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43962A - Fpc接合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Fpc接合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43962A
CN101443962A CNA2007800174073A CN200780017407A CN101443962A CN 101443962 A CN101443962 A CN 101443962A CN A2007800174073 A CNA2007800174073 A CN A2007800174073A CN 200780017407 A CN200780017407 A CN 200780017407A CN 101443962 A CN101443962 A CN 1014439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terminal
actuator
flat cable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1740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43962B (zh
Inventor
铃木照仁
平田秀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Publication of CN1014439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439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439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4396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8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中继连接器(10),其用于将两种长度的扁平印刷电路或扁平柔性电缆连接在一起,该中继连接器(10)由两个相同形状的连接器壳体(31)形成。所述两壳体通过一组导电端子(41)和壳体接合件连接在一起。所述端子两边对称,其末端具有接触接合部,该接触接合部收容在两壳体后侧的端子接收槽内。一对致动器(11)可旋转地安装在壳体上,所述致动器沿相反方向移动以打开或闭合。

Description

FPC接合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大体上涉及一种在扁平印刷电路电缆之间提供连接的接合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一般地,允许两个扁平电缆之间连接的有中继连接器,该扁平电缆通常为柔性印刷电路(FPC)或柔性扁平电缆(FFC),如日本公开(kokai)专利申请No.9-185977中所示。图16为常规的中继连接器的分解图。
如图16中所示,中继连接器具有绝缘壳体301和由壳体301支撑的多个导电端子302。所述端子302分别设有固定部304,该固定部304被压配进入壳体301的开口内。每个端子302具有沿相反两个方向延伸的悬臂形状的接触部303,使扁平电缆306可插入两个接触部303的入口。
压力接收部307向上延伸,并连接到端子上邻近接触部303的基部处。压力轴311连接到锁合杆310的下端,并插入两压力接收部307之间的空间。锁合杆310可旋转地安装在壳体301上,并围绕轴311旋转90度。轴311具有基本矩形的横截面,该矩形的纵向轴线如图16所示垂直延伸。
如图16所示,锁合杆310垂直竖立以允许扁平电缆306从两侧插入接触部303。在插入两扁平电缆306后,锁合杆310逆时针旋转90度,通过压力轴311迫使右压力接收部和左压力接收部307相互分离开。接触部303的末端向下移动以从上方挤压和锁合电缆306,这两个末端与扁平电缆306的导线接触,以电连接右扁平电缆和左扁平电缆306。
由于端子302两边对称,并可靠地安装在单个壳体301上,两个扁平电缆306从两侧插入,这种常规的中继连接器具有复杂的结构。因此,用于形成壳体301的模具的结构也很复杂,并增加了加工成本。右接触部和左接触部303通过单个锁合杆310同时操作,所以需要同时插入右扁平电缆和左扁平电缆306。同时以合适的姿态插入扁平电缆306是很困难的,这影响了连接的可靠性。而且,连接器不能转移或移动到其它扁平电缆306已经准备好连接的位置上。这减少了连接扁平电缆306的操作的自由度,从而降低了可操作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基本目的在于解决上述常规的中继连接器中存在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提供一种接合或中继连接器实现的,该连接器设置成具有一对壳体,一对致动器,及共用设计的端子,其中允许每个致动器独立地操作。各个元件(component)的结构简单,各个部件和元件的加工被简化,部件和元件的组装变得容易,从而获得高质量的生产能力,允许扁平电缆的单独连接以确保连接操作的高的可操作性。
为该目的,根据本发明的接合或中继连接器包括:(i)一对壳体,其上分别形成有插入开口;(ii)端子,它们共同地装入壳体内;及(iii)一对致动器,其固定到壳体上,并可在允许插入扁平电缆的第一位置和将扁平电缆压靠端子触头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这种连接器允许壳体彼此相互连接,从而使插入开口彼此相对,接触部彼此相互连接。
