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45180A - 折叠集装箱 - Google Patents

折叠集装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45180A
CN101445180A CNA2008100931991A CN200810093199A CN101445180A CN 101445180 A CN101445180 A CN 101445180A CN A2008100931991 A CNA2008100931991 A CN A2008100931991A CN 200810093199 A CN200810093199 A CN 200810093199A CN 101445180 A CN101445180 A CN 1014451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nd plate
side wall
plate parts
foot
collapsible conta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09319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45180B (zh
Inventor
山内寿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k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4451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451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451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451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11/00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by interconnecting or uniting two or more rigid, or substantially rigid, components made wholly or mainly of plastics material
    • B65D11/18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by interconnecting or uniting two or more rigid, or substantially rigid, components made wholly or mainly of plastics material collapsible, i.e. with walls hinged together or detachably connected
    • B65D11/1833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by interconnecting or uniting two or more rigid, or substantially rigid, components made wholly or mainly of plastics material collapsible, i.e. with walls hinged together or detachably connected whereby all side walls are hingedly connected to the base pan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igid Containers With Two Or More Constituent Elements (AREA)
  • Stackable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一种折叠集装箱,其可以使叠放集装箱的操作容易进行,同时可以可靠地防止被叠放的集装箱陷入折叠集装箱内。使本发明的折叠集装箱(10)处于组装状态并在其上叠放小型集装箱(90)时,使带板部件(50)处于水平姿势即可。由此,即使小型集装箱(90)被叠放在从折叠集装箱(10)的正确的叠放位置偏移了的位置上,由于带板部件(50)从下方支承小型集装箱(90),可以防止其陷入折叠集装箱(10)内。并且,可以使小型集装箱(90)在带板部件(50)上滑移至正确的叠放位置。即,可以将小型集装箱(90)叠放在折叠集装箱(10)上的大致位置后进行微调使其移动至正确的叠放位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叠放操作更容易进行。

Description

折叠集装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折叠集装箱,其侧壁分别与四边形的底板的各外缘部可以转动地连结,可以在使这些侧壁从底板竖起的组装状态和将侧壁与底壁重叠的折叠状态之间进行转换。
背景技术
因为该种折叠集装箱的各侧壁是不同的部件,所以与各侧壁彼此一体成形的不能折叠的集装箱相比,侧壁更容易弯曲。因此,折叠集装箱的上面开口扩开,在叠放其它的集装箱时会发生陷入折叠集装箱内的情况。特别在将纵向或横向的任一方与折叠集装箱相同的小型集装箱叠放在折叠集装箱上的情况下,经常出现陷入折叠集装箱内的情况。相对于此,在现有的折叠集装箱中,在折叠集装箱的侧壁上面设置突起,并且在被叠放的其它的集装箱的下面设置凹部,通过使该突起和凹部进行凸凹卡合,可以防止折叠集装箱上面开口变宽(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696号公报(【0018】、【0030】段,图2,图11,图19)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折叠集装箱中,在其上叠放其它的集装箱时,突起和凹部的凸凹卡合操作需要时间。另外,因为近年为了减小折叠集装箱的折叠状态的高度有减小各侧壁厚度的倾向,所以在进行叠放操作时,相对于下侧的折叠集装箱,上侧的集装箱只要偏移了侧壁的板厚的量,就会发生集装箱陷入下侧的折叠集装箱内的情况。