图像形成装置的使用环境的改变(温度、湿度、装置的劣化),以及(3)耗材的使用状况(打印数)的变化。ROM 102存储各种控制程序、各种数据条目和各种表。RAM 103包括例如程序加载区、CPU 101的工作区,以及各种数据条目的存储区。标号104指示生成色块或线的调色剂图像的测试图案生成单元。标号106指示调色剂粘附量和颜色重合失调量检测单元,其包括例如光学检测传感器40,该光学检测传感器40检测在中间转印带31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色块),例如浓度调整色块或光量调整色块(还被称为光量调整图像)。图像形成单元108包括例如上述的感光鼓2、充电单元3、图像曝光单元4、显影单元5和一次转印单元14。标号109指示非易失性存储器,其存储各种数据条目,包括例如在执行图像浓度控制时的光量设定。通过在执行图7中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之前执行图14中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稍后描述),将当执行图像浓度控制时使用的光量设定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中。当没有执行图14中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时,将初始值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中。
尽管在实施例中,基于CPU 101的操作执行各种操作,但是CPU101所执行的操作的部分或全部可由专用集成电路(ASIC)执行。作为替换方案,ASIC所执行的操作的部分或全部可由CPU 101执行。
光学检测传感器:图3
接下来,将参照图3详细描述光学检测单元106。
如图1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用作光学检测单元的光学检测传感器40与中间转印带31相对地设置。如图3所示,用作光学检测单元的光学检测传感器40包括发光元件(发光二极管)40a(具有950nm的波长)、光检测器40b和光检测器40c(它们是例如光电二极管),以及保持器。中间转印带31自身或者中间转印带31上的各种颜色的色块或线(位置检测图像)被来自发光元件40a的红外光照射,以在光检测器40b和40c处测量反射光。此测量使得可计算中间转印带31的状态、调色剂粘附量和调色剂位置偏移量(颜色重合失调量)。在光学检测传感器40中,发光元件40a的照射角为15度,光检测器40b的光接收角为15度,而光检测器40c的光接收角为45度。这里,来自色块或线的反射光包括镜面反射分量或不规则反射分量。光检测器40b检测镜面反射分量和不规则反射分量二者,而光检测器40c仅仅检测不规则反射分量。
如图4所示,当调色剂粘附到中间转印带31上时,调色剂挡住光,从而减少了镜面反射光,即光检测器40b的输出。另一方面,黑色调色剂吸收本实施例中使用的具有950nm的波长的红外光,而黄色、品红色和青色调色剂不规则地反射具有950nm的波长的红外光。因此,当中间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粘附量增加时,对于黄色、品红色和青色调色剂,光检测器40c的输出变大。光检测器40b也受调色剂粘附量增加的影响。即,对于黄色、品红色和青色调色剂,即使调色剂粘附量大以至于调色剂完全保护中间转印带31使其不受光,光检测器40b的输出也不变为零。为了使不规则反射分量的影响最小化,光检测器40b的孔直径小于光检测器40c的孔直径。这里,在光学检测传感器40中,发光元件40a的孔直径为0.7mm,光检测器40b的孔直径为1.5mm,而光检测器40c的孔直径为2.9mm。光检测器40b的镜面反射分量的检测范围为φ1.0mm的数量级,而光检测器40c的不规则反射分量的检测范围对应于使用发光元件40a的照射的扩展,并且为φ3.0mm的数量级。检测范围在下文将被称为光检测器40b和40c的光斑直径。
图像浓度控制的必要性
接下来,将描述图像浓度控制。
一般来说,在电子照相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中,调色剂或上述单个关键部件的特性由于各种状况例如(1)耗材的更换,(2)图像形成装置的使用环境的改变(温度、湿度、装置的劣化),以及(3)耗材的使用状况(打印数)的改变而改变。特性的改变作为图像浓度的差异或色彩可再现性的改变而变得可被察觉。即,由于这些差异,不再能够获得适当的色彩可再现性。为了克服此问题,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一直获得精确的色彩可再现性,当不进行基于用户给出的指令执行的图像形成时,在改变图像形成条件的同时,实验性地形成多个色块(浓度检测图像)以利用光学检测传感器40检测它们的浓度。然后,基于其检测结果,执行图像浓度控制,作为用于控制影响图像浓度的因素的浓度检测操作。图像浓度控制是指改变影响图像浓度的因素并调整或更新图像形成条件。影响图像浓度的因素的典型示例是充电偏压、显影偏压、曝光强度和查找表。下文,更新/调整查找表(参照稍后描述的图12和13)将被用作图像浓度控制的示例。但是,图像浓度控制并不局限于仅控制查找表,因此,例如充电偏压、显影偏压、曝光浓度等可被调整/更新,它们是上文提及的典型示例。将参照图7(稍后描述)更详细地描述图像浓度控制的具体操作。
为了图像浓度控制而调整光量的必要性
接下来,将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作为在图像浓度控制之前执行的光量调整方法的光量调整。
如图4所示,可理解,光检测器40b和40c的输出与调色剂粘附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当发光量过大时,如图5所示,在调色剂粘附量小的区域内,光检测器40b的输出被固定到上限值;而在调色剂粘附量大的区域内,光检测器40c的输出被固定到上限值。在此状态下,不能精确地计算调色剂粘附量。如图6所示,当发光量过小时,光检测器40b和40c的输出的改变相对于调色剂粘附量的改变变得较小。当该改变被转换成调色剂粘附量时,误差变大。
即,为了精确地执行图像浓度控制,如图4所示,发光元件的光量被选择为使得光检测器40b和40c的输出不被固定到它们各自的上限值,并且使得可相对于调色剂粘附量的改变获得宽的检测范围是重要的。光检测器的输出由于例如中间转印带31的表面(其是检测表面)随时间的颜色改变、光学检测传感器随时间的污浊,或光学检测传感器的结构构件的批次差异而改变。因此,必须定期执行校正,以便总是重新考虑用于图像浓度控制的发光元件的适当的光量设定(即调整光量)。下文将描述用于调整光量的具体操作。
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位置偏移校正控制)的必要性
如上所述,在电子照相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中,上述构件的特性由于各种状况例如(1)耗材的更换,(2)图像形成装置的使用环境的改变(温度、湿度、装置的劣化等),以及(3)打印数的改变而改变。特性的改变例如驱动辊8的耐久磨损、温度或湿度造成的膨胀/收缩,或者使用图像曝光单元4被激光照射的感光鼓2的位置的差异作为颜色差异而可被察觉,其中,当形成彩色图像时不同颜色的调色剂不再精确地一个叠加在另一个之上。
因此,为了一直获得精确的色彩可再现性,在本实施例中,当没有进行基于用户给出的指令执行的图像形成时,实验性地形成多种颜色的线图像,以使用光学检测传感器40检测这些图像。然后,基于检测结果,针对每种颜色执行用于调整形成图像的定时(主扫描方向,副扫描方向)的颜色重合失调调整控制。下文将描述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的具体操作。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形成至少三种类型的色块,即用于颜色重合失调控制的色块(线)(刚刚描述)、用于浓度控制的色块(上文描述),和用于浓度控制的光量调整色块(上文描述)。这些色块可被分别称为例如第一检测图像、第二检测图像和第三检测图像以在这些色块之间进行区分。