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中继连接器中,各个壳体具有相同的结构,各个致动器具有相同的结构。
在本发明的中继连接器中,端子沿中心线两边对称。
在本发明的中继连接器中,这些壳体通过端子至少部分地连接在一起。
在本发明的中继连接器中,这些壳体通过连接件至少部分地连接。
在本发明的中继连接器中,每个壳体设有凸出的连接件和凹进部,该连接件在壳体上相对插入开口的一侧上形成,该凹进部在其中接收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和凹进部相对壳体内设置的端子排的两侧向外设置。
在本发明的中继连接器中,每个壳体设有在与插入开口相对的一侧上形成的接合部,连接件设有用于与相对的壳体凹进部相接合的钩状的接合部。
在本发明的中继连接器中,各个致动器可独立地移动,且每个致动器具有本体部,当致动器处于第二位置时,本体部与插入的扁平电缆基本平行。
在本发明的中继连接器中,每个致动器具有在本体部上离开中心形成的操作部。
在本发明的中继连接器中,设有覆盖端子的中间部分的盖元件。这个盖元件与连接件接合。
本发明的连接器具有一对壳体,一对致动器,及由壳体支撑的端子。该致动器的移动相互独立。因此,各个元件的结构简单,并易于加工。这获得了简单的组装和简单的大量生产。扁平电缆可独立地连接,由此增加了连接作业的可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立体分解图,其示出了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分解状态;
图2为图1中的连接器与处于打开位置的致动器组装在一起的立体图;
图3为图2沿A-A线的横截面视图;
图4与图2相同,但是致动器处于闭合位置;
图5为图4沿B-B线的横截面视图;
图6A到图6C为示出了图1中的连接器的组装过程的立体图;
图7A和图7B为示出了图1中的连接器的另一组装过程的立体图;
图8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为图8中的连接器组装在一起的立体图,其中致动器处于打开位置;
图10为图9沿C-C线的横截面视图;
图11与图9相同,但是致动器处于闭合位置;
图12为图11沿D-D线的横截面视图;
图13A到13C为示出了图8中的连接器的组装过程的立体图;
图14A到14C为示出了图8中的连接器的随后的组装过程的立体图;
图15为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组装过程的立体图;及
图16为常规的中继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标记10表示根据第一优选实施例设置的中继或接合连接器,连接器10用于在两个扁平电缆51之间提供电连接,扁平电缆51称为柔性印刷电路(FPC)或柔性扁平电缆(FFC),或其它类似或任何类型的设有导线的扁平电缆。用于说明连接器10各部分的结构和操作的指示方向的表述,例如上,下,左,右,前和后,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连接器10包括一对壳体31,一对致动器11和共用端子41。壳体31由绝缘材料例如合成树脂等形成,其作为连接器本体。右壳体和左壳体31具有相同的结构,并如图所示背靠背地连接在一起。致动器11由绝缘材料形成,其作为可靠地固定电缆的可移动构件。致动器11分别适于旋转地安装在壳体31上。每个致动器11设置在壳体31内,使致动器11可在作为第一位置的打开位置和作为第二位置的闭合位置之间移动。端子41由导电材料形成,其设置成组装时两壳体31共用,并由壳体31支撑。即,各个端子41具有两边对称的结构,端子的右部和左部设置在右壳体和左壳体31内。
每个壳体31形成薄的矩形箱子的形状,并具有下部32,上部35和插入开口33,扁平电缆51的末端通过插入开口33从前方插入。插入开口位于下部32和上部35之间。插入开口33包括多个端子接收槽34,端子41位于端子接收槽34内。例如,13个端子接收槽34以大约0.5mm的间距形成。端子接收槽34的数目和间距可以适当地改变。一些端子41可以根据需要省略,这取决于扁平电缆51导线的排列。
每个端子接收槽34为基本直的通孔,由分别组成顶板和底板表面的上部35和上肩部35a,下部32和下肩部32a限定。每个端子41的本体部42形成基本矩形,突起42a从本体部42延伸。下臂梁43和上臂梁44在本体部42的末端形成,或者具有与本体部42相同的垂直宽度尺寸,或者小于本体部42的垂直宽度尺寸。本体部42通过维持两边对称的中间连接部48连接在一起。每个端子41可插入到肩部35a和32a(图3),而不会使各个突起42a与顶板表面邻接,突起42a一到达肩部35a和32a,突起42a就被闭锁,并可靠地固定到壳体31。
因此,壳体31的形状通过将端子接收槽43形成为基本直的通孔而得以简化。用于模制壳体31的模具的浇口可以减少,使模具构造得不复杂。而且,可以仅通过直线单向手动操作来将端子装入或固定到壳体31,以及将壳体31连接在一起,这促进了组装操作。
辅助金属托架的固定槽36在每个壳体31的下部32的两侧的位置上形成,并优选邻近侧壁,挡板21安装在安装槽36内(图2)。每个挡板21可以是金属托架,其固定到两侧的辅助槽36。挡板21防止致动器11从壳体31脱离。每个挡板21设有从上边缘向下凹进的耳部支撑凹部22。因此,通过将扁平电缆51的耳部52支撑在耳部支撑凹部22内来固定扁平电缆51并避免扁平电缆51退回。接合突起36a向内凸出并在辅助固定槽36上方的侧壁上形成。当闭合时,接合突起36a与致动器11的侧突起16相接合,并使致动器11保持闭合。