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集装箱的叠放操作容易进行,且可以可靠防止被叠放的集装箱陷入下侧的折叠集装箱内的折叠集装箱。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而提出的第一发明中的折叠集装箱,其分别将侧壁能够转动地连结于四边形的底板的各外缘部,并能够转变为以下两种状态,其一是使这些侧壁从所述底板竖起并相互连结的组装状态;其二是将所述侧壁重叠在所述底板上的折叠状态,当所述折叠集装箱在处于所述组装状态时,形成为上面开放的长方体形状,通过在其上面开口的内侧嵌合另一集装箱下面所具备的下面突部来防止横向错位,在该状态下,可以对集装箱进行叠放,所述折叠集装箱的特征在于,具备一对带板部件和带板铰链机构,所述一对带板部件沿着所述侧壁中在所述底板的纵横的任一方相对的一对第一侧壁的上缘部延伸,所述带板铰链机构将所述各带板部件连结于所述各第一侧壁的靠近上面的位置,并使所述各带板部件可以在从所述第一侧壁向内侧水平伸出的水平姿势和从所述第一侧壁向铅直上方竖起的竖起姿势之间转动,并且可定位于所述水平姿势,所述水平姿势的所述带板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壁的上面向下方偏移设置。
第二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发明所述的折叠集装箱中,带板铰链机构在第一侧壁的遍及上缘部整体分散的多个位置上将带板部件和第一侧壁连结起来。
第三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二发明所述的折叠集装箱中,所述带板铰链机构具备:多个铰链脚部,其从朝向所述带板部件的宽度方向的一侧面中的长度方向的多个位置向侧方突出;一对铰链轴,其从所述各铰链脚部的前端部中朝向所述带板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两侧面突出;多个脚部容纳凹部,其与所述多个铰链脚部对应地在所述第一侧壁的上端部设置有多个,向所述第一侧壁的上面和内面开口,收容所述铰链轴和所述铰链脚部;铰链轴承入口,其使所述脚部容纳凹部中的向所述第一侧壁的内面开口的内面开口的下端部对应于所述铰链轴而加宽,能够将所述铰链轴从所述第一侧壁的内面侧容纳在所述脚部容纳凹部中;以及轴定位部,其是将所述脚部容纳凹部中所述铰链轴承入口的内部向上方侧加宽而成,其中,使所述带板部件处于所述竖起姿势,将所述铰链轴和所述铰链脚部容纳于所述脚部容纳凹部,在使所述带板部件处于所述水平姿势时,通过所述铰链脚部与所述脚部容纳凹部的底面的抵接,所述铰链轴向上方移动而被容纳在所述轴定位部,在与所述铰链轴正交的方向中除下方以外的三个方向上对所述铰链脚部进行定位。
第四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发明至第三发明中的任一个所述的折叠集装箱中,设置有竖起卡合部,其形成于带板部件与第一侧壁上,在带板部件处于竖起姿势的状态下互相卡合,将带板部件保持在竖起姿势。
第五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发明至第四发明中的任一个所述的折叠集装箱中,在所述带板部件中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面上,在远离转动中心的一侧的端部上形成有一对水平支承突起,在所述侧壁中的除所述第一侧壁以外的一对第二侧壁的上缘部上,形成有在使所述带板部件处于水平姿势时,容纳所述水平支承突起并从下方支承所述水平支承突起的水平维持凹部。
发明效果
【第一发明】
在使第一发明的折叠集装箱处于组装状态而在其上叠放其它的集装箱时,可以使带板部件处于水平姿势且处于从第一侧壁的上端部向内侧伸出的状态。由此,即使其它的集装箱偏离了折叠集装箱的正确的叠放位置而叠放,带板部件也可以从下方支承其它的集装箱而防止其陷入折叠集装箱内。并且,可以使其它的集装箱在带板部件上滑移至正确的叠放位置。即,可以将其它的集装箱放在折叠集装箱上的大致位置后,进行微调使其移动至正确的叠放位置,与现有的叠放操作相比操作更容易进行。另外,即使第一侧壁向外侧多少展开一些,也可以通过带板部件防止其它的集装箱陷入折叠集装箱内。并且,在折叠集装箱处于折叠状态时,可以使各带板部件形成从各第一侧壁向铅直上方竖起的竖起姿势,而将各侧壁重叠在底壁上。
【第二发明】
在第二发明的折叠集装箱中,因为在遍及第一侧壁的上缘部整体分散的多个位置上,带板铰链机构将带板部件和第一侧壁连结起来,所以水平姿势的带板部件起到了加强第一侧壁的长度方向整体的肋的作用。由此,可以防止第一侧壁向内外弯曲变形,使折叠集装箱的上面开口的形状稳定。
【第三发明】
在第三发明的折叠集装箱中,使带板部件为竖起状态,通过将铰链脚部容纳在第一侧壁上设置的脚部容纳凹部中,可以使带板部件可以转动地连结在第一侧壁上。并且,在带板部件处于水平姿势时,通过铰链脚部与脚部容纳凹部的底面的抵接,铰链脚部的铰链轴向上方移动,被容纳在轴定位部中,在与铰链轴正交的方向中除下方外的三个方向上对铰链脚部进行定位,利用水平姿势的带板部件的自重,限制铰链脚部向下方的移动。由此,可以使水平姿势的带板部件与第一侧壁形成一体,使带板部件起到加强第一侧壁的肋的作用。
【第四发明】
第四发明的折叠集装箱,因为通过在带板部件与第一侧壁上形成的竖起卡合部,可以使带板部件保持为竖起姿势,所以可以将货物容易地装入折叠集装箱内或从集装箱内取出。
【第五发明】
第五发明的内倒折叠集装箱,在使带板部件处于从第一侧壁的上端部向内侧伸出的水平姿势时,水平支承突起被容纳在形成于第二侧壁上端部上的水平维持凹部并从下方被支承。由此,可以防止带板部件承受其它的集装箱的重荷而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关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折叠集装箱的立体图;
图2是使带板部件处于竖起姿势的折叠集装箱的立体图;
图3是从内面侧看去的长边侧壁及带板部件的立体图;
图4是从外面侧看去的长边侧壁及带板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臂容纳部的立体图;
图6是长边侧壁的上端部及带板部件的一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7是竖起姿势下的带板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8是水平姿势下的带板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9是水平姿势下的带板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10是折叠集装箱的上端角部的立体图;
