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24473A - 冰箱 - Google Patents

冰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424473A
CN101424473A CNA200810145178XA CN200810145178A CN101424473A CN 101424473 A CN101424473 A CN 101424473A CN A200810145178X A CNA200810145178X A CN A200810145178XA CN 200810145178 A CN200810145178 A CN 200810145178A CN 101424473 A CN101424473 A CN 1014244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chamber cap
decompression chamber
pressure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4517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424473B (zh
Inventor
山下太一郎
芦田诚
远藤幸广
加纳奖一
石塚正展
山胁信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Global Life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pplianc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ppliances Inc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pplianc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4244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244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4244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4244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5/00Charging, supporting, and discharging the articles to be cooled
    • F25D25/02Charging, supporting, and discharging the articles to be cooled by shelves
    • F25D25/024Slidable shelves
    • F25D25/025Draw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02Doors; Covers
    • F25D23/021Sliding do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02Doors; Covers
    • F25D23/025Secondary clos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08Part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plastics materials
    • F25D23/082Strips
    • F25D23/087Sealing stri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17/00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F25D2317/04Treating air flowing to refrigeration compartments
    • F25D2317/043Treating air flowing to refrigeration compartments by creating a vacuum in a storage compart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17/00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F25D2317/06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 F25D2317/061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through special compart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 Refrigerator Hous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气体调节室的盖开闭动作的便利度良好的冰箱。具有:具备存取贮藏物的开口部的贮藏室;对所述贮藏室的开口部进行开闭的盖部件;使所述贮藏室成为比大气压低的压力的减压机构;设置于所述盖部件,对所述贮藏室的所述开口部进行支承的加强支承部;和设置在所述盖部件和与该盖部件抵接的所述开口部之间,抑制气体从所述盖部件与所述开口部之间移动的密封部件。

Description

冰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冰箱。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冰箱,在由隔热箱体构成的冰箱主体内部的贮藏空间的最上部配置冷藏室,在其下方隔着隔板设置温度比冷藏室稍高、并被保持为高湿度的蔬菜室,在蔬菜室的下方隔着隔热隔壁左右划分并排设置有温度切换室和制冰储冰室,在最下部独立配置冷冻室,并在各贮藏室的前面开口部设置各自专用的开闭门,进行封闭。
并且,通过在温度切换室内设置对食品进行减压、收纳贮藏的收纳容器,在温度切换室门的内面侧安装向内部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支承框,并在该支承框之间载置、保持收纳容器,从而可将温度切换室的收纳容器与门一同自如地拉出到库外。
专利文献1:特开2004—218924号公报(段落0019、0022、0039、图1、图3、图5等)
不过,上述的专利文献1是贮藏室的收纳容器与门一同被拉出到库外的构成,即是滑动式的构成,与贮藏室的盖的上部向前方转动来打开盖的构成相比,在使用方便程度上存在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体调节室的盖开闭动作的便利度良好的冰箱。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申请发明的冰箱具有:具备存取贮藏物的开口部的贮藏室;对所述贮藏室的开口部进行开闭的盖部件;使所述贮藏室成为比大气压低的压力的减压机构;设置于所述盖部件,对所述贮藏室的所述开口部进行支承的加强支承部;和设置在所述盖部件和与该盖部件抵接的所述开口部之间,抑制气体从所述盖部件与所述开口部之间移动的密封部件。
而且,冰箱具有:具备左右方向比上下方向长的形状的开口部的箱形状的贮藏室;对所述贮藏室的开口部进行开闭的盖部件;使所述贮藏室成为比大气压低的压力的减压机构;设置在所述盖部件的中央附近,对所述贮藏室的所述开口部进行支承的加强支承部;和设置在所述盖部件和与该盖部件抵接的所述开口部之间,抑制气体从所述盖部件与所述开口部之间移动的密封部件。
并且,所述加强支承部具有向所述盖部件的背面后退的凹形部,在该凹形部的两侧具有向所述盖部件的前面隆起的凸形部。
另外,所述贮藏室的上部设置有玻璃部件,该玻璃部件由所述加强支承部支承。
此外,在所述贮藏室的内部设置有具备底壁、侧壁和后壁的金属的板状部件,该板状部件的所述底壁由所述加强支承部支承。
而且,所述密封部件是剖面具有V字形状部的弹性体。
并且,具有设置于所述贮藏室、使所述盖部件向远离所述开口部的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在利用该移动机构使所述盖部件向接近所述贮藏室的所述开口部的方向移动时,在所述盖部件与所述开口部之间,所述密封部件的所述V字形状部变窄。
另外,所述密封部件设置于所述盖部件,且设置在所述加强支承部的外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实现气体调节室的盖开闭动作的便利度良好的冰箱。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前方观察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冰箱1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A—A线剖面概念图。
图3是图1的B—B线剖面图。
图4是从斜前上方观察减压室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5是图4所示的减压室的C方向向视概念图。
图6是图5的D—D线剖面图。
图7是图4的E—E线剖面图。