每个壳体31还具有作为连接件的连接臂37,该连接臂37从后面的一侧壁附近向后延伸。每个壳体还具有作为支撑凹部的连接臂支撑凹部38,该连接臂支撑凹部38位于邻近后面另一侧壁的位置,另一壳体31的连接臂37插入其内。向上凸出的接合突起37a(钩部)在连接臂37的自由端形成,从而与连接臂支撑凹部38内形成的接合凹部38a接合。因此,如图2所示,通过背对背连接的两个壳体31,每个臂37支撑在目标连接臂支撑凹部38内,接合突起37a与接合凹部38a相接合,从而使两个壳体31固定在一起。
每个致动器11为基本矩形的厚板件,其具有由操作人员手动操作的本体部15,和从本体部15的相对两侧壁凸出的侧突起16。致动器11具有按压部14,当致动器11闭合,插入其中的扁平电缆51朝着端子41的下臂梁43被向下按压。
如图2所示,致动器11的按压部14允许在致动器11打开时插入扁平电缆51。按压部14的末端具有用于支撑端子41的上臂梁44的支撑孔12。如图3所示,致动轴17在支撑孔12内与上臂梁44的支撑部44a接合。每个致动器11沿壳体上部35的前侧边缘安装。当致动器11闭合时,它覆盖从壳体上部35向前凸出的下部32的区域。当致动器11打开时,如图2所示,致动器11在从上部35向前凸出的下部32区域的上方打开。
如图3所示,每个端子41相对与纵向方向正交(或垂直)的直线对称,即两边对称,并在其右侧和左侧设有本体部42。两本体部42支撑在相对的两壳体31内,并通过它们的中间连接部48相互连接。本体部42的上端和下端(垂直地)夹入构成端子接收槽34的顶板表面和底板表面的这些表面之间。而且,从本体部42的上端向上凸出的端子突起42a夹紧端子接收槽34的部分顶板表面。这一结构进一步增强了本体部42和壳体31的连接状态。
端子41的上臂梁44和下臂梁43从本体部42向壳体31的前侧延伸,上臂梁44和下臂梁43的后端通过本体部42连接在一起,使端子具有基本U形或C形开口,并支撑在端子接收槽34内。每个扁平电缆51插入相应的下臂梁43和上臂梁44之间的空间内。
下臂梁43用作连接到扁平电缆51的导线的接触部,接触部43a在下臂梁43的末端向上凸出。当没有扁平电缆51插入时,下臂梁43是弹回的,并稍微向上倾斜,使端子末端的下端位于端子接收槽34的底板平面之上。
邻近上臂梁44的末端形成的支撑部44a进入致动器11的孔12内,并限制轴17向上运动。支撑部44a的下表面与轴17接触。支撑部44a的横截面形状优选为不规则的。
如图2和图3所示,当致动器11打开时,壳体31的下部32的区域上方的空间是敞开的,从而允许扁平电缆51的末端平稳地插入开口33内。上臂梁44和下臂梁43之间的空间足够宽,以允许扁平电缆51插入,受到接触部43a较小的接触压力或无接触压力。这构成了基本ZIF(零插入力)结构。
图4示出了位于其闭合位置的致动器。每个扁平电缆51具有多个以预定间距例如大约0.5mm并排设置并布置在绝缘层上的导线。另一绝缘层铺在导线上面并覆盖导线。在扁平电缆51的一端,这些导线的上表面在预定长度的范围上露出。在图4和图5中,导线在扁平电缆51的下表面上露出。增大厚度的辅助板53设在电缆51的端部。辅助板53由相当大硬度的材料例如聚酰亚胺形成,其在预定的纵向范围和扁平电缆51的整个宽度上延伸。耳部52在扁平电缆51的两侧形成并向外凸出。
当扁平电缆51连接到连接器10上时,扁平电缆51的末端插入壳体31的插入开口33内。如图2和图3所示,致动器11打开。然后操作人员将电缆51的末端插入开口33内。扁平电缆51向内移动,与此同时辅助板53朝上,具有露出导线的扁平电缆51的表面朝下。
然后电缆51的末端插入支撑在端子接收槽34内的端子41的上臂梁44和下臂梁43之间的空间内。每个扁平电缆51的耳部52插入辅助托架固定槽36内的挡板21的耳部支撑凹部22内,以完成扁平电缆51的插入。
然后,操作人员手动地操作致动器11进入其闭合位置(图4和图5)。图3中看去的左致动器11逆时针移动,而右致动器11顺时针移动。
致动器按压部14旋转向下,使按压部几乎平行于扁平电缆51的插入方向(图5)。按压部14邻接辅助板53的上表面,并施加向下的力使扁平电缆51压靠端子41的下臂梁43。扁平电缆51的导线与端子接触部43接触以将电缆和端子连接在一起。应理解为下臂梁43具有弹性,因此当扁平电缆被按压时,下臂梁43由于扁平电缆施加的压力而弹性变形,并保持导线和接触部43a之间的良好连接。
当致动器11闭合时,电缆51的末端全部被本体部15覆盖,扁平电缆51的整个端部被固定防止任何向上的运动。这避免了扁平电缆51的耳部52从耳部支撑凹部22脱离。因此,如果扁平电缆51在插入方向的相反方向上受到力,通过耳部52与其相应的支撑凹部22的接合,避免了扁平电缆51从插入开口33脱离。
因此,当扁平电缆51通过将其从连接器10的插入开口33插入而连接在一起,各个扁平电缆51的导线和端子41可以相互电连接,使两电缆51的导线最终相互电连接。
在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10中,两致动器11可独立地操作,即两致动器11可独立地从打开位置转变到闭合位置。因此,在以上述方式将一个扁平电缆51连接到连接器10上之后,另一扁平电缆51可以相同的方式连接到连接器10。因此,操作人员能够将电缆51可靠地而不会失败地连接到连接器10,借此改进连接操作的简便性,可靠性和快速性。而且,一扁平电缆51和另一扁平电缆51可以同时或在不同的操作位置上连接到连接器10,从而增加了连接操作的自由度。
下面将描述上述连接器10的组装操作。
如图6A所示,端子41从壳体31的后侧插入壳体31的端子接收槽34内。特别地,端子41的本体部42,上臂梁44和下臂梁43最初插入并适配到这样一个壳体31的相应的端子接收槽43内。插入的本体部42的上端和下端由端子接收槽34的顶板表面和底板表面夹持并垂直固定。突起42a夹住端子接收槽34的部分顶板表面,使本体部42和壳体31可靠地连接在一起。因此,完成了将第一个端子41装入端子接收槽34内。针对剩余的端子41重复相同的操作,完成将所有的端子41稳固地安装到壳体31内。