图11是折叠集装箱折叠的过程的立体图;
图12是折叠状态下的折叠集装箱的立体图;
图13是折叠状态下的折叠集装箱的局部剖开立体图;
图14是在折叠集装箱上叠放其它的集装箱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15是叠放在折叠集装箱上的其它的集装箱产生偏移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16是关于第二实施方式的折叠集装箱的立体图;
图17是该折叠集装箱的上端角部的立体图;
图18是关于第三实施方式的折叠集装箱的上端角部的立体图;
图19是水平姿势下的带板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20折叠集装箱中的上端角部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变形例的折叠集装箱的上端角部的立体图;
图中:
10、10V、10W—折叠集装箱;11、11W—短边侧壁(第二侧壁);13、43、67—水平维持凹部;21—长边侧壁(第一侧壁);21D—竖起卡合凹部;25—脚部容纳凹部;25C—铰链轴承入口;26—轴定位部;30—底板;50、50V、50W—带板部件;51、64—水平支承突起;51S—水平保持突起;51T—三角突起;52—铰链脚部;53—铰链轴;55—竖起卡合突部;59A—把手部;59B—把手标记;90—小型集装箱(其它的集装箱);91—下面突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图1~图15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关于本实施方式的折叠集装箱10是俯视形状为长方形且上面开放的长方体构造。另外,折叠集装箱10由底板30;可以转动地与该底板30上的一对短边侧的外缘部连结的一对短边侧壁11、1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侧壁”);可以转动地与底板30上的一对长边侧的外缘部连结的一对长边侧壁21、2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侧壁”)构成。并且,在各短边侧壁11的上端部安装有锁定部件40,在各长边侧壁21的上端部上安装有有关本发明的带板部件50。并且,折叠集装箱10可以在以下两种状态间转换,一是使短边及长边的侧壁11、21从底板30竖起互相连结的组装状态(参照图1),二是如图11所示,将短边侧壁11、11重叠地折叠在底板30上,在这些短边侧壁11、11上折叠一方的长边侧壁21,且在其上折叠另一方的长边侧壁21的折叠状态(参照图12)。
如图1所示,从底板30中的一对短边侧的外缘部向上方突出一对短边底突部31、31,从一对长边侧的外缘部向上方突出一对长边底突部32、32。另外,在各短边底突部31的两端部上设置有与长边底突部32等高的拐角支承壁34、34,从而除该拐角支承壁34、34以外的短边底突部31整体变得比长边底突部32低。
如图12所示,在长边底突部32上,在各自的长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形成有多个臂容纳部35。在图5中,放大表示了该臂容纳部35。如该图所示,该臂容纳部35在长边底突部32的上面和内面开口。臂容纳部35的上面开口35A及内面开口35B的上端部变得比内面开口35B的下端部宽。另外,在臂容纳部35的内面,在夹着内面开口35B的两侧部分上形成有防脱突起35T。并且,虽未图示,但在短边底突部31上也与长边底突部32一样形成有多个臂容纳部。
如图1所示,长边侧壁21是在横长的平板的外面上突出形成有格子状的外面肋21L的构造。另外,横长的平板,其高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在其横方向整体的区域向外侧稍稍鼓出,形成侧壁膨出部21Z。并且,外面肋21L与长边侧壁21相比上方部分的伸出量变大。并且,如图13所示,在一方的长边侧壁21上重叠另一方的长边侧壁21时,下侧的长边侧壁21中的外面肋21L的伸出量变大的部分,被容纳在上侧的长边侧壁21中的侧壁膨出部21Z内。
如图12所示,在长边侧壁21上,对应于各臂容纳部35形成有多个铰链脚部22。如图3所示,铰链脚部22从长边侧壁21的下端面垂下。另外,从铰链脚部22的下端部的两侧面向长边侧壁21的横方向突出有一对铰链轴23A、23A。并且,从铰链脚部22的基端部两侧面向长边侧壁21的横方向突出有一对基端突部23B、23B。该基端突部23B、23B是与长边侧壁21的内面连续且为同一面,结果是在从长边侧壁21的内面侧看铰链脚部22时,基端部变为比前端部更宽的形状。
包含铰链轴23A、23A的铰链脚部22从上面开口35A侧被容纳在底板30的臂容纳部35内,铰链轴23A、23A与防脱突起35T、35T卡合而被防止脱落。并且,长边侧壁21可以以铰链轴23A、23A为中心相对于底板30转动,能够在竖起状态(图1所示的状态)与水平状态(图12所示的状态)之间转换。另外,在使长边侧壁21为竖起状态时,基端突部23B、23B堵塞臂容纳部35的上面开口35A,长边侧壁21的下面与底板30中的长边底突部32的上面面抵接。
如图11所示,在长边侧壁21的两侧缘部上,在上端部和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连结突片28A、28B。该连结突片28A、28B从长边侧壁21向短边侧壁11一侧突出。另外,如图3所示,在长边侧壁21的内面的上端部上,在与各连结突片28A的内面对峙的位置上分别突出形成有连结突起29。
如图1所示,短边侧壁11是在矩形平板体的外面上突出形成有外面肋11L的构造。另外,虽未图示但在短边侧壁11的下端部上也与长边侧壁21一样形成有未图示的铰链脚部。并且,在底板30中的短边底突部31上形成的未图示的臂容纳部(未图示)中,容纳短边侧壁11的铰链脚部,短边侧壁11与底板30被可以转动地连结。并且,在使折叠集装箱10处于组装状态时,短边侧壁11的外面与长边侧壁21的连结突片28A、28B抵接,防止短边侧壁11向外侧倒。