图8是取下在图4所示的减压室的侧面安装的钢板制保护板材,表示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使减压室的减压室盖从封闭状态到全开状态的过程的减压室的右侧视图。
图10是表示使减压室的减压室盖从封闭状态到全开状态的过程的减压室的右侧视图。
图11是表示使减压室的减压室盖从封闭状态到全开状态的过程的减压室的右侧视图。
图12是表示使减压室的减压室盖从封闭状态到全开状态的过程的减压室的右侧视图。
图13是表示使减压室的减压室盖从封闭状态到全开状态的过程的减压室的右侧视图。
图14是表示使减压室的减压室盖从封闭状态到全开状态的过程的减压室的右侧视图。
图15是表示使减压室的减压室盖从封闭状态到全开状态的过程的减压室的右侧视图。
图16是表示使减压室的减压室盖从封闭状态到全开状态的过程的减压室的右侧视图。
图17是图9的F—F线剖面图。
图18是从后方斜上方对图16所示的减压室盖的全开状态时的减压室盖进行观察的立体图。
图19是对围绕图9所示的减压室的减压室盖、开闭把手的支承部及盖锁定引导槽部件的、基于开闭把手的减压室盖的锁定开放状态进行表示的图。
图20是对围绕图9所示的减压室的减压室盖、开闭把手的支承部及盖锁定引导槽部件的、锁定之前的状态进行表示的图。
图21是对围绕图9所示的减压室的减压室盖、开闭把手的支承部及盖锁定引导槽部件的、基于开闭把手的减压室盖锁定状态进行表示的图。
图22是对变形例的围绕图9所示的减压室的减压室盖、开闭把手的支承部及盖锁定引导槽部件的、锁定开放进行表示的图。
图23是对变形例的围绕图9所示的减压室的减压室盖、开闭把手的支承部及盖锁定引导槽部件的、锁定之前的状态进行表示的图。
图24是对变形例的围绕图9所示的减压室的减压室盖、开闭把手的支承部及盖锁定引导槽部件的、锁定状态进行表示的图。
图25是图5所示的减压室盖的F—F线剖面概念图。
图26是相对减压室盖向下方转动开闭把手,使减压室盖接近封闭状态时的螺旋弹簧的施加力作用的、图5所示的减压室盖的G—G线剖面概念图。
图27是相对减压室盖转动开闭把手,使螺旋弹簧的施加力位于中立位置时的图5的G—G线剖面概念图。
图28是相对减压室盖向上方转动开闭把手时,表示螺旋弹簧的施加力的作用的图5的减压室盖的G—G线剖面概念图。
图29是表示以H—H线剖面将图5的减压室盖切断后的减压室盖的立体图。
图30是表示以I—I线剖面将图5的减压室盖切断后的减压室盖的立体图。
图31是表示以D—D线剖面将图5的减压室盖切断后的减压室盖的立体图。
图32是表示图5的压差消除阀的闭阀状态的D—D线剖面图。
图33是表示压差消除阀V的闭阀状态的、与图5的D—D线剖面相当的图。
图34是表示开闭把手的支承部的爪部与减压室盖的把手保持部件的保持突起卡止,阻止开闭把手向下方转动的状态的概念右侧视图。
图35是表示取消开闭把手的支承部的爪部与减压室盖的把手保持部件的保持突起的卡止,来解除对开闭把手向下方转动的阻止的状态的概念右侧视图。
图36(a)是表示关闭图9所示的减压室盖时减压室盖处于正立状态的盖开闭引导机构的概念侧视图,(b)是表示开启减压室盖使其处于最大倾斜的状态的盖开闭引导机构的概念侧视图。
图37(a)是表示从基于开闭把手的减压室盖的锁定状态解除锁定,通过开闭把手打开减压室盖的操作的右侧视图,(b)~(d)是表示从基于开闭把手的减压室盖的锁定状态解除锁定,通过开闭把手开始打开减压室盖的操作的、围绕开闭把手的机构的迁移的概念侧视图。
图38(a)是表示从打开了减压室盖的状态,通过开闭把手锁定减压室盖的动作的右侧视图,(b)~(d)是表示从打开了减压室盖的状态,通过开闭把手锁定减压室盖的过程中的围绕开闭把手的机构的迁移的概念侧视图
图39是表示变形例1的冰箱中的减压室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40是从背面观察变形例2的减压室的俯视图。
图41是图40的H—H线剖面图。
图中:1—冰箱,13—减压室(贮藏室、气体调节室),16—减压室盖(盖部件),16p—密封圈(密封部件),20b—第二引导槽(第二槽),21a、21b—导向辊(第一导向辊),22a、22b—小齿轮(移动机构),23—旋转同步轴(移动机构),24、25—导向部件(移动机构),24a、25a—第一引导槽(第一槽),24g、25g—齿条(移动机构),24r—导向辊(第二导向辊),24s—支轴(支承部),28r、29r—导向辊(第一卡合部),30—盖锁定引导槽部件(第二卡合部),42—盖开闭导向孔(连杆机构、第三槽),43r—导向辊(第三导向辊),43—第一连结连杆(连杆机构),44—第二连结连杆(连杆机构),45—方向转换导向部件(连杆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从前方观察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冰箱1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A—A线剖面概念图。
《冰箱1的整体构成》
如图1所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冰箱1在最上部配置有6℃左右的冷藏温度带的贮藏室、即冷藏室2,在最下部配置有6℃左右的冷藏温度带的贮藏室、即蔬菜室5,在冷藏室2与蔬菜室5之间,如图2所示,分别由隔壁k1、k2、k3划分配置有与上述两个腔室隔热划分的0℃以下的冷冻温度带(例如约—20℃~—18℃的温度带)的冷冻室、即制冰室3a、急速冷冻室3b及冷冻室4。
冰箱1在前面设置有对贮藏室2~5的前面开口部进行封闭的隔热构成的门6~10,除了门6~10之外的外周框体部在钢板制的外箱11与树脂制的内箱之间,具有用于实现与外气的隔热的聚氨酯发泡隔热材料及真空隔热材料(未图示)。
对冷藏室2的前面开口部进行封闭的冷藏室门6(6a、6b),由左右对开的两扇门构成,另一方面,对制冰室3a的前面开口部进行封闭的制冰室门7、对急速冷冻室3b的前面开口部进行封闭的急速冷冻室门8、对冷冻室4的前面开口部进行封闭的冷冻室门9、及对蔬菜室5的前面开口部进行封闭的蔬菜室门10,由与贮藏室内的容器一同拉出的拉出式门构成。
在冰箱1中,用于进行上述冷冻及冷藏的冷冻循环系统,按照压缩机、冷凝器、毛细管(capillary tube)及夺取制冷剂的气化热而成为冷却源的蒸发器、进而压缩机的顺序进行连接而构成。
该成为冷却源的蒸发器被配置在冷冻室3、4的后方,可通过送风扇将蒸发器的冷气输送给制冰室3a、急速冷冻室3b、冷冻室4,并且,借助当成为冷藏温度以下时进行封闭的可开闭节流(damper)装置,将其向冷藏室2及蔬菜室5的各贮藏室输送。其中,冷气具有冷却了各贮藏室之后循环的冷气的循环构造,各贮藏室2~5基于利用了温度传感器的控制装置的温度控制,被维持为规定的温度。
如图1的B—B线剖面图的图3所示,冷藏室门6a以支轴S1为中心被支承为旋转自如,在内部侧突出设置有可放入饮料等的兜状半透明的树脂成型门收纳部6a1,并且,在其背面设置有旋转间隔部6a2,该旋转间隔部6a2构成为基于螺旋弹簧的施加力及导向而摆动自如。
该旋转间隔部6a2构成为,当冷藏室门6a、6b关闭时(参照图1)在沿着左侧的冷藏室门6a的位置防止来自冷藏室门6a、6b间的冷气漏出,另一方面,当冷藏室门6a开放时向冷藏室门6a的厚度方向(由双点划线表示)摆动,从而不妨碍利用者。
而且,右侧的冷藏室门6b以支轴S2为中心被支承为摆动自如,在内部侧突出设置有能够收纳饮料等的兜状半透明的树脂成型门收纳部6b1。
《作为气体调节室的减压室13的构成》
图3所示的减压室13是通过真空泵12吸引内部的空气,被减压为0.7气压(70kPa)等的气体调节室,形成用于防止食品的氧化、维持蔬菜类的新鲜度等的特别的空气气氛。
另外,如果气压比0.7气压高,例如设为0.8气压(80kPa),则由于与外部的大气压的压差降低,所以,可降低减压室13的强度,而且能够降低真空泵12的能力。
如图3所示,在关闭了冷藏室门6b的状态下,在冷藏室门6b的门收纳部6b1与减压室13的减压室盖16之间形成了规定的空间,二者构成为相互不接触。
图4是从斜前上方观察减压室13的构成的立体图。
减压室13由如下部分形成外周壁,即,在上表面及前面具有开口部,扁平且内部长的近似长方体状外廓部件14;封闭上表面的由透明强化玻璃形成的玻璃板G;和围绕前面的开口部下方的水平的支轴24S被支承为转动自如,并且为了向前方及后方存取内部的贮藏物而开闭的减压室盖16。
其中,减压室盖16在想要开启的情况下,基于后述的连杆机构被向前方拉出并正立,移动规定距离、例如10mm之后,上部向前方转动移动而打开。
另一方面,在想要关闭减压室盖16时,通过一边向后方按压一边使上部向后方转动,在移动到后方之后使其正立,移动规定距离而关闭。
外廓部件14利用ABS(含有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的树脂)、AS(含有丙烯腈、苯乙烯的树脂)等树脂成型,形成为将具有两侧面壁14a、14b、底面壁14c、后面壁14d及前面壁14e的上表面及前面开口的形状。
在外廓部件14的两侧面壁14a、14b、底面壁14c、后面壁14d各自的外面,以直线状、栅格状等竖立设置有用于增加截面系数、提高强度的加强筋。
并且,如图3所示,在外廓部件14的左侧面壁14a的外面后方,设置有作为与真空泵12的连接部的插通孔的泵连接部14i及与压力开关连通的压力开关连接部14j,而且,如图4所示,在两侧面壁14a、14b及后面壁14d的内面,用于抵接安装加强板材15的安装筋14h被形成为具有多个加强板材15所抵接的安装下表面14h1。
图5是图4所示的减压室12的C方向向视概念图,而图6是图5的D—D线剖面图,图7是图4的E—E线剖面图。
如图6、图7所示,由于对外廓部件14施加了由真空泵12进行减压时外部的大气压与内部的低压的压差形成的大的负载,所以,用于加强外廓部件14的强度高的加强板材15具有沿着外廓部件14的形状的前面及上表面开口的近似长方体的形状,而被收容在外廓部件14内。