参阅图6B,接着将另一壳体31固定到稳固地安装在一壳体31内的端子41上。特别地,另一侧的所有端子41的所有的本体部42,上臂梁44和下臂梁43同时从另一壳体31的后表面侧插入所有相应的端子接收槽34内。端子本体部42的所有上端和下端夹入端子接收槽34的顶板表面和底板表面之间,以由此可靠地连接本体部42和另一壳体31。
然后两壳体31的连接臂37插入相对的壳体31的连接臂支撑槽38内。于是连接臂37的接合突起37a在连接臂支撑槽38内与接合凹部38a相接合。因而完成了将所有的端子41稳固地安装到另一壳体31内,及两壳体31的相互连接。
接下来将一对致动器11安装到两壳体31上(图6)。致动器11从壳体31的前方朝着上部35的前侧边缘移动,使端子41的上臂梁44插入各个致动器11的支撑孔12内,使致动轴17在上臂梁44的支撑部44a下方移动。这完成了致动器11到壳体31上的安装。致动器11可以一个接一个连续地固定到壳体上。这样安装的致动器11位于其闭合位置。
参阅图7A,挡板21装入壳体31的辅助托板固定槽36内。该挡板21从壳体31的前侧压装到辅助托架固定槽36内。挡板21的上表面邻接致动器11两侧端的下表面,从而有向上的力施加到致动器11上。因此,致动器11的轴17与上臂梁44的支撑部44a相接合。因此,避免了安装好的致动器11从壳体31脱离。
因此,壳体31和致动器11的结构可以得到简化,便于容易加工和容易组装。
壳体31具有相同的结构,致动器11也具有相同的结构,端子41具有两边对称的结构。为此,允许加工单一类型的壳体31,单一类型的致动器11,及单一类型的端子41,同时便于容易加工连接器10的各部件和降低加工成本。
壳体31相互连接,使插入开口33朝相对的两个方向敞开。这允许两扁平电缆51的对接。
壳体31由端子41和连接臂37连接,使右壳体和左壳体31可靠地连接。
下臂梁43相互连接。这使单个端子41提供了与从右侧和左侧插入插入开口33内的扁平电缆51的导线的可靠的连接。
致动器11可以独立地改变它们各自的位置,以允许扁平电缆51一个接一个地连接到连接器10。这改进了连接操作的简便性,可靠性和快速性,并增加了连接操作的自由度。
下面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附图标记60一般表示本发明的用于在扁平电缆51之间提供连接的连接器。该第二连接器60具有一对壳体81,一对致动器61和共用的端子91。壳体81是绝缘的,其具有相同的结构,并背靠背地连接在一起。致动器61由绝缘材料形成,其作为固定电缆的可移动元件。致动器61可移动地安装在每个壳体81上。每个致动器61设置在相应的壳体81内以在打开(第一)位置和闭合(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端子91由导电材料一体地形成,由两壳体81共用,并由壳体81可靠地支撑。端子91也具有两边对称的结构,其右部和左部分别设置在右壳体和左壳体81内。
每个壳体81以类似薄的矩形箱子的形状形成,并具有下部82,上部85和插入开口83,扁平电缆51的末端通过插入开口83从前部85插入。插入开口83具有多个端子接收槽84,每个端子接收槽84支撑端子91。端子91一个接一个地装入端子接收槽84内。端子接收槽84的数目和间距可以适当地改变。端子91不需要装入每个端子接收槽84内。根据扁平电缆51的导线的排列,一些端子91可以适当地省略。
辅助壁86从下部82的两侧向上延伸,在每个壳体81的两侧的侧壁内形成,并位于壳体81的后侧附近的位置。辅助托架接收槽86a作为缝状接合部在每个辅助壁86和相应的侧壁之间形成。辅助金属托架形式的挡板71一个接一个地装入两侧上的辅助托架接收槽86a内。每个挡板71在纵向两端分别具有连接接合部72,在纵向中间部具有盖接合部73。一旦致动器61安装到壳体81上,该挡板71防止致动器61从壳体81脱离,并防止固定到连接的两壳体81上的盖元件75脱离。挡板71还作为连接两壳体81的连接件。由于邻接突起76的上表面的盖接合部73,以及同一盖接合部73与设在盖元件75上的突起76的上表面的接合,挡板71防止盖元件75脱离。通过连接接合部72与两壳体81的辅助壁86的末端相接合,挡板71防止两壳体81相互分离。
每个致动器61具有本体部65和操作部66,本体部65为基本矩形的厚板件,操作部66从本体部65展开,形成为使操作人员的手指和手能容易地与操作部66接触。操作部66沿本体部65的宽度方向从中间位置移开,即操作部66离开中心形成。因此,当两致动器61闭合时,操作部66相互间隔开,从而提高了通过操作人员的手指和手的可操作性。致动器61在相对操作部66的一侧的末端具有多个支撑孔62,该支撑孔62用于支撑端子91的上臂梁94的致动杆94b。如图10所示,与上臂梁94的致动杆94b接合的轴67在支撑孔62内形成。致动器61沿壳体81的上部85的后侧边缘固定。当致动器61闭合时,致动器61覆盖下部82向后凸出超过上部85的区域。当致动器61打开时,如图10所示,致动器保持敞开下部82向前凸出超过上部85的区域。
如图10所示,每个端子91两边对称,并在右侧和左侧分别设有本体部92。两本体部92支撑在两壳体81内,并通过连接部98相互连接成一体。
下臂梁93从本体部92向壳体81的前侧延伸。设置在下臂梁93上方的上臂梁94通过连接梁95连接到下臂梁93,并平行于下臂梁93延伸。上臂梁94,下臂梁93和连接梁95为基本H形,并支撑在端子接收槽84内。每个电缆51从前方插入上臂梁94和下臂梁93之间的空间。