如图1所示,在短边侧壁11的横方向的中央,在靠上端的位置形成有伸手孔11A。在短边侧壁11的外面的上端部,在沿横方向平行延伸的一对外面肋11L、11L之间,组装有用于连结短边侧壁11和长边侧壁21的锁定部件40。锁定部件40整体呈板状,遍及短边侧壁11的横方向整体延伸。另外,在锁定部件40的两端部上,在相对于锁定部件40整体的上面向下方偏移了的位置上设置有卡合片42、42。并且,在所述一对外面肋11L、11L彼此之间,为了从外面侧覆盖卡合片42、42而架设有架桥壁11M、11M(参照图10)。另外,虽然未图示,但是各卡合片42从短边侧壁11上的上端部的侧面向侧方突出。
一对可弯臂41、41以末端变宽的形状从锁定部件40的下面斜向下地延伸出。可弯臂41、41的下端部与锁定部件40的下侧的外面肋11L抵接,通过该可弯臂41、41的弹力对锁定部件40向上方施力。并且,在可弯臂41、41位于可动范围的上端部的状态下,卡合片42被夹在所述长边侧壁21的连结突片28A(参照图3)与连结突起29(参照图3)之间,防止短边侧壁11倒向内侧。为了使该短边侧壁11倒向内侧,只要克服可弯臂41的弹力使锁定部件40向下方移动进行操作即可。为了执行该操作,在锁定部件40的长度方向的中央贯通形成有操作孔40B。另外,在短边侧壁11上,与操作孔40B对应贯通形成有操作辅助孔11B(参照图1)。并且,通常如图1所示,通过使操作孔40B的下缘部比操作辅助孔11B的下缘部更向上方偏移,使锁定部件40下降直至操作孔40B的下缘部与操作辅助孔11B的下缘部一致的位置,从而解除连结突起29与卡合片42的卡合,可以使短边侧壁11倒向内侧。
之后,如图2所示,在各长边侧壁21的上端部上分别可以转动地连结有带板部件50。各带板部件50呈沿长边侧壁21的上缘部延伸的前板状,在其内面上形成有格子状的加强肋50L。另外,在带板部件5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面上突出形成有铰链脚部52,在带板部件5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面,在从铰链脚部52分离侧的端部上突出形成有水平支承突起51、51。
具体地说,带板部件50中除水平支承突起51及铰链脚部52外的主体部50H的全长,如图1所示,在短边侧壁11、11的内面间是恰好容纳的大小,主体部50H的宽度是短边侧壁11的横方向的大小的1/5以下。另外,如图4所示,在主体部50H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缘部上,主体部50H的外面呈带台阶状与内面侧靠近而形成有薄壁部57B。并且,如图1所示,在主体部50H中与薄壁部57B相反侧的缘部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将加强肋50L的突出量带台阶状地减小而形成有把手部50A。
如图3所示,加强肋50L被配置在主体部50H的内面的缘部整体。另外,加强肋50L中的沿带板部件50的宽方向(图3中的上下方向)延伸的纵肋50J,一对一对地被配置在带板部件50的长度方向的整体上的多个分散的位置上。并且,如图6所示,在主体部50H的薄壁部57B中,纵肋50J、50J形成于内面和外面双方上。并且,每对纵肋50J、50J以从带板部件5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面57C突出的方式延长,形成脚部肋50G、50G,该两脚部肋50G、50G的外面侧由连接壁50R连接而构成铰链脚部52。
从各铰链脚部52的前端部中的面向带板部件50的长度方向的两侧面向相反方向突出有一对铰链轴53、53。铰链轴53的截面大致呈L字形,该L字形的一边配置在铰链脚部52的前端侧,剩下的一边配置在铰链脚部52的外面侧(连接壁50R侧)。
如图4所示,在带板部件50的整体与薄壁部57B之间的阶梯面57A上,在其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一对竖起卡合突部55、55(图4中只表示了一个竖起卡合突部55)。如图7所示,竖起卡合突部55被配置在带板部件50的阶梯面57A的外侧位置。另外,竖起卡合突部55截面是三角形,在带板部件50的内面侧具备从阶梯面57A垂直向上竖起的卡合面,另一方面在带板部件50的外面侧具备从阶梯面57A斜向上竖起的倾斜面。与此相对,如图8所示,在长边侧壁21的上面,在与一对竖起卡合突部55、55对应的两位置处形成有将外缘部切成矩形的一对竖起卡合凹部21D、21D。
如图10(A)所示,水平支承突起51整体呈棱柱状。与此对应,在短边侧壁11上,形成有横方向的两端部切成矩形且上面开放的水平维持凹部13。另外,在锁定部件40上以与水平维持凹部13重叠的方式形成有上面开放的水平维持凹部43。
如图3所示,在长边侧壁21的上端部,与多个铰链脚部52对应形成多个脚部容纳凹部25,通过该脚部容纳凹部25和铰链脚部52,构成将带板部件50与长边侧壁21可以转动地连结的带板铰链机构。具体地说,如图6所示,长边侧壁21的上端部,外面带台阶状地靠近于内面侧而形成薄壁部21B。并且,脚部容纳凹部25在长边侧壁21的上面和内面开口,并且该内面开口25B跨过长边侧壁21的阶梯面21C向上下延伸。
脚部容纳凹部25的内面开口25B的下端部与下端部相比在长边底突部32的长度方向上扩展,形成为用于容纳一对铰链轴53、53的铰链轴承入口25C。另外,在脚部容纳凹部25的内部,从该脚部容纳凹部25的高度方向的中间位置遍及于底面25E形成有横向宽度与铰链轴承入口25C相同的轴定位部26。即,铰链轴承入口25C的内部的空间通过轴定位部26向上方侧扩展。
带板部件50如下述那样组装在长边侧壁21上。即,如图3所示,带板部件50处于使铰链脚部52配置在最下部的竖起状态,从长边侧壁21的内面侧将铰链脚部52容纳在脚部容纳凹部25中。此时,从铰链脚部52突出的铰链轴53,通过脚部容纳凹部25中的铰链轴承入口25C被容纳在脚部容纳凹部25内。在此,因为铰链轴承入口25C是铰链轴53恰好能通过的大小,铰链轴承入口25C的内部通过轴定位部26向上方侧扩展,所以在将铰链轴53容纳在铰链轴承入口25C的内部时,铰链轴53卡挂在铰链轴承入口25C上的在轴定位部26一侧的开口缘上,铰链脚部52变得不容易从脚部容纳凹部25脱离。如上所述,带板部件50被组装在长边侧壁21上。
带板部件50在与长边侧壁21连结的状态下可以以铰链轴53为中心转动。在其可以转动的范围的一端,带板部件50处于竖起姿势,在另一端处于水平姿势。具体地说,在带板部件50处于竖起姿势时,如图7所示,长边侧壁21与带板部件50的薄壁部21B、57B彼此相对,限制带板部件50向外侧转动至竖起姿势以上。另外,通过长边侧壁21的阶梯面21C和带板部件50的一侧面57C、或者长边侧壁21的上面21A和带板部件50的阶梯面57A的任一对相互面接触,带板部件50相对于长边侧壁21独立。并且,通过将竖起卡合突部55卡合在竖起卡合凹部21D上,带板部件50被保持在竖起姿势。并且,在带板部件50处于竖起姿势时,带板部件50的内面与长边侧壁21的内面成为同一个平面。