加强板材15例如利用1.6mm厚的钢板等金属板通过挤压加工而形成,两侧面壁15a、15b、底面壁15c及后面壁15d具有曲面而连续形成,如图6所示,在两侧面壁15a、15ba、底面壁15c上,形成有多个向内侧突出的加强部15h。
这样,加强板材15可具有曲面而形成为箱状,并且,通过具有多个向内侧突出的加强部15h而提高刚性,能够抵抗外部的大气压与内部的低压的压差所形成的大的负载。
而且,如图4、图6、图7所示,在两侧面壁15a、15b及后面壁15d的上缘部,突出设置有用于将加强板材15保持在外廓部件14内的矩形状安装部15t。
并且,如图7所示,在加强板材15的底面壁15c的两侧部,沿前后方向(图4的纸面的左右方向)延伸设置有用于导向食品盘17的一对凹状引导槽15m、15m,使得食品盘17的存取顺畅。
上述加强板材15内配置的食品盘17是AS等透明的树脂成型品,如图6、图7所示,具有两侧壁17a、17b、底面壁17c、后面壁17d及前面壁17e。
在食品盘17的前面壁17e,形成有用于配置后述的加强支承部H的凹部17f,如图6所示,在形成凹部17f的前面壁17e的两侧面下端部,形成有将食品盘17安装于减压室盖16、用于与减压室盖16的开闭动作联动的一对安装爪17t、17t。
该安装爪17t、17t形成为下部开口的半圆筒状,通过将食品盘17载置到减压室12内的加强板材15上,与减压室盖16的背侧的突起部16g、16g(参照图18)卡合,将食品盘17安装于减压室盖16,使其与减压室盖16的开闭动作联动。
因此,利用者可以对伴随着减压室盖16的开闭动作而被拉出的食品盘17内进行视觉确认,从而容易地取出食品盘17内的食品。
如图6、图7所示,玻璃板G是具有足够刚性及强度的作为透明材料的强化玻璃,被形成为透明的矩形平板状。
安装在该玻璃板G的周围的环状密封圈Gp,是用于保持玻璃板G与外廓部件14之间的气密性的部件,为了确保气密性,利用具有弹性性质的橡胶等材料,制作成在内周面具有插入玻璃板G的凹槽并呈环状。
另外,也可以适当地选择在外廓部件14内使用金属制的箱状壳体、而不使用玻璃板G的构成。通过使用金属制的箱状壳体,可实现减压室13的高强度化。
图8是取下在图4所示的减压室13的侧面安装的钢板制保护板材19,表示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如图4、图8所示,为了通过导向部件24、25(参照图17、图29)水平引导减压室盖16的前后方向(图4、图8的纸面的左右方向)的移动,在外廓部件14的两侧面壁14a、14b的外面分别螺合安装有具有在减压室13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二引导槽20b、20b的引导部件(未图示),并且轴承支承有导向辊21a、21b(参照图7)。
图9~图16是表示使减压室13的减压室盖16从封闭状态到全开状态的过程的减压室13的右侧视图,图17是图9的F—F线剖面图。
其中,图9表示开闭把手26被向上方拉起、减压室盖16沿水平且向前方(图9的纸面左侧)稍微拉出移动的状态,图16表示了在开闭把手26被向上方拉起、减压室盖16沿水平且向前方移动了规定距离之后,使减压室盖16上部向前方转动并向前方水平移动,使得减压室盖16处于完全打开的全开状态。
这里,图10~图15表示了从图9的状态到图16的状态的过程。
在将减压室13的减压室盖16从封闭状态开启至全开状态的情况下,经过图9~图16所示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将减压室盖16从全开状态闭合为封闭状态的情况下,反过来经过图16~图9所示的过程。
并且,如图4、图8、图17所示,在减压室13的外廓部件14的底面壁14c的下方,左右固定有小齿轮22a、22b的旋转同步轴23被支承为旋转自如,能够获得图9~图16所示的减压室盖16的封闭到开放的动作、或从开放到封闭的动作中左右的同步。因此,可以不倾斜地笔直拉出减压室盖16。
如图4、图8所示,作为用于进行减压室盖16的前后方向(图9~图16的纸面的左右方向)的移动的部件,在减压室13的左右设置有一对导向部件24、25。由于导向部件224、25是同样的构成,所以,仅对导向部件24进行说明。
导向部件24利用机械性质出色的ジュラコン(ポリプラスチック(株)的注册商标)等树脂形成,沿着下面的长度方向形成有齿条24g,并且,引导导向辊21b的第一引导槽24a在大致中央部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
而且,在导向部件24的上部后方轴承支承有导向辊24r,其被减压室13的右侧部从前方到内部水平延伸的第二引导槽20b沿前后方向(图4、图8的纸面的左右方向)引导。
并且,在减压室13的右侧的导向部件24的前端部,减压室盖16被支承为可围绕支轴24s转动自如,并且,在减压室13的左侧的导向部件25的前端部,减压室盖16被支承为能够围绕同样的支轴转动自如。
由此,导向部件24的导向辊24r被减压室13的右侧的第二引导槽20b沿前后方向引导,并且,如图4、图8、图17所示,导向部件24的第一引导槽24a被减压室13的右前侧的导向辊21b引导。
与该导向部件24同样,左侧的导向部件25的导向辊被减压室13的左侧的第二引导槽(与右侧的第二引导槽20b对应)沿前后方向引导,并且,如图17所示,左侧的导向部件25的第一引导槽25a被减压室13的左前侧的导向辊21a引导。
并且,如图4、图8、图17所示,导向部件24的齿条24g和导向部件25的齿条25g,分别与被固定在旋转同步轴23上而同步的小齿轮22a、22b啮合,该旋转同步轴23被转动自如地支承在减压室13的下方,导向部件24、25在左右可以获得同步,沿前后方向(图9~图16的纸面的左右方向)移动。
根据该构成,减压室盖16在相对减压室13的、图9~图16所示的开闭动作中的前后方向(图9~图16的纸面的左右方向)的移动中,由于在两侧分别被两点支承,所以可以水平移动。
并且,由于减压室盖16能够通过同步的左右小齿轮22a、22b的驱动,获得左右的同步,所以,能够在水平面内左右不倾斜地顺畅往复直线运动。
《减压室盖16的构成》
被导向部件24、25的支轴24s、(25s)支承为在下部转动自如的减压室盖16,如图4、图5、图8所示,开闭把手26被支承为围绕在其两侧设置的支轴16s旋转自如,并且,构成图5、图6所示的压差消除阀V。
利用者把持该开闭把手26,可以进行减压室盖16的开闭操作及减压室盖16封闭时的锁定,并且可进行压差消除阀V的开闭。
其中,压差消除阀V是指:在减压室13被真空泵12减压的情况下,由于基于减压室13的外部的大气压与减压室13的内部被减压后的压力的压差,对减压室盖16施加的负载增大,所以,不能够在不采用任何手段的情况下通过人手直接开放减压室盖16。
因此,通过压差消除阀V将减压室盖16的内外空间插通,可消除内外压力差,消除基于压差的负载,能够容易地打开减压室盖16。
减压室盖16如图6所示,在闭合时与外廓部件14抵接的内周缘部配置有弹性材料的密封圈16p,该密封圈16p用于进行外廓部件14与减压室盖16之间的密封。本实施方式中,将密封圈16p的硬度设为30度。
密封圈16p如图6所示,其横断面具有外周中央向内部侧凹陷的凹部16p1,被成形为环状。
对于密封圈16p而言,即使在相对外廓部件14多少倾斜地关闭了减压室盖16的情况下,密封圈16p也会在凹部16p1中柔软地弹性变形,通过吸收其偏斜,能够对外廓部件14与减压室盖16之间可靠地密封。另外,密封圈16p也可以不设置于减压室盖16,而设置在外廓部件14侧。
如图4所示,对于减压室盖16,外周部16g由不透明的ABS等树脂成形,中央部16c按照能够视觉确认减压室13内储藏的食品的方式由透明的AS等树脂成形。
减压室盖16的中央部16c的两侧方部16c1、16c1如图4所示,被形成为在使开闭把手26相对减压室盖16转动之际,开闭把手26与减压室盖16之间的空间,按照减压室盖16的两侧方部16c1、16c1与开闭把手26的棒体27的转动轨迹间的距离为规定值以下,例如7mm以下的方式,大致沿着开闭把手26的棒体27移动的圆弧状的轨迹,向外侧隆起的形状。
减压室盖16的中央部16c2如图6所示,按照其外面侧具有利用者的手能够进入、且开闭把手26的把手操作部36所占的空间的方式,被形成为向内部侧凹陷的形状。
这样,减压室盖16自身成为从减压室盖16的正面观察时,在纵深方向(图6中为纸面的左右方向)具有凹凸的形状。由此,可以分散减压时对减压室盖16施加的负载。从而,可防止减压时减压室盖16自身的翘曲与变形等。
这里,在外壳部件11的前面开口,没有设置用于支承外壳部件11的变形的支承部件。如果在没有设置支承部件的状态下进行减压,则会导致前面开口的变形量变大。另外,减压室13为箱形状,外壳部件11的前面开口是左右方向比上下方向长的长方形状。因此,在外壳部件11整体中,减压时的变形量在前面开口处最大。
并且,如果在前面开口处设置了支承部件,则由于前面开口是为了存取储藏物而设置的,所以,有可能妨碍储藏物的存取操作。鉴于上述观点,如图6、图10所示,在减压室盖16的中央部16c2的内部侧,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形状的、作为前面开口的上下支承部的加强支承部H。
图18是从后方倾斜上方观察图16所示的减压室盖16全开状态时的减压室盖16的立体图。
减压室盖16的加强支承部H如图18所示,连续形成有立设于内部侧的外周上壁面H1、外周下壁面H2、两侧壁面H3,在外周上壁面H1、外周下壁面H2之间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形成有多个加强筋hr。由此,能够在不妨碍储藏物的存取操作的情况下,加强支承外壳部件11的前面开口。
而且,在减压室盖16的加强支承部H的两侧壁面H3外面,形成有用于使食品盘17与减压室盖16的开闭动作联动的圆柱状突起部16g、16g。
通过使食品盘17的一对安装爪17t、17t(参照图6)与该突起部16g、16g卡合,使得食品盘17与减压室盖16的开闭动作联动而被拉向外部,从而利用者能够容易地视觉辨认食品盘17内的食品,轻易地将其取出。