每个下臂梁93具有末端突起93c,靠近末端突起93c的顶端和后侧向上凸出的电缆支撑部93a,及连接到本体部92并位于后端的支撑部93b。端子91可通过使下臂梁93的基本直的后端邻接端子接收槽84的底板表面来固定到壳体81上,并允许末端突起93c适配到端子接收槽84的前端侧壁上形成的凹部内,还允许从本体部92的肩部向前凸出的突起92a夹住端子接收槽84的肩部的部分表面。
因而,由于沿插入开口83的相反方向形成的肩部82a和凹部82b的形状,及端子接收槽84基本笔直地形成,壳体81的形状得以简化。用于形成壳体81的模具的浇口方向减少,从而避免了金属模具复杂地形成。
端子本体部92通过连接部98两边对称地线性连接,在连接部98前面形成的上臂梁94和下臂梁93沿这一对壳体81的组装方向设置,由此便于壳体的组装操作。而且,两本体部92可被固定,从而夹入两壳体81的肩部82a之间,各个端子91的相对的突起93c也可被固定,从而夹入壳体81的凹部82b之间,而不需要任何坚固的接合装置将端子91固定到壳体81上。这也便于组装操作。
上臂梁94可用作电连接扁平电缆51的导线的接触件。向下凸出的接触部94a在上臂梁94的末端附近形成。上臂梁94还设有向后延伸超出上臂梁94与连接梁95的连接部的致动杆94b,该上臂梁94进入致动器61的支撑孔62并支撑轴67来防止致动器61向上运动。每个轴67具有椭圆或矩形的横截面,轴67插置在支撑部93b和致动杆94b之间,并用作旋转的凸轮,从而向上推动致动杆94b。当致动轴94b向上推动时,靠近上臂梁94和连接梁95之间的连接部的区域基本上弹性变形,所有上臂梁94绕靠近上臂梁94和连接梁95之间的连接部的区域旋转,从而使上臂梁94的末端向下移动,以使接触部94a压靠扁平电缆51的导线。
如图9和图10所示,当致动器61打开时,轴67到达接近水平位置的倾斜位置,从而使致动杆94b不被向上推动,上臂梁94的末端94不被向下移动。这一设置在上臂梁94的末端和下臂梁93的末端之间提供足够大的空间,使从插入开口83插入的扁平电缆51在不受到接触部94a和电缆支撑部93a的接触力或受到微小的接触力的情况下插入。这实现了基本ZIF(零插入力)结构。
另外,盖元件75设置成覆盖连接部98上方的较宽范围的区域,如图9和图10所示。这可靠地避免了操作人员的手指和手与端子91接触,或避免了尘土粘附到端子91上。
当将电缆51连接到连接器60上,扁平电缆51的末端插入壳体81的开口83内。致动器61被带到打开位置。操作人员将扁平电缆51的末端移动到开口83,使扁平电缆51的末端可朝着开口83移动。在第二实施例中,移动扁平电缆51,同时辅助板53朝下,且导线在其上暴露的表面朝上。
然后电缆51的末端插入端子接收槽84内支撑的端子91的上臂梁94和下臂梁93之间的空间。扁平电缆51两侧上的耳部52不能插入插入开口83,耳部的前端邻接壳体81的前表面。因而,扁平电缆51的纵向定位被执行以完成扁平电缆51的插入。
如图11和图12所示,操作人员手动闭合致动器。左致动器顺时针移动,右致动器逆时针移动。
基于此,如图12所示,轴67旋转到其位于基本垂直位置的角位上,使支撑部93b和致动杆94b之间的空间加宽,致动杆94b被向上推动。因此,上臂梁94的末端向下移动,接触部94a压靠扁平电缆51。因此,露在扁平电缆51的上表面上的导线邻接接触部94a,从而形成电连接部,使导线和端子91相互电连接。上臂梁94具有弹性,从而在由扁平电缆51施加的压力的作用下弹性地变形,使这些导线和连接部94a之间的连接能够适当地保持。而且,由于下臂梁93的电缆支撑部93a位于与接触部94a相对的位置,扁平电缆51可由电缆支撑部93a可靠地支撑,使导线和接触部94a之间的连接能够可靠地保持。
因此,当扁平电缆51通过从连接器60的两插入开口83插入而相互连接时,各个扁平电缆51的导线和端子91能够相互电连接,使两扁平电缆51的导线相互电连接。
在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60中,两致动器61可独立地操作,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有益效果。
尽管已经描述了扁平电缆51通过使导线露出的表面向上指向而插入插入开口83的情形,扁平电缆51也可通过使导线露出的表面向下指向而插入插入开口83。在该情形下,由于下臂梁93的电缆支撑部93a位于与接触部94a相对的位置,导线由电缆支撑部93a按压,并与电缆支撑部93a接触,使导线电连接到端子91。此时,下臂梁93用作接触件。即,在第二实施例中,如果扁平电缆51颠倒设置,其可以连接到连接器60,从而提高连接操作的自由度。
而且,致动器61的操作部66离开中心形成,如图11所示,如果两致动器61位于闭合的位置,操作人员可以容易地用手指和手勾住操作部66。这改进了连接器60的可操作性。
下面将描述上述连接器60的组装操作。
图13A到图13C为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优选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组装过程的第一立体图。图14A到图14C为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优选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组装过程的第二立体图。图15为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优选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组装过程的第三立体图。