通过将竖起姿势的带板部件50向上方举起,可解除竖起卡合突部55与竖起卡合凹部21D的卡合,从而使带板部件50倒向内侧。并且,若带板部件50从图10(A)所示的竖起姿势向内侧例如转动90度,则变为如图10(B)所示的水平姿势。这样,水平支承突起51被容纳在短边侧壁11及锁定部件40的水平维持凹部13、43内,通过短边侧壁11从下方被支承。由此可以限制带板部件50从水平姿势向下方转动。
另外,在带板部件50处于水平姿势时,如图8所示,铰链脚部52的内面朝向下方与脚部容纳凹部25的底面25E抵接,并且铰链轴53向上方侧移动。这样,铰链轴53与轴定位部26的顶面26B抵接而限制向上方的移动,由此也可以限制带板部件50从水平姿势向下方转动。
并且,在带板部件50为水平姿势时,铰链轴53与轴定位部26的内侧卡合面26A抵接,并且如图9所示,铰链脚部52的前端与脚部容纳凹部25中的靠外侧的内侧面25D抵接。由此,限制水平姿势的带板部件50向长边侧壁21的内外两方向移动。即,在使带板部件50处于水平姿势时,在与铰链轴53正交的方向中除下方的三方向上对铰链脚部52进行定位,在水平姿势的带板部件50的自重的作用下,限制铰链脚部52向下方的移动。由此,可以使水平姿势的带板部件50与长边侧壁21成为一体,使带板部件50起到加强长边侧壁21的肋的作用。
以上是关于本实施方式的折叠集装箱10的构成的说明。下面,对该折叠集装箱10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在向本实施方式的折叠集装箱10装入或取出货物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只要使带板部件50处于竖起姿势即可。由此,折叠集装箱10的上面开口变宽,可以高效率地取出装入货物。另外,在带板部件50处于竖起姿势时,因为带板部件50与长边侧壁21的内面成为一个面,所以货物也不会挂在带板部件50与长边侧壁21的台阶上。
在向折叠集装箱10容纳了货物后将带板部件50置于水平姿势。由此,可以防止在搬运时货物从折叠集装箱10向外飞出,同时可以防止长边侧壁21发生弯曲变形。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折叠集装箱10中,因为在长边侧壁21的上缘部中的遍及长度方向的整体而分散的多个位置上连结有带板部件50,所以水平姿势的带板部件50起到加强长边侧壁21的长度方向整体的肋的作用,可以抑制长边侧壁21的弯曲变形。特别是在容纳多个如螺栓等小货物的情况下,由于货物的压力施加在长边侧壁21上,所以水平姿势的带板部件50的加强效果增加。另外,因为水平姿势的带板部件50被容纳在短边侧壁11、11之间,所以可以起到防止短边侧壁11、11倒向内侧的作用,并且可以维持长边侧壁21与短边侧壁11正交状态,防止折叠集装箱10整体的扭曲变形。
并且,在容纳多个小货物的情况下,在容纳货物时预先将带板部件50置于水平姿势,也可以抑制长边侧壁21的变形。
折叠集装箱10在折叠状态下,可以在体积不增大的情况下从搬运目的地返回。为使折叠集装箱10变为折叠状态,使带板部件50、50处于竖起姿势,并且使锁定部件40向下移动来解除短边侧壁11与长边侧壁21的卡合,将短边侧壁11、11重叠地折叠在底板30上。然后,在短边侧壁11、11上重叠一方的长边侧壁21及带板部件50。于是,如图11所示,该长边侧壁21上的连结突片28A、28B容纳在底板30的短边底突部31中的缺口部31Z中。其次,将另一方的长边侧壁21及带板部件50重叠地折叠在一方的长边侧壁21及带板部件50上。这样,如图12所示,另一方的长边侧壁21中的连结突片28A、28B,被配置在相对于一方的长边侧壁21的连结突片28A、28B及带板部件50的水平支承突起51偏移了的位置,并且另一方的长边侧壁21中的连结突片28A容纳在一方的长边侧壁21的侧缘部的缺口部21W中。由此,可以抑制折叠状态的折叠集装箱10的高度。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折叠集装箱10在组装状态下若将带板部件50置于水平姿势,则可以将其它的集装箱叠放在其上。在图14中,表示了将作为其它集装箱的有折叠集装箱10的一半大小的小型集装箱90叠放在折叠集装箱10上的状态。
在将小型集装箱90叠放在折叠集装箱10上时,将在小型集装箱90的下面形成的下面突部91以收在长边侧壁21、21之间的方式进行配置并载置在折叠集装箱10的上面。于是,小型集装箱90的下面的外缘部与长边侧壁21、21的上面21A、21A抵接而由折叠集装箱10支承小型集装箱90的荷重,下面突部91容纳在长边侧壁21的上面21A与水平姿势的带板部件50间的阶梯上从而防止横向错位。
在此,在叠放操作时,如图15所示,即使小型集装箱90从折叠集装箱10的正确的叠放位置错开,由于水平姿势的带板部件50从下方支承小型集装箱90,所以也不会产生小型集装箱90陷入折叠集装箱10内的情况。并且,可以使小型集装箱90在带板部件50上滑动使其移动向折叠集装箱10的正确的位置。即,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将小型集装箱90叠放在折叠集装箱10上的大致位置上后,进行微调使之移动至正确的叠放位置,与现有的集装箱相比叠放操作变得更容易进行。
另外,在由于使折叠集装箱10的长边侧壁21、21变薄而由于长边侧壁21、21的微小变形,不能将小型集装箱90载置于长边侧壁21、21上的情况下,可以代替长边侧壁21、21而由带板部件50从下方支承小型集装箱90,使小型集装箱90叠放在折叠集装箱10上。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是由短边侧壁11、11从下方支承在带板部件50的转动端具备的水平支承突起51、51的构造,所以靠小型集装箱90的荷重防止带板部件50自身的变形,从而可以稳定地支承小型集装箱90。
如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的折叠集装箱10通过具备带板部件50、50,在叠放其它的集装箱时可以防止陷入折叠集装箱10内,叠放集装箱的操作与现有的相比更容易进行。另外,通过带板部件50、50可以谋求组装状态的折叠集装箱10的强度的提高。