图像浓度控制的具体示例
接下来将参照图7和8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图像浓度控制的具体示例。首先,在步骤S1中,当开始图像浓度控制时,中间转印带31开始旋转。当中间转印带31旋转时,在步骤S2中,读取非易失性存储器109(非易失性存储单元109)中存储的并且在执行图像浓度控制时使用的光量设定,以使得光学检测传感器40发光。步骤S2的操作使得可减少调整光量(在图像浓度控制期间执行)所需的时间和在图像浓度控制期间与光量调整相关联地执行的清洁操作所需的时间。结果,可减少图像浓度控制所需的时间。
接下来,在步骤S3中,将中间转印带31旋转两次,并且通过清洁刮刀33的作用清除粘附在中间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根据情况,可将中间转印带31旋转三次或更多次。
接下来,当在步骤S4中稳定光学检测传感器40的发光时,在步骤S5中,开始获得来自中间转印带31自身的相应光检测器40b和40c的反射光信号Bb和Bc。然后,当中间转印带31已又旋转一次时,形成相应颜色的色块图像(例如图8中的标号804下方所示的那些图像)。图8中的标号804下方所示的Y、M、C和K色块是当中间转印带31旋转第二次时被形成和检测的色块。
然后,在步骤S6中,在色块图像的中心,获得来自相应的光检测器40b和40c的反射光信号Pb和Pc。在此情况下,在步骤S5和S6中,执行控制操作,以便获得位于中间转印带31的相同/基本相同位置处的信号。色块图像的中心指的是在图8中的下部所示的单个矩形色块的中心。
在本实施例中,全部色块图像设置在中间转印带31的一个圆周长度内。这是为了防止由于当全部色块图像的长度等于已经旋转一次或多次的中间转印带31上形成的色块图像的长度时,在一周旋转的色块的形成结束之后执行多次清洁操作造成处理时间变长。
然后,当在步骤S11中,完成步骤S6中的由光检测器40b和40c获得反射光信号Pb和Pc时,光学检测传感器40的发光元件40a被关断。
在步骤S7中,对于每个色块,基于步骤S5和S6的结果转换调色剂粘附等同量。可利用各种转换方法。例如,使用信号Bb、Bc、Pb和Pc,可根据以下公式(1)执行计算:
调色剂粘附等同量={Pb-α*(Pc-Bc)}/Bb     (1)
这里,α是常数。使用的常数可以是RAM 103或非易失性存储器109中存储的常数(由图像形成装置的预定操作计算),或者ROM102中预先存储的常数。调色剂粘附等同量越小,调色剂粘附量实际上越大。公式(1)的分子对应于当色块图像被光照射时光检测器40b接收到的净镜面反射光(减去不规则反射分量而得到)。
使用表例如ROM 102中包含的图9中所示的表,可将调色剂粘附等同量转换成当实际在纸张上执行打印时设定的调色剂粘附量或图像浓度。在转换纸张上的浓度时,在基重为80g的Canon CLC-SK纸张上打印半色调图像(用作色块),以确定打印的半色调图像与使用RD918(Gretag Macbeth制造)测量的结果之间的相关性
此后,在步骤S8中,基于向调色剂粘附量或图像浓度的转换的结果更新查找表。然后,在结束步骤S6之后,与步骤S7和S8的操作同时地,在步骤S9中清洁在中间转印带31上形成的图像(在中间转印带31的两周旋转中)。此后,当清洁结束时,在步骤S10中,停止中间转印带31的旋转,从而结束图像浓度控制。
图像浓度控制的细节
下文将参照图10至12描述图7中所示的步骤S8的详细操作的示例。首先,使用多个与色块图像具有相同尺寸的8mm×8mm半色调图案。考虑到光检测器40c的光斑直径为φ3.0mm,调色剂的量趋向于在色块边缘不均匀,以及在色块中心执行多次采样,从而确定色块大小。这些图案受到实际形成图像时使用的多值抖动处理。图像曝光单元4提供的具有6%、13%、21%、31%、43%、61%、75%和90%的曝光率的8个半色调图像被用作色块。查找表的更新被示意性地如下描述。
图10的横轴代表曝光率(对应于灰度级),而竖轴代表打印纸张时设定的图像浓度。在图11中,图像浓度被使用利用图10估计出的最大浓度(当曝光时间为100%时的浓度)归一化,并且每个点被进行线性插值。此曲线被称为“素γ曲线(prime γ curve)”。其中“素γ曲线”的横轴和竖轴互换的表对应于查找表(图12)。通过使用查找表转换来自主计算机的输入图像数据以形成实际图像,在来自主计算机的图像浓度指令和实际浓度之间建立线性关系(参照图13),从而可实现精确的图像可再现性。
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和当控制图像浓度时的光量调整
接下来,将参照图14和15描述一些实施例中的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和当控制图像浓度时的光量调整的操作。在一些实施例中,将描述基于来自光检测器40b的输出执行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的情况。
在步骤S21中,当开始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时,中间转印带31开始旋转。
接下来,在步骤S22中,设定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发光量,并且使得光学检测传感器40以设定的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光量发光。一般来说,关于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光量的设定的精度的容许范围大于当执行图像浓度控制时提供的光量设定。这是因为,如上所述,执行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以便读取线图像的边缘的改变。这里,为了例如在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之前确定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的光量,分配若干光量设定值,以照射中间转印带31自身,并且选择光量的设定值,以便光检测器40b的输出落在预定范围内。在此情况下,与如在图像浓度控制中那样形成调整色块时相比,所需的处理时间可以减少。
接下来,在步骤S23中,中间转印带31被旋转两次,以在清洁刮刀33的作用下清除中间转印带31上粘附的(剩余的)任何残留调色剂。
首先,如图15中的标号1501所指示的,发光元件(发光二极管)40a持续发光。另外,如图15中的标号1502所指示的,在中间转印带31的一周或多周旋转中清洁中间转印带31。接下来,当在步骤S24中稳定光学检测传感器40的发光时,在步骤S25中,在中间转印带31上形成用于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的倾斜的线图像作为颜色重合失调检测图案。如图15所示,倾斜的线图像在主扫描方向上的长度为2mm。在图15中的标号1503下方所示的色块对应于倾斜的线图像。此时,还在中间转印带31的一周旋转内形成光量调整色块。标号1504下方所示的四个正方形色块对应于光量调整色块。这里,光量调整色块是大小为8mm×8mm的实心色块,其与用于图像浓度控制的色块的大小相同。存在总共四个具有各种颜色的光量调整色块。因此,检测光量调整色块不花费太多时间,从而不使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所需的时间很长。尽管在图15中,在形成倾斜的线图像之后形成光量调整色块,但是光量调整色块可在形成倾斜的线图像之前形成。