首先参见图13A,端子91从壳体的后表面侧插入一壳体81的端子接收槽84内。这时,端子91一个接一个地连续地相对移动到它们各自相应的端子接收槽84内。然后,分别与一壳体81相对的本体部92,上臂梁94和下臂梁93插入端子接收槽84内。下臂梁93的基本直的下端邻接端子接收槽84的底板表面,顶端突起93c适配到端子接收槽84的前端壁上形成的凹部内,及从本体部92的肩部向前凸出的本体部92的肩部夹住端子接收槽84的肩部的部分表面,使端子91牢牢地固定到壳体81上。这完成了将其中一个端子91安装到端子接收槽84内。针对所有的端子91重复类似的操作,完成将所有的端子91固定到壳体81上。
参见图13B,然后将另一壳体81固定到可靠地适配到一壳体81内的端子91上。在该情形下,所有端子91的全部本体部92,上臂梁94和下臂梁93(每一个都不与一壳体81相对)从另一壳体81的后表面侧同时插入所有它们各自相应的端子接收槽84内。所有端子91的下臂梁93的基本直的的下端邻接端子接收槽84的底板表面,顶端突起93c适配到端子接收槽84的前端壁上形成的凹部82b内,及从本体部92的肩部凸出的突起92a夹住端子接收槽84的肩部的部分表面,使得端子91牢牢地适配到另一壳体81。这完成了将所有端子91装入另一壳体81,使两壳体81相互连接。
参见图13C,一对致动器61分别安装到两壳体81上。特别地,致动器61从壳体81的后表面侧移动到上部85的后侧边缘,端子91的致动杆94b插入致动器61的支撑孔62内,致动器61的轴67移动到支撑部93b和致动杆94b之间的空间。这完成了将致动器61安装在壳体81内。在该情形下,致动器61一个接一个地连续安装。这样安装的致动器位于打开位置。
参见图14A,盖元件75从上固定到两壳体81的连接区域,从而在上方覆盖连接部98。参见图14B,然后挡板71装入壳体81的辅助金属托板固定槽86a内。特别地,挡板71压配进入壳体81的辅助金属托板固定槽86a内。
图15详细说明了将挡板71装入辅助金属托板固定槽86a内的操作。为了说明的简洁,省略了致动器61的图示。盖元件75被固定,使突起76安装到两壳体81的辅助壁86之间的空间内。当挡板71从上方压入辅助金属托板固定槽86a时,盖接合部73进入两壳体81的辅助壁86之间,并从上方与盖元件75的突起76接合。因此,突起76与挡板71接合,借此避免盖元件75的脱离。挡板71的相对两末端处的连接接合部72与两壳体81的辅助壁86的末端相接合。这避免了相连接的两壳体81相互脱离。连接接合部72固定致动器61的两侧端防止致动器向后运动。这消除了致动器61向后移动和轴67移动远离支撑部93b和致动杆94b之间的空间的可能性。因此,安装好的致动器61被支撑抵抗从壳体81脱离。
如图14C所示,完成了所有挡板71的装入和连接器60的组装。
因此,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连接器60具有(i)一对设有插入开口83的壳体81,扁平电缆51从插入开口83插入;(ii)共同装入各个壳体81内的端子91,其设有电连接扁平电缆51的导线的上臂梁94或下臂梁93;及(iii)一对安装在壳体81上的致动器61,其在允许扁平电缆51插入的打开位置和适用于使插入的扁平电缆压靠上臂梁94或下臂梁93的关闭位置之间变化姿态。
另外,每个致动器61具有在本体部65上远离中心形成的操作部66。连接器60具有在上方覆盖端子91的中间部的盖元件75,该盖元件75与挡板71接合。
通过这种结构,除了具有与第一优选实施例相同的效果以外,第二实施例还具有有益效果:提高了当两致动器61处于闭合位置时的可操作性,避免了操作人员的手指和手与端子91的接触,并避免了尘土粘附到端子91上。
应理解为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思想,可对本发明作不同的改变和改进,这些改变和改进也应被认为落入所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中继连接器,其包括:
一对壳体,每个壳体分别具有在其内形成的插入开口,扁平电缆通过所述插入开口插入;
多个端子,其共同装入壳体内,并设有电连接到扁平电缆的导线的接触件;及
一对致动器,其固定到壳体上,以在允许扁平电缆插入的第一位置和能够将插入的扁平电缆压靠接触件的第二位置之间改变姿态,其中,
各个壳体相互连接,使其插入开口朝向相反的方向指向;及
接触件分别设置在端子的两侧,并相互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相同的结构,所述致动器具有相同的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具有相对垂直于端子的纵向方向的直线两边对称的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通过端子相互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通过所述连接件相互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每个壳体设有在与插入开口相对的一侧上形成的凸出的连接件,及用于支撑所述连接件的支撑凹部;
所述连接件和支撑凹部在壳体内设置的端子的排列方向上设置在多个端子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每个壳体设有在与插入开口相对的一侧上形成的接合部,
所述连接件设有用于与所述接合部接合的连接接合部,及
所述连接件和所述接合部在壳体内设置的端子的排列方向上设置在多个端子的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器的姿态可独立地改变,每一个致动器具有与第二位置上的扁平电缆的插入方向基本平行的本体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中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致动器具有在所述本体部上离开中心形成的操作部。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上方覆盖所述端子的中间部的盖元件,所述盖元件与所述连接件接合。