【第二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由图16及图17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折叠集装箱10V只有带板部件50V的构造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如图1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带板部件50V中的长度方向的中央,安装有把手标记59B。另外,使带板部件50V中的转动端侧的侧面上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呈圆弧状下凹而形成有把手部59A。根据该构成,将把手标记59B做标记,手把住带板部件50V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的把手部59A,可以操作带板部件50V顺利地转动。
另外,如图17(A)所示,在水平支承突起51上突出形成有三角突起51T。并且,如图17(B)所示,若将水平支承突起51卡合在短边侧壁11及锁定部件40的水平维持凹部13、43上,则可以使三角突起51T突入该水平维持凹部13、43的底部的间隙,能够防止短边侧壁11的内外的移动。
【第三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由图18~图20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折叠集装箱10W主要是水平支承突起64及水平维持凹部67的构造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如图1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水平支承突起64被分割为弹性突片60和固定突部61两部分。弹性突片60是将带板部件50W中从转动中心离开的缘部的加强肋50L向侧方延长后的突片构造。另外,在弹性突片60中与转动中心相反侧的面上,突出形成有水平支承突起63。该水平支承突起63,如图19所示,是沿弹性突片60的突出方向延伸的椭圆形。并且,水平支承突起63从弹性突片60的外面垂直地向上竖起,从途中到前端带有弧度,整体成为大致拱形。
另一方面,如图18所示,固定突部61被配置在相对于弹性突片60空出水平支承突起63的突出量程度的间隙而靠近带板部件50W的转动中心的位置。具体地说,固定突部61是在与弹性突片60平行延伸的第一突壁61A的侧缘部上接合第二突壁61B而成的,所述第二突壁61B是带板部件50W中的遍布带板部件50L的主板部50S的一部分延长而成的。另外,突片状的折弯片62从固定突部61的前端朝向带板部件50W的转动中心侧延伸。并且,折弯片62的基端部与第一及第二突壁61A、61B的前端缘都连接而互相加强。
本实施方式的水平维持凹部67,与上端侧的入口相比,下方内部呈带台阶状向短边侧壁11W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侧扩展。并且,水平维持凹部67内的阶梯差部分为水平支承突起63可以卡合的内侧卡合部68。另外,在水平维持凹部67的内部,沿缘部外面肋11L呈弯曲形状。并且,以水平维持凹部67的入口向上方缓缓张开的方式,水平维持凹部67内的外面肋11L与沿短边侧壁11W上缘部的外面肋11L连续而形成导向部67G。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短边侧壁11W具备的锁定部件40W为避免水平维持凹部67内与外面肋11L的干涉,在水平方向的靠近两端的位置向下方弯曲成曲柄状。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构成,在使带板部件50W从竖直姿势变为水平姿势,将水平支承突起64压入水平维持凹部67时,水平支承突起63与水平维持凹部67的导向部67G滑动接触,弹性突片60弯曲向固定突部61侧。并且,在将水平支承突起64压入到水平维持凹部67的内部时,弹性突片60弹性复原,如图20所示,水平支承突起63被卡合在内侧卡合部68。由此,例如,即使将折叠集装箱10W上下倒置,带板部件50W也不会在重力作用下转动,可以防止带板部件50W的松动。另外,在将水平支承突起64压入水平维持凹部67内部时,变为短边侧壁11W被夹在带板部件50W的侧面与折弯片62之间的状态,可以有效地防止折叠集装箱10W整体的扭曲变形。
【其它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仅限于所述的实施方式,例如,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之内,并且,在除下述以外不偏离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种种变更来实施。
(1)如图21所示,也可以是如下构造:在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水平支承突起51上,设置向水平维持凹部13、43的内侧面侧突出的水平保持突起51S,在使水平支承突起51S卡合在水平维持凹部13、43内时,水平保持突起51S卡合在短边侧壁11的外面肋11L的下面,可以将带板部件50保持为水平姿势。
(2)所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带板部件50、50V、50W虽然也可以是通过具备水平支承突起51、51V、64,被短边侧壁11支承为水平姿势的构造,但是也可以是不具备水平支承突起,只通过带板部件与长边侧壁之间的带板铰链机构将带板部件保持在水平状态的构成。
(3)所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折叠集装箱10、10V、10W虽然是在长边侧壁21上可以转动地连结带板部件50、50V、50W的构造,但是也可以是在短边侧壁11、11W上可以转动地连结带板部件50、50V、50W的构造。
(4)所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折叠集装箱10、10V、10W的平面形状虽然为长方形,但是也可以是正方形。

Claims (5)

1.一种折叠集装箱,其分别将侧壁能够转动地连结于四边形的底板的各外缘部,并能够转变为以下两种状态,其一是使这些侧壁从所述底板竖起并相互连结的组装状态;其二是将所述侧壁重叠在所述底板上的折叠状态,
当所述折叠集装箱在处于所述组装状态时,形成为上面开放的长方体形状,通过在其上面开口的内侧嵌合另一集装箱下面所具备的下面突部来防止横向错位,在该状态下,可以对集装箱进行叠放,