如图6所示,在关闭减压室盖16进行减压的情况下,减压室盖16的内部侧的加强支承部H在玻璃G的下面,与减压室13内的外廓部件14的前面壁14e及减压室13内的加强板材15的底面壁15c直接抵接,或者间接支承。由此,可支承基于减压室12外部的大气压与减压室12内的低压的压差,从上方对外廓部件14的前面壁14e及玻璃板G施加的负载和从下方对外廓部件14的底面壁14c施加的压差所产生的负载,抑制减压室13的变形。而且,根据上述的构成,可维持减压室13的强度(刚性),在减压状态下确认减压室13的内部。并且,可防止减压时的加强板材15的浮起。即,加强板材15基于减压时的负压,有可能导致底面壁15c浮起。如果加强板材15浮起,则会在外壳部件11与加强板材15之间形成间隙。该间隙成为外壳部件11基于负压进一步变形的变形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加强支承部H防止加强板材15的浮起。由此,可防止减压时在外壳部件11与加强板材15之间形成间隙。即,能够减小外壳部件11的变形量。
另外,密封圈16p被设置在减压室盖16的加强支承部H的外侧。具体而言,密封圈16p设置在减压室盖16或外壳部件11的前面开口,用于提高密封性。此时,密封圈16p被设置成比加强支承部H更位于外侧。这里,比加强支承部H位于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8所示是指,在加强支承部H的周围,减压室盖16的背面的缘部附近。另外,密封圈16p的位置只要是能够抑制减压室盖16与外壳部件11的前面开口之间的气体出入的位置即可,不限定于上述的位置。
而且,密封圈16p的纵深方向(在图26~图28中是纸面的左右方向)的位置,被设置成比加强支承部H靠前(在图26~图28中是纸面的左方向)。由此,可以同时兼顾外廓部件14与减压室盖16间的密封、和外廓部件14的前面开口的加强。
另外,密封圈16p的纵深方向的位置也可以设置为加强支承部H的上方及下方(比图26~图28中表示的密封圈16p靠右方向的位置)。由此,同样能够起到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作用效果。
而且,如图5、图6所示,在减压室盖16的中央部16c2设置有压差消除阀V插通在减压室13内的压差消除孔16a,并且,在压差消除孔16a的周围配置有由具有弹性性质及柔软性的橡胶等构成的阀座16z。
并且,在减压室盖16上如图6所示,具有对压差消除阀V进行开闭的阀体35t的阀开闭部件35被设置成围绕支轴35s转动自如。
这里,使阀开闭部件35转动的支轴35s、和使开闭把手26转动的支轴16s(参照图8、图10)同心构成,使开闭把手26的开闭操作经由阀开闭部件35与阀体35t的开闭动作联动。
图29是表示以H—H线剖面将图5的减压室盖16切断后的减压室盖16的立体图,图30是表示以I—I线剖面将图5的减压室盖16切断后的减压室盖16的立体图。另外,图31是以D—D线剖面将图5的减压室盖16切断后的减压室盖16的立体图。
如图29、图30所示,在阀开闭部件35中,用于使开闭把手26的开闭时的转动操作与阀体35t的开闭阀动作联动的开闭导向件35g、35h,分别具有与连接阀开闭部件35的支轴35s(参照图6)中心和开闭把手26的棒体27中心的直线平行的边面35g1、35g2、35h1、35h2,被形成为扁平的长方体形状。
而且,如图9所示,在减压室盖16的左右两侧部,按照可以由后述的盖锁定引导槽部件30、30引导开闭把手26的方式将开闭把手26保持在规定位置的把手保持部件37、37,被支承为围绕支轴37s、37s转动自如,通过螺旋弹簧32(参照图25、图26)等被向上方施力。
在把手保持部件37、37上分别形成有保持突起37t、37t,保持突起37t、37t分别与开闭把手26的支承部28、29的爪部28t(参照图10、图11、图13)、29t(参照图18)卡止,将开闭把手26保持在规定位置。
《开闭把手26的构成》
如图4、图9、图18所示,开闭把手26具备:由铝棒构成的棒体27;一方端部分别固定在该棒体27的左右两端的金属制支承部28、29;和将棒体27插通在中央部,用于把手操作的把手操作部36。
开闭把手26的左右的支承部28、29各自的中央部被支承为围绕减压室盖16的左右支轴16s、16s转动自如,在另一方端部转动自如地支承着导向辊28r、29r,并且,形成有用于和把手保持部件37嵌合的突起状爪部28t,所述把手保持部件37用于在上端位置保持开闭把手26。
《开闭把手26的锁定机构》
如图8所示,开闭把手26被支承为围绕减压室盖16的左右侧部的支轴16s、16s转动自如,使棒体27位于围绕左右支轴16s、16s的转动轨迹的最下部的情况,是利用开闭把手26闭塞减压室盖16而锁定的状态,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使棒体27位于围绕左右支轴16s、16s的转动轨迹的上方的情况,成为将由开闭把手26实现的减压室盖16的锁定开放的状态。
开闭把手26的左右支承部28、29的导向辊28r、29r,分别对应地嵌入到在减压室13两侧部的侧面壁14a、14b设置的盖锁定引导槽部件30、30,进行基于开闭把手26的减压室盖16的锁定。
图19、图20、图21是表示对图9所示的减压室13的减压室盖16、开闭把手26的支承部28及围绕盖锁定引导槽部件30的开闭把手26进行锁定的过程的放大图。
其中,图19是表示基于开闭把手26的减压室盖16的锁定开放状态的图,图21是表示基于开闭把手26的减压室盖16的锁定状态的图,图20是表示图21中的锁定之前的状态的图。
另外,由于左侧的盖锁定引导槽部件30是与右侧的盖锁定引导槽部件30同样的构成,所以对右侧的盖锁定引导槽部件30进行说明,省略对左侧的盖锁定引导槽部件30的说明。
如图19、图20、图21所示,盖锁定引导槽部件30例如是树脂成型的部件,用于引导导向辊28r使其与侧视为曲线状的内侧壁导向件30a接触。
盖锁定引导槽部件30的内侧壁导向件30a在侧视下形成为下述的形状。
即,若如图19所示,将基于开闭把手26的减压室盖16的锁定开放状态下的、连接支轴16s和导向辊28r的轴心的直线与内侧壁导向件30a的交点30a1和支轴16s间尺寸设为c,而且如图20所示,将基于开闭把手26的减压室盖16的锁定之前的、连接支轴16s和导向辊28r的轴心的直线与内侧壁导向件30a的交点30a2和支轴16s间尺寸设为b,并且如图21所示,将基于开闭把手26的减压室盖16的锁定状态下的、连接支轴16s与导向件28r的轴心的直线与内侧壁导向件30a的交点30a3和支轴16s间尺寸设为a,则在该a、b、c之间以b(锁定前的状态(图20))>a(锁定状态(图21))>c(锁定开放状态(图19))的关系成立的曲线连续,侧视下形成为图19、图20、图21所示的内侧壁导向件30a的形状。
根据该盖锁定引导槽部件30的内侧壁导向件30a形状,在图20所示的基于开闭把手26的减压室盖16的锁定之前的状态中,连接支轴16s和导向辊28r的轴心的直线与内侧壁导向件30a的交点30a2和支轴16s间尺寸b最大,所以,如图20所示,按照支承部28的导向辊28r与盖锁定引导槽部件30的内侧壁导向件30a强烈抵接或卡紧,对被支承部28支承的开闭把手26进行开闭操作的利用者赋予沉重的感觉,并在赋予咔嗒感之后锁定的方式形成内侧壁导向件30a。
即,在利用者把持开闭把手26的把手操作部36,从图20的锁定之前的状态开始向下方按压开闭把手26的把手操作部36,达到图21所示的锁定状态时,根据b(锁定之前的状态(图20))>a(锁定状态(图21))的关系,中立状态的支承部28的导向辊28r卡紧盖锁定引导槽部件30的内侧壁导向件30a、即强烈抵接的程度被缓和,在利用者锁定开闭把手26的过渡操作中,赋予了开闭把手26从锁定之前的状态被拉入到锁定状态的感觉。
然后,当利用者把持开闭把手26的把手操作部36,从图20的锁定之前的状态开始向上方提起开闭把手26的棒体27,到达图19所示的锁定开放状态时,连接支轴16s与导向辊28r的轴心的直线与内侧壁导向件30a的交点和支轴16s间尺寸为a,由于和锁定之前的状态(参照图20)、锁定状态(参照图21)相比为最小,所以,暂时通过锁定之前感触沉重的部分,但从图20的状态到图19的开状态的期间,支承部28的导向辊28r不与盖锁定引导槽部件30的内侧壁导向件30a接触,以缓和的感触进行开闭把手26的操作,以此方式形成内侧壁导向件30a。
《开闭把手26的锁定机构的变形例》
接着,对开闭把手26的锁定机构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22、图23、图24表示了变形例的开闭把手26中的盖锁定机构的从锁定开放状态经由中立状态到达锁定状态的过程,图22是表示锁定开放的图,图23是表示变形例的锁定之前的状态的图,图24是表示锁定状态的图。
变形例的开闭把手26的盖锁定机构,是将支承部28的导向辊28r变更为支承部的切缺导向件,将盖锁定引导槽部件30的内侧壁导向件30a变更为导向辊的构成,由于此外的构成没有变更,所以,对同样的构成要素,在上述实施例中的构成要素的符号中附带“’”,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22所示,在减压室13’的外廓部件14’的侧面壁14b’,取代盖锁定引导槽部件而旋转自如地支承导向辊r1’。
开闭把手26’的支承部28’例如通过对钢板进行压力加工而制成,被支承为围绕支轴16s’转动自如,在一方端部具有铝棒的棒体27’,并且,在另一方端部侧,引导导向辊r1’使其滑动的辊子导向件28a’侧视下形成为曲线状。
在图22所示的锁定开放状态下,开闭把手26’的支承部28’的辊子导向件28a’,被形成为完全解放了外廓部件14’的导向辊r1’。
如果将图23所示的锁定之前的状态的、外廓部件14’的导向辊r1’和辊子导向件28a’的接触点与支轴16s’的距离设为b’,图24所示的锁定状态下的、外廓部件14’的导向辊r1’和辊子导向件28a’的接触点与支轴16s’的距离设为a’,则按照以成为b’(锁定之前的状态(图23))>a’(锁定状态(图24))的关系的曲线连续的方式,侧视下形成了图22、图23、图24所示的辊子导向件28a’的形状。