接下来,在步骤S26中,基于光检测器40b的输出中的差异指定线图像的位置。更具体地说,在相对于转印带的传送方向上的轴成45度角的线和成-45度角的线上设置相同的线图像,以指定线图像的主扫描偏移量和副扫描偏移量。考虑到上述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中使用的光检测器40b的光斑直径为φ1.0mm,并且可获得在相应线图像的边缘处的输出的改变,设定线图像的主扫描长度。关于如何基于检测到的主扫描偏移量和副扫描偏移量具体地校正颜色重合失调,例如,已知一种调整用每种颜色形成图像的定时(主扫描方向,副扫描方向)的现有技术方法。因此,这里将不再描述其细节。例如,一种从每一确定的颜色重合失调改变图像形成条件例如改变激光二极管的发光定时的技术也已经是公知的。因此,这里将不再描述其细节。
接下来,在步骤S27中,在形成用于颜色重合失调检测的倾斜的线图像之后,获得对应于来自光量调整色块的中心的反射光的光检测器40c的输出,该输出用于确定图像浓度控制的光量。获得方法与控制图像浓度中的方法相似。在步骤S27中,当检测浓度时提供的光量设定也基于光检测器40c的输出被设定。这里,如果在向光量调整色块发射光时光量的设定被改变,则到输出稳定为止需要较长时间。但是,这里,在颜色重合失调检测图像的读取之后光量调整色块不能被连续读取。相反,在步骤S27中,当获得光量调整色块的输出时,使得光学检测传感器40以一定的光量发光,该光量与用于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的光量设定相同或基本相同。用于浓度控制的光量的设定实际上到执行浓度控制时被执行,因此其并不局限于步骤S27的定时。
接下来,在步骤S30中,在完成获得来自光检测器40c的光量调整色块的输出之后,关断光学检测传感器40的发光元件40a。在步骤S30的操作时,为了在步骤S28中清洁在中间转印带31上形成的图像,将中间转印带31旋转两次。然后,在步骤S29中,停止中间转印带31的旋转。因此,颜色重合失调控制和用于图像浓度控制的光量调整结束。
为了图像浓度控制而确定光量的方法
下文将参照图16更详细地描述用于浓度控制的光量调整。图16是示出实心图像和中间转印带31的发光量对光检测器输出的特性的曲线图,其中实心图像的特性的值大于中间转印带31的特性的值。可以说,该曲线图示出与其中中间转印带31已被使用到一定程度的图21(稍后将描述)中所示的情况相对应的情况。光检测器输出特性是指当用某种大小的光执行照射时,光检测器接收多少光,以及光检测器的输出是否根据该检测执行。光检测器输出特性有时被称为“发光量对检测输出的特性”。由于当检测浓度时需要中间转印带31的发光量对光检测器输出的特性来测量中间转印带的基础浓度特性,并且由于中间转印带31的检测结果需要被设定在正常范围内,所以该曲线图中还给出了中间转印带31的发光量对光检测器输出的特性。曲线图中的线通过用直线连接两个点(IO,0)和(IR,Sc)形成。
预定值IO基于光检测器的特性被预先确定,并且是最小的可检测光量。换句话说,通过设定大于或等于预定值IO的光量,开始通过发光元件40a发射光。由于预定值IO是预先确定的值,所以其被预先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109中。预定值IO的存储由CPU 101的存储控制操作执行。
IR是上文所述的当检测前述光量调整色块时使用的颜色重合失调校正光量的设定。IR等同于在步骤S22中确定的颜色重合失调校正发光量。
当光检测器40c检测四个光量调整色块(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时提供的最大值是Sc。例如,如果在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之中针对品红色的光检测器40c的输出值最大,则在图16中,品红色的输出值被设定为Sc。目标线(固定值)用St表示。目标线St被基于光检测器的特性预先确定为规范,被预先存储在例如ROM 102内,并且被CPU 101从ROM 102中读出并指定。
这里,当光量设定过大时,光检测器40c和40b的输出被固定到上限。最希望地是,将光检测器40c和40b的输出设定为不固定到上限的值(图16中所示的目标线),同时使光检测器40c的检测范围尽可能地大。
为了实现此希望的模式,用于图像浓度控制的光量设定ID被如下地计算:
ID=(St/Sc)*(IR-IO)+IO  (2)
然后,计算出的用于图像浓度控制的光量设定被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109中,并且被更新。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109中的光量设定ID等同于在图7中所示的步骤S2中从非易失性存储器109读取的值。如果光量设定ID是允许设定光量的值,则光量设定ID可以是光量值自身,或者允许间接设定光量的值。
反射光的类型与用于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的色块的长度之间的关系
图17A示出用于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一个优点的表。竖轴代表光检测器接收的光的类型,而横轴代表各种操作之间的关系。
图17A示出在图像浓度控制中使用镜面反射光和不规则反射光(漫反射光)二者。如上所述,一般来说,当检测浓度检测图像时,使用通过减去不规则反射分量得到的镜面反射输出。如直到现在一直提及的,例如,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光学检测传感器40中,在光检测器40b处获得的反射光量不仅包括镜面反射分量,并且还部分地包括不规则反射光。这是因为,通过减去不规则反射分量并基于净镜面反射光控制图像浓度,可精确地执行图像浓度控制。
在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中,用于检测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色块的光的类型随将在其上形成色块的图像承载部件的状态或类型而改变。首先,当使用低成本图像承载部件时,不规则反射适合于检测颜色重合失调校正色块。这是基于以下事实,即由于与高成本图像承载部件相比,低成本图像承载部件具有非常不平坦的表面,所以在低成本图像承载部件的表面处的光泽减少,导致来自图像承载部件的表面的镜面反射分量减少。这使得不能提供用于确保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的精度的反射光。相反,当光被不规则地反射时,光斑直径大,从而反射光的量大。图像承载部件的不平坦表面的影响程度被减小,从而可以较高精度执行检测。另一方面,当在高成本图像承载部件上形成颜色重合失调控制色块时,与低成本图像承载部件相比,高成本图像承载部件的表面的不平坦性较小。因此,即使使用镜面反射光执行检测,仍不必太担心图像承载部件的不平坦表面的影响。在使用低成本图像承载部件时的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色块的长度与在使用高成本图像承载部件时的该长度不同。由于不规则反射光适于与低成本图像承载部件一起使用,所以光斑直径大,其结果是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色块的长度长。另一方面,镜面反射光可用于高成本图像承载部件。在此情况下,如图3所示,与使用不规则反射光的情况相比,光斑直径可被减小,其结果是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色块的长度可被缩短。