所述折叠集装箱的特征在于,
具备一对带板部件和带板铰链机构,
所述一对带板部件沿着所述侧壁中在所述底板的纵横的任一方相对的一对第一侧壁的上缘部延伸,
所述带板铰链机构将所述各带板部件连结于所述各第一侧壁的靠近上面的位置,并使所述各带板部件可以在从所述第一侧壁向内侧水平伸出的水平姿势和从所述第一侧壁向铅直上方竖起的竖起姿势之间转动,并且可定位于所述水平姿势,
所述水平姿势的所述带板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壁的上面向下方偏移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集装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板铰链机构在所述第一侧壁的遍及上缘部整体分散的多个位置上将所述带板部件和所述第一侧壁连结起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集装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板铰链机构具备:
多个铰链脚部,其从朝向所述带板部件的宽度方向的一侧面中的长度方向的多个位置向侧方突出;
一对铰链轴,其从所述各铰链脚部的前端部中朝向所述带板部件的长度方向的两侧面突出;
多个脚部容纳凹部,其与所述多个铰链脚部对应地在所述第一侧壁的上端部设置有多个,向所述第一侧壁的上面和内面开口,收容所述铰链轴和所述铰链脚部;
铰链轴承入口,其使所述脚部容纳凹部中的向所述第一侧壁的内面开口的内面开口的下端部对应于所述铰链轴而加宽,能够将所述铰链轴从所述第一侧壁的内面侧容纳在所述脚部容纳凹部中;以及
轴定位部,其是将所述脚部容纳凹部中所述铰链轴承入口的内部向上方侧加宽而成,
其中,使所述带板部件处于所述竖起姿势,将所述铰链轴和所述铰链脚部容纳于所述脚部容纳凹部,
在使所述带板部件处于所述水平姿势时,通过所述铰链脚部与所述脚部容纳凹部的底面的抵接,所述铰链轴向上方移动而被容纳在所述轴定位部,在与所述铰链轴正交的方向中除下方以外的三个方向上对所述铰链脚部进行定位。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折叠集装箱,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竖起卡合部,其形成于所述带板部件与所述第一侧壁上,在所述带板部件处于所述竖起姿势的状态下互相卡合,将所述带板部件保持在竖起姿势。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折叠集装箱,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带板部件中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面上,在远离转动中心的一侧的端部上形成有一对水平支承突起,
在所述侧壁中的除所述第一侧壁以外的一对第二侧壁的上缘部上,形成有在使所述带板部件处于水平姿势时,容纳所述水平支承突起并从下方支承所述水平支承突起的水平维持凹部。
CN2008100931991A 2007-11-28 2008-04-24 折叠集装箱 Active CN1014451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06912 2007-11-28
JP2007-306912 2007-11-28
JP2007306912A JP4942043B2 (ja) 2007-11-28 2007-11-28 折畳コンテナ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45180A true CN101445180A (zh) 2009-06-03
CN101445180B CN101445180B (zh) 2010-10-27

Family

ID=406688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931991A Active CN101445180B (zh) 2007-11-28 2008-04-24 折叠集装箱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851288B2 (zh)
JP (1) JP4942043B2 (zh)
CN (1) CN101445180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04285A (zh) * 2012-01-16 2013-07-17 纳雄耐尔塑料株式会社 可折叠并可重叠的运载盒
CN107458696A (zh) * 2017-07-20 2017-12-12 重庆市永川区绿秀菌业有限公司 一种食用菌种植用转运框
CN109319256A (zh) * 2018-01-29 2019-02-12 晓能(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折叠可堆叠可追踪的周转箱
CN111619947A (zh) * 2020-04-06 2020-09-04 吴幼健 一种敞口式活动角物流箱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42043B2 (ja) * 2007-11-28 2012-05-30 三甲株式会社 折畳コンテナー
US20110139775A1 (en) * 2009-12-16 2011-06-16 Roger Nolan Fork Tine Notch
GB201000402D0 (en) * 2010-01-11 2010-02-24 Linpac Allibert Ltd Container
US20130049311A1 (en) * 2011-08-31 2013-02-28 Carl Metters Wheeled Personal Grocery Basket and Cart System
US8915397B2 (en) 2012-11-01 2014-12-23 Orbis Corporation Bulk container with center support between drop door and side wall
MX2016017149A (es) 2014-06-20 2017-05-12 Orbis Corp Trampa de varilla articulada para un cubo plegable.