变形例中,除了在图22所示的锁定开放状态下,开闭把手26’的支承部28’的辊子导向件28a’完全解放外廓部件14’的导向辊r1’之外,是与实施例同样的构成,可得到同样的作用效果,所以,省略详细的说明。
另外,当然也可以与上述实施例同样,构成为在锁定开放状态下开闭把手26’的支承部28’的辊子导向件28a’与外廓部件14’的导向辊r1’接触,按照以成为b’(锁定之前的状态(图23))>a’(锁定状态(图24))>c’(锁定开放状态)的关系的曲线连续的方式,形成侧视下图22、图23、图24所示的辊子导向件28a’的形状。
《开闭把手26的施力弹簧》
图25是图5所示的减压室盖16的F—F线剖面概念图,图26是图5所示的减压室盖16的G—G线剖面概念图,表示了相对减压室盖16向下方转动开闭把手26,使减压室盖16接近闭塞状态时的螺旋弹簧32的施加力的作用。
另外,图27是相对减压室盖16转动开闭把手26,使螺旋弹簧32的施加力成为中立位置时的图5的G—G线剖面概念图。
如图5、图25、图26所示,在减压室盖16与被该减压室盖16支承的开闭把手26之间配置有螺旋弹簧32,该螺旋弹簧32从图27所示的螺旋弹簧32的中立位置使开闭把手26向下方转动,实现成为图21所示的减压室盖16的锁定状态的操作,即,对开闭把手26向下方施力,辅助进行锁定的操作。
而且,在从图27所示的螺旋弹簧32的中立位置向上方转动开闭把手26,成为图19所示的减压室盖16的锁定开放状态的操作的范围中,对开闭把手26向上方施力,辅助进行打开的操作。
图28是表示相对减压室盖16向上方转动开闭把手26时的螺旋弹簧32的施加力的作用的、图5的减压室盖16的G—G线剖面概念图。
如图26、图27、图28所示,开闭把手26被支承为围绕减压室盖16的支轴16s转动自如,在图27所示的弹簧力中立位置,开闭把手26的转动支点的支轴16s与螺旋弹簧32的施加力成为同一直线状,开闭把手26的转动支点的支轴16s与螺旋弹簧32的施加力之间的臂长为0,螺旋弹簧32的施加力不对开闭把手26起作用。
与之相对,在如图26所示,开闭把手26从图27所示的弹簧力中立位置向下方转动的情况下,开闭把手26的转动支点的支轴16s到螺旋弹簧32的由白色箭头表示的施加力为止的臂长为u1,螺旋弹簧32的向下方的施加力作用于开闭把手26,基于施加力被施加朝下的力矩。
另一方面如图28所示,当开闭把手26从图27所示的弹簧中立位置向上方转动时,开闭把手26的转动支点的支轴16s到螺旋弹簧32的由白色箭头表示的施加力的臂长为u2,对开闭把手26作用着螺旋弹簧32向上方的施加力,基于施加力被施加朝上的力矩。
这里,螺旋弹簧32使开闭把手26向上方转动的施加力超过开闭把手26的自重,在利用者将手离开开闭把手26的情况下,开闭把手26也会基于螺旋弹簧32的施加力而向上方转动。
开闭把手26中的把手操作部36(参照图29)具有利用者操作开闭把手26时的握持部的功能、和引导压差消除阀V的开闭的功能。
如图29所示,在开闭把手26的把手操作部36上形成有阀引导凹部30a,用于对被转动自如地支承在减压室盖16上的阀开闭部件35的开闭导向件35g的两边面35g1、35g2在其延伸方向上进行引导。
同样,如图30所示,在开闭把手26的把手操作部36上形成有阀引导凹部30b,用于对阀开闭部件35的开闭导向件35h的两边面35h1、35h2在其延伸方向上进行引导。
这样,通过使基于开闭把手26的转动的开闭操作经由阀开闭部件35,与阀体35t的开闭阀动作联动,能够防止直接在开闭把手26上设置压差消除阀V的阀体时产生的、开闭把手26或减压室盖16的树脂部的翘曲等尺寸误差而引起的阀体的开闭动作不良。
图32是图5的D—D线剖面图,表示了压差消除阀V的闭阀状态,图33是表示了压差消除阀V的开阀状态的与图5的D—D线剖面相当的图。
如图32所示,在如箭头那样向下方转动开闭把手26、闭塞锁定减压室盖16的情况下,与开闭把手26的尺寸误差无关,可以通过与开闭把手26一体动作的阀开闭部件35使开闭把手26的转动操作联动,利用阀开闭部件35的阀体35t对压差消除阀V进行闭阀。
另一方面,如图33所示,在从图32的锁定状态如箭头所示那样向上方转动开闭把手26实施开放的情况下,与开闭把手26的尺寸误差无关,可以通过与开闭把手26一体转动的阀开闭部件35使开闭把手26的转动操作联动,利用阀开闭部件35的阀体35t对压差消除阀V进行开阀。
在开阀的情况下如图33的箭头所示,基于压力差,外部的大气侵入到被减压后的减压室13内,消除了压差,打开减压室盖16时对减压室盖16施加的压差所形成的负载消失,可以顺利地打开减压室盖16。
《开闭把手26的保持机构》
图34是表示开闭把手26的支承部28的爪部28t与减压室盖16的把手保持部件37的保持突起37t卡止,阻止了开闭把手26向下方转动的状态的概念右侧视图,图35是表示消除开闭把手26的支承部28的爪部28t与减压室盖16的把手保持部件37的保持突起37t的卡止,来解除对开闭把手26向下方转动的阻止的状态的概念右侧视图。
如图34、图35所示,在外廓部件14的两侧部固定有突起状的把手保持解除部件39、39。
如图34所示,在减压室盖16远离减压室13的外廓部件14规定距离的情况下,外廓部件14的两侧部的把手保持解除部件39、39从减压室盖16的把手保持部件37、37离开,不按压把手保持部件37、37。
该情况下,被向减压室盖16的上方施力的把手保持部件37、37的保持突起37t、37t与开闭把手26的支承部28、29的爪部28t、29t卡止,阻止开闭把手26向箭头所示的下方转动。
并且,如图34的白色箭头所示,减压室盖16向关闭的方向移动,如图35所示,在减压室盖16距减压室13的外廓部件14接近到规定距离内时,外廓部件14的两侧部的把手保持解除部件39、39按压减压室盖16的把手保持部件37、37,使其沿箭头a方向转动,减压室盖16的把手保持部件37、37的保持突起37t、37t从开闭把手26的支承部28、29的爪部28t、29t脱离,解除了开闭把手26的保持,使得开闭把手26向箭头所示的下方自由转动。
结果,能够使开闭把手26完全转动到下方,可以使减压室盖16与外廓部件14密接。另外,也可以不在左右两侧而只在一侧具备把手保持部件37及开闭把手26的支承部28、29、爪部28t、29t。
《减压室盖16的盖开闭引导机构》
接着,对减压室盖16的盖开闭引导机构进行说明。
减压室13如图4、图9所示,在其右侧部具有用于将减压室盖16从图9所示的关闭状态开闭为图16所示的打开状态的盖开闭引导机构。
如图4、图9所示,在减压室13的右侧部安装的保护板材19上穿设有盖开闭导向孔42,该盖开闭导向孔42具有:从前方向内部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水平导向孔42a;与该第一水平导向孔连续,向内部且向下方延伸的第一倾斜导向孔42b;与该第一倾斜导向孔42b连续,向内部水平延伸的第二水平导向孔42c;与该第二水平导向孔42c连续,向内部且向上方延伸的第二倾斜导向孔42d;与该第二倾斜导向孔42d连续,向内部水平延伸的第三水平导向孔42e。
基于第三水平导向孔42e的存在,在关闭减压室盖16的情况下,可以在关闭期间不使减压室盖16转动,而笔直移动与外廓部件14抵接。
如图8所示,作为减压室盖16的开闭引导机构设置有第一连结连杆43,第一连结连杆43在其中央轴43o处被导向部件24支承为旋转自如。而且,插通在中央轴43o的里侧的导向辊24r被图8所示的第二导向槽20b引导而沿前后方向移动。
另外,第一连结连杆43形成有其一端的前端缘具有曲率而突出、并且具有窄幅延伸的形状的方向转换突部43t,比该方向转换突部43t靠近中央,轴承支承有被盖开闭导向孔42引导的导向辊43r,在其另一端围绕轴43j转动自如地连接着第二连结连杆44的一端。
如图8、图18所示,第二连结连杆44在前后方向具有长的尺寸,另一端被将开闭把手26转动自如地支承在减压室盖16上的支轴16s支承为转动自如。
而且,在图4所示的配置在减压室13的右侧部的保护板材19的内面,固定有图8所示的V字状的方向转换导向部件45,如后所述,第一连结连杆43的方向转换突部43t被方向转换导向部件45的导向面45a引导,使得第一连结连杆43转换前后方向。
图36(a)是表示关闭图9所示的减压室盖16时减压室盖16处于正立的状态的盖开闭引导机构的概念侧视图,图36(b)是表示打开减压室盖16、使其处于最大倾斜状态的盖开闭引导机构的概念侧视图。
如图36(a)、图36(b)所示,关闭减压室盖16之际的减压室盖16正立时、及打开减压室盖16之际的减压室盖16倾斜时,支承第二连结连杆44的支轴16s(A)点及轴43j(B)点、和支承第一连结连杆43的中央轴43o(C)点及轴43j(B)点的(A)、(B)、(C)这三点都近似位于一直线状。因此,在施加了盖开闭力F的情况下,难以对第一连结连杆43作用旋转力矩,由于盖开闭力F被直接传递到设置在导向部件24的(C)点,所以,导向部件24水平移动。因此,减压室盖16不旋转,可以保持正立或倾斜的状态水平移动。
其中,减压室盖16的开闭引导机构仅设置在减压室13的右侧部,在左侧部没有设置。另外,也可以使减压室盖16的开闭引导机构不在右侧部设置,而设置在左侧部。
《减压室盖16的基于盖开闭引导机构的开闭过程》
接着,对基于上述构成的减压室盖16的开闭引导机构的、减压室盖16的开闭过程进行说明。
这里,减压室盖16如图8、图17及图18所示,被导向部件24的支轴24s及同样的导向部件25的支轴支承为转动自如,并且,被支轴16s支承为与第二连结连杆44转动自如。
因此,如果导向部件24的支轴24s和第二连结连杆44的支轴16s相对同样地进行水平移动,则减压室盖16不旋转而水平移动。
如图4、图8、图36(a)所示,在关闭了减压室盖16的状态下,第一连结连杆43的导向辊43r位于盖开闭导向孔42的水平延伸的第三水平导向孔42e,并且,第一连结连杆43的中央轴43o与导向部件24的导向辊24r同心,被图8所示的第二引导槽20b引导,与第一连结连杆43连结的第二连结连杆44位于图示的位置。