在本实施例中,在检测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色块时使用镜面反射光。结果,如图17B所示,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色块在副扫描方向上的长度可被缩短。因此,可形成与在图像承载部件的一周旋转中形成的色块的数量相对应的多个颜色重合失调控制色块,从而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的精度被保持为一定的水平。为了调整用于图像浓度控制的光量,接连形成用于四种颜色的光量调整色块。即使考虑这些色块的长度,与其中不规则反射光被用于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色块的情况相比,图案的总长度仍可被减小。例如,如果图像承载部件的一周旋转的长度为600mm,则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色块的精度不因光量调整色块而受很大影响。
尽管可执行使用颜色重合失调校正色块调整光量,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以下问题。在调整光量时,由于使用实心图像,所以不规则反射光的检测量通常较大(见图4),因此使得必须用不规则反射光执行检测。这使得必须用不规则反射光检测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色块。由于不规则反射光的光斑直径大,所以必须增大每个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色块的副扫描方向宽度(例如8mm,其与图17B中所示的每个光量调整色块的宽度相同)。结果,在图像承载部件的一周旋转内可形成的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色块的数量减少,从而降低了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的精度。很明显,对于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可增大一些色块的副扫描方向宽度。但是,如果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色块之间的间隔不是恒定的,则图像承载部件上的不均匀性被检测到的可能性高。因此,这种形式实际上是不现实的。
换句话说,尽管本实施例中使用的反射光的类型没有被特别限制,但是当镜面反射光而不是不规则反射光被用于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时,本发明尤其有用。
如上所述,当在执行图像浓度控制时试图调整光量时,首先,必须用校正的光量检测中间转印带31(图像承载部件)的基础。因此,必须根据中间转印带的多周旋转在光量调整色块之前和之后清洁中间转印带。与此现有技术相反,根据参照图14和15的描述,使用浓度控制调整色块预先调整光量,以执行图7中所示的浓度控制。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可以消除图27中的2602处所需的中间转印带的清洁。这使得可检测实心色块(光量调整图像),同时保持图像浓度控制的精度并迅速执行图像浓度控制。
根据图14和15中所指示的操作,在与其中形成颜色重合失调检测图案的一周旋转相同的一周旋转内,在中间转印带31上形成光量调整色块。使用颜色重合失调检测图案的光量,调整该光量。因此,用于调整光量和颜色重合失调的总处理时间可被缩短。
从减少图像浓度控制时间的观点看,可与当执行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时分离地形成光量调整色块。比较此情况与其中执行图14和15中所示的操作的情况,在后一种情况中,控制光量调整色块以及颜色重合失调所需的总时间可减少。
当使用与在检测颜色重合失调时的光量相同的光量检测光量调整色块时,提供其中可设定光量调整色块的表(转换方法)。因此,直到发光二极管40a的发光量稳定为止需要一定时间的这一问题可被克服。如果如图15中所示的状况那样,光量调整色块的发光量与在检测浓度时的量相同,则发光元件的发光变稳定需要时间。结果,控制颜色重合失调并检测光量调整色块所需的时间总量变长,从而打印机的停机时间增加。另一方面,根据图14和15中所示的特征,停机时间可被减少,从而可用性也提高。
第二示例性实施例将被如下地描述。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当实心图像的光量对光检测器输出的特性具有较大值时,描述实心图像和中间转印带31的光量对光检测器输出的特性。相反,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考虑其中实心图像的光量对光检测器输出的特性的值小于中间转印带31的情况,以设定合适的浓度控制光量。
用于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和用于为了图像浓度控制而调整光量的准备
下文将参照图18和19描述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的具体示例。首先,在步骤S41到步骤S46中,执行与图14中的步骤S21至步骤S26中执行的那些操作相似的操作。除了没有执行浓度控制的光量的设定之外,步骤S47与步骤S27相同。
然后,在步骤S48中,开始清洁中间转印带31。此清洁操作由图19中的标号1806指示。然后,在中间转印带31旋转两次的同时,通过清洁刮刀33的作用清除在中间转印带31上形成的线图像或光量调整色块。
此后,与步骤S48的操作同时地,在步骤S49中,将发光元件40a的光量设定改变为非易失性存储器109中存储的图像浓度控制光量(对应于光量设定ID),以接通发光元件40a。发光元件40a的接通由图19中的标号1805指示。
在步骤S50中,稳定光学检测传感器的发光。
在步骤S51中,针对中间转印带31的一周旋转,通过光检测器40b以预定的间隔获得来自中间转印带31自身的反射光信号(此操作由图19中的标号1807指示)。检测中间转印带31自身的基础,以便清楚实心图像和中间转印带31的光量对光检测器输出的特性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这使得可确定光量的设定(下文讨论)是根据情况1(图20)执行还是根据情况2(图21)执行。在步骤S51中获得的光检测器的输出值用于如图22和23(下文讨论)所示的那样计算浓度控制的光量调整。
在另一个应用示例中,如果执行步骤S51中的操作,使得中间转印带31的状态为边界线状态,其中中间转印带31的状态从图20中所示的状态改变为图21中所示的状态,则操作可被更高效地执行。更具体地说,使用图像形成装置或处理盒32的驱动量作为参数,确定中间转印带31的状态是否是边界线状态。即,例如确定打印数是否已经达到预定的打印数,或者打印机的驱动时间是否已经达到预定时间。
当步骤S51的操作结束时,在步骤S52中停止中间转印带31的旋转。另外,在步骤S53中,关断光学检测传感器40的发光元件40a,以结束用于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和用于为了图像浓度控制而调整光量的准备。
图18中所示的流程图不包括确定光量调整自身的步骤。只要该确定步骤在步骤S51之中或之后执行,则该步骤可在执行图像浓度控制之前的任何阶段执行。
为了图像浓度控制而确定光量的方法
下文将描述在考虑中间转印带31和用于光量调整的实心图像色块二者的反射率的大小的同时,当控制浓度时调整光量的示例。更具体地说,将描述这样一种方法,该方法根据当发光元件40a在中间转印带31和用于光量调整的实心图像色块上执行照射时的光检测器40b和光检测器40c的输出值的大小之间的比较结果,调整光量。当在中间转印带31上执行光照射时提供的输出值是作为以一定光量(ID)照射中间转印带31的结果而得到的多个检测结果当中的最大值。当在用于光量调整的实心图像上执行光照射时提供的输出值是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实心图像的浓度(检测值)当中的最大值。