US10427837B2 (en) 2015-04-20 2019-10-01 Orbis Corporation Container with feature to block fork tine openings
USD762387S1 (en) * 2015-06-12 2016-08-02 U.S. Merchants Financial Group, Inc. Container
WO2017086503A1 (ko) * 2015-11-17 2017-05-26 인팩글로벌(주) 접이식 상자
CN105836254B (zh) * 2016-05-24 2018-12-07 上海鸿研物流技术有限公司 折叠箱
ITUA20164692A1 (it) * 2016-06-27 2017-12-27 Seko Spa Scaffale pieghevole per stoccaggio
USD841328S1 (en) * 2016-09-30 2019-02-26 Arena Packaging, Llc Plastic produce container
JP6903313B2 (ja) * 2017-04-04 2021-07-14 岐阜プラスチック工業株式会社 折畳み式運搬用容器
USD862084S1 (en) * 2018-07-18 2019-10-08 Southwest Agri-Plastics, Inc. Chick tray
JP7430342B2 (ja) 2020-08-27 2024-02-13 三甲株式会社 コンテナ
JP7455326B2 (ja) 2020-09-04 2024-03-26 三甲株式会社 コンテナ
USD949566S1 (en) * 2020-09-18 2022-04-26 Georg Utz Holding Ag Crate
EP4335770A1 (en) 2022-09-06 2024-03-13 Plasgad Plastic Products ACS Ltd. Systems methods and respective kit-of-parts for elevating polymeric crates by sidewall mountable assembli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765099A (en) * 1955-05-31 1956-10-02 James W Lively Lug box
DE3347367A1 (de) * 1983-12-29 1985-07-18 Uwe Wolfgang 4444 Bad Bentheim Friedrich Zusammenklappbarer transportkasten
US4905833A (en) * 1989-02-15 1990-03-06 Pinckney Molded Plastics, Inc. Nestable and stackable container
JPH08258842A (ja) * 1995-03-22 1996-10-08 Sekisui Chem Co Ltd コンテナ
US5562246A (en) * 1995-06-12 1996-10-08 Smith; William R. Reinforced shipping container for persishable products
US6286701B1 (en) * 1998-02-06 2001-09-11 Schoeller Plast Sa Container, in particular for transporting fruits and vegetables
JP2000203580A (ja) * 1999-01-18 2000-07-25 Toyoda Iron Works Co Ltd 合成樹脂製容器
JP3707973B2 (ja) * 1999-11-09 2005-10-19 三甲株式会社 折り畳みコンテナー
JP4585089B2 (ja) 2000-06-15 2010-11-24 岐阜プラスチック工業株式会社 折り畳みコンテナの積載構造
CA2365158C (en) * 2001-01-17 2007-05-01 Sanko Co., Ltd. Folding container
CN2463351Y (zh) * 2001-02-07 2001-12-05 韩亮 折叠式集装箱
JP4664536B2 (ja) 2001-06-28 2011-04-06 岐阜プラスチック工業株式会社 折り畳みコンテナの積載構造
JP4274718B2 (ja) * 2001-10-31 2009-06-10 三甲株式会社 折り畳みコンテナー
JP4047587B2 (ja) * 2002-01-11 2008-02-13 岐阜プラスチック工業株式会社 運搬用容器
JP2003205938A (ja) * 2002-01-11 2003-07-22 Gifu Plast Ind Co Ltd 折り畳み式運搬用容器
JP3919600B2 (ja) 2002-05-17 2007-05-30 三甲株式会社 折り畳みコンテナー
US6616003B1 (en) * 2002-08-09 2003-09-09 King Plast - S.P.A. Plastic moulded box with compactible structure, of improved type
JP2004268972A (ja) * 2003-03-07 2004-09-30 Dainippon Ink & Chem Inc 折り畳み式コンテナ
US7195127B2 (en) * 2003-05-13 2007-03-27 Rehrig Pacific Company Collapsible container
JP4328258B2 (ja) * 2004-04-15 2009-09-09 三甲株式会社 折り畳みコンテナー
US20070095842A1 (en) * 2005-11-01 2007-05-03 Apps William P Container
US7357269B2 (en) * 2005-11-01 2008-04-15 Rehrig Pacific Company Container
EP1785360B1 (en) * 2005-11-02 2009-01-14 Linpac Allibert Limited Collapsible container
DE102006052877B4 (de) * 2006-11-09 2008-07-03 Ifco Systems Gmbh Höhenverstellbarer Transportbehälter
US20080116201A1 (en) * 2006-11-17 2008-05-22 Kyle Baltz Container
US20080169285A1 (en) * 2007-01-16 2008-07-17 Nick Marazita Collapsible container
US7740146B2 (en) * 2007-06-13 2010-06-22 Rehrig Pacific Company Container
JP4942043B2 (ja) * 2007-11-28 2012-05-30 三甲株式会社 折畳コンテナー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04285A (zh) * 2012-01-16 2013-07-17 纳雄耐尔塑料株式会社 可折叠并可重叠的运载盒
CN103204285B (zh) * 2012-01-16 2015-04-22 纳雄耐尔塑料株式会社 可折叠并可重叠的运载盒
CN107458696A (zh) * 2017-07-20 2017-12-12 重庆市永川区绿秀菌业有限公司 一种食用菌种植用转运框
CN109319256A (zh) * 2018-01-29 2019-02-12 晓能(深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折叠可堆叠可追踪的周转箱
CN111619947A (zh) * 2020-04-06 2020-09-04 吴幼健 一种敞口式活动角物流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942043B2 (ja) 2012-05-30
US8851288B2 (en) 2014-10-07
JP2009126574A (ja) 2009-06-11
US20090134176A1 (en) 2009-05-28
CN101445180B (zh) 2010-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45180B (zh) 折叠集装箱
JP4113117B2 (ja) 横方向開放式ヒンジ蓋付きの硬質小包体
CA2797455C (en) Container with side walls foldable on top of one another
US20080008404A1 (en) Film bag
US10160574B2 (en) Carry-on package bag
EP1888414B1 (en) Packet for loose items, corresponding blank, and method of folding the blank
CA3086688C (en) Umbrella bag bundle, holding structure for umbrella bag bundle, and bag opening device
CZ297791B6 (cs) Kartónový obal pro balení výrobku opatrených prírubovou cástí
JP2008013194A (ja) 運搬用容器
JP7148120B2 (ja) 折畳コンテナ
JP4652036B2 (ja) 蓋付き折り畳みコンテナー
EP2189391A1 (en) Box, for instance for a BIB package, blank for such a box, and assembly of a box and an inner bag
JP5769235B2 (ja) 折り畳みコンテナー
EP2251271B1 (en) A bag
JP4468793B2 (ja) 包装箱
JP4652037B2 (ja) 蓋付き折り畳みコンテナー
JP5992797B2 (ja) 折り畳みコンテナ
CN211365557U (zh) 一种鞋盒
JP2017047939A (ja) パウチ容器
JP3714602B2 (ja) 折り畳みコンテナーの積み重ね構造
JP5662239B2 (ja) 折り畳みコンテナー
JP5807818B1 (ja) 封緘具
JP3126340U (ja) 鮮度保持容器
TW202030124A (zh) 籃子
JP2022118142A (ja) トレ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