接着如图8所示,利用者把持着开闭把手26的把手操作部36,如箭头所示向上方转动开闭把手26,解除基于开闭把手26的减压室盖16的锁定。
然后如图9所示,如果利用者保持开闭把手26的把手操作部36(参照图4),向由箭头表示的前方(图9的纸面左侧)拉开闭把手26,则第一连结连杆43的导向辊43r在盖开闭导向孔42的水平延伸的第三水平导向孔42e内被向前方(图9的纸面左侧)引导,并且,第一连结连杆43的中央轴43o与导向部件24的导向辊24r同心,被图8所示的第二引导槽20b引导、向前方(图9的纸面左侧)移动,使得第一连结连杆43不倾斜地向前方(图9的纸面左侧)移动。
该情况下,由于第一连结连杆43与导向部件24、25相同,水平向前方移动相同的距离,所以,通过轴43j与第一连结连杆43连结的第二连结连杆44,与第一连结连杆43沿同方向移动相等距离。
因此,被导向部件24、25和第一连结连杆43支承的减压室盖16不转动,而向前方(图9的纸面左侧)沿水平方向移动与导向部件24、25及第一连结连杆43相等的距离。
这样,在打开减压室盖16的情况下,不与减压室盖13的外廓部件14倾斜地沿水平方向离开规定距离,相反,在关闭减压室盖16的情况下,不与减压室盖13的外廓部件14倾斜地沿水平方向接近、抵接。
因此,由于减压室盖16的密封圈16p不与外廓部件14倾斜地远离,且不与外廓部件14倾斜地靠近抵接,所以,密封圈16p不会被外廓部件14撬动,能够近似均匀地抵接,从而可实现高的密封性能。而且,能够防止密封圈16p的劣化。
接着,如果利用者向前方(图9的纸面左侧)拉开闭把手26,则如图10所示,第一连结连杆43的中央轴43o与导向部件24的导向辊24r同心,被图8所示的第二引导槽20b引导而被向前方(图10的纸面左侧)引导,第一连结连杆43的导向辊43r被盖开闭导向孔42的第二倾斜导向孔42d向前方且向下方引导。
该情况下如图10所示,导向部件24、25向前方水平移动,而对于第一连结连杆43而言,导向辊43r向下方倾斜,连接第二连结连杆44的轴43j向上方移动。
于是,通过支轴16s与第二连结连杆44连接的减压室盖16按照上部向前方倾斜的方式转动并向前方移动。
并且如图10的箭头所示,如果向前方(图10的纸面左侧)拉开闭把手26,则如图11所示,第一连结连杆43的中央轴43o如上所述,被图8所示的第二引导槽20b引导而向前方(图11的纸面左侧)引导,而第一连结连杆43的方向转换突部43t被方向转换导向部件45的导向后面45a1引导,并且,第一连结连杆43的导向辊43r在盖开闭导向孔42的第二水平导向孔42c(参照图9)内移动。
在该过程中,对于第一连结连杆43而言,导向辊43r向下方倾斜,连结第二连结连杆44的轴43j向上方移动。
于是,通过支轴16s与第二连结连杆44连结的减压室盖16按照上部向前方倾斜的方式转动并向前方移动。
接着,如图11的箭头所示,若向前方(图11的纸面左侧)拉开闭把手26,则如图12所示,第一连结连杆43的中央轴43o如上所述,被图8所示的第二引导槽20b引导而向前方(图12的纸面左侧)引导,第一连结连杆43的方向转换突部43t被方向转换导向部件45的凹状导向底面45a2引导,并且,第一连结连杆43的导向辊43r在盖开闭导向孔42的第二水平导向孔42c内移动,使得第一连结连杆43成为直立状态。
在该过程中,连结第二连结连杆44的轴43j向上方移动,通过支轴16s与第二连结连杆44连接的减压室盖16按照上部向前方倾斜的方式转动并向前方移动。
这样,通过减压室盖16倾斜,不仅可容易地观察减压室13内的食品等,而且即使不完全拉出减压室盖16也可取出减压室13内的食品等。
并且,如图12的箭头所示,如果向前方(图12的纸面左侧)拉开闭把手26,则如图13所示,第一连结连杆43的中央轴43o如上所述,被图8所示的第二引导槽20b引导而向前方(图13的纸面左侧)引导,第一连结连杆43的方向转换突部43t被方向转换导向部件45的导向前面45a3引导,并且,第一连结连杆43的导向辊43r在盖开闭导向孔42的第二水平导向孔42c内移动,使得第一连结连杆43围绕方向转换突部43t转动、进行方向转换。
在该过程中,连结第二连结连杆44的轴43j向前方移动,通过支轴16s与第二连结连杆44连接的减压室盖16按照上部向前方倾斜的方式打开并向前方移动。
接着,如图13的箭头所示,如果向前方(图13的纸面左侧)拉开闭把手26,则如图14所示,第一连结连杆43的中央轴43o如上所述,被图8所示的第二引导槽20b引导而向前方(图14的纸面左侧)引导,第一连结连杆43的导向辊43r在盖开闭导向孔42的第一倾斜导向孔42b内移动,使得第一连结连杆43以方向转换突部43t侧为中心进一步转动。
在该过程中,连结第二连结连杆44的轴43j向上方移动,通过支轴16s与第二连结连杆44连接的减压室盖16按照上部向前方倾斜的方式转动并向前方移动。
进而,如图14的箭头所示,如果向前方(图14的纸面左侧)拉开闭把手26,则如图15所示,第一连结连杆43的中央轴43o如上所述,被图8所示的第二引导槽20b引导而向前方(图15的纸面左侧)引导,第一连结连杆43的导向辊43r在盖开闭导向孔42的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水平导向孔42a中被引导、移动,使得第一连结连杆43转动、成为水平状态向前方移动。
在该过程中,连结第二连结连杆44的轴43j向前方移动,并且,通过支轴16s与第二连结连杆44连接的减压室盖16按照上部向前方倾斜的方式打开,在导向辊43r进入到盖开闭导向孔42的第一水平导向孔42a的时刻,停止打开的动作。
然后,在第一连结连杆43的导向辊43r移动到盖开闭导向孔42的第一水平导向孔42a(参照图9)之后,由于第一连结连杆43和导向部件24向前方移动相等距离,所以,减压室盖16在打开的状态下向前方(图15的纸面左侧)移动。
接着,如果如图15的箭头所示那样,向前方(图15的纸面左侧)拉开闭把手26,则如图16所示,第一连结连杆43的中央轴43o如上所述,被图8所示的第二引导槽20b引导而向前方(图16的纸面左侧)引导,第一连结连杆43的导向辊43r在盖开闭导向孔42的第一水平导向孔42a内被引导、移动,使得减压室13的右前侧方的导向辊21b与导向部件24的第一引导槽24a的缘部24a1抵接,减压室盖16停止打开状态下的向前方(图16的纸面左侧)的移动,从而减压室盖16成为全开状态。
以上是利用盖开闭引导机构的减压室盖16的开启动作。
关闭图9所示的减压室盖16的过程,可以从图16所示的减压室盖16全开状态开始反过来进行上述的过程来进行。
这里,如图16所示,考虑减压室13被配置在冷藏室6等的下部的情况等,为了在由双点划线表示的减压室13的底面与开闭把手26之间确保放入利用者的手指的空间,构成为在减压室盖16的上端附近,利用者把持开闭把手26进行减压室盖16的开闭操作。
《减压室盖16的锁定开闭动作》
接着,对减压室盖16的锁定开闭动作进行说明。
图37(a)是表示从基于开闭把手26的减压室盖16的锁定状态解除锁定,利用开闭把手26打开减压室盖16的操作的右侧视图,图37(b)~图37(d)是表示从基于开闭把手26的减压室盖16的锁定状态解除锁定,开始利用开闭把手26打开减压室盖16的操作的、围绕开闭把手26的机构的迁移的概念侧视图。
如图37(a)所示,在通过减压室盖16关闭减压室13、利用开闭把手26锁定减压室盖16的情况下,开闭把手26位于减压室盖16的下部。
从基于开闭把手26的减压室盖16的锁定状态开始打开减压室盖16的动作,如箭头α1所示,一旦完全将开闭把手26举起到上端,解除锁定,则如箭头α2所示,需要向前方(图37(a)的纸面左侧)拉出开闭把手26。
利用图37(b)~图37(d)对该过程进行说明。
如图37(b)所示,在基于开闭把手26的减压室盖16的锁定状态下,开闭把手26的支承部28的导向辊28r,在交点30a3(参照图21)处与盖锁定引导槽部件30的内侧壁导向件30a接触,被锁定。
该情况下,如图37(b)、图35所示,外廓部件14的两侧部的把手保持解除部件39、39按压减压室盖16的把手保持部件37、37,而且,开闭把手26的支承部28、29的爪部28t、29t位于上方,与把手保持部件37、37的保持突起37t分离。
如果从该状态开始如图37(c)所示举起开闭把手26,则开闭把手26转动,开闭把手26的支承部28、29的爪部28t、29t位于下方,位于靠近把手保持部件37的保持突起37t的位置。
该情况下,开闭把手26如图28所示,以比开闭把手26的自重强的螺旋弹簧32的施加力被支承在上升的位置。
接着,如果利用者把持开闭把手26,如图37(d)的白色箭头所示向跟前(图37(d)的纸面左侧)拉,则减压室盖16以直立状态向前方(图37(d)的纸面左侧)移动,减压室盖16的把手保持部件37、37从减压室13主体侧的外廓部件14的两侧部的把手保持解除部件39、39脱离,解除了相互的卡合。
因此,由于减压室盖16的把手保持部件37、37被螺旋弹簧等弹性部件向上方施力,所以,向上方转动,减压室盖16的把手保持部件37、37的保持突起37t、37t与开闭把手26的支承部28、29的爪部28t、29t卡合,抑制开闭把手26向下方的转动,使得开闭把手26被锁定在上端位置。
这样,开闭把手26保持被锁定在上端位置的状态,如图9~图16所示,被拉出到跟前(图16的纸面左侧)的全开位置。
接着,对从打开了减压室盖16的状态开始,利用开闭把手26关闭锁定减压室盖16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38(a)是表示从打开了减压室盖16的状态开始,利用开闭把手26锁定减压室盖16的动作的右侧视图,图38(b)~图38(d)是表示从打开了减压室盖16的状态开始,利用开闭把手26锁定减压室盖16的过程中的、围绕开闭把手26的机构的迁移的概念侧视图。
如图38(a)所示,对于开闭把手26而言,在减压室盖16从全开状态开始,如箭头β0那样返回到后方(图38(a)的纸面右侧)之后,开闭把手26上没有设置任何机构的情况下,开闭把手26如虚线箭头β1所示那样返回。