例如,如图20所示,当中间转印带31基本上是新产品时,其表面反射率高,并且针对中间转印带31自身的光检测器40b的输出的最大值较大(情况1)。另一方面,如图21所示,当中间转印带31被使用较长一段时间时,其表面的反射率可能会减小,从而针对中间转印带31自身的光检测器40b的输出的最大值变小(情况2)。为了设定中间转印带31自身的表面的反射率,可参照对应于在图像数据方面为纯白的反射率(光接收量)。图22和23示出与上述情况1和2相对应的、在光量设定与光检测器40b和40c的输出之间的关系。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确定步骤S51中获得的结果是否对应于图22或23的输出特性,以当根据该确定选择并执行在控制浓度时调整光量的方法。
在图22中,利用具有用于图像浓度控制的光量设定ID的发光,在曲线图中绘制针对中间转印带31的一周旋转的光检测器40b的输出的最大值Sb。最大值Sb从检测对象检测得到。用于图像浓度控制的光量设定ID对应于步骤S49中读取的值。
在图23中,在曲线图中绘制基于用于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的光量设定IR检测出的、针对四个光量调整色块(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光检测器40c的输出的最大值Sc。最大值Sc如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
希望光检测器40c和光检测器40b的输出被设定为尽可能地大(图22和23中的目标线),而没有固定到上限值。
(i)在情况1中,用于图像浓度控制的光量设定ID的更新可被如下地计算。从更新用于图像浓度控制的光量设定ID而得到的值ID’用公式(3)表述:
ID’=(St/Sb)*(ID-IO)+IO  (3)
(ii)在情况2中,可使用公式(4)计算用于图像浓度控制的光量设定ID’。公式(4)对应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更新值ID的公式2:
ID’=(St/Sc)*(IR-IO)+IO  (4)
此光量确定方法还可被如下地描述。使用下式(5)将基于用于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的光量设定IR检测出的、针对四个光量调整色块(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光检测器40c的输出的最大值Sc转换成输出值Sc’(该输出值在基于用于图像浓度控制的光量设定ID检测最大值时被设想):
Sc’=Sc/(IR-IO)*(ID-IO)  (5)
当值Sc’和Sb中的较大值被表示为Smax时,可使用公式(6)计算用于图像浓度控制的光量设定ID的更新值ID’:
ID’=(St/Smax)*(ID-IO)+IO  (6)
如上所述,即使在使用预定的光量时,接收不规则反射光的光检测器40c的输出的最大值与接收镜面反射光的光检测器40b的输出的最大值之间的关系根据图像形成装置的使用状况改变,仍可适当地设定光量。另外,可利用用于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的光量计算合适的用于图像浓度控制的光量设定。因此,可保持图像浓度控制的检测精度,而不使图像浓度控制所需的时间长。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包括针对中间转印带31的一周旋转的一个额外操作。但是,由于图像浓度控制可被迅速执行,所以可提供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优点相类似的优点。
第三示例性实施例将被如下地描述。在上述实施例的每一个中,进行调整,以便基于用于图像浓度控制的光量设定ID(图16)或用于图像浓度控制的光量设定ID’(图22,23),调整从光检测器40b和40c获得的最大输出值以达到目标线St。例如,如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为了图像浓度控制而调整光量的必要性”部分中讨论的,在图像浓度控制中,通过使光检测器40b和40c的输出范围尽可能地大,将计算误差(量化误差)限制为较小值,以确保图像浓度控制的精度。在普通预想中,光检测器40b和40c的关于调色剂量的输出如图20和21所示。更具体地说,当调色剂粘附量增加时,由于光被调色剂拦截,所以主要接收镜面反射光的光检测器40b的输出减小。另一方面,当调色剂粘附量增加时,仅接收不规则反射光的光检测器40c的输出由于光漫射的增加而增加。这里,根据此原理,可理解,来自光检测器40b和40c的输出的最大值对应于当没有粘附调色剂时的光检测器40b的输出值和光检测器40c的相对于实心色块的输出值。第二示例性实施例是基于此假设应用本申请发明的实施例。
但是,在另一种情况中,例如,光学检测传感器的批次差异可能导致设计成主要接收镜面反射光的光检测器40b接收大量不规则反射光。在此情况下,如同光检测器40c,当调色剂量增加时,光检测器40c的输出可增加(参照图25)。根据第三实施例,此另一种情况在下文被实现,从而可选择合适的用于图像浓度控制的光设定ID’。即,使用三个输出设定合适的用于图像浓度控制的光量,该三个输出是接收镜面反射光的光检测器40b的针对中间转印部件自身的输出,接收镜面反射光的光检测器40b的针对实心图像的输出,和仅接收不规则反射光的光检测器40c的针对实心图像的输出。
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和图像浓度控制的光量调整
接下来,将参照图24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的具体示例。根据本实施例的步骤S61至S66类似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步骤S41至S46。
根据本实施例,此后,当形成光量调整色块并监测其输出时,获得来自光检测器40b和40c两者的输出(步骤S67)。
随后的步骤S68至S73类似于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步骤S48至S53。
为了图像浓度控制而确定光量的方法
下文将描述以下情况。这里,如图25所示,当使用发光元件40a照射中间转印带31和色块图像时,当检测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Bk)实心图像时获得的最大输出值大于来自光检测器40b的针对中间转印带31的输出。这是这样一种情况,其中,由于例如长期使用中间转印带31以及传感器的批次差异,光检测器40b接收大量不规则反射分量。
图26示出光量设定、来自光检测器40b的针对中间转印带31的输出、来自光检测器40b的针对实心图像的输出,和来自光检测器40c的针对实心图像的输出。当基于用于颜色重合失调校正的光量设定IR检测出的、来自光检测器40b的针对四个光量调整色块(Y、M、C、Bk)的输出之中的最大值用Sd表示时,可使用以下公式(7)将最大值Sd转换成输出值Sd’,该输出值Sd’可在检测用于图像浓度控制的光量设定ID时被设定:
Sd’=Sd/(IR-IO)*(ID-IO)  (7)
当作为将Sd’的值、Sc’的值(参照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公式(5))和Sb的值进行相互比较的结果而获得的最大值用Smax2表示时,可使用以下公式(8)计算由更新用于图像浓度控制的光量设定ID而得到的值ID’:
ID’=St/(Smax2)*(ID-IO)+IO  (8)
因此,第三示例性实施例考虑了这样的情况,其中当使用发光元件40a以预定的光量照射中间转印带31和色块图像时,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Bk)实心图像的输出值之中的最大输出值大于来自光检测器40b的针对中间转印带31的输出。可以通过用于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的光量,计算合适的用于图像浓度控制的光量设定。另外,变得可保持图像浓度控制的检测精度而不会增加图像浓度控制的时间。在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可提供如同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一样的减少颜色重合失调校正控制所需的时间的优点。
第四示例性实施例将被如下地描述。在第一到第三实施例中,图7和8中所示的浓度控制以及图15和19中所示的光量调整被异步地执行。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确定位置偏移检测图像的位置的操作(基于在图像承载部件的一周旋转长度内形成的位置偏移检测图像的检测结果执行)、确定发光量的操作(基于在图像承载部件的一周旋转长度内形成的光量调整图像的检测结果执行)和浓度检测可被连续执行,而在这些操作之间没有打印作业的打印。
例如,可使图15中的标号1505表示的操作对应于图8中的标号802表示的操作,并且图8中所示的操作可在图15中所示的操作之后连续执行。即,确定位置偏移检测图像的位置的操作(基于在图像承载部件的一周旋转长度内形成的位置偏移检测图像的检测结果执行)、确定发光量的操作(基于在图像承载部件的一周旋转长度内形成的光量调整图像的检测结果执行)和浓度检测可被连续执行,而在这些操作之间没有打印作业的打印。
在另一个示例中,可使图19中的标号1805、1806和1807表示的操作对应于图8中的标号801和802所表示的操作,并且图8中所示的操作可在图19中所示的操作之后连续执行。此时,在图8中的标号801表示的操作中,如同图19中的标号1805表示的操作一样,基于浓度控制光量,接通发光元件40a,直到标号804表示的操作结束为止。即使在此示例中,仍可实现与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的那些操作相类似的操作。
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尽管清洁刮刀33被用作中间转印带31的清洁单元,但是清洁单元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清洁单元可以是这样的类型,其中刷子或辊接触中间转印带31以(暂时)机械地或静电地收集调色剂。另外,清洁单元可以是这样的类型,其中使用充电器例如辊、电晕部件或刷子向粘附在中间转印带31上的调色剂施加电荷,从而调色剂被静电地返回感光鼓2。
尽管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下文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被给予最宽的解释,以便包含所有修改以及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10)

1.一种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单元,配置成形成调色剂图像;
图像承载部件,配置成承载多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
发光元件,配置成使用光进行照射;
光检测器,配置成接收反射光;
位置检测单元,配置成基于所述光检测器根据所述发光元件向位置检测调色剂图像上的光发射的反射光的检测结果,确定位置检测调色剂图像的位置,所述位置检测调色剂图像具有多种颜色并且在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形成;
光量调整单元,配置成基于所述光检测器根据所述发光元件向在图像承载部件上形成的光量调整调色剂图像上的光发射的反射光的检测结果,确定在检测浓度时设定的发光量;和
浓度检测单元,配置成基于所述光检测器根据所述发光元件以由光量调整单元确定的发光量向在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形成的浓度检测调色剂图像上的光发射的反射光的检测结果,检测浓度,
其中,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所述图像承载部件的一周旋转长度内形成所述位置检测调色剂图像和所述光量调整调色剂图像,
其中,所述位置检测单元基于在所述一周旋转长度内形成的位置检测调色剂图像的检测结果,确定颜色之间的位置偏移,并且
其中,所述光量调整单元基于在所述一周旋转长度内形成的光量调整调色剂图像的检测结果,确定在检测浓度时设定的发光量,其中当所述发光元件以在所述发光元件向所述位置检测调色剂图像上发射光时设定的发光量向光量调整调色剂图像上发光时,提供在所述一周旋转长度内形成的所述光量调整调色剂图像的所述检测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清洁器,所述清洁器被配置成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清除所述位置检测调色剂图像和所述光量调整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图像,并且当所述图像承载部件再旋转一次时清除所述调色剂图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当所述发光元件向所述位置检测调色剂图像上发射光时提供的所述光检测器的检测结果基于镜面反射光的接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存储控制单元,所述存储控制单元被配置成使得在非易失性存储单元中存储发射到所述浓度检测调色剂图像上的光的发射量,所述发射到所述浓度检测调色剂图像上的光的发射量由所述光量调整单元确定,
其中,所述浓度检测单元基于所述非易失性存储单元中存储的发光量检测浓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其中使用所述非易失性存储单元中存储的发光量,所述浓度检测单元获得当在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没有形成调色剂图像时提供的检测结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计算单元,所述计算单元被配置成基于检测结果确定发射到所述浓度检测调色剂图像上的光的发射量,该检测结果是通过从所述光量调整调色剂图像的检测结果计算当使用所述发射到所述浓度检测调色剂图像上的光的发射量时提供的检测结果而获得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比较单元,所述比较单元被配置成比较当所述发光元件向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发射光时获得的检测结果的大小与当所述发光元件向所述光量调整调色剂图像上发射光时获得的检测结果的大小,