CN2007800174073A 2006-03-16 2007-03-16 中继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439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72096/2006 2006-03-16
JP2006072096A JP4632980B2 (ja) 2006-03-16 2006-03-16 中継コネクタ
PCT/US2007/006675 WO2007120419A1 (en) 2006-03-16 2007-03-16 Fpc joining connecto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43962A true CN101443962A (zh) 2009-05-27
CN101443962B CN101443962B (zh) 2011-12-28

Family

ID=382614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17407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43962B (zh) 2006-03-16 2007-03-16 中继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905747B2 (zh)
JP (1) JP4632980B2 (zh)
CN (1) CN101443962B (zh)
WO (1) WO2007120419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56685A (zh) * 2011-06-30 2013-01-02 上海乐深电子有限公司 软性电路板连接器
CN103392265A (zh) * 2011-02-25 2013-11-1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电路体和连接器结构
CN107919548A (zh) * 2016-10-11 2018-04-17 庆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32980B2 (ja) * 2006-03-16 2011-02-16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中継コネクタ
JP2008066245A (ja) * 2006-09-11 2008-03-21 Molex Inc 中継コネクタ
TW201324975A (zh) * 2011-12-13 2013-06-16 Aces Electronic Co Ltd 電連接器
JP5862387B2 (ja) * 2012-03-15 2016-02-1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9022802B2 (en) * 2013-03-18 2015-05-05 Concraft Holding Co., Ltd. Terminal module
US9197022B2 (en) * 2014-02-12 2015-11-24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KR102528679B1 (ko) * 2015-07-01 2023-05-08 인텔 코포레이션 더 양호한 신호 무결성 및 설계 간결성을 위한 fpc 커넥터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1346Y2 (zh) * 1986-03-28 1992-03-19
US5174782A (en) * 1992-01-06 1992-12-29 Molex Incorporated Electrical cable clamping device with cable foil grounding means
JPH0718384U (ja) * 1993-09-07 1995-03-31 ケル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5482473A (en) * 1994-05-09 1996-01-09 Minimed Inc. Flex circuit connector
JP3419616B2 (ja) * 1995-12-28 2003-06-23 Smk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接続用コネクタ
JP3010146B2 (ja) 1996-12-27 2000-02-14 大宏電機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00021478A (ja) * 1998-06-19 2000-01-21 Molex Inc 平型柔軟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2001110484A (ja) * 1999-10-12 2001-04-20 Yazaki Corp フラット回路体の接続装置とその接続方法