该情况下,由于开闭把手26的两侧部的支承部28、29的导向辊28r、29r,不进入到两侧部的盖锁定引导槽部件30、30内,所以,不能够关闭减压室盖16。
因此,开闭把手26按照其支承部28、29的导向辊28r、29r如虚线箭头β2那样,以保持在进入到盖锁定引导槽部件30、30内的上端位置的状态,关闭减压室盖16的方式,构成如下。
如上述的图37(d)所示,当使减压室盖16远离减压室13规定距离时,减压室盖16的把手保持部件37、37的保持突起37t、37t,与开闭把手26的支承部28、29的爪部28t、29t卡止,抑制开闭把手26向下方的转动,使得开闭把手26被锁定在上端位置。
并且,在从该位置开始,使减压室盖16远离减压室13的减压室盖16的开闭动作中,由于减压室盖16的把手保持部件37、37远离减压室13主体侧的外廓部件14的两侧部的把手保持解除部件39、39,所以,未被把手保持解除部件39、39按压。
因此,减压室盖16的把手保持部件37、37的保持突起37t、37t,与开闭把手26的支承部28、29的爪部28t、29t卡止,被锁定,在开闭把手26被保持于上端位置的状态下,可进行减压室盖16的开闭动作。
然后,从减压室盖16打开、开闭把手26被保持于上端位置的状态开始,由于如图38(b)的白色箭头所示那样关闭减压室盖16,所以,在减压室盖16移动到后方(图38(b)的纸面左侧)的情况下,开闭把手26的支承部28、29的导向辊28r、29r进入到盖锁定引导槽部件30、30内。
并且,在开闭把手26的支承部28、29的导向辊28r、29r进入到盖锁定引导槽部件30、30内之后,由于如图38(c)所示,减压室盖16被关闭,所以,如果进一步接近减压室13的外廓部件14,则减压室盖16的把手保持部件37、37被减压室13主体侧的外廓部件14的两侧部的把手保持解除部件39、39按压,使得减压室盖16的把手保持部件37、37的保持突起37t、37t与开闭把手26的支承部28、29的爪部28t、29t的卡止解除,从而开闭把手26能够上下动作。
然后如图38(d)所示,利用者下压开闭把手26,使得开闭把手26的支承部28、29的导向辊28r、29r被盖锁定引导槽部件30、30引导,由开闭把手26拉入减压室盖16,将减压室盖16锁定在减压室13主体侧的外廓部件14。
由于通过下压开闭把手26,减压室盖16的左右两侧相对外廓部件14被拉入,所以,即使在减压室盖16中存在部件的翘曲或变形,也能够使密封圈与外廓部件14可靠地抵接,从而确保良好的密封性。
并且,密封圈16p具备凹部16p1。具体而言,密封圈16p的剖面为V字形状(参照图28、图30),V字形状的一个边被设置在减压室盖16上。而V字形状的另一条边被设置成在关闭减压室盖16的情况下,与外壳部件11的前面开口弹性相接(参照图28、图29)。由此,作为密封部件的密封圈16p可抑制减压室盖16与外壳部件11之间的气体的出入。尤其在减压动作开始时,密封性尤为重要。更具体而言,如果进行某种程度的减压,则会在减压室13的内外产生压力差。因此,作用将密封圈16p向外壳部件11的前面开口侧拉动的力,使得减压室盖16与外壳部件11的前面开口更加密接,提高了密封性。
另一方面,在减压动作开始时,不存在减压室13内外的压力差。即,没有作用将密封圈16p向外壳部件11的前面开口侧拉动的力。因此,在减压动作开始前,必须更加可靠地抑制减压室盖16与外壳部件11之间的气体的出入。鉴于此,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密封圈16p上设置V字形的槽,使得减压室盖16与外壳部件11弹性相接。由此,当关闭减压室盖16时,不会在减压室盖16与外廓部件11之间形成间隙。
而且,密封圈16p是柔软的,通过设定为即使在利用把手进行锁定时也只能按入到不会完全压溃凹部的范围,可使锁定把手的力不会过大,能够轻快地进行锁定动作。
另外,即使密封圈16p被设置成V字形状的一条边设于外壳部件11,V字形状的另一条边与减压室盖11弹性相接,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当该减压室盖16被关闭之后,例如在由用户按下未图示的操作按钮、或关闭冷藏室门6b、接通未图示的门开关等之后,真空泵12开始运转,吸引减压室13内的空气,从而开始减压。
如果开始减压,则减压室盖16基于大气压与内部低压的压差被从外侧按压,密封圈16p以被把手锁定的力以上的按压,被按压到外廓部件14。密封圈16p的凹部密接,成为图26~图32所示的状态,由于密封圈16p基于大气压与内部低压的压差形成的大的负载变形,产生大的面压,所以,密封性进一步良好,可维持内部的负压。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减压室13的减压室盖16向前方转动被打开,且减压室13的减压室盖16向后侧转动被关闭,所以,减压室盖16的开闭操作的操作性良好,易于使用。
而且,由于减压室盖16可取得左右的同步地进行向前方或向后方移动的开闭动作,所以动作可靠性高。
由于减压室盖16正立地远离或抵接减压室13的外廓部件14,所以,减压室盖16的密封圈16p不会被撬动,可防止密封圈16p的损耗,增高密封性。
《变形例1》
接着,利用图39对变形例1进行说明。其中,图39是表示变形例1的冰箱中的减压室13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39所示的变形例1的冰箱的减压室13,除了没有设置在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减压室13的右侧部设置的使减压室盖16旋转、开启的第一连结连杆43、第二连结连杆44等盖开闭引导机构以外,是同样的构成,因此赋予与实施方式同样的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根据变形例1,由于减压室盖16能够取得左右的同步地进行向前方或向后方移动的开闭动作,所以,动作可靠性高。
而且,由于减压室盖16与减压室13的外廓部件14正立地抵接或分离,所以,减压室盖16的密封圈16p不会被撬动,可防止密封圈16p的损耗,提高密封性能。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减压室13设置在冷藏室2,但不限定于此。即便是将减压室13设置于冷冻室4的构成,也可以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等的作用效果。而且,此时减压室门16还能够应用到不倾斜的结构中。
《变形例2》
接着,利用图40、图41对变形例2进行说明。其中,图40是从背面观察变形例2的减压室13的俯视图,图41是图40的H—H线剖面图。
变形例2取代图4、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减压室13的导向部件24、25的齿条,如图40、图41所示,在导向部件124、125上设置朝向内侧水平形成的齿条124g、125g,在齿条124g、125g之间沿着近似水平方向设置偶数个正齿轮71、72、73、74。由于此外的构成与实施方式相同,所以,赋予和实施方式同样的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根据变形例2,由于在导向部件124、125上设置朝向内侧水平形成的齿条124g、125g,在齿条124g、125g之间沿近似水平方向设置有偶数个正齿轮71、72、73、74,所以,可减小铅垂方向的尺寸,能够实现紧凑的结构。
而且,同样会起到上述实施方式所起到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将吸引室内的空气进行减压的减压室作为气体调节室的情况,但除了减压室以外,作为气体调节室也可以广泛使用封入氮气的贮藏室、设置氧分离膜并通过泵从室内排出氧的贮藏室、及利用硅胶、沸石等进行湿度调节的贮藏室等减压室以外的气体调节室,并不限定于减压室。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作为气体调节室的减压室13,但本发明的构成不限定于气体调节室,也能够广泛应用在冷藏室、冷冻室等贮藏室。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减压室盖16的移动机构例示了齿条和小齿轮、及齿条和正齿轮,但也可以由通过同步轴连接的两侧部的导向辊和引导该导向辊的两侧部的导轨构成。

Claims (8)

1、一种冰箱,其特征在于,具有:
具备存取贮藏物的开口部的贮藏室;
对所述贮藏室的开口部进行开闭的盖部件;
使所述贮藏室成为比大气压低的压力的减压机构;
设置于所述盖部件,对所述贮藏室的所述开口部进行支承的加强支承部;以及
设置在所述盖部件和与该盖部件抵接的所述开口部之间,抑制气体从所述盖部件与所述开口部之间移动的密封部件。
2、一种冰箱,其特征在于,具有:
具备左右方向比上下方向长的形状的开口部的箱形状的贮藏室;
对所述贮藏室的开口部进行开闭的盖部件;
使所述贮藏室成为比大气压低的压力的减压机构;
设置在所述盖部件的中央附近,对所述贮藏室的所述开口部进行支承的加强支承部;以及
设置在所述盖部件和与该盖部件抵接的所述开口部之间,抑制气体从所述盖部件与所述开口部之间移动的密封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支承部具有向所述盖部件的背面后退的凹形部,在该凹形部的两侧具有向所述盖部件的前面隆起的凸形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贮藏室的上部设置有玻璃部件,该玻璃部件由所述加强支承部支承。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贮藏室的内部设置有具备底壁、侧壁和后壁的金属的板状部件,该板状部件的所述底壁由所述加强支承部支承。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件是剖面具有V字形状部的弹性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具有设置于所述贮藏室且使所述盖部件向远离所述开口部的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在利用该移动机构使所述盖部件向接近所述贮藏室的所述开口部的方向移动时,在所述盖部件与所述开口部之间,所述密封部件的所述V字形状部变窄。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件设置于所述盖部件,且设置在所述加强支承部的外侧。