其中所述光量调整单元基于所述比较单元作出的关于在当所述发光元件向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发射光时获得的检测结果的大小与当所述发光元件向所述光量调整调色剂图像上发射光时获得的检测结果的大小之间哪一个更大的确定,确定发射到所述浓度检测调色剂图像上的光的发射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比较单元比较当向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发射光时提供的镜面反射光的检测结果、当向所述光量调整调色剂图像上发射光时提供的不规则反射光的检测结果、以及当向所述光量调整调色剂图像上发射光时提供的镜面反射光的检测结果的大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其中确定所述位置检测调色剂图像的位置的操作、确定所述发光量的操作、以及浓度检测被连续执行,在这些操作之间没有打印作业的打印,确定所述位置检测调色剂图像的位置的操作基于在所述图像承载部件的所述一周旋转长度内形成的位置检测调色剂图像的检测结果执行,确定所述发光量的操作基于在所述图像承载部件的所述一周旋转长度内形成的光量调整调色剂图像的检测结果执行。
10.一种控制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方法,所述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包括:配置成形成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配置成承载多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的图像承载部件;配置成使用光进行照射的发光元件;配置成接收反射光的光检测器;位置检测单元,其被配置成基于所述光检测器根据所述发光元件向位置检测调色剂图像上的光发射的反射光的检测结果,确定位置检测调色剂图像的位置,所述位置检测调色剂图像具有多种颜色并且在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形成;光量调整单元,其被配置成基于所述光检测器根据所述发光元件向在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形成的光量调整调色剂图像上的光发射的反射光的检测结果,确定在检测浓度时设定的发光量;和浓度检测单元,其被配置成基于所述光检测器根据所述发光元件以由光量调整单元确定的发光量向在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上形成的浓度检测调色剂图像上的光发射的反射光的检测结果,检测浓度,该方法包括:
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所述图像承载部件的一周旋转长度内形成所述位置检测调色剂图像和所述光量调整调色剂图像,
所述位置检测单元基于在所述一周旋转长度内形成的位置检测调色剂图像的检测结果,确定颜色之间的位置偏移,并且
所述光量调整单元基于在所述一周旋转长度内形成的光量调整调色剂图像的检测结果,确定在检测浓度时设定的发光量,其中当所述发光元件以在所述发光元件向所述位置检测调色剂图像上发射光时设定的发光量向光量调整调色剂图像上发光时,提供所述在所述一周旋转长度内形成的光量调整调色剂图像的检测结果。
CN200810179718.6A 2007-11-30 2008-11-28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467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09703 2007-11-30
JP2007309703 2007-11-30
JP2007309703A JP5219475B2 (ja) 2007-11-30 2007-11-30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46787A CN101446787A (zh) 2009-06-03
CN101446787B true CN101446787B (zh) 2011-01-05

Family

ID=406753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79718.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46787B (zh) 2007-11-30 2008-11-28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894101B2 (zh)
JP (1) JP5219475B2 (zh)
CN (1) CN10144678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305500B1 (ko) * 2008-09-30 2013-09-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및 이의 색정합오차 보정방법
JP5652022B2 (ja) * 2009-08-07 2015-01-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色材量決定テーブル作成方法および色材量計測装置
JP5310388B2 (ja) * 2009-08-27 2013-10-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質調整にかかるパターン画像の検出方法
JP5747436B2 (ja) * 2009-09-10 2015-07-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位置ずれ補正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28724B2 (ja) * 2009-10-06 2014-02-2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1133870A (ja) * 2009-11-27 2011-07-0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5777295B2 (ja) * 2010-05-14 2015-09-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21350B2 (ja) * 2011-07-12 2015-11-2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28751B2 (ja) * 2012-05-11 2017-05-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39235B2 (ja) * 2012-05-11 2016-12-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87577B2 (ja) 2012-10-26 2017-03-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濃度検出装置
JP7005210B2 (ja) * 2017-07-31 2022-01-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118727B2 (ja) * 2018-04-27 2022-08-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11126130B2 (en) * 2018-08-14 2021-09-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ptical senso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0118923A (ja) * 2019-01-28 2020-08-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31900A (ja) 1998-10-28 2000-05-12 Canon Inc 濃度制御装置および方法