JP2002246137A (ja) * 2001-02-16 2002-08-30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フラット配線材用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2002252048A (ja) * 2001-02-23 2002-09-06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コネクタ端子及び同コネクタ端子の製造方法
DE20113287U1 (de) * 2001-08-09 2002-01-03 Hella KG Hueck & Co., 59557 Lippstadt Beleuchtungseinrichtung für Fahrzeuge
DE10250927B3 (de) * 2002-10-31 2004-08-12 Fci Steckverbinder zum Verbinden zweier Leiter
JP4632980B2 (ja) * 2006-03-16 2011-02-16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中継コネクタ
JP4722745B2 (ja) * 2006-03-29 2011-07-13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中継コネクタ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92265A (zh) * 2011-02-25 2013-11-1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电路体和连接器结构
US9190748B2 (en) 2011-02-25 2015-11-17 Yazaki Corporation Connector structure
CN103392265B (zh) * 2011-02-25 2016-10-05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电路体和连接器结构
CN102856685A (zh) * 2011-06-30 2013-01-02 上海乐深电子有限公司 软性电路板连接器
CN107919548A (zh) * 2016-10-11 2018-04-17 庆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7250349A (ja) 2007-09-27
CN101443962B (zh) 2011-12-28
US7905747B2 (en) 2011-03-15
JP4632980B2 (ja) 2011-02-16
US20100151716A1 (en) 2010-06-17
WO2007120419A1 (en) 2007-10-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43962B (zh) 中继连接器
CN100444468C (zh) 连接器
CN101390257B (zh) 用于扁平电缆的电连接器
CN100394647C (zh) 扁平型电缆用电连接器
CN102332660B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202749598U (zh) 线对板连接器及线连接器
CN203367643U (zh) 连接器
CN102148460B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105229866B (zh) 带有插座载体的连接器组件
CN102931536B (zh) 板连接器
US7179107B2 (en) Connector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CN103633471B (zh)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KR101891022B1 (ko) 단자 홀더를 가진 전기 커넥터
CN100459298C (zh) 连接器
CN102823079B (zh) 用于连接器的嵌合确认结构
CN100459297C (zh) 连接器
US20210210874A1 (en) Conductor connection terminal
CN101536266A (zh) 层叠型fpc连接器
US20020045367A1 (en) On-board type connector
JP6771983B2 (ja)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US802119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large locking force
CN200987025Y (zh) 电连接器
EP1323212B1 (en) Device for maintaining seating zones of a flexible circuit in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so equipped
US7297033B2 (en) Connector
CN202285286U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228

Termination date: 2014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