CN200810145178XA 2007-08-02 2008-08-04 冰箱 Active CN1014244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01436A JP5002362B2 (ja) 2007-08-02 2007-08-02 冷蔵庫
JP2007-201436 2007-08-02
JP2007201436 2007-08-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424473A true CN101424473A (zh) 2009-05-06
CN101424473B CN101424473B (zh) 2011-06-08

Family

ID=404385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45178XA Active CN101424473B (zh) 2007-08-02 2008-08-04 冰箱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002362B2 (zh)
KR (1) KR100975476B1 (zh)
CN (1) CN101424473B (zh)
TW (1) TW200921032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74729A (zh) * 2010-08-24 2012-03-14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冰箱
CN102410688A (zh) * 2010-09-17 2012-04-11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冰箱
CN103644699A (zh) * 2013-12-06 2014-03-19 南京创维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真空抽屉和冰箱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50236B2 (ja) * 2010-04-28 2014-03-26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冷蔵庫
JP5386454B2 (ja) * 2010-08-24 2014-01-15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冷蔵庫
JP2012057884A (ja) * 2010-09-10 2012-03-22 Hitachi Appliances Inc 冷蔵庫及び冷蔵庫の製造方法
JP2014134327A (ja) * 2013-01-09 2014-07-24 Toshiba Corp 冷蔵庫
JP6165667B2 (ja) * 2014-04-17 2017-07-19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冷蔵庫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80570A (ja) * 1986-05-30 1987-12-05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電気冷蔵庫
JPH066987B2 (ja) * 1988-03-29 1994-01-2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パッキン
JPH0541675Y2 (zh) * 1988-11-21 1993-10-21
JPH0450381U (zh) * 1990-09-03 1992-04-28
JPH0658A (ja) * 1992-06-19 1994-01-11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食品保存装置
JP3239986B2 (ja) * 1996-06-26 2001-12-17 株式会社東芝 貯蔵庫の扉
KR100218284B1 (ko) 1997-03-06 1999-09-01 윤종용 냉장고용 식품보관 케이스
JP2003252393A (ja) * 2002-02-27 2003-09-10 Sekisui Chem Co Ltd 減圧容器
JP4178892B2 (ja) * 2002-09-06 2008-11-1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冷蔵庫
JP2005233532A (ja) * 2004-02-20 2005-09-02 Yasutaka Nakada 業務用冷蔵・冷凍庫、貯蔵用コンテナおよび冷凍倉庫
JP2005300004A (ja) * 2004-04-09 2005-10-27 Toshiba Corp 冷蔵庫
KR100662404B1 (ko) 2005-04-08 2007-01-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장고용 수납용기
KR20060135694A (ko) * 2006-07-07 2006-12-29 일렉트로룩스 홈 프로덕츠 코오포레이션 엔.브이. 진공칸을 구비하는 냉장 또는 냉각 장치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74729A (zh) * 2010-08-24 2012-03-14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冰箱
CN102410688A (zh) * 2010-09-17 2012-04-11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冰箱
CN102410688B (zh) * 2010-09-17 2014-06-04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冰箱
CN103644699A (zh) * 2013-12-06 2014-03-19 南京创维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真空抽屉和冰箱
CN103644699B (zh) * 2013-12-06 2016-06-15 南京创维家用电器有限公司 真空抽屉和冰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90013720A (ko) 2009-02-05
CN101424473B (zh) 2011-06-08
TW200921032A (en) 2009-05-16
JP2009036452A (ja) 2009-02-19
TWI354089B (zh) 2011-12-11
JP5002362B2 (ja) 2012-08-15
KR100975476B1 (ko) 2010-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24473B (zh) 冰箱
CN101358794B (zh) 电冰箱
CN101644519B (zh) 冰箱
JP4934537B2 (ja) 冷蔵庫
JP4423320B2 (ja) 冷蔵庫
CN101644516B (zh) 冰箱
KR100974987B1 (ko) 냉장고
JP5103320B2 (ja) 冷蔵庫
CN102401528A (zh) 冰箱及冰箱的制造方法
CN102235789B (zh) 冰箱
CN102374728B (zh) 冰箱
CN102410688B (zh) 冰箱
JP6543132B2 (ja) 冷蔵庫
JP5792656B2 (ja) 冷蔵庫
CN102374729A (zh) 冰箱
CN102679673B (zh) 冰箱
JP4988613B2 (ja) 冷蔵庫
CN101788219B (zh) 制冷器具以及用于制冷器具的容器
CN102338541A (zh) 储藏单元以及具有储藏单元的制冷器具
CN111207553A (zh) 冰箱
JP6546866B2 (ja) 冷蔵庫
JP6637841B2 (ja) 冷蔵庫
JP2017036849A (ja) 冷蔵庫
KR20240022883A (ko) 냉장고
JP2017161094A (ja) 冷蔵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Global Living Program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Household Electric Appliance Co.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