US6246844B1 (en) 1998-07-23 2001-06-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nsity control apparatus in image formation apparatus
JP2001166553A (ja) * 1999-12-13 2001-06-22 Ricoh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4107550B2 (ja) 2001-01-31 2008-06-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付着量検出方法,プログラム,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644923B2 (ja) * 2001-12-18 2005-05-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カラー画像形成方法及び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4250393B2 (ja) * 2002-09-26 2009-04-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EP1575258A3 (en) * 2004-03-09 2007-12-05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computer product, and process cartridge
JP4695899B2 (ja) * 2005-03-14 2011-06-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93761A (ja) * 2005-09-27 2007-04-1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読取可能記録媒体
JP4866671B2 (ja) * 2006-07-13 2012-02-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80946A (ja) * 2007-01-25 2008-08-0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方法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用のプログラム
US8099004B2 (en) * 2007-12-28 2012-01-1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894101B2 (en) 2011-02-22
JP2009134037A (ja) 2009-06-18
CN101446787A (zh) 2009-06-03
JP5219475B2 (ja) 2013-06-26
US20090141296A1 (en) 2009-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46787B (zh)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KR100741595B1 (ko) 컬러 화상 형성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US755186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an image quality
US6898381B2 (en)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US7433615B2 (en) Method of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 light exposure condition
US992153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density sensor movable in a main scanning direction
CN1959544B (zh) 有效检测图像数据的成像方法和设备
US20080008486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H1083115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現像剤エージング方法
CN102004411A (zh) 成像装置和关于图像质量调整的样式图像的检测方法
US10564568B2 (e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release of development nip
US920761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06483784B (zh) 图像形成装置
EP1251410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ans for the amount of developer on the image carrier
JP608757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濃度検出装置
US789934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developing bias correcting portion that changes a developing density adjustment pattern
US7324768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rmining one or more operating points in an image forming device
JP200906950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74244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US1033106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92376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8762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94650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質調整方法
JPH1113370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7037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10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